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需要做文物勘探吗

道教之音浙江讯  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洞霄宫考古队联合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洞霄宫遗址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借助相关科技手段进行了数据采集。

岁月沧桑,恢弘的宫观建筑早于荡然无存。透过零星的相关遗迹,我们依稀可寻洞宵宫的丝丝踪迹。短暂的考古勘探调查,我们获取的线索只是洞宵宫全貌的冰山一角。

洞宵宫的尺椽片瓦隐匿于遗址的山水草木之中。我们可用考古手铲一点点剥去泥土,一层层拨开迷雾,一步步走近洞宵宫。到那时,我们可以领略洞宵宫昔日的风采与辉煌。

洞霄宫遗址位于临安市青山湖街道宫里村和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九峰村交界处,距杭州市区约22公里。遗址地处群山四合的山间小盆地中,地理坐标东经 119°50′41″,北纬 30°14′4″。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唐弘道元年迁址前谷建天柱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宫。南宋淳祐七年(1247)经扩建,洞霄宫益加崇广,被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随后洞霄宫多次遭毁,虽经重建已不再有当年风貌,清乾隆年后,逐渐废弃。现洞霄宫主体及相关建筑均损毁殆尽,地表已不见原殿址的任何痕迹。

洞霄宫图 清·闻人儒《洞霄宫志》

201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洞霄宫遗址进行过为期 1个月的考古调查。该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踏勘、文献查阅、知情者走访等方式,基本确认了宋元时期洞霄宫,以及民国时期部分建筑基址的大致方位,初步测算洞霄宫遗址(含大涤洞、会仙桥、元同桥等)涉及面积约90000平方米。同时对地表现存的会仙桥、翠蛟亭基址、元同桥、进方丈殿一段路面等遗迹,以及零星散存于地表的抱鼓石、石柱础、石碑座等建筑构件进行了考古绘图。为进一步了解洞霄宫遗址建筑规模与布局、确定遗址范围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考古资料。

这次调查目的是在前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测绘手段建立洞霄宫遗址分布区的环境地貌数字高程模型,并对遗址进行三维数据的采集及成像。为接下来即将开始的洞霄宫遗址勘探与发掘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山川形胜 洞天福地——洞霄宫的地理位置

宗教类建筑选址,环境择优乃是其根本。洞霄宫形胜独特,遗址周围重峦叠嶂,天柱山与大涤山形成南北对峙,气象雄伟。天柱山海拔364米,雄踞洞宵宫遗址西南,《咸淳临安志》谓天柱山“在洞西南隅,乃五十七福地,地仙王伯元主之,按记云,天有八柱,在中国者三,此其一也(一在寿阳,一在龙舒),四隅斗绝,耸翠参天……”。大涤山则与天柱山相对,矗立于遗址北面,由四座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299米,《咸淳临安志》载“大涤山洞天”云“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涤尘心,故名。”大涤洞则坐落于大涤山中峰的山麓,洞口朝向天柱山。

天柱山与大涤山之间的盆地南高北低,发源于天柱山的溪流自南而北横贯遗址,一路向北在汪家埠注入南苕溪,进出洞宵宫的山径缘溪而筑,路随水转,空谷幽深,形似桃源。明代诗人张舆将洞霄宫环境描绘成“群山拥翠寒,中有奇峰直;峨峨一掌开,亭亭千层碧。”如此清静悠幽的山川胜迹,恰是一处洗涤尘心的世外桃源,悄然昭示着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诱惑,自然成为仙道修炼者修身养性首选之地。经历代仙道悉心经营,至唐中期,大涤洞在道教洞天福地体系中位列第三十四小洞天,而天柱山为第七十二福地。此处洞天福地并非单指自然赋予的大涤洞和天柱山,而是自然山川与宫观建筑相得益彰和谐共处的胜景。

瑶宫琼馆 紫府琳庭——洞霄宫的历史沿革

汉元封三年(前108),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投龙简为祈福之所。

唐弘道元年(683),本山潘先生奉敕面南建天柱观。

唐中宗朝,赐观庄田一所,以给香灯。后有朱法师改北向。

唐乾宁二年(895),时任镇海军节度使钱镠与闾丘方远相度山势,新建天柱观,其次别创上清、精思院,建堂厨,乃陈鼎击鼓之所。门廊房砌,无不更新。

宋政和二年(1112),住持都监何士昭,以宫宇颓圮,诣汴京陈乞,奉旨賜度牒三百道。

宋建炎中期,镇压方腊义军时,毁于兵火。

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重建昊天殿、钟、经二阁,殿左辟通明馆,费出慈宁宫。

宋开禧年间,赐金建演教堂。

宋咸淳十年(1274)冬,延燎一空。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后重建。未完,复毁于至元二十一年夏。

至元二十一年(1284)后,再建新宫宇。元贞元年(1295)三月告成,规模视昔愈壮。

明洪武初重建,历二十余年,无改旧观矣。

明成化、天启郡志载:十湮其九,宋代宫观之盛不复可睹,惟有殿九楹屹存。

清康熙年间,对洞霄宫有些修整。

清乾隆十六年(1751)冬,野火延烧,九楹无尘殿荡然无存。

道士贝本恒主持洞宵宫二十几年,广为募集,苦心经营,虽难复旧观,但宫观楼阁、斋堂库院已基本落成。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夏,遇山洪,损失严重。

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太平军战乱。

民国时期,仅存方丈(上大殿)、下大殿等数楹。

“文革”时期,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彻底毁坏。

皇室崇道 甲于一方——两宋时洞霄宫的空前繁荣

两宋时期,皇室尊崇造就洞霄宫的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乾道二年(1166),孝宗陪同太上皇、太皇太后行幸洞霄宫,驻跸数日。淳熙八年(1181),再次陪同太上皇游洞霄。

祠禄制度“概置提举、提点、管勾等官,以臣僚任之,为养老投闲之职,授以祠禄,谓之奉祠焉。”神宗熙宁初年设提举洞霄宫。南宋时期,常以去位之宰执大臣提举洞霄宫,提举官员多达百余人,南宋名臣李纲、张浚等都曾提举洞霄宫。

中央财政赐拨兴建维修工程资金

内帑出钱: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重修昊天殿、钟 、经二阁;宁宗开禧年间,建演教堂,铸巨钟,扩建钟楼;理宗改建钟楼

赐度牒:徽宗政和二年(1112),赐度牒三百道,修葺洞霄宫。

真宗祥符五年( 1012 )赐仁和县田15顷,免其租税。

孝宗乾道二年(1116)赐田100亩。

理宗淳祐七年(1247),赐钱置恒产,以俾赡用。

乾道二年(1116),高宗御书“嘉应庙”匾额。

高宗、皇太后亲书《》以赐。

宁宗御书“演教堂”匾额以赐。

淳祐七年(1247),理宗御书“洞天福地”,并书《度人经》一部以赐。

}

一、文物建筑勘察的含义与意义   

修缮对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当的修缮措施会对文物历史信息的保存与延续造成巨大破坏,这种破坏甚至远大于主动破坏。而文物建筑的日益残破,其载有的历史信息逐渐消逝,制定针对性强、合理可逆的修缮措施仍是挽救文物建筑的不二选择,而修缮措施的制定必须基于科学、严谨、准确的前期勘察研究工作。勘察水平的高低、勘察质量的优劣在对文物建筑实施保护修缮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可以说文物建筑勘察是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文物建筑勘察是传统勘察领域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文物建筑的信息收集   

2)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检测与评估   

3)文物建筑残损的检测   

4)文物建筑的病害分析与评估   

文物建筑勘察属于文物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所以在整个勘察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文物保护意识,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勘察过程要做到对文物基本无影响、无损害或无加剧病害。   

二、文物建筑勘察实践中暴露的问题   

勘察虽然是文物保护工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现实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常给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带来诸多遗憾和失误。   

1. 针对性法规条例标准缺位   

文物建筑勘察应满足一般房屋质量检测的相关规范,还必须遵守国家级别的保护法律与法规(如《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和地区性的保护法规(如《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但以上诸多的法律法规规范中,针对文物建筑勘察,有的基本没有涉及,如《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有的虽有涉及,但也缺乏细致全面、可操作性强的条款。   

如《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勘察工作的具体要求反映在第十五条第一项,虽然要求勘察报告要“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但对勘察报告的深度和质量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作为国家标准,虽对古建筑木结构勘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终归反映在第3.1.3条:“……本规范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残损情况勘察,对法式勘察应按专门的规定进行。”因为缺少对法式勘察的论述,作为文物建筑勘察标准而言是不完整、不准确的;而古建筑木结构也仅仅是文物建筑类型的一小部分。因此,对我们现阶段的文物建筑勘察而言,此规范不足以作为通行的技术标准。

因此可以说,当下,针对文物建筑勘察的法规条例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是缺位的。勘察准则和技术标准的相当滞后,必然会给后续的保护修缮设计埋下隐患。   

2.房屋质量检测报告充当文物建筑勘察报告   

房屋质量检测建立行业管理体系较早,全国各地区的房屋质量检测规范和标准可操作性强,以上海为例,2008年修订编制的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房屋质量检测规程》对规范房屋质量检测、保证房屋安全使用起到了显著作用。   

检测房屋结构状况,保障用房安全是房屋质量检测的根本目的;而文物建筑勘察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建筑的本体安全与稳定,更在于掌握文物现状信息与问题的前提下,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合理制定保护修缮措施,延续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第四条,只有“申请并取得《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方可承担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文物保护工程。”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具备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较少,且很多具备资质的单位也只从事设计工作而不从事勘察工作,因此当下很多文物建筑的勘察工作都由房屋质量检测部门开展,编制的成果报告并非“文物勘察报告”而是“房屋质量检测报告”,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工程保护修缮设计的需求。

3.勘察从业人员专业单一   

文物建筑保护本身是交叉学科,而文物建筑勘察涉及到历史、地理、建筑、结构、物理、化学乃至地质、水文、气候、环境等多学科领域,勘察过程需要相互配合。   

但由于现阶段的勘察实质为“房屋质量检测”而非“文物建筑勘察”,且直接参与勘察工作的多为结构专业出身,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常识和修缮知识。其他专业保护人员介入前期勘察和保护工程实施的屈指可数,学科之间缺乏交叉渗透。故勘察内容和成果重本体、轻环境;重结构、轻建筑;重现象、轻分析。这对以法式和价值并重的文物保护工程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文物保护方案和修缮措施的制定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误差。   

4.文物建筑勘察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   

文物建筑勘察因为勘察范围及手段的原因,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探察的隐蔽部分,多数情况下是强行打开后会造成文物本体的破坏,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这就使得文物建筑勘察充满了复杂性。如:勘察时判断墙体内部结构与实际情况有差别;藻井遮挡且无法进入的构架部分等。而建筑和结构上的测绘误差和勘察错误又会对设计和加固计算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为了修缮加固措施制定的准确性,就必须反复复核、补勘,因此与一般的房屋质量检测相比,文物建筑勘察的工作难度、工作量和工作周期将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文物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建造时与现行标准差距较大,建筑构造与材料也变化较大,但在进行保护修缮时往往有明确的保护要求,这就使得文物建筑勘察又充满了矛盾性。主要矛盾如下:   

结构问题:结构加固设计中,对基本的构造措施(抗震要求)、结构细长比(结构稳定性)等等与现行结构规范的矛盾。   

消防问题:按现行规范增设的消防系统对文物建筑室内空间造成的影响。消防疏散的垂直交通数量及距离不能满足现行规范。   

可达性问题:对残疾人设施的考虑的矛盾,比如文物建筑中踏步、楼梯无法按新建筑中常规的增设坡道的方法加以解决。   

类似的问题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总结。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文物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对矛盾和冲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三、由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1.完善法规条例、制订行业标准的紧迫性   从文物建筑勘察领域的相关实践来看,以《文物保护法》为大的原则框架,有《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作补充,还不能有效制约勘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物建筑勘察可以借鉴现代建筑勘察中的成熟经验,出台《文物建筑勘察管理办法》,尽快制订国家标准的《文物建筑勘察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详细规范对勘察文件编制和深度进行要求,制定关于文物建筑病害诊断的定量标准,明确勘察的监督管理及奖惩,提升勘察质量。   

法规的建立健全、行业标准的制定可以保证勘察阶段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物建筑所包涵的历史、科学、艺术信息,进而有效地保护文物建筑,将保护修缮方案与保护工程实施和保护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理想的保护文物的目的。   

2.配置学科多元化勘察从业人员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交叉科学,文物建筑勘察需要多学科综合知识。要求从业人员精通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但从业人员有必要了解各学科常识性的知识。在实际勘察工作中应科学合理配置各学科人员,不仅要有结构工程、建筑设计、考古人员,还要有其他学科保护人员的参与,相互之间补缺拾遗,相互完善。虽然在现阶段较难实现,但是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利用前沿的学术研究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实验仪器,配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目标项目,达到产学研成果齐头并进的效果,形成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局面,大大提高了勘察的水平和质量。另外还应组织各学科专家对文物建筑勘察报告进行评审,把好最后的技术审批关。

综上,通过各个层面合理的学科多元化人员配置,编制科学准确深入的勘察报告,进而指导保护修缮方案的制订,最终达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目的。   

3.规范文物建筑勘察行业准入的重要性   

现阶段多是房屋质量检测部门在从事文物建筑的勘察工作,有的房检单位也取得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但更多的是没有取得。房屋质量检测的既定模式对于文物建筑勘察,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不符合后续保护修缮设计的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勘察单位的审查力度,确保每一处文物建筑的勘察工作均是按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来执行。那么,没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将不能再从事文物建筑的勘察工作。从法规政策层面上,规范整个行业的准入,确保勘察的质量。

4.丰富和发展无损采集和解析手段的前瞻性   

文物建筑勘察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这三者都是在准确把握文物建筑及小环境现状基础信息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通过勘察没有获得准确、充分、深入的信息,那么勘察工作服务文物保护的要求就没有达到。   

在文物本体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文物被遮挡的内部结构、残损信息、病害类型很难判断。采用传统的钻探、坑探手段对文物本体影响较大,会对本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和破坏。因此,文物建筑勘察应该向其他科技发达的勘察领域(如岩土勘察领域)进行借鉴和学习,丰富和发展以物探为主,高解析精度的无损检测手段。目前较为成熟的物探技术有地质雷达探测、红外热像检测、高密度面波勘探等,将这些技术手段应用于文物建筑勘察领域具有相当的前瞻性,高科技的检测和解析必将是文物建筑勘察的发展方向。

}

  1、拟建工程的名称及位置

  2、拟建工程的基本情况

  二、拟建区域及周边环境概况

  1、周边环境及地形地貌

  1、工作时间及面积

  3、存在问题及建议

  1、文物勘探平剖面图

  2、(附表一)文物勘探遗迹情况登记表

  七、文物勘探预算依据及定额内容

  八、文物勘探补探情况表

  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文物勘探报告

  建设单位: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

  工程名称: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工程

  勘探单位:内乡县菊潭文物勘探服务有限公司

  资料整理:罗中玉 、 曾加

  资料编号:201902

  文 物 勘 探 报 告

  1、拟建项目的名称及位置

  该项目为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是国家“十三五”卫生专项建设项目。本项目选址位于内乡县谢楼村与红堰河村区域内,湍河东路与飞龙大道之间,内余路尽头处。

  2、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

  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位于湍河东路与飞龙大道之间(谢楼村与红堰河村合围区域),北纬33°5′40"、东经110°51′35"。该项目拟建病房楼,项目共占地7309.5平方米。

  二、周边环境及拟建区域概况

  1、周边环境及地形地貌

  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位于内乡县谢楼村与红堰河村区域。项目占地原为耕地,周边未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不曾发现有文化遗物和遗迹。

  该工程附近没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在文物保护区域或建设控制地带。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西缘,伏牛山南麓。东与镇平相连、南与邓州接壤,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南召、蒿县。

  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春秋为楚郦邑,与析邑(今西峡境内)为楚之西北边境两个重镇。秦、晋曾联合伐楚,争夺析、郦。县境东逆湍河而上至伏牛山脊,就是楚抗秦、晋的长城遗址。战国时期郦、析二邑均被秦国占有。秦昭襄王35年,初置南阳郡,辖有郦县。其境东接宛县,南连镶县,西南依丹水县,西北与析县为邻。西汉时期南阳郡辖36县,仍有郦县,并于武帝元封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下郦侯。东汉时期郦县仍属南阳郡,并封郦为光武帝女郦邑公主食邑侯国,县境略小于秦朝时。三国南阳郡属魏,辖郦县。西晋称南阳国,东晋复称郡,仍辖郦县。南北朝政权更迭,郦县先属宋、齐,后归北魏、西魏北周。南阳郡辖郦县建制未变,战争期间,侨置恒农郡、东恒农郡、南郦、北郦两郡两县。南北朝时郦县境域西北邻东析阳县(今西峡以东,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西南连顺阳、南接冠军,东依湟阳,辖境小于今内乡县域,是历史上区域最小的时期。

  隋朝重建郡县,郦县易名菊潭-----因境有菊水故名。县治所在今郦城,仍为南阳郡(邓州)辖。同时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将中乡县改为内乡县。县治在今西峡,属析阳郡辖,这是内乡县名由来之始,当时仅指今西峡县,和菊潭县并存,分属两郡,菊潭县域同郦县。唐武德元年,因朱粲怒杀唐高祖迎降使屠菊潭,因而菊潭县废。南境分入新城县(治所在今邓州南古县村),北境新置默水县(治所在今马山口镇张岗村、阎岗村)。新城、默水同属郦州。唐开元24年又割新城3000户复置菊潭县,因旧治郦城己毁,故将县治移于今西峡县丹水镇石盆岗村,属山南东道南阳郡(邓州)。县境包括今西峡县之东部,南接镶县,东南邻新城,东北邻默水。默水县是唐武德2(公元619年)置,到唐乾元元年(公元756年),邓州还辖有默水县,故置默水县至少有137年。五代周,菊潭县隶属邓州。周显德3年(公元956年)始并菊潭入内乡,这时内乡县境域包括古析、郦二县境地,县治仍在西峡。北宋时期内乡辖境未变,隶属京西南路邓州。南宋被金占有,金将淅川亦合于内乡,于是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四邻接卢氏、商州、郧阳、均州、光化、邓州、南阳诸县(市),为内乡疆域最大之历史朝代。宋、金相峙,以邓州为界,内乡是金的前线重镇。宋、蒙联合攻金,内乡又是宋、金、蒙战区中心。元初,因县治距府治远,故迁县治于诸阳镇(今内乡县城),属河南省南阳府。其县境除东接镇平为新置县外,其它诸邻大体同金。明朝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至成化6年为安置荆襄流民,内乡分境西北部10保置淅川县。内乡又收抚流民3000户,新建20,共为36保,县境包括今内乡、西峡两县。分县后设置西峡口、金斗关(在马山口镇朱庙村,亦称东峡口)两个巡检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襄阳建立大顺朝,曾派两任县尹统辖内乡。清朝内乡县属河南省南阳府,境域同前。民国,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内乡辖域仍包括有今西峡县境(西坪镇除外)及浙川县的李官桥,共有9区。1945年3月28日内乡县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人民抗日联军进行英勇顽强的艰苦斗争,至当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内乡县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8年5月4日内乡解放,由豫西南阳专区所辖(专区治所在今内乡县马山口镇,同年11月迁南阳市)。1949年12月15日分县西北境建西峡县,同时将李官桥区划归淅川县,而淅川县的西庙岗、东川划归内乡。1953年3月又将内乡县马山口区石庙乡的小街、架鸡窝和岳岗乡的徐营、峰子山自然村250户分别划归南召、镇平县。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内乡县又将师岗区的堰子等村划归邓县,而邓县的胡刘营、梁营,西峡县的张楼房、大峪、黄营以及南召县的大、小东沟等村划归内乡,60年余来县域稳定,未作变动。

  鐘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内乡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极为丰富,风景游览区也多不胜数。湍、默两河沿岸的十余处古代文化遗址和古城址、古瓷窑址、古矿井址、古建筑、古墓葬、碑林、石雕群,以及近现代纪念建筑物、革命纪念地等,均反映了先民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革命斗争史。目前,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即内乡县衙、邓窑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境内赤眉、夏馆、七里坪、马山口四个乡镇分布着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恐龙蛋化石群,又在赤眉、夏馆两镇发现有大面积恐龙骨骼化石;有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众多的风景游览区,如菊潭公园、烈士陵园、五龙潭、让河、哑女泉、狄青洞、天心洞、圣垛山、灵山、石堂山等,有的已被编为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1、工作时间及面积

  受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委托,内乡县菊潭文物勘探服务有限公司在2019年3月4日进入工地,于2019年3月25日结束,历时22天完成本次文物勘探工作,共勘探面积7309.5平方米。依据有关规定,内乡县菊潭文物勘探服务有限公司在文物勘探过程中,严格按照田野操作规程进行文物钻探工作。

  文物勘探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建设用地区域内地下文物分布情况,了解该区域内是否有古文化遗址及古代墓葬埋藏,为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护地下文物免遭建设性破坏。为今后南阳市区域性文物保护提供详实资料。

  在本次文物勘探中,我们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定,力求准确规范的工作方法,采用大地坐标的定位方式,按地形布孔,孔距行距均为1米;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了解该区内的地层堆积情况;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确定该区内是否有古文化遗存埋藏;对勘探中发现的古文化遗存进行准确的卡边、定形和断代,确保个别探孔的深度,以确定其遗存的范围、时代和深度,并在地面做出明显的标志,对其进行编号、记录、绘图;采用GPS卫星定位和全站仪进行测绘;文物勘探工作结束后,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运用电脑制图的方法完成文物勘探报告编写,确保了文物勘探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根据对该区的文物勘探,并对探孔的包含物、土质土色分析,其地层堆积情况如下:

  A区地层堆积情况:

第1层:耕土层,0——0.25米。

  第2层:扰土层,0.25——0.55米,包含物有少量植物根茎,分布整个探区。

  第4层:0.80----0.95米为黄粗沙,含少量砂砾。

  第6层:1.6米以下为黄沙层(为生土层)。

  B区地层堆积情况:

  第5层: 1.55米以下为黄沙土层(为生土层)。

  根据各层土质,沙层,淤泥沙层以及分布范围的不同,初步认为勘探区域内无古文化遗存。

  3、存在问题及建议

  (1)本次文物勘探区域内未发现古代文化遗存。根据有关规定,建议允许进行基本建设,具体以文物行政部门意见为准。

  (2)因地面部分区域有自来水厂供水主管道破裂,一段地面有大量积水(约900平方米),按照水利局工作人员要求,埋管处两边10米范围内不能勘探。

  (3)水坑面积待供水管道处理完好后,邀请文物部门现场监督,由勘探公司进行补探。

  通过对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工程范围内进行的文物勘探,使我们对该区域内的地层堆积有了进一步了解,为内乡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有的工程都需要地质勘探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