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高中地理题第三问这样回答会有多少分?

高中地理《改革开放的前沿》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画一个圈”,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二)新课教学 1.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圈里的珠江三角洲。 【教师活动】介绍:珠江三角洲是由组成珠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进一步了解珠三角概况。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承转)珠江三角洲的重镇——深圳从昔日的渔港小村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化大都市,(展示深圳改革开放之初和现在的图片对比)而今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密集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她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page] 2.对外开放的前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年美国的产业结果变动”图。年美国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学生活动】阅读图4.18“年美国的产业结果变动”图,分组讨论,思考并得出产业结构变动的背景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果调整 表现:A.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B.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结果: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2)国内背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正如歌曲所唱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确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有两个都是位于珠三角地区,特殊的经济体制,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珠三角承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地理条件——良好的区位 地处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使本地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低价低廉的优势,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并利用贸易通道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东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海外的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巩固小结 在这一系列国际国内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毗邻港澳,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利于吸引投资。 2.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你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性质? 【参考答案】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page]

高中地理《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我国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也出现严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相关内容。 [page]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图片】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05年)”图表,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总结】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读图思考】结合教材内容,探讨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天然气相比煤炭有很多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讲解】 (1)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为主;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活动3,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复杂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需求较小,不能形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学生下课思考并预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西气东输三条线的起点和终点。 【参考答案】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起点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油气田,终点上海市白鹤镇。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起点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终点广州。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段(新疆霍尔果斯-宁夏中卫)、中段(宁夏中卫-江西吉安)、东段(江西吉安-福建福州)。 2.请谈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自觉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认为地理教师要通过以下途径着手: 一方面,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通过启发引导,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例如,在分析地貌时,学生往往只知道一些零碎的知识,如大陆漂移说理论,但如果具体到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就不清楚了,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就题发挥,通过“大陆为何漂移?”等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逐步去分析,引导其掌握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善用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善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阅读地理材料的重视,使其学会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并引导其总结和概括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这样学生就能在认图、识图与析图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总之,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须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page]

高中地理《季风水田农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袁隆平的图片,并辅以谚语: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并且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那这些水稻都种植在哪些地方?又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季风水田农业,进而导入新课。 [page]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回顾上节课的农业区位因素。 【学生回顾】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科技以及交通运输等。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师展示亚洲的水稻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并从自然方面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问题】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区?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气候类型所在的区域?亚洲的地形与河流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总结。 【教师总结】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也就是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原因是:①夏季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③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流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教师活动】呈现亚洲的人口分布图,亚洲水稻种植历史的资料卡,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探究总结得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区位因素: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⑥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⑦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教师活动】根据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我们一起想想,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多媒体上有一些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水稻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环节三:巩固拓展 【方法总结】回顾本节课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季风水田农业的? 首先分析的是季风水田区的分布,又分析了它的区位条件,最后分析了它的特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根据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学习思路,预习商品谷物农业。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参考答案】 特点:(1)水稻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2)单产量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 2.阐述“学习对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时,就比较容易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来源:考生回忆

}

五校答案已经确定,教师只是表达个人看法而已。楼主做对了该题,对此有不同意见当然没问题,理论层面的探讨甚至批判自然可以,但我还是觉得楼主就不必凭此进一步去论证教师的个人素质了吧?依本人混及格的思政文化生活模块眼光看,楼主的某些措辞既谈到了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不失尖锐地提到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未免太过了些吧。这样不利于大家心平气和地充分探讨啊啊。

五校的该题源自台|湾1997年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的选择题组。
最近该题被挖出改编,出现在了浙江省某些高中的文综模拟卷里。
原题附有图表及三道选择题。其中五校文综卷在表格的数据上有所改动。
首先,台|湾指考卷以甲、乙、丙、丁、戊、己作为试验场代号,五校卷以①、②、③、④、⑤、⑥代之,这就是为什么答案上出现的是“丁”而非“④”的原因。
其次,表中数据遭到改动,甲中的流失量由47.3g/m`被改至45.3(以下省略单位),丙中28.1被改至38.1,丁中15.7被改至45.7(这应该是误导诸位同学包括本人选“错”的重要原因!),戊中76.9被改至26.9己中84.6被改成54.6。
综合以上数据,结合指考卷原卷给出的土壤质地三角形图,可以得出较受争议的丁和戊分别为“壤质砂土”和“黏土”。
出卷者牵强地将此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联系在一起,个人认为较为不妥。黄土高原主要土质构成非砂粒(sand)而是黄土(loess),两者性质有较大不同。另外数据的改动已使题目失去了客观真实性。
楼主所引资料我认为是正确的。
确实,某教师以及鄙人认为的第5项,在题中条件下,黏土要拥有好的植被覆盖率,当且仅当经过土壤认为改造后方能成立。即楼主材料所引,形成“团块结构”,否则不利植被生长。wiki英文词条对此作如下解:
但材料并未确切指出该实验场有否经过“土壤改造”,故第五项依然有其正确的可能性。

另外,楼主大声质疑“黏粒是溶质??黏粒能溶于水吗???”
鄙人在查询了一些相对浙江省义务教育课本较为权威的USGS(米国地质勘探局)以及wiki英文词条后,发现一种无对应中文名广泛分布北半球减冰川沿岸地带(包括北欧及加拿大北部地区)的Marine clay中Leda clay “具有较高的水溶性”,或可引发滑坡及泥石流。
泥石流较为通俗的理解便是溶有土壤的洪水。

楼主若依然有意见,鄙人愿闻其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数学大题第一问和第二问分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