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宣传部如何进行线下宣传

浙江大学共青团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这个隐形但却重要的思想宣传教育平台,提出“从‘新’媒体到‘心’媒体”的工作理念,逐步探索出具有浙大团学特色的网络新媒体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模式,从阵地、队伍、内容、活动、机制五个方面加强建设,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的影响力,引领和号召广大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浙江大学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工作获评团中央创新试点工作优秀项目。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来浙大考察调研时,对浙大共青团运用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抓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阵地建设:坚持力量整合,建设全覆盖的新媒体应用平台

积极建立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新媒体工作布局。在纵向上建立校团委、院级团委、团支部三级平台;在横向上发挥意见领袖、团干部、学生骨干的力量;在面上搭建微博、微信、APP、网站、手机报等组成的全媒体平台。

“四网四平台”是校级层面全媒体工作布局的重点。“一网”为“求是青年网”即浙大团委官方网站;“二网”为“新青年在线”即校园学生原创文化网站;“三网”为“网上团支部”即学生在校事务一键式导入信息平台;“四网”为“青年之声”即反映学生呼声、服务学生成长的网络互动社交平台。“一平台”为共青团体系微博、微信矩阵,“二平台”为“青年通”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用户线下活动参与和线上活动申报的有机结合;“三平台”为“蜡笔校训”资讯平台,利用手机彩信、飞信推送的方式,免费向学生发送校园实用信息;“四平台”为“悦空间——青年读书角”WAP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实时更新的数字电子图书。

(二)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

1.打造一支校院两级的新媒体骨干队伍

校团委联合院级团组织,组建了一支包含新媒体工作室成员、微记者队伍、院系信息员等130余人的网络新媒体骨干队伍。这支队伍的学生素质硬、技能强、思维活、敏锐高,具备较强的新媒体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完成各项新媒体工作任务。

2.组建一支较大规模的网络宣传员队伍

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组建了一支550余人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和近8000人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按照“大队-中队-小队”三级进行管理,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切实发挥正面声音“放大器”、负面声音“消减器”、重要舆情信息“采集器”的功能。

3.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

对各类新媒体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知识技能培训,通过专业讲座、技能公开课、理论培训、内部经验交流、媒体实践等途径,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先后选派新媒体骨干参加团中央、团省委和兄弟高校的培训交流,并在大会上作经验汇报。

(三)内容建设:保证内容为王,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调查,结合团学工作实际要求,在微博、微信上专门设计固定专栏,包括浙专题、浙现场、浙视点、浙焦点、浙青年、浙视野、浙原创、浙生活、浙预告、浙资讯等,这些专题包含了新闻热点资讯、时事评论观点、优秀师生事迹、原创文化作品等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团委还根据后台大数据掌握学生阅读喜好,及时更新和替换栏目。

借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采用学生的话语体系进行专题内容的策划,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如:提倡热爱读书和学习的“中国大学生们都在看什么书”、“浙大教授推荐系列书单”等。

微信推文:我和浙大的118件小事

注重对网络新媒体互动功能的开发和设计,时常设置互动话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理想微点名 梦想浙接力”、毕业心愿、祝福传递等。

毕业季微信推文:感谢您在我的生命中走过

(四)活动建设:实现上下联动,专属策划基于新媒体的特色活动

1.实现团学活动的线上线下联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团建统筹工程建设等各类传统品牌活动,以及“三走”活动、学生节等全新活动都已经在线上线下联动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打造基于网络新媒体的线上品牌活动

利用浙江大学团委微博、微信平台迈出线上品牌活动策划的第一步,鼓励院级团委、学生组织、团支部借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线上品牌活动,如“微信歌手大赛”、“微辩论”等。

3.实现重大活动的广泛参与和推广

校院两级团委纷纷建立新媒体平台负责人微信群,在开展重大活动宣传时,能动用广泛布点的力量,实现学生对重大活动的广泛参与和推广。

(五)机制建设:坚持顶层设计,探索形成新媒体工作长效机制

1.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大学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建设的意见》

校团委通过对院级团委、学生组织等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大学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浙江大学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对基层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进行指导,建立有利于试点工作及后续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

2.开展“浙江大学网络新媒体建设创新工作”项目申报工作

校团委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共同出资10万元,专门用于院系团委、学生组织开展“浙江大学网络新媒体建设创新工作”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引导性、代表性的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项目。

3.完善建立各项工作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如包括每周公布院系团学组织网络新媒体运营排行榜,激发院系层面的积极性;建立队伍培训机制,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工作进度上报制度,营造全员重视新媒体工作的氛围等。

(一)进一步扩大团学工作对青年宣传思想教育的有效覆盖面

截止20165月,浙江大学团委微信关注人数已近4万人,在全国高校团委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前茅。浙江大学各院系建立的团学工作官方微博、微信比例达到97%,总关注人数远远超过在校学生总数,基本实现对在校学生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校团委还汇编成册《浙江大学团学组织新媒体工作优秀案例集》,作为学校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建设的重要成果。

(二)进一步增强团学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浙江大学团委新媒体平台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创设“小团子”形象,用交流对话的形式与青年学生进行交流,增加了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的好感度。在“小团子”生日之际,广大学生纷纷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发来对“小团子”的祝福,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是通过小团子了解共青团、认同共青团的”。

(三)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实效

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从以往单一说教的方式,逐渐发展为依靠新媒体平台引导的全新方式,新媒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和阐述方式使得思想引领工作变得更接地气,更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如浙江大学团委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总书记北大讲话#话题,具有超过43万人次的阅读量,可见学生广泛参与该话题的讨论;浙江大学团委微信发布的提倡学生爱校荣校的原创微信《假如我在浙大遇见你》阅读量超过5万,原创漫画作品及视频《用手语告诉你核心价值观》、《可爱动物告诉你核心价值观》、《一双感动亿万人的手》等新媒体内容不仅在校内影响深远,还多次得到团中央、团省委新媒体平台的采用,影响更广泛的青年群体。

微信推文:浙大的十种“颜值”

(四)进一步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学校各级团学工作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实用信息、表达个人意愿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得到学生积极响应。各院系和学生组织工作微信中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等专题内容也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一)关于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的定位问题

目前高校层面涌现出了不少新媒体平台,要在众多平台中脱颖而出,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平台优势在哪?自身定位又该如何?怎样做到既体现团学工作中心,又符合学生的喜好需求?

我们认为,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应该立足于对青年学生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这条主线,宣传内容应结合团学工作实际,从学生需求出发,用易于传播的小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形式上应当时尚新颖,注重话语创新,在碎片式植入的过程中强化整体效果;专题策划上,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主线,切记大而空的主题,多注重后台的数据反馈。

(二)关于各类新媒体平台如何兼顾的问题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更新迭代非常快,微博、微信、APP、微视频等各种平台层出不穷,而团学干部的精力和能力又是有限的,是应该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强势平台,还是统筹兼顾各大平台?

我们认为,不能只是一味迎合大众趋势,仅仅关注强势平台,应该鼓励各院系和学生组织分头出击,发挥优势,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网络平台上占领阵地,从不同领域实现对青年学生宣传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三)关于如何实现全校团学组织全员重视的问题

使用新媒体对于团干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创新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团学组织和干部对新媒体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这会对做好全校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整体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认为,必须使各院系和团学组织清醒认识到新媒体战略转型是潮流趋势,转型不能避免阵痛。学校共青团应在时间上予以放宽、在工作上予以指导、在内容上予以支持,消除各院系和团学组织畏难情绪,使其面对新媒体工作的态度从拖延被动变成积极主动。

}

描绘长征的壁画、记录遵义会议场景的瓷瓶……这几天,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善斋楼,100多件艺术作品正在以教学展品的形式呈出。这些以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正是清华美院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作业。

近几年,清华大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借助慕课等新兴平台,形成了一套先进、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去年9月,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被世界三大慕课平台之一———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的edX选中,成为中国首门登陆国际三大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课程,如今已有13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学生学习过该课程。有国外媒体对此评论称:“中国正通过慕课方式向西方国家传递他们的价值观。”今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这门课也登上了edX慕课平台。

结合专业,学生感同身受

“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学科背景,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教授告诉记者,“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我们觉得,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实行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有效果。”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上,老师针对清华美术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材施教”。课程作业不仅仅是小论文,还有“读历史搞创作”。学生用美术作品、诗歌、微电影等形式,完成思政课作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老师华表让学生以“雄关漫道”为主题进行创作。美院200多位学生共提交了100多件作品,有绘画、雕塑、陶瓷、染织、摄影、书法等多种形式。例如美院动画专业学生莫均鸿等9名同学,将小英雄 《鸡毛信》 的故事改编成连环画,用一幅幅精美黑白钢笔画呈现少年、八路军智斗日寇的场景,在朋友圈中博得一片“点赞”。为了创作这份作品,9个人查阅大量资料,根据故事选择场景,设定人物。“这次课程,既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了英勇的抗日战争,又锻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艺,我很喜欢这种作业方式。”莫均鸿说。

据悉,清华大学本硕博一共8门思想政治课程,各学院、各专业的“育人课程”,已经全部实行“因材施教”模式。同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给工科学生授课时,会加入邓稼先、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把科学精神和爱国激情结合;给文科学生上课,则多和他们讲讲朱自清、闻一多这样靠手中一支笔来担当时代责任的文人。老师们说,这样的“因材施教”,才能让正确的价值引导覆盖整个教学。

教学相长,拓展立体式教学

在“因材施教”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近年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着手对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组率先推出了全程实行“教学相长课程手册”管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每学期开课前,一本 《教学相长课程手册》 就被及时上传到网络学堂上,手册包括教学内容与大纲、教学相长交流卡、格式化读书报告表、评分表等,使学生们对教学安排了然于心。每次下课前15分钟,授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们布置几道题,要求通过填写“教学相长交流卡”归纳教师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与评论,如果观点言之有物,还能得到老师的嘉奖和加分。

“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拓展为立体式教学,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相长”课堂管理模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计算机系3位女同学用动画、DV等多种形式合作创作了 《百年清华百图游———从清华风物看近代史》,她们的作品把百年清华历史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登陆慕课,开放选课受欢迎

线上平台“慕课”正在兴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抓住了这一契机,2014年9月,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首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课程,当年校内学生选课1600多人,校外超过万人,被媒体称为“万人迷”的思政课。之后,4门面向本科生的思政课全部登上了慕课平台,向全社会开放,累计选课人数已近15万人。

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往往要在45分钟或90分钟时间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清华大学的思政慕课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分解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被制作成7至15分钟的独立视频。

一位在慕课平台上讲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的老师说:“在慕课课堂里,时间被化整为零,学生可以在等公车时、在食堂里,拿出手机看几分钟视频,做几道习题,完全是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的。”

清华大学又开始探索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据介绍,学生前8周在慕课线上学习,后8周则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他们通过慕课学习到了理论,上课时老师会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理论进行消化理解,这样的效果更好。”王雯姝说。(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首席记者 樊丽萍)

}

  夏晓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线下招聘会暂缓,学生讲解员变身网络主播“直播带岗”;求职过程遇难题,实战演练答疑解惑……

  在这个不寻常的“就业季”,安徽农业大学积极主动发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助力8820名毕业生精准就业。

  “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云上’招聘会现场……”3月10日,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将2022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搬到网上。4位学生讲解员变身网络主播“直播带岗”,求职学生云端在线“淘”岗,48家优质企业提供近1500个就业岗位,吸引众多学生上线观看。

  正值求职关键期,该校和各学院迅速应对、及时调整,近3000家单位入驻学校毕业生招聘服务平台,“云招聘”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

  线上面试有哪些注意事项?各类岗位简历怎么写?为帮助学生掌握线上求职技巧,该校组织了3000名学生参加的求职实战营,3天线上培训、3天模拟面试实战,助力毕业生足不出户提升求职力。

  “老师,明天我要参加公司复试,能否借用您的办公室?”面对“云端”面试需求,一间间办公室、教室化身临时考场。理学院还专门安排学生党员负责办公室的预约与面试期间的保障。“正在面试,请勿打扰!”“我为你护航,你成功‘上岸’”……一张张提示语默默为学生们的梦想保驾护航。

  “我在线上投出的简历基本都收到了邀约面试,现在已拿到心仪企业的offer,很感谢学校为我们解决了难题。”该校植物保护学院2018级植物保护专业周焯斌说。

  如何让各类就业资源活起来?如何确保就业信息精准到达毕业生手中?该校部门、学院全员发力,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

  2018级生物类创新实验班班主任薛挺最近忙着研读最新的就业政策文件,对班级梳理出的就业问题清单逐一解答。面试辅导、企业联系、简历修改、家校沟通……薛老师为每位毕业生定做专属计划,该班级目前升学率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