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条人生准则,孩子可以做到麽?

千百年来,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藏着这样的观念:母亲是这个这个世界上伟大的付出者,她们的工作很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人比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想要给予孩子更多了。很多人认为无私的爱,将给予孩子成长,反之,一位母亲假如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多,无论怎样她在其他方面多么优秀,她都是个失败者。

然而,现在有人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母亲的内疚感和自我牺牲心态对孩子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害,而首先关怀自己则对其有利。母亲关怀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可以唤醒富足的自然状态,成就自我,以真正给予孩子或他人关爱。

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很有颠覆性?甚至有些挑战权威,假如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全新的观点,将从何说起呢?从苏兹·卢拉创作的《母亲进化论:决定孩子一生的母亲素养》说起,从我们熟悉的“灵魂三问”说起。

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

身为母亲,每日穿梭于工作与家庭之间,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偶然静下来喘息片刻的你,会不会在某个时刻迷失,忘了自己究竟是谁?无关失忆与否,只是被生活填得太满,反而会在突然变换状态时,显得无比空虚。

想起年内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境遇,这样的家庭状态呈现与母亲的自处状态存在一定关联。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原本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却因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业,监控过严,让自己和孩子之间失去了必要的信任和界限,失去了各自的独立空间。

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让孩子实现成绩提升,她自己也因工作状态不佳而遭受事业滑坡,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类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传统的中国母亲中间很是普遍,症状严重的,已经完全丧失自我。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高三那一年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全天候服务”上,饮食起居、学业辅导,几乎包揽了上学之外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宜,有的甚至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就只为最大限度的给孩子提供便利。

母亲们如此不计成本得失地一心扑在子女身上,看似是一种体贴入微的爱,实际上却可能是负累是枷锁,你牵制了孩子,也牵制了你自己。于你而言,不要说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无处安放,就连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再压缩,直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你,恐怕很难发自内心的高兴,又何谈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呢?回顾曾经走过的日子,你可曾后悔过?假如有机会让你再次选择,你是否愿意重做选择、重新来过?尽管付出了很多代价,但很多母亲的答案可能仍旧是否定的。毕竟,高考只有一次,最终成绩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很多时候,由不得我们回过头去左顾右盼,命运催逼着我们往前走、向前看。

老话讲:过犹不及,关心则乱,在一系列以孩子为圆心的行为中,你可能早已逾越了母亲的身份,把自己视为存在感极低却又无孔不入的空气,你成了仆人,成了辅导员,唯独不是你自己。须知:母亲只是生命中众多身份的一层,抛开社会身份不论,在家庭中,你不仅仅是母亲,是妻子,你更是你自己!

心里的渴望,让你快乐幸福,也让你和孩子能以更加舒服的状态面对彼此。一个温暖的微笑,带来一个元气满满的母亲和一个更加自信的自己,这样的相互鼓励远比一个日日相对、愁眉不展、低头劳作的母亲更有价值。

切记,你是母亲,你也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是孩子认识自我价值的源泉。你的自我认同,才能带来孩子的尊重,孩子的良好心态的建立。

你从哪里来,对你的未来重要吗?

从生理学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脱胎于母亲。是父母亲爱情的结晶,在母体中孕育,经历重重考验,最终得以降临人世。所以,很多人说:人生而有父母,这是早已命定的事实,我们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的。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在成年后,感叹自己在一个自己并不认同某种价值观的环境中慢慢长大,受原生家庭影响深刻,却无力改变的原因。

然而,书中却引用了作家纪伯伦一个看似有悖常理的观点,刷新了我们对个体与家庭之间关联度的认知: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什么?孩子和父母并不天然相关?而且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个体来看。这话乍听残酷,似乎抹杀了“血浓于水”的重要性。然而,仔细一想,绝非天然割裂,而是肯定后天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改变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选中的天使,他们只是暂时寄居在自己的家里,终有一日,他们将独立于家庭而存在。

这样的逻辑,既可向上推倒,来说明身为父母的我们作为子女与上一代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上沿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上面的说法,将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的父母,都不是我的父母。

我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孩子。

殊途同归,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在说不必禁锢于某种关系中不能自拔,你可以做你自己。父母与子女相识一场是缘分,却并非稳定不变的一种相互关系。很多人讨厌自己表露于外的样子,并将其归咎于原生家庭的种种影响。可是你不知道,在自己不知不觉成为父母的翻版的道路上,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也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长此以往,当父母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之时,即使你发觉自己正以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时,也只有无奈轻叹。

若有心,何妨确立起自己的人生准则,自己的努力方向?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的,它们与你从哪里来,从来都不是互为充要条件,中间存在变数,而这个变数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想清楚,你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的作者苏兹的身份极为特殊,她是女儿、妻子、母亲,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教师和演讲家,她有着作为母亲的亲身经历,更有着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因此,她的阐述有切身体会,也不乏对咨询者们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杰米和威廉,我的一双翅膀”,这意味她的出发点是做一个好母亲。书的结尾处,引用儿子写的诗《睁开我们的眼睛》,号召母亲们“展翅飞翔”。从爱走向蓬勃生长、闪耀光芒,这并不矛盾,相反地,二者相生相伴,互相促进。在转变观念,投射自身之时,母亲的转变,于孩子是获益的开始。

那么如何通向自我蜕变之路呢?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叫做“自我关怀”,延伸开来,也包括“自我投资”。具体来说,可通过不同维度加以考量:

①所有母亲都适用:惯常意义上来说,读书、旅行、提高专业素养都算“自我关怀”的一种,推而广之,插花、绘画,甚至是去健身,或者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也可列入其中。形式不重要,只要能获得心灵的满足,都算是让自己得以缓冲,而后以饱满的精神继续上路。用书中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为自己的油箱加满能量,不让自己在面对孩子和他人时空转。

②依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普通上班族在事业上获得加薪升职,有利于在业余时间更好地陪伴子女家人;自由职业者觅得了优质的合作者,离既定目标更进一步,自然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家庭生活;而全职妈妈,则需要不时放空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所在,让自己在繁重的家务中得以喘息。

③除此之外,无须刻意在孩子面前掩藏情绪,掩饰脆弱,适当的暴露不仅让母亲这一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也让孩子能够共同经受挫折的考验,理解母亲的种种艰难和不易,早日学会坚强。

无论如何,关爱孩子,从关爱自己开始。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与整个世界对话的另一个窗口,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恰当的交流方式,让孩子慢慢成长为多我们的亲密伙伴,我们的转变让他们觉得更加幸福,而与他们的一次次互动则帮助我们重返自我。

在这条母亲的进阶之路上,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瘦弱而孤独的背影,惟其自我关怀与照顾孩子并举,方能让你和你的孩子心意相通,相向而行。

}

第1篇:学习*小金师傅先进事迹的优秀心得体会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学习前,我很好奇:是什么让*小金师傅如此尽心履职,矢志创新,淡泊名利?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是感恩!

一个人活着,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最重要的是懂得感恩。这点,*小金师傅不但做到了,而且十分完美。

我觉得,只有对生活感恩、对朋友感恩、对企业感恩、对工作感恩的人才会活的如此平静,事业才会如此成功。

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很多人都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吃到可口的饭菜,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舒适的房子住,有大把的钱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很惬意满足了。

的确,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很幸福,但是幸福的背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我们缺少了什么?我们付出了什么?*小金师傅用行动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缺乏的东西很多。光有物质还不够,光有好的生活还不够,人还要有理想,还要有奉献,还要懂得感恩。

活着,不是享受,更不是索取,而是感恩,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努力奋斗,去努力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事业!这是*小金师傅的高尚的价值观念,也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所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信仰!我们应有什么样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失去信仰的人很容随波逐流,甚至会误入歧途。信仰是宁静的,也是动态的,它会不断发展、升华,在关键的时候,它会迸发出伟大力量。

“一个人要爬遍一座山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是*小金师傅时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亦是他自己对待工作的准绳。感恩,就是他心中的这座山。

感恩,是他的人生准则!生活中的*小金师傅,就是那么低调地感恩着社会,感恩着身边的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小金师傅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正是对工作的感恩,在他作为“电力人”的40年中,*小金师傅师傅才创造了20个具有影响力的浙*乃至全国第一。正是对他人的感恩,他才要求自己去世后直接送殡仪馆,不要拉回家,免得影响邻居;正是对同事朋友的感恩,他那才要求:悼念会播放他自己制作的“我心飞翔”的照片集,因为这样可以“5分钟结束,大家可以早点回家……”正是对人生的感恩,他才会在弥留之际说出“40年前我静静到宁波,现在我想静静回去”这么平淡的话语。

“我心飞翔,天地多宽广,我心飞翔,没人能阻挡那梦想的光芒……”楷模,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小金师傅没有把感恩挂在嘴边,他把自己的感恩落实到了行动中。对家人关爱、对工作认真、对事业热情…这一切都是他对生活感恩的体现。*小金师傅的精神,将像一叶帆一样,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第2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学习的心得体会

5月29日,学校组织学习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我听得非常认真,几次泪水都模糊了我的眼睛,他们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守,那就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钻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不是说态度决定高度吗?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高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这辈子,我既然端定了教师这个饭碗,就要好好吃这碗饭,不仅要吃好,而且还要吃饱。怎样才能吃好吃饱呢?我想,首先要静下心,沉下气,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不受外界的干扰,潜下心来工作。

从经济上来说,现在,尽管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小学教师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从工作量来说,小学教师的工作也是特别烦琐的。白天,我们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处理一些班务,搞教研活动,有时外出听课学习,晚上回家还得备课,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等,所以,当别人在与家人聊天,朋友聚会,吃喝*,享受工作之余的悠闲的时候,我们还在为明天的的上课做准备,还在为某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伤脑筋,还在为写一篇论文而冥思苦想,可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时,有家长向我们道谢时,自己课堂教学闪现出一丁点火花时,工作得到同事、领导的肯定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难以言表的。那时,觉得所有的*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记忆力和精力最黄金的时期却是有限的,现在的我倍感岁月的不饶人,眼看人生的黄金时间匆匆从脚下流过,如果还不努力学习,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下一些经验的话,可能确实就要来不及了,到老时,我一定会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懊悔。所以,我想:现在*苦点,累点,虽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会得到一笔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我知道,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世上也没有不劳而获。天道酬勤,只有*勤耕耘的人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哪怕果实不算太丰硕,但我只要努力了,就算青*的小果子,我也觉得甜。

三、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第3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了孙红京同志的先进事迹,其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我也是一名教师,既然入了教师行就要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心,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十多年的教师历程,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具有责任心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学生喜爱、家长信赖、同行尊敬、学校信任的好教师,必须将责任两个字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内心。对我们教师来说,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从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从头再来。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对我们抱有希望。

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行为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积极的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和缺点过程中的反复,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那怕是细微的进步。因此,作为教师更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我认为,作为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时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

二、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记得一位伟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那就是爱的教育,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我要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我会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我将努力做一个幽默风趣、知识渊博、亲切和蔼的人,让学生在心底里真心的敬重自己,这样学生才喜欢你,才容易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我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

三、坚持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非常好的诠释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来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如果停止了学习,就会让我们仅有的一桶“水”变的所剩无几,最终适应不了现有的课改教学。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下,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水。所以我要以坚定的意志力要求自己坚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永远不会落伍的教师。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一定会用心去工作,用我的热情在教育这方热土上尽情的挥洒!

}

据我所知,在家中被宠坏的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会越发严重。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事事由父母承担的孩子,很难独自肩负起成人的责任。不管在哪里,他都想成为众人的焦点,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受人关注的对象,所以他们觉得被生活所欺骗,让他们变得如此惨败。他们在自己内心的温馨世界中成长,认为周围的世界都是冷漠无情的。

在这一时期,有些人仍沉溺于幼年的幻想之中,他们会装嫩扮稚,用儿童腔调说话,甚至和更小的孩子玩耍。但多数人还是想让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成人的风范。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他们就会亦步亦趋地模仿大人:如学那些多金男人挥霍奢侈,并且开始招蜂引蝶,喜欢制造各种风流韵事。

在那些不易处理的案件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一个孩子还没弄懂怎样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开始肆意而为,从而导致了犯罪。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做的某些坏事没有被发现,并且认为自己聪明到不会让别人发现。在出现生活问题时,尤其是在经济拮据之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犯罪的念头或行为,这是他们逃避生活的唯一捷径。所以,少年犯罪都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此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在较大的压力下,积聚在儿童时期的某种激流被激发出来。

那些不爱交际、比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爱患上神经官能症,这样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为自己的种种作为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同样是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法。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表现出了神经官能症或精神失常的一些症状。当一个人在社会中遇上了麻烦却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会患上神经官能症,从而导致精神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青春期会异常敏感,它会刺激所有的器官,也会影响所有的神经。这种身\_体的不适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病人的借口。所以,这种人常常在心中认为,因为自己身\_体欠佳,所以可以不对任何事负责。这样就将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全部表现了出来。

那些神经官能症病人总是说自己想做好每一件事,说自己愿意承担人生的责任,说自己可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可是一旦问题摆在面前,他们就会将自己之前的想法一推了之,转而拿病情作为搪塞-的理由。这样就好像在告诉别人:“我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很无奈,我有心无力。”在这一点上,它和罪犯大大相反。罪犯是将自己的恶意统统暴露,也没有责任感的认识。可是,我们很难区分到底哪种人最无法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的思想不坏,可是行为恶劣,不为他人着想,且不愿与人合作;罪犯,思想恶劣,但是还稍微有些责任感,并且精神受它的痛苦折磨。

神经官能症患者自称做事情想精益求精,同时明白需要担负社会责任以及正视人生问题。但一旦问题降临,这一人生准则立刻被他们抛至九霄云外,而神经官能症,正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的人生态度好像是:“我也想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但不幸我实在无能为力。”这一点他不同于罪犯。罪犯通常恶意尽露,社会责任麻木不仁。因此难以判定,最危及人类幸福的,到底是哪种情况: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意图好但行为恶劣自私,从而妨碍与他人的合作;而罪犯,虽然对他人充满敌意,依稀残存的社会责任感却在痛苦中压抑。

当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事情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很多以前学习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下降,那些资质平平的孩子学习成绩反而开始超过他们,且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与之前大大相反。也许那些学习不错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害怕自己的学业不如别人,这时如果有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就仍可以继续维持好的成绩,但是如果让他自己担起学习的重任,他们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勇气不足。有的孩子则因为青春期的自由变得信心十足,他们憧憬着一条美好的大道,通向光明的未来,他们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新的想法和计划。他们有了更强的创造力,对各方面的感觉也更加敏感,对事物充满了激\_情。这些孩子是坚毅勇敢的,他们并不畏惧自立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他们会在困难面前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那些在家中自认为被人忽视的孩子,如果与人建立了友谊,就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会不断寻求这种称赞。如果男孩子表现出这种情形,将是很危险的。如果是女孩,她们会失去自信,在她们看来,只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她们很容易对那些大献殷勤的男人投怀送抱。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些女孩在家中不受父母的宠爱,往往很早就有了性行为,这样做不仅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更表现了她们的爱慕虚荣,她认为这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许。

有这样一个女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她有一个酷爱生病的哥哥,所以,母亲的心思基本上都投到了哥哥身上,在无意中就对她有些忽视。更为不幸的是,在她童年时期,父亲也得了病,这样母亲就更没有时间去照顾她了。

所以,这个女孩一直在寻求一种被人呵护的感觉,因为在家里她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后来,她父亲的病总算好了,可是母亲又为她生下了一个妹妹,由此,妹妹自然而然就成了母亲的焦点。所以,在这个女孩看来,她是家里最不受关注的人。但是她却一直做得很好,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因为成绩优异,家人顺理成章地一直让她继续着学业,于是将她送入了高中。高中的老师并不知道她的情况,她也因接受不了新学校的教学方法,成绩开始一路下滑。所以,老师的批评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她变得很失落。她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可是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没有人去赞扬她,她又有什么希望呢?

于是,她开始寻找喜欢自己的男人。在与一个男人相处了几次之后,她就离开了家,和男人过起了同居的生活。在和男人同居的两周时间里,她的家人异常焦急,一直在找她。结果正如我们所想的,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她开始懊悔自己陷入了这样一段感情中。

后来,她想到了自杀,于是,她给家里寄去了一封信,写道:“我已经吃了毒药,但是你们不用担心,因为我很高兴。”其实,她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她心里很清楚,父母仍然爱着她,她还可以赢得他们的关注。所以她没有做傻事,只想让母亲来找她,然后带她回家。假如当初女孩明白自己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发生了。如果在高中时期,老师对她的了解较多,也许也不至于出现现在的这种情形。高中之前女孩的成绩一直很优异,如果她的高中老师知道她是一个对成绩极为关注的人,也许并不会采取之前的方法,也就不会让她对生活失去希望。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性格软弱的父母很希望以后生下一个男孩,可不幸的是,他们却有了一个女儿。由于父母有着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所以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这就注定了孩子在这个家庭中不会得到应有的关爱。并且,她常常听到母亲这样对父亲说:“这个孩子没有一点讨人喜欢的地方,长大后也不会受人欢迎的。”或者:“如果她长大了,我们要怎么办呢?”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一次,她发现了母亲的一位朋友写给母亲的信,说不要总为有一个女儿而悲伤,她还年轻,以后还可以再要男孩的。

我们可以想到女孩看到信后的心情。几个月之后,她去乡下看望自己的叔叔,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有些呆傻的男孩,并和他谈起了恋爱。她对男孩付出了很多,后来,男孩离开了她,致使她异常痛苦。后来,她患上了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从不敢一个人出门,于是她找到了我。当因为性别她不能得到家人的关注时,她就开始转向其他的办法。她用自己的痛苦来折磨着家人,赢得他们的关注。她总是哭闹,还常常说自己要自杀,并以此来威胁家人。我们想帮助女孩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想让她明白在青春期她过度重视了自己之前的思想——一直被别人忽视,可是我们很难做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不了孩子好的生活就不要生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