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院子雨水管出污水的迷信说法?

柳杭村始建于元朝末年。在此后的600余年里,村庄建设变化缓慢,村民长期居住在土坯茅草房中,村中间一条东西向大街,南北胡同10余条。民房建筑大多为土坯麦秸房,只有几户人家有砖镶门砖镶窗。村内学校为解放后成立,校舍经过三次改建、扩建。新中国建立后,村内公共设施及村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大队先后建成办公室、卫生室、知青宿舍等,大队办公室面积逐渐扩大。经过1977年统一规划,加快了村庄建设步伐,村庄面貌有较大改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柳杭整个村庄被圩子墙圈定,中间一条东西大街,全村住户都在圩子墙内,居民宅院大都聚集于大街两侧。20世纪60年代前的数百年间,殷实人家建四合院,正房3间,左右两侧各挂耳房1间,东屋、西屋、南屋各3间,南屋两端修建大门和栏圈,还有个别的是前后两院。多数人家是独院,只有北屋或南、东、西屋,贫困户因地基和财力有限,无大门无院墙,以篱笆环绕,柴扉遮蔽。建筑用材多以杂石做基石,木土草结构建造。墙体用土坯垒砌,土坯一般长46厘米、宽18厘米、厚10厘米,房顶用木制的梁、杈制成等腰三角形屋架,配以木檩条,上盖秫秸箔,再用黄土、麦穰和成泥巴摊平,麦秸披顶,成为保温防水屋面,这就是俗称的“草房”。只有稍微富裕的人家使用砖木结构,最好的是砖砌四角、砖镶门窗,窗户几乎全部是木窗棂,屋的檐高一般2.2米,屋檐下有一排托屋檐的连檐橛子。三间屋两架木梁,每间屋5条檩,富裕户用7条檩,盖上秫秸箔或苇箔抹上泥,用麦秸草披好,拧上屋脊,有条件的再扣上脊瓦(鞍子瓦),冬暖夏凉。旧时,村民建房是一件大事,三间的房子从备料到完工,需要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后至村庄规划前,村用旧的习惯,建筑用材虽有所改进,要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翻修,村容村貌依旧。

柳杭老旧村内,东西向的主要街道有两条~前街和后街;南北向的通道都比较窄,被称为胡同。为便于前街和后街之间的通行,村人在修建房屋时自觉留出透胡同9条,自西而东为:刘家胡同、孟家胡同、董家胡同、大园、石胡同、小胡同、王家胡同、连家胡同、村东头胡同。其中,以石胡同最为宽大,它位于村庄中部,路面全用青石铺成,每当下大雨时就成为村里往北门外排水的唯一排水沟;由石胡同往北经村北门可直达胶济铁路,往南经村南门可直达南平山;石胡同中间还修有一条暗沟,专门用来降低村中张家湾和于家湾水面,以保障东西大街通行。原柳杭老旧村东西大街以南住户较少,多为村人自家场院或闲园子,村人为了通行便利也留有许多较短的胡同,由东往西为:王家胡同、连姓胡同、王姓胡同、徐姓胡同、石胡同南延段、连家胡同、连家桥子处胡同、郭家胡同、石家胡同。另外,村里还有几条不通透的胡同,村人谓之半胡同。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2月18日,以张洛行为首的捻军(长毛子)攻克周村,19日进入张店,20日北至卫固,全歼卫固乡团。转战淄川、博山,东去益都,复由益都返回西去,途经仁智乡。此时,柳杭村隶属仁智乡。1862年(清同治元年)7月,淄川刘德培率众响应捻军起义,攻占淄川城。翌年6月,刘失败为提督付振邦所擒。为防止北方捻军的侵袭,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柳杭庄长组织村民集全村之力,修筑自卫防御设施~绕庄圩子墙。柳杭村的土圩子,始建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据庄形因地而建,就地挖壕取土向村内方向翻土筑墙,用木板为模子夯筑而成。圩子墙外是圩子沟,沟墙紧挨,沟深2米,宽3米多,由取土筑圩子墙时形成。圩子完工后,从村内看,墙高如屋檐,顶宽2米;从外面看,圩子墙连同圩子沟壁为一体,足有5米多高;东、西、南、北各设一个圩子门,北门也是村里唯一的排水沟出口。当时村里人口较少,为修筑这一项相对浩大的防御工程,先人们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家家户户出工出料,历时2年才将圩子墙筑成。圩子墙和圩子沟犹 如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冷兵器时代,它的确是一项很适用的防御工事。柳杭村的圩子虽是比较简易的那种,但圩子建成后,村民从心理上也得到些许安慰。庄长分配各保甲安排各家各户出工,轮流站岗放哨,防御土匪偷袭,确保了村民的安生。1867年(清同治六年)5月,捻军由益都北部西征,途经金岭镇、湖田一带,村民的确没有受到滋扰。

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形成,这简易的圩子已没有多大的防御作用,也无专人维护,渐渐成为荒废地段,原土地的户主就在上面种树或取土用。解放后,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再也用不着圩子的庇护。在新农村生产和建设中圩子反倒成了障碍物,所以被完全废弃,圩子墙被逐渐铲掉,圩子沟被淤或被填平,原来圩子的形象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

从前,柳杭村有各教庙宇多座,其中规模较大的3座:东头庙、关帝庙、菩萨庙。东西大街路南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石质韦陀庙。另外,在村西部刘家胡同南头处东西大街路北刘氏家族房子墙壁上,还镶嵌着一座规模较小的疙瘩爷爷庙,如有村民身上长了什么疙瘩,可求之解除其灾害。从前,柳杭的庙宇常年香火不断,供人朝拜、许愿。以上古庙在破四旧时均被毁。

东头庙始建于明朝末期,坐落于柳杭村东北方,距离村庄200米处,因其所处位置而名之。庙前有一条由南山蜿蜒而下的东沟,其形如龙,直到东头庙正南龙湾处,才向东北流去,穿过胶济铁路,注入汇龙河。龙湾常年有水,湾北建有石桥一座,此桥旧时是淄川通往青州大道的必经之地。庙前有古槐两株,与庙同龄,因地处东沟附近,土质好,水分足,生长得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庙的西南角外,有两座规模较小的庙宇:一座是庙门朝东的土地庙,庙内供奉土地爷爷塑像一尊,是村人办白公事时送浆水的地方;一座是庙门朝南的城隍庙,庙内供奉城隍塑像一尊。

东头庙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西院为神院,东院为庙祝用房。西院正门朝南,气势宏伟,高高的门槛,厚实的大门。进门两边塑有执法金刚门神两尊~哼哈二将,塑像比真人还要高大,形象威武凶猛,面貌雄伟,满脸忿怒,上半身赤裸,手中拿着金刚杵,两脚张开。左边的怒颜张口,是发出“哈”的“哈将”;右边的则忿颜闭唇,是发出“哼”声的“哼将”。一见到这两个凶神恶煞的大将,就使那些有坏念头的人心惊胆战,他们是两员看守山门的警卫大神。

正门东边院子的东南角处,是一座4米见方上下两层的钟鼓楼。楼的下半部分用打有细纹的条石垒砌,上半部分为青砖砌成。钟鼓楼的背面向南,上下层各开窗户两个;正面朝北,上下层各设一门一窗,门窗前建有厦檐,每层的厦檐外部用粗大的木柱支撑,一层的木柱下面有圆形石鼓作柱基。楼板、楼顶均为木质,楼顶上全覆青瓦。二楼挂有铸铁大钟一口,设有大鼓一面,这是寺庙中响声最大的法器,即人们常听到的“晨钟暮鼓”。

院子的最北边为寺庙最宏伟的建筑~大殿,殿身建在用石头垒成的高高的台基上,东西长16米,南北宽6米,高8米左右。大殿的基础用石头砌成,墙壁均用青砖垒砌,殿顶全部覆盖琉璃瓦。殿前有立柱和走廊,立柱上有金色对联,其中一副为:“积善千秋成佛法,慈悲万载为神圣”;另一幅为:“喜有清音相问答,绝无尘意与周旋”。在深红色的立柱上,金黄色的对联格外耀眼夺目。殿脊两端装饰有哈巴狗子、钢叉兽等;中间为“二龙戏珠”,两条金色雕龙,相争一硕大彩珠。大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大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神像,东大殿内供奉关帝圣像。大院中间偏东一点立有石碑4座,分别记载庙宇的建造和民众捐资情况。整座建筑宏伟壮观。

关公是中华民族的人伦典范,道德楷模,被儒家称为“武圣”,道家尊称“帝君”,佛教奉为“伽蓝菩萨”,商界奉为“武财神”,民间尊为“万能之神”。东头庙所塑关帝圣像为坐像,红脸长髯,腰挂佩剑;身穿铠甲,外披战袍,头扎纶巾,皆为绿色;右手托捋颔下长髯,左手持春秋卷轴,细心阅读,显得既威武又智慧。关帝塑像侧前,右为关平站像,手捧关羽印绶,侍奉跟前;左塑周仓立像,全身甲胄,左手立持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右手掐腰,十分威武。

东头庙东院主要为庙祝生活场所,只有北大殿内摆放着许多泥塑替僧。为方便庙祝出入,在东院西南角设便门一道。此庙鼎盛时期,长年有庙祝打理庙里的香火、负责房院清扫和庙宇设施保护等事务。寺庙的费用除善男信女捐献的香火钱外,还有庙地3块,庙前庙后各有一块,村西南部一块,庙地收入全部作为寺庙费用。1952年,在上级号召反对封建破除迷信运动中,东头庙被拆除,村人利用其砖石木料在柳杭小学内盖起一座二层教师办公楼。两棵古槐也被伐,做了柳杭小学的课桌凳。

柳杭村的关帝庙位于村庄西部、东西大街北边,庙门朝南,面对大街,庙堂内塑关帝神像一尊,居中而坐;关平、周仓塑像分列东西两旁站立,关平捧关羽印盒,周仓扶持青龙偃月刀,面相威严。三尊塑像皆栩栩如生。

柳杭村的菩萨庙在关帝庙东40米处的一座坐北朝南的小院里,院门朝南,面向东西大街。庙内塑有观世音菩萨坐像一尊,所塑菩萨慈眉善目,端庄亲切,她头戴宝冠,踞坐莲花宝座,右手持杨柳,左手持净瓶。观世音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观音像前设有石头供桌,上摆香炉。供桌旁,塑有善财童子像一尊,童子面向观音,双手合十,这就是所谓的“童子拜观音”。据《西游记》载:善财童子本为牛魔王与铁扇公主之子红孩儿,在下界为妖,后被观音收服、点化做了善财童子。

韦陀为佛祖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职责是护法安僧。柳杭村的韦陀庙规模较小,位于本村东西大街路南边,与菩萨庙隔街相对,相距20余米;庙南紧挨村中一条东西向石砌排水沟,沟南为连家住宅;庙东有一个古老的石臼,石臼东面紧挨一座宽2米的青石桥。整个庙宇全部用本村开采的青石制作,庙的上端用一块巨大的青石制成,正面刻有韦陀画像,两侧外边刻着“善人”(捐建者)的姓名;左右两边有两块巨石组成立柱,并刻有对联:菩萨心将军貌三洲威应;金刚身童子像万国感灵。下端石座,制作精美。

柳杭村是一个朴实而古老的村庄,家家户户住的虽然是土坯垒壁麦秸为顶的草房,可是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却绿树成荫,树木成行。其中,村里最古老的为4棵国槐。

村东北部的东头庙前,原生长着两棵国槐,树高十五六米,树干在1.2

米以上,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因两树生长在东沟附近,水分充足,土壤肥沃,长得枝繁叶茂。到解放时,其中一棵已出现中空现象。1952年,村里将两棵古树伐掉,做了柳杭小学的课桌

位于柳杭村西部东西大街南侧的一棵古槐为刘氏家族的,此树树干粗

高,树冠硕大,被村人称为“老槐树”。树干高如房,干体粗大,两个成年人手拉手尚不能环抱。解放前村民见到的老槐树,树干就早已枯空,靠近地面的地方有一个朝北的小洞,从小洞往里看,里面空间挺大,黑洞洞的让人胆怯。每当大人们看到有小孩儿趴在树洞边往里看时,就说:“里面有蛇!”他们的本意倒不是为了吓唬孩子,而是开玩笑,或者是为孩子们的安全着想。

别看老槐树的枝干苍老,主干中间枯空,可它周围部分仍顽强地活着,整个树冠不但长得枝繁叶茂,而且还年年开花结果,春天一树芳香的槐米,秋季满树累累的硕果~槐郎当。每到深秋或初冬时节,风干后的槐郎当被风一吹就不断往下掉。有心人就一点点捡起来攒着,等攒多了上锅一炒,搓掉外皮,即获得一颗颗饱满的槐树种子,用水泡去苦味洗净,煮槐郎当豆咸菜吃。搓掉的槐郎当皮也是一宝,人们将其压成面,加上糖熬成甜中带苦的保健食品~郎当糖,它有清热败火之功效。

老槐树正位于村庄最繁华的东西大街路边,树北为人行道,树南是排水沟。人们为了保护它,就在它东西两侧各放一块大条石,这正好成为人们的好座位,久而久之,条石已被磨得溜光。平日里老槐树底下一直是人们的聚集场所,特别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硕大的树冠可以为人们遮阳蔽日,即使下上二指雨,树底下还是干干的。做小买卖的愿意在树下落脚,干活的愿意在树下集结,约会的也愿意以它为参照物……它成了村里的地标。可惜的是,这棵亭亭玉立、傲霜斗雪、高大而又古老,被人们喜欢了几百年的老槐树,由于它妨碍村里运石头的机动车通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伐掉了。

在柳杭村中部东西大街南边、张家湾西侧、王氏家族门前有一棵较大的古槐,是王氏家族的。它生长在路南东西排水沟边沿,这里土层厚、土质好,树生长得非常茂盛。据长辈老人讲,没人知其树龄。解放初期,此树已有空洞,逢年过节,王氏家族的人都给树贴上萝卜钱和“抬头见喜”的红对子,以示喜庆。但是,在村里通电时,因此树正处在电线之下,为安全起见,大树枝都被锯掉,树冠每年都得被电工砍伐一次,故妨碍了它的生长。自柳杭老村搬迁后,原电线弃用,此树又焕发了青春,长出许多新枝,显出一派枝繁叶茂景象。

柳杭村的古井,井深各异,以下挖出水或到石头为底,村里的吃水井,坡里的灌溉用井皆然。全村只有四口井~西井、东井、后石井、前井用青石砌壁,井深十几米,直径1.2米左右。西井、东井、后石井的井口均为一块巨大的青石凿穿而成。这些井皆有村民各家各户凑钱、出工打造而成。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为村人提供人畜饮用水,滋养着全村人。1974年,村里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之后,随着当地水位不断下降,古井亦逐渐干涸,遂被弃用。

在柳杭村的古井中,因西井出水量大、水质好、长年水旺而远近闻名。村民之所以称它为西井,因其所处位置而得名。它位于村西北部约一里路处,井口用一块长2.5米、宽2米的巨石覆盖,巨石中部凿有两个取水用的井眼,故被称为“双口井”。1907年益都县志载,“县西八十里有双口井,是汇龙河之源”即指西井。西井直径2米多,深一丈八尺(老尺),青石底,泉眼在井底靠东边一道南北向石夹沟南头靠近井壁处。通身用青石甃成,4米见方的石砌井台距离地面有1米多高。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为了阻止大雨过后地面雨水流入井中,污染井水;二是为了从井中打上水来之后,往井台边驴驮木桶里灌水方便。为了使雨水和人们取水时洒在井台上的水不至于淌入井中,也为了使打水的人不至于脚滑入井,工匠们有意识在两个井眼周围起鼓半寸高的半圆形边沿。由于来此井取水的人常年不断,日久天长,两个井眼周围竟被取水绳索磨出深浅不同的槽沟32道,其中18道槽沟较深。

在一般年份秋冬季节,西井是一口名副其实的自流井,井台北边留有一个长方形石洞,井水一旦多了就从此洞中溢出。望着汩汩出水的洞口,黑澄澄的,故又被称为“黑虎泉”。从井中流出的水蜿蜒北去,自流成河,故西井为汇龙河源头。其水往北穿过胶济铁路流入大河,再向东北流去,过卧龙桥,经金岭西,艾庄、刘辛等村,注入乌河。由于西井水源充沛、水质好,适于饮用,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均络绎不绝。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井从未干过。相传,有一年大旱,周围村庄的水井都干涸了,变成一口口枯井,唯有这口西井水势依然旺盛,当时它担当起了供应十几个村庄人畜饮用水的重任。有些村庄由于来西井取水路途遥远,如官庄、业旺、冯家、王寨、南北焦宋等,居民就牵着毛驴、推着小车前来取水。邻村官庄则常年饮用此井之水,多是用毛驴来西井驮取。其法是,在毛驴木鞍子的两边各安装一只大木桶,木桶的上方都设有能塞紧的桶盖,等到了井边装水时,让毛驴站在井台下边,取下桶盖,木桶的桶口正好比井台稍微高一些,取水人用柳条编成的水斗子从井中取水,站在井台上再将水一斗子一斗子地灌进毛驴驮着的大木桶里。人们利用这井台的高度灌水,非常方便,既省时又省力。

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井就受到上级有关部门重视,山东水文总队淄博水文站曾安排专人对此井的水温、流量、水深、酸碱值及气象情况等指标进行了多年观察记录,并告知西井为淄河水系,泉水是由东南方南仇、文登从地下流过来的。1957年秋,博山县水利局拨给柳杭农业生产合作社锅驼机1台,被安装在西井抽水抗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改用电泵抽水。之后,由于当地水位不断下降,再加上齐鲁石化炼油厂在南仇附近打了数口深井截断了西井的地下水源,西井干涸,遂被弃用。

后石井位于柳杭村石胡同北头路东,井深12米,直径1.2米,井壁全部用青石砌成,井口用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青石凿穿而成。由于此井位处村内,担负着附近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重任,来此取水的人昼夜不断,天长日久,井眼周围被井绳磨出深浅不同的槽沟20道,其中16道较深。井台用青石垒砌,5米见方,高1米,南面砌有两道台阶方便人们上下,东面、北面为下雨时后街东半截的排水道。春夏秋三季,人们常在这井台上聚集聊天,夏季尤甚。天热时的晚上,在井台上乘凉的人很多,有些人还铺上一点东西直截躺在井台上,井口一边的井台上能并排躺3个人。天长日久,井台上面的石头被磨得溜光。

据说,挖这口井时,挖到石头后村民觉得水还不够旺,要继续向下挖。可那时人们对付石头的办法只有锤子和钻子,村民就雇石匠到井下用锤子、钻子一锤一钻地往下拱,按打下来的石头渣滓给予等量铜钱,即打下一升石渣兑换一升制钱。花费虽然巨大,也未能凿穿大石,只是在井底凿了一个石臼而已,最后以无力支付工钱而告终。由此可见当时挖此井时的难度和花费有多大,同时也显示出当时村民要打好这口井的决心。

1975年,大队利用山东省地质勘察队在村西打的机井在村内安装了自来水,再加上当地水位不断下降,后石井经常干涸,遂逐渐被弃用。

自古以来,农村里都有许多水湾,它是天降雨水汇聚而成的自然产物,是农户洗洗涮涮的公共乐园,更是农村节水蓄水的呵护伞。从前,柳杭村里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湾7个,即张家湾、于家湾、后湾、后石井湾、南门湾和龙湾、西门湾。前5个湾在庄里,后2个湾在村东西两头的圩子墙外边。据说,庄里的5个湾,最初是因盖房前垫高地基取土用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有主的。张家湾、于家湾就是以湾主人的姓氏命名的;后湾、后石井湾、南门湾、西门湾却是因湾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龙湾位于村东洪水沟~东沟中段,因东沟自南而北弯弯曲曲像龙形,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龙湾。

这诸多水湾常年以积雨水为源,且能世世代代长期存在,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村人需要它,离不开它。它不但调节了村里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还是全村不可或缺的蓄水池。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随时洗衣洗澡,饮牛饮羊,取水浇园,还是全村防火消灾的天然水源。各水湾到春天干涸时,湾底淤积的被湾水泡得发黑的泥土,还是上好的肥料。

张家湾位于村子中部、东西大街路南,是全村面积最大的湾,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30余米,东北角有一条排水沟与东面的于家湾相通,两湾相距20米。为保护道路起见,北岸西段有30米用条石砌成,这里是女人们的洗衣处,男人下湾的跳水台;东段有20米为土岸,下湾游泳的人多从这里上上下下。一般情况下,此湾水深两三米,水面宽阔,也相对比较干净,所以一到三伏天,便成了人们防暑降温的好去处。尤其是夏季的晚上,洗澡的大人小孩成群结队,非常热闹,给村内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十来岁的孩子多半在较浅的部分戏水、游泳;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年人多是做跳水、扎猛子、打水仗、水中追逐。有时还进行跳水、扎猛子比赛,看谁跳得姿势最优美、潜泳的距离最远或谁先到湾的另一头。湾崖上看游泳的人齐声呐喊,加油鼓劲,着实热闹。

于家湾在张家湾东20米处,东西大街路南、石胡同南头,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15米,西北角有一排水沟和张家湾相通,下大雨积水过多时,可通过石胡同向北泄水。为了降低湾水水面,保护前街大道好走,还通过石胡同的暗沟向北排水。此湾每年秋季,常有人在此腌麻,有时也会把湾水搞得发黑发臭。

后石井湾位于石胡同北头,是个东面平直,其余部分为弧形的半圆形水湾。南北长30余米,东岸全用青石砌成,高1.8米,靠近路边的顶部顺湾边安装了一排条石供人们乘坐;又因顶部很接近水面,是妇女们洗衣物最乐意去的地方。该湾积水量较大,存水时间长,南面石胡同、后街东部的雨水全部流入该湾,积水过多时可北流出庄,顺排洪沟流往铁路北。

后湾的湾主人为大园王氏家族,地处后街西部、孟家胡同北头和董家胡同北头之间,积雨水而成。湾边树木较多,保护了湾岸的牢固。由于其周围居民较少,湾主人同意每年伏天羊群来这里洗澡,虽然洗羊后,湾水会变黑变臭,但到第二年春天,湾干了,湾底泥便成了湾主人家的上等肥料,因而湾越挖越深,岸也越来越陡,所以人们到这里取水、洗衣时,得特别小心。

西门湾位于村西头,因它紧靠圩子墙西门处而得名,其状为三角形,故又称三角湾。由于从西沟下泄的洪水流到这里碰到圩子墙的石坝,被迫拐了个90度的弯,沿圩子沟向北流去,在这拐角处就形成了这三角形的西门湾。它的三条边除东边石坝处陡峭外,其它两面都很坡,水也不深,所以小孩儿在这里下湾洗澡是很安全的。又加上湾底主要是由洪水冲来的小石子和细沙构成,无黑泥,每次大雨之后,山洪一来,水就更换一次,相对比较干净,所以每到三伏天,这里便成了村里十来岁以下儿童最集中的地方。

柳杭形成村落后,村内从东至西自然形成一条宽七八米,长800余米的大道。据益都县志记载是由潍县、青州通往淄川、博山到泰安去的官大道,以便利东部客商西去泰安烧香拜佛、做买卖.当时,大车小辆,人来车往,络绎不绝。由于当时的过往客商较多,给村民创造了经商的有利条件。因庄内大道北边沿街住户稠密,此时王氏家族开起马车店,还有王氏油坊、连家蒸酒坊,随即又有张氏、于氏、董氏等十几家做起买卖。他们既给往来不息的客商提供了食宿便利,也增加了个人家庭的经济收入,更是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原来,南山沿西沟下泄的洪水,以及村南的雨水是进村的,在东西大街南边形成一道深深的排水沟,洪水一直流到石胡同处才北流出村。为保障大街的通行,先人们在大街南边沿用青石砌成一条顺街的大型排水沟,宽约1.8米,深1.5米,共有9座横道石桥,桥面较宽的4座,最宽的桥面宽达5米,且全为两孔桥,传说桥下能走过牛去。到1863年村里开始修筑圩子后,洪水不再进村,皆沿着圩子沟向北门外排水沟往中北流。

随着住户的不断增加,在村子北部又自然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后街,之所以叫它后街是就原大街而言的,为区分方便原东西大街自然被村民称为前街。后街由村东北角起往西到石胡同后石井处,沿石胡同南行50余米再往西直到刘家胡同北头。为便于前街和后街之间的通行,在修建房屋时村民们自觉地留出9条胡同,自西而东为:刘家胡同、孟家胡同、董家胡同、大园、石胡同、小胡同、王家胡同、连家胡同、村东头胡同。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石胡同,它位于村庄中部,路面全部用青石铺成,两边住户的房屋、墙壁下端也都用石头砌成,每当下大雨时,石胡同就成为村里唯一往外排水的大型排水沟。胡同中间还有一条暗沟,是专门用来降低张家湾、于家湾水面,保障东西大街通行的。最宽的胡同是“大园”,它在石胡同西60米处,是一处较为宽阔的地方,每年清明节,园内设有大小秋千供人们玩乐。

穿过柳杭村的东西大道虽称官道,仍为土质路,又没有专人整修。从前,祖祖辈辈去淄川推炭、赶淄川大集就是走此路。那时,木制独轮手推车是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独轮车连同装载的几百斤重量,真是一步不用力一步不走,若是雨雪后,推着东西走这样的路,真是累死人。老辈人去淄川或罗村推炭,下午回来时,家里有人的得去接,用绳子拉车。解放后,由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村内道路仍是土大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果下起雨来,在外面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或者把自行车寄到辛安店,或者扛着车子回家,人们戏称“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

从前,自村西头通往平山西部芝老峪有一条羊场小道,走到中部南大堰处往西南爬上一个大陡坡,过西沟可通往官庄。自村东头往南也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平山北坡东北角。1969年,由村庄南豁口子往南直达平山北坡修筑了一条10米宽的土质路,路两边均种植着一排白杨树,路与耕地之间挖有排水沟。此路的建成,既方便了村民在南坡的农业生产,更大大改善了村庄到平山的交通。之后,村里还在西坡梁家坟茔西修筑了一条南北向的土质大道,南起柳杭东西大路的石灰窑处,北到胶济铁路附近,与辛安店大道相接。村里还对由石胡同往南的路进行了加宽重修,使村委会、学校及村民住宅前的道路变得非常宽阔。1980年后,为方便车辆往金岭镇火车站运石灰石,大队组织各生产队对村内老大街进行了一次修整。路基一层为压实的三合土厚15公分,二层为15公分的地瓜石,地瓜石上面再铺一层2~4公分石渣,顶层是0.5~1公分的碎石。

1979年,国家大型企业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征用了柳杭好多土地,建厂前,首先搞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在柳杭村南修了一条东西向的柏油路——乙烯北路,在柳杭村西修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柏油路——冯北路,从村西头北去与老济青路、张辛路相交,西去张店东去辛店都非常便利。1984年,按照新村规划,在原老大街南侧拆旧建新开通了一条由村西头至村东头宽10米长800米的东西大道,后修成柏油路面。至此村内的两条主要道路全部修成了硬化路面,结束了多年来雨天一路泥泞的历史。

1899年3月21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与山东铁路公司总办锡乐巴签订 《中德胶济铁路章程》;9月23日,胶济铁路自青岛向西开工修建;1903年9月22日通车至周村;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该铁路从柳杭村北300米处东西横穿,域内长2公里。当时,柳杭村许多村民被德国铁路公司招募去修建铁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先后攻占青岛、济南等地,并乘机取代德国霸占胶济铁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队曾不断组织当地百姓破坏敌人的铁路。1938年4月18日夜,辛安店、柳杭村民配合游击队破袭日军铁路,迫使敌人几天不能通车;同月,八路军三支队发动群众对张店至辛店的铁路进行大破袭,炸毁日军火车7列,致使一批日军丧命。日军为保住胶济铁路运输畅通,强迫铁路沿线村庄百姓在铁路两边挖了4米宽3米深的封锁沟,并出人轮流为其看铁路。日本鬼子和伪军夜间定时由金岭镇火车站出发顺着铁路向西查岗,看铁路的人看到查岗的来了都得站起来立正站好,用手提保险灯摇晃联络,口述规定语言:“报告太君,铁路坏了的没有,马胡子(指八路军)来的没有”,并敬礼。如果查岗时发现有人睡觉或不例行报告,轻者立即被鬼子兵用枪托子捣,重者就是一顿毒打。一年到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滴水成冰的天气,老百姓都得轮流给鬼子看铁路。虽然鬼子用尽惨无人道的手段,但是仍然阻挡不了八路军对他们的打击。1939年8月,八路军游击队在辛安店四里沟子路段炸毁日军电车子一辆,日军小队长当场丧命,4名鬼子兵被活捉。是年农历六月的一天,石潇江带领八路军三支队独立营一百余人到柳杭村西、辛安店南破袭日军铁路,炸毁火车一列,有4节车厢翻倒在铁路沟里。9月,日军抓铁路附近村庄老百姓到四分哨处(辛安店南)为其修筑工事,游击队员于庆富(辛安店人)等混入民工中用铁锨劈死日军一名。1941年,八路军在柳杭村北路段炸毁日军货车一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侵占了胶济铁路。1946年7月上旬,为阻止国民党反动派的进犯,中共淄博特委组织4万民工历时10天对铁路进行大破袭,以钳制南犯之敌,将金岭镇至马尚和金岭镇至铁山的一段铁路拆毁,柳杭村民参加了这次掀铁路行动。八路军渤海军区七师二团于1947年2月的一个夜晚,突然袭击驻红埠顶国民党山东警备旅的一个连,并将其全部歼灭。当时四分哨驻有警备旅一个排的兵力,他们在人称“黑”排长带领下,依仗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最后被八路军用拉雷将铁路炸毁将碉堡炸坏,击毙国民党兵7人,只有黑排长一人携带一挺轻机枪顺着排水沟逃跑。战斗结束后,被击毙的7名国民党兵,由柳杭村出人埋在东头庙后边的庙地里。据说,1948年5月初,国民党吴化文部接济潍县时,黑排长还到东头庙埋葬国民党7名士兵处祭奠过。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华东局组建胶济铁路西段建路委员会,铁路职工和民工全力修复胶济铁路。1949年元旦,修复坊子至济南段,并通车,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破坏解放区的交通运输,国民党经常派飞机到解放区专打火车头,在金岭镇火车站就发生过几次。人们看着一架红头小飞机尖叫着俯冲下来,一侧机身“嗵!嗵!嗵!”一梭子机枪子弹向火车头汽缸射去。飞机飞走后,村里的孩子就跑到坡里去捡子弹壳。在修复铁路时,柳杭村有10余人参加,后来他们都转成了正式铁路职工。有的人因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了干。

1949年6月,青岛解放;7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50年代有了票车,不过那时载客用的车厢全是闷罐车,无座位,旅客在车厢里得站着。那时的票价很低,从金岭镇火车站到益都、周村为0.6元,到张店0.27元,到辛店0.19元,到青岛也只有4.71元。恢复通车后,直接带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60年代、70年代,柳杭的采石业快速发展,所采石料,社员先用马车、地排车、小推车运到金岭镇火车站货场,再装火车外运。当时,柳杭运石料所用车皮数量在金岭镇火车站是第二大用户,仅次于金岭铁矿。那些年,柳杭集体经济收入较高,6个生产队的工值都在1元钱以上,一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不低于一个国家企业职工的收入。每当铁路路基需要加固护坡、枕木下石渣需要清筛时,村里都安排人帮助铁路局完成工程,路局按方给予报酬。铁路石渣需要加高时,也是村里安排人将当地所产青石按所需规格加工成石渣,再用小推车运到铁路上,路局按方给予货款。

胶济铁路在柳杭村域内段落路基较高,一般高3~4米,有的地方得有4~5米高。为解决南北交通和排水问题,路基上修建了6个铁路桥(俗称铁道洞子)和6个水阳沟,以西井洞子最长,人们称其为“五米大桥”。由于修筑路基时取土所致,在铁路两边形成了两道壕沟,被称为“铁道壕”。里面长期积水,长满苲草、野芦苇、蒲草、三棱子草等各种水草,水里有鱼有虾,青蛙、疥蛤蟆、气蛤蟆特别多,每到夏季蛙声阵阵,“呱呱”鸣叫。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时期,柳杭大队在铁路路基和铁道壕岸边种满槐腊,铁道壕里还种有一排排杨树,铁路两边形成一片绿色。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对铁路的运输能力要求越来越高,1978年开建的胶济铁路双线于1984年竣工通车。1987年“张店火车站”改名“淄博火车站”,站名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题写。2003年2月至2005年6月,胶济铁路全面进行电气化改造,成为山东省第一条电气化铁路。2006年引入“和谐”号动车组,时速250公里/小时。2007年1月8日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开始建设,2008年奥帆赛前建成通车,时速200~250公里/小时,从济南到青岛仅需2小时,时速提高了4倍。

俗称火车头。随着时代的变迁,火车头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解放初期,胶济铁路线上的机车大部分是德国遗留下来的牵引力小、时速低的蒸汽机车;后来换成了“前进”号10个大动轮的大型蒸汽机车。20世纪80年代换成了“东风”内燃机机车。2006年引入“和谐”号动车组。柳杭村见证了胶济铁路100多年来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运输车辆的换代升级。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此时,柳杭隶属淄川县蓼河区,村里设正副村长各一人,村长王维乐,副村长孟庆振。1948~1955年,村长王修身,副村长王胜军。当时,他们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公用办公场所。

1956~1957年,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村公所职能逐渐由农业合作社代替,社长即为村里负责人。1956年,柳杭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张其礼,副社长刘庆长、郭庆武,办公室设在村民孟照德住不着的院子里。1959年,改称柳杭生产大队。之后几年,虽然领导人几经变换,但办公场所未变。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1965年连传伦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杨明昌任大队长时,大队在村庄中部东西大街路南原柳杭老学校东侧建起大队办公场所~大队院。建北屋4间,为办公室;南屋4间,做仓库。从此,大队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1966年在大队院东部新建北屋5间(配电室1间、电磨房2间、修配组2间)、东屋2间(木工组)。1967年又在大队院南边建仓库6间。1968年春开工建设柳杭小学新校舍,下半年柳杭小学迁入新校。1973年大队又将原柳杭小学老校园并入大队院,并逐步将大队所属卫生室、代销点、修配组、电磨房、木工组等统一集中在一起。1973年底大队队委会搬到原学校办公楼一楼办公。

1982年,柳杭小学第二次搬迁到村南新建校址后,大队部搬到学校腾出的教室办公,办公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986年,连胜厚任支部书记、连传斌任村委会主任时,为整理村容村貌,把村委会办公用的原学校旧教室拆除,新建一排16间前面有厦檐的办公室。同时,把村委大院的大门也建成新的。

2013年,经上级批准,柳杭社区进行整体搬迁,全居房室需全部拆除。居委会办公室临时搬到杏园街道办事处(湖田)南楼办公。2017年,于磊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时,新建柳杭社区20幢居民楼竣工并交付使用,居委会搬入湖明路路西沿街房办公。2019年9月,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的柳杭社区综合服务楼竣工投入使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及所辖各部门办公室均搬入综合服务楼办公。

柳杭初级小学始办于1914年,村里利用东头庙办起学校,有学生40余名;魏春台、王会龙、石如金先后担任校长;教师有李玉惠、薛可监、陈立中、毕嗣恕、苗凌云等。后来,村民觉得学校设在庙内,总不是长久之计,村内办公人员和有威望的老人商议后,利用一块庙地(也就是公有土地)换取村内原属王立身家的一个闲园子,由全体村民按地亩摊钱,筹建起柳杭初级小学校舍,位置在村子中部,东西大街路南,于家湾东侧。校园内,建有3间高大宽敞的西屋作为主要教室,南北长10米,东西宽5.5米,室内摆放课桌4列,留有人行道2条,可容纳学生56名;教室南头墙壁上设黑板一块,下建教师讲课用讲台。校园南部建有南屋4间,3间为教室,西头1间为办公室。校园东南角建有男、女生厕所。校门设于校园东北角朝北,面向村内东西大街;进校门迎面建有影壁墙一块,影壁墙后设有7米高旗杆,每逢星期一,全校师生就在旗杆前列队举行升旗仪式,由学校军乐队现场演奏乐曲,行礼升国旗,然后齐唱国歌。

1951年,柳杭小学有学生85人,分为一、二、三、四个年级。学生虽然全部安排下了,但是任课教师却只能挤在南屋西头的一间屋里办公,村里领导主动和学校老师商议,准备给老师们盖口办公室。经村领导商量决定将东头庙钟楼拆除,利用所拆得的建筑材料在学校西屋南头空地上建一幢两层办公楼。当时,建办公楼的瓦工、木工的报酬由村里支付,小工由各家各户轮流出义务工,历经3个多月的努力,建起一幢坐西朝东每层30余平方米的两层办公小楼。楼板、楼梯皆为木制,楼顶为泥制小青瓦。该小楼交付使用时,村里和学校联合举办了庆祝活动。这幢小楼在1986年大队队委会盖办公室时拆除。

20世纪50~60年代,村里人口增长较快,老校舍已容纳不下在校学生,部分学生只好借村民王遵三家的大北屋上课,于是大队领导决定建立新学校。1968年春,大队在老学校南侧开工新建校舍一处,校门朝西,面向石胡同南延道路。校园北部建有坐北朝南教室一排,共27间,分为9个教室;校园南部中间建有南屋3间,为教师办公室;校园西南角建南屋3间为1个教室,后改为教职工食堂和储物间;校园东南角为男、女生厕所。8月,柳杭小学和初中戴帽班(包括官庄村初一、初二学生)全部迁入新校。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1966年大队建设的教室为土坯墙,门窗矮小,光线差,对学生视力影响较大,要求大队进行校舍改造。1982年,大队在村南又新建砖瓦到顶、宽敞明亮的教室34间和办公室、男女厕所以及篮球场等学生活动场地,总占地3550平方米;学校大门朝西,面向石胡同南延的10米宽沥青硬化道路。新校竣工后,当年柳杭小学师生全部迁入新校。

1992年4月,原湖田镇南焦宋联中改为湖田镇第一小学,将南焦宋、北焦宋、柳杭、官庄、辛安店5个村的小学全部集中到湖田一小。柳杭小学停办。

1965年秋,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四清工作队进村,同时进村的还有一个医疗队。医疗队中有一位姓荣的大夫为村里培训了一批赤脚医生,一个生产队1名:一队王象兑、二队王修增、三队王遵宪、四队连家治、五队王世贞、六队毕秀英,6人中5人学医生,1人(毕秀英)专门学新法接生。他们学成后,村里建起自己的卫生室,有了本村医生。1969年前,卫生室在大队院南屋西间;1970年搬到大队东屋(2间);1974年搬到北屋(4间),赤脚医生4名。

古代,石臼是人们对谷物等粮食进行加工的主流工具,用石材制造,用以砸、捣,对谷物进行去壳、碎粒等加工活动,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定居点的重要标志。从前,在柳杭村东西大街南沿,分东、中、西三段设有三个石臼,均用本村开采的青石凿穴而成,供全村人日夜轮流使用。后来出现了碾、磨,石臼逐渐被淘汰。“文革”时,只有村东头大街南边和村西头原韦陀庙东边的两个石臼还在,成为村民怀旧的遗物。特别是与韦陀庙为邻的那个石臼,由于正好位于东西大街与董家胡同交界的十字路口处路边,是一个村民活动的聚集地,人们都把这个石臼当成了座位,天长日久,石臼的边缘被磨得溜光。

石碾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由碾盘、碾砣、碾框、碾管芯、碾棍等组成,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砣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砣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从祖辈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柳杭村内曾相继有石碾11盘,皆靠人力和畜力驱动,叫推碾。不管这些石碾的所有权归谁,一般都允许村人自由使用,且大多数盖有碾棚,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使用,给人们提供了极大方便。

村里的石碾自西而东分别为:刘家碾、两盘连家碾、后碾(王家)、张家碾、两盘于家碾、孙家碾、石家碾、孟家碾、王家碾等。村人要推碾时,得提前拿根碾把棍去看碾(挨号),看看谁家正在推碾,问问后面是谁家还在等着,按放置的碾把棍自然形成了挨号的顺序,做到了先来后到地用碾。每年春节前一段时间是各盘碾最忙的时期,白天黑夜地忙。人们为了过好年,村人都是提前准备好年下吃的所有食物,碾压各种粮食为面粉就成为必须。有驴的户都是套上驴拉碾,一推就是大半天;没驴的户只得用人工推。推碾一般得2人或3人,其中1人一边推碾,还得一手拿着笤帚扫粮食,并掌握着粮食加工到何种程度为宜。

石磨是过去加工粮食和油料的主要器具,分上下两扇磨盘,下扇固定,上扇转动。不论是转动的磨盘,还是固定的磨盘,都凿刻有沟槽(齿子),通过一动一定沟槽反切,将原料粉碎、研磨成面粉或浆汁。石磨的沟槽,按加工原料的不同有宽有窄、有深有浅。长期使用,沟槽会磨损,不但影响加工速度,特别是油料加工,还会影响出油率,因此石磨的花纹需重新凿制,以加大摩擦力,加快研磨效率,于是就逐渐有了专门打磨的手艺人及打磨的行当。根据加工粮食的干湿度不同,石磨可分为旱磨和水磨子两种。

旱磨的用途是米面加工时用以磨面,油坊用以榨油前粉碎油料的生产工具。过去较大的旱磨大多是米面加工坊、油坊等作坊制备;村民用的一般要小一点,用以加工各种粮食成细粉。自古至“文革”以前,村人吃的面粉大多是用旱磨加工的。若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要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罗,要磨、罗好几遍,可费劲了。一盘磨就是用牲口拉着干活,半天时间,也只能加工50~60斤小麦;若用人工推磨,那就太累太慢了。

水磨子的形状和旱磨一样,只是比旱磨小一点,主要用途是用以加工做豆腐用的豆磨糊子、摊煎饼用的煎饼糊子和磨韭花酱、豆瓣酱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磨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主要用来磨煎饼糊子,所以也称其为“煎饼磨子”。那时,村人以吃煎饼为主食,有时也蒸窝头或贴烀饼子吃,但是同样的粮食,如高粱、玉米、地瓜干等,不如做成煎饼吃着舒服,且易储存。推磨子是一项劳累而枯燥的活,主要由妇女和半大孩子来做,一次推两盆磨糊子,要用是2~3个小时,非常累人。

1966年春,在“四清”工作队帮助下,大队从74高地接入6千伏高压电。当时电线杆奇缺,为解决电线杆问题,大队在上级物资部门帮助下,购买了部分松木做电线杆。为防止松木电线杆地下部分腐烂,大队安排专人预制了水泥腿子,将每根电线杆的下部放在两根水泥腿子之间,并用螺丝轴连接固定在一起,然后将水泥腿子埋入地下,这样才解决了电线杆子问题。第一次将高压线顺到西井西南部第四生产队的地里,在平地盖简易平顶变压器房一间,屋顶为水泥平台,下边为配电室,在屋顶水泥平台上露天安装20KV变压器1台,解决了全村的照明、西井抽水灌溉、大队电磨房用电问题。由于变压器太小,后来又换了1台50KV的变压器。

1969年,湖田生建煤矿家属到柳杭插队落户,该煤矿帮助大队将高压线延伸到村北门处,延伸部分线路全部采用水泥电线杆。大队在北门外修建变压器房,安装了1台50KV变压器和配电盘。低压线由此变压器顺石胡同往南,接到村东西大街原低压线路上。从此,这台变压器专门为村内电磨、社场和全村照明供电。

1979年,齐鲁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占地,因村里原高压线在乙烯厂总仓库范围内,乙烯厂负责将原高压线路从乙烯厂总仓库内移到仓库北墙外。原木头电线杆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并在西门外建配电室一处,安装100KV和50KV变压器各1台,负责农灌和全村用电。大队安装在西井西南部的第一台变压器停用。

1980年起,齐鲁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先后占用村南、村西土地2000余亩,村内耕地只剩下村东、村北部分,为解决这些耕地的灌溉问题,大队先后在老龙窝、东门、北门、东北洼打机井4眼。为方便用电,大队将高压线从北门延伸到村东北角张家墓田处,并盖一配电室,安装100KV变压器1台和配电盘,主供老龙窝、东门、东北洼3眼机井用电。同时,北门外变压器停用。

20世纪90年代,居委会从齐鲁乙烯厂接电,在村西南角建配电室一处,安装1250KV变压器1台,村内的生产、生活、农灌用电全部改用乙烯供电。原6千伏农用电作为备用电源使用。为支持村办工业园企业的发展,居委会先后为万利塑料厂安装1250KV变压器1台,为盛世盛公司安装1600KV变压器1台,为峰港化工厂安装800KV变压器1台,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进入21世纪,居委会为支持染布厂的发展,给染布厂建配电室一处,安装1600KV变压器1台,保证了该厂正常用电。2006年,居委会在村南建配电室一处,安装1250KV变压器1台,为村办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

在供电之前,村人进行农业灌溉主要依靠辘轳头、鸳鸯罐、水车和拧不够来实现,既费工受累且效率低。1957年秋,博山县水利局配发给柳杭村1台5马力立式锅驼机和4寸水泵。这台机器被安装在水源丰富的西井上抽水抗旱,工作效率比水车提高了许多,但是必须由2人才能操作,还是费工受累。1966年通电后,村里购买了电机、水泵,西井抽水改用电力,效率大大提高。1974年,山东省水利地质勘察队801队在村西头打探测井1眼,井深305米,水量大水质好,经大队与钻井队协商,此井有柳杭大队管理使用。大队及时安装深井泵,盖机房,修建储水水墩,在村内铺设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困惑村人多年的人畜饮水问题。

1979年,齐鲁乙烯厂占地后,村里只剩下村东、村北耕地。为改善农业水利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大队决定打机井实现农业水利化,雇用湖田公社钻井队,先后在老龙窝、东门、北门、东北洼打机井4眼,安装潜水泵3台,并将变压器东移到村东北角张家墓田地块,解决了3眼机井的用电问题。此时,村东、村西共有水量较大的机井4眼,全部耕地基本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村民因乙烯厂占地吃返销粮问题,还向国家出售余粮。

生活用电主要体现在粮食加工、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在未通电之前,村人的粮食加工一直靠人力、畜力推碾拉磨来解决。全村共有石碾11盘,平时能满足村人加工粮食的需要,但是每到春节前办年是推碾的高峰期,家家户户推碾推磨摊煎饼,为过年准备下必备的干粮,争取春节期间不再忙活着办饭。蒸馒头、蒸年糕等食品所用原料都得用碾磨加工,所以就造成了年前家家户户挨号推碾的现象。村里供电后,大队购进2台电磨为村民磨面子,彻底解决了全村的粮食加工难题。隔一段时间,电磨还为村民加工猪饲料。有了电磨,解放了大批的妇女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力投入生产,促进了农业发展。

通电之前,村人一直使用油灯照明。20世纪50年代,大队党团组织开办村民夜校扫除文盲,照明用的还是一种叫荷叶灯的煤油灯,将灯吊在屋梁上,在灯下学习勉强可以看见字。大队部晚上办公用的是一种装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俗称“洋灯”。1966年全村通电后,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村人一直使用油灯照明的历史,全部用上了电灯。当时农户照明一般用15W或25W的白炽灯,很少用大一点的灯泡;大队、生产队集体场合才用40W和60W的灯泡,只有晚上开大会和生产队场院晚上干活时,才用100W或更大些的灯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村民的家庭收入显著增长,家用电器逐渐走进家庭,由开始的交流电收音机、录音机,一直发展到黑白电视机、彩电、平板电视、电冰箱、电烤箱、微波炉、电磁炉、空调、微机等,收听、收看,做饭、取暖、降温、上网等功能样样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电气化的应用,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

村内用电设施改造主要体现在电线杆、电线和用电保护等方面。村内大街路边的电线杆曾进行了2次更换,第一次是用8米高的水泥电线杆替换下原来的木质电线杆,第二次是用10米高水泥电线杆更换下8米高水泥电线杆。村内原来架设的低压线为25平方毫米裸铝质线,后换成95平方毫米包皮线,并对村内进户电线进行更换,为各家各户安装了电表和用电保护器,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前,村里麦、秋季打场脱粒完全靠人力畜力,既费时又费力。村里供电后,大队为6个生产队购买了脱粒机、扬场机;之后,又对脱粒机进行更新换代,脱粒扬场一次完成。脱粒机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麦秋季出场时间,而且粮食干净,品相更好。

供电之前,大队召开会议都是派人到户通知或者用喊话筒下通知。用喊话筒下通知,就是下通知人拿着喊话筒站在学校的二楼窗户前向东、向西喊话,效果很差。1966年村里供电后,大队购买扩音器和大喇叭,用大喇叭下通知、广播新闻、宣传国家政策等,大大提高了宣传效果。

柳杭村西北有一眼双口井,名曰“西井”。此井泉水旺盛,系“汇龙河”源头,丰水期会从井壁上留的水阳沟向外淌水,自流而出的井水向东北蜿蜒流去,最后汇入乌河。自古以来,柳杭村民都靠西井水生存,就是邻村的官庄一年当中也有半年左右时间靠喝西井水生活。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末,因当地地下水超采,齐鲁石化公司在水源上游打了几口深井,把西井的水源切断,从此西井出水量逐渐减少,连村民吃水也难以保障。原来,柳杭村内外共有4口石壁饮水井~西井、东井、前井、后石井,此时全部干涸,全村人的生活用水面临着严重困难。

1959年,淄博市自来水公司由大武水源地往张店供水的张辛管道途经柳杭北洼,且在第一生产队的地里预留一个检查井口,检查井上面用水泥板盖着,水泥管道接头处向外漏水,漏出的水能蓄1方左右。自从村里的井水枯竭后,村人都去北洼张辛管道检查口处挑水喝。村子西部的人们为了挑水近一点,又在检查井西边供水管道漏水处挖了一个土坑,待水蓄积后去水坑挑水吃,去得早的挑的水还清澈些,去得晚的水就被攉龙浑了,挑回家后只好让其沉淀后再喝。每逢下雨、下雪,土路泥泞不堪,挑水就成为村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1974年春,山东水文地质钻探队在柳杭村西第一生产队社场东侧钻了一眼305米的深井,经抽水试验和对水质化验后,此井出水量大,水质好,适合饮用。大队领导及时向钻井队陈述全村百姓饮水的困难,要求将此井留给柳杭做饮用水井用。钻井队领导对柳杭没水吃的困难非常同情,经向上级请示,没有封井,同意将此井交给柳杭大队使用。大队立即行动,购进并及时安装好深井泵,盖起机房。同时,把建筑队抽调回村,聘请本村在杨寨公社工作的石志明为技术指导,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了一个高4.5米、直径6米的圆形蓄水水墩,可蓄水110余立方米。大队购买承插式铸铁管千余米,管径10厘米,并调集劳力在村内老大街南侧挖好管道沟,安装水管。水管的承插口都用水泥和石棉粉加入适量水拌和后,用铁棍捣实,以防漏水。该管线上,在6个生产队居住区各安装一个水龙头。蓄水水墩和供水管道铺设竣工后,时间不长就启用供水,从此柳杭人喝上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去北洼挑水吃的历史。

1985年,乙烯厂供水管道从乙烯北路北侧通过,大队领导积极与乙烯工程指挥部协调,在乙烯厂供水线阀门井处留水口给柳杭输水。乙烯厂同意后,大队立即购进直径10厘米铸铁管,安装引水管道。全村各街道、胡同的主管道由大队投资安装,进户装置材料费个人自付,大队负责给各户安装,不久就把水引进了各家各户。乙烯厂的水属于生产用水,村人不愿喝,只用于洗洗涮涮,饮用水仍出来挑本村的自来水喝。1987年三十万吨乙烯10套装置全部竣工投产后,对柳杭的地下水污染特别严重,原村西供水的深井也被污染,井水闻着有一种特别难闻的液化气味,人饮用后会浑身起红疙瘩,少年儿童尤为严重。村里取水样送到有关部门化验,结果是此井井水已严重污染,不能饮用。此事反映到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引起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确保柳杭人的人身健康,经区市两级政府与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协商,在柳杭北洼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线上开口安装输水管道,为柳杭解决饮用水问题。在市区政府敦促下,输水工程立即动工,盖了两间水泵房,拉线送电。管道安装也开始铺设,通过胶济铁路桥下,一直铺设到村内新东西大街两头,共铺设管道2000余米,沿大街设8个出水口。工程竣工后,大队安排刘家友为专职放水员,每天按早、午、晚三个时间段定时送水。从此,柳杭人喝上了和张店城里一样的自来水。

建国前后,一到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天气异常寒冷。各家各户屋顶上积雪溶化时,房檐上结的冰挂有时长达1米多,为了保护房檐麦秸不至于被缀坏,人们得不时地用长木杆将其敲打下来;村内外的土大道上,冻得裂缝有四五指宽,正是人们常说的天寒地冻。每年冬天来临,取暖就成为每家每户的大事。秋收秋种完成后,村里有劳力的户就着手筹划上资金,推着木轮小车去罗村一带推炭,预备过冬生炉子取暖用。有的户在屋里盘上留有烟道的土炕,名曰“火炕”;再在饭屋里盘上烧火做饭用的锅头,并将锅头和土炕烟道连接起来,烧饭时余火和烟通过炕内烟道排出屋外,以此取暖。早饭、晚饭一家人就围在设有锅头的较为暖和的饭屋里吃。有气管病、肺气病的老人怕炭烟呛,就睡在火炕上。

20世纪70年代前,各户一般全家只生一个炉子,用以做饭、取暖用。一般炉子生在老人住的屋里,年轻人住的房屋内是不生炉子的。生炉子烧的煤是自己去煤井推得最便宜的“筛末”。煤炭运回家,人们都是再掺上些粘性较大的黑土和成煤泥,制成干燥的煤饼烧。做完饭后,为节省煤炭就用煤泥将炉子封上,只在封炉煤泥上用火柱戳上一个小眼,使炉火通气不灭火就行。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是按定量供应的,能在屋里生个炉子,不上冻就不错了。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煤炭供应全面放开,个人可以随便购买。各家的取暖设施也不断改变,取暖炉子由用土坯盘到用砖盘,再到用铁焊制。柳杭整体搬迁前,大部分家庭已用上了各户自己供暖的土暖气,不少人家购买了的专门烧暖气的土暖气炉。烧的煤质量也好多了,不再烧烟大的原煤,而是买无烟的块煤烧。虽然安装了土暖气的炉子烧得特别多,但是室内的温度确实挺高,能烧到十几度。

从前,在屋里生炉子做饭取暖,最担心的是一氧化碳中毒,村人称为煤气中毒,此事在村中也时有发生,万幸的是从未酿成大祸。村人家里炉子上用的烟筒也从无到有,从陶制到铁制,进行了升级换代。不少人家紧挨着燃煤炉用水泥板或者缸瓦盘一个暖气包,用以增大散热面积,还可以利用暖气包的热量烘干些东西。

从2017年下半年起,居民们陆续搬进柳杭社区新居,住上了美观大方、宽敞明亮的电梯楼。20幢11~16层的新居民楼全部实现集体供暖,居民只要交足暖气费,淄博泰和热力公司就会按时供暖,室内既干净又暖和,一般都在20度以上,就是天气再冷,在家里只要穿身春秋装就很舒服。自此,柳杭人彻底告别了各家各户自己取暖的历史,过上了现代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在高级社时,按照上级政策,把实行了几千年的土地个人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大牲畜、大型农具作价归集体所有。调换解决了与邻村的插花地。丈量土地,划片定名称,定级别。按社员居住地规划所属土地,根据人口、劳力、地力肥瘦情况适当搭配,找平衡,分配土地及耕畜、大型农具等。制定劳动定额,实行科学管理。贯彻三包一奖,提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打井修渠,大搞水利建设。确立了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分配原则。

建国前,住宅私有化,各户的房产契约(文书),由官府验证盖公印,契约内容写着东西南北四至、住宅面积和房屋附属物。买卖时,另立买卖契约,经官府再次验证盖印,买卖价格依据房屋的新旧质量,坐落位置而定。房屋也有典租的,典租房屋价格一般不能超出房屋的价值,典租房屋一般是谁住谁维修。建国后,原来的旧房产契约废除。1952年,淄川县人民政府给全体村民颁发了土地房产证,土地房产归个人所有。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宅基地归集体所有,院内房舍、树木及附属物归属住户所有,允许买卖、典租、转让,或翻建、拆除。

因村里人口不断增加,原有住房紧张,社员要求批宅基地的愿望强烈。1966年春,经大队研究同意,可审批原有个人家的场院及空闲地建筑房屋,以解决少数社员暂时居住紧张问题。1977年开始,根据大队新村建设规划和湖田人民公社的批复,开始审批可耕地规划新村建设。大队组织成立专业建筑队,刘家友任建筑队队长。根据当时经济条件较好的现实情况和社员对房屋建筑的要求,所建新村房屋大队统一要求,全部为砖墙、玻璃门窗,并统一房子的高度、宽度、门窗大小,统一房顶三层瓦麦秸芯子,统一房子盖成排式,新房、道路、胡同统一尺寸。后来,有的户檐上全瓦到顶,是当时较为高档的房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村整体搬迁有了苗头,村里基本上就没有再盖新房的了。2000年后,柳杭居民进城和在城郊村庄买楼房的不少。2007年2月,柳杭居委会被湖田镇党委、镇政府表彰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单位。2017年,柳杭社区20幢新建居民楼交付使用,全体居民搬进了高大宏伟、整齐划一、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住宅楼,圆了居民的住楼梦。

建国前,村民沿用老辈旧制,老房旧街。在老宅基地上新建或翻建房屋,各户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条件而定,没有统一标准。建国初期,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村民的主要精力在解决生活问题上,除极少数户因急需在原宅基地或自己的闲园子新建或翻建房屋外,很少人家盖新房。村民都知道新建房屋很不容易,需耗用很多钱财,一年盖房穷三年。农业合作化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起初村民建房无整体规划,各户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在自己宅基地上建房,因宅基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所建房屋高矮宽窄不一。

1976年12月,大队领导班子调整,由连阜厚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此时,湖田公社要求没有村庄规划图纸的大队不再批宅基地,大队立即安排人手制定出柳杭大队村庄规划蓝图交到公社,规划旧村南、西部为新村建设用地。公社批准后,开始审批可耕地规划新村建设。需要盖房子的社员按户向大队递交个人审批宅基地申请书,经大队审核后报公社,经公社批复后,大队在规划区域内划给宅基地,面积是:13米×15米=195平方米,合0.293亩。1977~1989年, 柳杭新村共批建住宅200余户。

建国前,农村宅基地归个人所有,不支付任何费用。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宅基地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20世纪90年代,湖田镇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对规定内宅基地按0.2元/平方米收取使用费,多出部分按2元/平方米收取使用费。1990年后,不再收取宅基地使用费。

1981年,柳杭大队大部分耕地被乙烯厂征占后,可耕地减少到950亩,另有村庄占地686.7亩。1995年后,居委会在村西南规划建立工业园一处。之后,泛亚公司、万利塑料有限公司、盛世盛公司、特种气体公司、星之联化工公司相继建厂。各厂建成投产后,按合同规定每年向柳杭社区缴纳承包费,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解放前,村内的水坑、水湾,特别是各家各户的栏坑内蓄有臭水,为蚊蝇滋生提供了条件,每到夏天苍蝇、蚊子成团乱飞、乱叮,成为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原来柳杭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土坯房,睡觉的炕也是用土坯砌成,屋内地面全是土的,为老鼠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老鼠在屋内打洞挖土,又为跳蚤提供了生存空间。村人不良的卫生习惯,使臭虫、虱子到处滋生。村内家畜、家禽粪便到处可见。村里的街道保洁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由沿街住户自己打扫。

解放后,政府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柳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逢年过节,大队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集中打扫村内卫生。经过村民的不懈努力,全村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四清”运动后,村里的街道一直由专人负责清扫。20世纪90年代后,居委会配备专职保洁员3名,负责村内新建东西大街、农贸市场、村里道路的清扫工作。路旁排水沟清淤,由在居委会工作的全体人员不定期完成,以保持污水排泄畅通。1999年3月,柳杭社区被湖田镇党委、镇政府表彰为1998年度村容村貌先进单位。2000年后,居委会在村东、西、南、北四个门和张家湾处共砌垃圾池5个,池底皆用水泥预制而成。各户的生活垃圾要求全部倒入垃圾池内,每天由居委会安排的专人清运。居委会以招标方式雇用12马力拖拉机1台,专门负责清运垃圾,做到生活垃圾日日清,直到全村整体搬迁房子拆除为止。

2017年9月,柳杭小区20幢居民住宅楼竣工交付使用,村人逐渐迁入新居。随着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善,对垃圾处理要求越来越高,上级要求各单位对居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居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向居民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的重大意义,并及时在小区内建立起桶装垃圾分类存放点7处。

}

要看具体的布局图,你把图发上来,给你分析分析,装饰E站通网站了解装修 频道的装修风水栏目有很多风水知识,你可以去看看 用石板或者水泥板盖住不就成了

提起风水院子排水口与财运,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农村院子排水风水有什么禁忌吗?,另外,还有人想问风水,院子里水从哪个方向出最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院子排水口位置风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农村院子水沟的风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要看具体的布局图,你把图发上来,给你分析分析,装饰E站通网站了解装修

频道的装修风水栏目有很多风水知识,你可以去看看

用石板或者水泥板盖住不就成了?

是不太好。而且最简单的说,排水沟不盖起来的话还是很脏的

上图啊。叙述的不清楚。坐北向南院子排水口。

住宅院子西边有水坑对家庭人丁和财运有啥影响吗,怎么?

在线评论风水需要以下信息

1,房子入户门坐向(手机风水罗盘)农村排水口的吉位。

3,门窗内外多角度照片

5,居住人的生辰八字,看的就是这人与这个房子的风水的契合度。

风水院子排水口与财运:农村院子排水风水有什么禁忌吗?

院子里的水怎样流旺财?

既然水主财,而水的去向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钱财支出。你看有些家庭虽然收入的钱财不多,但人家积蓄丰厚;有的家庭钱财收入确实不少,但开销太大,不可预见性的支出很多,导致没有积蓄或负债累累。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水的去向不明,导致的隐性支出,伤财,家运不济。

“水抱门而出”指的是水的走向,一定要围绕着自己大门而缓缓。门外的水不可太急,太急的话破财较大,支出的较急无备,令人应付不暇。阳宅院子口走向图。

2、四水归堂农村大门口图片。

“水”主财,风水讲“山管人丁,水管财”。水又分为虚水和实水,自然界中的雨水、河流称为“实水”;道路和气流称为“虚水”,实水最好,虚水次之。但,无论是实水还是虚水,只要把水调理好,财运自然旺盛,财气自然永盛不衰。农村院子口的忌讳。

“四水归堂”就是房屋上的雨水一定要自家庭院,汇聚门前,然后由水道口庭外。院子里的水怎样流旺财。

“财”要来的光明正大,方无祸害;“财”来的阴损黑暗,迟早殃及子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讲的这个理儿。古往今来挣昧心钱的人,有几个得以善终的?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讲的就是百年企业是经得起考验的,赚的是正大光明的金钱,理应自己得到的钱财,凭的是良心。而做人一定不要赚昧心钱,否则不利家运,长此以往不利家族。

如何才能确定水是否出于吉方呢?水池、鱼池的位置处于的方位吉,就叫“水出于吉方”,吉方之水,财运源源不断,细水长流,家运。一般吉位都处于风水中的旺气方。如房子是北房,以房子的正北方或东方称为“吉方”。当然,细考究并非这么简单,需要参考大门、窗户,以及房屋的坐向和宅命等。

风水院子排水口与财运:风水,院子里水从哪个方向出最好

宅院四方,最好合八方宜忌,的标准,才能近财气远幽怨。

西北之位:卦位乾,代表天,代表家中父辈,属金,俗称寿山,主贵气旺气寿运。西北之风,冰冽刺骨,如此山不高不实,则不挡风雨,不卸寒气,不利生机,不利家道发展。由此,首选之处,西北位置须高,不可低陷,不可有路冲河冲及凶杀。若西北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亥猪的生肖物件来补充西北之能量。

正北之位:卦位坎,代表中男,属水,俗称“财山”,主智慧和发展。正北位高,带来运势,利学业,旺财运,又有“家宅靠山”之说,影响家宅的长久运势,不可空缺低陷,宜方正高大,如有山林环抱风聚气更佳。

东北之位:卦位艮,代表少男,属土,俗称子孙山,主管人丁及后代的发展,同样影响家宅的长久运势,宜高大充实,不可低陷,不宜有厕所及粪池等之物,忌道路河流冲击。若东北方向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丑牛的生肖物件,如牧童骑牛的物件或挂画来补充东北方之能量。院子一头宽一头窄好吗。

西北、正北及东北三方为北面,代表家宅靠山,喜高大怕低陷,气聚大吉,气散破败。庭院排水沟有讲究吗。

正东之位:卦位震,代表长男,属木。又称青龙之位,东方的好坏可影响到家人的学业发展及财运,东方应略高,谓之青龙抬头,进财进禄,但又不可过高,东方乃阳光洒射之方,过高则庶阳,所谓物极必反。如东方低陷,见水也吉,谓之青龙得水,但若低陷无水或有臭水污水,则会影响到家人运气,不利健康与事业。若东方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兔生肖的物件摆设。

东南之位:卦位巽,代表长女,属木,与东方同属青龙之位,旺文昌,利于见水,宜于做口,但不要过高,宜平淡宽敞。若东南受克或房屋缺角,亦宜摆放兔生肖的物件摆设。

正南之位:卦位离,代表中女,属火。南面不要有高山、高地、高建筑等。高物挡光,万物不长,草芽不发,无生机,不利于家运事业。由此,南面应平,有流水则佳,水为财源,可聚财;有路更佳,旺财旺运。若南方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马的生肖物件,但不要摆放五数的马,宜摆放四数之马。

西南之位:卦位坤,代表,属土,可生育万物,布局吉凶会影响到家中女性运程及夫妻关系,同样也关系到家人的健康,宜宽畅明亮,忌阴暗及高物遮挡。若西南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未羊的生肖来补充西南方之能量。

正西之位:卦位兑,代表少女,属金。又称白虎之位,白虎为凶星,但又主武将与威严,宜厚不可高,过低陷则没有威严,易受人欺压,男丁不得志,过高则白虎抬头,主招惹是非,西面如高起,风水学上称之为白虎篡堂,会带来疾病厄难,运道不佳。古人日:情愿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高一尺。之地宜平厚,如伏虎之势最佳,宜有路。若受克或房屋缺角,则宜摆放鸡的生肖物件来补充之能量。

以上就是与农村院子水沟的风水相关内容,是关于农村院子排水风水有什么禁忌吗?的分享。看完风水院子排水口与财运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