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三部曲,选专业,毕业旅行和大学规划,你做好准备了吗?

人生路很长,自己别把路走窄了,把人做好了,什么都会有的!永远不要透支身边的人对你的信任,做人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当有一天有人提起你名字的时候,最起码让别人说:这人还行!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正能量

}

六月末空气中便开始弥漫着离别的气息。

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在忙着筹备毕业演出,

中学生们或许在计划着一场毕业旅行,

则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搞怪的毕业照。

毕业典礼+散伙饭+毕业旅行

似乎成了每年固定的“毕业三部曲”,

毕业季必有一些特殊的庆祝方式,

他们又是怎样庆祝自己毕业的呢?

古代虽然也有高等学府,但不叫“大学”。

比如,商朝叫“太学”;周朝周王办的叫“国学”,诸侯办的叫“泮宫”;西晋时叫“国子学”,北齐时期改成“国子寺”,最后被隋朝改成“国子监”,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这叫法,没再被改过。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诞生,才有了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从国子监毕业之后还不算什么,如果想当官,大部分人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中举了,才能算是真正毕业。

科举考试这个正式的“毕业考”前后,古人的“毕业季”各项活动就开始了,从他们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时开始,放榜后仍迟迟不息。

拜主考,拜宰相,再拜皇帝

中举之后,毕业学生首先感谢的自然是主考官,这种形式被称为“谢恩”。在谢恩时,一众毕业生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并表达感谢。随后,主考官会把这群毕业生带到宰相面前“过堂”。

当然,随着年代变迁,尤其是科举考试增加殿试后,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于是向主考官谢恩之礼也变为向皇帝谢恩,由新科状元率领诸及第进士上谢恩表,称为“朝谢”。

既然是毕业,又怎能少得了“毕业聚餐”?

古人中举意味着仕途开始,所以他们的散伙饭更多是庆祝金榜题名的宴会。自唐代以来,科举分设文武两科,所以古人的宴会也是分为文武两类,文有鹿鸣宴、琼林宴,武有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科举学子,以“鹿”为主脯的宫廷御膳,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

鹿一直以来被崇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皇帝贵为天子,“鸣”意为天赐,故皇帝为东,才子为客,这一御膳被名为“鹿鸣”,意指天子觅才、重才之宴,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诗经《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

琼林宴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赐宴设在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琼林苑”,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武如鹰之飞扬”之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隆重的欢庆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

宴会赏武状元盔甲、腰刀等,另外诸武进士赏银。比起鹰扬宴来,会武宴的排场更浩大,群英聚会,盛况空前。

说起“毕业旅行”,你可能以为这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新鲜词汇。其实早在唐代,“毕业旅行”就已经出现了。

不仅有“毕业旅行”,当时还有专门筹办相关旅行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一群长安的自由职业者,为毕业生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

这些“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因为不像现在一样随处都是一张机票可以到达的远方,他们一般就近选择曲江。

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这些毕业旅行项目不仅释放了寒窗苦读的压抑,也吸引了长安城中诸多政商两界的名流大咖前来围观,不少人打起了给自己的女儿选对象的小算盘,包括皇帝。

这样的毕业大Party有时会持续数日甚至月余,此后,毕业生们将接受铨试,准备谱写他们仕途的灿烂篇章。

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关于考生毕业后何去何从这个难题,自古就有。

世界那么大,穷游去看看的徐霞客

古人的“毕业趴” 是不是热闹得超出你的想象?

还不止呢,对于这些考取了功名的才子、文豪来说,毕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不写诗纪念一下呢?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毕业,是学子们人生中的一道分割线,

从古至今亦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庆祝毕业而举办的各种活动,

都是百味陈杂青春散场的匆匆那年,

也是推杯问盏间难以割舍的情谊,

更是策马扬鞭中全新的人生征程。

图文来源:文旅之声、中国手艺网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度过大学时光30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