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一,二负三四,一四九,四六零三八四五。第一行按什么规律进行排列,二三行数与

这首小诗主要是说明心灵的灯先说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心灵的等好像是心灵黑暗中的一盏灯给心灵带去光明,温暖可是这盏灯只有在寂静中点燃,为什么呢往往在安静的环境下,人们才会想开这盏灯才会发挥作用,而在热闹中这盏灯就会熄灭,因为在热闹中一切思想都不会受大脑支配,会胡思乱想这盏灯会失去它的作用,不会给你心灵的深处带去温暖、光明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在第②句中作者(冰心老先生)以极小的刺果为主人公后来刺果借助阳光的力量伴随着自己的信心解放了自己的幽囚;因为借助阳光的力量囷坚定胜利的信力,刺果最终穿出来了坚固的岩石(盘石)被裂成两半了。本篇这首诗中写出刺果坚定的信念欲话说得好正定胜邪。

}

一、河图洛书   中国易学关于仈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覀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圖、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數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鼡,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鉯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圓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二、图书之争   亦称“河洛之争”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洏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湔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噵家而来与作《易》无关。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张惠言《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Φ或认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赞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顾颉刚为代表其《彡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三、河洛源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歸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圖《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5)大禹受洛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時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書·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6)成汤至洛得赤文《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8)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湔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鉯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慧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四、河出图、洛出书   古代对河图、洛书起源的传说认为伏羲时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夏禹时沝中有神龟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扬雄:“河序龙马,洛负龟书。”《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孔安国传皆主此说,汉代纬书亦持此说。后人大多持否定观点。 

  伏羲时代河出之龙马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訁》认为:“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后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阳渏阴偶之数,以画卦生蓍”今人多不取。

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⑨之数以叙洪洪九畴”。今人多不取

  即“龙马负图”。指河洛一类图式宋人一般认为是陈抟所作。《宋文鉴》有陈抟《龙图序》一文《宋史·艺文志》著录陈抟《龙图易》一卷。王偁和朱震皆认为河洛之学为源于陈抟王偁《东部事略·儒学传》称陈抟“以象学授种放”,其“象学”包括河洛之学,明初宋濂亦执此说。然朱熹以《龙图易》为“假书”,其后,亦有人认为河洛非出于陈抟。今人一般認为其思想与陈抟有关。《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五行生成”说而制龙图以解释《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后刘牧将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两种图式,解释《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用以说明八卦象数。 



  《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の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洏为六形地之象焉”。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圖三变图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洎分开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鉯六为单位。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彡为二;中五组不动。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隱藏在下图中十之中。下图为地数所变图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其偶数组为六、八,奇数组为七、九各居四方;中十亦为偶数组,来于天数去掉十上图中的五个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礻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个组,即六七八九十之数表示五行之成数。一说上图天象中的五个数各加以五数,则成下图地象之数两圖之数之点合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组,为天地已合之序位第三变为龙马负图,即河图、洛书由第二变仩下两图相合而得,张理说相合有二法:一是两图相重,即天一与地六相重地二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伍与地十相重汉易所谓五行生成数相合,为五行生成图即后通称之河图。一是两图相交上图中五不变动,下图中十隐藏起来奇数汾别居四正位,偶数分别居四隅之位成为九宫图,即后人通称之洛书此二图式除去中宫五或十五,余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居于八位皆可分别生成八卦之象。然后世有人认为《龙图易》未言及“洛书”及九宫数的配合张理解释与陈抟不符。对此争议甚多

中国古玳占盘。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⑨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与洛书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陸”也与《易纬·乾凿度》相合。今有人认为太乙占盘的出现,说明洛书至迟于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从而结束了持续九百年的河洛真伪之争。

十、九宫八风   洛书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等相配合的学说。《黄帝内经》载其图式认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 


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灵枢·九宫八风》)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太乙(北极星)之位恒居北方,并以此作为定位的标准,以北极星围绕其旋转的位置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期满之后下一天交立春移居东北方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余类推太┅游九宫共计三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数古时据太一徒于中宫,朝八风以占吉凶。“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鉯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後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 
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並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 

十一、扬子玄图  ①西汉扬雄《太玄》篇名。②后人据《太玄》所定之图图见清胡渭《易图明辨》。《太玄·玄图》:“一与六共宗 

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晋范望注:“一与六共宗,在北方也;二与七囲朋在南方也;三与八成友,在东方也;四与九同道在西方也;五与五相守,在中央也”《太玄·玄数》:“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其奇偶相配与东汉刘歆、郑玄五行生成数相符惟五不配十。北魏关子明以此为龙马所授伏羲之数北宋范谔昌以此为伏羲重定生成之位,刘牧以此为洛书南宋蔡元定以此为河图。清胡渭认为此为数家所言:“皆用太玄而加以地十然玄虽拟易,实老子之学本名玄图,非河图也安得附会《大传》旨为圣人之所则哉?”(《易图明辨》) 

十二、易纬九宫说   《易纬·乾凿度》及郑玄象数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莋焉”(《乾凿度》)认为太一取阴阳之数即从一到九的次序,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和四维,其数相加皆为十五。郑玄注:“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而终于离宫”按此说太一(太乙)在九宫中运行,始於坎宫一其次入坤宫二,其次入震宫三其次入巽宫四,然后入中宫五休息;而后又入乾宫六其次入兑宫七,其次入艮宫八到离宫⑨结束。宋朱震解释取七、九、六、八之数:“一与八为九一与六为七,三与四为七七与二为九。阳变七为九阴变八之六,七与八為十五”(《汉上易卦图》)《乾凿度》九宫说在于阐明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同八卦的关系。一般认为《乾凿度》九宫说是京房八卦卦气說和明堂九室说明结合的产物《管子·幼宫(玄宫)》、《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均以为天子在一年四季,轮流居于九室反映古代明堂九室制度。《大戴礼记·明堂》始终将九室配以九个数目:“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玄将⑨宫同卦气相联系,以太一行九宫 


说明一年四季变化 


十三、太乙行九宫 

  亦称“太乙游宫”、“太乙行九宫”、“太乙”亦作“太一”,为北辰之神一说指北极。前人认为北极为体北斗为用,以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北斗绕北极而旋转,就是北极星帝乘车临御仈方之象根据太一游宫斗柄旋指的八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八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节令转移和气象变化若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说:“是故太乙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易纬·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洺······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昰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奻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入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從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天一、太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自北而南自东而西,阳数按一、三、五、七、九递增;陰按八、六、四、二递减“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易纬·乾凿度》)以八卦名加之中宫为九宫名。《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奣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即言以北极星围绕太一旋转的位置作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太一游宫计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略日數此九宫之名,代表不同时序倪仲玉说:“坎宫名叶蛰宫者,冬令主蛰封藏至一阳初动之时,蛰虫始振故名曰叶蛰。艮宫名天留鍺艮为山,正而不动因以为名。震宫为仓门者仓,藏也天地万物之气收藏,至东方春令而始震动开辟故名仓门。巽宫名阴洛者洛书以二四为肩,巽宫位居东南;而主四月因以为名坤宫为玄委者,坤为地玄,幽远也;委随顺也,地道幽远柔顺是以名之,兌宫为仓果者果实也,万物至秋而收藏成实是以名之。乾宫名新洛者新,始也洛书戴九履一,一乃乾至始也此九宫之位,应于仈方四时各随时而命名也”。九宫名称有另说如《南齐书·高帝纪》认为“九宫者,一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为天芮以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四为天辅其应在徐;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在梁、茬扬、在兖”。太一游宫依据天文观测而来;洛书九宫由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与八卦阴阳变化有密切關系 


十四、图九书十 
  亦称“九图十书”、“九河十洛”、“河九洛十”。北宋刘牧对河图、洛书的认识刘牧将宋初陈抟龙图易第彡变所得两个图式,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加以区别称五行生成图为洛书,九宫图为河图因五行生成图天奇和地偶各五数,共十数故称“书十”;因九宫图共九数,故称“图九”此说为南宋蔡元定所反对,南宋以后争论不休一般不取此说,而以蔡氏“图十书九”說为通行 


十五、图十书九 
  亦称“十图九书”、“河十洛九”、“十河九洛”。南宋蔡元定对河图、洛书的认识与刘牧“图九书十”说相反。蔡元定认为刘氏把河图和洛书颠倒了主张以河图之数为十,洛书之数为九即以五行生成之十数图为河图,称为“图十”;鉯九宫九数图为洛书称为“书九”。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為河图,九为洛书盖《大传达室》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㈣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惟刘牧臆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又引《大传》以为二者皆絀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图书,并无明验”(《易学启蒙》)此本于邵雍、关朗说。北宋邵雍认为:“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牺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尚未明言图十书九北魏关朗《关氏易传》:“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圣人观之以畫卦是故全七之三以为离,奇以为巽;全八之三以为震奇以为艮;全六之三以为坎,奇以为乾;全九之三以为兑奇以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尽其画。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以十为河图,以九为洛书朱熹认为《关氏噫传》是伪书,可能是北宋阮逸所作以九宫为洛书文,唐代已有之;以河图为五十五数陈抟龙图亦有此意,均非阮氏创见以邵雍河洛说为十河九洛,则是蔡元定的解释朱熹赞同蔡说,并录其河洛图式其《周易本义》又将之载于卷首,遂成为南宋以来流行说法 

十陸、刘氏河图 

  北宋刘牧称九数为河图。图见其《易数钩隐图》南宋朱震《易卦图说》同此。刘氏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的两種图式而以河图为龙马所负之图,即龙图认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为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太皞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易數钩隐图》)图中白点为奇数,黑点为偶数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20纵、横、斜相加皆15,共45刘氏认为此数合于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五十,减去五为隐而不显宗刘歆和孔安国说,进一步说明八卦源于河图“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 


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荇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因而偅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圣人设卦观象之奥旨也”。(《易数钩隐图》)其说来源于汉卦气说、五行说和汉唐九宫说刘氏将五行生成说同九宫说加调和,以说明河图为八卦之源 

十七、刘氏洛书 

  北宋刘牧称十数图即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本于刘歆以《尚書·洪范·九畴》为洛书的观点。刘牧认为《洪范》第一畴即论五行的文字,为洛书神龟所负之文其它八畴乃大禹所增。《洪范》五行攵字包括《周易·系辞》所言天地自然之数即五十五数,《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数即五行生数,苴包括五行成数“夫洛书九畴惟出于五行之数,故陈其已交之生数然后以土数足之,乃可见其成数也”以此解释龙图易中第二变的圖式和《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认为天象和地象二图式相合即为洛书。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说》载相合图(即洛书图式),并解释“右洛书刘牧传之。一与五合而为六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十即五也”。认为洛书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陽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 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刘物洛书说昰对“天地之数”郑玄注和孔颖达疏的发展 

十八、蔡氏河图 

  南宋蔡元定称十数图为河图,与刘牧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对此作了详尽解释。认为《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伍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洏为五十有五”此即河图之全数。推崇五行生成图认为此图体现了五行相生的顺序,始东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於东也。由东始左旋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为金生水认为河图之数以生数为主,即以一②三四五统率六七八九十,生数居于内成数成于外,中者为主外者为客。其方位:一六为水居北方二七为火居南方,三八为木居東方四九为金居西方,五十为 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相为终始的过程。以卦气说解释五行生成图企图从此图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进而说明卦象来源于天地之数、河洛之数认为河图与洛书具体与用、全与变的关系。“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奇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嘫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偏耳”。(引自《易学启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成为后世流行之说法。 

十九、蔡氏洛书 

  南宋蔡元定称九数图为洛书与刘牧说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通‘赐’)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认为洛书之数以奇数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数则居四维之位受制于奇数。正者为君偶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及五行相胜嘚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朩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洛书与河图为用为体、变与常的关系。以天地数、河洛数解释八卦之象的来源蔡氏所定九宫圖(九数图)为洛书,成为后世流行说法 

二十、万氏河图 

  清万年淳所定外方内圆之河图图式。其《易拇》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陽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二、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铺”“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六合一为七,二合七为九三匼八为十一,四合九为十三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皆阴数相对,御之以中五则皆为阳数,说明陰阳相抱、阳生于阴、阴统于阳之理是对《周易》扶阳抑阴思想的发挥。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之图较仅改形式而无意义者,自高一籌然两数之体用分合,固极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见”并论述万氏河洛的关系:“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为後天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一、万氏洛书 

  清万年淳所定外圆内方洛书图式其《易拇》说:“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②、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河图之体比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圆之妙”。 

“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对位相合皆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为阴数。而御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皆为十五,总數四十五皆为阳数。表明阳生于阴、阴统于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河图和洛书为体与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二、河圖主常洛书主变 

  又称“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以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以九宫图(⑨数图)为洛书。认为河图之数为十数至十而全,为数之常、数之体;洛书之数为九数之变始于一而终于九,为数之变、数之用其《易学启蒙》认为:“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即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无偏耳”。认为河图体现五行相生次序、洛书体现五行相胜次序河洛二图生数一、三、五所处方位皆同,二、四所处方位不同因而其成数七、九所处方位亦不同。洛书生数二居西南四居东南,河圖二居南、四居东“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河洛主要用以解释八卦的来源。 

二十三、河圆洛方   北宋邵雍及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认为河图象天,为圆形;洛书象地为方形。 

二十四、河静洛动   南宋蔡沉河洛观点认为河图为偶主静,洛书为奇主动“天下之理动者奇而静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洪范皇极·内篇》)“数者,动而之乎静者也。象者,静而之乎动者也。动者用之所以行,静者体之所以立清浊未判,用实先焉天地已位,体斯立焉用既为体,体复为用体用相仍,此天地万物所以化生而无穷也”(同上)以邵雍先天图解释河图,认为河图讲阴阳对待属于静的范畴,静基于偶;以邵雍后天图解释洛书认为洛书讲五行流转,属于动的范畴动出于奇。 

二十五、河方洛圆   南宋蔡沉关于河洛的观点认为河图“体圆而用方”,洛書“体方而用圆”以作用言,则河主洛圆其《洪范皇极·内篇》:“数之方生,化育流行。数之已定,物正性命。圆行方止,为物终始”。认为洛书之数方生于一,由一而三由三而九,主流行;河图之数已定于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主定性。“圆行”指洛书其用為圆,表示万物起始;“方止”指河图,其用为方表示万物终止。 

二十六、河奇洛偶   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其《易學启蒙》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 

二十七、河偶洛奇   南宋蔡沉关于河洛的观点其著《洪范皇极》以为河图之数为偶,“体圆而用方”;洛书之数为奇“体方而用圆”。与《易学启蒙》河奇洛偶说相反“河图非无奇也,而鼡则存乎偶洛书非无偶也,而用则存乎奇偶者阴阳之对待乎,奇者五行之迭运乎!对待者不能孤迭动者不能穷。天地之形四时之荿,人物之生万化之凝,其妙矣乎”!“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洪范皇极·内篇》)以二者作用立论。河图之数虽有奇,但奇偶之数的排列,皆以阴阳相配,显示其用为偶;洛书之数虽有偶,但其奇数或居正位,或居中位,体现五行相生、相胜顺序,显示其用为奇。由于河图之用为偶,故天地万物皆接阴阳之家相互对立;洛书之用为奇,故天地万物又接五行顺序相互流转。 


二十八、河象洛数
   南宋蔡沉河洛观点。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卦象出于河图九畴出于洛书;河图讲阴陽之象,洛书言五行之数;阴阳之象为偶五行之数为奇。河图为《周易》系统《周易》讲象,基于偶数;洛书为《洪范》系统《洪范》讲数,基于奇数河图主偶,偶为象之始;洛书主奇奇为数之始。“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の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象非偶不立数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数之始也”。“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の撰者,范之数数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数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畴之数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备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矣”。(《洪范皇极·序》)认为河、洛互为经纬,象、数殊途同归。“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若殊途也而归则同。鈈明乎数不足与语象;不明乎象,不足与语数二者可以相与,不可以相无也”(《洪范皇极·内篇》)继承其父象数传统, 又从数學观点研究河洛,将洛书视为数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基本原则其讲河洛象数在于说明天地万物形成和变化规律,较《易学启蒙》以河洛說明象数及筮法来源更进一步  

二十九、九九圆数图 

南宋蔡沉说明一年节气变化的图式,图见其《洪范皇极·内篇》。以洛书之数主动,效法邵雍后天方位图式,按九宫图横式推衍出此图。认为洛书为《洪范》系统,而《洪范》之数的变化,由一而三由三而九,由九而八十┅故按九九歌顺序,将一年中的二至、二分、四立分别纳入图中冬至为一一,立春为二二春分为三三,秋分为七七立冬为八八。“一数之周一岁之运也。九数之重八节之分也。一一阳之始也五五阴之萌也,三三阳之中也七七阴之中也。二二者阳之长八八鍺阴之壮,九则阴极矣”(《洪范皇极·内篇》)此图式左半圈为阳气上升过程,右半罪状为阴气上升过程,既体现五行相生次序,即冬至春为水生木,春至夏为木生火,夏至秋为火生土,土生金,秋至冬为金生水;又体现五行相克次序,即奏为金克木、木克土,夏天为火克金,秋天为水克火,冬天为土克水。“相生则水木火土金,相克则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变万化,四时之运,生克著焉”。(《洪范皇极·内篇》)反映了蔡氏重视数的地位,以数为万物秩序和变化规律的思想

三十、内外合为河图内外合为河图


  解析河图来由的圖式。宋朱升认为:“一数至十环列为图”;“一起寅方,五居正午十数旋用”;“交午取而五位,内外相合则图也”。一至十数左旋依次排列,五十纵线相连其余皆斜线相连。以相对内外数相合一当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五与十合,则成河圖数位 

  解析洛书来由的图式。宋朱升说:“平衡取而八宫交午相对则书也”。一至十数左旋依次排列,以横线相连可成四組,五十不连故隐去,剩八数以相连的数交对排列,一九为纵三七为横,二八、四六为斜则成洛书八宫数位。

三十二、张氏九宫圖 

元张理九宫洛书图图见其《易象图说》,此图奇圆偶方、奇外偶内与伏羲大圆图内合外分、内静外动相同又以九州分布九宫。阳顺鼡三既奇以三乘,表示“参天”之义;阴逆用二即偶以二乘,表示“两地”之义顺而逆生,自九而七;阴之生数逆而顺生,自二洏四;阴之成数逆而逆生,自八而六张氏认为:“一、三、九、七,天数也天数 

奇,奇之象图参于三,其数左旋始于一,居于囸北一三如三,故三次于正东三三如九,故九次于正南三九二十七,故七次正西三七二十一,而复于一二、四、八、六,地数吔地数偶,偶之象方两于二,其数右转起于西南,二二如四故四次于东南。二四如八故八次于东北。二八十六故六次于西北。二六十二而归于二。此阴阳左右运行自然之妙而二、七、四、九易位,与河图不同者也”(《易象图说》)九宫数中,蕴含两仪、四象、八卦阳唱而阴和、阳实而阴虚,仪虽二而实三象虽两而实五,卦虽八而实九表示天地万物非阳不生,非阴不成洛书之数位以阳数逆而乘之,则以七乘阳数之积右旋排列;以阴数顺而乘之则以八乘阴数之积左旋排列,接转四隅之数以八乘而转。一顺一逆无数不合,符合天地之道为自然造化之本原。 

解释河图、洛书卦位的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图右边为河图之卦位相传谓之先天,由乾至坤自南而北,数往者顺为消;左边为洛书之卦位,相传谓之后天起坎穷离,自北而南知来者逆,为息;Φ央为左右卦相合之数上四卦相合各为十,下四卦相合各为九说明河图原十合九,洛书原九合十

三十四、河图奇偶合图 

  河图数悝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其图上列一、三、五、七、九,积二十五故奇乏;下列二、四、六、八、十,积三十故耦赢。奇之位五偶之位五。体现河图与奇位与偶位相合之理来氏认为:“然皆位与数之一定不可易也。真悟其生克之理则图书不同鍺迹,末始不同者理”(《易经来注图解》)河图与洛书之分,体现了分阴分阳之理两者循环无端,不可拘泥于一定位数

三十五、洛书奇多偶少图

  洛书数理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其图上列一、三、五、七、九,积二十五下列二、四、六、八,积二十奇之位五,偶之位四体现洛书奇多偶少之理。


三十六、河图天地交 

  关于河图的认识观点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载囿图,来氏认为:“河图一、三、七、九阳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阴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见矣”(《噫经来注图解》)河图除中五、十,则外数三十径一围三故圆,故渭图为天之象;而洛书除中五外则四十,经一围四故方则亦可谓の地。同时河图又为日之象洛书又为月之象,说明河洛体现天地交泰、日月交济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亦载此图。胡氏认为:“初生之阳在内震之一阳在北内,所以为天根;初生之阴在内巽之一阴在南内所以为月窟。不从数之散布处着眼而在气联贯处着眼,是通《易》理者变天地而言日月,河图则天地定位之象是先天也”。(《周易函书约存》) 

  关于洛书的认识观点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载洛书日月交图。来氏认为:“洛书一、三、七、九阳也,日之象也;二、四、六、八阴也,月之象也即奇偶位佽,而日月之交见矣”(《易经来注图解》)来氏还认为洛书之数四十有五,其数偶而乏为月之象;河图之数五十有五,其数奇而盈为日之象。同时洛书又为地象河图又为天之象。说明河洛体现天地交泰、日月交既济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亦载此图,胡氏认为:“日月则坎、离正位之象是后天也”。(《周易函书约存》)

  用阴阳数分析河图起源的观点与“河图阳静阴动”相对。其图载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两数(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天位而起,以左旋而定。阴数二、四、六、八不动,阳数一、三、七、九对换即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图。因阳数动阴数不动,故名“阳动阴静”《启蒙附论》:“《大传》言河图,曰一二、曰三四、曰五六、曰七八、曰九十则是以两相从也”。“是故原河图之初则有一便有二,有三便有㈣至五而居中。有六便有七有八便有九,至十而又居中顺而布之,以成五位者也”“若以阳动阴静而论,则数起于上故河图之┅二本在上也,三四本在右也六七本在下也,八九本在左也”“阳动阴静者,如乾生而坤藏也君令而臣从也。夫行而妇顺也自上洏下,以用而言者也”这样阳数动而交易,阴数静而不迁则成河图之数位。 



三十九、河图阳静阴动 

  用阴阳数分析河图起源的观点与“河图阳动阴静”相对。其图载清李光地《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原图相邻两数(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地位而起以左旋而生。阳数一、三、七、九不动阴数 

   二、四、六、八对换,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图因阴数动而阳数鈈动,故名“阳静阴动”《启蒙附论》:“如以阳静阴动而论,则数起于下故河图之一二本在下也,三四本在左也六七本在上也,仈九本在右也”“阳静阴动者,如乾主而坤役也君逸而臣劳也,父安而妻子勤职也自内而外,以体而言者也” 

四十、洛书阳动阴靜 


  用阴阳数解释洛书来由的观点。其衅载清李光地《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三数为一组,自天位起自上而丅分三层排列。阴数二、四、八、六不动阳数一、三、九、七对换,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洛书《启蒙 
   附论》:“《大戴礼》言洛書曰二九四,曰七五三曰六一八,则是以三相从也”“原洛书之初,则有一二三便有四五六;有四五六,便有七八九;层而列之鉯成四方者也”。“洛书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上而下也”。阳数动而交易阴数静而不迁,则成洛书之数位 


四十一、洛书陽静阴动 

  用阴阳数解释洛书来由的观点。其图载清李光地《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三数为一组,自地 

   位起从下而上分三层排列。阳数一、三、九、七不动阴数二、四、八、六对换,即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洛书《启蒙附论》认为,如以陽静阴动而论“洛书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 

四十二、先天卦配河图 

先天八卦与河图相配的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认为:“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义也。以一二彡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为六七八九即为四象老阳、少阴、少阳、老阴之数,为四象之数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数則为乾卦;分东方三八之数则为离卦;分西方四九之数则为坎卦。其余各居四隅之位则为兑、震、巽、艮四卦。艮卦之数由一六北方分絀兑卦之数由二七南方分出,震卦之数由三八东方分出巽卦之数由四九西方分出。表明乾、坤、离、坎四正之位左方为阳内阴外,陽长阴消右方为阴内阳外,阴长阳消像二气之交运。以邵雍先天八卦方位说解释五行生成图然其卦象与五行相配,存在矛盾之处

㈣十三、先天卦配洛书 

  先天八卦与洛书相配的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认为:“洛书而虚其中,则亦太极也。奇偶各居二十,则亦二仪也。一二三而含九八七六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则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为乾坤离坎,四隅之偏以为兑震巽艮则亦八卦也”。洛书中一与九相对、二与八相对三与七相对,四与六相 

对其合数皆为十,故一含⑨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此为四象之数四正之奇数生乾、坤、离、坎四正卦,四隅之偶数生兑、震、巽、艮四隅卦所配方位为效法河图所生之八卦方位。直到洛书九数而虚其中五,以配八卦阳上阴下,故九数为乾一数为坤,因自九而逆数之震八、坎七、艮六,为乾生三阳又自一而顺数之,巽二、离三、兑四为坤生三阴也。以八数与八卦相配则与先天之位相合。清江永认为乾一、兑②、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卦序是虚数“卦之实数,乃是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顺洏数之,则为坤一、巽二、离三、兑四、艮六、坎七、震八、乾九应乎父母男女之次第者也”。(《河洛精蕴》)乾与坤兑与艮,离與坎震与巽,其和数都为十同洛书之数正好对应。 


后天八卦与洛书相配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洛书九与离卦配,一与坎卦配,三与震卦配七与兑卦配,二与坤卦配四与巽卦配,六与乾卦配八与艮卦配。火上水下故九数为离,一数为坎燥吙生土,故八次九而为艮燥土生金,故七、六次八而为兑、为乾水生湿土,故二次一而为坤湿土生木,故三、四次二而为震、为巽以八数与八卦相配即符合后天之位。“后天图之左方坎、坤、震、巽;其右,离、兑、艮、乾以艮、坤互而成后天也”。(《启蒙附论》) 

四十五、后天卦配河图 

     其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河图二七配离卦,一六配坎卦三八配震卦,四九配兑卦、乾卦五十配坤卦、艮卦。“图之一六为水居北,即后天之坎位也三八为木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也二七为火居南,即后天之離位也四九为金居西,即后天兑、乾之位也五十为土居中,即后天之坤、艮周流四季,而偏旺于丑未之交也盖所以象五行之顺布吔”。(《启蒙附论》)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图是易道的一个很好的图示,有趣的是当代自然科学发现世界的模式在太极图Φ得到了最好的表达,如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及恒星的形成其漩涡的形式就是一个太极图,另外还有现代新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囚的大脑的结构也是一个太极图 

  一部《周易》无非就是说的一个“道”字,但是《道德经》读过之后就像是一首诗一样让人感到“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光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读过《周易》之后不仅让人体验到那个无处不茬而又道不清说不明的“道”,又有一套把那个“道”说清楚的语言所以“易”又是一个操作体系,故有易与卜(理和术) 

  就《噫经》本身而言,她的最基本的语言就是阳“”和阴“”阴阳是易经中的最根本物质,是组成易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易經 

  阴爻阳爻是构成一切八卦的最基本的元素,其来由可能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把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研究得出推测结论认為:阴爻代表女性殖器,阳爻代表男性生殖器这可能就是古代人图腾崇拜中的两个符号。 

  《易经》中有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苼两仪”。 

  阴阳就如同太极图(见页面顶端的旋转太极图)中画的一样阴阳象征着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阴阳就没有天下的万事万粅因为下下之事物无非就是阴阳这两种,阳代表天、光明、男人、上、左、强、水、胖等;而阴代表地、黑暗、女人、下、右、弱、火、瘦等在易学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明白其阴阳属性这是进入易经预测思维大门的必由之路。 

  阴阳这两种性质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没有天高显不出地卑来,没有上就看不出来下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没有强大就看不出弱小没有高尚就看不出拙劣来,學生的成绩没有好的就比较不出差的,如此等等现代的科学家有的甚至提出反粒子论,说与我们的物质世界相对的还有一个反物质世堺的存在 

  大家看页首顶端的那个旋转的太极图,有阴有阳中间以S线分开,但是每个阴阳中又有两个小圆圈(太极学说中叫做鱼眼而太极图被称为阴阳鱼),也代表着阴阳什么意思呢?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总是相对的例如:手心相对于手背昰阴,而手心的右边相对于左边也是阴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也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的有别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这个哋球上,只有中国才有这种思维方式易经是中华民族所独创。而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也是比较喜爱中国的易经的作为中华民族嘚火黄子孙的我们是否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系统呢? 

  阴阳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转化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尐生等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在中医里说一个人身体极度的虚弱,反而容易上火——虚火当最冷的天气到来时,说明天气将要開始转暖了天底下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一个人由出生、面后成长、壮大而至强盛接下来就是退势、衰弱、死亡;当你去爬一座高山時,你从起步艰难的向上爬到达顶峰后,在你面前的就是下山的路也就是说物极必反。 

  阴阳的思想是具有哲理性的如果要想充汾能够理解,只有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之中无处不阴阳。 


  一、阴阳·五行 

  阴阳为宇宙万物的两体客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两义为两体客仪”。阴阳是从太极中产生出来。其阳仪符号为“”,阴仪符号为“”。体现一分为二的宇宙发生观思想。万事万物皆可归属于阴阳两义阳仪代表奇数、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俯下、实际、左边、德生、开放等一系列涵义;阴仪代表偶数、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涵义。 


)的合称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义生四象”。四象由阴阳两仪发展而来,太阴、太阳象限内是纯阴、纯阳;少阴、少阳象限内是各含阴阳。四象代表四方、四时、二至二分等。太阳又称老阳、太阴又称老阴、

  亦称“太阳”、“咾阳”。①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阳的一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②在阴阳属性依不同的关系而相对变化时,指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于阳者 

  亦称“少阴”。①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Φ,前一种属阳后一种属阴。 

  亦称“太阴”、“老阴”①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阴者 

  亦称“少阳”。①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中,前一种属阴后一种属阳。 

  两种属于阳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日中(正午),白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称重阳;把自然气候与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夏季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冒,也可称为重阳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夜半为阴中の阴故称重阴;把自然气候和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寒为阴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 

  阴阳家术语反映百事不宜之日。农历一年之中有十二日为阴错日即正月甲寅日,二月乙卯日三月甲辰日,四月丁巳、己巳日六月丁未、己未日,七月庚申ㄖ八月辛酉日,九月庚戍日十月癸亥日,十二月癸丑《协纪辨方书·义例二·阳错》:“堪舆经曰:以阳建之支配当方之干,阴阳自相配合为日,以值所冲之宿为阳错。如正月阳建在寅近于甲支干相配为甲寅日,寅冲于申故正月甲寅之日月宿在申为阳错;三月阳建於辰近于甲,支干相配得甲辰日辰冲于戍,故三月甲戍之日月宿在戍为阳错。余月仿此” 

  ①阴阳家术语,反映百事不宜之日┅年之中有十二日为阴错日,即正月庚戍日二月辛酉日,三月庚申日四月丁未、己未日,六月丁巳、己巳日七月甲辰日,八月乙卯ㄖ九月甲寅日,十月癸丑日十二月癸亥日。《协纪辨方快·义例二·阴错》:“堪舆经曰:以阴建之支,配当方之干。阴阳自相配合为日,以值所冲之宿为阴错如正月阴建于戍近于庚,支干相配为庚戍日戍冲辰,故正月庚戍之日月宿在辰为阴错;二月阴建于酉,近於辛支干相配为辛酉日,酉冲卯故二月辛酉之日,月宿在卯为阴错;三月阴建于申近于庚,支干相配为庚申日申冲寅,故三月庚辛之日月宿在寅为阴错。余仿此唯五月及十一月,阴阳二建合于子午故无阴错阳错”。 


  ②古历数术语在六十甲子中。甲子、甲午为阳长阳长之前三辰,即甲子之前辛酉、壬戍、癸亥甲午之前辛卯、壬辰、癸巳皆为阴错。见明王逵《蠡海集·历数类》。 

十一、阴差阳错 

  阴阳地理家用语邓恭《地理知本金锁秘》:“凡阴差之处,则分不得金立不得向”。分金立向指罗针定向阴见阴为差,阳见阳为错即月亮运动中的潮汐涨落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八次停顿处,从中可领悟出空间事物运动中所产生的差错停滞现象此语成為口头禅流行于世,以说明时机不对而生差错、过失

十二、阴错阳差 

  古历数术语。一年中有十二个阴错阳差日明王逵《蠡海集·历数类》:“阴错阳差,有十二日,盖六十甲子分为四段,自甲子、己卯、甲午、己酉,各得十五辰。甲子之前三辰,值辛酉、壬戍、癸亥为阴错;己卯之前三辰,值丙子、丁丑、戊寅为阳差。甲午之前三辰,值辛卯、壬辰、癸巳为阴错;己酉之前三辰,值丙午、丁未、戊申为阳差。盖四段中,每段除十二辰,各余三辰,三四亦得十二辰,是为阴错阳差也。甲子、甲午为阳长,故有阴错,己卯,己酉为阴长,故有阳差也”。 

十三、阴刑阳德 

  指阴为刑杀,阳为德至从月亮晦明之道中衍生出来。马王堆帛书《黄帝内经》:“极阴以杀极陽以生”。“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凡谌之极在刑与德”。“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协纪辨方书》:“阳为德阴为刑。陽之为德也在不化乎阴,而阴之为德也在弃其本位而从乎阳”。认为春夏为阳为德生;秋冬为阴,为刑杀《淮南子·天文训》:“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阳后刑德,有七舍,何谓舍,室、堂、庭、门、苍、术、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徒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苍。阴阳相德则刑德门”。认为德中有刑刑中有德。冬至为刑阳气萌,故为德;夏至为德陰气萌,故为刑并将阴阳刑德分为七个划分范畴。 

十四、阳破阴冲 

  阴阳家语指六月癸丑日与十二月丁未日,为百事不宜《协纪辨方书·义例二·阳破阴冲》:“堪舆经曰:六月,阳建于未而破丑,阴建于己而破癸,故六月癸丑为阳破阴冲也;十二月,阳建于丑而破未,阴建于癸而冲丁,故十二月丁未为阳破阴冲也”。 

十五、净阴净阳 

  地理家术语。以先天八卦配洛书而定九、一、三、七为阳,乾、坤、离、坎当之四卦所纳之甲、乙、壬、癸,坎、离所合之申、辰、寅、戍皆为阳故称净阳;六、四、八、二为阴,艮、兑、震、巽当之四卦所纳之丙、丁、庚、辛,震、兑所合之亥、未、巳、丑皆为阴故称净阴。 

十六、阴降阳升 

  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互为交感《周易》认为天地运动具有升降交感的性质,天地阴阳交者为顺为吉失交者为逆为凶。泰卦天居下,阳气上升;地居上陰气下降,相互交感故为大吉。《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咸卦上卦兑为阴,下卦艮为阳互为交感。《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否卦,天居上地居下,阳气与阴氣不得交感故为凶。《彖》:“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易学阴陽升降交感思想通过卦象、河洛、太极图式反映出来阴降阳升是天地万物规律。如一年四季:“冬阳在内而阴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则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为地阴极而生阳上升,至夏则阳在上而阴在地中者······如冬至子正一阳升而得其复,至于巳則阴绝而六阳备。是故得其纯乾;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得姤至于亥则阳绝······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视卦之爻,则子后阳升午后阴降,明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医常运用阴阳升降交感思想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治则、方药等。 

十七、阳三阴四 

  汉代易学术语①西汉京房对卦象卦位的认识。《京氏易传》:“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东方日之所出,又圓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之所入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數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分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一卦六爻,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三画以上为天四画以下为地,三和四为天地界限卦中阳三陰四之位和内外之分来于天三地四之数,也是日月运行的轨道卦象分阴阳又来于七八九六之数。乾卦纯阳象天,其数三其变为九;坤卦纯阴,象地其数四,其变为六奇偶之数亦取之于坎离两卦。坎为少阳其中阳爻,其数为七;离为少阴其中阴爻,其数为八七八之数为阴阳卦象的性命。认为天地阴阳都有数的规定性以阳三阴四之数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主张数生象是对《周易·系辞》“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发挥。 

  ②《易纬·乾凿度》对《周易》六十四卦的认识。“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隅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周易》上经三十卦,上为阳三十数取三,故为阳三;下经三十四卦下为阴,三十四取四故为阴四。认为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道,乾坤坎离为六十㈣卦核心以阳奇阴偶数为《周易》的主导思想,以阳三阴相配合解说上下经编排顺序后世对此肯否不一,影响颇大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