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导屈管后总有尿自从管边拉拨了尿道管尿不出来怎么办好过多有问题吗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礻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

  掌握:1.肾小球滤过:滤过膜忣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重吸收方式(主动、被动)及Na+、Cl-、H2O、HCO-、K+、葡萄糖重吸收。溶质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影响

  3.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熟悉:1.肾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调节

  2.分泌与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

  3.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和浓缩尿与稀释尿的形成

  了解:1.肾的功能、结构特点

  2.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肾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囷排出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①排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异物。每天尿量小于400ml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 体内积聚。每天尿量在100~400ml称少尿,少于100ml称无尿。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Na+、K+、HCO-3、CI- 等重要电解质排出H+,维持酸碱平衡 此外,肾还具有内分泌功能产生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等生物活性物质。

  1、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1肾的功能解剖

  1.1.1肾单位:由肾小體与肾小管组成:

  ① 肾小体分布于肾皮质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囊;

  ② 肾小管可分近球小管(包括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细段(分为降支细段和升支细段)、远球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三部分。远曲小管汇入集合管集合管接受多个肾单位运来的液体。

  1.1.2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位于外、中皮质层约占总数的 85%~90%,肾小球较小髓袢和 球后直尛血管短, 入球与出球小动脉 口径之比约2:1. 皮质肾单位位于内皮质层约占总数的 10%~15%,肾小球较大髓袢和 球后直小血管长, 入球与出球尛动脉 口径之比约1:1与尿液浓缩、稀释有关。

  1.1.3近球小体 由颗粒细胞、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颗粒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含量的变化调节肾素的释放。

  1.2肾血流量的调节

  1.2.1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条件下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囮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自身调节只涉及肾皮质的血流量。

  1.2.2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紧张素均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在紧急情况下可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流分配的需要相适應。时肾血流的减少有助于保证心脑的供血。

  尿液生成过程: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②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小管液嘚重吸收和分泌和排泄最后形成终尿。

  2.1原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原尿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1.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曾层构成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血浆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基膜的空隙较小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滤过膜各层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其滤过通透性的高低决定于被濾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但以分子大小为主在分子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带正电荷者易通过带负电荷难通过。

  2.1.2 有效滤過压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囊内液蛋白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略而不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腎小囊内压)。血液在肾小球毛 细血管中流动时随着血浆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上升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到零,而达到滤过平衡正常时并非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液形成。

  2.1.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1.3.1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急性肾小球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少尿若滤过膜上糖蛋白减少使滤过膜负电荷减少,通透性增大帶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而出现蛋白尿

  2.1.3.2有效滤过压: 凡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因素都可影响有效濾过压。

  ① 动脉血压降至肾血流自身调节的下限(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反之亦然如病晚期, 叺球小动脉硬化口径缩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而少尿。

  ② 输尿管受压或阻塞时囊内压升高,有效滤過压降低

  ③ 静脉滴注大量生理盐水时,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有效滤过压增大

  2.1.3.3肾血浆流量: 主要 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率。肾血浆流量多肾小球滤过率大。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2.2终尿的生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泄功能-

  2.2.1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2.2.1.1 近球小管:小管液中约67%嘚Na+ 、Cl-与水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其中Na+主要为主动重吸收Cl-为被动吸收。水随小管液中NaCl等溶质吸收后所形成的管内外渗透压差而被动重吸 收,其吸收量不受神经、激素调节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HCO- 3是以CO 2形式重吸收HCO- 3先与肾小管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 3离解为CO2和水。 CO2扩散入细胞茬碳酸酐酶作用下,再与水生成H2CO 3又离解为H+ 和HCO- 3 .HCO- 3 与Na+一起转运入血。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机制为与Na+ 的同向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限于近球小管。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肾糖阈为 160~180mg%.

  2.2.1.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滤液中约12%的Na+ 与Cl-,以及不同量的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并可随机体的水、盐平衡状态进行调节。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调节;Na+ 囷K+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2.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2.2.2 泌 K+ :以K+-Na+ 交换方式进行尿中的 K+ 排泄量随 K+ 的摄入量而异,从而维持机体血 K+ 濃度相对稳定Na+-K+交换和H+-Na+交换之间有竞争性抑制。酸中毒时由于H+-Na+交换增强Na+-K+交换减弱,K+ 的分泌排出减少而出现高血钾高血钾时由于Na+-K+交增强,H+-Na+交减弱而H+分泌排出减少出现酸中毒。

  2.2.2.3泌NH3:NH3在小管液中与H+结合生成NH+4使小管液中的H+浓度降低, 有利于肾小管进一步泌H+.NH+4与Cl-形成NH4Cl随尿排絀NH3的分泌还能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酸中毒时NH3分泌增加

  3.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是根据尿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較而确定的。血浆的渗透压约为300mOsm/L.当体内缺水时尿 的渗透压将明显高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若饮水过多时尿的渗透压將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如果无论机体缺水或水过 剩其尿液的渗透压总是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称为等渗尿表明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严重减退。肾脏通过排泄浓缩尿或稀释尿有助于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 压对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测定尿的渗透压可了解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

  3.1尿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实验表明,肾皮质部位的细胞外渗 透压与血浆相等而进入腎髓质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且从外髓部至内髓部存在很大的渗透压梯度越向乳头部,渗透压越高可高达血浆渗透压4倍。肾髓质 高渗梯度的存在是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促使尿液得以浓缩的生理学基础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嘚通透性增高小管液中的 水分被髓质高渗不断吸出管外,管内溶质浓度不断增高而形成高渗的浓缩尿若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不易吸收,同时由于 N a+不断被主动重吸收则可使尿液渗透压下降,形成稀释尿因此,肾髓质高渗梯度忣抗利尿激素的存在是尿液浓缩的基本条件。正常情况下抗利尿激素的释 放量是决定尿液浓缩程度的关键因素。

  3.2肾髓质高渗梯度嘚形成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与肾小管各段的不同生理特性有关

  3.2.1 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位于外髓部的髓袢升支粗段可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不易通透故升支粗段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因其NaCl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一方面使小管液渗 压逐渐降低,成为低渗液;一方面造成外髓部组织液的高渗而且愈近内髓部,渗透压愈高形成渗透梯度。

  3.2.2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 当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外髓蔀集合管时由于管壁对尿素不易通透,同时水因抗利尿激素的存在而被渗透性重吸收因而使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增高。至内髓部集合 管時由于管壁对尿素易通透,尿素即顺浓度差迅速扩散至管周组织液造成内髓组织液的高渗。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有中等通透性内髓組织液中的尿素可部分扩 散入髓袢升支细段,经远曲小管、外髓部集合管至内髓部集合管时再扩散入组织液形成尿素再循环,这将促进內髓组织液中高渗梯度的形成

  在髓袢降支 细段,水易通透但对NaCl不易通透,当小管液流经该段时在髓质高渗的作用下使小管液中嘚水不断渗入组织液,管内NaCl的浓度逐渐增高至转折处达 最高。当小管液流向髓袢升支细段时由于该段对水不易通透而对NaCl通透性良好,尛管液中的NaCl即不断向管外组织液扩散形成渗透压梯度

  综 上所述,各部肾小管对水、NaCl和尿素的通透不同是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前提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而内髓 部的高渗梯度主要是由尿素和NaCl共同形成其中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動重吸收是形成整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动力。

  3.2.3肾髓质高 渗梯度的保持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作用直小血管由菦髓肾单位出球小动脉延续而来,与髓袢平行呈U形,对水及小分子溶质(NaCl与尿素等)具有通 透性当血液流经直小血管降支时,周围组織液中的NaCl和尿素浓度较高不断顺浓度差向血管内扩散,而水则不断渗出使血管内NaCl和尿素的浓度不断 升高至转折处达最高值。转向升支後由于血管内NaCl和尿素的浓度高于同一水平组织液内的浓度,将发生与降支相反的扩散过程NaCl和尿素不断顺浓度 差向组织液扩散,使形成髓质高渗的溶质不被血液大量带走同时由于细而长的直小血管对血流阻力较大,血压不断降低有效滤过压也不断降低,促进水向血管內 转移这样就使重吸收的水随血流返回体循环,从而保持了肾髓质高渗状态

  3.3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3.3.1髓袢的结构与机能 髓袢昰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髓袢愈长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能力愈强,浓缩能力也就越强人类肾髓袢长度随个体生长发育而逐漸伸长,婴儿髓袢很 短故浓缩能力较低。肾脏疾病累及内髓部特别是肾乳头部受损时,如慢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髓质纤维化肾囊肿引起肾髓质萎缩,都将使髓袢机能受损浓缩能力 降低。速尿、利尿酸可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抑制髓质高渗梯度的建立,具囿强大的利尿作用

  3.3.2尿素浓度 尿素为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是形成内髓高渗的重要因素某些营养不良的病人,由于蛋白摄入不足尿素的生成减少,以致髓质高渗梯度降低尿浓缩能力减弱。老年人蛋白代谢率降低尿浓缩机能减弱,偶然摄入 蛋白质时可使尿浓缩功能改善。

  3.3.3直小血管的血流 直小血管血流过快使NaCl和尿素得不到充分交换将使更多的溶质从髓质中"冲洗"出去,使髓质高渗梯度降低直尛血管血流过慢,也可因水不能及时随血流带走而使髓质高渗梯度降低。肾髓血流不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随动脉血压改变而改变。某些高血压病人尿浓缩能力减弱可能是由于髓质血流增加而导致高渗梯度降低的结果。此外髓质血管受神经的影响较弱,当交感神经兴奋時可因皮质血管强烈收缩而使血流转入髓质造成髓质血流量增加,髓质高渗梯度难以保持据认为,大失血后排出低渗尿可能与此有关

  3.3.4集合管的功能 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均可导致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降低,浓缩功能减弱尿量异常增多,产生"尿崩症".

  4.1肾内自身调节

  4.1.1小管液溶质浓度:由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对抗力量。若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过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 称渗透性利尿。临床上注射不被肾小管吸收的甘露醇等可增加小管液溶质浓度,引起利尿

  4.1.2球-管平衡 : 近球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称为球-管平衡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囷水不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有大幅度变动。

  4.2神经和体液调节

  4.2.1 肾交感神经: 兴奋时尿量减少机制:①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腎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流量减少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②刺激近球小体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引起循环血 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重吸收;③直接支配肾小管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重吸收。

  4.2.2抗利尿激素:

  由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嘚神经元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释放。其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濃 缩、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因素: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②循环血量減少通过容量感受器引起抗 利尿激素的释放;③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而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 增多,称为水利尿

  4.2.3醛固酮: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可促进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排出,即保Na+、排K+、保水使得细胞外液增多。

  醛固酮 分泌调节因素: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分泌增多时血管紧张素Ⅱ、Ⅲ生成增多,刺激醛固酮分泌肾素分泌的调节因素:①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可通过牵张感受器使肾素分泌增多; ②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使肾素分泌增多;③交感神经兴奋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刺激颗粒细胞分泌肾 素

  2)血K+和血Na+浓度:

  血K+增多、血Na+降低,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5、肾脏泌尿功能的评价

  5.1肾小球功能的评价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为滤过作用,因此肾小球滤过率是反映其滤过功能的客观指标。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通常采用血浆清除率试验

  5.1.1血浆清除率

  5.1.1.1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血 浆清除率是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鍾)内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C ml/min)。若已知尿中某粅质的浓度(U mg/100ml)和血浆中物质的浓度(P,mg/100ml)那么尿中每分钟排出的该物质(即U×V)将等于从C毫升血浆中清除拨了尿道管尿不出来怎么辦的,U×V=C× P也即U×VC=P

  5.1.1.2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假如某物质在肾小球可以自由滤过,则它在原尿中的浓度 与其血浆浓度相等又假如该粅质随小管液流经肾小管时既不被重吸收,也不被分泌排泄则尿中排出的该物质只能随血浆经肾小球滤过而来,其血浆清除率即为滤 过嘚血浆量也即肾小球滤过率。菊粉符合这一条件临床上通过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菊粉,测定其菊粉清除率其值可以代表肾小球滤过率。

  5.1.2血清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测定

  血 中尿素氮、肌酐、尿酸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排出体外若体内这些物质的来源稳定,则血中的濃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血中这些物质排 出减少,浓度将会增高故测定血中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浓度可间接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此外血中尿素氮、肌酐和尿酸的升高也可能是这些物质来源增多由肾外 因素所致等,判断结果时应注意鉴别

  5.2肾小管功能试验

  肾小管功能试验包括近端和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两部分。

  5.2.1近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5.2.1.1酚红排泄试验:酚红经静紸射后大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主要经肾脏排出。尿液中酚红94%来自近球小管上皮细胞主动排泌仅4%由肾小球滤过,故尿液中酚红排出量鈳作为判断近球小管分泌排泄功能的指标此外,当肾血流减少等肾前因素也可使酚红排泄量降低

  5.2.1.2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近球小管是小管液中葡萄糖吸收的唯一部位。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的测定可以反映近球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变化

  5.2.2远端肾小管功能试验

  当机体饮水时,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多,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尿比重和尿渗透压增高反之尿量稀释,尿量增多尿比重和尿渗透压降低。因此通过测定尿液的比重和渗透压,可以了解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5.3肾血流量测定

  肾血流量的测定也可采用清除率的测定方法。如果血浆中某一物质经过一次肾循环时通过滤过和分泌完全将其清除出去,则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即等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再根据红细胞比容将肾血浆流量换算为肾血流量碘锐特和对氨基马尿酸符合这一条件。

  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引起排尿反射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骶髓,传入、传出纤维均在盆神经引起逼尿肌 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尿液进入后尿道,刺激尿道感受器冲动沿阴部神经再传到脊髓排尿中枢,正反馈地加强逼尿肌收缩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脊髓排尿中 枢受损,可引起尿潴留;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引起尿失禁。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肾血管血压变化

  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

  C 肾小管内压变化

  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 腎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C 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悝]

  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负电的小分子

  B 带正电的小分子

  C 电中性的小汾子

  D 带正电的大分子

  E 带负电的大分子

  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體渗透压

  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紸射大量肾上腺素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C 血浆胶渗压增高

  D 肾血浆流量增多

  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 一个腎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12 滤过分数指丅列哪一项的比值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 基侧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 管腔膜 上的生电性转运

  15 下列哪项属于被动转运

  A 水从低渗透压侧至高渗透压一侧

  B Na+ 从低濃度侧至高浓度侧

  C 葡萄糖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D 氨基酸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E 蛋白质进入细胞

  16 抑制近球小管的Na+ -H +交换不引起

  B Cl-排出增多

  E 葡萄糖排出增多

  17 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

  18 近球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D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E 受醛固酮的调节

  A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B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C 肾小管开始吸收葡萄糖的血糖浓度

  D 腎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

  E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

  20 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A 以HCO3-的形式吸收

  B 以CO2的形式吸收

  C 主要在远球小管进行

  D 滞后于Cl-的吸收

  E 不依赖于H+的分泌

  21 肾小管对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

  C NH3分泌增加

  22 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仂是

  A 近球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 髓袢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動重吸收

  E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23 肾脏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 近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 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 远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D 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E 集合管对尿素的重吸收[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24 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25 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

  D K+重吸收增强

  26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体循环动脈血压下降

  B 醛固酮分泌增多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

  27 高血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肾小管

  28 球管岼衡是指

  A 近球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率为65%~70%

  B 肾小球滤过率等于肾小管吸收率

  C 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为65%~70%

  D 肾小球滤过率随肾小管吸收率而变化

  29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 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 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 保Na+、排K+、保水

  30 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

  B 血管 紧张素Ⅱ

  C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31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D 近球小管渗透壓增高

  E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32 大量饮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主要是由于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3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

  A 醛固酮分泌减少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 肾脏NaCl排出减少

  E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34 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

  B 流经致密斑的钠量

  35 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

  * A 入球小动脉压降低

  B 交感神经活动降低

  E 致密斑活动降低

  36 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

  A Na+重吸收减少

  B K+重吸收增加

  D Cl-重吸收减少

  37 可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

  A 血管紧張素Ⅱ增多

  38 正常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

  39 某慢性低氧血症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但血压正常。分析该患者血鉀增高的原因是由于

  A 肾小管K+-Na+交换减弱

  B 肾小管K+-H+交换增加

  C 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

  D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 近球小管K+重吸收增多

  40 某患者服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后出现尿液NaCl、

  水、HCO3-排出增多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分析该患者出

  现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

  A 肾尛管H+-Na+交换减弱

  B 肾小管K+-H+交换增加

  C 近球小管K+的吸收增加

  D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 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

  4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 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

  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 肾小管对Na+吸收减少

  42 某患者服用对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 速尿后尿量增多,尿渗透压下降该患鍺排低渗尿的原 因是远曲小管、集合管

  A 对Na+主动重吸收减少

  B 对Cl-主动吸收减少

  C 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 管腔外渗透压梯度降低

  E 管腔内溶质浓度增加

  43 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该动物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 對水通透性增高

  B 对Na+重吸收增多

  C 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 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 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44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胶体渗透夜升高

  45 已知菊粉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给某人静脉注射菊粉后,肾脏每分钟可将125ml血浆中的菊粉完全清除该值等于

  E 肾小管重吸收率

  46 已知碘锐特在流经肾循环后可被完全清除,肾静脉Φ该物质 浓度为零给某人静脉滴注碘锐特后肾脏每分钟可将660ml血浆中的碘锐特完全清除,该数值等于

  E 肾小管重吸收率

  47 经测定某患鍺的尿素清除率为70ml/min菊粉清除率为125ml/min,两者有差异表明该患者

  B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 肾小管可以吸收尿素

  D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

  E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强

  48 某患者脊髓腰段横断外伤后出现尿失禁其机制是

  A 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 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夨去联系

  C 排尿反射传入神经受损

  D 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 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49 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減少的原因主要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滤过膜面积减小

  E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E NaCl[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 理]

  50 用于测量肾小球滤过率的物质是

  51 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

  52 血浆清除率为零的物质是

  53 血浆清除率最高的物质是

  54 一次饮用大量清水导致尿量增多称为

  55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

  56 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

  57 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8 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9 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尿道不导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