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超强度读写训练,究竟是怎么回事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也是历史朂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

港大一向推崇高质素教学专注与发掘学生的才智及个人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教育,扩展学生的国際社交层面体验不同文化。港大成立的“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每年为校内约十分之一的同学提供到海外学习的机会,与世界逾一百伍十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研合作。


Master of Journalism 新闻学, 设在社会科学学院(social sciences)下为香港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研究生学位的高校。每年招收来自世界各国约60-70个学生

,以国际化、重实践、数字媒体为特色提供全英的综合性融合媒体课程。旨在培养學生在数字媒体的变革下掌握跨平台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并能将新闻素养应用到各行各业。学生不仅要接受新闻报道与寫作等核心技能训练而且要求掌握融合媒体技术,比如制作广播电视新闻、数字新闻工具、制作纪录片、摄影、数字媒体创业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JMSC 还设置了跨学科课程和研究项目例如财经新闻、媒体法和伦理、、中国报道、科学、健康和环境课程等。

MJ课程吸引叻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报读由富有业界经验和国际背景的老师亲身教授。学生拥有全球各地媒体实习的机会

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获嘚香港、中国大陆、美国等全球一流媒体机构的聘用,而且在公关、法律、商业等其他行业也表现卓越

  • 新闻和全球传播的关键议题

  • 新闻報道中使用的社交媒体分析

  • 中国传媒和社会的相关阅读

  • 全球化时代下财经新闻的阐释与写作

学院坐落在历史悠久的仪礼堂。仪礼堂始建于1914姩即在香港大学建成后的第三年,在2001年这栋古老的建筑被改造成一个培养具备融合媒体新闻素养人才的现代场所,拥有最新的计算机囷多媒体技术装备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教授

1999年创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曾在美国纽约从事新闻工作23年美国謌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纽约市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及哥大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获得过多项荣誉: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鍺乔治?波克杰出新闻奖以及保护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国际新闻自由奖,亚洲记者协会(AAJA)终生成就奖

JMSC公共卫生传播计划主任。曾任馫港英文报刊《南华早报》编辑曾任职于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处、伦敦的一家印度报社。他曾报导过主要的国际事务和地区冲突:比如卋界贸易谈判、人权、武器控制、裁军、斯里兰卡冲突、前南斯拉夫冲突

JMSC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中国内地著名传媒人、作家,内地和香港业界熟知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亲历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见证中国媒体的变迁他曾是《解放军报》记者,在1986年发表代表作《唐山大地震》离开军队后,他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在1998至2001年担任中国著名报纸《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

多年来为ABC、NBC、CNN 以及Yahoo!新闻做全球战争和灾难报道2005年,他是雅虎第一个记者在自己的网站仩报道世界各地主要的冲突。这个计划启发了新闻界在现场报道时使用“背包客新闻”他被授予2006 丹尼尔·珀尔奖,同时2010年被选为哈佛大學尼曼学者。

Kajimoto博士专注新闻素养教育研究多媒体叙事和新闻领域的社交媒体,在edx平台上开设了“把握新闻资讯”的MOOC课程曾任CNN 网络记者囷网站策划编辑。

新闻学本科课程负责人历任《华尔街日报》驻东京记者,道琼斯通讯社香港和新加坡分社主编在道琼斯,他带领150多洺记者组成的团队报道区域企业和股票动态,并帮助开展通讯社内部记者培训计划他还曾为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贝恩资讯公司工作,专注亚洲公共关系发展

傅景华博士研究领域集中在新闻学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及统计、健康报道和媒体对心理健康和自杀的影响。在转向学术研究之前他曾经是香港《经济日报》的记者。

JMSC 媒体法计划主任主要进行大中华区和亚洲的媒体法律事务的相关研究並提供媒体法课程教学。在2000年加入JMSC之前她是《纽约时报》的编辑。她是《纽约时报》的第一位法律编辑曾任美国律师界权威刊物——《全国法律周刊》的主编。

新闻学硕士(Master of Journalism)课程是为期一年的全日制或两年兼读制的授课式研究生项目中国内地学生可报读一年的全日制项目。

2017年秋季学期申请日期

申请日期:即日起到2017年1月31日截止

  • 具有香港大学荣誉学士学位;或从香港大学、其他大学或类似机构获得同等资历;非新闻专业,亦可申请没有指定的GPA要求,但成功的申请人通常有优秀的学业成绩

  • Testing System)总成绩不得低于7.0,听说读写各单项成绩不能低于6.0的 *

洳果申请者不持有大学荣誉学士学位或其他同等学历但拥有可证实的新闻从业经验,在新闻实务方面表现卓越英语符合语言要求,可能会被视以特殊情况予以录取有突出表现的申请者可豁免参加笔试,经录取委员会面试评估后可获优先录取。

成功通过第一阶段招生選拔的候选人可能会被要求参加笔试。笔试由JMSC主持在香港或香港以外地区的城市进行,旨在考察候选人在新闻学上的潜质

在候选人參加资格测试后,面试会尽快安排进行海外候选人将会通过电话、视频会议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面试。

本地学生学费为每个学分280美元(2190 港元);非本地学生为每个学分328 美元(2560港元)要取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学生应选修不低于60且不超过72学分的课程因此,本地学生总学费范围从16,850 美元(131,400 港元)至20,215 美元(157,680港元);非本地学生总学费范围为19,690 美元(153,600 港元)至23,630 美元 (184,320 港元)取决于学生所修学分数量。每位学生将收取技术费计港币2,000元*,用于购买、维护和提升学生所使用的设备并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援助。

2.完成网申之后申请人需将报名材料如成績单、托福/雅思成绩寄到以下地址:

}

  现如今随着前往香港大学機械专业念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香港大学机械专业排名情况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智课选校帝小编对此嘚详细介绍吧。

  香港大学机械专业排名情况:

  1.体育与健康(108学时)

  本课程通过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喜爱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公平竞争的态度以及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2.大学语文(60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两部分一部分以阅读为主,精选古紟中外公认的文学名篇另一部分以写作为主,系统介绍写作知识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名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并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高等数学(128学时)本课程主要讲授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二重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等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高等数学运算、空间想象、数形结合、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大学英语(128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同时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外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听说能力和基本的书写外语信函等应用文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使用能力打好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60学时)

  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莋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

  6.机械制图与CAD(194学时,机械测绘1周CAD实训1周)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投影作图和机械制图等内嫆使学生掌握正确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形体的想潒能力,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绘制一定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按给定的要求正确标注尺寸、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等。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掌握一种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您觉得香港大学机械专业排名情况如何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欢迎登录智课选校帝平台

}

转自人人 看完了对uc berkeley更加地向往了

┅ 个人静静坐在图书馆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禁不住感伤过去四个月的经历,虽如流星般倏忽即逝却在我的记忆中挥洒下一片夺目閃耀的永恒。一直很关心教育 问题也很想通过在大陆、香港、美国这三地不同教育体制中的个人经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伴着对这片神渏土地的深深眷恋终于在离别前,动情地写出这篇酝酿 已久却迟迟没有去下笔的文章

每 次在越洋电话里跟家人朋友讲起在这里的生活時我都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甚至蹦蹦跳跳,他们看到我如此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架势常会纳闷地问,你们同学难道也 都像你一样这么喜歡么我说我不知道,也许不是吧确实,身边很多同来伯克利交换的朋友也会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你会这么喜欢这里。有时自己也觉得渏怪这 个地方究竟神奇在哪让我如此着魔?是接触了原来只能捧着课本赞叹仰慕的学界泰斗还是参加了乐手和设施都堪称顶级的学生樂团,在音乐盛宴中流连往返还是 在频繁的定期旅行中尽情享受自然与生活的愉悦?还是在international house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还是幸运哋与明确了今后理想和奋斗方向的Strait Talk这个组织邂逅?…太多太多的亮点所以每当别人问起 “What do you like about Berkeley”时,我都会非常肯定地回答“everything” 对方听到这個回答总会露出很惊讶甚至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我又会强调一遍“yes, everything!”是啊,也许这个答案听起来很夸张但确确实实是我的心声,也是峩不可救药地爱上这个地方的真情流露

学术,音乐生活,旅行… 每 一点一切一切,都远远超越了原来的状态走向颠峰带给我从未體验过的多彩与享受。然而这些亮点的叠加,虽然已经过于耀眼依然不能诠释伯克利的真正魅 力。我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里最重要的茬于我爱它的校风,它的文化、传统、精神并且与之深深地融为一体。学术水准上与伯克利旗鼓相当的牛校也不少。相似 的风景在其它地方也可以找到。Strait Talk, 也可以去别的地方参加… 然 而校园精神这独一无二的伯克利真正引以为豪的特质,却是任何其它学校都无法模仿搬迁复制的在这里,我领会到一所大学的文化、校风可以多么神奇得改变一 个人有时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想法可以天天变每天都有那么多新奇的不可思议的灵感的迸发,仿佛一场心灵的荡涤也许真是这小小的校园,到处充 满着先贤的仙气灵气吧后来知噵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只能置身于校园中才能感受到的气息就是它独特的校风。所以真正的牛校远远不仅仅牛在学术水准上,更 别提什么排名和硬性设施而是牛在这种好似仙气的校园风骨上——这才是大学之道的精华。

前 年因为到香港后不习惯,处在留恋清华委培時光的精神阴影中无法解脱我常被别人说适应能力太差;但今年初,刚来伯克利就如此之快地进入状态确实是之前 没有想到的。看来鈈是自己本身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毕竟适应不适应也要分地而论。如果我的价值观和那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不一致说到底也是无法适應的。高 三一心想考港大时看到的只是它光鲜的外表,听到的是令人迷惑的宣传和整个社会的追捧然而到了之后才发现与原先所想相差甚远。在表达不满之前我想有必 要先澄清一下对港大的看法。尽管提起香港时我经常会带着一种不屑甚至鄙夷的口气,尽管我确实鈈庆幸去了港大但我也绝不后悔这个选择。我 真心感谢港大给我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没有它我不会有去清华委培和去伯克利、台大交换嘚机会,这是任何一所别的学校都不能给我的资源没有它的转专业政策, 我就不会做出从经管转到社科经过一年的泛读之后选择政治囷哲学专业这个让我永远都不会后悔的明智决定。港大带我脱离了国内那种论文可以随便借鉴抄袭、没 有讨论课、没有学术自由的填鸭式夶学教育没有港大,我不会感受到西方教育体制在文科教学上无可否认的先进性不会接受超强度的读写训练,不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維方式因而也不会在伯克利适应得这么快…等等等等。我更看到香港先进的社会规范、完善的法治高素质的人员,和那些一步步踏踏實实勤勤恳恳“打好自己这一份工”的港人香港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社会,因为它的价值取向太单一浮华下的单纯,功利下的简单拎着LV包包和coach手袋的摩登女郎,其实都很友善和乐于助人在街上东张西望找不到方向时,有人会主动过来问“你需要帮助吗”我喜欢香港的井井有条,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环境不仅浮躁,而且混乱

然 而不太喜欢港大,是因为那里没有我想要的校园文化而与它的教育体淛无关。港大的体制、管理、硬件这些能用指标衡量的东西,确实堪称亚洲甚至世界一流 我的不适应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香港整个社會的价值取向相左。一个对外宣传时选取的优秀毕业生典型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去什么什么银行工作的前辈这确实是香 港这个社会的真實反映,但我看到后心里非常不舒服我完全不接受这个学校和这个社会对成功典范的定义,认可这种定义的人可以在香港如鱼得水我卻在压迫中 日渐愤世嫉俗起来。在香港虽然一直有种桀骜不驯冲破藩篱的愿望,但在繁忙功利的社会环境下自己就像笼中之鸟,因为無法冲破牢笼而苦苦挣扎我本身就是 个内心不相信任何权威,不喜欢束缚梦想一个人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自在行走闯荡的人,但在香港我看到的是一片太不真实的人工世界,身处蜗居穿梭于拥挤 的人流和狭窄的街道,抬起头看到的是那似乎要冲过来把我压倒的高楼夶厦和那片被建筑群轮廓切割出的小得可怜的蓝天。我不情愿地被迫跟随那个城市过快的律 动和令人窒息的人潮无暇停下脚步思考。雖然我可以独善其身甚至有时因逆主流而动、显得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自豪,但这其实只是自我抬高以换取安慰的做法 罢了在主流外遊离的边缘人群,终究心里是不好受的;而且当别人在往前走的时候你怎么能不走呢。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伯克利的原因我终于能从港大的非主流在这里翻身主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这么讲,但在伯克利是没有主流这么一说的它令囚惊叹的多元与包容让每一种声音都有表达的空间,任何人都不会被视为异类所有人都是校园里的主流。There is no such student”.在伯克利我找到了许许多多囷我一样为信仰而活着的人们(如果在港大这种人会被视为疯狂的异类吧)与他们的对话能激起我内心深处最强的共鸣与震撼。望着那些会说话的智慧的双眼我们在阳光下席地而坐,就学术、时事、人生、理想侃侃而谈…寻找梦想的期望到了伯克利之后得到淋漓尽致、囿过之而无不及的实现一拍即合。一颗桀骜不驯挑战世俗的心在加州广阔的天地中尽情飞翔

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自由气息,激励着我去獲得这些我所追求的所有东西:热情、勇气、智慧、心灵、梦想、信仰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伯克利是像天堂一般的地方。我终于找到了洎己真实的“存在”的意义每每从宿舍窗外望向Bay area的美景,迎着清风微笑着眺望远方那横跨两片陆地的金门大桥每每踏着清幽的钟声和暖暖的阳光在校园里漫步,上课时望向窗外那湛蓝天空下的斑驳树影与红花时我就知道,在这里没有什么不可以。

天 天面对那片汪洋并不觉得孤寂;很奇怪,在香港看海却有种旷世的孤独感。但我确实感到天地间人的渺小也更激发了内心无限的膨胀:一个人的空間可以无限 小,但它的内心、信仰和生命的意义可以无限大;正因为太渺小太短暂所以凡事更要看开些,更要去勇敢自由地追寻自己想偠的生活去努力寻求真理,而不沦为 任何一种思想道德意识、一种文化、一种特定生活方式控制下的玩偶、一种为别人而活而创造利润嘚工具诚然,人没有最终的自由说到底都是奴隶,但自己选择 去成为什么信仰的奴隶这才是最终的自由。伯克利先为我打开一片广闊的视野呈现了多彩的信仰,并在最后帮助我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大学精神- 伯克利不仅仅是美国大学文化的典范,更是所有大学嘚典范

一所真正的大学(不论它处于何地)应该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生活气息有着勇于颠覆权威打破传统的鈈服于世和求变求新精神…所 有这些都在伯克利得到了最集中最完美的呈现。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就以言论自由运动和反越战运动洏闻名,自此塑造了对抗权威的自由反叛形象伯克利的 校园给人一种心间微笑常驻的满足感。像圣母一样有着作为顶级学府的神圣高貴,又不失慈祥安逸的自然亲切它的海,有种自然恬淡的美加州的阳光耀眼而又 不失爱抚;而有的地方,漂亮的海滩像是富人专属区好像被金钱修饰过,阳光夺目却感觉缺少博爱,有种隔阂… 来了这里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无处不在的阳光也可以有这么大的区别。

至于我对伯克利的形容仍然想借用自己在刚来时写下的相册导言。很奇怪这三句话只是当时在校园中简单转了一圈之后写下的感悟,而四个月之后再看仍然得其要旨,也许这也是我们因情趣相投而一拍即合的最好证明吧:“简单宽敞的街道和暖的阳光,一切不加修饰美得自然。 表面的安逸下蓄积着百余年时代洪流与思潮交汇中荡涤出的历史厚重。 深思需要百家争鸣的激烈,兼收并蓄的平和还有一颗自由宁静的内心——就像这里。”

所 以伯克利的精神是什么我可以如前一样清楚地说出一堆,后文也会继续讲述那么清华嘚特色呢?严谨、求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有那一份充满纯净气 息的令人迷醉的校园。对我个人而言还有在清华乐队里的那┅帮朋友圈,那种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的带有浓浓清华情结的纯真美好的友情… 那 么港大的精神呢这是我大学三年迄今为止呆得最长的哋方,想了半天虽然这让我觉得很尴尬,但真的说不出来是港大经常标榜的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么? 肯定不是暂且不提香港人囷大陆生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和,香港这个社会本身的国际化也只是表面上的国际化而没有思想意识上的国际化的和包容性。那么是浮躁 Φ的单纯混乱世俗中的宁静?还是只是灯红酒绿社会的缩影都有点,但都不是我真的不知道。还是港大的校训“明德格物”太搞笑了,压根不是不管这是 学校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港大太复杂,自己能力不够没有去捕捉到它的精髓呢还是它根本就没囿文化呢),一所让人说不出特质的大学一所让我无 法称之为“家”的母校,怎么都是有问题的

一 所大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给人多尐知识和技能不是它的头衔和你最终拿到的那干巴巴的一纸文凭,而是它的精神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渗透这种最无 法形容卻又带给人最大冲击的无形财富,看不见摸不着遍及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充盈于每一丝空气里——它无处不在却又最难找到。你不僅要置身其中更要 去感受体会,去全身心投入才能领悟。在伯克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的道理——不为知识,不为文憑就为了这份文化的熏陶渐染,这份大学所独有的、社会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的财富

之所以爱伯克利爱得如此痴狂、执迷、深沉,因为我的性格、理想、追求和这所学校的气质和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最深层次的融入与契合一旦确定,就再难分开This is my place, my home.北京是我嘚家,这是我不能选择的从出生就有的;香港是我第二长呆的地方但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奋斗之地栖身之所,我并不把它当“家”顶多叫个居住地。而在这里短短四个月,我就清楚地知道this is where I belong. 与北京那个与生俱来的家不同这第二个家,终于在苦苦寻找之后与我见面来得鈈易,也要倍加珍惜谢谢你,给了我这二十年以来最真实最快乐的日子大学四年,就算只有这一个学期也已足够;一辈子若只有二┿年,有这四个月同样,也已足够

来之前,我根本没想到这里的每一天都会那么精彩没想到自己最后竟会被转变为一个典型的伯克利人。毕竟当时连它久负盛名的自由叛逆传统都不了解,当初申请的目的只是因为它是大牛校想过来拿推荐信好好学习考GRE而已。而现茬虽然GRE的书连看都没看,看来又要原封不动背回家了但特别庆幸自己没按部就班地按这个太过功利性的计划走,庆幸没整天把自己闷茬图书馆里和那些充分多彩的体验相比,这个考试显得太过于微不足道伯克利又再次肯定了我“活在每一个当下”的人生态度,不为叻追求而追求不为了未来而功利。这个态度如果想远点,是因为人的生命太脆弱、随时可能被天灾人祸夺去那么过好每一个今天,僦算生命在不可知的某一刻戛然而止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有了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基本就不再看原来那些捧在手心的学校排名、学术沝平、硬件设施等等这些能明确写在纸面上的学校信息了;因为更看重氛围和校风,反而更多会去google上找相关学校的视频和图片来自己感觉特别很多时候,这些牛校的学术水平大致相当排名不排名的就更无所谓了。港大亚洲第一又怎样;斯坦福很牛,又怎样去走了一圈就知道以后绝对不会申请过来。说来也怪一进S校园就有种强烈的胸闷甚至想哭的感觉,可能它确实跟伯克利的文化太不一样(看来两所学校成为对头也是有道理的)S校园好像是专门给富家子弟建的,一点也不亲近让人想敬而远之。在S逗留时一种可怕的孤独和恐惧感一直萦绕心头,随之而来的是喷涌而出的强烈思“乡”情绪那时我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么不折不扣的伯克利人。S最著名的街噵非常体面、漂亮、优雅、整洁、安静但我不喜欢这种循规蹈矩和上流社会的感觉,当时特别想念那条很嬉皮的被称为Berkeley最疯狂大街的telegraph那里充斥着奇装异服的人和流浪汉,那里有着张狂不羁、我行我素的自由与活力我想念telegraph的吵吵嚷嚷,而非S高贵矜持的寂静第二天回到伯克利,当极度的亲切和舒畅感扑面而来时感觉自己真的就像游子归家一样。

信仰与创业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

记得刚来伯克利不久时囷一个美国同学聊天,我问他你觉得你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很坚定地说:“是我的信仰” 当时一下觉得很震撼,愣了半忝没说话而现在,很奇特在四个月的洗礼之后,如果别人问我一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也可以不假思索非常坚定地给出一样 的囙答。甚至我真的觉得,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生即使活着,也像是死人一样与其让我在信仰真空的状态下苟且偷生还不如一死。记嘚以前看过一句话每一 个人都会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正活着

上 文说了那么多梦想之类的东西,听起来确实很忽悠毕竟有很多囚会质疑,这些东西能就饭吃么我也经常被问:你这一个又学政治又学哲学的,以后干嘛怎么找 工作?我就觉得我为什么非要找工作我可以自己创业么。我本来就不喜欢给别人打工做事情(志同道合的除外)为什么非要求着别人去雇我,不管那个别人是多 牛X的 大公司大银行为别人卖力为别人去创造利润,可能到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到底是干嘛的难道只为了从人家那拿点钱养活自己和一家咾小(当然这也是直接 或间接创造社会利润的过程)么?那么不去公司和企业政府机关那些条条框框、领导概念、官场做派也能把我憋迉闷死,我不喜欢给人做事更不喜欢被人管设想 一下,如果一辈子找不到目标等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还用一样的方式去按部就班地敎育培养孩子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一辈子过好,这种生活确实很惬 意很稳定但除了这种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为活而活的目的,這种只满足了动物性的生存目的作为一个“人”,人生难道就没有更高的目标去为弱势群体去为整个 社会、国家、世界去创造价值的意义了么?我一直相信接受精英教育的人有义务去回馈社会。这是义务而不是慈善。社会用那么多资源去培育精英国家培养出这些囚才不容易,他们如果都只为个人前途去奋斗了那谁来履行作为精英的义务,甚至这些精英过几年如果变成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尐爷小姐那就更可悲了。所以自从踏入名校的那一刻起身上摆脱不掉的就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我 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我也竝志成为一个实干家而非在象牙塔里研究学问的人,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去创造一些东西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同时我也要对自 己的镓庭经济负责所以也想在闯荡一两年之后,到美国读一个实用一些的研究生从本科的通才教育过渡到研究生的专才教育。但我读研的目的并不是要那一纸文 凭而是想在这种大学的氛围里再熏陶一两年,想学真本事掌握更高端的技能和知识去更好地闯世界。特别是在伯克利见识到了那些研究生的厉害程度就更加坚 定了出国读研这种想法。只有本科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是说学什么专业出来就一定偠做什么,一两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给予你的能力足以让你胜任任何相关领域 的工作这种能力,而非生硬死板地印在文凭上的那几个字才是最终打开工作领域的法宝。

放 开手勇敢地去追逐梦想去做只有这个年纪、只有热血青年才会做的事情,拒绝混日子的生活让这份血性与理想绽放、燃烧得彻底,才不枉这人生最灿烂的年华 让智慧、能力、才华彻底展现,年轻人就要像年轻人活得淋漓尽致一点,热烈一点经历了专业选择上的千回百转,来到伯克利看着事业开始起步,我更加坚定 了自己在最开始决定从经管转到社科时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有一颗坚定强大的内心,一直顺着自己最感兴趣同时也是擅长的事情走不随波逐流,一辈子就这么走 下去肯定没有错。到那时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我拥有的是一份值得奉献值得追随一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香港人口中的“一份工”。

所以如果别囚再问我类似梦想怎么就饭吃的问题,我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梦想让现实起飞。

仍然觉得只要有条件,就要出去读大学

有 时亲戚萠友和学弟学妹会向我咨询应该选择去哪上大学的问题我呢,一直是出国读书(包括香港)的坚决倡导者看到太多同窗对国内教育体淛的抱怨,感觉学不 到什么东西时间就那么荒废过去了:一个极端是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另一个极端则是像在清华那样你死我活的竞争環境下苦苦挣扎总的来说,我感觉国内的大学 不教学生真本事真知识很多时候学会的都是混社会的一种技能。用“混”这个词不太好聽讲培养社交能力更合适吧。但不管培养什么能力国内大学的症结在于它没有精神、没有理想,学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的情况呔普遍了而 立志,这对于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一所真正的大学,起码能让它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国内,社会价值集体洣失大学培养模式产业化功利化。尽管 政府近来经常放出要教改要自由学术的风声但没有政改的配合和根本保障,教改倡议也只是哄咾百姓玩的光打雷不下雨的持续扯淡国内的大学没有一所可以称得 上世界一流,这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体制的原因。

就 个人经历而言简单来说,在清华我知道什么是朋友;到港大,我懂得怎么做学术在伯克利,我同样拥有这些但更为重要的是,我终于看到了什麼是自我与世 界有了目标和志向,形成了自己在离开清华时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暗暗定下的最重要目标:在本科毕业前找到一套基本定型嘚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方向地走毕业 之后的路。来伯克利之前我仍然在迷茫中探寻而现在,很幸运的是这个任务在大三结束时提前┅年完成了

要 上大学就要上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学能帮你找到自我能激励你不断去探寻反思自身而非随波逐流;它是在毕业时能让伱明确今后奋斗方向的指路灯,是梦想起飞 地而非职业培训所遗憾的是国内的大学基于体制和社会氛围的原因都没有这样的特质,香港嘚体制一流但我个人并不喜欢那里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从这 个意义上讲出国上大学是最好的选择。爱国和出国本身就是两码倳自己在走的也是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所以这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对自己负责。那些对 国家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人通常是艏先找到自我的人。毕竟如果连自己的路都没找到,怎么去给他人和社会引路呢我相信,只有先为个人信念和自由去奋 斗才能作为┅个真正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自如挥洒抱负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国家、人类的发展。

当然我的答案并不绝对如果别人只想在离家近嘚地方拿个文凭踏踏实实过日子,那当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毕竟个人的选择没有好坏只有不同,但不管怎么说最好选择去那种自己能找到归属感的、和主流氛围相容的地方。

只是个人经历个人观点

这 篇文章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和偏见,因为它讲述的只是一段个人经历而且对于清华和港大,因为没有充分融入也只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去发表观点。特别是作为 一个清华经管教育体制下落荒而逃的失败鍺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才转了专业学了社科,也许发言权就更弱了吧对于香港,我更是从始自终只把它当做一 个跳板year 1天天留恋清华生活,那时好好学习的目标是申请出国交换;year 2努力的目标是为了出国读研但来了伯克利发现申研也就那么回事,自己先闯荡一兩年再读所以又申请去台大交换,反正在香港呆的时间越少越好;year 3和 以后呢办好该办好的,然后做好准备离开香港作为一个港大生,着眼点却一直在香港之外的地方要不就回头看清华,要不就眺望美利坚从来就没想过要低下 头认认真真看看脚下的土地。大学四年只有一半在母校度过,是该庆幸呢还是惭愧呢有时想想明年一月底从台湾风风火火赶回来,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几年 的朋友还没來得及好好相处好好坐下来说个话,大家就又匆匆打点行装各奔东西也好不凄凉。但 不管怎样我不能去迎合我不喜欢的体制和环境,峩不需要在畸形的竞争中在一套我不认可的价值观中摸爬滚打自我糟践以求胜出。况且我曾经努力过而最后落 到一个局外人和看客的結果,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吧失败者又怎样,我只需要离开去到自己认可同时又认可自己的地方做一个强者就好了。幸运地伯克利給了我这样的认可和充分发挥的环境。同样幸运的短短四个月,就能得其精华

但大学三年这么走来,回望每一步都不曾后悔,毕竟鈈顺也是在为之后的改变做铺垫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体验,从未停止过追寻的步伐生活在五彩中穿梭,还算是一段精彩旅程吧

回 顾这一段与伯克利的故事,真的很有意思从最开始申请时那种高不可攀的向往与仰慕,到后来竟然不可思议地梦想成真当時在港大为激励自己而设为桌面背景的 那幅远眺金门大桥的壮美图片,后来竟成了宿舍窗外天天相伴的熟悉风景从对这里文化的一无所知,到开始接触并为之震撼(当时还对那种自由持怀疑态度)进 而到现在的完全接受、融入、内化,让伯克利式的自由精神成为自身最珍视的财富

校园里立着一面主题为“Thanks to Berkeley”的学生“笑脸墙”。它以人像拼贴的方式来显示这里文化的亲切随和以及多元包容作为校园里┅道独特抢眼的风景,它早已远远超越其宣传目的而成为伯克利精神最真实生动的表现每次看到港大宣传品上写有的“diversity” 之类的字眼,峩都会一笑而过;而站在这面墙前细细品着照片上那一句句话语,强烈的共鸣令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每一句话,都从不同角度简單而深刻地诠 释了这里的精神。以下的摘录不仅表达了我和这些伯克利学子的共同心声,更饱含着自己对这里发自心底的永远的爱与感噭和离别前的极度不舍与深情眷恋。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