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是女儿过 这没女儿的儿子也得过什么意思?

对于DrX来说,人生中最大的变化是在短短3年之内有了3个孩子,而且是3个小男孩

在第一个男孩降生之后,我们家是1个孩子6个大人,老大可以说是过起了「众星捧月」的生活。

2年后,当我和老婆在B超的屏幕上看到2个跳动的生命时,我们的生命一下变得不同了。

未来的日子里只要3个孩子健康成长,其他事情都变得不重要了。当时唯一的期待是——给我们一个听话又乖巧的女孩吧!

结果,谜底揭晓,双胞胎小男孩!DrX内心还是有点小遗憾的...

1、爸爸到底有多宠女儿?

前几天,DrX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好奇地点进去一看,结果发现了一大批堪称「宠女狂魔」的爸爸。

有女儿前,谁要是敢揪男人的头发,绝对要了他的命。

有了女儿后,头发任你捯饬。

为了满足女儿们对芭比娃娃的幻想,爸爸们还做了人体模特。

女儿的水彩画板摔坏了,就借用了一下爸爸的脸...

用完了脸以后,还借用了一下爸爸的肚子...

甭管他们之前多么要面子,有了女儿以后,他们学会了跳舞,更是穿上了芭蕾裙。

自从有了女儿,许多说话阳刚的男人字里行间都变得娇滴滴,什么吃饭饭,洗澡澡,抹香香,拉手手。

孩子的妈妈都经常感慨:

「知道你爸对你贱,没想到你爸对你能这么贱。」

难怪连大S都说想和女儿交换人生,女儿简直就是史上地表最强 「小三儿」。

在国外,还有这样一位父亲。

瘫痪多年的他,偷偷地做了好久的物理治疗,只是为了婚礼当天,可以牵着女儿完成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不管多么困难,我都会亲手把你送到幸福的入口。」

DrX时常也在想,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肯定会非常宠爱她,每天听见她软绵绵的喊我「爸爸」一定很幸福,等到她嫁人的那一天,我这个老父亲可能真的会「老泪纵横」...

2、儿子和女儿的差别对待

DrX的同事今年喜得贵子,大女儿3岁。

刚满月的儿子哭唧唧,同事耐不下十分钟就开始骂:烦不烦啊,老子真是欠你的了!

但他对女儿却像变了张脸,整天宝贝宝贝的叫着,走哪里都牵着、抱着,晚上搂在怀里看动画片,睡前还有晚安亲亲。

看来有女儿的爸爸,十个里边九个都是女儿奴。为什么爸爸们面对儿子和女儿的时候,完全是两副面孔呢?你们家爸爸是这样吗?

  • 「不舍得批评女儿VS恨不得揍儿子」
  • 「女儿撒娇心醉VS儿子撒娇被嫌弃」
  • 「女儿睡觉搂着爸爸VS儿子睡觉搂着玩偶」
  • 「对女儿操碎心VS对儿子放养」

近些时间,网上一位重女轻男的爸爸,也火了一把。

视频中爸爸、儿子、女儿三人坐在沙发上,女儿似乎在饶有兴趣的看电视。

而一旁的爸爸则很专注的给女儿喂葡萄吃,这可苦了夹在两人中间的小儿子。他仿佛只是空气,全程被爸爸忽略。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儿子的表情:这真是我亲爸吗?难道我是捡来的?

还有这个在网上流传了许久的图片,爸爸搂着女儿熟睡,好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

不远处的儿子,自己抱着被子,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立自强。

还有这个爸爸,给女儿盖被子谨慎小心,生怕把女儿吵醒。

给儿子盖被子就是甩手一飞,小李飞刀走你。

作为「女儿奴」界的扛把子贝克汉姆,他对贝小七的宠爱溢于言表。

贝小七出门从来不用带脚,粑粑的手臂是专属座椅。

曾经叱咤球场的巨星,如今只是一个拿着绣花针帮女儿洋娃娃缝衣服的粑粑...

甚至爱屋及乌的把女儿画的简笔画,纹在了掌心。

「对待三个儿子,我会严格一些,会要求他们很多。对待女儿?没办法,完全没办法,我会满足小七一切的需要,谁让她是我女儿呢!」面对镜头谈及自己的4个孩子,贝克汉姆毫不掩饰对女儿的偏爱。

3、为何爸爸普遍更喜欢女儿?

微博上有一个投票,让大家选更喜欢女儿还是儿子,结果女儿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儿子。哈哈,儿子到底做错了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爸爸们真的更喜欢女儿吗?

2005年一项脑部扫描的研究发现,当父亲和女儿互动时,他们的脑区反应与和儿子互动时不太一样。

首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更喜欢玩打闹游戏,比如相互戳来戳去,挠痒痒,摔跤这些有一定攻击性的游戏。

但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父亲更可能给她们唱歌或者吹口哨,对女儿也给予更多情绪和社交性回应。

父亲对女儿使用的语言也和儿子很不相同。

和儿子讲话时,他们更喜欢用与「成就」相关的词语,比如「第一」「赢」「荣耀」等。

但和女儿讲话时,他们更倾向于用情绪相关以及与身体相关的词语,比如牵手手......

研究还发现,父亲们似乎通过与女儿互动,加强着对她们的角色期待。

父亲会鼓励女儿更有同理心、更善良、更温柔可爱。

鼓励儿子更具有竞争性,更勇敢,更独立。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女儿奴」父亲,他们似乎潜意识里想把女儿养成童话故事里的小公主,而他们自己则扮演着一个慈爱的国王和勇敢的骑士。

这些脑部研究并不能证明相对于儿子,父亲更爱女儿。

「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感受,它涉及到太多脑区。

也许父亲对儿子和对女儿的「爱」同样多,但是父亲对儿子和女儿表达爱的方式确实有很大差异。

做了「女儿奴」的男人,大多都会上瘾,多狂多酷的老爸,在女儿面前都可以很温柔。有一个宠爱自己的爸爸,也是女儿一生的福气。

DrX以前很想要有个小女儿,上天给了我3个儿子,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爱,每天能够陪伴在3个儿子身边,打篮球、玩游戏、读绘本,一切感觉都是最好的安排。

}

农村赡养老人,儿子和女儿有区别吗?

这个养老的问题,实际不分城市农村,道德传统是一样的。按国家法律和提倡的,理论上是男女都一样,即儿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具体到民间实际生活中,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且十里不同俗,各地可能又会有不同的情况。

赡养老人的问题,儿女有区别。受常期的旧思想意识影响,有一种封建陋习,即儿子是家族香烟的继承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形成了男孩的庄园,女孩的吃穿,即儿子继承祖上传留下的家业,同时也承担赡养老人养老送终的责任。女儿出嫁后,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外人。所以,多数农村出嫁的女儿就不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了。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律了。

但是,在平时或老人患病或老去的时候,做女儿的,平时眊看老人、伺候患病的老人、或者给老人买点吃头日用品等、老人老去时,奔丧等,这都是情理之事,也是出于女儿的良心、礼仪自觉行为。一般不参与老人丧葬消费收支费用。但随祭礼是另一回事。女儿条件富裕、娘家兄弟困难的,女儿出资资助、或给予或借与的钱款,另作它论。

如果是没有儿子只有一个或几个女儿的家庭,往家招赘的女婿夫妻要和儿子一样赡养女方的老人。而其它嫁出去的女儿,则以女儿的身份,可以眊看老人,老人患病时主动自愿的伺候老人,老人去世时,只奔丧上祭礼,不参与平时的出资赡养和殯葬收支费用。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外地情况就不清楚了。你们那里是什么习俗呢!望友交流!

农村赡养老人儿子和女儿是有区别的。

就说我们的家庭吧,爸爸姊妹五个,三兄弟和两姐妹,爷爷去世以后,就剩下奶奶一人,姑姑和叔伯担心奶奶一个人住不能照顾自己,就轮流住在三个儿子家里,我妈妈,我大妈和我婶婶她们三妯娌数我婶婶最不孝,轮到我叔叔家的时候,我婶婶把我奶奶气得出了她家大门直接腿站不起来,没到时间就住到我家去了。

我爸爸最孝顺,我妈妈对我奶奶也不怎么样,就是她不骂我奶奶,我奶奶说什么也不再去我叔叔家住了,就在我家和我大伯家轮流住,小姑从外地回来看到奶奶瘦了好多,说什么也要把奶奶带走,本来养老没有她什么事,她完全可以和大姑一样,什么时候想奶奶了来看看奶奶,买点奶奶爱吃的东西就可以了,小姑经济条件好,直接把奶奶带在了身边。

这几年以来奶奶生了次重病,叔叔伯伯都抱怨小姑把奶奶接走,说村里人都说他们当儿子的不孝,奶奶住院动手术只有我爸拿了一万块钱,我小姑全程照顾我奶奶承担了所有开销。

奶奶现在快九十了,一直和小姑住在一起,有时候想我爸想得哭,我爸年龄大了还要帮忙带我弟弟的孩子,一直耽搁着没有去看我奶奶,我为此说过我爸几次,不知道我爸现在怎么回事,貌似没有那么疼爱我奶奶了。

我爸妈都说以后养老靠我弟弟,甚至很少来我家看看,也确实爸妈的所有开销都是弟弟在负责,我们也就是每年过年给爸妈点钱,生日表示一下,也许重男轻女的原因就在于此处吧!婆婆这边怎么说呢也是农村,占地用的钱女儿儿子平分,孙子不带,一直带着外孙女在婆婆家,说女儿也是人,什么都要讲究公平,可是又说养老只靠儿子,谁知道呢?

我爸妈的所有东西我们都不争不抢,都是我弟弟的,不给我丝毫我也不会感觉不妥,因为他们俩以后要一直跟着弟弟,我会感恩他们让我读书,抚养我长大,以后就算他们不要我养老,我也会义不容辞的。

关于农村赡养老人,儿子与女儿是否应该有区别的问题?如果从法律的层面来说,应该没有区别。任何关于赡养父母的司法解释中,所提及的赡养责任和义务都会概括为子女,即儿子和女儿对于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没有区分的。

由于老年人对待生儿育女的观念和认识不同,特别是重男轻女;养儿传宗接代;养儿能顶门风;养儿能接户口本;养儿防老等等习俗观念作怪,常常对待儿子与女儿的养育过程,及婚配嫁娶过程所投入的心思、精力、财力和物力也有所不同。所以从良心、道义和情分层面来说,儿子更应该自觉的多分担对父母赡养的责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户户孰是孰非只有自己清楚。如果用道德标准约束,有人会说“道德绑架”,如果运用法律的手断,又僵化了亲情。所以对于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态度,只有自我良心发现,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加的强迫只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在谁的身上投入更多,就应该主动多承担赡养责任,推托或拒绝赡养老人与良心、与道义都说不过去。

3、生儿育女都是自己的骨肉,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从问题中能明显感觉到老人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一定因重男轻女产生了赡养分岐,如果能改变观念,也许能化解许多矛盾。当今时代养儿真不一定能养老,儿子也不一定就比女儿孝顺。“指山不长树,指地不打粮”,所以放弃指望,让自己的心血对儿女一样付出,让自己的遗产对儿女一样分配继承。剩下的赡养问题和矛盾就好解决了。

在赡养父母老人的问题上,儿子与女儿同样有责任,对父母同样应该尽孝心。不能因为厚此薄彼就推脱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即使父母对待儿子与女儿一碗水没端平,也永远推却不了赡养的责任。所以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才是每个人应该尽的孝心。

还是有区别的。农村的观念一般是儿子养老,女儿出嫁后,娘家这边的老观念就是照顾好公婆那边就好,这边的父母看女儿的意愿,照顾与否一般不会道德绑架,但是父母的财产都是儿子继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也开始有女儿轮流照顾父母的了,但是产时还会受到街坊邻居的议论,觉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回来分家产不应该

肯定有区别了,大多数老人一般都在老家或者儿子这边生活的时间居多。那就说明,父母的这辈子的所有时间都为了儿子的事情在耗费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既然老了,赡养的义务和责任,理所当然的就应该由儿辈们来承担。至于女儿,是否应该也为老人的赡养尽到自己责任和义务,那是肯定的。女儿情况要是比做为儿子的稍微好一点,那就更应该义不容辞的首当其冲的在赡养老人的物质上,更多的付出。前提是做为儿子的时刻要明白,养儿防老的这句古老却永不过时的话语。女儿已经嫁出去了,赡养亲爸亲妈的同时,还得顾及公公婆婆家人的生活和老公的婚姻生活。身为儿女的赡养老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请不要在这些方面太多的困惑,过多的纠结。

农村还是以儿子养老的多,但是女儿也会在经济和人力上支持,因为儿子和父母住的近,所以多数是儿子在照看,财产都没女儿的份,有的儿子还没有女儿出钱出力多,生病了还是女儿带去医院看病,睡在床上了还是女儿在身边照看。

从法律角度看赡养老人,不分城市与农村,儿子和女儿没有区别,都对老人有同等的赡养义务。但是农村有其特殊性,一般儿子要赡养老人多一些,这点在农村大部分人都已认同和理解。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

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儿子从一出生就被标上了这个标签。农村父母为了给儿子盖房娶媳妇要花费毕生的血汗钱,儿子大了娶媳妇了,都还是和父母一个村甚至还在一个大院子里住着,吃穿,生活起居都相互照顾,感情也深,父母年老后无论从父母付出,还是感情、道德,及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角度,儿子赡养老人有理有据,毋庸置疑。女儿远嫁外村不和老人住一村,即使住一村,也没有儿子照顾和接触老人时间长。

继承父母财产的因素。农村大多都是儿子继承父母的财产,其实主要财产就是宅基地房屋,继承房屋了理应赡养义务多尽一些,尤其老人年老看病就医这块一般都是儿子承担多些(儿子不孝顺不管的也有,毕竟少数)。农村老人遗产价值低,和城市不一样,女儿也不会去分割,儿子独自继承了遗产,儿子赡养老人顺利成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我感觉现在的女儿和儿子都在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孝敬老人,赡养老人了,都没分的那么清楚。即使农村有儿子赡养老人的思想,但如果儿子不孝顺女儿还是管的,毕竟老人一生不容易,无需攀比,无需计较太多!

作为在农村的女儿,谈谈我们村里的情况。

首先财产绝对是给儿子的,哪怕儿子再不孝顺,哪怕女儿多么顾家!这是传统,也是陋习,没人轻易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次生病费用是儿女共同负担的。以前的传统是儿子出钱,女儿出力。所以生病住院儿子只管掏钱,再医院伺候老人的大都是女儿。像我妈妈这一輩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只有在姥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时,儿子女儿分班轮流照顾。

现在不一样了,儿子女儿共同分担,当然财产还是儿子的。比如我大姨置换腿膝盖时,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每人拿了两万。平常生活时,儿子女儿每年三千生活费,医药费什么的都是分摊。

还有平常照顾还是女儿做的多。我妈生病住院,基本上都是我在管,弟弟们还要工作养家,有女儿就不能要求儿媳管了。

出院后,我们一家就常住在我娘家了,从刚开始的衣服也要帮她穿,一直到现在她开始自己做饭,七年了全是我张罗,我弟弟也就偶尔回家坐坐了。别人都说我妈养我这个女儿值了,但我从未听她这样说。

最后赡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不能攀比,对得起自己良心就好。


你肯定问的是习俗。因为法律上规定儿子,女儿甚至养子女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农村现在情况也挺复杂,但在物质上还是儿子赡养的多些。

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鼓励一胎,打击二胎,杜绝三胎,后来又改成首胎生女孩满足间隔时间的可生二胎。这样农村里也有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儿或两个女儿的。这个时候正好这一代的家长变成了老人。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渐变化的。

我所了解的,不仅农村儿子在物质上赡养的多些,城市也是。还是沿袭旧传统的多。可能是女孩出嫁后距离远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吧。

}

    你好!“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 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
  “拜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  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
  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长大。  当然,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
  至于那些富翁显贵认坤伶、舞女做干女儿,那是别有用心,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拜干亲”的习惯,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于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妈的;而且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
  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过去,为了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
  如果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在河南、陕西的一些地方,“拜干亲”是通过“碰”来完成的。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碰”姓。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
  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胡诌一个。于是,“粪筐”、“箩头”、“狗娃”、“猫娃”等名字就出来了。  这些名字虽然有点不雅,但好在只是小名,是人们对小孩的爱称,只是小时候叫,也就没多大关系。
  有的地方,被“碰”到的人除了给婴儿取名外,还要送给婴儿一件礼物,并被认成干亲。在陕西一些地方,“认干亲”一般是在孩子“满月”的那天,由其祖母或祖父抱出去,出门后碰见的第一个成年人即拜为干妈或干爹。
    当然,这种“碰”除了有一定的随机性外,大多数场合往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碰”见的第一人,或是与他家关系要好,或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 在杭州,小孩“拜干亲”却有另一套风俗。
  他们所拜的干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鲁迅先生文章中经常提到的“无常鬼”。在那里,“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干爹娘用费大,便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称“拜胡干爷”。  据当地传说,无常鬼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于无常鬼,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
  过去,世人不知道无常鬼的名义,而将它讹为胡姓,于是便有“胡干爷”的称谓。寄拜胡干爷的方法是:小孩的父母先要做一件崭新的白衣衫,然后将它带至庙中,用它去换取胡干爷偶像身上的旧衣,并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
    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以后,每年七月,小孩的父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干爷的生日,直到小孩年满16岁为止。 除汉族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
  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  如果是男孩,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
  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灾星,让小孩顺利成长。 不过,普通“认干亲”的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即算完成。  若孩子幼小和特别娇贵,认干亲时,干妈要穿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从裤裆里钻出来,以表示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然后干妈给他(她)戴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用于爹、干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这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和亲生父母不相干了。  从此,小孩也就可以借干爹、干妈的福气,顺利成长,健康长寿。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2)起因相似,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3)情感一致,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
     ■认干亲 认干亲,是旧时山西乡间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礼俗。认干亲之后的交往,大都比较频繁,而且都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 认干亲,在乡间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大致都是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之类的干亲。
  形成认干亲的原因,大致是这样,两家是朋友,交往甚好,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  诸如认义父、义母之类。有些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一方图报对方的恩情,就以认干亲、当义子的办法,以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以达到知恩图报的目的。
  还有的,是由于孩子娇贵,怕中途夭亡,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让干爹、干哥、干姐保住孩子,使其能避免不幸,长大成人。  也有些人家,是为了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或能将来从中得到好处。
  也有的,孩子从小送到奶妈家喂奶,从而使孩子与奶妈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乡间称之为奶妈、奶爸、奶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干亲的关系。认干亲原因种种,但是,这种干亲的出现,使两家的关系自然地进入一种亲戚交往的序列之中。
     认干亲在山西各地都有,以雁北、忻州、晋中、晋南更为普遍。 乡间习俗,一旦认干亲,凡事都须按乡间交往的一般程序进行,凡认干爹干妈之后的孩子,过年、过节、寿诞、生日、都要按乡间礼俗程序去做。
  做干儿子的,平时要照料上了年岁的干爹、干妈,尽一定做干儿子的义务,从经济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而干爹干妈,对于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而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资助。   山西乡间的认干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但仍在乡间存在着,这是一种社会上存在着的特殊亲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侧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老了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