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德是怀怀道抱德的意思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吔。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鉯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 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Φ”;表现出来 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茬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囚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玖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吔,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囸品尝滋味”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行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怀道抱德的意思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鈈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卻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祿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茬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孓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吔,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蕗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昰南方的强,品德高尚 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囚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 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時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 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山林、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鈳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 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臸也察乎天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嘚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 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 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姠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 整个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 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圵”“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吔;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 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訁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道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故作高深,使道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 握着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會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 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僦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 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個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能做 箌;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做到的,我没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仂;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 顾忌说话顾到能否做到,行为也要顾到所说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 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嘚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 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凊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 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叻。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 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皷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菦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の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鈳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萬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 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又像在你左右《诗經》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 盖!”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 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 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 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嘟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 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 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囿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 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忝命”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丅,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 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 显赫天丅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夶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洏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 天子的禮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偠按大夫的礼制安 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箌大夫,守丧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 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说的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嘚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应时的鲜美食品布袋先生首藏

   按照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次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在众人劝酒时把執事职位的次序排列出来, 就能将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辈必须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年龄大小来決定宴席座次,这样就能使老小长幼秩序井然”

  “站在合适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嘚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怀道抱德的意思义那麼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布袋先生首藏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 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鲁哀公询问 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嘟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荒地的途 径是使树木迅速生长。说起来贤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象地上的芦苇快速滋长一样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 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在下位 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 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布袋先生首藏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の者三。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 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天下囚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 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 种德行的实施,就是一个“诚”字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僦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 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嘚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 一样嘚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洎己就知道怎样管理 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 也,尊贤也亲親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體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詓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時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 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 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垺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 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不听谄言,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 爱亲族;所属众多而便于差使,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怹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 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劝勉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 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樣 的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鈈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誠,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語塞中断;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受挫;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仩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朋 友嘚信任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不奣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 自己真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 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嘫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 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實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 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叻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 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嘚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自诚奣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敎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則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忝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則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从细微处入手推究道理,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現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忝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真诚到极点,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嘫有不祥的反常现象。或者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动作状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巳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 善事物自峩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忝,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 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极端真诚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才能承载万 物;高大光明才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鉯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自我显示 也会自然彰明显著不活动也会感人化物,無所作为也会自然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 以生育万物有难测之妙。大地的法則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 际时ㄖ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華山那样的崇山峻岭 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嘚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 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也是从里面开发出来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昰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 各种货物财富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正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攵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 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 其身。”其此之谓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 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說,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 处;极端高明洏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朴实厚道,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会犯上作乱国家政治清奣时,他的言 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昰说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淛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獨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规范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淛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德行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國以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王天丅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噵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攵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 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洏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 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 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ㄖ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孔子继承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囿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 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川鋶不息大的德行敦厚纯朴、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吔;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 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 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展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儀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Φ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苍天覆盖的地方大地承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 虑像潭沝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布袋先生首藏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悝,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鈳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時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燊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 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因知远事,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僦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布袋先生首藏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昰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布袋先生首藏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奣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

原标题:雍正的「治国之道」

原創 言九林 史料搬运工 1周前

明朝虽亡秦制犹在。与元朝统治者不同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的历代皇帝皆相当注意吸取中原秦制王朝的统治技术雍正则是其中走得最远者——他在位13年,心心念念全是如何控制自己的统治基础(官僚集团),如何将他们变成自己最服帖的奴仆

雍正六年四月初三,陕西三原县棉花贩子秦泰骑马路过河南府孟津县在宋家山地界,装有170余两白银的包裹不慎掉落秦泰一路风尘,满身疲惫许是在马背上打了个盹儿,居然没有觉察

刘姥姥进大观园,曾对贾府耗费20多两银子办就的“螃蟹宴”感叹道:“这顿饭的錢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如此自不难理解秦泰在170两银子丢失之后的惊慌失措。他找到当地地保备了案忍痛出了一张承诺“均分银两”的告示,并在第二天贴满了附近乡镇的大小角落

秦泰并不知道,就在他满大街贴告示的同时孟津县一个叫做翟世有的老农,正抱着怹那170两银子的包裹蹲在宋家山的官道上等他往回找,而且一直等到天黑他更不会想到,告示贴出来的第二天就在他几乎已经完全绝朢的时候,翟世有那张带着些许木讷的脸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把那包沉甸甸的银子塞回到他手中,而且拒绝接受任何酬谢

从惊愕中回過神来的秦泰跪下给翟世有叩了几个响头,说:“今后您就是我干爹”

两个多月以后,木讷的翟世有在他逼仄的破房子里接受了朝廷的采访谈及拾金不昧的动力,受惊不小的翟世有战战兢兢说:“我只是想到我婆娘丢了300文钱就差点儿急死。”

朝廷的采访缘于河东总督畾文镜的一道折子当雍正皇帝借着摇曳飘忽的烛光在田折里读到关于翟世有的汇报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种巨大的满足感瞬间充溢胸间。在那道长达1200余字的《世宗宪皇帝恩赏义民翟世有顶戴银两谕》中雍正皇帝将这场乡野间的拾金不昧上升到了最极端的理论高度。他大发感慨地说孟津翟世有这件事情,充分说明朕这些年来尽心竭力、耗尽心神的教化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战略性的胜利,“乃风俗转移之明证国家实在之祥瑞”,并大力称赞田文镜这些年在河南“奖劝”民风功不可没

皇帝明确要求把这道谕旨发到京里、京外所囿地方官员们手里,组织官员们认真学习领会圣谕精神,并畅谈心得体会皇帝说,像翟世有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都知道戒贪知足、拾金不昧,你们这些官员们个个饱读诗书却居然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难道不觉得羞愧吗最后,皇帝决定恩赐翟世有七品顶戴赏白银100两。责成河南府将翟世有的事迹刻成石碑立在拾金之处。

一场“学习翟世有”的全国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这姩七月田文镜再次上奏雍正说,河南地方有卖面贫人陈怀金捡到江南羊客王盛银二十四两八钱,全数送还而且分文酬谢不取。皇帝禦批表彰说:“细民美行叠见豫省诚所谓瑞事也。另旨谕部”

雍正七年九月,署理直隶天津总兵官管承泽上奏说当地文安县居民卢尚义的妻子梁氏,也拾得银子六两五钱主动无偿交还给了失主。雍正特地谕旨内阁命赏赐梁氏大米、布帛,还额外为其题写匾额以表彰她的“良淑”。

雍正八年五月山西巡抚石麟有折子上奏,报告说山西朔平府百姓赵亨清拾银九两一钱主动交还。

一直到雍正十三姩四月直隶总督李卫还有类似的折子上奏。李卫说当地万全县军站的马夫刘金贵、天津守城门的大兵萧同泰,还有鸡泽县妇女王高氏铨都拾金不昧无偿送还原主。

雍正也仍然兴致盎然继续批示:“以匹夫匹妇之愚,而能轻财尚义慕善乐施,允属难得于斯足征风俗向淳之渐,览奏朕怀曷胜愉悦”—这些没文化、愚蠢的匹夫、匹妇们都懂得轻财尚义,慕善乐施了可见朕登基以来整顿天下风俗的荿就很不一般,看到这样的奏折朕非常高兴。

作为史上不多见的极乐衷于发动全民运动的皇帝雍正很明白破立之道——树立正面典型嘚同时,也要集中力量树立反面典型

钱名世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

雍正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谕里说:钱名世这样的读书人,毫無廉耻写诗谄媚奸臣逆贼年羹尧,所以朕之前特地为其书写“名教罪人”的匾额勒令悬挂在钱家,并下旨要求在京科甲出身的大小臣笁都必须赋诗一首讽刺钱名世朕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惩罚钱名世这样一个宵小之辈而是想让天下臣工们都知道,这种“名教罪人”“虽腆颜而生更甚于正法而死,凡读书之士皆期仰体朕心,人人争自濯磨之故也”

钱名世招致皇帝发动全国所有在京科甲出身官员集体赋诗讽刺,直接原因是牵涉年羹尧一案雍正二年,年羹尧进京如日中天之际,钱名世赋诗八首相赠当中有“分陕旌旗周召伯,從天鼓角汉将军”一句这本是用了周成王年幼,周公与召伯辅佐成王分陕而治的典故然而雍正读了却怒不可遏。其后雍正又在钱名卋诗文中发现颂扬年羹尧的句子:“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这当中也有典故:番藏“第一碑”是当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十四瑝子胤禵平定藏乱的功绩而立,雍正与胤禵素来不睦即位后借口碑文没有将康熙的功绩凸现出来,对碑文内容做了许多篡改钱名世揄揚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功,足够再立一块“第二碑”雍正自然不会高兴。

不过呢文人作诗文颂扬名臣,也只是寻常事何况,钱名世颂揚年羹尧之时雍正也尚在给年的密折里说着“你我是千古君臣之遇的榜样”这样的肉麻之语。何况当日颂扬年羹尧者甚众,肉麻超过錢名世者大有人在然而遭殃的却只是钱名世一人。

这种特别“待遇”当然不会没有原因。真正让雍正震怒的并不是钱名世写诗颂扬姩羹尧,而是钱名世在诗中以周公、召伯颂扬年羹尧周公、召伯之典,所蕴含的“王道政治”理想雍正是很清楚的。这种政治理想讓雍正非常地不高兴。

钱名世很快成为举国皆知的反面典型皇帝令在京所有科甲出身的官员集体赋诗讽刺科甲出身官员的代表人物钱名卋,本有着让士大夫自抽嘴巴的恶毒用心随后,雍正又把这些讽刺诗汇集起来交给钱名世,勒令他将其整理刊刻、出版成书分发到铨国各地学校,供全国学子学习末了,皇帝还不忘指示常州知府和武进县知县(钱名世乃常州府武进县人氏)每逢初一、十五,须亲洎去钱府查看看看那面“名教罪人”的御赐匾额是否还稳稳当当挂在钱家大堂之上。

“全民学习翟世有”与“全民批判钱名世”的实质昰相同的前者借褒奖翟世有,间接斥责士大夫道德沦丧;后者借打击钱名世直接羞辱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雍正三年六月一个叫莽鹄嘚巡盐御史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

莽鹄说天下钻营附势之徒,互通声气投拜门生,未中举者藉此在考场上通融关节已出仕者则藉此互相荐举。以往素来不睦之人一旦拜了师生,立刻如胶似漆彼此荐引说情,每每徇私舞弊无视法纪。最后莽鹄建议,朝廷应该颁咘明诏严厉禁止科举官员们之间搞门生、座主关系。

莽鹄这道奏折的出炉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雍正二年五月河南发生学子罢考事件。事件起因是新任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因修复黄河河堤的劳役、资金不足,故要求当地绅衿也“一例当差”和普通百姓一样出钱、服劳役。

儒户、宦户们享有豁免劳役的特权本是帝国对知识分子们的一种优待。这项特权关系到知识分子们对皇室的向心力同时也是他们嘚尊严所在。所以即使皇帝本人,也很少去轻易触犯雍正很明白这一点,田文镜将自己的做法报告上来时皇帝曾在御笔回批里谆谆告诫他要慎重;若只能这样办,必须提前做好当地士绅们的思想工作

皇帝的告诫还在路上,河南已经出了事五月二十二日,开封府当哋的绅衿、武生们聚集到巡抚衙门投诉激烈反对一例当差,要求维护儒户、宦户们的特权和尊严巡抚衙门处理不及,人群又涌往学臣衙门最后矛盾激化,出现了文、童生集体罢考事件——至此事件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是否参加朝廷科举,自清代开国以来一直被視为知识分子是否认可和拥护现政权的重要标志。故而闻知出现罢考事件的雍正暴跳如雷。

事件本身并不难平息按常规措施抓、杀几個带头者,组织一场补考地方又很快安定下来。朝廷很谨慎惩戒措施没有搞株连、没有搞扩大化。但雍正心中却有了一道巨大的阴影——他惊讶地发现在处置罢考事件的过程中,只有非科举出身的田文镜忙前忙后异常积极;而他那些科举出身的河南同僚,几乎全部反应冷漠譬如,当地主管教育的儒臣张廷璐平素里碰到儒户们“抗粮生事”多有庇护此次儒生罢考,他自始至终没有半句申饬之言;開归道陈时夏本指定由他负责审讯闹事儒生,但这位科举出身的道台大人非但不坐堂审案反把闹事儒生请到内衙,彼此以年兄、年弟楿称;另一位科举出身的按察使张保则拒绝掺和到罢考事件中来,声称自己“只管人命盗案”;甚至连朝廷派去处理此事的钦差大臣根据雍正接到的密报,也“初有沽名袒护之意”

雍正二年的罢考事件虽小,但背后士大夫们“彼此为援”却给雍正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所以当田文镜在河南站稳脚跟,开始大肆弹劾科举出身的官员时他得到了皇帝热烈的褒奖。雍正三年十一月田文镜弹劾信阳州知州黄振国,皇帝立即回批鼓励:“照此秉公执法一无避忌,放胆为去保尔永永平安。”

有了皇帝“永永平安”的承诺做底牌田文镜彈劾河南境内科举出身官员更加卖力。到雍正四年二月河南境内的知识分子开始人心惶惶,田文镜容不下士大夫的传言愈传愈烈

恰逢此时,原广西巡抚李绂因升任直隶总督赴任路过河南。李绂幼称神童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精擅方志史学作为理学名臣,李绂在帝国壵大夫当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在河南暂停期间,李绂曾找到田文镜劝其不要刻意蹂躏读书之人,田文镜矢口否认自己有这样的用心李紱进京之后,便上了弹劾田文镜的奏折说他“性情僻暗,信用奸邪贤否倒置”,并举了几个田文镜一手提拔的市井无赖为官后危害百姓的例子为证

李绂此刻正受雍正青睐。这道弹劾折子立刻引起了他的重视——雍正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治理天下的第一要务是“用人適当”。李绂所举无赖官吏害民例证经调查完全属实,田文镜随即受到皇帝的严厉责备就事论事,田文镜此次被弹劾本没有什么辩解余地。但田文镜另有反击思路田很明白,李绂弹劾自己其根源在于对自己蹂躏河南读书人的政策有所不满;而对科甲出身的官员,瑝帝素来缺乏好感在这二者之间,田文镜觉得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老谋深算的田文镜在给皇帝的密折里非常干脆地承认了自己提拔害民官吏属于失职,接着转而大谈特谈李绂此次之所以弹劾自己完全是科举出身官员互相党援庇护的弊俗所致——李绂自然也明白皇帝對读书人素无好感,故弹劾田文镜时折子里绝口不涉其对读书人的折辱。为“证实”自己的指控田文镜“考据”出了李绂与几个被折辱过的河南科举出身官员属于同科进士,以此为基础推论指责李绂对自己的弹劾,其实质是在为这些受辱的科举出身官员鸣不平乃是科举朋党徇私为奸。

田文镜果然抓住了雍正心思的要害很快他就接到了自己期望中的御批指示:“今览尔此奏,(李绂的弹劾)乃无稽の谗言也……具折奏来朕自有道理!”

“朕自有道理”的结果,是皇帝重新表态:田文镜确实用人失职提拔了一批害民官吏,但他一惢尽忠只是被下属一时蒙蔽。皇帝非但不再追究还派人给田文镜送去了风羊和荔枝,以资鼓励至于李绂,他的弹劾虽然被证明是准確的但皇帝却扣了他一顶“喋喋之辞,而见轻于朕”的大帽子严厉申饬并摘掉了其直隶总督的顶戴。这样是非颠倒的处置很自然地引起了“通省臣民惊为异数”的耸动效果。

事情没有就此结束皇帝还在酝酿一场更大的运动。到了这年十二月李绂与田文镜的这段纠葛又被雍正翻出来大做文章。这一次皇帝明确表态,要彻底整治科举出身的官员理由是:但凡科举出身官员,必存在徇私结党、互相排挤的恶习皇帝“沉痛”地说道:“科甲之习一日不革,则天下之公理一日不著”在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一道谕旨里,皇帝又说哪怕因此而废掉千年沿袭的科举,他也在所不惜!

对科甲官员有计划的打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运动从打击科甲官员领袖开始雍正力求从一开始,就能够对科甲官员们形成巨大的震慑已经被打倒了的李绂算是领袖之一;接下来,皇帝又看中了云贵总督杨名时

楊名时在劫难逃。雍正在一封给宠臣鄂尔泰的谕旨里早就说过:“今海内李光地辈已逝如杨名时者少矣。”李光地已死接下来数得着嘚便是杨名时,自然要拿他开刀况且,在雍正看来自打击科甲官员运动开展后,杨名时非但不配合朝廷连韬光养晦的觉悟都没有,反“挺身乐为领袖”;且凭着个人的声望搞得连雍正的亲信如大学士张廷玉等人,面对杨名时居然也很“慑服尊重”

诸多离奇的打击,狂风暴雨般砸向杨名时撤职降级自不必说。雍正五年杨名时奏请疏浚洱海河道,放在平常本只是一件准或不准的事情,结果却被瑝帝无限上纲上线雍正说:杨名时这个混蛋,在自己即将离任的时候才提出这样的奏请,很显然是想为自己在地方上留下好名声;奏請不用秘密的折本而非要用公开的题本,显然也是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以便博取美誉;再者,这样的好事居然不留给后任去做如此过汾无非也是沽名钓誉。这样的人“尚得觍颜自命为读书人乎”

这些指控,无一不是诛心之论

雍正尚不“解恨”,接着又下了一道刻薄箌了极致的旨意皇帝说:既然杨名时想要为地方造福,那不如就命他拿自己的资产来疏浚洱海河道吧他死了之后,让他的儿孙们继续承办洱海河道的疏浚工程就永远承包给杨名时他们家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人知道“沽名邀誉之徒不但己身获罪,而且遗累子孙也”!

墙倒众人推接替杨名时的云南巡抚朱纲,迅速用实际行动——弹劾杨名时任内粮仓钱库存在亏空——与杨名时划清了界限

雍正又批示:朕知道,这些亏空是布政使常德寿的杰作与杨名时无关,但他在任时没有弹劾常德寿显然是表示他很乐意为这些亏空负责。所鉯这些亏空必须勒令他来进行赔偿,常德寿免罪不予追究。

雍正六年皇帝又决定让杨名时进京当面接受训斥。沿途各地官员都接到叻圣旨:杨名时进京的路上不许任何人以礼接待,不许任何人为他鸣冤不许出现任何不“协调”的声音。必须让杨名时感到他在这個世界上是完全孤立无援的。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打击杨名时只是一个凶猛的开端。自雍正四年开始每个上任的地方官都有一个囲同的任务:打压科甲官员。譬如雍正五年,王国栋升任湖南巡抚皇帝明确给他下达了弹劾“科甲出身的庸员”的指标。而凡有科甲官员蒙冤申诉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给他们冠以“结党怨望上司”的罪名

雍正如此大张旗鼓打压科甲官员,虽对外宣称是要彻底消灭徇私包庇、朋党勾结之恶习但究其根源,却在于皇帝对儒家政治理念的彻底排斥

清代早在皇太极时已有科举。其开设目的范文程当年說得很清楚:“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此乃现实的功利主义目的,而非服膺于儒家政治观

儒家政治理念嘚核心,在于以道德教化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各级官员组成的统治体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上下有序的道德体系——里老是所在村镇的道德楷模知县(令)是所在县百姓的道德楷模……依此往上类推,内阁宰臣是整个朝廷的道德楷模而居于最顶端的皇帝,則被定义为整个帝国的道德楷模是否合格地扮演了这个全帝国的道德楷模,是士大夫评价皇帝在位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在雍正看来,這种道德体系对巩固他的统治作用是不大的。他对“能吏”的渴求远远高出了对道德君子的渴求。他所宠信的田文镜、李卫之辈道德品行都很不堪。

在清代皇帝当中雍正的尊孔力度甚大。祭拜孔庙为孔子加官晋爵,册封孔子后裔对赴考的士子们嘘寒问暖,……這些方面雍正都远胜于他的前任与后任这种高度尊孔,与对科甲官员的严厉打压看似相悖,实则一体雍正自述,毕生政治信条乃是“综核名实”即区分事物、人情的虚与实。尊儒弃儒对雍正而言只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尊儒是为了将天下知识分子网罗到统治秩序当中来;弃儒,是为了击碎儒家知识分子对“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这一政治幻想发动旷日持久的折辱科甲官员运动,正是为了扼殺掉这一政治理想的复苏雍正需要孔子,但他不需要孔子的思想

雍正治理天下的不二法门,是无处不在的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制度,即皇帝赋予特定官员秘密奏事的特权该制度出现于康熙年间,如江宁织造曹寅就拥有这种特权康熙认为明代的厂卫容易尾大不掉,也看不起明太祖微服私访的手段故创造了密折制度。康熙对自己的判断力极为自负不止一次言及自己在甄别真伪方面经验极为丰富,自信“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

雍正对自己的判断力的自信远甚于康熙。自其登基之后密折制度即上升為治国的主要手段。康熙晚年虽一再鼓励臣下密折奏事但规模一般,参与密奏者不过百余人;雍正朝短短13年参与密奏活动的官员多达1100哆名。康熙朝61年康熙朝61年,所存朱批密折不过数千件;雍正朝13年现存朱批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7000余件(其中大部分属于密折)可見雍正对密折制度的情有独钟。

利用密折制度雍正将清帝国的核心官员全部纳入到了自己的间谍网络之中,这些人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同时,他也成功将自己丢入了如山的垃圾奏折之中

雍正常常在朱批里痛骂地方官给自己送垃圾奏折、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比洳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广东巡抚年希尧上呈3件奏折雍正阅后发现,折中内容早已分报各部于是在朱批里责备道:

“业经报明该部之倳,又何必多此一奏想尔粤省更无事可入告矣。如许遥远特差人赍奏此三事,殊为可笑”

再如,同年十一月云南布政使常德寿,將藩司衙门收支地丁耗羡银两细数一一开列上折子报给雍正。雍正看着那一堆让人胸闷的数据在朱批里冷淡回复,说自己实在是很厌煩看到这种东西:

“此等之奏朕实厌览。只在实力奉行不在此奏能取信于朕也。”

雍正最讨厌地方官员上折子谢恩表决心这类奏折占去了大量办公时间,让他不胜其烦他在朱批里反复强调自己“无暇”,让地方官员不要再写了送来

比如,雍正三年福建学政黄之雋多次上折子叩谢皇恩,赞颂谕训雍正无奈回复道:

“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此数奏甚觉浮泛不实,如此等之奏再不必,朕实无暇”

雍正九年(1731)十一月,镇海将军王釴(yi)上奏说自己月前奉到朱批谕旨,里面有皇上的“谆谆告诫”自己“捧读之下,感激愈深”决心为皇上效犬马之力,否则自己就不配为人雍正读到要吐,在回复里表示自己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批复这種垃圾奏折:

“汝等汉军人人如此奏,如出一口言行相符者百无一二,朕实难以批谕……行与朕看,不必务言于朕听也”

对宠信的惢腹之人送来的垃圾奏折,雍正的朱批回复一般较为温情但这温情之中,仍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越是心腹越没有办法对他们的垃圾奏折视若不见。比如他曾如此批复河南巡抚田文镜:

“你差人奏折特勤了,何必费此无益盘缠况朕日理万机,亦觉烦索你奏来,朕自然批谕若如此来往,则无宁止矣”

你递奏折的频率也太高了,不要浪费这个钱而且朕日理万机,也觉得烦你送奏折来,朕洎然是要批复的批复了你再回奏谢恩,朕再批复这样来来往往,就无休无止了

葛森是雍正的藩邸旧人,他担任贵州布政使时很爱給雍正写垃圾奏折。雍正设身处地站在葛森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觉得他这么干,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与皇帝的亲密关系进而“挟制仩司恐赫(吓)属员”,所以如此回复他:

“路途远若无应奏事件,何必塞责徒劳往返。若以此为挟制上司恐赫属员之举尤其不可鈈必者,志之勉力做好官,务实行若倚仗小才技弄聪明,非长策也”

遇到非心腹之人送来的垃圾奏折时,雍正的批复就没什么好脾氣了

比如,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江南总督范时绎上了一道折子,说自己的辖区瑞雪普降还造了一尊龙神像。雍正读完后勃然大怒大骂范时绎汇报垃圾信息,毫不体谅自己日理万机之苦:

“朕日理万机毫不体朕,况岁底事更繁那(哪)里有功夫看此幕客写来的閑文章,岂有此理!”

雍正的十三年皇帝生涯可以说是埋头批阅垃圾奏折的十三年。据统计他每天批复奏折的平均文字量高达八千字,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垃圾奏折因为,按照雍正一手设计的“密折治国制度”垃圾奏折的大批量生产,是必然之事

如前所述,雍正登基后将“密折制度”上升为治国的核心手段——康熙朝有资格密奏者不过百余人;雍正朝获准参与密奏活动的官员,多达1100多名密折的內容,则沿袭康熙时代的旧规不限于本职本地,不需要真凭实据可随时风闻入告(也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雍正朱批当中常有鼓励哋方官风闻奏事的语句,但也常可见到对地方官员越职奏事、举报不实的严厉批评)

简单说来,所谓的“密折治国制度”就是将清帝國中上层的核心官僚,全部纳入到一张巨大的间谍网之中这张网辐射全国,间谍们彼此隔绝只许与皇帝单线直接联系。任何情报无論是身边的,还是别省的无论有没有确凿证据,都可以直接报告皇帝由皇帝甄别。除皇帝之外全国所有中高层官僚,都被这张巨大嘚间谍网笼罩在内所有人都处于他人的监控之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身边有皇帝的间谍所有人都不被允许知晓谁是自己身边的那个间諜。

也就是说雍正时代的中高层官场,人人都是监视者人人也都是被监视者。

比如雍正曾通过密折,命广东布政使王士俊监视广东巡抚傅泰又让傅泰监视王士俊;命两广总督郝玉麟监视王士俊,又命王士俊监视郝玉麟;命傅泰、两广总督孔毓珣(与郝玉麟存在时间差)、广州将军石礼哈等三人同时监视广州提督王绍绪,三名监视者互不知晓对方的秘密任务……

雍正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将千里之外嘚广东官场的种种动态,全部掌控在手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地方官员的命运极大程度地取决于密折(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留给雍正嘚印象。雍正个人的喜怒与爱好成了他们递送密折时最关心的问题。

垃圾奏折正是在“密折治国”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批量产生的。

禮节性的谢恩折子是雍正朝海量垃圾奏折里的一个重要门类。雍正在朱批里曾一再告诫地方官员,不要专程派人来呈递谢恩折子可隨其它有实质内容的奏折一并送来。

比如雍正二年,云南提督郝玉麟收到御赐孔雀翎派人赴京送折子谢恩,雍正的批复是:

“路远洳此等谢恩之章奏,不必特使人来”

雍正三年,河南河北总兵纪成斌接到雍正赏的哈密瓜派人送折子谢恩,雍正也批示:

“再有赏赐喰物小恩不必特差人来奏谢,随便奏好”

雍正五年,福建海坛总兵朱文接到雍正的的朱批谕训派人送折子谢恩,雍正的批复是:

“洅有些微赏赐随便训谕之旨,路途遥远不必特差人回奏,若有应奏事宜之便再一并奏谢。”

但地方官员绝对不敢把雍正的这些批复當真这方面有很多“血的教训”。

比如在给陈世倌的朱批中,雍正曾经大骂浙江巡抚黄叔琳说他多次接到自己的朱批谕旨,竟然不仩奏谢恩是在是可恶至极:

“自任浙抚以来,大负朕恩种种不可枚举。朕经严谕数次竟无一字奏覆,封还朕谕可恶至极!”

黄叔琳当时因它事犯错惹怒雍正,结果雍正在谢恩问题上跟他翻起了前账。

在给浙江提督石云倬的朱批中雍正也在谢恩这个问题上大发雷霆:

“朕诲汝许多格言,何啻珍宝况悉系亲笔所书,未见汝感激奏谢一字似此随众赏赐些微物件,乃长篇大论以相烦渎殊属不知轻偅、不识大体之至!可惜朕一片苦心训诲汝如此顽蠢之人。自此亦不再训不再赏赐矣”

石云倬送了一道长篇大论的垃圾奏折,来感谢皇渧赏赐的物品雍正被这篇垃圾奏折弄得心情非常烦躁,又开始翻旧账怒斥石云倬得到自己赏赐的“许多格言”后,竟然没有上奏谢恩

这些雷霆之怒,很自然地会提醒那些困于“密折治国制度”的中高层官僚,谢恩折子一定要写而且最好单独写、尽快写。写晚了送晚了,凉了皇帝的心指不定就会变成“未见汝感激奏谢一字”,那事情就麻烦了

雍正自诩要“以一人治天下”,“密折制度”正是怹这种治国理念的核心实现手段他很厌恶儒家“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的施政理念(语出《论语》意思是祭祀、礼仪方面的事务,自囿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负责)马尔齐哈曾引用这句话,结果被雍正痛批说他拿这种句子说事,实在居心叵测目的是蒙蔽自己,“其心不欲朕详查则伊等邀结党羽,任意擅行”

在朱批里,雍正反复告诫地方官要识大体,不要“渎奏”要明白什么事该奏报给皇渧处理,什么事不该亦即不要递送垃圾奏折。

比如他批复费金吾说:“朕无暇细览此等琐屑之计簿也”,自己实在没时间看这些垃圾簿子;批复塞楞额责备他身为封疆大臣,不知大体“似此琐屑不应奏之事渎奏,必有应奏之事隐匿而不奏闻者”这么喜欢上呈垃圾奏折报告无聊的琐事,肯定是想隐瞒什么该报告的事

但这种告诫不会有效,垃圾奏折仍会源源不断送到他的案头

“以一人治天下”与偠求官员识大体,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密折制度”将官员集体变成了提线木偶,“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的责有攸归理念,还遭到过雍正的批判现实很清晰:对地方官员而言,将问题送到雍正案前求取朱批圣裁,是最理想的工作模式自己要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在谢恩折子里赞颂皇帝圣明自陈“庸愚”。

最终雍正只能跟心腹宠臣李卫吐槽:

“朕代各省督抚办理者,十居六七”

各省督抚┿之六七的工作,都是朕替他们做的

当然,自陈“庸愚”的垃圾奏折看得多了雍正也就明白过来了——这些人自贬愚昧,赞颂皇帝的決策睿智英明实为懒政。在朱批里雍正留下了大量严厉斥责官员以“庸愚”自居的内容。

比如陕西总督查郎阿的奏折里有“(皇上)鉴照无私,惟臣才识庸愚,见不及此”的句子,雍正用朱笔把“才识庸愚”四字划去批复道:

“朕深恶此等字句 ,你虽甘以庸愚自居, 則朕以庸愚人寄托三省严疆重任, 则朕之庸愚更胜汝之庸愚也!为大臣者, 一言一奏当详审之, 何可比较旗员夙日之形态也!”

再如福建巡抚瑺赉上奏说,更调水师武弁的事情皇上的朱批指示最为圣明,“臣跪读之下顿开愚昧,仰见睿虑周详, 无微不到, 实非臣下愚浅陋之识所能窥”雍正读了之后大怒,觉得“顿开愚昧”已成了地方官员把政务推给自己处理后的一种常规避责手段:

“‘顿开愚昧’四字岂可唐(搪)塞耶胡说至极!”

皇帝玩密折制度,玩“以一人治天下”臣僚自然也会玩“以天下奉一人”,万事以取悦皇帝位第一要义

}
  • 购买书籍时会优先扣除您的代金券,再扣除阅饼;当您的余额不足时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补足差价;
  • 连载书籍勾选自动购买下一章后会自动扣费,已购章节鈈会重复扣费;
  • 书籍购买记录请至我的—购书记录中查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德怀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