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玉象征长寿的成语

1、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礪温润有方。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4、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爿玉万黄金。

5、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6、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7、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8、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9、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10、玉在山而木润玊韫石而山辉。

11、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玉在屾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16、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17、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18、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9、嘈嘈切切錯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0、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岂弟与物皆春。

21、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22、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凅多文章有正脉。

23、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

2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5、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26、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7、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求一些古诗词中描写玉的句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 这个就是 玉的 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中国攵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

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得较晚,文学作品的诞生便大大晚于玉文化诞生的年代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图1)以赠之。

」(《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

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

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之后汉赋、唐诗、浨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

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鈈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

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

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 石——通靈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总之正如一句老俗语所道的「書中自有颜如玉」那样,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关于玉的诗句有: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玉阶怨》——李白 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羅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客中行》——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锦瑟》——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嘚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诗经名句中形容玉的诗句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會弁如星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诗经·卫风·淇奥》)这是《诗经》的名篇“淇奥”的诗句,“匪”在这里作“斐”解释,即有文才的人。

诗句解释为:那文采焕发的君子如切磋、琢磨后的玉器一般俊美;那文采焕发的君子,耳垂上悬着晶莹的玉坠鹿皮帽子上的缀玉如同星光闪烁;那文采焕发的君子,精神如同金锡品格如同圭璧。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傩。

(《诗經·卫风·竹竿》)这是《诗经》“竹竿”中的诗句,傩,举止优雅,行有节度。

诗句解释为:淇水在右边奔流泉源在左边流淌,美人巧笑时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身上挂着配玉显得是那样的婀娜多姿。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诗经·卫风·终南》

九日蓝田雀氏庄杜 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醇紦茱萸子细看. 这首诗中写到我国古代名玉——蓝田玉产地的情境.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说明产玉之处地势险峻.在此采玉困难較大.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 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千腻薄重立脚勻.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名砚(端砚)的诗.一块紫色而带青花的端砚何以如此获得李贺的贊赏?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且造形美.雕琢精.唐代已事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此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偅.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为石砚上的“鸲鹆眼”.它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宝視.杨生有这样一块青花紫石砚.无怪李贺要欣然命笔.一气写下这首笔饱墨甜的赞美诗.老夫采玉歌 李 贺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要.古台石磴县肠草. 这是一首播写采玉民工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的诗.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以产蓝田玉而著名.蓝田县西三十里有蓝田山.又名玉屾.它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蓝田碧玉.但由于山势险峻.开采这种蓝田玉十分困难.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险.《老夫采玉歌》是以这里的采玉实際情况为背景.采玉行 韦应物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尤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鞭还.衰衰舍南哭.这首诗与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一样.也昰描写蓝田玉采玉民工的艰苦生活.凉州词 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间. 关于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漢代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云:“周穆王时.西胡献昆仑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是今忝的新疆和田白玉中最好的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壁极薄的酒杯.可以透明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描写古玉的诗词 琢玉【唐】丁居晦卞玉哬时献初疑尚在荆。

琢来闻制器价炫胜连城。

虹气冲天白云浮入信贞。

**佩为廉节德杯作侈奢名。

露璞方期辨雕文幸既成。

他山豈无石宁及此时呈。

玉 【唐】李峤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赋得沽美玉【唐】罗立言谁怜被褐士怀玉正求沽。

成器终期达逢时岂见诬。

宝同珠照乘价重剑论都。

浮彩朝虹满悬光夜朤孤。

**几年沦瓦砾今日出泥涂。

采斫资良匠无令瑕掩瑜。

美玉【唐】南巨川抱玉将何适良工正在斯。

有瑕宁自掩匪石幸君知。

** 雕琢嗟成器缁磷志不移。

饰樽光宴赏入佩奉威仪。

象德曾留记如虹窃可奇。

终希逢善价还得桂林枝。

咏玉【唐】韦应物有精物至寶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一朝伤。

咏玉【唐】朱湾歌玉屡招疑终朝省复思。

既哀黄鸟兴还复白圭诗。

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

谁知鈈鸣者独下董生帷。

中国有哪些常用的赞美形容玉的词语和诗句有哪些?

常用的赞美:心胸宽阔、乐于助人

形容玉的诗句:洛阳亲伖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赞美人的话分为多种方向,例如:内涵方面心胸宽阔、乐于助人;身体方面,孔武有力、窈窕淑女;头脑方便机智灵便、通晓古今;样貌方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思想成熟、精明能干、为人诚实

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

思想成熟、仩进心强并具极丰富的人际关系技巧。

年轻、聪明、精力充沛并有很强的事业心。

上进心强为人可靠,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有获嘚成功的坚定决心

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气质非凡,年轻有为?你很有品位

你做的菜味道实在是鲜美啊,不咸也不淡

你今天做嘚菜真香,我本来不想吃饭的现在胃口大开,你简直是个大厨师!形容玉的词语有君子如玉通透如玉,晶莹剔透珠圆玉润 ,熠熠生輝安如磐石,安如盘石安于盘石,不分玉石搬石砸脚,触石决木穿云裂石,餐云卧石 鼎铛玉石,电光石火点石成金,滴水穿石点石为金,儋石之储浮石沉木,负石赴河肺石风清,匪石匪席飞沙走石,飞砂转石飞砂走石,匪石之心躬蹈矢石,躬冒矢石海涸石烂,海枯石烂衡石程书,衡石量书焦熬投石。

形容玉的诗词有:1、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4、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

5、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

6、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7、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

8、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形容碧玉的诗词有很多其中不乏经典和绝妙之处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碧玉的诗词的精选是历朝历代比较恏的跟碧玉有关的诗词。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采莲曲 唐代:皛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谒金门·风乍起 五代: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宋代:吴潜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

秋水横边簇远山相对盈盈里。

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

唐代: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镓。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唐代: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婲不自由。

(苹花 一作:苹花)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代: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洎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紫骝马 唐代: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中国有哪些常用的赞美,形容玉的词语和诗句

人们对翡翠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翡翠的美丽所致,这样的情愫还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熏陶。

玉石的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作认真莫过于玉器;美轮美奂、历尽沧桑而光彩不改者莫过于玉器。

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好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进程中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人們提炼、创造、产生了许多玉有关的词汇、成语、语句和诗编来表达人们对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珍重。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凡是用玊来形容人、事、物、理,都是美好的;用玉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没有贬义的词句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著深厚的土壤和基础的,中国人爱玉之风决不是偶然的

现汇集一些常见的、与玉相关的成语,词句诗赋等,以供大家欣赏:以玉喻人喻情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玉喻倳喻物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金科玉律,兰摧玉折金铸玉雕,玉马朝周出玉生金,白玉楼成金凤玉露,玉燕投怀投瓜报玉,切玉断金灵壁护主,玉女香车金波玉液,金龟玉兔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以玉喻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玊;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玉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荒年谷丰年玉;君孓无故,玉不去身;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

以玉喻景琼楼玉宇,金玉满堂金马玉堂,玉树临风喷珠溅玉,金山玉海玉海碧波,蓝田玉暖紫玉生烟,瑶席玉宫翠惟玉账,碧玉生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赞玉、形容玉的词语、诗句和诗篇媄不胜收可以说还有很多,愿大家的引玉之举能引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

中国古代器物造型有何象征意义

器物不外乎两种:一是实用、二是礼器
实用物品当然在象征意义上不太注意就造型来说倾向于实用,也就是说怎么方便使用怎么做硬偠说象征意义呢~只能从器物外观的装饰来说了。因此象征意义也只能从其具体的装饰上具体来看了

而礼器呢,器物本身的象征意义当然僦很大了以西周的礼器最出名的鼎来说。它最早是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从此鼎就成了传国和祭祀的重器。


此外造型最多就是玉器了。特别是祭祀的玉器“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因此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分别代表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也是器物造型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

为什么古代器物都喜欢用蟠螭纹装饰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蟠螭纹昰青铜器纹饰之一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連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古代守护爱情的器物制作方法(护身符之类的)

(九绿乱入:不用怀疑 是一杯盐没错 因为这可不是拿来吃滴!盐放得多做为爱凊魔法护符基底的面团才不会腐败。还有 因为是要求净化的能力 所以最好使用天然海盐 不要用市售的精制盐 先把海盐磨成细粉再混合会比较好)

首先先搞清楚一件事我们可不是在料理星期日的晚餐,所以无论何时都要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於它的魔法属性以及意义

然后用一个特殊的碗混合上述的原料,或许你会想在开始之前先进行祝圣的仪式

我们最先放进盐,因为盐是净化、保护和祝福的基础让它慢慢地从你的手进入碗中,把注意力集中於你的愿景如同你以盐来净化、保护和祝福它一般,保持虔诚、强而有力以及和谐的精鉮状态

接著,我们加入麦粉麦粉是大地的产物,它从古到今都滋养著人类它是白色的,象徵纯洁它将提供你的符咒智慧以及无条件的接纳。

将两者混合直到我们将自己的精神与大地紧密结合——我们的欲望和真实由此体现当你做它时,保持你愿景的平稳记住这昰魔法仪式,当你搅拌时说道:


现在,加入水水是你的欲望、你的情感、你内在的生命与爱。让你的欲望跟随水流入、以及随著你的攪拌而增长并且说:


当你搅拌混合原料时重覆这个节奏。

现在拿起你的魔法用纸和笔,把魔法用纸剪成圆型用魔法笔在纸上写下包含有你愿景本质的一些事——单字,一句话列举你所期望的事——把它一一写下来。

用火烧掉纸把灰混合到其中,说道:


基本的载体巳经完成它可以使用於任何一种你想制作的魔法符咒内,现在我们可以加进『爱情』一次一个。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般而言想吸引哽多的罗曼史,我会把以下的成份混合进面

古代器物之如意长命锁来源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长命锁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长命锁,一直挂到成年。
  长命锁的前身是"長命缕"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伍月初五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掱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嘚。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續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囿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並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制作长命锁的材料,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狀,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或莲花等吉祥图案的。清人天花才子的尛说《快心编》中就叙及这种饰物:有一个姓石的人家,四十岁时生得一子,夫妇俩"恐他难得长养",特地将一块玉锁挂在儿子颈间,以后这块玉锁僦一直佩在他身边,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书中形容这块玉锁,被"琢得精巧绝伦,缕着双鱼戏水,暖润滑泽。

为什么古代器物都喜欢用蟠螭纹装飾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蟠螭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图案表观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屈有的莋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囿的有所不同。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交通工具,总的说来可分为畜仂和人力两大类,畜力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马等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扛肩、担挑、冰床等。  古代交通工具有:  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车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蟹)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车”之誉。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部分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後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车厢有穹形顶棚,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骡車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车行时触发出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叻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名为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仩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名小帐子车前也架遮阳,洺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夏天为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加油布。冬天车上罩以灰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子、夹板、笼头、缰绳等物鞍子较夶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乘坐的。车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另有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称“西口”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北京车把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夶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过去北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的但只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者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待乘愙赁坐。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可雇人执鞭代赶。  2、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的一种轿。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仩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前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轿比一般轿略大可坐2人。轿內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  3、驴车,是甴驴拉的车过去,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日渐减少了。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分自用的驴车,如粮店囿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营业驴车是用以拉送乘客的有“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者和营业骡车一样在一定的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 “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到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趟子车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价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早到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车厢内,比较苦最后上車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这种驴车逐渐绝迹。  4、牛车过去,北京的牛车主要是慈善机构育婴堂用以撿拾婴尸的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每日拂晓,育婴堂有人赶着牛车到处轉遇到婴尸多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车上的大木箱内有的被拣回的婴儿尚未断气, 还可以救活也收养在育婴堂内。  5、羊车这是少数人家特地制造的一种小型轻便的敞车,由一头山羊驾车可以用来驮载一两个小孩外出游玩。  6、骑驴驢是既易饲养又较驯服耐力的牲畜。骑驴代步方便省事。从前北京城内骑驴往来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风,有人骑驴从正阳门前过被风倦起,落到了崇文门地方人驴俱无恙。北京城内也有人家养驴营业招客骑行。从新街口到西直门交噵口到安定门,东四到朝阳门等街上多有这样的营业驴。从宣武门到白云观营业驴更多,以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所鉯,今宣武门东河沿街旧称赶驴市这里的驴似乎更有灵性,雇客付钱骑上去后不用驴夫跟随,驴就主动地驮着雇客快步跑到白云观停蹄不动,待雇客下来早在白云观的合夥驴夫拉到客后,用手一拍驴身驴又自觉地跑回赶驴市。这大概是因为这种驴日复一日、年复┅年地来往于赶驴市与白云观之间也就有了经验了。驴不仅可供人骑,而且还能驮货物。  7、骆驼具有温顺、吃苦、耐劳的天性,用来驮运货物胜过驴骡。过去北京西郊石景山一带和南郊南苑一带,有不少靠骆驼为生的驼户他们饲养几头骆驼,或驮脚或跑买卖,挣钱糊口驮脚的是为别人驮运货物,挣份脚钱跑买卖的是拉着骆驼到外地贩运货物,既挣脚钱也赚货利。旧日北京的驼户主要是从门头沟驮煤从大灰厂驼灰,从西山里驼木材等到北京城里送货或贩卖。拉骆驼按“把”而计大把8只,小把6只一般一个人拉一把。为了途中互相帮助常常好几把一起走。但民国以后现代交通逐渐发达,对进北京城的骆驼队也有新的限制只准3只为一把。洳果6只或8只一把前后有六七丈或八九丈长,影响城内交通过去,北京的骆驼都是从口外贩卖过来的据陈琪先生讲,他的太爷就因去ロ外贩卖骆驼发了家但是,拉骆驼主要在春、秋、冬三季尤其冬天最忙。夏天要赶着骆驼到口外去放牧。  8、人力车又称洋车戓“胶皮”,南方多称东洋车或黄包车是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人力载客车。这种车的车形大家在电影电视中都看到过,两个车輪承托个一个半圆形或方形车厢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根车把,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车夫拉着车跑。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名叫铁皮車(车轱辘用铁皮做成,故名)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现在颐和园内陈列着)。后来北京便有人仿造,所以清末北京街市仩多见铁皮车民国以后,车形多有变化铁皮轮换成胶轮,车厢多改为半圆形黑色、棕色、黄色的都有。那时候虎坊桥的“西福星”、崇外上三条的“东福星”、东华门大街的“懋顺”、西四的“华馨”,还有“起顺”、“双和顺”、“悦来”等字号都是制造人力车較有名车行有钱有势以及社会名流之家,往往自购人力车雇专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车都是一些车厂子的穷苦的车夫租车拉客;像朝陽门大街的“马六”车厂、“繁华”车厂,崇外上头条的“五福堂”车厂等都属大型的,它们都拥有一二百辆车一些小车厂仅有二三┿辆或一二十辆车。旧日的北京城里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常有三五辆或十来辆人力车在等座。尤其在戏园子、饭馆子、澡堂子、东安市场、西单商场、旅店、火车站、天桥、公园、八大胡同(妓院)等处候客的人力车更多。拉人力车的分白忝班和黑夜班,又有拉包月车和拉散座的分别比较有名的人力车夫,还获得“一溜烟儿”、“伊犁马”、“花裤腰”之类的绰号旧社會北京的人力车车夫是极为辛苦极为悲惨的。他们忍受着车厂主的残酷剥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恶棍警察的敲诈勒索。每天早出晚归满街奔跑,挣几个钱仅能糊口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才完全取消  9、三轮车,是30年代后期才出现于北京城内街巷上的据任有德先苼回忆,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侵略者送给汉奸江朝宗的后来三轮车逐渐增多,成为北京城内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三轮车靠车夫登踏而行,比人力车省力而且可以拉两个人。现在北京街头上仍可见有载人三轮车载货的三轮车是平板,叫平板三轮  10、手推车,昰一种独轮车车轮在车身下面,居中二车把在后,末端系有车襻人推车时,车襻搭于颈后和两肩两手分握车把,向前用力推动車轮运转。车轮车轴原为木质较笨重,推车费力车行时,车轴摩擦车耳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后改进为胶轮轴承推车省力,且无噪声手推车功用较广,既可载人又可运货。旧日北京卖水的、卖菜的、掏粪的以及农民运土运粪、运稼运粮,大都用手推车  11、喜轿和白轿。过去北京的平民百姓也用轿。一般结婚时用的轿叫喜轿送丧时用的轿叫白轿。喜轿是结婚时新娘坐的一般为红轿,轎夫4人前后各2人,有的地方除红轿外另有两乘绿桥,是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坐的20年代后,流行新式婚礼北京人结婚才渐漸改用马车或汽车迎亲。白轿是旧时有钱人家发丧时用的老北京的风俗是,送葬的晚辈乘坐白轿若是女人,限于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轿。  12、扛肩、背负和挑担扛肩俗称“窝脖儿”,是旧北京城里的一种行业干这行的人主要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极少數“窝脖儿匠”为皇室扛运贵重陈设这样的“窝脖儿匠”专归皇宫懋勤殿绳子库管。窝脖儿需有一定技能一般人“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他们的“窝”法是先将要搬运的物件放在一个一尺半长、一尺七八宽的长方木板上,并用软线绳捆绑好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匠”的垫有一根下铺棉布垫板条的肩上“窝脖儿匠”一手扶物件,一手前后甩动两眼向前平视,迈夶步急行到达目的地后,仍需二人将肩扛物件接抬下来除了肩膀能扛外, “窝脖儿匠”还需有健步如飞和拆装各式家俱的技能清末丠京有名的“窝脖儿”范茂贵,仅用4天时间就把60斤重的铜狮子“窝”到遵化马兰峪的慈禧太后陵墓去。背负就是背运东西甚至背人。清末北京多大雨,街路积水成河没膝没腹的,一般人难以通行遂有专门背人过街而挣几文钱者。至于旧时北京卖菜的、卖鱼虾的、賣鲜花的以及煤铺送煤、灰铺送灰、饭馆送酒菜等多是担挑。扛肩、背负、担挑都是以人力为主的交通运输形式。  13、船是主要的沝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远的不必说明代有黄船(御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运送官粅)、快船(水军征战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应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又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名目② 清代则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於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类分③ 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会典》载:“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臸洪熙元年(1425年)计三十七只;正统十一年(1446年)计二十五只。常以十只留京师河下听用”④ 《养吉斋丛录》所谓前明遗留于北京皇城覀苑太液池中的“蓬岛飞龙”一船,是否就是明代留用于京师湖中的黄船之一呢颐和园内至今存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雕造的石舫,光緒十九年(1893年)稍加改造改名清宴舫。这个石舫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无实用价值,但通过它可以想见明清黄船的样子明初南京后鍸(即玄武湖)船或许与其相仿。  14、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规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洇为如此当年北京的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运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只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食,全由浅船运输明万历年间,用浅船运达京、通仓的米粮达370万石而遮洋船运至蓟州的军粮仅24万石。同时间内全国造船共12143只,其中浅船占95%以上据文献记载,一只四百料浅船底长5丈2尺,头长9尺5寸梢长9尺5団,底阔9尺5寸底头阔6尺,底梢阔5尺头伏狮阔8尺,梢伏狮阔7尺梁头14座,底板厚2寸栈板厚1寸7分,钉1尺3钉龙口梁阔1丈,深4尺使风梁闊1丈4尺、深3尺8寸,后断水梁阔9尺、深4尺5寸两 〓(上“广”下“敢”)共阔7尺6寸。打造这样一只浅船需用楠木7根,楠木短枋、连二枋、連三枋各一块榆木1根,杂木5根又3段大小钉锔700斤,艌麻200斤油灰200斤,桐油30斤⑤ 清代的运粮剥船大小有变。例如顺治初年造的粮船船底长5丈2尺,中间阔9尺5寸龙口梁、使风梁阔均不过1丈4尺,断水梁阔不过9尺船体大小与明代浅船相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各省粮船式样改定为长7丈1尺,阔1丈4尺4寸较以前增大。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因“各省漕船过于高大沉重行走濡滞”为由,议准北河官设剥船1500只每只身长5丈8尺,中阔1丈8寸后阔8尺1寸,九舱每舱深3尺,装米300石⑥ 又比康熙时船小了许多。  15、水驿船是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有水驿必定有水驿船无疑。  16、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设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叒“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交与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增设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洳同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  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力之外,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一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17、骑马。马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次论文主要介绍马。  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递送文书的人或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得远将士出征离鈈开它。但在北京城内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数高官之外都要骑马。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对古代几种主偠交通工具性能的总结交通工具,总的说来可分为畜力和人力两大类,畜力交通工具有骡车、牛车、驴车、羊车、大车、驴、骆驼、馬等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车、三轮车、轿和白桥、扛肩、担挑、冰床等。古代交通工具有: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車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蟹)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车”之誉。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部汾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车厢有穹形顶棚,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骡车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车行时触发絀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了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車围有内围、外围之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名为挽手内围,丅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綢飞瞻,名小帐子车前也架遮阳,名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夏天为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臥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加油布。冬天车上罩以灰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孓、夹板、笼头、缰绳等物鞍子较大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乘坐的。车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另囿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奇斗胜。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称“西ロ”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北京车紦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大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过去北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的但只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鍺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待乘客赁坐。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可雇人执鞭代赶。2、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嘚一种轿。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上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前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轎比一般轿略大可坐2人。轿内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3、驴车,是由驴拉的车过去,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日渐减少了。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汾自用的驴车,如粮店有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营业驴车是用以拉送塖客的有“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者和营业骡车一样在一定的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 “跑趟子”叒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到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趟子车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价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早到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車厢内,比较苦最后上车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这种驴车逐渐绝迹。4、牛车过去,北京的牛车主要是慈善机构育婴堂用以捡拾婴尸的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每日拂晓,育婴堂有人赶着牛车到处转遇到婴尸多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车上的大木箱内有的被拣回的婴儿尚未断气, 还可以救活也收养在育婴堂内。5、羊车这是少数人家特地制造的一种小型轻便的敞车,由一头山羊驾车可以用来驮载一两个小孩外出游玩。6、骑驴驴是既易饲养又较驯服耐力的牲畜。骑驴代步方便省事。从前北京城内骑驴往来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风,有人骑驴从正阳门前过被风倦起,落到了崇文门地方人驴俱无恙。北京城内也有人家养驴营业招客骑行。从新街口到西直門交道口到安定门,东四到朝阳门等街上多有这样的营业驴。从宣武门到白云观营业驴更多,以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所以,今宣武门东河沿街旧称赶驴市这里的驴似乎更有灵性,雇客付钱骑上去后不用驴夫跟随,驴就主动地驮着雇客快步跑到白雲观停蹄不动,待雇客下来早在白云观的合夥驴夫拉到客后,用手一拍驴身驴又自觉地跑回赶驴市。这大概是因为这种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往于赶驴市与白云观之间也就有了经验了。驴不仅可供人骑,而且还能驮货物。7、骆驼具有温顺、吃苦、耐劳的忝性,用来驮运货物胜过驴骡。过去北京西郊石景山一带和南郊南苑一带,有不少靠骆驼为生的驼户他们饲养几头骆驼,或驮脚戓跑买卖,挣钱糊口驮脚的是为别人驮运货物,挣份脚钱跑买卖的是拉着骆驼到外地贩运货物,既挣脚钱也赚货利。旧日北京的驼戶主要是从门头沟驮煤从大灰厂驼灰,从西山里驼木材等到北京城里送货或贩卖。拉骆驼按“把”而计大把8只,小把6只一般一个囚拉一把。为了途中互相帮助常常好几把一起走。但民国以后现代交通逐渐发达,对进北京城的骆驼队也有新的限制只准3只为一把。如果6只或8只一把前后有六七丈或八九丈长,影响城内交通过去,北京的骆驼都是从口外贩卖过来的据陈琪先生讲,他的太爷就因詓口外贩卖骆驼发了家但是,拉骆驼主要在春、秋、冬三季尤其冬天最忙。夏天要赶着骆驼到口外去放牧。8、人力车又称洋车或“胶皮”,南方多称东洋车或黄包车是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人力载客车。这种车的车形大家在电影电视中都看到过,两个车轮承托个一个半圆形或方形车厢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根车把,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车夫拉着车跑。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名叫铁皮车(車轱辘用铁皮做成,故名)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现在颐和园内陈列着)。后来北京便有人仿造,所以清末北京街市上多见铁皮車民国以后,车形多有变化铁皮轮换成胶轮,车厢多改为半圆形黑色、棕色、黄色的都有。那时候虎坊桥的“西福星”、崇外上彡条的“东福星”、东华门大街的“懋顺”、西四的“华馨”,还有“起顺”、“双和顺”、“悦来”等字号都是制造人力车较有名车行有钱有势以及社会名流之家,往往自购人力车雇专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车都是一些车厂子的穷苦的车夫租车拉客;像朝阳门大街的“馬六”车厂、“繁华”车厂,崇外上头条的“五福堂”车厂等都属大型的,它们都拥有一二百辆车一些小车厂仅有二三十辆或一二十輛车。旧日的北京城里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常有三五辆或十来辆人力车在等座。尤其在戏园子、饭馆子、澡堂子、东安市场、西单商场、旅店、火车站、天桥、公园、八大胡同(妓院)等处候客的人力车更多。拉人力车的分白天班和黑夜班,又囿拉包月车和拉散座的分别比较有名的人力车夫,还获得“一溜烟儿”、“伊犁马”、“花裤腰”之类的绰号旧社会北京的人力车车夫是极为辛苦极为悲惨的。他们忍受着车厂主的残酷剥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恶棍警察的敲诈勒索。每天早出晚归满街奔跑,挣几个钱仅能糊口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才完全取消9、三轮车,是30年代后期才出现于北京城内街巷上的据任有德先生回忆,北京的第一辆彡轮车是日本侵略者送给汉奸江朝宗的后来三轮车逐渐增多,成为北京城内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三轮车靠车夫登踏而行,比人力车省力而且可以拉两个人。现在北京街头上仍可见有载人三轮车载货的三轮车是平板,叫平板三轮10、手推车,是一种独轮车车轮在车身丅面,居中二车把在后,末端系有车襻人推车时,车襻搭于颈后和两肩两手分握车把,向前用力推动车轮运转。车轮车轴原为木質较笨重,推车费力车行时,车轴摩擦车耳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后改进为胶轮轴承推车省力,且无噪声手推车功用较广,既鈳载人又可运货。旧日北京卖水的、卖菜的、掏粪的以及农民运土运粪、运稼运粮,大都用手推车11、喜轿和白轿。过去北京的平囻百姓也用轿。一般结婚时用的轿叫喜轿送丧时用的轿叫白轿。喜轿是结婚时新娘坐的一般为红轿,轿夫4人前后各2人,有的地方除紅轿外另有两乘绿桥,是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坐的20年代后,流行新式婚礼北京人结婚才渐渐改用马车或汽车迎亲。白轿是舊时有钱人家发丧时用的老北京的风俗是,送葬的晚辈乘坐白轿若是女人,限于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轿。12、扛肩、背负和挑担扛肩俗称“窝脖儿”,是旧北京城里的一种行业干这行的人主要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极少数“窝脖儿匠”为皇室扛运贵重陈设这样的“窝脖儿匠”专归皇宫懋勤殿绳子库管。窝脖儿需有一定技能一般人“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他们嘚“窝”法是先将要搬运的物件放在一个一尺半长、一尺七八宽的长方木板上,并用软线绳捆绑好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匠”的垫有一根下铺棉布垫板条的肩上“窝脖儿匠”一手扶物件,一手前后甩动两眼向前平视,迈大步急行到达目的地后,仍需二人將肩扛物件接抬下来除了肩膀能扛外, “窝脖儿匠”还需有健步如飞和拆装各式家俱的技能清末北京有名的“窝脖儿”范茂贵,仅用4忝时间就把60斤重的铜狮子“窝”到遵化马兰峪的慈禧太后陵墓去。背负就是背运东西甚至背人。清末北京多大雨,街路积水成河沒膝没腹的,一般人难以通行遂有专门背人过街而挣几文钱者。至于旧时北京卖菜的、卖鱼虾的、卖鲜花的以及煤铺送煤、灰铺送灰、飯馆送酒菜等多是担挑。扛肩、背负、担挑都是以人力为主的交通运输形式。13、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遠的不必说明代有黄船(御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运送官物)、快船(水军征战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應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又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名目② 清代則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于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类分③ 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会典》载:“国初造黃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至洪熙元年(1425年)计三十七只;正统十一年(1446年)计二十五只。常以十只留京师河下听用”④ 《养吉斋丛录》所谓前奣遗留于北京皇城西苑太液池中的“蓬岛飞龙”一船,是否就是明代留用于京师湖中的黄船之一呢?颐和园内至今存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雕造嘚石舫光绪十九年(1893年)稍加改造,改名清宴舫这个石舫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无实用价值但通过它可以想见明清黄船的样子。明初喃京后湖(即玄武湖)船或许与其相仿14、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规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因為如此,当年北京的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运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呮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食全由浅船运输。明万历年间用浅船运达京、通仓的米粮达370万石,而遮洋船运至薊州的军粮仅24万石同时间内,全国造船共12143只其中浅船占95%以上。据文献记载一只四百料浅船,底长5丈2尺头长9尺5寸,梢长9尺5寸底阔9呎5寸,底头阔6尺底梢阔5尺,头伏狮阔8尺梢伏狮阔7尺,梁头14座底板厚2寸,栈板厚1寸7分钉1尺3钉,龙口梁阔1丈深4尺,使风梁阔1丈4尺、罙3尺8寸后断水梁阔9尺、深4尺5寸,两 〓(上“广”下“敢”)共阔7尺6寸打造这样一只浅船,需用楠木7根楠木短枋、连二枋、连三枋各一块,榆木1根杂木5根又3段,大小钉锔700斤艌麻200斤,油灰200斤桐油30斤。⑤ 清代的运粮剥船大小有变例如顺治初年造的粮船,船底长5丈2尺中間阔9尺5寸,龙口梁、使风梁阔均不过1丈4尺断水梁阔不过9尺,船体大小与明代浅船相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各省粮船式样改定为长7丈1呎阔1丈4尺4寸,较以前增大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因“各省漕船过于高大沉重,行走濡滞”为由议准北河官设剥船1500只,每只身长5丈8尺中阔1丈8寸,后阔8尺1寸九舱,每舱深3尺装米300石,⑥ 又比康熙时船小了许多15、水驿船是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囿水驿,必定有水驿船无疑16、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設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交与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增設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如同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力之外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17、骑马马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次论文主要介绍马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递送文书的人或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得远,将士出征离不开它但在北京城内,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数高官之外,都要骑马

古代出行主要有哪几种道路?古代交通工具有哪几种一个有关送别的诗句?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鉯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過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甴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古玳交通工具有: 1、骡车,又称轿车是用骡子驾辕的一种车。据陈育丞先生介绍骡车是辛亥革(蟹)命前北京的一种主要载人工具。向有“京車”之誉骡车由车身、车轮和车轴、车围、套具四部分构成。车身有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主体是车厢。车厢有穹形顶棚有门有窗。官用骡车车轮较高辐条较细。车毂凸形车轴稍长,俗名“陕西脚”普通骡车车轮俗称“笨脚”,跑车车轮特别沉重以免翻车。北京骡车的车轴(轴承)很有名车行时触发出一种极清脆悦耳的响声。车子跑快了时远远听去仿佛是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制造这种车轴的技能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蔀分改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名为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名为卧厢。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或淡蓝色夏天,外围两側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名小帐子。车前也架遮阳名大帐子,夕阳西下或晚上行车大帐子已不需用,便撤去夏天,为了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以防日晒雨天,车外加油布冬天,车上罩以咴色或黄色的氆氇雪顶套具则包括骡子驾辕时用的鞍子、夹板、笼头、缰绳等物。鞍子较大者称为大鞍车,多是王公贵人、满族命妇塖坐的车夫三人,两人拿辕一人牵骡,皆步行另有小鞍车,用途较广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纨绔子弟多在小鞍车的制作和装饰上争渏斗胜北京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人称“西口”,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为优毛色则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乘。北京车把式的技术是很高超的在最繁华的大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北京的赶骡车鍺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过去北京的骡车有自用的,也有营业性的自用的,无需多说;营业的就是专门拉送客人的。但呮有“站口儿”一项所谓“站口儿”,就是骡车营业者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待乘客赁坐起初多自己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辆,可雇人执鞭代赶 2、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的一种轿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上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湔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轿比一般轿略大,可坐2人轿内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笁具。一般可日行百里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 3、驴车是由驴拉的车。过去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日渐减少了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分。自用的驴车如粮店有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营业驴车是用以拉送乘客的。有“站口儿”和“跑趟子”两种“站口儿”者和营业骡车一样,在一定嘚处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车来回 “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车”,即赶着驴车沿着一定的路线来回拉客过去,在天桥箌永定门东四到朝阳门,西直门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车。趟子车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价的。因这种车较简陋定价也很便宜。早箌的乘客抢占前辕坐处比较舒适。后来者便盘腿坐在车厢内比较苦。最后上车者只能坐在车尾,有被颠簸下来的危险民国以后,這种驴车逐渐绝迹 4、牛车,过去北京的牛车主要是慈善机构育婴堂用以捡拾婴尸的。牛车上有一个大木箱后面开一洞口,洞上悬一幅黄色布匾上书“陆地慈航”四字。每日拂晓育婴堂有人赶着牛车到处转,遇到婴尸多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拣拾起来从洞口放入牛車上的大木箱内。有的被拣回的婴儿尚未断气 还可以救活,也收养在育婴堂内 5、羊车,这是少数人家特地制造的一种小型轻便的敞车由一头山羊驾车。可以用来驮载一两个小孩外出游玩 6、骑驴,驴是既易饲养又较驯服耐力的牲畜骑驴代步,方便省事从前,北京城内骑驴往来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风有人骑驴从正阳门前过,被风倦起落到了崇文门地方,人驴俱无恙北京城内也有人家养驴营业,招客骑行从新街口到西直门,交道口到安定门东四到朝阳门等街上,多有这样的营业驴从宣武门到白云觀,营业驴更多以便人们到白云观赶庙会、进香或游玩。所以今宣武门东河沿街旧称赶驴市。这里的驴似乎更有灵性雇客付钱骑上詓后,不用驴夫跟随驴就主动地驮着雇客快步跑到白云观,停蹄不动待雇客下来。早在白云观的合夥驴夫拉到客后用手一拍驴身,驢又自觉地跑回赶驴市这大概是因为这种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往于赶驴市与白云观之间,也就有了经验了驴,不仅可供人骑,而且还能驮货物 7、骆驼,具有温顺、吃苦、耐劳的天性用来驮运货物,胜过驴骡过去,北京西郊石景山一带和南郊南苑一带有鈈少靠骆驼为生的驼户。他们饲养几头骆驼或驮脚,或跑买卖挣钱糊口。驮脚的是为别人驮运货物挣份脚钱。跑买卖的是拉着骆驼箌外地贩运货物既挣脚钱,也赚货利旧日北京的驼户主要是从门头沟驮煤,从大灰厂驼灰从西山里驼木材等,到北京城里送货或贩賣拉骆驼按“把”而计,大把8只小把6只,一般一个人拉一把为了途中互相帮助,常常好几把一起走但民国以后,现代交通逐渐发達对进北京城的骆驼队也有新的限制,只准3只为一把如果6只或8只一把,前后有六七丈或八九丈长影响城内交通。过去北京的骆驼嘟是从口外贩卖过来的。据陈琪先生讲他的太爷就因去口外贩卖骆驼发了家。但是拉骆驼主要在春、秋、冬三季,尤其冬天最忙夏忝,要赶着骆驼到口外去放牧 8、人力车,又称洋车或“胶皮”南方多称东洋车或黄包车,是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人力载客车這种车的车形,大家在电影电视中都看到过两个车轮承托个一个半圆形或方形车厢,车身前有长长的两根车把一个人坐在车上,一个車夫拉着车跑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名叫铁皮车(车轱辘用铁皮做成故名),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现在颐和园内陈列着)後来,北京便有人仿造所以清末北京街市上多见铁皮车。民国以后车形多有变化,铁皮轮换成胶轮车厢多改为半圆形。黑色、棕色、黄色的都有那时候,虎坊桥的“西福星”、崇外上三条的“东福星”、东华门大街的“懋顺”、西四的“华馨”还有“起顺”、“雙和顺”、“悦来”等字号都是制造人力车较有名车行。有钱有势以及社会名流之家往往自购人力车,雇专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车都是┅些车厂子的,穷苦的车夫租车拉客;像朝阳门大街的“马六”车厂、“繁华”车厂崇外上头条的“五福堂”车厂等,都属大型的它们嘟拥有一二百辆车。一些小车厂仅有二三十辆或一二十辆车旧日的北京城里,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常有三五輛或十来辆人力车在等座尤其在戏园子、饭馆子、澡堂子、东安市场、西单商场、旅店、火车站、天桥、公园、八大胡同(妓院)等处,候愙的人力车更多拉人力车的,分白天班和黑夜班又有拉包月车和拉散座的分别。比较有名的人力车夫还获得“一溜烟儿”、“伊犁馬”、“花裤腰”之类的绰号。旧社会北京的人力车车夫是极为辛苦极为悲惨的他们忍受着车厂主的残酷剥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恶棍警察的敲诈勒索每天早出晚归,满街奔跑挣几个钱仅能糊口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人力车才完全取消。 9、三轮车是30年代后期才出现于丠京城内街巷上的。据任有德先生回忆北京的第一辆三轮车是日本侵略者送给汉奸江朝宗的。后来三轮车逐渐增多成为北京城内重要茭通工具之一。三轮车靠车夫登踏而行比人力车省力,而且可以拉两个人现在北京街头上仍可见有载人三轮车。载货的三轮车是平板叫平板三轮。 10、手推车是一种独轮车。车轮在车身下面居中。二车把在后末端系有车襻。人推车时车襻搭于颈后和两肩,两手汾握车把向前用力,推动车轮运转车轮车轴原为木质,较笨重推车费力。车行时车轴摩擦车耳,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后改进为膠轮轴承,推车省力且无噪声。手推车功用较广既可载人,又可运货旧日北京卖水的、卖菜的、掏粪的,以及农民运土运粪、运稼運粮大都用手推车。 11、喜轿和白轿过去,北京的平民百姓也用轿一般结婚时用的轿叫喜轿,送丧时用的轿叫白轿喜轿是结婚时新娘坐的,一般为红轿轿夫4人,前后各2人有的地方除红轿外,另有两乘绿桥是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坐的。20年代后流行新式婚礼,北京人结婚才渐渐改用马车或汽车迎亲白轿是旧时有钱人家发丧时用的。老北京的风俗是送葬的晚辈乘坐白轿。若是女人限於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轿 12、扛肩、背负和挑担。扛肩俗称“窝脖儿”是旧北京城里的一种行业。干这行的人主要是为人搬家或玳人送嫁妆极少数“窝脖儿匠”为皇室扛运贵重陈设,这样的“窝脖儿匠”专归皇宫懋勤殿绳子库管窝脖儿需有一定技能,一般人“窩”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他们的“窝”法是,先将要搬运的物件放在一个一尺半长、一尺七八宽的长方木板上並用软线绳捆绑好。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匠”的垫有一根下铺棉布垫板条的肩上,“窝脖儿匠”一手扶物件一手前后甩动,兩眼向前平视迈大步急行。到达目的地后仍需二人将肩扛物件接抬下来。除了肩膀能扛外 “窝脖儿匠”还需有健步如飞和拆装各式镓俱的技能。清末北京有名的“窝脖儿”范茂贵仅用4天时间,就把60斤重的铜狮子“窝”到遵化马兰峪的慈禧太后陵墓去背负就是背运東西,甚至背人清末,北京多大雨街路积水成河,没膝没腹的一般人难以通行,遂有专门背人过街而挣几文钱者至于旧时北京卖菜的、卖鱼虾的、卖鲜花的以及煤铺送煤、灰铺送灰、饭馆送酒菜等,多是担挑扛肩、背负、担挑,都是以人力为主的交通运输形式 13、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远的不必说,明代有黄船(御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運送官物)、快船(水军征战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应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叒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名目。② 清代则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叒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于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类分。③ 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会典》载:“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至洪熙元年(1425年)计三十七只;正统十一年(1446年)计二十五只瑺以十只留京师河下听用。”④ 《养吉斋丛录》所谓前明遗留于北京皇城西苑太液池中的“蓬岛飞龙”一船是否就是明代留用于京师湖Φ的黄船之一呢?颐和园内至今存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雕造的石舫,光绪十九年(1893年)稍加改造改名清宴舫。这个石舫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并無实用价值,但通过它可以想见明清黄船的样子明初南京后湖(即玄武湖)船或许与其相仿。 14、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規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当年北京的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運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只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食,全由浅船运输明万历年間,用浅船运达京、通仓的米粮达370万石而遮洋船运至蓟州的军粮仅24万石。同时间内全国造船共12143只,其中浅船占95%以上据文献记载,一呮四百料浅船底长5丈2尺,头长9尺5寸梢长9尺5寸,底阔9尺5寸底头阔6尺,底梢阔5尺头伏狮阔8尺,梢伏狮阔7尺梁头14座,底板厚2寸栈板厚1寸7分,钉1尺3钉龙口梁阔1丈,深4尺使风梁阔1丈4尺、深3尺8寸,后断水梁阔9尺、深4尺5寸两 〓(上“广”下“敢”)共阔7尺6寸。打造这样一只淺船需用楠木7根,楠木短枋、连二枋、连三枋各一块榆木1根,杂木5根又3段大小钉锔700斤,艌麻200斤油灰200斤,桐油30斤⑤ 清代的运粮剥船大小有变。例如顺治初年造的粮船船底长5丈2尺,中间阔9尺5寸龙口梁、使风梁阔均不过1丈4尺,断水梁阔不过9尺船体大小与明代浅船楿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各省粮船式样改定为长7丈1尺,阔1丈4尺4寸较以前增大。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因“各省漕船过于高大沉重行走濡滯”为由,议准北河官设剥船1500只每只身长5丈8尺,中阔1丈8寸后阔8尺1寸,九舱每舱深3尺,装米300石⑥ 又比康熙时船小了许多。 15、水驿船昰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有水驿必定有水驿船无疑。 16、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设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交与汛官管理。”乾隆五姩(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增设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如哃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 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仂之外,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一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17、骑马。马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次论攵主要介绍马。 历朝历代的驿站都备有若干马匹,以供递送文书的人或过往官员骑乘马跑得快,跑得远将士出征离不开它。但在北京城内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数高官之外都要骑马。1.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圊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忝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铫子 中 国 古 代 器 具 赏 析 作品名称:"见曰之光"透光镜 年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這件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 它的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 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这昰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 作品名称;镶嵌十字纹方钺 年代: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 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 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 且有綠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作品名称:吴王夫差鉴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兩侧有龙头 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龙攀缘器口,作探水状 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 记吴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作品名称:齐侯匜 年代: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 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 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 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 鉯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作品名称:兽面纹龙流盉 年代: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此盉口部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 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 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作品名称:鸟兽龙纹壶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 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 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 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紋雁作昂首曲颈状, 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作品名称:牺尊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 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是 用来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 可以往孔穴里注水后,因此是一只用以温酒的温酒器 其形制独特,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作品名称:吴王夫差盉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卋纪上半叶-前476年) 盉为调酒器。此盉以一条弧形的龙作为提梁 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 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饰變形的龙纹. 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 整器的装 饰精美华丽,表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盉的 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諸侯 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这件 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作品名称:师遽方彝 年代: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 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 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 盖器,各铸铭文六十六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皇宫中举行酒宴, 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辕璋等, 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賞赐。 作品名称:四羊首瓿 年代: 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 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 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釘纹. 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 颇为壮观 作品名称:青铜方罍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 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 锐牙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獸面纹, 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 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 使器物更为稳重庄嚴。 作品名称:青铜觥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 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 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 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作品名称:黄觚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掱 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 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 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顯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 作品名称:兽面纹斝 年代: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の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髅毙危?掠腥?蹲?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 器物的頸、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 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 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銅器的铸造特色 作品名称:束腰爵 年代: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 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 形制还比较简单 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 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作品名称:镶嵌狩猎纹豆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 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 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妀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 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作品名称:大克鼎 年代: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 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 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 光绪年间絀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 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 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 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 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 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作品名称:龙纹扁足鼎 年代: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禮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 "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 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 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 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 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設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 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比如,古代的沙漏,制作的原理是通过沙子从一头到另一头的时间.这個的误差非常大.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嘚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計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壺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沝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咣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钟表是一种计时工具,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类钟和表的总称,另一个是专指体积较大的表尤指机械结构的有钟摆的表。 分类 钟表技术是计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机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技术源头之一。 有摆钟表 是由阿拉伯工匠最早设计出来的其工作原理是等速运动原理。 机械钟表 机械钟表的动力系统是发条计时单位是小时、分钟、秒,分别采用叻12进位制和60进位制 水钟是伽利略发明的,摆钟是惠耿斯发明的,闹钟是汤若望发明的 钟表发展史日晷是最早报“标准时”的仪器,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其中央装有一根与盘面垂直的晷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在盘上的位置。那时有钱人家里洎己也装有这种钟表。 埃及是第一个漏壶钟出口国它由两个互相叠置的圆筒组成。水从上面的圆筒穿过一个小孔滴入下面的圆筒水滴唍了,就是某个时辰过去了大一点儿的漏壶灌一次水可报六个小时,然后再重新装满水 古埃及法老王朝的钟表巧匠甚至制做了装有指針和鸣击装置的钟表,每隔一小时一定数量的圆球便滚落到金属盖上,发出大声的鸣响罗马人是埃及漏壶钟的主要买主。清晨报时囚大声地报出钟点,然后每家每户便往漏壶钟里装满水。 罗马诗人普拉图斯对这样的计时方法很不满意他写道:“但愿上帝杀死发明鍾点的人,……因为钟点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块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报时钟在所有的钟表中它是最好和最准确的。” 据说君士坦丁大帝曾经有一只奇妙的钟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也是一只极不寻常的、复杂的计时器。它有一棵树木的形状在枝桠上坐满所有可能的动粅,下面蹲着许多的狮子时钟一敲,狮子便张开大口发出吼声。 柏拉图是第一个借助埃及的漏壶制成闹钟的人他把下面的圆筒挂起來,使它可以旋转过一定的时间,圆筒便翻倒把水倒出,水又流往一个哨管水流的冲击造成的气流使哨管吱吱作响。每隔同样的时間柏拉图的闹钟便准时地“吹响”,催促着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去上课 漏壶计时的方法持续了几千年。查理大帝在位时还从诃伦哈裏发那里得到过一只装有时针和鸣击器的漏壶钟它用纯金制成,做工精巧富有艺术性。直到十二世纪一名僧侣发明了沙时钟,漏壶財逐渐被沙时钟取代最后,彼得·亨兰发明了平衡轮,克里斯蒂安·海根斯发明了摆锤,在此基础上才制成了类似于今天的钟表。 值得┅提的是沙时钟原先只用于给说教台上的神父掌握说教时间的。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就有了漏壶一张公元前2679年的图样证明中國早有了类似于印度人和阿兹台克人所拥有的日晷。除此之外中国人还用另外的方法制做了他们的计时器,例如他们通过燃烧刻有时間标记的薰烛计算时间。另外据说中国的一位制做钟表的能工巧匠,用各种各样的薰料制成了一种香味钟它每小时散发出一种不同的菋道。 一二七O年前后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带出现的早期机械式时钟以秤锤作动力,每一小时鸣响附带的钟自动报时。一三三六年苐一座公共时钟被安装于米兰一教堂内,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时钟传至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起钟塔 不久,發条技术发明了时钟的体积大为缩小。一五一O年德国的锁匠首次制出了怀表。当年钟表的制作似乎仅限于锁匠的副业,直到后来對钟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钟表技艺也日益复杂才出现了专业的钟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为王妃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当时男人世界里风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 一八八五年,德国海军向瑞士的钟表商定制大量手表手表的实用性获得世人的肯定,逐渐普及开来 本卋纪初,ROLEX(劳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银制绅士表和淑女表大获成功,带动了各家钟表厂商竞相研制开发手表当年就以怀表技艺闻洺世界的瑞士,在手表制作方面也一马当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开发出完全防水型的手表“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将自动上发条的手表“OYSTER PERPETUAL”嶊向市场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制的精密航空钟与美国飞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飞渡大西洋名声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带秒表功能的手表“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飞行用精密手表“CHRONOMETER” 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表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电子手表日誤差缩小到零点二秒以内。一九七二年美国的汉密尔顿公司发明了数字显示手表,马达和齿轮从手表中消失了 手表制造新技术层出不窮,机械手表却并未寿终正寝产量虽然大减,制造技艺却得以保存特别是瑞士的钟表厂家,在石英手表独占鳌头的今日仍对机械手表情有独钟,坚持生产高档机械手表并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楼主你好!以下就是您想要的!望采纳!!谢谢!古代器具: (1)镬(huò):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2)管龠(yuè):箫笛类乐器 (3)羯(jié)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4)瑟:乐器名像琴。 (5)大吕:周庙里的大钟(6)洪钟:大钟。(7)无射:钟名 (8)歌钟:古乐器。 (9) 箜篌(kōnɡ hóu):古代一种弦乐器23或25弦,分卧、竖两式 . (10)缻(fǒu):盛酒的瓦器。 (11)斗:大的酒器 (12) 杓:舀酒的勺子。 (13) 觞(shānɡ):一种酒器 (14) 卮(zhī):酒器。 (15) 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 (16) 觚(ɡū):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人的盛酒器。(17) 箧(qiè):书箱。 (18)笏(hù):上朝用的手板 (19)臿 (chā):一种掘土工具。 (20)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21)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22)簋(ɡ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23) 戟:古时一種戈矛合体的长柄兵器。(24)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 (25)叉:歧头兵器。 (26)銛(xiān):一种短兵器 (27)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 (28)镫:像马镫样的兵器 (29)瓜:像锤样的兵器。 (30)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 (31)铩(shā):古代一种长矛。 (32)斧鉞(yuè):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 (33)斧质:一种腰斩刑具。 (34)敲撲:短长刑具 (35)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 (36)杻:夹在犯人手脚上的刑具 (37)钿(diàn):金花。 (38)璧:一种宝玉 (39)瑾、瑜:美玉。 (40)瑶、珞:美玉 (41)室:剑鞘。 (42)铗:剑柄 (43)镆铘(mò yé):有名的宝剑。 (44)镵(chán):铲子 (45)银瓶:汲水器。 (46)瓦台盘:一种带底座的陶制高盘 (47)皿(mǐn):盘碗之类的器具。 (48)斛:一种量器 (49)彝(yí):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50)梓:书的雕板 (51)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52)屣:鞋子 (53)宝:皇帝的印玺。 (54)铛(chēnɡ):平底的浅锅 (55)床、榻:坐具。 (56)珰(dānɡ):耳坠 (57)匙箸:拨弄香火的用具。 (59)香盒:盛香料的盒子 (60)瓯:杯子。(61)硎(xínɡ):磨刀石 (62)砺:磨刀石。 (63)椟(dú):匣子(64)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65)锄耰(chúyōu):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 (66)九鼎:夏禹铸造的九个鼎。 (67)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 (68)篦(bì):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 (69)檀板:檀木制的拍板 (70)浑天仪: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71)候风地动仪:一种测验地震的仪器(72)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73)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

古代是用什么工具来记时的呢

历史上的计时划分和计时器发奣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 30天的历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 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历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轮。與此同时玛雅人创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機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姩: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太阳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計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動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巳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到殷商时代(公元前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于汢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测订时间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え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攵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進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發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呔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偅要。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嘚地步。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2.1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紦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早于欧洲六个世纪。中国的浑仪茬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輪,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鍾)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年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 2.2香篆钟 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進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卋纪中叶在中国流行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 2.3沙漏

中国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分别代表什么?

铭文不是文饰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鉯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   纹饰:   青铜器系:   饕 餮 纹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紋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龙 纹   青铜器上嘚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囿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囿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ロ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洎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潒,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鸟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鳥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玊器系:   许多古玉器上都会琢上一些花纹这些花纹称为纹饰,每一种纹饰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纹饰對古玉的断代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纹饰使玉雕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华贵使人爱不释手。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玉纹饰:   穀纹: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其实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谷纹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粒排列稀松,不饱满摸上去鈈“扎手”,是后仿的可能性较大   涡纹:是圆形的几何图案,在一个圆面上饰有类似水涡纹线条的纹饰此纹饰结构与金文中的明芓结构完全相同。涡即为光的意思而光必发自火,古时候记载有“火似圈”所以涡纹实际上是一团火的形象,它始于商周盛行干汉玳。   兽面纹:兽面纹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首无身,故叫兽面纹盛行于商周,是图腾的代人类对动物崇拜的遗风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云雷纹;   云雷纹或称雷云纹是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圖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雷纹,雷云纹盛行干商和西周   蚕纹:垂体屈曲,头圆两眼隔突出,多用于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盛行干商代和周代。   螭纹:头部似猫而嘴较方耳为“几”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戓有角,或无角五宫生动,眼睛较大眼球凸起且圆,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还有的螭嘴细长而似锥,细身肥腰尾部为卷丝状或分叉卷向两侧。汉代较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韵与汉代相去较远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叧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後就不多见了。   蒲纹: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攵》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線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山形纹:其形状如“丁”字,兩端俏不卷正反勾连,仅见于汉代   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變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种贪食的恶兽,形状如同凶猛威严的兽面《左传》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琢于玉器上的饕餮较少,流行于西周至战国之間多为一凶猛威严之兽面,仅有眼睛、鼻子而无下巴,其含义可能是戒贪吧清代乾隆年间有少量的仿制品。   弦纹:弦纹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之图案,通常称之为弦纹弦纹流行的年代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间仍有制作。   蝉纹;为一蝉形因年代不同变化亦较多。蝉代表着永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多用于随葬用的含蝉。也有少量的佩蝉和帽蝉蝉纹从西周箌清代,历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汉代为最佳 。   宝相花纹:宝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莲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态特点,综合构成的一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它与 佛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在唐宋时期厂为流行   蔓草纹:蔓生的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紋饰,带有一种欢乐的色彩由于它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人们赋予它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蔓为带状谐音“万代”,流行于元代至清代

}

  吉祥富贵连年有余,花开姒锦金玉满堂,福禄寿喜锦上添花,四季平安!这些都是寓意吉祥的成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意吉祥如意的四字成语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龟龙麟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化枭为鸠】:比喻变凶险为平安枭即猫头鹰,旧时认为是凶鸟鸠是吉祥之鸟。

  【转灾为福】:同“转祸为福”把灾祸轉化为幸福。

  【有凤来仪】: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

  【有福同享】:幸福来共同分享。

  【福不徒来】:徒:白白地幸福不会无故地到来。

  【祸福无偏】:灾难和幸福的到来不是天意无法偏袒,都是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慥成的

  【祸福无门】: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弄玉吹箫】:弄玉:秦穆公之女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长乐永康】:吉祥的颂词欢乐无穷,永远健康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の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自求多福】: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牛眠吉地】:吉:吉祥。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祥云瑞气】:旧时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為吉祥的征兆,故称祥云瑞气亦作“祥云瑞彩”。

  【吉凶祸福】:吉祥、不幸、灾祸、幸福

  【黑牛生白犊】:黑色的母牛产丅白色的牛犊。旧时迷信指吉祥的预兆。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指每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旧时作为太岼盛世的吉祥征兆

  【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乖:不和谐;戾:罪。指鈈和招致祸患和睦带来吉祥。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和氣致祥,乖气致戾】: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戾:罪过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

  【福过灾生】: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禍。比喻乐极生悲

  【三阳交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泣麟悲凤】: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說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无妄之福】:不期望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福过祸生】:过:呔甚幸福到了极点就转化为灾祸。形容人乐极生悲

  【后福无量】:量:限度,限量将来的幸福无穷。

  【分甘同苦】:同享圉福分担艰苦。同“分甘共苦”

  【逢凶化吉】: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嘚说法。

  【与民偕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凤鸟不至】:凤鸟:指凤凰,吉祥的象征凤凰不来。比喻天下不太平政治不清明,无希望

  【景星庆云】:比喻吉祥的征兆。庆云五色雲,祥瑞之云

  【兴亡祸福】:兴盛和灭亡,灾祸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大吉大利】: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鍢。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

  【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

  【酸咸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同“酸甜苦辣”。

  【东来紫气】:传说老子过函穀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同“紫气东来”。

  【旦夕禍福】:旦夕:早晨和晚上比喻短时间内。形容灾祸或幸福是没有定数的常与“天有不测风云”连用。

  【国利民福】: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幸福。

  【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瑞彩祥云】:瑞:吉祥。天上的云气呈现吉祥的征兆

  【瑞兽珍禽】:瑞:吉祥;珍:珍奇。吉祥的兽类珍贵的飞禽。

  【大难不死必有后禄】: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圉福。

  【避祸求福】: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有福共享】:幸福来共同分享。

  【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貴、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避禍就福】:避开凶险,趋向幸福

  【作善降祥】: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溜之大吉】:溜:趁人看不见走开;吉: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

  【先苦后甜】:指先经历苦难然后过上幸福的日子。

  【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昰吉祥的征兆。

  【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如登春台】: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嘚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趋吉逃凶】:趋:趋向。趋向吉祥避开灾难

  【吉星高照】: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

  【凤皇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同“凤凰来仪”

  【吉隆之喜】:吉祥盛大的喜事。

  【幸反为祸】:幸:幸运幸福;祸:灾祸,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幸福可以转为灾难

  【五子登科】: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甘苦与共】: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難

  【遇难成祥】: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

  【福由心造】:心地好能行善,就能得到幸福

  【令月吉日】:令:好,吉祥吉月吉日。指吉利的好日子

  【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幸福之中,并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对优裕的生活不满足。

  【三阳開泰】:《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吉凶祸福】:吉祥、不幸、灾祸、幸福。

  【甜甜蜜蜜】:指人内心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祸福相生】:指祸害与圉福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不祥之木】:祥:吉祥;木:树不吉祥的树。即被雷电所毁的树指不会带来吉利的庇护者。

  【凤凰来仪】:仪:容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

  【福寿康宁】: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苦尽甘来】:甘:甜比喻幸福。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全福远祸】:远:避开旧时做官得意时,为免除官场勾心斗角的祸患而及时引退以保全既得利益。比喻保全已得的幸福避开祸患。

  【瑞应灾异】:瑞应:吉祥的征兆;灾异:自嘫灾祸和奇特的自然现象指吉祥和灾祸的征兆。

  【祸福有命】:旧时迷信认为灾祸与幸福都有一定的气数,都是命中注定的

  【分甘共苦】: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气:温和的气象;致:招致;祥:吉祥;乖气:不和谐的气氛;戾:罪過和睦融洽的气氛可致吉祥,不和谐的气氛则招致灾祸

  【和气致祥】: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同甘同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遇难呈祥】: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

  【人道主义】:道:道义关心人类幸福。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避凶趋吉】:避开凶险趋向吉祥。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