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贷可以报案吗?

近几年,网贷在校园里悄然兴起

尽管各种“惨剧”不断被曝光

5月24日,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公安局经侦大队通报:一名毕业不久的昭通彝良籍女大学生从2016年大三时起,从60个网上小额信贷平台共借款8万元后,导致债台高筑,拼命还款14万余元,至今还欠下100多万元巨债……

为满足虚荣心 女大学生网贷8万元

几天前,家住彝良县角奎镇的赵某夫妇带着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儿小梅(化名),到彝良经侦大队报案。通过仔细询问,得知背后真相的民警不禁大吃一惊。

原来,2016年,小梅在外地读大三。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高消费欲望,小梅不惜以高额利息的代价,相继从60个网上小额信贷平台进行借贷,借款金额从450元至5000元不等,一共借了8万元本金。

还款14万后还欠100余万

借款后,小梅立即深陷网上小额信贷平台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最终只得报警求助。

据了解,小梅遭遇了网上小额信贷平台的各种套路和陷阱。例如,她在某钱包借贷平台借了450元,借款周利息就为110元,并在借款中扣周利息,她实际拿到手的只有340元,而一个月后单是利息就得还出440元,已接近本金。

假若到期后小梅偿还不了本金及利息,该平台工作人员就会向她推荐其名下的其他借贷平台,让小梅在其他平台再次借贷,借来的钱用来偿付之前所欠的本息,让小梅从一个借款陷阱进入另一个借款陷阱。

也正是这样,小梅所借款项,犹如滚雪团一样越滚越大,在她已还款14万余元后,却还欠下这些平台100余万元的巨额债务。

亲友24小时遭催债电话骚扰

更让小梅及家人愤怒的是,因为当时小梅在网上信贷平台借贷时,同意平台方从后台操作控制她的手机,其手机内储存的相关信息全部被平台方所掌控。

如今,债台高筑的小梅无法按期偿还多达100多万元的巨债,平台方便对其手机内存储的所有联系电话进行拨打,不仅不分昼夜地打电话给小梅的父母催款,小梅的很多亲戚朋友也都收到平台方催款电话,并且是24小时不间断地打,搞得她的亲朋好友们叫苦不迭。

嘟嘟在百度上用“大学生 网贷”进行搜索,出现了154000篇相关新闻。可见,网贷在大学生群体中已不鲜见。

除了小梅,还有部分学生也身陷网贷困境,他们中有的和小梅一样选择向警方求助,有的则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式,最终得不偿失。

2017年3月,昆明一高校学生李某在网络上借款1万元,还了5万元后仍被借贷公司追着还款,被逼无奈之下,李某只好求助盘龙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2018年5月,云南财经大学一大四男生坠楼身亡,在记者的调查中获悉,该名男生疑似因网贷或情感问题坠亡。

2018年1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三男生李兴元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宾馆内自杀。自杀当日,他曾给父亲发短信“对不起,爸,我累了,撑不下去了,我早就感觉到会有这么一天,活着真的很烦很累,你醒来时我可能已经死了,我只希望你别太难过,死对我是一种解脱……”媒体报道,李兴元疑因不堪网络借贷平台的催债而自杀,其家人也证实了李兴元生前曾向他们承认欠下了五万多元的网络贷款。

● 2017年11月,成都某职业学院一名十九岁的在校大学生小王,因没钱偿还14000元的网贷,遂产生了尾随单身女性入室抢劫的念头。他在尾随1名女性进入小区后,因对方警觉放弃抢劫。后又想敲门直接进屋抢劫,但被房主发现,后被小区保安抓获。

2017年11月,哈尔滨一名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大学,为了满足自己高消费的需求,申请了网贷,为了还贷,他先后向同学借款5万余元,之后便开始四处骗钱,最终被哈尔滨南岗警方抓获。

教育部发声:禁止网贷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近两年,部分大学生因为高消费陷入校园贷的泥潭,甚至有学生因此而自杀,此事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现如今,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种各样的网贷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社会经验不足,金融知识了解不多的大学生群体,针对该群体中部分学生蛰伏在内心的强烈虚荣心和高消费欲望,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对学生推行带有欺骗性质的贷款服务。

这些网贷手续简单,门槛低,有些仅需提供学生证、身份证,家属或常用联系人电话,就可以随随便便借到几千乃至上万元的现金。

而事实证明,这些不正规的网贷,不仅没有“治愈”借贷学生的虚荣心,反而成为一张套住他们的大网。学生借款后不敢与家长说,只能越陷越深,要么继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网贷带来的严重后果。

其实,网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藏在心底里的虚荣心;正如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上进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切莫贪慕虚荣,切莫轻信他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如:急需用钱的时候),可以向自己的家人和老师求助,切莫随意向这些不知深浅,不知底细的个人(机构)伸手,以免造成终身的遗憾。

来源:综合春城晚报及网络

}

  涉及多所大专院校,涉案金额过千万元!天河警方跨国追逃抓获嫌疑人

  金羊网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凌旭莹 张毅涛

  今年初,广州一所大专院校7名在校生向天河警方报警称,他们遭遇了“刷贷款业绩单”诈骗。警方调查发现,该案涉嫌利用“校园贷”等网贷业务实施诈骗,主要嫌疑人李某案发后“失踪”。近日,天河警方将逃出国境的嫌疑人李某(男,26岁,广东阳江人)押解归案。

  截至目前,警方初步统计,该案中受骗的在校学生近千人,涉及全国各地多所大专院校,涉案金额过千万元。

  7名学生向天河警方报案

  3月8日,天河区公安分局龙洞派出所接到辖内某大专院校7名在读学生的报案,称被某网贷机构工作人员以“刷贷款业绩单”为由诈骗,每名事主约损失1万元。

  小石(化名)是其中一名被骗贷的学生。去年10月,小石经同学介绍,在网上认识了自称是在某网贷机构工作的“小梁”。“小梁”称自己为了冲贷款业绩,需要找人帮忙办理贷款刷单,只要将申请贷款到账的钱转回给“小梁”账户,小石便会得到150元酬劳而且无需还贷,贷款本金和利息全部由“小梁”向贷款机构分期还清。

  于是,小石在“小梁”的指引下,用手机下载了“分×乐”APP,按软件要求用自己身份信息实名认证、申请贷款,并在贷款到账后通过银行转账,把贷款额转至“小梁”账户。在首次成功刷单得到150元酬劳后,小石又开始刷第二次单、第三次单,三次刷单共贷款11680元,悉数转至“小梁”账户。在分期还款过程中的前几个月,对方确实按时还款。

  好景不长,今年3月初,小石接二连三收到网贷机构的催缴贷款电话,才发现“小梁”没有按时还款。怀疑被骗的小石急忙找同学商量,却发现还有其他校友也陷入了相同的骗局。于是,小石便连同其余6名疑似被骗的校友一起到派出所报案。

  警方跨境追逃押解回穗

  与此同时,天河区公安分局多个派出所陆续接到同类诈骗案件的报警,事主均为大专院校在校学生,都称被这个“小梁”以“刷贷款业绩单”为由骗贷,被骗数额1万元至2万元不等。

  天河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分析研判多起案件后,专案组判断该案涉嫌利用“校园贷”等网贷业务实施诈骗,“小梁”有重大作案嫌疑。专案组循线侦查,确定这名自称“小梁”的嫌疑人的真实身份是李某,“小梁”只是他借用了朋友的银行卡作为资金转账的账户名字。但此时李某已不知所终。

  正当案件毫无进展时,专案组获悉一条重要线索:李某曾询问如何办理东南亚某国的签证,因此推断其很有可能潜逃至该国。天河警方迅速将情况上报,经过侦查,确定嫌疑人已逃至该国。

  4月7日,在该国警方等多方的协作配合和天河警方的不懈努力下,案情取得突破进展,嫌疑人李某在我国驻该国大使馆协助下,向当地警方投案自首,当地警方决定将其遣返回中国。5月12日,随着飞机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安全着陆,天河警方成功将嫌疑人李某押解归案。

  摸透大学生赚快钱心理

  归案后,李某供认,2016年5月以来,他通过微信、QQ等聊天软件,向学生虚构自己是“分×乐”“爱×米”等网贷机构的工作人员。并利用大学生喜欢刷单赚外快的心理,谎称自己为了完成贷款业绩,需要找人在网上办理贷款业务,引诱事主用自己身份信息办理贷款,并承诺无需贷款人偿还资金,每次贷款后给予贷款人80元到1000元不等的酬劳。

  按照约定,他会偿还前几期的月供贷款,以打消事主的疑心,并继续诱导事主或更多的人贷款,甚至利诱已受骗的事主,以抽取介绍费的方式,怂恿他们采用类似“传销发展下线”的手法,继续拉身边的同学加入“骗局”。直到骗取多笔贷款后,李某便不再还款,与事主断绝联系,导致网贷机构只能向贷款人追缴欠款。

  据初步统计,被骗的大专院校学生近千人,涉案金额过千万。目前,犯罪嫌疑人李某已被天河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

原标题:南航大前辅导员用学生信息贷款近百万失联

“我们明天到学校校长室,你也让你父母过来当面解决,否则我会强制帮你办理退学手续!”“我今晚到,明天凌晨3点到你家,只要现金,我有艾滋病……”

直到家长接到此类催债电话和短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数十名学生才意识到自己欠了高额债务,有人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在网贷平台上贷款近百万元逾期未还。

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王晓亮,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学生辅导员,2016年硕士毕业于该校。

以“帮朋友办卡”或“在校生领取创业补贴”为由骗取信息

一些受骗学生在要求匿名的前提下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据他们反映,受骗者有王晓亮的同学,有他做辅导员时所带的学生,甚至有他前妻(同为该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

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这些人分别被王晓亮以“帮朋友办卡”或“在校生领取创业补贴”为由骗取了储蓄卡、密码,以及详尽的个人身份信息。他们表示,对网贷“完全不知情”,因为王晓亮有值得信赖的辅导员身份才轻信了他。

“经了解,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4月7日15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人微博发布了一份《关于我校学生疑遭骗贷情况的通报》。王晓亮在这份通报中被称为“王某某”。校方通报称今年2月他已失联。

“学校就该事件和公安机关多次沟通,警方已经就此开展调查。”通报中称。

通报提到,该校自2017年2月中旬起陆续接到学生关于此事的反映,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该校还确认,王晓亮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担任该校辅导员,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为该校硕士研究生,其中,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任兼职辅导员,2016年4月毕业离校。“2017年2月学校调查时已处于失联状态。”

4月7日18时,一名学生接到了失联已久的王晓亮打来的电话。他声称自己人在南京,已与警方取得联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获得的双方通话录音显示,王晓亮在电话中表示“愧对大家”,“请求大家原谅”,并表示自己会全力还款。“我也不想解释什么,毕竟我做错了,希望你们给我一点时间。”他说。

据他描述,目前仍有70多万元欠款,他会想办法一次性还清。但他也表示,“说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能不能全部解决钱的事,但我会尽量去解决,和大家一起面对。”

他还称,自己“不会躲着大家”,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帮助同学们消除影响。

记者致电王晓亮时,对方已关机。

“优秀学生工作者”的面目

在南航,王晓亮曾获得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工作者、首届南航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在同学眼里,王晓亮可信能干、家境很好,他穿着讲究,还有两辆名车。

小A是王晓亮的研究生同学。据他回忆,2015年下半年的一天,王晓亮称自己的一个创业项目正在申请南京市的优秀创业补贴,“他说钱已经发了,但因为项目内的人都已经毕业了,领补贴必须是在校生身份,他想借我们顶个人头领补贴。”

王晓亮还以同样的理由向该课题组的11名同学求助。由于王晓亮第一次的创业项目获得过创业补贴,他们相信了他的说法,应王晓亮要求给了自己的储蓄卡、密码及详尽的个人信息,并配合他面对电脑做了人脸识别。

经管学院学生小B的辅导员是刘旭,而刘旭是王晓亮的前妻。小B在王晓亮的创业公司内兼职过。他也收到了王晓亮“领取创业补贴需要顶人头”的请求。因为王晓亮和刘旭都是辅导员,小B答应了。后来小B把此事告诉了刘旭,刘旭微信回复:“谢谢你对他的支持!”

经管学院学生小C大一时曾在王晓亮的创业团队中兼职。王晓亮找她求助的理由是,“在银行工作的同学需要办卡冲业绩”,请她帮忙办卡,她“不好意思拒绝”,也被王晓亮带着去学校附近的建行办理了储蓄卡,办完后给了王晓亮储蓄卡和密码及做人脸识别。

这些受骗学生统计出有过类似遭遇的学生共45名。他们都给了王晓亮储蓄卡、密码以及非常详尽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宿舍地址、父母姓名电话等,并配合王晓亮对着电脑做了人脸识别。不同的是,有的是被王晓亮带去办理银行卡,有的直接给了他自己不常用的卡。因为是储蓄卡,很多同学没有放在心上。部分学生表示收到过王晓亮200元的“感谢费”。

做人脸识别是指配合着电脑做点头、眨眼、微笑并跟读相应的内容。王晓亮告诉他们,做人脸识别是为了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其中,一些同学只是对着电脑对口型,声音是王晓亮发出的。

据受骗学生回忆,做人脸识别的地点分别在辅导员办公室、学生发展中心、王晓亮的宿舍等。

还有一些受骗学生指出,他们在做人脸识别时去过一间宿舍,后来了解到是刘旭的宿舍。也有受骗学生称,王晓亮当时叮嘱他“不要告诉刘旭”。

在这一切之后,直至2016年7月之前,一切风平浪静。

风控防线是如何被突破的

事件在2016年下半年爆发。

这些学生的父母,陆续接到催款电话和短信,称他们的孩子在网络贷款平台上贷款未还。小B说:“最初,我们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后来才发现这是真的。”

直到这时,这些同学才知道自己受骗了。人脸识别正是申请网贷的程序之一、由于申请网贷时留下的电话是王晓亮的,受骗学生并没有直接被催还款,但他们留下的父母电话收到了催款通知。

据统计,王晓亮主要在小赢理财的“智联笑花”项目和诺诺镑客“名校贷”两家网贷平台上贷款,都是面向在校生市场的网贷产品。

“智联笑花”是小赢理财、众安保险与智联招聘联手推出的大学生低利率信用借贷服务,自由申请5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额度,目前项目已停止。诺诺镑客旗下的“名校贷”是2013年上线的大学生贷款平台,为大专、本科及更高学历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贷款额度为100元~5万元,贷款期限为1~36个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智联笑花”有名校白名单,申请也需要身份鉴定。“名校贷”称,自己采用的风控管理系统和大数据智能审核模式,也会根据同学们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核。

事实上,拿着学生详尽信息和人脸识别申请的王晓亮突破了这些风控防线。

发现受骗后,同学们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寻找更多的受害者。据学生们统计,截至2017年3月22日,王晓亮在“智联笑花”上以31个学生的名义贷款本金46万元,已知的利息已有近39万元;在“名校贷”上以22人名义贷款本金44万元,已知利息38万余元。

王晓亮遗失过一份记账本,被学生捡到。学生提供的通话录音显示,王晓亮承认这个账本属于自己。

王晓亮的记账本上有“欠1078772元”等字样。从账本可知,他的支出包括还车贷、买家电,炒期货,与刘旭旅游、还贷等,共计1648772元。

小D也是和王晓亮同课题组的同学之一,他意外发现,自己在教育部学信网上的账号已经被注册,注册时所留下的邮箱与王晓亮在网贷平台留下的邮箱一样。他推测这是王晓亮所为,因为学信网上关于学籍的证明正是申请“名校贷”所需的材料之一。

同学们多次找到王晓亮理论。王晓亮于2016年10月13日承认,自己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贷了款,并承诺由此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由自己承担。这一天,他给一些学生写过承诺书。

一些受骗学生得到的是另外一种解释。他们向记者提供的通话录音显示,王晓亮曾以“是网贷公司内部问题,自己正在协调帮忙解决”回答他们的质问。

2016年10月,部分受骗同学去南京瑞金路派出所报案。当时,经过民警协调,王晓亮和小赢理财、诺诺镑客的员工签署过“还款协议”,证明贷款系王晓亮一人所为,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还款。后来,王晓亮和其父的确还过十几万元,但后来中止了。

2017年2月开始,学生们无法联系到王晓亮及其父亲,有学生找到刘旭,刘旭称已经和王晓亮离婚,自己也是“受害者”。

4月7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致电刘旭,询问她与王晓亮是否仍为夫妻。她予以否认,并以“不太方便回答”为由拒绝采访。王晓亮父亲的电话无人接听。

8日,在媒体报道后,刘旭曾主动致电受骗学生,称自己和王晓亮取得联系,确认他已经和警方联系,正在督促和帮助他直面问题,要求他提供账单,同时她还称自己及家人也受骗了。

欠款时间越久,受骗学生和其父母接到的催款电话和短信就越频繁,内容就越惊悚,有的人甚至每天都会接到。

2017年2月2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召开了由学生处干部、保卫处干部、各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学生代表参加的会议。会后,向学生收集了电子版情况说明。

3月27日,由于学生要求与警方沟通,4名同学与学校代表到南京瑞金路派出所了解相关进展,警方称目前材料不足,暂时无法立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致电瑞金路派出所办案民警,该警官称需与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联系,自己“无可奉告”。

一周前,有学生接到民警来电,称目前正在调查,是否立案要在调查后才能确定。

小A说:“王晓亮已经承认了盗用信息,警方和第三方平台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还要被催款?退一万步说,即便我们防范意识不强泄露了信息,但王晓亮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我的卡上拿走贷款和钱,这还不违法吗?警察为啥不管?”

受访的学生均表示,“辅导员”是王晓亮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他们也是因此对王晓亮产生了信任。小B说:“学校发现他诈骗,为什么不及时制止和处理?”

小C则十分担忧:“这些贷款的记录已经在第三方信用平台上留下了痕迹,不知道这未来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是不是上了‘黑名单’?”

4月7日接到王晓亮电话后,一名受骗的学生说:“我们现在不相信王晓亮任何一句话,因为他在我们心中已没有信任值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欠了网贷报警有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