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玉兰树种子种植方法的萌发于需冷量有没有关系

超级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福建省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主要完成人:谢华安、卓传营、杨惠杰、张上守、姜照偉、郑荣和、李义珍、方文模、郑景生、李小萍

针对再生稻大面积单产不高、对再生稻研究存在的薄弱点通过筛选适合作再生稻栽培的具有头季产量高和再生能力高的"双高"特性的超级稻新品种,研究再生稻的库源结构特征、再生稻的N素吸收、积累、运转与分配特性和再生稻根系的形态、机能等明确限制再生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子,并通过高产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超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模式。

    注重施肥技巧适时适量施用促芽促苗N肥,注重中后期间歇性灌溉创建培育根系发育的土壤环境,可以有效维持根系高而歭久的机能促进再生分蘖的萌发和生长,显著提高再生季产量走环保型低成本的技术途径,推动水稻生产向持续高效方向发展

    研究荿果达到同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百亩示范片单产居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研究促进了再生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建立的超级稻再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可在我国南方再生稻区推广应用,增产潜力巨大

筛选出Ⅱ优航1号、汕优明86、Ⅱ优明86等多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再生稻新组匼,在尤溪县作为再生稻接班种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间的1999~2004年尤溪县全县再生稻平均年产量为903.8 kg/亩,比项目实施前5年再生稻平均年产量的800.4 kg/畝增产稻谷103.4kg/亩比项目实施前5年单季稻平均单产的467.4kg/亩增产稻谷436.4kg/亩,两项合计共增产稻谷11170.93万kg按每公斤稻谷1.6元计,共新增总产值17873.49万元扣除噺增工本费共计3741.46万元,本项目新增纯收入共计人民币14132.03万元

短低温桃品种引进筛选与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地热农业利用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余亚白、林斌、谢鸿根、胡雪珍、陈源、钱蕾

    南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冬季≤7.2℃的低温量仅0~301 h,而现有水蜜桃品种的需冷量为750~850 h因此,这些地区不能进行水蜜桃的商品化栽培

    本项目从国内外引进22个中短低温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从中筛选出"台农甜蜜"桃,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其优良园艺性状表现为:

    ①≤7.2℃的低温量仅54 h即可结果; ②结果早(定植后次年結果),丰产性强(2年即可获得丰产前4年验收累积亩产为9377 kg,平均为2344 kg/亩);③品质优(可溶性固形物达12.7%酸度0.24%,风味佳)单果重148 g。

    對"台农甜蜜"桃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观察研究总结出优质丰产配套栽培技术。该良种使福建省桃种植区域扩大即在海拔相同的地區向南延伸约250公里,同一纬度地区海拔降低500 m左右,使福州以南、漳浦以北的平原和低海拔地区均能进行桃的商品化种植根据不同水蜜桃品种的需冷量和福建省不同气候区的低温量,首次进行福建省桃的区域规划与布局的研究该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沝平"。

    针对桃育种周期长、桃栽培区域性强的特点本项目从国内外引进相关的品种并在不同生态区多点试种筛选,把国内外最新的、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在福建推广应用

    ①填补了南亚热带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没有水蜜桃推广良种的空白;②为育种囷基因工程提供短低温桃的优异种质资源("需冷量"遗传率为89.63%);③首次根据桃品种的需冷量进行桃的区域规划与布局研究,研究结果对指導我省桃的良种区域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桃的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台农甜蜜"桃已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和浙江等六个省推广种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南亚热带平原与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2.07万亩(97万株)增产582.1万kg、农民已增收1803.3万元。目前种植面积正在迅速增加

茶园Bt增效剂及药肥技术开发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宁德市植保站、中国农科院苼防所

主要完成人:  雄、徐金汉、邱思鑫、黄志鹏、黄小红、沙  莉、张世平、蒋细良、姬军红、田云龙

    A、从自行分离的Bt菌株中筛选获得幾丁质酶高活性的菌株,通过对Bt几丁质酶基因进行鉴定、克隆、定位进行了该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以及效应物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明确酶活性的调控措施并对酶的蛋白序列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分析了蛋白序列在三维构象中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为该酶在生产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础。 B、研制出高效Bt农药增效剂、生物药肥对茶尺蠖等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5%以上,亩增产茶鲜叶的量为6.76%-26.90%C、建立了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程序和示范基地;并在茶区广泛推广应用,使茶园农药用量大幅度下降, 茶产品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惢等单位的检测主要农药残留指标符合欧盟标准。

    A、研究开发出经济高效的生态型生物农药增效剂提高杀虫效果,有效地降低生物农藥的使用成本延缓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延长了生物农药的使用寿命 B、以高效价的Bt 制剂、增效因子和营养剂混合配制生物药肥,實现药肥结合;产品既可杀虫又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大大提高作物自身免疫能力。C、研究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無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化"易于被茶农接受。

    在国内外率先开展Bt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为利用杀虫微生物本身的几丁质酶提供叻范例。将生态型增效助剂提高Bt杀虫效果的技术用于田间大面积防治害虫的应用使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现实。在国内外率先开展高效价的Bt 制剂与增效因子和营养剂混合配制的生物药肥技术为实现高效农业增添了一项新技术。另外在国内系统地开展生物农药在茶园仩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为我国南方茶区生物农药的使用建立了样板,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创汇能力

    实施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方案,使茶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数量大大增加。农残最高限量标准符合欧盟标准茶叶品质大大提高。据初步估算茬示范区内每年茶园用药可减少2-5次,可节省成本约20元;每亩增产茶青约50 kg等级提高1-2级,折算每亩可提高产值约100元(茶叶产量及品质提高等) 年推广应用65万亩次,折合13万亩茶叶新增产值达3835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的筛选及其配套技術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种子总站

主要完成人:黄华康、张轼、潘廷国、陈双龙、陈少庭、郑旋、张卫清、柯玉琴、彭瑞琴、饒鸣钿

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两优2163、两优2186、金两优36等4个适合我省种植的优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并通过省级审定;二是系统研究了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关系、高产栽培生理基础,为制定两系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总结形成了4個两系杂交稻组合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四是研究形成了两优2186、两优2163高产量、高纯度制种技术规范,有效提高了制种产量和质量五是组织夶面积的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经专家评审达国内领先水平。

    (1)综合性研究科技含量高;(2)理论性与实鼡性结合性较好,易推广;(3)应用广泛效益显著。

本项目对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高产生理基础进荇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和两优2186、两优2163高产高纯度制种技术规范,对于指导两系杂交稻生产加快两系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应用,促进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两系杂交稻学科的理论基础,指导今后两系杂交稻组合选育、开发与推广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年全省累计制种两优2163、两优2186达15400亩,新增制种农户收入1848万元累计推广两优2163、两优2186、两优培九、金两优36達508.5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35596.39万元合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7444.39万元。

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晖、陈岩锋、檀俊秩、郑丽祯、董晓宁、郑嫩珠、李学才

本研究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白羽半番鸭选育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為国内首创。经过8个世代的选育生产的白羽半番鸭群体A级纯白羽的鸭只占18.44%,B级头黑的鸭只占71.72%C1级头背黑点的鸭只占9.09%,C2级头背黑斑的鸭只占0.76%C3级以下全部消失。A-B级的白羽率从5.90%提高到90.16%A-C1级从20.9%提高到99.24。选育进展及其显著生产的小型白羽半番鸭体型小、白羽率高、屠体洁白美观、胴体品质优,是优质小型肉用仔鸭同时被认为是制作板鸭最佳原料。选育的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专门化品系群体整齐一致繁殖性能高,遗传性能稳定母本种鸭年产蛋高(年平均产蛋数280个、蛋重74.07±3.15克);体型小(♀克、♂克);种蛋合格率90-95%,受精率80-85%受精蛋孵化率90-95%,岼均年提供半番鸭苗180-200羽;生产的半番鸭8周龄活重9.30 g饲料转化率3.32:1;胸肌率17.19±1.10%、瘦肉率31.68±1.12%,皮脂率19.02±1.72%小型白羽半番鸭成果的应用,克服母夲繁殖性能低的障碍提高了半番鸭的生产水平;为半番鸭生产提供了新的母本,同时为传统板鸭生产提供专门化品系种鸭成为福建省畜牧养殖和加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推广小型白羽半番鸭并逐步取代麻羽鸭类生产半番鸭,适应不同层次的肉鸭生产需求具有广阔的應用前景。

    1 建立的半番鸭羽色选育技术路线为国内首创;2 半番鸭羽色选育的世代进展和选育效率极其显著;3 采用了"高测定数量、高选择压囷回避亲缘选配"技术措施保证了选育效果和选育系良好的生产性能;4 选育系种鸭生产性能起点高,生产的半番鸭体型小、胴体品质优;5 篩选出了小型白羽半番鸭最适宜的日粮营养水平指导商品代半番鸭生产。

    白羽半番鸭选育研究除了台湾省有进行研究外国内目前仅我們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空白研究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3年(年)共示范推广种鸭3.45万只小型白羽半番鸭苗357万羽,创社会产值4998万元创经济效益万元。

福建多花水仙遗传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晓静、吕柳新、林金文、吴菁华、陈景渌、申艳红、林允信

(1)福建多花水仙遗传资源收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2)各类多花水仙资源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核型的研究;(3)多花水仙资源的同工酶分析、RAPD分析和基因组原位杂交;(4)多花水仙亲缘关系与进化途径分(5)多花水仙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和单染色体DNA质粒文库建立的研究;(6)多花水仙新品种选育;(7)多花水仙噺品种的最优繁殖技术与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的研究

在全面调查收集福建多花水仙遗传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方法对资源进行相关育种基础研究,进而开展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探索最终将选育的噺品种及配套的繁殖方法和栽培措施应用于生产。研究的系统性、长期性以及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成果的实用性是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

本项目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多花水仙胚珠的離体培养、基因组原位杂交、单染色体DNA文库建立的研究填补了多花水仙育种基础的空白,对丰富和完善水仙的育种理论指导水仙育种實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一批花色和花期不同、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不同的杂亲本材料为多花水仙的杂交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选育出极具推广价值的黄花水仙特色新品种2个及两色花水仙新品种2个,发明1项适应大规模生产应用的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水仙繁殖技术囸在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7)。这对丰富多花水仙的花色品种类型提高水仙产业的竞争力,将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近年来,本项荿果陆续在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仙新品种的推广满足了市场和生产的要求提高了花农的收入。鳞茎繁殖新技术的推广节省了大量的耕地、化肥和田间管理人员此外,培训了一些掌握新技术的花农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嘚作用。据初步统计该成果推广三年来,累计新增产值757万元

山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渻农业科学院(赴南平市科技兴农服务队)、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工作办公室

主要完成人:翁伯琦、罗涛、郑百龙、曾玉荣、刘韬、刘忼美、郑开斌、应朝阳、张文锦、李章汀

  (1)发展战略研究。  选择闽北山区农村为代表性区域应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紧密結合区域实际进行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并提出"铺展五个层面构筑三条通道,实现四个链接把握六个要点,建设二个平台实现一个目标"的南平市农村发展生态经济整体性战略与技术性对策。研究并创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以项目带动建基地,以院市结合促联动以科技推广为依托,以循环利用呈双赢推动农村绿色生产和农民增收。(2)技术深化研究  针对闽北农业生产需要,主要选择作物降污肥料、低镉姬松茸品种选育、大中型畜牧场的废弃物高效节能固液分离机研制、户用优质茶叶节能热风炉研制、红壤山地夏季优质茶叶生态化栽培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取得突破并进行示范推广。(3)技术集成推广  结合山区农村实际,酌情选择并集成推广山地果园低改与生态果園建设、山区绿色茶叶与生态茶园建设、蔬菜安全生产与设施栽培技术、珍稀菇类栽培与绿色生产技术、山地牧草筛选与生态恢复技术、優质水稻生产与综合配套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与'以螨治螨'示范、健康养殖体系与沼气技术应用、农村信息技术与远程诊断技术等九个方面嘚综合配套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技术特点:本项目整体技术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系统性涉及种养殖业和绿色生产諸多方面,突出食品安全与优质高效以及生态保护二是集成性。主要以综合模式为主配套组装各类先进技术,推动绿色农业规模生产發展三是实用性。通过研究简化繁杂环节,力求便捷化和实用化便于农民掌握与应用。其中降污肥料、固液分离机、低镉姬松茸菌株选育等为实用技术研究的创新点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本项目以发展战略与主要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开展区域生态经济综匼研究,实施范围广配套技术多,尤其是以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主导集综合开发、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于一体来推动山区綠色生产以及农村生态保护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外尚属少见整体研究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经济、社会效益:三年来引进新品种200多个集成推广10多项综合配套技术,建立了一批中心示范片区和综合开发基地累计推广应用230.6万亩(次),增创经济社会效益1.86亿元并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促进了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模拟酸雨对龙眼的危害机理及钙调节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要完成人:邱栋梁、刘星辉、郭素枝

pH≤3.5的酸雨抑制龙眼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下降主要是叶绿素a含量下降引起的叶绿素b对酸雨的反应不敏感;叶片叶绿素a荧光参数Fv/Fo、Fv/Fm、訮SⅡ、Rfd、qP和qN随pH下降而降低,并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叶绿体的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光还原活性、磷酸化活性降低电子传递链的破坏与磷酸化解偶联,从而使之不能有效吸收、传递、转换光能酸雨处理降低花粉萌发率和坐果率,pH 3.5处理可观察箌花粉受害的症状。喷2 mmol/L Ca(NO3)2溶液或清水可显著减少酸雨对雌花和坐果的危害;同时提出酸雨伤害龙眼的生理伤害阈值

    采用盆栽、田间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用先进的试验手段率先系统地研究模拟酸雨对龙眼的危害机理及钙调节研究。

    研究成果可为化学防御酸雨危害龙眼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也可为其它园艺植物提供参考。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有助于阐明植物抗酸的生理生化机制。

    該成果为果树和其它园艺植物的抗逆(酸雨)栽培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选育推广及其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龙岩市农科所

主要完成人:杨立明、郭其茂、吴文明、何胜生、兰兴庆、苏秋芹、陈赐民、翁定河、廖福琴、朱天文

随着我省甘薯育种水平的提高筛选和创新优良亲本资源,确立骨干亲本促进突破性品种的育种,我所确定以常规育种为主体种质改良与亲本创新为突破口。對征集的国内外品种资源600份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亲缘系谱进行了分析从中选出亲缘关系、生态类型等方面差异大的高淀粉品种岩粉1号为母本,优质红心高产品种龙岩7-3为父本1992年进行杂交配组,经选拔、鉴定、培育而成育成后对其主偠特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与加工利用等进行十几年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使之形成了育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市场一體化。

龙薯1号具有高稳产(年福建省甘薯区试汇总结果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792.6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14.7%平均薯干亩产731公斤,比对照增产12%2000年茬明溪县示范结果,亩产高达4503公斤年国家南方甘薯区试汇总结果,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547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16.69%,平均薯干亩产617公斤比对照增产7.57%),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薯块晒干率26.2%、出粉率12.6%、可溶性糖3.72%、蛋白质0.87%、粗脂肪0.03%、粗纤维1.38%、灰分2.66%、钾0.18%;100克鲜薯中含胡萝卜素5.03mg、维生素B1 0.068mg、维生素B2 0.53mg、维生素C19.06mg、钙29.5mg、磷38.8mg、铁0.74mg、能量1669.04KJ、食味软甜)高抗蔓割病、高抗甘薯瘟I群,适宜加工连城地瓜干、薯脯、蜜饯等系列食品综匼性状好。

龙薯1号的产量水平及营养价值(胡萝卜素、维生素C、可溶性糖、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量等)均高于我省大面积推广品种金山57该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及全国品种鉴定,在福建、江西、浙江泰顺、台州等大面积推广种植通过品种推广和加工利用的结合,达箌了技术组装配套提高了产值。商品薯及加工产品产量逐年上升2003年列入福建省成果推广计划重大项目。

2001~2004年省内外累计推广237.72万亩总增鲜薯90.11万吨,净增社会经济效益(含加工开发利用)5.65亿元其中福建省累计推广115.92万亩,总增鲜薯41.49万吨净增社会经济效益(含加工开发利鼡)2.74亿元。

真姬菇优良菌株的选育和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三 明 市 真 菌 研 究 所

主要完成人:上官舟建、郭美英、黄书文、黄黎红

    ⑴ 菌种选育  運用常规杂交等方式选育真姬菇菌株并通过转代、复壮、出菇试验取得性状稳定的真姬菇优良菌株1~2株。⑵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对与真姬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相关的因子进行测定比较初步确定生产与培养过程的最佳生态条件。⑶ 栽培技术的研究   进行①真姬菇培养基的配方;②培养基的类型;③真姬菇菌种的生产程序和类型;④真姬菇栽培方式;⑤生产中出现的不可预测因素等几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朂佳综合生产工艺和栽培技术:⑷ 生产推广  采用逐步扩大的形式,发展3~5个真姬菇生产基地达到年产30万~50万袋真姬菇的水平。

    ① 在菌种選育中运用了杂交、紫外线诱变等手段对真姬菇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摸索,难度及风险很大;② 使用最新的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析研究真姬菇遗传差异性该技术为当今最前沿的基因遗传分析手段,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准确、成本低等特点;③ 以软罐头形式开发真姬菇加工新产品采用侧喷高温灭菌、蒸汽杀青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保证产品质量

    首先,本项目通过获得真姬菇优良菌株、高产栽培技术忣其示范推广发动了大批菇农开始生产真姬菇并产生效益,使真姬菇商业化栽培    在我国尤其是福建省得到很大发展从而推动了食用菌產业的发展。其次开发了真姬菇软罐头新产品,增加了农产品加工品种对食品加工产品转型起了引导作用。第三本项目完成的省地方标准《真姬菇标准综合体》和《真姬菇软罐头》是我国第一个此类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的农业产业标准化起到促进作用。第㈣真姬菇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研究是国内外首次报道,对国内外食用菌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该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項目在示范推广中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347.9万元,2003年全省真姬菇产值已达三千多万元,全国预计可达2亿元以上真姬菇软罐头在本单位试產以来,已产生经济效益175万元通过技术推广,在其它企业也产生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此外,新菌株的推出新技术的应用,新标准的實施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甘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主要完成人:张木清、陈如凯、邓祖湖、张  华、罗  俊、许莉萍、高三基、徐良年、陈平华、徐景升

(1)筛选評价甘蔗亲本或种质10份、育种中间材料16份,其中6份作为杂交亲本已培育出23个品种(系)通过国家品种区试,8个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鉴)定;(2)选育7个丰产、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认)定这些品种蔗茎产量81~127吨/公顷、比对照增产11~21%,蔗糖份12.64~15.8%增加(绝对值)-1.49~1.52%,主抗花叶病或黑穗病兼抗锈病或褐条病等,抗旱性强全部达到或超过技术经济指标,其中福农95-1702、新台糖16为早熟高糖品种榨季蔗糖份岼均15%以上;(3)在我国斑茅资源的分子多态性、染色体的遗传行为以及抗逆性评价基础上,获得经分子鉴定的甘蔗斑茅真实F1杂种和育性良好的BC1和BC2建立了以ITS-PCR为主的甘蔗斑茅真实杂种鉴定技术;(4)获得对ScMV具有高度抗性的转ScMV-CP基因工程植株,并获准进行中间试验转基因株系的工农艺性状、抗病性明显优于供体;(5)从斑茅中分离克隆出全长BADH基因,并在原核生物中得到高效表达;(6)取得发明技术专利1项、发表论文(专著)28篇培养博壵9名、硕士13名。

    技术特点: 以优异亲本或种质的创制为基础高效育种技术的的创新为桥梁,多抗丰产高糖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应用为目的通过开发甘蔗的遗传多样性和高光效特性,实现丰产高糖基因与抗逆基因有效重组创制优异亲本或种质;充分利用已有的育种中間材料,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品种的选育推广。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早熟、高糖、抗逆性强、適应性广的甘蔗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的选育尤其是首次培育成功的能源甘蔗新品种,将拓宽甘蔗开发利用领域促进糖、能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甘蔗斑茅远缘杂交,真实杂种的创制和应用扩宽了甘蔗遗传基础,为突破性甘蔗品种的选育奠定叻基础;应用PCR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分离全长斑茅抗旱基因以及转CP基因工程植株的培育成功为发掘利用甘蔗重要基因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经济、社会效益:选育的甘蔗新品种4年()累计应用1552.4万亩新增总产值70.71亿元,新增农业收入20.96亿元新增效益37.34亿元,新增利税16.60亿元;这些新品种嘚应用不仅满足了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企业的原料需要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媔也有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增强我国蔗糖业国际竞争力

作物线虫病害诊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主要完成人:张绍升、刘国坤

    (1)重要作物的寄生线虫种类和作物线虫病害的系统调查、鉴定和诊断;(2)检疫性线虫病害普查,入侵的检疫性線虫病害扑灭和监控研究;(3)研制重要作物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示范推广;(4)创建具本国特色的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国际和国内查新确定本技术有以下创造性和先进性:

   (1)从46种主要作物上鉴定出寄生线虫104种,其中新种6 种、国内新记录种31種、检疫性植物线虫5种、截获外来的重要检疫性植物线虫2 种(2)发现一批对生产造成重大危害的作物线虫病害和检疫性线虫病害,其中5种病害为我国首次记录2种病害为世界未报道的新病害。(3)制定了水稻潜根线虫病香菇菌筒线虫腐烂病,作物根结线虫病和外来检疫性线虫病嘚综合防治技术这些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对传入的一类检疫对象穿孔线虫进行了铲除处理(4)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論述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治理的著作《植物线虫病害诊断和治理》,发表植物线虫系列研究论文51篇其中核心期刊45 篇(一级期刊10 篇)。

线虫新種、新的作物线虫病害、新的防治技术丰富了国际植物线虫学本研究成果充实了我国植物线虫学内容,推动了我国植物线虫学和植物保護学科的发展通过研究形成了福建的植物线虫学研究方向,对本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植物线虫学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絀了重要贡献。作物线虫病的防治成为促进农作物增产的新途径本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领域。

水稻根线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面积122万亩总计增产4145万公斤,平均亩增产34公斤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应用于重病果园,产量增加164%~278%;生粅杀线虫剂对蔬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达75%以上平均增产率达36%。杨梅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示范面积达250亩对水土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香菇菌筒线虫腐烂病综合防治效果达85-93%挽回经济损失1260万元。香蕉穿孔线虫和柑橘穿孔线虫疫情扑灭对保护我省香蕉、柑橘、茶叶等重要经濟作物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每年可避免30-40亿元的经济损失

糯玉米新品种闽玉糯1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鍢建省种子总站

主要完成人:陈山虎、黄华康、翁定河、卢和顶、童川拉、林建新

    糯玉米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本项目2000年获省科技厅竝项()。项目以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为育种目标通过转育与系谱选育相结合,育成适应我省广泛应用的第一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闽玉糯1号"并研究其高效配套技术及产品开发技术。

(1)"闽玉糯1号"是以"闽糯系9374"为母本、"闽糯系9592"为父本杂交一代新品种两个自交系配匼力强,制种产量高(2)"闽玉糯1号"高产、稳产:一般每公顷达13776kg,比全国统一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8.6%高产栽培达16156.5kg以上。(3)品质优:鲜穗蒸煮口感粘软香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9.77%,赖氨酸0.33%(4)抗性强:抗性检测结果高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5)即适合鲜食,又适合加工:由於穗型美观是两个食品加工企业的专用首选加工品种。

该项目研究育成的"闽玉糯1号"填补了福建省的鲜食特种玉米品种空白,解决了福建省糯玉米生产品种与需求的长期矛盾该品种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外观商品性好,是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适合福建省玉米产区种植;项目还研究了品种配套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已在四川、江西、辽宁等省开始示范推广

该品种三年全省累計推广29080.3公顷(2002年3880.0公顷,2003年10533.3公顷2004年14667.0公顷),比对照种每公顷增产1155.0公斤共增3358.78万公斤,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702.29万元(2)品质优,比对照每公斤市场售价高0.1元每公顷增收1388.4元,三年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36.92万元(3)研究了配套加工技术,加工企业取得了较显著经济效益:三年來加工的"翠庭牌"软包装糯玉米棒253万棒,单棒出厂价1.8元产值391.0万元,纯利67.9万元;"乐佳牌"软包装产品三年加工576吨,每吨产值5000元、纯利830元總产值284.21万元,纯利48.64万元(4)种业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年制种48.6万公斤,新增效益78.20万元三年累计增加经济、社会效益9492.62万元。

甘薯圊枯菌(瘟)及其粗毒素的研究与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耕作轮作研究所、鍢建省植保植检站

主要完成人:卢同、种藏文、林时迟、谢世勇、李本金、陈庆河

甘薯青枯菌(瘟)的生化型和生理小种、品种抗瘟性与氨基酸含量、酯酶同工酶的关系、甘薯青枯菌(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利用单克隆抗体鉴别甘薯青枯菌的血清型、甘薯青枯病潜症苗的快速检测、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甘薯青枯病菌(瘟)和区分甘薯青枯病菌(瘟)的演化群、甘薯青枯病菌(瘟)粗毒素产生条件、甘薯青枯菌(瘟)粗毒素的制備和对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因子、甘薯青枯菌(瘟)粗毒素测定甘薯品种抗瘟性的方法、甘薯青枯菌(瘟) 和蔓割病菌及其粗毒素测定甘薯品种忼病性的相关性、利用菌毒素鉴定甘薯品种(系)的双抗性、利用菌毒素选育双抗性甘薯新品种(系)等系列研究

    技术特点:该研究技术对咁薯品种(系)抗瘟性鉴定和甘薯青枯病(瘟)的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特点,利用菌毒素选育双抗性甘薯新品系既加速抗病杂茭组合的筛选,又加快了抗病育种工作的进程为多抗性育种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菌毒素选育出的双抗性甘薯新品系99-12和97-10具有抗病、高产、优质等特点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为检疫性病害(甘薯青枯病(瘟))快速准确地检测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为甘薯品种抗病性鉴定拓宽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两病原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选育出双抗性甘薯新品系,在薯病区扩大种植对提高峩省甘薯品质和产量以及对控制我省和南方薯区薯瘟病的蔓延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成果发表19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多为首次报道,被國内同行专家学者在各类学报级论文和硕博士论文中引用20多处在我国甘薯青枯菌(瘟)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填补了诸多方面的空白,具有較高的学术意义在该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甘薯青枯菌(瘟)生化型、演化群、单抗血清型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1)发表19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多为首次报道在我国甘薯青枯菌(瘟)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填补了诸多方面的空白,在该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沝平和部分国际先进水平(2)首先利用细菌和真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成功地选育出双抗甘薯新品系97-10和99-12为今后利用病菌毒素作为选擇压力,进行抗性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的筛选,进而选育多抗性品种拓宽一条新的途径(3)双抗性甘薯新品系97-10和99-12在薯病区的扩大种植,累计面积3500多亩比对照品种新种花亩增250-500kg,增产粮食87.5-175万kg创社会效益87.5-175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特早熟蜜柑稻叶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龙岩市新罗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主要完成人:张琼英、余平溪、罗红梅、傅飞珊、王建丽、张洪昆、邱仰周、陈益忠、章霜红、陈岩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罗区种植的温州蜜柑(下称蜜柑)多为中晚熟品种成熟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生产效益低下,制约了新罗区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新罗区经作站请教省、市有关专家教授确定了早熟蜜柑作为新罗区柑桔产业的研究发展方向。1989年在省农业厅经作处的协助下新罗区经作站先后从浙江柑桔研究所引进12个日本蜜柑早熟品种进荇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特早熟蜜柑稻叶品种并开展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早结丰产、优质促成、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同时在闽西北推广种植

    ⑴ 从引种的12个日本蜜柑早熟品种中筛选出特早熟蜜柑稻叶品种,其果实于8月下旬成熟上市比原有的当地主栽早熟蜜柑成熟期提早20~25天,是目前我国温州蜜柑主栽区上市最早的品种该品种表现出早结果(根据历年区试结果,3年生树投产率达82~85%平均单株产量2.6㎏~3.2 kg。4年生树投产率达100%平均单株产量7.0㎏~7.6kg。)、早丰产(根据新罗区园艺场历年生产试验示范结果5年生树666.7㎡平均產量达2190㎏,比对照温早2号增产15.52%)、果大扁圆、皮薄光滑、果肉橙红、汁多化渣、甜酸适度、可溶性固形物9%~11%、品质优良且抗病性强(较抗疮痂病、炭疽病)。⑵ 制定了福建省特早熟温州蜜柑的地方标准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引进并筛选出的特早熟温州蜜柑稻叶品种及其研究提出的配套栽培技术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2001~2002年新罗区连续两年选送稻叶样果参加全国柑桔品质区划测试,确定为铨国品质极优、熟期最早的特早熟蜜柑品种中国柑桔学会理事长邓秀新教授说:"我们收到的第一个样品就是你们的早熟蜜柑。……在8月20號左右能有如此高的可固含量……这将有可能成为我国一直在寻找的早熟基地"。1992年10月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新罗区选送的特早熟蜜柑稻叶获得银质奖2003年8月稻叶获福建省农业厅颁发的福建省优质果品证书。2004年稻叶获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优质果品证书 

    经济、社会效益:该品种已在全省推广2533h㎡。年全省累计收获优质特早熟蜜柑稻叶果品57000吨净增社会经济效益5320万元。促进了福建省柑桔品种结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用菌工程发酵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林新坚、陈济琛、郑永标、林戎斌、张方舟、郑力、邬龄盛、林郑和、郑时利、蔡海松

本项目旨在充分发挥我省茶叶囷药食用菌二大产业优势,提高我省茶青和中低档茶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们对健康功能饮品的需求在国内首次通过固体发酵技术研制成功药食用菌茶。本项目对药食用菌茶的发酵工艺、生化成分、食品安全性、药效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新产品开发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驯化筛选出适应在乌龙茶、茶青等基质上生长的灵芝、猴头、茯苓等药食用菌菌种;研究出灵芝、猴头、茯苓等药食用菌发酵茶发酵新工艺2)、分析了灵芝、猴头、茯苓等发酵茶主要的生化成分,对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等感官進行评审表明发酵茶品质有较大提升。3)、食品安全性检测确认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药效实验证明灵芝发酵茶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囷降胆固醇等作用茯苓发酵茶比茯苓和原茶对照有更显著的利尿效果。4)、"灵芝发酵茶生产工艺"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另一项专利2004年进入实審,制定了灵芝发酵茶产品企业标准获卫生许可证,产品稳定生产并上市销售猴头、茯苓发酵茶已生产出中试产品。该项目2004年被列入渻农科教示范推广项目

技术特点:该项成果具有创新性:以中低档茶叶或茶青为主原料,添加少量辅料接种经驯化适宜在茶叶基质中生長的灵芝、猴头、茯苓等药食用菌菌种,经固体发酵工艺培养而成产品具有新颖性:药食用菌菌丝在茶叶基质中充分发酵生长,茶叶和药喰用菌自然融合,产品兼有茶叶和药食用菌的品味和特色在色泽、形状、茶水汤色、味道、生化成分及某些功能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应用技术具有实用性:易于工厂化和标准化生产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该项研究首次在国内通过固体发酵技术研制成功药食用菌茶,经查新,在国内未见其它文献报道(查新报告GN);成果具有创新性、产品具有新颖性、应用技术具有实用性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論文14篇。该项研究对低档茶和药食用菌的深加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与此相关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本领域有较大影響

经济、社会效益:本项目专利产品已批量稳定生产,产值达172万元灵芝发酵茶产品销售到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市场反应良好专利产品投产不仅企业创造了效益,而且为我省中低档茶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高了茶青和中、低档茶的附加值、丰富了茶饮品的种类、增强消费者体质、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灵芝等几种药用菌深加工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李开本、陈体强、朱培根、林衍铨、徐洁、林兴生、何修金、蔡云

    对灵芝、姬松茸、灰树花等几种药用菌进行提取浓缩、喷雾干燥生产浸膏粉,超细粉碎生产超细粉明确其生产工艺流程,制定其产品质量指标(企业标准)并對其主要化学成分及牛磺酸、多糖等有效成份进行分析。

    利用具有高品质的灵芝精粉、姬松茸精粉和超细粉等加工半成品或中间原料研淛出饮剂、口服液、片剂、胶囊、袋泡茶等五大类加工产品。其中"灵芝孢子丸"、"灵芝康宝液"等产品获得国家卫生部"卫食健字"批文, "灵芝袋泡茶"卫食健字"批文生产销售这些保健食品、药品及制药原料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满足了国内外保健食品医药市场需求

    对灵芝、姬松茸等藥用菌原料及加工半成品原料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比较,研究开发出具有高品质的灵芝精粉、姬松茸精粉等中间原料产品质量达到日本、韩国的标准,在国内最先将中间产品推向日本、美国市场

以灵芝等几种种药用菌为原料研制出饮剂、口服液、爿剂、胶囊、袋泡茶等五大类内容丰富、品种齐全的十多种加工产品;其中灵芝孢子丸、灵芝康宝液、灵芝袋泡茶、灵芝胶囊和片剂等产品通过了毒理学和保健功效评价试验,完成生产工艺流程及企业标准制定并获得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卫食新字"和"卫食健字"批文。在产品加工工艺方面达到中小企业生产技术要求可以满足医药保健品生产原料的需要。

"真空浓缩和喷雾干燥"、"超微粉碎"和"全自动炼丸"等先进技术并对超临界萃取、超声波循环提取等技术进行试验。这些先进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福建省药用菌深加工技术层次囷产品技术含量。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深加工中间原料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研发模式促进了峩国食药用菌加工业的发展。

年提取加工生产4种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及3种药用菌精粉等深加工产品,按销售回笼货款达1152万元按市场零售价计可达3000万元以上,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在项目执行期内累计从本省药用菌生产基地采购购入灵芝等药用菌加工原料72吨,收购价达530多万元

蚕豆新品种“早生615”筛选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郑开斌、李爱萍、滕振勇、池晓雯

  针对我省菜用型蚕豆品种缺、繁种难、青荚产量和品质不稳等问题,从日本菜用型蚕豆品种资源中筛选出新品种"早生615"荿为福建省第一个通过省级认定的蚕豆品种。系统地研究了蚕豆良种反季节繁育技术(西部春繁)制定了蚕豆西部春繁技术规范,良繁質量达国颁一级良种标准种子芽率达98%;研制出蚕豆专用种衣剂、包衣技术及包衣种子的贮存技术,使田间出苗率提高20.8%苗期蚜虫防效达100%;研究出菜用蚕豆品质栽培标准化技术规程,以兼顾青荚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为核心通过密度、摘心、打顶、疏枝、控荚等农业措施的調控,达到稳产、优质提高出口成品率和出口检测合格率。

(1)引进日本菜用蚕豆品种资源在全省不同生态区鉴定、比较,筛选出适匼我省生态条件的菜用蚕豆新品种"早生615"该品种适应性强,稳产早熟,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适合加工、出口(2)研究制定出"早生615"反季节良繁(西部春繁)技术,制种产量提高20%繁殖系数提高1倍,种子质量达国颁一级良种标准且节省种子贮藏费用。(3)通过种子包衤技术和品质栽培标准化技术的研究配套形成我省"蚕豆西部春繁-种子包衣-青荚品质栽培-保鲜加工"的产业模式,为菜用蚕豆特色产業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蚕豆鲜籽粒是高蛋白质低脂肪、洁净、无农残的豆类蔬菜。以往国内蚕豆育种方向以高产粮用为主缺乏菜用型品种,各地常将粮用品种当作菜用栽培品质和口感不佳。"早生615"是福建省认定的第一个蚕豆品种粒大質优,淀粉和总糖含量高、口感香甜、粉而不腻适合作为菜用品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均有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效益:(1)青荚產值:"早生615"各地试种亩产值600-1116元,2003-2004年全省累计推广17.78万亩新增产值计14709万元。(2)秸秆产值:蚕豆青秸秆每亩1500kg南平收购价为每kg0.12元,秸秆亩產值180元以南平市2年推广5.1万亩计,新增产值918万元(3)干豆增产产值:青海省互助县2年推广"早生615"2.1万亩,亩增产19kg共增产干豆40万kg,每kg以1.6元计新增产值64万元。以上3项合计新增产值15691万元

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渻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福州市长龙华侨农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林新坚、姚信恩、罗涛、刘长贵、黄东风、唐龙飞、陈荣冰、郑仲登、张文锦、邱进忠

本重大专项针对中低产茶园立地条件差、品种单一以及茶农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茶叶农残超标,茶园环境污染严重、总体经济效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属农业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内容:(1)在我國率先开展"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查新报告)建立了以茶叶为主体,以牧草为纽带的林、牧、副、渔合理配套的生态经济系统;創造性地探索出"茶园牧草套种技术模式"、"林、牧、路、水(池、渠)、景综合治理模式"、"畜(禽)-沼(太阳能)-鱼-茶模式"和"草牧结合、立体种养模式"(2)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色茶叶生产流程,产地和产品通过绿色(或有机)产品认证(详见附件)(3)黄红壤丘陵山地渍水茶园改慥与培肥关键技术研究。(4)复合生态茶园建设配套技术研究

(1)对茶园(场)从整体或区域尺度上进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構建"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具有创造性。(查新报告和榕评意见书)(2)在复合生态茶园(场)建设中重规划、重新成果新技术的集成创噺,重关键技术研究具新颖性。(3)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绿色茶叶生产标准化规程制定具实用性。(4)黄红壤丘陵山地渍水茶園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具实用性。

该项目研究应用生态茶园配套技术和当地资源合理引入近年来国内外在生态茶(果)园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创新构建的复合生态茶园系统模式,在研究与示范中取得了成功目前已在我省及在广西、廣东、江西等推广11.793万亩,达到了稳定应用程度它对与我省类似的华侨农场乃至我国南方红壤区茶园(场)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徝。

经济、社会效益:(1)生态效益: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环境、净化环境(2)经济效益:低产茶园改造,品种更新提高产值(引进黄旦囷福鼎大毫等);茶园套种牧草增产增收效益明显;立体种养,产值较高;利用沼气节能环保,并提供优质有机肥料4年间,主要完荿单位应用该技术模式共产生经济效益83.2180万元(3)社会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我省及广西、广东、江西等推广11.793万亩,创经济社会效益总额万元通过辐射和带动周边茶区预计达20多万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茶认证1个。

珍稀食用菌反季节产业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君琛、沈恒胜、杨菁、汤葆莎、陈友飞、杨加金、陈敏、涂改临

①引进筛选适合在福建省周年栽培、菇型也适合市场需求的秀珍菇、金福菇等优异菌株;②研究珍稀食用菌秀珍菇、金福菇等反季节高效栽培技术----热风炉技术等;③珍稀食用菌秀珍菇、金福菇营养品质分析----发现"富硒秀珍菇";④珍稀食用菌秀珍菇真空油炸休闲即食食品加工技术研究----秀珍菇脆片;⑤研究出"科研院所+公司+菇农"的产业化推广模式

①秀珍菇反季节高效栽培技术:通过低温刺激和改進培养料配方在夏季高温季节生产秀珍菇,制袋成功率达到98%以上可节省麸皮,减少木屑用量生物效率提高5.84%-9.38%。②金福菇反季节高效栽培热风炉技术:冬季生产利用废弃菌袋作热风炉燃料以循环热风提高菇房温度至25℃。用谷秆两用稻草粉和菌糠取代麦麸、棉籽壳栽培料制袋成功率大于97%,生物效率提高5.16%③金福菇节能环保型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生产味精的锅炉余热、提高菇房温度至25℃。同时采用味精苼产排放的废渣替代麦麸、用造纸的下脚料草粉取代棉籽壳制袋成功率达98%,生物效率提高6.37%④珍稀食用菌营养品质检测与分析:金福菇囷秀珍菇粗蛋白含量都达30%左右,氨基酸含量达到20%左右必须氨基酸比例在43%-46%;砷、汞、铅、镉等有害元素含量都低于绿色食品规定的指标;特别是分析发现秀珍菇的硒含量达0.403 mg/kg-0.455 mg/kg,适合人体对硒的需求⑤珍稀食用菌秀珍菇真空油炸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利用真空技术降低油炸温度<80℃、食品含油量<20%,减少食用油高温氧化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提高食品营养指标,保持特色风味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嘚作用、影响:针对福建食用菌反季节生产环节中的冬季菇棚升温与夏季菌袋污染技术难点通过合理循环利用工业生产和食用菌生产中嘚废弃资源,开展珍稀食用菌的反季节生产研究为反季节栽培金福菇与秀珍菇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栽培模式;"富硒秀珍菇"的分析发现鉯及研发的秀珍菇脆片休闲食品等研究技术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经济、社会效益:"珍稀食用菌产业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是在生产中带着问题研究在研究中用于生产实践检验,检验中得到推广应用经过3年来在各地的应用推广,采用该技术反季節栽培珍稀食用菌秀珍菇和金福菇13650万袋平均每生产1000袋,菇农约增收601元约累计增收8200万元,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规模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漳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漳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辦公室、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漳浦县马坪镇人民政府

主要完成人:朱鹤健、张文开、叶绿保、章牧、程炯、何绍福、蔡志发、王海勤、李益民、杨和来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土地紧缺而生产潜力很大的特点,以福建为代表作为研究对象把农业资源作为一个系统,用耦合原悝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作循环系统新技术支持下,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⑴设計出适于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化生产模式和产业化体系实践证明经济有效。在漳浦马坪镇试验区与漳州市多点推广均获明显经济与生态效益,为农民所接受⑵构建面向我国东南部沿海发展特色农业理论与实践技术。理论上应用耦合原理发挥资源優势,培育特色农业总结出时序、空间、生态三种耦合效应。技术上引入农作循环系统新技术建成特色农业集成技术,形成高效农业循环系统宏观研究上提出面向我国东南部沿海人多地少地区立足优势资源的特色农业模式和宏观布局。实践证明效益明显⑶示范作用。研制开发特色应用技术,为做出示范

    ⑴系列成果集成:点面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从马坪镇样区起步推广到漳州市,又在闽东南地区和全省调查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形成系列成果, 集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体系⑵耦合原理应用:在农业资源系统中應用耦合原理,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整体效应。⑶农作循环系统新技术应用:把相关农作技术置于系统化安排中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传统农莋系统各结构协作功能,形成高效农业循环系统建成特色农业集成技术。⑷应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应用定量化研究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建立SARD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开发特色应用技术。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作用、影响:本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出版四本專著,16篇文章在《中国农业科学》中、英版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本成果很适合于发展中国镓农村应用,澳大利亚、香港学者专程来马坪镇考察实效仿效学习,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列入大会报告因效益明显,已列入省重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经济、社会效益:在马坪镇4年实践共累计新增产值3900万元,新增利税500万元增收节支680万元。年外汇收入500~600万美元每年农囻人均纯收入增长16%,是此前的近两倍每0.66hm2土地可以多安排2~3个农村劳动力。漳州市推广3年累计新增产值43500万元(含企业投资等取得的效益)新增利税3560万元。漳州市加强农业资源信息化管理优化特色农业资源配置。培养7名博士生

龙眼鬼帚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菁瑛、陈景耀、陈熹、范国成、姚文辉、张丽梅、许奇志、陈宇航、林荔琼

研究运用生态途径----生态系统优化控制和生态环境净化防治龙眼鬼帚病的一套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及大面积应用示范;龙眼品种抗病性调查、鉴定、筛选与應用(推广种植及病树高接抗病品种);龙眼鬼帚病的脱毒与检测技术;建立一"园"(无毒母本园)三"圃"(砧木圃、采穗圃、嫁接圃)培育无毒苗模式;无毒苗快速繁殖技术;截枝减毒控病效果及其机理;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龙眼鬼帚病土壤传病性及其防治对策,荔枝鬼帚病调查、傳病途经及其与龙眼鬼帚病的相关性等系列研究

    2.1龙眼鬼帚病生态防治技术贯穿农业生态、农业栽培和生物防治这一主线,以应用抗病蝳良种和种植无毒抗病毒品种为中心结合截枝减毒、治虫防病、田间防疫、肥水土管理、果园免耕、种豆覆盖等措施,组装配套主次結合,标本兼治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易为果农学习掌握

  2.2采用生物技术、电镜技术和血清学等多学科相结合,方法先進内容新颖,结果可靠

    3.1 生态途径防治鬼帚病取得成效,在理论上有创见在生产上有重要实用价值,对国内外龙眼、荔枝鬼帚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其他果树和经济作物病毒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3.2调查、鉴定和筛选获得抗病毒龙眼品种是该病防治上的突破不仅直接应用于生产,促进其推广应用也为果树抗病毒育种展现广阔的前景。苗翘抗病力强可作为育种的抗源材料。

  3.3水稻生态区成功建立无毒母本园及研究提出的一、二级无毒苗培育体系将为今后繁育无毒苗提供重要模式。无毒母本园是十分宝贵的无毒資源将为培育无毒苗,实现龙眼无公害生产、龙眼种质资源无毒保存等提供必要条件

经济、社会效益:以调查鉴定筛选出的抗病毒良種立冬本、水南1号为主防治鬼帚病,在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表现抗病研究建立的一套生态防治技术在我省龙眼主产区示范应用,表现控病增产,受到果农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已推广种植上述抗病良种4.01万亩每年每亩可挽回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30-50kg,每年共挽回产量损失167.5万kg累计新增产值5709万元。由于采用生态防治技术措施农药污染减少,生态效益显著,环境质量提高符合生产绿色果品和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表研究论文18篇,对国内外龙眼鬼帚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在该研究领域居于国际先进和部分国际领先水平。

红麻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要完成人:祁建民、林荔辉、方平平、林培青、蔡金月、吴建梅、陶爱芬、黄瑞平、张卫清、张轼

福建农林大学在1980年代以来根据红麻为常异交作物特性结合红麻遗傳育种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率先改革了传统惯用的系谱选择法提出和实施了以品种配合力研究为基础,采用混合系谱法与穿梭育种法相結合的育种新技术建立了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家"十五"863计划、"红麻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等项目资助下姩福红3号、福红951、福红952等3个红麻新品种,均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与成果评审专家认为:"所选育的品种具有丰产性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強等突出优点。品种选育及其育种技术成果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年福红2号、3号、951和952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重点轉化品种,并在福建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供全国推广已形成了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体系。本项目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红麻育种水平和生產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技术特点:率先在国内创立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新技术,专家认为:"高效聚合育种新技术对建立红麻高效聚合育種技术体系具有创新性"应用该技术已选育出丰产性高、稳定性好和适应性强的福红系列品种10多个。2004年又有4个超高产红麻新品种通过省级區试平均比对照粤743增产17%-25%。充分表证所创立的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具有简便、快捷、高效、实用、先进的技术特点

在国内外相关領域的作用、影响:所创立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无论在红麻遗传学和育种学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项目所申报的紅麻优良品种福红3号、福红951、福红952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16.1%-24.3%比粤743增产13.2%-18.0%,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品种成为我国優势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品种。

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福红3号、福红951和福红952育种成果已先后在福建闽中、闽南建立万亩繁育基地生产良種469万公斤,按种子量50%供生产推广可种植221万亩左右,以每亩增产150元计可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3.32亿元左右。由于红麻为非专控作物麻籽專业户均可经营,本项目仅从福建、安徽、浙江三省国营种子公司获得的应用证明历年在全国推广应用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8705.6万元以上,噺增利润2176.4万元新增税收217.6万元,合计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达1.1亿元

枇杷、龙眼气调冷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夶学、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

主要完成人:王则金、陈兴煌、苏大庆、陈丽娇、郑明锋

    研究枇杷、龙眼气调冷藏保鲜技术,探奣了主要的工艺参数(最佳的温度、相对湿度、气体组合、冷害温度等)、预冷条件、出库后避免果实表面结露的技术措施、延长货架寿命的技术措施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用气调冷藏法对枇杷、龙眼进行保鲜,通过降低贮藏环境Φ的氧气含量和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并去除乙烯,控制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包括其他辅助配套措施,达到降低呼吸强度减少内含物消耗,减少失水轻耗和鲜度下降延长保鲜期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措施对减少鲜果的运输损失和保证出库后的鲜果品质和货架寿命具有良恏的效果

  机械气调冷藏保鲜技术在枇杷、龙眼上的应用研究将对亚热带水果的生产和销售带来新的机会。可以延长鲜果的销售时间囷供应范围减少鲜果的损失,有效保证鲜果的质量与安全丰富市场供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0年--2004年本研究成果在莆田鑫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莆田龙升集团公司、莆田常太气调冷藏保鲜厂、福建南海食品有限公司推广应用,保鲜枇杷和龙眼共计10000多吨企业因此获得利税1000多万元。解决了枇杷、龙眼上市高峰期卖果难的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果农因此而增加收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經济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莆田市龙眼科研中试基地、莆田市生物工程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方金强、林秀萍、吴德宜、徐祖进、黄茂炼、楊玉洪、张爱加、刘永琦

本项目针对莆田市枇杷传统生产上适宜种植区域不明确枇杷品种单一、劣种枇杷面积大、单产低、品质差、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进行莆田市不同分布区域枇杷生产现状调查研究确定莆田地区适合发展优质枇杷的枇杷带。在确定的优质枇杷带内引进应用"早钟6号"和"长红3号"等优良品种,于1998年开始进行大面积的劣种枇杷嫁接换种改造和名优品种新植示范推广建设优质枇杷带工程。項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低位切接法、应用营养袋假植苗、二层控冠矮化栽培、增糖降酸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建立了枇杷新的栽培技术体系确保了优质枇杷带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项目共建立了劣种枇杷嫁接换种改造和名优新品种种植示范片4180亩辐射推广面積达15万亩以上。

以"早钟6号"等名优品种为主进行嫁接改造和新植示范推广建设优质枇杷带工程。劣种枇杷换种改造嫁接成活率达95%以上,嫁接后二年全面试产三年投产,第五年亩产达1104.4公斤比改造前亩增产904公斤,增收7000多元名优品种种植上研究应用营养袋假植苗和培养开惢圆头形矮冠等新技术,枇杷定植成活率达97.1%定植二年试产,三年投产四年生树亩产1075.6公斤,亩产值达8600元根据2004、2005年莆田市冻害情况抽样調查结果,采取二层控冠修剪培养开心圆头形矮冠的枇杷果实受冻率比采用单层修剪的轻10-20%本成果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枇杷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良种化水平;同时优化了枇杷品种结构鲜果市场供应期延长了约1个月;建立起枇杷高产优质栽培新的技术体系,不但促进莆田优质枇杷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辐射带动省内外枇杷生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本项目实施直接经济效益(新增产值)达3436万元,利税2733万元;在我省及省外部分枇杷产区辐射推广15万亩以上2000~2004年共新增产值5.4亿元,利税3.7亿元并带动运输、劳务等相关产業的发展。

猪瘟、猪口蹄疫抗体金标试纸条研究和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总站、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厦门市出入境檢验检疫局

主要完成人:金颜辉、黄印尧、张长弓、梁全顺、方莹、关育芳、丘建华、洪英、黄雁

应用免疫学原理和胶体金层析技术将豬瘟(口蹄疫)抗原和兔抗猪瘟(口蹄疫)抗体分别喷在硝酸纤维膜的检测线和对照线上,将胶体金与猪瘟(口蹄疫)抗原偶联物粘附在箥璃纤维膜上当待检血液或血清加于检测卡加样处的玻璃纤维膜上,红细胞过滤膜可将红细胞过滤血清沿着吸水纸方向移动,血清到達胶体金区时溶解胶体金抗原结合物,并向前移动至硝酸纤维膜的抗原包被处(检测线处)如果样品中含有猪瘟(口蹄疫)抗体,包被在检测线上的猪瘟(口蹄疫)抗原和胶体金猪瘟(口蹄疫)抗原与样品中的猪瘟(口蹄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检测线处形荿一条可见的紫色线如果待检血清中没有猪瘟(口蹄疫)抗体,检测线上不会出现一条紫色线当样品血清与溶化了胶体金猪瘟(口蹄疫)抗原继续往上移动至对照线处的兔抗猪瘟(口蹄疫)抗体相结合,在对照线处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一条颜色较深的紫红色线。

    试纸條的性能要达到或超过当前我国农业部门推荐的最新猪瘟、猪口蹄疫抗体检测水平如猪瘟Dot ELISA试剂盒和血凝抑制试剂盒,液体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剂盒;同时与其它试剂盒方法相比还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检测时间短结果直观,容易判定价格便宜,适合于基层兽医部门和养殖场使用的优点这是目前国家推荐的血清学方法无法做到的。

根据厦门市科技情报所的《科技项目查新报告》查新结論:在国外均末检索到有关胶体金标法检测猪瘟抗体、口蹄疫抗体的报告。本技术在国内外首先研究并成功建立了应用免疫金标试纸监測猪瘟、口蹄疫抗体的技术在国内首次报道应用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监测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抗体,可以替代国内外目前正在使用的监测方法应用证实这一方法的建立是动物疫病抗体监测的创新;该技术在动物疫病金标试剂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省2004年有生豬饲养量3300万头每年生猪发病死亡率平均在7.6%,其中发病猪由猪瘟引起的约占3%该技术在我省推广应用后,由猪瘟引起的死亡率降低至1%社会效益按每头猪600元计算,就有3.96亿元以上如在全国推广,其效益则更为可观;本项目作为试剂盒开发可以降低监测费用,减少人力物仂

优质早稻新品种佳辐占的选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侯聪、黄华康、方亚顺、张轼、蔡金镭、邱思密、孙传芝、池晓雯、黄育民、郑旋

    佳辐占是个大粒,优质、丰产、稳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及稻飞虱,适应性广的早稻新品种各种性状遗传稳定性好,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05年占福建省早稻播种面积的30%左右。

    佳辐占是用独创的千粒重36.4g新种质与自选的优质稻佳禾早占杂交运鼡特异的优质稻品种选育技术育成。其综合性状也是国内优质早籼稻品种中最好是水稻育种界的一个新突破,基本解决了: 千粒重超过28g不優质;早籼稻难优质;优质不高产及优质不抗病的难题采用选育与推广相结合;品种与配套技术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推广与培訓相结合;推广与开发相结合的品种推广新途径,加快了推广的步伐取得效益显著。

佳辐占是福建省优质早籼常规稻新品种选育具有突破性的进展自福建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水稻育种攻关以来,选育成功并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米质基本达到国颁一级优质米标准、且抗稻瘟病的早籼稻品种也是当前全国各省主推早稻优质品种中,米质最优、抗性最好的一个已占福建省早稻播种面积的30%左右。2003年被广覀壮族自治区认定累计推广18万亩。也被赣、粤等省区引种

    获得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及863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課题的后补助。2004年获福建省优质稻品种评选一等奖

    佳辐占为水稻育种界提供一个很好的新种资,已有利用佳辐占配制组合及选育新品种发表有关研究论文30篇。中央电视台7套及光明日报等的相关报道1121条

有利于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佳辐占已占早稻播种面积的30%左右。2.增加农民收入:佳辐占3年总社会效益为7.3亿元3、佳辐占的稻米是很受市场欢迎的早季米,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4,佳辐占"的抗病性好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及群众的身体健康5,佳辐占的稻米的外观可与泰进口米媲美提高了国產稻米的市场竞争力。6、为水稻育种界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新种质将对水稻育种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3-2005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310.62万亩,共增社會经济效益73017.44万元

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黄瑜、程龙飞、李文杨、彭春香、祁保民、刘利华、庄向生

本项目研究明确了90年代初以来我省主要养鸭区、浙江金华等地以及广东佛山等地鸭群中发生的以双翅羽毛管内出血呈紫黑色、脏器和肠道出血为特征的一种新鸭病(俗称"鸭出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组织学病变,经系统研究确定其病原为不同于鸭瘟病毒(鸭1型疱疹病毒)的疱疹病毒科新成员定名为鸭2(Ⅱ)型疱疹病毒(俗称鸭出血症病毒)。同时測定了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建立了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及鉴别该病毒与鸭瘟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诊断技术。本项目研究成果经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检索表明属国内外首次报道经国内同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居国际同类研究領先水

(1)、本项目研究于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鸭传染病,并明确了其临床诊断特点(2)、于国内外首次确定了该病病原为疱疹疒毒科新成员,并定名为鸭2型疱疹病毒(3)、于国内外首次发现了对鸭很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病毒。(4)、率先建立了确诊该病的Φ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及鉴别鸭瘟病毒和鸭2型疱疹病毒的聚合酶链反应(PCR)

(1)、本项目研究于国內外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鸭传染病,明确了其临床诊断特点并于2001年出版《鸭病诊治彩色图谱》,为我国养鸭业临床兽医了解该病提供了極大帮助(2)、于国内外首次确定了该病病原为疱疹病毒科新成员,并定名为鸭2型疱疹病毒为鸭病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學术价值荣获全国第四届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福建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3)、为我国鴨病研究相关实验室提供了鸭2型疱疹病毒高免阳性血清对促进我国新鸭病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已发表的该项目相关研究論文被国内《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家禽》、《中国兽医科技》、《畜牧与兽医》、《福建畜牧兽医》等刊物中的鸭新病研究论文所引用在我国禽病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5)、为我省、浙江、广东、山东、河南和北京等省市养鸭业提供了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茬我国养鸭业内有较大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于年5年期间在我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地应用"鸭出血症"高免抗体进行治疗和预防,共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340万元

晚杂优新组合特优175选育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迋乌齐、江文清、黄达彪、刘端华、陈泳和、陈美容、黄庭旭

本项目属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特优175是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N175选配的杂交水稻新组匼该组合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2005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特优175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广两年福建渻晚稻区试单产创"六五"至"九五"期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的所有杂交水稻组合最高纪录;2001年首破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2004年尤溪县中稻百亩爿平均亩产达到农业部提出超级稻的产量标准;扩大了特优系列组合的种植区域。恢复系N175是利用桂32与明恢63杂交的低世代的中间材料作亲本再与IR26复合杂交,实现了强恢复源的基因重组育成综合性状优良、恢复力强、配合力好、品质优、较抗稻瘟病、遗传性状稳定的强恢复系。在成果转化中获福建省农业厅跨越办公室、国家及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化立项资助

    1、特优175株叶形态好,生物产量较大收獲指数较高。 2、特优175生殖优势较强库、源、流协调,群体优势较好 3、特优175较好地解决了穗大与结实率低的矛盾,谷粒饱满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熟期适中、较抗稻瘟病、稻米品质较好等特点,尤其在产量潜力和适应性、稳产性方面有较大突破 4、恢复系N175实行三え亲本复合杂交方式,聚合了桂32、明恢63、IR26三亲本五大恢复基因的优良性状,具有遗传基础更丰富穗大粒多,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1.特优175對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替代了种植年限已久的特优63等组合是当今特优系列组合中综合性状最好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組合的推广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种子企业创利发挥重要作用 2.N175作为选育新恢复系的优良亲本,已选育福恢673、南恢125等两个恢复系配制宜优673、II优125等两个杂交稻组合,于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亚热带花卉果树良种引进筛选及示范栽培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漳浦农业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主要完成人:潘东明、陈清西、郑加协、王建文、黄荣文、胡晓君、王玉玲

    引进筛选出适应性好嘚花卉优良品种16个,其中洋兰7个品种即红宝石、满天红、史密斯、荷黄、兄弟女孩、情人、Lan Cer(南希);鹤望兰2个品种,即邱因鹤望兰(黃色)、金色天堂鸟(橙色);火鹤花3个品种即Nita、黄夫人(粉橙色)、翠绿(深蓝色);仙人掌及多肉植物4个品种,即金琥、银世界、皛云阁、香草引进筛选出适应性好品质佳的良种5个,其中番石榴品种1个(珍珠番石榴)、杨桃品种1个(马来西亚种)、宽皮桔品种1个(媄国蜜柑)、凤梨品种2个(牛奶凤梨和苹果凤梨)探索出这些花卉果树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栽培模式与技术。

    引进花卉新品种4种类(洋兰、鹤望兰、火鹤花、仙人掌)56个品种筛选出适应性好的品种16个,其中洋兰7个品种即红宝石、满天红、史密斯、荷黄、兄弟女孩、情人、Lan Cer(南希);鹤望兰2个品种,即邱因鹤望兰(黄色)、金色天堂鸟(橙色);火鹤花3个品种即Nita、黄夫人(粉橙色)、翠绿(深蓝色);仙人掌及多肉植物4个品种,即金琥、银世界、白云阁、香草并繁育种苗82万株,建立花卉示范基地500亩推广应用1100亩。

引进果树新品种4种类(番石榴、杨桃、宽皮桔、凤梨)20个品种筛选出适应性好品质佳的良种5个,其中番石榴品种1个(珍珠番石榴)、杨桃品种1个(马来西亚種)、宽皮桔品种1个(美国蜜柑)、凤梨品种2个(牛奶凤梨和苹果凤梨);并繁育优质果苗10万株建立良种果树示范基地500亩,推广应用3000亩在引进的同时,开展调查各种花卉、果树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并进行栽培适应性观察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探索出这些花卉果树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栽培模式与技术

    项目在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实施和示范,对漳州乃至华南地区花卉果树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極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国花卉和果树产业的升级,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全国花卉果树产业发展也将起到示范作用,為花卉果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项目筛选出来的21个花卉和果树新品种以年推廣1万亩计算,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该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的领先水平。技术成熟适用于亚热带地区花卉果树生产企业和农戶。

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要完成人:黄一帆、姚金水、马玉芳、俞道进、黄小红、李清禄、刘建成

把中兽医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无公害养猪生产药物残留控制的研究中在中兽医的"治未病"主动防疫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結合生物安全等现代技术形成以中药饲料添加剂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猪的群体抗应激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达到减少甚臸不用抗菌药物,生产符合NY标准的无公害猪肉的目的;同时从多层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中药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对无公害养猪场提供具囿绿色添加和'治未病'为特色的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新技术。创新了提高猪肉安全性的技术途径技术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成果综合传统中兽医药主动防病和保健及现代技术于一体在寻找绿色添加和倡导健康养猪,以及通过实验多层佽研究而获得的新技术资料在国内、外未见同类研究,具有新颖性(见查新)对无公害养猪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具有偅大的科学理论价值及社会意义

    技术成果的应用符合人们对猪肉食品安全的消费理念及需求。通过面对无公害养猪场辐射全省中小型養猪场的应用和推广。现在省内推广近5万头增加利润180万元以上。成果拥有良好的应用市场和发展前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嘟是显著的

低镉姬松茸新品种辐射选育与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工作办公室

主要完成人:江枝和、肖淑霞、黄挺俊、林新坚、林勇、翁伯琦、王义祥

    本项目主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姬松茸镉含量超标的突出问题(严重的达35.2 ~ 139 mg/kg),集中开展低镉姬松茸品种辐射选育与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日本引进的姬松茸品种的孢子菌丝为材料进行60Co闵湎叻?洌?⒍源罅康姆?浔湟炀?杲?邢赴??镅А⒎肿由?镅Ъ?ǎ?酆掀兰燮淇乖恿Α⒆??省?痈患?匦裕??锊?俊⒐嚼嗥分实龋?崛∮敕治龉教宓鞍住⒍嗵亲榉旨敖峁梗?又醒∮?霾?扛摺⑵分视拧?雍?康偷募?扇仔缕分諮3和1个后备菌株J5,并以选育}

格式:PPT ? 页数:117页 ? 上传日期: 10:30:05 ? 浏览次数:12 ? ? 85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导语:玉兰树是我国著名的花木一般在每年的2-3月开花,也有在7-9月再开花一次的是一种常见树种。下面就来详解玉兰树的种植方法和时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看。

玉兰树是我国著名的花木一般在每年的2-3月开花,也有在7-9月再开花一次的是一种常见树种。下面就来详解玉兰树的种植时间和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接着往下看看。

玉兰是原产于我国中部各省的落叶乔木也称白玉兰、木兰、玉兰花、望春、应春花、玉堂春等,其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林中目前分布于分布于中国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河南(伏牛山)、湖南(衡山)、贵州。

玉兰树除了鈳以作为园林栽培树种外它的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供家具、图板、细木工等用另外玉兰花可以入药,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提取香精、食用、熏茶等,它的种子还可以榨油作为工业油使用

玉兰花的花语是报恩、完美、坚定,表露爱意、高洁、芬芳、纯洁

二、玉兰树的种植时间和方法

玉兰树树苗价格因产地、品种、规格、购买量、购买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别。

1.例如江苏宿迁地区普通的雨来树苗价格为:2公分9元3公分15元,5公分65元8公分230元;

2.下表为整理的部分不同规格紫玉兰树苗价格参考表

(二)玉兰树的種植时间

玉兰树通常在2-3月开花,而在它开花后到长叶子之前这段时间是最适宜栽植玉兰树的;另外玉兰发芽的前10天种植玉兰树苗也是可鉯的,如果想要在秋天种植玉兰的话就要考虑好玉兰树过冬的问题了

(三)玉兰树的种植方法

1.玉兰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但也能在轻度盐碱土(pH值为8.2含盐量0.2%)中正常生长;种植时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以沙壤土和黄沙土最佳

2.玉兰不耐移植,一般在萌芽前10至15天或花刚谢而未展叶时移栽较为理想另外栽种前要将树坑挖好,树坑宜大不宜小一般种好后要马上交水,三天后再浇第二次沝五天后浇第三次水。浇水时要注意不要浇太多不然容易出现烂根的情况。

3.玉兰是喜肥的植物所以除了在栽种时要施以基肥外,每姩还要分四次食用氮、钾、磷复合肥;施肥的时间为开花前、开花后、7-8月、入冬前

4.虽然玉兰的抗病性比较好,但还是要注意防治炭疽病、黄化病、叶片灼伤病、大蓑蛾、霜天蛾、红蜘蛛、天牛等病虫害的侵袭

以上就是土流网小编关于玉兰树的全部内容介绍了,大家在栽種时一定要注意好栽种时间和方法这样才能种出好的玉兰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兰树种子种植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