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让孩子读住宿学校,不知道哪个好?

  浙江在线杭州4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蒙和 梁建伟 王湛 郑琳)近日,“与校长面对面”一站式升学服务活动顺利举行,近2000名家长与杭城20多所民办中小学的校长进行了直接对话。这些学校,既有老牌的热门民办学校,也有新办的后起之秀,还有许多高大上的国际化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都是杭城教育界的大咖级人物。

  “X校长,我家孩子想上您的学校,需要什么条件?”活动现场,家长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今天推出初中校长篇。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节选。

  杭州采荷实验学校执行校长 王丽丽

  上我们学校的孩子,要有良好的学习意愿

  在升学季,爸妈们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办初中在录取学生时都有哪些条件?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我们学校呢?首先TA要有良好的学习意愿。什么叫“良好的学习意愿”?如果学生没有非常好的学习意愿,而是家长拉着他过来(上学)的,就有点不妥了。另外,光有意愿还不够,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曾做过一次关于学习负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一到初二阶段,有不少同学觉得学习负担越来越轻。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本来学习基础还行,在我们教师团队的科学指导下,他们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然后会越学越轻松。

  学习负担重的孩子也有,他们往往在小学时,学习负担就影响到了睡眠时间,到了初中更是愈演愈烈。他很想学习成绩变好,但怎么拼命学还是没有效果,导致负担上涨。所以,学习负担因人而异,而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大的同学,要慎重择校。

  我们采实的老师,对自己也有要求。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同学有效学习,让同学们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而采实独特的育人体系和课程设施,则是帮助同学们个性成长的最好方式。这些育人体系和课程设置,包括“221育人工程”,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特色项目包括轮滑、羽毛球、田径等,双语融合悦习部,从2008年开展的人机互动,“一带一路”青少年研习院,采实青少年科创院,综合素养拓展学习空间。

  杭州萧山区惠立学校初中部校长 沈国强

  关注每名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教育课程

  英国惠灵顿公学是英国非常著名的一所学校,至今已经有159年的悠久历史。惠灵顿公学作为21世纪的教育领跑者,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引领国际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杭州市萧山区惠立学校能成为惠灵顿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所有惠灵顿姊妹学校,都传承了英国惠灵顿公学的优秀教学实践和特有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惠立学校做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追求学生卓越的学业成就,并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人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会运用惠灵顿式的教学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全人教育课程,包括学业课程和课外拓展课程,并通过我们的幸福关怀体系和幸福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幸福课程Wellbeing,是惠灵顿公学独创的课程体系,在体制保证下,发展和成就孩子完美的个性。

  惠立学校的教学管理团队由创校总校长罗杰珀先生带领。罗杰珀校长在世界多个地区成功开办过多所国际学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那么杭州惠立学校的办学愿景是什么呢?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双语社区,在这样的社群里,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技能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社会。大家都知道,语言学习相当重要,在我的过往的教学经验过程当中的体会是,我们的孩子学习英语“费时多、收效少”,英语教育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到的效果不甚理想。充分浸润式的双语氛围能促进孩子有效地进行外语学习。

  惠立学校的价值观“勇气、正直、尊重、善良、责任”将始终贯彻于学生的校内外各项学习和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个性上的成长加上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成就自信、自知、自治全面发展的自我。相比国内的一般的初中教育,惠立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融合了中英教育所长,到了惠立初中部,学科性更为深入专业,比如:一方面继续延续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优势,对于科学学科将更细化到化学、物理和生物;DT(设计与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等课程也是惠立的课程特色。

  杭州养正学校校长 傅一华

  首先要保证孩子一天的玩耍和睡眠时间

  养正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品质”。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涵养正气,激发活力”,定位于关注学生的生命,着眼品质未来之上。通俗地说,首先是吃好睡好活动好。养正的育人模式,首先要保证孩子一天的玩耍时间,保证孩子有8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

  第二,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育本质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分层教学。

  第三,关注老师队伍的建设。养正有一支豪华的教师队伍,我们聘任教师上岗的原则是符合养正育人理念:阳光、素养、爱心,且具有中高级职称、市级以上专业或综合荣誉。到2018年为止,没有让任何一名刚毕业的老师上讲台,也没有退休返聘的老师上讲台。当然,我们有一套创新的新教师培养模式:毕业生进校后先拜师,从“助教”做起,听课、参加培训、担任助理班主任等,拿着满工作量的薪酬,相当于重读一年研究生。一年下来,新教师态度端正、积极、阳光,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从容上岗。

  第四,养正的个性化课程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特色课程有两类,一是知识拓展类,二是兴趣爱好和职业技能类。语数外等知识拓展类主要在课内。个性化课程如信息奥数,主要在晚饭后和周五下午的一段时间。要参加省市竞赛的学生,家长可以和老师对接来校上课,免费。我们每天有听力训练课,每周有外教课。养正的学生能有的英语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都不错。我们的个性化课程是常态课。

  学校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我们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分层教学。除了语数外科学,觉得“吃不饱”的学生,还可以报个性化课程。作业也分层次,学校对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很高,要严格控制作业的量。老师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作业。

  想要报名养正学校,学生家长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建议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可以关注民办学校招生流程,提前准备好能综合体现孩子素养的材料,如学习、竞赛情况和个性特长展示等。也有不少热心家长会建升学家长群,共同探讨入学问题,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关注。

  杭州文渊中学校长 边红平

  我们学校招生,要求比较强的数学、科学素养

  文渊中学是一所新学校,全称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学校为什么叫文渊呢?大家知道文渊阁,现在校园内就建了一座1:1的文渊阁。文渊两个字的意思,应该是“文化之源,科技之渊”。

  今年是我们第一年招生,拟招60名初一新生,面向杭州市内外。因为我们走精品办学的路子,采用小班化教学,智能化学校管理,精英式人才培养,所以对新生的考察和录取会全面考量,学校与学生都要考虑双方是否合适。

  今年招收的新生,要求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综合能力比较强。学生可以自荐或者由小学班主任、老师推荐,推荐材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们,也可以直接送到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拔尖创新办公室315室。然后要进行面试,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察。第三步是体能测试。第四步是家长面谈。之后根据综合成绩确定录取名单。

  文渊中学是萧山钱江世纪城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托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民办学校,办学目标是三到五年办成全国一流的科技与人文并存的特色中学。我们的实验室,是与清华、北大的专家共建的。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文渊和文澜两所初中有什么关系和区别?两所学校都属于学军教育集团。文渊的一个特点是实行双课程制,既有根据初中课标设置的常规课程,更有针对拔尖创新、实践创作、艺术体能等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特色课程体系。两所学校共享学军中学的优质资源,文渊中学将来会建高中部。

  现在奥数杯赛不是取消了吗?学校如何考察孩子的数学能力?

  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测试数学能力的方法和程序。我们也是要全面考察一名学生的,例如可以让学生现场学习一些没学过的知识,考察其学习能力。现在民间的培训机构都是在做一些超前的教育,别人还没开始学他们就提前了,小学生就把初中的内容学了,我们不提倡这样做。进入文渊中学读书,是在学校科学规划引领下全面学习、深度学习、有效学习。

  文渊中学常务副校长陈向红说:边红平校长本人就是奥数金牌教练,他自己就是伯乐,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拔。学校特别重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尤其是自学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动力强的孩子。另外,学校还有一位负责信息奥赛的教练徐先友老师,带出过两个世界冠军,拿了三块国际金牌。徐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选人的方法,并且他认为,以前没有学过信息也不要紧,未来在他引导下加上孩子自身勤奋刻苦一样能拿到大奖。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校长 任建华

  提前思考学业发展路径,可以减少焦虑

  英特创办的历史不是很长,2008年开办到今年正好是10周年。10年间,英特始终在思考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怎样着眼于孩子的未来?这也是今天的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

  英特的教育模式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宽基础,强调文理并重。这不同于侧重理科的普遍标准。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其实是出自于今天的升学制度。因为理科好的孩子,高中或大学的升学就有优势。小学生几乎全民学奥数的现象,就是出于这种评价。对此现象我们暂且不做评价。但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评价标准的偏颇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宽基础”的课程理念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成长基因健康发展。因此,英特的课程设置以及评价标准,不是简单根据目前的升学体制和评价标准设置的。学校强调的是多元发展。比如,在学术课程的设置中,既不排斥注重理科教学,同时也关注语言课程教学。文理兼顾,协调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一个健康、均衡、协调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将来对孩子来说,如果理科强了,他就适合选择理科方面的高校和专业。如果文科强了,他可以选择社会、经济、法律等专业方向。但他必须有时间和空间去尝试、调整和积累。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评价,如果在这方面能给孩子机会,便能有效促进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等到毕业的时候,孩子自主选择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英特教育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宽出口”。英特初中的出口是多元的。如果他在语言方面有特长,或者他的学业方向是留学的话。他可以选择英特高中的外语特长实验班,可以选择美国、澳洲,德国等不同方向的课程,并通过英特高中的学习进而升入世界著名大学。如果学业方向设计是国内路径的,可以选择杭外高中或英特高中普通班,进而升入国内优质大学。近年来,由于“宽基础”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个性发展得到了强化。高中出口优势凸显,如留学方向的高中毕业生均进入世界名校,诸如美国西北大学、范德堡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高考的毕业生一段线率达80%。

  在英特,由于学业发展路径的选择面相对比较宽阔,所以英特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已经在思考自己的学业道路。比如对不同课程适应程度的自我了解;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估;不同学业方向的适合度等可能在将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变成当下就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对培养孩子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有利于促使孩子内驱力的产生,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初中部校长 周虹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理性地选择学校

  乌镇饭局的一张照片,一度火爆整个朋友圈。中国互联网界的大咖们都来了。这不仅仅是一群会赚钱的大佬,还是一群学霸……京东的刘强东是宿迁高考状元,美团的王兴是保送进的清华,小米的雷军两年修完四年本科学分。还有不在饭桌上的百度李彦宏(北大)、巨人史玉柱(浙大)也都是高考状元。他们都有一张名校毕业证书。

  有家长会说,这和我家孩子有什么关系?我想说,这些大咖都曾经是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想告诉家长的是: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就是选择了一种教育,一种人生。好的学校不仅仅代表着圈子和人脉,还有思维和视野的影响。

  我们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无疑就是一所好学校。

  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选择一所学校就读,首先是读老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我们有三分之二是中高级教师,各年级各学科都有一位领头羊。他们有的曾获省市教学科研奖项、有的曾任学科带头人、教学中坚、教坛新秀等,都是原学校的佼佼者,为了一份纯粹的教育情怀一切归零来到白马湖。

  第二是读同学,所谓见贤思齐。近几年,连续5次区统考,我们每次都遥遥领先。白马湖的孩子来自全省各地,为了同一个梦想聚集到了白马湖畔。白马湖的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好、有较深的阅读积淀、学科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身体素质好,能坚持体育锻炼,意志力顽强;心理素质较好,有较强的抗压抗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简言之,是强健体魄、最强大脑与强大内心的综合。

  我们面向全省招生,40%是自主招生,60%是摇号,这些优秀的孩子汇聚在一起,竞争的激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觉得家长要理性地判断你的孩子内心够不够强大?民办中学的课堂模式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重基础、重能力,孩子一旦压力大了,可能对他的发展不一定有利。所以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下,再理性地选择学校。还有家长要考虑的是你的孩子适不适合住校?

  第三是读家长。中国家长很容易焦虑。事关学习,无论值不值,多少钱必须得花。事关孩子,无论什么事,父母都要管。一旦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3年后的中考,6年后的高考,15年后的婚姻,以及20年后的事业……我想问家长们几个问题:你了解自己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到底要什么?孩子要什么?你了解孩子将来的这所学校吗?孩子与学校之间是否有“共鸣”,这很重要。

  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面对那么多好学校,哪一所才适合你的孩子?择校不是看重名气,而是为了自己孩子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受益。制定目标学校时,最好的方式便是家长和孩子相互分享和商量,并由家长引导孩子去认识及了解各方面信息,再共同选定一个目标。我们的家长要当参谋,而不是当司令,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杭州观成中学校长 李洁

  真正尊重和关爱孩子的学校,才值得托付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适合孩子的?我想,不管是哪所学校,只要对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爱,这样的学校就是可以托付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说,小升初很重要,甚至有家长说:“选学校就像欣赏名画”。意思就是,你得站在适当的位置,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我想孩子适不适合,跟这所学校的特色相关。以我们学校为例,“观成”二字典出《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的解读是,让学生接受人文思想熏陶之后,能够凝结成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思想和灵魂中理性力量,化入生活,化入人心,以成就生命的健康成长,成就自我的理想。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学养厚积作为培养目标。“学养”关乎心胸的开阔,学识的丰富,气质的儒雅。

  学校初创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是,要找与观成相切合的孩子,要找那些除了教科书,在书包里还藏着“一本爱看的有意思的闲书”的孩子。在观成我们竭尽全力倡导“阅读”,倡导“全科阅读”。我们知道“实际上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每一个孩子一旦陷入到学习的困境里,最重要的是缺少阅读”,这句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以,每一个来观成的孩子,会得到三件礼物:第一件礼物是一份书单——《相约观成·相约三年·相约百册》,这是我们老师推荐的涉及各个领域的一百本必读选读的书目。第二份礼物,每一个观成的孩子都会收到一份观成自制的《书札》,我们告诉孩子们,阅读要有感悟,要留痕,要学会与人分享。第三个礼物是一本没有任何出版书号的书,是观成孩子们自编的书,叫《观集雅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阅读,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阅读分享平台——观成人文讲坛,爱书的老师或者学生,还有来自于海内外的名人名家,都可以通过这了平台面对面分享阅读,分享生活。

  学校有一个理念:希望所有和观成结缘的孩子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伴随着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生活。

  作为校长,我一直希望向孩子们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考试不可避免,学习亦必然伴随着苦痛;但是考试并不是学习的全部,考试以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社会认知,责任感,是非判断等等。观成重视分数,但除了分数,观成更想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成人。

  很多时候,知识的细节会被遗忘,一旦需要它们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通过书本,通过各种媒介再找回来。所以我希望观成的孩子在观成能真正得到的,是配称为教育的东西,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一种习惯或是一种生活方式。

  家长选择一所学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众人眼里所谓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适合孩子的学校。学校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特色不同。我想观成未来坚持的,就是要办成一所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学校。因为教育是没有如果的,只有结果和后果,对于每一个和观成结缘的孩子,我们都将全力以赴。

  杭州之江实验中学校长 陈竹根

  教育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不存在公办和民办的区别

  之江实验中学是西湖区今年新办的一所学校,是由国有企业之江城市发展建设投资集团出资兴办的。

  学校建在宋城以南500米,杭州的拥江发展,应该说之江是核心区域,这里已经创建了很多高端企业——马云的之江实验室集聚了一大批精英,附近高端楼宇也是琳琅满目。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建一所高品质的民办学校,是城市发展的需求。

  学校定位高起点、高品位、标志性、个性化,走读和寄宿相结合。今年招第一批新生,我们计划用6年时间,成为杭城最具有影响力的民办学校。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底气呢?第一是资金投入,我们学校完全是超标准设计。第二是教师,学校有足够的空间招聘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校今年招收6个班,执教的老师基本都是省市名师。

  接待家长时,被问得较多的问题,就是:一个孩子从公办小学到民办初中,怎么样转变?我觉得,教育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不存在公办和民办的区别。我觉得,之江实验的学生必须以道德为第一,毕业后一定是堂堂正正有情有义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有爱心的人。其次,我非常重视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发展。我跟家长交流时也说,我们不希望学生3年以后考上一所好的高中,但是身体搞坏了,弱不禁风了。我希望孩子们3年后长高了,健壮了,学习自主性增强了,有礼貌了。人格健康又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学生。

  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人数在30-32人。

  在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方面,我们想做三大文化。第一是做事做强、立德树人的德育文化;第二是做美做大、底蕴深厚的之江文化;第三个是做深做精、基础扎实的课程文化。围绕这三点去做,我们才能确保近期和远期目标的达成。

  北外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校长 黄燕明

  为喜欢研究爬行动物的学生建立个人实验室

  很多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会问我们的问题就是:学校理念非常好,那么如何让这个理念落地呢?我想分三点告诉大家。

  首先是一流的硬件设施。我们有图书馆、体育馆、足球场、戏剧中心、皮划艇训练基地等大型场馆,也有陶艺教室、木工教室、缝纫教室、击剑馆、跆拳道馆、植物学研究中心、少年科学院、少年工程院等特色教室,这些硬件设施是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取自校名“橄榄树”。树干,是指基础性课程,全体都必须学习的课程。树杈,是指俱乐部课程,主要分为人文、科学、体育、艺术四大类型,比如最近在金沙湖举办的首届国际名校学霸龙舟赛,橄榄树的皮划艇俱乐部的学生就与来自国外牛津、哈佛、麻省理工的学霸选手一起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比如,基于兴趣,橄榄树一名高中学生,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壁球后,在北京参赛并获得冠军。橄榄树的树叶,是指定制式课程,这是学校为每一位具有特长的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我们为初一雅思已经6.5分的学生安排高中英语课程,为喜欢研究爬行动物的学生建立个人实验室,为喜欢画画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

  最后,完整的课程体系与一流的硬件设施都需要优秀的师资团队来实现。在橄榄树学校,有35%的教师为外籍教师,20%的中方教师为海外顶尖大学留学归来,50%的教师是地市级、省级优秀教师,45%的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是我们强大的教学根本。

  除此之外,我们设置超级小班化,每班不超过20人。在此基础上,再设置导师制,所有的任课老师都会带5-6名学生,每位导师一个星期至少要和孩子吃一顿饭,去寝室1-2次,两个星期至少要和家长联系一次,这些措施保证了孩子的被关注度很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会很高。

  在申请海外大学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而是包括英语成绩、高中成绩、个人陈述、小作文、推荐信、面试等。我们归结为三类:外语素养、学科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首先是外语素养,一般大学对语言的要求是托福80分或雅思6.0分,这个分数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很难达到。因此在橄榄树设置沉浸式英语环境,并提供大量英文阅读,将听说读写完美融合。其次是学科素养,这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参加学科活动和竞赛、参与学术会议、阅读学术期刊、发表作品或论文等。最后是人文素养,基于学生的特长爱好,我们培养他们思辨能力,为他们提供公益、游学资源。橄榄树提供上百门选修课程,以及月光公益社、戏剧社等活动,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软实力。

}

大家都知道,课标要求学生中考掌握1600个单词,在这些单词中,历年考查频率最高的是下面这530个,小編今天一并分享给大家,其中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分词形式标注在了词后的括号里,相信这份资料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赶快背起来吧!

2. about 大约;到处;关于;在各处;

5. act 表演,扮演(角色);演出,行动

7. after 在后;后来,在……之后;在……后面

17. along 向前;和…..在一起;沿着;顺着

22. among 在……中间;在(三个以上)之间

26. any 任何的;(用于疑问句、否定句)一些;

29. area 面积;地域;区域;范围;领域

33. as 像……一样;如同;因为,作为,当作

34. ask 问,询问;请求,要求;邀请

35. at 在(几点钟);在(某处)

37. back 回(原处);向后,后面的,背后;后部;背

39. bank (河、海、湖的)岸,堤;银行

49. between 在(两者)之间,在……中间

55. book 书;本子; 预定,定(房间、车票等)

64. business (本分)工作;职业;生意;交易;事业

65. but 但是;可是, 除了;除…之外

67. by 靠近;在…旁边;在…时间;不迟于;被;用;由;乘(车)

68. call 喊;叫;电话,通话, 称呼;呼唤;喊;叫

72. care 照料;保护;小心, 介意…;在乎;关心

73. carry 拿;搬;带;提;抬;背;抱;运等

74. cause 原因;起因, 促使;引起;使发生

78. change 零钱;找头.改变,变化;更换;兑换

81. clear 清晰的;明亮的;清楚的

82. close 近的;接近的;亲密的,紧密的,严密的

89. could (can的过去式)可以;(表示许可或请求)可以…,行

91. cover 盖子;罩.; 覆盖,遮盖;掩盖

105. dollar 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货币单位)

113. east 东方的;东部的;在东方;东方;东部

118. either 两方任一方的;二者之一; 要么……也

139. few 不多,少数;不多的,少数的

147. fly(flew,flown) (鸟、飞机)飞;(旗子等)飘扬,空运(乘客,货物等);放(风筝等)

152. for 为了…;向…,往;与…交换;防备…;适合…;因为…;在…的期间;对于…;对…来说

158. free 自由的,空闲的;免费的

161. front 前面的;前部的;前面;前部

180. hard 努力地;使劲;猛烈地, 硬的;困难的;艰难

183. head 头;头脑(像);才智;首脑;源头;标题

202. how 怎样,如何;多少;多么

208. idea 主意,意见,打算,想法

209. if 如果,假使;是否,是不是

211. in 在……里(内);在……;以……

220. join 参加,加入;连接;会合

221. just 刚才;恰好;不过;仅, 公正的

228. last 最近刚过去的;最后的;上一个

241. line 绳索,线,排,行,线路

246. live 活着;充满活力的;现场直播的

260. matter 物质;材料;事情;(主要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有关系,要紧

274. more 另外的;较多的;另外;而且;更多的量;另外的一些

281. Ms. 女士(用在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姓名前)

293. next 紧挨着的,隔壁的;下一次, 然后,下一步

299. north 北的;朝北的;从北来的; 北;北方;北部

304. of (表示所属、数量,其中)……的

305. off 离开,脱离, (电,自来水)停了,中断

319. out 外出,在外;向外;熄

321. over 在……上方;越过;遍及, 结束

326. part 部分;成分;角色;部件;零件

329. past 过, 过去,昔日,往事, 过……,走过某处

355. race 种族,民族;赛跑,竞赛;参加竞赛,和…竞赛

371. right 权利, 正确的; 正确地,恰恰,完全地,右边的

399. since 从那时以来; 从……以来,……以后,由于

409. so 如此,这么,非常;同样, 因此,所以

411. some 一些,若干;有些;某一

416. south 南(方)的;向南的;从南来的;/南;南方;南风;南部/在南方;向南方

429. strong 强(壮)的;坚固的;强烈的;坚强的

434. sure 确信,肯定的; (口语)的确,一定,当然

436. talk 谈话,讲话,演讲;交谈

448. then 当时,那时;然后;那么(通常用于句首或句尾)

463. time 时间;时期;钟点;次,回

464. to 给;对,向,到;在……之前

467. too 也,还;又;太,过分;很,非常

473. turn 旋转,翻转,转变,转弯n.轮流,顺序

482. up 向上的, 向上;在上方;起来;在……以上

492. watch 观看,注视;当心,注意;手表,表

494. way 路,路线,方式,手段

498. west (在)西的,向西的,从西来的; 西部,西方

500. when 当……的时候, 什么时候,何时

503. which 那(哪)个;那(哪)一些

504. while 在…的时候,和……同时; 一会儿,一段时间

514. with 关于,带有,以,和,用,有

518. work 工作,劳动,事情; (机器等)运转,活动

}

  7月29日,拆迁的兴旺学校的校园内,站在正在志愿者的画――“生命树”前,陈传华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委屈与悲伤,掩面而泣。


工人正在拆除兴旺学校。

  他们在这个城市中顽强生存,却在这座城市的进步中步入逼仄之境。

  如今,有一扇理想之门为他们打开。

  然而,现实中的种种障碍,让那扇洞门只能遥作始终无法踏入的希望之所。

  外来务工者的下一代,以及他们的教育问题,在陈传华的样本中生动展现……

  “经理,那块地方租给我办学校吧?”

  “我们会按时交租金,孩子们马上没地方上课了,求求您……”

  “告诉你多少遍了,养猪养鸭行,让你办学校不行。学校是个什么地方,你这样的人能办得好?回头你跑了,把一堆孩子留给我,我找谁去?”

  “不会不会,我在北京办打工子弟学校十几年了,绝对不会跑的。”

  “那也不行,你走吧,别再来了。”

  7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永丰乡某饲养基地院内,兴旺学校校长陈传华被抢白得涨红了脸,但她还是挤出“讨好”的笑容,心存侥幸地希望能打动眼前这位“经理”。但“经理”冲她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转身走回后院,结束了交涉。

  这是陈传华第三次受到同一个人的拒绝。

  走出院门,陈传华抬头看到站在路边等她的丈夫,眼泪立时浸满眼眶。丈夫把手里刚刚点燃的烟头摔在地上,“三顾茅庐,刘备还请出了诸葛亮,为啥咱给学校找个合适的地方就那么难?”

  陈传华叹了口气,回头望了望那片让她心驰神往的9排大瓦房。她实在太中意那块地方了:幽静的地理位置,很少有车辆经过,不必担心孩子们过马路的安全问题;前边4排房子可以改造成课堂,后边的房子低价租给家长,免去接送的烦恼;门口的空地除草、平整后就是一块绝佳的天然操场,中间立起一根旗杆,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学生们都要戴红领巾……

  眼看着离7月30日“搬家”的 最后通牒越来越近,陈传华心里边像着了火。虽然,经历了许多冷漠、拒绝,甚至呵斥,但陈传华仍然坚定地想“要给364个孩子找一个读书的地方”。

  几年前,志愿者在兴旺学校的南墙上画了一颗“生命树”:扎根在“友善”、“谦逊”、“坚强”、“自尊”的土壤里,繁茂的枝头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在陈传华眼里,从兴旺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们就是这些果实。

  7月29日清晨,陈传华颤抖着手最后一次抚摸那棵颜色依然鲜艳的“生命树”。几个小时后,伴随着一阵轰鸣,铲车将南墙连带“生命树”一起推倒。

  7月20日,坐在9年前买来的二手面包车上,陈传华扭头看向繁华的唐家岭中街。骑着摩托车的年轻情侣在公交车的缝隙中穿梭,狭窄的街道被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商店里传出“挥泪大甩卖”、“最后一天清仓”的吆喝声,似乎一切都和过去一样。

  只有头顶上空悬挂的一张张红色的动迁横幅,提醒人们,海淀区唐家岭村这个北京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整治”――城乡一体化改造。

  面包车拐过拥堵的街道,一片片平房已经被拆得只剩下一堆瓦砾。虽然已经是正午时分,仲夏的阳光把大地烘烤得热气腾腾,运砖的车辆却依然跑得起劲。这些景象让陈传华看得心惊肉跳,“左邻右舍都拆光了,很快就轮到我们兴旺了。”

  车子缓缓开进兴旺学校方砖铺成的“操场”。陈传华跳下车,蹲在树荫下等候多时的学生家长柴光农缓缓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有些麻木的双腿,“陈校长,这次看得怎么样?”

  陈传华苦笑着摇了摇头。西三旗、清河、东北旺、航天城……一个月里,她跑遍了方圆几十公里的村镇,找了不下20处房子,连家长们也帮忙四处打听。但相中的地段人家不租,主动找上门的,她又嫌环境不好。

  “安全、离家长租住房近、有个活动的地方”,陈传华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新校址。

  每天,陈传华都要固定接待两批人:一批是动员她尽快搬走的拆迁办工作人员,另一批就是“担心孩子没学上”的家长。

  柴光农就是每天必来的家长之一。他11岁的小儿子在兴旺学校读五年级。

  从老家河南固始县到北京17年,柴光农和妻子一直以收废品为生。“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跟人家签个合同我都看不明白。”读到小学一年级便辍学的柴光农写的最好的字只有自己的名字。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了,我们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送到大学里去。”柴光农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

  “学校搬到哪儿去,我们都跟着。工作可以慢慢找,孩子们上学可是一等一的要紧事。”两个孩子都在兴旺上学的王生永,站在一旁嗫嚅,希望给陈校长打打气,但陈传华却忽然有些窒息,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此时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刚到北京创办兴旺学校时,陈传华只有32岁,“年轻气盛,希望替家乡分担教育流动儿童的责任”。如今,她已经年近五旬,在老家,这把年纪应该准备退休了,可她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还没教出个名堂,学校却要关门了,我怎么对得起家长和学生?”陈传华不甘心。

  “2010年,北京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东坝乡驹子房村、金盏乡长店村等50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已被列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的重点难点村,拆迁改造工程明年启动,并限期完成……”

  2009年12月10日,陈传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北京将对50个城中村进行改造”的新闻。她草草瞄了一眼标题,便把报纸扔在了一边。彼时,她并没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将被卷入了改造的漩涡。

  2010年4月初的一天,几名家长找到陈传华,“唐家岭被列入33个整治改造规划方案完成的重点村之一,在市里都挂了号,听说要大拆迁。陈校长,你得到什么消息没有?”

  “没事,我们是学校,不会拆的。”陈传华安慰着家长,心里却有点慌。“拆兴旺?能吗?”

  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三个月。6月18日,陈传华突然收到村里的通知,兴旺学校也在被拆迁之列,搬走期限是:6月21日0时。

  “学校还没放假,学生上课怎么办?两天时间,让我上哪找新校址?”陈传华一时急火攻心,眼前一黑坐倒在校门口。

  第二天,白色的拆迁告示便贴到了学校围墙上。“学校搬家?找不到地方就得关门。”消息不胫而走,家长里人心惶惶。几个“淘气”的男生,偷偷把告示撕了下来,天真地认为“没有告示,学校就不用搬了”。

  陈传华提着礼物到唐家岭村大队找领导,队里领导摇着头说:这是北京市统一规划,谁也改不了。她又跑到海淀区教委,负责社会办学的领导也表示:因为兴旺学校没有获得教育部门审批,没有合法身份,“教委管不了”。

  两天的腾退期限很快到了。6月20日一大早,学生们照常背着小书包跑进了校门。陈传华嘱咐老师照常上课,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拆迁办工作人员。果然,村领导带队来到学校,找陈传华面谈。

  “我不想做"钉子户",找到合适的地方保证搬,请再宽限几天!”陈传华和十几个老师苦苦哀求。

  看着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村领导心软了:“7月30日,不能再拖了。”

  有老师偷偷拽了拽陈传华的袖子:“合同签的是10年,还差几年才到期,是不是要点儿补偿?”

  “咱还短人家三年的房款,咋好意思再要补偿?”陈传华尴尬地笑了笑。

  望着拆迁人员离去的背影,陈传华想:在北京打拼了16年,过了那么多沟沟坎坎,这次还能迈过去吗?

  1994年,河南省光山县城关镇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数学老师陈传华,怀里揣着借来的56000元钱,还有丈夫下岗的2万元安置费,远走北京办学。

  “当时啥也没想,就觉得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扔掉“铁饭碗”、背井离乡,陈传华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勇气。

  光山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多地少,按传统的耕作习惯,春夏只种一季稻,农民卖掉庄稼后,也只够买下一季种子和化肥,生活十分贫困。为了改善生计,许多年轻人带着妻儿扛着包袱到大城市务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传华听南向店乡教育管理站的朋友说,外出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失学现象严重。“光在北京就有不少咱们的老乡,当地公立学校他们进不去,送回家上学父母又不放心,要是有老乡愿意在北京给他们办个学校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天夜里,陈传华失眠了,“也许,我可以试试,到北京办个打工子弟学校……”

  第二天一早,陈传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结婚十几年,丈夫从没对陈传华说过“不”,虽然觉得“不托底”,还是满口答应了。

  凑齐了办校资金,带着教育管理站的一纸“委托办学证明”,陈传华与丈夫来到了首都北京。

  最初,陈传华把校址选在了光山籍农民工聚集的海淀区东北旺乡四大队。当时,大队领导正为大量外地儿童失学而苦恼,主动找上门的陈传华“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队里二话没说,立即给陈传华批了一块空地。

  第一年,陈传华招了48个学生。其中,一个已经12岁的男孩子,却还要上学前班。“他父母说孩子"脑子有问题,傻",其实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傻,只是没有人教他知识。”

  开学第一天,有十几年教龄的陈传华,站在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面前,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学校盖起了30间大瓦房,增设了初中部,有了固定的老师,生源也从河南籍扩大到河北、山东、内蒙古……

  “当年盖房子,他从房上掉下来,把腰摔伤了,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了。”陈传华有些心疼地看着丈夫。但他们从没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让这些流动儿童有个地方学知识,是做善事,积德呢。”

  “在北京,我们是流动人口,搬到哪里都一样。”站在空空荡荡的教室里,陈传华恍惚听到了自己的回音。她已经习惯“搬来搬去”的生活。建校16年,兴旺学校搬了四次。

  2001年,由于规划占地,刚刚发展起来的学校要重头再来。第一次搬家,陈传华相中了农民工聚集地唐家岭。因为时间仓促,她租下一处民房改建成教室,但租金年年涨。“吃不消”的陈传华又搬了两次家。

  2004年,经人指点,陈传华“厚着脸皮”找到唐家岭村大队书记求助,终于租到了现在的校址。虽然校园小了很多,只有三排房子隔成六个年级,但租金也便宜了很多。

  2006年,北京刮起了“打工子弟学校取缔风暴”――取缔不合格打工子弟学校,并将学生分流到公办学校就读。

  当年的7月4日,没有获得审批资格的兴旺学校也收到了“告知书”:

  “经查实,陈传华未经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在唐家岭村举办兴旺学校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并在责令改正期内仍未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该校将被责令停止办学……

  为了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请家长或监护人自本告知书发布之日起一周内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并持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开具的"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的唐家岭小学联系就读。”

  与前几次搬家不同,这回陈传华没有四处托人求情,而是坐等取缔。“能进公办学校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学校关了,我就回家做生意去。”陈传华挺想得开。

  可最后期限过了,依然不见有人来取缔,家长们也纷纷找来,表示自己的孩子还在兴旺读书。

  “是那些证明难住了家长。”陈传华说,兴旺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从事买菜、种地、保洁、收废品等工作,没有人能给他们开具所谓的“就业证明”,放弃现在的工作回乡开证明、取户口簿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们宁愿交学费,送孩子上打工子弟学校,“只图个省心”。

  于是,“不具备北京市中小学办学基本条件”的兴旺学校,一直走到了今天。

  北京西北五环外的海淀区上地科技园区如今已经闻名全国,从这里向北12公里,有个叫土井的地方,与上地相比,这里是另外一个北京,另外一个世界。记者的车子在一片片红砖平房里穿梭,感觉这里有两多:垃圾多,孩子多,一堆堆,一群群的。

  而这一切,被四周茂盛的灌木和绿色的栅栏隔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兴旺学校90%的学生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接近11点钟,7岁的王颖(化名)喝了一碗粥,便满头大汗跑出父母租住的小屋,奔向巷子里女孩子们聚集玩耍的“游乐场”――一条狭长的巷子。

  “我语文拿了100分,得了进步奖。”

  “有什么了不起,我去年就得过进步奖了,明年我要拿三好学生。”

  “你们暑假作业都做完了吗?四本练习册我都做完三本了。”

  7、8岁的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最愿意攀比的除了裙子就是学习。

  “学校要关门了,你写作业给谁看呀?”有个男孩子不服气地哼了一句。

  王颖狠狠地瞪向那张脏兮兮的小脸,张了张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他。孩子们一时鸦雀无声。

  6月30日,兴旺学校提前放假,王颖认真地系上了红领巾、老师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聚集在操场上。

  王颖记得,陈校长亲自把成绩单发到她手里,还捏了捏她的小手。

  “大家都看到门口贴的告示了吧?唐家岭改造,学校马上要拆迁了。不过,我一定找到新校址,希望你们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开学后要检查……”王颖第一次看到平素总笑盈盈的陈校长哭了。

  “陈校长说了,能找到新校址,到时你不完成作业,罚你抄书。”王颖像个小老师一样严肃。

  被王颖抢白的男孩子涨红着脸:“开学我就回老家去读书了,那里东西便宜,上学也不用交钱。”

  “可你不能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呀?”站在一旁的小莲(化名)耸了耸瘦小的肩膀,“我妈说我们得搬家了,原来我们住回龙观村,后来那里拆了,我们就搬到唐家岭,现在这里再拆,我们就搬到昌平去。”

  当地人提起兴旺学校都说:“学校不大,只有300多名学生,16名老师。”

  可这个“不大的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间教室都有暖气和电扇,黑板上挂着玻璃钢制成的五星红旗;朝北的一排耳房里,有电脑教室、音乐教室、绘画教室,还有图书室。

  张振英在兴旺学校当了3年多“全科”老师,像她这样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一把抓的老师很多,只有英语老师“最金贵”,属于单科设立。自从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员研究生实践基地后,每周有志愿者教学生课外读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不少。

  据了解,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初中、高中、中专、大专都有,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学课程,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缺乏教学经验。

  “"体育场地应当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需的200米(或300米、4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用地,以及篮排球场地、器械场地所需用地……"单凭这一条,我们就注定与"办学许可证"无缘了。”张振英紧紧捏着2005年北京市8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封页皱起了一个角。

  然而,“非法”的兴旺学校却有一群“忠实”的家长。与公办学校相比,他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

  体贴负责是兴旺吸引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兴旺学校除了教书育人,有时候更像个"保姆"。”在兴旺学校,许多家长早出晚归,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于是,陈传华与丈夫买了辆二手面包车,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开到土井的各个路口接学生,晚上再把学生送回去,看着孩子们跑进家门,夫妇二人才会离去。

  “虽然北京市规定,公办学校要接收打工子弟,但我们的孩子还是挤不进去。”刚一听说兴旺学校要搬走,王生永就跑到附近惟一的公办学校――唐家岭小学联系孩子入学的事。

  当王生永毕恭毕敬地把孩子的学籍卡递过去的时候,却被对方一把推开了,“我们不收插班生。”

  “那新生总可以吧?”有个家长兴奋地问道。

  “今年我们只招两个班,67名学生,现在本地孩子都满了,接不了外地生源。”对方摇了摇头。

  “交赞助费可以吗?”那个家长有点儿急了。

  “不行,上边查,我们麻烦就大了。”对方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事实上,一些学生家长了解到,一些公办学校也还是可以接收外地学生的,只是,动辄好几万元高昂的赞助费,根本不是这些家庭能够承受的。

  进不了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试试呢?

  王生永又跑了周边几家民办小学,高昂的学费让他打了退堂鼓:每学期800元到1000元的学费,是兴旺学校的一倍。“两个孩子,每学期就要交2000多元,那我得卖多少煤才行啊!”以运煤为生的王生永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

  还有一个人们不愿启齿的原因:不少孩子没有户口。

  “这些孩子绝大多数在北京出生,家长觉得回老家上户口太麻烦,想等到孩子上中学,不得不要户口了,再给他们上。有些干脆是"超生游击队"的,上户口意味着被罚款。”一位老师无奈地说,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不需要看户口簿,让这些家长感到安全。

  7月28日,王生永和柴光农接到陈传华的短信:学校已找到新校址,在六里屯。

  所谓新校址,目前也只是一座厂子闲置的库房,需要大大改造一番。“这回,还能像16年前那样,一切从头开始吗?”陈传华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件得之不易的库房,是陈传华和丈夫开着破旧的面包车,满世界乱转中无意闯入的。

  “厂长人很好,开始人家也很为难,不愿意租给我们。前面是厂房,后面如果成了学校,孩子们乱跑,厂子也怕出问题。”对陈传华来说,被拒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一次,她一如既往地继续坚持着。孩子们没学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艰辛,和人家好商好量谦卑地求情……所有这一切,总会打动好心人。于是,在新学期到来之前,陈传华租到了校舍,只是,偌大的库房,要好好规整一番,这至少需要几万元钱。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消息。很快,那些等着上学的孩子们从父母那里知道了,下学期他们有新校舍了。王颖偷偷告诉小莲,她每天都要抱着中国扶贫基金会送给她的“爱心包裹”才能入睡:一支粉色的书包里,塞满了文具、书本,还有一只可爱的吉祥物“抱抱”。“等开学了,我就背这个新书包到兴旺学校去上课。”

  本报记者 郑 莉 文\摄 (来源:工人日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强制让学生退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