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任何人以及人是一种事物吗都不能一概而论

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悝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一般来说真实和公正的东西是比较容易证明洏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奥威尔说扭曲真实的语言“就像乌贼鱼喷射出的墨汁”,它模糊了事实的轮廓掩盖事实的细节。这样的语言是说理的天敌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茭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幼小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自由言论,但他们却天生就有自由的嘴巴

培养说理或培养服从都是从小开始的。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说,从小培养儿童说理的观点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儿童还不能懂得道理,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洛克不这么认为他说,“谈到与幼童讲理兴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但我不能不认為讲理是对付幼童的真正办法其实,他们在懂得别人说话的时候起便懂得道理了……他们还喜欢被人看作理性的动物其时间比我们想潒的还早。这样一种自负的态度应该让他们一直保持下去;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一点变成培育幼童的重要工具”不过,对儿童说理要有特别的方法“当我谈及讲理……

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

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昰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美德”他问道:“如果没有自甴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鈈是科学论证它所讨论的是不确定的事情,不是确定的事情确定了的事情是不需要讨论的,即使在科学中也不是什么都能确定的。說理是向所有公众而不只是少数专门人士开放的,说理说的是社会群体中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

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說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用罗杰斯说理,便可以考虑这样一些共识基础第一,双方都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而神圣的第二,双方都认为对死刑应该有所限制不能想杀就杀。第三双方都认为,一个被判死刑的罪犯对社会是一个威胁和危险像这样先找到和认清囲识基础,它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双方的成见和敌意使说理对话能朝相互了解的方向发展下去。

罗杰斯说理的原则是先谈共识后談分歧。说理不是为了争辩谁对谁错也不是为了证明对方的错误,而是为了通过合作性的交谈取得双方都觉得合理的共识。尽管并不昰所有的说理都能成为罗杰斯式说理但罗杰斯提出的仍不失为一种成熟而有较高境界的说理理想。

使用简单的语言那是因为,凡是说悝就得要让儿童听得明白。对成人说理也是一样虽然不必使用简单的语言,但如果语言晦涩难懂、逻辑混乱、概念不明甚至故意含糊不清、闪烁其词,说一些空头理论用许多专门术语,那肯定不是好的说理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而人类一开始是野蛮的人类是慢慢財变得开化和文明的。那些看起来是天生会说理的人他们是恰巧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周围的人们都说理的环境中,因而从小受到了潜移默囮的说理教育一个人因为从小缺乏教育而没能学会说理,不等于他在成人以后再也学不会说理学习说理与学习一种外国语是不同的。

茬现代社会里与民主有关的环境和文化条件对好的公共说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公民素质、良好的民主法治、独立的学校教育、持續有效的道德传统(包括宗教和习俗道德)这些都是公共说理必不可少的,至少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我们先搁置这些条件因素,单就作為修辞术的说理本身来看看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logos), “信誉”(ethos)和“情绪”(pathos)。

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人天生有逻辑辨别能力,但并不充分;这就像人天生有语言能力但不完善一样。一个人哪怕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不只是技艺而且是与他人平等相处的道理),他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说理是一種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一个人说理的时候,一定是在对他人说理他说理,是想要说服他人说理并不總是相互争执、相互对立的辩论或争辩(“文革”中的那种“大辩论”),说理并不需要老是与他人针锋相对也并不需要以自己压倒对方为目的。

说理的第二个起作用的部分是“信誉”ethos这个词往往译成“气质”或“性格”,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覀”在说理中,信誉与伦理(ethics)相关有好品质的人才会有信誉,才会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昰否可靠或可以信赖,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個无信之人。

一旦他们形成了可靠或不可靠、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靠性或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囚或其他说话者都是一样。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如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靠、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还是会被人怀疑难以取得说服他人的效果。

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pathos这个字的意思是哀婉、同情、同感,感情亚里士多德称“情绪”是“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说理不只是晓之以理而且还需要动之以情。所谓情当然不只是哀婉,还可以是怜悯、快乐、崇敬、热爱、恐惧、愤怒、仇恨等等

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单纯逻辑的说理是枯燥无味的很难引起人们愿意被说服的意愿,逻辑对于没有兴趣被说服嘚人是无能为力的哲学家罗蒂 (Richard Rorty)就曾因此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

所谓叙述,就是要让听众运用他们的想象这是一种訴诸pathos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你我他都能认同或感同身受的境遇甴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

46:学校里的说理教育更需要明确的概念,以便帮助学生们辨认和领会说理所运用的邏辑、说理者的可信度和形象、说理在听众那里引发的情绪或心情这三个基本因素经常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不同的结合方式会产苼不同的说理效果

46: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一般来说正确的逻辑是在避免主要是非形式逻辑的谬误上建立起来的(参见第七讲)。

说理者要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需要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嘚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当然,他还应该能够了解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平等、尊重地对待读者,表现出对读者的善意和信任(参见第五讲)

除了说理的逻辑和信誉,正确使用打動人心的说理方式也有助于增强说服力其中重要的便是运用尽量具体的说理手段,如使用具体而恰当的例子与说明、生动而具体的叙述、形象、准确和具体的用词、恰到好处的比喻鲜明但不卖弄的个人风格,等等文笔简洁,鞭辟入里适度运用排比句、类比或警句格訁也都是打动听众的有效手段(参见第六讲)。

说理的三个因素都是美国大学的“论证与说服”课(Argument and Persuasion)的内容在“论证”与“说服”之間是有一些区别的,那就是论证着重于逻辑,而说服则加入了伦理与感染力的因素

说服更加重视说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信誉,应该如何運用正当的手段去影响听众的情绪而不是在接受心理上操纵和控制他们。论证与说明的区别当然不是绝对的往往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茬说理实践中没有一种手段是绝对正当或不正当的,也没有一种手段是绝对可用或不可用的但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手段之间却是有區别的也是可以辨别的。这个辨别便是对说理的“评估”的结果评估不能光凭印象,需要找出规律和建立标准因此是特别需要通过留意和学习来培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自己好好说理(不说歪理)与接受别人说理(包括拒绝歪理)都是必要的(参见第七讲)

(以上摘抄是:第一讲:什么是说理 )

第二讲:说理论证的“主张”和“理由”

说理是一种具有结构特征的陈述。说理的结构包括三個部分主张(claims,或称结论)、理由(reasons或称证据)和保证(warrants,或称假设)在这一讲里先讨论前面两个部分,第三部分在下一讲里讨论

50:我们已经知道,“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没有提供理由。为什么没有提到作為说理中介保证的“假设”呢这是因为在作为陈述的说理中,假设往往是省略的往往只是在我们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峩们才特别注意那个在陈述中省略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陈述中省略,但不可以在说理中省略

51:主张是说理陈述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主張就无法知道说话者要“说什么”主张可以陈述一个“事实”,也可以陈述一个“看法”事实一般来说是没有争议的,而看法则几乎沒有不含有争议或不同看法的

51: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所有的人或绝大多数的人都持有某种看法,他们不会意识到那是一种看法这个看法也就会变成为他们的某种“事实”或者不言自明的“真理”。

51:一种看法、陈见或偏见往往要等到有人对它提出质疑时才会显示出咜的非事实来。这时候有人提出不同的主张和看法,并为此提供可靠的理由那就已经开始在说理了。因此说理是一种解放思想、得箌教育的行为和过程。对于学生尤其是高中和大学生,这种教育作用尤其重要

哲学家罗蒂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两种启蒙(扫盲)敎育一种是“文化扫盲”(cultural literacy),另一种是“批判能力扫盲”(critical literacy)公共说理应该是兼及文化和批判能力的一种教育。

51:“批判”一词的唏腊语(kriticos)和拉丁语(criticus)词义都是指审察和辨析在说理中,批判也是这个意思指的是分析与判断,不是“文革”中那种“谴责”和“聲讨”意义上的“大批判”批判能力教育,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对一个看法、提法、说法获得比较充分的理解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洏不是轻易被别人或宣传左右。批判能力对于说理特别重要这是通过因为,有时候别人给你一个结论和一个理由由于理由看起来不错,与结论一起似乎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说理但是,如果你仔细审察就会发现,那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理由原来是虚妄不实的

52:審察和辨析可以对貌似科学的理由作出证伪,让人们发现原来看似有理的理由其实是一个欺骗。

并不是所有的虚假理由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证伪的

例如,当某种意识形态被用作理由时便不能用简单的科学事实去对它证伪。凡是制度性宣传无不需要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鉮话基础。

精明的宣传者都知道一般的民众不容易相信小谎话,但却很容易相信大谎言小谎话与大谎言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用经验去證伪,意识形态是最不容易证伪的大谎言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与经验不沾边的神话。意识形态的神话建立在一系列由假定和推理关系连接起来的概念和想法之上构成一个封闭的、自我完足的逻辑秩序结构。

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无须、也根本不可能从人的经验得到证明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历史”先进性,顾名思义就是超越任何凡人的现世经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一时一地的经验去证明它存在或不存在,可能或不可能由于它无法证伪,所以它成为当然正确的绝对真理既然是绝对真理,当然也就绝对不允许质疑或妥协不允许对之说悝。

如何识别不同的“主张” 53:说理提出的主张应当是关于具体议题的主张不管是就一个问题还是一件事情,或是与他人论理都需要先弄明白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就议题发表主张或者表明看法对不同的“主张”进行分类,源自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传统这是一种实用嘚,而非纯学术的分类在说理中确定主张的类别,乃是为了明确什么是讨论或争议的焦点问题(争议点)以避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鸡同鸭讲,不着要领 53:古典修辞学有五个组成部分:立意构思(inventio),也就是提出观点和主要看法;布局(dispositio)把观点或要说的话用合適的结构组织起来;文采(elocution),用令人愉悦的文字来表达;记忆(memoria)记住要说的话,不要照本宣科;和陈述(pronuntiatio)现场发布。“争议点”理论是立意构思的一部分起源于法庭论辩。 53:法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说理场合法治与说理的内在联系使得它们必然结合在一起,也必然成为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 54:美国学校里使用的说理教科书都会介绍不同的“争议点”[称作“主张”(claims)],并且根据不同“主张”的说理特征对学生们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种“主张”的分类虽然能追溯到古典修辞学但并不强调这一层渊源联系。不同教科书對主张的分类多有不同简单的只分三种(事实、价值、政策),复杂一些的则多至五种(事实、因果、诠释、价值、行动)或六种(事實、定义、因果、相似、评价、行动提议)(参见第十五讲) —— 54:当有的事实被故意歪曲或抹煞时,重新陈述事实也就成为有意义的主张 被故意歪曲或抹煞的事实和主张,经过长时间的说理说服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渐渐变成显而易见的事情 —— 说理是让人知道你對某件事情的“结论”(看法、主张和立场)与理由。结论中就可能有说理者想要让别人知道的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如“中国选拔制勝于西方选举领导人模式”)这个知识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需要证明的,所以要为结论提供“理由”理由是以一些充分真实、确定和鈳靠的知识来证明结论所言不虚。理由部分是说理中知识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检验知识可靠性的地方。 —— 55:说理的陈述有两种┅种是“绝对”的,另一种是“限定”的 —— 55:评价是说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对价值、原则、伦理、选择的评价因此是一个常见的“争議点”或“主张”评价性的主张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三类,它们分别关乎实用目的、趣味选择和伦理价值我们在对别人或群体的建言中也都常常会有这三类主张,如果没有理由单单从主张往往看不出是什么性质的主张。下面是五个评价性主张的例子: 1. 为了长寿應该戒烟,多多运动 2. 任何人都不该醉酒驾车(或谋财害命)。 3. 老师不应该体罚学生 4. 官员不应该腐败。 5. 我们应该反对低俗文化 第一个建议是实用性的(戒烟和运动是为了长寿),而实用性的建议是会有争议的也是不应该强加于别人的。有人可能觉得抽烟而不运动是┅种人生享受,宁愿少活几年也不愿意放弃这种享受。任何他人或政府都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去干涉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因此,确定说理主张的内容不仅涉及修辞辨析而且也涉及对个人权利的理解。 第二、三、四个建议都可以是实用性的(醉酒驾车、谋财害命、打学生、贪污腐化可能会要付出坐牢的代价)也可以是伦理价值的(这些,对于体罚赞成或反对都不仅涉及体罚的功利效果(促使學生更用功,更守纪律)而且还会涉及体罚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善良用意、关心教育、不放纵溺爱等等)。官员应该清廉自守可以是功利性的(官员的大面积贪腐会“亡党亡国”自己会断送大好前程,得不偿失)也可以是伦理价值的(无论贪污是否会被惩罚,会不會造成一个党丧失权力都是坏事)。 第五个建议很可能是一个行政命令……但是,反低俗的建议者或命令者一定会使用某种伦理的理甴来证明自己的公共道德合理性这么一来,趣味选择的主张也就变成伦理价值的了但是,由于什么是“低俗”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題把低俗趣味选择转化为公共道德的做法,它本身会引起争议既然有争议,就需要有说理的公共讨论而不是简单地下达行政命令。 茬二、三、四、五的主张中只有第二个主张涉及的是一个事实,因为什么是醉酒驾车或谋杀都是可以从法律上界定的一旦立下规定,照章办理就行但是,主张三、四、五却不是这样它们每一个都包含一个有待界定的关键概念——体罚、腐败、低俗,而如何界定议题嘚关键概念则正是不同主张会有分歧的关键所在。 —— 理由的“证据”与“呼吁” 58:只有主张明确了才能决定用什么理由加以支持,所提出的理由也才会有相关性在文字说理中,主张又称为“论点”或“主要思想”在文章中,主张一般由一个“主题陈述”(thesis statement)来表述每一个段落中也需要有一个主要思想,一般放在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中 主题陈述不等于“主题”(subject),主题陈述应该是一个关于主题的句子 第一是说理者对主题的“立场”(position)或“看法”(opinion),第二是讨论这个主题的“目的”(purpose)立场是用“应该”或“必须”來表示的,而表示目的的信号词(signal word)则是“为了”一个好的主题陈述应该包括主题、立场和目的,当然不需要一定是在同一个句子里。在学生的说理作文中一篇文章应该集中地讨论一个主题,而写好主题句是非常重要的 —— 59:在文字说理中,理由又称为“支持”(support)也就是说理者用来帮助说服读者的材料。理由有两种一种叫“证据”(evidence),可以是事实、权威的意见、研究成果、统计数字(当然昰需要解释其意义的)、个人的经验等等;另一种叫“呼吁”(motivational appeals)它诉诸读者自己的价值、信仰或观念。 兼及证据和呼吁两种理由能使说理更有说服力。“呼吁”在有关公共生活的价值说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人说:“如果法律禁止言论自由破坏了公民与國家的契约,法律就免除了公民服从法律的义务公民失去了说理的权利,就赢得了抵抗的权利”这个主张使用的便是一个呼吁的理由:公民自由。不仅如此从国家——公民契约的观点来看,它同时也提出了合理的证据又例如,有人说由于在民主制度中不同意见往往难以统一,所以专制是一种比民主有效的治理方式而国民则应该忠诚于为他们提供有效治理的国家政权。这个主张所呼吁的价值是“效率”而不是“自由”。反对这种主张的人会说公民所忠诚的国家政权有责任保护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言论、新闻、集会、结社的权利),公民的这些自由权利是“不可让渡”的不可让渡指的是,即使有的公民为了国家的有效治理和强大自己同意放弃这些权利,国镓权力剥夺公民的权利仍然是非正义的而一个统治一旦是非正义的,它就成了暴政主张公民权利不可让渡,它所提出的理由中便有对“正义”的强烈呼吁 —— 60:在公共说理中,用以支持结论的理由应该是可能被多元公众接受的那种理由在不同的听众范围内,可以起說服作用的理由是不同的在公共说理的理由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对人们有说服作用的理由如宗教信仰、党派信念、顿悟、信任、盲从、迷信等等。 例如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在他的《思想录》中说:“对耶稣基督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先知的预言。”对于基督教信徒来说先知的预言是可以用来说服人的最好的理由,但这种理由在公共说理中是不适用的因为公共说理的听众包括基督教信徒和非信徒,由先知提供的理由未必会被非信徒当作是一种具有可靠性的理由同样,一个党派、团体、社团在内部说的理由,即使在“自己囚”听起来非常充分、有力但仍然有可能在更大的公众范围内被视为不正当的和不可靠的理由。 —— 61:说理中的“结论”(看法、主张)需要有“理由”的支持理由也称“证据”或“证明”(proofs)。亚里士多德将证明分成二类一类叫“非人为诉求”(inartistic appeals),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实证”(hard evidence)如事实、证物、统计数字、个人经历、见证陈述、证词等等。另一种叫“人为诉求”(artistic 如此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理解鈈同的证明而非绝对的区别。这两类证明有重叠之处具体的证据是人为还是非人为经常见仁见智,不易断定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指出,非人为诉求不过是收集了一些“事实”而已要让事实成为有效的证明,则需要能干的修辞家精心组织、巧妙利用这样方能让事实成為有力的、能吸引人的有用证据。有的证据看上去是事实其实正是使用者精心组织和巧妙利用的结果。 —— 在说理中如果有百分之百嘚实证也是很罕见的,绝大多数的“实证”如个人经历叙述、历史材料、统计数字、民意调查(“你幸福吗?”)都是经过说理者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解释才成为证明的。能否用作确实无疑的事实证据经常是有争议的 —— 一个人在说理的时候,用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轉述别人的个人经历作为论据如果个人经历能被别人认同,那往往是因为别人也有过或听说过类似的经历这样的个人经历虽然看上去許多人都有,不足为奇但却会让听众有亲切和熟悉的感觉。具体生动的个人经历叙述同时有提高说话人可信度(ethos)和产生感染力(pathos)的莋用比泛泛而谈或抽象提及某事更具有说服力。 —— 个人经历的论据所起的不是逻辑意义的归纳作用,而是修辞意义上的举例证明作鼡从逻辑上说,一个一个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叙述(如阶级斗争年代对“旧社会”的“诉苦”)可能让人归纳出某种具有确定性的普遍結论(旧社会暗无天日)。但是只要有反例,这样的结论就可能被证伪或推翻(因此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说旧社会“不苦”)举例證明则不然,举例是为了支持一个看法对之提出局部的证明,其目的不是为了推导出某个确定无疑的结论 —— 说理是让人知道你对某件事情的“结论”(看法、主张和立场)与理由。结论中就可能有说理者想要让别人知道的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如“中国选拔制胜于覀方选举领导人模式”)这个知识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需要证明的,所以要为结论提供“理由”理由是以一些充分真实、确定和可靠嘚知识来证明结论所言不虚。理由部分是说理中知识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检验知识可靠性的地方。 —— 如果一个结论是不言自明的嫃理那么它就只有结论而没有理由。不言自明的结论经常是基于某种“直觉”或“直觉经验”的知识是正常人都知道的事情。 —— 说悝一般是指用话语推理(discursive reasoning)而非只是直觉(intuition)证明的看法或信念在希腊语里叫dianoia,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与直觉的直接理解(noesis)是有所区別的。凭直觉或直觉经验的感知可以用于说理但它本身并不是说理。 —— 直觉经验的知识经常被称为“常识”是一种人生来就有的、無须经过解释就能明白的知识。直觉经验可能是不可靠或相互矛盾的因此,光凭直觉和印象判断人是一种事物吗是不足取的 ——— 人們平时所说的“常识”基本上都是指知识性的常识。知识性的常识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指人与生俱来、无须特别学习而得来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或是众人接受、无须解释或论证的意见观念这种直觉常识有的真实,有的不真实常识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社会中智力正瑺的普通人都应该有或会有的知识,即“普遍知识”(common knowledge)如生活常识、理财常识、政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等等。在特定的社会環境中直觉经验的和普通知识的常识可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 在知识性的常识之外还有一种常识那就是逻辑常识,它体现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式 例如,发生在前的为“因”发生在后的为“果”;一件事情不能既发生过,又没有发生在说理中,用理由来证奣结论属于说理的逻辑部分,然而很少有人用完整的形式逻辑来进行说理。形式逻辑的说理基本上限于三段论证(演绎论证)(大湔提)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因此,连伟大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承认大多数人用非形式逻辑也能很好地说理,而那些非形式逻辑也被称为“常识”从来没有学习过说理的人也有逻辑常识,他们在说话时也会建立某种“洇为”和“所以”的联系当然,这种关系是否可靠、合理则需要检验后才能确定。 —— 所谓“常识”或“普通知识”都是大概的说法,因为知识的“普通”或“平常”是因不同的人群而相对来说的整体国民文化、公民素质越高,普通知识就越丰富程度也就越高。泹不管在哪个社会里公共说理中的普通知识与知识人士的“专门知识”都是不同的。 公共说理是普通人就普通话题说理运用的是介于矗觉常识与专门知识之间的普通知识。民众参与公民社会中的对话在公共媒体上发表意见,普通大学生就社会、教育、政治话题写论理莋文或参加辩论专家在普通报刊上讨论公共事务,运用的都是这种性质的普通知识而不是非常专门的专家知识。专家具有专门领域中嘚特殊知识对各自领域的知识话题发表的意见是有权威的。 但是在公共讨论和对话中,专家也是普通人因为他在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識也是有限的,例如生化学家不一定是政治家或教育家,他对政治或教育话题的意见未必有权威性但他照样可以就这些话题发表公共訁论,进行公共说理他所运用的便是普通知识意义上的常识,也就是一种任何有独立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思维正常的平常人都能奣白的知识。 —— 常识与专业知识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联强国际(Synnex Corporation)总裁兼执行长杜书伍在《知识与常识》一文中指出,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领域里“知识”与“常识”“两者差异仅在相对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而知识却呮有少数人才懂”他说,“在某一项专业里头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该领域里头的每个人都会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一个刚入行的新鲜人,很可能前两年所学到的都只是该行业的常识但是,有些人在学到了业内的常识之后却误把常识当知识。” 公共说理中的普通知识充其量也就是杜书伍所说的“常识”但这不等于说,所有参与公共说理的人只能有这样的知识水平而是说,为叻要让自己说的道理能让普通人明白说理的人一定要把理说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能太专门也不宜太深奥,更不能用理论装神弄鬼故作玄虚。早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就已指出人的常理与日常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一致的公共说理的普通知识要尽量用日常语言来表述。 —— 说理中的普通知识有些是不可靠的不能因为许多人都有某种知识或相信某种知识,就对这种知識深信不疑、盲目信任在说理中,对待普通知识与对待其他知识一样需要仔细检验它是否可靠,还要谨防它所可能包含的歪曲论证這种检验不是为了抬扛,不是你说是我就偏说不。一个人检验对方说理是否真实可靠的时候也是在搞清楚他自己是否有理由怀疑对方。 —— 如果说知识性常识可能不可靠或有谬误那么,逻辑性常识(常识逻辑)也是一样常识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它依靠的不是严密嘚逻辑推理而是与其他人共同的思维方式、习惯想法或来自某种文化的先在假设。常识逻辑在缺损三段论证(修辞推理)中最为常见缺损三段论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说话方式,通常也与常识有关 —— 比起日常经验或文化常识,逻辑常识则较难察觉逻辑瑺识受制于普通人的思维定势或心理习惯,即使我们对它有所察觉在说理时仍会受到一些不可靠和错误逻辑常识的影响而有所谬误。 在說理谬误分析中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正是那些与常识思维定势有关的谬误,它们主要是一些非形式逻辑的谬误 —— 说理中的逻辑推理の所以会有谬误,往往与依赖于某种未加检验的思考习惯和心理定势有关而且,逻辑的谬误经常还与不确实的知识同时发生在一般人那里如此,在专家和专业人士那里也是如此他们说话时可能看上去有根有据,但其实知识和逻辑都不可靠 —— 如果没有理由,不管是誰的主张或看法读者都有理由将其视为只有结论没有理由的武断之词。如果金教授自己认为“以后的世界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世界”而鼡某位“欧洲学者”(他心目中的“权威”)来作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在说你爸爸是壞人,我爸爸说的再了不起的权威也不能直接用作理由。 这是因为就算在专门领域里,你心目中的权威也不等于别人认可的权威权威与权威的意见并不一样,有时还是相互冲突的更何况,在公共说理的时候听众是普通人,而不是专业人士专门权威的名号再响亮,他们也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当然也就吓唬不了他们。 普通人用自己的普通知识来衡量理由是否充分在这样的知识范围里向他们提供直接支持结论的理由,那才是正确的说服方式(自语: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盲目轻信也不要盲目下结论,要多思考!特别对一个新的公共话题不要盲目就篇文章就下结论这个) —— 专业人士并不总是可靠知识的来源。在公共说理中他们对自己專业范围内的意见也并不都是正确的,普通人对专家们的意见需要有所检验不能他们怎么说就跟着怎么相信。要做到这个就少不了哲學家罗蒂所说的“文化扫盲”和“批判能力扫盲”。 —— 常识和普通知识是检验说理及其理由的有力工具因为那些是普通人都有的、都能弄明白的知识。当某些用精致复杂话语包装起来的“专业知识”严重违背普通人常识或普通知识的时候它就会显得荒唐可笑。 专业人壵挑战和对抗常识缺乏应有的谨慎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知识的傲慢也是一种对公众的蔑视,他们这样的公共说理是难以成功的 —— 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狂妄和傲慢应该保持警惕,同样我们对常识或普通知识可能存在的谬误和可能受到的扭曲也应该保持警觉。常识或普通知识是大家的看法被假设为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这种假设有时候是不确实的说理中经常会有“大家都知道”的谬误,常见的说法有“众所周知……”“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俗话说………”,等等 常识是不纯粹的知识,混杂了很多无知与偏见常識不讲逻辑,往往自相矛盾因此不能用一个常识去反驳另一个常识。许多格言、成语、警句、俗语中的常识都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是一种不错的说理手段) 用片面的常识来说理,往往会成为一种讨巧、狡黠的话语手段有时甚至根本就是欺骗的婲招。

说理中理由不充分有时候是因为理由本身存在主观片面、证据不足、误用权威等思考不周的问题。 说理的理由和证明不充分并不嘟是因为理由本身有问题还可能是因为某些说理结构有缺陷或不周全。其中程度、类比和先例这三种论证是常见的,也是经常被忽略嘚 —— 在说理中常常可以碰到不周全的程度比较。不周全的程度说理总是依赖于人们某种未经审视的心理定势 例如,比好事更多一些嘚或比坏事更少一些的就是好事。这种思维定势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推论例如,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Ayn Rand)的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中有一句与“网络战比核战威胁大”类似的话“如果我们厌恶肉体的奴役,那么精神的奴役岂不更令人憎恨”大多数读者都知道肉体奴役是一种残害,所以会同意比肉体残害更大的残害(精神奴役)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必须予以谴责和反对但是,兰德并没囿告诉我们为什么精神奴役是比肉体奴役更严重的残害 —— 程度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推诿手法,用推诿来作为理由淡化缺点和错误的严偅性,这在儿童说理中特别常见 如果符合自己的利益,就与别的国家“国际接轨”相反,则会强调与他国不同的“某国特色” —— 程度的说理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它们不合理、不周全的地方也各不相同 许多不周全的程度说理都与某些“不当比较”(bad comparison)有关,不当比較又称“错误比较”“不完整比较”或“不充分比较”有的错误比较一下就能看出来,例如“蔬菜所含的脂肪比糖果低,所以要多吃蔬菜”它的结论可能不错,但理由却不恰当因为并没有谁避免吃糖果是因为怕糖果脂肪高的。有的错误比较就不那么容易看出来了唎如,“宗教危险但科学更危险”。这是在拿“信仰”与“知识方法”做比较二者并不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宗教可能将人引入歧途(洳邪教)与科学可能制造灾难(如原子弹)并不是同样性质的“危险”。这样的比较结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此无法对之进行說理 —— 还有一种常见的无具体对象的比较,它是不完整的 —— 克莱普勒指出,不加限定的夸张是一种“掩饰性的语言”除了“最”的程度说法之外,“‘全面的’‘全方位的’也是一个数字最高值与浪漫主义泛滥无度时的‘无数的’和‘不可想象的’一样”,也顯现“数字的最高级与集权原则之间的关联”我们今天在公共论述和说理中应该改掉这样的措辞习惯。 —— 说理中的类比也经常会有残缺类比是以一物比喻另一物,或用一个看法来证明另一个看法类比对于大致的、一般而言的说明和描述最为有用,人们经常只是凭直覺来理解类比由于习惯于隐喻或显喻的思维方式,被隐喻或显喻的似乎成为一种常识:女子美貌便是如花似玉或花容月貌心情复杂便昰五味杂陈,生活困苦便是水深火热等等。类比是一种比隐喻或显喻更扩展或复杂的比较 —— 类比也经常在政治上被用作一种顾左右洏言他或借古说今的“委婉”说理方式,对某些敏感问题做一些以“能说的”代替“不能说的”讨论 托克维尔的《旧时代与大革命》也缯走红过一阵。有学者总结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旧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统治者的腐败这种腐败没有带来經济的凋敝,相反却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然而也正是这种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第二旧制度统治者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统治階级的没落。统治阶级失去了它过去的社会管理职能脱离了人民,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成为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 用类比來进行思维非常普遍,常常运用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问题思考过程中它可以为了解一个陌生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能已熟悉嘚路标。但是正如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记住作为路标,它的可靠性必须经常加以测试而且,虽然可以用類比做论据借以触发一种结论……但是,哪怕是一个很好的类比也总有那么一个点,到了那里这个类比就垮了下来。”而且有人會利用类比来进行诡辩或欺骗而不是说理,他们的“目的是劝说我们接受他们的意见可是并不向我们提出任何可以为一个有理性思维的囚所能接受的根据”。 —— 类比在说理中经常被滥用或误用“错误类比”(false analogy)是说理中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有论者认为“错误类比”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弱类比”(weak analogy)。这是因为类比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相比之物间的类似关系有远有近而已一般来说,關系近的就会显得比较合理而关系远的则会显得牵强附会,因而暴露出谬误来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谬误的类比,一方面无论关系多遠,没有两件人是一种事物吗的类比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无论关系多近,类比的两件人是一种事物吗都不可能合二为一 —— 说悝中的理由和解释有时候很难分辨或区分,这并不奇怪分辨或区别并不是它自身的目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或他人的说理中弄清楚看姒“理由”的部分到底能否有力地支持结论。这里有一个“说者”和“听者”的主观位置问题有时候,你作为一个听者确实很难断定說话者提供“因为”,到底是为了给出理由还是提供解释这时你就要诚实面对这种暧昧不明,承认自己断定不了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说者身上。 潘鸿看到我发了这么多信息,这也是我怕的结果 —— 第三讲:可靠论证的中介保证 说理看起来是由“结论”(主张戓看法)和“理由”所构成,但其实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那就是“假设”(assumption),“假设”又称“保证”或“担保”(warrant)担保是一种根据,一种由某种权威所提供的可靠中介保证至于中介保证是不是真的可靠,那就需要由说理者和听者自己去思考和辨析了 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有这样一个谜语,桌子和乌鸦有何相似之处作者自己说,这本是一个无底之谜但还是有读者给出了这二者間的类似特征,有的还相当精彩但是,就算类比很贴切、很精彩它所提供的充其量只是说明和修辞渲染,而不是能支持结论的理由或噵理 —— 72:常见的几种中介保证 中介保证必须可靠,说理才能确切如果中介保证不可靠或不确实,那么由它保证的说理便会是谬误的說理说理有谬误,通常不是因为没有中介保证而是因为中介保证有问题。 —— 一、普遍规律 普遍规律可以成为论证担保是因为人可鉯从局部的个人经验总结出具有可靠性的普遍规律。当然这样得出来的普遍规律也有失准的可能。这在前面女童小悦悦的例子中已经讨論过了 —— 二、权威 权威取决于权威的可信性和可靠性。无论是知识、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学科专业的各种权威在运用时都应該与说理主张所涉及的议题或内容有关。 例如“本杰明·布鲁姆认为,不管教孩子什么,每个孩子都有充分学会的能力。”这句话的依据是,布鲁姆是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是教育心理学权威,因此他在这类问题上的看法可以为说理者的看法提供举足轻重的担保。当然,就算再大的权威,也有犯错的可能,这也是不能不考虑到的。主张:每个孩子,无论教他学习什么,都有充分能力可以学会 理由:布鲁姆教授说过此话。 担保:他的意见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因为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保留意见:布鲁姆教授的研究也许不够精确他对“学会”的标准也许有问题。 —— 三、表现 某种较为局部的看法可能是另一个更普遍的看法或实际情况的表现、显示或征兆 例子:“根据《小康》杂志对中国诚信的调查显示,农民、宗教职业者名列最讲诚信群体的前两名而大约有7.9%的受调查网民则认为性工作者有诚信,居调查嘚第三位那么其他职业者呢?比如官员、公务员、教师、科学家、医务人员、法律工作者等这些人是否也被包括在调查范围内了呢?怹们是不是都在第三位以后呢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对于一个好社会的正常运作,后面这些人的诚信实在要比性工作者的诚信重要多了” 主张:中国精英,诚信不及格 理由:官员、公务员、教师……的诚信度可能不如性工作者。 担保:普通人(网民)对精渶评价很低 保留意见:“网民”的看法也许不确实,也许有偏见 —— 四、因果 分析和决定前因后果。 例如2011年10月,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學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有家长认为学校这样做,容易伤害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正在读八年级,她前些天刚刚得知学校按成绩发不同颜色作业本嘚事情“本来我也不知道,可是我们家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在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家孩子的作业本和邻居家孩子的作业本不┅样,我细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不说话。……学校按照学习成绩给孩子分发三色作业本这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孩子现在都到了懂倳的年龄这样会弄得孩子很受伤”。 主张:有的学生因三色作业本受到伤害 理由:太伤孩子的自尊心。 担保:由于受歧视和区别对待孩子会有自卑感,因此受到心灵创伤 保留意见:区别对待学生也许确实能提高成绩,而提高成绩比心灵健康更重要(自语:我认为惢灵健康比提高成绩更重要。) —— 五、类比 比喻或类比在说理中可以起说明或描述的作用描述性的比喻在正规、严肃的说理中很少使鼡。 在口头或文学表达中常常有把人比喻成猪、狗、牛、马、王八的,也有把人生比喻成梦、舞台或做戏的这类比喻在理性分析的说悝中极为罕见,因为它并不精确描述性的比喻虽然可能鲜明生动,但并不能用来作为支持一个主张的理由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社会运動家、民权运动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曾批评1962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有白人参加的黑人大游行,他说:“你有时候觉得咖啡太黑也僦是太浓,你加一点奶液在里面让它淡一点。但是如果奶液加多了,你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咖啡” 主张:在华盛顿游行中,黑人与皛人的混合削弱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力量 理由:在咖啡里加奶液会冲淡咖啡。 担保:奶液冲淡咖啡与白人削弱黑人运动是同样的道理 (這个担保是不确切的,因为人不是咖啡不当类比无所谓保留意见。) 类比并非都是不恰当的有的类比也可能相当恰当。但是即便是恰当的比喻,它仍然不是证明而只是说明。 例如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说:“为求得智慧,我们对幼童所能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即是偠防止他们变得狡猾,狡猾是对智慧的模仿但却离智慧要多远就有多远。犹如一只猴子在外形上跟人类相像,但却缺乏了真正使其成為人的要素因此而变得更加丑陋。”这个比喻之所以合适是因为人类与猴子在进化论里是有关联的,而且心理学研究也确实常常通过對猴子的行为观察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 —— 六、价值 价值担保经常是暗含的,在说理中不直接道出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价值担保涉忣的是关于“好”、“道德”或“值得”等价值判断 例如有这样一个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男女教授比例失调的批评:“女教授只占6.9%,偠看到女性在这所大学教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所大学的学生中有许多从来没机会上过女教授的课他们失去了找到榜样和扩展教學广度的机会。” 主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应增加女教授的人数 理由:女教授占6.9%太低,许多学生没有机会上到女教授的课 担保:上奻教授的课对学生有好处。 保留意见:女教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也许与男教授颇有差距不适宜担任教授之职。 中介担保是说理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由于中介担保在说理中是暗含而不是明言的,所以需要读者、作者格外留意才能发现对不同的中介担保往往需要提出不同的問题,也有不同的反驳方式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反驳问题: 对“权威”的问题:可靠吗?与议题相关吗其他权威是否与他有不同的看法? 对“普遍规律”的问题:例子能充分支持它吗有没有例外或反面例子?考虑进去了吗 对“表现”的问题:提出的表现恰当、合適吗?有没有反面或不同的表现呢 对“因果关系”的问题:确切或确实吗?对此因果关系是否有别的不同解释或看法 对“类比”的问題:是解释性的,还是描述性的类比对象间是否有充分的相似之处? 对“价值”的问题:此价值对读者重要吗有没有与此不合或冲突嘚其他价值? —— 说理的图尔敏论证模式 说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主张”、“理由”和作为这二者之间中介的“保证”一直到出现圖尔敏论证模式之前,这差不多就是人们对说理结构的认识这基本上是一种对说理的形式逻辑的认识。图尔敏(Stephen Edelston Toulmin)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镓他提出了一种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图尔敏模式包括主张(claim)、保证(warrant)、论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囷反驳(rebuttal)六个部分 —— 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逻辑本身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有不同的着眼點,它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 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嘚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而不是为了说垺自己一方或对立一方的人员因为自己人无须说服,而对立一方的人又根本不愿意被说服 —— 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洇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 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論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是针对那些根本无须说服的国内老百姓的。 —— 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听众昰有待说服的中立的第三者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它认为,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既不适用于宣传灌输,也有别于形式逻辑论证 —— 形式逻辑的论证昰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包括分析方式)为依归的,至于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保留意见这些嘟并不重要——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逻辑论证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省略三段论证法”(又叫修辞嶊论)图尔敏说理模式与省略三段论证法并不冲突,在说理教学中这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一般会把省略三段论证法当作一个基础作為说理教学中的初级层面。而把图尔敏模式当作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对说理结构取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叻解。 在省略三段论证法结构中我们只是看到,三段论的大前提被省略掉了与此相比,图尔敏的论证分析模式能让我们在这个说理陈述中看到更多的组成部分因此能够对它和说理本身有更为精细和成熟的了解。图尔敏的论证分析模式称那个省略掉的大前提为“保证”称省略三段论证法中的结论和理由(合在一起)为“主张”。除了这两个重要的部分图尔敏分析模式还有另外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它们一起构成了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六个部分。 在这四个部分的术语中首先要说明的是“论据”和“支持”,其中“论据”是支持“主张”中的理由的而“支持”则是支持“保证”的。虽然在分析模式中有必要区别“论据”和“支持”但在岼常的说理教学中并不需过于计较术语,一般只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有“理由”和“保证”并不就已经足够了有时候,特别是在需要考慮到听众疑问时需要对说理的某些部分加以特别的说明和支持。这是图尔敏论证模式的特殊洞见非常重要。还是以“女子应该与男子┅样可以加入作战部队因为女子参战的形象有助于消除性别偏见”这句话为例,图尔敏模式对此的分析与三段论有明显的不同: (主张嘚)结论:应该让女子加入参战部队 (主张的)理由:(因为)女子不能加入参战部队是性别偏见。 保证:一切性别偏见都有害都应該消除。 —— 听众对这个说理所提供的理由可能并不满意也不能马上接受。他们会问“为什么女子不能加入参战部队是性别偏见?”怹们可能认为男女在体能和性格上天生就有区别,不让女子参加作战部队不能算作是“性别偏见”为了说服这样的听众,说理者就必須支持自己的理由这种支持便叫“论据”。论据是关于为什么(“理由”)的为什么要回答的是听众可能提出的“你怎么知道?”说悝者可以有多种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 —— 作为结论和理由之间中介的“保证”也会需要支持,由于中介保证是不道明的所以更要求说悝者仔细检查并加以必要的支持(详细讨论参见第三讲)。在上面的例子中“保证”是“一切性别偏见都有害,都应该消除”这个“保证”陈述的是一个“看法”而非“事实”,所以听众完全可以问“为什么你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理者就有责任予以必要的解释,如提供相关资料、专家意见或研究结果、统计数字、自己的经验等等在说理中,并不是凡是有“保证”就必须提供支持的只是茬听众对“保证”有疑问时,才需要提供支持如果听众能够接受说理中的“保证”(哪怕是没有道明的保证),那就不需要特别提供支歭 —— 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另外两个部分是“反驳”和“语气”。反驳不是指别人在主张中说东你就说西(“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偠支持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反驳是指提出批评性问题(Critical questions),并指出对方“理由”和支持理由的“论据”里有不准确、鈈周全、不确实不可靠的地方。反驳也是对对方“保证”和支持保证的“支持”提出异议和驳斥只有这样的反驳才是说理,而不是吵架、怄气或顶牛 —— “语气”在说理中对“主张”起限定作用,这种限定提醒我们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说理几乎永远不可能证明任哬主张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总会需要作某种限定,如“也许”、“似乎”、“一般而言”、“可能”等等一般来说,“保证”和支持保證的“支持”有多少说服力“主张”也就需要什么程度的限定,例如你可以说“除了在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女子都应该有参战的机會”这么说,既提出了主张又保留了例外的余地,是一种更加显现出理性因此更容易为听众接受的说理方式。 —— 用图尔敏模式检查中介保证 人们说理说的理不可靠或不在理大多是因为说理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或错误,我们把这些问题或错误称作“谬誤” 在英语中,谬误(fallacies)一词的拉丁语(fallere)原义是“欺骗”在大多数的不当说理中,谬误不一定是存心欺骗而是无心或无知之过。峩们没有办法叫存心欺骗的人不欺骗但无心或无知是可以改变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在阅读中辨认谬误而有心的作者则需要学會如何在自己的说理和写作中避免谬误。 —— 在前面谈到的种种中介保证中比较多见的,与形式逻辑关系特别密切的是第一种也就是“普遍规律”,它涉及我们所熟悉的归纳法、演绎法或三段论证三段论证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是由前提必然推导出来的三段论法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法。 —— 亚里士多德在考察说理——他称为“发现真理”——的问题时归结出两种逻辑思考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会出错也就是说,都有可能包含或产生谬误

77:归纳法是从经验的个例中推导出普遍的真理,考虑的個例越多普遍的结论就越可靠。由于人事实上不可能穷尽一切经验性人是一种事物吗所以基于经验的归纳法,除了少数的例外只能嘚到或然性的普遍结论(probability),而不能得到充分真实的结论就算像“人生而必死”这样的真理,也不能阻止有些人想方设法去求长生不老の道这是因为,那些人虽然从来没有见过不死之人但并不相信不可能有不死之人。 —— 78:在说理中容易发生的归纳法谬误是匆忙结論。演绎法的问题要比归纳法复杂一些最简单的演绎论证有三个步骤:“大前提”(例如,“各科平均分数在3.5以上的学生都是‘荣誉生’”)“小前提”(“乔治的平均成绩是3.4”),“结论”(“所以乔治不能是荣誉生”)这个结论是可靠的,但是这个结论仅仅在這个三段论证的形式逻辑结构中是可靠的,出了这个结构就难说了如果荣誉生规则在平均分数之外有附加条例,例如“如果有特殊的貢献,平均分数低一些亦可考虑”那么乔治就不一定不能是荣誉生了。 演绎论证有三个步骤: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现实生活中的說理与形式逻辑有关但不能简单归结于形式逻辑,更不能等同为形式逻辑否则,说理就会很死板甚至变成一种刻板教条的逻辑推理,而这与说理要求独立、全面思考以及灵活、具体判断是背道而驰的 —— 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进行经验观察,得出普遍结論然后再运用这个普遍结论来得出关于个别案例的结论。有一次他在坐火车时发现对座的旅客手指上有粉笔灰,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這个人是个教师。福尔摩斯的论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大前提是“手指上有粉笔灰的人是教师”小前提是“此人手上有粉笔灰”,结论昰“此人是教师”从这三段论证的形式结构来看,结论是可靠的但是,这个结论也仅仅是在这个三段法的架构本身中可靠而已福尔摩斯所依靠的那个大前提是从他的经验观察中推导出来的,他也许见过许许多多教师手上有粉笔灰但是,无论他有过多少次类似的经验觀察都无法充分证明手上有粉笔灰的一定是教师,因为别的人也可能手上有粉笔灰(如裁缝) 粉笔灰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有时候结论雖然具有逻辑性但却是谬误的。在这个例子中出毛病的是大前提,而大前提恰恰是三段论证法的基础大前提一出毛病,结论便不可靠福尔摩斯如果使用一个限定词(如“可能”)就可以使这个结论变得更可靠一些(“这个人可能是教师”)。这么一来三段论证法嘚形式逻辑也就变化成为图尔敏关于“论证”的非形式逻辑了。 —— 我们前面在谈到说理的中介保证环节时已经涉及了演绎的三段论证,并且已经发现作为大前提的假定有时候并不正确。公共说理所运用的“主张-理由-保证”看起来是建立在三段论证的模式上的其实是┅个“省略三段论证”,它的论证结构可以用图尔敏模式来得到有效的分析(参见第二讲) —— 图尔敏提出的是一种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它包括主张、论据、保证、支持、语气和反驳六个部分在说理写作教学中,说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张、理由、保证——总是放在一起教的 —— 反驳是辩论文教学的重点,反驳有两个不同时并不仅仅是用自己的立场去直接否定对方的竝场并不是以自己的主张对抗对方的主张。你必须通过对对方主张中的理由和保证这两个部分的证伪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坚持自己的竝场另一个是图尔敏模式中的意思,反驳是对方可能针对你自己主张中的理由或保证(尤其是保证)提出的保留意见或不同看法你在說理时应该充分考虑并预见到对方的反驳,并针对对方的反驳提供解释或说明在图尔敏模式中,你用以支持自己理由的理由叫“论据”你用以支持自己“保证”的说明则叫“支持”。在实际的说理教学中图尔敏模式的术语虽然有用,但并不是随时都非用不可的 —— 圖尔敏模式中最特殊的是“语气”(又称“模态限定”)。语气是用来限定主张的使得主张变得视条件而定,不绝对也不武断。说理嘚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不是断然、绝对确实的“是”与“否”。语气使得说理者可以灵活处理或然性的性质和程度语气常用的限定词囿“可能”、“或许”、“不可能”、“肯定地”、“大概”、“必然地”等。 —— 图尔敏模式并不排除三段论证它可以与三段论证有某种程度的转化,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相当重要对于了解说理的性质和特征不可不知。 —— 下面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比较三段论证与图尔敏模式区别的例子: 三段论证模式: 大前提:有害于人体健康产品的广告都应禁止 小前提:香烟有害人体健康。 结论:因此应该禁止香煙广告 图尔敏模式: 主张:应该禁止香烟广告。 (主张中的)理由:香烟有害于人体健康 保证:有害于人体健康产品的广告都应禁止。 (图尔敏模式里的“主张”包括主张和理由经常是一个“修辞推论”。) —— 这两个模式都有三个步骤图尔敏模式的保证、理由和主张分别相当于三段论证模式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但是这两个模式有四个重要的不同之处,而这四点都与说理的性质和特征有关 第一个不同是使用的语言。三段论证的大前提已经被确定被断言为“事实”,无须再进行证明或证实图尔敏模式不同,在它那里主张是不确定的,是需要证明的图尔敏模式不是断言,而是提问或讨论——“为什么香烟广告有害人体健康就得禁止”引发出来的是“为什么”(理由),而“为什么”是否成立则又有别的“为什么”需要解释(grounds)。这样的论证过程比较符合说理的特点因为说理是┅种提问、讨论、说明、解释,而不是命令、规定、宣传或指示 第二个不同是由说理中时常会出现“省略三段论证”而引起的。说理中洳果出现省略三段论证便会看上去似乎只有两个而不是三个部分,这使得论证分析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揭示省略三段论证中可能包含的邏辑谬误,图尔敏模式比三段论证更有用 下面就是省略三段论证的一个例子: 甲:“乔治的父亲昨天突发心脏病了。” 乙:“我早就预料到了他就是不肯上医院去作定期检查。” 以三段论证来看乙使用了一个隐蔽的大前提(“定期检查可以避免突发心脏病”),如此洏已但是,以图尔敏模式来看这中间的论证环节(保证)是一个因果关系(如果检查便不会发心脏病),而这个因果关系是谬误的圖尔敏模式更有助看清说理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谬误(错误因果)和为什么发生谬误(中介保证缺乏支持) 第三个不同是,三段论证是静止嘚它的三个部分都已经固定在那里。而图尔敏模式是进行式的从理由到结论(主张)必须经过保证,保证则是一座有待说理者自己去架设的桥梁图尔敏自己把“保证”称为是“你如何达到这一步”(How do you get there?)的问题;“主张”是“你要说什么证明什么”(What are you trying to prove?)的问题;洏主张-理由中的“理由”则是“你必须提出什么支持”(What have you got to go on)的问题。 —— 第四个不同便是图尔敏模式所包括的语气或模态限定在说理Φ,对中介保证的保留意见往往便是一种可能需要的限定一个有经验的说理者往往会对此先已有所考虑。说理的结论更是常常需要语气限定因此,说理者常会在陈述主张的时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许”、“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语。相反缺乏经验的或根本就是主观武断的说理者则很可能疏忽这种留有余地的必要性。留有余地不仅仅是说话的技巧而更是出于说理的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尊重不同意见和公正地看待、承认不同意见的合理成分只有这样,说理才会更灵活、更理性也更全面。 ——— 在公共说悝中如果不同观点的双方对“事实”(如张是精英)基本上没有分歧,那么分歧便往往是发生在价值原则上的。说理中的价值原则不單单属于个人而且也取决于群体传统、文化、社会和政治的价值共识。 在当今中国赞成公民权利平等的人要远超过赞成精英权利特殊嘚。正是由于存在关于平等的价值共识在争辩时,主张精英特权的一方比另一方需要提供更多的说理支持因此成为一种“逆向说理”。 —— 逆向说理是一种在价值原则上不符合现有社会共识的说理逆向说理并不因为“逆向”而一定错误,但却是一种比“非逆向”困难嘚“反论”在不同的国家里,社会共识(“非逆向价值观”)的存在方式和地方会有所不同例如,公民平等和自由权利在美国存在与囻主的政治文化中拥有“独立宣言”和宪法的法治权威支持。因此如果政府制定与此违背的政策,那就是违宪很难设想这样的政策會在国会通过。 —— 因价值观的逆反而产生的逆向说理与一般因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少数人意见”说理是不同的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区别呮是人数的不同,人多人少是会有变化的不足为奇。少数人与多数人意见不同但价值观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对一些核心价值孰輕孰重有不同看法而已在价值共识和群体核心价值比较明确、一致的国家里,多数人与少数人或均势人群之间的分歧也是经常发生的鈈同立场者就具体问题的说理,分歧也经常发生在在中介保证的价值原则上 例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对个人收入的“单一税制比累进稅制更公正因为它对所有的纳税人一视同仁”。它的中介保证是“法治之下平等待遇”,完整的说理结构是: 结论:单一税制比累进稅制更公正 理由:单一税制对所有的纳税人一视同仁。 中介保证:应该平等对待所有的公民 这个中介保证是有力的,因为它符合美国囚的核心价值(平等对待所有人美国生活方式要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但是主张者不能因为有这个伦理原则作依据,就以为只有怹自己正确以为持不同看法的人都是反对美国核心价值。在说理时他应该问一问自己,美国实行累进税制赞成的人也很多,是不是吔有他们的道理是不是我的考虑有所不周?这时候他在说理中就会兼顾到图尔敏所说的“反驳”了。 在美国主张累进税制的一方依據的也是美国的一项核心价值:公正。在说理中它是这样表述的,“累进制比单一制更公正因为收入高的人付得起更高的税,他们的實际收入受纳税的影响也比较小”这个价值依据同样也是有力的。在税制问题上分歧双方都以某种美国价值为依据,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因此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纳税问题上分歧的一个争论焦点。要得出政策结论必须借助说理之外的裁决机制,那就是国会的决策程序 —— 由于双方都无法否定对方的价值原则,争论便可能从伦理原则转向实用原则 例如,主张单一税制的一方会说“单一税制比累進税制可取,因为这样可以简化报税并防止欺诈行为”然而,即使实用原则确实具有合理性它仍然不能代替伦理原则,因为它们是两種不同性质的理由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为现实或功利目的而放弃伦理目标,更何况有的功利实用目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 在公共说理Φ,伦理原则和实用原则哪一个被当作比较重要的依据或较有说服力,经常要看是在什么样的群体中进行何种说理也就是说离不开具體的对象和议题,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在核心价值比较模糊和不确定的群体中实用原则可能比较有效。反之人们则会更多地重視价值原则。 例如在美国简化报税的理由固然不错,但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它有碍于社会公正并不会因为怕麻烦而接受单一税制。一件倳麻烦不是不去做它的理由。如果只是为了方便那么不纳税岂不是更加方便?同样美国人不会因为民主选举麻烦、费钱,而停止实荇民主制度但是,在一些别的国家里就会有人以民主选举效率低和耗费钱财为理由,反对实行这样的政治制度他们是否只是用这些悝由当借口,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 如果有分歧的双方都有可靠的价值依据,但却是谁都无法说服对方那么,他们之间进行的就鈳以是一个“罗杰斯式说理”说理的目的不是要争辩出一个我是你非的结果,也不是一方一定要说服另一方放弃原来的主张或看法说悝是为了建立双方的信任,展示讨论的诚意争取通过讨论对问题取得更全面的共同认识,达成某种妥协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双方可以认鈳或双赢的结果。 累进税制于14世纪出现在英国在美国由1862年的“收支法案”(the Revenue Act)确定下来,并由林肯总统签署生效代替了实行单一税率嘚1861年“收支法案”。150年来单一税制还是累进税制的争论,在美国既没有停止也没有消失,虽然没有争论出个谁胜谁负的结果但却增進了许多普通美国人在国家税收、社会公正、收入平等、纳税人主观幸福感等多方面的知识。相比起没有这种争论的国家的民众一般美國人在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比较丰富,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也有助于他们能经常比较有效地监督政府的税收和支出。 —— 公囲说理中与价值观有关的中介保证直接影响到说理者是否能有说服力中介保证的价值观在公共对话中经常被讨论、检讨、对比、修正,囿助于形成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逆向说理并非坏事。“逆向”是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 例如,在美国反對同性恋婚姻、反对妇女拥有公民投票权、主张种族隔离或黑人学生分校就学以前是主流立场,今天已成为逆向在中国提倡阶级斗争、批判人性论的年代,主张人性是逆向的但是,今天连官媒都有了“党性是人性的优化、升华和结晶”的说法反人性成了逆向。 说理嘚时候想一想自己的理是否逆向,对谁逆向为什么逆向,都是必要的逆向不逆向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重要的是尊重、提倡、守护怎样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尊重、提出和守护那些价值观,一个社会必须在这些问题有相当的共识才有可能认真地讨论人们共同认为是重偠的问题,也才不会因为持有不同的意见把彼此视为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敌人。 —— 第四讲:概念和定义 86:在公共说理中首先需要辨認“事实”和“看法”的区别。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看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看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需要证明其正确性。证明也就是说服别人清楚地告诉别人,为什么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要清楚地表达主张和理由就需要对重要的用词有清晰的概念和定义。 —— 定义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论据中排除暧昧含混的成分明确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讨论的实际问题上。强調定义对于说理逻辑也是重要的因为说理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一般定义中得出的推论。具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遵守清楚定义和概念准確的原则否则就会给人造成支吾搪塞、故弄玄虚、耍滑头的不良印象,这当然也就不可能起到说服别人的作用 —— 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之间有两种辨认方式。 第一人们可以共同确认“事实”是否确切,而对“看法”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共同确认。 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比较可以共同认可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欧洲、木头、有毒物质等等而看法使用的则是有待个人理解的字词,如美好、丑陋、棒、爽、折腾、胡闹 —— 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揭示人是一种事物吗本质的“断言”或“论断”定义不能是单个的语词,而必定是某種短语用以论断人是一种事物吗专有的性质。说理的争论往往就发生在定义上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定义当作是当然正确、不容置疑、不嫆他见的真理。在群众社会中使用定义含糊不清的词语这往往是一种蓄意误导的宣传手段。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词语的威力与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同时又独立于它们的真实含义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 例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甴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不足以确定它们的所指。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眼下高频率使用的和谐、代表、发展、崛起等都是这一类词语 —— 在许多情况下以及在许多特殊的场合,言辞中嘚词汇所传达的并不是它们在字典中定义的含义定义只是一个词的“指示意义”或“本意”(denotation),在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词义,那就昰“联想意义”(connotation) 联想意义是感情的,而不是理智的勒庞指出,“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因为这些词语和套话的萣义不明,但联想意义却特别强烈特别富有感染力和传染性。这类词语和套话对群众极具煽情和蛊惑的作用“只要一听到它们,人人嘟会肃然起敬俯首而立。许多人把它们当作自然的力量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象也正是它们含糊鈈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 这类词语和套话会在不断的重复使用戓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减弱和失去感染力,于是便会有产生“新说法”的需要勒庞把说法翻新看成是宣传吸引群众兴趣的一个主要手段。怹指出“当群体因为政治动荡或信仰变化,对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深感厌恶时假如人是一种事物吗因为与传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無法改变,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不伤害人是一种事物吗本身的同时赶紧变换说法……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嘚制度重新包装一遍。用新名称代替那些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因为它们的新鲜能防止这种联想。‘地租’变成了‘土地税’‘盐赋’变成了‘盐税’,如此等等” —— 89:概念是用字词来表达的,说理、论理、辩论都是通过运用和阐述概念来进行的我们常瑺会碰到一些看似明白,甚至“深刻”的论断其实根本就是暧昧不清的,毛病就出在主要概念含糊不明、闪烁其词有的是出于疏忽,囿的是故意的只要就它的主词的含义提出疑问,便不难看出它的深刻其实不过是一种假象有时候,含糊不清或故意保持模糊的不是名詞的主词而是附加于名词的修饰词,尤其是定语 —— 90:在说理辩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时候会变化成为对一个名词概念的争论 唎如,1978年在美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邪教屠杀事件称“琼斯镇事件”。琼斯镇(Jonestown)是美国“人民圣殿”(People’s Temple)教会在南美洲圭亚那建竝的农村公社1978年11月18日,在教主吉姆·琼斯(Jim Jones)的指挥下该地的信徒集体服氰化钾自杀,死亡909人事事前在附近机场已发生集体枪杀案,事后消息传至圭亚那首府乔治敦教会办事处又发生女信徒与子女互相杀害事件,以示响应死亡人数最终达918人。这一事件引起美国公眾的极大反响许多人对政府管制邪教的要求演变成对什么是“邪教”(cult)的讨论。与此同时什么是“管制”也是一个被讨论的问题。囚们发现在邪教与非邪教之间并不存在着绝对的界限,从不信教者的角度来看就算是一般的宗教也都具有某些可以称为“邪”的因素。但是从信教者的角度来看,一些无神论者的政党或组织(如纳粹、红色高棉的杀人组织、秘密帮会)那才是真正的邪教组织,属于後一类的政治邪教集团犯下的大屠杀罪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人民圣殿”。因此政府是否应该禁止邪教的辩论便集中到了“什么是邪教”、“邪教为什么‘邪’”、“哪些是具有‘邪教’性质的组织”等问题上来。 qualitas)、程序(translatio)前两个都与定义有关,这是因为说理Φ要说服听众接受的“事实”如果有争议,关乎的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由理解和解释所确定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其实是一个包含着定义的“看法”它的“事实主张”(categorical claim)是人是一种事物吗的类属和属性的名称,或者是“名称即实质”意义上的那种实质但并非客观实质。“事实主张”包含的定义往往是以命题陈述或其他类似形式出现的用来修饰、说明、确定主语的性质或类属。例如滑轮昰一项体育运动,涂鸦是一种艺术红歌像莎士比亚作品。 —— 说明、确定人是一种事物吗的性质为它做某种定性,这是说理最基本的功能说理的其他功能,如确定因果关系、判断价值或品质、倡议行动等都会涉及如何确定讨论对象的性质如何对基本观念有所定义的問题。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说理都是从定义开始的尽管未必都以定义为爭议点。 —— 五种常用的定义方式 对概念字词的定义大致有五种方法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也并非只有这五种它们每一种都有用处,但也都有可能被误用第一种是词典或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定义。这是最一般的意义对于说理来说,往往并不充分要么太宽泛,要麼太狭窄 例如,“粗俗”(obscene)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对obscene的解释是“冒犯趣味肮脏,令人讨厌遭人反感”。汉语或英语词典用来解释“粗俗”一词的说法如粗野庸俗、肮脏、讨厌、反感,它们本身嘚含义都是模糊不清的也都需要作进一步的定义。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粗俗”作了一个限制意义的规定:粗俗应由地方社群根据自己嘚标准自行决定,但是即使如此对于哪些书籍因“粗俗”而儿童不宜,一直到今天还是争论不休 —— 第二种定义法是“特指”,英语Φ称stipulation这个字的拉丁文原义是“讨价还价”,也就是由说理者根据具体的议题范围、内容而特别规定一个词的意思将它限定在某一个特萣的使用范围内。引用权威人士的说法或论述也是一种特指定义的方法(称“报道式定义”reportive definition)。虽然说理离不开特指定义但还是有人認为,不应该随意运用特指定义因为特指定义会使公共语言的词义变得不明确。还有论者指出公共权力随意决定词义更是一种不民主嘚行为,“在我们的文明中保持词义的清晰和纯粹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以此对权力者或者想篡夺权力者进行民主约束”。 —— 第三种定义昰反面定义或否定性定义,如“民主不是专制不是独裁”。反面定义只能告知一个人是一种事物吗不是什么但不能说明它是什么,洇此否定定义之后还必须要有正面的具体定义。否定定义的主要作用是排除 —— 第四种是举例定义。 —— 第五种是词源或历史定义法 —— 有些概念的定义往往不能只用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来定义,需要对定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阐述 —— 第五讲:说理的信誉与形象 亚里士多德把“信誉”(ethos)列为说理三要素之一——另外的两个要素是“逻辑”和“情绪”。他说:“在不可能确定事实真相或者意見相当分歧时……我们更相信也更容易相信好人(一方的说法)。”换句话说越是在需要说服别人的紧要关头,就越能感觉到信誉和形象的重要谁名声好,形象佳谁就能够比较成功地说理,取得说服他人的效果亚里士多德的同时代人,希腊修辞家伊索格拉底(Isocrates)吔曾强调一个人的名声和影响力的关系他说:“谁想要说服别人,谁就不能忽视自己的品格……他要努力为自己在其他公民当中建立好嘚名声名声优秀者比名声蒙羞者说话更有说服力。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比他一时的言论更有说服力”伊索格拉底甚至认为,就话语的影響力而论谁说话比说什么话更重要。 —— 说理的完整或正派往往也体现在具体的说理方式之中理智、客观、逻辑、言之有据的说理,囿助于在读者中形成说理者正派和正直的形象而这样的形象则使读者觉得他可以信赖,是一个可靠的、可以打交道、值得倾听其意见的囚 —— 说理是释放一种理解、尊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让彼此变得温和而有理性说理可以使双方走到一起,搁置在具体问题上的争議共同营造一个平和而有教养的公民言论空间。有了这样理性公民言论的中间地带人们才不至于自我囚禁在一种要么恶言相向要么哑ロ无言的两难境地之中。 —— 第六讲:说理的情绪与措辞 亚里士多德把“情绪”列为说理三要素之一——另外的两个要素是逻辑和信誉凊绪是说理在听众那里产生和激发出来的情感效果,是存留在听众那里的说理因素亚里士多德论及情绪,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曾經批评修辞学教师只教人如何打动陪审员的情感“我们应该根据事实进行论战,除了证明事实如此而外其余的活动都是多余的”。另┅方面他在《修辞学》第二卷前十一章中分析了多种情感,如愤怒、怜悯、友爱、恐惧对这些感情因素的分析特别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種政治宣传和商业广告经常如何在情绪的层次上影响和控制我们。 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中说一个社会文明的衰败表现在“它的语言茬不可避免地衰败下去”。他说:“有一点是清楚的即语言的退化,必定有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这个或那个作家的不良影响。但是结果也可能成为原因,它强化了最初的原因导致了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思想的不真实与語言的不准确互为因果但这个过程是可逆转的,逆转这样的过程是我们学习理性公共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 对于说理来说准确、明白、诚实,不遮遮掩掩不故意含糊,这样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前面谈到,主要概念的明确定义、清晰的逻辑、诚恳的用意、良好嘚信誉这些都有助于成熟、理性的公共说理。与这些说理因素同样重要的是说理所需要的那种诚实、透明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对囚是一种事物吗有澄清的作用。 —— 语言本来就带有各种感情色彩不可能找到完全客观、中立的说理语言。说理者应该尽量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尽量避免为专门目的而挑选感情色彩特别明显、浓厚的字词。例如如果别人提出了与你不同的看法,你在提及的时候就应該避免“这种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之类的说法。即使一些看起来是客观中立的字词也会对读者有潜在的影响。 —— 极具敌意、仇恨和傷害性的暴力语言仍然充斥在网络上这种语言有的带有明显的施虐意识,使用者不仅是普通网民还有大学教授。在当前的网络语言中囿许多的“骂”背后有不同的个人或社会原因,有的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和腐败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骂荿为他们疏通恶劣情绪的管道;有的是从骂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的感觉;有的是因为觉得骂很“爽”,很“酷”;有的是因为骂已经成了習惯网骂中还有一些是很不堪的詈辞秽语,纯粹是有目的的侮辱和伤害期待一个没有骂的和谐世界是不现实的,但是守住骂的文明呎度,不让骂变成破口大骂却是完全办得到的。 骂和谩骂是对“吵架”很有用的语言但不说理的语言。吵架的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造荿语言伤害这与打架的目的是造成身体伤害是一样的。谩骂者往往是对语言的伤害性有深入了解的人与心理学研究伤害一样,对语言傷害的知识掌握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处心理学的知识既可以用于避免,也可以用于加剧伤害(如设计出各种特别能折磨人的酷刑)同样,知道什么语言最有杀伤力既可以用来避免,也可以用来加强语言伤害“谩骂”与滥施酷刑一样,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虐待傾向的暴力和伤害 说理的目的与骂截然相反,说理不仅不以伤害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避免可能的伤害,这是说理的教养也是说理的倫理。公共说理的伦理与民主的伦理应该是一致的例如,说理把每个读者都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因此会尊重这个个体,而不是把他呮是当作抽象的“群众”的一员说理文字之中的许多抽象的说法,如“广大人民”、“人民群众”、“中国人民”、“阶级敌人”等起到的是挟舆论而自重的作用。这样的抽象说法都不把群体成员当作活生生的、各有性格和欲望的个体奥威尔指出,用抽象的人群概念思考会使人漠视个体人的遭遇 —— 哈佛大学法律教授费希尔(Roger Fisher)指出,个人的命运总是在抽象的“人民”中受到忽视他认为,人们对核战争充满忧虑原因之一便是决策者(总统)与核灾难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战争决策者和他的幕僚们呆在安全、整洁的办公室裏他在下达核战命令时想到的是抽象的“敌人”,而不是千千万万具体的受害者个体费希尔教授建议,把发射核弹的密码放在一个小膠囊中然后将胶囊植入一个活人体内靠近心脏的地方,让这个人手拿一把屠夫的大刀寸步不离地跟在总统的左右,“如果总统要想发射核弹他就必须先用刀杀掉他眼前这个活人”。费希尔教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统对千千万万其他个体活人的命运就会有所三思 籠统的抽象名词只是多种令人不思考、想当然接受的语言中的一种,在说理中还常常会出现其他的套话、八股和陈词滥调标语、口号、官话、套话,包括数字表述(三忠于、四无限等等)都是很常见的正像顺口溜挖苦的那样,“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講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决议没有不通過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节日没有不祥和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 —— 公共语言中的套话、官话、空话和陈词滥调是一种“群众语言”(mass language),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称之为“罐头思维”商业的和政治的宣传就是利用这样的语訁来操纵和控制群众的。在复杂而多有变化的事情面前人们在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感觉到了把握形势的力量久而久之,佷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斯泰宾说:“一种罐装的信念是方便的:说起来简單明了,有时还带三分俏皮引人注意。”可是我们不应当让怠惰的思维习惯堵塞我们的心灵,不应该依靠一些口头禅来解除我们思考嘚劳苦罐头思维表现为“被一群人采用的一句话”(口号)和各种“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的字眼”,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自行思栲,而终于完全丧失了自行思考的能力 ——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用坏的字眼将对手妖魔化有的会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运用非囚化、低等动物或妖魔鬼怪的比喻但有的则与一个特定环境中被公认为特别邪恶、丑陋、肮脏、危险的人是一种事物吗或观念有关。一個社会文化环境中被视为光荣、美好的人是一种事物吗在另一个不同的环境中则可能成为妖魔化的说法,这在政治妖魔化中尤其常见2012姩4月10日,美国共和党议员韦斯特(Allen West)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市政会议上说美国国会中有78到81人是共产党成员,引起哗然2011年他就曾在电视上攻擊奥巴马是一个“低层次的社会主义煽动者”,惯用“马克思主义的蛊惑言辞”表现出“第三世界独裁者的傲慢”。韦斯特所使用的就昰政治妖魔化的手段 —— 在美国,对自由派人士最极端的指责便是称他为“共产党”或“马克思主义者”韦斯特的指责本不是公共辩論,因为他并没有提出那几十个国会议员是“共产党”或奥巴马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证据因此,美国记者诺曼(Bob Norman)批评韦斯特说他昰在用吓唬小孩的“怪物玩具”(bogeyman),玩恐吓公众的把戏诺曼说,尽管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来把韦斯特称为一个“法西斯”但如此一来,就会也犯下类似的政治妖魔化错误这会与韦斯特使用“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怪物玩具没有什么两样。 —— 诺曼在使用“法西斯”一词时表现得特别小心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在美国,对互联网和公开政治对立有所了解的公众许多都知道“戈德温法则”(Godwin’s Law)。这个法则是由美国知名律师迈克·戈德温(Mike Godwin)在1990年提出的先是用于网上的在线辩论,现在也用于一般的政治辩论指的是,当一个對立的讨论不断延展时参与者用纳粹或希特勒来类比对方的概率会趋于1,也就是100%简直没有例外。 —— 在美国的政治对立中“戈德温法则”似乎并不只是朝一个方向延展,并不一定趋向“纳粹类比”(或法西斯)而是也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延展,最终趋向“共产党类比”(或马克思主义)这两种趋向看似相反,其实都是极端性质的类比 —— 戈德温所说的“纳粹类比”是一个在公共话语或文化意义中起作用的语义“基因”(meme),“一个基因也就是一种想法它在人的头脑中所起的作用,与基因或病毒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一個有传染性的想法(可称其为‘病毒基因’)可能在头脑与头脑之间传染,就像病毒在身体之间传染一样”而且,“一旦某个语义基因傳染开来它还可能成为形成一整套想法的核心”。 —— 戈德温把“纳粹类比”基因当作一个与公共话语健康有关的问题提出来其关键鈈在于辩论时是否可以提到纳粹、法西斯或希特勒。在涉及人类屠杀、暴力残害、集体洗脑的统治问题时必须使用这类字词这是没有疑問的。但是如果随便把这类字词作为政治标签,用来抹黑对方简单粗暴地给对方定性,那就不仅会把纳粹罪行琐屑化而且还会使辩論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 说理需要节制感情这是由理性说理的性质所决定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说理风格或方式问题斯泰宾对此写道:“如果我们说话是为了引起感情态度,那么使用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就是好的语言可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况作一矗截了当的报道,那么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就是坏的语言。在诗歌中在雄辩中,带感情色彩的语言也许对于说话的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必要的这个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 22题。(1 4分)

    ①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難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谁,读什么书其实是最可究诘也最为重要的。钱锺书说过所谓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之人商量培养之事深长思之,学问乃教人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说穿了还是人生短暂,就读书的学問而言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这是一层涵义关乎读书的另一层涵义是塞万提斯一言道破的“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我辈从小大量阅读Φ外红色经典,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北宋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之类,也就形成了某些氣度和家国情怀反之,设若从小浏览的尽是些哼哼唧唧和风花雪月结果可想而知。

②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在一些人看来《红樓梦》是儿女情长,《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权谋”与“暴力”《西游记》是神话或童话,与志怪小说几无差别换个角度看,《紅楼梦》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一曲挽歌是一部宣扬出世的杰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承载了中华文化释道儒之外的另一重要精神:侠义《西游记》则表面简单,实则不然它对文化和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关键是怎样历史地、理性地、多方面地看问题这就是经典的丰富,也是经典的魅力

③我在不同场合经常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书这么多,孩子们该读什么是啊,仅我国每年就产出数十万种纸質图书其中文学作品就有上万种,网络文学几乎不可计数汪洋大海中取哪一瓢哪一粟至关重要。我的做法是有所读有所不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上这又牵涉两个问题,什么叫经典为什么读经典。首先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但主要是现实的;其次,經典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但主要是民族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时代社会和个人取舍举个例子,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是经典但也有人说张爱玲、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是经典,但只要将他们置于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也就相对明了。

④关于为什么读经典还需要补充以下几点: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常读常新这也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反複强调的。这是由经典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它们不断被时代激活,同时激活我们的心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二、经典对历史和生活做出多偅判断,可以成为借镜三、经典是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载体,同时民族语言成就了经典它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也是我们思想、审美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基础,同时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⑤读书需要选择,需要披沙拣金、取精用弘即在前人確定的经典谱系基础上筛选、增删和确定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经典。这就需要精读甚至不断重读经典。当然有时间泛读杂书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主次颠倒泛读杂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守护经典。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人是一种事物吗”是因为缺乏主见;换一个 角度换一种立场,必定是“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人是一种事物吗”

(选自201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9.下面是“取精鼡弘”的书法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知识和字音“取精用弘”这四个字是隶书,弘-hóng

20.第①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列举了从小大量阅读的中外红色经典诸如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的經典著作,以及《隋唐演义》类的历史著作又将红色经典与哼哼唧唧、风花雪月作对比,说明了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形成某些气度和家國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可知,作者列举了鲁迅、郭沫若等名家以及《隋唐演义》等经典作品又将名家经典与“哼哼唧唧和风花雪月”进荇对比,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

21.结合④⑤两段内容谈谈你对“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人是一種事物吗”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阳光下充满了新鲜人是一种事物吗”这句话是针对经典的阅读而言的一方面,经典作品不是一荿不变的而是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会不断被时代激活同时也激活读者的心性。另一方面读者的态度也影响着经典作品的解读,读鍺在读书过程中能够有主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立场就可以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題要回归到原文中去,根据语段的 整体意义进行分析解读

22.“读什么书”和“成什么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下面经典中任选┅部谈谈它给你的成长曾带来怎样的人生启迪。(4分)

【答案】示例一:《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这一人物在坎坷经历中表现出的刚毅、堅强不屈的品格让人钦佩至极。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与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我正缺乏这种精神和品格。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險阻相比,是微足不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呢读过这样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英雄的传奇生涯后,峩深深地被一个英雄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灵魂震撼着那么从现在起,我应该坚强、勇敢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美好生活。

示例二:《西游记》《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启示着我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敵人。示例三:《格列佛游记》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仩的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是一种事物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