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进城务工子女上小学交费怎么交?

  陕西日报消息(记者王向华)记者3月15日获悉,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日前对陕西省部分企业招工用工和进城务工人员返城务工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陕西省企业用工需求总体平稳,员工薪酬稳中有增,企业招工渠道多样;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择业观念发生明显变化,返乡务工意愿强烈,新生进城务工人员择业不仅看重工作待遇,更看重工作“前途”。

  据调查,受照顾家庭、生活成本、交通便利等因素影响,今年春节后陕西省进城务工人员工选择在当地或省内务工意愿更加强烈。在西安调查的64位进城务工人员中,打算或已经在省内务工的占92%、考虑在省外务工的仅占8%。铜川调查的14位农民工中,长期在省内务工的达13人,而节前在省外务工的1人也表示节后将准备到西安重新寻求发展。咸阳农民工就业意向调查显示,85%的人打算在省内务工,且打算在本县内务工的人数达65%以上。安康调查的40位农民工中,选择在本地就近务工的有28人,占比达70%,考虑在跨省务工的有12人,占比为30%;春节前在外省务工的19人中,有8人考虑节后在本地务工,占42%。延安调查的12位农民工中,42%的人理想务工地为本乡,32%的人理想务工地为本市,16%的人理想务工地为省内其他地区,10%的人理想务工地为本县。

  另外,调查显示,长期以来,由于受文化水平、自身技能、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农民工大多选择建筑业等更多靠体力、能吃苦、不怕脏的行业务工。但随着80后、90后进城务工人员成为返城务工的生力军,农民工择业观念呈现新的变化。新生进城务工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更高的期望,对工作环境、务工工种、福利待遇等较传统农民工有更高要求,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了,新生代农民工不仅看重工作待遇,更看重工作“前途”,劳动强度不能太大、工作环境要好、有利自身发展等这些以前在农民工中很少出现的要求,已经成为时下不少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找工作的标准。而且,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更加关注和重视子女教育,在务工地域和从业工种的选择上,他们将是否有利于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据调查,有学龄前儿童与高中以上子女的进城务工人员工返城务工顾虑较少,多选择工资水平高、离家较远的地方务工;而家庭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务工选择上首先考虑子女学业,大多选择就近务工地,子女在县城就读的一般由母亲陪读,在开学后选择超市、餐饮等时间较为灵活的服务行业就近务工。

  此外,调查还显示,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务工主渠道的建筑类工作如今越来越难找,就业形势堪忧。在西安调查的64位进城务工人员就业行业中,位居前三的依次为建筑业,占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8.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15%。导致建筑类工作岗位就业形势堪忧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准入门槛低,即使不掌握任何技能,单凭一身苦力也能够胜任工作,因此竞争较为激烈;二是受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新建楼盘开工量下降,对进城务工人员需求也随之减少;三是农村年轻人口外出务工,部分实现城镇化以后在外购置了房产,农村新建房、在建房数量较前两年下降明显,对农民工需求有限。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择业观念

}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界定条件:外地来渭城区投资、经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渭城区工作、居住。原户籍在秦渭两区、已划转至西咸新区的居民子女应在其户籍所在地学区入学。招生对象1.小学一年

界定条件:外地来渭城区投资、经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渭城区工作、居住。原户籍在秦渭两区、已划转至西咸新区的居民子女应在其户籍所在地学区入学。

1.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2022年8月31日(含8月31日)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户籍地县市区教育局批准。

2.七年级招收具有渭城区户籍适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特殊群体子女中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1.公办学校按学区免试登记入学。

2.民办学校采取报名方式入学,报名人数少于或等于其招生计划的,全部录取入学;报名人数超过其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未被录取的,且符合渭城辖区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入学。

公办学校:区域内的渭城户籍适龄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特殊群体适龄子女。已移交的原企业学校学区,应包括原单位职工子女及学区内其他学生。

民办学校:以渭城辖区招生为主,未招满的经市教育局同意后按批准计划可跨县域招生。不得跨市域招生。

}

【摘要】: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通报制度,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市政府奖惩的主要依据和对其有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或者有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行为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咸阳市推进义务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推进我市均衡发展,根据《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推进各县市区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义务保障机制,调整学校布局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到2015年,6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并通过省人民政府督导验收;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达到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通过省人民政府督导验收,全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2013年,三原县、武功县、彬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15年,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旬邑县、长武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20年,全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一)科学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加大城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扶持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期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城镇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切实解决偏远农村学生问题。

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并开展评估验收。统筹各类义务教育重大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设施配置达到省颁标准60%以上;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设施配置全面达到省颁标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化。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优化配置,建立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合理定编,科学设岗,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强化教师培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的教师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山区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待遇。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期制和教师全员,建立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三)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

开足开齐课程,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通过内涵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在课程、学科、教学、教材、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别。实施义务教育优质网络资源共享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四)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择校”和乱收费现象,建立行政度,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机制。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及外部社会环境,为实施《》,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保障。积极推进和发展,促进公、民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五)加强建设,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

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残障、流浪、严重行为不良等特殊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贫困学生、农村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就学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到2015年,全市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或改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达到99%。到2020年,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要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国家、省和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单位。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制定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认真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规划,明确本区域、分阶段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线路图,确保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三)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年增长。按照规定征足、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教育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

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通报制度,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市政府奖惩的主要依据和对其有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或者有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行为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城务工子女上不了学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