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弟弟年龄和姐姐的儿子差不多,她对弟弟会不会比对亲生儿子好N倍!!

都说出生顺序决定性格,这个,我真信。

比如我姐,比我早出生三年,作为老大,她在我眼里,简直是倔得自讨苦吃。

爸妈催我们刷牙洗脸,她总是嘴里说着“马上”,但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挪窝。

而我呢,已经洗好脸,刷好牙,还给爸妈挤好了牙膏。

又比如,同样是惹了祸,我不等爸妈责备就马上道歉,外加给他们端茶倒水,表示以后再也不敢了。

可我姐呢,犯了错时,比没犯错还硬气,就算爸妈罚她不许吃饭,她也不肯说句“我错了。”

我姐学习很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而我的名次刚好倒着数。

但是,每次我俩拿着成绩单回家,爸妈都会说:“老大呀,你的成绩是不错,但光学习好也不行啊,你这性格将来是要吃亏的,你得跟你妹学学,跟谁都处得来,到哪儿都吃得开。”

这个时候,我姐往往会把试卷撕成碎片,扔得满地都是,而我呢,对着爸妈,把胸脯拍得山响,表示下次一定会努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同是一个爸妈所生,但整个童年,在她的衬托下,我赢得了父母更多的偏爱。

大专毕业后,我回到父母身边,继续做“乖乖女”。

我考了公务员,又嫁了同样是公务员的老公许文。

我俩收入不算太高,但在双方父母的帮衬下,生活过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而我姐呢,名牌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成为一名律师,年薪百万,姐夫是她的同行,同样有才又内秀,而且脾气温和。

他们结婚时,我们去北京贺喜,但,相处得并不愉快。

爸妈嘱咐她:“你从小就倔,也算命好,读了好大学,又嫁了这么好的对象,以后,得改改脾气,像你妹妹这样多好……”

不等爸妈说完,她冷冷地打断:“从小到大,我在你们眼里永远一无是处,永远不如妹妹,这婚礼,你们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参加就走。”

即便她出言不逊,我们还是参加完婚礼,才离开的北京。

临走时,姐姐塞给我一张银行卡,面无表情地说:“这里面有5万块钱,你帮我给他们买点需要的东西,我离家远,不能总回去,再说他们也不喜欢看到我。”

说实话,她那个样子,谁都看得出来,不是让我替她尽孝,而是在买断彼此间的关系。

结婚后,姐姐很少回家,也很少打电话。

偶尔回家也都是跟同学各种聚会,尽量避免跟家人待在一起。

逢年过节,她要么回姐夫家,要么外出旅游,就连怀孕生子,我们都是从她同学那听说的。

爸妈为此常常感慨:“孩子出息了有什么用?连个面儿都见不着,三岁看老,你姐从小就这样,我们是指望不上她的。”

和姐姐真正决裂,发生在我们成年之后。

2016年,妈妈得了肠癌。

确诊那天,我头晕目眩,差点摔倒。

我不敢告诉爸爸,更要瞒着胆小的妈妈,那些日子,我和许文过得昏天黑地。

最为崩溃的是,妈妈手术一周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

此时,儿子乐乐正面临小升初,对于这个不合时宜的二胎,我和许文虽然很想留下,但现实情况根本不允许。

决定做流产的时候,我给几近失联的姐姐打了个电话。

接电话的却是姐夫,他说姐姐现在不方便。

得知我们家的情况,姐夫表示一定会告诉我姐,还说了一堆安慰的话,让我慎重考虑孩子的去留。

挂断电话后,很快,我收到姐姐用微信转来的10万块。

既然她给我转账,那一定也知道了我妈生病的事,可是她却连一句问候都没有,更不提来看看我妈,难道她以为钱可以弥补一切吗?

我恶狠狠地拒收了,我觉得,这是我和她之间的恩断义绝。

在我最需要她,家人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对我们避而不见。

那段时间,我和许文轮流照顾妈妈,小心地维护着她只是做了肠息肉手术这样的谎言。

一天晚上,我来换班,让许文回家休息,他却坚持要守夜,两个人让来让去,最后,我妥协了。

许文把我送到地铁站,快进站时,他叫住我。

大庭广众下,他哽咽着说:“晓虹,这个孩子咱留下吧,一个太孤单了,将来有个伴。”

我含着泪点头,回家的地铁上,我哭了一路。

我倒是有个姐姐,可是,关键时刻,她形同虚设,甚至连个慰问的电话都没有。

是的,我一定要生下二宝,教Ta跟哥哥相亲相爱,相互分担,成为彼此人生里的精神支柱。

那一年是怎么过来的,我至今都不愿去回忆。

妈妈出院不久,爸爸又入院了,从发现肺癌到离世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

爸爸的葬礼上,我望眼欲穿,心里始终有个期盼,但姐姐最终没有出现。

她的同学倒是来了不少,他们也惊讶姐姐为什么没有回来。

爸爸的猝然离世,让我更加关注妈妈的健康,每个星期都带她去医院复查,她的身体稍有风吹草动,我便如履薄冰。

这期间,我生下二宝,为他取名康康,希望他的出生可以保佑妈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可是,爸爸的离开让妈妈一直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康康出生后的第四个月,妈妈还是走了。

弥留之际,我妈已经不能说话,可是,她的眼睛一直盯着门口的位置,最后,一大滴眼泪从她乌青的眼眶里流出。

那一刻,我恨极了姐姐。

从前,我只是不喜欢这个拧巴的姐姐,但现在,是恨,恨她的冷漠,恨她的无情和绝决。

父母养育她一场,不求养老,送终难道也不可以吗?

妈妈的葬礼上,姐夫带着外甥风尘仆仆地赶来。

看着他们在爸妈墓前磕头,我心里冷风呼啸:李晓彩,你何德何能,配拥有这样的男人与孩子!人在做,天在看,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无情付出代价。

姐夫很自责地解释:“晓虹,那笔钱是我替你姐转的,你姐出了点状况,精神特别差,所以,这些事我都没和她说,怕刺激她,你要怪就怪我吧。”

我根本不相信这样的鬼话。

她就是在记恨!就是在故意折磨我们!

如果换作我,爸妈生病、离世,只要我一息尚存,就算是爬也要爬回家,无论他们曾经怎样偏心,但毕竟给了她生命,把她养大。

我咬牙切齿地说:“麻烦你转告李晓彩,父母都不在了,我就当没她这个姐姐,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没了父母的帮衬,作为家有二宝的高龄妈妈,我的忙乱可想而知。

但真正让我头疼的,不是时间与精力的难以分配,而是两个孩子的关系。

明明12岁的年龄差,但大儿子乐乐却更像一个弟弟。

只要给弟弟买个玩具,乐乐就会问:“有我的礼物吗?”

事实上,上了初中的他,早就告别玩具了。

为此,他摔了弟弟的玩具,而弟弟呢,不但不生气,反而爬着把玩具捡回来,再爬着送给哥哥。

结果,哥哥大吼他一声:“离我远点儿。”

再后来,进入青春期的乐乐开始明显叛逆。

坐在餐桌前,他挑三拣四,把葱花、香菜一点点挑出来,扔在桌子上。

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结果,坐在餐凳上的康康把他挑出来的葱花香菜一一捡起来,放在嘴里吃。

不会说话的小不点儿,就那么无辜地看看哥哥,看看爸妈,那样子似乎在说:“看我多乖。”

乐乐写作业不认真,我站在房间里批评他。

康康不知道什么时候爬了过来,拽着我的衣角,示意我不要生气。

“许乐乐,你都13岁了,还不如一个不会走路的小孩懂事。”

我这样批评乐乐时,康康居然拿着画笔,默默地画着画,要多乖,有多乖。

再看乐乐,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拳头握得紧紧的,就差要和我打上一架。

第一次对乐乐动手,是他上学时,康康不舍得让他走,踉踉跄跄爬过去抱他大腿,结果他一抬脚,虽然没使太大的劲儿,却把康康甩出老远,头刚好磕在沙发的角上,顿时起了一个包。

看着哭得几乎上不来气的康康,我怒火攻心,扬手给了乐乐一个耳光,让他给弟弟道歉。

可是,乐乐宁愿上学迟到,宁愿整整被罚站一上午,也拒不道歉。

中午,我叫他吃饭,他居然打开房门就走……

而康康一见哥哥走了,再次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叫。

我就不明白了,人家那么烦他,他怎么就一点不伤心呢!

看着康康大颗大颗眼泪往外涌,张着手求抱抱的样子,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

几乎每个家里的老小,都会像戏精一样,衬托着老大的憨直犟,貌似无心地获得更多关爱与呵护。

似乎是一夜之间,失去所有优势,被强行霸占了所有资源!

我想追出去跟乐乐谈谈,可是,去他学校的路上,我想起了姐姐。

那个失联多年的姐姐,我差点就以为,我没有这个亲人了!

对比乐乐和康康截然不同的性格,我在想:或许,我掠夺的不仅仅是姐姐的童年?

我蓦然惊出一身冷汗: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一个兄弟姐妹。

可是,如果长大后的乐乐与康康像我和姐姐这般呢?

当我教育他们要兄弟和睦时,如果他们反问,我跟姐姐为何形同陌路时,我该如何回答?

小小的康康,像不像儿时的我,貌似无心地博得着父母的欢心?

儿时的我,希望父母永远向着我,可是如今,作为两个孩子的妈,我多么希望自己有能力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是一碗水端平的!

想去北京探望姐姐的念头,一冒出来就变得越来越迫切。

我知道她不想见我,可是,如果我真的送上门去,我就不信她会把我轰出去。

不管怎样,我就拿出当年讨好爸妈的那个劲头,来讨好她。

毕竟,儿时,我掠夺了爸妈本应给她的爱。

N年不见,当我们一家四口突然出现在姐姐面前时,她惊讶极了。

而我,除了可以在她的眼神里,找到当年的那种疏离冷漠哀怨,那个我印象中的姐姐已经荡然无存。

从前的她,高挑挺拔,眉清目秀,而现在,站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身高165,体重至少也165的胖子,从前白皙的脸长满了色斑,那双眼睛,在疏离冷漠哀怨中又加上了一份浮肿。

如果走在街头,我可能根本就认不出她来。

按我的想象,她应该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律政俏佳人,在脱离了原生家庭后,在首都活出另外一个自己。

这些年,姐姐到底发生了什么?

把她从一个冷美人变成了一个肥胖的中年女子。

知道我们只是来北京游玩后,姐姐让姐夫帮我们订酒店。

而我,拿出当年的那种无赖劲,对她说:“就住家里吧,这些年,我的厨艺被这俩孩子彻底练出来了,你们正好也尝尝。”

不等她说什么,我强行把怀里的康康塞给她,进了厨房。

厨房很大,炊具很全,但很显然,家里几乎是不怎么开火的,冰箱里只有几个西红柿和鸡蛋,外加一些水果。

我只能就地取材,做了一锅西红柿打卤面,外加一盘水果沙拉。

张罗大家吃完饭后,我就一直在收拾厨房,锅碗瓢盆都重新刷过,墙壁、炉台、油烟机、玻璃都一点一点地擦干净。

整个下午,我把孩子交给姐姐,自己跟许文把她那100多平的房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

等到姐夫下班回来时,几乎认为自己进错了门。

而我呢,知道大家坐在一起也不知从何聊起,索性带着许文出门,找到菜场,买了一堆食材,先把冰箱装满,然后,又做了八菜一汤的晚餐。

姐姐吃的不多,但脸上的表情已经没那么冷硬,她甚至会给乐乐夹菜,对于康康无师自通地往她嘴里塞菜的行为,只说了一句:“怎么跟你妈小时候一个样。”

姐夫趁机为这种氛围加温:“晓虹,你们以后要常来啊,我和你姐都不怎么会做饭,正好儿子又住校,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啦。”

而我,则借机向姐姐举杯:“姐,我这次来,不是来玩的,就是来跟你交心的,小时候,我不懂事,处处跟你争、跟你抢,现在,我自己当了两个孩子的妈,知道当年那样做,对你来说,伤害有……”

不等我说完,姐姐起身回了房间,那晚再也没有出来。

而我,傻傻的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说实话,无论发生过什么,我都不想失去这个姐姐。

就像我不想让乐乐和康康长大后,成为陌生人一样。

那晚,姐夫和我们聊了很久。

他说,这几年姐姐一直被抑郁症困扰着,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起床上厕所这种事都完成不了。

而爸妈生病去世那一年,也恰恰是她病得最重的时候,姐夫不得不带她去住院。

整整一年时间,她一直在医院里接受治疗,一个月才让家属探视一次。

姐夫说:“她病成那样,我更加不敢告诉她爸妈去世的消息,半年前,我才跟她说这件事,她整整一个星期没说话,我真害怕她再次发病……”

“现在,她已经开始好转了,生活工作都恢复了正常,但遵照医嘱,仍不敢停药。”

“说来奇怪,患病后,你姐的胃口倒是大开,有时候,打赢了官司出去庆祝要吃;打输了为了安慰自己更要吃;甚至夜里拥有了一场好睡眠,第二天也要喊着我出去大吃大喝……”

“只要她高兴,我就陪着她吃,能吃是好事,说明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所以,你也看到了,你姐现在胖若两人,我就陪着她一起胖,不是有本书叫《有情人终成胖墩儿》嘛。”

姐夫笑着说的,可是,我心里却一阵又一阵地难过。

这些年,我水深火热时,姐姐也在历劫。

望着她紧闭的房门,我泪如雨下。

我不是心理医生,可是我知道,姐姐如此贪吃,并不是健康的表现。

来北京的第三天,我给姐姐包了五种馅的饺子,分别冻在冰箱里。

我还帮她清理了乱糟糟的衣柜,丢掉了储物间里许多没用的东西。

第四天,我们返程,姐姐让姐夫开车送我们。

出门前,我让乐乐和康康分别拥抱了她。

轮到我时,她本能地往后退,我也没强求,只是说了一句:“姐,饺子吃完告诉我一声,我再过来给你包,尽量少在外面吃饭,高油高盐的,对身体不好。”

她讥笑我:“来回路费够买好几冰箱的饺子。”

我回应她:“那不一样,我包的是家的味道。”

回大连后,我有事没事就会寄一箱海鲜,或者其它家乡特产给姐姐。

算计着日子,觉得她家的冰箱差不多要空了,我就会趁着周末,杀上门去,给她包一冰箱的饺子冻上。

周五去,周日回,虽然很辛苦,可是,我知道这是值得的。

儿时,我只想掠夺,但现在,我想给予,不计得失地给予。

那天,我看到一本书,书中主人公和姐姐十分相似,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很有出息,但也很焦虑,常期受抑郁症的困扰,暴饮暴食,体重失控,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也几近失控时,她开始向心理医生求助。

她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泪目:你如果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这个食物就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原来,我胖居然是因为缺爱。

38岁的作者如梦方醒地看见,自己单薄的灵魂住在一个肥胖的身躯里。

后来,我把那本书寄给了姐姐。

姐姐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谢谢你!

渐渐地,我和姐姐的关系开始松动,我时常会就乐乐与康康的教育问题,向她求助。

她也会秒回自己的建议。

比如,单独带乐乐出去旅游一次。

比如,在给康康买东西时,也征求一下乐乐的意见。

比如,当康康各种卖萌邀宠时,也说说乐乐像康康这般大时的样子。

比如乐乐与康康发生争执时,不要因为康康小,就一味让乐乐要让着他……

我一一照做,并且随时跟姐姐汇报成果。

康康一岁半才学会走路,会走那天,乐乐兴奋地拿着手机录视频。

结果,康康刚踉跄着走两步,就开始摇晃着要摔倒。

说时迟,那时快,不等我反应过来,乐乐扔掉手机,一把将康康抱住。

乐乐吓得一头汗,而康康呢,笑得嘎嘎的,还以为哥哥在跟他做游戏,刚将他放地下,走两步后立马假摔。

而乐乐呢,不确定他是真摔、假摔的情况下,每摔必接。

我将这段视频发给姐姐。

这一次,她秒回了三个大笑的表情。

只有我知道,这笑对我们姐妹俩意味着什么。

爸爸去世三周年的前一天,姐姐一家突然回到大连。

我做了一大桌子的家乡菜招待他们。

姐姐正在减肥,吃得不多,但饭后无比自律地去夜跑。

虽然我们都没有说话,但气氛却很好。

第二天,她轻车熟路地找到了爸妈所在的墓地。

给爸妈献了花,说了几句话后,我带着一大家子人先下山,留着姐姐独自在那里。

走到半山腰时,我顺风听到了姐姐的哭声。

也许,她的人生,需要一次这样的痛哭。

我站在山下,给她发微信:姐,余生,我会替他们好好爱你。

她没有回我,只是在下山后,红肿着眼睛迅速地钻进车里。

几秒钟后,她又出来了,紧紧地抱住我,在我怀里剧烈地哭泣。

我挥手让老公、姐夫带着孩子们离开。

“姐,现在就剩咱俩了,你可以哭得再大声些。”

“这么多年了……我多想让他们表扬我一次……可是,不管我做什么,怎么做,好像都很难被他们肯定……”

就这样一句话,她哽咽着说完,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我心若刀绞,儿时的一幕幕缓缓在脑海里回放。

我知道,站在我眼前的,依然是那个童年时,饱受委屈的小女孩。

“姐,一切都过去了,我们现在不是好好的。”

“是啊,一切都过去了,我对不起爸妈,也对不起你。”

那天,姐姐哭了很久,哭够之后,她对我说:“这些眼泪攒了四十多年,我是被它们泡肿的。”

我说:“这话说的在理,要不你再哭一会,弄不好还能掉十斤秤。”

她拍了一下我的头,我俩同时笑出声来。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人们都说血浓于水,但比血更浓的,是无条件的爱,持之以恒的爱。

还好,我明白得不算太晚。

还好,姐姐给了我们彼此的机会。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

}

管奶奶叫姨姥姥的人,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妈妈的舅舅应该怎么称呼?“拜年时被称谓难倒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随着“独一代”与“独二代”的出生,许多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姻亲关系不熟悉,尤其舅舅、姑姑这些称呼对于“独二代”来说更是陌生,拜年时常叫混、叫错。对此,很多人表示,拜年时一般爸妈让你怎么叫就怎么叫,或者干脆就是点头问好,即使如此也是“刚见面时都叫了一遍,走的时候就忘了。”

“”分为家族方面的称谓、亲属方面的称谓、师友方面的称谓等三个部分,详细列举了人际关系方面的辈分大小和各种关系称谓,堪称“春节拜年必备图”。比如,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叔、婶婶);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对丈夫(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妻子)怎么称呼,自己也应随之怎么称呼,不能计较年龄大小。

(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

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

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

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

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

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

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

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

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

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男的自称儿子;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叔婶婶)。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姑、姑夫。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姑姑亦是)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家父(严、尊),家母(慈)
夫子(或夫君),某某(单称名或字) 妻,某某(单称名或字)
吾妻(或贤妻),某某(单称名或字) 夫,某某(单称名或字)
令郎(或公子),令媛(或爱)
孙、儿孙(或某某),女、孙女
伯(叔)父(翁), 伯(叔)母(或婶母) 令伯(叔)父(翁),令伯(叔)母(姑)  家伯(叔)父(翁), 家伯(叔)母(姑)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父亲的姐(妹)/姐丈(妹丈) 侄(或内侄),侄女(内侄子)
母亲的兄(弟),兄嫂(弟媳)
母亲的姐(妹),姐丈(妹丈)
令伯(叔)岳,令伯岳母 家伯(叔)岳, 家伯岳母
 姻伯(叔)父,姻伯(叔)母
内弟(兄), 姨妹(姊)
表(姨)兄,表(姨)嫂 表(姨)弟,表(姨)妹 令表(姨)兄,令表(姨)嫂 家表(姨)兄,家表(姨)嫂
愚表伯(叔),愚表伯母(叔母)

对教过自己学业的人称老 师先生尊师,自称学生门生。

对教过自己技艺的人称师傅师父,自称徒弟徒儿门徒。

对他们的妻子称师母,自称学生门生。

对自己的学生称学生同学贤契。

对同在一起学习的人称同学同窗学友。

对同在一起学艺的人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

对自己的朋友称仁兄良友挚友。

对出家的僧人称师父或法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和尚、大和尚、老和尚(即退居大和尚)。

对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

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师父、法师或比丘尼师父(跟其他人谈及时,或者称二僧)。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善信或者居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个男孩长大保护姐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