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差生逆袭到全年级第一,还会被大家瞧不起吗?

最近期末考试,家长们都在为自家孩子的考试发愁。在我的老同学群里,我的两个同学这样聊着自家孩子的学习:

我家那个干啥都行,就是学习不行,乐高能玩一整天,就连小视频也能捣鼓地像模像样,可是让他学习就和要命一样;

半个小时写3字,坐在椅子上,东扭扭西晃晃,就像椅子上有针扎屁股一样,一刻都不带消停的,根本不是读书的那块料;

对“自己家孩子”的抱怨,这些版本总是惊人地相似,有时候除了学习,也会抱怨孩子的性格:

我家孩子学习还行,就是不爱说话,胆子特别小,不像别人家的孩子乐观、开朗,每天都和一群小伙伴玩,回来一问就是,我自己玩的。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习上进成绩好,性格乐观开朗有很多朋友,谈吐落落大方,不胆怯......但实际上,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完美的孩子可遇不可求,那有着“瑕疵”的孩子到底有没有救呢?

你身边或许也有过这样的例子:“一无是处”的差生因为一个老师的鼓励或一些契机,而逆袭。那这其中,

能让孩子“逆天改命”的那个关键,在哪里呢?

我大学室友跟我说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她曾经也因为“光照进了缝隙”,被改变了人生。

小学的时候她成绩不好,长得也不好看,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因为自卑,在人群中就显得特别边缘化。

她小时候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的爱好是写毛笔字,平时在家会带她写硬笔书法,所以相比同龄的孩子,她的字会稍微好一点儿(但也不算特别突出,毕竟那时候还是小学)。

有一次,学校要办黑板报比赛,每个班级出一幅,老师特地点名她:“xxx,你来负责写字吧!”

同学们都一脸错愕,因为没有一起玩过,大家都不知道她写字啥样。

结果写好之后,大家一看,都夸她写的字很好看,黑板报也在那次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之后,她还去参加了学校和区里的硬笔书法的比赛,拿了几个奖(也并非都是第一名,但每次拿奖回来,老师都会在班级里提一下她的成绩)。

也就是这一次次的小荣誉,让她得到了同学羡慕和欣赏的目光,在这些目光给她带来了同龄人的接纳,渐渐地,她朋友越来越多,也变得开朗起来。

再后来到了初高中,她还是会去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学校里搞文艺活动她也会参与出力,她还参与竞选了学习委员、班长、学生会……

最主要的变化是,她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她说,一开始自己不仅成绩不好,而且非常自卑,但当第一次听见“你写的字好好看”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有时候,去挖掘孩子身上那块,能让光照进去的地方,真的能帮助一个孩子“逆天改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一个概念——“积极关注”,它原先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技术,指咨询师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对来访者给予积极的正面的关注,通过发现及肯定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树立信心。

这一技术,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颇为适用。

要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只需要一点,就是积极关注孩子,找出孩子身上那个“能让光照进去的缝隙”,不停地对孩子进行鼓励的“光照”,渐渐地,孩子能被照进来的这一束光而彻底改变。

在韩国纪录片《差生》中,有这样一个主人公,他叫Todd.

Todd出生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的乡下,作为家里的老大,他从小就特别调皮捣蛋,每天闯祸惹麻烦,没有一天能让父母省心。

在上美术课的时候,他往教室里扔一堆臭气弹,导致全班同学全部逃离教室。

如果只是淘气,成绩好点也便罢了,但Todd成绩也是垫底,所有的科目成绩都是F,在高中就辍学了。

任课老师说他无可救药,同学们也对他指指点点,全班都孤立他甚至对他进行校园暴力。

虽然总是在惹麻烦,学习成绩也差地一塌糊涂,Todd的父母也会觉得非常难过,听到老师对自家孩子的各种负面评价,Todd的妈妈也曾经躲在房间偷偷哭。

但是她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家长一样,采取一些极端的惩罚,她觉得这是孩子试错的一个过程,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同时Todd妈妈也一直坚信,“即使他拿到很低的成绩,我也知道这不代表这个孩子的一切”。

Todd高中就选择了辍学,结婚生子,那年才19岁。

婚后两年的时间里,他靠着政府补助金生活,并且换了10个工作,在其他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懒汉。

但父亲却说:“我不觉得你懒,我只觉得你需要去做一些挑战”。

为了生计,Todd报名了一所任何人都可以上的大学,没想到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大学里,Todd发现自己对教育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通过努力,他考上了哈佛的教育研究生,最终成为了如今的哈佛大学教授。

在我们看来这是个差生逆袭的故事,但Todd的父母却一直坚信“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并且一遍一遍地去鼓励他尝试新的挑战。

“坚信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并且永远支持他”,正是这种爱和安全感给Todd原本灰暗的人生带来了持续的光亮,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好。

正如Todd所说的,“如果不是父母的支持,也永远不会想到我会有现在这样不用的生活”。

大多数父母都太过于轻易给孩子下判断了,例如:就是笨,学习一点也不努力,每天都知道调皮捣蛋,一点都不让我省心等等,殊不知,这些标签就是捆绑在孩子身上的枷锁,阻止ta无法向好的方向更近一步。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用爱让孩子确信自己是安全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带着父母的信任、支持、爱和安全感,勇敢前行。

一个孩子,如果有一直信任ta并且能够给予支持的父母当然是很幸运的。还有一些孩子同样也足够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能够改变命运的良师。

电影《嗝嗝老师》就讲了因为一个好老师,改变孩子命运的故事。

嗝嗝老师名叫奈娜,她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身体会不受控制地颤抖、抽搐,发出嗝嗝的声音,这种病症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药物能完全消除。

她在育人生涯中,遇到了这样一群孩子,抽烟、喝酒、打架,经常惹是生非,搞恶作剧,给老师起绰号,学习成绩一直垫底,面临着被退休的命运,而且已经气走了7个老师,她是第8个。

在上学第一天,学生们就开始搞恶作剧,他们在椅子上做手脚,导致老师奈娜摔倒在地上。

他们听到老师奈娜发出嗝嗝的声音之后,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嘲笑她。

但奈娜依然微笑着和他们说话,甚至还和他们一起唱打油诗。

有次恶作剧实在过分了,闹到了校长那里,本来这群孩子以为自己肯定要被退学了,结果是奈娜老师站了出来,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奈娜老师一次次的帮助,让这群孩子的心里产生的变化,他们开始接受这位老师。

但是由于没有好好学习,基础太差,教科书上的内容对这群学生来说有些吃力。

老师奈娜就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外面,用抛鸡蛋的方法引入抛物线的概念,给篮球量体温,让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还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奈娜老师还引导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并不停地用话语激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信心大增从而站向更高的地方。

例如,在这群孩子里面,有一个酷爱街头赌博的男孩。他的心算能力非常强,比计算器还快。

拥有这一天赋的男孩对此不以为意,认为“有数学天赋又有什么用?考上研究生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在贫民窟挨家挨户推销产品?还不如自己街头赌博挣得多。”

而奈娜告诉他,他的天赋可以让他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你喜欢赌博,完全可以,你就玩更高级、合法的赌博——股票,你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投资银行家”。

奈娜老师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们“你可以”“你能行”“你有机会成为xxx”。

就这样,这些话语一遍一遍地在孩子们的耳边重复,成为了打开孩子们内心的一道亮光,让孩子不仅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坚信自己可以走的更高更远,从而就有能够助他们“起飞的隐形的翅膀”。

每个孩子都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所在的地区或者生活所限,因此他们看到不到未来的样子,只能看到如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一小片天空。

这时,如果有一位良师能够带领他们去发现世界上还有更远的地方,并且一遍遍地告诉他们“你能行”的时候,那么孩子就有可能离开禁锢自己的地方,朝着更广阔的世界奋力前行,即使不能完全挣脱生活的束缚,至少孩子会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徐峥曾经在《我就是演员》评价一个人的表演时说:

“得使劲儿地夸,要在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

随后他不吝言辞地夸了一大段话,台上的那个演员瞬间落泪,这段话应该对他来说很重要。

因夸奖而自信,因自信而勇敢,这样才能成才,成功。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每个“差生”,或者是在外人看来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孩子,都有机会变成“优等生”,变成我们口中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只要帮他找到一个他擅长的闪光点,并且一直鼓励他,让他建立自信,那么他在发展这个特长的过程中,就可以变成一个好学生,甚至成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如何逆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