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帮忙看看有没有适合新手宝宝的儿童自行车推荐?

自由与纪律是一体的两面,没有纪律,尤其是自律,就无法理解自由的度。

反思:自由里隐藏的教育误区

给孩子“爱和自由”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父母内心强烈的诉求。只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育儿生活中,很容易掉进一些认识的误区。检视一下,以下误区你有吗?

误区一 自由,就是带着爱,用自己的方式无条件地满足宝宝的所有需求?

茜茜4个月,妈妈全职在家。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茜茜妈妈的状态一把健“筋疲力尽”。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动静,妈妈立刻就抱她起来,熬到半夜不睡,睡觉必须抱着在屋里转圈……茜茜妈妈很困惑,不是要满足宝宝的一些需求吗?

自由解读:了解宝宝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大人理解的需求小宝宝需要妈妈全身心的照顾,需要满足他的各种需求,这没有错。只是,茜茜妈需要根据宝宝的表现思考和判断,宝宝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要提醒妈妈的是,茜茜可能失去了一些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躺着充分伸展身体、自由探索的机会,比如自己安抚自己的能力等。

误区二 自由,就是无条件地理解?

皮皮去幼儿园,从妈妈怀里放不下去,双脚不落地。妈妈解释,皮皮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园的地板和家里不一样,因此孩子不接受……

美美和小朋友闹别扭,生气躺在地上不起来。妈妈一直在跟美美其情,承认她有多么生气,大冷天躺在地上,妈妈能苦口婆心地说10分钟

自由解读:限制了孩子发展的理解是过度的自由在孩子的行为发展中,如果需要成人引导而成人没有做到,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伤害。有智慧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哪一刻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帮助,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帮助。

误区三 自由就是要完全顺应宝宝的探索需要?

试想在一个鱼缸面前,孩子伸出手要去抓鱼缸中的鱼。当你看出孩子的意图,你会干涉吗?是在孩子手伸进水里时还是抓住小鱼时干步?有的妈妈会想:我不会干涉,因为孩子在探索啊。他想探索这个世界,想体会把鱼儿抓在手中的感觉。

自由解读:破坏环境、影响他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这个例子隐含了“照顾环境”的概念,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审视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对别的生命、环境、社会是不是有破坏性,如果有,就不能行使自由和权利。

误区四 自由,就是要有强势的自我主张?

亮亮妈妈对孩子比较放手,平时很少限制亮亮的探索。所以4岁的亮亮,非常有主见,做事情也很专注,这让亮亮妈妈颇感欣慰。但是最近亮亮和小伙伴起冲突的概率陡然上升。仔细观察发现,亮亮非常喜欢控制别人,在沙坑里指挥这个去干这,那个去干那。小伙伴想去滑滑梯,他居然不让!

自由解读:自由首先是平等,控制别人的自由不是自由可以想象,亮亮在家里可能不仅拥有探索的自由,还拥有随时支配身边人的自由,家里人对他的要求可能随时待命。所以亮亮认为,一切都尽在我的掌握中。在一定的界限内,不过多限制孩子是对孩子发展有利的,但自由首先是平等,对别人施与权威,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观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个抽象的词汇。怎么理解自由,隐藏了每个人的价值观。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的理论体系除法来剖析自由,也许能帮助我们好好梳理——对孩子来说。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让孩子在自由中感受理性的爱。”

没有纪律,就无法理解自由的度

自由与纪律是一体的两面,没有纪律,尤其是自律,就无法理解自由的度。自律需要在自我感知和探索中完成,成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赋予他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和“允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方式。唯有在自己的感知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极限、自己的长项与短处,发现自己和环境之间的距离或宽度,这样就能慢慢形成自律。

成人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时要引入他律:行为和动作会伤害自己、行为和动作会伤害别人、行为和动作会伤害环境,此时成人要给予指导、引导或说明。

拥有不同价值观的父母,自由的尺度会不同

在自律与他律的前提下,自由与规则行使起来,会出现很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文化与生习俗的约束,比如用餐礼仪、作息时间等。二是价值观的差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不同需求层次的人,关注点会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拥有不同价值观的父母,会给予孩子不同的自由尺度。

给孩子自由,我们能做什么?

1 观察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尺度和需要表达的时间、空间和动作。

2 思考自己的文化与生活习俗对自己听造成的约束有哪些:这点很难,因为文化如水,我们如鱼,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有水的,也就是说,人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是带着文化烙印的人。

3 发王见自己的需求层次并提升自己的层次:如此,才能推己及人。

爱是温馨的,可是爱的方法却需要学习!

“自由,是在一定的界限内,接纳和认可孩子,给孩子主动权”

自由,一定是在界限内的自由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比如危险的事情、伤害别人的事情,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界限之内,孩子有充分的自由。

自由,是要给孩子主动权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操控”孩子按照大人期待的方式去做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界限内,做什么、怎么做,他们应该有主动权。

自由,是要接纳、认可孩子

这点很重要,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等同于孩子的成长目标。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差异,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没有能力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内向的孩子,我们就不能总是期待和要求他“大方点”。这,是孩子的自由。

内化的规则帮孩子更自由

规则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内化的规则,而并不是外界强制给予的。规则需要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并成为习惯,只有当规则变成了孩子内化的规则,孩子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孩子了解、探索世界的权利。

每一个生命降临时都是没有束缚的,世界对于他们虽然是新鲜陌生的,却是完整的。他们开始慢慢学会哭、笑、爬、走,学会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学习这一切的同时也是他们开始探索世界的过程。

自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

对6岁前的孩子,自由是一种权利,了解探索世界的权利。他们可能因为好奇而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正是这些过程帮助他建立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建立了自己和群体的关系,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所以自由是让孩子不要因为成年人对“自由”的错误理解,而剥夺了世界对于孩子行为的反馈。

如果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自由就让他任意地违反规则,或者让他免于破坏规则后的“惩罚”,实际上是成年人把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也就让孩子错过了体验规则的机会。

父母拥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给孩子多少自由。

自由是一个生命必需的成长空间,就像空气、水、阳光、爱一样是必需品,这是生命成长最基本的前提。但我们的孩子面临的现实,常常会令人愤怒而无奈,怎么办?谁都逃不脱生活的具体环境。我感觉,自由类似戴着镣铐跳舞,需要父母有足够的现实感。也就是说,不能用一个理想的自由标准去要求现实、跟现实作对。这是一种对自己、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父母拥有多少精神的自由,就能给孩子多少自由。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好的父母会消化孩子倒给自己的坏东西,把经过处理后的好东西反馈给孩子。现实中很多父母把自己对现实的恐惧和焦虑到给孩子,各种说教、各种报班的背后,是父母自己的恐惧心理在作祟。

人类生活一定要有边界,如果失去边界,就失去安全感。在一个没有任何边界的环境里,孩子不知道在安全范围内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就会乱试,就会遭遇被批评,冲突就越多,伤害也越大,我们把这叫做“雷区”。

自律,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事件中对相关因素进行判断、总结,然后自己去选择做还是不做。比如孩子们都在地毯上玩,一个孩子非要穿着鞋上去,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大声呵斥不许上去?比较好的做法是平静地告诉孩子,你这样不能上去,因为会把地毯踩脏,会影响到别人。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是脱了鞋?套个鞋套?放弃上去?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很多父母通过情绪、体罚、批评、奖励去执行规则,但是最好的办法是在孩子违反了规则时,让这个过程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是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由与规则的建构。

人在自己的环境中生存,智力必须自主才能易于生存,什么是智力自主?举个例子:我提问孩子:“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所有孩子都会说“蓝色!”我说:“请你们看看窗外的天空,它是什么颜色?”很多孩子说是“白色”。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是白色?”有的孩子说是因为日本核电站爆炸了,有的孩子说因为有一层白白的云……孩子们说着,我开始用浓浓的蓝色,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画上深蓝色的天空,上面还有很多亮亮的星星,边画边说,有一次在旅游时,夜晚我看到的天空是这样的,孩子说大李你画的星星不像星星,像一块块金子,你应该画上光芒。我按照孩子的想法给星星画上光芒,这时所有孩子都大笑,因为星星看起来成了太阳……整个过程让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思考、评价、他们所表达的结果是由于他们的经验、知识、感受和思考总结归纳的结果,不是为猜测我所需要的正确答案的结果,这就是智力自主。

在自律和智力自主的前提下,孩子构建起自我,也正是我们要培养的有自我的人,自我就是有自己的观点、态度、信念、思考、感受。

很多父母纠结的“节点”可能不在于自由的度,而在于对儿童了解的盲区。养育孩子仅仅知道道理还不够,还需要练习。举个例子,我告诉一个人要怎么骑自行车:右腿要跨上去,左右脚交替,拐弯的时候一边的手臂要伸长……如果考怎么骑自行车的道理,都能答100分,但是知道了原理,不一定会骑自行车。所以,新时代的父母,光学习理论,明白道理还不够,要成为一个能正确帮助孩子的父母,还需要多加练习。

自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他们具有很多特质,如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反对盲目遵从、有超然的创造力……

成为自己的孩子什么样?

一个3~4岁的孩子,妈妈带着他在孙区散步,迎面走来一条看起来脏兮兮的狗。妈妈本能地说了一句:“这条狗真丑!”孩子对妈妈说:“你对狗怎么这么没礼貌!狗有狗的模样,你通过你的眼光看觉得它丑,狗狗们可不一定这么看。”这个小家伙虽然很小,但他已经成为自己的人了。

其实,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所以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建议:0~6岁,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我们一起梳理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密码,量身定做孩子需要的自由。

对待0岁的小宝宝,妈妈要信任孩子的直觉,而且要训练自己理解和表达他直觉的能力:什么样的哭声表示饿了、尿显了、想要你陪他玩玩……

想吃的自由,不想吃的自由:让孩子的哭声引导你,同时他也必须拥有吃手指头、脚趾头的自由,那是他感知世界的第一步。

想睡的自由,不想的自由:让孩子的生物钟做你的导师,而不是由你来规定。

索要你父怀的自由,自得其乐的自由:小宝宝的任何索求,都请你温柔而及时地响应,让孩子充分信任这是一个安全的、充满爱意和关怀的世界。当他自己玩得高兴的时候,请你也不要打扰他,强迫他陪你玩——他可不是你的玩具哦。

从1岁半开始,人类小宝宝就开始显现出越来越独特的“人性”来——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意志。

不听指令的自由:孩子不听你的指令并不表示他故意不听你的话,而是他还不能很好地诠释你的指令并付诸行动。

什么都拿来摸摸、玩玩、啃啃的自由:不然他怎么探索世界呢?只是,安全第一,你要做好准备。

表达意愿的自由:不要让孩子学会用哭闹和打滚撒泼来控制你,但你也要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知道孩子在表达什么意愿,从而在他抬出这最终“武器”之前就和他好好协商。如果你觉得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转移注意力是最佳办法。

“不”字当头,一意孤行,撒泼打滚,这就叫作“人生第1叛逆期”。他虽然有了“自我”意识,但他不懂得表达,甚至自己也不明白他到底想要怎样。

说“不”的自由:你要动脑筋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答案可能是“不!”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发脾气的自由: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饿、累、困等),就做好你该做的事情。

他自己吃饭的自由:请你一定不要为了自己省事、省时间而喂饭,你更应该信任孩子自己知道饥饱,不要武断地逼迫孩子吃到你认为“饱”的程度。

心智上的进步,让3岁的孩子不但明白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会因为这层认识开始感到内心不安,故此他会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

:你不但应该鼓励他自己穿衣服,还应该鼓励孩子帮忙故些家事,他这时很可能满心想要帮你的忙。

索要关注的自由:请你放下手上的事情,蹲下来,把孩子抱在膝头,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我爱你”。如果他请你看他的作品或捡到的小东西,请你真诚地说:“这颗小石子真圆。”你越因为讨厌纠缠而不肯满足他索要关注的渴求,他的渴望和纠缠就越迫切,亲子关系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说“错话”的自由:他的语言能力正飞速发展,不免有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的时候。请你不要把纠正孩子任何一个错误为己任,倒是不妨多陪他读书、说说话,他自己会从中琢磨“正确表达法”。

自由自在幻想的自由:鼓励他跟你编故事、说“瞎话”、过家家,这是他思维发育的开端。

4岁的孩子,从3岁半左右缺乏安全感、内向和焦虑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心理成熟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男女,大多活泼而开朗、精力充沛、无拘无束,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

探索新奇世界的自由:挖泥沙、捉虫子,把自己弄得浑身是水。他有无限的精力和好奇,请你一定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不”。

吹牛皮说脏话的自由:“我做的汽车比房子还大”,请你不要纠正他,这时候的他分不清幻想和真实,你微微一笑就可以了。“你是臭狗屎、臭狗屁”,请你转过身去全当没听见,因为你越跟他急,他越觉得好玩、得意。没有观众听众,他自然会觉得无趣。

聒噪饶舌的自由:请倾听他,分享他的快乐,和他一起绕口令、读书,这是发展他语言能力的大好时光。

和特别能折腾、能捣蛋的4岁孩子相比,5岁的孩子变得如此平和、安详、听话,以至于你可能担心这孩子是不是乖得太不像话了?别担心,请你珍借这并不会很长久的风和日丽。

仍然是探索世界的自山:这时候他虽然不再像4岁那样那么“能折腾”,但是,请仍然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满足他对王元耍的需要。

允许他安静的自由:不要害怕孩子太“宅”了而往外撵他,给孩子提供机会玩耍,并不等于要强迫孩子去“折腾”。

愿意与不愿意学习的自由:5岁的孩子可能开始学习写字、算术了。请给予孩子愿意学的自由,同时也一定要给予孩子不愿意意学的自由。等到了9岁左右,早认字、数数的孩子和晚认字、数数的孩子的差别几乎可以拉平。但是,爱读书学习的孩子和不爱读书学习的孩子差别却非常大。因此,请尊重孩子的自然生理和心理成熟度,千万不要从小就把孩子往“厌学”的路上撵!

6岁的孩子,进入了“人生第二叛逆期”,要讲述这个年龄需要多费一些笔墨。首先,他往往显得粗野而叛逆,事事处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且常常固执、自负、蛮不讲理。其实,孩子这些看似负面的行为,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他在感情上有极大的需求,非常需要妈妈不断保证爱他。

对父母“抗旨不尊”的自由:也就是说,父母瑗反过来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多理解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请你不要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跟他针尖对麦芒,甚至迫使他就范。

拿妈妈当撒气筒的自由:也就是说,妈妈这时候要有“肚量”,大可不必跟孩子较劲:“你怎么能这么不讲道理!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其实,想想孩子“他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是渴望被称赞,受挫感也就越强”,想想孩子只是想要“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你也就能理解、谅解孩子了。

不参加任何对抗性游戏的自由、不做“输得有风度”的人的自由:如果你发现陪他玩跳棋、打沙包的结果,往往是他因为没有得第一而气得大发脾气或者暗自流泪,那么请收起跳棋和沙包,你可以等到他7~8岁的时候再培养他“输得起”的风度。

实践:我家的自由与规则

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都会让“自由与规则’,带有个性化的家庭烙印。我们请到5位妈妈,请她们分享对自由与规则的理解和实践,希望他们的经历给更多的家庭以启示。

零食,自由多、规则少 之所以说说零食,是因为很多妈妈纠结于这个问题。天天第一次接触零食是在2岁半,初次见到琳琅满目的零食架,着实震撼不小!一下子了70多快钱的零食,回家后摆满了一桌子。他有选择地吃了几种,这样每天买零食连续了一周左右,当时我也纠结,但我想这种疯狂购物也许是在排解刚上幼儿园的焦虑。当这种要求被极大地满足了之后,他开始只选自己喜欢的零食,再到后来他能思考着采纳我的建议,选得越来越健康,也遵守饭前不吃零食的规则。我的经验告诉我,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控制住自己的焦虑,孩子在极大地满足之后会学会选择。面子重要还是自由重要?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公园里,你的孩子拿了个玩具,有小朋友过来要玩。他的父母也劝说你的孩子,给我们玩一下。这时,你是保全面子,也跟着劝?还是尊重孩子不分享?我认为,这时尊重孩子比面子要大得多。如果这时要了面子,那你传达给孩子的是我的东西我不能做主。在孩子“分享”的概念建立得不完整时,会让孩子没有界限感。

所以,规则不是看父母心情而制定的,而是保障孩子自我成长的条件,我们需要时刻觉察自己,用心观察孩子。

爱和自由,让孩子内心坚定 池亦洋4岁进入芭学园,用李跃儿老师的话说,他的成长经历是非常好的自由与规则自我建构的实例。池亦洋初入芭学园,很胆小,芭学园给他充分放开的机会,充分放开的后果是池亦洋开始探索权利,探索对别人的控制。所以能在《小人国》里看到最初跋扈、充满攻击性的状态。通过老师们持续不断地帮助池亦洋建构规则,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组织足球赛的时候,他虽然非常愤怒,但他可以控制住自己,选择不采用暴力。整个建构的过程,整整用了一年。我们很感谢在芭学园的那段经历,现在的池亦洋内心非常坚定,心中充满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我想这都得益于他在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自由和宽容。

规则,我们更注重家庭教育和品格培养 我们一

直坚信,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方面,我们会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适当调整规则的尺度。比如,当幼儿园环境比较宽松的时候,我们会相对严格一些。而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的规矩比较多,我们又会宽松一些。当然这些规则都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琐碎的方面。在做人、品格方面,我们始终比较严格。现在池亦洋大了,我们给他自我管理的自由度会更大一些,比如自发组织同学出去参观,自己坐公共汽车去上学、购物,他的独立处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家庭规则体现家庭价值观,让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更有生命力 我们要培养有教养的孩子,首先就要建立规则,无论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是社会交往,无一不需要父母的悉心培养。我们在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同时,还强调自立、自律和自省。比如,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约定好时间就设定闹钟,铃响了就不能再看了。制定这些规则大部分都让孩子亲自参与,孩子自己设定规则并遵守,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那种通过自我成就感而建立的规则是最为有效的,也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爱和自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 很多接受新教育的父母都遇到了孩子入学后的种种“不适应”,有的从自由的极端倒向了严厉要求孩子的另一个极端。也有不少父母后悔不该选择蒙氏幼儿园,这时候就考验你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我家东东上学前,10以内加减法需要掰手指头,汉语拼音不会,识字量大概2位数,而且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所以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的一二年级两年时间基本都处于过渡状态。这时候当父母的就非常煎熬,甚至坏疑自己是否耽误了孩子?此时爱和自由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哪里呢?接纳和信任!当你愿意排除外界对你们的评价而去接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不完美时,转机就会出现。在接纳后,你还要坚定地陪伴孩子、信任孩子,帮助他渡过难关。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当所有的分数都在告诉你不行,他还能每天带着灿烂的笑容去上学,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了。而且,我坚信,学习成绩只是孩子世界里小小的一个方面,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也许是别的孩子无法企及的,因为孩子的心里足够的爱和自由。

规则,年龄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2岁,孩子开始明白“我”,从这时开女台,他需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所以,当女儿侵犯到我的界限,比如抓我的头发、打我的身体的时候,我会告诉她“不可以”。3岁以后,我们逐渐开始制定一些规则,我的包容度比较高,在孩子上学以前,规则的底线只是围绕两个方面——“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孩子5岁之后,会增加“用完东西要归位”,除此之外,都可以接受。女儿上小学后,能够承担一些责任,在自我管理、尊重别人、不破坏环境方面增加了要求。这个时候的规则,是全家在一起商量和制定的,女儿能够理解规则,并体会到被尊重,这对于她能够自愿遵守规则非常有帮助。

打人,要找到背后的原因 执行规则,一定是有弹性的。皮亚杰曾经说过:“人性高于世间一切规则。”父母们在执行规则时,关注的往往只是行为本身,但其实孩子行为的背后,往往有他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可以有这样的感受和需要,然后才是限制行为。

我女儿4岁多的时候,在幼儿园有打人的行为。当时我和老师都把关注点放在打人这个行为上,急于纠正,但是收效甚微。后来我意识到,女儿打人的背后是因为当时我工作太忙,她的感觉被忽略了,而成人对于她违反规则的应对叉比较严厉,她感受不到爱,又没有情感的出口。所以她在比自己小的小朋友面前是安全的,打人的行为是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后来我把重点放在让女儿感受到爱这个部分,过了一段时间,打人的行为就逐渐消失了。规则和爱冲突时,爱是优先的,心中有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规则,友善又不失界限地与他人相处。

有多大自由,就有多大责任。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很少有人知道获得足够自由的正常孩子是什么样子我们当中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所以也不知道孩子爱和自由之后,他所呈现的状态是否“正常”。尤其是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评判和质疑时,很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真正自由的孩子,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当遭遇不正常环境时,他们会本能地感觉不舒服(即所谓的“不适应”),但他们不会逆来顺受,而是会想办法去应对、反抗或者着手改变。自由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自由和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的自由,就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所以我们讨论给孩子自由,重点都在父母身上。给孩子多少自由,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和能承担责任的空间。孩子越小,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多。这个责任的转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也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当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日寸,我们往往会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是自己做父母的失败。有时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们也会感觉内疚自责,会想尽办法平息孩子。父母需要学会和孩子划清心理疆界,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理,父母也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任,而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小巫家的“自由与规则”实战!——审时度势,把握当下重点

那是在Sam5岁多的夏天,我们去爬山。Sam发现停车场上有几只三角筒,出于好奇和好玩,把它们全都推倒了。停车场的管理员看见后,火冒三丈地训斥Sam。我赶忙说对不起,把所有的三角筒扶起来。事后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我和他解释为什么那样做是不对的。

通过这个事例和大家分享

5岁的孩子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是很正常的表现,因为他有好奇和玩乐的需求,只是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判断。

如果那个管理员本着理解孩子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要求他把三角筒扶起来,我会敦促并目协助Sam修正自己的行为。但在那种情况下,我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孩子远离暴力语言。当然,事后我会绐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

·如果碍于面子坚持让孩子当场复位或者道歉,我猜想很多孩子都很难做到,尤其在骂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强势态度永远不是明智的选择。

·孩子不可能生来就表现完美,从不给父母“找麻烦”。如果秉持“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理念,我们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肯定会做锚事甚至“捅娄子”,这些麻烦都是上天的恩赐,是帮助孩子(也是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好机会。

·当被别人质疑为“坏妈妈”时,不要为丁褓全自己的面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制执行规则。我给很多朋友的阿Q建议是:我又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养孩子,别人对我养孩子手段的评判,跟我没几毛钱关系。

小巫家的“自由与规则”实战2——分清到底是谁的问题

有一年全家度假,Sam在酒店客厅里看电视,不小心把一包蘸糖爆米花撒了一地。我当时在收拾行李,对Sam说最好马上清理,因为走来走去很可能会踩到,那么粘的东西会很难清理。Sam只说“呆会儿”,又提醒了一次,还是不理。

通过这个事例和大家分享

·新种情况下,恐怕很多人感到自己的“权威”被孩子忽视了。在脾气升温的当口,最好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这是谁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谁这会儿感觉不舒服了)。如果是孩子的问题(比如被别人“欺负”哭了),我们需要积极倾听,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是父母的问题(比如把大人的东西摔坏了),我们需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并讨论解决办法。如果是价值观的冲突(比如要不要弹钢琴),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也许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件事看上去是Sam做错了,应该马上纠正,但当时实际上是我有问题,因为我觉得那会影响我收拾行李,是我不舒服。既然是我的问题,我开始捡爆米花。两分种后,Sam也和我一起捡。

Sam为什么开始不帮我,两分钟后却帮我呢?那是因为他刚才全神贯注在看电视节目,两分钟后到了广告时间,他可以分神了。试想,我可以一怒之下把电视关掉,然后呵斥他去捡爆米花,但结果会怎样呢?很有可能,爆米花还在地上躺着,一件小事却升级为一场大较量。

拆爆米花袋子时弄撒,乃非“错误”,而是“意外事故”。没有必要批评孩子,更不要自作多情地以为,如果不呵斥他,他就会不把这当回事儿。很多情况下,狭隘的定勰维会让我们弄巧成拙。

规则的建立和执行确实有很多技巧,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练习并掌握有效的亲子沟通,远远强于说教、强制、奖惩等硝烟弥漫的外在手段,帮助我们营造充满爱和信任的和谐家庭氛围。

}

凤凰牌自行车是我国第一家自行车品牌,它创立于1858年,从过去经典国民自行车二八大杠,到如今以休闲、健康、时尚为代表的FNIX竞技自行车,都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其中凤凰牌儿童自行车,也是他们家销量热度很高的一类产品,下面就来看看这款凤凰儿童自行车怎么样。

凤凰儿童自行车使用分享

我们家孩子今年三岁了,于是就想让他开始学骑自行车,我在网上看了不少产品推荐,最后选中了凤凰牌的这款儿童自行车,毕竟是大品牌,所以就还挺信赖的。

自行车到手后质量和颜值都是没有叫我失望的,而且自行车的车长和重量都适中,孩子骑起来就刚刚好。这款凤凰儿童自行车是高碳钢车架的设计,牢固性就挺不错的。

车身的漆面均匀度很高,基本上没有什么瑕疵出现,而且这款凤凰儿童自行车的坐板和龙头把手都是可以上下调节高度的,所以不用担心孩子长高了就不能骑了。

这款凤凰儿童自行车后轮是有两个小轮配合行走的,这对于刚学车的孩子来说,就更具稳定性一些,而且这款凤凰儿童自行车的车胎是做了加宽处理的山地轮胎材质,抓地性更高,孩子骑起来不容易打滑或者是侧翻。

关于凤凰儿童自行车怎么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材质好,颜值高,抓地平稳,孩子骑起来也很舒服,就还蛮不错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自行车买什么样的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