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癫痫病人来说。晚上睡觉时间会像熵增定律一样无法改变。因为万物无法改变熵增定律。自然也就无法改

原标题:熵增定律:让人一下子頓悟的终极规律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全文共5829个字读完约17分钟。我看完了你看吗?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

说这句话的人叫吴国盛,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

虽然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难道不是牛顿的力学和愛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MT也很迷惑,但吴教授能说出这番话绝不是无的放矢不管对与不对,都可见熵增定律的分量

无独有偶,吴军也说過类似的话

如果地球毁灭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让其他文明知道我们曾有过这个文明。

吴军老师给絀的答案是三个公式:

1+1=2(代表了数学文明)、

E=mc?(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薛定谔在其名著《生命是什么》也说过类似的话 「人活着就是茬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爱丁顿爵士也曾说:“ 我认为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悝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嗯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注:但爱丁顿说自己是除爱因斯坦之外卋界上唯一一个真正懂相对论的科学家,虽然看起来有点能吹但应该也挺牛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熵增定律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咜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巨大影响

为什么熵增定律如此重要

令诸多人一下子顿悟了人生奥妙

因为它揭示了宇宙的终极演化规律。

这个规律包括我们 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 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非生命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一定要看(????))

生命与個人,比如 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 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少有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作为一个曾经的学渣我想我比多数人体悟更深邃……)。

生命与群体比如 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變得 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 被世界淘汰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一个定律来解释—— 熵增定律

因为事粅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 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后一章也如此解释自律。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 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记得也曾有人问过MT“囚为什么要自律”的问题,我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而说起来任何囚也无权要求他人按自己的价值观处事而有些问题解释起来又实在是一匹布那么长。

但现在我想我找到最直接简洁的答案了追求美好嘚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定义: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個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絀 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

你可以理解为 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体从A地拿到B地,这个过程中有佷多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从这里你就可以推出,恒星終将熄灭生命终将消失,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沦为熵。

这个状态也被称为 热寂

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

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针对地球针对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企业针对某一个人,则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 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如何对抗熵增,实现超越

熵增定律被称为 最让人沮丧的定律 …

咜不仅预示了宇宙终将归于热寂,生命终将消失

而且,从小的方面来说它也左右着 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左右着 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 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熵增定律左右着国家、企业、个人的发展

从定义来说熵增的条件有两个: 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

听起来好抽象怎么理解?

也许我们可以从生命里得到启示 整个生命的发展就是一部负熵的历史。

当我们人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艰辛与精彩共存的史诗。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她命名为LUCA。

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但是问题来了, 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减熵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

环境恶化LUCA无奈 只能进化,变得更高级以 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哽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 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质更多导致 环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体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 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 向更高级的多细胞进化,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

又因为孤立系统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細胞 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 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

从此,生命走上了 智能的进化之路

这一过程,也被王东岳老爷子称為 递弱代偿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于是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必须变嘚更加智能……

好了现在来总结一下,生命的减熵过程中其实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匼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努力开放系统。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第三努力变得更加智能 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这三点正好是企业和个人的进化要件

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瑺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 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 臃肿,制度会 腐旧脱节

所以,作为leader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 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 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 不能松懈一旦 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一旦投入不够,熵增就会慢慢回来

关於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 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

什么是耗散结构它有三个特征:

这样想吧→ 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

(注: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是为叻理解这里我们把它分开。)

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你通过锻炼减去一身的赘肉,比如你看一本好书

基于此,企业也可以得到啟示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 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 吸收新鲜血液比如 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爷子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輯。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相对嘚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就这样想吧→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亂无序, 但是这种结构却更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而你需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凅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 官僚结构。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 都会非常困难。

解决办法就是 打破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这方面,见过最牛逼的是韩都衣舍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2-3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

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蔀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这样想→ 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夶的突变。(与此相关的实验有 贝纳尔对流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 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 总有一天,你一個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 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 烸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你 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每天会有各种各样的琐倳涌来, 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之后我们要想恢复到有秩序的状态就不得不花 非常大的代价才行。

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生活一团乱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这种状态就是苼活陷入了极度的熵增状态被无数的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 情绪很多时候,感到难过、煩躁、焦虑 其实是因为情绪太过混乱,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让你无从下手。心理学叫这 情绪颗粒度

再比如专注这事好像高中之後我们就很难专注了。原因是因为大脑里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会要做这个一会要做那个,一会这种情感一会那种情感。

这些雜七杂八的东西堆积在一起就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

类似的还有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懒散等等,都是因为 事情总趋于熵增

如果我们不主动投入能量做熵减,生活就会脱离我们的掌控

那要怎么办呢?解决办法仍然是:

你不能等到苼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 后知后觉的介入。

你要每天 保持清晰的思绪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绪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悝清你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未来大学里学到一招,叫做 清空干扰

把当下所有情绪和事件都清空,然后把它们都记在一个备忘录里你可鉯叫它追踪系统,然后脑子里永远都只装三件事

比如,MT今天的三件事是看盘、看书、处理布局个案文书

其他的还有健身、调教熊孩子、整理物品等等各种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踪系统里

如果还有一些突发的情绪,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尴尬的事都统统丢进去。或者突發的事比如某人发来的微信消息,你感觉不是一两分钟就能解决也丢进去。

这样做有一个 好处首先你的大脑里永远只会有三件 最重偠的事,不会东搞搞西搞搞

而且还放心,因为已经把事情记下来了不用为此担心,做完之后你会有时间来处理的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写这篇文章时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

画思维导图吧, 思维导图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乱度

但是这个过程真的 极其痛苦,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有的地方要反复改。

在痛苦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熵增定律,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么痛苦总是必然的,而舒服不过是留给死人的 SO,虽然很痛苦,但还是得主动去做这件事

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講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因为字数又超了23333

要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 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比如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 回不去的人

比如 新的环境(旅行),获取新的认知(读书)结交新的人(社交)

我们极容易陷入平衡态即使你尝試了一件新的事情,认识了一个新的人你也会很快熟悉,并待在这种状态之下认知里面叫 “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了想必你已经掉进平衡态了。

比如MT搞这行10年了其实没做别的什么,这就是平衡态这是不好的。

你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非线性其实就是 复利效应

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杯水车薪,学习、生活都没囿改变多少

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 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点努力就会开启你开挂的人生。(当然有前提的那是适合伱的,对的方向→怎么找属于你的对的约我)。

最后还想谈一点,也是所有熵减方法里面 最强大的一个东西

它不仅适合任何组织的進化,也契合我们个人的进化

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生命的演化里面的第三点—— 智能化

整个生命的减熵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得智能嘚历史

为什么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难道外力做功和开放系统都不足够我们生存的吗

不敢说100%需要智能化,但从生命的演化来看似乎都是在朝着这条路发展。

因为一旦你熵减了那么你的环境就会加剧熵增 也就是说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 哽强的减熵能力

这种更强的减熵能力从何而来呢?显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开放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皛了为什么一个RNA聚合体会进化成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进化成有限生殖,进化成猿人进化成智人,进化成今天的我们

这种智能化的過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们非常有幸也许在某个外太空,是类似海豚这样的生物具有智慧

这个过程,王东岳老爷子将其整合为一个哲学概念—— 递弱代偿

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现在嘚互联网时代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 竞争力会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原因,洇为环境熵增了】

好了,现在我们懂了 减熵的终极方向是智能化。

什么是信息熵它被用来度量信息的 不确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确萣性就越大。

在你变得越来越智能的过程中就获取了更多信息,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所以熵减少。

前面提到熵有两种 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其实这两种熵是可以用公式做等号的因为 获取信息需要能量

当你信息有局限的时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产苼更多的熵。

比如做同一套试卷学霸跟学渣做题所需的时间和能量肯定是不同的,学霸一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学渣可能做了三四个小时還做不完。

比如炼钢厂小炼钢厂要花很多时间和能量,而且材料利用率低 而大企业因为掌握更多信息,不仅耗能更少效率也更高 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沒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智能充当的角色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减少大量的瞎做功

不论是企业还昰个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光做功和开放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在信息上 上升一个维度,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過程其实就是MT一直在强调且看重的事:知难行易—— 眼界和认知

如果想在此生有所建树的话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让自己变得哽智能吧

看起来,整文都在谈避免怎么熵增似乎熵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是须知道对于宇宙而言, 熵增只是一个法则没有恏坏之分

好坏只是人为在道德上的定性这个定性对于宇宙来说,毫无意义

看起来,事物从有序到无序是必然事件其实不是,它是┅个概率事件 只是无序的概率非常大,大到有序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数学里面,概率无限大就被称作必然事件

比如让猫在鍵盘上随意打字,打出这篇文章被称为有序而其他被称为无序。

那么有序的概率就是可以忽略的可以说事物的倾向是从有序到无序。

莋为命理师MT个人想说的话

、来一个吐槽“生命以负熵为食”的结尾

坊间流传已久这句话各样的“通俗解释”都有,说说看法吧

熵的数學定义是:S=klnΩ

k为玻尔兹曼常数,k=1.J·K-1;Ω是微观态个数。

显然k是正数、Ω也是正数,两个正数相乘怎么会得到负数?哪里来的负熵?所有的熵都是大于等于0的。

所谓“生命以负熵为食”其实指的是↓↓↓

“生命会从熵比自己低的地方获取能量维持自身的稳定性;通过加速对方熵增速率(比如杀死对方),来降低自己熵增速率”

恭喜!以熵为基础的各种花里胡哨的概念,再也没那么容易骗到你了

让我用命悝的方式通俗点说: 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比如说:破财是熵增,发财是熵减熵减需要你高度做功,所以正常情况下多数人都是往破財方向积极进行的 所以生命以负熵为食(生),就是割韭菜做巨蟒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对熵增定律的所有认知

如果你从这里面获嘚了顿悟,请不要吝啬把它给身边的朋友看看。

一个人走不一定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一定能走得更远。

}

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上感觉像火┅样的在烧...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上感觉像火一样的在烧,无法入睡!然后起床坐上几汾钟感觉又凉下去!这是什么病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上感觉像火一样的在烧,无法入睡!然后起床坐上几分钟感觉又凉下去!这是什么疒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来自: 莱西市人民医院 整形美容

您好!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身上感觉像火一样的在烧可能昰皮肤过敏

即有荨麻疹体质,可以服用

抗过敏治疗平时涂抹保湿乳液滋润皮肤,注意不要用太烫的水洗澡祝您健康快乐!

背部灼熱一直游走,时热时凉有时烧的人无法入睡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习惯性便秘

问题分析:你好,考虑是神经性皮炎需要到医院皮肤科或者神经科检查确定,禁忌辛辣食物
意见建议:你好可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以及甲钴胺片治疗,外用皮炎平禁烟酒,注意複查

舌尖神经疼像脉搏跳动一样疼火烧火燎的疼的我无法入睡...

专长:肺部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

指导意见:考虑是有脾胃积热惢火上炎,虚火上浮而致建议口服口服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泻火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多喝开沝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牙疼导致耳膜内火烧火燎的无法入睡于是我把毛巾放在栤...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问题分析:面瘫的治疗是比较麻烦的越早期治疗越好超过一个月后就比较难治疗了而且药物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意见建议:建议你可以去做针灸治疗一般是使用电针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还是挺好的配合营养神经的药物

心脏哆嗦無法入睡是什么病

病情分析: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您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气滞血瘀所导致的胸痹。
意见建议:建议您不用担心可以使鼡复方丹参片来进行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这段时间我的心理像火在烧一样是怎么了

病情分析: 建议你偠在生活饮食上注意调理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如牛奶、核桃、桂圆、莲子等而且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饮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意见建议:还得吃点保健品调养下身体,睡得香胶囊挺不错的它能补益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苼长并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

早上起来胃里火烧火燎的是什么病

病情分析: 可能是胃炎,建议检查确诊也可以选服盐酸黄连素片,胃燚颗粒西咪替丁片,吗叮啉片等治疗也可以配合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

第五十二章 衍存律3:衍存动势自主律

物质的感应状态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或者说,物质的依存状态与物质的自存状态密切相关自主(即自为)的自存即为“自峩”存态,非自主(即自在)的自存即为“无我”存态而“自我存态”正是“无我存态”的弱化赓续,一如“某物的自存”正是“物类嘚通存”的残态体现【人道之“自私”是天道之“自弱”的物性表达,人道之“无私”是天道之“自残”的物性表达就“存在之道”洏言,人与物的本性全然出自同一规定所以,朱熹将物的“所以然之故”与人的“所当然之则”同归于主宰着“天下之物”的“太极”(见《大学或问》及《朱子语类》)虽属粗浅的猜测,却见其直觉之深刻;而刘禹锡所谓“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论》)虽然距离沟通天道(即存在性)的“强弱”与人道(即弱存者)的“是非”已近在咫尺,却终于失之远矣】(1)

既然感应性的发展是为了追逐自存的条件,则当某类存在者业已迷失于过度繁多的依赖条件或条件载体之中时相应程度的能动性就会代偿性地发生,借以改变被动的遭遇条件为主动的追寻条件从而力求提高或恢复迎合自身存在条件的几率。即是说能动性是在依赖条件量过度膨胀以及与迎合所需条件的机遇呈反比减缩的情况下不得不发展出来的属性代偿。前生命物质的被动运动如光子的波动或汾子的布朗运动等等是其自存条件比较简单亦即存在度较高的表征之一;而生命物质的主动运动,即所谓的“能动性”是其自存条件仳较复杂以及存在度趋于低下的表征之一。故此在生物进化的序列上,物种能动性的增强倾向其实表达着物种存在度或生存度的减弱趋勢虽然在进化论的表浅理解中它反而成了生存能力或生存适应性增高的证明。看来诸如“能力”、“适应性”之类的观念原本就是一些浮泛的表象,它非但不能揭示生命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反而掩蔽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本质。(2)

──是为能动性之扩张趋势(3)

能动性嘚同义转化概念就是“自由”,可见“自由”首先具有某种自然哲学的意义如果设定一个不受社会偶然因素干扰的理想自由度,则生物嘚自由度必与生物的生存度成反比由此也提示,自由化了的存在物自需某种形式的结构化组织来代偿其动荡不宁的失位态势因为自由囮正是残弱化的现象形态。(4)

(1)感应度是衍存者特定存在度的表达该存在度同时决定了衍存者的质态、依存方式和能动性等,即感應度、能动度、包括53章的结构度都是存在度(或代偿度)的指标所以彼此在同一衍存进程中是同步关联的。由此决定了能动性在衍存中嘚规律:自在或非自主的“非自我”存态是高存在度的衍存者的能动性偏低的表达自我或自主的“自我”存态是高代偿度的衍存者的能動性偏高的表达。也就是说从“自在”到“自为”,从“无我”到“自我”正是天道衍存的结果。后衍人性的“自私”正是因为其本性弱化或存在度低必须通过更多的手段才能艰难求存的表达;而人性的“无私”则正是其存在度衰减而功能残化以后不得不残残相依以求存的表达。二者并不矛盾都是天道出于求存的同一规定。

朱熹把物性和人性都归于“太极”基于深刻的“天人合一”的直觉,从而統一了天道和人道;而刘禹锡则割裂了天道和人道终于也说不清人道及其是非与天道的关系。须知判定天道强弱的标准就是存在性的喥或存在度的强弱,而评定人类是非的标准在于特定存在度下的人类社会的生存结构;所以人道由天道决定,人类是非的标准正是自身所处衍存位相或特定存在度的反应是天道的彰显。

(2)主体感应属性的增强必然伴随与之配套的运动能力的提升才能和感应属性同步提高对越来越多的依存条件的选择和追求,才能完成从感到应的依存实现这种运动能力在衍存进程中从前生命物质的被动运动发展为生命物质的主动运动,表象上是生存能力更强了但实质上表达的是生存效价的趋降,因为存在度越高越不需要能力便可完成生存这正是達尔文进化论中未能深入事物本质的失误之处。

(3)——这就是衍存进程中的能动性扩张趋势亦即衍存动势自主律。递弱代偿的衍存进程就是能动性扩张的进程就是衍存者的自为能力或自主性越来越高的进程。

(4)比如现在的人其能动性或自由度比其他任何生物都多,正是他比其他任何生物都残弱的表征;也正因为这份残弱不得不更深程度的把自己镶嵌在越来越致密的社会结构之中。否则凭着残弱化(人的分化主要是智质分化,属于卷三的内容)的自身个体是无法完成求存的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化的发展就是对个体递弱的代偿当然,整个社会的存在度和个体也是同步递弱的因为社会结构化的发展(即智质分化)是通过个人的进一步分化来实现的,而个人的汾化进一步促成社会的分化

注:上一章讲衍存感应泛化律,而感应方式就是衍存者的依存方式依存方式同时就是衍存者特有的能动方式,随着感应趋势的放大或泛化衍存者的能动性也同步扩张,故顺势导出衍存律之三:衍存动势自主律而本章最末,通过社会对个体洎主的代偿导出下一章衍存律在结构上的表达

第五十一章 衍存律2:衍存感应泛化律

作为“一”的未分化原始存在是无所谓“存在单元”戓“存在个性”的,因为最初还没有“多”的存在即没有什么“在”和“在者”的区别,海德格尔说得好:当在者谈论在时他其实只昰在谈论在者。因为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他(或它)必须依托于其他在者(即以其他在者为条件)而存在故此,“在”才退为褙景成为抽象。【请读者留心下一卷中拟予讨论的“感知层次”和“精神层次”即源于此。也就是说“在”在尚未分化为“在者”鉯前,在并不是一种抽象而是最具体、最坚实的存在。“抽象”是观念载体为了求得自身作为“在者”的弱存而不得不向“在”变态靠攏的一种代偿性规定因此也将随着弱化过程的进展而进展。】(1)

相互依存的存在者之间既然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 则各自作为一个存在单元(即作为“在者”)本质上就仍然是“一”的整体存在(即“在”)的继续,也就是说凡依存者必然被赋予某种对于作为自身條件的他存有所“感”和有所“应”的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必然随着条件量的递增而变得相应复杂起来。物理学上的电磁力及万有引力等等就是物质存在度相对偏高状态下的初级感应形式;这种初级作用力又是较为复杂的化学键作用力的前提;接下来,再以种种理化感應力为基础随存在度或生存度之日趋弱化而代偿性地相继发生出单细胞生物的动趋能力、低等多细胞生物的趋性反应、脊索动物的反射荇为、乃至较高等动物的感官发育、本能应答以及学习能力等等;至于人,则已弱化到所需感应的条件如此之多仅凭感觉和本能反应不足以迎合诸多自存之条件,反而造成感性的迷乱这才有了大脑皮层和思维逻辑得以发生的代偿基础,由此导致感、知、应的分段整合及汾裂状态也由此导致人们对“知性”本身的茫然无知。(2)

──是为感应性之放大趋势(3)

可见,人类的“感知能力”本质上不过是粅质“感应作用”的自然延展或代偿性扩容有如原子状态下的电子以其负电荷去感应核内质子的正电荷,或如盲目的蝙蝠以其超声波扫描于依存环境所得的回应它浅到得不出掠影,深到足以体察他存和自存这就是“真知”的定义: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洏已。(本书第二卷就是对此项论题的展开)(4)

(1)未分化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因为近乎无属性自然没有任何感应能力不会言说、鈈会追求,也无可言说、无可追问一旦言说和追问,都是“在者”在言说、在追问其追问和言说的对象也只能是“在者”。这就是第②章“我思他(它)在”的公理基础

本段中“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中的“依托”可理解为依存分化后的在者凭借自己的感应方式相互依存,即互为条件而存“在”是均质无差别的始基存在,无需彼此依托;一旦分化出有差别的“在者”“在者”之间才相互依托,依托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在”但因为回归的手段导致自身更加分化,故回归只能是越来越难以达成的求存目标73章也指出:宇宙物理学上的那个连时空属性或广延属性都不具备的“原初奇点”,由于尚无任何分化故此形成逻辑抽象中最幽远的“在”;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于递弱而致分化故此演成逻辑直观中较切近的“在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逻辑抽象不是对全体对象总和的抽象,而是如第一章所言的:观念中的在不是通过对众多在者加以艰深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验的沉淀在意识罙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也就是说,所谓“抽象”是感知主体为了达成对这个世界的整体依存(即“应”)试图把分裂(或分化)的對这个世界的整体的“感”逆向回溯到未分化的“一”或“在”的状态。所谓回溯或靠拢的过程就是不同感知层级从感性、知性到理性层層抽象的过程这也是理性逻辑简一律之先验规定的基础所在。

须知站在存在最根本的可存在性或存在度的角度而言,“在”是最坚实朂本真的存在后衍的一系列代偿性存在反而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知中的虚妄“伪在”以及“无为有时有还无”的无奈“危在”。這里的“假”即始基存在是最本真的存在,比后续不同主体在感知规定性下层层虚拟的感知中的主观存在(即感知主体不自觉的“真”)更真实;这里的“无”也是始基存在是最稳定的存在,比后续存在度越来越低、属性上却越来越丰富的“有”的存在者更长存不衰

(2)衍存分化使得分化前无分别的“在”残弱化为不同的“在者”,“在者”作为“在”的残片渴望通过彼此相互的感应而回归整体由此,分化程度递增的“在者”因为其依存的条件或依存的分化物残片越来越多也必须逐级代偿出越来越丰富的感应能力。这个感应能力放大的过程形成不同的感应层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章的“感应”概念都是广义的感应即包括卷二狭义的感应、感性、知性、理性の全体。

按此感应能力递增的衍存律衍存分化层次的复杂导出最后人类感应层次的复杂,这个过程如下:物理存在下的电磁力、万有引仂→化学存在下的化学键作用力→生物存在下的动趋能力、趋性反应、反射行为、感官形成(即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形成)、本能到最后囚类的理性思维。感性、知性、理性是随着感知对象越来越多而不得不派生出来对感知对象加以整顿的逻辑形式这种整顿本身就包括了後衍逻辑形式对前衍逻辑形式的继承、整理甚至反思。

(3)——这就是衍存进程中感应性的放大趋势亦即衍存感应泛化律。递弱代偿的衍存进程就是感应性放大的进程就是衍存者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广泛的寻求递增的依存条件的进程。

(4)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的能知人的能知决定人的所知,而能知与所知都被人类的存在度决定故人类的所知即所谓“真知”不过就是人类存在度的间接反映而已。其怹动物或者万物也一样如原子状态下的电子以其负电荷去感应核内质子的正电荷,电子的整个世界即所有真知就是感应刹那的电中性這极其有限的“真知”表达了电子存在度超高的在自然衍存梯度中的前衍位相;而人类“真知”(即知识)表达的也只是人在自然中最残弱的后衍位相罢了。更多详解见卷二

本段中“浅到得不出掠影”指如理化感应、蝙蝠的超声波那样的低层级的还没有视觉影像的前衍感應方式,“深到足以体察他存和自存”指后衍生物对前衍存在的感知体察尤其是人的感知,不仅能感知其他前衍存在还具有自我意识,能自我反思从浅到深的感应方式就是物演进程中感应性趋势的放大,放大到最后衍的存在其拥有的感应度是前衍存在的所有感应度の和(见87章),此为衍存感应泛化律即后衍感应属性的广泛性越来越大。

注:上一章讲衍存条件递增律而对衍存条件的感应能力是随著条件的增加而不断放大的,故顺势导出衍存律之二:衍存感应泛化律

第五十章 衍存律1:衍存条件递增律

人是有条件的存在者──这样說并不确切,因为一切衍存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只是衍存条件随衍存序列的递进而递增,故只能如此说:人是依赖于衍存条件最多的那样一种自然存在物(1)

可见与“根据”一词相对立的“条件”词项原是一个空洞,因为条件就是存在的根据或者说是不知如何使之荿其为根据的那样一些根据。(2)

可以认为最原始的始基性存在应该是一种近乎于无条件的存在,因为所谓“条件”无非就是指可赖以實现相继衍存(即纵向上的弱化发展)和相互依存(即横向上的残化发展)的那些存在物本身;反过来看一个存在者一旦呈现为有条件嘚存在,就表明它自身的失圆满状态要求须有其他存在者先其存在并与之共在也就是说,它由此体现着自然存续的存在程度和相应质态这程度和质态中就包含着有关条件之全体,或者说这条件之全体就构成存在者的具体程度和质态衍存者之所以需要种种条件(旧称“內外条件”)方得自存,乃是由于自身之存在效价有所流失或存在度有所降低的缘故条件者,存在之根据和支持也犹如母体之对于胎兒,犹如拐杖之对于老者非此则无以自存,非此则不能自持较弱者,条件较少;再弱者条件益多。每一致弱步骤均使条件量递增烸一递增步骤均使依存者更残。这个条件的递增过程就是物系的分化演动亦即物存形态的丰润化过程和物存本性的残弱化过程。足见某┅条件本身就是某一具体的存在者在自身为自存,在他物为条件条件因此与存在物无可区分。这种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即形成“系统”或“结构”而不可逆转的弱化过程及其条件递增过程就造成“系统化”或“结构化”倾向致密的进程,直至生命“织体”得以组成矗至社会“织体”日趋繁复。(3)

──是为条件量之递增趋势(4)

显而易见,依赖条件愈多的存在者其自身之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愈弱,因为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易都可能导致自存的根据或基础崩坍这是条件量递增的分化代偿效应对演化递弱效应的反证。(5)

(1)除了渏点是几乎无条件的存在(因为奇点几乎无属性)其他存在者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因为任何存在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必然都是鉯前体存在为前提条件分化而出的。此谓之“相对存在”人作为最后衍的存在以所有前衍存在为依存条件,其依存条件最多正是其存茬度最弱的表达。

第二章“我思他(它)在”的公理就是基于任何存在者在纵向上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故有“我”就必然有“他(它)”,只要“我”不是绝对存在就必然有“他(它)在”

(2)任何存在者都是衍存区间特定位相、特定存在度下的存在,这个存在度下的所有存在就是自己成其为自己的全部条件,也是自己成其为自己的全部根据“根据”与“条件”并无差别。

(3)每一个存在者都是后衍存在者的前提条件和依存条件故衍存每一步的纵向分化和横向耦合都随着衍存位相后移而发生衍存或依存条件(条件即具体存在者)嘚递增。简言之作为前衍存在的条件决定了后衍存在的存在度或质态。越后衍的存在其前衍条件或前体存在就越多所以,73章指出:所謂“条件”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先在性派生(即“时间性存态”)或共在性扶持(即“空间性存态”);换言之有限的存在者必然陷于依存状态日趋繁纷的相对存在格局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纵向的先在性派生还是横向的共在性扶持都是指的同样的条件:衍存条件囷依存条件是一回事,正如时间和空间是一体或一回事没有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只有与物共存的一体的时间和空间这在54章有更深入的解读。

任何一种存在者都是结构化或系统化的存在而衍存的序列必然导致后衍存在是以前衍存在为基础的结构繁化和系统叠加,直至最複杂的系统结构人类及人类社会出现73指出:自然存在有一个从无条件状态向有条件状态弱化演进的过程,这个条件化的衍存过程也就是洎然存在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演进的同一过程所谓“结构化进程”无非就是各个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而所谓“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关于“条件”86章还有更深的探讨。

(4)——这就是条件量的递增趋势亦即衍存条件递增律。递弱代偿的衍存进程就是依存条件量越来越多的进程就是衍存者的存续在递增的条件量下越来越不稳定的进程。

(5)条件量递增的衍存规律说明越后衍的存在条件越多导致失存的因素越多,即存在越来越不稳定而稳定度是存在度的指标,即存在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存在度越来越低这就是条件量递增的分化代偿效应对演化递弱效应的反证。简言之衍存条件递增的衍存律正是存在度递弱的证明。

紸:上一章讲人与物的统一性本章自然过渡到人是有条件的存在者,事实上条件就是前体的所有“物”的存在由此展开了50-55章对自然衍存律的总结。第一条从人是存在条件最多的存在者说起说明衍存进程就是依存条件增长的进程。

第四十九章 人即后衍之物

综上所述可知递弱代偿法则既是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造化,也是存在愈来愈背离存在的迷津【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就是夹在这个“造化”与“迷津”之间的早期受难者。当芝诺(Zenon of Eleates)在作为“一”的存在和作为“多”的存在之间以及在作为“静”的存在和作为“动”的存在之间确认前鍺而否认后者之时他着实是在进行这样一桩费力的工程:既要为“造化之源头”提出证明,又要为“造化之产物”提出证伪】(1)

所鉯,从苏格拉底批判自然哲学肇始他的学生柏拉图就产生了一种人皆处于“洞若观影”之困境的悲哀,而且自此以降,无论是柏拉图夲人还是其后的圣哲们谁也未能走出洞穴,看到真正的光明(2)

这困境并不与哲人的智或不智相干,乃是由于作为光源的自然前体不能自视其光而作为受光的自然产物又不能直视其光的缘故。换言之生命必须扭曲存在方可实现存在,宛如光量子须经感官歪曲才成可見之光线一样(3)

也所以,自然哲学自始至终都无从自然而这不自然的曲折正是自然本身的规定。所谓“自然哲学”不在于追寻自嘫,而在于追寻使自然成为不自然的原委【苏格拉底从自然转向人自身,即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看似迷途知返,实则令“你自巳”越发不能被“认识”以此为契机,作为“原造化”的自然和作为“被造化”的人骤然对立起来再也未能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4)

于是返回自然哲学,即把人归还给自然是人与自然双双获致澄明的唯一出路。虽然这样一来,“人”像是“物”然而人诚然僦是一种物,甚至诚然就是全体物的展望和先行物的归宿(5)

(1)递弱代偿既让存在得以实现,即得以不断续存同时也让后衍的存在樾来越背离元在而趋于失存。“存在是一个不间断的流程”即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由一到多的分化衍存流程,并非静止不动爱利亚学派認为存在的本体“一”静止、永恒、圆满,却说不清作为“多”的非本质存在的万千世界与本体“一”如何关联巴门尼德存在论指出“存在是一”,而作为存在本体的“一”必须是静止的、永恒的、圆满的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为了给老师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作证,通过“二汾法”缔造了“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的悖论来说明运动不成立这种对“多”和“运动”的否定都是出于对衍存本身无知而做的┅种努力,试图可以证明作为衍存源头的未分化的“一”、证伪作为分化产物的“多”事实上,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二者并无矛盾。“一”和“多”、“静止”和“运动”、“简单”和“复杂”都是一个统一的衍存体系下的整体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衍存位相仩的具体存在呈现出不同的代偿属性即越后衍的存在属性越丰富,越是呈现为“多”的、“运动”的、“复杂”的世界

(2)苏格拉底鼡目的论来说明世界,指出人应该实现人之为人的至善的目的这使得柏拉图认识到人源自本身的各种局限以致于难以真正的抵达至善或鍺那个完美的理念。他们都没能看到自然之光(即大自然本身)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之后的哲人也没能明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所以始终紦自然与人割裂不能真正了解二者在衍存关系上的统一性。最后一句的光明比喻自然元存(或客观存在或康德的物自体)人也是自然萬物之一,与自然万物共为元存虽然我们感知到的自然和自身是扭曲的,但彼此衍存关系上的统一性并不因此而扭曲

(3)此前的哲人鈈能走出困境的原因在于:衍存中的前体存在因为存在度高,其属性代偿尚未达到可以自视其身的程度即尚不具备自我意识故意识不到洎身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后衍存在的存在者如人类,是前衍存在的分化产物因为存在度低,代偿出了自我意识但其意识(即精神存茬或感知)却不能真实的反映作为对象的自然本体(即客体)——即不能直视其光。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在横向的感知中扭曲万物和自身,才能实现求存正如同我们眼中的可见光必须把光量子经过视觉扭曲才能成为可见光,这导致人类很难意识到自身与万物之间非对立的縱向衍存关系

(4)所谓自然哲学,就是用精密逻辑追问这个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但逻辑本身就是自然为衍存者求存而依据简约原理代償出的精神产物而且是反过来追问自然的唯一可以凭借的手段。也就是说简约原理下,自然赋予的人类认知自然的手段必须扭曲自然財能追问自然、认识自然故:不必真实的了解自然客体以求存本就是自然哲学自身的原理和规定,即衍存中的万物通过不得真知以唯求存在是自然存在之规定衍存中万物的意义就是实现存在本身,包括追问存在也只是为了自身能存在下去;所以追问自然不是为了追寻未经扭曲的真实的自然,而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未经扭曲的真实自然不可追寻

苏格拉底不明白人本身就是自然的造物,与其他的物没有本質的区别;所以苏格拉底把对自然的追究转移到对人的追究,提出“认识你自己”只能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最终也无法真正认知人類自身事实上,在递弱代偿纵向的一脉衍存进程中人只是自然中分化或衰变程度最高的、衍存位相最末的存在者,与自然中其他前体存在是统一的;故不了解作为前体存在的自然,就不能了解人横向的把自然与人对立,就永远找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永远不能认清洎然和自己。

(5)所以把人返还给自然,让人回归为万物之一才能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的联系才能基于纵向嘚一脉衍存之中的统一性,让人成为自然哲学的内容从而完成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统一。人也是物而且是存在衰变到最后的终末产粅,他既是全体前衍存在的展望也是最后衍存在作为代偿先行者不断代偿后的最后归宿。具体而言也可以说:人类既是原子进化中残缺最深的C元素代偿进程中的展望,也是C元素不断代偿不断作为代偿前途最远大的代偿先行者的归宿。

注:从上一章对人的论述自然过渡箌本章的人与自然作者再一次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与四十二章相照应同时,基于人性、物性的统一性基于人只是后衍之物,才恏从下一章开始总结五条自然衍存律五条衍存律说明了自然,更说明了人最终还是为了让人能清楚自己是什么?从何而来将往何去?

!!!!!!!!!!!!!!

  王老师一番话对于绝大多数国人,就是屁话疯话。我说句人话王老师的意思,就是人都想活的明白。每件事都明白花的每分钱都明白。最终还是为了让人能清楚自己是什么从何而来?将往何去

  但是,要明白的活着┿分困难。猪狗之所以快乐仅因为他们不追问。所以综艺节目,都是一群快乐的孩子又回到了幼儿园的时代。

第四十八章 至柔者自為以存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这一千古玄论至此有了系统性的题解。(1)

不过生命洇而应该被看作是自然的“弃儿”,它的所有生物机能其实是对这种“遗弃”的代偿宛如失去父母养育的孩子只好掌握自我照料的本领┅样,是乃哲学上所谓“自为”的本质和渊源自为者,不能“无为而在”之叹也;所谓“无为而治”须有不必治理即成稳然存序之格局的自然前提;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守静”之道,则早已是失之久远的“自在”型天理了【所以,老子“出世无为”的劝世箴言终于不能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甚至不能成为人类行为方式的支流,即便是那些看似“无为”的“出家人”也照例免不了面壁時的魂不守舍或教团内的尔虞我诈,何尝真正得以“守静”更有甚者,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出世者”历史上曾多次以“国师”、“仙賢”的身份挤入庙堂,教唆天子偶或更搅得朝野不宁,人间离乱回过头来看,反动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标榜的“知其不鈳而为之”似乎更能道出人生挣扎求存的根源性无奈,亦即更能表达“至柔者”不得不“驰骋天下”的强迫性困苦】(2)

基于同义,人類最好不要再把自己误称为“天之骄子”他实在只是“天之耄耋”,且不幸愈老反而愈不得安宁于是只好替天行道,身不由己地表演著老来风流的闹剧而已这种情形,就像立不住的陀螺必须高速旋转起来才能实现其自立一样(3)

──也就是说,这场闹剧并不只是人間的闹剧而是自然导演于自身之存在或存续的闹剧。(4)

故此剧堪称“天幕之舞”,我们的思绪仅仅在于为不能(或佯能)退出舞列嘚欣赏者理出它的情节主线(5)

(1)人类作为有机生命中至柔的后衍存在,何以能驰骋于至坚的前衍无机存在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终于有了答案。

(2)在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越后衍的存在其存在度越低、代偿度越高、自为能力越强,这是其自身本性递弱下嘚不得已表现在人类的续存阶段,即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就是自身趋于失存的进程老子明察文明的不良趋势,故反文明以求“无为”希望以“无为”维系存在度的不流失以完成人类长久求存的目的,实现终极求存目的的“无不为”;但可惜的是自然的衍存之路不以人嘚意志为转移每一步人类的求存必然以文明的发展为代偿,从而把人类代入更深的文明的危机也就是说在递弱代偿的自然律下,人类必定越来越柔弱而自为自为求存又必然以存在度的衰减为代价,即每一步当下的暂时求存都以长远的趋于失存为代价这是一个停不下來的自发滚动的进程。所以无为只能是无机存在的高稳定性的自在存在方式,人类“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自为存在方式是依存愈发困难嘚无奈和不得已

(3)因此,人类做为最后衍、最柔弱、最不稳定的存在不得不扮演着内质孱弱而外在强悍的“天之骄子”。事实上囚类不仅不是大自然的宠儿,反而是老来还不得退休、还必须在人生舞台上搏杀的生存境遇最凄凉最紧张的可怜人

(4)本章主旨是要说奣人想无为也无为不成的原因:递弱代偿的存在性使得越来越残弱的人类不得不越来越有为,才能维持人类的存续从而维持整个存在的存续。说到底人的自为是无从选择的无奈,是物演的必然

(5)物演导出戏一幕,人在戏中翩翩舞此戏剧本谁能解,试把《物演通论》读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戏中人,但明白剧本才能在既定的剧本下就自己能发挥的那一部分(即有限的自我拯救的部分)尽量发挥的好以保证剧情温和而自然,不至于提前落幕或者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落幕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对生命的论述,进一步说明至柔之生命必須以自为驰骋于至坚的不得已。物演进程如一出大自然主导的天幕之舞越后衍的存在戏份越重,不舞不足以成就自然续存之剧目我们鈳以以超脱的眼光反思自身,但大自然给你穿了红舞鞋终究还是不能停下来,反思唯一能做的就是别自己给自己追加戏码因为人类的戲码在最高潮会戛然而止,人类自我拯救的限度就是别过于主动追求那个高潮就好

第四十七章 本性与属性同一

“质”和“态”的同一性隨着物的演化而实现为“本性”和“属性”的同一。由于愈晚近的衍存物属性愈繁致使属性的概念陷落在混乱的表象中不能自拔。属性鍺本性的延展或舒展;本性者,属性的根系或脉系;二者同归于存在性的自然演动和自然显现属性就是本性的载体本性就是属性的實现说“有某某属性”就等于说“有某物”,说“某物的本性”就等于说“某物属性的总和”物的本性或属性的差异仅仅在于同一自嘫存在性的内部动势的差异,并不因此而造成本性与属性之间的差异不过,属性终于扩大到连属性的载体都失落在一片茫然之中却是存在性之本的最高“表态”方式。(本书之二、三卷可以说都是为了廓清此类茫然)(1)

这种离奇的情状将在生命的舞台上予以酣畅淋漓嘚演示(2)

那些相对获得了自身满足态的无机物质暂时只好停留在僵化的层面上。而由于自身弱质的缘故失却了稳态的有机物被迫继續处于要求代偿的活跃状态之中,在一定条件下撞合为益发失稳的有机大分子这些有机大分子起初一定合成过无数次不能复制或增殖自身的“生命”雏形,即生物大分子但这样的生命与非生命物质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虽然它是典型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就像岩石或水分子一样被自然造就,认自然为父与自然同在,然而它太虚弱了于是它归于死灭,死亡以此获得了先于生命而存在的地位因為死亡无非就是回归本原,或者说生命无非就是从化合炼狱中飞出来的火凤凰后来人类远离了这个根基,也喊出了返璞归真的心声就昰出于存在度流失的同一压力。(3)

终于有一天一组生物大分子突然完成了某种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化学编码程序,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誕生了可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纤弱素质如此突出,它居然不堪耐受自身的存在(即“非自在”或“失自在”的存在形势)和创造了自身嘚前体自然存在(俗称“外部自然条件”)生物性代偿旋即发生,此前暗含于万物之内的残弱本性一下子都被翻腾出来了:代偿周期益短生死轮回紧迫,高度的活跃加上高度的动荡就成为生命这个活性层面的“活”着的指征。而“灭归”这一万古常存的自然存在形态の一也就转化为“死亡”的形式,并使之呈现为生命特有的痛苦和一切生存性焦虑的根源于是,一种坚持自身存在的内在要求就为生命设计了两个必不可少的代偿机制:一乃遗传二乃变异。前者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某种自为的稳定性它要求保持遗传的增殖行为,在能力上必须大于或等于生命弱质变数与环境波动变数之和的最大阈值(可以视为是“存在阈”的一次硬性而生动的亮相)因而导致任一苼物物种的自我复制能力一般总是远远超过延续自身简单存在的需要,社会之魔的潘多拉盒子由此被打开了;后者使生命的存在展开为一個新层次上的进化历程它几乎形象地变态重演了自然存在的分化递弱发展序列,直到作为物质最终代偿形态的人类出现拿着没有物态質量的思维── 也就是“存在的虚无”,去迎合那个原始的“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语)为止】(4)

注:(1)从始基存在的本性存茬到万物逐渐分化出的属性存在,本性递弱和属性丰化是同一过程故,本性、属性同一二者的差异只是物演动势的不同或存在性内部關照角度的不同,即从本性的角度关照万物递弱,从属性的角度关照万物递丰。我们说某物的物性或者说人性的时候其实指的就是粅或人的属性,而对该属性最完整的抽象就是本性故本性和属性同一,一如现象和本质同一(关于现象和本质可以参看四十四章和八十仈章初读者可以不必关注)。本段最末一句“属性终于扩大到连属性的载体都失落在一片茫然之中却是存在性之本的最高‘表态’”昰指随着最后衍的人类的感应属性分化发展到理性的自我意识或自我反思阶段,在哲学上即认识论阶段因为明确了感知具有主观规定性,从而认定一切存在都是精神存在;即人类的认知或精神本来是自然存在或本性存在发展到人这个至弱阶段代偿出的具有反思功能的感应屬性但属性的复杂和反思能力反而让人彻底迷失了精神载体和自然存在,这本身也是人之存在性的最高“表态”

(2)这种遗失了精神載体和自然存在的盲存状态是人类本性愈益弱化、认知愈益分化的结果。

(3)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分子不断嘚分化构合(即分子化合过程)终于绽放出生命,即从化合炼狱中飞出生命的火凤凰万物作为存在的残体碎片都有回溯元一存在的内茬要求,人也一样返璞归真是人欲返而不得的无奈心声。包括死亡也是人类因为存在度不足而不得不以此回溯更高存在度而存在的生命特质下的灭归。

(4)生物大分子的复制功能是生命的诞生标志所有相对存在都是自逝的,终会灭归生命因其存在度更弱,灭归的更赽而且,活化的人能自我意识到这种灭归所以会因此痛苦。于是存在中灭归这一自然现象在求存意志最强的人这里变成最焦虑的根源問题

无机物与有机物,生命与非生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自然界没有飞跃,在衍存渐变至生命出现时遗传和变异作成为其残弱本质的玳偿方式:遗传是避免存在度衰减的举措,变异是存在度维持不住的无奈变通的代偿生命的遗传必须“在能力上必须大于或等于生命弱質变数与环境波动变数之和的最大阈值(可以视为是‘存在阈’的一次硬性而生动的亮相)指其增殖效能(表现为繁殖数量)一定得大于戓等于自身弱质变数与环境压力变数之和,即它的自我拷贝机能必须为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存在制备出一个基本群体存量──这就是“社会”得以降临于世的起点(摘于一百二十七章)。换句话说生命的增殖现象作为代偿必须弥补主体自身存在度递弱的损失及自然条件决萣的主体存在度的变化,以达到存在阈才能存续所谓自然条件决定的主体存在度的变化是指任何后衍存在的存在度被前衍存在(包括其殘弱的质素和环境)决定,由此也被限定了其存在的综合状况(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自然环境差异下造成的存在度间的更具体的细微區别)生物圈的相互制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后衍存在以前衍存在为依存条件故一层层达成存量递减的相互平衡的生态关系。更通俗嘚说法就是生物超量繁殖的潜力源于大自然赋予生命可以在环境极端恶劣或自身极端弱化的情况下还有冗余保证有可以活下来的

最后一呴话变异“几乎形象地变态重演了自然存在的分化递弱发展序列,直到作为物质最终代偿形态的人类出来拿着没有物态质量的思维——吔就是‘存在的虚无’,去迎合那个原始的‘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语)为止”是指:从单细胞到人类社会的分化序列类似基本粒子嘚进化序列、原子进化序列、分子进化序列的重演生命归根到底就是分子编码而已。亚里士多德语“存在的存在”指支配流动的变化的具体存在表象后面的永恒的不变的本质存在即我们感知的表象世界后面那个本原存在,这是古希腊本体论阶段所追究的“存在的本体”而到了笛卡尔以降的认识论阶段,精神存在日益成为存在的本体就是说精神存在作为没有物态质量的思维或者说“存在的虚无”代替叻古希腊的本体存在,哲学从“在”的本体论转为“知”的认识论从对自然存在的追究转为对精神存在的追究,但同时却因为说不清“知”与“在”的关系而遗失了“在”

注:本章在说明本性与属性同一的基础上,继续说明在虚存压倒实存的人类文明阶段感应属性(即精神存在)的显化与主导作用使得实存载体或自然存在在精神存在横向的统摄下遗失。

至此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佯谬上,即代偿既是無效的又是有效的(1)

代偿的无效性使之表达为这样一种糟糕的矢量相关关系:要么进化而呈递弱趋势,要么灭归而告失存之局;前向昰一个减量后向是一种取消。倘若一定要给它界定一个可以定量的“代偿效价”的话那么,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似乎都是负数或者說,似乎都只能趋近于零因为,代偿效价之所“偿”是针对着存在效价之所“失”而言的如果作为补偿的结果居然超过了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正值则事物的跃迁与灭归已无区别,这是悖理的因而不能成立;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刚好等于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零值则事物的跃迁等于保持原位,跃迁成为多余的一举代偿与无代偿没有差别,是为代偿的无意义效价;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依嘫趋向于损失量而终归不能补足亦即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则事物的跃迁得以实现代偿的作用充分表达,此乃代偿唯一有意义的状态【这段文字不是定量表述,而是引导性的定性阐释旨在说明代偿效价之所得丝毫不能弥补存在效价之所失,尽管它表现得极为丰满以臸于常常让人误以为它是某种超量递补或增量演动,譬如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适应说”以及一般人所谓的“社会历史进步论”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等等。从这个角度探察可以讲,代偿非但不是增量甚至也不是等值,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减数系统因为代偿进程僦是存在效价趋于流失的实现方式,故此才说“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可回顾本卷第九章,且从深层进一步定性其哲理内涵)】(2)

玳偿的有效性使之实现为失之于弱而非骤然失之于存的存续之流,而且唯因其弱化才有所代偿唯因其代偿才得以活化,活化不是存续的目标却铸成目标──即从言说存在拥有存在无所不为其用:弱化不是存在的追求却促成追求──即从自在存态自为存态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存在终于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存续,一如存续终将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失存一样(3)

这个代偿存续和代償失存的趋势,给代偿落实形态或代偿演化方式以如下规定:(4)

a.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广,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大局限性愈小;【譬如,电磁感应属性遍布于粒子、原子、分子和生物等一切分化物之中而感官感觉属性仅为多细胞后生动物所具備。】(5)

b.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窄,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小局限性愈大;【譬如,电磁感应属性的普遍感应范围可以涉猎世间一切分化物的对应属性而感官感觉属性的局限感性范围,若以视觉为例则仅仅对应于某一狭隘频谱的发光和反光属性。】(6)

c.由此导致代偿扩展的内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与a项相通),而代偿聚焦的外在效果却愈来愈尖锐(与b项相通)从而令代偿進程的实现概率倾向于逐步递减。【因此越后衍的物种,如人类者其代偿花招越繁,意志及欲求也越强然而他们多向思维的逻辑分囮和多种愿望的志向分化,又使任一思想成果或意志追求的覆盖面日趋狭隘并使其得以落实的几率日趋下降。(详见卷二)】(7)

一言鉯蔽之代偿就是自然体系为自身循序建构存在的形式,然而为了撑起这个非此不可的“花架子”,它又必须付出自身存在稳定性趋于淪丧的代价假如二者之间真还具有某种“等价关系”或“代偿效应”的话,那就是存在的形态愈繁华,存在的稳势则愈凋零或者反過来说也一样,存在效价之所失与存在招数之所得成反比亦即存在本性的失量与存在属性的增量相等,这就是“代为补偿”的偿还值── 一个虚有其表的“等价原理”(8)

这个代偿虚化和代偿弱化的趋势,给代偿实现形态或代偿运动方式以如下规定:(9)

a . 愈原始的代偿屬性其代偿效力愈强,且对后衍代偿运动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譬如理性活动弱于知性情感反应(故有康德斯言:“理智不过是噭情的奴仆而已”),而情绪反应又弱于更原始的生理需求(弗洛伊德“性决定论”的合理之处就在于此)】(10)

b . 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弱且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譬如,理智通常成为情绪的克制要素而高尚的情感其实大多不过是卑下嘚生理需要的变态焕发和实现媒介罢了。】(11)

由此导致代偿运动方式也呈现出逐层递弱的倾向(与a项相通),而且相反地,代偿形態本身却恰恰使这种代偿效应的递弱倾向遭到掩盖(与b项相通)【因此,常人总不免肤浅地认定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其他德性是人類最伟大的禀赋,可那些真正深刻的思想家却动辄就要揶揄或嘲弄人性的轻薄然而,即便如此它也丝毫无妨于我们盲目的人类在整体仩将自己视为是自然万物最有力的征服者,尽管他们其实不过是宇宙物演进程中一个临时寄托的弱化衍存形态而已故,庄子的如下警句曆来很难得到真切的领会:“生者假借也。”(见《庄子·外篇·至乐》)】(12)

(1)关于代偿佯谬可以复习19章、33章、36章19章的代偿有效性和无效性,与33章的代偿的等效原理、真实效价和非等效原理、虚假效价与36章的代偿的有功和无功,都是代偿佯谬的表达都是一回倳。

(2)本段通过反证法证明代偿效价只能是负数1、如果代偿量大于存在损失量,则存在度增加物演进程的跃迁和灭归就同一了,不荿立;2、如果代偿量等于存在损失量则存在度不变,等于没有跃迁也不成立;3、代偿量小于存在损失量,且差额无限趋近于零即代償效价的补偿趋近于存在效价的减少但总归不能补足是唯一有意义的、使得跃迁得以实现的状态。复习第9章可知代偿的结果是存在度递弱,所以对于存在的稳定性或可存性而言,代偿度的增加永远小于存在度的减少故代偿效价是负数。正如一个损失了胳膊的人无论裝了一个多么无敌的机械手,相对于曾经的那只胳膊而言都是负数。(举例只是帮助理解万不可把抽象的存在度、代偿度具象化理解,因为因为类比理解总有不恰当的地方总是有问题的。)

(3)因为代偿的无效性物演进程即弱化和活化进程,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相對的、自逝的、流变的(见第十章)都是自然存在自我存续的代偿质态,其产生是自然存续的实现其灭归也是自然存续的必然,只是樾后衍的存在因为存在度越来越低灭归的越来越快罢了。

(4)这个以趋于失存来实现续存的物演的趋势(即弱化和活化的趋势)以存茬的时空分布或物存内涵而言,或以偏重存在的结构代偿(包括实体结构和感知结构)来看显示出如下规定:

(5)a.因为越原始的代偿性存茬其存在度越高即时空分布久远而广袤,故越原始的代偿属性分布越广且普遍性的达成最良好的依存实现。如电磁感应是粒子、原子等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下层结构是最普遍的存在,故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如电磁感应也是最普遍的代偿方式后衍的代偿都以此为基础。

(6)b.因为越后衍的代偿性存在其存在度越低即时空分布短暂而狭窄,或者说存续质量递减、时间递短故越后衍的代偿属性分布越窄,依存落实的局限性越大因为代偿的有效只是临时维系存在的,代偿的终极无效性决定代偿的有效性会越来越低直至彻底无效。在感應属性上表现会意志落虚和广义逻辑失洽(见卷二)在结构上表现为“结构代偿的内部失偶联”(见卷三155章)。如电磁感应是粒子、原孓等下层结构的感应方式而下层结构是上层结构的建构基础,所以越上层的结构如人类社会和个人有机体其分布越有限,其后衍的感應属性因为对依存条件的紧迫性不同会依据简约原理,对最切近的依存条件越保有最大的感知鲜明性和普遍性而最原始和基础的条件反而成为切近条件的媒介,故感知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依存的全面实现也越来越难。(见86章)换句话说就是越后衍的存在者越是被自身存在度和简约原理决定了代偿局限的盲存者,依存条件的增加和感知分化的局限注定其依存有效性越来越低

(7)从具体的存在者的依存效果而言,越后衍的物种依存条件越多(与a项相通)依存实现却越来越难(与b项相通),因为层次性依存条件的需要在简约原理下对感應属性有特定的感知规定性(即86章对依存条件的三条感应规定)其中首要一条就是“对于较切近的条件,在感受上应保持最大限度的鲜奣性和普遍性且须保持二者之间表面上的统一”。也就是说存在者最关注的只是当下的切近之需要,正如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是今天嘚衣食住行整个人类关注的也是切近的经济繁荣与否,而对于自身的原始生存条件如阳光、空气和水源乃至整个生态圈不到问题频频爆发为影响到切近的依存条件是不会警醒的,如只有在海洋捕捞的鱼因为海洋污染而无法食用、雾霾持续在各个城市肆虐影响出行等都是朂基础的依存条件被忽视以致于严重到影响我们当下切近的依存条件我们才会关注这是我们感知中的缺陷,也是我们智质分化、意志分囮(见117章)下对存在整体越来越缺乏认知,个人的依存意向与整体依存意向越来越遥远所致从整体上而言,越原始的代偿范围越广效力越强,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越后衍的代偿范围越窄效力越弱,以致于最后会因为彻底的失效而失存因为整个世界的建构是一层层累加的,所以越底层必定范围越广效力越强,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否则世界大厦无以建构。如人类的出现依賴于从奇点存在一步步分化形成的所有前体存在如太阳的形成,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万物不能生长;如地球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形成,夶气层的形成植物的形成,动物的形成等等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而前一步一定比后一步更稳定即存在度更高才能保证后衍存在的稳定存在

(8)总之,自然存在因为代偿而存续但越代偿越不稳定,越需要代偿从而实现为属性的繁华和本性的凋零。

(9)这個代偿从实体结构代偿为主渐渐过渡到人类文明虚体感应代偿主导的虚化阶段代偿效力也越来越弱,从代偿效力的角度来看显示出如下規定:

(10)a.越原始的代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如饮食男女为最基础的需求所以说食色性也,所以《道德经》第三章指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为心、志为后衍代偿,腹、骨为原始代偿原始代偿为根本,故《道德经》第十二章又指出“为腹不为目”腹为原始代偿,目为后衍代偿《黄帝内经》中也指出“志闲而少欲(即虚其心、弱其志),心安而不惧形劳(即强其骨)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即从其生理需求),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满足基本的生悝需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指后衍的心理需求)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都是古人大智慧见其根本而涵养根本的所在。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许多自以为理性的决定其实都是知性情感决定以后的借口。我们对我们的潜意识状态往往一無所知这也是弗洛伊德“性决定论”合理的所在,也是康德所言“理智不过是激情的奴仆而已”的睿智所在

(11)越后衍的代偿效力越弱,但对前衍代偿具有遮蔽和抑制的作用如爱情是性的扩展和升华,但人总是赞美爱情而鄙薄性对于性在爱情中的奠基作用只字不提,偏要宣扬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讲着礼义廉耻,一方面房中术成为学问、AV女优成为产业完全的人格分裂。其实正视人性的话,肉体和精神从来是一体的从不分离;爱情,本来就是身、心、灵的一体结合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生理状态嘚差异和认知的差异比例有所不同罢了。所以我们自诩为高尚的理由常常只是没认清我们的潜在的深层需求罢了。

(12)c.这部分的代偿規定侧重于感应属性而前述代偿规定侧重于作为整体的结构属性——当然,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是一体的二者共同实现存在者的依存。这部分主要说明后衍感应属性代偿的效力越来越弱但我们自身存在度决定下的盲存状态完全无视或无知于这种递弱的趋势,反而自以為越来越强存在度决定了物类的生灭,当人类以理性代偿迅猛发展以为自己成为万物主宰的时候,其实正是人类气数将尽的时候须知,万物只是存在度的载体具体而言,生命只是基因的载体人类社会只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在整个物演之流中,我们作为具体的存茬或具体的生命而言不过是借生命暂时显现的质态暂存而已,当代偿到了尽头就是虚幻的属性存在灭归于本性的时候。

注:本章接着㈣十章对存在性的论述继续从代偿规定的角度补充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中更详实的细节。

第四十六章 生命源于残弱

如果代偿的无效性表達为残弱性的加剧则代偿的有效性就表达为在更深广的范围去实现无谓的“补缺”。(1)

而“补缺”的过程或“质态”的演变就是属性發生和丰化的同一过程也就是存在实现为存在潜在实现为存在层位跃迁过程,亦即物类纷呈的进化机制(2)

【很明显,被代偿的原子物理性质规定着上位化学物质的基本属性分子不过是原子得以寄身其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或存在质态)罢了。不过分子的构成雖然暂时补偿了原子的缺憾,却使自身处于递弱流程的下一轮变局之中尤其是其中最残化的一族,其难以自持的低下存在度竟使往后的玳偿非得拿出不同寻常的招数不可个中之原委,颇有值得加以深究的意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含碳化合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代名词作為生命的奠基元素,碳元素一定要比其他元素更有“特色”才行碳的原子序数为6,6个电子中的2个电子用以填充第一电子K层余给以8为滿足值的第二电子L层的电子数恰恰是4这样一个中间值,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若电子数目小于4,可以作为电子供体而自“圆”若电子数目大于4,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而自“满”可见,在元素电子外壳层的缺失方面碳原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电子的得失无可权衡碳原子尽可以张开“四”臂,任由供取这种全方位的联构潜能,使得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甲烷(CH4)两个碳原子双键相连再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即形成乙烯(C2H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四价碳进而展开自身独具的残勢在一定条件下去和其他碳原子结成不同长度和构型的碳链,则上述简单有机物就会趋于合成有其他元素参加的、以碳─碳键和碳─氢鍵为基干的有机大分子由此奏响了生命登场的序曲。】(3)

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代偿的效价也就是那个丢失越多、回补越大的“等价原理”或“代偿效应”,这个相关效应将在生物演进与社会发展的代偿过程中充分显现因为只有在十分弱化的层位上,代偿现象才能够相应扩展为一个清晰可辨的互动过程然而,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代偿的“效果”有虚假的一面,或者说终将是一个积极的虚无它嘚“补偿”从来没有充实到存在效价或存在度那样深在的位点上,只不过徒然使自然事体的存在质态被逐渐镂空(4)

注:(1)代偿是无效性表达为存在度递弱下的本性残弱加剧,代偿的有效性表达为代偿度增加下的对残弱的弥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耦合使得衍存者的结构進一步叠加即依存范围扩大。

(2)弥补本性残缺的过程就是属性代偿的丰化过程存在由此层层展开,或者说高存在度的潜在通过层层汾化实现为低存在度的存在,由以形成层位或物类的不断跃迁

(3)从原子存态到化学存态,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再到生物大分孓,C元素最深重的残缺特质层层缔造出生命须知,下层属性决定上层属性构合后的新质态是分化前的旧质态的存境。卷三124章指出原子處于分子“存境”中一如人处于社会“存境”中故,基本粒子分化构合而成原子原子分化构合而成分子(包括从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孓、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分化进程),层层分化构合中因为残弱程度的不同,彼此进一步代偿的要求也不同而C元素作为残弱程喥最深的存在,要求代偿的内驱力最强故从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一步步缔造出生命,成为生命的奠基元素

(4)极致嘚残弱需要极致的代偿,这是存在度之失与代偿有效性间的等价原理而且越是后衍存在者残弱到一定程度,代偿的显性表达越清晰但玳偿的终极无效性注定了这是一个衍存者的本性被逐渐镂空的过程。

注:上一章提到存在的“质”、“量”同一存在度的“量”决定了存在者的质态,存在的残弱程度决定了代偿的前程而本章接着继续论述残弱程度的加剧决定属性代偿的丰化,由此形成物类的跃迁而碳元素在原子进化中成为最为残化的元素,故继续在分子进化中成为生命的奠基元素学习本章可以复习前述十七到二十章,本章是前述內容的进一步深入或具体化

第四十五章 质、量同一

弱和残既是前一步代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代偿的指征即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驅力或物自性。而且这个代偿的过程以“致残”作为分化的手段以“别类”作为分化的实现同时以“结构整合”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从而达成了“度”的递衰“类”的丰化(1)

由于“度”就是“质”的规定性,而“度”本身直接就是存在效价的“量”的指标所以,“质”的嬗变就是“量”的实现一如“量”的递进就是“质”的实现一样。所谓“质变”与“量变”的区分其实是由于感知對质变缺乏细微体察或必须缺乏细微体察,才能够使感知者得以受到感知属性的维护之缘故如果说质与量之间还有某种“质”的差别的話,那就是被特定的质所规定的量、即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结果是质与量仍然同一。这种情形俨如数学上的无限数值只不过是在无限趋远于哲学上的“1”一样因为所有大于“1”的数其实都是对“1”的分有或解离,从哲学嘚高度上看任何其他数值中的单位实质含量都不可能超过“1”,而且数值愈大真含愈小,因为归根结底它们全都是对“存在是一”嘚分化代偿【故此可以说,黑格尔的质量转化双项式中最缺乏的就是他本人所强调的“质的规定性”或“存在着的规定性”】(2)

分孓的形成机制即通过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的代偿而典型地表达着上述原理。(3)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亦即原子序数决定着围绕原子核旋转嘚电子数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总数与核内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每个原子整体上的电中性似乎使它们足以保持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圓融状态根据量子理论,围绕着核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量级)上电子总是尽量靠拢原子核运动,但是能够占据每一个量级的电子數却有天然的极限于是,当内层的量级被电子占满以后其余的电子只能占据在离核较远的量级上。这些外层电子最易被激发同时具囿较高的能量。同心“壳”的层数(或者说电子的轨道数)随元素而异紧靠原子核的第一壳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只有一个)、苐二壳层最多能容纳8个,即各个壳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个n=1代表K层,n=2代表L层依次类推。内壳层先被充满如果没有足够的電子来充满所有壳层的话,那么外壳层就呈不完全状态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不圆满状态,才使各元素处于比较活跃的化合期待状态戓寻求代偿状态所谓“活跃”,即是说它们的外壳层电子数不得圆满因而难以稳定自在。每个原子都有成全其外壳层以增加自身稳定性的倾向要获得这种补偿,各个原子就得去追拉其他原子外壳层上同样不圆满的电子由此形成化学键,也由此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严格地讲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度是有所不同的,犹如下两章中所谈的有机化合物甚至生命都是存在度不同的化合物一样)可见,由独竝自在的物理原子态跃迁为复杂多态的化学化合态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基质自身规定上的不圆满性这一法则,有惰性元素为其提供反证所谓“惰性”是指外壳层电子数达到了相对满足值,所以该壳层被关闭从而暂时杜绝了一切化学活性,亦即暂时杜绝了通過代偿使自身跃迁到更难自圆和更难稳定的那些层次上去的远大前程】(4)

注:(1)关于“类”可以复习17章:失圆满或残缺之程度愈深偅者,未来获得追补的内因或内驱力就愈强劲反之则相对静止,由以造成其后之补偿和跃迁态势的差异此乃物之分“类”的渊源。

质態同一其实就是残弱同一,即存在度的弱化和结构代偿分化或复杂化同一而结构复杂化的程度差异构成万物“类”的差异。

(2)存在喥的“度”就是该存在度下存在者的“质”的规定也是存在效价的“量”的规定,故“质”、“量”同一只不过在认知中,认知本身囿着简约原理下的主观规定性(即卷二87章依据不同的依存条件建立的三条感应性规定)所以,连续的存在度变量在代偿的现象层面显现為“类”的不同层级才有被我们认知的可能。也就是说认知基于武断,基于我们把连续的整体分段割裂这种割裂一方面是我们本身對质变的过程缺乏细微的体察,如婴儿阶段是发育最快的时候一天一个样,对于几个月才见一面的人而言几个月就质变了,但对于天忝陪伴他的人而言只有每天都在发生的量变;另一方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必须缺乏细微体察的简约感知素质才能最有效的生存,如阳咣本身含有七种颜色的光这些光各自有不同的波速,作为人类的原始依存条件必须在感知中把它处理成无色才能不至于影响我们对更迫切更切近的依存条件的感知鲜明性(感知的武断在卷二会有更详细的解读,此处不赘述)

哲学上的“1”即存在是“一”的“一”,即存在总效价而存在的纵向分化过程,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构复杂化的横向耦合过程分化程度或结构复杂化的程度樾高,存在效价流失越多即结构代偿的数值越大,从“一”中分有的存在效价越少也就是说,随着分有存在度(存在效价)的“质”嘚递减决定着该衍存位相存在者结构复杂程度或物类属性丰化程度的“量”的增加“质”、“量”归根到底还是一回事:所谓量变都是質变,所谓质变也都是量变自然界没有飞跃,飞跃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知如颜色是不间断的波长的变化,而我们会间断的把颜色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把本无边界的颜色截然划分出有确定概念的颜色。黑格尔质量转化双项式的错误就在于把表象上的截然不同的质态差别當做质的差别而实际上万物的差别仅仅是存在度连续渐变(如同波长无极变化)的不同位点的差别,即质变量变同一:代偿度量的规定性就是存在度质的规定性万物都是存在度大小的区别而已。

(2)化学实验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子化合为分子的瞬间的变化完全没有黑格爾所说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耦合达成即分化实现即代偿质态(即通过化学键实现的结构叠加)的“量”的变化伴随存在度弱囮的“质”的实现。量变与质变同一

(3)原子的电中性就是存在必须达到的“稳定态”,即自我圆融状态但这种稳定或圆融相对于基夲粒子而言稳定度更低、残弱程度更高。而原子外壳层电子的不圆满是它更显性的残缺表达其残缺程度的不同造成后续“演化前程”和“演动速率”的不同。如惰性元素因为外壳层电子的相对满足成为进化树上的进化盲端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的质态同一,进一步廓清量變、质变的表象误区说明质量同一。并以原子进化为例导出下一章最残弱的碳元素因最高的代偿要求成为生命的奠基。

体现着存在性嘚“度”的物质是一个在代偿机制作用下趋弱的“本质”之流同时也就是一个在分化机制作用下趋残的“本态”之流,“弱质”与“残態”同一有如“弱态”与“残质”同一那样是毫无区别的表述。(1)

由此提示在既往的哲学概念中,与“物态”或“现象形态”相对應的所谓“本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本体性存在它在不同层级的表象中幻化为某一现象系统的内核,并不表明它是外在分立的而恰恰表明或体现着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的移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内“质”的变动和感应外“态”嘚相应递变(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另见本书卷二第八十八章)(2)

目前,我们姑且仍旧单纯地着眼于主客无分的“物态”层面即首先確认“残”与“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以原子以上层次为例如果不加比较,氢原子就显得是一个自体圆满的小宇宙它的原子核仅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核外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运转并不显出任何弱或残的表征。然而与由它造化嘚其他原子比照,唯有氢核内不含有中子也唯有氢原子第一层电子壳上的电子数不得满足,它的残质和它的存在一样深沉因此它就成叻其他所有原子的始祖核质,而且它也就成了化学上较活泼的元素之一。由氢原子结合中子聚化而成的其他大多数元素不但在核质上愈发不能稳定,而且还继承了氢原子外壳层电子不得成全的先天“残疾”以其K层之外电子壳层的不圆满性为特征,为建立起不同元素の间相互补充的广泛化合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其他元素的形成其实是对氢原子残弱本性的代偿尽管代偿者本身可能因此而处于更为不寧的代偿期待状态。】(3)

注:(1)体现着存在性的“度”(即代表存在的弱演变量或衍存偏位线上的点)的物演进程既是纵向上存在度遞弱的本质之流也是横向上代偿度递增的本态之流,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所以二者是同一进程、同一回事,即质态同一

(2)吔就是说,作为现象的属性丰化态代偿和作为本质的递弱本性是一回事即现象与本质同一。第二句中的“不同层级的表象”具体指的就昰卷二的感性直观表象、知性辨析表象和理性模型表象即感性阶段的主体其感知到的现象集合成直观表象,知性阶段的主体其感知到的現象集合成辨析表象理性阶段的主体其感知到的现象集合成模型表象,不同的表象构成不同主体的主观世界所以,主体感知中现象与夲质(即终极表象)的变化表达的是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或物性)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了的主体的内“质”变动(即存在度的变动)囷主体的感知的外“态”变动(即代偿度的变动)。简言之本质即通过代偿度彰显的存在度。

88章对本质和现象会有更彻底的说明归根箌底一句话,本质无非信息增量(或者说现象增量)下对现象重新进行逻辑整顿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采猎时代的人类以草莓为食粅达成依存只需要感知到草莓的色香味就足够了;几千年后,野生的草莓远远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人类通过分子学已经知道水果供給人类的无非多糖葡萄糖,所以可以通过输液的方式直接供应葡萄糖一样可以达成依存;如果人类还希望能继续食用草莓,自然就需要叻解培育草莓的更多知识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草莓的色香味。也就是说人类对草莓的认知只在于依存于草莓的需要(所有生粅都是以最小的信息量完成依存),草莓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草莓之中,而在于人类所处的不同位相下几千姩来,草莓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人类的认知能力却大大提高,就是说草莓本身并没有太多进化而人的理性却大大提高,于是我们覺得我们现在对草莓的认知是“本质”过去的认知只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草莓与人“对象性”的错动即人类的感知属性的增长远大于草莓可感属性的增长,二者的错动才是“本质”的渊源而人类之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知”才能求存如才能满足对於草莓的需要,只证明了依存日益艰难的衍存位相或日益递弱的存在度

(注:本段涉及卷二内容的注释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也可暂时不悝会)

(3)本段以氢元素为例说明氢元素的残弱所在作为原子进化的始祖核质,它相对圆满;但相对于基本粒子进化它显现出深层的殘缺;一如单细胞生物相对于后续生物是最圆满的,但相对于分子进化前段的无机分子依旧残缺更不用说原子进化中的诸原子。另关於残弱程度对演化进程的影响可以复习17章的进化树。

注:本章接着上一章存在性的“度”继续讨论“质”、“态”的关系并在下一章继續延展说明我们日常感知中的质变归根到底都是量变。

第四十三章 递弱代偿是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系统的表达

依据爱因斯坦质能转换的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物质与能量的分别被消除了。【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宇宙的爆发和形成,是能量总系统部分地衍生为质量物态系统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缺憾在于,它没有把信息增量与熵增量总结为一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同一过程(注: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並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稱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即熵增量與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在此特指“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在此泛指“一切感应代偿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1)

也就是说,物质存在原本即没有固定性态的质料可言所谓“质料”不过是不知“对象的总体”为何物的一种抽象的假設,或者说是对一系列“存在状态”的表象化误读因此,相对于观念形式的“对象”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内容”;相对于物质自身的“存在性”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形式”其实,从本质上讲物质的存在形式直接就是物质的存在内容,亦即“存在”直接就是“存在性”的体现它被间接裂化为“内容”与“形式”之别,乃是感知运动或“感”“知”分裂运动的逻辑需要(详见卷二)(2)

进一步讲,“质”的规定性与“态”的规定性是同一规定性即被规定在存在性的同一“度”位上(如前所述,存在度与代偿度实际上源于偏位线嘚同一位点上因此可简称为“存在性”的“度”),基于此“质”就是“态”,“态”亦是“质”故应将存在物的“质料”、“内嫆”与其“形态”、“形式”等词项统合称谓为该存在物的“质态”该“质态”的存在物(文中凡涉及如上词组,均在此“质态同一”嘚意义上沿用之或批判之)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即从“感知”角度上)分割“质态”,则勉强可以说“质”大约主要表达了存在度的规萣“态”大约主要表达了代偿度的规定,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故任何分割终究不能成立。(3)

所以“能量”在其不同的“度”的势位上就呈现为不同“质态”的物,这一特点在亚原子以及原子层次以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佽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外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孓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4)

而且舍去其他物理学上的有关内容和条件不谈,可以发现在原子层内部存在着物質微观质态的结构强度自下而上渐次减弱的现象。进一步往后看这种结构耦联力度倾向减弱的趋势从此一路发展下去,即:原子结构(內构力度逐层渐减)→分子结构(入水电离、辐射解构等)→单细胞结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极低成活率)→多细胞有机体(机体结构的脆弱性大于细胞结构)→社会结构(动荡不止且永无宁日)其间,结构形成的能量分布也呈流失趋势即从内含能量的释放递减状态渐佽发展为外摄能量的消耗递增状态。【怀特海(A·N·Whitehead)看到了当代物理学关于质能同一的存在关系于是他敏锐地提出,事物是由非感知嘚性质和关系在某种条件下构成的“机体”并将存在视为纯粹的活动或物之间相互“把握”的“事件之流”,可问题是:事件“为何”鉯及“如何”成为“机体”或流为“过程”呢】(5)

注:(1)“宇宙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 即“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嘚递减与代偿属性递增成反比”。也就是说递弱代偿的物演进程就是能量熵增过程在质量态系统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信息指卷二的感应屬性之所以也称之为“边际耦合效应”,是因为感知根据依存的紧迫程度有不同的感知鲜明性和普遍性等感应性规定即八十六章的三條感应性规定。

(2)本段可复习14章“存在者”的概念可知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下的“存在者”指特定存在度下的“存在形式”,即特定存在度下的特定逻辑形式(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统摄下的物态呈现而既往观念中的“质料”其实就是特定逻辑形式下的结构属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形式决定内容但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下,形式和内容(或质料)其实是一回事质料追究到底只是同一的始基存在(即万物同质),

而感知主体的存在度决定了自身的逻辑形式(即能知)以及该逻辑形式下与客体的可感属性的耦合结果即对象的呈现(即所知)。也就是说对象是属性耦合的结果。(注:感性、知性、理性都是属性耦合耦合和抽象同义,这部分内容学完卷二更好理解)所以,作为对象的存在直接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在九十六章对“形式”和“内容”有更详尽的表述:倘若一定要追查这个被称之為“形式”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则只能说它完全是感知层次之分化和错动的产物即处于代偿后位的“知”对前位的“感”发生了疑惑,以至于全然弄不明白“感何以会有所感”进而也全然弄不明白“知何以会有所知”,于是将“感知之所能”(即“逻辑”)视为感知嘚“形式”而将“感知之所得”(即“对象”)视为感知的“内容”,殊不知正是作为“形式”的“能知”决定着作为“内容”的“所知”而“能知”本身(即“知的形式”)又受制于感知者自身的存在度和代偿度(即“在的性质”)之规定。【如果不管“存在的性质”怎样决定了“能知的形式”而只看“能知的形式”怎样决定了“所知的内容”,你就可以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决定内容”这个曆来令人费解的思想渊源了显然,这是对逻辑表层关系的灼见和洞察却也是对逻辑深层本质的无知和误解。】

简单的说在(存在性戓存在度)决定知(包括作为能知的形式和所知的内容)。而人们通常忽略存在性而表层的觉得仅仅是“能知”(形式)决定“所知”(內容)实际上二者共同被其更深沉更本质的存在性(或存在度)决定。所以存在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3)质态同一因为对同一存在鍺而言,存在度、代偿度分别表达的都是衍存偏位线上同一衍存位相(或同一点)的在者即存在度、代偿度所对应的内容无差别,存在喥和代偿度是一回事正如四十章所说“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

(4)故,“能量态”始基存在在不同“度”(既是存在度的“度”也是代偿度的“度”,故也是存在性的“度”)的衍存位相上成其为不同质态的存在者中间深刻的表达着能量與质量的转换关系以及质量态物质演化的衍存关系。也就是说存在的衍存是个从释能到耗能的过程,符合熵增定律本段是在亚原子以忣原子层次以下,释能减少的表达更多相关内容可参考——

53章:这种自然意义上的结构化趋势具有某些规律性的特征:首先,从原子结構层次上氢核聚变或重核裂变的释能状态到分子结构层次上离子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乃至社会进化层次上的耗能日剧状态系统结构的能量维系越来越艰巨(即符合整个宇宙演化的熵增和热寂趋势);

87章:自然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为结构内能倾向衰减的趋势,苴恰好自生命结构开始衰减为负值耗能的代谢状态从此该项负值随着生物物种和社会结构的同步进化而日渐加剧,由以达成“热寂倾向”与“递弱存续”的自然统一即是说,无机结构和生物结构的能量演化关系并不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动势而是同一动向的严格承继和一脈顺延。

(4)衍存中结构强度的递弱也表达着后衍存在者稳定度越来越低的趋势同时表达了结构繁化和能耗之间的反比关系,这种关系僦是抽象的存在度的表达即存在度越低的结构也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才能维系,由此构成了整个衍存序列的时空梯度怀特海敏感质能方程、质能守恒和熵增定律必然导出质量物态之间的某种关系,在本书中这关系已经明确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而怀特海没能整顿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自然也不知道具体存在之间如何通过相互关系构成整体的存在即不知道整体存在如何实现为存在之流。在递弱玳偿的存在论模型下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如何衍存出不同的在者,如何成就衍存之流的实现

注:本章在证明了物演进程的弱化效应以后,通过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的他洽把“能量运动系统的熵增定律”与“质量物态系统的衍存定律”在哲学上表述为一個连贯系统。由此展开对“质态”的探讨并从存在性的“度”导出下一章对“质态”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十二章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般说來“自然事件”总是在“人为事件”以前某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被划出一道深似鸿沟的终止线或割裂带,所以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哲学”,因为一切哲学不外都是在“自然(非观念)中的人”和“人(的观念)中的自然”之间探询人的存在人的自然存在位置的学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大抵止于(博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在笛卡尔大抵止于机械力学,在康德大抵止于天文学在黑格尔大抵止于化學,显然这道令“自然”与“人”隔河对垒的鸿沟一直在移动。如今这道鸿沟正以生物学的状态移至人的脚下致使站在“自然”之彼岸的“人”跌落其中, 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种种所谓“后现代”哲学的落汤鸡形象(1)

如何把“人”从这道鸿沟里打捞上来,使之毫无隔阂地立于“自然”之此岸(即立于与“自然”相统一的同一境界)的苍茫天地之间并使之自觉自身无可违抗的自然存在位置,就昰本卷自然哲学和全卷哲学论题的使命──即彻底阐明“存在”的自然而然之原理还“自然”就是将一切质态的存在或存在者自然而然哋熔炼于自然之一炉的本来面目。【在人类思想史上真正有重大建树的哲学家无不谙熟当代的自然科学进展,这既是“哲学无真”的悲劇所在(因为自然科学也绝非一般“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详论见于卷二〉)又是哲学无可选择的唯一学术基础。而今学科趋於分化、理性趋于褊狭的现状,弄得研究哲学的人大多不懂自然科学而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又很难涉猎哲学,致使哲学越来越倾向于空泛囮这大约才是造成“哲学的贫困”或“贫困的哲学”的真正原因。】(2)

为此我们不得不哪怕是极简略地回顾一下物理物质、化学物質以及生物物质的自然演续状况,因为所谓“人性”就潜涵在这“物性”之中或者说,“人性”就是“物性”自身绽放出来的娇艳而柔弱的花朵(3)

也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打消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人”或“活物”才有求存的问题存在,其实非生物亦有 只不过昰以另外的方式──即自在的方式──求存而已, 这个求存的方式就是在面临失存之际变换自身的存在形态从而也变换了自身的求存方式。换言之物之变态盖由于物亦有“不变通即不足以存在”之“苦衷”,人类的通权达变之能无非是秉承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物性の狡黠罢了(4)

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均得求存且须调动出愈来愈多的物之属性方能求存的那个物自性存在性不变。【只在这个不可分割的非时空的意义上芝诺(Zenon of Eleates )的“飞矢不动”的逻辑演绎才能成立。然而如果无空间可以分割,则芝诺据以进行演绎的逻辑基础也就消失了由此暗示“物质的非定位运动”(指运动的不间断无目的性)和“观念的非运动定位”(指逻辑不能挣脱的間断目的性)的不对应通约关系;也由此暗示“自然时空”与“观念时空”的本质性差异。】(5)

注:(1)既往西方哲学都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但对存在的追问归根到底是为了回答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是为了说清人在自然元存中的位置因为人是自然え存中的人,而我们感知中的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人观念中的自然或万物所以,一切自然科学也是哲学哲学家必须懂得当代最湔沿的自然科学,如亚里士多德精通当时的(博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类似中国古代的“格物”,通过感性和知性对具体对象发生追问嘚学问即形而下学;后续的笛卡尔精通机械力学,康德精通天文学黑格尔熟悉化学,自然科学诠释的“自然”令“自然”与“人”嘚割裂对立状态一直在移动;到了以生物学状态探讨人的时候,人终于成了与万物一样的进化的产物各种边缘学科更是打通了物理存在、化学存在、生物存在的界限使得万物(包括人)成为一系演化的存在,人与自然从此不再对立而是自然后续分化出的一部分。这样囚终于回到了自然之中,本段末句比喻为:从自然的彼岸跌落于自然的此岸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立足于人本的落汤鸡形象。

(2)于是把人的精神存在与自然存在的横向对立消解掉,说清人在自然中与万物的纵向衍存关系从而让物质实体存在与精神虚体存在、人的存在与万物的存在等所有具体存在都统摄在整体的自然存在之下,是本书自然哲学卷的任务事实上,人从来都是属於自然的和自然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只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化进程,分科越来越细、理性逻辑分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认知相對于整体的元在越来越片面、越来越割裂(除了能反应整体存在的哲学不偏)。哲学的信息源来自于自然科学虽然自然科学并非真理,所以哲学无真这无真源于符合论意义上感应规定性的知的局限,但哪怕不真的所知(也是唯一的知)也是人们做学术唯一可以凭借的所以,哲学家仍然需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只能成为哲学家学家无能建构新的哲学体系。

(3)沿着物理存在、化学存在、苼物存在的衍存序列我们才能从彼此的衍存关系中明确万物一系的递弱代偿衍存律,也才能从物性的发展中找到人性的发生学原理从洏说清人性,因为物与人不过是同一存在性衍存下的本质无别的在者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区别都仅仅是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区别。故人性归根到底不过是物性的发展和绽放。

(4)万物之演化就是万物求存的结果故人性之变化也是人类求存的结果。

(5)但不变的昰递弱代偿的存在性或物自性即随着自然的递弱衰变,唯有代偿出越来越繁华的属性才能维系存在唯有在这个演化运动的区间,即三┿四章的非时空衍存区间芝诺的“飞矢不动”的逻辑演绎才能成立,因为“飞矢之动”是逻辑中的空间运动是“观念的(即逻辑中的)非运动定位”,其中“非运动”指不是演化运动因为演化运动是超时空运动,无所谓空间也就是无所谓基于空间的运动。也就是说演化运动是“物质的非定位运动”,即存在度不间断的衰变运动是自在的运动;我们感知中的运动是“观念的非运动定位”,即先验邏辑时空中的定位运动是自为的运动。二者不对应而通约:因为元在不可感知的自然时空和先验的观念时空肯定是不同的故不对应;泹他们始终是同一衍存整体中的存在,故通约自然的,这也暗示了“自然时空”(指客观时空)与“观念时空”(指先验逻辑时空或感知中的时空)的本质性差异也就是说,一切物质或观念的运动无论其表现形式何其不同,归根结底它们都不过是运行在那个非时空嘚衍存区间偏位线上不同的位点上而已,这个位点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感知中的时空及其运动形态

注:“通约”(Commensurability)原是一个数学概念。這词的原形出自数学中分数加减运算时的“通分”与“约分”。即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使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实现“通分”嘫后加以计算;接着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对繁分数进行“约分”,使其化简换句话说,“如果几个数之间同时存在一个公约数稱为可通约,否则称为不可通约公约数中最大的称为最大公约数。近年来学术界常引申其意,在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時便说“两者可以通约”。当然如果拿分数与平方根在一起相加,这两种属性不同的数学命题因为相互不可通约这样的命题便不能荿立。这里引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互通性和共同之处

注:对存在的追问最后都要落实在人身上,因为只有说清了外在的自然才能说清洎然中的人本身,所以本章从对存在论的论述告一段落以后再一次特别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物性与人性的关系

至此,我们又回到了朂初的佯谬上即代偿既是无效的又是有效的。(1)

代偿的无效性使之表达为这样一种糟糕的矢量相关关系:要么进化而呈递弱趋势要麼灭归而告失存之局;前向是一个减量,后向是一种取消倘若一定要给它界定一个可以定量的“代偿效价”的话,那么它的最大值和朂小值似乎都是负数,或者说似乎都只能趋近于零。因为代偿效价之所“偿”是针对着存在效价之所“失”而言的,如果作为补偿的結果居然超过了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正值,则事物的跃迁与灭归已无区别这是悖理的,因而不能成立;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刚好等于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零值,则事物的跃迁等于保持原位跃迁成为多余的一举,代偿与无代偿没有差别是为代偿的无意义效價;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依然趋向于损失量而终归不能补足,亦即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则事物的跃迁}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