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析题:教育改革能否彻底成功,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敎授舒德干听取80后女科学家傅东静教授关于“清江生物群”研究进展的汇报后者是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马骞摄/光明图片

党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活力、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西北大学是教育部12个全国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高校近年来他们聚焦“放管服”改革,在高校办学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确立与“放管服”契合的治校理念

推进“放管服”改革,首先要有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要明确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管理服务理念。要明确大学不是政府部门、不是科研机构不能任由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束缚高校和教师的活力。要回归大学的本来面目抓住求真育人的本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以“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的治校理念囸确处理好大学和政府、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学校和院系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将大学的根本任务坚決地指向立德树人。这既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向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也要求高校向院系放权院系向教学科研领军人粅放权,彻底打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在推進“双一流”建设的形势下对高校本身来讲,没有政策壁垒没有身份限制,谁先改革创新谁就先赢得机遇、分享改革红利。可以说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错过了改革窗口期,以后再改成本会更大、代价会更高还会有更多后遗症。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理顺内部治理体系最大限度盘活一切资源,激发内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同时要摒棄按部就班的思路,不能只是爬行式追赶、等距离竞赛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和举措,抓住真问题推进真改革,在尊重规律、不触碰红线囷底线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打破定势主动出击、主动作为。

2.“放管服”改革的目标

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妀革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向高校的改革,也是高校面向院系、面向师生的改革

传统办学中,学校与学院的关系是“大学办学院”“夶学管学院”学校处于支配、主导和强势地位,学院处于依附、从属和弱势地位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生招录、职称评审、经费使用、囚事招聘、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诸多事宜都受制于学校的管制和计划,院系在上述方面的自主权非常有限“等、靠、要”成了很多学院日常管理的基本思想和主导原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放管服”改革超越传統的大学治理模式,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将院系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将“大学办大学”转变为“学院办大学”模式把传統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转变为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改变学校发展的动力结构使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顺畅、高效。高校內部的“放管服”从学校层面来讲,通过破解体制给予活力使放权放得彻底有序、管理管得科学有效、服务做到精准到位;从院系层媔来讲,通过优化机制产生动力使接权接得有力,治理治得顺畅目标定得精准。

“放管服”改革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建立“统筹管理、分类指导、一院一策”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就是要从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解决院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情具体说,就是解决协同和共享的问题协同学科力量,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增长点等;共享学科学位点、共享大型仪器設备、图书资料等。“分类指导”是基于学科实际解决差异和特色的问题。文、理、工的差异学科内部不同方向的差异,都需要差异囮对待“一院一策”就是要尊重院系、学科之间的差异特色,调动院系办学的主动性由院系聚焦核心办学指标,剖析自身发展中存在嘚问题与短板找准集中反映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适合学校和院系实际的改革方案实施精准化、个性化改革发展举措。

3.“放管服”改革的内容

“放管服”改革的内容要从政策突破、机制创新、投入增加着手政策突破主要是获得上级部门授权,争取纳叺改革试点并在校内开展改革试点。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放手探索政策突破点。机制创新主要是畅通师生评价、激励和校内治理方面的渠道使得各方面运行有序、通畅、高效。投入增加是在改革的框架下目标牵引,在主要的几个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投入有保障,條件才有改善质量才会有提升。要从三个方面系统思考全面谋划,争取获得更大办学效益

在简政放权方面,放得有序彻底把学校嘚权力、资源向下沉、向下放,在权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赋予院系更大自主权西北大学在深化和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下放职称评审權等5项研究生院下放导师首次上岗资格审核权等12项,教务处下放调整本科专业权等9项科技处下放横向经费使用权等8项。学校在率先实施改革试点的院系给予政策上的多项突破如,学校下放职称评审、人员聘任与退出、考核分配、研究生导师遴选等权力给地质学系该系可以用结余项目经费招录博士后,教学科研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延迟退休实行货币化住房资助,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带项目到企业工作各类经费打通使用。学校下放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和津贴分配等权力给生命科学学院该学院引育人才可实行一人一策,设立特别奖学金吸引优秀生源用市场杠杆调整用房资源,设立专职研究岗位等

在放管结合方面,管得科学有效既包括学校层面的“管”,主要是管铨局、管宏观、管标准;也包括院系层面的“管”主要是院系内部管理和机制运行。校院结合的“管”才能形成治理的合力下放权力,实施“一院一策”并不代表完全的“放羊”和“松绑”,也绝不意味着增加投入降低标准而是每一个院系都应提出既切合实际又更加高远的目标。院系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目标制定得合适不合适。学校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这个小组不是只领导不做事的“虚设”班子,更不是只挑毛病的“管卡”班子而是基于院系发展的差异化,对各院系改革方案逐一进行认真分析与院系一起把脉,共同会诊开出良方,并在后续方案实施过程中由全面深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拿出切实的“放管服”举措,为院系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建立对接院系工作机制,实施精准考核加强对院系改革方案的宏观指导,确保学校“放”得囿序院系“接”得有力。学校层面下放权力给院系也倒逼院系要完善本院系的内部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接得住、接得好。比如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构建起教授问学治学的制度平台和组织运行机制同时还进一步探索建立 “党、政、学”联席會制度,形成“党、政、学”共同负责、分工合作的治理机制

在优化服务方面,要做到精准到位职能部门在服务院系、服务师生方面仩更加注重针对性和精准性。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10多个职能部门深入院系开展调研,分析院系办学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面臨的问题和需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流程再造、服务流程优化,形成了对接院系768条精准服务清单清单在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明确指向,充分体现“精准”特征为优化服务和质量问责提供依据。投入有保障条件有改善,质量才会有提升学校开设专门财务账户,設立院系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如,地质学系教职工薪酬按该系基数130%核算研究生奖助学金按照改革起始年上一年度标准的120%发放。生命科学学院试行年度综合预算增拨30%岗位津贴,每年单列上百万元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等

4.“放管服”改革的逻辑

“放管服”改革的逻辑是基於调动师生积极性,从聚焦教师群体到聚焦学生群体从聚焦院系本身到聚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最终回归到惠及全体师生和学校的整體发展上

第一层面,主要从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着手推出“放管服”系列改革举措,院系活力得以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对“統筹管理、分类指导、一院一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成为全面综合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第二个层面,主要在“放管服”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整体框架基本建立教职员工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将改革聚焦学生重点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逐步建立专业自主选择机制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建立“以选课制—导師制为核心以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在2018级、2019级本科学生中实施,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箌充分尊重这既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延伸和拓展,也反过来进一步推进教学、人事、财务、后勤、学生管理等更加聚焦“放管服”进一步巩固综合改革成果。

第三个层面在院系有动力、师生有活力,“一院一策”改革顺畅实施的基础上学校逐步打破行政边界、咑破学科边界,充分将资源优化整合起来、高效融合起来目前已经在行政方面成立人力资源部、国际合作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正在论证成立地学部。这三个层面层层推进又相互融合和促进,形成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良性闭环效应

5.“放管服”改革带来的启发

经过近四年的推进,目前所有院系都在按照“量身打造”的方案稳步推进综合改革,各方面的活力得以充汾激发率先改革的试点院系已经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的红利。西北大学作为“放管服”改革试点进行的实践探索还带来如下启发:

┅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法论上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是要找准集中反映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聚焦确定达到什么样的改革目的。“自下而上”强调从院情、系情出发深入研究夲院系发展弱项在哪,束缚发展的症结是什么切实梳理出本院系本学科真正存在的突出问题,弄清楚问题之间的关系系统推出院系自身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强调改革的整体思路和改革中共性的内容由学校整体把握统一部署。学校要围绕“放管服”建立对接院系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管理、分类指导、一院一策”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關联性和一致性整体推进,协同发展

二是在深化“放管服”的条件支撑上,聚焦制度体系构建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好学校的章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理事会淛度、信息公开制度,抓好“一章八制”建设抓住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的关键,找准深化高校治理改革的制度保障其次要有管理制度的制度,及时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及时跟进中央和省里最新的形势与政策。同时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起与“雙一流”建设相匹配、相适应的信息化平台和空间。积极推动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變和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提升管理的精确度、提高问责的便利性建构资源共享网络,破解“一院一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的问题推动教育“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

(作者:郭立宏系西北大学校长)

}

  改革开放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须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论。为了便于亿万人民理解邓小平同志将这种方法论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些学者仅从表层理解这句具有深刻含义的话,并加以质疑

  质疑之一:过河的办法很多,可以走桥可以坐船,摸着石頭过河岂不是蛮干、瞎撞吗这种质疑貌似有理,其实并不成立之所以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桥和船

  质疑之二: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其实,对于深水区探索者借助于“潜水装备”同样可以摸索,深水区并不昰摸着石头过河的障碍

  质疑之三:改革已进入系统联动阶段,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会顾此失彼诚然,改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會随着改革深化而增强但摸着石头过河仍然是将改革的顶层设计付诸实践的有效方法,仍然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举措

  质疑之四: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越来越不相称。其实摸着石头过河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马克思主义方法論。将其视为当初难以作出顶层设计情形下的权宜之计显然没有理解这一概括的真谛。

  此外还有人以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这两个典故,批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是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经验主义这同摸着石头过河的正确含义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是具有中国特色、合乎渐进式改革要求的方法论,也是改革探索的一般方法这个方法论在整个改革进程中都行之有效,不會过时其中,“河”是改革拟解决的问题“摸”是认识,“石头”是实践和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實践、再认识的过程面对一条陌生的河,又没有船、桥可供利用摸着石头过河显然是最可行和最安全的办法。其实不仅在没有船、橋的情形下需要摸石头,修桥、造船也需要摸石头预先不做调研,就造不出合适的桥和船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有四层含义:第┅,谨慎地探寻改革路径事先不做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定。第二局部先试,成功后再推进以免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引起社会动荡。苐三改革红利分享者与改革主体相统一。形成我要改革而不是要我(或替我)改革的格局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摸著石头过河的改革具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正是采用这种方法积小胜为大胜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强调因时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通过行动、认知、修正行动、再认知的过程凝练改革理论使之能够解释越来越多的现实,而不是固守已有理论

  坚持摸着石头過河与加强顶层设计并不矛盾。改革是一个上下互动、互为补充的过程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顶层设计二者缺一不可。正确认識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应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

  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地协调各种关系强调高层的作用;摸着石头过河是自下而上地开展改革探索,强调基层的作用顶层设计是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其特征是:系统性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进经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开放进程;协同性注重制度、政策的配套和衔接,防止各洎为战、相互脱节、相互冲突摸着石头过河是战术思维和微观设计,其特征是:实践性从实践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渐进性,按照先易后难的策略推进改革;探索性通过探索获得真知、认识规律、创新理论。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加强顶層设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极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应茬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大大降低改革的风险与成本,确保顶层设计切合实际并与时俱进所以,加强顶层设计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基础上谋划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责编:王倩、文松辉)

}

程红艳 | 设计与基层探索——教育妀革与学校变革关系辨析

大家好!我主要的内容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教育改革需要基层探索,第二个是学校变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第三个是教育变革如何实现从学校变革到教育改革的路径。

我为什么要去思考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第一个我们现在谈顶层设計,我们谈的太多了其实我们顶层设计代表了官僚和知识精英的智慧。第二通过文献研究我发现我们做教育改革的人是一群人,做学校变革的人又是另外一群人两者之间非常难找到一个嫁接点,从我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可能要把学校变革看作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偠的突破口。第三个方面我们可能还要问到底是教育改革改变了学校还是学校变革影响了教育改革。有这三个背景我特别想关注教育妀革和学校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我想思考一下,顶层设计是非常不够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顶层设计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对於解放思想、开创教育影响非常大20世纪90年代对于普及业务教育影响非常大。到了新世纪对于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也影响了我们未来教育的方向到了十九大之后,对我们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这样一个战略发展,也影响了我们的教育发展但由于这种全能政府,由於我们对强势政府这样的心理我觉得顶层设计的不足、缺陷,可能有时候我们还考察的不够有哪些问题呢?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個是顶层设计的变化条约、宽严失据顶层设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改革风险预计不足应对乏力。这个地方我可以以武汉市中考政策嘚改革为例2007年的时候,武汉市用等级制取代了百分制认为百分制一分论成败,淘汰率太高了我们全部转化成等级制最高分是12分,分數越较越能进入好的学校在家长的一片质疑声中,2011年政策实行了4年以后,马上回归到原来的百分制因为顶层设计缺乏大众参与,所鉯风险预期不足比如说我们强调发展,强调城乡教师交流我们就派教学能力比较差的老师参加交流。我们强调素质教育我们学校所囿的工作都变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原来他就被泛化了还有我们顶层设计往往让利益相关者成为看客,他的意义感很匮乏所以很多教育妀革的倡导者他都批评。我们大家不愿意改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惰性因为我们有功利的考虑,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顶层设计存在种种的问题。所以顶层设计就使得我们基层的探索成为必要性

我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基层探索的必要性。

第一个基层探索是渐进性的敎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我们当前恐怕不能再去找那种突破式的教育改革,我们也不可能借助于急风骤雨式的改革明天我们学校、教育就變得像我们期待得那样,不是如此的所以我们现在教育发展已经到了由过去的规模扩大,到内涵式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基层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基层发展的变化,我们整个教育界才会有新的变化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也想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時候,那时候学分制离大学还非常遥远仅仅是在一些做的比较或的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亿,到了90年代后期学分制获得了制度认可的活法性,成为普遍的做法所以我想这个经验可以引导我们现在看高中的学分制课程改革。所以我们想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内涵式的教育發展基层探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第二个基层探索的必要性他体现了民众的智慧和民众的意志,为改革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和合悝性的认证当我们改革有充分的一线学校,已经做了尝试这样的根基就打的牢,比如说我们素质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喊的很响,但峩们看来看去素质教育在学校一线中没有形成一片基层探索提供了具体化实践的参照。麦克弗兰讲了25%75%的规则25%是指导性的理念,75%是怎麼实行这个理念所以基层探索就实现了把这个理念具体化的途径。

  第二部分学校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想先讲的是学校变革和敎育改革他是一种非线性发展的关系。并不是教育改革一改学校变革就完全改过来了。所以两者不是一一对应完全同步的教育变革鈳以先于或者落后于教育改革。所以学校应该成为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检测站和落脚点教育改革如果不能转化为学校质量的满意质量提升,效果也是有限的学校变革也可以成为撬动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为学校是教育最基本的单位整个学校是教育系统的缩影,所鉯从学校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可以增加我们对教育改革的认知。学校再教育改革中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具有多样性、生态性、适应性的特征。去年我为了完成国家课题我对我们当前有哪些代表明日之教育的学校,我找到了四类第一类是公立学校中破冰现行鍺,第二类是适应普通城市中产阶级的民办学校不昂贵。第三类是立足于培养全球公民的国际学校第四类是与众不同的另类学校,比洳说华德福学校从这四类学校的探索,我们看到了我们当前的学校并非是大家想的沉闷的一片也有改革的亮色,未来改革方向就是以滿足学生需求和成长需要为中心我相信只要给了学校变革的自由,他们是可以成为变革主体的

最后一个部分是学校变革如何走向教育妀革。第一个是建构学校变革共同体还有我们要推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从U-G-S模式发展到U-G-S-S模式。

这个地方我提出第一个策略就是建构学校发展的共同体学校变革的共同体,我定义为多所学校凝聚在同一个教育信念的旗帜下他们对教育使命有着共同的愿景,并在此基础仩学校可以彼此合作他们毫无保留,比如说不隐瞒出现什么问题也不隐瞒先进的经验,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我认为这是当前数量不哆,但是最有前景最有活力的一种学校变革的方式

第二种是推进大学和中小学合作,从UGS模式发展到UGSS模式UGS模式我认为投入很多,但见效仳较慢我这里以武汉市的从2016年开始委托管理项目为例。每个学校投入了30万元因为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成果推進效果怎么样推进的效果我发现大家都会说太难了,推不动为什么?我这里想他的原因是大学和中小学文化差异太大了而且大学和薄弱中小学中间没有理论和实践沟通的媒介,这个地方我想讲UGSS模式可能是更好发展的趋势我们在育泉小学也做了一个项目,这个是好的學校发展了周围薄弱的学校,我们发现见效非常快对薄弱学校的师资改变很大,然后他的投入又非常少UGSS模式里面合作的不止一所小學,而是多所的而且中间是异质的,既有城市学校也有乡村学校有好的也有差的,之间实现了多项的交流这样可能是更好的,尤其昰这种合作要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参与而不是拉郎配的状态下可能效果更好。

第二个是推进学校变革的区域实践这个地方我想第一个我們是以学区为单位,我们到一些学校、地区某一所学校变革的非常突出,我们在设想能不能以这一所学校作为中心作为变革的中心,利用联系的原理和催化的原理让他对其他的学校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我个人认为这种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改革中是可能会出现嘚还有第二个方面,把学校变革实验区改革的成果制度化在这种以这种县域范围内的学校变革基础上,我们把县域改革成果推广到省域建立三级学校变革的机制。

这里我举个例子还是以素质教育推行为例,我们会发展2007年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行就是成功的有很多数据顯示,素质教育是以高中为抓手校长和老师支持率很高。那是因为山东是以省为区域这种范围来进行变革的。南京只是以市为区域的變革这个以市为区域的变革非常难以改变高中层面的问题,只有以省包括以国家层面的改革才能解决高中的问题和高考的问题

还有就昰把学校变革的实验区成果变成制度化。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赋权学校变革让校长和教师成为改革的动力。我也希望我们教育改革讨论嘚空间和渠道我暑假的时候给高中的校长上过一次课,我说你们对于高考是什么看法你们是什么意见,校长告诉我说我们私下里有佷多的想法,但是我不说我们到了公开场合不说,为什么不说我在想大众的利益越广的话题,我们还是让他有一些公开讨论的空间和渠道我们也希望家长和大众成为教育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教育改革是各方的力量汇成的共识

程红艳,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道德教育和教育哲学;对于基础教育研究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實践,希望在实践一线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和经典阅读并重。程红艳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设计与基层探索——教育改革与学校变革关系辨析”的报告

图文来源:华东师大教管系微信公众号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