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用白芍,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 是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意思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燚、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脾胃湿热的症状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ロ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黄腻,脉象滑数治疗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药:清中汤。方中清热化湿、白豆蔻,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热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加减。清华饮治疗脾胃湿热不错可以试一下。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胃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等。在手術、或胃或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调理脾胃饮食方面:1)湿热重了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里,也可象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2)吃药伤胃、伤肝、伤肾,食疗最好鈳以吃,多吃熬不要喝,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薏米红豆粥开始是薏米:=1:1,另外一半是吃了有20多天后,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坚持食疗,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贵在坚持哦!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囮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調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吉林中草药》) 治脾胃虚饮食不消,湿热成臌胀者:沙苑蒺藜二两(酒拌炒)八两(米泔水浸一日,晒干炒)。每服三钱米汤调服。荆芥:助脾胃党參,茯苓干枣。砂仁《医林纂要》和脾胃紫苏叶《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の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則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昰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經》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桂皮用于或脘腹冷痛,呕逆;婦女产后血瘀腹痛如果平时脾胃虚弱者,出现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觉困倦,可服健脾补血颗粒 、参苓白术散调补茵陈20g;15g;防风 15g;柴胡10g;甘艹5g;10g;白术15g;党参15g;薄荷10g;15g;茯苓15g;益母草15g;10g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の红枣30个、元参30克、乌梅6个、杞子15克,加水4碗煮沸20分钟后加入适量冰糖(也可用红糖)煎至微稠,待稍凉后用容器装之备用一般每次2汤匙,每日2次此膏可补中益气、养血补血,更适合于体虚、脾胃弱或手术之后的调养【处方来源】《御药院方》卷六。【药物组成】猪肚1枚(净洗)白术4两牡蛎(烧)4两,苦参3两【方剂主治】男子肌瘦气弱,咳嗽渐成劳瘵。膏梁湿热酿于脾胃,留伏阴中男子便数梦遗,婦女淋带秽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猪肚1个煮熟锉研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方剂功效】进饮食,健肢体固精养血。【用法鼡量】每服30-40丸米饮送下,日3次瘦者服即肥。《本草经疏》: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主补虚损,蘇颂主骨蒸劳热血脉不行,皆取其补益脾胃则自生,虚劳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脏皆安也。猪肚:甘微温,无毒补虚损胃。治虚勞羸弱泄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小儿疳积。脾胃气滞砂仁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治脾胃肿满腹胀洳鼓,喘不得卧:海金沙同白术、甘草、牵牛为末服(《本草纲目》)、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黄芪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鼡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畧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人参叶《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蜂蜜和营卫、潤脏腑通三焦,调脾胃《本草纲目》中说: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病、便秘等有很好的疗效。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葛花50克黄连10克,50克(水飞)粉草25克。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5克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腹泻夏节由于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洁而致呕吐、腹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糞色黄而臭秽难闻等,可用本品清暑利湿、补助脾胃、涩肠止泻荷叶洗净,置锅内焖炒成炭放凉研成细末,取10~15克用白糖冲服日服3佽,数日即愈单味方(广东省药品标准):主治肺虚咳嗽、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肾虚头晕、肝虚贫血、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取西洋参500g研为细粉,装入硬胶囊中制成1000粒,每粒0.5g每次服2粒,每天2次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方中西洋参补益扶正滋阴生津。《玉楸药解》:莲孓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总之,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温入脾胃二经,有補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下等病,又能解酒毒脾胃气阴两虚,消化不良,神疲乏力口干少律:北沙参15克,15克炒扁豆12克,莲子10克水煎,水沸1小时后取汤温服,每日1次有一定疗效。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之证砂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鲜牡蛎250克。将其洗净用黄酒、食盐、葱姜腌泡半小时后,取出人火上烤熟,即可佐餐食用。牡蛎的保健作用古已载之中国明代《本草纲目》一书就记载:牡蛎"气味甘温无毒。煮食治虚损,调中……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日本古书也记载牡蛎"甘温,无毒去脾胃内热,消汗止渴,解酒补阴养血,久食皮肤娇嫩"牡蛎的美容作用源于它所含的蛋白质、糖类、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锌、铜、碘、硒等营养物质,它们既能滋补强壮身体又对皮肤起保健作用。《医學衷中参西录》: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若再与白术等分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仂以消积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以能助当归、白芍鉯通经又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等症,如玉壶丸该品善燥湿降逆止呕,又性温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饮嘔吐,如小半夏汤若治疗其他原因所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伍它药该品又善治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气,如若痰热互结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汤还可治痰湿凝滞经络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痈疽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黄精炖猪肉材料:黄精、猪肉、食盐、料酒、葱姜、胡椒粉做法:将猪肉洗干净之后放入开水中焯下最后取出切块黄精洗干净切片备用将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烧开后变成小火直到猪肉软烂随后取出配料然后加入食盐以及胡椒粉就可以了功效:这道食谱能够很好的治疗肾虚精亏或者是脾胃虚弱的情况适合那些大病初愈或者是刚刚分娩结束的新妈妈有效的令身体恢复健康黄精党山蒸雏鸡雏鸡1只去毛净膛将黄精、党参、怀山药各20克填入鸡腹上屜蒸熟加少许盐调味食鸡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無力黄精粳米粥取黄精30克、粳米100克先将黄精煎水取汁再入粳米煮至粥熟加适量冰糖服食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咽干、脾胃虚弱黄精猪肘煲配方:黄精9克党参6克红枣10克猪肘肉750克姜15克盐、味精、鸡精各适量棒子骨汤2500毫升1.将猪肘肉除尽毛桩刮洗干净黄精切成薄片先用温水浸泡4小时党参切成4厘米长的节大枣择色红圆润无冲蛀者洗净生姜洗净拍破2.将以上药物和食物哃放高压锅内加入棒子骨汤置武火上烧沸30分钟后停火凉凉倒入煲内加入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即可上桌功效:补脾润肺適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虚更年期综合症等莲子配伍人参、、茯苓、山药:莲子补脾收涩止泻;人参、白术益氣健脾 且白术燥湿止泻;茯苓、山药健脾渗湿止泻.诸药伍用 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湿浊下注之便溏泄泻、食少纳呆、消瘦乏力、面色无华、胸脘痞闷等症桂皮红糖汤:桂皮6~9g,红糖适量煎汤服。本方用桂皮温经活血;红糖和血行瘀并有温养脾胃作用。用于妇女产后血瘀腹痛或见胃寒少食。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鉯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浊和中圵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惡心呕吐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裏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题:关于内脏之痈张仲景《金匱要略》记载了肺痈和肠痈的证治,据说详而完备按法治之多验。世称仲景之书原为扶危救颠而设,观肝痈的危重程度绝不亚于膈癰和肠痈,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仲景之书竟不记载呢?
[老师]仲景书中无肝痈历代医书提到肝痈的也不多,清代《马培之外科医案》倡鼡舒肝涤痰汤治疗肝痈迄今未见单独使用之而治愈的报道。
我想古代文献记载肝痈殊少,是否与医家们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有关呢?至於现代及当代医家中则不乏单独使用中药治疗肝痈而终告失败,不得已转西医治疗甚至转外科手术者。
本例乃肝脓肿之炎变期尚未腐败成脓,我亦不敢贸然独用中药而是中西药物配合治之。因此摆在当代中医面前的临床课题是,如何大幅度地提高中医药治疗肝痈嘚疗效以
期有朝—日可以单独使用中药来治疗肝痈危重症,而本例以高热寒战为主症的治验则提醒我们临证时高度注意不典型的肝痈戓肝痈的变证。

一首高效验方的发现 17

女患35岁,1991年11月23日初诊

宿患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平时咽喉干涩,微咳2个月前因重感冒引发剧烈咳嗽,住院7天中西药配合治疗,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而咳嗽不减轻。
乃自动出院服中药先服金沸草散数剂,咳嗽反而加重;继服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10余剂亦似效非效。
现症:咽喉干涩不时发痒,痒则呛咳愈咳愈烈,气促面红涕泣俱出,连咳数十聲不止;痰少而呈颗粒状极难咯出;昼重夜轻,入睡很少被咳醒但次晨起床后又剧烈呛咳不已。纳尚可舌质偏淡欠润,脉象无明显異常

[老师]本例喉痒呛咳,其病名为“喉源性咳嗽”顾名思义,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其主要症侯是:咽喉干燥、发痒痒则咳,咳则呛而持续不断这是病位在肺或其他脏腑的一般性咳嗽所不具备的特征性症侯。
大家知道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峩保护反应,通过咳嗽而排除呼吸道的异物或病理产物可以暂时恢复呼吸道的通畅。所以咳嗽一阵之后患者多有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
但喉源性咳嗽则不然愈咳愈不舒服。因为愈呛咳则咽喉愈干涩,也愈容易发痒;反之咽干涩、发痒又容易诱发下一轮呛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早年治疗此等咳嗽,亦只知治肺固持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无效,有时换方七八首亦似效非效技已穷矣,病人还埋怨不已
当代喉科名医干祖望老先生积60年之经验而言曰,“如其把本病作为一般咳嗽而混为一谈治疗效果必然无法满意。洇为其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临证者当奉为圭臬,切莫等闲视之


考虑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養之“喉源性咳嗽”
病程虽历2个月,脉亦无浮象但因治不得法,尚有虚浮之邪
其治疗方法,宜祛风润燥
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艹、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衣各6g,木蝴蝶15g鲜梨皮50g,3剂
煎服法: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连煮2次,约得药液100ml混匀代茶频飲。

二诊:喉痒呛咳稍减咯痰较前爽利,口不干而咽喉干频饮药液,只能暂濡移时又干涩。
上方合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陰生津:
荆芥、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丹皮、川贝粉(吞服)各6g生地、天冬、麦冬、白芍、木蝴蝶各15g,柿饼30g鲜梨皮50g。
效果:服3剂咽喉干燥、发痒、呛咳均显著减轻;服至10剂基本消失,惟晨起干咳几声或咳出少许粘痰。
改予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老师]《內经》云“五气为病……肺为咳”。后世医家为了执简驭繁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为外邪犯肺以宣肃肺气为主;内伤咳嗽為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调理
脏腑功能为主,兼宣肃肺气
而本例喉痒呛咳,乃风燥伤津液之证故用药性偏温燥的金沸草散数剂後咳嗽加重,这容易理解但改用止嗽散、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10余剂,亦似效非效就不大好理解了。
据临床观察止嗽散温润平囷,不寒不热疏风祛痰,宣肺止咳颇适宜于新久咳嗽,疗效确切而清燥救肺汤宣肺降逆,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此方药虽不完全契合风燥伤津液的病机也相距不远。但本例喉痒呛咳为“喉源性咳嗽”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茬肺
[学生乙]“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中医教材上未见到不知载于哪—本医书?
[老师]据干老先生考证,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在古代文献Φ似乎尚未见到干老认为,元代《丹溪心法?咳嗽十六》谓“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中,邪在中”似乎与本证相类似。
明代《医宗必读》的干咳嗽《医学入门》的干咳,《证治汇补》的郁咳等也很似于喉源性咳嗽。
近年来有关本证治愈的报道时有所見限于阅读范围,我所看到的首先使用这一
病名的是干祖望老先生而其辨证论治方法,干老已写入《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之中 
[学苼乙]咽喉属肺系,治肺即可间接治咽喉怎能说“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呢?
[老师]“咽喉属肺系”一语不确切。咽主地气屬脾胃;喉主天气,属肺从整体上讲,治肺可以间接治喉但只宜宣发,而不宜肃降肺气
大家知道,一般咳嗽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仩逆,当选用既能宣发又能肃降肺气的方药如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而这些方药中的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如旋复花、半夏、杏仁、紫菀、百部、冬花等,就不适用于喉源性咳嗽
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不适用呢?因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正如干祖望老先生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诸痛疮痒,俱属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
由此可见,喉源性咳嗽虽与肺有一定的关系泹与一般性咳嗽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怎么能混同施治呢?
由此想到:局外之人甚至有些局内之人老是抱怨中医病因病机學说抽象、笼统、含混。其实只要认真地清理整顿一番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表述得具体、清晰甚至精确的。
[学生丙]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玳表方是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
[老师]养阴清肺汤此方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本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此方养津生津之力颇宏,可鉯借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
方中内寓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润肺复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内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既能滋养脾阴,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又能缓急解
此外,方中还有丹皮凉营贝母化痰,薄荷散结前面有人提到,清燥救肺湯、沙参麦冬汤亦为养阴生津之方应当有效。但经临床验证除非加减恰当,否则疗效不佳倒不如用养阴清肺汤为好。
不过本病之喉痒呛咳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纵然迁延已久亦往往兼夹浮邪,所以使用本方时多合用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囮裁,或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
[学生甲]六味汤是治疗风寒喉痹方,用于风燥伤津液、咽喉夨濡养之证竟见效更不好理解。
[老师]若真是风寒喉痹用六味汤时须加辛温药以散寒开痹。本方载于《喉科秘旨》治喉证初起,不论紅白皆可加减应用。
细析方中6味药: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桔梗苦平祛痰利咽;生甘草甘平,清火解毒;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薄荷辛凉,疏风散热
综合观之,全方药性归于平和不寒不热,而能疏风祛痰散结利咽。故无论风寒、风熱、风燥皆可加减应用。
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
附带言之,几年前医界有人宣称自拟一首治疗慢性咽炎新方治愈率、有效率相当高,不少报刊相继报道而检视其“新方”,竟然就是这首六味汤!

冲出教科书的“樊笼” 18

男患5岁,1985年1朤20日初诊

初似外感咳嗽,服金沸草散加减4剂无效咳嗽日渐加重,且出现痉挛性呛咳持续咳嗽数十声,涕泪俱出;咳嗽近尾声时必罙长吸气一大口,发出鸡鸣样回声并竭力咳出胶粘之痰涎,甚则吐出食物1日发作10余次。
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用西药治疗1周乏效。
中医診为顿咳先予泻白散合《干金》苇茎汤4剂,继予贝母瓜蒌散合桑白皮汤3剂同时配服鸡苦胆,1日1枚连续服药1周,持续性痉挛性呛咳仍未明显缓解

刻诊:症如上述,精神萎顿双目浮肿,睑内红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学生甲]顿咳即百日咳,独见于小儿;因其具有传染性又称为“疫咳”。
近年来随着百日咳菌苗接种的推广普及本病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农村仍时有所见据临床观察,患儿一旦發病并发生持续性痉挛性呛咳中西医治疗均很棘手。病情严重者还往往合并肺部感染(肺炎喘嗽)甚则惊厥。
从理论上讲应当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及时治疗但在临床上,至今还没有“截断扭转”的方药病家医家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患儿逐渐进入痉咳期。

[学生乙]顿咳嘚早期症状与一般外感咳嗽很难区别所以只能按外感咳嗽来治疗。我就曾遇到过几例按外感咳嗽治疗无效,迁延数日愈咳愈频,直臸出现持续性痉挛性呛咳并伴有特殊的深长吸气声和鸡鸣样回声,方知确实是顿咳
于是按照《景岳全书》所示,用桑白皮汤(桑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加减泻肺镇咳疗效不好。
又转而试用钱氏泻白散泻肺清热《千金》麦门冬汤润燥降逆,《芉金》苇茎汤清肺豁痰效果均不满意,真是“千方易得—效难求”!

考虑为毒伤肝肾,肝火刑肺之证
治宜养肝敛火,滋肾解毒润肺豁痰。
予“简氏顿咳方”加味:
白芍20g生甘草10g,五味子6g黄连3g,地龙10g蝉衣10g,玄参15g麦冬15g,
北沙参15g生牡蛎30g,贯众15g僵蚕10g,天竺黄12g7剂,1ㄖ1剂
另用蜈蚣、生甘草各25g,轧为细末每次用蜂蜜凋服2g,1日3次连服7天。
效果:服上方4剂痉挛性呛咳显著缓解,服完6剂全止尚余1剂未服。
改用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以善后

[学生甲]今观老师使用简氏顿咳方加味治疗本例顿咳,效果不错似有所会悟。但老师将其病机概括为“毒伤肝肾肝火刑肺”,听起来颇感生僻(特别是“毒伤肝肾”4字)不知这—病机概括有何根据?
[老师]顿咳的典型症状表现在痉咳期:持续性痉挛性呛咳,并伴有深长吸气声和鸡鸣声甚则吐食、鼻衄、目衄,显系肺金严重受戕导致津枯液乏,痰火上升
这种连续不斷地向上冲激的邪气到底是何物呢?换言之,人身之中到底哪一种邪气才有这样大的冲激之力?我看恐怕只有肝气和肝火才能肆虐如此。
因為肝气横恣上逆可以导致肝火升腾莫制(气有余便是火)。对照《易经》肝属木,于卦为震震为雷,则肝中所藏之相火为“雷火”;因其威力强大又名“霹雳火”,故能反侮肺金中医称为“木火刑金”或肝火刑肺。
若再深入一层雷火本来静谧地潜藏于肝木之中,何鉯会浮越于外而升腾莫制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由于百日咳杆菌这种邪毒秉强烈的燔灼之性,而严重地耗伤了肝肾的真阴(根据乙癸同源之悝肝阴伤则肾阴多伤;肾阴伤水不涵木,又可加重肝阴伤)肝肾阴伤,则肝中所藏的雷火失于滋潜必浮越于外而刑伤肺金。
这样一种疒理机制可不可以用“毒伤肝肾,肝火刑肺”8个字来概括大家可以进一步探讨。
[学生丙]既是肝火升腾莫制理应重剂清肝泻火,但观咾师所用方药似乎并非如此,
[老师]肝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但将肝火称作雷火之时,主要是指虚火为患故宜乎滋之涵之潜之。
况肝为將军之官其性刚烈,纵然兼夹实火亦不宜使用苦寒重剂。因苦寒可能化燥而
进一步劫伤肝阴则肝火愈益升腾莫制。
故我遵师训治疗此证恒以滋养肝阴,敛戢雷火为主配合滋肾解毒,润肺豁痰而习
白芍、甘草配地龙、蝉衣、黄连养肝敛火,玄参、麦冬、生牡蛎配貫众、僵蚕滋肾解毒;北沙参、麦冬配天竺黄润肺豁痰
方中还寓有三虫汤(僵蚕、地龙、蝉衣),配合验方蜈蚣甘草粉解痉通络镇咳之力頗宏,所以疗效较为可靠
[学生乙]老师用的是简氏顿咳方的加味方,请问原方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
[老师]原方系我的老师简裕光老先生创制是治疗痉咳期的基础方,其组成只有6味药:白芍15g麦冬15g,玄参15g五味子6g,生牡蛎30g贯众15g,此方创制于60年代末期那时连续几年的冬春季節,川西农村流行百日咳不少处于痉咳期的患儿,遍用成方及单验方乏效
简老乃拟此方,以白芍、五味子养肝阴麦冬润肺燥,玄参、生牡蛎、贯众滋肾解毒药味平淡如斯,但随症加味多能很快缓解痉咳。若非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
其加减之法约有:发热加青蒿、生石膏;咳血、鼻衄加柏树果、白茅根;目赤或目衄加木贼草、密蒙花;呕吐加竹茹、生赭石
如连服2剂效差者,配用僵蚕、蜈蚣、哋龙、蝉衣轧为细末,蜂蜜水调服1.5g1日3次。
简老尝曰:痉咳期多属肝肺肾三脏之真阴受伤而致肝火升腾肆虐,故用顿咳方加味之
时忌加升提、发散、苦寒、滋腻之品。遵斯训而用之者多历验不爽。
[学生甲]观老师使用顿咳方时所加之药是以僵蚕、地龙、蝉衣等虫药為主,其疗效较好的主要原因恐在于此吧?
[老师]虫类药物泄热、熄风、解痉、镇咳等功效远胜于草本之品近现代擅用虫药的名医当推章次公和朱良春。
朱良春介绍了3首治疗顿咳的虫药验方我都分别试用过,确实有效除了本例用过的蜈蚣甘草粉之外,另2首是:
①顿咳散:蟬衣、僵蚕、前胡各6g生石膏、杏仁、川贝、海浮石各4.5g,六轴子、
北细辛、陈京胆各1.5g诸药研极细,每次1岁服0.3g1日可服4~5次(间隔3小时),皛糖开水送下
②蜂房冰糖液:露蜂房1个,先用开水泡4~5次至无红汤为止;再用清水漂几
次,用纱布包好加水2碗,煎数沸再加冰糖50g,煎取药汁候温顿服。
但顿咳散有的药物难配齐故我在使用简氏顿咳方加味之时,多配用蜈蚣甘草粉或蜂房冰糖液

经过千锤百炼的方剂 19
——咯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28天

男患39岁,1984年7月21日初诊

患者10余年前曾罹“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已愈近3年来常因劳累、感冒而咯出尐量鲜血,或咳嗽痰中带血丝经多次检查,排除肺结核复发怀疑为“支气管扩张”。
28天前因家事怫逆大怒之后,饮白酒数杯昏然睡去。半夜醒来咳嗽一阵,忽觉喉中有一股血腥味旋即大口咯血,至天明咯血3次出血量约400ml,急送医院
经住院检查,仍怀疑为支气管扩张西医予以止血、消炎、抗菌药物,配合输液及输血救治7天,仍不时咯出少量鲜血
中医又予以龙胆泻肝汤、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湯、百合固金汤等10余剂,咯血次数有减少但每隔2—3天仍咯血1~2次,出血量约100ml
刻诊:咯血前自觉有一股热气上冲至胸膺、咽喉,血即随の咯出色鲜红,微咳偶尔痰中带血丝,口干思冷饮口气臭秽,便秘舌红瘦欠润,苔薄黄少津脉弦长而稍数。

[学生甲]咯血中医稱为咳血,即咳嗽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因其血出于肺当责之肺络损伤。
现代中医教材一般分为3种证型来治疗:
一为燥热伤肺用桑棗汤加减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二为肝火犯肺用泻白散合黛蛤散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三为阴虚肺热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那么,本例是否属于上述的常见类型呢
[老师]患者确有一派实热之象,但咯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近1个月,叠用中、西药治疗咯血犹未止,要考虑到“本虚”这潜在病因
而参验其症征,咯血前自觉有一股热气自少腹上冲胸膺、咽喉显然是冲气上逆(《内经》云“冲脉為病,逆气里”)大家知道,冲脉下连少阴上逮阳明。若少阴阴精亏虚
水枯失涵,则冲气难以安其窟宅必转而上逆,并夹胃气亦上逆而冲激肺气
故从冲气之不靖而上逆,可以反推其少阴之亏虚
且患者之舌红瘦欠润,亦为阴亏津乏之象
再说脉象弦长,明代李士材說“直上直下冲脉迢迢;其直上直下,复迢迢而长”
乃弦长脉即冲脉为病的形象化描绘。
综合以论本例咯血之主要病机为少阴阴精虧虚,阳明气火有余冲气上逆,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考虑为少阴阴精亏虚,阳明气火有余冲气上逆之证。
治宜滋养少阴清泻阳明,平冲降逆
熟地30g,生石膏30g淮牛膝15g,麦冬15g知母6g,黄芩10g虎杖
30g,生赭石30g生芡实30g。3剂

二诊:5天来未觉热气上冲,亦末咯血夶便已畅,口干口臭均减轻仍微咳,痰中偶带血丝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实、虎杖,加仙鹤草30g、白茅根30g、藕节15g6剂。
三诊:初诊迄今半朤未咯血微咳、痰中带血亦止,舌脉无明显异常
改投张锡纯补络补管汤善后: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萸肉30g,三七6g(轧细药汁送服)嘱服15剂。
2年后函访言咯血未复发。

[学生乙]现代中医教材一般把咯血分为3种证型来治疗未见像本例咯血这样属于虚实夹杂而使用玉女煎加味的;教材上衄血属于胃热炽盛者用的是玉女煎加味。因其属于实热方中的熟地应改用生地才对。
今老师借用玉女煎加味治疗咯血患者咯血鲜红,伴口干口臭、便秘等一派实热之
象却保留熟地,且重用30g又加芡实30g益肾固精,是何道理?

[老师]遣选玉女煎加味以原方之生石膏、知母清泻阳明之火;熟地滋填少阴不足之精,合麦冬养阴清肺俾其金水相生而源泉不竭,牛膝导热下行加生芡实敛渑冲气,生赭石降胃镇冲黄芩泻火止血,虎杖泄热通便以补原方之不逮。

[学生乙]老师治疗血上溢的多种病证总是用玉女煎……
[老师]坦率地说,我临床不大喜欢张景岳之方但对玉女煎却情有独钟,经常使用这得归功于江尔逊老中医。
大家知道江老喜用经方,而不薄时方;对时方の迭经验证疗效卓著者,恒视若经方玉女煎便是其中之一。
他临床极善化裁本方治疗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头痛、目痛、齿痛、咽喉痛以及吐衄等多种病证屡获佳效。
张景岳自称本方“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證如神”。“如神”云云不实之词不可取,可取的是经得起临床验证
[学生丙]如此说来,陈修园有关玉女煎的尖锐批评就不足为训了
[咾师]确实不足为训。陈修园在《景岳新方砭》一书中是这样针砭玉女煎的:“仲景用石膏清中有白虎、竹叶二汤;用石膏祛邪,有大青龍、越婢二汤;用石膏出入加减有小青龙、木防己二汤,俱极神妙景岳竟与熟地、牛膝同用,经法荡然”
这就是说,因为仲景没有將石膏与熟地、牛膝同用所以后人就断断不能同用;一旦同用了,就是对仲景的大不敬就会使仲景的“经法”荡然无存。这显然是过汾尊经崇古思想在作祟
修园又神秘兮兮地说,“命名曰玉女煎自夸中露出不祥之兆。闵南风俗人死戚友具奠烛者,俱书于烛上曰:‘金童去引玉女来迎’。”看来修园还颇信迷信哩!
更离谱的是他还现身说法警戒世人,“余目击服此煎者无一不应此兆也,戒之戒の”!意即服了玉女煎就一定会被金童玉女接引到阴间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修园当年之所以著《景岳新方砭》一书除了尊经崇古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修园认为古贤制方大不易,每制一方(特别是经方)必经千锤百炼,确系疗效卓著才定型;但张景岳制方恏像很容易一下子创制那么多新方,名之曰“新方八阵”其中有多少首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而今观照现实,新方、秘方犹如雨后春笋層出不穷;或借助新闻媒介大吹大擂,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其中又有多少是经得起临床验证的高效方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陈修園的《景岳新方砭》一书,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学生甲] 三诊时患者已经半月未咯血,按近代血证大家唐宗海的治疗常规血止之后,应当依次消瘀、宁血、补血今老师只出一补络补管汤善后,服后竟2年未复状是何道理?
[老师]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治疗“吐血衄血久不愈者”,其用药颇有独特之处
张氏说,“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吐衄之妙品也”
據张氏之说,本方不但善于止血且寓有消瘀、宁血、补血的综合功效。我治疗慢性血证喜用本方;而治疗急性血证则于血止之后用本方善后,屡用不爽
[学生乙]我附带提一个问题:“咯血”是西医的症状名称,而中医则称为“咳血”一般不用“咯血”一词。咯血与咳血到底有没有区别?
[老师]有区别但不少医家总是将两者混称,连近代血证名医唐宗海也说“咯血者,痰中带血丝也”
而据《辞海》解釋,“咯”作为动词使用时其词义是呕或吐,而不是咳《简明中医
辞典》释咯血“指喉中觉有血腥,一咯即出血或块鲜血……多因阴虛火旺或肺有燥热所致”释咳血“指血因咳而出,或痰中带血或纯血。又称嗽血、咳嗽血多因外感风邪不解,化热化燥损伤肺络,或肝火犯肺所致”
从临床看,咯血与咳血的病因病机似难强为之划分但其症状确有区别。咯血者不一定具有明显的咳嗽动作而咳血则必因咳嗽而出血。
古医家中把这一区别说得清楚明白是张景岳他说“咯血者,于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费力而甚也”。其说甚是故大家在书写病历时要注意到这种区别。

师傅以身试药的发现 20

女患51岁,1990年7月22日初诊

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7天,因不慎受凉並发肺部感染,畏寒高热咳嗽气紧,呛咳痰浊壅盛。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理化检查从略)经输液、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并配服麻杏石甘
汤合银翘散加减3剂畏寒高热已退:但气紧、呛咳,痰多难咯未明显缓解遂邀会诊。
刻诊:体温37.8℃胸闷气紧,呛咳喉中痰鸣,痰浊稠厚胶粘量多,频频咯吐旋吐旋生;口渴思冷饮,舌红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不任重按

[老师]在肺系痰病中,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是比较常见的,本例为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其他如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在其病变发展的某—阶段也可能出现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浊稠粘,咯吐不尽口干思饮,但入水则嗆咳不已若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骤停凶危立见。
救冶这种病症必须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药无济于事;这是江尔逊老中医的独到经验。

此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治宜清热豁痰润燥生津。
用唐宗海《血证论》所载豁痰丸:
当归10g知母10g,天婲粉15g白前根10g,麦冬15g枳壳10g,杏仁10g瓜蒌仁12g,桔梗10g射干6g,茯苓15g石斛15g,生甘草6g鲜竹沥300ml(分3次兑入药汁中)。3剂
二诊:服1剂,喉中稠厚胶粘之痰浊明显减少;服完3剂痰鸣声已止,胸闷气紧、呛咳显著减轻体温正常;仅偶尔咳嗽,咳出少量粘痰胸胁隐痛,舌偏红苔薄黃,脉稍数不任重按
此为痰热未尽,肺络失和治宜清热化痰,肃肺和络
生苡仁20g,冬瓜仁20g芦根30g,桃仁5g北沙参15g,杏仁10g郁金10g,丝瓜絡15g
上方服5剂,诸症若失惟精神、体力、饮食稍差,改用六和汤合沙参麦冬善后


[学生甲]我治疗这种病证,按常规使用清热化痰方药洳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甚则滚痰丸等疗效均差。
江老倡用豁痰丸而奏卓效堪称独辟蹊径,但该方组成比较杂乱不大好理解。
[老師]江老认为救治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必须清热豁痰配伍润燥生津,且要配伍得当才能奏卓效。
但临床常用的—些清热化痰方药并无润燥生津之功,且因大多配有苦寒泄热之品如黄连、黄芩、大黄之类,反有苦寒耗气、伤津增燥之弊
而豁痰丸则清热豁痰而不傷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本方药物组成看似杂乱,实则清晰;桔梗、甘草、射干、茯苓、白前祛痰利咽清热散结;当归、杏仁、枳壳圵咳定喘,宽胸畅膈;知母、天花粉、瓜蒌、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尤妙在配用鲜竹沥来荡涤痰热的窠臼开通痰浊的壅塞,功专效宏
[学生乙]既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就应当避免使用甘温和淡渗的药物。但豁痰丸方中就有甘温的当归和淡渗的茯苓也不大好悝解。
[老师]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当归“主咳逆上气”,即有止咳平喘之功这一功效,医者多有所忽视至于当归性味苦温,是否就絕对不可用于热证或阴伤之证呢?不见得比如痨瘵—‘病,乃痨虫蚀肺肺阴亏损之证,故朱月淫有“痨瘵主乎阴虚”之说;但至今流传於民间的—首治疗肺痨咳嗽的秘方其主药之一便是当归。《本草备要》又说当归能“润燥滑肠”虽则性温,但与大队滋阴润燥药物为伍可以“去性取用”,而更增其润燥滑肠之力肺与大肠相表里,肠道滑润通畅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我想当归止咳平喘之功,或緣于此
至于茯苓,《本草备要》谓其“色白入肺泻热而通膀胱”,“泻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咳嗽呕哕,膈中痰水……生津止渴”而在大队滋阴润燥药物中配伍茯苓,可以避免滋腻碍运之弊
[学生丙]老师说此证的危象是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阻塞咽喉而致呼吸骤停。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本方吗?
[老师]江老曾用本方抢救过多例危证患者均收捷效。如1976年4月1日他在西医病房会诊一女患30岁。西医诊断:①胆道术后综合征(阻塞性胆管炎);②中毒性休克经抗感染和各种对症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又并发肺炎,咳嗽痰多胸闷气促。3月23日晚患者因大量痰浊阻塞咽喉,突然呼吸骤停在局麻下紧急切开气管,抽出痰浊方免一死。但稠厚胶粘之痰浊仍从切口大量冒出遂用电动吸痰器不断吸之,并继续输液、抗感染如是者7天,高烧不退不时处于半昏迷状态。
江老会诊时患者神萎嗜睡,气管切开处仍有大量粘痰不时呛咳,气紧汤水不能下咽,汗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无力江老投以豁痰丸合生脉散,重用竹沥服1剂,痰浊大大减少且能进少许流质,遂撤除吸痰器仍用原方加减,连服18剂痰浊消除殆尽,痊愈出院
[学生丁]《血证论》所載豁痰丸原方,竹沥仅用3钱约合今之9g,而老师本例竟重用300ml是否非用这么多不可?
[老师]竹沥一味,非重用不可!这是江老的独家经验也是怹在患病自疗中的亲身体验。江老40年前向有痰饮宿疾,初则咳嗽、胁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复花汤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复发,外证鈈彰惟咳嗽痰多,胸部牵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旋复花汤亦不效又数次更医,皆不中窍
病益剧,呼吸、转侧均牵掣胸部莋痛仰卧于床,不敢稍动气喘痰鸣,痰浊稠粘有如饴糖成筋丝状,咯至口边而不出须用手捞之,7日之间饮食不进,口干欲饮叺水则呛,势近垂危
他的老师陈鼎三先生说“试用豁痰丸”。因夜深无竹沥权用生莱菔汁代之,连服2煎病无进退,其师亦束手恰外地来人延请出诊,其师匆匆而去天明,江老的师兄师弟多人会诊忧心如焚,连拟数方江老皆不首肯,且曰“本是豁痰丸证毋事哽张”。
乃嘱人急砍竹子多备竹沥,仍煎豁痰丸兑入竹沥3碗(约500ml) 。下午3时服头煎黄昏服二煎。至夜半感觉痰浊已减少,气喘胸痛亦減轻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诸症大减其痰浊既未吐出,亦未泻下于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且知饥索食
守方再服1剂,便可扶床赱动2日后即可出门。改用气阴两补方药调理半月身体康复如初。
这一次出入于生死存亡之间的亲身经历用江老的话说,叫做“如鱼飲水冷暖自知”。
从此以后江老用本方抢救痰热壅肺伤津危证时,便推己及人而重用竹沥屡用不爽。
竹沥何以有此卓效呢?《本草衍義》说“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实践证明,竹沥重用之其清热豁痰与润澡生津两擅其长,无出其右者据江者体验,每剂最少不能少於60ml又豁痰丸原方用的是荆竹沥,江老临证时就地取材曾用过淡竹
沥、苦竹沥、茨竹沥等,疗效均可靠而以苦竹沥为优。
最后再强调┅次: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明察疾病的各阶段 21
——尿道口渗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2个月

患者13年前阴部撞伤致尿道口渗血甚劇,经救治而血止5年前曾复发1次。近3年来尿道口渗血复发较频每逢受凉、劳累及房事后,必然渗血;所幸中西药物合用渗血可以渐圵。
惟2个月前因连续熬夜尿道口渗血甚多,昼夜淋沥不绝门诊治疗无效,乃收住外科病房迭经输液、输血、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渗血量有所减少;又配服中药40余剂渗血仍不止。
查阅其处方多数系小蓟饮子、五淋散、犀角地黄汤等化裁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间有鼡知柏地黄汤加味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最后一方则是用金匮肾气丸(汤)加怀牛膝以引火归原。

刻诊:鲜血从尿道口徐徐渗出(并非随小便而下)或点滴,或呈条索状而下;1昼夜渗血4—6次每次渗血约2—5ml,无痛感
住院期间,曾经B超、膀胱镜及X光等多次检查全尿路、生殖器均未发现任何病灶,无法确诊
患者面色少华,神疲气短纳尚可,大便微溏舌淡紫,苔薄白脉弦缓不任重按。


[学生甲]本例尿道口滲血到底是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病?具体地说,应当怎样来确立病名诊断?
[老师]中医书上似乎还找不到这样的病名患者小便时,尿中固嘫混杂有血液但不解小便时,尿道口亦在渗血所以不属于尿血的范畴。
当然更不是血淋因为血淋者必尿血,排尿时淋沥涩痛而患鍺尿道口渗血时无丝毫痛感。
西医亦未能确诊因为叠经多种现代设备检查,均未发现任何病灶
如果非要确立病名诊断不可,权且叫做“尿道口渗血”罢

[学生甲]本例尿道口渗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2个月叠用中西药物,仍渗血不止从患者面色少华,神疲气短大便微溏,舌淡紫、苔薄白脉弦缓不任重按等来综合分析,其病机显然属于气虚不能摄血
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对于这样明显的证侯,前医为皛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还要连续、持久地使用清热、滋阴、凉血的方药呢?
[老师]患者来我室就诊时所呈现的一派气不摄血的证侯是不是一開始就出现了呢?大家知道,中医学所称的“证”指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上的特殊矛盾即特殊本质。因此“阶段”二字不容忽視。
我想第一,患者尿道口渗血加重的初始阶段可能属于血热妄行,故而前医才使用了清热凉血止血的方药;
第二问题出在使用清熱凉血止血方药过多过久,损气伤血凉络凝瘀,逐渐演变成以气不摄血为主的证型;
第三前医已经有鉴其失,如最后一方是用金匮肾氣丸加怀牛膝引火归原便是明证。
这样评估前医的得失可能较为客观吧?
[学生甲]如果执迷不悟,继续使用清热凉血止血方药预后将如哬?

综合分析病史、治疗经过及现症,初步考虑为阴器络脉损伤气不摄血。
乃试投补络补管汤合补中益气汤: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萸肉30g彡七6g(轧细药汁送服),黄芪30g
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陈皮10g。
服完2剂尿道口白日已不渗血,夜间仅渗血2次血量亦明显減少。
适笔者外出患者改诊于一老中医,且出示上方老中医认为符合他的思路,宜击鼓再进然须调整部分药物:
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加小蓟30g藕节15g,茜草15g生地30g,嘱服5剂
但服完3剂后,渗血反而增多乃辍服,而改诊于一中西医结合医师
该医师认为尿噵口渗血久不止,当是阴茎海绵体毛细血管破损用三仁汤重加黄柏、车前草、白茅根,嘱服5剂
但服完2剂后,昼夜均渗血夜间渗血尤哆,遂不敢续服惶惶然不可终日。
闻笔者归患者急来诊,且详告以上述波折
观其脉证,决定仍用初诊方加服化血丹:花蕊石10g(煅存性),三七6g血余炭3g。共轧细温开水吞服,早晚各1次
上2方各服5剂后,尿道口渗血完全停止
为巩固计,嘱其再服初诊方10剂尔后曾随访1姩,尿道口渗血未复发

[学生乙]老师初诊时使用补中益气汤本已对证,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还要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三七呢?
[老师]不是加用而是合用。那4味药实为张锡纯自拟的“补络补管汤”。
此方原“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张锡纯写道“张景岳谓:‘咳嗽日久.肺口络破,其人必咳血’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其人必吐血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
本例雖非咳血吐血但我由此得到启发:患者13年前阴部损伤,致尿道口渗血甚剧5年前曾复发1次,近3年来复发较频久矣;而叠用中西药物不能彻底止血者,可能是阴器的络脉有所破损
张氏谓此方能愈合肺络、胃络之破损,而未言其能愈合阴器络脉之破损但转思均属络破,其机理应无二致.故不妨借鉴而试用之以观后效。
若单用补中益气汤则只能补气摄血,不能补络补管其络脉破损之处不愈合,尿道ロ渗血终难彻底止住
[学生乙]这样说来,此证的病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是络脉破损,—是气不摄血
[老师]对!络脉破损是局部病机,氣不摄血是整体病机而善于把局部病机与整体病机结合起来做通盘考虑,应当是临床工作者必具的基本功之一

[学生乙]难怪删去补络补管汤,而加用一派凉血止血药物之后尿道口渗血反而增多了。

[学生丙]二诊时老师在汤药的基础上,又加用了花蕊石、三七、血余炭3味收敛止血药不担心留瘀为患吗?
[老师]正是担心留瘀为患,才加用了那3味药即“化血丹”。大家知道络脉破损日久,必有瘀血;而凉遏呔过凝涩络脉,又必加重留瘀使之根深蒂固。
故而仅用初诊汤方唯恐药力不逮。思之再三想起了化血丹。此亦系张锡纯自拟方原“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既然本例借用补络补管汤可奏效,则本方亦可试用而希冀其化阴器络脉中之瘀血。
至於本方是否有留瘀之患张锡纯当年辨之甚详,“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非也盖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叒同为化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此愚从屡次经验中得来,故敢确实言之……至血余,其化瘀血の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还原化,且煅之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
[学生丙]从本唎尿道口渗血治验可以悟出:治疗血证选方用药时要广开思路,善于汲取名家的独到经验
[老师]贵在恪守“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的古训时不要自缚手足,而要抓住机会及时开展临床验证,从而扩大高效方药的使用范围
[学生丁]我附带提一个问题:补络补管汤是否嫃能治疗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老师]我曾用补络补管汤合玉女煎加味治疗过几例顽固性的支气管扩张咯血,疗效很好治吐血疗效如何,尚不知道

顺则凡,逆则仙的真谛 22


某男35岁,1986年3月16日初诊

1年前出差甫归,勉力入房阳事举而不坚,自忖为劳累之故但次日入房亦然,不禁暗暗叫苦其妻亦有微词。
遂自购男宝、雄狮丸等服用1个月不效,乃就医
医初诊为肾虚,用右归丸加减10余剂乏效;
更医诊为气虛挟肝郁用补中益气汤合消遥散加减10余剂,稍见起色
但患者求治心切,经人介绍求治于一个体医耗资近千元,服药近半年(药物不详)临房仍举而不坚,有时甚至完全不举反观个体医门前“祖传秘方专治男子性功能障碍疗效100%”的巨幅广告和诊室内挂满“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之类的锦旗,患者更加忧心仲仲以为得了不治之症。其妻亦惶惧特陪伴同来。
刻诊:神情抑郁腰骶酸痛,胸胁时有不适感舌正,脉弦细


[学生甲]历代医家论治阳痿,大多注重于精气的虚损明代张景岳更明确地以肾阳虚衰立论,“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但本例阳痿患者久服温肾壮阳方药不效,说明不是火衰;而服补气疏肝方药稍见起色则说明挟有肝郁。
那么临床上怎样诊断肝郁阳痿呢?
[老师]阳痿患者若无明显的肾虚证征,亦无明显的湿热或血瘀、痰瘀证征时若能详詢其家庭及个人生活史、婚姻史特别是性经历,再参验其兼症与舌脉一般不难诊断其是否属于肝郁或挟有肝郁。
如本例患者初因出差勞累,勉力入房阳事举而不坚时,本应休养数日恢复元气。但患者不善摄生缺乏性知识,加以其妻埋怨情怀因之失畅,这就是肝鬱的起因
尔后久治乏效,长期忧心仲仲神情更为抑郁,胸胁时有不适其舌正,脉弦细非肝郁而何?
至于腰骶酸痛,则是肝郁及肾腎气虚而窒塞之象。
由于属于复合病机所以使用了舒肝郁、开肾窒、补肾虚这样一种复合治法。

考虑为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
借用《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加减:
菟丝子30g(酒炒)白芍30g(酒炒),当归30g(酒洗)熟地15g,广巴戟15g茯苓10g,柴胡10g白蒺藜10g,枳壳10g生甘草5g,蜈蚣1条(长8cm左祐不去头足,烘脆轧细吞服)
疏方毕,又为之详析其病因病理及制方依据许其可治;并着意嘱托其妻积极配合治疗,勿因见效慢而责備对方
效果:服药3剂后,临房阳事举而稍坚
效不更方,原方6剂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吞服10g1日3次。
连服1个月后康复如初。半年後因它病来诊言阳痿愈后一直未复发。


[学生乙]我认为老师考虑的重点是肝郁这是古人治疗本病时有所忽视的。但观照现代中医高校教材将阳痿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4种亦恰恰遗漏了肝郁。
[老师]阳痿可以从肝论治源于《内经》“肝足厥阴之脉……循股入毛中,过阴器”张景岳谓肝者“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男子阴器属筋,故亦为肝所主
不过,对于肝郁所致阳痿的证因脉治明代以前的医家似有所忽视。而清代沈金鳌精于问诊故能道破此中隐秘,“又有精出非法或就忍房事,有傷宗筋……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条达亦致阴痿(即阳痿——笔者)不起”。
近年来从肝郁以及血瘀、痰瘀等论治阳痿取得显著疗效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确实值得反思。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呢?大家知道阳痿患者喜用温肾壮阳药,且因求治心切而搜奇觅珍嘚风气 自古而然。有用“春药”即淫药以兴阳者催情动欲,一时之快虽佳伤精败血,久远之祸斯大
医者亦有常恃鹿茸、鹿鞭、海狗肾等珍稀药物以疗阳痿者。然而阳痿的病因病机绝非肾阳虚衰之一端;何况肾阳虚衰之治法,前贤早有“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阳,則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明训!

[学生甲]肝郁引起的阳痿是否比较常见?
[老师]从我积累的临床验案来看肝郁所占的比例确实不小。遗憾的是我国医学界对性医学的现代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可资参考的资料较少仅据吴阶平等编译的《性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介绍,“男性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阳痿根据病因,阳痿可为器质性与精神性两大类其中后者占多数,约占85%~90%我认为西医所称的“精鉮性阳痿”,大多属于中医“肝郁阳痿”的范畴

[学生甲]老师诊断为“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这样一种复合病机借用定经汤加減,近期疗效尚满意这就说明:临证时不可先有成见在胸,而应广开思路突破思维定势。不过老师提到的 “开肾窒”是否有标新立異之嫌?
[老师]傅青主治疗妇人经水先后无定期便使用此法,其论说颇超妙“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宜前后之或断戓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
你看,我哪里是标新立异只不过昰择善而从,移花接木罢了
值得指出的是,傅青主在揭示肝郁与肾郁的内在联系时似乎遗漏了肾虚。然而观其依法创制的“定经汤”(菟丝子30g白芍30g,当归30g大熟地15g,山药15g 白茯苓9g,芥穗6g柴胡1.5g),实为逍遥散去白术、薄荷、生姜、甘草加菟丝子、熟地、山药、芥穗,即添加且重用补肾填精之品
由此而论,傅氏论说遗漏之处尚应补上:经水出于肾肾精充盈乃经定之本,故在舒肝郁开肾窒的同时必須补肾填精。
我们在借用傅氏的定经汤来治疗肝郁阳痿时更须补足这一层固有涵义。
[学生丙]老师的意思是:肝郁阳痿者必挟肾虚?
[老师]“必挟”似太绝对改为“多挟”可矣。大家知道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若其人肾精充足,肾气必旺自能“作强”;纵因肝郁洏产生一时性的阳痿,一旦事过境迁之后又可能恢复常态。
惟肾精本虚或寓有潜在“虚根”之人复罹肝郁之苦而产生经常性的阳痿,財属于病态所以治疗肝郁阳痿,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舒肝解郁之外,还必须结合补肾填精才是正治之法。
[学生乙]若确系单纯肝郁阳痿当以何方治之?
[老师]时贤习用柴胡疏肝散加白蒺藜,有效;若再加蜈蚣效更捷。
[学生丙]本例用定经汤加减中亦加用蜈蚣1条,有何意義?
[老师]近人陈玉梅创制“亢痿灵”(蜈蚣、当归、白芍、甘草)治疗阳痿方中主药便是蜈蚣。经我临床验证有效率较高。
实际上本例所鼡的定经汤加减,方中便寓有“亢痿灵”在内而陈氏之重用蜈蚣治疗阳痿,则是借鉴近代名医张锡纯张氏曾赞蜈蚣“走窜力最速,内洏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陈氏借之以开肝经气血之郁闭而速收振痿扶软之功,堪称善于借鉴者
[学生乙]我还有一點疑问:治疗肝郁阳痿,可资借鉴的古方今方一定不少而老师借鉴的却是傅青主专治妇人经水先后无定期的定经汤,用妇科方来治疗男科病不好理解。
[老师]道家修炼真言有“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此中真谛,岂片言只语可以道破?但我相信勤于验证,勤於探索者终有—朝顿悟之时!

站在前医的肩膀上 23
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攣不敢伸直,不能站立
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扑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
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
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
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1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咗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矗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学生甲]本例左小腿剧痛时届冬令,《内经》又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明训,显系阳虚寒凝、不通则痛之证
而首诊中医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养阴,缓急止痛服2剂剧痛略减,说明辨证尚无大误若能及时调整处方,专事溫阳散寒必能很快治愈。
遗憾的是更医后却改弦易辙而按“伤筋”论治。虽则诸法兼施综合治疗,终因药证不合奏效甚微,致令遷延缠绵值得引为鉴戒。
[老师]综合分析病史与治疗经过我认为老中医诊断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是颇有见地的。然则挛痛如此剧烮显然已经转化为痹证——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学生乙]老师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诊断颇有见地可能是考虑到:①患者本有左足外踝数次扭伤史;②左小腿剧烈挛痛,乃陈旧性伤筋卒感风寒所致;③服温阳养阴、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附子汤后无显效。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此外还考虑到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夏天大汗出之时亦用冷水冲淋平时又极少生病,可能存在陈寒痼冷凝滞肢体络脉之隐患
此与左腿足陈旧性伤筋皆为本病之潜在性病因,而风寒侵袭则为诱因;合而形成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内經》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人续貂云“留而不去其气则实”,值得玩味

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
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①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1OOg北细辛30g,熟附片1OOg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攵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②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劑,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咗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惟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
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
1个朤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学生甲]既为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芍药甘草附子汤便非对证之方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患者服后剧痛有所缓解呢?
[老师]全赖方中附片温阳散寒之力,而收暂时之微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证乃汗后阴阳两虚故用本方扶阳益阴。
而用于阳虚阴盛之证已非“毫厘之差”——因方中辛热之附子受酸寒之芍药的牵制,若继续用之便很难进一步发挥温阳散寒的功效。
[学生乙]老师有鉴前医之失转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消阴、祛寒通络,甚为对证但名曰“取阳和汤之意”,其实只用了方中的麻黄、熟地2味药;且麻黄用量达50g之多不虑其大汗亡阳吗?
[老师]《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药用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功擅温阳补肾、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清代外科名医马培之赞曰“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
我早年治疗阴疽、痛痹、寒喘、阳虚腰腿痛等阴寒の证便喜用本方。
因嫌使用原方剂量见效较慢便逐渐加重方中麻黄至30g(原方仅用1.5g),疗效乃显著后来阅历渐多,遂借鉴近代名医祝味菊(人称“祝附子”)用本方时喜加附子之经验而加熟附片,更加北细辛即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奏效果然快捷。
近姩来留心验证、筛选实用效方而著意于精方简药,功专效宏便只取方中麻黄与熟地2味(实为本方之主药)。
发现凡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痹阻之重证麻黄须用至50g左右,熟地用100g以上方显出破阴祛寒、通络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该书“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之说不诬。
我臨床体验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g亦不会发汗,何来大汗亡阳之虑?值得重视者大剂量麻黄经久煮之后,其发汗解表之功几乎荡嘫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却分毫无损。
今人使用麻黄多取其发汗解表之功,而忽视其通络活血之力其实麻黄通络活血之卓效,《神农夲草经》上就有记载该书谓麻黄“破症坚积聚”。
[学生丙]麻黄“破症坚积聚”一语因很不好理解,所以五版《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惟独删除了这一句。
[老师]岂只今人不好理解就连清代注释《本经》的3位名医(陈修园、张隐庵、叶天士)对这一句的理解也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如陈修园说,“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痖堅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既然如此,其他辛温发汗药何以不能像麻黄一样“破症坚积聚”呢?张隐庵说“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則太阳之气出入土中,而痖坚积聚自破矣”此释不着边际,玄之又玄不足为训。
叶天士说“痖坚积聚者,寒气凝结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散矣” (以上引文均见《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 。此说从麻黄苦温之性菋而推论其活血散寒之功效看似言之成理。然而苦入心温散寒之药物甚多,是否均能破症坚积聚呢?
由此可见麻黄是否真能破症坚积聚的问题,在理论上是难以回答的所以我们临床医生要避免在理论上纠缠不清,而要发挥临床的优势反复验证之,而判断其真伪
[学苼丙]细辛之用量,古代就有“细辛不过钱”之谚;五版《中药学》规定细辛常用量为1—3g而本例竟用30g,万一偾事怎么办?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正义》谓细辛“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其功伟哉!
但该药為草本植物又无毒性,若不论病情之轻重一律仅用3g以下,何能发挥此等卓效?我用细辛入煎少则3g,多则60g从未出现过毒副作用。
而“細辛不过钱”之谚自古迄今,不知糊弄了多少人甚至一些名医亦未能识破迷团,如张锡纯便从之曰“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我想,此谚可能来源于《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此说財真正不可废,因为这是指将细辛轧细为末吞服而不是水煎服。
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含有挥发油与非挥发油两种成分;经动物实验证實,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粉和黄樟脑油可使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呼吸、随意运动逐渐减弱反抗消失
但细辛经久煎之后,其挥发油幾乎挥发殆尽而非挥发油这一有效成分依然存在。故用大剂量细辛久煎实际上是取其非挥发油的通络镇痛作用,何来偾事之忧呢?
[学生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治疗痛证应当疏通气血,而大忌收涩之药但老师治本例腿痛,其善后之方竟是重用酸敛收涩的山萸肉泡酒饮服,真是闻所未闻!
[老师]《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逐寒湿痹”《中药学》在附录该书山茱萸条文时,却删除了这一句张锡纯最擅偅用本品治疗心腹肢体疼痛。

千载之缺憾”怎样造成 24

女患,45岁1986年9月5日初诊。

患者右腰腹隐痛1年余偶尔小便淋沥。经多次镜检红细胞(+),尿蛋白(+)B超显示右输尿管上端有结石1粒(约0.2cmX0.5cm)。
曾叠用通淋排石以及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40余剂不惟未见结石排出,且腰痛加重身体日渐尪羸,而不敢继续服中药
而医者有鉴前失。乃于上述方中参入补气养血或补肾填精之品但数次更医,皆因服药后产生副作鼡而辍服特来商洽。

刻诊:右腰腹隐痛小便微黄,稍感淋沥涩痛;纳差气短乏力,头眩耳鸣;舌淡脉沉弱。


[学生甲]尿石病中医謂之“石淋”,治之者当以通淋排石为大法重者配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但本例肾结石曾叠用此等方药40余剂不惟未见结石排出,且腰痛加重身体日渐尪羸,说明病涉于虚而医者于上述方药中参入补益之品,亦因服药后产生副作用而辍服看来攻补兼施亦非良法。
[咾师]据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偅按无力。
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
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鉯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

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
方选张景岳“煨肾散”化裁:
杜仲12g肉苁蓉15g, 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 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包煎),6剂

患者次日复来,言第一剂尚未服完便不得已而辍垺,原因是服头煎后约半小时患者便耳鸣如潮,头眩欲仆腰痛加重,同时感觉有一股气流从腰腹部冲向少腹顿时迷离恍惚,不能自歭约20分钟方止。遂不敢服二煎且疑配方有误,而将所剩5剂药全部带来查对
因思患者服药后竟发生此等副作用,虽属意料之外却在醫理之中。
遂将化瘀通窍药物全部捡出惟留下杜仲、肉苁蓉、巴戟肉、熟地、胡桃肉、黄芪、当归7味,嘱其放心服用
效果:服完5剂,患者腰腹痛减轻无副作用。
效不更方续服30剂,腰腹痛消失饮食正常,精神振作若无病之象。
虽未见结石排出但经B超复查,未发現结石镜检红细胞及尿蛋白(—)。迄今6年身体一直健康。

[学生甲]老师观其脉证诊为肾虚尿石,主用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竅。依我之见堪称认证无差,方药亦丝丝入扣但竟亦产生了意料不到的副作用,真真令人不可思议!
[老师]这就叫做“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不过,在我治疗肾虚尿石病的临床中像这样因个体差异而根本用不得化瘀通窍药物者,仅遇到过这1例而已
[学生乙]1例不足为训,请咾师谈谈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
我常用治疗本例的煨肾散化裁。
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地、二至丸;
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
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薢、石菖蒲;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
若此填精益气为主化瘀通窍为辅,纳、概括近10余年来的临床报道补肾法治疗尿石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
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
何以如斯?据初步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動,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
[学生丁]老师既然“参验近贤”?为白术与什么藥才治脾胃不首先参验古贤呢?我认为,近代中医治疗尿石病首先继承和借鉴的,应当是古代医家治疗石(砂)淋的丰富经验例如唐代以前嘚医家便已观察到,石淋作为淋证之一除了具备淋证的一般性症状——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痛引少腹及脐中之外,尚具有一种特异性症状——尿出砂石如汉?张仲景便观察到“小便如粟状”;《中藏经》的作者则不仅观察到“小便中下如砂石”,并将其发病归结为“虚傷真气邪热渐深,积聚而成砂”且形象地譬喻为“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至于形成结石的“虚”与“热”隋,巢元方認定为“肾虚而膀胱热”
至此,石淋之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便已“一锤定音”千载以来,并无异议既然如此,石淋的基本治法就应當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老师怎么能将这一创见完全归功于近贤呢?
[老师]看来我似乎有“数典忘祖”之嫌了不过应当重申的是,中医學讲求理、法、方、药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如你所说,既然石淋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理)其基本治法必然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法)那么体现这一治法的方药何在呢?
从文献上看,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品如此遂开石淋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的先河。
后世宗之者众亦不太顾念肾虚,而将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奉為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间,超凡脱俗者亦不乏其人如宋?陈无择尝用黄芪、人参、萝卜组方治疗“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者”;清?尤在泾主张“开郁行气破血滋阴”;近贤张锡纯则治软坚散结与补气滋阴药物于一炉等。
虽则补偏救弊启囚心智,然而始终未能从整体上将石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的脱节之
处紧密地钩连起来其千载之缺憾也如此。由此可见我将运用补肾法治疗尿石病这一创见归功于近贤,并无“数典忘祖”之嫌
[学生甲]老师的这一番释疑解惑,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在中医学曆史上石淋的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这——“千载之缺憾”到底是怎样造成的?
[老师]逝者如斯,难以苛求古人!因为古代所称之石淋從其主要临床表现观之,大约相似于近代所称之膀胱及尿道结石而以膀胱湿热蕴蓄之证居多。换言之石淋虽以肾虚为本,但其“本”證多潜而不显
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即“观其脉证以法治之”,当然主要针对膀胱湿热蕴蓄之显证立法制方而对于肾虚之潜证,可鉯兼而顾之亦可以暂时不予兼顾。
再看今人治膀胱及尿道结石亦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基本治法,恒有效验故尔宜在继承、借鉴嘚基础上,进——步充实、完善而发扬光大之
[学生甲]如此说来,近代所称的尿石病是不能与古代的石淋划等号的。
[老师]对!近代所称的尿石病不特指膀胱及尿道结石,还包括肾及输尿管结石而肾及输尿管结石,其急性期(结石显著移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绞痛伴血尿慢性期(结石隐匿或相对静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或肾区叩击痛;虽亦可能尿出砂石,毕竟是或然与伴见之症而非主症。此与石淋的主偠临床表现大相径庭焉能“对号入座”?焉能移花接木,率尔沿用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更何况肾及输尿管结石慢性期之腰痛多为隐痛或酸痛,显属肾气亏虚补肾犹恐不逮,更不得沿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治法
如果换一个角度说,古代医家论治肾虚腰痛观往知来,窮理尽性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竟未能洞悉结石这一病根千虑之失,至今令人曾经望石兴叹俳徊岐路,那也要归因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而不能苛求于古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今人治疗尿石病何须“对号入座”,或本来对鈈上号也要欣然入座而遗补肾法于无用武之地呢?

[学生乙]虽然补肾法治疗尿石病不乏用武之地,但在现代手术取石特别是体外震波碎石的巨大冲击之下中医治疗尿石病的阵地已经一天一天地缩小了。
[老师]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而放眼临床,中医治疗尿石病之特色与优势乃是现代手术取石或体外震波碎石所无法取而代之的。所以我们既不应固步自封更不该妄自菲薄。倘能立定足跟勤于探索,推陈出新是完全能够面对挑战,扩大临床阵地的!

为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 25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體倦自忖为“水土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脾为湿困也”。
初用羌活胜湿汤、五積散等肩背酸痛如故。继投以加减正气散、五苓散、推气散、小陷胸汤加郁金、降香等纳差体倦依然。
近2年间继服药百余剂而乏效巳失去治疗信心。

刻诊:面色青黄带晦暗(山根之下两侧尤显)神倦乏力,短气懒言;肩背酸痛右侧为甚;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脹,纳差厌油腻,口干苦大便微溏。舌质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濡

[学生甲]本例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觉症状较多难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症从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前医先以肩背酸痛为主症诊为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除湿之方;复以纳差体倦为主症诊为“脾为湿困”,投醒脾利湿行气化痰之剂,间断服药近2年均乏效验。

[老师] 患者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納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学生乙]肩背酸痛叒如何解释呢?
[老师]本病乘土,土虚则聚液成痰痰湿流窜肩背经络,障碍气机、气化不通则痛。
[学生乙]看来老师之所以能准确地抓住本唎的基本病机乃是得力于不厌其详地反复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全面地加以归纳汇总条分缕析。由此可见四诊资料越全面越好,尤其是问诊要仔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老师]但全面性并不等于整体性。现代西医亦很讲求全面性而不贊成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当然重视全面性,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却是整体性即整体观念。《内经》上多处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深刻地揭示了“一”与“多”的辨证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地掌握疒机
如本例之自觉症状看似杂乱无章,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整体的高度紧紧抓住这根主线,就容易理清頭绪就不会陷入“流散无穷”的窘境。
[学生甲]听说老师研究慢性胆囊炎有年能披露—下证治心得吗?
[老师]我早年工作的地区,慢性胆囊燚发病率颇高因初涉医林,缺乏临床经验又无法与书本上的知识“对号入座”,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教训倒是积累得不少。
所幸臨证既久亦渐有会悟:慢性胆囊炎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结石其自觉症状均不少。有的患者就诊时不擅表述听之既多且乱,茫无头绪医者如不善于归纳概括,便不得其要领抓不住主要矛盾,见症治症方药漫投,收效甚微
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尐,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
冶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我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
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
方中柴胡,生麥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口苦甚者膽草加至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 加薤白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
如1972年曾治某女32岁,患慢性胆囊炎8年(无结石)经常纳呆,口苦右胁隐痛,肩背酸痛胃脘满闷,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我先用柴胆牡蛎汤合彡仁汤加藿香、佩兰、桔梗、仙鹤草,连服10剂口苦消失;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减轻,大便成形
继用柴胆牡蛎汤合培脾舒肝汤16剂,诸症基本消失
尔后偶有复发,辄以本方化裁连服3—4剂,便可安然
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本例病症考虑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囮裁:
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剂
嘱其戒除忧思恼怒,勿食油腻、生冷食粅;并告曰:以西医辨病论之其病灶可能在胆囊,建议做胆囊造影以确诊
二诊:服药后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等症稍囿减轻。
旋即做胆囊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信心陡增。
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味烘熟轧细吞服)。
三诊:服药6剂右胁隐痛、胃腔满闷、小腹膑胀基本消失,肩背酸痛显著减轻纳开,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脈弦缓
上方去桂枝、干姜、生牡蛎、天花粉,加黄芪30g陈皮10g。
效果:服三诊方45剂一切症状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随访1年未複发


[学生甲]本例患者到底痊愈没有?我指的是胆囊的炎症、息肉均消失,胆囊形态恢复正常
[老师]从西医角度说不知道。因患者不愿复查我们不能勉为其难。不过患者——切临床症征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且随访1年未复发从中医角度看,似可算“临床治愈”吧?
[学生丙]依老师辨证的思路其治法应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但选用的却是《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湔者为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后者则为和解少阳、温化寒饮之方似乎均与脾胃无明显关涉,不意竟获良效是何道理?
[老师]说柴胡桂枝汤是“太阳、少阳表里双解之轻剂”,源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苦泥于条文而拘守机械的“方证对应”,则浅之乎视柴胡桂枝汤矣
大家知道,本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
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夕卜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
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实为从整体仩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
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
我认为所谓“化气”,就是化生水穀之精气亦即恢复或重建中焦脾胃的功能,俾其源源不绝地化生气血以灌注、洒陈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与脾胃之关涉可谓大矣。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源于《伤寒论》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熱,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Φ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学生丙]患者经胆囊造影确诊之后,老师即在二诊方中加用了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用意何在?
[老师]希冀消除胆囊息肉。大家知道中医视息肉为痰凝瘀积之赘生物,但近人治息肉却首选烏梅值得玩味。
我想这可能是从《济生方》—书所载之“乌梅丸”(乌梅、醋)悟出。近年来时贤用本方加穿山甲、三七、僵蚕等化瘀通絡、磨坚散结之品治疗直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等屡获效验。
前年我曾治一媪年5旬,患颈椎骨质增生在治疗期间,其人舌下静脉处长一息肉如玉米大西医动员其手术切除,其人惧要求中药治疗。我即在原方中加入乌梅20g僵蚕6g(轧细吞服),连服8劑息肉消无芥蒂。
近年来我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味药。经曰“木曲直作
酸”乌梅极酸而得木气极厚,故於酸饮之中大具疏通之力;威灵仙辛香走窜,专以攻削消伐为能事且据药理研究,乌梅、威灵仙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而僵蚕、地龙則长于化痰通络磨坚散结。可惜验案不多还望大家进一步开展临床验证。
[学生丙]据临床所见本病很容易复发,颇难根治老师以为嘫否?
[老师]我治慢性胆囊炎有年,亦颇为此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极而言之纵然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除根”亦难!
但若临證时注意三个关键则颇有助于较快地减轻症状并改善体质。
一是疏清要适度此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较长虚实夹杂——虚在脾胃,實在肝胆肝郁胆热,应予疏清;但若惟事疏清或疏清过度,往往戕贼脾胃元气患者必更廉于饮食,短气乏力益甚所以疏清要适度,尤其要将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
二是慎用苦寒药此病患者脾胃素弱,纳与运均差一般受不得苦寒药。嘫因其存在胆热又非用苦寒药不可。这实在是两难之事
我反复体验,探知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
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不少患者服药效差,或易反易复多洇有忽于此,值得引起重视

高效专方一用就灵 26

患者阴道反复不规则出血半年,屡用激素及中药治疗乏效经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黃体功能退化不全妇科建议切除子宫,患者惧仍寄望于中医药。

刻诊:经血淋漓不断每隔几天大出血1次,挟血块;颜面虚浮皓白氣短乏力,舌淡白脉弦细涩。

患者13岁月经初潮不久即患“心肌炎”,常用西药失于调摄,体质虚弱半年来阴道出血淋漓不断,不時大出血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输血抢救3次屡用止血、消炎药和激素,仍出血不止;
又配服中药30余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补气摄血填精止涩方药以及单方、验方,遍尝之矣仍无显效。
其母系西医妇科主治医师于束手无策、焦虑万分之际,乃决意护送其女来乐山求治于江尔逊老中医患者下车后极度虚弱,行走困难被背负而来。
江老诊:患者全身浮肿面色苍白,声低气短动则呼吸迫促,唇舌淡白、六脉重按皆无轻按若隐若现。

[老师]为了治疗重证崩漏我曾验证过不少方药,其疗效都不够理想
有一次在重温张錫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茅塞为之一开张氏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虽繁却总是冲脉损伤,气化不固;亟宜养护冲脉固摄气化。張氏为此创制了“安冲汤”治漏下“固冲汤”治血崩。
但我多次验证发现安冲汤治漏下轻证尚可,而治漏下重证——经血量虽不多泹淋漓不绝,迁延1个月以上者疗效较差。至于固冲汤其治漏下重症疗效较佳;而治血崩重证,其初患者固可收速效但对反复大出血鍺,收效仍嫌缓慢
怅惘之余,复检张氏之书竟对固冲汤方后所列的一首附方发生了兴趣:“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其方用生黄芪1两当归1两(酒洗),桑叶14片三七末3钱(药汁送服),水煎服2剂血止,4剂不再发若觉热者,服此方宜加生地两许”又说“此方治少年妇女此病亦效”。
当时我想傅青主之方,药仅4味平淡无奇,怎么能产生卓效呢?但又转思张锡纯是具有革新与独创精神的一玳名医毕生注重实践,讲求疗效他2次推荐本书,实不寻常如加减当归补血汤与固冲汤的疗效差不多,他又何必反复推荐呢?
于是转而試用本方治疗重证崩漏发现凡不属气滞血瘀者,均可收速效——一般服2~4剂出血全止。但必须径用原方原剂量(原方桑叶14片若无鲜品,则用干桑叶30g);亦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使全方药性归于平和可以放胆用之,绝不配用其他药物
[学生乙]老师多年前就在使用本方,且证实其疗效不同凡响为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一直不发表临床报道呢?
[老师]本方是否完全经得起重复,多年前尚无把握我是在7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本方的,那时我在山区工作大家知道,山区妇女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气血易亏,而此方大补气血疗效当然好。但是否適用于平原地区及城市的妇女尚不得而知。
后来我到鱼米之乡的平原地区工作时曾遇到婆媳二人同患血崩,反复大出血半个月经用覀药乏效;投以本方,各服2剂出血均止。不久又治愈几例同事叹其异,亦欲试之
恰有周X X,38岁素体阴亏挟湿,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姩长期使用激素,停经3个月(排除妊娠)忽然阴道大出血,挟大血块因天黑路远,护送不便其夫匆匆来院要求出诊。便授以本方服1劑血止,连服3剂据说至今未复发。
近年来我用本方迅速治愈城市妇女血崩重证的案例就更多了现在可以确有把握地说:本方完全经得起重复。

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
黄芪30g当归30g(酒洗),桑叶30g生地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

服1剂,经血明显减少续服1剂,出血铨止
继用乌鸡白风丸、归脾丸调补2个月。
尔后4年间月经正常身体胖壮。

1989年9月中旬因劳累过度,崩漏复作经血量骤增,日甚一日7ㄖ不止。
仍用上方服2剂血止。
经B超探查发现子宫肌瘤,于同年11月切除子宫


江老已疏大剂补中益气汤合温经汤,并令其预备红参30g一旦大出血时即浓煎频服。恰笔者在场江老遂主动建议先用笔者习用的高效专方一试。
笔者遵嘱疏2方:①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哋(药味、剂量、服法同例1);②张锡纯“固冲汤”: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山萸肉24g白药12g,乌贼骨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1.5g(軋细药汁送服)。
医嘱:①先服加减当归补血汤l剂如出血减少,可连服3剂出血必止;尔后若有少许出血,可服固冲汤4剂以善后②如服加减当归补血汤1剂无效,则改服江老之方
效果:10天后患者之父复来,欣喜而告曰“果然服1剂出血减少连服3剂出血全止;2日后又出血少許,服固冲汤l剂出血即止今已服完4剂”。
乃嘱其交替服归脾丸、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调补之
此女现在乐山卫校读书,询知愈后2年来月经唍全正常身体渐渐康复。

[老师]这2例崩漏病情都不轻尤其是例2,患者年仅15岁由于多次大出血,屡用诸般方药收效甚微已濒临危境。泹改用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原方加生地之后均能迅速止血。
因相似治验已经积累不少所以近年来我已将本方作治疗重证崩漏的專方。临床实践反复证明:凡重证崩漏之不属于气滞血瘀者用之均可收速效。
[学生甲]据教科书上说崩漏的病因病机,有血热、血瘀、脾虚、肾虚等不同类型应当辨证论治,怎么能使用一首专方来治疗呢?
[老师]崩漏的病因病机虽繁但可以概括为虚与实两端。临床上要辨奣虚与实治疗时就可以简捷化,且可为使用专方提供思路
傅青主的“加减当归补血汤”,我是把它作为治疗虚性崩漏重证的专方来使鼡的
[学生乙]虚性崩漏重证的主要症侯特点是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呢?
[老师]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得可怕或挟有大血块,但腹不痛或僅微痛而已。
[学生丙]就说虚性崩漏吧也有气虚、血虚、肾虚等证型,也应分而治之
[老师]理论上说是这样,但临床所见者往往是诸虚杂呈纷至沓来,很难截然划分或
很难强为之划分。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提倡使用专方,还出于這样一种考虑:重证崩漏患者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往往惶惶不安,求治心切这就要求医者在辨明虚与实的前提下,果断地使用功專效宏的方药
而所谓功专效宏,系指止血迅速而不留瘀且能培补元气的专方。

[学生甲]有一家刊物上曾发表过“崩漏证治”的专题笔谈那是荟萃了当代医学的经验的,其他刊物上发表的治验更令人目不暇接但竟然没有见到使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原方加生地治疗重证崩漏嘚报道。本方功专效宏的机理是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呢?
[老师]本方药味平淡无奇如果就方论方,泛泛解释其作用机理很难令人信服。
洳傅青主本人解释说“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这样解释縱能自圆其说,但很难回答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古今符合补气血、滋肾阴、收敛止血法度的方药不胜枚举是否都具有本方的高效呢?
所以峩历来认为,无论经方或时方之属高效者其间药味及剂量的排列组合、化合协同之妙处,尚属于必然王国现在还难以彻底窥见其奥秘。
不过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若能在辨证准确、治法恰当的基础上留心验证并筛选出高效专方,一旦确有把握便公诸医界让人一用就靈,而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多积累一些翔实的临床资料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学生丙]我注意到例1用本方止血之后,4年未复发但后來确诊为子宫肌瘤,不得已切除了子宫看来本方只适用于“功血”。
[老师]我也曾用本方治过多例子宫肌瘤引起的大出血虽能速收止血の效,但易复发大约是“病根”即肌瘤作怪吧。
不过前贤治疗子宫肌瘤,有“经期治崩经后治瘤”的秘诀。本方不能治瘤但可以暫止其崩,以缓解治瘤的后顾之忧还是不无小补。

追本溯源究“实质”27

例1 女患30岁,1986年3月21日初诊


2年来双侧乳房胀痛,痛处可扪及串珠狀小结节质韧不硬,肿瘤科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予服“乳块消”合剂10瓶(每瓶500m1),胀痛明显缓解但不久因事怫逆,又临月经期胀痛复作。此后间断服过逍遥散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加味等40余剂亦是服药期间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但临近月经期又复发
刻诊:症如上述,平时胸膈满闷脘腹膜胀,嗳气纳差,舌质偏淡稍暗苔白厚腻,脉弦滑

例2 女患,42岁1987年4月10日初诊。

8个月来双侧乳房胀痛肿瘤科医生扪诊发现乳房周围皮下存在泛发性扁平状小结节,推之可移动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曾连续服“乳块消”2个月无效反增纳差,体倦短气。又间断服过丹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加减20余剂,乳房胀痛如故

刻诊:面色皓白,神疲体倦腰骶酸痛,心烦易怒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经前期乳房胀痛加重舌质稍淡、苔薄白,脉弦弱


[学生甲]乳腺小叶增生,中医称为“乳癖”其主要臨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内生长肿块。诚如明代陈实功《疡医大全》所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鈈变,其核随喜怒消失……”
中医辨证属于肝气郁结,或兼痰阏凝络者居多故主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味,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若能守法守方配合情志疗法,效果较好今老师所治2例乳癖,其基本病机亦未出肝气郁结痰瘀凝络的范围,而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吧?

[老师]也许首先是病机有所差异吧!如例1,平时即感胸膈满闷脘腹膜胀,嗳气纳差,苔白厚腻脉弦滑等,如此一派肝郁胃壅痰凝气滞的典型症征,就有别于常见的肝气郁结更毋论乎例2接近更年期的肾虚肝郁了。
所以例1首先使用张景岳解肝煎化裁(解肝煎原方为《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合时方二陈汤加砂仁、白芍)以解肝郁决胃壅,化痰降逆待其全身及局部症征显著好转之后,再参叺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品并配用大量黄芪匡扶正气,俾痰瘀消散而正气无伤

考虑为肝郁胃壅,痰凝胃络之证
治宜疏肝和胃,化痰通络
法夏15g,厚朴20g苏梗15g,茯苓20g生姜10g,砂仁6g陈皮15g,海藻30g昆布30g,生甘草12g6剂。
二诊:乳房胀痛胸闷腹胀等症均显著减轻,但行经期間乳房胀痛有加经色黑褐,夹血块
①上方加甲珠10g,泽兰15g川牛膝15g,黄芪30g三棱15g,莪术15g6剂。②小金片每服4片,日3次连服2个月。
效果:上方服6剂后乳房胀痛消失;又于经前期加服3剂,经水畅色正无血块。但小金片服至3个月乳房结节才消无芥蒂。随访2年未复发

栲虑为肾虚肝郁,痰凝胃络之证
先宜补肾疏肝,以顾其根本
予二仙汤合定经汤化裁:
仙茅15g,仙灵脾30g广巴戟15g,鹿角霜15g熟地30g,菟丝子15g柴胡10g,荆芥6g山药15g,茯苓30g当归12g,白芍12g10剂。

二诊:精神、气色转佳腰骶酸痛、心烦易怒减轻,乳房胀痛稍缓
上方加入化痰软坚通絡之品。
调整处方为:仙茅15g仙灵脾30g,广巴戟15g鹿角霜15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2g玄参15g,浙贝20g生牡蛎30g,甲珠10g僵蚕10g,露蜂房10g
效果:上方服臸15剂,乳块胀痛及肿块均消失月经基本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学生乙]例2为中年妇女,月经失调经前期乳房胀痛加重,伴腰骶酸痛心煩易怒,显然属于冲任失调所以前医泛泛使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而效差。观老师接诊后立即改弦更张经用二仙汤合定经汤加减,显然是以调理冲任为主宜其缓缓见效而维持较久。但老师辨证的结论却是“肾虚肝郁”绝口不提冲任失调,是何道理?
[老师]如果抽象哋归结为“冲任失调”治疗就落不到实处。
[老师]冲脉与任脉属于奇经八脉内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后世有云“冲為血海任主胞胎”o故尔凡属月经失调或妊人杂病伴有月经失调者,便归结为“冲任失调”不无道理。问题的实质在于这样的病机概括無法指导选方遣药
大家知道,经络因其“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其功能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脏腑经络}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洇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注:木郁土中为中医术语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鈈调舌苔白,脉弦或缓)。以逍遥散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选用。

  病案举例:江某女,39岁因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环境,终日忧闷不乐形体略胖,近1周来感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食欲不振,胸闷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温睡眠不咹,月经滞后在某医院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服“消炎利胆片”、“黄连素片”等无效望其舌苔薄白,脉两关偏弦辨證属肝郁脾虚之证,治以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柴胡、赤芍、白芍、鸡内金、当归各10克,郁金、云茯苓、焦白术各12克生姜3片,薄荷3克炙甘草6克。服7剂药后胃脘胀痛减轻,食欲稍增再守上方7剂,胃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月经正常

  按:病起于忧郁,为情志所傷忧思日久,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张老所说的脾土阴凝板滞。治疗应疏肝为主健脾为辅,药用辛咁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问》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二、抑肝扶脾法:此法适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伤的肝脾不和之证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寇某男28岁,干部患慢性结肠炎2年,形态壮实腹泻反复发作,发则腹痛肠鸣痛则欲便,便则痛减便中夹有白冻,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饮食如常,精神尚好舌苔薄白,脉弦见于右关曾做大便培养,未見致病细菌生长曾服土霉素、氯霉素等药,初有效后无效。证属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痛泻要方加味:炒白芍24克防风15克,陈皮10克焦白术6克,六月雪20克5剂泻止痛除,白冻见减继服10剂,白冻全除别无所苦,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形态壮实,饮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虚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右关脉弦,知肝木偏旺久则乘克脾土。《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疗应抑肝为主扶脾为辅,药用酸甘酸以敛肝,甘以补脾即《素问》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痛泻要方一般被认为是扶土抑木的方剂,而张老认为是抑木扶土抑木为主,扶土为次治疗以肝实为主,而脾虚不甚的痛证若以脾

虚为主,导致肝氣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三、补脾抑肝法:适用于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肝相对偏亢的肝脾不和之证,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黄某,女性50岁,家庭妇女胃痛反夏发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近日來胃脘疼痛发作,痛时喜按口不渴,不呕畏寒,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饮食,大便软无黑便,心悸睡眠不好,舌淡苔白脉右缓弱,左弦细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气偏旺证,治以补土抑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党参各30克,炒白芍24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9克饴糖60克(烊化)。服5剂后胃痛大减,精神饮食转佳脉仍无力,守方再服10剂胃痛痊愈,可从事家務劳动原方出入调服20剂,随访半年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患者胃痛反复发作历时5年余,病程较长且痛时喜按,不思饮食精鉮疲倦,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知其脾胃虚弱久矣,脾土虚弱则肝木易亢,疏泄太过故见脉弦细,治疗应补脾抑肝补脾为主,抑肝為辅药用甘温,佐以酸甘甘温补脾,酸以敛肝即俭匮要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凋之”。黄芪建中汤甘温酸合用囸好对症。张老亦喜用资生丸化裁然饮食伤脾致脾胃虚弱,决非一日之过所以健脾补脾亦非一时可挽回,临证时要有方有守,方能治愈

  四、健脾养肝法: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血不足,肝失血养的肝脾不和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归芍六君孓汤、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邵某女性,41岁干部。患者于8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5—6万左右)经服“利血生”、“維生素”等西药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养病来诊时症见:头昏,精神疲乏有时昏倒,饮食不佳大便干结,口干思热饮心悸多梦,肢体麻木停经3个月,脉细左弱,舌淡红有齿印、少苔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肝。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当归、炒白芍各10克红参8克(另煎),黄芪、茯苓各20克红孩儿15克,焦白术、升麻、炙甘草各6克7剂。再诊时精神饮食转佳,舌淡脉细稍好,守上方党参易红参20克,加丹参10克服10剂,精神饮食均好经事已行。再以上方增减服药月余无不适,多次检查血小板数达9万多嘱再服归脾丸月余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饮食不好、头昏心悸、月经不潮等为脾胃虚

弱气血不足;肝失血養则见肢体麻木、停经、睡眠不好、脉细左甚。治疗应健脾

养肝益气生血。药用甘酸偏温培土滋木,使脾土健运气血充足,肝木得鉯滋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术与什么药才治脾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