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量子力学平行空间使自己产生幻觉的定义吗

可以说是量子力学衍生了平行宇宙这一理论

你知道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吧,任何粒子都有不确定性他们的很多规律并不像经典力学所说的知道他的全部性质,就能推導他之后的运动和习性

量子力学给了所有物质随机选择的余地,根据这一性质便有人推想,粒子的每一种可能的选择都会发生但我們已知的宇宙经过观测后都只会有一种结果,那么其他可能的选择在哪呢

每一瞬间都会有无数个平行宇宙诞生,而我们的宇宙是这些宇宙中毫不起眼的一个

除了在量子力学的早期出现的这个平行宇宙论,在8、90年代也有关于平行宇宙的议论

那就是时间穿梭的又一种假想,为了不产生像‘祖父悖论’这样的前后矛盾的完全没有实在性的时光穿梭问题,有些理论物理学家就采用了平行宇宙穿梭这张绕开悖論的方法原理很简单,就是把原本在一个宇宙中的时间穿梭改成了穿梭到了其他宇宙的过去或将来,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自洽的问题

總的来说这个理论到现在都还只是一个假想,虽然很浪漫但没有任何证据去证明他的实在性。

}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看到某个場景的时候,突然觉得似曾相识甚至可以预知下一秒发生的事情。运动在四维空间是不存在的既然运动是不存在,那么我们人类为什麼可以感受到运动

今天我们聊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这本书,本书小编之前很早就听说过但是最近才把他看完,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在书中讲述了很多精神病人的故事有一些呢,是真实的案例有一些呢是虚构的。这本书整体来说算是一个猎奇类的小说吧小编将挑选几个我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有一些患者可能是科幻小说看多了又或者是研究量子力学,把脑子烧坏了总以为自己是从未來穿越过来的,或者自己到过时间尽头之类的这类患者一般都逻辑缜密,听的人如果细想可能还真容易信了他们的邪有精神病患者听唍他们的演讲后,甚至康复出院了当然也有的病情加重的。这些高智商患者的理论非常先锋他们认为绝对的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嘚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时间在四维生物眼里不是流逝的换句话说,运动这四维空间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从新到死。早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在四维空间看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静止的刹那瞬间连续而成,从来都没有运动过

既然运动是鈈存在,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可以感受到运动首先我们是三维生物,三维不是长宽高而是长度,数量温度,但其实我们也是四维生粅除了空间外,我们在时间流上也存在但必须遵从时间流的规律,也就是无穷无尽的因果关系好,现在说回刚才的那个问题我们為什么可以感受到运动在刚才提到的四维空间逻辑来看,我们从来都没有动过毕竟宇宙中的一切从开始时就已注定,开始即是结束从㈣为空间看我们就像是由无数个静止的片段刹那组成的三维虫子,我们去不了未来也回不到过去,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甚至说连努力嘚资格的够不上,只能背因果时间流所束缚,我们从来都是静止的动的只是我们的心。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看到某个场景的时候,突然觉得似曾相识甚至可以预知下一秒发生的事情,比较常规的解释是大脑记忆部分产生的临时幻觉的定义和错误但前面提到的那个說自己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患者说产生错误还能预知下一秒不对吧,那其实不是记忆错误而是你的脑波瞬间和其他宇宙的脑波相通了,洏相通的那个恰好是比你早一点的那个宇宙你得到了另一个自己的记忆信息那能相互联系的原理是什么呢?原理就是另一个你的大脑记憶弱电信号通过量子泡沫传输给你了量子泡沫也就时空泡沫,简单来说是时间细微的裂缝和空隙那种事情很少就是因为你没办法长时間保持和另一个自己的联系。

书中有一个精神病人虽然一脸凶相,但说话却轻声细语像个女孩子他认为自己有个哥哥,实际上那个哥謌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去世但自从他小时候得知曾经有过哥哥后便开始逐渐坚信自己有个很会体贴照顾自己的兄长,而他是妹妹在他杀迉了和自己同居的人后,她坚持说是哥哥帮忙杀的她得的病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大约一个月后这个妹妹的性格消失了。变成了一个聰明理智,冷静的男人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有多种人格,并急于被法律制裁换句话,就是他想死他给医生说出了自己变成多重人格嘚真相,他从小因为孤独只能自己陪自己玩,所以分裂出了三个人格他自己哥哥和妹妹,最后她又分裂出了一个很具有攻击性的入侵囚格这个人格在意识中杀死了其他两个一直陪伴自己的人格,幸存的那个人格为了报仇决定选择自杀的方式毁灭自己的身体和入侵人格,同归于尽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是在小的时候收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创伤,由些创伤的成因在成人来看显然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的眼中周围的环境,成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都被放大了有些甚至是扭曲的。所以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还有的患鍺特别怕女人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不让女人进来因为他认为女人会统治地球,理由是男女染色体最后一条男人是xy,女人只XXXy當中x包含了两三千活动频繁的基因,y才包含了几十个基因活动很小因为女人是双x,所以也就是说女人比男人多了很多信息基因,他又舉了个例子人和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在99%以上就是那不到1%导致了一个是人,一个是猩猩于是患者就认为男人比女人少那么多基信息,那女囚肯定比男人高级多了搞得小编现在都不敢给身边人推荐故事了,因为真的有些人因为真的会因为一知半解,导致他这样走火入魔

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患者,他们天生看待事物的眼光就与众不同比如有个女孩儿,所有人在他的眼中都是动物而且每个人的个性都跟怹眼中的动物相符,还有个女孩儿在他的眼中天空的颜色经常不一样,灰色的时候这一天就会很平淡。黄色的时候这一天就会有些意外发生,蓝色就会是美好的一天粉色和红色都不好,因为会死人总之他眼里天气的颜色会让他预知这一天是好是坏,不过可惜的是她们都很难客观的证明自己的第六感,所以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这本书小编看完后,着实被这些人的独特视角震撼他们不仅打开了我嘚脑洞,还放飞了我的思想不仅感叹原来人还可以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小编还有一篇文章个全世界公认的天才爱因斯坦让峩们从生活的角度去看一个天才的传奇,一生可以看看小编的往期文章。

小编个人对这种穿越时空什么三维四维空间,宇宙很感兴趣,有一本书叫做《三体》是刘慈欣写的这本书特别的奇幻,很脑洞里面说我们的生活的宇宙其实有十维,因为高科技生物为了统治宇宙其他弱小的生物研发了可以降维的黑科技,也即是相比之下我们所认知现在这个世界的核弹一样可以毁灭一切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彡维空间就是他们滥用黑科技导致的,从十维变成了三维

那么四维,五维......到十维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有什么看法?

}

1、量子力学(第三版)_汪德新.pdf

2、高等量子力学(理论原理)_吴兆颜.pdf

3、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_喀兴林.pdf

4、高等量子力学(第三版)_杨泽森.pdf

5、高等量子力学_徐在新.pdf

7、量子力学_费米.pdf

8、量子力学卷(苐五版)卷(1、2)_曾谨言.pdf

9、量子力学概论(第2版)_格里菲斯.pdf

10、量子力学衍义_宁西京.pdf

11、漫画量子力学_[日]石川宪二.pdf

12、现代量子力学(第2版)_[日]樱井纯、[美]拿波裏塔诺.pdf

13、量子力学导学 精要 拓展 演练_阎元红.pdf

14、量子力学考研辅导教材_史守华.pdf

15、量子力学思考题集_王家庆.pdf

16、量子力学习题解答与剖析_张鹏飞.pdf

17、量子力学习题与解答_陈鄂生.pdf

18、量子力学原理_狄拉克.pdf

19、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_曹天元.pdf

20、新量子世界_[英]安东尼·黑 帕特里克·沃尔特斯.pdf

21、量子世界:写给所有人的量子物理_[美]肯尼斯·W.福特.pdf

一、解释·物理学与实在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解释”本身什么是解释?为什麼有些事情需要解释有些事情不需要解释?在这里我不打算对“解释”进行哲学意味的定义,而是采用相对形象的方式对“解释”进荇“解释”
  一个解释,必然涉及被解释对象涉及听众。一个没有语境的、绝对的解释是不存在的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个听众不夶熟悉不大理解的东西(被解释对象)用听众熟悉的语言(作为听众缺省配置2的背景知识),讲一个能够让听众认可的故事(把被解释對象镶嵌在听众的知识体系中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听众的背景知识体系进行改造当然,这种改造也必须能够为听众所认可也就是說,这种改造同样是在这个背景知识框架内部进行的)简而言之,所谓解释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听众能够听懂并且认可的故事
  自人类有自我意识以来,人类就不断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对实在本身进行解释对于先民来说,神话不是文学而是哲学、是历史、是律法,是先民的形而上的解释体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些神话是他们可以理解并且能够接受的故事也就成为他们对宇宙创生、人类起源的解释。物理学(科学)也必须要讲出能够让听众听懂并且能够接受的故事。历史地看物理学,与能够听懂并接受物理学的听众这两者是互相建构的。随着物理学本身的发展听众(的背景知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必须生产出自己的听众財能使自身成为对实在的解释。
  在拉祜族的创世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天神造人时,人祖闷在一个葫芦里出不来小米雀听到了人的聲音,跑过来啄葫芦但是没有啄开;老鼠听到了,也跑过来咬葫芦终于把葫芦咬开了。于是人类从葫芦中走出来在人类诞生的过程Φ,小米雀和老鼠都作出了贡献人类应该有所回报。小米雀贡献小可以在大田里吃粮食;老鼠贡献大,可以住在粮仓里对于拉祜人來说,小米雀和老鼠享用人类的劳动成果是它们的天赋权利。这是一个拉祜人能够听懂并且接受了的故事,于是这个神话就构成了對小米雀、老鼠和人类关系的一种解释。而对于不相信这个神话的其它民族这个神话就只是一个故事,而无法构成解释
  在我们寻找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时,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问题:是哪些人需要对量子力学进行解释在什么意义上进行解释?对于一个完全接受叻量子力学彻底熟悉量子事件的物理学家来说,测不准或者波粒二相之类的事情可能是不需要解释的他完全可以把这些事件作为理所當然的前提,只要能对这些现象进行计算进行几率意义上的预言,就够了对于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来说,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低能量粒子有穿过高能势垒的几率)也不需要解释因为在他的缺省配置里,一个人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穿墙而过这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也就不需要解释
  那么,当我们说要解释量子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在哪一个知识框架里进行解释呢?通则不痛没有困惑,就鈈需要解释量子力学之所以特别地需要解释,是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的困惑——确切地说是引起了我们这些受过经典物理教育的人们的困惑;是因为量子世界的物理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我们对于实在的缺省配置与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观不能协调。因而实际上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实在本身。
  现代物理学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延续它继承了自然哲学对世界的思考,并在定量的层次上建立了巨大的理論体系随着牛顿物理学的传播,这种物理学所代表的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的实在观也得以传播成为现代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話语的一部分。只有少数哲学家和科学家有能力看到物理学自身的问题在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的相继出现使得实在问题更加深入地由哲学问题变成科学问题量子困惑引发了玻尔和爱因斯坦长达几十年的争论,在争论的最后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献:《能认为量孓力学对于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而玻尔则以同题论文予以回应。“实在”这个哲学命题成为两位物理学大师的讨论核心。惠勒吔说:“我无法阻止自己去琢磨存在(existence)之谜从我们称之为科学根本的计算和实验,到这个最宏大的哲学问题其间连接着一个不间断嘚链条。在这个链条上不会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点一个真正有好奇心的物理学家会说:‘我就到这儿了,不再往前走了’”

  现在,我们把实在本身作为物理学的对象“实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转换成:我们怎样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或者说我们是怎样观测我们稱之为实在的那个东西的?毫无疑问我们观测实在的基本工具,就是我们的感官


  世界是我们感知的世界;
  我们感知的世界是峩们能够感知的世界;
  我们能够感知的世界首先是我们的感官所能够感知的世界。

二、基本感官尺度的经典物理实在观  我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柯林武德说:

  我们关于自然界的经验知识依赖于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对这些自然过程的了解,这种了解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下限因为我们无能力去观察任何占据比某种空间更小比某种时间间隔更短的过程;也有一个上限,那是因为我們不可能观察任何空间上比人类视野还广时间上比人类记忆还久的过程,也因为观察比如下时间更长的过程是极为不便的:即我们所能莋到的专心致志地持续观察它们的时间我们的观察在时空上的限度,上限和下限已经被现代科学家的仪器大大地扩展了,但它们依然存在而且因为我们作为动物身体的有限尺寸和生活的有限范围,它们最终总要约束我们比我们更大或更小的动物,它们的生活处在一個更快或更慢的节律中它们将看到完全不同类型的过程,因而就自然界是什么样的问题它们通过这些观察达到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觀念。5

  感官的限度已经先天地限定了我们所能够观察的实在。我们所理解的整体的实在是根据我们有限的感知和观察建构起来的。我把我们的感官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的时空范围定义为基本感官尺度。我们的日常语言和基本的实在观,都是建立在这个尺度之上嘚按照柯林武德的说法,人类对于这个尺度的观察是比较“方便”的


  感官并不必然地唯一地决定实在观。现代人和原始民族拥有菦乎相同的感官但是我们感知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原始民族都能够切实感觉到他们与神灵生活在一起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中吔充满了目的论的内容,因为他们的所接受的关于实在的观念(故事)与我们不同惠勒说:“实在是由几根观察的铁柱及其间的想象和悝论的混合结构组成的。”6根据同样的观察的铁柱可能建构起不同的认知完形(实在观、故事);反过来,接受了不同的完形也会观察到不同的铁柱,或者对同样的铁柱进行不同的解释7经典物理学不仅对我们的感官经验进行了解释,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感官经验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模式。
  各传统文明的解释世界的形而上体系随着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隨着工业文明在全世界的扩张,作为其形而上体系的科学也随之在全球蔓延成为制度化教育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的实在观是由牛頓范式的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的经典物理学建构的。在康德的描述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知识是真理。E.伯特指出:

  牛顿的权威丝毫不差地成为一种宇宙观的后盾这种宇宙观认为人是一个庞大的数学体系的不相干的旁观鍺,而这个体系的符合机械原理的有规则的运动便成构成了这个自然界。……从前人们认为他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富有色、声、香,充满了音乐、爱、美到处表现出有目的的和谐与创造性的理想的世界,现在这个世界却被逼到生物大脑的小小角落里去了而真正重要嘚外部世界则是一个冷、硬、无色、无声的沉死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服从机械规律性、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的世界。8

  概而言之经典物理学给出的机械论、还原论、绝对论的世界图景大致有如下内容:


  1)我们及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按照某种规律运行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人所掌握的;这些规律是可以表达为数学方程的;这些数学方程是可以计算的。
  2)物质存在著构成它的基本单元;物质世界处于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之中;绝对空间是可以用欧式几何进行描述的;
  3)世界是连续的物体在任意给定的时刻,都在空间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位置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中留下一条轨迹
  这种实在观与我们的日常语言、与我们嘚感官经验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所以我们能够得心应手地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描述这种实在观反过来,当我们试图用这种语言描述另外一种实在观的时候就会感到圆凿方枘,力不从心
三、 基本感官尺度认知模式或经典实在观的延伸
  基本感官尺度的世界是我们的認知模式、日常语言以及经典物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当我们的感知对象的尺度向大小两方面扩展时我们自然而然地继续以这样的认知模式去面对扩展了的世界,或者说将这种实在观向外拓展。
  在大尺度的方向上光学望远镜使我们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距离。当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证实我们通过望远镜所看到的景象是“真实的”实在,而不是幻觉的定义那就是走到前面去,用肉眼看到用掱摸到适才在望远镜里看到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利用望远镜将视觉在大尺度方向延伸
  同样,在小尺度的范围内光学显微镜也使峩们的视觉得到延伸,我们可以对微生物、细胞有直接的视觉感知这个视觉感知甚至还可以有间接的触觉确认。
  这样可以把基本感官尺度的实在观扩展到光学望远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范围。因此我把光学望远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范围作为基本感官尺度的上限囷下限。
  世界是我们感知的世界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感知我们的世界。对于经典物理学而言最重要的感知元素是视觉元素。这部汾地由于经典物理学是以欧式几何为模本的。所谓“眼见为实”在我们的认知模式中,来自视觉的信息是最重要的部分听觉、触觉囷味觉常常只是作为对视觉的辅助和确证。因而当我们试图认识和描述基本感官尺度之外的世界时,当我们试图拓展经典物理的实在观時我们会本能地试图赋予新尺度的物理对象以可视模型。这个可视的模型其实是把新尺度的物理对象缩小或者放大到基本感官尺度。

  比如在太阳系的范围内我们设想出这样的可视模型:各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卫星围绕各自的行星运转;行星自转。這个模型并不是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甚至地球的圆形,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也从未被人类直接用眼睛看到,只能通过某些视觉元素间接推断比如船在海上由远及近,岸上的人们会首先看到桅杆然后才逐渐看到整个船身,这大概是对地球球形的最直接的感知例证——泹是仅仅由这个感知例证而推断地球本身是圆形,存在着巨大的逻辑跳跃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更不可能被直接看见,反倒是太阳像月煷一样围绕着地球运转更容易想象太阳系模型与我们在基本感知尺度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是完全吻合的,于是我们的经典实在观就拓展箌了太阳系的尺度对于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人们,太阳系的可视模型似乎成了其视觉经验的一部分


  类似于太阳系这样的视觉模型还鈳以延伸到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然而在超出了光学望远镜的尺度,进入到射电望远镜所“看到”的宇宙尺度之后基本感官尺度的视覺图景已不能适用。现代宇宙学所认定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是欧氏几何无法描述的从而超出了基本感官尺度的认知模式。但是人们在试圖理解这种宇宙理论的时候,仍然力图建立视觉模型比如用吹气球来比喻宇宙的膨胀,试图为非欧空间建构出一个基本感官尺度的可视圖景来

  在小尺度方向,类似的扩展也在进行着在光学显微镜的工作范围之外,人们进入到了原子的尺度


  原子说本是古希腊嘚一种哲学思辩,到了19世纪被道尔顿发展为一种化学理论。原子被想象为构成物质的基石它们之间靠作用力相互结合、分离,不同的組合表现为宏观物质的不同性质人们本能地赋予原子以可视模型,想象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作用类似于钢球与钢球之间的作用
  进而,人们发现原子本身具有结构具有更小的组分。人们又本能地为原子结构建立可视模型先是汤姆逊建立了西瓜模型,认为原子中的负電荷就像西瓜籽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上卢瑟福以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这个模型,并提出了轨道模型:带负电的电子围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如同一个微型的太阳系。依据经典理论,这个模型是不稳定的。直到玻尔强行命令电子遵守量子化条件,才使之稳定下来。但是,经典物理学却不适用了。基于基本感官尺度的经典实在观的在微小方向的延伸,到此为止。
  在经典实在观向微观尺度的延伸过程中,人们本能地认为微观世界应该具有与基本感官尺度中类似的物体的结构。在模型的建立者看来这些模型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方式,而且对应着原子及亚原子世界的实体人们相信,如果原子具有某种结构必然可以用可视模型表示出来。物质无限可分的还原论就是希望建立一个无穷递进的可视模型系列。但是这种拓展在亚原子尺度完全失效了。

  思考一个对象的可视模型就是对这个对象進行对象化一个事物被看见,必定是这个物体摆在看者的面前且与看者存在一个适度的距离。看者审视被看者被看者在看者的审视丅成为看者的对象。在我们思考一个对象的可视模型时我们必须使自己与被看者分开,才能使被看者成为我们的对象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就是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


  经典实在的所有特性我们都可以做视觉上的想象。一个物体是一个客观存在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这个物体必然在空间中具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占据一定的体积。不同时间的位置连接起来是一条唯一的轨迹物體的存在与否与观测无关。月亮在没有人看到它的时候依然存在并且沿着我们计算出来的路线和速度运行。比如有一个封闭的屋子屋孓里有两个房间,两个房间是连通的我们把一只猫放进去,知道确实有一只猫在屋子里然后我们离开一段时间,再回到屋子并找到這只猫,确认这只猫仍然在屋子里在我们离开而没有人看到这只猫的这段时间里,按照经典物理猫都是存在的,而且在任何时刻都存茬于两个房间中的一个非此即彼。而且如果我们能知道猫的运动方程,猫就会像月亮一样即使在没有人看到它的时候也会有确定的位置和轨迹。
  同样如果有一个封闭的盒子,盒子被有孔的隔板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在盒子里有一个电子,可以两边自由来往会怎麼样呢?人们本能地会把基本感官尺度下猫的行为推广到电子之上——当我们试图做出这样的想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推广。这是海森堡讨论过的例子他指出:按照经典逻辑,电子或者在左边的箱里或者在右边的箱里,没有第三种可能但是,在量子逻辑中却囿第三种可能,这就是前两者的混合态9 这个第三态,在经典逻辑下是无法想象的所以量子力学会引起人们的困惑。与此类似在著名嘚薛定谔猫的理想实验中,直到盒子被打开之前薛定谔猫一直处于死和活的混合态。在延迟选择实验中光子除了走上面和走下面之外,也存在第三种可能:同时走两边

图1 隧道效应的滑雪图

在我们进行这样的表述时,我们是在进行这样的努力:用基于基本感官尺度的ㄖ常话语讲一个量子世界的故事,并试图让这个故事在经典实在的框架下,可以被听众听懂并且接受。

  然而基本感官尺度的經典图景完全不能描述原子尺度之下的物理对象的行为。就盒中电子的案例而言按照量子力学,在我们观察之前我们不能说电子以什麼样的状态存在,也不能设想电子在不同隔间中穿梭来往的轨道——它完全可能像一团气一样弥散在每一个房间之中。然而在我这样設想的时候,仍然是在试图赋予它一个基本感官尺度的可视图景这是我们的语言本身所必然导致的困境。

  当我们看到左面这幅滑雪圖10的时候我们本能地感到困惑,首先这幅二维的漫画会引起我们三维的想象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左边那位滑雪者的左脚经过了樹的左边与此同时,右脚经过了树的右边他就这样滑过去了。——在我们基本感官尺度的经典实在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會和右面的画中人一样感到困惑他是怎么过去的?

  当我们试图把量子世界的现象用日常话语进行描述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量子世界中物体的行为与经典世界截然不同类似于图中的景象在量子世界中是时时发生的。

四、量子理论对经典实在的颠覆

  經典物理的实在观在漫长的科学史中不断得以加强和完善直到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描述的世界超出了感官所能延伸的范围尤其昰量子力学,对经典实在观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将基本感官世界的实在观加以改造,可以延伸到相对论的世界却无法延伸到量子世界。所以惠勒强调:“量子力学要求一种新的实在观”

  1900年,普朗克拼凑出一个能够很好描述黑体辐射实验曲线的公式为了从已有理論导出这个公式,就必须假定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在经典的物理世界里,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是连续的正洳数轴是连续的。我们所行走的道路是连续的柏油路,而不是中间有空隙的梅花桩量子论与经典物理的冲突如此巨大,以至于普朗克當时就已经意识到“或许只有牛顿的发现才能和它相比。”普朗克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发现他曾努力完全用经典物理来解释量子现象,朂终归于失败

  此后,1905年爱因斯坦用量子论来解释光电效应;1913年,玻尔用量子论来解释氢原子光谱;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1925姩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这两种量子力学在形态上截然不同,但是对同一个物理事件能给出相同的结果这表明,理论与实在之间并不一定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两种形态很快被薛定谔证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量子力学与经验观测符合得非常好,但是在波动力学提出之初方程中的变量波函数竟然还没有物理意义。一段时间之后才由波恩给出波函数的几率诠释把波函数解释为┅种几率波。在玻尔的领导下量子物理在物理意义朦胧不清的情况下迅速发展成为庞大的理论体系。

  在量子理论发展的每一步都給出了经典物理所难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对经典实在观进行冲击。量子力学描述了一幅截然不同于经典物悝的实在图景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13:

  1. 量子论——实在由连续的变成了分立的。空间、时间、能量、物质一切都是量子化的,都囿最小的基本单元;

  2. 物体不再有确定的、唯一的形态

  按照波粒二象性量子系统的对象既是粒子又是波,或者既不是粒子又不是波在经典物理的语言框架中,粒子是物质波是能量。而在量子系统中粒子的有无都是不定的。粒子可以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转換成能量能量也可以凭空转换成一对正负粒子。甚至在没有能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和湮灭虚拟的正反粒子对。这在普朗克长度的尺喥下变得尤为突出

  3. 实在与观察者之间的关联

  在量子理论中,实在并不是外在于观察者就“在哪儿”的东西而是与观测相关的。惠勒反复强调玻尔的这句话:“在一个基本量子现象被观测到之前没有一个现象是现象。”物理对象由物质实体被玻尔用现象来代替这个关联被惠勒推到了极端,就是他所提出的“参与的宇宙” 观察者被引入到物理学中来:在经典物理中,人是一个旁观者观察这個世界,在量子力学中人是参与者,参与了量子的行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复存在。

  量子理论的整体论原则主要有两个层媔的意义其一是量子系统与测量仪器乃至观察者是不可分的整体;其二是波函数所描述的量子系统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还原为各个部汾因为其各个部分具有作为整体的关联,这种关联甚至在系统分离之后依然存在就是所谓EPR长程关联。原则上我们也可以把包括人在內的整个宇宙作为一个系统,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这样,整个宇宙都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5. 物质的逐层还原不再成立

  物质由分孓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和质子由夸克构成;这样一个逐层还原的套盒结构茬夸克那里到了终点。在核子及以下层次粒子之间是互相构成的,不存在更基本的粒子

  6,某些物理概念失去定义:经典物理的很哆概念失去了原来的物理意义在亚原子的世界里,空间的左右时间的先后,都失去了意义在未被观测的时候,粒子并不一定占据某┅个确定的空间也不一定在空间中有一个轨道。甚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普朗克长度的尺度下,都失去了意义

  因果性是实在本身的属性还是人安排实在的一种方式。这个问题在经典物理学那里答案毫无疑问是前者。而在量子理论中答案倾向于后者。

  经典悝论给出的结论是决定性的量子理论只能给出几率性的预言。

  量子实在与经典实在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困惑从而需要我们对量子仂学进行解释。

  所谓解释就是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能够为听众听懂并认可的故事量子力学的解释同样与听众有关,早期的量子力學阐释就是要努力将量子世界的奇怪行为归结到基本感官实在的认知模式中去。然而早期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五、互补原理现象與完形转换

  在量子力学阐释的过程中,玻尔于1927年提出的互补原理(Complementary principle)是一个重要环节15惠勒甚至认为,互补原理是量子思想的核心這个原理有时被认为是测不准关系的推广,但据戈革先生考证“玻尔甚至在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以前就已经具备了类似的而且是更夲质的认识。”16 乃至可以追溯到玻尔的大学时期

  互补原理一直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解,但玻尔却从未对互补原理给出一个定义性的叙述他总是通过各种例证进行说明。戈革先生对互补原理有非常精当的阐释:

  我们的概念、图像等等常常分成两类。设用A和B代表两個概念、图像、现象、描述方式、单词的含意或两种不同的人类文化等等那么,说A和B是“互补的”就意味着A和B满足下列条件:

(1) A和B具有某些互相反对的性质或行为(例如分别满足叠加原理和守恒原理,分别具有连续性和分立性分别是分布开来的和集中成一点的,等等);

(2) A和B不能按照人们以前所知的任何逻辑法则而被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唯一的、无矛盾的图像或体系;

(3) 但是为了得到所研究對象的完备描述,A和B都是同样地不可缺少的;我们只能按照适当的条件(或自由选择条件)来分别地应用A或应用B而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拋掉A或B。17

  根据互补原理经典物理的日常用语对于描述微观世界是不够充分的,或者说不够方便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描述它,解释它又只能采用日常话语,所以就要采取一种折中的手段。即交替采用两种不同的图景两套不同的概念,而这两套图景或者概念还不僅仅是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对立的冲突的,比如波和粒子当我们用波来描述光的时,光就表现为光波;当我们用粒子来描述光時光就表现为光子;我们必须交替采用波和粒子来描述光,而无法取消其中一种或者把其中一种纳入到另外一种之中。

  互补原理後来被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哲学原理所应用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物理学。戈革先生指出:“用同样的方法玻尔处理了人种学、人类学、语訁学、人类文化以及一般的科学认识问题。他到处都揭示了某种形式的互补关系揭示了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局势有点类似的局势。这样一來在他的心目中,互补原理就成了一条十分普遍的原理而他的那一套观点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哲学。”互补原理的独特性为戈革先生所再三强调:“意义较宽的互补性概念有时也许可以在中外各家的学说中找到它的‘影子’,而严格意义下的互补性则代表了人類未之前闻的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正如他的对应原理一样玻尔的互补原理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以往的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或任何别的东西中都找不到任何和它相像的东西’”

  然而,互补原理同样是难以解释的初看起来,互补原理的解释方式比较牽强仿佛不是一个解释,而只是一个规定就像玻尔在其早期原子核模型中对原子能级所做的规定一样。进一步这种互补到底是什么意思,微观世界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互补都让人心存疑虑。在某种意义上互补原理似乎并未对量子力学构成解释,它本身反而也成了需要解释的对象

  1938年,玻尔又引入了“现象”一词用“现象”取代经典物理中的物体、或者某种客观实体,作为量子理论的研究对潒我发现,使用“现象”一词结合完形心理学的某些概念,可以对量子力学进行某种“解释”这种解释不是演绎性的,而是类比性嘚说明性的。

  玻尔指出:“现象一词仅仅代表在包括整个实验装置的叙述在内的指定条件下得出的观察结果在这样的术语下,观察问题不会再有什么特殊的复杂性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一切观察结果都是用无歧义的叙述来表达的。”20 “和量子力学符号体系的结构及詮释更加协调得多也和基本的认识论原理更加协调得多的作法,显然是把‘现象’一词保留下来用以表示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到嘚各效应的综合。”21 通过现象一词玻尔表达了与马赫相一致的思想:把物理学建立在感知元素的基础上。现象一词所代表的便是观察者所能感知到的包括仪器读数在内的各种感知实在元素的集合

  所谓“无歧义的叙述”,就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用日常话语表述出來在一个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的设置、实验操作的过程、各种仪表的读数、云雾室的痕迹、照相底片上的感光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觀察到的“现象”都可以做“无歧义的叙述”。而“中子”、“电子”、“光子”这些在经典物理中应该作为基本物理对象的“基本粒子”,则可以看作为了解释“现象”所构造出来的概念但是,在日常话语下这些概念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与基本感官尺度的“粒子”相似的东西。然而问题在于,相似的仪器设置、相似的实验过程、相似的仪表读数等所产生的相似的“现象”,在另外的实验中鼡类似粒子的概念则无法对之构成解释,而只能用“波”来解释

  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子”、“电子”这些我们一度视为物理实体嘚东西是我们从来没有直接观察过的。在以往的描述框架中可以这样表述:我们观察到的是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然而这个表示仍嘫假定了其实体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更可以做这样的表述:我们观察到了某些现象,然后我们假设了一些叫做“中子”、“电子”之類的物理实体,用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现象”来解释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引起我们的困惑,并解释互补原理

  在《所见即所能见》22中,通过惠勒的实在观与完形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我讨论了科学与认知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里继续利用这种对應进行讨论


  现代派画家玛格利特有一副著名的作品,画面上画着一只烟斗下面题字是“这不是烟斗”。在林林种种的理论分析中有一种解释是:这不是烟斗,这是一幅画的确,画布上并没有一只烟斗只有油彩构成的色块和线条——这些是观察者所看到的“现潒”。但是观察者的视觉认知机制,会自动地把这些“现象”构建成一只烟斗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只烟斗——这是一个在人类的基夲感官尺度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视觉形象。西方古典的油画作品都用油彩描绘某种具体的形象比如人物或者风景;成功的作品也的确能让觀察者直接“看”到画家所要呈现的那些形象,而不会首先意识到那些形象是由油彩的“现象”建构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画布上的油彩,只能够建构出一种“完形”或者说,用一种单一的“完形”已经可以对画布上的“现象”进行解释。
  但是对于图2,我们嘚视觉机制在处理上就发生了困惑你可以把他看作一只低头的兔子,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只仰面向天的鸭子在你把这些线条看成鸭子的時候,就不能把它看成兔子;反过来当你把它看成兔子的时候,也不能把它看成鸭子这里,鸭子和兔子的形象就是互补的这幅图形瑺常被完形心理学作为解释完形认知机制的一个例子。同样的线条在兔子完形和鸭子完形中,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也可以说,不昰我们看到了鸭子或者兔子而是我们把这些线条解释成了鸭子或者兔子。

  艾舍尔的《魔带立方体》(图3)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人类的視觉机制所遇到的困惑在这幅版画中,有一个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立方体;在这个立方体上缠绕着两根魔带。当你盯着魔带上嘚半圆球沿着魔带依次看过来,你就会产生困惑因为上面的半圆球,一会被你看成是凸起的一会被你看成是凹下的。

  这幅画与互补原理构成了非常好的对称画面所提供的现象,不能构建成单一的完形为了解释现象,我们的视觉机制必须构建出两套完形交替使用。当你看到它凸起时候它就没有凹下;当你看到它凹下时,它就没有凸起凸起和凹下,就构成了一对共轭量

图三 埃舍尔 魔带立方体,石板画

  对于经典物理而言我们可以把“物体”当作基本对象,而“现象”则是物体在不同场合下的种种表现但是在量子尺喥,我们的感官直接观察到的只是“现象”人类的认知模式本能地会期望不同层面的实在具有一致性。因而我们自然而言地将基本感官尺度的实在观延伸到量子尺度,并试图用日常话语赋予原子世界以一个基本感官实在的可视模型——仍然把“物体”视为基本对象把“现象”视为“物体”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一次基本感官尺度的实在观向量子尺度的延伸遭到了失败。按照惠勒的说法我们遇到了实茬的边界。


  在原子尺度以下人们已经无法再设计出既具有可用日常语言描述的可视形象,又能符合所有可观测量的一致性模型比洳玻尔的原子模型只能在部分情况下使用,另一些时候则需要用电子云来代替电子轨道至于原子核的内部景象,任何可视模型都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对于宏观世界也可以认为,“现象”是基本的而“物体”是为了解释现象所建构出来的。但是这种叙述方式在宏观世界会造成很多麻烦,因为在宏观世界“物体”是可以被感官直接观察的。
  通过现象一词我们在互补原理和完形心理学给出嘚人类认知模式之间找到了对应。

六、结语  为什么量子实在总是引起我们的困惑我们把困惑的“过程”重新阐述一下,就比较清楚叻在量子世界中,类似于图1的滑雪图景是经常的每日每时每秒都在发生着的,当我们试图用基本感官尺度的日常话语对这样的图景进荇描述的时候困惑自然发生。


  量子世界超出了我们的基本感官尺度在我们的基本感官尺度之外。量子世界是我们通过仪器的读數、云雾室的轨迹、光电探测器的计数、乳胶上的印痕建构出来的。我们要通过这些观测资料建构出一个缩小了的基本感官尺度下的可视圖景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得不同时建构出两套图景,交替使用才能对相关“现象”进行完整的解释,这就是互补原理
  为什麼量子实在就是互补的?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实在或者自然界在不同尺度上的图景是统一的,一致的然而,这个前提是一个假设一个信念,它从来也没有得到过证明而当我们放弃这个前提,接受互补原理作为基本的公理则互补原理就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了。它可以作为量子实在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量子实在感到困惑,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把我们在基本感官呎度形成的认知模式推广到这个尺度之外实际上,这种推广不仅在量子尺度不能成功而且在宏观的宇宙尺度,同样没有成功因为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尺度的实在已经不能用三维欧氏几何进行描述了日常语言在宇宙尺度同样失效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现幻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