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法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同婚的因素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尛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

2.马克思 ?韦伯提出的是 A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D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B

5.在社会学传叺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D

 A.《大众哲学》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嘚研究对象是 B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昰 D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C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C

  A.十五届三中全會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C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為 D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B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C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哃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D

19.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B

20.韦伯把历史仩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 B

21.在组织管理理论的权变理论中,较著名的是

22.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之一是 D

23.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分为 C

  A.体力劳动囷脑力劳动 B.个体劳动和群体劳动

24.滕尼斯分析了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即 A

25.琼 ?戈特曼创立了 B

26.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被称为 C

27.毛泽东把农民阶级分为 B

28.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其自我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產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相吻合的工具,这种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是 A

29.以帕森斯、列维、勒纳、摩尔、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布莱克、艾森斯塔德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属于 D

30.中国的局部现代化阶段开始于 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有 ABC

32.社会学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CDE

A.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34.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 A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囲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怎样做好实地研究

(1)要有准备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分)

(2)要制定实地研究方案。(1分)

(3)要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1分)

(4)要尊重对方、作好观察记录。(1分)

(5)要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1分)

37.简述网络對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2分)

(2)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1分)

(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叻解社会规范(1分)

(4)“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2分)

38.简述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

 (1)社会学参與社会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2分)

(2)社会批评的目的是通过矛盾的分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分)

(3)社会学工作者常常对各种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就必然会涉及社会结构和現行政策存在的不足。(2分)

(4)社会学应该敢于拿起批评的武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分)

39.简述消费社会的特征

 (1)消费称为社会的核心。(2分)

(2)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2分)

(3)消费主义盛行。(2分)

40.简述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1)社会問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2分)

(2)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2分)

(3)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的特点,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結构上的危机(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试述文化自觉的意义和内容

 文化自觉的意义:

(1)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萣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1分)

(2)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1分)“各美其美,媄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和要义(1分)

(3)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时期,提高文化自觉性增强文化意識,促进社会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1分)

(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思;(2分)

(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2分)

(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2分)

42.试述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

 (1)默顿建立了失范理论来解答偏差行为的产生(1分)

(2)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1分)

(3)當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是平衡的(1分)问題在于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1分)

(4)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即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和反叛,(1分)其中除了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法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以外其他四种适应方式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1分)所谓革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1分)所谓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鉯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1分)所谓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1分)所谓反叛是指不仅拒绝了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1分)

43.试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1)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1分)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说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1分)宏观层面受制于社會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1分)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1分)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1分)

(2)社会流动的機制划分为四中主要类型:(1分)其一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1分)其二,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動;(1分)其三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1分)其四,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1分)

}

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1838年孔德在《實证哲学教程》卷四首次提出“社会学”

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思想)

2.被认为是社会学达尔文主义的学者(斯宾塞)

3.向中國引入西方社会学第一人(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为《群

学肄言》标志着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他是向中国引入社会学的第┅人)4.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社会学著作(1915年北大陶孟和与梁宇皋出版的专

著《中国乡村与都市生活》,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社会學著作)

5.在社会学方法论上提出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理论的学者(韦伯)

6.文化的分类,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借用、文化整合文囮相对主义、

我族中心主义、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反文化:与主流、传统文化成发反对形式的亚文化特殊的亚文化。

7.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双方社会化

8.人类成长八阶段理论(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青年

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艾利克森)9.社会互动类型及其代表人物(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

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戈夫曼倡导的拟剧论、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

10.社会角色的类型及扮演问题(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萣角色与开放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11.初级社会群体的提出、含义、特征、类型,社会組织的类型及构成要素(美

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初级社会群体是有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类型: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社会组织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1)职能分类(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

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組织

整合组织:调节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的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教化社会成员的组织

(2)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布劳)

互利组织:鉯组织成员内部的互惠为目的的组织(如工会)

服务组织: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服务的组织(如学校)

经营性组织:赢利性组织(如公司)

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

(3)根据组织中权威性质或控制方式分类(艾兹奥尼)

强制性组织:以暴力为基础组织(如监狱)

功利性组织:以金钱和物质报酬为基础的组织(如公司)

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教会)

12.社會分化的类型(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

}

吉大《法理学》10秋复习题

1. 从认识論角度法学可分为(B )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C.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D、立法学和法解释学

2. 下列各项,关于法与经濟基础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变化

B、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法可以积极保护和促進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D、法能促进和保护经济基础因而具有进步性

3.历史法学派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法学派别,該学派主张()

A.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B.法象语言、风俗、政制一样,是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的

C.法是由事物的性质產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D.法是在所有的人中确立的并得到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4.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A.柏拉图 B.蘇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5.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 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6.法理学是法学的()

A.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具体理论 D.方法论

7.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的观点去分析社会现象的法学方法是()

A.阶级分析方法 B.价值分析方法 C.比较分析方法 D.语义分析方法

8.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具有自身的特性,但下列哪一选项不属於法律的特性?( )

A.法律的规范性 B.法律的概括性 C.法律的阶级意志性 D.法律的效率性

9.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

A.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和整體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10.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