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本院校吗?

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

魏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经过3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北京市属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的校训是宁静致远,务本维新。崇尚实践,知行并重是学校的育人理念。

学校目前设有14个学院,系部和中心,是一所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五个学科门类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截止到目前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一共是7350人,其中本科生6997人,研究生353人。学校共有28个普通本科专业,以化工、材料、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工学专业是17个。另外还有管理学、文学、理学几个门类。管理学专业当中有会计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等。

二、2016年学校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招生计划有无增减?

魏融:2016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全国28个省市招生,全部参加本科二批次录取,文理兼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1650人,录取政策保持稳定,较2015年有以下变化:

第一、增加中西部协作计划比重

2016年学校投放在北京的招生计划拟定为982人,占总计划的60%,其他省市670人左右,约占总计划40%。学校在天津、河北、内蒙、山东、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新疆等考生关注度较高的等省份都安排了较多计划;学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部署的中西部协作计划,重点对山西、河南、安徽、广西、四川、贵州、甘肃、云南安排了协作计划,为中西部地区考生提供更多报考机会。

第二、调整各地区投放专业计划的种类

学校60%的计划投放在北京,针对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除了工科专业外,还加大了会计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各类管理学专业计划在北京的投放比例。其他省市的专业计划投放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够满能够满足各地区考生的报考需求。

三、今年的招生专业有无变化?请介绍一下学校的特色专业?

魏融:我校2016年新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文理兼收。该专业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国际、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管理学的“厚基础”优势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在化学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领域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8个普通本科专业当中,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有两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教育部特色专业三个,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电子工程,环境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以及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

表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始终坚持以“增强专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造传统专业和申报设置新专业,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自2007年起至今,学校结合石油化工产业和大兴区发展需要,陆续开办了油气储运、制药工程专业、安全工程、物流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新专业。新专业的设立促使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四、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

魏融:学校的录取规则以考生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提档比例一般是百分之百,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安排专业,不设专业级差,认可各省市的高考政策性加分。提档及安排专业时均计为总分。在高考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成绩高的考生。文科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理科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和理科综合。

学校的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原则上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及格线,高考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英语成绩高的考生,英语专业原则上要求参加各省市高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口试成绩不低于及格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则上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及格线,高考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数学成绩高的考生。

五、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什么?请您对考生报考提一些建议。

魏融:考生报考之前要仔细阅读目标学校的招生章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学校和专业。在填报专业时要注意体检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我校的化工、材料类等专业(类)对于色盲和色弱的考生是限报的,考虑到入学后专业培养和今后就业限制,请有色盲色弱的考生选择专业时,避开以上专业,具体请参考我校各专业的体检要求。

六、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和奖助学金政策。

魏融:(一)转专业政策:学校自2004年设置自由转专业制度以来,目前已平稳实施了12年。这项制度以充分尊重学生发展意愿、尊重学生专业选择权、尊重学生成长需求为价值追求,是适应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下学生顺利成长成材的良性机制。据统计,学校高考录取新生专业满足率为92%,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率也达60%以上,但考虑到同学们及家长对高考录取时所选专业的认识不断清晰,以及同学们职业发展取向的变化等调整专业的需求,学校在办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学生转专业不附加任何限制条件和次数,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取向的变化,建立了“零门槛”转专业机制。在过去的10余次转专业工作中,全校累计有1000余名同学提出转专业申请,有85%的同学实现了转入新专业学习的愿望。未成功转专业的原因主要是报会计学等专业人数太多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或者是经过专业老师详细考核论证认为学生不适合学习拟转入专业。

(二)奖助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建有完善的奖、贷、助、补、减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学时持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可通过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顺利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助学贷款:学校统一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事宜,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中应征入伍学生的贷款由国家代偿)。

奖学金: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闵恩泽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

助学金: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享受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

勤工助学:设有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以缓解学生经济困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减免学费: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学校酌情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退役复学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适当减免学费。

物价补助:每月定期为全体在籍学生发放物价补助、开水补助。

各类补助:设有临时困难补助、医疗费补助、春节返乡补助、冬衣补助、饮用水、洗澡、电话费补贴等各类补助,来缓解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社会资助:为支持教育事业,社会各界人士对我校少数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学校根据捐助人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资助工作。

保险:学校每年为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办理相关保险,提供安全保障。

七、请介绍一下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魏融:学校积极为学生出国(境)学习拓展渠道、创造条件,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项目的稳定开展。目前,学校已经与美、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的20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或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数量达到30个。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本科生在校期间出国(境)学习经历的比例接近5%。

2015年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扩大交流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续签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项目合作协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签订了学生访学协议,与美国圣克劳德大学完善了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与法国计算机与电信工程师学院ESIGETEL和巴黎电子与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签订了3.5+1.5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与美国菲斯克大学、英国福斯谷学院等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详情请咨询我校国际教育学院:010-

八、近年来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魏融:学校近五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5%,主要的就业面向为装备制造,化工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等领域的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覆盖了首都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主要领域,符合区域协同创新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

九、即将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高校招生有什么影响?

魏融:新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引导高中学生在学习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再有侧重地投入时间发展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并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将学业兴趣与未来在大学想学的专业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并结合自己所长规划选择未来的报考方向,改变当下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和跟风。同时,新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对于大学招生也有重大的影响,将在更大范围内帮助高校解决长期以来难以为不同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现实问题。

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省的高考改革相继对“批次”下刀,取消本科不同批次是大势所趋。例如,上海市从今年起率先取消高招录取中一本、二本的划分,所有本科院校平等竞争,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省市。“批次”的概念只存在于录取环节,不存在于人才培养环节,学生入学后都是一样培养的,所以高校不会针对上述政策对专业进行什么调整,取消批次有利于高校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

十、去年北京实施新的填报志愿方式,您对高校录取和考生填报志愿有什么看法?

魏融:第一,避免“知分大平行”过于看重分数和排名所能对应的高校,造成“擦边儿进学校、专业等调剂”,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进行专业定位,合理平衡学校和志愿专业的关系,降低填报风险。

第二,详细阅读学校的录取原则,了解“同分考生”专业分配等录取细则,切实保障自己的填报利益。

第三,填报学校志愿尽量拉开梯度,做到“冲、稳、保”相结合,切忌盲目求高求大。

专业填报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往年各专业录取最低分,从高到低依次填报。

十一、请介绍一下学校招办的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清源北路19号(102617)

微信公众账号:biptzs(北石化招办)

}

党委书记:张召鹏 院长:王吉林 教授

石油化工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曾经培养了谢在库院士等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石油化工学院愿携手优秀的你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续写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莘莘学子的人生传奇,共同谱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华美篇章。石油化工学院欢迎你们的加入!

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建校时的石油炼制专业。1999年石油化工系和应用化学系合并,成立了石油化工学院分院。20022月,学校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后,正式成立了石油化工学院。其后,又经历了2005年、2007年、2012年、2019年四次院系调整,在72年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学院学科不断优化、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院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现拥有国家级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辽宁省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石油化工催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专用石油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实验室11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项目2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一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资源共享课2门、辽宁省优秀教材4部。截止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化学工程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学院拥有工业催化联合培养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取得佳绩,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0%-30%B类),在辽宁省属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列第1位。化学工程与技术2018年被列入辽宁省高校一流学科(A类)。

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9人,教授占35%、副教授占39%,博士占87%,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19人。(含双肩)。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1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学院双聘院士2人、双聘长江学者2人。

学院瞄准石油化工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突出石油化工行业特色,重塑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学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毕业生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石化公司的就业比例逐年提升。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计划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计划)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面向石油化工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与创新思维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交叉、创新、实践” 等核心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专业历史发展:专业前身为人造石油专业,始建于1950年建校之时,1977年更名为石油加工专业,1992年增设化学工艺专业,1997年石油加工与化学工艺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成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计划班)。

专利建设成果: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了石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和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5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打造一批优质实践育人平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石油加工、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煤化工等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及应用技术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技能、工程创新以及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动手能力,能够在石油化工相关行业中从事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针对石油化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设计审核工程师、设备制造工程师及运行维护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系统控制以及生产运行维护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石油化工生产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石油化工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石油化工生产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计划班)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石油化工特色。以石油加工、乙烯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为专业主线,面向传统石油炼化向智能炼厂升级,传统化工工程向绿色工程转型,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注重多学科交叉,强化卓越工程师素养,突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培养:专业采用“3+1”模式,3年理论学习+累计1年实习实践,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实训的融合;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学业导师制,学校导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指导生产实践;试行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类全覆盖,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类、数理知识、计算机基础、外语

专业基础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与CAD、化工机械基础、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处理技术概论、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概论

专业核心课程:物理化学、python语言基础、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应用软件

专业特色课程:石油化学(双语)、石油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学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师资队伍(含教学团队与名师)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其中,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1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化学工艺教师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可招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学及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

专业建设了石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专业注重产教协同育人,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基于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实训基地,实训装置覆盖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培养人才质量受到各用人单位及升学院校一致好评。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26人,其中升学9人,升学比例为34.5%,院校包括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四大石化公司就业11人,比例为42.3%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校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是全国最具石油化工特色的化工专业,始建于1950年建校时的人造石油专业,1958年设为石油炼制本科专业招生,1983年更名为石油加工专业,1997年石油加工与化学工艺专业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2005年获批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普通高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能源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石油化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设计审核工程师、设备制造工程师及运行维护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系统控制以及生产运行维护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石油化工生产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石油化工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石油化工生产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专业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鲜明的石油化工特色。专业以石油加工、乙烯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为专业主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与CAD、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概论、化工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化学(双语)、石油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①师资队伍(含教学团队与名师)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其中,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1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化学工艺教师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

近三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23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教材4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可招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学、应用化学及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并具有工业催化联合培养博士点。本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等级为B,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本专业可为学生提供国内一流的实验条件,专业建设了“石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和“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和“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现有实验总面积1.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500余万元,实验设备1000余台套,开设实沸点蒸馏、乙烯裂解、延迟焦化、柴油加氢精制等实验项目,具有鲜明石油化工特色,保障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基于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实训基地,实训装置覆盖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建成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5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178人,其中升学46人,升学比例为25.84%,院校包括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四大石化公司以及其他国企就业110人,比例为61.8%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98.2%

3.应用化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78年的石油分析专业,1990年成立应用化学系,设有工业分析,环境工程2个专业。19932008年分别增设了精细化工方向和油田化学方向

经过44年不断强化内涵式发展,应用化学专业石化特色突出,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等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2019年,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具有扎实的化学和石油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综合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石油化工领域从事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石油化工添加剂与油田助剂的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 1: 针对应用化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石油化工添加剂与油田助剂的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技术开发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 2: 能够跟踪应用化学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石化产品分析方案的建立和精细石油化学品生产工艺的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岗位。

目标 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项目团队中作为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带头作用。

目标 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实习、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的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主线,着眼于油田化学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深加工,与石油加工工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等专业相结合,理学与工学交叉,面向国家和省重点发展领域,围绕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进行创新与实践。形成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精细石油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的专业特色。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仪器分析、化工设计及软件应用、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油田应用化学、石油化工分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精细化工课程设计

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正高级15人,副高级7人,30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外聘10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特聘教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百层次3人,兴辽英才计划2人。近三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5项,横向项目32项,科研、教学获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出版教材5部,主持或参与完成教学改革项目30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4项。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一级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或化学,可招收化学一级学科或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专业依托于国家级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5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3092万元,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此外,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现有仪器分析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和油田化学实验室,合计面积约800平方米,为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和认识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辽宁省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基地、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外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洗涤剂化工厂和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石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利用这些基地和平台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创新性实验等,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扩大基地的教学内容,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以2021年为例,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共计71人,其中考研升学18人,比例为25.35%,考取的院校包括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院校;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以及其他国企就业39人,比例为49.29%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98.6%

4.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2013年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基础上建立,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联合培养博士点,所属学科为省A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一直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一批重点学科(部级),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石油化工高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学科,20122013年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成立,学院和专业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新兴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了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

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面向“洁净能源”产业布局,服务能源化工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煤化工、石油石化、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转化利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针对能源化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能源化工生产工艺设计审核工程师、储能设备制造工程师及储能设备运行维护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能源化工领域中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系统控制以及生产运行维护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能源化工生产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能源化工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能源化工生产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①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特色

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构建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强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②服务于能源化工行业特色

学校发挥辽宁省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高校的优势,为三大石油公司及北方地区能源化工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毕业生行业就业率达到95%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能源化学工程、能源化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导论、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与CAD、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概论、化工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基础实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

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教学团队及成果:拥有辽宁省黄大年教学团队骨干成员3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次,化工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获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校级5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优秀教材7门;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40余项。

科研团队及成果:现有国家级人才领衔的“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和“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团队各1个,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辽宁省百人层次、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4人次,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专利近20项,指导学生发表一作论文15篇。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可招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学及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4个。面向国家对新能源的需求,开设煤的低温干馏、煤气化综合实验、甲醇制烯烃、甲烷重整制合成气、二甲醚合成及费-托合成、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燃料电池综合性能评价等实验项目,培养满足能源、化工行业需求的人才。

专业拥有国家级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恒力石化现代产业学院、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等国家级和省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将生产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支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行业就业率达到70%,石油石化等行业大型国企就业率超40%,升学率20%左右;学生参加化工设计大赛、大创计划等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40余项;学生一作发表学术论文15篇。

2021年,专业毕业人数55人,升学11人,比例为22%,院校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恒力石化、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就业25人,比例为45.5%;年度整体就业率为98.2%

5.材料化学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筹建于1998年,并于1999年正式招生。是国内最早建立以石油化工催化剂制备为重点研究方向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学校之一。2010年材料化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材料化学全省排名第2位(省属院校第1位),2014年由原来的二本招生变为一本B段招生,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1年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材料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备在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艺优化、产品表征及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可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材料研发、工程与工艺设计、分析测试、品质监控、生产运行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材料、化工、化学等学科继续深造。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目标1(专业能力):具备熟练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能够进行材料、特别是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以及设备改造升级,能够鉴定、分析并解决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领域研发和生产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职业能力):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及动态,能够独立从事或参与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领域材料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

目标3(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分析及评价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相关工程实践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健康、安全、法律的影响,并积极服务行业与社会。

目标4(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主要负责人有效地发挥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具备竞争意识、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目标5(道德素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围绕石油化工材料领域中结构、性质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以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的专业方向,坚持多学科的交叉和产教融合模式的专业特色,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模式,依托国家级实物仿真培训基地、省级石油化工和恒力石化产业学院使毕业生在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催化材料产业领域具备就业优势。专业教师具有国际化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聘请来自加拿大、日本相关高校本领域的专家为学生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形成了多途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专业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化学、材料测试与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聚合反应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化学创新实验、高聚物合成工艺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2人,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比例达到10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博士后经历的教师超过1/3,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风扎实严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学团队。

近三年,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签约横向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专业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依托省级A类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点,在材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硕士点实现多层次办学,并拥有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

专业依托学校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8个省级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此外,专业教师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专业依托全国唯一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训练基地,可以在学校内开展实训实习工作。同时,专业与抚顺伊科斯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协议,并与其共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此外,专业依托恒力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新模式。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在大型石化企业就业率超过75%,其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等大型石化国企就业率超过25%,就职企业包括齐鲁石化、镇海炼化、大庆石化、辽阳石化等。除了中石油、中石化等石化企业外,就职企业包括兖矿集团、京博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近三年,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超过20%,升学院校除本校外,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等。

6.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高度融合,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面向高分子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2014年专业单独建班,2021年招生由1个班调整为2个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采用“3+1”模式,即3年理论学习,累计1年实习实践,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实训的融合,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向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014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及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生产运行维护工程师、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师、高分子材料研发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工艺开发和优化、技术改造、材料和产品设计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个性化培养:采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学校导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指导生产实践,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学科交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立足国家及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以“制备-结构与性能-加工-制品”为专业主线,培养卓越工程师。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化工仿真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近三年外聘企业教师参与指导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4人。专业拥有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其他各类人才6人。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以及50万以上横向项目近4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专业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视频公开课和2门省级精品课,1门课为辽宁省跨校修读课程,《高分子化学》等5门理论课和2个虚拟仿真项目获批省一流课程。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或化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两个全日制硕士学位点。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为了满足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验等,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与省内石化企业共建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27人,其中升学11人,升学比例为40.7%,院校包括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盛虹炼化等大型石油石化和材料类企业就业14人,比例为51.9%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

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6年开始筹建,2007年开始招生。2013年,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及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生产运行维护工程师、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师、高分子材料研发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工艺开发和优化、技术改造、材料和产品设计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专业秉承学校石油化工特色,立足国家及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以高分子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改性、助剂配方设计与成型加工为专业主线,面向石化行业,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验、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化工仿真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近三年外聘企业教师参与指导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4人。专业拥有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其他各类人才6人,71.0%教师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以及50万以上横向项目近4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专业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视频公开课和2门省级精品课,1门课为辽宁省跨校修读课程,《高分子化学》等5门理论课和2个虚拟仿真项目获批省一流课程。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或化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两个全日制硕士学位点。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大型实验设备100余台套,设备原值1500余万元。

为了满足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验等,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注重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与省内石化企业共建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87人,其中升学24人,升学比例为27.6%,院校包括四川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万华化学、恒力石化、玲珑轮胎等大型石油石化和材料类企业就业47人,比例为54.0%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98.9%

8.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10年开始筹建,2011年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专业教师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形成了以碳复合材料为专业培养特色。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8个。本专业建设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教学名师1人。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技术研发及改造,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复合材料生产维护工程师、复合材料工艺设计工程师、复合材料研发工程师及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工艺技术研发及改造、新产品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复合材料与工程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复合材料与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本专业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石化特色定位,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素质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工业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改性与成型加工为专业主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工科对复合材料领域的需求,为复合材料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本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学、复合材料基体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复合材料综合课程设计、复合材料综合实验、工程训练、仿真实习、生产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智能软件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师资队伍(含教学团队与名师)

本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其中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万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1人,兴辽英才1人,具有工程背景比例超过80%。近五年内,共承担了省部委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专业核心课全部由教授或副教授领衔建设。另外,聘请企业人士作为外聘教师,深度参与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撰写、创新创业活动和毕业生培养等工作。

本专业拥有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四个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四个省级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能够保证专业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拥有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两个国家级实习基地和一个省级实习基地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及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抚顺水泥厂和抚顺市鑫龙化工有限公司等实习企业,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0%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23人,其中升学5人,升学比例为21.7%;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石油石化和材料类企业就业14人,比例为60.9%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

学院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目前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和“1+2+1”等培养项目。与芬兰中央科技应用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另外,与世界名校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2+2校际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等28所大学开展1+2+1合作项目(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参与上述国际办学项目,完成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可获得两校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流的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近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3100余台(套),设备总值5100万元。各专业建有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成了大型石油化工实物仿真装置,依托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建成了石油化工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满足了大学生实习的需要。

石油化工、制造业、材料、能源、制药。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1)孙万付:1983届,中石化青岛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

2)王富民:1984届,金凯(辽宁)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3)谢在库:1985届,中石化科技发展部、主任、科学院院士

4)贾永峰:1986届,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5)庞 军:1987届,加拿大北方药业集团、董事长

6)张洪滨:1990届,哈尔滨石化公司、副总经理

7)刘国海:1994届,大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

8)刘满存:1995届,锦西石化公司、总会计师

9)陈齐全:1999届,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副总经理

}

导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占地面积135.96万平方米(约2040亩),分官渡、西城、光华3个校区。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1954年创校,秉承“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坚持“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求实献身”学校精神和以“听党召唤、为国奉献;艰苦创业、忠诚担当”为内核的广油“西迁精神”,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58个,其中理工科专业43个,占比74.13%。

工程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通信工程”学科入选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

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 ),8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乌克兰、马来西亚、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50所高校或政府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科研合作等项目。2013年,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建制培养尼日利亚石油技术发展基金会公派留学生。面向世界各地招收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部分专业学历留学生及汉语与中国文化进修生。

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简称销售华南分公司)、沈鼓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