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好,文科差,尤其是写作差得要命。有没有补救办法?

对于刚结束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本周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备战黄金期”。

官方数据里,有1193万人报名了今年的高考。在经济波动、行业面临重塑升级的2022年,有些院校专业就业率仍然可观,而那些就业率不达50%的院校专业,则面临着撤销风险。

能否选对一座城市,选对一个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决定了学子们四年出校后的职业起跑线。

城市、学校和专业怎么排序?风口行业是否值得去?职场Bonus本期「全能offer季·高考直播特辑」,邀请到猎聘公司职伴产品运营负责人君文,和致力于为高考考生实现志愿填报服务的高就啊科技公司创始人张旭,一起探讨专业选择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你解答上述问题。

「全能offer季」是由职场Bonus发起的系列活动,目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帮助大家就业求职。在高考直播特辑之前,我们已经围绕红利行业、职业规划和面试技巧开展了三期“全能offer季蓄能篇”直播活动,往期直播精华文稿,可在公众号内搜索“全能offer季”快速找到。

本文以下内容,为「全能offer季·高考直播特辑」中君文老师和张旭老师的发言精选。今后,「全能offer季」将继续开展帮助大学生就业求职的系列活动,敬请关注。 

猎聘职伴运营负责人、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君文(左)和 高就啊科技公司创始人张旭(右) 

01 填志愿前,你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

职场Bonus:张旭老师,您作为紧跟高考时讯的人,请问今年高考在考试制度和志愿填报制度上是否有什么新的变化趋势?

张旭: 近些年最主要的变化还是新高考改革。 从2014年开始,陆续已经有三个批次,14个省市实施完成了这项改革措施,目前的话,第四个批次正在实施的过程中,第四个批次的考生将在2024年步入考场。 

在我看来,新高考改革有两个主要的变革点。 

第一是在选科的设置上,不会再有单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划分,选择会变得更加多元化,个人可以根据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科目,主要分为3+3和3+1+2。3+3就是语数外之外随意选择三科,3+1+2就是除了语数外必选,还要在物理和历史之间必选一科。这样3+3有20种搭配,3+1+2有12种搭配。 

尽管选择变多了,但我提醒大家选择一定要慎重,因为有些院校专业的招生要求会有学科限制。 

第二个变革点在招录规则上。在旧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分数到达学校的投档线但没有到志愿专业的投档线,就可能被调剂到陌生的专业去。但在新高考模式下,每个人可以填96个志愿,调剂问题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这其中也有两条路径,一是按院校+专业组去报,比如你想上清华大学,就把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交通类等相近专业都报上;二是按专业类去报,比如你想上计算机专业,就从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一直填到排名96的计算机专业,有96个志愿的数量做托底,滑档的问题不用太去担心。 

总体来说规则要更复杂一些,但是要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同时也对中学生对自己未来兴趣、职业规划的认知要求更高了。 

职场Bonus:不论怎么变,您觉得不变的是什么?考生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张旭: 考试和志愿填报的规则变了,但内核还是没变的。 

我们的高考制度是我们国家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的手段,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手段而已,高考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考生可以通过计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和人生要走什么样的路来看高考。 

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在高中三年付出了多少努力、学到了多少知识,志愿填报仍然要了解清楚所在省市的志愿填报规则。 

职场Bonus:能分享您自己的报志愿经历吗?基于此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

君文: 我已经毕业十几年了,当时我是,所以我的大方向已经定好了。我当时是用三本的分数上了一个一本的学校,就是因为老师和我说好的学校写上也没事,恰好我报了的那所一本大学报名人数特别少,我就幸运地被录取了。 

张旭: 我本人是做了很多功课,但我觉得不同人之间的功课不太一样。 总得来说,了解填报规则、了解学校专业和明确自己的兴趣目标三者缺一不 可。 

我在高三以前就有两个想学的方向,一个是机械,一个是软件工程。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软件工程一年能挣10万,我就毫不犹豫选择了软件工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但我觉得学生应该把薪资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 

职场Bonus:考生和家长怎么才能够获取到一些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用的信息呢?怎么去打破一些信息差?

张旭: 大家可以关注阳光高考,它是教育部指定的一家高考信息发布平台; 另外需要关注考生所在省份的省考试院,最后看自己目标院校的官网,报志愿期间也可以给学校致电咨询。 

学校的就业报告也可以看看,虽然有些院校的就业报告很掺水,但去看看相对地哪些学院哪些专业是更好就业薪资更高的也会有用。 

也可以来我们高就啊看看。我们所做的内容价值在于将这些零碎、分散的信息整合归纳了起来,并进行综合分析,打破数据上的一些壁垒。 

而关于信息壁垒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信息壁垒不在于接触不到信息,而在于不知道要问什么、要搜什么,没有意识去辨别信息的真假。所以说,最好还是要去高就啊这种垂类信息平台上去获取信息成果,因为你即使坐拥互联网资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获取什么样的内容。 

君文: 是的,虽然信息很发达,但个人并不知道怎样系统地去找信息。 在猎聘等求职网站上,每个季度都会发布各种行业的系统报告。 

说回来,行业和专业怎么联系到一起呢?第一种思路是从专业往岗位看,当你有好几个意向专业时,你可以上猎聘搜搜看这些专业对应的岗位薪资水平什么情况,列一个表格出来去帮助你确定选择;第二种就是从岗位往回看,不论是你听到的热门岗位,还是去招聘平台上多看几家大公司的招聘岗位有些什么,你都能捕捉到有什么岗位是需求量大的,然后再看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什么专业优先,这样倒推也可以帮助你选定自己的专业。 

当然了通过表格对比可以得出当下的情况,未来这个行业、这个岗位还是否能有前景,谁也说不准。所以学生要做的是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评估。 

职场Bonus张瀚锐(右)对话猎聘君文 (左)和高就啊张旭(中)直播现场 

02 充分考虑未来就业与城市落户

职场Bonus:如何平衡个人兴趣和行业发展呢?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张旭: 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个人情况,而且确实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考生会直接问我们什么专业更挣钱,这种问题我们一般都不做回答。 如果你没有个人兴趣,那一定要趁这个时间主动探索,个人兴趣完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总说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相结合,但首先学生得确保得到的是正确的行业发展信息。 

我高中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但我觉得它没说完——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21世纪的生命科学可能找不到工作,可能对于前沿科学家来说,生命科学的发展蒸蒸日上,但这并不能对应到每一个职场人的收益,这种职场信息差也就是我创办高就啊的初衷。所以大家一定也要关注真实的数据去认识所谓的行业发展。 

再回到兴趣和行业发展孰轻孰重上——这并没有定论,主要取决于个人意愿的强烈程度。不过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家庭情况,如果毕业后不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甚至家庭可以为你的兴趣创造十分优厚的条件,自然是去自由追逐个人兴趣。

职场Bonus:在城市、学校、专业这三者面前,优先级建议是怎样的排序呢?考量因素有哪些?

君文: 从求职者角度来说,城市是很重要的。 很多学生专业会选得不太合适,或者说文科生并不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去就业,就要面临一件大事情——实习。 大城市的各行各业结构更稳定,实习机会更多,自然在大城市的试错机会要更多些。 抛开居住成本不说,大城市的企业也会更愿意要能稳定留在本地的实习生。 

学校和专业做比较时,如果你能上985、211,那一定应该向985、211去靠拢,因为很多企业招聘是很看重这个的,有些线上招聘平台也可以一键勾选985、211。 

我很提倡大学生多去实习接触外面的社会,去看看企业里职场人都在忙什么,和你想的一不一样,对你有什么能力要求。 

张旭: 这个问题仍然是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你的分数在本科以下,那应该选一个好专业,一般来说“专业选得好,就业跑不了”。 

一般对工说城市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工科又分为新工科和传统工科。对于芯片、计算机、新能源等新工科,还是尽量选择一线的城市,因为所有的科研单位和创业公司都是在一线城市的。对于文史类的学生,我们也推荐尽量去一线城市,因为你的专业和你将来的就业可能并不十分相关,大城市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但对于想考公的同学来说,学校可能更重要,因为考公对学校是有要求的。 

职场Bonus:今年“智慧类”专业、工学专业新增明显。网上有数据显示,近五年内新增专业中最多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次是人工智能。我们是否可以约定俗成:每年的新增专业可能代表着以后的风口行业?新增专业是否在市面上有很多招聘 需求呢?

张旭:我想肯定是风口,但是风是不是能吹起来、能吹多久,我们要另做讨论。实际上我我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一批教育学者基于国内外的形势、国家和社会的真实需求来做出的判断,从而增加的科目设置。 

但有些人会说,去报新增专 业吧,这样四年后你将会是唯一一批人才。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每个专业都不可能100%和其他专业割裂开,只能是衍生的或是比较相近的。新专业大部分是复合专业,可能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有可能是“四不像”,最后导致你学艺不精,竞争力反而不如旧专业的强。 

不过总体上,我仍然觉得新设专业值得一试,它代表的还是科学观测下大的趋势吧,只是人才培养的周期不会只有四年这么短。 

君文 :伴随国内外的市场变化,企业的招聘需求也是在悄然发生变化的。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起,智能生产制造、大数据、能源、环保、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招聘需求呈现出了持续爆发增长;而教培、游戏、金融、房地产行业受到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呈现出了人才饱和、需求疲软的现象。 

职场Bonus:好的专科和吊车尾本科之间怎么选择呢?

君文:就我个人观点来说,可以读本科一定要去读本科。首先,本科是很多企业的招聘最低标准。其次就算专升本,很多企业仍然要看第一学历。还有一点,许多城市专科落不了户,为了居住城市再去专升本成本也是很高的。 

03 高考后立刻开始做职业规划不是说着玩

职场Bonus:老师们本科学的是什么专业?跟现在的专业对口吗?

张旭: 我相对来说比较对口。我本科学的是电子信息大类,大三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信息安全,读研还是在这个方向。 

但其实大家无需去纠结小方向上的区别,你只要选定一个行业大方向就很不错了,在你的项目中,很有可能一个小小的新尝试都能帮助你完成一次岗位跨越。 

君文: 前面说到我就是俗称的美术生,对口的工作应该是平面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这类型的。毕业一两年左右的时候我就转行到了互联网运营岗。 

所以我想说,如果对专业不满意也不必太焦虑,后面有三四年的时间供你去租出改变。不过获得第一份好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份好的工作可以让你起步更快,一个好的平台也可以成为你换工作的背书。 

职场Bonus:职业规划是越早做越好吗?从哪几个方面规划比较好?

君文: 我的建议是职业规划越早做越好。我服务过的好多学生在大二就出来找实习,这相当于会有两年的时间去不断试错。 

关于试错我给大家一个小诀窍——去当HR。并不是说要一直当HR,这是通过当HR你可以大概清楚公司有什么岗位、薪资水平怎样、岗位上在做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等等。在你了解之后再去目标岗位上做实习生,这时候你可以学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leader怎么沟通、项目流程怎么走、部门专业术语是什么。这样通过实习不断试错后,你会以比较低的试错成本探索出哪个方向对你来说是最可行的。 

但是不要去打工,打零工通常对你日后的行业没太多帮助。 

张旭: 是的,并且在你实习的时候,不要只用学生思维去闷头干活,而要把层次拔高一点,从业务层面、产品层面、商业模式等等上去考虑问题,你才能更上一层楼。 

职场Bonus:如果在大学自己后悔了,想换专业,有没有什么机会?或者自身可以做出什么补救呢?

张旭 我的建议是先去积极探索。所说的不喜欢可能只是一开始接触比较枯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当然兴趣也不能强求,如果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是兴趣缺缺,那就应该及时止损,大胆迈出跨专业、转行业的步伐。 

君文: 是的,大学里是有很多解决方案的,比如双学位和调剂,你要做的是多去和老师沟通,老师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和资源。此外校外培训机构也是一个出路,它也可以帮助你达到专业水平。另外有些专业多去实习就可以,有三段实习经验的非对口专业学生和没有实习经验的对口专业学生相比,企业还是更愿意要前者。 

职场Bonus:现在有一个学历贬值的趋势,那么对于高考生来说,要不要读博士这个问题现在考虑是不是太早?

君文: 还早。首先给大家看一下这方面的数据报告:按照2022年一到四月份算应届毕业生的年薪,专科平均13万,本科16万,硕士23万,博士35万;从涨薪幅度来说,专科只增长了1.5%,本科3%,研究生6.2%,博士8.7%。总体上看各个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但是我不建议为了读研而去读研、为了读博而去读博。这些问题还是上了大学之后去了解,通过我们前面说的方法明确了自己想做什么,再去考虑读博的事情。 

职场Bonus:很多新一线城市,三四线的城市其实迎来了一波人才回流这样的一个趋势,哪些城市会迎来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君文: 成都、杭州这些城市值不值得去,同样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从需求的TOP15来看,发职位最多的仍然是一线城市上海、北京,上海是19.851%、北京是18.12%,深圳广州位居第三第四,占比是11.87%和9.95%。杭州在新一线城市里面对应届生的需求是最旺盛的,杭州的占比是8.55%,排名第五,成都以4.76%的占比排名第六。 

那么新一线城市的中高端人才的薪资相较2018年的同期薪资上涨情况怎么样呢?首先说薪资排名,排名最高的还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等城市,成都排到了第13名,工资涨幅只有4900元,城市人才供需尚不平衡。由于城市品牌做得好,许多人才到了成都去。 

弹幕:哪些行业对艺术类的需求比较大?

君文: 互联网对艺术类的需求就挺大的,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有设计。也不一定非得做设计,艺术类转行是比较好转的,只要有艺术美感,很多岗位通用的。 

弹幕:理科女生有什么推荐专业?

君文: 不能光说理科女生还是文科女生,还要看你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怎么样,你要做的首先是挖掘你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考察行业发展,综合这几个因素去选择。 

弹幕:有理想院校和专业,但分数不够,调剂专业和双学位好实现吗?

君文: 双学位和转专业都是有成绩要求的,如果你有信心把成绩提到专业10%,也有可能是5%就可以。年轻人对自己有点信心,既然你很喜欢那所学校,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你有什么高考经历想分享吗?

你对嘉宾有什么想要提问的?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好问题也许能收到招聘官的直接回答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职场红利研究所,36氪经授权发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科不好文科也不好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