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如何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作品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建筑、通信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学院坚持内涵建设、优质发展,于2015年建成省级重点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建设人才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是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的建设行业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青海省建设、通信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职工继续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国家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建成国家优质高等专科院校。

  近年来,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办学水平、促进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为推进学校一流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全院上下形成了“团结协作、敬业创新、实干拼搏、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 强思政,见实效,立德树人促成才

  学院党委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良好成效。

  (一)健全思政工作制度。制定《“3211”育人工程实施方案》,即:利用好三个主阵地育人(课堂教学、党团学生组织、班级管理服务等主阵地育人);抓好两个渗透育人(课内渗透、课外渗透育人);建立一个育人机制(建立一个全员育人的育人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育人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整合育人师资队伍资源),构建“多视角、立体化、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狠抓思政队伍建设。严格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制定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细则》,不断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培训,近3年投入培训经费22.24万元,开展10余期辅导员、班主任专项培训,共105人次参加培训。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全院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3名辅导员分别获得2016、2017、2018年“青海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称号。

  (三)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院领导分别围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牢记历史使命,书写人生华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40余场,覆盖全院师生;建立全院师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通过思政课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团学干部培训、特聘教授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图:学院领导上讲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深入推进“四爱三有”主题教育。 制定《关于深入开展“四爱三有”教育的实施办法》,开展“四爱三有”大家谈主题班会、感恩演讲比赛、综合手抄报、黑板报、硬笔书法等评比活动;编制《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政导育手册》《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经典诵读手册》《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文明校园应知应会手册》,作为学生晨读中日常学习资料,为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补充;。

  图:“四爱三有”晨读学习资料

  同时,将“四爱三有”教育融入到每周“国旗下讲话”、毕业教育、班级晨会、班会以及校规校纪教育等日常活动之中,通过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广大师生践行“四爱三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四爱三有”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四爱三有”教育活动的工作案例《青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获得全省高校“四爱三有”教育工作案例一等奖。

  (五)拓展思政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建筑、通信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用人需求,以“学成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育人理念,依托青海省建筑通信职教集团合作企业的文化资源,将企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为导向设计课程。通过人文素质实践独立周、分角色综合模拟实训课、融入职业标准的考核评价等载体和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合,因材施教,打造校企融合、体现职业素养的思政教育品牌。

  图:人文素质独立实践周之赴甲山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调研

  (六)组织开展先进、文明评比活动。为更好的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推动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和集体凝聚力,学院每年组织一次全院范围的“先进班集体、文明教室、文明宿舍、三好学生、文明大学生”评比活动,树先进抓典型,不断增强同学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及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讲卫生、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良品德,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向上的生活习惯。2016~2018年,共有49个班级获得“先进班集体”称号,36间教室获得“文明教室”称号,158间宿舍获得“文明宿舍”称号,226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306名学生获得“文明大学生”称号。

  图:“先进班集体、文明教室、文明宿舍、三好学生、文明大学生”评比活动

  (七)深化实践育人。 创建“野生动物园”“福禄巷南社区”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纪念日和学雷锋志愿服务进社区志愿活动,每年组织志愿服务30余次,参与学生500余人次,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思想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育蕴含“家国情怀”的实践文化。 2018年学院被命名为“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016年以来,组织19支社会实践队200余名志愿者赴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孙家村、平安县巴藏沟、大通土族回族自治县三条沟村等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图:学院被评为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图: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得

  “省级优秀团队”称号

  • 抓班子,聚合力,勇于担当做表率

  学院党委深耕立德树人根本,从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强化党建引领。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重点围绕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交流研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委委员讲党课制度,院级领导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坚持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同考核。

  图:院党委被中共青海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2019年先进党组织

  同时以红色教育培训为抓手,组织师生赴原子城、红色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接受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及优秀学团干部全覆盖。

  图: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西柏坡开展“追寻领袖足迹重走赶考之路”主题教育培训班培训班、

  图: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组织师生赴延安开展红色主题教育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员先锋示范岗”为平台,发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连续多年坚持每年表彰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优秀教师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2017年、2018年院党委荣获“省住建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学院获得中华职教社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1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奖”。2019年,市政机电工程系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图: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表彰大会

  • 正师风,立师德,狠抓质量塑师魂

  学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围绕承接任务,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一)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学院自2006年以来实行每三年一轮全员竞聘上岗的制度,在干部“能上能下”、“轮岗换岗”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在2017年第五轮岗位竞聘工作中轮岗力度达69%,30~40岁的青年干部占聘任中层干部的42%,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

  图:学院开展第四轮中层干部竞聘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同时,制定《教学工作规程》,规范教学工作,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注重师德修养,教师考核坚持“德、绩、效、能”四结合综合评价原则,并把师德考核放在首位和核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原有的《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细化“导师考核标准”和“新教师考核标准”;遴选50名德才兼备的教师建立学院导师库;全面落实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制度通过《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保障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要求有效落实,并将企业岗位实践作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及岗位聘任的刚性要求;选派中青年教师32人进行企业顶岗,企业顶岗天数累计3736天,其中连续半年以上顶岗人数为3人;实施双专业负责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21人担任兼职专业负责人,实行“同管理、同培训、同考核”三同步管理模式;3年来,学院省级重点专业(群)“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24项,共计101人次;培养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省级骨干教师6名;2项教改成果获得青海省高职组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建筑节能技术教科研创新团队,被省教育厅确立为“青海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得“青海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图: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358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风采展示栏

  • 创特色,铸品牌,以文化人提内涵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发挥校训育人功能。学院校训为“强学力行,厚德固本”,自1978年建校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学院结合新时代对办学定位的新要求,充分挖掘其新时代精神内涵,构建了“四梁八柱”的校训新时代精神。新校训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希望和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相吻合,勉励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淡泊名利、潜心耕耘、砥砺前行,同时也激励全体同学志存高远、勤学苦练、明辨修德、全面发展。挖掘校训精神基础上形成的论文《高职校训的新时代精神内涵和现实启示探究》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二)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结合建筑、通信类专业特点进行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从2014年起开办“博雅文化大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势政策、名著赏析和青海历史人文、建筑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

  图:学院博雅文化大讲堂被评为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图:“高雅艺术进校园”之中国歌剧舞剧院《悠悠思路情—歌剧片段音乐会》走进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省内外文艺交流活动,大力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青海精神,进一步弘扬双廿建院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灵动的创造思维、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2016年,获得“青海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系列讲座活动获得“青海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二等奖”。

  图:我院大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五人制足球赛”

  图:经济管理系组织师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三)强校企合作文化育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建筑、通信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用人需求,以“学成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育人理念,依托青海省建筑通信职教集团合作企业的文化资源,建成5个校企合作思政教育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为导向设计课程,通过人文素质实践独立周、分角色综合模拟实训课、融入职业标准的考核评价等载体和措施,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要素融合,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校企融合、独具建筑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实践中形成的《校企合作文化育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案例,获得2016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一等奖”。

  图: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碧桂园物业青藏片区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及学生参观碧桂园公司

  五、优环境,保平安,精准发力建和谐。

  (一)加强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制定学院《校园物态文化方案》,以人文视角为校园楼宇、道路命名,展现校训精神,体现学院办学思想。近三年学院不断投入资金加大学院教室、实训室、走廊等校园文化墙和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力度。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爱三有、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均已上墙,校园规划、教室布置、橱窗黑板的设计和管理,都体现了知识性与教育性,努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事都成为教育资源,真正起到了“一砖一瓦都姓党,一花一草都姓社”的育人作用。

  图:校园党建文化宣传栏

  传承弘扬鲁班文化,锻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树立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技艺精湛的职业技能,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提高师生职业素质,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和鲁班传人。

  (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持实行教职工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教师深入学生宿舍,及时协调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开展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发放《防“校园贷”风险致学生及家长一封信》,邀请银行专业人员进行“校园贷的危害、金融知识等”专题讲座;在“3.14”、青洽会、国庆节、国家重大会议召开期间等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对消防安全、食堂安全、卫生防疫、违规使用电器设备、管制刀具等进行全面检查;定期召开安全稳定、矛盾排查专题工作会议,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分类台帐、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工作台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做到突发情况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置;积极组建校园微型消防站,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校园微型消防站演练。刘济川同志获得2017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维稳工作先进个人”。

  图:学院开展涉藏维稳思想教育引导宣讲会

  图:学院开展消防应急演练

  (三)致力服务社会。编制《青海省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工程技术规程》等9项省级技术标准及图集,填补了我省采暖工程技术标准的空白;依托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专业,完成适应青藏地域条件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应用技术体系;杂多、门源县发生地震灾害后,学院组建师生工作队赶赴地震灾区对受损房屋进行建筑安全鉴定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精准扶贫。依托学院优势专业资源,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开展相关新型农牧民培训;学院选派100名优秀党员教师与扶贫点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孙家村100户贫困户结对认亲,先后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余万元;先后选派11位优秀教师到化隆县昂思多镇尕吾塘村、公拜岭村驻村扶贫;驻村扶贫干部李森春老师2016年获得“全省扶贫攻坚先进个人”。

  图:情系乡村学校——学院为化隆县昂思多镇公拜岭村小学捐赠课桌椅

  图: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社会实践团被评为“优秀团队”

  六、严制度,重过程,坚持不懈强阵地

  学院党委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一切教育教学等办学活动都遵循党的政治路线,不断巩固学院社会主义办学阵地,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筑牢思想阵地。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会,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新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加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今年6月28-29日,学院召开了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研讨会,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勇亲临会议并作讲话,会议还邀请了省教育厅党建思政德育处王利处长和省委党校的专家教授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开展主题讲座。同时,本次会议我们总结了一批学院在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党建、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成效、新模式,对优秀作品和突出工作进行表彰,共同谋划下一步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学院意识形态阵地。

  图:2019年6月,学院召开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研讨会

  图: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勇在研讨会上讲话

  图:省教育厅党建思政德育处处长王利围绕意识形态工作作专题讲座

  图: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通过开展形势与政策报告、特聘教授讲座、党课培训等方式加强新形势下学院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引导大学生承担时代的重任,为祖国发展、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学院大力开展形势与政策报告与特聘教授讲座活动

  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组织思政课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积极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活动、模拟法庭等创新授课方式等举措,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图: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

  (二)加强思想阵地管理。切实加强对讲座、论坛、报告会、学术研讨等相关活动的审核,进一步强化对学院主网页上的新闻发布、校园宣传栏及电子显示屏等宣传的把关,坚决落实“一事一报”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政治纪律,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全面落实听课制度等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评估把关的力度,确保课堂教学正确的政治导向;对学院内的学生文艺演出、辩论赛、诗歌朗诵等学生会及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思想文化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严格审查和把关,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阵地管理,坚决杜绝有害言论、宗教传播的机会和空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明校园创建永远在路上。学院将一步一个脚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围绕我省“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依托学院“高品质提升项目”,使得文明校园建设不断上层次、上水平,以扎实有效的文明校园建设成果凝聚师生共识,推动学院内涵发展,带动育人化人的正能量,播撒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果。

}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称“大赛”或4C)启筹于2007年,始创于2008年,已经举办了13届66场赛事。

第一届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独立发起主办;从第三届开始,理工类计算机教指委参与主办;从第五届开始,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也参与主办;从第13届开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通知,大赛由北京语言大学聘请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的教师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大赛组委会的相应机构,由相关高校、相关部门、承办单位相关人员等组成。

此外,2011年-201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参与了主办;2017年,中国高教学会参与了主办;2018年,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参与了主办。

目前,大赛是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的赛事之一(榜单第1名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国赛的参赛对象覆盖中国大陆普通高校中所有专业的当年在校本科生。

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国赛决赛时间在当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

“三安全”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前提,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人身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竞赛项目的内容,要符合现行的宪法、法律和法规;

经济安全,是指所有往来的经费委托承办院校处理,财务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制度;

人身安全,是指现场决赛期间,务必保证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参与者包括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竞赛评委,以及与大赛相关的志愿者等其他人员。

“三服务”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目标,即:为学生就业的需要服务、为专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本科生相关专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一种实践形式,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落实并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人才服务。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的、科技型的群众活动。大赛的生命线与遵从的原则“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灵魂和基础,公开是保证公平、公正的保障。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建有章程,操作规范。自2009年开始,连续12年每年出版一本参赛指南(内容包括大赛通知、大赛章程、大赛组委会、大赛内容与分类、国赛决赛承办单位管理、参赛事项、奖项设置、违规作品处理、作品评比与评比委员规范、获奖作品的研讨、获奖作品选登等),均是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这种通过正式出版参赛指南以利于社会监督、检验赛事的做法,是目前全国所有200多个面向大学生的竞赛所仅有。

5.大赛对象与竞赛分类

(1)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国赛的参赛对象是当年本科所有专业的在校学生。本赛事只服务于当年在校的各专业的本科生,重点是服务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应用。

(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竞赛内容目前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与教学辅助、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媒静态设计、数媒动漫与微电影设计、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以及计算机音乐创作等类别。

其中,计算机音乐创作类竞赛,是我国大陆开设最早的、面向大学生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的仅有的国家级赛事。

(1)大赛以三级竞赛形式开展,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国家级决赛。省赛原则上由各省的计算机学会、省计算机教学研究会、省计算机教指委或省教育厅(市教委)主办。

由省教育厅一级参与或继续主办省级选拔赛的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甘肃、新疆。

要求校级初赛上推省级赛的比例不能高于参加校级赛有效作品数的50%,省级赛(含省级直报赛区)上推国赛的比例不能高于参加省级赛有效作品数的30%。

省级赛(含省级直报赛区)的奖项由省级赛组委会自行设置。建议省级赛一等奖占参加省级赛有效作品数10%,二等奖占20%,三等奖占30-40%。

(2)大赛的参赛作品贴近实际,有些直接由企业命题,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参赛院校逐年增多,由2008年(第1届)的80所院校,发展到2020年(第13届)的800多所;参赛作品数,由2008年的242件,发展到2020年的1.3万余件(参加省级赛的作品数)。

参赛作品质量也逐年提高,有些作品被CCTV采用,有些已商品化。

(3)由于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赛在全国已有良好声誉,赛事的影响力也逐年提升。目前,参赛本科院校数超过三分之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参赛院校数接近七成;原211参赛院校数过半,原985大学参赛学校数过半。

大赛目前是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的赛事之一。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以“三安全”为前提,以“三服务”为目标,以“三公”为原则,从筹备开赛到现在,经过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赢得了参赛师生的支持和信任!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发展,将进一步地让师生受益、让学校受益、让社会受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2021年(第14届)大赛内容分类、参赛要求、承办院校与决赛时间

1、2021年大赛作品共分14大类(组),类(组)数与2020年相同。

(1) 软件应用与开发。

(2) 微课与教学辅助。

(5) 人工智能应用。

(6) 信息可视化设计。

(7) 数媒静态设计(普通组,证书上不出现“普通组”三字,下同)。

(8) 数媒静态设计专业组。

(9) 数媒动漫与短片(普通组)。

(10) 数媒动漫与短片专业组。

(11)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普通组)。

(12)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专业组。

(13) 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

(14) 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

2、数媒各大类参赛作品参赛时,按普通组与专业组分别进行。界定数媒类作品专业组的专业清单(参考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专业目录),具体包括:

(1)教育学类:040105 艺术教育

(2)新闻传播学类:050302 广播电视学、050303广告学、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050307T数字出版

(3)机械类:080205工业设计

(4)计算机类: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080912T 新媒体技术、080913T电影制作、080916T虚拟现实技术

3、大赛数媒类与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的主题

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媒类与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的主题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冰雪运动”。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赛在每年设置作品主题时,将继续体现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2021年大赛主题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大赛主题的核心是围绕北京冰雪冬奥、冬季体育运动,以及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具体地,2021年大赛数媒类与计算机音乐创作类的作品内容主题包括:

(1)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重在中国北京、张家口举办。

(4)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例如:运动项目包括:蹴鞠(类似于现代足球)、角力(类似于现代摔跤)、捶丸(类似于现代曲棍球)、马球、射箭、五禽戏、武术等;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包括:诗词、建筑、服饰、人物等。

4、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大赛恢复开赛初期参赛作品指导教师不能担任评委,即评委不得担任参赛作品的指导教师的规定。

5、参赛作品内容若包含地图,若涉及国家当代疆域版图,只要说明地图以中国国家相关出版社或相关国家地图网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相关地图为准就可以了。

若以外国地图版本为背景,而与我国版本有出入,属于违规。

6、本通知发布的内容属于初定,后续可能会有微调,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相关通知。

本通知的发布,标志着2021年大赛的预启动。各省级赛组委会可以按此精神作相应的部署,适时举办省级赛。有关2021年大赛国赛的信息,需以2021年(第1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预备会议后发布的相关通知为准。

二、大赛作品内容分类及说明

(1)Web应用与开发。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

(1)软件应用与开发的作品是指运行在计算机(含智能手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软件,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算法设计等功能或服务。

(2)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3)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1)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以教学短视频为核心,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教学辅助课件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程软件。

(3)微课与教学辅助课件类作品,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类作品选题限定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和中小学自然科学相关教学内容三个方面。 作品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其立场、观点需与教材保持一致。

(4)虚拟实验平台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传统教学和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5)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6)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9)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城市管理小类作品是基于全面感知、互联、融合、智能计算等技术,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以提升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为宗旨,形成某一具体应用的完整方案。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控、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安全防护、智能建筑、文物保护、数字博物馆等。

(2)医药卫生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医疗保健和医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医院应用,如移动查房、婴儿防盗、自动取药、智能药瓶等;家庭应用,如远程监控家庭护理,包括婴儿监控、多动症儿童监控、老年人生命体征家庭监控、老年人家庭保健、病人家庭康复监控、医疗健康监测、远程健康保健、智能穿戴监测设备等。

(3)运动健康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大众健身质量为目的。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运动数据分析、运动过程跟踪、运动效果监测、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养成以及职业运动和体育赛事的专用管理训练系统和设备。

(4)数字生活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稳定的通信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便利程度为目的,包括: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鼓励选手设计和创作利用各种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的作品。

(5)行业应用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解决某行业领域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价值为目的,包括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零售、物流、农林、环保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

(6)作品必须有可展示的实物系统,需提交实物系统功能演示视频(不超过10分钟)与相关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过程应对作品实物系统进行功能演示。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下设大数据实践一个小类。

(1)大数据应用类作品指利用大数据思维发现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的应用需求, 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新技术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分析、业务智能、辅助决策等应用。要求参赛作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成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应用场景、问题描述、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实验、主要结论等。参赛作品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可运行的程序、必要的实验分析,以及数据集和相关工具软件。

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环境与人类发展大数据(气象、环境、资源、农业、人口等)。
  • 城市与交通大数据(城市、道路交通、物流等)。
  • 社交与WEB大数据(舆情、推荐、自然语言处理等)。
  • 金融与商业大数据(金融、电商等)。
  • 法律大数据(司法审判、普法宣传等)。

⑦ 文化与教育大数据(教育、艺术、文化、体育等)。

(2)本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3)每位作者在本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含作品的现场演示)应不超过10分钟。

(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人工智能实践赛。

(2)人工智能挑战赛。

(1)人工智能实践赛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思想的解决方案。这类作品,需要有完整的方案设计与代码实现,撰写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包括: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技术方案、作品源代码、用户手册、作品功能演示视频等。本类作品必须有具体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现场答辩时,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演示。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城市与交通(包括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家居与生活、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农林与环境、智能教育与文化、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机器学习方法研究。

(2)人工智能挑战赛采用组委会命题方式,一般为3-5题,各参赛队任选一赛题参加,赛题将适时在大赛官网公布。挑战类项目将进行现场测试,并以测试效果与答辩成绩综合评定最终排名。

(3)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4)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5)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6)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7)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中,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人工智能实践赛的作品不多于3件、人工智能挑战赛的作品每题不多于1件。

(2)动态信息影像(MG动画)。

(1)信息可视化设计侧重用视觉化的方式,归纳和表现信息与数据的内在联系、模式和结构。

(2)信息图形指信息海报、信息图表、信息插图、地图、信息导视或科普图形。

(3)动态信息影像指以可视化信息呈现为主的动画或影像合成作品。

(4)交互信息设计指基于电子触控媒介的界面设计,如交互图表以及仪表板设计。

(5)数据可视化是指基于编程工具、开源软件或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的可视化作品。

(6)该类别要求作品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完整性、流畅性和实用性,而且作者需要对参赛作品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可靠性进行说明,并提供源文件。该类别作品需要提供完整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的说明,特别是设计思想与现实意义。数据可视化作品还需说明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提交作品源代码、作品功能演示录屏等。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8.数媒静态设计专业组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微电影作品,应是借助电影拍摄手法创作的视频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节和剧本创作。

(3)数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的各类短片。

(4)纪录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纪实的手法,拍摄的反映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的短片。

(5)动画作品,是利用计算机创作的二维、三维动画,包含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声音和动画特效等内容。

(6)新媒体漫画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传统手绘漫画创作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静态、动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漫画作品。

(7)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8)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9)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10)每位作者在本大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3)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0.数媒动漫与短片专业组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微电影作品,应是借助电影拍摄手法创作的视频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节和剧本创作。

(3)数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的各类短片。

(4)纪录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纪实的手法,拍摄的反映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的短片。

(5)动画作品,是利用计算机创作的二维、三维动画,包含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声音和动画特效等内容。

(6)新媒体漫画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传统手绘漫画创作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静态、动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漫画作品。

(7)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8)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9)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10)每位作者在本大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3)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3)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游戏设计作品的内容包括游戏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关卡设计、交互设计,是能体现反映主题,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戏作品。

(3)交互媒体设计,是利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语音、图像、体感等各种手段,与作品实现动态交互。作品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静态版式设计。

(4)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作品,是利用VR、AR、MR、XR、AI等各种虚拟交互技术创作的围绕主题的作品。作品具有较强的视效沉浸感、用户体验感和作品交互性。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2.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专业组

(3)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游戏设计作品的内容包括游戏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关卡设计、交互设计,是能体现反映主题,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戏作品。

(3)交互媒体设计,是利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语音、图像、体感等各种手段,与作品实现动态交互。作品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静态版式设计。

(4)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作品,是利用VR、AR、MR、XR、AI等各种虚拟交互技术创作的围绕主题的作品。作品具有较强的视效沉浸感、用户体验感和作品交互性。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前面“一、说明”中第2点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3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3件。

(1)原创音乐类(纯音乐类,包含MIDI类作品、音频结合MIDI类作品)。

(2)原创歌曲类(曲、编曲需原创,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编曲部分至少有计算机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不允许全录音作品)。

(3)视频音乐类(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视频部分鼓励原创。如非原创,需获得授权使用。音乐部分需原创)。

(4)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作品必须是以计算机编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交互音乐,或交互声音装置。提交文件包括能够反应作品整体艺术形态的、完整的音乐会现场演出或展演视频、工程文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件)。

(5)音乐混音类(根据提供的分轨文件,使用计算机平台及软件混音)。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竞赛。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后面“14.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的“说明(2)”所述。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竞赛。

(3)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4)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5)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6)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7)每校参加计算机音乐类直报平台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4件。

(8)为更有利于参赛作品的创作,本届大赛暂时取消往届大赛中“编曲类”计算机音乐作品小类,新增“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小类。

14.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

(1)原创音乐类(纯音乐类,包含MIDI类作品、音频结合MIDI类作品)。

(2)原创歌曲类(曲、编曲需原创,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编曲部分至少有计算机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不允许全录音作品)。

(3)视频音乐类(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视频部分鼓励原创,如非原创,需获得授权使用。音乐部分需原创)。

(4)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作品必须是以计算机编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交互音乐,或交互声音装置。提交文件包括能够反应作品整体艺术形态的、完整的音乐会现场演出或展演视频、工程文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件)。

(5)音乐混音类(根据提供的分轨文件,使用计算机平台及软件混音)。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竞赛。

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作者,划归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

① 在以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与类似院校(诸如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范大学或普通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或艺术系科就读。

② 所在专业是电子音乐制作或作曲、录音艺术等类似专业,诸如: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作曲、音乐制作、作曲、音乐录音、新媒体(流媒体)音乐,以及其它名称但实质是相似的专业。

③ 在校期间,接受过以计算机硬、软件为背景(工具)的音乐创作、录音艺术课程的正规教育。

其它不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作者,均划归为普通组。

(3)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符合专业组条件的,则该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竞赛。

(4)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

(5)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7)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10分钟。

(8)每校参加计算机音乐类直报平台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4件。

(9)为更有利于参赛作品的创作,本届大赛暂时取消往届大赛中“编曲类”计算机音乐作品小类,新增“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小类。

1.所有类别(组)、所有小类的每一件参赛作品,均必须是作者为本届大赛(-)完成的原创作品(挑战赛类作品的截止日期以官网公布的为准),作品完成者与参赛作者必须一致。与已发表、展出、获奖的作品雷同或相似的作品(包括作者前期的作品),均不得参赛。

2.无论何时,参赛作品一经发现涉嫌重复参赛、剽窃、抄袭等违规行为,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该作品的参赛资格。若已获奖,则取消该奖项。同时将在大赛官网上公布违规作品的作品号、作品名、作者与指导教师姓名、相关人员所在学校校名,以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名。

3.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

4.各省级赛获奖作品和省级直报赛区获奖作品,需根据比例按排名上推到国赛。最终可参与国赛现场决赛的参赛队,将根据承办单位的承办能力,按照省赛和省级直报赛区上推排名的先后顺序决定。

四、国家决赛6个场次的内容、学校、地点与时间

  1. 大数据应用/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普通组)
  1. 软件应用与开发 / 数媒静态设计(普通组), 指导:山东大学
  1. 微课与教学辅助 / 数媒静态设计专业组, 指导:东北大学
  1. 人工智能应用 / 数媒动漫与短片专业组

指导: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东南大学

  1. 物联网应用/ 数媒动漫与短片(普通组), 指导:厦门大学
  1. 信息可视化设计/ 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专业组/

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

承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音乐学院

说明:以上为初步计划,以最后发布的版本为准。

}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势政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儒学在南宋有了发展。以吕祖谦、叶适为首的儒学家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使

2、得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用我们南孔儒学的“义利并重”取得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于是我们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我们用起来肯定比人家还要灵。只要我们一旦领会了理论的实质,别人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因这个理论孕育、生长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

3、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自信 自律 敬业 合作 宽容 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忠诚,就是对你好的人你不能对他坏。谁对你最好?国家,母亲。秦桧后裔秦涧泉到杭州做官,看到秦桧像很不舒服,就悄悄把它扔到西湖里。结果西湖水突然变臭。老百姓议论纷纷。秦涧泉十分恐惧,只好把铁像重新搬到岳飞墓前,并懊丧地作了一副对联:自打宋

4、后名少桧,我到坟前愧性秦。我们讲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指的是因为自己的突出贡献而使祖宗家人同享荣华富贵。但身为宰相的秦桧却使子子孙孙代代蒙羞。这是一个不忠的典型。这是道德审判,也是文化审判。中华民族最无法原谅的就是汉奸。自信过去我们讲了太多的谦虚。谦虚依然需要。但现代社会,面对竞争,还必须学会拥有自信。好莱坞最著名的巨星之一英格丽保曼,出道之前是一个帽店的售货员。一次得知皇家戏剧学院招生,便也兴冲冲地去报名。英格丽保曼精心设计了一段小品。考试那天,英格丽保曼出台了,她跑两步往空中一跳而至舞台中间,快乐地大笑,接着说出了第一句台词。片刻,评判团主席挥了挥手,说“停止吧。谢谢你小姐,下一个。”英格丽

5、保曼怎么也没想到,她辛辛苦苦设计好的节目,评委居然看也没看就把它枪毙了。英格丽保曼绝望了。第二天,她接到了录取通知。很多年后,英格丽保曼已经很出名。她又碰到了那个评判员,便问他,“请告诉我,为什么在初试的时对我那么不好?就因为你们那么不喜欢我,我曾经去自杀过。”那个评判员瞪大眼睛望着她,“不喜欢你?亲爱的姑娘,你真是疯了!就在你跳到舞台正中对我们大笑的那一瞬间。我们就转身彼此互相说:好了,她被选中了,看看她是多么自信看看她的台风!我们不需要再浪费一秒钟了。还有十几个人要测试呐!叫下一个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得到社会肯定之前都是缺乏自信的。哪怕象英格丽保曼这样具有巨星潜质的人。那么

6、,象我们这样普通人,培养自信就犹为重要了。敬业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古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讲究效率,所以敬业不是很重要。但在工业社会,在现代社会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工作者是美丽的”,但前提是热爱这份工作。没有热爱,工作就变成了劳役。如何敬业,原杭州大学校园里有许多照相馆为学生提供各种摄影服务。但只有其中一家业务特别好,它的门口总是有学生排着队等候。边上有许多家照相馆很空闲,学生却不愿去。探其原因,这家照相馆的女主人原是一家国有照相馆的职工,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她给人拍照片,一定要拍到她满意的那张为止。有一回碰到一个长得不好看的学生,拍了半天终于满意了。学生来取照片时,很开心的笑了。

7、她发现这个笑容比照片上更美,马上说,“等等,让我把你这个笑容拍下来,我觉得你刚才这个笑容比照片上还漂亮。”试想,拍照片的目的是什么?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好记忆。那么,遇到一个那么努力要把你美好形象拍下来的摄影师,你还会有另外的选择吗?而这个摄影师全部行为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敬业”。郑建中的故事。敬业是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其实也是今天许许多多的人事业之所以成功的秘诀。自律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生活中有太多的陷阱。如果不能自律,不能管好自己,很难有所成就。爱惜衣服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起。合作这是我们今天太需要培养的品质。传统文化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

8、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农耕社会的特征。今天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他人单独生活,也无法靠个人力量单独获得成功。不学会合作就不可能成功。宽容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丰富而多元,宽容也就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特质。吸收各种不同信息,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共事,没有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就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依然没有获得成功(一般来说不可能),但也还是会有这种情况。那么你可以回头对自己做一个回顾总结。探找一下原因。我们有一句话,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无法成功,那么,这就是你的命运。命运是什么?命运是你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家,接受什么教育,因而决定你的一辈子会怎

9、么过。你的智商如何?你的悟性如何?你的胸怀,眼界如何?你的父亲是否在你十岁之前就已经告诉你,目光要远大,胸怀要开阔,要志存高远。如果没有,就不要伤心了。但请记得把这些话告诉给你的孩子。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大家不是在一代人身上完成的。一个家族的发展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都只是每个长长链条的一环。要给自己一个平和的心态。然后,为你的孩子打一些基础。而你,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即使你无法获得成功人生,你依然可以有幸福人生。杰出有杰出的幸福,平凡有平凡的幸福。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我们甚至已经可以感觉到它渐趋渐进的脚步声。在积蓄千年之后,这一回的爆发,是又一轮的摧枯拉朽。但这一回不只是纯理论的建树,而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它将带着中国文化的胎记将这世界广泛地覆盖。谁能较早的意识到这一点,谁就可以捷足先登,获取最早,最大,最有分量的的那桶金。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中国文化。因为它更本质,更纯粹,更着眼长远,也必然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从孔子的思想那儿汲取智慧。”他说对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风俗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