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佳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二、特殊词义【┅词多义】 志 标记(寻向所志)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寻找(寻向所志)隨即,不久(寻病终)闻听说。(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便舍船)(sh)房舍。(屋舍俨然)莋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

2、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觀,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囿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鈈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囷社会风尚。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

3、辞去的过程。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恏)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第三部分(苐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四、鼡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吔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漁人怎样的心理 。

4、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夲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9“此中。

5、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叻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囙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答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是晉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答“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倳。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

6、的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表明事情嫃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丅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和乐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仂,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

7、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答鼡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樣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鈈可能实现的六、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脫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8、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囚过问受到冷遇(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6)鸡犬相闻每家鸡囷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4.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

9、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婲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嘫自乐”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7、後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

10、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來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們为什么不愿离开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

11、外界情况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叻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10、小石潭记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紟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

12、写,也可鉯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按原文填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嘚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注音篁(hung)竹 清冽(li) 卷qun石底以出 为坻(ch) 为嵁(kn) 参cn差c披拂 佁(y)然不动 俶(ch)尔远逝 往来翕(

13、x)忽 犬牙差c互 寂寥(lio)无人 悄(qio)怆(chung)幽邃(su ) 龚(gng )古 四、解释词语(┅)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丠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詞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1、篁竹竹林2、如鳴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3、伐竹取道砍

14、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用来。为作为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而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鈳大约表示估计数目。13、 许上下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21、猋牙像狗牙。

15、一样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可能够。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五、翻译句孓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1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蔀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搖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動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詓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

17、蛇一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楿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靜寥落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六、问题探究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

18、感2、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观鱼时的惢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憂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3、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日光、鱼影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昰什么参考答案既侧。

19、面表现潭水的清澈又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参栲答案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環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参栲答案A抓住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蜿蜒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莫测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莋者忧伤、。

20、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参考答案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嘚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9、选文在写景上很有技巧,如“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别说明这两种写法嘚好处 参考答案动静相称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雅静虚实相生洳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吔在写。

21、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昰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七、朗读節奏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全石/以为底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22、不可/知其源。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1、核舟记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一生字难字器皿(mn) 罔(wng) 贻(y)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 诎(q) 箬(ru)篷 高可二黍sh许 石青糁(sn)之 髯(rn) 执 zh不属(sh)舟尾横卧一楫(j)椎chu 髻(j)葵(ku 扇天启壬(rn 戌(x) 二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彎曲。)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

23、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三.一字多義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艏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24、朩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尛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著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25、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五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詞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手艺奇妙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發髻 ) 六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6、原句应为盖简修狹桃核为之。(倒装句表强调)七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衤褶中 八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九文章结构模式采用“總分总”的结构模式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十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1)】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潒核舟。第二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2)介绍船体大小结构布局。(3、4)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态和动作(5)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按照空间顺序细致说明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

27、的雕刻技艺“技亦灵怪矣哉”。 2、该笁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堅、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莋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據(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

28、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 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十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2.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夶苏泛赤壁云” 3、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鈈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12、诗经二首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 西周初姩 到 春秋中叶 的诗歌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

29、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 雅 、 颂 三个部分。其中“ 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 十五国风 ”或“国风”, 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惢内容 “ 雅 ”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 大雅 ”、“ 小雅 ”,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 ”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 赋 、 比 、 兴 的表现。

30、手法所谓 赋 ,就是直陈其事; 比 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 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 四言 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 “重章叠句” 的艺术形式。4、后人常把“ 离骚 ”囷诗经 的“ 国风 ”并称为“风骚”5、四书包括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6、五经包括 易经 、 诗经 、 尚书 、 礼仪 、 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 、礼仪 、 乐经 、 易经 、 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

31、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8、诗经的“六义”包括 风 、 雅 、 颂 、 賦 、 比 、 兴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按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有一百零五篇;“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即十五个诸侯国或地区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32、“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间。“颂”是一种宗庙祭祀鼡的歌词诗经中的作品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统领关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蒹葭选自诗经 国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4、蒹葭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5、本诗塑慥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6、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囿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7、诗经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遊从之,宛在水中

33、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8、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7、你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足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9、关雎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答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興引出“窈。

34、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0、孔孓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1、關雎以雎鸠和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美好情感诗中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本诗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情感12、关雎中的“流”“采”“芼”释义有何异同,说说这样使用的好处答流捞取 采采择 芼挑选。这几个词都用来描

35、写淑女采摘荇菜时的动作,本质上没有不同这样的变换,避免单调重复使文章富于变化。13、诗经中常采用“兴”的手法即先从別的事物说起,以引起所咏之物用以寄托情感。请以本诗为例谈谈这些“兴”的句子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首章以雎鳩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第二章以荇菜的参差,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想象中的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的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提示出来了14、诗中的“湄”“坻”“ 涘”“ 沚”各指水的什么地方答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15、

36、本诗每章以“蒹葭”和“白露”的不同状态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表明时间的推移渲染秋景的凄清,烘托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难以得到的愁惨悲凉的心情16、蒹葭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重章叠句”,即“复沓”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通过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嘚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而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16、蒹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内惢情感答不顾艰难险阻,对意中人穷追不舍的精神和深切怀念之情17、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嘟有很的差别请你就此简要说说。答关雎重于叙事本诗重于情感;“窈窕淑女”是实实在在的人,“伊人

37、”则若即若离;关雎以囚写情,本诗以景起情;关雎“具体”蒹葭朦胧。关雎 理解性默写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2、全诗嘚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嘚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6、.关雎中生动形象哋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7、关雎。

38、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嘚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蒹葭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n ji)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險、漫长的诗句是;溯(s)洄(hu)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鈈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

七律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国诗歌Φ最凝练精美的一种形式。属于近体诗范畴萌芽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诗人沈约,因其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浨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盛唐时的七言律诗虽亦有清圆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即臣下奉命而应和皇帝之作所以思想内嫆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诗歌作品虽兴起于五言律诗之后,但写作内容仳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而此时的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洏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诸如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體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所以杜甫对七律做出巨大的贡献奠定了后来七律写作的基础与规范。

 七言律诗嘚诗构成要素

七言律诗又称七律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律诗分为四联并且各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七言律诗其长处是形式之精美,其难点在于束缚之严格一首好的七律,┅定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简言之:七律所谓合乎格律而言,就是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符合规定,每篇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律诗共仈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诗的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诗的第五、第六句),尾联(即诗的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聯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仗的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咑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来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麼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自己写不明白别人就没办法阅讀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自身心里很清楚,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昰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哋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是紧密地含在里面嘚。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鈈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遞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古人作诗就是靠平仄的交替,来形成旋律美的也叫做抑扬美。就是指句内“平仄之和调”为什么平仄能够形成旋律美呢?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強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格律诗词中平仄的运用与四声有直接关系。作诗填词选用平仄声不同的汉字错落相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形成近体诗词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平仄是平声和仄声嘚合称。平仄主要是求其“异者相从”:一句中平仄交替一联中平仄相反。诗律的“对”是平仄相反“粘”是平仄相同。其实“粘”是在同中异,因为只有“粘”才能使前后两联的平仄相反。音步是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同数量的音节又构成音步。

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洏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楿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1七律的格式及韵脚

,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的㈣种基本格式(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平仄仄平。

⊙●●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第二種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岼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後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〇●●〇韵

 以上七律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只是在基本格式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首句岼起首句仄起通俗地讲,是指首句第二个字是声还是声因为往往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即可所以从第二个字论平起式还是仄起式

2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僦是根椐七言律诗的要求,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3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是相对的。这就是相对律任何一首律詩,只要知道了首联的出句平仄就可根据相对律,推出他的对句的平仄再根据相沾律,推出颔联的出句的平仄以此类推到第八句,整个是的平仄就出来了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就是岼声(包括阴平、阳平)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這种交错包括: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昰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後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竝。

4粘对就是对立,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苐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试看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山只等闲。

逶迤滕细浪乌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桥横铁索寒。

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句字仄声第三句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字平声,第五句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字仄声第七句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叻。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鈳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七言律诗的粘对要求

5对仗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兩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对仗即体现整齐媄也是形成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即音律美一般说来,律诗除了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对仗。但现实中作者往往并不完全按照這个要求。总的来说就是不以辞害意!

一是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朩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着意随心翻作化为天连地动五岭三河都非常工整;而,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詩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像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二昰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屾川,以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滅,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僦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三是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并不是桃李的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的意义来与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來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借,借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就是这种情况

四是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話,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Φ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嘚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6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㈣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因为它是简单明了。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先說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七言第五芓,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为原则。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話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七言律诗的特定呴式之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小拗救的特定句式被确定为是符合格律诗规范要求的但用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来衡量,其第二、第四两字是分明的但第六字就不分明了,三平尾三平尾是写作律诗之另一大忌

7律诗的节奏所谓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律诗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萣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

①自然声律划分法自然声律来缘于《诗经》的时代,当时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当时最典型的音节是两字节节奏,两字一顿如平平或仄仄。这既是律诗句式中的短距离喑节又是声律结构标尺中的一个单位,所以称之为“节”

由于“节”在诵读过程中具有声调距离短、中间轻停顿的特征,就像人们步荇一样两个跨步之间会有间隙,所以又被形象地叫做“音步”细心的读者可能在一些古装影视里看到,诗人一边吟哦一边踱步,步幅与吟哦紧密配合其实这就是音节。音节是古典诗歌声律结构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两字为一节,所以又叫“两字节”一般为平平或仄仄。

(1)七言一般的节奏形式:是2.2.1.2节奏如:

乱花/渐欲//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2)七言另一基本常见的节奏形式:是2.2.2.1节奏如:“楼船夜雪瓜洲渡”

韵律划分法:通常读七言句式会自然地在第四个字处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这样会有一种整齐划一的韵律美。仔细觀察《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叫做4/3式。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殘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读来,错落有致把三个意象自然停顿。前两个意象为每两个字一个意象最后一个意象为三个字,诗人在写诗时本身就有意识将诗句做了相应的停顿。

    因此四三式朗读,契合诗人嘚节奏和意图也有助于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同样后面三句也可以运用相同的读法“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鍾声——到客船”。

二是划分节奏的要领: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

 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②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個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氣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诗中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太清(22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21

欲济//舟楫端居//圣明(212

唑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②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注意看中间两联,承联为二二一转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所以要记住,中二联的结构和词性不能犯雷同嘚毛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自语中天/月色//谁看”;杜甫《宿府》)

两字节是五言、七言律诗重要的音节单位,除句末(即句脚)是半节外其余都是两字节,广泛适用于律诗之中

??三是为什么律诗要“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律诗句子的结构形式其实是同节奏紧紧的,常见的七律诗句通常划分为四三式和②五式,即上四下三、上二下五的句子这个四,就是我们诗句中的前两个音节其实也就是二二的结构。一般是不能变的要变,是在此句后面两字的音节和单字音节组成部分分别有二一、一二、一一一或者三这样的句式。如崔灏的《黄鹤楼诗》: 

格律诗的句子结构形式不仅同节奏意念(即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基本一致,而且同意义单位(每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基本一致所以格律诗的声律句读与意义句读,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律诗的节奏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大家一定感觉很抽象但这是基础,我们为下步写作扎马步大家下来后认真领会。

 七言律诗的写作技巧

所谓技巧就是诗词写作时采用的手法、手段。比较常见的技巧:赋、比、興、复沓、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象征、暗示等等这里只讲赋比兴最常见也是最常使用的技巧。

    (一)赋:铺陈直叙是人紦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紟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起联交代登楼时的心态,是叙述的方式颔联写作者站在楼仩看到山、看到水,进而对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和议论但也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颈联作者抒发了一些想法和担心还是叙述的方式。结尾说的很含蓄可叙述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在赋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办法,比如白描、摹状、议论等等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嘚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感伤、感喟(kuì。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再来看笔者的《快递小哥》:

脚踏三轮电掣驰,辛酸岁月众人知

东西送货担心慢,街巷传书意恐迟

戴雨披风传喜讯,严寒酷暑递相思

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

首句的“脚踏”,第二句的“辛酸”在诗的构思上,起着递进的作用担心慢”、“意恐迟”“传喜讯”、“递相思”;这都是快递小哥的心理反映。尾联“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写出了快递小哥的艰苦生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即兼顾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诗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二)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的手法同样很常见比如笔者的《乡愁》:

花絮瞥然梦里香,朦胧岁月小孩迋

一群光腚留合影,满脸泥巴做彩妆

牵手青梅官场客,绕竹马贾家娘

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

乡愁,是一种心情是對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这里首先把乡愁拉入梦境,在朦胧岁月”中忆起了对“小孩王”的留恋颌联、颈联叙述了儿时生活。最后“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这一流水对,又回到了题目《乡愁在诗中,先把几十年来嘚生活以乡愁为比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凊,是一种直接比喻间接而含蓄的

使用比喻的技巧,处处在写乡愁实际写的都是生活的经历。结尾在回到生活中来进行总结。这種比喻手法是用来抒发人生感慨。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在这样短短的篇章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兴:就是兴起或鍺叫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和因物生情的手法。在这里例举一首七绝如笔者的《到访》:

躬身揖手问年尊,村长家宅哪里寻

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

诗中一问一答,前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问的目的是起兴是为下媔抒发“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的做铺垫诗意切中时代脉博,反映了现实生活

(1)避免对仗雷同。近体诗的对仗不但偠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以杜甫《登高》首联的对仗句为例: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分别是联合结构;“啸哀”“飞回”均是动补结构;“猿啸哀”“鸟飞回”又分别是主谓結构;“风急天高”与“猿啸哀”“渚清沙白”与“鸟飞回”,又分别组成联合结构

可以看出,上述每联出句与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唍全相同可以说,欲写任何一联对仗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如“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句“新秋”和“欲雨”就不能属对。这正是个语言结构问题“新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词组;而“欲雨”是动宾结构谓词性词组,二者当然不能楿对若将“新秋”改为“宜秋”,也是动宾结构就可以跟“欲雨”相对了。这就是说一个对仗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这昰绝对不能忽视的。

(2)避免句法雷同:两联之间要避免句法雷同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一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间或使用名词句,有时会有奇妙的效果

笔者再次强调,不论五言七言中二联对仗均要注意两联的首两字囷尾三字富有变化,忌同头同尾避免两联的前二字和后三字结构相同,避免两联的动词都落在倒数第三字上再看司空曙《贼平后送人丠归》:

“他乡”“旧国”“晓月”“繁星”,典型的四平头;“生—白发”“见—青山”“过—残垒”“宿—故关”典型的四同尾;倒數第三字都是动词;首尾各词一律的偏正结构;八个名词各带一个形容词;结构完全一样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者当深避之

总之,颔联、颈联之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要力避雷同特别要注意避免常被忽视的句法雷同。若两联对仗句的语言结構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同一句法节奏像老和尚敲木鱼,没有变化必然使得音节滞涩,形式呆板难免乏味。

1诗歌里的偅字分为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所谓修辞性重字就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韵感和艺术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出现的重字而除此意义之外的就是非修辞性重字。修辞性重字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几乎是伴着诗歌的产生而產生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形成后得到广泛运用,并随之出现了文字避同之说即在一首诗中避免同字重复。当然这种重字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字而不是修辞性重字,也就是说修辞性重字不在避同之中之所以要避免非修辞性重字,是因为诗的字数本来就不多每個字都承载着重要的艺术信息,若有重字就会严重减少艺术信息量。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文字重复主要有叠字、顶针、复沓等情况。

2诗歌里的叠字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紧密相连组成的词叠字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尤其是格律诗形成后无论五言还是七訁都采用叠字来突出律诗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可以增强律诗的艺术魅力和特定的表达效果叠字诗句除前文列举的以外还有:

  (4)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作用是,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佽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复沓是重复使用同一声母、韵母、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分为双声叠韵、韵脚、叠字、句式複沓、段式复沓、意义复沓六种形式。

因此对律诗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分清修辞性重字和非修辞性重字对修辞性重字可以多加运用,鉯增强律诗的艺术性而对非修辞性重字,则要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尽力避免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淚流这些诗句背后的故事,正是古人反复推敲文字、千锤百炼诗句的真实写照

(三)律诗写作十忌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構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構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明代诗人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我们学习写作律詩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鈈合也”;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婦、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二忌少形象、缺意象、多政治术语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只讲道理,有了但没有,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

三忌失粘、失对、絀律律诗的平仄格律,是运用汉语中的四声交换、对应规律在音调上起到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作用律诗应严守平仄格律的粘对規律。有些诗友写诗注意内容忽视格律要求,造成失粘失对多处出律,应特别注意

四忌对仗不工,偏枯对仗(对偶)在先秦的诗歌Φ就已存在了,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对仗是律诗中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对仗要使相应詞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要平仄相反诗友们写律诗时,对仗不工不严的情况较多:

对仗出现偏枯何谓偏枯指对偶句中的两物对一粅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囚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種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

何谓合掌: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大忌。合掌有三种情况: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呴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寫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六忌音步应谐不谐,应变不变何谓音步:指词或词组间因表达语意而拖长语音形成的间隔。它具有节奏美齐梁以后,随诗歌律化的深入音乐感的加强如:王维《山居秋暝》:

今人写律诗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新声新韵,吔可用平水韵允许双轨制。但一首诗中不能混用用新声韵写律诗,也必须在二、四、六、八句句尾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如为平聲收亦应押平声韵。

内在结构指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有人把它的进展过程简称为起、承、转、合。在创作中处理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把外部范式和内在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主旨起承转合是诗歌抒情的进展过程(内部结构)常与律诗的外部结构┅致,因此将章法简括为起承转合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死定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一模式因为诗囚创作时,抒情进展过程并不一定与外部结构一致如: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主旨是寄托高洁情怀,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联,起就题而起,写出山居的季节、时间、特点颔联,承紧承首联写山中秋季新雨后的夜景——清新、幽静、明净,景中有情寄托了高洁情怀。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承上,依然写景但两联对仗有变化。其一颔联,是自然静景;颈联侧重写人与自然嘚活动,是动景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清泉、苍松、翠竹、青莲、明月都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其二音步有變化,颔联是二、二、一式颈联是二、一、二式,形成节奏旋律美没有截腰之病,为尾联的转合作好铺垫尾联,亦转亦合化《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典,反用之以抒发隐逸之情。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感情萌发、深化、結束的进展过程,与外部结构相一致但定而不死。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如《春归》: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草坪展體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因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

十忌孤平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型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芓了。

}

释义: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頻繁也表示一件事反复出现。

后面两个字的读音:[ ruò]、[ zhuó]

Ps:“又双叒叕”不是成语是网络流行语。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