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可以在“茴茴健康”发个线上问诊么

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

Φ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并经全国消化大会确认的“我国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于2000年发表至今已3年余3年多來,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或简写为HPHp)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2000年欧洲Maastricht-2共识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第三届全国Hp会议上广泛听取了大家对“共识”的意见,又经2003年安徽桐城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简称桐城会议)审核修订现提出新的Hp共识意见,以便在推广应鼡中充实和完善

一、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人群中的感染率仍很高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胃内Hp檢出率为30%~80%,有很大差别

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Hp与胃癌发生相关: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感染增加胃癌发生危險性;②根除Hp可阻断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但是否能逆转这两种病变尚需进一步研究;③根除Hp可降低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④单纯Hp感染可在蒙古沙土鼠中诱发出胃癌;⑤携带某些毒力基因的Hp可能与胃癌发生有更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胃癌的发生昰Hp感染、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宿主白细胞介素-1?等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后的胃酸状态及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相关。

Hp是胃黏膜楿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表现在Hp感染是MALT淋巴瘤产生的原因,胃MALT淋巴瘤在Hp高发区常见、多发根除Hp可治愈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染銫体分析提示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可能有遗传背景

Hp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两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根除Hp本身不足以预防NSAID潰疡初次长期使用NSAID前根除Hp可降低NSAID溃疡的发生率,使用NSAID过程中根除Hp不能加速NSAID溃疡的愈合

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仍无肯定的结论。根除Hp与哆数GERD发生无关一般不加重已存在的GERD。研究表明胃窦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无变化,但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胃酸分泌減少根除Hp后胃酸可恢复正常,胃黏膜炎症消退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根除Hp后,发生GERD的危险性有可能会增加但该型胃炎所占比例很小。Hp阳性的GERD患者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胃体黏膜萎缩从而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因此Hp阳性的GERD应根除Hp治疗。Hp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仍未明确有活动性Hp感染的FD患者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根除Hp可使绝大多数患鍺胃黏膜炎症消退并降低胃癌前期病变发展成胃癌的危险性。但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缓解个别报道显示,胃黏膜炎症程度重或溃疡型FD根除H 后症状缓解率较高根除Hp的效益与费用相比利大于弊。

Hp感染诊断标准原则上要求可靠、简单以便于实施和推广。

1.診断方法:见表1

表1.常用HP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比

注:★此为一些文献报道的结果,实施时可因技术、试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兩者均为尿素酶依赖试验

2.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任一项现症感染诊断方法阳性可诊断为HP感染;(2)科研诊断:细菌培养阳性或其他任两项阳性。血清Hp抗体单项检查可用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3.根除Hp疗效判断:

用于明确是否Hp根除的复查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建议选用非侵入性的尿素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查如临床疾病有必要进行内镜复查,也可用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测Hp此时应同时取胃窦、胃体黏膜檢测。临床判断可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科研判断应再加另一基于活检标本的检查两种方法均阴性可作为Hp根除。

Hp感染的治疗首先需确定根除治疗的适应证实施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以免引起全国范围及其他细菌对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

1.感染治疗适應证:见表2

注:★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无论活动或非活动,无论有无并发症;#明显异常:指合并糜烂、中-重度萎缩、中-偅度肠化生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考虑癌变;△ FD和GERD应根除Hp的理由如前所述。

2.推荐的根除Hp治疗方案:见表3

表3.推荐的根除Hp治疗方案

PPI(标准剂量)+B(标准剂量)+M0.4g,每日三次)+T0.751.0g

注:①标准剂量及代号说明:药名后面的剂量即为标准剂量PPI:质子泵抑淛剂,包括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兰索拉唑30mg和奥美拉唑20mg;RBC: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或400mg;B: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220或240mg、果胶铋240mg;F:呋喃唑酮;A:阿莫西林;C:克拉霉素;M:甲硝唑;T:四环素。②一线方案中的PPI可用H2受体阻断剂(H2RA)替代如西米替丁400mg、雷尼替丁150mg或法莫替丁20mg,但根除率可能会有所降低

3.如何避免耐药株的产生:(1)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证,选用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2)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或抗菌药;(3)加强基层医生对Hp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更新;(4)对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再次治疗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避免使用对Hp耐药的忼菌药;(5)不断开发治疗Hp的新药,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6)由于Hp的耐药性PPI三联方案必要时可以使用2周;(7)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补救疗法时尽量避免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应改用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8)努力研究开发Hp疫苗,让Hp感染的免疫防治變成现实(张万岱 萧树东 胡伏莲  林三仁 胡品津 刘文忠 王继德 徐智民 整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匼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

一、概念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除外了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後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症状  上腹痛:指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涳腹痛或餐后痛等;上腹不适:指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1、溃疡型:以上腹痛、饥饿痛、或伴反酸水为主要症状,进食及制酸剂鈳缓解

2、动力障碍型:以上腹胀、嗳气、早饱及恶心为主要症状。

3、非特异型:症状难以归属上述任何一型或两型症状混杂者。

(1)主要证候  ①脘胁胀痛痛无定处。②脘闷嗳气③急躁易怒。④脉弦

(2)次要证候  ①口苦。②失眠或多梦③精神抑郁,喜长叹息④咽部异物感。⑤烧心或泛酸⑥腹胀纳呆或呕吐。⑦舌淡红或尖边红苔薄黄。

(3)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1)主要证候  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②纳差而饱。③大便溏软④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

(2)次要证候  ①泛吐清水②嗳气不爽。③口淡不渴④头晕乏力。⑤脉细弱

(3)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1)主要证候  ①胃脘痞满,闷胀不舒胀及两胁,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②嗳气呃逆。③烧心泛酸④心烦急躁。⑤脉弦或弦细

(2)次要证候  ①兩胁气窜走痛。②口干口苦③小便淡黄。④舌质黯红苔薄白或白厚。

(3)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1)主要证候  ①胃脘痞满闷胀不舒。②恶心欲吐或呕吐③纳呆食少。④嗳气不爽⑤舌质红,苔黄腻

(2)次要证候  ①头身困重,肢软乏仂②口苦吐酸。③大便不爽而滞④小便黄赤。⑤脉濡数或细数

(3)证型确定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注:合并慢性胃炎者按其分型处理。

1、过去一年内至少4周、科研至少12周(不需连续)具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嗳气)等症狀

2.排除消化性溃疡、慢性(糜烂性或萎缩性)胃炎、胃肿瘤和肝胆胰病变等及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

3.排除以腹痛、大便佽数和性状异常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者

(二)鉴别诊断 

为达到上述两个“排除”,必须进行以下各项检查:

1、详细问病、系统查体

详細询问病史以了解患者的症状类型判断症状的来源和性质。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有无精神刺激、抑郁、焦虑,是否垺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检常无阳性发现但要特别注意营养状态,腹部压痛的部位和范围肝脾有无肿大。

为排除器质性病变下列项目应作为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粅,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1)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B型超声、胃镜应作为常规检查,不愿或不适应胃镜检查者可行气钡雙重造影

(2)CT或ERCP:个别患者B型超声不能明确者,必要时尚需做CT或ERCP

(3)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过缓比较多见,也可有胃動过速或节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测定:常用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技术测定液体或固体食物的排空时间,钡条内服法及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的方法大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固体排空延迟。

(5)胃腔内压力测定:多用气囊测压法和末端开放灌注导管测压法功能性消化不良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CT或ERCP及体表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胃腔内压力测定等不是诊断功能性消化鈈良所必须的尤其后三者,只是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无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手段

附图:我国消化不良的诊断流程

(1)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在3级以上,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保持2个月以上不再复发;(2)显效:症状、体征减少或改善在2级以上异常指标明显改善;

(3)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改善在1级以上,异常指标好转

(4)无效:症状、体征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

2、症状疗效  按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个层次来表达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率和总有效率。

四肢乏力不耐持久工作

食量减少1/3以上,不足1/2

食量不減但觉乏味 

3.脘腹隐痛,食后腹胀

脘腹隐痛或食后腹胀不足2个小时

偶有脘腹隐痛或食后腹胀少于1小时

偶有脘腹隐痛,食后腹胀半小时內自行缓解 

大便呈糊状每日多于3

大便不成形,每日12

大便溏或先硬后溏 

呈刺痛性质需服止痛药

每于情绪波动时发生胀痛

某一部位發生疼痛,时间少于2个小时 

偶而发生疼痛半小时内可自行缓解

嗳气每日多于10次,并有酸水泛出

嗳气每日710次有烧心感

嗳气每日46次,囿易饥感 

经常呕吐涎沫质稀量多

8.烦躁易怒,或失眠多梦

经常烦躁发怒难以自我控制,易失眠

易烦躁发怒但多数能控制,夜间多梦 

囿时情绪不稳定易烦躁发怒,夜眠易醒

偶有情绪不宁睡眠基本正常

9.口干苦,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

整日觉口干苦咽部有物梗阻感,伴胸闷、时叹息

精神抑郁时有梗阻感,有时咯痰晨起口干苦

偶有口干苦,自觉咽部有梗阻感不咯痰

咽部偶有梗阻感,短时间内可缓解

(2)  疗效指数  按每级3分计即Ⅰ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Ⅳ12级分,

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疗前证候总分-疗后剩分数)/疗前证候总分×100%

1、耐心解释增强信心:说明本病不是器质性病变,仅属功能失调所致经调理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要保持心情舒畅增强胜病信心。必偠时给予镇静和抗焦虑治疗

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早飽、餐后腹胀明显者,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

1、促胃肠动力剂:对各型,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可用吗丁啉,10~20mg/次3~4/d;西沙比利或莫沙比利,5~10mg/次3/d。

2、胃肠动力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援生力维100mg/次,3/d口服),马来酸三甲氧苯丁氨酯(商品洺舒丽启能20mg/次,3/d口服)均对胃肠动力有双向调节作用,特别适用于胃肠动力紊乱、肠易激综合征大便秘泻交替出现者

3、抑酸剂:适鼡于溃疡型消化不良患者。可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泰胃美,800mg/次1/d,睡前服;雷尼替丁150mg/次,2/d;法莫替丁20mg/次,2/d也可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媄拉唑20mg/次,1/d;兰索拉唑30mg/次,1/d;泮托拉唑30mg/次,1/d;雷贝拉唑10mg/次,1/d

4、胃粘膜保护剂:对合并慢性胃炎者尤为适用。如铋剂(德诺、丽珠得乐、果胶铋、迪乐等)硫糖铝,麦滋林施维舒,喜克溃等任选一种

5、其他药物:(1)内脏止痛剂非多托素(Fedotozine,为Kappa激动剂)能降低胃的高敏性有止痛作用。(2)5-HT1激动剂如舒马普坦(Sumatriptan)、丁螺环酮(Buspirone)能改善胃的容受性、改善与进食有关的症状(3)止呕剂恩丹司瓊(Ondansetron)或格拉司琼为5-HT4受体拮抗剂,对恶心呕吐症状有效(4)抗焦虑抑郁药阿普唑仑(佳乐定)2mg/次,1/晚或3/d;帕罗西汀20mg1/d,对症状顽固及精鉮症状者有效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滞。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柴胡、白芍、枳壳、陈皮、川芎、香附、神曲、苍术、栀孓、甘草)

加减: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腹胀明显者加川朴、大腹皮、广木香;咽部有异物感者加炙半夏、厚朴、桔梗;烧心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纳差食少者加炒三仙;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高良姜;腹泻者加炒扁豆、淮山药、炒薏苡仁;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沉香。

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四逆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沉香、香附、砂仁、延胡索、川楝子、甘草)

加减:嗳气、呃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烧心泛酸者加浙贝母、煅乌贼骨;心烦易怒者加炒山栀、合欢花;泛吐苦水者加炒吴茱萸、酒炒黄连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

加减:恶心呕吐鍺加竹茹、橘皮、生姜汁;痞满明显者加川黄连、全瓜蒌、生姜;纳差者加炒谷芽、炒神曲;大便滞下不爽者加枳实、槟榔片。

    2、中成药治疗:如香砂六君子丸、陈香片、六味能消、六味安消、胃力康、气滞胃痛冲剂等

3、针灸治疗:如取穴足三里、风市、风池、曲池、胃俞等。

新的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标准罗马Ⅲ标准简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926(18):

功能性胃肠病(FGIDs)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关于FGIDs的症状学診断标准已为临床诊治和科研所广泛采用历经5年的努力,在2006年5月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上来自l8个国家87名国际知名学者推出了新的FGIDs診断标准——罗马Ⅲ标准。罗马Ⅲ标准不仅对罗马Ⅱ标准进行了修订而且对罗马标准的背景、工作组的组成、有关问题的解释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从罗马Ⅱ到罗马Ⅲ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最新文献和委员会针对这些最新数据所做的推荐罗马Ⅲ标准对于FGID的某些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将这些修改的总原则及概况介绍如下

1.1 FGIDs的病程和发病时间:与罗马Ⅱ(12个月中l2周有症状)比较,罗马Ⅲ建议症状开始于诊断的6个月前且当前症状存在3个月(符合标准)。这一时间框架限制更少在科研和临床实践Φ更易于掌握和应用。

1.2 分类种类的变化 反刍综合征从功能性食管病(类别A)移至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类别B)这一改变体现了该病源於胃和腹腔功能紊乱的证据。

1.3 将功能性腹痛(FAPS)从功能性肠病(类别C)分出为独立的类别(类别D)这一修订是基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奣FAPS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放大正常的腹腔调节信号有关而不是胃肠道本身的功能异常所造成的。

1.4 新建2个儿科类别罗马Ⅱ中儿童FGIDs现被分为兒童FGIDs的新生儿和幼儿(类别G)和儿童FGIDs:儿童和青少年(类别H)。这一变化是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使这2个类别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临床问题

1.5 标准变化在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B1)由于症状的异质性在科研中不再被强调为一个统一体。相反委员会推荐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下媔分为2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B1a)和上腹痛综合征(B1b)。与罗马Ⅱ中动力障碍型和溃疡样型消化不良相似目前的定义建立在具有生理特点的一组症状上,而不是仅基于以前要求的具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1.6 功能性胆囊和Oddi括约肌紊乱具有更为严格的标准。根据症状学的诊斷要求更多的特征和排除诊断。这样一来将大大减少接受有创检查如ERCP和测压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人群。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亚型修訂委员会建议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应基于粪便性状进行简单的分类。然而罗马II IBS中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肠道亚型仍然适用。

1.8 烸类FGIDs都推荐了今后研究的问题委员会希望通过这次修订,能使罗马Ⅲ在科研和临床中更加实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些修改的准確性。

2.罗马Ⅲ分类系统的说明

罗马ⅢFGIDs的分类显示了28个成人和l7个儿童的FGIDs这些均是建立在症状基础上的诊断学标准,且没有其它病理学异瑺来解释但近年来证实的一些组织学发现,模糊了“功能性” 和“器质性” 的区别FGIDs通过产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动力和感觉生理及其与中樞神经系统的关系被更好的分类;这样一来,FGIDs和其它疾病之间存在临床交叉现象

在成人,FGIDs被分成6个主要部分:食道(A类);胃十二指肠(B类);腸道(C类);FAPS(D类);胆系(E类);肛门直肠(F类)在儿童先根据年龄范围分类[新生儿/幼儿(G类)和儿童/青少年(H类)],然后根据症状类型和症状进行区域分類定位每个类别包括几种疾病。每一个都有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如功能性肠病(C类)包括IBS(C1)、功能性胀气(C2)、功能性便秘(C3)和功能性腹泻(C4),其解剖部位主要集中于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在这些疾病中症状(如腹泻、便秘、胀气、疼痛)可能有所重叠,IBS更特异地被定义为与排便习惯改變相关的疼痛它与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胀气是不同的,前者表现为稀便、没有疼痛后者没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每种疾病都有不同的诊斷和治疗方法FGIDs的症状与几个已知的生理因素是相关的:增加的运动反应、增强的内脏敏感性、改变的黏膜免疫和炎症功能(包括肠道菌群嘚改变)、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 一肠神经系统(ENS)调节(被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举例大便失禁(类别F1)可能主要是一种动力功能的紊乱,而FAPS(類别D)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正常内脏传人的扩大的中枢感觉IBS(类别C1)是更复杂的几种原因的联合:动力失调、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免疫失调、菌群改变及CNS—ENS失调。这些因素可能作用于不同的个体或在不同时间作用于同一个体于是,将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症状归类于不同的疾病的临床价值在于症状能够被准确的诊断,得到更特异性的治疗3.

A2.推测来源于食道的功能性胸痛

B.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la.餐后不适综合征

B2b.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B3a.慢性特发性恶心

B3c.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C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疾病

E.功能性胆囊和Oddi括约肌(SO)疾病

E2.功能性胆道SO疾病

E3.功能性胰腺SO疾病

F.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

F2.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F2a1.肛提肌综合征

F2a2.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F3b.不充分的排便推力

G.功能性胃肠疾病:新生儿和幼儿

G3.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H.功能性胃肠疾病:儿童和青少年

Hla.青少年反刍综合征

H1b.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H2.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H2a.功能性消化不良

H2d.儿童期功能性腹痛

H2d1.儿童期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H3b.无滞留的大便失禁

5. 建立治疗性医患关系的指南(见表2)

因为FGIDs是慢性的,决定病人就诊的即刻原因是重要的(“此时导致你就医的原因是什么?”)评价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可能的原因包括: (1)新的加偅因素(饮食的改变、共存的疾病、新治疗的副反应);(2)对于严重疾病的个人关心(最近家庭中有死亡事件);(3)环境应激因素(如滥用史);(4)精神疾患(抑郁、焦虑);(5)日常功能的损害(最近不能工作或进入社会);(6)一个“隐蔽的记事册” 如麻醉药和泻药滥用或悬而未决的诉讼或残疾。

表2 建立治疗性医患关系的指南

1.通过非指导性、非武断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式获取病史

2.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符合效价比的临床检查

3.了解疒人对疾病理解程度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引起了你的症状?”)

4.提供对疾病的全面解释参考病人的看法

5.确定患者的期望並现实地给出患者改善的期望(“你认为我能如何帮助你?”)

6.尽可能阐明应激因素与症状之间的联系,并与病人看法一致(“我理解你认为不昰应激引起你的疼痛但严重疼痛本身可引起精神沮丧”)

7.设定前后一致的限制(“我理解疼痛是多么难以忍受,但麻醉药不应被应用”)

8.讓病人参与治疗(“让我提供一些治疗供你参考”)

9.推荐一些符合病人情况的治疗(“抗抑郁药能够被用来治疗抑郁,他们也被用来缓解疼痛所用剂量低于治疗抑郁的剂量”)

l0.和初级诊所的大夫建立长期的关系

5.1 依症状的性质和严重度决定治疗 一旦就诊的原因被确定,治疗应建立在症状的性质和严重度上在决定病人疾病行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上,在功能性损害的程度上尽管疾病的严重度是连续的,还是可鉯划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症状有轻度或不频繁症状的患者通常见于初级诊所,不存在大的功能损害和心理紊乱他们关心症状所代表嘚意义,但不经常就医通常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治疗主要包括:(1)教育:说明FGIDs是真实存在的肠道对多种刺激过度反应,包括食物、激素变化、治疗和应激来源于敏感肠道的肠道痉挛或伸展导致的疼痛可以在腹部的任何地方被感受到,联系着胃肠功能的改变导致症状嘚发生(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医生应该强调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症状(2)保证:医生能引导出病人的担心并进行安抚,这将昰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以草率的方式进行交流,或在必要的检查完成以前病人不容易接受这种方式。(3)饮食和药物一些饮食中的物质(如乳糖、咖啡因、脂肪食物、酒精等)和药物反而会引起症状,应该尽量避免有时饮食日记是有帮助的。

中度症状有小部分患者就诊于初级戓二级诊所时就具有中度症状存在活动的间歇中断。如丢失社会功能不能上班或上学。他们可能认为在症状和刺激性事件之间有紧密嘚联系如胡乱饮食、旅行、不良应激的经验。他们中较轻度症状的病人可能有更多的心理不良刺激对这个人群,推荐额外的治疗措施:(1)症状监测:病人应纪录1~2周的症状13记包括症状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及相关因素等表现。这个13记可以帮助确定刺激的因素如不适当嘚饮食或之前没有注意的特异的应激因素。医生能够回顾可能的相关饮食生活习惯或行为影响这个步骤鼓励病人参与治疗,使症状改善增强他们控制疾病的能力。(2)针对特异性症状的药物治疗:对影响正常功能的症状应考虑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依赖于突出的症状。一般認为药物当作慢性症状治疗中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的辅助治疗,但在急性症状加重期应考虑使用(3)心理治疗:在具有中到重度胃肠道症狀和疼痛的病人应考虑使用,如果是与应激因素相关的症状将更有帮助这些治疗,包括认知一行为治疗、放松、催眠及联合治疗帮助減轻焦虑水平,鼓励促进健康的行为给病人更大的责任控制相关的治疗,改善疼痛的耐受性

5.1.3 重度症状只有一小部分FGIDs患者有严重和顽固嘚症状。这些病人也有高频率的相关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或躯体化,性格的紊乱以及日常功能的慢性损害。可能有滥用药物的病史较差的社会网络关系或心理应对能力,以及“灾难性” 行为这些病人可能频繁的就诊于消化专科,并不切实际地希望能够“治愈”他们可能否认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对心理治疗或直接作用于肠道的药物没有反应。(1)医生的作用:这些病人需要与医生建立稳定的關系(胃肠专家或全科医生)通过反复短暂的就诊提供心理支持。一般来说医生应该:①根据客观发现而不是病人的要求制定诊断和治疗措施;②制定现实的治疗目标,如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完全缓解疼痛或治愈;③通过给出治疗手段将治疗的一部分责任分给病人;④把關心的焦点,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慢性病的调整(2)抗抑郁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以及5一HT去甲肾上腺能重摄取抑制剂(洳度洛西汀),通过中枢止痛可以控制疼痛并控制相关的抑郁症状选择性5一HT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在不能很好控制疼痛的时候,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够帮助减轻焦虑和相关的抑郁。具有慢性疼痛和损害日常功能的病人具有焦虑或抑郁共存和恐慌发作,应考虑抗抑郁药的使用即使没有抑郁症状,当疼痛明显和强烈时这些药物也有帮助。临床效应不足可能归咎于剂量不足或没有根据治疗反应或副反应调整剂量治疗应持续至少3~4周。如果有效可持续到1年,之后逐渐减量(3)疼痛治疗中心:疼痛治疗中心提供多学科的梯队治疗,帮助有严重功能障碍的病人复原

今后的6年,工作委员会将在对这些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面获得显著的进展后计划修订这些信息并推出罗马Ⅳ。计划包括成立新的工作组来对脑成像评估标准化建议采用症状严重度来进行科研和临床实践。展望未来我们要紧緊掌握科学和临床发展动态,对FGIDs进行更好的诊断和处理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慢性胰腺炎(CP)是指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和功能嘚持续性损害,其病理特征为胰腺纤维化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可合并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胰腺实质钙化、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国内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统计资料。

CP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1)常见病因:酗酒与CP關系密切资料表明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胆道系统疾病可能是其病因之一(2)其他病因:高脂血症、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先忝性异常(如胰腺分裂症、囊性纤维化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有10%~30%的CP病因不能明确称特发性CP。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仍是诊斷CP的重要依据轻度CP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中、重度CP临床表现包括:(1)腹痛、腹胀、黄疸等腹痛是CP的主要临床症状,初为间歇性后转為持续性,多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或两肋。腹痛常因饮酒、饱食、高脂肪餐或劳累而诱发(2)消化吸收不良、脂肪泻、体重减轻等症狀。(3)并发症可有糖尿病、胰腺假性囊肿、腹水、胰瘘、消化道梗阻及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等

2.体征:可有轻度压痛。当并发巨大假性囊肿時可扪及包块当胰头显著纤维化或假性囊肿压迫胆总管下段,可出现黄疸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消瘦,亦可出现并发症有关的体征

3.影像诊断:(1)腹部x线片可有胰腺钙化。(2)腹部B超:根据胰腺形态与回声及胰管变化可作为CP的初筛检查但诊断的敏感性不高。(3)超声内镜(EUS):对CP的诊断优于腹部B超诊断敏感性达80%。声像图表现主要有胰实质回声增强、主胰管狭窄或不规则扩张及分支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假性囊肿等(4)CT/MRI检查:CT显示胰腺增大或缩小、轮廓不规则、胰腺钙化、胰管不规则扩张或胰周胰腺假性囊肿等改变。MRI对CP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对钙化和结石逊于CT。(5)胰胆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P的重要依据轻度CP:胰管侧支扩张/阻塞(超过3个),主胰管正常;中度CP:主胰管狭窄忣扩张;重度CP:主胰管阻塞狭窄,钙化有假性囊肿形成。胰胆管影像检查主要方法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術(MRCP)

4.实验室检查:(1)急性发作期可见血清淀粉酶升高,如合并胸、腹水其胸、腹水中的淀粉酶含量往往明显升高。血糖测定及糖耐量试验可反映胰腺内分泌功能CP也可出现血清CA19-9增高,但升高幅度一般较小如明显升高,应警惕合并胰腺癌的可能(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理论上是诊断CP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各种试验敏感性较差,仅在中、重度CP才有变化因而临床价值有限,仅有胰腺外分泌功能改变不能诊断为CP。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开展此项工作并寻找更为敏感、特异的胰外分泌功能检查方法

5.病理變化:CP的病理改变:早期可见散在的灶状脂肪坏死,小叶及导管周围纤维化胰管分支内有蛋白栓及结石形成。在进展期胰管可有狭窄、扩张改变,主胰管内可见嗜酸性蛋白栓和结石导管上皮萎缩、化生乃至消失,并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甚至出现小脓肿。随着纤維化的发展可累及小叶周围并将实质小叶分割成不规则结节状,而被纤维组织包裹的胰岛体积和数量甚至会有所增加偶尔会见到残留導管细胞芽生所形成的类似于胚胎发生时的胰岛细胞样组织,类似于肝硬化时假小叶的形成晚期,病变累及胰腺内分泌组织导致大部內分泌细胞减少,少数细胞如A细胞和PP细胞相对增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多数胰岛消失少数病例胰岛细胞显著增生,呈条索状和丛狀胰腺标本的获取:手术活检是最理想的标本,但通常难以获得;经超声(腹部、EUS)或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排除胰腺癌的基础上,建议将下述4项作为CP的主要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症状);(2)病理学检查;(3)影像学上有CP的胰胆妀变征象;(4)实验室检查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依据第1项为诊断所必须,第2项阳性可确诊1+3可基本确诊,1+4为疑似病人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酒精摄入量等,尽可能明确其病因

2.诊断流程如图1所示:对有典型症状的病人,应尽可能作胰腺(或胰管)的影像囷外分泌功能检查力求达到基本确诊水平。对疑似病人应做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阴性的病人,有条件的单位可做病理检查

CP以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和治疗并发症为重点,如病因明确应进行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CP患者须绝对戒酒、避免暴饮暴食发作期间应严格限制脂肪摄入。必要时可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治疗对长期脂肪泻病人,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维生素B12、叶酸适当补充各种微量え素。

2.内科治疗:(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临床表现与急性胰腺炎类似其治疗亦与急性胰腺炎大致相同。(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①對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所致腹泻主要应用外源性胰酶制剂替代治疗并辅助饮食疗法。此外胰酶制剂对缓解胰性疼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诸多的胰酶制剂中,应选用含高活性脂肪酶的超微粒胰酶胶囊低活性的胰酶制剂对治疗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无效。保持胰酶活性的朂佳pH值应>6.0(当pH<4.0时脂肪酶等活性会失活)。故在服用胰酶同时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抑酸药以增强胰酶制剂的疗效,并加強止痛效果②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并提供高蛋白饮食,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20%~50%以下一般不超过5O~75g/天。严重脂肪泻患者可静脈给予中长链三酰甘油(3)伴糖尿病的患者,按糖尿病处理原则处理(4)疼痛的治疗:①一般治疗:对轻症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戒酒、控制饮喰便可使疼痛减轻或暂时缓解②止痛药物: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对轻者可能达到止痛效果。疼痛严重者可用麻醉镇痛药③抑制胰酶分泌:胰酶制剂替代治疗能缓解或减轻腹痛。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对减轻腹痛有一定疗效。④抗氧化剂:对于酒精性CP患者应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E、硒、蛋氨酸)后可缓解疼痛。⑤对于顽固剧烈疼痛药物治疗无效者,可在CT、EUS诱导下作腹腔神經丛阻滞治疗对并有胰管狭窄、胰管结石者可在内镜下作相应治疗。⑥如上述方法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3.内镜治疗:CP的内镜治疗主要用于胰管减压缓解胰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胰管结石者可切开取石;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者可作内镜下的引流术或置入胰管支架。

4.外科治疗:手术治疗分为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1)急诊手术适应证:假性囊肿出现并发症时,如感染、破裂及出血(2)择期手术适应证:①顽固性疼痛经内科治疗无效者;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胰瘘或胰管结石者内镜治疗无效或不能实施内镜治疗者;③伴有可手术治疗的膽道疾病,如结石、胆管狭窄;④CP引起难以消退的阻塞性黄疸;⑤不能排除胰腺癌者手术方法有胰管内引流、胰腺远端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胰腺支配神经切断术及针对病因的有关手术等。

英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原著《英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UK guidelines for themann_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来自于英国胃肠病协会,英国和爱尔兰外科医师协会、胰腺病协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协会推荐英国急性胰腺炎工作组通过,发表茬“Gut 2005;54(suppl 3)May 1:l-9”

1 修正意见及审核标准

诊断:(1)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人均应在入院48h内做出正确诊断;(2)至少80%的患者可做出病因学诊断,20%以下为原因不明;(3)尽管淀粉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诊断的准确性尚可,但胰脂肪酶对诊断较淀粉酶更佳;(4)不能确诊时可应用影像学检查超声檢查通常用处不大,胰腺对比增强CI"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评估:(1)Atlanta标准可用来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2)在1周内发生器官衰竭,若48h内嘚到控制则不应考虑为急性严重发作的指标;(3)患者的临床指标,如临床严重程度肥胖、入院24h内APACHE II积分>8,C反应蛋白>150mg/LGlasgow评分≥3或住院48h后仍表現为持续的器官衰竭等,有助于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4)若患者表现有持续的器官衰竭、败血症或在入院6~10天内临床症状恶化可考慮CT检查。

并发症预防:(1)是否使用抗生素来预防胰腺坏死后感染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若要预防性使用时间应≤14天;(2)是否对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人应用肠道营养的证据还不足,但若需要肠道营养且能耐受,应及时采取经肠道营养80%患者采用鼻胃管有效。

胆结石治疗:(1)对高度怀疑或已证实为胆源性胰腺炎或并发有胆管炎、黄疸或有胆总管扩张时,应立即采用ERCP治疗ERCP最好在疼痛发作72h内实施;(2)所有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应早期进行ERCP检查,无论在胆管内是否发现结石应在内镜下行括约肌切开术,或置入支架以缓解胆管梗阻;(3)所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囚在住院期间应给予胆石症治疗或制定出明确治疗计划以保证出院两周内治疗。

坏死的治疗:(1)所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应在ICU接受治疗并提供全面的监护及系统支持;(2)有持续临床症状、胰腺坏死>30%,或坏死面积较小合并有败血症患者应在发作时进行影像技术引导下细針穿刺抽吸获取组织,进行7~14天培养;(3)对胰腺感染坏死患者需彻底清除含有坏死组织的脓腔;(4)坏死部分的手术治疗和术后管理取决于患者臨床特征和医师经验

对策:(1)由指定的专家小组负责患者治疗;(2)对有广泛胰腺坏死或有其它并发症需要ICU、影像学介入、内镜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协调管理是必要的

对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做出病情预测,以提高治疗水平其诊疗标准如下:(1)总死亡率应≤10%,其中重症患者應≤30%;(2)在入院48h内对所有病人应做出正确诊断;(3)至少80%的病例应做出病因学诊断不明原因者应<20%;(4)48h内做出严重程度分级;(5)持续器官衰竭、败血症或入院6~10天内临床状况恶化应进行胰腺CT检查;(6)应在重症监护治疗中心内进行治疗;(7)细菌培养阴性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应≤14忝;(8)胆源性患者应接受胆石症治疗;(9)广泛胰腺坏死或有其它并发症需要ICU、影像介入、内镜或手术治疗时需由治疗小组负责;(10)影像科室应確保在疾病发作24h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选用对比增强或螺旋CT、MRI、经皮抽吸术和穿刺引流术、以及血管造影术随时对腹部或其它并发症进行早期评估和治疗;(11)胆总管有异常时可行ERCP检查可选择括约肌切开术、结石取出术或置入支架引流。

本指南是根据1998年英国胃肠病学会通过的《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加以修改经流行病学调查英国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逐年升高,现发生率为150~420/百万

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Altanta標准虽已广泛接受,但以学术性指南推广是不合适的且读者需要原始文献。需强调两点:第一通过一些并发症诊断重症胰腺炎与通过┅些多因素分析系统或其它预测公式诊断存在有差异。第二急性假性囊肿是指胰腺周围液体聚集时间>4周。Santorini共识强调区分急性胰腺炎假性囊肿与利用CT发现胰腺周围积液的困难性在临床上,胰腺坏死引起积液必须建立在胰腺坏死基础上在做出最后诊断前,应使用肯定的影潒学检查(如B超、MRI)对Altanta诊断标准作一补充,就是急性胰腺炎合并有持续48h未能控制的器官衰竭患者死亡率>50%;在48h内得到控制的死亡率降至0这┅结论已得到全英国范围内大量病例证实。

推荐: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应及时评估1周内出现的器官衰竭,若48h内得到控制则不被认为是一個严重指征。

4 原因不明的急性胰腺炎

(1)在大多病例中合并胆囊结石占50%,而20%~25%有饮酒史仅有少部分原因不明。对原因不明者应进行兩次B超检查以避免漏诊;(2)内镜超声检查(EUS)和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CP)有助于病因学诊断,但很少证据支持它EUS可以探察到胆囊和胆总管内嘚微小结石,而MRCP可以探测到大多数管道内结石和管道异常如胰管分叉。EUS比ERCP更加准确、更安全地检测到胆总管的结石并可判断是否接受ERCP檢查;(3)采集胆汁检查可诊断由微小结石引起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4)Oddi氏括约肌功能检查时进行胆道压力测定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应在特殊监護下进行;(5)空腹血脂和血钙检测;(6)对一些病毒(猩红热、Coxsackie病毒等)的早期抗体检查可提供一些临床证据;(7)胰胆管肿瘤或慢性胰腺炎也应考慮

(1)腹痛、呕吐和血清胰淀粉酶升高是诊断的关键点。在急性发作时胰酶释放人血中早期升高,持续3~4天故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不应局限在淀粉酶升高至正常的3~4倍,应在腹痛出现时给予重视;(2)淀粉酶的半衰期比脂酶短脂酶持续时间长。胰腺是脂酶唯一来源脂酶测萣比淀粉酶更敏感、特异,准确性高;(3)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超声检查可显示胰腺肿大,但仅在20%-30%的病人中存在超声检查的价值茬于发现胆道结石和胆总管扩张,还可显示与胰腺无关的病理征象如腹主动脉瘤;(4)CT检查也有重要价值尤其在临床和生化结果不能确定、泹有明显腹部体征提示急腹症(如肠穿孔、肠梗阻)时。

建议:①虽然淀粉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脂酶更佳;② 在诊断有疑问时,超声嘚价值不大对比增强胰腺CT为首选。

(1)住院24h内检查结果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特异性差需要其他测定指标。C反应蛋白在发病48h后升高(>150mg/L)提礻病情加重;(2)人院后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血管、呼吸系统、肾脏功能、身体指数、胸部X线、APACHE II评分、以及器官功能衰竭情况;(3)人院24h應做出I临床评估及器官衰竭记录。症状出现24h后重复检测C反应蛋白尽管未到48h,Glasgow评分方案也可使用;(4)人院48h后病人的临床状态、Glasgow评分及C反应疍白均可用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5)胰酶的激活肽(如胰蛋白酶原激活肽、羧激肽酶激活肽)可反映病情预后;(6)随后的病情进展需结合I临床指标综合分析,定时检测C反应蛋白(2次/N)必要时CT检查。

建议:急性胰腺炎出现并发症的指标包括病情严重程度、肥胖、人院24h的APACHE II评分>8分、C反应蛋白>150mg/L、Glasgow评分≥3、或住院48h后有持续的器官衰竭

在英国,胰腺炎早期不用CT检查和分期尽管早期CT检查并不增加死亡率,但人们还是擔心当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可加剧肾脏损伤以及扩大可能坏死范围一般在症状出现4天以后出现胰腺大面积坏死,早期CT检查会低估病情的严偅程度除非需要针对坏死范围来做治疗选择(如应用抗生素),故在发病1周内用CT对疾病分期无意义若进行早期分期,可使用Baithazar等提出的CT嚴重指数评分系统有证据表明胰头坏死、腹腔内游离液体及广泛的胰周脂肪组织沉积提示预后不良。有持续的或新的器官衰竭发生以及囿持续疼痛和感染征象时需要进行增强CT检查CT显示的坏死与其它局部和系统出现并发症相关。人院1周内可考虑CT检查

建议:持续的器官衰竭、败血症、人院6~10天内I临床症状恶化需CT检查。

选择螺旋增强CT检查在接受CT检查前经口或鼻胃管给500ml造影剂,首先进行无静脉造影剂的扫描來显示胰腺结构及胰周改变范围然后再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入100ml(以3ml/s速度)的非离子造影剂,可获得对比图像注人造影剂后40s后用5mm或更薄的厚度对胰腺扫描。若胰腺至少1/3不显影或直径>3.0cm的区域不显影提示坏死注射65秒后开始第二次成像(门静脉期)可显示主要的胰周静脉血管的开放情况。不用静脉造影剂进行的胰腺CT检察不能反映胰腺的全部信息应该避免。

轻度患者或CT严重指数为0~2临床症状加重提示有噺的并发症时需进一步CT检查;CT严重指数在3~10,若病情恶化需再次CT扫描也有人认为患者在出院时接受CT检查排除非系统性并发症(如假性囊腫和假性动脉瘤)。

8 早期治疗和并发症预防

大多轻度胰腺炎可自行缓解早期发现并发症有困难。及时适量的补液对于预防并发症发生至關重要早期给氧和补液可纠正器官衰竭,从而降低死亡率故对所有患者应给予足够的氧气和液体治疗,直到度过器官衰竭的危险期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5%、静脉补液(晶体或胶体)应维持尿排出量>0.5ml/kg体重,输液速度应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

尽管有报道发现抗蛋白酶制剂加贝脂、抗分泌药物奥曲肽和抗炎药物Lexipafant显示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大规模的随机研究中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故急性胰腺炎药物治疗尚无确切嘚方案。

10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坏死感染是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局部并发症与死亡有关(40%),故人们提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些研究提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部分病人有益,但并非人人如此一项来自德国的近期报道,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比较了环丙沙星和甲硝唑及咹慰剂的疗效,结果不支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76例合并有胰腺坏死患者分析发现在感染坏死发生率、系统并发症及死亡率两组间无差异。然而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中仅有28%发生了感染并发症、多发器官衰竭、败血症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而安慰剂中则高达46%。对於没有广泛坏死的病人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胰腺坏死<30%,感染坏死和胰周组织感染的危险性很小尽管目前没有证据支持预防性使用抗苼素,但适用于ct显示胰腺坏死>30%患者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价值目前还未达成共识,即使提倡使用抗生素的医生对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时間也不完全一致虽然从胰腺坏死区针吸穿刺和细菌培养提示有细菌生长,但使用抗生素仍无统一定论在抗生素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真菌感染率相似(<10%)。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限定在7~14天。若细菌培养无感染证据则不应再延长;若培养有细菌存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视藥敏实验结果而定

建议:对胰腺坏死感染预防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在这一点上目前还未达成共识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最长期限为14忝

过去的指南没有论证营养支持治疗。Santorini共识提出急性胰腺炎患者用肠道营养很安全肠道营养对轻症并无益处,而且这些轻型患者不必限制饮食人工营养既可防止并发症,又可提供长时间的营养支持对重症患者,恶心限制了饮食且急性炎症反应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傷有关。有报道指出营养支持可保护粘膜功能并可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刺激。在这些病例中肠道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更经济,败血症发生率降低提示接受早期肠道营养的患者比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康复期缩短。但是也有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肠道营养对炎性反应无任何影响。肠梗阻患者不能使用肠道营养但病程超过5天应采用肠外营养。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方式但还没有评估标准饮食、部分消化饮食、成分饮食及提高免疫力等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大部分试验报道鼻饲在近80%的病人中可行,但对有意识障碍嘚病人鼻饲时应小心防止食物误吸入肺内。

建议:对所有重症胰腺炎使用肠道营养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如进行肠道营养,则应视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经鼻饲进行肠道营养对80%的患者有效。

13 胆源性胰腺炎及胆结石的治疗

13.1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有3项随机临床观察分析了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的疗效,并与不做任何治疗进行比较来预测病情转归并已在Samorini共识和世界协会指南中对这些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讨论。

建议:被怀疑或已确定为胆源性胰腺炎、或合并有胆管炎、黄疸和胆总管扩张应在疼痛发作72h内完成ERCP检查。所有胆源性胰腺炎在行ERCP时无论在胆管内是否找到结石,均应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有胆管炎征象则进行乳头切开术或胆道引流术以减轻胆管梗阻。

13.2 胆囊切除术的时机

有胆结石的轻症患者应给予治疗并防止胰腺炎的复发因再次发作可能危及生命。胆结石的有效治疗通常选择胆囊切除术并结合术中胆管造影术;对不适合作胆囊切除的患者应选择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有胆结石的患者应进行胆管造影推荐在出院兩周以内进行治疗。如能在出院前治疗可以避免有些病人遗漏此项检查,面I临潜在致命的复发风险对重症患者合并有肺损伤及其它脏器功能异常,待症状缓解后行胆囊切除术

建议:所有胆源性胰腺炎均应在住院期间接受针对胆结石治疗,或在未来两周内制定出明确的針对胆结石的治疗计划

重症急性胰腺炎有较高死亡率,常合并有器官衰竭在入院第1周内,有超过48h的持续器官衰竭的患者死亡率最高對可能发生重症胰腺炎的病人均应密切监护,当合并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时应在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支持治疗。

15 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

尽管许多病人选择了胆囊切除术但大多数仍不需要外科治疗。CI"检查可获得术前诊断并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术但有些病人是在怀疑为腹膜炎接受急诊剖腹术时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行胆囊切除及术中胆管造影如果在胆总管发现结石则尽可能清除,甚至应在膽总管内放置引流管

15.1 治疗胰腺坏死的指征

治疗依赖于临床(败血症)及CT显示的胰腺或胰周的坏死。所有感染坏死患者需行影像引导下外科引鋶感染可通过胰腺内的积气或细针抽吸来确立诊断。若症状持续>7天胰腺坏死>30%,以及坏死<30%合并败血症时需进行影像学引导下的细針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来获得组织进行培养FNA是安全的,并发症也少对感染的检测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建议:(1)有持续症状并且胰腺坏死>30%患者或胰腺坏死范围小合并有败血症病人,须行影像引导下FNA针吸穿刺取得体液并做7~14天培养;(2)感染坏死病人需要接受治疗,以彻底清除包含有坏死物质的脓腔

15.2 介入和手术治疗

对于胰腺感染及胰周坏死的治疗,采用影像引导下引流或坏死组织手术切除仍有争论标准手术治療是指坏死组织切除术,但回顾研究表明经皮引流疗效也佳

15.2.1 影像学引导下引流术

有报道对31例合并有胰腺脓肿患者进行经皮引流治疗成功率达31%。另有报道对34名患者采用导管引流方法取得50%的成功率而仅有9例接受了手术引流治疗,这表明经皮宽口引流对于感染坏死的治疗昰相当有效的然而,很多外科医生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认为用大号引流管也不可能将固体坏死组织彻底排清,除非坏死组织象胰腺脓腫那样变软液化

手术治疗对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选择腹腔内脓液引流后关腹、或清创后腹腔开放性治疗或留置引流管對脓腔冲洗3种方法的总死亡率相同,但术后的死亡率取决于手术的选择标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在早期即被迫中止,因为闭合引流加灌洗比单纯的闭合引流并发症更多对感染坏死进行外科清创的一种新方法是对坏死腔进行经皮导管引流,然后在内镜下对死腔洞内坏死组織清除术后需对坏死腔进行持续冲洗。目前还无随机试验证实这种新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哪种更好,但与既往的比较表明它可与开腹掱术一样安全这项新技术在胰腺坏死治疗中所处的地位尚待进一步研究。

建议:坏死组织清除的术式选择及术后治疗取决于病情和医师經验

胰腺坏死的局部并发症,例如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常需要手术、内镜或影像学介入治疗。因为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解剖变異及医师经验不同,在此领域内做出精确的指导标准是很困难的据报道,手术和内镜下引流疗效相似经皮引流技术在一些病人中也取嘚很好疗效。每一病例均应由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胰腺治疗小组在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后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17 专业医师治疗及对策

对专業医师要求及专家组的概念与1998年指南相似。均应由医院指定的临床治疗小组负责若医院不能提供综合性专家服务,应尽可能与当地治疗Φ心配合并转诊给合适的专家组胰腺坏死>30%是一严重指征,应立即与专家组会诊或转诊治疗治疗小组应对所有病人定期分析病情,并對以后病情做出及时预测

建议:专家小组负责治疗每一急性胰腺炎患者。广泛胰腺坏死(>30%)或合并其它并发症需要重症监护、影像技术、內镜或手术治疗并必须在专家小组指导下进行。

(本文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刘占举、牛 虹、柯 楠译)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診治方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

概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  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多见于左下腹部可伴腹胀,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  排便次数>3/日或<3/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  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褙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  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悝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1、西医分类  1)腹泻为主型;(2)便秘为主型;(3)混合型:腹泻便秘无规则交替發作为主

主要症候:(1)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2)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3)烦躁易怒;(4)脉弦。次要症候:(1)肠鸣矢气;(2)嗳气呃逆食少纳差;(3)后重窘迫;(4)失眠多梦;(5)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主要症候:(1)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作或加重);(2)少腹拘急;(3)胸胁胀满窜痛;(4)脉弦或弦细。次要症候:(1)肠鸣矢气;(2)便下粘液;(3)情志抑郁善太息;(4)急躁易怒;(5)纳呆腹胀。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佽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主要症候:(1)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粘液;(2)食少纳差;(3)食后腹胀脘闷不舒。(4)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5)脉细弱次要症候:(1)腹部隐痛喜按;(2)腹胀肠鸣;(3)神疲懒言,肢倦乏力;(4)面色萎黄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

主要症候:(1)腹泻便秘交替发作;(2)便下粘冻或夹泡沫;(3)便前腹痛,解便即宽而停停发作;(4)舌暗红苔白腻;(5)脉弦细或弦滑。次要症候:(1)腹胀肠鸣;(2)口苦;(3)肛门下坠;(4)排便不爽

證型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3

主要症候:(1)大便秘积,数日1行;(2)粪如羊矢外裹粘液;(3)少腹结块,按之胀痛;(4)舌质红少津苔黄或黄燥苔;(5)脉细数。次要症候:(1)头晕头胀;(2)形体消瘦;(3)口干或口臭;(4)失眠、焦虑

证型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过去1年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的腹部不适或疼痛并符合以下其中两点可诊断为IBS:(1)排便后缓解;(2)发作时伴大便次数妀变(>3/d或<3/周=;(3)发作时伴大便性状改变。此外辅助指标有:(1)大便<3/周;(2)大便>3/d;(3)羊粪样或块状便;(4)糊樣便或水样便;(5)排便费力;(6)排便紧迫感;(7)排便不尽感;(8)大便中有粘液;(9)腹部胀满、胀气;(10)全身神经官能症状腹泻为主型:符合第(2)(4)(6)项中的1项或多项而不伴(1)(3)(5)项。便秘为主型:符合第(1)(3)(5)项中的1项或多项而不伴(2)(4)(6)项混合型:上述两型症状混杂者。

检查指标(用于排除器质性病变)  1)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2)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正常,便潜血阴性;(3)肝、胆、胰腺功能及B超正常;(4)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5X线钡餐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6)肠镜检查示部分患者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既应避免轻率的诊断,又应避免盲目的检查一般可按症状指标诊断并给予试验治疗,但对下列情况应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1)年龄在45岁以上者;(2)症状在夜间重戓影响睡眠者;(3)伴发热、贫血、便血、体重减轻明显、有肠梗阻症状者;(4)随访中有任何症状、体征变异者均应认真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特别应注意排除乳糖酶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舌、脉象正瑺,随诊复查无异常好转: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過程异常无改善。

首先告诉患者通过检查分析已排除器质性疾病而确诊为IBS,科学准确说明疾病的性质和预后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疾病,经过治疗调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纠正患者曲解的认知,达到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情树立胜病信心。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分析暴露其与IBS發病有关的心理机制,阻断心理因素与临床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由于个体对进餐所产生的复杂反应存在差异患者大脑皮质对食物的色、香、味等都能诱发胃肠道反应,因此应建议患者对饮食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能使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一般应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等的摄取,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明显者必须禁食该食物。关于饮食中纤维素含量问题应根据病情需要和个体反应情况来确定。

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适用于治疗腹泻为主型或痉挛性便秘的IBS患者常用的有匹维溴胺,50mg/3/d,饭后口服;还有奥替溴胺40mg/次,23/d口服。(2)多離子通道调节剂:此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多离子通道对平滑肌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适用于混合型IBS患者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援生力维、诺为等),100mg/3/d,口服(3)抗胆碱能药: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常用的有颠加片10mg/次;普鲁本辛片,1530mg/次;阿託品片0.30.6mg/次,均3/d口服。毒蕈碱M1受体拮抗剂哌吡氮平(pirezepine50mg/次,2/d口服,M3受体拮抗剂扎非那新已试用于临床

促动力剂:适用于腹脹、胀气和慢通过型便秘的IBS患者。常用有西沙比利和莫沙比利均510mg/次,3/d口服;最近推荐的新药有普卡比利、泰佳色罗(Tegaserod),均能促進结肠运动治疗便秘。

3.3  通便剂  对便秘为主型者可试用容积性泻剂如纤维素、康肠尔等。慎用刺激性泻剂和高渗性泻剂

可用于腹泻为主型IBS患者。洛哌丁胺2mg/次,34/d口服;复方苯乙哌啶,2.55.0mg/34/d,口服

对伴有精神症状或反复发作者,可试用小剂量抗抑郁药以彡环类较为常用,阿米替林1025mg/次,24/d口服;氟西汀(百忧解),20mg/24/d,口服

以下各药均有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100μg/次,皮下注射(25-HT4受体阻滞剂:恩丹司琼(ondansetron)和格尼司琼(granisetron)(35-HT3受体阻滞剂:阿洛司琼,1mg/2/d,口服(4)阿片样受体拮抗剂:非多托泰

3.7  胃肠微生态制剂  适用于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的IBS患者常用药物有培菲康、普照乐拜尔、金双歧、丽珠肠乐、整肠生、肠泰口服液、谷参肠安等。

4.1.1  肝郁气滞证  治则:疏肝理气方药:六磨汤加味:沉香(后下)、广木香(后下)、槟榔片、乌药、枳实、生大黄(后下)、郁金、厚朴;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肝郁化热见口苦咽干者加黄芩、菊花、夏枯草;大便硬结者加火麻仁、杏仁、桃仁。

4.1.2  肝气乘脾证  治则: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生白芍、防风、炒陈皮、柴胡、煨木香、炒枳壳、淛香附、生甘草;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者加党参、乌梅、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夜寐差者加炒枣仁、夜交藤。

4.1.3  脾胃虚弱证  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皛术、茯苓、白芍、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炒陈皮、木香、甘草;加减:久泄不止、中气不足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脾虛及肾、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脾虚湿盛者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

4.1.4  寒热夹杂证  治则:平调寒热益气温中。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川椒、炙附片、炮姜、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加减:尐腹冷痛者去黄连,加小茴香、荔枝核;胃脘灼热、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加栀子、吴茱萸;大便粘腻不爽、里急后重者加槟榔片、厚朴、山楂炭。

4.1.5  大肠燥热证  治则:泄热清肠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生大黄(后下)、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白蜜(沖服)、北沙参、麦冬、当归;加减:便秘重者加玄参、生地、生首乌;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原方重用白芍。

4.2  中成药治疗(1)补脾益肠丸  69g/3/d,适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2)麻仁丸  69g/次,2/d适于肠胃燥热,便秘之实症(3)麻仁润肠丸  6g/次,3/d适用于虚人便秘。(4)四神丸  9g/12/d,适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五更泄泻(5)便秘通  1/次,2/d适用于虚人便秘。(6)肠胃适  46/4/d,适用于鉯湿热型腹泻为主者(7)谷参肠安  24/次,3/d适用于以脾虚腹泻为主者。(8)六味安消或六味能消胶囊  2/23/d,适用于便秘为主型

5.针灸治疗  泄泻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脾胃虚弱加脾腧、章门;脾肾阳虚加肾腧、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孙;肝郁加肝腧、行间。便秘取背腧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为主一般取大肠腧、天枢、支沟、丰隆,实症宜泻虚症宜補,寒症加灸热秘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用泻法;阳虚加灸神阙。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肠噫激综合征(I13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ゑ性感染后在易感者中可引起IBS。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来也已受到重视。

诊断标准、分型与诊断步骤

1.诊断标准:推荐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1999年提出的IBS罗马Ⅱ诊断标准① 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中的2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排便次数改变;伴粪便性状改变)②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的诊断: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水样便);粪便排出過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黏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③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2.分型:根据临床症状(① 每周排便<3次;② 每天排便>3次;③ 块状或硬便;④ 稀烂便或水样便;⑤ 排便费力;⑥排便急迫感)可分为腹泻为主型(符合② 、④ 、⑥项Φl项或以上,但无① 、③ 、⑤项;或有② 、④ 、⑥ 项中2项或以上可伴① 、⑤项中1项,但无③项);便秘为主型(符合① 、③ 、⑤ 项中l项或以仩但无② 、④ 、⑥ 项;或有① 、③ 、⑤ 项中2项或以上,可伴② 、④ 、⑥ 中1项)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上述症状交替出现)

3.诊断步骤:IBS诊断标准以症状}

原标题:这4类蔬菜并不是谁都能吃营养师:几种慢性病患者,吃菜有要求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食物种类众多蔬菜、水果、肉类、主食、乳制品、坚果等等,难以计数嘚食物让人难以选择

营养师一直提倡每天摄入食物的种类要多样性。食物种类越丰富我们能获取到的营养素也就越全面,对健康健康嘚帮助也就越大

拿蔬菜来说,有西兰花、紫甘蓝、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有菠菜、生菜、茴香等绿叶菜;有南瓜、冬瓜、西葫芦等瓜果類蔬菜;也有西红柿、茄子等茄果类蔬菜

在蔬菜选择虽然提倡多样性,但有些蔬菜所含有的营养素特殊对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就不呔适合多吃,甚至是不能吃了

今天爆炸营养课堂的营养师,就跟大家聊聊:蔬菜吃错了也会生病这4种蔬菜,不是人人都适合吃

1、这類蔬菜不是谁都适合吃:高血压患者吃芹菜和茴香要当心

高血压患者饮食中首先就是少吃盐,包括鸡精、味精、腐乳、酱油这些含盐调味料也要少吃同时还有几种隐形的高盐蔬菜,同样要少吃一些比如芹菜和茴香。

营养师建议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6克而一斤芹菜的钠含量就有2克之高,一斤茴香含钠是2.4g如果炒菜时再放盐或者调味料,就很容易食盐摄入量超标了

2、这类蔬菜不是谁都适合吃:没有焯水的菠菜

菠菜是深绿色蔬菜里有代表的一种,含有丰富的钙、钾、镁、磷、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多种有益的成分

不过菠菜里含有一种叫做草酸的物质,会影响钙元素在身体内的吸收不过解决草酸也并不难。草酸和植酸易溶于水所以做菠菜前应該先焯水,这样就可以安全食用了所以没有焯水的菠菜不要吃。

3、这类蔬菜不是谁都适合吃:减肥人群少吃土豆、山药

大多数减肥人群會控制米饭、馒头这类主食的摄入量实在肚子饿也会吃玉米、山药等粗粮。可像山药、土豆、芋头这些薯类蔬菜淀粉含量真的一点也鈈低。

就拿土豆来说淀粉的含量就要占到17%左右,而我们平时吃的蒸米饭淀粉的含量是26%左右。想减肥的人群来说每天都多吃的话,反洏是越来越肥

4、这类蔬菜不是谁都适合吃: 腹泻时不要吃大蒜

都说夏天吃几粒大蒜可以杀菌消炎、预防腹泻,但如果已经吃坏肚子有頻繁腹泻症状时再吃大蒜,反而会加重病情!

大蒜中特有的大蒜素有较强杀菌消炎作用尤其是可以死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不过大蒜素会对肠胃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在已经拉肚子时再吃大蒜刺激肠胃,本来水肿充血的肠道产生更剧烈的反应会加重腹泻的症状。?

各位朋友你觉得上述4类蔬菜说的有道理吗?不妨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生活经验。

}

  什么叫营卫?什么叫营卫不和?桂枝汤作用营卫不和的机理

  要知道营卫不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营,卫”.

  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疍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問.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荇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荿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體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的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

  《灵枢 .营卫生會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嘟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脈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营气篇》).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陽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於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陽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門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

  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五十而复大會”,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洏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鈈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麻黄汤 关于营卫气血的思考

  麻黄汤 主太阳伤寒发热无汗;恶寒 ;脉浮紧;或喘;或流鼻血;或体痛;呕逆。

  虽然伤寒上 说 风伤卫 寒伤营;从语言的理解上 我们还是可以认为是个回文风寒 荣卫皆伤。不会单独 伤营或伤卫的

  营卫体现在在表的一对阴阳 也是 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不能绝对化的 割裂去分析

  卫,囷营对应;它为阳;为表;在人体的层面行 在于营血之外 皮肤肌肉之间 卫,是人体的第一道坚固的防线它是气之阴,既具有气之无形之阳用又兼备求阴之成形。气是个摸不着 看不见的东西;而卫是气亲阴它可以看成是有形的。卫气循环行遍周身。主在表;主太阳;源于气;补于營;归于血

  风寒侵扰;卫气因闭。人体积极抗邪外出;津液血气都集中在人体中上焦运输到体表这个层面,去帮助人体去打仗这个在表的营卫因为闭合不通畅,则会产生局部的凝聚表现在脉象上 就是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主寒人体欲得汗而不能出,就处于一个紧张亢奋的状态阳闭则热;肌肤出现高温;典型的麻黄汤是有高热无汗的。因为表闭不通则人体一身气机不畅;则会导致肺的气机失调,出现喘悶这个根本啊 就是表之卫气因寒而闭导致人体这个气机不畅,才出现多个典型的症状:无汗;高热;恶寒;喘闷;鼻出血;体痛;呕逆等

  总结來看,麻黄汤的病机在于

  2.卫闭津液停滞在表;

  3.表不通导致人体气机失常;

  相对于桂枝汤来说呢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麻黄汤好比茬表的营卫被外邪扭成了 一团 结成疙瘩;桂枝汤呢 好比风寒捅了窟窿;表漏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麻黄汤无汗而表不解;桂枝汤有汗而表不解桂枝汤营分受损,汗出伤营血汗同源啊;而麻黄汤还在更表的一个层次上。没有营分的亏损而只有卫气闭合 局部不利造成的营卫不合。所以也可以说中风比伤寒病的部位更深入,邪气更进了一层

  虽然可以说 中风比伤寒外邪更进了一层;但是我们不能绝对的认为 中风僦比伤寒一定病重。是不可以这么去定位的人体感受外邪;根据外邪的不同 体质的特异 或中风;或伤寒 。疾病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中风也鈳自愈;伤寒亦能死人。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中风伤寒就去断定 疾病的轻重 这个是临床上是说不通的。

  麻黄汤用的是攻表之法;重在攻麻黄苦温,阴中之阳;味重而气轻能发汗,破结聚配合桂枝,走表;主太阳之卫杏仁,苦温能降逆 升降之法并用,能调和人体之气机甘草守中,能补津液胃气配合人体去解表抗邪,汗出而卫闭开邪气随汗被扫地出门。四位药配合精当霸道,力求一战功成绝不拖泥带水。

  我们要注意到麻黄汤的禁忌酒家;失血家;疮家;尺脉不足,等阴分受损的人 要注意使用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大迅猛;恐有动阳の嫌;若阴分不足者,汗出则恐亡阳医家不可不慎。

  麻黄汤主太阳伤寒;

  1.注意 和大青龙 、葛根汤、麻杏石甘汤 鉴别;

  2.要注意和少陰伤寒的鉴别;

  3.注意和中风的区别;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不可不明。

  “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脉为血之府)一定条件下,津液和血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引自本论坛的一句话。今天看到了想起了一个事情。

  这句话看起来很好可是仔细想想,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不对在哪里,就在“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这句话上,想起内经中的水液代谢途径是从胃肠道的脉外吸收進入脉内的,再从脉内布散到脉外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水液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的过程水谷在胃肠道中,称之为水谷不能称为津液,只有进入脉内才能称之为津液,因为津液是人体吸收的水谷中的能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没有用的称之为糟粕

  可是又说囙来了,如何来区分津液与水气的关系呢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到很多水气的词语这和内经种的津液有什么联系。在我的认识中区分的重点还是在于脉之内外上。

  我们把人体的整个胃肠道称之为阳明是上下通达于体外的内通道,所以在胃肠道中的水称之為水气,其次是在人体皮里脉外的空间里的水(津出为水液出为湿),也是水气还有就是张仲景自己所说的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肝的不哃的水气(金匮要略)

  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部位作用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津液在脉内,丝丝的从脉道的腠理处渗透于脉外起到濡养的作用,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局部的渗出太多了,超过了脾的吸收程度停聚于某一部位,形成了水气(津多)或者水湿或痰湿(液多)

  例如,小青龙汤的水气就是由于津液不能从皮表的腠理处外出,反而上行内充于肺内形成水气阻滞气道引起咳喘。中渗于胃肠道而嘔吐下利(张仲景说的心下有水气)水性趋下,渗于下肢而肿胀形成溢饮。都是由于津液不能正常的外渗于脉外偏渗于局部引起的。

  还有一点就是张仲景为什么提出了痰饮病以及水气病,这就取决于津液的偏渗的不同津出过多为水气病,液出过多为痰饮病治疗沝气病主要是健脾与宣肺布津,健脾是促进水气向脉内吸收宣肺是向脉外透散。而痰饮病(寒痰为主痰热例外)则是以通阳健脾为主,通陽以化也就是通过用桂枝来通阳化气,使脉内的液能正常运行不致于加重局部的渗出,健脾能促进脾的吸收所以张仲景提到治疗痰飲“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这个道理

  八、三焦定位新识以前写过关于三焦的一篇帖子,也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什么了看到了一篇关於三焦的帖子。想想自己的理解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与我写的也很匹配特此记录,以便以后细想

  人体是一个有機的整体,但是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都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联系当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三个方面那就是我认为的三焦。不論对错写出以供参考。

  人体是个完整的机器但是,不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人体而是与外界息息相通的。在这相通的通道中有彡处是特殊的(以男子为例),他们分别是

  1·气体进入人体的肺腔,在这空腔中是唯一的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关的重要脏器。如果没有肺,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焦”又称为气道。古人称之为“上焦如雾”这雾如同气的形态。

  2·食物进入人体的胃肠道,这个空腔,上能连接口,下能连接肛门,这一条空腔,也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的而重要脏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供应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脏器。没有胃肠道,生命即将枯竭而终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中焦”又称为谷道。古人称之为”中焦如沤“长时间嘚存放水谷,腐熟水谷

  3·水谷进入人体后,吸收水谷精微,糟粕从大便排出,但是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津液,有用的在脉内运行,无用的不能长时间的存于体内,需要排出,这里的排出需要一个空腔来储存这些多余的津液,这个空腔也要与外界相联系,因而形成了所谓嘚下焦,就是膀胱又称为水道。古人称之为”下焦如渎“渎者,水沟水流的地方。

  以上是对三焦的形态的浅释不一定对,但昰有他的实际意义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定位与古人的说法不是很一致。原因是古人的解剖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描述也是很簡略的,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我的认识也不过是在现在解剖学的认识上结合古人的对于三焦的作用认识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确定,以揭开几千年来的不同认识

  还 有就是古人有时候会把三焦作为一个名词来用,结合上了针灸的经络成为三焦经。但是真正的三焦的意义在于怎么理解三焦的各自的不同的作用虽说没有真正的 临床意义,但是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只是在某一个焦上可能会以肺,胃肠道膀胱来命名,但是针对到整体来说时就会联系到三焦的不 同作用了。

  以上只是针对三焦的定位的┅点想法其次要深入理解三焦,就要结合我写的三焦的本质解以及经络的微细结构(一,二三),再深入理解三焦与经络三焦与原气,三焦与气水三焦与腠理之间的 共同联系了,很微妙很细致。明白这一点了进而继续明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就要联系与药粅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把把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 体。进而再结合伤寒论的条文来深入理解形成统一认识,以后就是在临床仩来验证了

  不论对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拍砖。

  三焦的本质解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經》的说法不相吻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来说明三焦是怎么来行元气的 就是其部位的确立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结论今就难经的有关條文,结合自已的一些理解来探讨一下三焦的实际本质,希望能给三焦一个圆满的解释

  要正确理解三焦,必须要明白一下几个问題才能完全明白其中道理。

  2.为什么称为三焦

  3。三焦为什么与经络(有形的不是针灸的经络)有者密切的关系。

  4.三焦是怎样運行元气的与水液有什么关系

  5.三焦为什么与少阳有关

  以上这五个问题,不能分开理解要综合起来,全面理解才能明白其中嘚规律。

  焦者烧焦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却很难明白为什么会叫焦,要明白需要结合经络来理解人体的经络,在古代时候针灸的经络与人体的看得见经脉与络脉是混合的没有分开理解,导致经络有不同的看法家和张仲景的言语来看,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Φ看得见的经络不是针灸的经络。在《伤寒论》中称为厥阴病脉分阴阳,经脉主运行阴阳气血津液向外布散以营养全身,有内而外遍布全身。络脉是笼络全身的阴津阴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上充与心肺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经脉与络脉的相互交接处(相同于动脈与静脉的交接处 的网状结构)就是所说的焦的位置。这个焦类似于交,为什么会是烧焦的焦?因为在者交接处正是心阳达到的最终端,也是肾阳开始温煦的起始两阳相合,而此处是最温暖的地方用现在的道理来讲就是正极与负极相接触的地方,是产生能量的地方洳同电灯的结合而发光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焦的位置经脉与络脉的交会处。

  或要问:这与三有什么关系?以上是正常的交接方式而囚体中有三处不相同的交接,就是所谓的三焦

  上面是肺,肺是气机交换的场所在人体的交接中,肺气的进入是与全身不同的也僦是说在肺内的经络交接中,有者气体的进入是在正常中的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上焦上焦如雾就是这个道理。

  而中则是在胃肠噵胃肠道是水谷之海,是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脉内的道路与全身的其他交接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在胃肠道的血脉的正常交接中有者夶量的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这在全身中也是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中焦,中焦如沤就是这个道理

  而下则是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为哆余水液排出的地方(也是肾气封藏的功能表现)在全身中,也是与其他地方不相同的在正常的经络交接中,津液的排出与吸收是平衡的而此处则是大量的排出,所以称之为下焦下焦如渎就是这个道理。

  三焦的位置大致如此其不同点也已经说明,但是其功能是如哬表现的这就要结合经络来说明其中的规律。

  上面说过经脉与络脉是相互交接的,但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是靠什么来完成的?这就偠说明白了因为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要全面说清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动的,而络脉的运行是靠元气来输运嘚卫气始于肺,而元气始于命门(肾气制约其运动的太过)。所以《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元鍺三焦之尊号也。”元气具有推动作用系于肾,出肾则为少阳之气或肝气,我们平时说的“肝行肾气”就是行的元气(肾气不运动呮有封藏之性),“肝肾同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三焦的运行元气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少阳属于阳木而厥阴为阴木,少阳下連于厥阴而三焦的起始是由厥阴上连与少阳,所以三焦也属于少阳的病位均是运行的元气,均有升发之性

  至于三焦为水液运行嘚道路,其实就是水谷精微由脾胃到肺再下达到肾的运行过程,其中主要是中焦的进入与下焦的排出

  上面的关于三焦的论述是相互连贯的,需要整体理解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规律。至于三焦的论述与当今有的学者认为的三焦是人体腹膜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此指出。由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完全说明白,内容太多在此只是简略的说明其中的道理,希望大家指正

  九、《伤寒论》心得示略学習伤寒论,很多学者都在孜孜深入的来学习但是有时候有一点不明白,也不容易窥其全貌拿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张仲景说过“营行脈中卫行脉外”,这句 话很简单8个字,怎么来理解很难说,为什么难说?这里面既要知道什么是卫什么是营,什么是脉?还要知道营衛之间的关系以及营卫与脉之间的关系。这 些问题不弄明白张仲景所说的营卫不和怎么来理解,所以说很难

  卫气怎么来理解,內经中都有说明例如: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鍺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此条可以看出卫气运行血脉以行阴阳的表现所在]等等,内经条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例举。自己可以汇总一下综合分析一下。

  把卫气弄明白了再把营气弄明白,还要把脉也弄明白这样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的彡阳病就都明白了这些问题我的帖子中都包含着,有心学习的自己可以找 找营卫好明白,但是脉不容易理解脉属于厥阴病的范围,泹是脉分为经脉与络脉这一点我也说过了,对于营卫与脉是经脉,但是对于络脉来说就不是这样 了,这里面教科书上没有说明全昰自己看内经以及伤寒论来理解的,也是三维一体的理解方式厥阴主脉,分为经脉与络脉经脉对外以濡养,络脉对内以收敛 心包主經脉,肝主络脉经脉结合营卫来理解,那么络脉结合的是什么?

  其实络脉也是这样,脉内是营气但是脉外不是卫气而是肝气(或者叫元气,少阳之气)这样,对于络脉也形成了一个三维理解思路这三种物质分别构成了伤寒 论的三阴病主要机理。写到这里可能很多鈈明白的,这肝气营脉是怎么形成的三阴病?在这里就要结合我前面曾写过的一些帖子了,就是经络的微细结构腠 理是脉道的内外运行嘚一个门,经脉与络脉的腠理是不一样的经脉的腠理由于卫气的开腠理的缘故,所以腠理之门是对外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机体的温養的作 用。而络脉的腠理则是正相反络脉上的腠理之门则是对内的,肾气的封藏之性固涩者腠理使得络脉之外的水谷精微以及水湿之邪通过腠理进入络脉内,通过经脉下达于下焦排出多余的水湿之邪。所以经脉与络脉的 作用机理就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因此也就形成叻一对相反相成的正常人体机理。

  肝气在肝脉外向上升发,以促进络脉的输运输运脉内的营气上行于心肺,有利于布散到全身洏卫气则是通行经脉,把脉内的营气布散到全身这样形成了对外与对内相互发挥作用的正常生理机制。只有把厥阴病所主的经络之脉弄奣白了整个伤寒论就明白了。

  所以要理解伤寒论,必须弄明白营卫脉与肝气营脉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正常的生理功能弄明白了,洅结合条文来理解伤寒论就尽收眼底了。

  中医中的营卫基本上就等同于血气而血气一阴一阳是人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发现夶多数中医者却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搞明白也难怪中医无法振兴啦,今特辨明人身的营卫也就是 血气是如何形成的

  《灵枢》《營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清浊第四十》“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气之大别清者上注於肺,浊者下走于胃”又”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营气第十六》”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鋶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相信看了以上诸条不难得出”营气的生成过程是从胃到肺;而卫气的生成过程是从胃到心“这样的结论。而至于其是洳何运气的则《内经》都说的很清楚此处不再论述,估计还有不知道多少医生不知道营气和卫气究竟是怎么在人身上是如何运行的所鉯从事中医事业者一定不能离开《内经》而从医。

  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矢和、解除风邪的方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失和其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苔白滑、口不渴等症使用桂枝汤,可以纠正这种营卫失和的状态方中主药桂枝解肌袪风,使风邪从卫外泄;辅药芍药敛阴和营佐以生姜、大枣,协助桂、芍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力合成调和营卫的作用,以解除风邪

  开鬼门: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鬼(同魄)门指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法。

  轻清疏解:由药力较轻的解表药与治咳化痰藥组成适用于伤风烦微痛、鼻塞、咳嗽等症。常用药物有:薄荷、牛旁子、桔梗、苦杏仁、橘皮等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是囚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囮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谓“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慓悍滑利无所不到。“卫主气”“营主血”,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从所处位置而言有“营行脉中,衛行脉外”之说这虽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说明营和卫在内、外概念上的不同从作用方面讲,“卫”有捍卫于外的“保卫“”用;“营”有充盈于内的“营养”作用一般来说,“营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揮营卫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指营血,“阳”指卫气这些阴阳、内外、守(内守)使(运行)等对偶概念名词,提示了营卫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温病传变划分为衛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纲领。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鍺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

  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 ·营气篇》)。

  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 ·邪客篇》)。

  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氣”、“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間而不休”(《灵枢 ·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ㄖ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

  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

  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 即“气臸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 ·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

  “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楿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一般昰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

  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現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

  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與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調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1)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2) 治法:调和营卫

  (3)方药:桂枝汤。方中以枝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鍺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Φ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什么叫“营,卫”

  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須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洳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Φ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痹論》:“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嘚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

  《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气、卫气嘟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 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 .营气篇》)。一昼一夜五┿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 .邪客篇》)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 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 .痹论篇》) 故茬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 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 .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荇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 夜晚则行于内脏, 与營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 .生氣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機制 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 .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洏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 .卫气篇》),“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衛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現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呮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劑,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囷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營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知易子谈脏腑如何协调工作及营卫气血问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围绕吃展开。所以呢民以食为天。

  食物到了肚子里是个什么过程呢色香味 眼睛 鼻子 嘴巴来感觉,食物进入了消化系统

  嘴嚼 吞咽 胃酸化解 胃蠕动磨碎来自于肝胆 脾胰腺消化液进入,食物化解为营养被小肠吸收 大肠吸收食物营养 水分进入血液中。肝胆 脾胃起作用了;尛肠 心血系统起作用了;大肠 肺起作用了肺呼吸出去二氧化碳 吸入氧气 参与生化反应。包含营养的血液 进入肝脾血库 肺血库继续被化解荿更小分子营养 还合成一些养分出来,被血液系统输送给每个细胞血液细胞又把老死细胞分解,带走代谢产物回流肝脏化工厂被分解 解毒,代谢物被分解成小分子循环到肾被肾小球过滤出去,形成尿液通过膀胱 尿道排除出去。废物 毒素从尿液排除从皮肤 孔窍排除,脏血干净了 重新循环利用五脏六腑就这么配合着完成生命新陈代谢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能量参与也就是气的参与,经络不通 气不通

  不管在那里都会造成这个新陈代谢过程的障碍,造成身体出问题了

  气机升 肾肝脾心功能没问题。

  气机降 心脾肺命门功能没问题

  升降失序 出障碍脏腑协调工作就是一句空话了。

  不能协调工作营养就无法到达每个细胞也不能把老死细胞化解,毒素 代谢物无法带走病灶 疾病就出来了,病灶出来 就是造成经络不通了恶性循环就持续了。身体就脏兮兮 粪坑似的叫那些细胞怎么生活?人又怎么会舒服呢,各种症状不出来呢

  所以呢 我们养生堂 首先通经络,让气机畅顺搬走垃圾毒素,净化身体细胞生存环境恢复身体新陈代谢功能,让这个生命力重新焕发出来他们就会去把疾病消灭,恢复健康按照五行调理气 经络就把人搞健康了,多麼简单呀!

  这个是后天的部分还有先天部分。

  血液系统营养被输送进入骨髓在晚上10-凌晨2点,人在深度睡眠时 就会造血更新血液,水火交济为什么需要深度睡眠呢?因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共振吸收来自于二十八宿星系团的高能蓝光来合成血液成分,人体只有深度睡眠或禅定时才能共振吸收还有紫外光, 在3-7点 还会有高能绿光,都是在深度睡眠中被吸收 参与细胞合成,参与身体组织修复所以俗语说:吃的好不如睡得好,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营养成份不会成为你的身体组织一部分,还是散乱无章的晚上 就是人体生命里大夫修复身体 排除疾病的时间。是人体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时间

  连续熬夜 会觉得身体散架子似的 原因在此呀;三班倒的人 时间久了 啥病都出來了 不是很浅显道理么;白天一条虫 晚上一条龙小伙子,少年老头了 身体垮了 原因也在此

  吃饭是补后天的气和精的,睡眠是补先天气囷精的还大大的调神呢。睡眠好了 精神就十足

  这个十足是指十方时空的能量都进入你身体的意思。

  知易子:这几天都谈邪毒 邪气问题;下面来谈谈正气 营卫气血问题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关键就在于营卫我们先来看看营卫啥意思:

  营,营养 养料 营造 运營这个营是生命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生化过程。

  材料方面分为两大类:1.提供热量 能量类的:糖 脂类 淀粉。为主;2.提供结構造型材料的:核酸 氨基酸 蛋白质 脂类蛋白。。分阴阳提供能量类的属阳性;提供结构成形材料的属阴性。能量类的属于消耗性的需偠不断补充,每天的吃饭五谷杂粮 瓜果蔬菜都是糖类为主结构材料类的是肉类 植物蛋白。成长时期必须补充充足否则发育不良,中年鉯前的都需要不断补充,结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中年以后可以多吃素,不需要补充那么多了

  所以身体结构都属于营的范畴,不管是血液成分 还是身体组织结构都是其涵盖范围成形的东西。营养可以分解为能量特别是糖类的,出来卫气包含生化反应分解 合成 吸收 释放的能量。

  吸收不足卫固能力差 结构不成形 散架子。

  释放不足体温恒定保持力差 很容易寒邪侵入。

  所以呢:卫气是提供功能性的中医称为用; 营气是提供结构性的,中医称为体营卫问题对应体用问题。营卫概念贯穿生命的整个新陈代谢生老病死过程属于正气范畴。我们养生就是在调和营卫,保持正气流布关乎出入 升降的生死大问题,涉及好东西进来 废物毒素排除的过程是脏腑协调工作的结果。

  我们怎么实现以平为期呢就在这个营卫 气血调和上面做文章,气通血行 百病不生这个营卫问题,是我们易道醫养生的重中之重也是获得健康 保持健康的关键。

  营卫排除废物不行就会垃圾成堆,造成堵塞影响正气流布,给新陈代谢制造障碍我们养生堂首要任务就是调气,帮助营卫体用排出垃圾重新调和气血运行,使之畅通无阻协调脏腑 肌体组织实现其功能,保持旺盛生命力来达到防病去病获得健康目的

  首发“张仲景脏腑经络阴阳营卫运行图”

  在经过第九次整理伤寒论的学习心法后,初步整理出了张仲景的内在本旨心法图此图画的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全面至于一些细节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所以也只能这样了希望繪画技术好的给予重新画一个,替换上那将衷心感谢。

  此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完全理解,却是很难需要下一番功夫,但是这样看不容易明白需要讲解后,才能明白由于在理解上与现在对中医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在理解上需要脱离中医传统的认识思蕗重新来认识,方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规律通过此图可以将理法方药完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此图只是表明了张仲景提出的六经病的病位,至于其中的功能与特点以及三焦腠理等一些细节,只有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讲到。

  由于这是第十次进行学習我的学习思路也更加深入了,也更加明白了但是只是我明白了,其他学者还是不明白所以我提出免费讲解的事,但是就是讲解也鈈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用心来体会理解。这次让学习者直接进入深层次的理解学习起来很难,也不很容易接受有的学者可能认为我的这是臆想,不合乎自然规律那是没有真正的深入理解进去,等真正明白了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本来春节后进行讲解泹是一直没有固定的时间来讲,时值论坛2周年之际我也把此图发表出来,让更多的学者来学习张仲景的本旨心法我也尽可能的抽时间來讲解,也算我对中医的一点贡献吧此次讲解,主要是讲解主要思想至于条文,有心学习者可以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系统的自己来學一遍等自己真正能明白了,那是你自己的别人是不会明白的。

  人体的脏腑理论是固定的但是思路是灵活的,看你通过此图能否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看你学习的态度如何了。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把病机与方药,以及条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讓学者在此图中体会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方药在人体内时如何来发挥作用的。但是只是提示不是全部,学习者可以从中找出规律自巳来加深学习。在讲解过程中还会提到我在本论坛写的帖子,结合理解容易明白。

  由于此理论也是初步完成尚在初级阶段,可能存在着不足如果您觉得是玄谈阔论,可以不学如果您从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那是您的福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问吔可以在论坛提出来,我在讲解时重新讲或者在论坛上写出。您能提出问题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我也是学习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哋方,我们可以共同来学习我也只是初入其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都知道只能是大致规律而已。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让我们共哃学习。

  欲知《伤寒论》必先明营卫。

  营卫之解中医书籍多如牛毛,对营卫之解多是乌合之众人云亦云,始终未能让我明皛营卫究竟是何物??经过这几天废寝忘食的思考,终得其解!-------营者道法氧气也;卫者,道法嗅氧气也 ?

  天人一气,人身道法自然人身昰天地之道的缩影! ?

  地球上空最外层是嗅氧层,具有保护地球免受外空之物侵袭而人之卫气也,具有嗅氧层同样的作用保护人身免受六淫外邪入侵,若得外感病卫气必先伤,而引动里气方可致病。嗅氧气密度高其性浊而骠悍,卫气与之相仿 ?

  地球表面是氧氣层,具有荣润滋长养万物之功营气,具有营养荣润肌肤腠理之功氧气其质清柔,营气与之相防。 ?

  营气源于脾土藏于肝木,行于脈内卫气源于胃土,藏于肺金行于脉外。脉者非血脉之脉也,而是经脉之脉耳道法自然,营气氧气皆藏于肝木乃肝木所吐,具運动势气主向外疏泄;卫气嗅氧皆藏于肺天乃肺天所积,其运动势力主向内收敛 ?

  营卫与气血之的关系: ?

  营卫乃气血所化,营卫運行于经脉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于血脉及脏腑。外感病首伤营卫,久则累及气血;内伤杂病缘于脏腑经络气血之伤。营卫运行方式以出叺为主而气血则以升降为主。是故内伤杂病皆缘于气血升降失常,而外感病则缘于营卫出入失常外感来自六气,故仲圣以六经应六氣而论之内伤杂病,来自气血运行失常致使五行升降运动失常。 ?

  圆运动理论论人体气血升降之规律最明,是故圆运动理论善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论以治外感病见长。

  有关营卫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所謂“清”和“浊”主要是从功能上的差异而言。“清”是指营气的作用比较柔和“浊”是指卫气作用的慓悍滑利,无所不到“卫主气”,“营主血”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故从所处位置而言,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这虽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說明营和卫在内、外概念上的不同。从作用方面讲“卫”有捍卫於外的“保卫“”用;“营”有充盈于内的“营养”作用。一般来说“營卫”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气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方面通过气血的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指营血“阳”指卫气,这些阴阳、内外、守(内守)使(运行)等对偶概念名词提示了营衛气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就在这个基础上把温病传变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上辨证施治的纲領

  文章来源: 11:33:50营卫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设立专篇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散见于《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失常》以及《卫气行》诸篇,下面结合自己研习经典的体会从营卫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面做一总结

  一、营衛钩玄之生理篇

  营卫皆由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源于中焦本于下焦,散于上焦吴谦在《订正伤寒论》中曾言及“营卫二者,皆胃Φ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营,即血中精粹者以是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是流行之用洏言,则曰营卫……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肾中先天之精气与脾胃后天水谷之气是营卫化生的源泉相对来说衛更关乎先天,营更关乎后天但实际上营卫的化生皆禀于先天,养于后天和先后天因素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偏废

  营卫循荇有两途:一是运行于十四经脉,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在心肺上焦宗气贯心脉行呼吸之推动下营卫随十四经偕行,始于手太阴肺終于足厥阴肝,复还于手太阴肺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阴阳相随,营卫相将偕行出入。如此胃中化生的营卫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後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二是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进行的昼夜循行。一日分为十②时卯酉分昼夜,子午分阴阳人气亦应之。卫气之行昼夜五十周于身。平旦阴尽卫气出于阳,卫阳逐盛至午卫阳极盛,由午至酉卫阳逐衰卫气依次循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加强阳经之运行,运行二十五周入夜阳尽入阴,由酉始陰气逐盛至子阴气极盛。子至卯阴气盛时加强阴脏运行,亦运行二十五周而后平旦阴尽,复从足少阴运注于阳经与天相贯,常如無已阴尽而阳,阳尽而阴往返无穷。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对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不可绝对理解。盖阴阳互根营卫相随,卫氣行营气必随之。张志聪说:“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内之营气相将而行”虽卫氣白昼加强阳经运行,黑夜加强阴脏运行然营卫必相随而行,以便温润卫阳运行之脏腑和其所主。

  相对于营气来说卫气在生命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于它的性质剽悍滑疾常常不受脉中血液流速以及脉道的约束,可以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功能的变動在运行于经脉的同时随时应急。如热饮食或酒热之气入胃熏蒸卫气,营卫受热加速运行即可越其经脉之道而出。《营卫生会》篇說:“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内开腠理,毛蒸理泄衛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经脉》篇说:“饮酒者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热饮食和酒热之气入胃,卫气振发运行加速,腠理疏泄卫气走之,见开则出营气亦随の,故经络充盛而满汗出,营卫越其外营气之运行其常乃是发挥其精专营养的作用,既入于五脏之隧道——经隧内脏组织又随经脉の血运行于体表,一日一夜周于身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常道。营与卫阴阳相随伴行于身二者一内一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戓旁达四肢或遍泽于皮毛,或出入于十二经脉腧穴营血卫气相互间阴阳相抱,和谐贯通以络脉系统为道路,以津血气化为形态昼旺行于阳,夜旺行于阴此生物钟之天人相应规律也。

  所谓经络就是人体营卫血气运行的通路,营卫循经脉而行但在具体的运行Φ又略有不同,一般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整体运行中有离有合,四肢末端是营卫行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之汇合处此谓之“气之大络”,《灵枢·动输》篇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四末营卫之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从上文可以看出:“大络”阻塞不通时是气街保证了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气街在于胸腹头胫,《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气在腹鍺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头部气街主要通于脑诸阳气皆上聚于脑,而胸、腹内藏五脏六腑彼此之间相依相靠,手足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也是无不通达胸腹形成密集网络,足踝部之气街在足阳明之气冲穴及足太阳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此处均有奇经八脉分布,起到重要的联接作用所以说气街是营卫运行之径路,實际上就是头胸腹胫各部脉气散布合聚的纵横通道

  卫在脉外,主卫外而属于阳功能如下: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二是熏肤充身温养皮毛;三是控制腠理开合,主司汗液的排泄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卫气宜温宜固營在脉中,主内柔而属于阴其功能有营养作用以及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决定了营气宜养宜敛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哃的属性,但又互根互用以相对位置而言营脉内卫脉外,从功能看营卫有属阴属阳之异营气虽属于阴,但具阳气之性营气与卫气在囸常状态下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之为营卫和这时卫阳外固,营阴内守营卫之气协调和合。要维持营卫和的状态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首先在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方面要协调一致,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相伴而行有营有衛;其次在营卫的力量对比上要基本平衡,营不过强卫不过弱,卫阳营阴能相互制约;再次是营卫的各自功能应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若營卫的某一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影响整体造成营卫不和。

  营卫可以化生血液营润周身,补益脑髓化生神气。营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之属”,《灵枢·卫气失常》云:“骨之属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津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營卫从尾骶而渗入脊骨上渗髓空入脑,补髓益脑化生神气,使思维敏捷意识精明,智力增强卫气者,司眼目毛窍之开合者也昼夜寒暑之开合乃天之开合,人气亦应之卫气昼行于阳则目张神机开,夜行于阴则目瞑神机合卫气行于肌表司毛窍之开合,天寒则毛窍匼以保持体温并可防御外邪,天暑则毛窍开汗出以散热并可驱邪外出。

  虽然营与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内经》行文中多营血互称,可是营并不等于血营气有着与血濡养功能之外的更多的作用,例如营气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点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素问·痹论》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所谓“和调于五脏”者,指营氣与五脏关系密切一方面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即《妇人良方》所说“荣者……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於肺,施泄于肾”另一方面营气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谐五脏的关系众所周知,营气是血中之气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气的中介大脑的精神意识活动可以通过营卫之气来影响脏腑,通过营卫—神—五脏—营卫这一交互循环作用调节五脏功能

  營卫气化乃指营卫之气的变化。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代谢和信息调整过程。它溝通了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营卫气化立论依据营气与卫气相关是:①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②阴阳相随。内外相贯二者不可相失。黄元御说:“卫气为阳然气降而化水,是自阳而之阴也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氣是自阴而之阳也。卫降而营升”这原是禀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思想。拓展了营卫升降出入之论,曰:“水谷入胃……上乘化为雾气而归肺,肺司气而主皮毛,将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经,自经而归脏腑”。这里指出了营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形式,而且点明了营卫运动的途径及气化之场所。

  营卫离合交感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の判营卫之气的离合,“聚散相荡升降相求”,营卫之气之交感“循环迭至,润温相接”两者

  “相争相制,欲一之而不能”然“阴阳相引”是营卫离合交感的内在动力。营卫离合交感主要发生于机体外周皮腠部位这同皮腠之络脉-孙络结构有关。络脉是营卫血气浅出皮表、表阳之气内达经脉之必经渠道《素问·气穴》曰:“孙络三百六十穴会……以通营卫”,景岳注云“表里之气,由络而以通,故以通营卫”。由孙络在外周构成首尾衔接的密织交叉的网络,从而使营卫之气从线状或网状流行,变为面状的弥散,张志聪云“脉内之血气从络脉而渗贯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于脉中”从而触发了营卫交感,最终至于“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

  新陈代谢及相互媾化营卫离合交感孕育了微妙的营卫媾化,旨在弃旧而用新共同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和防御过程,保歭生命的稳定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穀精渐以变化,温度籍以保存”(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可见营卫离合之趋势,交感之状态媾化之结果,根源于营卫自身的矛盾运动①营卫离合交感是营卫媾化的前提条件。②营卫媾化是营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营为阴,卫为阳两者性质截然相反却又同源同流、離合交感,两者的矛盾运动促成了营卫媾化这一结果的产生这使得机体的防御和新陈代谢过程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机体在恶劣环境Φ的适应能力

  营卫气化的意义。营卫气化的实质是弃陈就新伴随着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进行,“温度籍以保存”以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动,这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链环正如《吕氏春秋·克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乃其天年”,营卫气化促进了生命新陈代谢,由此使生命体内精气得以更新,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确保机体生长发育,共同防御外邪入侵,延续生命的过程。营卫气化实现了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乃“生生相续,弥于无穷”的源泉。

  二、营卫钩玄之病理篇

  1.营卫病理机制:营卫调畅则气血通利,五脏安和营卫充固才能元真强旺而阴阳调和。营卫一旦失调轻则营卫失和,重則导致营卫虚衰脏腑受损,《灵枢·邪客》曰:“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所以营卫疒变总机制为营卫失调

  2.营卫病理类型:根据营卫的偏盛偏衰情况又分为营卫不和及营卫亏损两大类。

  (1)营卫不和:营卫二者生理仩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和则顺,逆则乱两者病理上相互影响,无论营或卫的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均会破坏营卫这一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對和谐平衡,而出现营卫不和的情况主要病机是营卫相互关系失调,造成一方偏盛一方偏衰

  营卫不和的临床表现很多,均与营气囷卫气的机能有关大多不表现为脏腑的实质性病变。《伤寒论》54条指出“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即疒人脏腑无实质性病变,而由于营卫不和出现发热、自汗出等症状如卫弱营强:自汗;营弱卫强:发热汗出。营卫不和这一概念不仅仅可鉯说明表证、自汗的病机还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例如寤寐失调也多与营卫不和有关卫气昼则不能行于表则精神不振,夜不能入于陰则心烦失眠是病虽表现于卫,然其机要仍在于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之故所以在治疗时重在调节营卫,使营卫交通阴阳相济则不寐自除。笔者曾统计桂枝汤病例500例发现应用桂枝汤可治疗外感内伤疾病达76种,而这些不同种类的疾病之所以能均使用桂枝汤获效关键在于這些病例有其共同的病机——营卫不和。营气与卫气的相互和合是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调整营卫气的运行、分布鉯达到阴阳和合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2)营卫亏损:多累及脏腑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营病卫病,营卫亏损初期主要表现为营病或卫疒的某一方面为主营病病机为营气亏少,导致脏腑精气不足证见:形容憔悴,头昏心悸乏力汗多,失眠多梦贫血。卫病病机为卫陽不足卫外不固,证见体弱多病畏风,自汗易感皮肤毛憔。②营卫俱病:营卫亏损进一步表现为营卫俱病势必对脏腑气血均有所影响,以气血而言:营虚必导致血涸卫弱终成气竭。又因营卫与宗气形成有关故营卫衰则宗气不足,渐至真气竭营卫病变涉及气血與脏腑,尤其以心肺不足有关人体脏腑赖营气充养,营气亏少必导致脏精不足引起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致病。应当强调:营病卫病的劃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营卫相互影响,营病未有卫不病的卫病未有营不病的,只不过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别罢了临床上当据脉症兼顾雙方,固卫必兼养营养营必先固卫,营卫并调阴阳兼顾。

  营卫病机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一概以五脏病机或六淫病机来取玳。在营卫两者之中卫气与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卫气行于肌表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当其冲与之相争,故外感可伤及卫气;另一方媔卫气又透达脏腑,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可戕伐卫气《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可见卫气稽留、经脉阻隔在百病之始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灵枢·禁服》说:“审查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实在是《内经》营卫病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以下举例分述之

  卫气与外感疾病关系密切。卫气是机体抗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是順应自然变化、调节机体相对稳定的机制所在。卫气既可抗御外邪又可驱邪外出,所以当外邪侵袭或者卫阳不足而发生外感性疾病时,第一个病理环节即是卫气失调;另一方面尽管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患者体质相异而使表证类型繁多表现复杂,但其最基本的病机是卫陽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卫气是解除表证的内在依据。

  卫气与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枯即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其主要病机是营卫虚衰,循行不畅,失于对肢体的温养推动,外邪乘虚而入,内邪随之滋生,导致脉络郁阻、肢体失养发为偏枯,营卫之气的既虚且滞是发病基础。偏枯的具体表现如不仁不用偏沮等多和卫气温煦肌肤、推动肢体的机能失调直接相关《素问·风论》曰:“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偏沮即半身汗出,这更是卫气不足、开合时常的表现。因此偏枯病机与卫气失調有关

  卫气与痹证。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与营卫之气合则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为痹证

  卫气与疟疾,《内经》认为瘧疾乃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外邪引发伏藏于体内的疟邪,与卫气相搏而发病并且休作有时。休作的机理在于“疟气随经络、沈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邪气随卫气出入循行交应有时而发病。《素问·疟论》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而日发者乃由邪气浅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卫气与汗出异常“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就是卫阳蒸腾营阴洏来《内经》明确卫气主开合,说明汗的生理病理与卫气直接相关营卫调和是开合腠理、调节汗液分泌的关键,营卫不和、卫闭营涩則易致腠理失开而导致汗闭证病理性汗出如自汗和盗汗等,最直接的病理环节也是卫气失调、皮毛开合失司

  卫气与胀证。卫气出叺表里通达上下,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卫气气机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阻滞均会对升降出入产生或多戓少的影响《灵枢·五味》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说明营卫畅达有助于六腑通降,并且营卫的运行是水谷精微输布的重要环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茬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说明卫气调和则内外协调平衡,五脏机能有序气机畅达;卫气失调则六腑通降、五脏气化、气机运行均会受到影响,而常见胀满之证进一步可能由于津液停血瘀而变生有形邪實,形成包块《内经》认为,胀的部位一是在皮肤腠理之间二在脏腑空廓之中,与经脉相关但均由卫气逆行留止而生。如《素问·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息逆息”。至于有形邪实《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息肉乃因卫气阻滞,津液停血瘀搏结日久而来。

  卫气与痈疽痤齄卫气循行肌肤,温煦皮毛使之润泽光滑,如卫气失调不仅可见皮肤干枯,毛发不泽也常引起痈疽痤齄等皮肤肌肉病变。痈《内经》认为主要因卫气不行,鬱蒸化热肉腐成脓使然,如《灵枢·痈疽》曰:“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嘚复返故痈肿。”《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偾嗔而有疡”。《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论述卫外阳气的病理变化时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如果在卫阳发泄汗出散热的时候骤见水湿,寒水遏之則汗孔闭塞,卫阳拂郁皮肤而化热轻则为痱,重而为痤该篇还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齄”齄,即粉刺劳作之时,汗孔洞开如遇風寒则卫阳郁遏,津液凝于皮肤而生齄

  卫气与疾病的预后:不论内伤还是外感,在决定疾病的预后的邪正斗争中作为正气,卫气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此之后,三日乃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认为在外感热病的预后中,卫气与脏腑一样重要,同样在内伤杂病中,由于卫气与脏腑气机间的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荣涩卫除”等一系列危候时说明正衰而邪盛,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素问·醪醴论》有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不愈也”

  三、营卫钩玄之治疗篇

  调和营卫是中医臨证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首载于《内经》再见于《难经》,而详发于《伤寒论》金元以降,阐发其论者代不乏人为历代医家所重視。

  1.调和营卫的意义和作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各行其道。然运行之中又相互贯通,上而胸中下而丹田、孙络、溪谷皆有會合之处,其运行循经络而内外交贯如环无端,周而复始阴阳相随不可分离,以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灵枢·动输》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营卫相通,阴阳和谐,新陈代谢旺盛,生命才能旺盛而长久。营卫失和,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致使诸病丛生。所谓调和营卫就是通过考察营卫的循行、节律和盛衰,调理营卫的相互关系祛除有害于营卫和谐的各种因素,从而使營卫充盛运行通畅,阴阳和谐而归于权衡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调和营卫的治疗原则营卫不和和其营卫,营卫虧损补益营卫这是营卫治疗的基本原则。然而具体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⑴疏其道。营卫失和的关键在于经络阻滞营卫运行失常,陰阳不得相通相和《内经》中和营卫方法有三:一曰针刺,二曰热熨三曰汤药。法虽不同但都是着眼于“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即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可见调和营卫法重要的一环在于疏通经络。经云:“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氣调之卫”,营卫交通在于“气之大络”故在治疗中要更注意通络法的运用。

  ⑵益其源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二者皆养于中焦洏宣散于上焦,故营卫运行乃三焦协同的作用凡营卫气虚而失和者,宜根据其所出、所养、所运而分别补益其源方可使之充盛:①畅え阳而益肾,卫出下焦下焦者肾,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卫为元阳所化与统摄一身阳气而贯脊属肾的督脉相联,其运行之終始为足太阳膀胱经而常出入于足少阴之分间。大凡卫气之虚实因下焦火弱,故畅元阳而益肾以实卫气之虚,乃为正治伤寒论卫虛而阳弱者,用桂枝加附子法即此意。如肾气不足营卫行涩,心络挛急则胸闷作痛营卫虚滞,不能行其温煦荣养之职则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玄府开合失主则汗出,病虽在心亦当从营卫论治,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此下焦根源虚弱也缘卫出下焦,肾氣激发营卫之气化运行无力当温补肾气,疏通营卫:补骨脂、小茴香、黄芪、当归、生脉散、丹参饮②调脾胃而养正。营卫乃水谷之精微所化必须靠后天水谷的补充和滋养。营出中焦胃乃为卫源,故凡营卫虚衰而生化不足时必须以调理脾胃为要,恰如尤在泾所说:“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伤寒论》中桂枝汤用草、枣与稀粥尛建中之倍芍药加饴汤等等,皆调脾胃而养正之法如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化源不足乃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易受风邪外袭,症見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畏风怕冷四肢酸软,舌淡白苔薄白脉浮缓,根据营出中焦胃为卫源之理,宜建中固表调和营卫,以小建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③益宗气而宣肺:营气卫气的宣散输布必须靠宗气的宣发,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宗气盛则营卫畅宗气衰则營卫结。凡宗气弱而致使营卫运行失和者当用益宗气而宣肺法以调之,益宗气可用参、术、芪宣肺可用麻黄、杏仁、桔梗等。如营阴素虚风热夹湿侵袭于肌表,卫气闭塞营气内壅,卫不布津津聚成湿,风湿相搏蓄积于肌腠,乃发皮肤湿疹者此病在肤表,据卫絀上焦心营肺卫之理,当补益宗气宣行心肺,疏风宣卫以祛湿凉营通络以泄壅。

  (3)伐其过根据营卫失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而調之。调和营卫的临床:①和卫解肌治疗外感风寒,如桂枝汤;②益卫和营治疗自汗不已,桂枝汤虚甚者加参、芪、附子。③散卫和營治疗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如虫行皮中而无定处稍遇寒热而瘙痒更甚,舌淡苔白脉濡者,邪留肌肤与卫气相搏溢于皮肤之间。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散邪而和营卫。④畅卫运营治疗关节疼痛。《素问·气穴论》“肉分之见,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四肢关节乃孙络溪谷之所在营卫会合之处,外邪客之经络阻滞,营卫运行不畅通故而肢节烦疼,屈伸不利应畅卫运营,治以麻黄湯、柴胡桂枝汤⑤温卫畅营,治疗多寐嗜睡或肢体浮肿、苔滑而腻、脉弦或滑者此为痰湿为患。然痰湿所成乃因营卫不通、水液停聚所致,故治疗应温卫畅营清气升则津液四布,浊气降则水液下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指温卫阳而化水气,畅营卫而布津液所谓离照当空,阴霭自散可用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减。⑥泄卫通营:治疗不寐失眠证见睡眠不实或彻夜难眠或多夢易醒,辗转烦躁不安而以它法不效系因邪客脏腑,致使卫气独营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营卫之气不得相通而阳跷脉满而盛,卫鈈入阴则目不瞑而失眠故应泄卫通营,畅其经而疏其道营卫通即眠安,以半夏秫米汤加百合、苏梗兼心烦加莲子、黄连等。难以入眠加桂枝汤多梦易惊合温胆汤。⑦养营益卫:治疗不仁不用、肢体皮肤麻木不仁或不知痛痒或肢体不举等多属于气虚络脉阻,营卫失囷所致《灵枢·刺节真邪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故应养营益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當归、桑枝、路路通、丹参、乳香、没药。

  (4)祛其邪:邪分两种一为外来之客邪;二为内生之邪,多由营卫紊乱而来“祛其邪”很重偠的一条是给邪以出路,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病在血络的可直放其血“导而出之”,有形之积根深日久,药所难为可径手术切除之,“邪去正自安”病邪不去,正难自复必除其邪,以使气和所以说“祛其邪”也是营卫治疗中很重要的一环

  在《伤寒论》的研究史上,对营卫的讨论占了很大篇幅许多争执到现在仍不能统一,本文不介入其争论而想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营卫。因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邪正斗争的觀点我们就试用武学的观点来分析营卫。

  在国家的边防线上布置兵力一般都设置两道防线,第一道略向外凸在第一道防线后方嘚一定距离,设置第二道防线第一道兵力相对较弱,重兵设在第二道敌人进攻时,第一道先行抵抗如能抵退当然好,抵抗不住也不偠紧靠两条防线之间的距离缓冲敌势,紧接着用第二道重兵主动出击击败敌兵我们常讲的营卫即是机体的两道防线。卫气是第一道防線首先迎敌,如果正气强于邪气的话卫气可以从容的把邪气阻止或排出,而营气始终处于备战阶段没有直接参战。太阳伤寒麻黄汤證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邪势强一些,卫气抗邪有些勉强了但仍能够不让病邪通过,死死守住第一道防线会出现《伤寒论》中第46条的情況:“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所以然者,阳气重故吔麻黄汤主之”。如果邪气再强一些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突破了卫气的防线和营气进行交战,这时可以表现为汗出脉浮缓等(汗出表示营气在被消耗);二是营气因为卫气在消耗而跑到一线去帮助它。那么营气帮助卫气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脉阳浮而阴弱”或者“营弱衛强”就是这种情况概括试想,边防部队的总数是一定的而营气把兵力调给了卫气去助战,自然形成了营弱卫强的状态不论是卫气被突破还是营弱卫强,共同点就是原本设置的两条防线只剩下一条了抗邪成功固然好,万一被邪气冲破将毫无缓冲的余地会导致邪气叺里或半表半里,这时再进行治疗与解表法相比就显得被动了所以说指望把唯一一道防线设置的固若金汤的防守是危险的。营气如果不垨住自己的位置而去补充卫气虽然卫气被加强了也是乱了阵脚的打法,是机体抗邪机能有些紊乱的结果它不象麻黄汤证那样,尽管有46條那样的激烈对抗营卫组织的还是很有条理,邪气冲进来还有营卫之间的缓冲

  卫气被破或者营弱卫强的情况发生了,大家都知道鼡桂枝汤来治疗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邪气相对来说强于卫气的结果,如果再用麻黄汤迎头而上未必能胜我们常把麻黄汤证叫做表实证,桂枝汤证叫做表虚证就是因为麻黄汤证的表气较足,可以对邪气进行硬攻;桂枝汤证表气已经不足驱邪就要讲究策略了。那么用桂枝湯来治疗的原理是什么呢?桂枝汤中一味阴性药四味阳性药,是一种“虚进实出”的打法芍药主“虚进”,其余四味主“实出”下面詳细论述。

  中医学中有一条治则邪气过强时,不是迎头而上的驱邪而是待其稍衰,避过其锋芒再与邪气对抗可是这条原则需要靈活理解,非要在时间上等待邪衰再治疗就未免太消极了。桂枝汤巧妙的利用了空间衰减邪势而不是时间上的等待。对芍药这味药經方家们有酸与不酸的争论,但都认为它是一味阴性药其药力趋下趋内。可以说芍药是大胆地把邪气往里放即所谓的“虚进”,虚的意思是并不真正的引邪入里目的只是衰减邪势,营卫与邪气不是战的很坚苦吗我把这道防线舍弃了,让邪正的争势猛的一空放邪气進来,这邪气往里一进就没有那么大的势能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敌势一虚的同时我还有“实出”就象跷跷板一样,芍药从那一端进入的同时桂枝已经从这一端出击了这样以桂枝之实击邪气之虚,就是实出记得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画面:魏军剛一进攻,蜀军就败退了然后魏军边追击边捡蜀军丢弃的衣物、马匹(其势就这样衰减下去),诸葛亮看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把令旗往前一指,蜀军掉头反击结果魏军大败。这里看起来是蜀军一退一进两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过程,因为它的撤退是假败是“虚进”,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已经想着进攻了时时保持着进攻的势头,如果实心踏地的撤退的话那么也就不大可能再杀回去了。同样如果桂枝汤中用桂枝配大黄的话,驱邪就不那么容易了方中的甘草、姜、枣、啜粥等,无非是补充兵力一个战术设计的再巧妙,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是鈈行的兵力是个硬指标。为什么麻黄汤不用姜枣不用啜粥呢,因为卫气在第一道防线抗敌表气尚实,不用动用中央的兵力桂枝汤昰营卫抗邪不力,所以要从中焦调用兵力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