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和华大基因的关系

美团、京东、甲骨文……接着是华大基因因裁员受到关注,2019年的裁员潮正从互联网行业传递到大健康产业?

5月13日,《中国企业家》首先爆出消息,华大基因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传出进行瘦身的动态,包括裁员、资产等。

报道称,“瘦身”具体包括,华大健康颜质项目被剥离,华大农业正在与碧桂园洽谈卖给后者,华大海洋70%股权被香港上市公司义合控股收购。

根据公开,颜质项目隶属于华大健康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陆续推出了医学护肤品套装、肤质抗衰老基因检测产品、皮肤健康保险等。仅仅一年之后,颜质项目就被彻底剥离。

而2018年下半年网传华大控股拟把旗下华大农业出售给房地产商碧桂园集团。碧桂园方面承认交易确有其事,仍在洽谈过程中。

2019年3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义合控股发布公告,附属义合环球有限公司拟向华大控股收购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收购事项的总对价为人民币8500万元,交易已完成。

于是,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带来了相应的裁员。

根据报道,有刚离职的华大控股中层员工表示,自今年春节以来,华大控股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裁员。且华大内部很多部门都有裁员的情况,其所在的部门裁员三分之一。

与裁员一并引发离职员工不满的是华大系公司内部的工分和华大币系统。上述报道援引了多名华大中高层人士说法,工分实际上是部分年薪,起初每年可以兑换25%的现金,但之后便难以兑现。

报道提到,华大控股一位职级为L9的中高层透露,工分既不公开,也没有任何落地的标准或制度。华大每年会给各个体系分配工分,各个体系分给各个部门,部门负责人再往下分配。“每个体系分多少、每个人分多少,都是不透明的。至于分配的原则,没有。纯粹就是一层层领导自己说了算。”

而华大币系员工补贴,此前直接发放现金,后期公司将员工补贴变成了虚拟货币华大币,不能转工资,只能用于华大控股内部体系。“如果离职没花完,可能就清零了。”

5月14日,健康界联系了一位华大系中层员工,确认华大币一事属实。

同日,华大基因回应健康界称,裁员潮不存在,人员调整是由于“战略聚焦”的经营策略带来的正常流动。

据华大基因方面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华大集团管理团队制定“战略聚焦”的经营策略,更聚焦在对旗下两大业务板块华大基因(上市公司)和华大智造的支持上,比如华大智造,“从去年开始,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近400人,还在继续招人”。

据华大基因称,在集团内部孵化的个别业务上,尤其是仅针对员工内部开展的业务上,也进行了小范围的人员优化,以确保战略聚焦。“以华大健康为例,之前的人员总数为330人,截至目前,离职人员共35人,内部转岗28人,整体占比比例极低。”

不过,健康界注意到,此前华大农业和华大海洋在华大基因官网上有独立板块的介绍,如今在官网简介及友情链接中均已消失。

华大基因方面表示,对于华大农业和华大海洋两个业务板块,希望采取“与别人优势互补”的模式继续推进业务,华大提供技术,合作伙伴提供资金等资源。这也是遵照了今年“战略聚焦”的整体策略,有关确切的消息,会择时告知。

其实,因为产业周期和企业经营战略影响,较大规模裁员在大健康产业里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次都引起关注和热议。

自2017年以来,跨国药企就已进入新一轮整合,葛兰素史克、武田、诺和诺德等多家跨国药企调整业务并裁员。这不仅涵盖一些海外工厂及研发团队,中国区也未能幸免。礼来在2017年宣布全球裁员3500人,在中国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研发;葛兰素史克调整了在张江的研发中心的在研项目。2018年9月,诺和诺德在中国和丹麦裁撤研发人员400人。

而同在深圳的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在2018年底被曝出大规模解约应届生,引起业内外热议。当时迈瑞医疗给出的回应是,业务梳理后发现需要更多有经验的社会人才而非应届毕业生,所以取消了部分原定明年秋季入司的合同,并按合同进行了赔偿;公司社招将正常进行,对公司经营没有影响;公司业务现状符合预期。

然而,资本市场给出的反馈并不平静,迈瑞医疗数日内股价下挫,市值蒸发上百亿元。随后,2019年 1月9日,迈瑞医疗发布声明称,公司将保持就业协议的有效性,各位应届毕业生可按原计划到迈瑞就业报到。

跨国巨头和领军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业内外瞩目,而业务版块的调整以及有规划的人员变动,都可能会被外界解读甚至过度解读。

作为基因行业龙头,华大系一直备受关注。历经近20年发展,华大集团目前身躯庞大。官网显示,目前华大集团下设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华大司法、华大农业、华大健康、华大医疗、深圳国家基因库运营专项等。

其中,上市公司华大基因于2017年7月上市,上市之初更被称为“基因界腾讯”,股价一路看涨,2018年1月市值高峰曾突破1500亿元。

就在数日前的5月9日,两大业务版块之一华大智造披露首轮募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投资人为中信金石、松禾资本、东证资本等。华大智造方面还表示,上市计划将会根据公司发展情况作出规划。

华大智造主攻的仪,由深圳华大集团原本的仪板块独立拆分而来。该板块源于2013年,当时华大收购了美国Complete Genocs公司,获取核心专利技术,随后组建测序仪研发团队,实施国产技术转化。

基因测序仪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上游,此前一直把持在跨国巨头手中,华大智造成为唯一进入这一领域并成气候的国产公司。华大智造的募资计划成为又一针强心剂。

而过去的2018年,华大系频频出现波折:2018年6月,“独孤九剑王德明”在天涯发布文章,实名向江苏省人民政府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2018年7月13日,虎嗅刊发头条文章《华大癌变》,报道了去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妇幼保健院诞生了一名“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症”男婴,认为该男婴的不幸降临和当时负责产检的医院和提供无创DNA检查的华大基因有关。

进入2019年,波折也没有结束。4月4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公告,表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对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华大基因被指存在相关收入核算不规范、公司向关联方预付款项金额超过合同约定的情形等。

此外,华大基因本身的净利润也在2018年出现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财报显示,2018年,华大基因实现营收25.36亿元,同比增长21.04%;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减少2.88%。此前的2015年、2016年、2017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32.05%、26.93%、19.66%。

2019年开年同样没有给出好消息,华大基因业绩延续走低,第一季度营业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12.86%;净利润9819万元,同比下降2.54%。

而近日的“疑似裁员潮”也引发了进一步的市场动荡,作用在股价波动上。目前,华大基因市值从最高点的突破千亿下滑至约251.78亿元(5月14日收盘数据)。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接连引发舆论波动,汇众医疗也给予关注并作出分析报道:(下文节选自汇众医疗,:汇众研究院)

频陷舆论漩涡 华大基因做错了什么?

5月10日,华大智造宣布完成首轮募资,规模超过2亿美元,创造2018年至今国内基因领域最大募资金额。

华大智造与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同属华大集团,其主营业务为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华大基因重要的仪器、试剂供应商。消息一经公布,曾因“举报门”“泄漏遗传数据”等事件陷入舆论漩涡的华大基因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这一次是与华大智造的关联交易问题。

作为基因测序行业龙头,华大基因享有 “基因测序界的腾讯”等美誉,同时拥有深圳、香港、北京、武汉、杭州等数个大型生物信息学超级计算中心,在技术、资质、基因组等方面在国内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否如外界看起来那样美好?能否打破基因测序技术和商业风险的争议?在接连不断地质疑声下华大基因又将如何前行?

2017年7月,华大基因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那一年资本市场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之一。上市以后,其股价一路飙升,短短4个月时间,从16.28元/股最高上涨至260元/股,市值也从65亿元一路上窜超千亿。8月,另一明星公司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成功登陆A股资本市场,并连续收获八个涨停,这足以证实资本市场对这一“新兴行业”的认可。

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中游为面向终端的测序服务机构及生物信息分析机构;下游则为基因测序服务的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个人用户等。如下图所示,在各个产业链均有业务涉及的国内公司只有华大基因一家。

华大基因:一家没有“研发基因”的公司?

2019年4月24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二份年报。2018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5.36亿元,同比增长21.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亿元,同比微跌2.88%。纵观历年年报发现,其营业收入呈现“阶梯式”增长。

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华大基因2018年报

与此同时,四大业务板块也在并肩前行。华大基因拥有四个主要业务板块,分别为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多组学及和业务。其中,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三个板块为临床板块;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是科研板块。2018年,支柱业务生育健康仍旧是收入占比最高的板块,占营收比重超过50%。

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华大基因2018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多组学大数据及合成业务在2018年实现营收7.03亿元,保持了比较大的体量,通过科研数积累和技术上的探索以及数据库的积累,从而开发新的产品,即依靠科研板块的样本数据积累来带动临床板块的增长。

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以及利润,缩小与国际基因检测巨头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近年来,华大基因一直在冲击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以期摆脱外企垄断的局面。早在6年前,华大基因便开始了向上游仪器领域扩张之路。

Genomics(以下简称CG)的收购,并推出华大基因自主品牌测序仪BGISEQ-100和BGISEQ-100,但由于CG所使用的技术已经被Illumina淘汰,即便改良后发布的BGISEQ-500测序仪在读长和精准率等方面也不如Illumina的HiSeq系列。

据环球老虎财经知情人透露,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对很多项目都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钻研,虽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但是大部分成果都是照搬国外的想法直接拿到国内实施;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是参照、借鉴甚至直接收购国外已有的技术。

自上市以来,华大基因一直被外界扣上“销售公司”的帽子,一直被调侃为“没有研发基因”的公司。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17年Illumina研发投入达5.46亿美元,其研发投入占比近20%,国内相同领域的公司安科生物、达安基因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也均超过10%,而华大基因2017年的研发投入仅为1.74亿人民币,占比8.3%,不禁让人质疑,华大基因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8年,华大基因加大研发投入,达2.6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0%,占营收比例10.44%,基本追上国内相同概念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华大基因再次加大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近72%,但这一投入比重与全球顶尖企业相比依旧少得可怜。

此外,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背后是否涉及利益输送,也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2016年华大制造刚刚成立就一举成为华大基因的第三大供应商,内容涉及测序仪及组件、试剂耗材,采购金额为0.56亿元,占比10.61%。2017年年报显示,华大智造与华大基因的关联金额达到2.93亿元。2018年财报披露,华大基因累计向华大智造采购了6.47亿元的产品及服务,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高达45.83%。而2019年,华大基因预计还会与关联方产生不超过9.01亿元的日常关联交易总金额。

通过购买华大智造所生产的设备与试剂减少了从Illumina进口产品,对华大基因来说至关重要。从2014年开始,Illumina平台核心试剂耗材单价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4年单季度最大上涨幅度接近一倍,处于中下游的服务商对产品的定价处于被动地位,毛利率进一步被挤压。通过从华大制造采购,大幅减轻对于主要供应商Illumina的依赖程度,采购占比从2015年的44.27%大幅降至2016年的25.93%。

目前,华大基因研发人员达到了628人,约占全体员工的20%。对于近日炒的沸沸扬扬的“大规模裁员”一事,华大集团称其制定了“战略聚焦”的经营策略,加大对华大基因和华大制造的投入力度。据悉,华大智造从去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高端研发人士,如今还在继续招人。

业务多元化发展,做大终端市场

华大基因深知测序技术是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就像“皇冠上的珍珠”,旗下四个主要业务也无一不需要上游技术支持。虽然进入上游测序仪器市场的路可谓道阻且长,坎坷不断,好在挣扎多年也有了一些起色。

Online基因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云计算系统等,华大制造也已启动多个跨组学平台项目,包括测序平台、质谱平台、影像平台等多个方向,但大多数产品还未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更多是自己使用。

在仪器设备能够初步满足检测量的情况下,华大基因可利用生产商的优势在中游检测领域尝试新的合作模式:以较低的价格为单纯的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提供NGS仪器和相关试剂以及后续的增值服务,清洗国内市场对于Illumina的依赖程度,借此开展其他合作。

除了重金砸向研发巩固国内上游市场地位,争取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之外,作为国内市值第一的基因检测公司,想要保持持续的营收增长,还需拥有多元化的业务。

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基因检测市场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医疗临床应用领域,受到政府的高度管制;一个是大众消费市场,随着技术与成本门槛也在快速降低,国内基因检测创业公司基本聚集在消费层面。从华大基因的业务来看目前正在横向、纵向全方位地布局产业链,从最底层基因数据库的建设到应用、测序设备的研发到供应、检测服务从B端到C端,都有业务布局,力争在基因领域的每一个环节都占据有利地位。

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目前大众消费市场中最有效、最广泛的落地产品,检测机构将通用技术转化为临床方案,这个过程并没有高技术壁垒。华大基因在这一领域布局早且深,NIPT产品一出现便开始大力推广,为其后续产品渗透提供良好的土壤。近两年,生育健康业务均为华大基因贡献了过半营收。目前,华大基因在NIPT的市场占比将近60%,贝瑞和康占比30%,前两名企业占比将近90%,形成了明显的双寡头格局。

来源:汇众医疗-因钽数据

虽然NIPT技术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快捷性,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但产品的普及率和市场渗透率依然很低,甚至许多医院还不能完全理解无创产筛知识及技术,消费者也远远没有认识到产前筛查的重要性,反而更多的是将其看作“诊断”方式而非“筛查”手段。对医院与消费者的积极教育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拓宽市场规模。相比较纯to C的业务关系,积极与医院、诊所等B端机构展开合作有望为华大基因带来更多利润,在NIPT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抢占渠道便成为日后增长的有力保障。

肿瘤检测作为基因领域即将到来的爆发点,目前已经吸引了诸多国际巨头布局。与中国企业合作已经成为Illumina公司在全球范围推进个体化肿瘤诊断的战略重点。2015年,其先后与燃石医学、诺禾致源、艾德生物、安诺优达等合作,开发应用于肿瘤诊断、生殖健康等领域的试剂盒。

据Illumina公司预测,基因测序服务市场的容量有200亿美元,其中肿瘤检测将占据120亿美元,其次生命科学50亿美元、基因健康与生育方面20亿美元,其他方面10亿美元。

通过基因测序进行肿瘤诊断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是肿瘤的易感性基因检测,二是检测肿瘤靶向药的靶点。华大基因可充分利用平台和生物信息大数据优势,积累足够多的检测病例数据,加速其技术落地,并逐渐在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开拓新业务模式。此外,NIPT作为第一个商业化产品,也将为肿瘤早筛及检测的产品开发、商业变现等提供借鉴意义,通过与大型质优的医院、政府等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产品链布局,从而构建护城河。

}

  本报记者 方凤娇 于娜 北京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行业步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阶段。2021年11月,《》将举办首届华夏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本届论坛以“数字改变未来”为主题,聚集医疗行业权威专家、领先医疗机构、创新企业、投资机构以及行业从业人员,就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解决方案进行交流,推动产业链有效互动合作,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近日,华夏大健康智库与头豹研究院共同发布《2021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简报》(下称“报告”)。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内代表企业的优势及潜在风险,展示精准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探索方向以及实践成果。

  报告中展示的精准医疗科技创新推荐企业有:()、华大智造、()、和瑞基因、博奥晶典、()、()、桐树基因、吉因加、燃石医学、安诺优达、博雅辑因、至本医疗、金斯瑞、诺辉健康、贝康医疗、君实生物、和铂医药、()、()、()、泛生子、海斯凯尔、ImStem。

  我国精准医疗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全球精准医疗市场中,北美区域占主导地位而亚洲区域未来增速最快,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究其原因,首先是需求端,慢性病在中国普及率增加,形成较大患者需求;其次是供给端,大数据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成熟,利于增加精准医疗的精准度。

  值得注意的是,精准医疗与传统医疗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传统医疗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对于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理解,但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是普适性的,一种方法常对应多种情况与普遍人群。

  而精准医疗则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进行基因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疾病的病因和治疗靶点,对疾病的分类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对疾病状态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传统医疗未考虑到个体基因的差异性,而精准医疗则使用了基因诊断技术以及与生物信息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更精确寻找到病因及治疗靶点,在诊疗层面是更高端的、更个性化的,且诊断结果和治疗方式更具个性化与精确性。

  精准医疗行业主要分类及相关技术与服务 图片来源: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精准医疗更注重对病因研究的深度性和对用药的精准性,因此在研究、诊断与治疗模式上有与传统医疗不一样的特点。

  具体来看,精准医疗在研究模式上,结合大数据对基因组进行搜集、测序、分析;在诊断模式上,结合影像诊断技术、基因诊断技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及生活习惯与所处环境进行分析,能够拥有准确的疾病判断与病情评估;在治疗模式上,能做到个体化,可根据基因分析结果为每个患者设计个性化药物。

  全球精准医疗市场分布热力图及规模增速分析 图片来源:来源:Mordor Intelligence、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精准医疗科技创新推荐企业

  此外,报告推荐了一批中国精准医疗科技创新推荐企业,具体名单如下: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华大基因于2010年成立,主要是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组织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生物信息研发、转化和应用平台,数百台高通量测序仪、质谱仪和高性能计算机;还有“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并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地设有分支和医学检验所,并在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大智造于2016年成立,主要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其企业优势首先在于产品资质:标准健全,旗下产品获中国NMPA和海外CE、CB、cTUVus、 EAC等140余项认证,具备亚太、欧盟、北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等多个主要市场的准入资格。其次,立足全球的业务布局:截至2020年底,公司业务布局遍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1,000个客户,并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生产基地及培训与售后服务中心等。

  成都市贝瑞和康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贝瑞基因于2010年成立,是一家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全面转化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其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多应用领域技术优势,不断深化基因检测技术在生育健康、遗传病、肿瘤领域的应用,并在肿瘤早诊早筛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是丰富专家网络,建立行业良好关系网,已汇聚了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并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保持密切交流合作。目前的业务已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中东、澳洲等海外市场。

  和瑞基因由贝瑞基因于2017年发起设立和瑞基因,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全病程的基因检测公司,其企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赛道前景广阔,受不断攀升的肿瘤发病率等影响,肿瘤早筛具有较大潜在市场需求。目前该赛道仍处于初级阶段,公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公司的早筛项目可实现肝癌、肺癌、胃癌等国内高危癌种的早期筛查,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博奥晶典是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平台,是清华大学布局生命健康领域的核心企业。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学院与研究中心作为研发支持,目前已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400余项,专利转化率近50%;产品获得CFDA、CE、GS、CB等国内外各类认证证书120余项;丰富专家网络,建立行业良好关系网。

  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药明康德已形成了化学业务平台、生物学业务平台、测试业务平台、细胞及基因治疗业务平台还有国内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其企业优势在于: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公司从小分子化合物发现业务起家,不断通过业务延伸、外延并购等方式,业务范围先已覆盖了药物研发全过程;实行“长尾客户”,打造忠实客户群,合计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超过4,200家客户提供服务,覆盖所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

  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达安基因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的国有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公司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是广东省高校校办产业中早期上市公司。已形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多年来承担了生物技术领域中多项国家、部、省市等各级重大专项和研究课题。同时,公司是国内核酸诊断试剂龙头,目前已打通从生产、研发、销售以及服务全产业链条,不断在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上做大做强。

  常州桐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桐树基因是一家专注于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宝山科技创新园,已分别在上海和常州设立国际标准的医学临检中心及符合GMP标准的生产中心。其企业优势主要有两方面:首先,6大技术平台满足临床多需求,公司通过完善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推出多项分子病理检测项目,可以全面满足临床对治疗精准选择、耐药机制及治疗方案选择、临床预后监测评估、术后辅助化疗药物选择等临床需求;其次,与国际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企业优势整合为公司在高通量测序领域保驾护航。

  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

  吉因加在北京、苏州、深圳三地建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基因研究院、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等多家机构。其企业优势首先在于多高含金量资质,公司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其次在于国际高标准的临床NGS基因检测实验室,实验室连续六年在卫健委临检中心、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组织的质评中表现优异,并获得CAP认证证书。

  燃石医学有限责任公司

  燃石医学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最具临床价值的二代基因测序(NGS)。该公司企业优势主要在于,首先,拥有先进技术的临床实验室。拥有中国第一间由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认证,并获得了美国病理学家学会认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技术审核的ctDNA和肿瘤组织NGS实验室;其次,是一家拥有中国最大的实体瘤基因组数据库之一的公司,与全国400多家顶尖医院开展了深度合作,从而积累了较多的实体瘤基因组数据。

  安诺优达是我国基因组行业知名企业、亚洲一流的医学基因组中心,专注于新一代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两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该公司有良好企业资质,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卫健委首批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国家发改委首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北京市发改委精准医疗与基因工程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

  还与多家头部企业,比如illumina、阿里云、PacBio、华为云、华大智造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有效整合资源。

  博雅辑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博雅辑因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转化的、处于临床阶段的全球性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研发针对难以根治的遗传病和癌症的创新疗法。公司4大平台涵盖多产品管线,目前的造血干细胞平台、通用型CAR-T平台、体内疗法RNA碱基编辑平台以及高通量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已取得初步成效。公司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首席执行官拥有20多年跨国企业的创新药物研发及管理经验,高层团队管理人员多为博士背景,具有丰富相关产业经验。

  至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至本医疗是一家肿瘤精准医疗检测服务商,一家以领先测序技术为基础、以真实世界大数据为驱动的肿瘤精准医疗公司。公司拥有国际标准的CAP、CLIA双认证实验室和丰富的肿瘤精准诊断产品管线,是中国首家推出DNA+RNA检测的精准医疗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中国500多家医院和科研机构。还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新药研发到上市后的全周期精准赋能。

  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斯瑞是一家广受认同的生物科技公司,集团的业务定位于生命科学、生物药开发与生产、合成生物学以及细胞治疗。公司已成功建成4个平台,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在研发直到商业交付方面实现强劲增长。有着多样化的客户群体:为世界各地的制药、生物科技、政府和学术机构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生物制剂发现和开发服务。

  诺辉健康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公司专注于高发癌症的居家早筛,是中国癌症筛查市场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旨在推进癌症筛查技术的创新,并加速癌症筛查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公司拥有国际认证标准的十万级洁净生产车间,以及当地卫健委认证并颁发执业许可证的北京、杭州和广州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公司预临床数据显示产品准确率高,每年检测能力达200万人份,其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技术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和发生率。

  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贝康医疗是中国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解决方案最领先创新平台,专注于基因科技在生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帮助不孕不育的患者与携带家族遗传病基因患者。公司打造了从检测试剂到存储的一体化实验室平台解决方案,全面实现辅助生殖领域自动化、国产化的硬件升级,打造高端生育设备研发制造中心。此外,还有拥有覆盖孕前、产前、新生儿全生育周期产品管线。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公司有丰富的研产品管线:28个创新药,2个生物类似物,主要覆盖肿瘤、代谢、自身免疫、神经系统、抗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还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世界范围内的研发生产布局:已在上海和苏州、美国旧金山和马里兰建成4个研发中心,在苏州和上海设立2个生产基地,基地均采用了国际先进的一次性生产技术。

  和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商业化及全球运营的生物制药企业,针对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制具有巨大临床价值的生物新药。其独有的Harbour Mice平台,建立了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全平台体系,有效加速创新抗体药物的开发进程;还有着高度创新、差异化的产品管线:提供如肿瘤免疫治疗2.0方案等独特的产品管线,覆盖了免疫学与肿瘤学。

  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源协和以发展“精准医疗”为核心愿景的生命科技创新型企业。业务主要围绕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三大细分领域。公司立足细胞和基因技术,逐步完善全产业链条,为下游市场终端带来更多选择;同时还是国内核酸诊断试剂龙头,目前已打通从生产、研发、销售以及服务全产业链条,不断在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上做大做强。

  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迪安诊断是一家以提供诊断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以“让国人平等地分享健康”为使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医学诊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两大平台、四大学科:以高新技术为龙头,以产品服务为纽带,以多技术的联合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技术力。还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氏、西门子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诊断技术平台创新。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透景生命在肿瘤检测、宫颈癌筛查、DNA甲基化检测、男性不育和优生优育等多个领域推出了众多系列化创新性产品。公司构建了高通量流式荧光杂交技术平台、高通量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平台、多重荧光PCR技术平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平台等。具有检测通量高、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公司产品矩阵丰富,目前已累计获得50余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产品涉及肿瘤标志物、宫颈癌筛查、肺癌DNA甲基化、男性不育、基因突变检测等。

  泛生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泛生子是全球前沿的癌症精准医疗公司,专注于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癌症早期筛查、用药指导、预后监测、肿瘤新药研发服务等覆盖癌症全周期的产品与服务。公司有着先进研发技术,拥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还有丰富业务组合:拥有“预防与筛查+个性化诊疗+药物研发服务”的业务组合,服务了数万名肿瘤患者和高危人群,以及数百家科研机构、医院和药企。

  无锡海斯凯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海斯凯尔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驱动型医疗产业集团。公司由清华大学教授组织,成为领域内全球领先的研究团队之一,并拥有海内外众多资深医学专家。其次,获多国认证的核心产品:Max、Plus、Pro、Mini、FT系列产品提供全方位服务,核心产品已获得中国NMPA、美国FDA以及欧盟CE认证。

  珠海横琴爱姆斯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mStem是一家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干细胞药物的自主研发和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退行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领域。公司T-MSC干细胞药物已于2020年获得FDA临床许可治疗多发性硬化,成为全球首款可静脉滴注的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在研原创干细胞新药,该技术在全球已取得12项发明专利。还组建了世界级科学家团队,建立了中美双研发中心,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研发团队在重点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

}

南方+2019年5月14日讯 在经历了“癌变门”“举报门”等负面舆论之后,我国基因测序“名门”华大系又陷入了“裁员门”。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控股”)亦在进行大瘦身,包括裁员、资产剥离等。

5月13日,华大集团回应南方+,今年为了确保对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两大业务板块的聚焦,内部进行了小范围的人员优化。

华大控股被曝大规模裁员

华大基因被称为中国“基因测序第一股”,其创始人汪建更有“基因狂人”之名。自1999年创业,华大控股因在国内率先涉足基因测序行业而声名鹊起,公司的商业版图也不断外延,除2017年上市的华大基因之外,还有华大智造、华大健康、华大农业、华大海洋等多个子公司,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华大系。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一位刚离职的华大控股中层透露,自今年春节以来,华大控股就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裁员。

“华大很多部门有裁员的情况,根据重新设定的编制人数,多出的人会被裁掉。有的部门此前招的人比重新订的编制多出一两倍,所以裁员特别多。”该人士称。而她所在的部门,被裁员1/3。

同时,华大控股还存在被改绩效、工分难兑现、华大币被清零等问题。华大币,华大集团的虚拟货,不能转工资,只能用于华大控股内部体系,如果离职没花完,可能就清零了。

华大农业和华大海洋将被剥离?

此次华大控股裁员风波中,引起关注的话题还包括资产剥离。

由于大健康业务在整个华大系的地位急速削弱,颜质团队全部成员都从华大系剥离出去了。

颜质项目隶属于华大健康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陆续推出了医学护肤品套装、肤质抗衰老基因检测产品、皮肤健康保险等。2019年初,华大健康因组织架构调整,决定将一些业务剥离出去,让其单独创业,包括颜质团队。

根据《中国企业家》报道,被剥离的资产还包括华大农业和华大海洋。

早在2018年下半年,就有消息称,华大控股拟把旗下华大农业出售给房地产商碧桂园集团。同时,华大农业董事长梅永红或将跳槽碧桂园。2018年8月8日,碧桂园下发由集团总裁莫斌签发的人事任命文件显示,梅永红兼任华大农业董事长与碧桂园农业总裁。知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华大农业其实就是卖给了碧桂园。

另一方面,2018年10月,香港上市公司义合控股发布公告,附属义合环球有限公司拟向华大控股收购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收购事项的总对价为人民币8500万元。2019年3月5日,义合控股的公告表明,这一交易已完成。

公司回应:将聚焦于华大基因和华大智造两大业务板块

13日,针对大规模裁员与资产剥离,华大集团回应,从今年年初开始,集团管理团队就制定了“战略聚焦”的经营策略,更聚焦在对旗下两大业务板块华大基因(上市公司)和华大智造的支持上。比如,华大智造,从去年开始,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近400人,还在继续招人。

但在集团内部孵化的个别业务上,尤其是仅针对员工内部开展的业务上,集团也进行了小范围的人员优化,以确保战略聚焦。以华大健康为例,之前的人员总数为330人,截至目前,离职人员共35人,内部转岗28人,整体占比比例极低。

此外,华大农业和华大海洋两个业务板块,集团希望采取“与别人优势互补”的模式继续推进业务,华大提供技术,合作伙伴提供资金等资源,这也是遵照了今年“战略聚焦”的整体策略,有关确切的消息,会择时告知。

【整理】中国企业家杂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智造预计上市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