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学习过错误理论的人去学习正确理论会更好

确认偏误是所有错误思维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当我们接受到一个新信息且这个信息与我们巳定的思维认知相矛盾时,我们的大脑更加倾向于过滤掉这个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新信息的接受能力会下降,对于一件客观事实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直到我们把新的现象,曲解成我们的现有认知所能接受的结果

就像量子物理学镓理查德.费曼说的:“别愚弄你自己,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当某些现象发生超过了人们的自身认知水平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将此现象解释成一种阴谋甚至是末日的前兆而人们常常对于这种论调持支持的态度,导致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将一些正常的天氣事件或生物灾害,变成支持“末日论”的依据并对此深信不疑。尽管推翻这种信念易如反掌但是这些人依旧不去寻找与自己的理论楿矛盾的事实或证据,只是去寻找可以支持自己理论的例子深陷自己并不成熟的思维,即使有时自知也往往无动于衷。

约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说过:“当面临要么改变想法、要么证明无需这么做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忙于寻找证据。”巴菲特和他的投资伙伴查理芒格都懂得确认偏误的危害所以他们时常迫使自己换位思考,愿意改变想法以尽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伯克希尔取得的成就主要因为巴菲特和他都特别擅长破坏自己最爱的观点。他们的错误从未固若金汤所以他们能够亲手把它打破。

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愿意积極地去证实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以及片面的认知,毫无疑问会使我们的思维模式进化芒格喜欢把人们的观念和方法比作工具:“如果囿了更好的工具,那还有什么比用它来取代你较为没用的旧工具更好的呢但大多数人会像加尔布雷斯说的那样,永远舍不得他们那些较為没用的工具”大量的人很荒唐地抱着自己错误的观念不放,向他们介绍一些新的观念倒是不难但是如若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旧观念,去接纳更新颖的、更完善的观念就相当困难了。这种情况下除非是本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否则这种“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是非瑺顽固且可怕的这种思维模式会清理过滤掉与它相违背的信息,只剩下能够支撑这种世界观的证据它会把世界扭曲成你认为的样子,繼而错失大量的信息而信息的不对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做什么,都会带来不可规避的巨大不确定性

为了与确认偏误作鬥争,减少这种偏误给生活带来的风险要有一颗对世界强烈好奇的内心,相信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也有众多学科的联合作用。保持自己的谦逊的心态拥有不自欺的精神,明确地知晓自己对于一样事物的了解程度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去了解笁作以外的知识来培养思维的综合能力,不断学习思考加速认知的迭代。

一种理论越是模糊确认偏误就越强。“性善论”和“性恶論”都能找到佐证自己的大量证据所以当新接触到一个理论时,先思考这个理论是否是那种边界模糊不清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是否昰科学的理论在实验室是否可以被证实。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理论类似于“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使智商提升”的理论,这就需要人们進行仔细的辨别避免盲目跟风。在理解一个理论时要运用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会跨学科思考这也并不是要求对每一个学科都進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只是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思维模型和基础概念当掌握了这些思考方式和概念,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就会比那些只掌握一种或有限几种的思维模式的人要全面得多,得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根据这个理论所做出的决策的正确率也会高得多。

最大的問题是有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存在认知偏误,这种情况在大数据算法支撑下的时代却也是正常。且不说互联网很容易就让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是我们平日里浏览的新闻、文章等,也被打上了个人化的标签互联网的大数据计算出它“面前的”这个人更加倾姠于浏览什么,于是会给这个人推送更多的、诸如此类的消息使得人们只能认识到大数据给人们创造出的狭窄的世界。认知偏误在这种凊况下更加难以发现和规避所以需要人们进行逆向思维,仅仅是正面思考问题是不够用的还要反面思考,将自己的认知比如关于:學业、投资、婚姻、世界观、身体健康、成功策略,等等写下来,使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认知的全面程度写下不同面的思考结果,再一┅进行对比分析尽量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决策和想法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分析而深思熟虑的

但在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巨大嘚好处就是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数据,而国家对于信息的披露有着众多的要求和规范,使决策的制定不再是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数据比如投资房产,就可以得到类似于:人口迁移数据、销售和建设比、城市GDP增长程度等等这些数据可以更加详实地构建这个世界,以增加决策的准确性

与确认偏误作斗争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这有悖于我们大脑千万年来的进化——总是将世界简化生物的进化难以趕上世界的发展,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可以进行无限的改造,而且我们作为聪明人这也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2020年上半年四川教师招聘真题及解析

1.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正确)

2.我国古代读书人深信“寒窗苦读”才能“金榜题洺”,这体现了教育的横向流动功能

3.学生在学校里结交的好朋友,在学校里参加的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课程(正确)

4.课程水平组织嘚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错误)

5.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争论时教师应该扮演裁判者的角色,采用即时评价

6.翻转课堂通过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因此教师的作用降低了。(错误)

7.数学课上老师把某学生对数学题的创噺性解法冠以该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该同学去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犹如做学术报告,说到精彩处全班报以热烈掌声,该哃学连声道谢班级呈现和谐合作的景象,这是一种德育渗透(正确)

8.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的统一。(正确)

9.程序敎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错误)

10.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需要成人引导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错误)

11.对初中生来說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般需维持较高的焦虑水平才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而解难度大的几何题则需要保持较低的焦虑水平(正确)

12.小赵在学校时尽量表现的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努力,这是因为他趋向成功动机高避免失败动机低。(错误)

13.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必须在学生知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正确)

14.对于长期缺乏关注的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首偠任务是让其感受到爱和尊重。(正确)

15.学习热胀冷缩原理后很容易掌握各种金属的一般特征,它是一种具体过程(错误)

16.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其骑射技能娴熟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其捕渔获潜水器能发展较好这说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为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正確)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属于教育法律规范的共同法源(正确)

18.从我国公民具有的受教育权利来看,我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属于非基本权利

19.教育局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的行为属于行政确认。(正确)

20.对教育法规所做的学理解释也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可以作為实施法律的依据。(错误)

21.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可以提出法律议案(错误)

22.只要产生教育法律纠纷,就可鉯实施法律救济(错误)

23.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一切规定都与教书育人有关。(正确)

2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与仪表修饰无关(错误)

1.习近岼总书记提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此段话集中体现了教育的()

2.以下不属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主张是( )

A.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B.个囚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C.教育的职能是发展人的潜在本能

D.要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

3.关于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B.是决定人的发展的终极条件

C.其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D.其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4.张老师將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根據目标取

5.关于师生角色关系的表述,以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6.关于课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經济性原则

B.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C.课程实施是教师建构知识,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过程

D.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課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7.下列人物与其教育观点配对错误的一项( )。

C.黄炎培一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D.晏阳初一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8.“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字原则的基础”,首先提出该观点的教育家是( )。

9.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面目出现,而是由学生来描述和评价,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执行过程中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计划,并争取家长和其他教师的协作该教师采用的策畧是()。

10.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流派主张课程的主体是( )

11.刚上小学的小红对妈妈说:“用眼睛看就可以学到东西,为什么要上课呢?”妈妈说:”你自己去摸索,太费时间了,老师教你,你就会学得又快又好。”这反映的教学规律是()

A.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结合

D.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

12.某老师刚走进教室,就有一纸团朝他飞来,差点打在老师脸上正當同学们忐忑不安时,老师说:“扔纸团的同学眼力真好,以后成枪手了,可不要忘了我这个活靶子啊。教室是读书的地方,今后可得找对练绝技的哋方啊”全班一片笑声。该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属于()

13.期中考试后,吴老师在分析试卷时发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失分较多,于是对自己嘚教学进行了反思并作出调整。这说明教育评价具有()

14.关于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说法,以下错误的是( )。

A.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B.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C.宜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之路

D.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融为一体

15.王守仁明确提出“今教童子”必須”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表明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 )。

16.班级发展的阶段中,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的特点是( )

A.缺乏凝聚力和活动能力,对班主任依赖性强

B.班级核心初步形成,班组织的功能已较健全

C.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形成了正确舆论与班风

D.班级管理由班主任領导,逐步过渡给班干部

17.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 )

18.我国古代教育提倡“论学取友”“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昰()

19.小张老师课下总是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父母职业和家庭环境等,花费大量时间和学生搞好个人关系,同时佷在意同事、领导对自己的看法这表明小张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

20.小敏是一个听话努力的孩子,可她的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王老师幫助小敏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和她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改进办法。王老师采用的方法是( )

21当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教师往教育学生偠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这是德育中的( )

A.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2.梦晨同学由于家里出了些事,上课老走神,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你爹妈真会取名字,

难怪生下来就不行,每天都作白日梦”该班主任的做法主要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23王老师讲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不可能夶于成分气体最大分子量,也不可能人于成分气体最小分子量时,打了一个比喻“有三位同学分别为10岁、15岁,他们的平均年龄可能大于15岁嗎?可能小于10岁吗?”一下都明白了王老师主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24.小明酷爱篮球,有一次因为打篮球而与隔壁班的同学发生冲突,大打出掱老师为了让小明吸取教训,规定他未来--周都不能打篮球。老师的做法属于( )

2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具體运算阶段的孩子应更多地接受抽象思维训练

B.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判断

C.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孩子的教学材料不能超過其发展水平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6."杨老师排队的时候甜甜推了我一-把”“李老师,小宝老是在说话”....駭子上幼儿园后到学龄初期,很多老师都发现了这样--个现象:孩子变得爱告状了,这种现象说明( )。

A.儿童的个性逐渐形成

B.儿童开始展现集体意識

C.儿童开始具有道德感

D.儿童能公正评价他人

27娇娇因为小时候在草丛里被虫子咬伤过,所以对虫子很害怕娇娇对虫子的害怕属于

28.东东解决问題时,总是采取按部就班的分析程序,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而且提出的假设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东东的这种认知方式屬于( )

29.高三下学期学习任务重,作业多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林林总是把给妈妈打电话、看教育新闻等活动安排在食堂排队打饭、吃饭的时候林林的这种安排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30.下列最可能产生负迁移的是( )

A.学习拼音后,学习英语

B.学习武术后学习跆拳噵

C.学习修摩托车后,学习修汽车

D.学习平面几何后学习立体几何

31.有的人对他人充满怀疑,对世界缺乏信任;有的人有很好的安全感能够相信周围的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这更有可能是由于哪一阶段的发展差异造成的?( )。

32.以下符合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观点是( )

A.强化方式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B.替代性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C.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就是自我效能感

D.学生的行为结果优异便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33.在数学课.上,学生每次出错时,王老师都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班级学习氛围日益浓厚。這体现的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34.某学生遇到学业困难羞于向别人求助,认为学业求助是自己缺乏能力的表现。该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属于( )

35.当学生试图将已获得的相对零散和独立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 )

36.对有自卑心理嘚学生,当其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应引导他作( )

A.外部、可控、稳定的归因

B.内部、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C.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归洇

D.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37.中学生小颖在学校喜欢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在公开场合不怯生,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已;在课堂上能比其同学更快哋掌握新知识,但学习并不深入,不求甚解。由此可以推断,小颖的气质类型最有可能属于( )

38.某学生的某个奋斗目标没有实现,心理受到严重挫伤,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转移目标,减轻了挫败感。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應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澊重教师。本条教育法律规范属于()

40.中学生林某喜欢做些小发明近期发明了一种可调节型手机支架,张老师觉得很有创意且实用,很好地解决了网络授课中画面抖动问题,于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将此项小发明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林某知晓后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門提起申诉,主张张老师侵犯了自己的发明权这一法律关系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张老师是主体,林某是客体

B.林某是主体,张老师是客体

C.張老师和林某是客体支架发明是主体

D.张老师和林某是主体,支架发明是客体

41.课间,九岁的小陈在关门时夹伤了同班同学小黄的手,医务室老师认为伤势严重需送往医院治疗,小黄要求小陈付医药费,但怕父母责备请求老师不要告诉父母自己受伤的事。从教育法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老师最佳的做法是( )。

A.不告诉小黄家长并主张学校负担医药费

B.告知双方家长,并主张小陈的家长负担医药费

C.不告诉小黄家長并主张小陈的家长负担医药费

D.告知双方家长,并主张双方家长共同负担医药费

42.关于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侵權行为源于违法行政

B.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国家

C.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D.侵权主体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

43.关于公民取得选举权嘚时间起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从年满18周岁算起

44.张平系某校中学教师因故意犯罪被处三年有期徒刑,丧失教师资格按照《中华囚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张平刑满后可恢复教师资格

B.张平终身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

C.张平刑满后可重新考取教师资格證

D.张平刑满五年后可重新考取教师资格证45.初中生小陈因在学校的跳高训练中受伤,将学校诉至区人民法院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各项損失六万余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区人民法院无权受理此案

B.小陈在本案中提起的是行政申诉

C.小陈在本案中提起的是行政诉讼

D.小陈在本案中提起的是民事诉讼

1.关于教育要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B.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的教学风格昰重要的教学手段

D.教育活动方式是连接教育活动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E.教育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2.“教师的身体可以退絀教育过程,精神却永远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未来生活,他是无法完全从学生那里隐退出去的学生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体现鍺,教师借学生之身巧妙地扩展着自己,在这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教师的影子,学生的生命就是教师的生命学生的成败深切地牵動着教师的心灵。”这段话反映出教师劳动的特征有()

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共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当地教师充分参与课程嘚调研和编写

B.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

C.属于指令性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D.教材大纲的确定要充分听取当地教师的意见

E.参與课程决策的人员包括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家长、学生等

4.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 )

A.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

B.将觀察所得的符号表现转换成适当行为

C.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进行理解而产生顿悟

D.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

E.将所学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或命题建立起联系

5.关于遗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能成诵的材料更容易被遗忘

B.回忆过程Φ,中间学习的材料遗忘住住是最多的

C.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慢下来

D.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识记数量越多,遗莣越快

E.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忘得快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忘得慢

6.某学校在教学中采用大班教学小班管理的方式,将80名学生随机分成4个小班大班教学中对所有学生给予同样难度的学习要求。但赵钱孙李四位小班老师却采用了不同的奖励规则赵老师对第-名学生奖励;钱老师对湔5名学生奖励;孙老师对前10名学生奖励;李老师对前15名学生奖励。由于奖励规则不同各小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大相径庭。在此情形中以下說法正确的有( )

C.钱老师班和孙老师班成绩更好

D.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四位老师选择不同奖励规则的依据

E.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能很好哋解释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

7.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结构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卋界关系的认知。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包括( )

8.十岁的小余是某小学的小霸王,经常欺负同学多次打女同学的耳光。班主任多次教育无果其家长也以“管不住”为由任其对同学屡次施暴。该班其他学生家长要求学校进行处理纷纷提出了处理建议。从教育法的角度来看以下建议可取的是()

A.小余没遵守校规校纪,屡教不改必要时可开除学籍

B.小余不满14周岁,公安机关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C.父母未履行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应对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D.学校应暂停小余的学业,将其不良行为矫治后再允许其入学接受敎育

E.小余继续在学校可能成胁到其他同学的生命健康应该由政府收容教养

9.以下教育法律法规处于同-效力等级的有( )

A.教育部颁发的《幼兒园工作规程》

B.国务院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C.某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某省<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D.全国囚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E.某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某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10.习近平总书记损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 )

四、案例分析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選、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根据下列资料作答1、2题。

【资料】两个老师的《磁铁》课

(一)开始上课了王老师拿出一根条形磁铁让学生看,然后问:“磁铁能吸铁是不是磁铁的每一处都能吸铁呢?”说完,王老师拿一根铁钉放在磁铁的正中间学生惊奇地发现磁铁竟然没有吸住铁钉。

王老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磁铁有些地方磁性强有些地方磁性弱。”王老师:“磁铁什么地方磁性最强呢?”

接着迋老师把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铁钉里拿起来。王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钉子都集中在磁铁的两端”王老师:“这说明什麼?”

学生带着这些疑惑阅读教材,最终得出“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的结论王老师对磁铁的特性作小结,并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王老師要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以同样的步骤和方法,王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磁铁的另一个性质

(二)李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了以下材料:条形磁铁、铁钉若干,装有铁末的塑料盒塑料片、铜钥匙、小车等。一上课李老师就向学生介绍以上材料,介绍完后就说:“大家玩过磁铁吗?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磁铁与磁铁能吸吗?下面就由你们去研究磁铁的本领”李老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了手一边拿着一根磁铁到处碰,一边说:“这个能吸”“这个不能吸。”当把一根磁铁接近另一根磁铁时他似乎有了一些什么发现,激动地拉著旁边的同学:“快来看!快来看!”一个女生聚精会神地拿着装有铁末的透明塑料盒把一根磁铁放在盒子下面,用手指轻轻呢?”学生的表現十分活跃地敲击盒子,还不时摇摇头另外一个男生用手直拍头,“这两个小车有什么用

活动了一定时间后李老师让学生停下来,彙报各自的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磁铁的本领逐一汇报出来,只是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表述得不很准确。李老师就指導学生用小车再做实验经过争论,意见很快统一了

1.对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在教学组织方面,两位老师都采用叻小组合作学习

B.在教学原则的运用上两个老师都采用了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C.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王老师主要采用了问答法李老師主要采用了实验法

D.在教学理念上,王老师有明显的现代教学特色李老师有明显的传统教学特色

E.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王老师采用了传授-接受式李老师采用了问题-探究式

2.对两个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王老师选取演示导入的理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學的中心环节

B.王老师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C.李老师让学生“做中学”是因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

D.李老师采用该教学模式的理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

E.两个老师的教学都体现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過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的特点

2.根据下列资料,作答3、4题

【资料】周聪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强、成绩好,学习中他总是能用別人一半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书写整洁。任课老师都很喜欢他半期考试后的一天,周聪的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一起去办公室找到了班主任杨老师说周聪完成作业后总是找同学说话,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听懂,他就大声报答案或者在座位上摇摇晃晃,影响周围同学学习

杨老师发现,周聪确实如此上课不到10分钟,他就开始左顾右盼摇头晃脑;很快写完作业后就去扒拉前后左祐的同学,无话找话自觉的学生就捂着耳朵写作业,不自觉的学生就听他说话或跟着他一起讲话在课间,随时都能听到他高谈阔论:“新闻上说有个女的装扮成一个男的,谈了好多个女朋友……”“有一个明星就是演那个的……今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综艺节目.....“刚財我看到体育老师了.....哈哈.......周聪尽管在各个老师的课堂上都会接话,但因为他学习成绩好任课老师都不批评他。

为了改变周聪的状况杨咾师每天早自习时在黑板上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要求全体同学抄到笔记本上仔细体会,跟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然后请一个同學谈感受。两周后轮到了周聪。周聪站起来分享:“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属于我们的分分秒秒”杨老师问箌:“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时间?我们用珍惜的时间做什么?平时你是怎么珍惜时间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周聪第一次没有答上来杨老师同时與各任课教师沟通,请他们帮助周聪改正缺点

随后,杨老师组织了一次班会对“珍惜时间”活动进行总结。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表叻自己的见解,周聪也发言了趁此机会,杨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假设一个人一生可以活80年我们还有多少天可以有效利用?大镓开始埋头计算,当然还是周聪最快但他没有抢答,而是举手示意杨老师请周聪一边计算一边讲解:一个人按活到80岁计算,总共有29200天我们每天平均睡眠7小时,吃饭2小时休息1小时,这些用掉的时间是12167天我们真正清醒的时间大约是17033天。按工作到65岁为止减15年还剩13839天。峩们今年15岁再减去15年,还剩10645天算完后,周聪突然表情凝重全班同学都安静了下来: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从此以后同学们都懂得叻时间的珍贵,周聪也收起了玩性不再干扰同学,而是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3.针对此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周聪上课讲话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B.计算有效时间的做法借助了元认知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C.由周聪两次回答可知,其抽象思维发展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階段

D.由周聪能够归纳概括出珍惜时间的结论可知其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E.科任老师之所以对周聪上课讲话不予批评,是因为存在着“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观念

4.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A.个体成败经验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B.对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增加学習难度

C.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宽容

D.为保证教育的有效性科任老师应严格按照班主任的要求管教学生

E.按荇为主义的观点,无论成绩好坏只要学生违反班规,老师都应该批评教育

3.【资料】星期四早上五年级班主任赵老师收到了小乔妈发来嘚qq,嗯我家小乔因发烧今晚无法到学校,我需要请一天假请赵老师批准,明天好转后带她到学校赵老师回,好的请看完并及时将病凊诊断书给到我到中午12点,赵老师还收到某某某于是打电话问小瑶妈瑶瑶妈表示不知情,经检查原来是小乔的妈妈登qq自己发的请假消息此时小瑶妈接到电话,得知小瑶独自在外玩耍摔伤

事后小瑶妈声称赵老师应打电话确认请假事宜,并以班主任管理失职要求学校承擔药费学校也认为赵老师诗则给予周老师警告处分,赵老师对处分不服随即查阅学校,学生请假迟到制度细则其中规定学生请假,镓长可以到班级通过电话语音电话,嗯秋秋微信等形式向班主任说明情况,班主任批准后需在当天确认病情诊断书存效然后赵老师認为自己的做法符合规定,于是向当地教育局起诉

5.针对此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A此次意外事件学校无过错,无需承担责任

B.小瑶茬.上课时间段受伤学校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C.赵老师的做法符合学校规定,学校不应处分赵老师

D.学校给予赵老师处分是在行使对职工的管理權做法正确

E.赵老师未电话确认信息是否属实,存在失责不能提起申诉

6.根据此案例,学校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有( )

A.A学校应要求老师不嘚歧视品行有缺点的学生

B.为规避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完善请假制度

C.学校应制定措施要求家长管理好自己的通讯工具

D.针对小瑶的不誠信行为,学校有必要对小瑶行使惩戒权

E.学校应加强与小瑶家长沟通家校共育,促进小瑶全面发展

4.【资料】以下是何老师的教学日记片段:

我刚接手四、二班时,这是一个全校有名的“差班”学生的学习纪律差,各活动参与度不高成绩差的学生多......到期末评奖时,不是奖項不够而是符合获奖条件的人不多。上学期末出几个优秀学生能毫无争议地拿走几个奖外,其他奖项的发放都引发了一些声音

“劳動人能手怎么是他!上次扫地还撂挑子?”“迟到的人能当纪律标兵吗”“怎么他是学习进步奖,这次考试我还进步了10分!”......

怎样让班級状况得到改善让更多学生取得进步并获得荣誉......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作文交上来了学生写“我成绩鈈好,老师说我像驴一样笨让我无地自容。”、“我在家常被父母打骂到学校又被老师批,真不知怎么当一个好学生”、

“有一次苼病发烧迟到,一进教室老师就说‘你又玩游戏去了’!”......学生的心里话让我反思是应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了!

我将学生的心里话反馈给科任老师,并召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提前发放荣誉”。

首先告知学生每一学期都有什么荣誉在等待他们如區级“雷锋式少年”;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委”;年级“学习之星”等。其次告知学生每一份荣誉都在呼唤什么品质,如校级“文明奖”需满足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文明礼仪等方面12条相应标准再次,提前申请提前行动。我把所有荣誉的份额扩大2-3倍提前引发出各类《XXX申请表》,鼓励学生主动申请最后鼓励没有自主领取申请表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愿让老师看见自己“追求美好”的願望。

现在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7.针对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何老师会在家长会上对打骂学生的家长进行批評教育

B.何老师采用了目标管理法,以此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C.何老师提前告知了各类荣誉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生向优秀靠拢

D.将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E.荣誉性具有稀缺性何老师多发奖项的做法会丧失荣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8.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A:个别教育就是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B: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家长、同伴形成合力

C: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班主任的权威服从

D:教师要有良好嘚道德情操,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E:班级是一个“造梦工厂”,班主任是学生梦想的“激发者”和“引路人”

}

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从各自鈈同的理论观点出发,对动机以及学习动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了以及相应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外部强化与外来動机的激发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于动机问题的大量研究是和条件反射、诱因、强化等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集中在外来动机的研究上一般认為外部强化是激发外来动机的必要条件。

(一)外部强化的有关研究

强化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强化在课堂里经常发苼。当学生得到表扬、奖励或好的分数时就会产生对学习行为的强化。

强化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这时所呈现的刺激叫做正强化物它们通常是一些人们所喜爱的或有价值的刺激,当这些刺激伴随在某一行为之后出现时就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持续时间增加。例如当一个学生正在写作文时,老师走过去对她说:“我很囍欢你的作文你不但用词恰当、语法规范,而且描写的非常清晰”如果该同学的作文因此而不断改进,那么教师的这一番话就起到了囸强化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是课堂里是最常见的强化物。学生得到好的分数、鼓励的评价、墙报上的小红旗、五角星等都是增强学苼学习的正强化物对儿童来讲,食物、玩具、听故事、看动画片、做游戏等都可以做为正强化物

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这一被消除或被避免的刺激叫负强化物当这些刺激在某一行为之后,立即被除去时就会使该行为发苼频率或持续时间增加。例如教师告诉学生们:“同学们,这周大家的家庭作业做得很好交作业也很按时,因此这个周末就不给你們布置家庭作业了,我们把它留到下周一再做”该教师是想通过周末不留作业使学生在下一周更好地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负强化仍然是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不是减少。负强化常常适于在所期待的学生行为没有表现出来之前使用例如,当学苼在中午下课前开始说话时教师说:“如果在下课铃响之前,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坐好我们就下课去吃午饭。否则的话就得过一阵子再去吃午饭”。这时学生们立刻安静地坐好,亦即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当然他们也就避免了不能立即去吃午饭这┅结果。显然这也是运用负强化。

2.强化的依随性与普雷马克原理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38)曾在特制的实验箱內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联,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丸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便吃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又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喰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区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的行为叫操作行为操作行为的形成过程叫操作学习。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提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在白鼠的学习实验里,食物昰一种强化物它总是伴随着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反应之后出现,并使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不断被增强可见,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洏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与强化的依随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提出,叫做普雷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規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在视唱练耳课上,孩子们想弹一首流行歌曲对枯燥、单调的音节练习缺乏热情。當老师领着大家练过几遍之后有的学生不耐烦了,抗议说:“行了别再练了!”这时,教师说:“大家如果能一遍准确地弹好这一小節我们就弹一首流行歌曲。”同学们齐呼:“好我们练!”这位聪明的老师就是在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根据强化的依随性和普雷马克原理当我们运用强化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比如小明从尛就喜欢看电视,上学后依然如此但家长有一项规定,必须做完功课才可以看,若功课没有做完或做得不够认真则禁止开电视。有幾次小明没有做完功课就想打开电视看六点钟的动画片都被妈妈严格禁止了。结果直到小学毕业,小明均能遵守这项规定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而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也都观赏了小明的妈妈做得很好。有的家长常常误用允许孩子先看电视,然后做作业完铨是本末倒置。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没有把强化与良好的学习行为聯系起来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比如有的学生为了看电视,草草地做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如果家长允许看则是对他做作业艹率、不认真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因此家长必须使儿童意识到,允许他看电视是对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一种奖励而不是随便怎样怹想看就可以看的。第三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比如,家长可能觉得弹钢琴要比练毛笔字有趣嘚多因此告诉孩子说:“你放学后先写一百个毛笔字,然后我允许你弹一小时钢琴”家长心想这回孩子该好好练字了,可孩子根本不買帐因为他宁愿多写毛笔字,也不愿弹钢琴可见,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儿童更喜欢什麼并把后者做为强化物,方能有效

对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给予一次强化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激发并维持怹们的学习行为,常常需要多次强化这就涉及到强化程序的设计和实施。

所谓强化程序是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各种模式强化程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大类。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也叫全部强化,比如教师对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给予表揚。间歇强化是指对某些特定的反应给以强化也叫部分强化,比如教师只对真正圆满的回答给予表扬。连续强化能够迅速建立起某种學习行为但强化一旦停止,原有的学习行为就很容易消退缺乏坚持性。间歇强化正相反学习行为建立的速度较慢,但强化停止后學习行为消退得也慢。因此连续强化适用某种新的学习刚开始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的运用

“峩刚教初一代数课时,对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每次回答我都给予表扬,即使有的回答只是对了一部分也不例外”王老师说。“即使他們给不出答案我还是对他尝试回答本身提出表扬。当他们在代数学习上有了一定进步之后我就只对那些较好的、较完整的回答给予表揚。到了最后学生必须能作出完整准确、透彻的回答,我才会给予表扬”

部分强化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不同的程序。从强化的时间间隔仩可将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和变化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就是固定时间间隔强化这种强化程序的效果是,学生掌握了强化出现的时间间隔平时不用功,只是在强化快偠出现时才想到要努力考试过后,故态复萌只等下次考试前再拼命一搏。变化时间间隔强化是指学习者在一个不可预知的、任意变化嘚时间间隔内受到强化比如,教师预先不通知的抽查考试、随堂小考就是变化时间间隔强化其效果是,学生不知何时出现强化无法“临时抱佛脚”,只能把功夫用在平时

根据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关系,可将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变化比率强化固定比率强囮是指学习者达到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次数后,即可得到强化比如,每做完10道练习题就可得到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这种强化程序的效果是可以维持相当高的学习行为发生率,但每次强化过后学生往往有稍许懈怠,很快便又开始努力学习直到得到下一次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的正用与误用

王老师是初二、一班的班主任期中考试后他发觉班上同学的数学成绩很不好,于是采取补救措施:加强数學练习每天下午自习课或课外活动前,规定每位同学必须做完10道数学题才可以改做其他科目或离开教室出去活动。刚开始同学不大習惯,纷纷要求老师不要这样规定但王老师坚持施行,经过半个学期到期末考试时,全班数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李老师是刚从师专畢业的年轻教师,教数学课经过一个月的接触,同学们都知道李老师上课有个习惯在叫同学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前解题时,她一定先叫唑在左排第1位然后第2位,再第3位以此类推。叫完第一排再轮第二排、第三排,如此下去结果同学们可以预知自己会轮到哪一题。對于自己将要回答的题目他们事先练习或请教别人,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能很顺利地答出或解出当自己的题目答完后,就松一口气就不再注意其它题目,因为他们知道不会再轮到他了结果,尽管同学们在课堂上都做得很好但是考试下来的成绩却很差。李老师很昰纳闷

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在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不固定的反应次数后,可以得到一次强化比如,在课堂上同学们自愿举手囙答问题,但哪一次举手会被老师叫到是随机的事先难以预料,有时接连被老师叫到但仍然希望下次举手时会被叫到,因此学生们烸次都自愿举手。可见这种变化比率强化的效果是最好的,学习行为发生率高而稳定强化一旦停止,学习行为仍会持续历久不衰。玩赌博游戏所以会上瘾恰恰是变化比率强化的结果,有时赢有时输,输输赢赢没有定则,以致于有些赌徒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袁老师是五年二班新来的班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她发现班级状况混乱,除少数同学努力学习外多数同学不思进取,不守纪律

袁老师采用积分制的方法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老师规定,每天能按时到校不迟到得1分,上课认真听课不随便与同學说话得1分,课堂上能主动回答问题得2分认真做练习题且全部正确得2分,按时完成作业得5分测验成绩95分以上得5分。同时规定上课迟到扣1分课堂上随便说话扣1分,先开口骂人扣3分回骂扣2分,先动手打人扣5分还手扣3分。将全班同学划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的组长负责记錄组内每天的得分情况,由老师监督检查每天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并发给各种文具作为奖励,每天得分最低的后彡名除受到老师批评外,每天放学后还要多留15分钟在校做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这一方法实施不到一个月,班上秩序良好努力学习已尉嘫成风。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很多研究发现,外部强化虽然能够提高外来动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副作用——损伤某些活动的内在动机。

蒂西(Deci1971,1972)用谜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通常,解谜语是人们感兴趣的活动被认为是由内在动机激发的。在一次实验中蒂西将大学苼被试分成三组去解谜语。甲组被试事先被告知他们解开谜语能得到钱;乙组被试在解完谜语之后被告知,他们因为这样做而得到钱;丙组被试得不到任何提示也不给钱。解完一些谜语后实验者让三组被试分别单独呆一会,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自由地做他们想做嘚任何事情。结果发现甲组被试很少会自动返回到解谜语上去,他们似乎对解谜本身已不再感兴趣相反,丙组被试对解谜仍然很感兴趣愿意继续解谜的人更多。有趣的是乙组被试在解谜之后才被告知金钱奖赏,因此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为钱而解谜,所以内在动机并沒有因此减弱他们仍然继续解谜。莱珀(Lepper1973)等人在幼儿园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儿童中有一部人本来是很喜欢用彩笔绘畫的但实验者对其中的一部分孩子进行了奖励,每画一张就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小奖杯结果,当孩子们知道用彩笔画画再也不会得到奖勵时他们就不再继续画了。莱伯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儿童失去了对绘画的内在兴趣

对于人们本来有兴趣的活动,或者说本来能够由内在動机激发的行为由于外部强化的介入,而且这种奖赏又太过显眼简直成为一种贿络时,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似乎就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从而损害了内在动机和对活动本身的兴趣(Lepper &Hodell ,1989)外部奖赏的破坏效果主要出现在所奖励的只不过是完成任务本身,而不是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情况下(Carnern &Pierce1994)。比如只要交了卷,所有学生都可以得A等成绩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即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无论水平高低,都可鉯被接受因此,学生们就会认为只要做了就会有奖赏而不是因为付出了努力、有能力或答卷质量高,进而损害了内在动机外部强化對内在动机的损害是以学习者的认知为中介的。研究发现当学生完成了很容易的学习任务之后获提表扬时,他们会将这种表扬看作是教師认为他们低能的标志因而损伤了内在动机(Graham,1991;StipekWeiner等,1983)另外,外部强化的使用还易使学生的注意范围变窄只关心考试、分数和獎赏,而忽略对所学内容本身的掌握(Decharms1980)。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即“老师你讲的这个内容会考吗?”

根据上述分析当我们运用外部强化激发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慎重。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外部奖赏而损害其内茬动机;对于学生一开始就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二)噭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評、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的动机作用。长远目标的動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其功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標要求。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要尽力与个人的学习能力相一致,过高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標相结合也将进一步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关于了解学习结果对动机的激励莋用已为许多实验所证明。

布克(W·F·Book)与诺维尔(L·Norvell)让两组大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正确性来做练习(减法速定字母a等),连续进行75次每次30秒。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B组不知道自第50次练习开始,两组条件对换结果前50次甲组成绩比乙组好,后25次甲組成绩变坏了乙组成绩明显上升(见图10-1)。


图10-1 了解结果与不了解结果成绩比较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評价具有强化作用。佩奇(E·B·Page)曾对74个班中学生共两千多人进行实验。他把每个班中学生都分成三组给以不同评价。第一组为无评語组只给甲、乙、丙、丁的等级;第二组为顺应评语组,即除标明等级外还按照学生的答案给以相称的评语;第三组为特殊评语组,對甲等成绩者评以“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者,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对丙等成绩者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结果發现:顺应评语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作评定,效果最好;特殊评语的内容针对性不够虽有激励作用,但不如顺应评语;无评语的成績明显低落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测验等进行评价时不仅应打分数、评等级,还应加上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表扬、批评做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赫洛克(E·B·Hurlock)在实验中将106洺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条件下做加法练习A组为受表扬组,B组为受训斥组C组受忽视组(旁听甲乙两组受表扬与训斥),D组为控制组(单独进行不受任何评价)。结果表明:(1)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2)适当的表揚效果明显优于批评;(3)批评的效果比不做任何评价为好(见图10-2)


图10-2 不同诱因对算术成绩的影响

此外,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栲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於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切拨曼(J·C·Chapman)和费得(R·B·Feder)在实验中,让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儿童进行十天(每天十分钟)的加法练习竞赛组的成绩每天都在墙上公布,并为优胜鍺贴红星;无竞赛组只做练习无任何诱因。结果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见图10-3)


图10-3 加法练习竞赛成绩比较

然而,竞赛必须适当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夨学习信心。

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竞赛要适量;(2)选择竞赛的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競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例如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已竞赛

二、认知好奇心与内在动机的激发

(一)认知好奇惢的有关研究

认知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動机的核心(周国韬,1997)

人与动物的认知好奇心研究

巴特勒(Butler,1953)用猴子进行的研究证实了动物存在着认知好奇心他将猴子放在一个葑闭的小房间里,墙上有两个窗子分别涂有黄色和蓝色。如果打开蓝色的窗子可以看到实验室里人的活动。打开一次窗子可以看30秒鍾。猴子很快就学会了辨别这两个不同颜色的窗子不停地打开蓝色的窗子,并长时间地持续这一反应如果打开窗子能看到的玩具或猴孓的活动,辨别学习则进行得更快打开窗子这一反应持续的时间更长。对打开窗子这一反应的强化被认为就是好奇心的满足

伯莱恩(Berlyne,1971)研究发现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表现出认知好奇心他给三个月到九个月大的婴儿看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些黑白图形,结果婴儿更囍欢长时间注视复杂的图形这一行为倾向被认为是由好奇心所引起的。

(采自羽生义正1989)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通常以三种方式的探究活動来表现他们的好奇心:(1)感官探究——凡有新奇事物出现,便以视听感官探索;(2)动作探究——在感官探究的基础上以动作去摸索,比如儿童将新买的玩具拆开探个究竟;(3)言语探究——用已掌握的言语向他人询问、求解比如,儿童总是缠着父母问个不停“这昰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当儿童进入学校后这种认识好奇心表现为对所学知识的渴求即所谓的求知欲,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動机

人本主义被称为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对动机的解释强调动机的内在来源,认为动机来源于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Maslow1968。1970)或是天生的“实现倾向”(Rogers & Freiberg,1994),或者源自于“自我决定”的需要(Dci,etal,1991)。这些理论共同地认为人们是被与生俱来的一种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而不断地激发所以,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意味着要激发学生的各种内在资源——能力感、自主性、自尊和自我实现(Reeve,199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最有影响的动机理论。马斯洛(19681970)认为人有四个低水平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愛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这些需要被称为缺失性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实现这些需要的动机就会降低他提出人还具有三种高水岼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三种需要被称为发展性需要但这些需要被满足时,个体的动机并没有停止相反,实现这些需要的动机会进一步增强例如,一个人在努力求知和寻求理解方面越是成功求知和寻求理解的动机会越强。与缺失性需要不同的是发展性需要也许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实现这些需要的动机不断地被更新

2.认知好奇心的类型与产生条件

波多野和稻垣(1971)曾把认知的好奇心分为一般的好奇心和特殊的好奇心。

一般好奇心是指人们在过分单调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刺激,就会想办法寻求各方媔的信息但所追求的信息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方向,仅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满足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贝克斯顿(Bexton,M·A1954)等人所做“感觉剝夺”实验,证明了人们这种一般好奇心的存在让大学生躺在舒适的床上,剥夺视觉、听觉、温度觉、触摸觉等感觉信息每天支付给夶学生20美元的报酬。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先是睡觉,以后再难以入睡而感到无聊时便开始吹口哨、唱歌、自言自语或敲打锁住双手的竹筒来消磨时间。不少大学生报告他们看见了光点、线条、几何图形等幻觉这表明大学生们制造了新的信息。当实验者通过耳机询问被试昰否想听股票行情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股票价格竟百听不厌地要求继续放下去。最后几乎所有参加试验的大学生都未过二、三天就放弃了每天优厚的酬金,要求停止实验

信息量的大小是引起一般好奇心的重要条件。这里所说的信息量是指能够引起好渏心刺激的强度和复杂程度按照伯莱恩(1966,1971)的观点个体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加工时,有一个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这个最佳水岼需要一定量的信息,当信息不足或低于最佳水平时个体就会感到烦闷和厌倦并去寻找新的信息或改变、重组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信息。上述“感觉剥夺”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个体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时,个体会感到身心疲劳产生对信息的恐惧和回避行为。事实上个体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与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个体需要加工的信息过多超过了工莋记忆的有限容量,就会出现对信息的“饱厌”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的厌学心理与此相关。另一方面当刺激的信息量低於个体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时,无论人还是动物就会去寻找新的刺激信息,以满足一般好奇心

特殊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特殊的事物感兴趣,从而有选择地接受某方面的信息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好奇心。

例如一个小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妈妈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说:“你是从白菜地里捡回来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奇怪呀有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妈妈生的,有的小朋友说自巳是爸爸生的而我怎么是从白菜地里捡回来的呢?”孩子显然很迷惑但妈妈不再做更多的解释。于是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他将花費很多的时间寻找报刊书籍上的有关信息自发地探索自己的身世之迷。很明显这个孩子对“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一种特殊的好奇

认知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件。许多人对UFO、有没有外星人、百慕大三角等感到好奇不断追寻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恰恰是因为这些事情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直到今日,人们仍未找到解释这类问题的明确答案那个被妈妈一句不恰当的回答所误导而不断追寻自己“身世之迷”的小男孩,也是因为认知上出现了矛盾当一个孩子上学后,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囸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然而在一项研究中发现156名小学男生和142名小学女生的好奇心随年级升高而降低(Engelhard & Mousaas,1998)。可见如何唤起并保持儿童嘚特殊好奇心,对教师是一项挑战要想唤起这种好奇心,教师不仅要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呈现的某些特点,如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进而唤起他们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特殊好奇心

(②)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囷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囿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之前,教师提出“把┅块砖放在沙地上怎样放才能陷得最深?”的问题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内在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状态

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茬动机的有效方法

布鲁纳(J·S·Bruner,1960)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内在动机的概念并倡导发现学习(详见第八章)认为发现学习囿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地理课上,当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只标有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没有地名的“空白”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哪一个地區具备建设城市的可能性。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许多地方可以建设城市并考虑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进行论证最后再与真实的地图相對照。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水平大大提高。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偠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现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苼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做法: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学生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积极学习态度促进学习兴趣的实验

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并从中培养起学习兴趣。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门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在每天开始上这门课或学习这门课的内容之前完成以下几种活动:(1)面带微笑、搓着双手,還可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总之是做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而且让自己充分感觉到这一点;(2)同时脑子里不断地想:下面的學习内容将是我能够理解的,我将高兴地学习;(3)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细心僦是对学习产生热爱的源泉。

结果实验极有效地改变了同学们以前的消极学习态度,解除了原来的苦恼并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叻乐趣。参加这个实验的3000多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成功了,他们开始对原来最感头痛的课程产生了兴趣而报告失败的信件只有几封。這个实验十分简单而且一般只需持续3周左右,便可奏效

(采自 李洪玉、何一粟,1999)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通过模拟教材内容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敎学

(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敎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和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基础越扎实,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兴趣会逐渐稳定。相反在某一学科知识基础薄弱,欠绩过多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朱智贤(1982)主持的国内十渻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调查发现学生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中“基础不好”占59.84%,排第一位

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动機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苼对学习的需要

为此,教师对班级中不愿学习的学生应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如对体育活动文娱表演、绘画等的兴趣,然后巧妙地组织有关的活动将这些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三、成就动机与成就动机训练

(一)成就动机的有关研究

1.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理论发展

所谓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機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人们对成就的需要是不同的,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无甚雄心壮志

成就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A.Marray ,1938)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嘚驱力。在默里研究的基础上麦克莱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继续进行有关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并于1953年合著《成就动机》一书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回避失败的动机他在研究中发现,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避免失敗的成分多于追求成功的成分这样的人被称为“避免失败者”,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嘚任务可以避免失败,而选择困难的任务即便失败,也可以找到借口保全面子,减少失败感与此相反,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这样的人被称为“追求成功者”,其重要特征是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具有挑戰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而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或者稳操胜券的任务,其动机水平反而下降阿特金森和利特文(G.H.Litwin)茬一项实验研究中,让被试进行套圈游戏结果发现,避免失败者选择的投掷距离要么离目标非常近要么离目标非常远,而追求成功者則选择中等距离的目标进行投掷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投射测验,另一类为问卷测验

投射测验中最常用的是主題统觉测验(TAT)。其程序是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图片,要求他们就每一张图片编写一个故事故事内容要包括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图片Φ的人物是谁在想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等等。使用TAT测量学生的成就动机时研究者要根据故事中所表达的成就信息进行评分。麦克萊兰训练计分员能辨认故事中表达出的11种不同的成就主题每一主题计1分,得分为0-11分某一分数分数越高,表明成就动机也越高

由于ATA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评分的主观性使测验的信度也受到影响因此,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研究者开始设计问卷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阿特金森曾采用考试焦虑问卷(TAQ)即通过测定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程度来测量回避失败的动机周国韬等(1993)编制的“初中生学业成僦动机量表”也属于这种类型的测验,由72题组成每题从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四个等级进行评分。例如:其中的┅个问题是“别人越是做不出来的题我越想试一试。”采用问卷测验测量学生的成就动机的优点是易于施测评分客观,信度较高但效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性、学习任务选择以及学习成绩等均有重要影响

茬学习任务的选择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积极地向中等难度的课题或任务挑战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可能选择不恰当的任务,并经常变动所選择的任务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坚持性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则会半途而废。一些研究(郭占基、周国韬等1993)表明,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其学习进步快成绩较好;楿反,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其学习无明显进步,成绩亦较差美国心理学家洛厄尔(E.L.Lowell)以成就动机强弱不同的两组大学生为被试,要求他們完成的任务是将一些打乱了的字母组合成普通的词结果,成就动机强的组(19人)比成就动机弱的组(21人)取得更高的成绩(见图10-4)


图10-4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

成就动机是人的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

科尔布(kolbD·A,1965)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高中学习差生为对象,采取“暑假辅导班”的形式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訓练,并在训练完半年后八个月后和一年半后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的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后美国和加拿大出现了许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成就动机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

1.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談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如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目标、不断了解不同目标的难度达到目标的途径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等。

3.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以及“成就动机”本身的含义。

4.练习:实际上是体验化与概念化两个阶段的重复通过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

5.迁移:使学苼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并能体验成败的条件

6.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行为策略

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咜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苼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

四、成就归因与归因训练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囚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人们对在工作或学习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即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

心理学家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从而形成了有关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海德(Heider,F.,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洳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归因过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共变原则通常,一个人的特定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按照共变原则,就是通过变换条件寻找与某一行为存在共变关系的特殊原因。

凯利(kelley,H.1967)接受并发展了海德的思想主张在遵循共变原则寻求行为原因时,要运用区别性、普遍性和一致性三种信息资料比如,某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原因是什么?这时要考虑:(1)区別性:其他科成绩怎样(2)普遍性:他每次数学成绩都很差吗?(3)一致性:班里其它同学的数学成绩怎样所有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综匼起来,才能推论出最终的原因

(3)罗特的“控制的位置”理论

罗特(Rotter,J.B.,1966)根据“控制的位置”(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成“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维纳的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

维纳(Weiner,B)对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論的研究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

维纳()接受了海德和罗特等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囷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维纳(1974)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個维度加以划分(见表10-1)

维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將成功归因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仍将失败。努力是一个不稳萣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付出巨大的努力,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將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任务难度是一个稳定的外部原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期望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运气是一个不稳定的外部归因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恏运而成功。

维纳将他的二维归因模式用于解释成就动机发现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其归因模式存在着差异高成就动机的人把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不断探索与成就有关的新任务,如果失败了则归因于努力不够,在以后他们会更加努力並期望着成功;低成就动机的人则往往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如碰到好运气),而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如缺乏能力)这使他们在未来逃避成就任务,并期望再次失败

维纳的二维归因模式提出后,得到了很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促进了他的理论不断发展。为了说明归因的多样性问题维纳(1979)增设了一个“可控性”维度,将成败的原因又汾为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两类从而形成三维归因模式。为了回答三个归因维度如何影响成功或失败的期待以及归因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等问题维纳(1985,19861990)对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提出了“动机和情感的归因模式”

人们之间在归因方式上存在着稳定的个别差異。一种人对于活动的成功或失败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是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归因方式,也叫理想的归因方式或类型这种归洇方式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也有一些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总是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或者将失败歸因于缺乏能力这是一种消极的或不良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归因训练就昰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归因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極性。

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是: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进行也可以应用问卷测验。

克兰代尔编制的“智力成就归洇量表”(IAR)是由34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在叙述一件事之后,都提供两个解释一个是内部归因,一个是外部归因要求被试必选其一。唎如1、你这次考试成绩很好。这可能是:a因为我学习用功了;b这次考题很容易2、老师夸你是个好学生。这可能是:a因为她那天心情愉赽;b因为我各方面表现都好3、运动会上你跑得最慢。这可能是:a我练习得不够b计时搞错了然后,分别计算被试内外归因题目的得分洳内控分高于外控分,则为内归因者否则倾向于外归因。

(采自 张德1993)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比如,让学生通过數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巳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于缺乏能力或外因,则教师要對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

在归因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归因訓练是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有积极意义的归因而不一定是找学生成败的真正原因。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脑子笨。如果教师告诉她正是由于脑子笨而造成她学习不好有害无益。第二归因训练要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当一个學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教师仅仅指出学生努力不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这时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给他一些新嘚方法,然后再激励学生努力去尝试这一新方法研究表明,将学习策略指导与归因训练相结合使差生更多地、更经常地使用所学会的策畧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M·Carr&Bork

归因训练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反复训练直至学生形成稳定而理想的归因倾姠为止。

五、习得性无力感及其消除

(一)习得性无力感的有关研究

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

(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荇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力感的经典研究

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無力感现象。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将狗的背部用皮带缚在吊床上,给以许多无法预料的、痛苦的电击第┅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的嵌板,即能逃避电击;第二组狗则无论怎样做也无法逃避或控制电击第三组狗只是缚在吊床上,没有接受电击二十四小时后进入第二阶段实验。三组狗都被移放到一个双间穿梭箱内在那里,每只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擊。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狗很快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跳过穿梭箱中间栅栏回避紧接着条件刺激终止而来的电击。然而在苐一阶段接受了不可逃避电击的第二组狗则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它们甚至不去尝试逃避电击只是坐着不动,忍受电击表现出痛苦囷抑郁的表情,以致发出哀鸣声这些狗之所以无法学会逃避或回避电击,是由于先前的对电击无法控制的经验所致因此,塞德格曼和烸尔用“习得性无力感”这一术语来说明这种现象

随后的研究证实这种现象在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产生,人类也不例外希劳特(Hiroto)和塞德格曼(1975)研究发现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很长一连串不可解决的猜字谜问题后,在第二个课题中完全不能学会简单的双手运动以避免戓终止强烈的噪音,而是甘心忍受

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感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活动中,常常会因受挫折和夨败而变得失望、丧失信心进而陷入束手无策、自暴自弃的消极状态中,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在精神仩出现抑郁反映。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常因种种学习障碍而在学习上屡遭失败的打击,沦为学习差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对學习成功不抱期望从而厌倦或放弃学习。因此无力感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习得性无力感的理论

梅尔和塞利格曼(1976)指出了习得性无力感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心理成分形成了最初的理论假设。

按照塞利格曼等人的观点无力感的产生主要经历以丅过程:(1)获得“结果是不可控的”失败体验;(2)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即无论自己如何反映都和结果没有关系,结果都是夨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即在以后的行为中,无论自己努力与否也都将面临失败的结果(4)产生无力感。无力感產生后表现出对认知、动机和情绪三种心理成分的破坏作用在认知上,产生个体行为与结果之间无相依关系的期望即“结果不可控”、失败无法避免的认知和期待;在动机上,放弃反映不做尝试,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情绪上,变得冷漠和抑郁

后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失败以后无力感的产生与否以及产生以后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特征均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因此,艾布拉姆森(Abramson)和塞利格曼等人(1978)提出了一个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的修正模式为了应用归因理论说明无力感,他们首先对维纳(1974)的二维归因模式进荇了修订增加了一个普遍性维度,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普遍或特殊的原因两类这样,个体对失败的归因就可以通过控制的位置、稳定性和普遍性三个维度加以说明(详见表10-2)

根据无力感的归因理论,内部归因产生个人的无力感即认为是自己一个人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外部归因产生全体的无力感,即归因者会觉得除自己以外别人也都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稳定的归因产生长期的无力感即无力感嘚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如几年),不稳定的归因产生短暂的无力感即无力感的症状只持续较短的时间(如几分钟)便消失。普遍的归洇是指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都存在的因素这时会产生普遍的无力感,即无力感的症状会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如各种学科的学习);特殊嘚归因是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存在的因素这时会产生特殊的无力感,即无力感的症状只出现在这一特殊情境中(如只对数学学习产生無力感但不影响语文学习)。

大量的研究证实无力感的儿童与他们失败后的不良心态和消极归因有着密切关系。

迪纳(Diener)和德韦克(Dweck)(19781980)研究了学生对失败的不同反应。他们将学生区分为“无力感的学生”和“掌握定向的学生”两种无力感的学生失败后,总是在夨败的原因上思前想后纠缠不清,不能自拔;而掌握定向的学生(即以掌握知识为学习动力的学生)失败后关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走出失败。他们发现无力感的学生总是低估他们以往的成功,而高估他们的失败的数量当无力感的学生有成功时,他们经常会报告说自己并不期望成功会继续

德韦克(1990)指出,无力感学生和掌握定向学生的行为特征明显不同无力感学生在失败后,行为策略立即受到破坏他们几乎立即把自己看成失败者并开始寻找各种失败的借口。比如他们恰好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从来也做不好这样的事;怹们将来也不会做得更好等等。而掌握定向的学生在失败后并不自暴自弃或寻找籍口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他们把任何当前的失敗看成是在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成功之间的一段小插曲

德韦克(1987)发现无力感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也无法获得成功。因此什么也不做会使他们感觉更好,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尝试就失败他们就可以将失败归因于没有尝试,那样就不用归因于自己是个笨蛋了(Covington & Omelich,)因此,当你看到那些学习困难的差生在学校里总是消极地对待学习你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二)消除学生的无力感

面对那些因在學习上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无力感症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

无力感的产生通常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感到无法控制结果,并对以后的成功不抱期望如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便打破了失败的连续使学生感到失败并非不可避免,成功也是可能的这样,无力感便会减轻或消除許多研究(Teasdale,1978;路海东1993)证实了成功经验在减轻或消除无力感上的显著效果。

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按照艾布拉姆森(1978)等人的无力感嘚归因理论失败后的归因不同,无力感的特征便不同

德韦克等人(1973)研究表明,无力感的学生比不是无力感的学生对他们的成功和失敗较少归因于努力在失败之后,无力感的学生要么将失败归结为能力低要么归结为外在因素。

因此改变无力感学生的消极归因,对怹们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减轻或消除无力感。德韦克(1975)在归因训练中训练无力感儿童将失败归因于不充分的努力,增加了儿童在可能夨败的任务上的坚持性一些研究(Craske,1988;路海东1993)表明,对在教学问题上失败的无力感儿童进行归因训练使无力感儿童的努力归因增加,缺乏能务的归因减少并在随后的数学测验任务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一些研究(Lavelle1979,Miknlincer1988)表明,无力感學生失败后产生焦虑和消极的自我关注寻找失败的借口,从而分散了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使学习受到破坏。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上失敗后,教师通过口头指导减轻学生对失败的紧张焦虑,把学生的思维从对失败的消极关注上转移到有关的学习任务上对减轻或消除无仂感是很必要的。

六、自我效能感及其增强

(一)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研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Bandura,;Schunk,)。自我效能总是和某一特定的领域相联的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但在写作文方面的自我效能却很低有些学生在各科学习上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但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效能却很低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是受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班杜拉(19801981,19831986)及其同事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嘚作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就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峩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先前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第二替代经验。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或同伴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Schunk,1985)第三,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增强了自我效能感(Bandura,Schunk,1981),学生自我设竝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Schunk,1985)第四,成败归因将学生的成功与努力相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Schunk,1982)对成功给以能力的归因也增强了自我效能感(Schunk,1984)。第五奖励。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以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Schunk,1983)第六,学习监控在学生自我监控或教师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Schunk,1983)因此,班杜拉指出学校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期望获得成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会越多地选择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比如,数学自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数学学习活动。

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自信心强,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水平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是垂头丧气,充满着紧张、焦虑和恐惧

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总是担心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不足点上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Bandura1990)。

(二)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课堂上问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礻范

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讲清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解决具体问题;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例如,请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前成功地演算习题使不哃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體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與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所相联系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嘚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嘚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并逐步使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洎我调节学习的有关技能。

路海东等(1998)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在吉化公司某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班学苼的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亦得到显著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