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对策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中国科协调函综字〔201159号)和天津市科协《关于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津科协调字[2011]3号),我校将组织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

请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单位或教师,在20111124日上午11点前,将《申报书》一式8份,报送科研处,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再受理。

办公自动化:科研处→校科协

附:天津市科协《关于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

中国科协《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选题目录》

关于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 津科协调字[2011]3

各有关学会、协会、研究会,区、县、集团公司(局)、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科协,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在津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

为推进中国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加强科协决策咨询工作,根据中国科协《关于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中国科协调函综字〔201159号),天津市科协将组织申报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并具有完成课题必备的人才条件和物质条件。

   (二)通过天津市科协申报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申请人所在单位有配套资金资助的,优先考虑。

   (四)承担中国科协和天津市科协课题未完成的,不得申报。

  (一)申报题目根据《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选题目录》确定,原则上不得自行变更题目。

   (二)课题组须认真填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课题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并明确承诺:对于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管理费严格按国家科技三项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且不得超过课题资助总额的5%。否则,视为无效申报。。

   (三)课题申请单位须对《申报书》内容进行审查,填写审核意见,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四)《申报书》一式7份(含原件)邮寄至天津市科协调宣部,同时报送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课题申报书》(点击下载),请登录天津市科协网站()通知公告栏下载。

  联 系 人:牛山峰

0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2012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选题目录

1.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

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是公众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整体印象。通过调查,掌握公众了解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渠道和方式,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总体评价和关注焦点,掌握公众对科技工作者群体科学精神、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在与以往国内外同类调查数据比较的基础上,研究分析科技工作者群体社会公众形象变化情况以及变化产生的原因,探讨新形势下塑造科技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规律和重点,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状况调查

专业技术职称是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通过全面调查不同岗位、行业、所有制类型科技工作者的职称状况,了解专业技术职称对科技工作者成长发展的作用,掌握科技工作者在职称申报、评审、聘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研究现行职称评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为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增强专业技术职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事业的激励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3.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状况调查

继续教育是提升科技工作者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当前科技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频率、需求、动机、效果和面临的困难,对继续教育组织方、实施方以及师资水平、教学针对性、组织形式和学时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情况,分析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在与国内外同类调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继续教育工作、帮助科技工作者提升职业技能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4.研究生科研活动状况调查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其科研活动状况对我国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调查,全面掌握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经历、类型、科研环境和工作机制、科研成果、接受导师指导状况以及对未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影响等情况,了解研究生对参与科研工作的看法和评价,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与国内外同类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5.全国医务工作者状况调查

通过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医生队伍结构和特点、教育经历和工作情况、职业发展和流动情况等基本状况,了解他们对医疗改革、科研伦理、职业道德、医患矛盾等问题的认知和评价,了解他们在临床、科研、生活、健康、继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6.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调查

通过调查全面掌握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和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认知、感受和态度,对科技体制、科研环境以及自身的工作、生活、继续教育、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情况的看法和评价,通过与以往相关调查和其他群体相关调查的比较,研究分析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思想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7.科技工作者论文发表状况调查

论文是反映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体现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质量的主要形式。通过调查,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科技人员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渠道和评价机制,掌握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的基本情况、特点和主要规律,通过与以往调查的比较和国际比较,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论文发表的内在因素,特别是科技评价机制对论文发表的影响,提出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质量的对策措施,为切实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供决策依据。

8.科技奖励获奖人员状况调查

奖励是人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式。通过调查,全面了解掌握我国获奖科技工作者群体对科技奖励的认知程度和评价,不同奖项对其事业发展、创新动力以及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的影响和关联程度,探讨目前科技工作者奖励项目设置、奖励申报评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的对策建议。

9.我国科学家职业影响力调查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科学家群体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发挥影响力的途径、方式、效果,分析影响科学家发挥积极影响力的障碍因素,研究建立调动科学家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有效消减负面影响的有效机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0.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中国科学家状况调查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是促进我国科技界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掌握目前或曾经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中国科学家总体状况,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期限、职务,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任职期间对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效果,研究拓展中国科学家任职范围、推动中外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外交辅助政治和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11.科技记者职业素养调查

科技记者是介于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对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群体。通过对科技记者职业素养的调查,了解掌握我国当前科技记者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科学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为提高科技记者职业素养提出对策建议。

12.我国科研环境状况调查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促进科技人员成长成才和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因素。在科研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科研环境状况的全面调查,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在学术评价体系、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学术交流文化和学术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当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改善我国科研环境的对策建议。

13.科技馆展教人员状况调查

展教人员是科技馆科普效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对科技馆展教人员的构成、来源、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和生活状况等情况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科技馆展教人力资源的存量、结构分布、从事展教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等,深入剖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4.农技推广人员状况调查

农技推广人员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央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农技人员聘用、培训、绩效考评以及推广体系设施条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农技推广人员状况调查,全面了解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分布和结构、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职业预期和技能提升、人才聘用和流动、业绩考评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客观分析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为相关部门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等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15.海外留学生中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状况调查

海外留学生中博士和博士后是我国潜在的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专业类型、学科和研究领域分布、开展前沿性研究的情况,与国内国际研究团队、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的状况,在海外从事研究的时间、在研究团队中的位置变化、对从事研究工作和状况的满意程度,提出加强与海外留学生中博士和博士后联系、合作,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对策建议。

16.城市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网络对城市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调查,了解城市青少年上网方式、上网时段、网时长短、上网费用、上网内容与目的及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网络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影响,为引导青少年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加强网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评估研究

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是当前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规划的基础性指标。本课题拟通过借鉴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报告和洛桑报告指标,深入研究美国、日本等科技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评价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客观评判主要领域我国科技发展状况,明确差距和不足,推动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

2.前沿跟踪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水平。对基础和前沿研究,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本课题拟通过分析我国若干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提出若干领域从前沿跟踪到全面领先转变的科技战略选择,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确保到2020年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3.科技与经济结合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紧密度问题。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近年来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情况进行测度,总结基本经验,分析主要问题,提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方法措施,为推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4.科技成果转化率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国家经济运行绩效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拟研究国际间评估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理论与方法,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遵循市场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评估办法与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行评估分析,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切实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5.农业领域急需紧缺科研人才研究

大力开发农业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科技人才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本课题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当前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的专业领域、地域分布、差异状况、规模总量等基本状况,提出应对当前农业领域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状况的可行性对策,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人才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6.当代中国动物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学术谱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课题拟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动物学家学术谱系,解释中国动物学学术传统的构建过程,通过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动物学学术传统的比较,分析评估中国动物学学术传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就如何通过科学传统的塑造提高动物学学科质量和培养一流动物学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7.当代中国植物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学术谱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课题拟研究梳理当代中国植物学家学术谱系,解释中国植物学学术传统的构建过程,通过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植物学学术传统的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植物学学术传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就如何通过科学传统的塑造提高植物学学科质量和培养一流植物学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8.当代中国海洋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学术谱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课题拟研究梳理当代中国海洋学家学术谱系,解释中国海洋学学术传统的构建过程,通过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海洋学学术传统的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海洋学学术传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就如何通过科学传统的塑造提高海洋学学科质量和培养一流海洋学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9.当代中国光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学术谱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课题拟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光学家学术谱系,解释中国光学学术传统的构建过程,通过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光学学术传统的比较,分析评估中国光学学术传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就如何通过科学传统的塑造提高光学学科质量和培养一流光学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10.当代中国力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学术谱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课题拟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力学家学术谱系,解释中国力学学术传统的构建过程,通过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力学学术传统的比较,分析评估中国力学学术传统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就如何通过科学传统的塑造提高力学学科质量和培养一流力学人才提出对策建议。

11.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设计及发展研究

职业生涯不仅是从业人员一生中职业、职位变迁的动态过程,也是其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反映着主体态度、价值观、自身期望等连续性发展。结合国际科技人才需求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状况,通过研究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测量指标,对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模式、特征和瓶颈的分析,提出提高科技工作者职业效能的策略建议。

12.提高我国农村妇女科学素质与能力的对策研究

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对农业生产和新一代成长的影响极大,是科普工作应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课题拟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妇女科学素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存在的差距,对影响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提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状况的对策建议。

1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监测评估及研究

大众传媒是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本课题拟通过对我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的分期监测,了解我国科技传媒在提高公众科技传播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存在的不足,研究制定针对不同传媒方式的指标体系,提出加强我国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的政策建议。

14.我国传统学科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中国近代科学建制化以来,形成了一批发展历史悠久并沿传至今的优势学科,但随着新兴学科的崛起,一些基础性的传统学科如分类学等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人才、条件和经费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本课题拟通过对我国传统学科发展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就急需加强的传统学科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15.互联网传播迷信和伪科学的状况调查研究

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信息,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影响极大。本课题拟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网站相关信息的跟踪调研,分析信息种类,研究传播动机,开展易感人群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群体危害程度评估调查,提出有效遏制封建迷信信息和伪科学信息在网上泛滥的有效措施。

16.新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进历程及经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成为人才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拟通过对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分期综述,梗概我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颁布和实施有关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引进等各方面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人才政策评价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有关建议。

17.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本评估研究

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决定了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本课题拟通过研究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劳动价值评估方法和科研经费管理中劳动力成本核算方法,在借鉴国外科研经费管理的经验,通过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科研课题经费管理规定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就如何完善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同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18.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动向及对我国影响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将人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的掠夺。本课题拟通过追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近年来实施的国家人才政策,分析对我国人才供需状况的影响,探讨重要领域的需求缺口和化解之道,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政策参考。

19.我国区域间人才流动情况及其影响研究

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和流动状况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课题拟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统计数据和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全面描述我国人才区域分布和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内在动力机制,研究区域间人才流动对区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总结人才流动基本规律和未来趋势,针对促进区域性人才开发一体化、优化区域间人才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我国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及问题研究

我国实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落后,大量仪器依赖国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本课题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产业的制约,提出促进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21.科技社团财税政策问题研究

科技社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需要特殊的财税政策支持。本课题拟通过对我国科技社团财税情况的调研,深入分析现行财税政策对科技社团的影响,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社团财税政策建议。

22.当代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研究

良好的科学文化是促进科技人员成长成才和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关键。本课题拟在借鉴国际科学文化研究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科技界的特点,深入研究我国科学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探讨科学文化与科技工作者成长、科技社团运行、科研工作开展的关系,深入剖析科学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文化建设层面提出改善我国科研环境的对策建议,增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3.科技社团立法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科技社团面临着成立门槛高、发展空间小、筹集经费难等制度性障碍,其根源是相关法律保障不足。本课题拟通过对我国科技社团类型的梳理,比较借鉴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社团法律制度的设计,指出科技社团发展面临的法律限制与障碍;在分析现行《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讨论制定《科技社团法》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提出我国科技社团立法的可行性建议,进一步明确其法律地位和权益。

24.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本课题拟通过分析国际间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经验,研究我国科技社团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探讨制约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制度障碍等因素,提出当前我国科技社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实现途径和模式,并对如何发挥科技社团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25.科技社团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的作用研究

科技社团作为人才荟萃的社会组织,在民间科技交流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本课题拟通过详细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社团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的作用和渠道特点,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中的地位,科学评估科技社团推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增长迅速、流动加快等新特点,提出新时期发挥科技社团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设计方面优势和作用的对策建议。

26.科技社团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政府转移社会化服务职能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主要趋势,科技社团应主动发扬传统和优势,在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职能向社会团体转移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分析我国政府相关职能向科技社团转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主要制约因素,并从科技社团如何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政府应该将哪些职能转移给科技社团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7.提升我国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研究

社会公信力是科技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文明的重要体现。本课题拟通过对科技社团公信力的深入调研,从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初始、发展、提升三个动态阶段深入探析科技社团公信力的生成机制,系统总结目前科技社团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社会公信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为推动大幅提升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树立科技社团良好形象提供对策建议。

28.科技社团在决策咨询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科技社团在组织科技工作者服务各级各类决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何有效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为科学民主决策献计出力成为科技社团的一项重要使命。本课题拟梳理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决策咨询的主要渠道和形式,借鉴国外科技社团参与决策咨询的主要经验和模式,深入探讨我国科技社团在参与决策咨询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地位作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科技社团参与决策的政策建议。

}

内容提要】:创新能力欠缺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普遍发生、且比较突出的一种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创新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态度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发现了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无法激发创新意识;(2)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3)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环节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有懒惰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多出现照搬、模仿等现象,预习、复习无恒心,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大部分学科学习成绩差而毫不在乎。

    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主要有:(一)现有学校教育体制是造成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二)教师的高要求、家长的高期望易忽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材资源少。(四)少数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因素。(五)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太弱。

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对策:(一) 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培养目标。(二) 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学习习惯是消除创新能力欠缺的基础。(五)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鼓励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全面、全员、全程的素质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但在小学中,却总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着缺失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欠缺是目前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小学生课堂学习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怎样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已不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改变小学生创新意识欠缺的现状,培养小学生的

一、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总之,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在当今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下的小学课堂当中,就目前小学各课的现状,尤其是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提出自己对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表现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无法激发创新意识;

(2)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

(3)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环节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有懒惰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多出现照搬、模仿等现象,预习、复习无恒心,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绝大部分学科学习成绩差而毫不在乎。

二、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主要有: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能力课堂表现的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主要有: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养成创新性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未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鼓励、推动作用。总之缺少一个尊重并鼓励小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帮助他们逐步从具体的知识中超脱出来,把学习的根本落脚点转移到学科的总体结构体系上来,养成他们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着重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具体来说欠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学校教育体制是造成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是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不重视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无法激发创新意识;学习动力不足、消沉、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 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如果无法从根本上、从思想上、从教育理念上进行彻底变革, 不能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 增加他们的问题意识,给小学生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维和创新的机会,是完不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

(二)教师的高要求、家长的高期望易忽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中,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就会自觉的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 反而增长。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忽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行为越来越多地呈现为创新意识不足,事实证明,以这种高要求、高期望的心态来指导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认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无关紧要、不值一提,正是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动力”。

(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材资源少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部分教学活动没有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表现,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材资源少。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表明,小学各科教学既要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智也得到同步发展和成长,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各科教学活动都是根据教材而进行的,但教材当中有些课程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另外学校、家庭重视不足,也并未积极开发结合本地特色的各科小学特色课程。总之,教材资源非常单一、缺乏,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创新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少数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因素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般都是准备---新授---反馈----巩固等,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操作,可以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教学要创新,教师更应该有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尝试打破这一格局,创制开放的课堂,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学。教师只充当一个帮助者,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去帮他们,留出让学生创新的空间,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阵地”。

(五)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太弱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前三分钟有一系列的要求,学生的坐姿必须是双手交叉平放在书桌上,腰挺直,两眼望着黑板,身体不能动,只能等待教师来上课。倘若看到教师里学生坐得不整齐,听见有“乱糟糟”的声音,就认为这个班纪律差,要好好整顿。我认为不能把纪律好等于“坐姿统一,鸦雀无声。”心理学表明: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因而,我们教师要善于揣测孩子的心理,抓住时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轨道上。

    事实告诉我们,宽松的空间让学生思考,练习、演示的创新面才是多棱体的。曾经有位孩子把母亲心爱的金表拆开研究,这位母亲把儿子和金表一同带到修表铺,让儿子一边看师傅怎么样修理,于是修表铺就成了孩子的课堂,修表的钱成了学费。我想孩子把表拆开,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好奇心在闪光。这位母亲做得对,她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很机智的创造了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条件,给予了学习的空间,学生里有璞玉,有黄金,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应在课堂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一点自我展示空间,多给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喜悦,这样才使这些“金”与“玉”大放异彩。

三、解决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培养目标

    观念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持。作为教育观念,它则具体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观,并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不同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育活动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对创新性人才急切需求之时,我国创新性人才却显得十分匮乏,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作为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缺乏理智的典型表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人,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作为学校,如果不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不能为学生创设有利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与氛围,那么,这样的学校绝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总之,我们要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

   (3)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学校观

    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

2.修正学校培养目标:

 (1)激发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都有创新的意识,教师要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是紧密结合的,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目标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认为创新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如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既要做好示范,又要采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方法,给学生以引导,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渗透自主学法的“教·扶·放·收”四步程序模式,效果十分明显。“教”就是教师在备课优选学法的基础上做好示范;“扶”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学习;“放”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收”则是指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学法运用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二) 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针对性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根据学生的智力与知识水平、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都要给予恰当的鼓励,让他们找到自己前进的新起点。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教”的艺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通过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选择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带到乐学的天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通过鲜活的生活和事实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交往和发展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地指导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实现互相依存和个人责任相统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求,为学生创造同伴教学、分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机会,分类分层制定有序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发、自主地创新学习。学习过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以旧引新,变式递进,系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发现,都尝到创新的甜头,赢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直面问题、情景和事实时,学习过程是一个起点、多条途径、多种结论。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欣赏智慧,关注方法,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灵活、适当地变换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学习的需要,获得选择任务变量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地指导学法,促进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感到学校有“自我发展区”,提高创新的自主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面评价,给学生激励

    评价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综合课程被认为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评价方式单一,很容易消泯学生的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因此,重视评价方法的运用,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差异。小学是学生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身体的发展状况都会有很大变化,这就免不了有些学生快、有些学生慢的情况发生。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手部肌肉群的发展快慢会影响到学生对线条的掌握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快慢会影响学生画面布局与空间感觉的表现,也就是学生的构图能力与临摹能力。先天的禀赋在美术的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的在绘画,但是一直不能有提高,而有些学生即使不努力,他在绘画的时候都可以描绘出精美的画面。总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的不如意,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其对学习兴趣的丧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很重要。所谓的纵向评价就是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些学生与其他学生比的时候,尽管评价不高,但是他们的进步很明显,这样就可以平衡他们的心理感受,激发他们的自信与上进心。另外,一些学生尽管与他人相比,评价比较高,但是在纵向评价的时候却比较低,这也能够给他们警醒,促使他们反思自己进步缓慢的原因,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

    学生是一张未成形的作品,他的学习潜能正处在不断被认识、被开发、被提升的地位。在课堂中,应该很少有学生受到批评。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总是要用鼓励的话语去激励他们,把他们的优点放大一百倍,把他们的缺点缩小弱化。要坚信:“表扬一个人比批评一个人更能促进其进步。”作为老师,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小天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其他人无可比及的闪光点。留心观察对学生的每一个良好行为、每一次积极发言、每一次精彩表现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一次次、一步步、一天天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鼓励式地描绘出其最终发展水平,将给学生以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学生所完成的成绩,而是要综合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收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把单一的分数制变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察与考核,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成绩、成果、成就给予肯定和赞扬,多运用鼓励性语言,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欣喜。

(三)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无论掌握那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留下。体育、科学、美术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很容易被一些学生和家长误认为不重要,甚至理解为可有可无。对待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解决的是自己的认识问题。国家教学大纲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就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门课教好,也必须将这门课教好!

同时,相比计入升学考试分数的课程,综合课程更像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荒废也不可你争我赶抢过独木桥。基于这种情况,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多种途径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换意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克服过分溺爱、苛求或放任自流的心态,做到学校和家长的有机配合,形成合力有针对性进行教育,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充满希望、不断奋进的学习环境。

(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学习习惯是消除创新能力欠缺的基础

    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在于其人民创造力的旺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面对新世纪首要任务,而人才的培养当然要靠教育,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得从学生习惯抓起,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行为习惯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怀疑、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意识和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常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回问,教师鉴别回问并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系统的知识体系作基础,离开了科学知识,创新边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便成为空谈。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课程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激发、训练、巩固,并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干扰。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陈旧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原因,;另一方面学生虽有创造的天性,但由于年龄的局限、生活经历较少,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不稳定,易反复。因此,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练好“内功”,及时吸收多方面信息,努力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创造条件,探索出切合实际的一条路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出一个自然教师应有的努力。

(五)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鼓励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教师,切忌急躁,教师要以知识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位学生的心,把握课堂主体,使学生们受到感染和激励。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比然途径。我们教师应抓住教材的一些疑点,放手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和新观点新事物说“不”,使课堂教学迸出创新的火花。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鼓励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

   总之,小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更需要小学生本人的自信自强与不懈努力,养成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业素质问题改进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