高校省外招生除了计划数外还设定最低分数线吗?

  2021年是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落地之年。近日,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北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帮助大家全面学习、系统了解和准确把握《实施方案》主要内容,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1.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有哪些?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性考试)。

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外语科目分为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考生任选其中1个语种参加考试。统一高考科目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

选择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须从历史、物理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试题由我省自主命制。

2.考试时间如何安排?

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9日。语文科目考试时长为150分钟,数学、外语科目考试时长均为120分钟,选择性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长均为75分钟。

统一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如有调整,我省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考试时间相应调整。

3.考生报考选择性考试科目有什么要求?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均应参加选择性考试,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应在相应科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合格的基础上报考选择性考试科目。

4.高考文化总成绩是如何组成的?

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门选择性考试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均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其中,首选科目成绩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再选科目成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

5.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再选科目考试成绩是如何进行等级赋分的?

等级赋分是按统一规则,由原始成绩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

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先将每门再选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到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再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

高考成绩公布时,考生查询到的再选科目成绩是等级赋分后的成绩,不需要考生自行转换。

6.改革后,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招生有变化吗?

高考改革前后,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对口升学考试招生的报名、考试、志愿填报、录取等各项工作要求保持不变。

二、关于计划编制与划线办法

7.2021年招生计划是如何编制的?什么是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体育类按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分别编制招生计划;艺术类不区分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统一编制招生计划。

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以首选科目为界定标准,首选科目选择物理的为物理科目组合,首选科目选择历史的为历史科目组合。

8.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如何划定的?

省招生委员会根据高校在我省安排的招生计划数、生源情况、考生成绩等因素,分类别综合考虑,确定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普通类根据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结合考生生源等情况,分别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艺术类不区分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根据艺术各类别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专业考试成绩和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生源等情况,划定各类别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体育类根据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专业考试成绩,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结合考生生源等情况,分别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9.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是如何划定的?

根据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参照往年相应院校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生源情况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分别划定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主要用于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及其他有相应文化成绩要求的院校(专业)招生。

三、关于录取批次与志愿填报

10.2021年录取批次及各批次志愿是怎样设置的?

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按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个类别,分别进行批次设置,实行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两种模式。

(1)普通类。录取批次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提前批、专科批等四个批次。一是本科提前批。分为A、B、C三段,每段为一个独立的小批次,依次进行录取。其中,本科提前批A段包括有政治考察、面试、体检等特殊要求的国家专项计划、军队、公安、司法等本科专业。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可填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本科提前批B段包括除本科提前批A段以外的其他国家专项计划、公费师范生和免费医学定向生等本科专业。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本科提前批C段包括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定向就业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本科专业。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只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不进行志愿征集,可填报1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二是本科批。包括未列入本科提前批的普通类本科专业、地方专项计划、本科预科班等。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三是专科提前批。包括有面试、体检等特殊要求的公安、司法等专科专业。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可填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四是专科批。包括未列入专科提前批的普通类专科专业。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2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

(2)艺术类。艺术类招生分本科提前批和专科提前批两个批次。一是本科提前批。分为A、B、C三段,每段为一个独立的小批次,依次进行录取本科提前批A段包括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艺术高校、参照执行高校的有关艺术类本科专业,原“211工程”高校的艺术类校考本科专业,有特殊要求无法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艺术类统考和校际联考等本科专业。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可填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本科提前批B段包括使用河北省艺术统考或校际联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并执行我省平行志愿统一投档规则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本科提前批C段包括除本科提前批A段、本科提前批B段以外的其他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可填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二是专科提前批。包括艺术类专科专业。分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两种模式。其中,使用河北省艺术统考或校际联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的,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使用艺术校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的,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可填报1所学校,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

(3)体育类。体育类招生分本科提前批和专科提前批两个批次。一是本科提前批。分为A、B两段,每段为一个独立的小批次,依次进行录取。本科提前批A段包括河北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本科提前批B段包括使用河北省普通体育类专业考试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的体育类本科专业。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二是专科提前批。包括使用河北省普通体育类专业考试成绩作为专业成绩进行录取的体育类专科专业。实行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和1次征集志愿,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

11.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是如何设置的?填报特殊类型志愿需要了解哪些事项?

特殊类型招生志愿设在普通类本科提前批C段,主要包括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定向就业招生等本科专业。实行顺序志愿模式,设1次集中填报志愿,不进行志愿征集,可填报1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

填报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定向就业招生志愿的考生须符合相关院校相应招生资格,且高考成绩等达到有关要求。

12.如何理解“专业(类)+学校”的志愿模式?

自2021年起,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采用“专业(类)+学校”招生录取方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与以往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更好维护考生利益。在考生的选考科目与招生专业(类)相符前提下,考生直接填报到学校的具体专业,取消了专业调剂,从而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遗憾,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能够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具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学生,同时也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能够强化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可以吸引更多考生选择自己擅长并心仪的专业,增加其学习动力,促进国家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和个人成长成才。

13.2021年志愿填报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与往年相比,主要变化有:一是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改革前考生填报志愿时,同一个科类,考生基本可以填报拟报考学校的所有专业(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改革后,考生填报志愿须符合拟报考学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二是平行志愿批次的志愿单位、数量有所调整。志愿填报由以“学校”为单位,变为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即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选项。普通类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志愿,艺术类、体育类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志愿。

我省填报志愿的方式与改革前相同,仍采用在高考文化成绩公布后,考生网上填报志愿。

14.志愿填报时,考生选考科目如何对应高校选考范围要求?

考生应根据高校对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准确报考。一是首选科目要求。考生选择的首选科目须符合高校对首选科目的要求,方可填报相关专业志愿。比如,历史科目组合下的专业,只有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才能填报;物理科目组合下的专业,只有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能填报。二是再选科目要求。高校对再选科目要求分为四种:(1)不提再选科目要求的,符合首选科目要求的考生均可报考;(2)提出1门再选科目要求的,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如某校某专业对化学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选考化学的考生才能报考;(3)提出2门再选科目要求且均须选考的,考生须同时选考这2门科目方可报考,如某校某专业对化学和生物科目提出要求,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同时选考化学和生物的考生才能报考;(4)提出2门再选科目要求且只需选考其中1门的,考生选考该2门科目中的任意1门即可报考,如某校某专业要求考生选考化学或生物科目,符合首选科目要求且只要选考科目中有化学或生物的考生即可报考。

15.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和我省招生政策,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各专业选科要求和招生计划等。根据自己的成绩、志向、体检结果、选科情况等,慎重填报。考生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妥善保管志愿填报等相关密码,不要委托他人填报,对填报志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填报志愿完毕后一定要及时保存。

16.如何查询招生院校对选择性考试科目的要求?

考生可以通过登录河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查询《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的通知》作为参考,最终以高校招生章程和《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中各高校注明的选科要求为准。

17.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可以兼报普通类专业吗?

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可以兼报普通类,但每次填报时(集中填报志愿或征集志愿),同一批次只能选择一个类别填报。

18.改革后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依据有什么变化?

从2021年起,我省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19.“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什么?

“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将控制线上未录取的有志愿考生,结合高校各专业(类)要求,依据高校调档比例确定投档考生数,普通类按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艺术类、体育类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遵循考生的志愿顺序依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时,考生虽然一次可填报多个“专业(类)+学校”志愿,但投档机会最多只有一次。计算机按照考生所填报的志愿依次进行检索,即先检索第1个志愿,符合条件就投档,不符合条件立即检索第2个志愿,依此类推。一旦投档,后面的志愿即失效。即使投档后因某种原因被退档,无论这个志愿后面还有没有符合投档条件的志愿,也不再投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20.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的综合成绩是如何构成的?

艺术类、体育类综合成绩的构成按照我省现行规定执行,具体为:

(1)美术类、音乐类(含声乐类和器乐类)、舞蹈类、书法学、服装表演类: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0.3+(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50×0.7,结果四舍五入保留3位小数。

(2)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0.7+(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50×0.3,结果四舍五入保留3位小数。

(3)体育类: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0.3+(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50×0.7,结果四舍五入保留3位小数。

21.投档时,考生成绩相同时如何排序?

普通类:当遇到多名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相同时,依次按语文数学两门成绩之和、语文数学两门中的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是否录取由高校决定。

军队院校、综合评价招生等有特殊投档要求的,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艺术类、体育类:行平行志愿模式的批次,当遇到多名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高考文化总成绩(含政策性加分)、语文数学两门成绩之和、语文数学两门中的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次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是否录取由高校决定。

22.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时如何使用?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投档时,我省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提供给招生高校。具体使用办法由招生高校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

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19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大涨115万人。增长的来源一方面是正常的生源波动,3年前的2019年普高净增长46万人。另一方面,则是中职学生加入高考大军的结果。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中职定位发生重要调整,从就业为主调整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事实上,中职早已经成为高考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遍占到高考总报名人数的20%以上,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也表明,2020年中职毕业生65%升入高等学校,而不是就业。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职业高考”的概念,也在力推拓宽职业教育升学路径,可以预见,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职将越来越转向升学为主,高考的报名人数还将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但这种增长,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高考本身的竞争激烈程度。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毛入学人数逼近60%的情况下,高考的竞争主要是“上好大学”,而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这些竞争,主要发生在6月的普通高考,而不是“职业高考”。事实上,近10余年来,没有一个省市能完成招生计划,高校报到率也逐年下降,即便是“985”高校也出现了一批不报到的新生。而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在一些省市,最低仅有100分。

短期的高考生源增长,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受教育权益,包括中职学生高考权益的最大化导致的一个结果,并非生源基本面发生变化,对此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2016年新生儿逼近1800万,创下20年来新高,但二孩效应昙花一现,2017年至今,新生儿快速下跌,去年仅有1062万。但我们去年就招生1001万人,未来还有多少生源可供高校招生?

2021年9月,第四批高考改革省份正式启动,甘肃、江西等中西部学校进入新高考周期,继续坚持了“3+1+2”模式。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一模式将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基本模式。

力保公平公正一直是相关部门坚守的底线与红线。2021年在特殊类招生上,教育部继3年前收紧政策后,进一步拧紧螺丝,在压缩艺术类校考的同时,力推省级专业课考试全覆盖,并明确要求文化课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比不能低于50%。同样,高水平运动队在文化课成绩上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虽然这些政策3年后才会实施,但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高考的公平正义是一条红线!

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职教高考是增长主力

一、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增长,创下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比2021年增加115万人,无论是净增长人数还是总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逐渐回落,直至2014年止跌并连续5年稳定在940万人以上,在2019年再次突破千万。随后增长缓慢,2020年全国报名人数1071万人,2021年达到1078万人,仅增长7万人。

二、高考报名人数增长动因

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阶段性生源波动,一个是中职学生的加入。

1.短期的适龄人口增长

从生源数量上看,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9.49万人,比上年增长46.7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00.37万人,比上年增长43.32万人,两者合计就达90万人。这构成了三年后的今天高考人数增长的一大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近年普高与中职录取人数还在增长中,短期的生源波动还将带来高考报名人数一个阶段的持续增长。

2.中职学生的增加与职教高考发展

高考报名人数增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职学生的大规模加入。近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口径和90年代完全不同,大量中职学生成为高考报名人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中职的定位第一次明确调整为升学与就业兼顾,明确提出了职教高考的概念,要求扩大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清晰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括专科、本科以及本科以上阶段。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增加,和这一政策的调整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82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25万人,5年间增长了43万人。但是,参加普通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最高也仅有85.7万人(2020年),2021年下降至79.07万人,比2020年减少了6.63万人,出现下降。非统一高考报名人数(包括对口招生、专升本、高职单招)2021年有46.12万人,比2020年增加16.02万人。从这一数字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此。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另一个高考大省湖南,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为65.5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7.6万,其中普通高考报考人数49.7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对口升学考试报考人数15.2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2+4”转段(职教)、少年班等其他考生约6000人,与上年持平。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人数只占高考整体报名人数的3/4左右。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对于职教高考,目前还不清晰其具体的构建,但根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然是会在现有的“单招”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扩展。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约65%的中职生升入了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升学途径包括了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

三、报名人数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考竞争的绝对加剧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本专科录取1001万人,平均录取比例达到约93%,其中本科总招生量超过450万。这一年,黑龙江理科的本科线仅有280分,其他老高考地区本科线也大多在300出头。在新高考地区,也没有高到哪里去。

以老高考17个省份和第三批新高考8省为例,2020和2021年首选物理/理科的本科投档分数线在280—463分之间,其中投档分数在400分以下的,2020年有14个省份,2021年有13个省份。专科投档分数线在130—260分之间,其中投档分数在200分以下的,2020年有18个省份,2021年有16个省份。考虑到新高考后3门或后2门实行赋分制,起评分就达到30分(山东20分),如果剔除掉90分,或者60分,分数线实际会更低。

广东是高考报名第二高的省份,也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2021年广东专科第二次征集志愿,即补录,文(选考历史)、理(选考物理)分数线仅有100分,如果剔除赋分制起评分为30分的因素,这一录取线在一定程度上仅有40分。但13000余个招生计划,仅投出720余人。

近10年来,无论哪个省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报到率均无法达到100%,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也越来越多,“985”高校也不例外。根据媒体报道,2020年中南大学计88名新生未报到,东北大学51名新生未报到,都占新生总人数的1%左右。

四、短期内生源基本面没有颠覆性变化,但未来生源必然面临下跌

新生儿数量是生源的基础。2003年以来,我国新生儿的数量长期稳定在每年1600万左右,2016年出现短暂上升,随后全面下跌。

中学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生源。2002年至2021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一直在持续上涨,2021年达91.4%,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完善及高中教育的普及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虽然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从940万增长到1193万,增加253万人,增长比例达到26.9%,但相应的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则保持在796.60万-839.49万的区间,变化不大。

但是,近年新生儿数量快速下跌,会在将来对高等教育生源带来严重影响。从2016年的1786万,到2021年的1062万,新生儿数量已经快速下跌了700余万。对于2021年的孩子们来说,哪怕他们100%健康成长,一个也不流失,17年后也只有1062万考生。这个数字和2021年高校招生人数基本持平。

五、高考生源大省基本保持生源上涨趋势,部分省份增幅超过10%

四川省近三年高考报名人数呈上涨趋势,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达77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7.2万人,增幅超过10%。;

△数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湖南省近三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上涨,突破65万,2022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65.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近8万人,增幅高达15.24%。报考高职单招的人数预计会有所增加。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安徽省近三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上涨,突破60万,2022年安徽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60.1万人,较上年增加了近6万人,增幅达10.68%。

△数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新增专业理工科过半,支持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急需

一、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2756所,本专科院校数量均衡

2008年起我国高校数量逐年平稳增长,截至2021年9月30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2756所(不含港澳台高校)。

从办学层次上来看,目前我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相对均衡,专科院校数量大于本科院校,且随着高职扩招的进行,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2021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38所,职业本科32所,专科院校数量为1486所,专科院校相较上一年度增加18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47所,占本科院校的11.57%;“双高计划”建设高校197所,占专科院校的13.26%。

二、第二批“双一流”名单公布,淡化学校身份色彩,15所高校被警示

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此次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除清北自主建设学科以外,“双一流”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总体上看,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学科的认定,未作“大进大出”的调整。“双一流”高校数量位居前三的省市分别是北京(34所)、江苏(16所)和上海(15所)。

此次公布的第二轮建设名单有如下重大变化:

一是淡化身份色彩,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学校身份、层次。

二是新增了7所高校,其中广东3所,成为最大赢家。

1.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2.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4.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5.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6.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7.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三是有43所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进行了调整,各学科专业“有进有出”。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设学科自行公布。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学科的认定保持了建设范围的总体稳定,没有“大进大出”,有利于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保持定力、持续投入、汇聚力量、沉淀成果。

四是对15所高校的16个专业给予公开警示,其中10个为首轮自定学科。被警示的原因是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这些高校将于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2.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3.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4.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教育学”)

5.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6.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予以撤销,根据学科建设情况调整为“应用经济学”)

8.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9.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11.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12.西藏大学:生态学

13.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14.新疆大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这也是落实“双一流”当初确定的一个原则,即动态调整、有进有出,不再是终身制。

三、回应中国智造发展战略,新增理工科专业占半数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也在持续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其中2021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31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2022年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

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门类专业数量位居第一,加上理学门类专业共计达到了半数,这是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在教育领域的投射。工学专业的增设呈现长期趋势。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工学类净增专业数量超过排名2至4位的管理学、艺术学、文学三类专业的总和,占新增专业总量的近四成。

新增专业中,“智慧”“智能”成为高频词汇。北京交通大学新增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新增智慧海洋技术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增智慧林业和智慧水利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实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而精通计算机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当下也成为社会的刚需。

2021年撤销的804个专业布点,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此外,为防止部分专业设置“过热”,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艺术类等专业调控力度。

四、从模拟填报看考生专业选择

1.学生更多关注工学、管理学、文学、医学、经济学、法学

据掌上高考数据,2021年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专业选择时,最关注的前20个本科专业包括工学(8个)、管理学(5)、文学(2)、医学(2)、经济学(1)以及法学(1)。

2.就业稳定的师范专业和医学专业受追捧

近几年,大学生出现了考公务员热、考教师资格证热,在就业时追捧国企以及事业单位等体制内部门。在高考专业志愿选择上,和这些就业岗位相关的专业也受到高度关注,未来就业“稳定”的专业,录取分数也相对保持稳定,有的呈现上涨趋势,比如师范类院校中的师范类专业。

△数据来源|浙江省考试院

△数据来源|山东省考试院

两种类型的新型大学快速崛起,值得考生和家长关注

近20年来,一批新型大学兴起,近十年间发展尤为迅速。这些新型大学不仅建立时间“新”,发展模式更“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还有一类是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国际化为特色,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这些高校有着相似的定位,“高起点,高定位,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目前,又有一批新型高校在筹建中,如深圳理工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等。

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

自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按照“6+3+1”模式进行招生,从全国8个省共录取新生188人起,到今年西湖大学面向浙江省以综合评价招生方式招收60名本科生,新型研究型大学受到考生高度关注。

1.瞄准科技前沿,建设标准高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设置上更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理工科为主,注重交叉学科建设,更多地围绕信息、生命、材料等前沿科技进行学科布局与发展。在教育经费上都有巨大投入, 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经费预算45.3亿,南方科技大学37.56亿,上海科技大学15.88亿,如果模糊地按学生总量计算(这些经费有很多科研经费,并非学校日常经费),生均教育经费位居全国前列。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这批新型大学更注重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以高标准面向全球引才。

南方科技大学除了按高标准引入高质量教师,学校还制定实施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在2017年底,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550人,其中教学科研系列教师300人,包括院士20人(全职院士10人)。到2021年11月,学校已有教师1000多人,共有院士55人(其中全职院士34人)。

而依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上海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12月,已选聘622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312位,教学教授19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7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如此师资力量,按照1:10–1:12的师生比来配置。

2.生源规模小但质量高,招生和培养模式新

新型大学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招生规模小,在生源选拔上有更多自主权。其中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数量为1160人,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则稳定在400余人。在招生模式上,也都采取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或混合录取方式。在培养模式上都注重早期科研培养,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参与科研,走进实验室,并有丰富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学生毕业后多数选择了境内外继续深造,2021年,国科大、南科大和上科大本科生深造比例分别为73.04%,70.01%和81.98%。 西湖大学今年招收的本科生更是提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由于办学起点高,教育理念新,培养模式新,招生方式新,新型大学在生源质量上也都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在绝大多数省市基本仅次于清北。而在进入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之前,南科大和上科大的高考录取分数就可以媲美“985”和“211”高校。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除海南省首年招生,22个省份录取新生的高考最低分省排名位次全部取得提升;在广东省,全部新生最低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广东省内高校第一。上海科技大学2021年在不少省份的录取最高分都达到680分以上。

二、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学校

1.国际化水平高,等于不出国的留学

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之初的目标就是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高水平示范性发展,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目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9所。其中6所的外方合作院校世界排名都位居前300。

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根据中方院校专业建设情况体现特色专业,另一方面强化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在这9所院校中,开设最多的学科是:工学、理学、经济学;开设最多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经过多年发展,这些院校都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道路。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国际化,从师资建设到学生培养模式都是如此。

这9所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标都是建成一支一流的国际化教师团队,因此均面向全球进行招聘,超一半的教师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际交往能力。

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学校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评聘方式,按照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三个系列进行学术评聘,采用全球招聘方式,严格遴选人才。截至2022年2月底,已面向全球引进了47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国家级特聘专家62名,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国际计算机学会等国际知名专业技术协会会士近40名。目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

在教学上,这些院校均实施外语教学,充分发挥双方院校的办学优势,打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培养国际人才。各院校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

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例,学校采用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将接受严格的英语训练,使学生具备在英语国家大学就读所需的同等语言水平,并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学校采用更多交流互动的交际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研究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这类院校招生规模较小,同样走“小而精”路线。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除了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希望能选拔出优质的生源。9所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考生的成绩都要求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次录取线,部分机构会对外语语种和外语单科成绩提出要求。

2.招生选拔和深造去向体现合作办学特色

为了招到更合适的学生,这类办学机构主要采用两种招生选拔方式,即完全以高考成绩为选拔依据的普通高考招生选拔方式和在高考成绩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方式。其中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完全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方式,通过“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好的做出“双向选择”。有5所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采用了混合录取模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完全采用普通高考录取模式。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虽然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办学历史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凭借国际化优质资源,高质量的教学和海外升学方面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考生的青睐,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省的招生情况为例,多年来其在浙江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浙江省一本线,且差距逐渐扩大。宁波诺丁汉大学理科在浙江省的录取平均分与浙江省一本线的分差由2006年的19分扩大到了2016年的28分,文科201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仅高于浙江省一本线6分,而2016年已扩大到了20分。2017年新高考改革后,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省内的最低录取分依旧高于浙江省一段线,2020年受疫情和国际大环境影响,录取分数出现了下滑,2021年开始趋稳。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非常高,均超过60%,在选择境外深造的学生中进入全球著名院校的比例也比较高。

第三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

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启动

2021年9月,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4落地,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2/3的省份都迈入新高考时代。

此前,已有14个省市开启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东部试点省市向中西部省份稳步推进。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份率先启动了新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第三批启动试点。

一、老高考学生即将成为“少数派”

2021年,前三批改革14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合计为477.95万人,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43.7%,第四批改革七省高考报名人数为264.57万人,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24.2%,合计占比超过67%。这意味着,在2024年高考中,老高考学生将成为“少数派”。

二、第四批改革省份继续坚持“3+1+2”

1.选科均采用“3+1+2”模式

第四批改革省份均采用了第三批改革省份的“3+1+2”模式,在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为遏制功利选科,对于学生的选科做出适当限制。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强调了物理、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位。

△图:3+1+2模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3+1+2”模式与“3+3”模式对比

2.新的招录模式和志愿填报方式将给予考生更大选择权

(1)按物理、历史分别编制计划,分开录取

“3+1+2”模式下,招生录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按限选科目物理和历史两个序列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投档录取。高校将分物理科目类和历史科目类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考试院将按物理和历史分开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这和传统文理分科时的招生录取模式接近,但与传统的文理分科相比又有改进,目标导向不同,科目组合不同。

(2)本科批次合并,让考生院校选择层次扩大

第四批改革七省都将在新高考模式下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没有了批次线的限制,让考生在院校的选择上层次扩大、选择机会更多。

(3)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赋予考生更多选择权

第四批改革省份,除贵州外,其余六省均采用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志愿组”模式。相比较传统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在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上更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贵州省则在普通类志愿填报模式中采用了以浙江为代表的“专业(类)+院校”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1个学校”为1个志愿单位,无专业服从调剂志愿。与传统填报模式相比,考生填报的专业均为自己主动选择的,且不再设有“是否服从调剂”选项,考生不会被调剂到其他未填报的专业,最大程度满足了考生对专业的录取满意度。

这两种新模式一是尊重了考生的专业选择权,很好地满足考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二是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新的强调学科专业的招生录取方式,更强调相关学科专业的水平而非学校层次,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选科引导机制,理工农医类专业强化对物理化学的选科要求

首轮高考改革试点过程中,因为功利算计,出现了“弃学物理”的现象。

为有效引导考生家长理智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调整3+3为3+1+2的同时,2018年初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教育部指引》)。其中,要求19个专业类必选物理,占总专业类数的20.4%;29个专业类允许“不提科目要求”,占总专业类数的31.2%。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的通知,要求从2021秋季开始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实施。

此次《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共计修改196个专业,所列出的92个专业类里,6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56个专业类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5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59.78%。

其中,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一共61个专业类中55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占比达90.16%。

从院校自行设定选科要求,到2018年初版选科指引,再到2021年新版选科指引,不难发现,对物理、化学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四、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稳步推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14所高校面向多省份(如下图),85所高校面向省内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

浙江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规模最大。2011年,浙江省率先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三所省内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到2018年以后,在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招生的省内外高校在60所左右,2021年这一数字为57所。下图为浙江省内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院校数量。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各省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招生数也在逐年增长。2017年-2021年,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9所山东省本科高校在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人数从1010人增长到1920人,增幅达90%。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强基计划深入实施,试点院校增加3所,报名人数腰斩

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标志着强基计划开始实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扎实的“理”,就没有优秀的“工”,我国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亟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

强基计划正是为了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和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乃至领军人才。从这一定位出发,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招生的学科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2022年招生重点又提出了力学、基础医学、育种等相关专业。

强基计划的核心,是在部分重点高校开展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模式。这些高校可以在部分基础学科设立特殊的招生通道,组织通过报名的学生参加额外的考试,最后综合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学校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一、;强基计划试点进展顺利,今年新增3所试点高校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共有36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工作。这些高校均为“一流大学”(A档),也都是原来的“985”工程计划高校。

2021年,开展强基计划的高校名单没有变化,依然是36所。经过两年时间验证,强基计划试点进展顺利,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家长和考生的热捧。在此基础上,2022年,除以往的36所试点高校外,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也开启了强基计划。至此,原来的“985”高校全部入选强基计划。

新加入的3所高校中,湖南大学招生专业为化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专业为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动物科学(生物育种),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东北大学也将本校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自动化专业作为首年强基招生的唯一专业。

二、强基报考更加理智,今年整体报名人次下降60%

2020年作为“强基元年”,据媒体报道,强基计划报考人次达到了空前的130余万人次。是当年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招生总计划6090人的200多倍,令人惊叹。2021年,强基计划依旧火爆,据媒体报道报名人次高达180万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50万以上。

但是,2022年的强基计划却没有延续前两年的火热,报名人次跌落至86万余人次,相比上一年大减约101万。39所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报名人次相比去年减少了60%以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减少了50%以下。今年也是强基计划开展以来,首次有高校出现报名人次不足1万的情况。

分析强基计划今年“遇冷”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更加趋于理智。强基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为基础学科输送人才,而基础学科往往需要长期坐冷板凳,没有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和潜心钻研很难有成果。同时,根据强基计划的要求,不允许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转专业,这意味着想通过强基计划作为进入名校跳板的道路是不通的。

其次,想通过强基计划的难度客观来说比较大,超高的报录比倒逼着家长和学生恢复冷静。拿2021年来说,报名人次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计划招生120名,报名人次达到95000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报名人次均在80000以上;电子科技大学计划招收名额仅30个,竟有28000多人次报名,报录比接近1000:1,实际考上的概率很低。

前两年报考人数较多,也和原来“自主招生”惯性有关,一些同学做了长期准备,在培训机构的蛊惑下,盲目报考。伴随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的熟悉,报名人数开始回归理智。

强基计划报名人数下跌并非坏事,因为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录取对象既要学习优秀,能够应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要求,又要心无旁骛,有志于科研工作。通过筛选,招收到愿意为基础学科长期耕耘、长久付出且有热情有能力的研究人才,既符合国家实行强基计划的初心使命,也能够减少高校教育资源的错配,更能避免学生为追求名校而误入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将使国家、学校和学生多方受益。

三、聚焦基础学科,增加工科,2022年各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稳中有变

对比前两年强基计划招生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主的情况,今年部分高校还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和强势学科,突破了单纯基础学科的限制。

比如,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在往年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开办不久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在数学类、应用物理学、化学类之外,首次招收全国排名前列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并在招生简章中强调将“瞄准航空航天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

其实,在基础学科中,多数高校招生的数学类专业实际上是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一些高校还在数学类专业下细分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事实上开展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培养(如清华、北航、中科大、哈工大等)。

在专业上稍加开放的同时,高校的一些政策微调显示出“收紧”的迹象。由于2021年报名人数剧增,2022年几所高校又收窄了入围人数限制。比如,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从6倍改为5倍,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从5倍改为4倍,南京大学从6倍改为4倍。今年没有一所高校扩大入围系数。

进一步严格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确保公平红线

公平公正仍然是高考的核心,在过去的一年,教育部继续严管各类特殊类型招生。

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对落实工作责任和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提出了“四个严格”,具体12条要求,力争为特殊类型招生保驾护航。

一、艺考热度反弹,艺体类招生制度再收紧,继续提高文化课要求和占比

2022年,疫情和改革带来的艺考寒冬正在褪去,艺考的热度有所反弹。从24省份公布的美术联考的人数可以看到,今年考生人数有不小的涨幅:

△数据来源|各省教育厅

与人数反弹形成对比的,是招生制度的持续收紧。

在3年前已经大规模收紧艺术类招生对文化课要求的基础上,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4年,基本建立健全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

《指导意见》中特别需要注意几点:

1.改进专业考试方式,大力推进艺术专业分类考试,积极扩大省级统考范围,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压缩校考规模,在参加省级专业测试后,才能获得少数保留校考资格的高校举办的校考,且规模不能超过招生计划的6-8倍。

2.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切实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到2024年,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均达到所在省(区、市)艺术类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基础上,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同样,对于高水平运动队,所有的14个专业测试则将全部由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负责,取消了高校的测试资格;在文化课要求上,需要达到本科线80%,对于入校后准备就读普通专业的,则需要达到该专业录取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否则只能就读体育专业。

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持续收紧,多地逐步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直至取消

教育部在2022年2月发布的《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对于本年度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做出了具体介绍。《规定》表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投档的时候,可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最多不超过20分。

近年来,各地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多地逐步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直至取消。

比如,安徽省《关于进一步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自2022年起,取消“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近年各地对少数民族加分控制日趋严格。比如,2023年起,江西省对民族乡(贵溪市樟坪畲族乡等8个民族乡)和民族村(铅山县陈坊乡长寿畲族村等82个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的政策将取消;2024年起,内蒙古自治区针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五个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分值,将逐步降低。

三、严控英语类专业保送生,2024年起,外国语学校保送生只能学习外语专业

根据教育部规定,2022年仅4类人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分别是: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除公安英烈子女类名单外,阳光高考网公布了2022年保送生资格名单,共计2877人,其中,竞赛类保送生351人,外语类保送生1653人,优秀运动员保送生873人。

根据数字可以看出,外语类保送生占据了大头。但是,根据2022年教育部对特殊类型招生的规定,2024年起,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可继续招收一定数量的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安排在英语语种相关专业,其他高校招收的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均安排在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相关专业,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严禁高校以保送生招生形式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的学生录取或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

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外国语人才保送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政策,在当下,已经失去了必要性。这一新政虽然对外国语学校是个打击,但对于高考的公平,却是一次有力的保障。

}

高考结束,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记者从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获悉,该院为各位考生及家长整理了40个高频志愿填报问题,快看看有没有你疑惑或者关心的问题。

1.我考了xx分,可以报哪些大学?

答:请结合考生所在省下发的《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院校招生章程等信息资料,进行院校的选择。

2.我考了xx分……怎么查高校分数线?

答:往年有很多考生家长提出“我考了580分,请您告诉我报考××大学××专业能够被录取吗?” 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是老师无法给出明确回答的。考生或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各高校或具体专业在各省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情况:通过考生所在省招办当年下发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资料》来查询;通过高校的网站查询,或直接向高校招生部门咨询。

3.提前批录取后,还可以参加其他批次的录取吗?

答:不可以。按规定,每位考生只参加一次录取且不得换录。

4.如果提前批没被录取,影响一批录取吗?

答:不影响。批与批之间没有联系,上一批录取不结束,下一批录取不开始。

5.提前批可填报几个志愿?

答:提前批可填报几个志愿,各省规定不一。考生所在省可填报几个志愿,取决于本省的志愿设置,具体事宜,需要直接咨询考生所在省招办或地方招办。

6.平行志愿学校如果按105%提档,多出的5%是否存在掉档风险?

答:存在退档风险。如果院校调档比例在105%,且在招生章程中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合格,符合录取条件,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不会被退档。如果院校没有这种承诺,即使填了服从专业调剂,因无计划无法调剂时,多余的比例会被退档。高校招生遵循的是择优录取的原则,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7.如果服从调剂了,但是专业都满了会不会被退档?

答:如果院校在招生章程中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合格,符合录取条件,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不会被退档。

如果院校没有这种承诺,即使填了服从专业调剂,因无计划无法调剂时,多余的比例会被退档。高校招生遵循的是择优录取的原则,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8.我的分数(610分)高于我的同学(607分),报的志愿相同,平行志愿我报f校,他报y校,我被f校退档,为什么我的同学低于我的分数被y校录取,而我不能,公平吗?

答:按你所述,此录取是公平的。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进行投档。你虽然分数比他高,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投进f校,但被退档,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是实行一轮投档,因此,退档后不可能再向其他院校投档。换句话说,当你的档案投进院校的同时,这一轮投档已经结束,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真研读录取规则。

9.我被一所大学录取,但不想去,可以退档参加下一批次录取吗?不去会怎样?

答:(1)不可以。按规定,每位考生只参加一次录取且不得换录。你已被大学录取,就不可再参加后续录取。(2)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是对高校的认可,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同时也是自我承诺与高校的一种约定。如果不去应不填此院校,将机会留给其他考生。作为高中生应懂得遵守诚信承诺。目前有的省份对不守承诺,录取不报到的考生有惩罚规定,考生所在省是否有此规定,请直接咨询省招办或地方招办。

10.什么叫“只招有专业志愿考生”?

答:“只招有专业志愿考生”是指学校某一专业只招收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不招收未填该专业志愿的考生。即使考生“服从专业调剂”,也不会被调剂到这些专业。

1.什么是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答: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又称省控线或批次线,是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当年全省考生高考成绩和招生计划,将全省考生分类别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综合各种因素后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分别划定录取考生的最低投档分数标准。招生院校只能在本院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考生,只有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2.什么是院校调档分数线?

答:院校调档分数线又称投档线,是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以招生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如105%或120%),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平行志愿的第一轮正式投档)中自然形成的投档给院校的最低投档分数。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普通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比例计算出应投档数,按相应规则投档后,向院校所投考生档案的最低投档分数就是学校的调档分数线。

答:平行志愿是指高考招生同一类别、同一投档段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志愿。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先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和投档,当轮到检索某一考生时,遵循该考生所填报的志愿顺序检索,当符合投档条件且院校有计划余额时,即被投档。

答:顺序志愿是指在同一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有先后顺序,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每个志愿只包括一所院校。顺序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考生的高考志愿是投档的第一要素。投档时,对选报同一志愿院校的考生按院校确定的录取原则、调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也就是说每所院校各排各的队。

答:所谓“专业级差”是院校在安排考生专业时,按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种分数值就是“专业级差”。也就是院校在录取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各专业志愿间级差分数,如3分、2分、1分等。例如,某高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级差分为“3、1、0、0”。也就是说,该校第一、二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3分,第二、三专业志愿间级差为1分,其余专业志愿之间级差为0分。

6.什么是“双一流”建设?

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7.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有哪些?

答: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147所建设高校,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8.什么是按大类招生?

答:按大类招生是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先统一学习基础课,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最终确定所学专业。考生在报考按大类招生的专业时,要了解大类中都包含哪些专业(方向)。

9.什么是“三大专项计划”?

答:根据教育部政策,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计划统称为“专项计划”,具体包括: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面向脱贫地区定向招生。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原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10.色弱、色盲考生适宜选报哪些专业?

答:除《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章程规定限制报考的专业外,色弱、色盲者都可以报考,如哲学、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秘、数学、历史、教育学、英语、新闻、汉语言等。具体选报专业可咨询有意报考的高校。

11.不能录取与不宜就读有什么区别?

答:不予录取――表示不能录取。考生即使分数再高,填报了此部分专业也不会被录取。不宜就读――表示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录取时,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查看高校招生章程,有的专业高校会有具体的要求,考生应避开不能录取和不适宜报考的专业,结合考生体检表上体检医师给与的体检结论,合理选报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1.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

答:第一步 熟悉政策。考生家长对于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政策……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

第二步 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第三步 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

第四步 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等。

第五步 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划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阅读招生章程,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选择和自己兴趣、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第六步 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高考志愿都是在网上填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

2.如何使用填报志愿的参考材料?

答:首先仔细查阅省招办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其中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然后参考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做好填报志愿前的功课。

3.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一是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去向。

二是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是考虑兴趣爱好、专业就业等因素。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

四是结合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要求。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五是注意志愿之间梯度的问题,建议高、中、低搭配填报,较为合理,避免退档风险。

4.新高考模式下,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

答:填报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情况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者先选专业再选院校,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里简单谈一谈专业平行志愿填报策略:

第一步,选择不同梯度的院校。根据考生位次和分数段统计表、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冲、稳、保”选择院校的办法还是可以使用的。

第二步,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从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

第三步,根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喜欢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

5.新高考模式下,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

答:新高考中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如A大学经济学类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需选考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才可报考,而B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2个或3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

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

6.考生没有被高校录取原因有哪些?

答:考生未被录取原因主要有:总分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不够所报专业分数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所报专业相关科目分数低;外语语种受限;身体不合格等。

7.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

答:应坚持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专业;(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

8.如何报考“三大专项计划”?

答:报考“三大专项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各省招办要求填报志愿。具体资格审核、填报志愿方式、录取办法等要求,考生可详细阅读各省招生考试单位下发的地方专项计划相关规定。

报考高校专项计划考生还须在4月25日前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高校专项计划报名系统”完成报名申请。

1.平行志愿的投档过程是什么样的?

答: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对同一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本科平行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高校。比如,某考生所报志愿为A、B、C、D等几所院校,投档时,批次线上考生先按分数大排队,然后由计算机逐一检索考生志愿,如果符合A校投档条件且A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A校;如果不符合A校的投档条件,则检索B校,若符合投档条件且B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B校,若不符合,继续检索,直至考生所填志愿院校检索完毕。档案一旦投出,即不再检索该生其它志愿,从而完成对该考生的投档。然后开始检索下一名考生,依此类推,直到完成本批次排序最后一名考生的投档。

2.平行志愿中,如果没有达到A校投档线,影响后面其他高校的投档录取吗?

答:不影响。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进行投档。投档时,批次线上考生先按分数大排队,然后由计算机逐一检索考生志愿,如果符合A校投档条件且A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A校;如果不符合A校的投档条件,则检索B校,若符合投档条件且B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B校,若不符合,则继续检索,直至考生所填志愿高校检索完毕。因此,如果没有达到A校投档线,不影响继续检索其他志愿高校投档。

3.平行志愿中,如果进档后退档,还可以投下一所院校吗?

答:不可以。因为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是实行一轮投档。当考生档案投进院校的同时,这一轮投档已经结束。因此,如果进档后退档,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

4.如果我的志愿被某所大学提档了,我选了该大学的六个专业,并且服从调剂,如果我的第一专业没有被录取,我是会被退档?还是继续有机会考虑第二至第六专业?所有六个专业都没有被录取,是退档还是被调剂?

答:考生档案投进院校后,进行分专业录取,如果第一专业没有录取,进行第二专业录取……如果6个专业都不符合录取条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会被退档。如果填了服从专业调剂,是否会被退档?这要看院校的规定,有的院校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专业都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符合录取条件,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不会被退档。如果院校没有这种承诺,即使填报了服从专业调剂,因无计划无法调剂时,多余的比例会被退档。高校遵循的是择优录取的原则,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

5.什么是征集志愿?填报时注意什么?

答:征集(征询)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省级招办将录取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进行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分数要求的考生进行选报。征集志愿填报须注意以下五点:

(1)达到分数要求且未被录取的考生才能填报;

(2)考生要注意及时了解省级高招办公布尚未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的余缺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则不能再填报;

(3)参加征集志愿填报的考生按规定选报院校志愿和院校服从调剂志愿;

(4)考生选报征集志愿时要考虑避免再次出现“扎堆”落选的问题;

(5)考生要谨慎选择,如考虑所报院校剩余的专业自己能否接受,一旦被录取就不能退档调换。

6.征集志愿填报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各批次征集志愿填报、录取在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进行。具体时间,通过省教育考试院(或指定)网站发布,请及时关注信息或直接咨询省招办、地方招办。

7.什么是降分征集志愿?

答:降分征集志愿是指在征集志愿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情况,对还没有完成计划的院校降低一定分数进行征集志愿。符合在本批次控制分数线下以内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当前批次的降分征集志愿。

8.“三大专项计划”如何录取?

答: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办法,在本科一批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的有关省份,国家专项计划在本科批次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不低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地方专项计划的投档办法和录取要求,由各省(区、市)综合有关高校招生实际、实施区域农村招生情况等因素确定。

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办法由有关高校确定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9“预科”与“预录”是一回事吗?

答:“预科”与“预录”不是一回事。

预科是大学正式教学班以外的预备班,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只有民族预科班。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除民族院校外,还有华侨大学和四川大学招收预科班。

预录是指高校准备录取的考生,此时处于未经省市招办审核,未办理录取手续的录取状态。

10.怎么知道录取信息?

答:在录取工作结束之后,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会向考生提供录取信息公开查询及申诉渠道,并按规定将有关录取结果向社会公示。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所提供的途径查询和确认本人的录取结果。

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查询:本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录取高校网站;省教育考试院授权的相应网络、平面媒体等;地市级招办。

11.录取通知书何时能收到?

答:批次录取结束后一周左右,高校寄发通知书,具体邮寄时间视两地距离而定,一般寄出后10天内可到。若考生半个月后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请联系高校招办。(记者 吕晓艳)

(责编:王思迪、邹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万计划高校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