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父母我是他们生的吗他们不说话?任凭孩子怎么闹,就是不说话不理人啥意思还把孩子一脚踢开让孩子自己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小孩三岁多,不会说话,不爱理人,喜欢哭闹,十分孤僻

问题描述:我是孩子的舅舅,我表姐家的小姑娘三岁多了。但是还是不会说话,总是一个人,平日里除了父母和我其他人都不要,一碰就哭。也不像其他的小朋友会玩玩具,就包括和她姐姐都很少玩。而且叫名字也不听,但是听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发现她会被一些声音吓到。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处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一样。

病情分析:宝宝,这种情况那就要考虑是自闭症的表现,早些给孩子采取关心爱护,说服教育的方法,不要采取羞耻或者是打骂多多的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带孩子出去多散散心,找心理老师进行辅导一段时间,从小就要给孩子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表姐就是脾气特别不好,甚至会把脾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被她摔过,有几次孩子一哭,被她直接一脚踢倒在地上。

你说你宝宝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受到心里障碍

病情分析:你好,孩子这种情况的话,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自闭症,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不愿意跟人交流,然后属于自己的世界,重复做一样的动作,所以这样的孩子应该积极的去医院就诊,确诊然后康复治疗

病情分析:如果三岁的孩子还处于自己的世界中,不会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不会玩耍。这种情况是有语言的发育迟缓,而且社交有障碍。首先家里人要主动和孩子交流,如果仍然没有好转需要去医院,让医生和孩子互动排除自闭症的

}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题是如何与孩子沟通。之前我们分享了相信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尊重孩子和赞美孩子。我觉得之前讲的都是教育的心法。那么与孩子沟通呢就是要开始学习方法了。其实沟通这件事情不光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所有的人之间,沟通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靠的就是互相之间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良好的互动。如果你和一个人一起你发现你与他无法沟通,两个人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他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他,那你们之间一定是不会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关系的。沟通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情商的一种表现。我想大家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一开口你就会想会不会说话啊,你会想怎么情商这么低,这样的话你肯定也不会愿意继续和这个人交往。那么一个人的情商,一个人的沟通方式其实都是从原生家庭从父母那边来的。所以父母需要学会一些沟通的方式和技巧,这样呢我们的孩子会更能配合我们,他们以后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表现的更会说话更能理解别人。

高情商表现为什么?高情商其实就是一个人他的语言和行为能够让别人觉得舒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大家都愿意帮助他配合他,跟他在一块觉得舒服。我们作为父母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头疼的无非就是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不配合我们,那么怎么让孩子在该听我们话的时候就能配合我们,这就需要我们的情商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用智慧的高情商的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能够更配合我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一遍都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1.孩子主动与父母交谈

2.父母看见孩子心情不好

5.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

6.父母对孩子的语言不满意

7.父母看见孩子做的很好

8.父母需要孩子做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情况。孩子主动与父母交谈。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我们聊天,都是聊一些他们学校发生的事情,朋友之间的事情或者是他们自己的一些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感受。那么孩子在与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的看着孩子的眼睛,好好的去倾听孩子。这一点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关注的,非常重要。还有一点就是当孩子在跟我们说事情的时候呢,我们是一个倾听者,不要急着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认真的听,然后对孩子有所回应,哦,嗯,好的,这样啊,就可以了。先让孩子说完,不要急着孩子刚说一句我们就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么一般孩子在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还会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那么我们父母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总是特别的害怕孩子的负面感受。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永远乐观,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无坚不摧,最好是个超人。所以只要当我们听见孩子有负面感受的时候,我们就马上会开始去劝导孩子。这里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大家也可以关想一下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上次我在等孩子上课时候和一个妈妈聊天,这个妈妈说每次对老公说一些他认为一些很过分的人对她做的过分的事情,她很生气,她的老公每次都跟她说你不要总跟人计较,要包容一些。这个妈妈有一次就忍不住对她的老公说你不要总是这样跟我说,没用的,你越说我越生气!这个妈妈说其实我跟他这样抱怨抱怨,他就顺着我也一起说几句,我的气就消了,谁会真的一直计较,就是你一跟他说,他就开始说教,我就越来越来气。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那再想一想我们跟孩子之间是不是也是这样?孩子如果回来说在学校里跟同学闹别扭了,说讨厌死那个同学了。我们可能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个有包容心的人我们就会去说这点小事不用计较,咱大度点。孩子要是做什么事情有些害怕了,我们又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要勇敢。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看见孩子的感受。这些话语其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没有力量的,并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帮助,想想看如果你今天要去上台表演,你在上台前你很紧张,你旁边的人对你说你别紧张,你心里会想什么,你可能会想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么正确的方式应该怎么做呢?孩子如果和同学闹别扭回来跟我们讲,说他讨厌同学,那么你可以说看来你今天真的很生气,你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去感受他的那份情绪,去帮他把情绪疏通。你说看来你今天真的很生气,那么孩子就可能接着继续跟你分享,说是啊,他那样子做如何如何所以我怎样怎样。他就会和你说的更多一些。这个过程中你就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要去发表什么意见。通常孩子在述说的过程中,他的情绪就会卸的差不多了,慢慢的他自己也就找到办法了或者已经开始做其他事情了。如果孩子说完了还是有一点不大开心,那么这时候你可以去引导孩子,那我们现在怎么做可以让自己舒服一些开心一些呢?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让他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我们直接去告诉孩子怎么做。

昨天,我女儿丢了一个发夹,然后就哭啊,说发夹丢了不开心。我一开始也是说丢了就没办法了,只能下次小心,哭也没用。说再买一个就行了她也不要还是哭。后来呢我就说发夹丢了也是会不开心,谁丢东西了都不开心,要我的新买的东西丢了我肯定也不开心,还和她讲了我小时候丢了东西的故事。先理解她的感受,让她知道我其实和她一样很理解她,她就平静一些了,再去和她讲发夹丢了我们就学会了下次去气垫城堡不能带发夹,以后就不会弄丢更多发夹了,也挺好的。然后妈妈再帮你看看网上有没有跟你这个差不多的我们再去挑一个就好了。然后她就好了。所以说,所有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需要的并不是别人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只是希望有个人能理解你。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和某个人能成为知己,是为什么,因为心意相通。心意相通就是两个人对很多事情都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看法。那么我们要想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我们也得和孩子心意相通。我们可能不能做到每件事情和孩子的感受一样,但是我们要看见他们的感受,表示自己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更好的得到释放和解决。

那么第三件事,就是孩子问父母问题,孩子在问父母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培养和保护孩子好奇心的非常好的机会。以前呢我看电视采访,有一个香港的女歌手,她培养了三个儿子,全部都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她说从小不管孩子问她什么问题她都会停下来认真回答,如果她不会,她就会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很多时候她在炒菜,孩子跑过来问问题,她也会把火关了,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就算是炒菜,她也不会让孩子等。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好学,有积极性,我们就要认真及时回答孩子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孩子请父母帮忙。很多时候呢,孩子请我们帮忙,我们会跟孩子较劲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然后不帮忙,非要让孩子自己做。但是其实如果孩子并不是说真的是不独立每天都在让你帮他做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必一定要次次都让孩子自己做。因为互相帮助也是一种美好的家庭氛围。太过于死板,会让孩子觉得家庭很冷淡,也会让孩子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就不能让别人帮忙,以后长大了也容易形成一种硬扛的性格,或者是他也会变得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就看到一个妈妈发圈,说他让儿子帮她拿个东西,结果儿子回她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那个时候她就明白这肯定是平时儿子要她帮忙的时候她都是这样回应的。孩子请我们帮忙,只要不是平时一直在依赖我们,我们是可以大大方方帮助的。就像我们有时候也往床上一趟,和家里人说帮我拿杯水。这个和独立什么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看的自然轻松一些就好。不要在这种时候和孩子打起拉锯战。

第五个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这个是所有的这几点里面最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在这件事情上,是最容易有沟通问题存在的,也是亲子大战的主要原因。父母总是想让孩子按照我们及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行事,要求孩子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循常规,但孩子们对这些往往毫不在意。那么当孩子出现了不符合我们认为的标准的行为时,我们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告诉过你多少遍了,你从来都不听。你怎么总是这样?

笨手笨脚的,我来帮你弄。

今天这么冷,你穿这么点,你是不是真傻

我数三下,你再不把衣服穿好,我就丢下你走了

你再不吃完,我就把你饭倒了。

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对别人有礼貌吗?你这样对别人,以后谁愿意和你做朋友啊?你都不喜欢的事情你还对别人做。

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

你这样做,你下次肯定不及格

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

你没看见妈妈有多累吗?你这么做想累死我啊?等你们以后有了孩子你们就知道了。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有像你这样吗?

你怎么就不能像XXX那样?

你这字写的可真好看啊,也就你自己能看懂了吧。

就你这样,估计长大了也不会有啥出息了。

现在都会撒谎了,长大了还得了。

看看上面这些沟通方式,我们有没有很熟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反转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听到上面这些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不会觉得很伤心或者觉得自己很愤怒。这样的话怎么可能让孩子与我们合作呢?怎么可能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呢?而且我们想一下说上面这些话时候的场景,家长的口气一定是非常不好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上智然老师的课,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个练习,让我们对着对方说我爱你。第一次就是很温柔的说我爱你。第二次就是很凶恶的说我爱你。我爱你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话语了吧,可是当你的语气变了的时候,这句话还能叫好话吗?当我们在用上面那些方式与孩子沟通,当我们在用那样的情绪还说的是不好的话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能接收到什么?

与孩子沟通,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有一个平和的情绪,再去和孩子沟通。那么怎么样让孩子能够配合我们,改变他们那些不太好的行为呢?

1.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我们任何人在受到指责的时候,不管自己又没有做错,自己都是会有一些抵触心理的。会很不甘心,有的时候还会起反抗心理,也会去为自己找一些借口。这样就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所以第一个方法描述问题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没有负面情绪,从而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去掉你的那些指责,埋怨,威胁,谩骂,直接把你看见的问题告诉给孩子,也许曾经却是同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但是你不要去那样想,孩子本来就是自控力不怎么强的一个群体。加上一件事情要做好本来要经过多次的练习。而且我们要提醒自己活在当下,不要总是在记着孩子过去的过错。如果孩子今天又忘记了洗完澡把浴巾丢床上了,你不要去说你怎么又把浴巾放床上,吧啦吧啦又说一大堆,你就只描述说我看见有条是浴巾在我床上。那么孩子有可能就会去收了,也不会有任何不开心。把问题描述出来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看见问题,从而去解决。

如果我们在描述了问题之后孩子还没有行动,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一些提示,比如说毛巾应该挂在毛巾架上。简单一些,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就行了。用这种直接的方式去代替长篇大论的说教。

你可以直接说“浴巾”!只说像我们家老二,经常忘记穿拖鞋,我每次都是说“拖鞋”,他就会去穿。等会忘记了再说一次就好了。我相信他以后会记住的。这种方式呢比命令式的说拖鞋穿上,浴巾放好要好很多,不会让孩子有抗拒感。另外呢不要因为一个问题在重复发生我们就变得很愤怒。其实问题出现了只要解决掉就可以了,就像打僵尸一样出来一个打一个好了,用不着去抱怨说怎么又出来一个僵尸对不对。

4.说出你的感受,但是不能攻击孩子

父母并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情绪。相反的,父母应该诚实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这也可以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说出我们的感受,我们就会变成对孩子发脾气。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把浴巾放床上的时候,你没说我看见床上有条湿浴巾,是你放的吗?如果你让妈妈睡了湿床,我会很不开心的。或者你就简单的说我可不想睡湿床。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合作。感情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会尊重大人的感情。

字条这种方式对大一些的孩子是非常好的。会让他们有一种很好玩的感觉他们也会更愿意配合。比如以前我看见一个图片就是孩子总是把卫生纸卷拉的很长,妈妈后来在墙上一个高度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只能拉到这个位置。这样就能很方便的时时提醒孩子,孩子在用的时候就能看到。省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那么有些时候,孩子很顽皮,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后,孩子还是没有听话,那么我们常常想到的就是惩罚,要么就是打孩子。比如说你带孩子在超市,孩子一直乱跑,你各种说各种吼,孩子也没听话,你最后很生气的说那你今天别吃冰淇淋了。或者有时候孩子作业没写好,你就说这个星期不许出去玩了。这种惩罚是会让孩子产生怨恨心理的,而且因为他被惩罚了他的思维也不再在他做错的事情上面了,他只会觉得父母惩罚了他他很生气,这种方式很少会让孩子反省。那么如果是狠狠的打孩子一顿呢,孩子是会害怕而妥协,但是孩子真的明白了吗?而且过个几天他可能就会忘记。而且打孩子拉开了亲子之间的距离,长期下去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变的非常叛逆。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代替惩罚呢?就是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比如说孩子在超市乱跑不听话,你可以让他选择,你是跟着妈妈好好走,还是坐在推车里?大一些的孩子不能坐推车了你可以下次去超市不带他了。不用跟他长篇大论又提起上次的事情,你就说不带他一起去他,他自己会知道原因的。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你可以说因为妈妈想逛超市的时候安心逛,妈妈不愿意逛超市还一直在操心着一个小孩会不会出危险。那么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我不会再乱跑了。那么你就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以后会的。下次还有机会。但是这次妈妈决定自己一个人去。这种情况就是当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这种惩罚孩子不会有怨气。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要放的出手,比如父母们平时陪孩子写作业,老师着急上火的可能有打也有骂。咱们不如放手不管,让孩子忘记写作业就忘记,回头跟老师打个招呼让老师狠狠批评她。这就是不写作业的自然后果。但是我们骂孩子孩子就起逆反心。让老师去批评她,然后回到家我们在作为孩子的一个盟友,我们是那个愿意帮助他支持他的人,帮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下次不能再忘记做作业了。还有一种自然结果是让孩子自己负责任,去弥补自己做错的事情。比如说孩子把牛奶打翻了,不要又去指责孩子什么毛手毛脚啦,惩罚孩子等会不许看电视了。你就直接说牛奶打翻了,你要想办法把地上弄干净。你可以用抹布或者拖把。姐姐要是把弟弟弄哭了,你就说你把他弄哭的,现在你想办法把他哄的不哭。父母总是一边骂孩子一边去给孩子擦屁股,当你让孩子做错事自己给自己擦屁股时,孩子下次就会记着不要再惹这样的麻烦了。

好,上面这些是我关于第五点的一些看法。那么第六点语言方面的。其实就是指孩子有时候对父母或者对其他人说话不够礼貌。这个我自己是管的比较多的。我呢非常希望我家孩子要很有礼貌。每次她说话没礼貌的时候,我都会说她,跟她较上劲,说你怎么说话的?你这什么态度?你这么跟我说话我才懒得帮你。其实我后来想想,我老在这边跟她置气干嘛呢,我干嘛不直接把这个时候应该怎么说话直接告诉她你就好了。昨天晚上她上床了又跟大爷一样说妈给我倒杯水,然后我也没说她,我就说你和我说:“妈妈,请你帮我倒杯水。”。然后她就跟着我说了一遍,然后我就顺着说,嗯,真有礼貌,妈妈喜欢这样说。这比我们以前那些对立的方式要好多了。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哪些话说的不好或者行为上做的不对时,我们不要生气,不要去说那些难听的没用的话,你就希望孩子怎么说怎么做你直接给孩子演示一遍就行了。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说一个小孩东西不扔在垃圾桶里,被妈妈一直说啊讲道理啊小孩都没反应,后来他爸爸拿了个香蕉皮走到垃圾桶那边,边把香蕉皮往垃圾桶里扔边说垃圾要这样丢垃圾桶里。孩子就跟着去做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不用说那么多话或者去批评,直接给孩子做示范更有用。

第7点呢,看见孩子做得好我们就是要去赞美吧。那就是参照我们上一期赞美的方法就可以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8点呢,父母需要孩子做一些事情。有时候呢,我们想要引导孩子做一些事情,可是孩子不配合,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能耐心说几句,孩子不听我们就没耐心要发火了。或者还会去和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说不通呢。其实我觉得我们真是,我们怎么这么笨呢,都知道说不通了还说,还在那里说教,你说我们笨不笨?

其实孩子不配合,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手段一些游戏的方式幽默的方式去让孩子配合我们。比如说我女儿小时候吃饭,挑食,我不想她挑食,当时呢,比如她爱吃山芋吃一口进去,我就说山芋在你的肚子里好孤单啊,我们让南瓜进去和她做朋友吧。她就吃了。我就用这个方法让她吃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我上次还看到一个妈妈,她的孩子不肯洗澡。她想到一个暗号的方法,她很快跑到卫生间把门关起来,孩子跑过去也要进去,妈妈就在里面说你要进来洗澡吗?说出暗号才能进!妈妈就说明月几时有,孩子得答把酒问青天才能进。这么一来,孩子很感兴趣啊,就进去洗澡了。所以说当我们想要孩子做一些事情,孩子不同意的时候呢,我们不要急,可以想一些小游戏来让孩子配合。不要觉得像小游戏很麻烦,这至少比你和孩子长时间拉锯还没有效果要省时间多了。

现在我来说一下最后一点,哭闹。哎呀哭闹是我们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吧。孩子哭闹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着急,最后自己也忍不住发火。其实哭闹我觉得有两种,一种是情有可原的哭闹,一种是真的是无理取闹。我这里的无理取闹指的是孩子因为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没被父母满足然后就以哭闹来要挟父母。那么第一种常常是发生于比如孩子害怕了,孩子受伤了,孩子伤心了难说了。那这个呢,其实就可以用刚刚前面讲过的面对孩子负面感受时候的做法。重要就是不要去评论孩子的感受,感受没有对错好坏,接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感受最最重要的。那么孩子因为要求没被满足而哭闹呢?小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试试看注意力转移法,看看他会不会就忘记了。然后呢,我们还可以有幻想法。就是用幻想需求已经被满足的方式,去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我印象很深刻的小时候陪女儿看动画片卡由。有一集卡由让爸爸带他去看杂技表演,但是呢爸爸说并不是今天去看表演。当时卡由就躺地上闹啊哭啊,和我们大部分孩子一样。卡由哭了一会呢,爸爸突然带个牛仔帽就来了,说自己是驯兽师,而且还在卡由面前玩起了一些小杂耍,他们两个在自己家里扮演起了马戏团。卡由呢马上也就开心起来了。小孩子其实大部分需要的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只要让他们心理上有了满足感,即使是幻想的也没有关系。如果我们想不到这些好点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受得了孩子哭,当孩子哭个够。如果在家里的话,就把孩子抱到卧室,然后就你和孩子两个人在里面,让孩子尽情的哭,不要怕他哭多久。也不要生气觉得孩子自己不讲道理还哭。其实你想想,虽然站在客观角度是孩子不讲道理,可是站在他的角度就是需求没被满足,难道还不允许她表达一下不满吗?所以让他去哭去发泄。等到他不哭了,你给他擦擦眼泪抱抱他,然后告诉他妈妈为什么会不同意你。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去和孩子讲道理,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为零,你这时候去和孩子讲,肯定讲不通。最后自己也会讲的越来越生气。所以让孩子去哭。但是不要因为他的哭闹而去妥协。已经拒绝孩子的事情父母就要坚持。如果你妥协了,以后孩子就会把哭闹变成要挟父母的工具。那么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上了怎么办呢?我一般会把孩子抱到卫生间去陪着她哭一会。不然影响了其他人也不好,或者是把孩子抱到人少一点的地方去。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每天可行的促进亲子关系的沟通方法。每晚睡前的爱意交流。每天睡前和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开心事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夸夸孩子今天哪些地方做得很好。以前看过一本育儿书里,那个妈妈每晚睡前,有时候会为孩子描述,说最近我们家有一个孩子,他怎么怎么好,怎么好,这个孩子是谁呀,孩子就会说是宝宝。其实妈妈说的那些事最近这个孩子做的不怎么好的地方,但是妈妈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让孩子意识到,有点像上一期我们赞美的力量里讲的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也去赞美。妈妈这样一说,孩子第二天就会努力去靠近那个方向了,大家也可以试试。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讲了这么多方法,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说话的态度。态度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如果我们有时候想不起来什么好方法去和孩子沟通,那么我们可以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孩子现在的样子,我们希望爸爸妈妈如何对待我们,那么我们就怎么去做。一般这样你就会慢慢找到灵感。如果你什么好方法都想不出来,那就好好说话,一遍一遍的去和孩子好好说话。不要生气什么说了多少遍了都没管用。反正你骂很多遍也不管用,你不如好好的说很多遍。毕竟好好说跟凶巴巴的说孩子接收到的感情可是不一样的。都不管用,那不如好好说了。至少孩子还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你们说对吗?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

“以后你出门的时候,记得戴口罩。坐出租车比坐公共汽车更安全。」

“你回来后洗手了吗?如果没有,吃饭前洗手。」

“你不要总在别人面前说我在哪里工作,我想保持低调,好吗?」

你觉得这些情况和语气应该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吗?但是,恰恰相反,这是成年子女对母亲说的话。身边很多女性朋友跟我说,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回来照顾。

当孩子大了父母渐老 照顾者角色逐渐互换

是的,曾几何时,关爱的角色从母亲回到了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已经长大的孩子就急于宣告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照顾别人了。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回馈父母,以示关爱。刚开始做父母可能不习惯。突然被照顾的感觉如何?

前阵子去上油画课,看到几个月没来上课的同学出现了。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孩子不让妈妈出门,说疫情期间太危险,要等疫情缓过来才让他们走。他们还跟我妈说:“你想吃什么我带回家,反正不要出去。」

我笑着对同学说:“这不是软禁吗?没想到你这么听话”。学生们脸上难掩骄傲,无奈地说:“没办法。现在,孩子们太紧张了.他们对我也有好处。」

我理解孩子出于爱限制他们,要求他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进入公共场所。虽然说着“多讨厌”,脸上却露出浅浅的笑容。父母开始被孩子关心,其实是幸福的。

事实上,我们正在变老。需要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后,离开社会后,学会了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个时候,角色开始转换。他们想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关心父母,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原本弱的一面逐渐变强,强的一面逐渐变弱。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心想,我已经习惯享受第三种生活的自由了。如果孩子要这样控制我,我可能会受不了。但当我年纪大了,动不了了,身体虚弱了,恐怕也不能坚强了。那时候,我能发挥的只有我的脾气。难怪有些老人脾气越来越暴躁。也应该是因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什么都依赖孩子,生自己的气。

妈妈走后,爸爸的性格越来越依赖。现在,年近90的他又回到了需要陪伴,像个孩子一样哄着,越来越任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按照自己的喜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因为不想让我们太照顾他。

好在时间久了,我们姐妹也找到了和他和平相处的方法,努力跟着他,不去想他,顶多和他斗嘴让他知道我们关心他,但绝不惹他生气。我们都很珍惜这段感情。

00-1010所以角色互换带来的新关系也取决于父母、子女、女儿的性格和关系。第一种两者都很弱,所以可能相对平和;第二是两人都比较强势,必然会产生摩擦,相处困难,关系不可避免的紧张;如果第三种父母强势,子女弱势,子女会按照父母的意愿更加努力地照顾他们。

最需要注意的是,当强势的孩子面对弱势的父母时,孩子很容易自己规划父母的日常生活,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这未必是父母的意愿。父母可能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勉强接受。

所以孩子一定要克制,老了不要对父母太强势,因为父母一定是越来越弱,他们没有能力阻止孩子的决定。他们只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都不老,所以不理解父母在这个年纪的坎坷,所以我们没有权利用现在的地位来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为了他们好。

本文原载于国内最大的成熟媒体50

“以后你出门的时候,记得戴口罩。测试更安全

“你不要总在别人面前说我在哪里工作,我想保持低调,好吗?」

你觉得这些情况和语气应该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吗?但是,恰恰相反,这是成年子女对母亲说的话。身边很多女性朋友跟我说,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回来照顾。

老人脾气变拗 也可能是在生自己的气

是的,曾几何时,关爱的角色从母亲回到了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已经长大的孩子就急于宣告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照顾别人了。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回馈父母,以示关爱。刚开始做父母可能不习惯。突然被照顾的感觉如何?

前阵子去上油画课,看到几个月没来上课的同学出现了。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孩子不让妈妈出门,说疫情期间太危险,要等疫情缓过来才让他们走。他们还跟我妈说:“你想吃什么我带回家,反正不要出去。」

我笑着对同学说:“这不是软禁吗?没想到你这么听话”。学生们脸上难掩骄傲,无奈地说:“没办法。现在,孩子们太紧张了.他们对我也有好处。」

我理解孩子出于爱限制他们,要求他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进入公共场所。虽然说着“多讨厌”,脸上却露出浅浅的笑容。父母开始被孩子关心,其实是幸福的。

事实上,我们正在变老。需要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后,离开社会后,学会了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个时候,角色开始转换。他们想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关心父母,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原本弱的一面逐渐变强,强的一面逐渐变弱。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心想,我已经习惯享受第三种生活的自由了。如果孩子要这样控制我,我可能会受不了。但是当我年纪大了,动不了了,身体弱了,我怕我也强了。

势不起来,那时能施展的只剩脾气,难怪有些老人脾气越来越拗,应该也是因为身不由己、事事依赖子女,在生自己的气吧。

母亲走了之后,爸爸个性变得越来越依赖,而今将近90岁了,就回到跟小孩一样需要人陪、需要人哄,而他也越来越任性地想怎样就怎样,随自己的喜好表达情绪,就是不想我们管他太多。

还好我们几个姊妹久了之后也找到跟他和平共处的方式,尽量顺着他、不唸他,顶多跟他斗斗嘴,让他知道我们关心他,但绝对不惹他生气,这样的关係我们都很珍惜。

我们都没老过 照顾年迈父母别太强势

所以角色的互换所带来的新关係,也要看父母孩子女之间的个性和关係而定。第一种两者都弱势,可能就比较相安无事;第二种两者都是强势者,那就难免会产生摩擦,难以相处,关係必然紧张;第三种父母强势,子女弱势的话,子女就比较会辛苦些按照父母的意思来照顾他们。

最需要注意的是,当强势的子女对上弱势的父母,子女很容易自行规划父母的起居生活,让父母依循自己的方式而生活着,却可能不是父母的意愿,父母不见得快乐但也只好无奈地接受。

因此子女一定要克制,当父母老后不要对他们太强势,因为父母身体一定是越来越弱,他们已经没有能力阻挡子女的决定,他们只能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都没有老过,所以不懂父母这个年纪的挫折,所以我们没有权利用我们现在的立场去决定他们生活的方式,纵使是以为是为他们好。

本文原刊载于全国最大熟龄媒体50+

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果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点击网站底部获取联系方式,本站第一时间处理,本文地址:/98172.htm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家人冷战不说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