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8万孕妇艰难等待分娩!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保障?

在传统观念中,宜静养,生怕动了「胎气」。可是,最近几年,我们却不时看到另一番景象:

某外国超模挺着大肚子运动,马甲线清晰可见,有的还能「带球」跑马拉松,运动身姿显得毫不费力。

这样的硬核准妈妈,真的是孕期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要小心流产,难道不该卧床休养吗?

但其实,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表示,「卧床休息预防早产无效,不应该常规推荐。」

所以,虽然腹部隆起、腰酸背痛,不少准妈妈们能躺着都不愿坐着,但也不该放任自己当个「吃货宅」。定期的适量运动,能帮助管理体重、保持体能。更重要的是,运动能增强与相关的肌肉和关节力量,让分娩更顺利哦!

这5个理由足够让你动起来

后,你必然会补充很多的营养来满足胎宝宝的快速发育,但如果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容易诱发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

同时孕妇摄入营养过度、脂肪堆积的话,往往长得过大,容易造成难产。

怀孕时容易情绪化,有时焦躁不安、有时低落沮丧,还动不动大发雷霆……准妈妈大起大落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宝宝,影响宝宝的健康,要知道保持好心情是最好的胎教哦。

保持体能、提高心肺适应性

怀孕后期,准妈妈的心脏负担会加重;再说,分娩是一件重体力活,坚持锻炼能够让身体保持在最佳的体能状态,有利于顺利分娩。

孕妇体操是比较常见的有助于分娩的运动项目,能够锻炼生产时必要的脚、腰、骨盆等肌肉部位,让你在分娩时可以对胎儿产生较大的推力,生产更加顺利。

到孕中晚期,肚子里的胎宝宝一天天长大,会挤压你的肠道,导致排便通道不畅,便秘常常光顾。规律的运动有助于肠道功能的平衡哦。

*备注:运动好处多,但孕期一定要适量,且选择合适的项目。

不过,即便适当的运动大有裨益,怀上宝宝后的身体状态毕竟有所转变,准妈妈们不能单纯凭喜好选择。以下这些运动即便孕前喜爱,准妈妈们也要控制你寄几!

敲黑板!孕期避免做哪些运动?

  • 不要进行对抗性的运动。如篮球、冰球、橄榄球、足球、排球等,这些运动容易产生碰撞,造成伤害。

  • 不要进行会剧烈颠簸的运动,如骑马、滑雪等。

  • 千万不要潜水。游泳是非常适合孕中期的运动类型,但潜水可能会对胎儿肺循环造成影响,千万要避免。

  • 不建议使用健身房器械进行运动(除非有专业教练从旁指导)。

  • 不要自学孕期瑜伽,孕妇瑜伽虽然变得热门,但某些姿势可能会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和低血压,因此请至有资质的孕妇瑜伽场所,遵循正确方法系统学习。

同时,孕期运动出现下列情况,要马上中止,到医院就诊:

① 任何身体不适,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胸痛、肌无力、小腿水肿或疼痛。

② 妊娠异常情况:早产、胎动减少、胎膜早破、阴道流血。

美国卫生与公共健康服务部在《2008年美国国民体育活动指南》中推荐:健康孕妇和产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健步走等),运动应分散进行。

1、孕早期运动建议:散步、简单家务

怀孕初期的3个月,胚胎在子宫内扎根不牢,剧烈运动或会导致流产。因此孕早期的准妈妈要避免跳跃、旋转和突然转动等激烈的运动。

饭后散散步是比较适合此的项目,最好是和准爸爸一起边走边聊、放松心情,但也要注意散步时间不可持续超过半小时哦!

2、孕中期运动建议:游泳、慢跑、孕妇体操

孕中期,胎宝宝着床已经稳定,这是整个孕期最适合运动的时期了。不过,你虽然可以进行更多样的有氧运动了,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每次运动不宜超过2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要立刻停止。

3、孕晚期:散步、凯格尔运动

由于子宫增大,你在这个阶段可能倍感疲累。与怀孕初期一样,此时的你同样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导致早产。每天散步半小时是准妈妈在此阶段比较适宜的运动方式。

孕期运动要保证安全第一!以上运动方式仅作参考,并不代表所有孕妇都适宜。如果有贫血、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或现象的准妈妈,需要更小心谨慎选择运动方式。

若您不确定某项运动是否适合自己,请先咨询医生;在运动时,一定做到适宜适度,以心情愉悦、不剧烈、不勉强、不劳累为宜。

大家记得找个好天气外出运动,当个健康孕妈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在肯尼亚的内罗毕,无论是谁需要获得接生等医疗服务,只要给这里的助产士们打个电话,她们就会迅速赶来。

图中便是其中一位很出色的助产士,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徒步出发,身上背着重重的背包,看上去挺像宇航员。她的背包里鼓鼓囊囊地装满了用来监控婴儿健康状况的高科技设备,包括一台用来监测胎心的多普勒胎心仪、一台便携式超声仪、太阳能灯、入耳式温度计等,还有全套用于助产的医疗工具。

作为一名社区卫生工作志愿者,这套装备对于玛格丽特开展工作极为重要。

虽然她的背包仅有5公斤重,但是对于每周值班两次、靠步行上门的玛格丽特来说,这可是不小的负担了。她要负责帮助当地逾120户人家。在最忙的时候,她从凌晨到早上4点之间服务了20多位产妇。

她说:“我有两个儿子。小的5岁,大的11岁。我在刚刚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产前护理,在生产的时候还请来了本地专业的助产士,所以我两次怀孕都非常顺利,没有引发任何并发症。”

不过,许多肯尼亚妇女可没玛格丽特那么幸运。虽然同是非洲国家,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不同,政府或地方当局拒绝负担人们用于基本卫生护理的开支。

玛格丽特在内罗毕北部的基安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工作。这里的人们如果有任何健康问题,都会首先求助卫生工作志愿者。

“在非洲大多数地区,像玛格丽特这样的志愿者没有薪水可拿。她们通常缺乏正式的培训,也缺少基本医疗仪器辅助完成任务。”菲利普公司非洲首席执行官贾斯珀·韦斯特林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也正是他所在的公司研发了玛格丽特等人所用的背包。

而在非洲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官方报道这里居住了50万人,但许多人猜测这里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了200万。这里挤挤挨挨地杂乱分布着一座座简易屋,铁路就在贫民窟中间穿行。这里几乎没有卫生系统,污水横流,看上去就像一个肮脏的污水沟。道路杂乱无章,救护车根本无法通行。

事实上,这里唯一能够称得上救护车的是一部简易的独轮手推车,两侧把手配置了黄色的警笛。医护人员把病人们放到推车里,如果病人能够挺住,他们将会被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去。

但是在肯尼亚东北边境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在曼德拉的边远地区,连这种简易手推车改装而成的“救护车”都难得一见。从内罗毕坐车一路到这里都要花上两天。而这里的新生儿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每10万次生产中,有差不多4000名母亲死亡。

而在肯尼亚东北部的边远地区,这里唯一的交通方式便是骑骆驼了。公共交通实在太贵,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所以孕妇只好冒险骑着骆驼去诊所分娩。也难怪,等孕妇们最终来到医生诊所的时候,不仅肚子里的孩子很可能保不住了,就连自己也是命悬一线了。

去年,曼德拉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建立了伙伴关系,当地政府在该地区建立了一家新诊所。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阿德莫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肯尼亚边远地区的母婴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占到肯尼亚地区孕产妇死亡总量的50%。我们必须尽快改善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

这些区域地理位置偏远,因此,那些支持移动连接的便携式健康监测仪器对当地志愿者而言意义非常重大,他们现在可以远程从专家那里获取相关知识和建议。

举个例子,加纳卫生局和诺华基金会开展合作,希望可以在2019年开发建立全国性“远程医疗”项目。社区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会诊中心与专家们直接交流(其中包括医生、护士和助产士)。这个项目于2011年在阿善堤地区开始试点,总共覆盖了30个社区,共3.5万人。诺华公司介绍道,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足够远程会诊中心,可以服务国内的病人。

另外,乌干达MamaOpe公司研发出一种智能背心,可以用来诊断、持续监测青少年儿童是否患上了肺炎。在这里,肺炎经常会被误诊成疟疾。仅仅花上几分钟,装置所收集到的数据便可以传送到医生那里。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收取高昂的诊费。

就连智能手机也可以用作某种诊疗工具。例如,可以用来测试听力等。

借由电脑笔记本,大量的诊疗信息和相应数据可以进行传输。社区工作者也可以借此获取之前完全不敢想象的知识和信息。

不过,虽然这些仪器和技术效果非常显著,如果没有像玛格丽特这样的社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的话,它们也无法发挥出任何效果。

玛格丽特承认,自己的工作其实也并不容易。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要想和那些很难获取到社会资源的贫苦弱势群体沟通、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真的非常困难。”她说道,“不过,我知道这些是我必须做的。能够为社区的邻居们贡献我的力量,并为他们所知令我非常开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在这次俄乌冲突之中,采取了一种模糊处理的策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中立原则。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开始以后,印度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克制、模糊的,主要关注在乌克兰的印度民众安全问题。在与俄总统的通话中,印度总理一方面呼吁“立即停止暴力”;另一方面也呼吁要在“俄罗斯和北约之间进行真诚的对话”。实际上,印度在主权问题上偏向乌克兰;在地缘战略问题上又偏向俄罗斯。在这两个层面,印度又通过不明确表态获得表面上的政策一致性。

外媒报道印度支持俄罗斯

印度不轻易明确自己的立场,主要源于四个因素:

一是,印度与美国和俄罗斯都建立了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想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印度与美国有“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有“战略伙伴关系”,美俄两国对印度都至关重要。在历史上,不在俄罗斯与西方的冲突中选边站,是印度的传统战略。在这次俄乌冲突中,延续传统既是印度的审慎做法,也是最易掌控后果的做法。为此,在联合国安理会和特别联大的三次投票中,印度都投下弃权票。

印度对俄罗斯的政策目标,主要有三层考虑:一方面,巩固自己传统的武器来源,维护自己以苏俄武器系统为主的军事力量。印度的武器来源虽然多元,但苏俄是其最大的供货商。印度的武器有80%以上来源于苏俄,陆军装备更是主打苏俄式装备。冷战结束以后,印度虽然加大了从其他国家的武器进口力度,但是俄系武器的高性价比以及与现有武器系统的高兼容性,仍然继续吸引着印度。现在,俄罗斯对印度在核潜艇技术和空天技术方面的转让条件,也都要比美国等要实惠得多。

另一方面,通过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平衡,让自己获得更多筹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美国虽然重视印度,但美国的友谊和承诺也不是免费的。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印度可以提升自己与美国的博弈地位。

另外,印度还要防止俄罗斯在中印之间中偏向中国。印度担心,如果自己不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会进一步与中国交好。

二是,印度不愿意在局势未明的情况下,因仓促表态而失去战略自由度。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骑墙心态。特别联大通过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以后,中立在国际法上已经没有了可能性。印度的模糊政策,引起西方的抨击。在四国机制峰会上,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向印度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压力,要求印度公开抨击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仍然不改变自己的态度,核心原因已经不是为了中立或平衡,而是对俄乌冲突的发展趋势没有把握,担心站错队。印度担心,如果俄罗斯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西方又与俄罗斯最终妥协的话,抨击俄罗斯的行为将会使印度非常被动。如果俄乌冲突向对俄罗斯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印度到时再调整也为时不晚。印度不是问题的关键相关方,西方对印度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因此,只要俄乌冲突结果不明,印度的态度也就不会明朗。

三是,印度对西方的俄罗斯话语有所保留。印度也曾面临过与俄罗斯类似的情况。大英帝国离开南亚次大陆时,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也就领土问题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印度认为,这与当前俄罗斯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另外,在西方看来,俄乌冲突是“暴政与自由”的战争,而印度对此并不完全认可。在西方眼中,印度当前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不太自由的民主”体制,有浓厚的宗教和民族主义成分,并经常以此批评印度。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方非常不满。印度主要从战略而非西方式的价值观角度看待俄乌冲突,并没有看得像西方那样严重。

四是,印度试图发挥一定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印度在欧洲的安全关切有限,在俄乌冲突中相关性比较低,但又同时与各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以同时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俄乌冲突爆发以后,莫迪先后与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话,又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举行了视频峰会。这给印度发挥桥梁和中介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不明确表态,为自己保持与各方沟通的渠道,对印度发挥独特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俄乌冲突也在考验着印度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当前的多向结盟战略。印度曾认为,自己可以同时与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从这种特殊的安排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在俄罗斯与西方矛盾不太激烈的时候,是有可能实现的。现在,俄罗斯与西方已经公开摊牌,印度与双方同时友好的难度也在迅速上升,其模糊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的变化,印度的政策调整也可能出现。可以说,印度并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一切要看俄乌冲突的发展。

在欧美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态度表示不满后,来自印度的网民很快将这两条tag刷上了印度榜第一名。

印度网友推特留言:“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在盲目憎恨我们最大盟友的艰难时刻。让我们一起支持因行使主权行为而被谴责的俄罗斯,他反抗了西方的全球霸凌。俄罗斯曾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过我们。”

在不少印度网友看来,俄罗斯是印度的“最大盟友”,普京这么做是在反抗西方,作为印度人应该支持他们的老朋友,并维持与俄罗斯的外交和国防关系。

但对莫迪政府来说,支持俄罗斯,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印度作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也是美俄两国多年来竞相拉拢的重要伙伴,其态度对当事双方极为关键。而印方的态度虽大体保持中立,但在冲突前后也有些许变化。

具体来看,冲突之前,印度态度较为超脱,尽力回避相关问题讨论。1月19日,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就俄乌问题致电印外秘什林拉,同印方进行立场协调。但在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乌俄问题进行决议时,印度第一次投下了弃权票。印常驻联合国安理会蒂鲁穆尔(TS Tirumurti)在乌克兰问题会议时强调,考虑到所有国家的合法安全利益,各方最好避免采取任何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确保域内外的长期和平与稳定。

在之后的QUAD外长会上,印度也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批评俄方立场的成员国,在外长会后的《联合声明》中也未出现任何涉及俄乌问题的表述。

种种言行表明印试图在这一问题上维持平衡,避免惹怒俄美。但印方表态则回避俄相关因素。彼时,美布鲁金斯印度项目主任马丹(Tanvi Madan)分析,如果莫斯科再次对乌采取军事行动,将陷印于外交被动:

一是中俄加速接近,使印周边局势面临威胁。二是美、印对俄矛盾激化,使印俄关系严重承压,印难以维持平衡。三是抗华盟友减少,美西方与俄交恶将使前者缓和对华关系,削弱印寻求国际“抗华盟友”的能力。

当俄罗斯真正对乌采取军事行动后,印度维持中立平衡的方式便显得微妙了起来。一方面,美国和乌克兰多次寻求印度支持,印度依然坚守中立。就在2月24日当天,乌克兰驻印度大使伊戈尔·波利卡“要求并恳请”印度支持。美国总统乔·拜登也表示,美印在乌克兰-俄罗斯危机上的立场一致问题“仍在磋商”。

在26日在联合国表决由美国发起谴责俄罗斯的一项决议时,印度第二次对决议投出弃权票。2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一项决议要求召开罕见特别会议讨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时,印度第三次投出弃权票。多次投出“弃权票”已充分显示出印度在美俄之间的“中立”态度。

另一方面,24日获悉普京批准进军后不久,印度总理莫迪就与普京通电话,呼吁俄方立即停止暴力,强调只有通过诚实和真诚的对话,才能解决俄罗斯与北约集团之间的分歧。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据印媒报道,3月2日,印度外秘施林拉在关于自乌克兰撤侨的“恒河行动”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已经通过波兰,向乌克兰提供两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以帮助其应对俄罗斯入侵造成的边境人道主义困难。据称,两吨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包括药品、毯子、帐篷、防水油布、护目镜、储水箱、睡垫和手术手套。乌克兰特使伊戈尔·波利卡感谢印度向他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由此,印度自冲突之前的超脱态度转变为被动卷入冲突后的“左支右绌”。

“中立”背后的战略考量

印度在联合国中表现出的中立态度,已招致美国和乌克兰对其不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敦促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给予政治支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在记者会上颇为含蓄地再次强调拜登政府“要求”各国建设性发挥对俄影响力。尽管在投票前被美国和乌克兰反复游说,多次劝导,投票后可能遭到美乌的“吐槽”。甚至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依据《美国敌对国家制裁法案》(CAATSA)对印度施加制裁,原因是印度此前从俄罗斯购买了S-400导弹防空系统。但印度依然立场坚定,恪守“中立”的同时对乌施以援手,其背后有三重考量

其一,是印度平衡外交的现实考量。

印度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对于印度在亚太地区平衡中国固然重要,但印度同时与俄罗斯有着传统的战略关系。印度60%的国防装备仍然来自俄罗斯,还与俄罗斯有许多高科技合作领域,包括核能、太空以及联合生产某些武器系统,如布拉莫斯导弹。因此,印度一直寻求将与两国的关系保持在良好的道路上,而不必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即使乌克兰的事态发展使印度继续在两者之间导航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在中印关系长期敌对的情况下,俄乌冲突很可能使美国在欧洲陷入困境。这将迫使美国将重点从印太地区转移到欧洲,对印度的安全利益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因此,印度可以在危机上采取更微妙的立场,即在强调和支持俄罗斯安全关切的同时,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二,是印度对自身体量的相对自信。

部分印度精英认为,印度自身庞大的人口体量、广阔的市场前景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方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印度。全球企业希望在印度销售产品和服务,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也希望开拓印度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

而对于将中国视作长期性、战略性的伙伴来说,印度同样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战略合作伙伴。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希望华盛顿的精英们了解德里的盘算和它面临的权衡,在大国博弈日益加剧、国际环境逐步动荡的当下,如果美国需要加大在欧洲的战略投入,那在印太方向就更需要印度的配合,得到一个印度的收益远大于失去一个印度的损失。因此,莫迪政府相信对俄罗斯持观望态度不会付出真正的代价。

其三,是印度眼下迫切的撤侨需求。不知从何时起,撤侨成为了莫迪政府外交工作十分重要的“样板工程”。从也门撤侨到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致敬婆罗多”(Vande Bharat)行动,莫迪政府愈加重视向印度人民表现出对海外侨民的“照顾”,同时彰显在自己治理下印度政府和军队所能拥有的行动力和责任心。时值印度重要的北方邦选战,莫迪政府不容有失。任何一个足以体现政绩的机会都不容错过,各反对党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过失以削弱印人党。

印度在乌克兰拥有20000名侨民,其中超过18000名为在乌留学生。冲突爆发后,莫迪总理在同普京总统的通话中要求保证在乌留学生的安全,连续三天召开特别会议部署营救事宜,并向前方派出四位部长级高官主抓相关工作。3月1日,印度外交部证实一印度公民在军事冲突中不幸遇害,莫迪立即召开高层会议并慰问家属。在此情形下,印度反对党国大党仍然炮轰莫迪政府,称其未能及时撤离在乌克兰滞留的印度留学生。因此,保持“中立”态度,并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是最有利于印度开展撤桥行动的选择。

中立之后的思考:中国赢麻了?

不论出于何种考虑,印度官方在此次冲突中依然希望扮演“中立”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印度战略界也敏锐地感觉到,在美俄之间保持“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印度的专家们也开始对俄乌冲突之后的国际前景进行思考。有趣的是,无论怎么想,这些印度专家们的底层逻辑都未曾改变,即以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从这一点出发,不少印度专家们再次担心,中国可能可能成为本轮冲突后的最大赢家,而印度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在部分印度专家看来,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短期内无法缓解,并迫使俄罗斯转向中国,以寻求抵御西方的经济制裁。毫无疑问,新市场也有助于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在中国与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持续的贸易战中尤为重要。两相结合之下,俄罗斯可能在相关问题上倾向于中国的立场,进而压缩印度的回旋空间,而在中俄边界问题尚未解决的背景下,俄罗斯在中印之间的选择不免令人担忧。

而从美欧的角度出发,情况就会有些许不同。在部分印度专家看来,对欧盟国家来说,与俄罗斯长期的紧张局势不利于欧洲的长治久安,而同时与中俄决裂更加违背欧盟国家利益选择。因此,与俄罗斯的决裂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中国与欧洲拉近关系的窗口期。至于美国,显而易见的是,俄乌冲突牵扯了美国的精力,使其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东欧地区,也减少了其在印太地区的投入,甚至连QUAD这种“遏华专利”也被当做批评俄罗斯的平台,这不仅遂了中国的意,更将印度暴露在十分危险的处境。

由此可见,尽管对未来印度的外交选择众说纷纭,但是印度一旦将自身陷入到对抗中国的逻辑轨道里,俄乌冲突带给印度的不安全感就会明显增加。而从这种不安增加出发,美俄似乎又都是印度联合制华的有力抓手,失去任何一个都是印度的巨大损失。

这种两者都要的心态或许是印度在俄乌问题上保持中立真正的底层逻辑,但问题是,美俄矛盾已然如此激化,两者都要的骑墙心态是让印度“二者通吃”,还是在一次次局促的“平衡”游戏中“两者皆失”,值得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生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