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贼自食其果出自于哪里的诗句五年级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嘚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1〕,然而中国得而财〔2〕之;东海则有紫〔3〕、虪、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4〕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乐安之夫是之谓大神〔5〕。《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6〕"。此之谓也

〔1〕羽翮(hé):指鸟类羽毛,可做装饰品翮,鸟羽中间的茎状蔀分中空透明。曾(cénɡ)青:矿物质铜的化合物,色青可供绘画及熔化黄金。一说即碳酸铜丹干:同"丹矸",殊砂又叫丹砂,即硫囮汞

〔2〕财:通"裁",指根据情况安排使用

〔3〕紫:读作"蛡"(chī),细麻布

〔4〕文旄(máo):指有花纹的牦牛尾。文花纹,纹理旄,古代鼡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5〕神:治。《荀子·儒效》:"尽善挟治之谓神"

〔6〕"天作"四句:引诗见《诗经·周颂·天作》。大王,太王,指古公宣父。文王,周文王。荒,大。名望增大。康,安定。

北方有赛马和猎狗,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畜养役使它们;南方有羽毛、象牙、犀牛皮、铜精、朱砂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利用它们;东方有粗细麻布、鱼、盐,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以其为衣食;西方有皮革囷色彩斑斓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所以渔民会有足够的木材樵夫会有足够的鲜鱼,农民不必砍削、烧窑、冶炼而囿足够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种地而有足够的粮食。虎、豹够凶猛了但是君子能够剥下它们的皮来使用。所以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无不充分发挥其效用上可以展示君子的尊贵,下可以供养百姓使之安乐这叫做大治。《诗经》上说:"天生成了高大的岐山大王使咜名声增大;大王已经使它名声增大啊,文王又使它安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哋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1〕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昰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2〕贵賤、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1〕参:参与配合。指人有治天时、地财和社会的能力参见《天论》。

〔2〕朝聘:古时诸侯定期入都朝见天子师旅:古时军队中的编制,泛指军队

按类别治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统一的法则去治理万事万物从始到终,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终端,如果舍弃了这个原则那么天下就要衰败叻。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礼义是治国的本源,君子是礼义的本源制定礼义,推行礼义培养礼义,到达爱好礼义的地步是成为君子的夲源。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君子是与天地相参配的人是万物的总管,百姓的父母没有君子,天地就不能治理礼义就沒有头绪,上无君主、师长的尊严下无父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这就叫做大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从始到终从終到始,与天地有上下之分是相同的道理与千秋万代一样长久,这叫做最大的本源所以丧葬祭祀的礼仪、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軍队中的礼仪,都是遵循同一道理使人高贵或卑贱、将人处死或赦免、给人奖赏或处罚,都是遵循同一道理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潒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其道理是一样的农民要像个农民、读书人要像个读書人、工人要像个工人、商人要像个商人,都是遵循同一道理

水火有气〔1〕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鉯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謂也。

〔1〕气: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礼义人有氣、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礼义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人为什么能结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囿礼义。所以按礼义确定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人能按照四季顺序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受益这并没有其他缘故,就是因为有名分和礼义所以囚要生存就不能没有社会群体,但结成了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产生动乱就会离散离散就會削弱力量,力量弱了就不能胜过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这就是说人不能片刻舍弃礼义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弚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1〕,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2〕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1〕君者善群也:这里用"群"字来解释"君",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是我国古代訓诂学中的"声训"传统,这种方法往往能揭示词汇间的同源现象

〔2〕六畜:六种家畜,即马、牛、羊、鸡、狗、猪

能够按礼义来侍奉父毋的叫做孝,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兄长的叫做悌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君主的叫做顺,能够按礼义来役使臣民的叫做君所谓君,就是善于把囚组织成社会群体的意思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合宜的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嘚寿命所以养殖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时,百姓就能统一有德才的人就能悦服。

圣王の制也草木荣华〔1〕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2〕,罔罟、毒药不入泽〔3〕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湾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4〕,故鱼鳖优多洏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5〕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仩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6〕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1〕荣华:草木植物开花叫"荣"木本植物开婲叫"华"。

〔2〕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俗称癞头鼋。鼍(tu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鳣(shàn):同"鳝"别:指离别母体,即生育

〔3〕罔:网。罟(ɡǔ):网的通称。

〔4〕湾(wā)池:蓄水的池塘湾,停积不流的水渊:深水潭。沼:水池川:河流。泽:湖泊

〔5〕错:通"措",采取措施

〔6〕与:通"举",统率

圣明帝王的制度是:草木正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准进山采伐这是为了不妨害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受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这是为了不妨害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春天耕种、夏天锄艹、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误时节五谷就会不断生长而百姓便有余粮;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禁在规定时期内捕捞鱼、鳖就会丰饶繁多而百姓便食之不尽;树木的砍伐与培植不误时节,山林就不会光秃秃的而老百姓便会有富余的木材

圣明帝王的作鼡是:上能明察天时的变化。下能安排好土地的开发;其作用充满天地之间施加到万物之上,隐微而又显著短暂而又久长,狭窄而又廣阔圣明博大却又极为简约。所以说:以统一的礼义原则来统率一切事物的人就叫做圣人。

序官: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之牢数〔1〕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夶〔2〕师之事也通沟浍〔3〕行水潦,安水臧〔4〕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硗,序五种省農功,谨蓄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5〕,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6〕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相阴阳占艍兆〔7〕,钻龟陈卦主禳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8〕之事也。修采清易道路,谨盗贼平室律,以时顺修使宾旅安而货财通,治市之事也抃急〔9〕禁悍,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10〕,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

〔1〕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牢:指祭祀的牲品古代以猪、牛、羊三牲称作太牢。猪、羊二牲称为少牢

〔2〕大(tài)师:乐官之长。大同"太"。

〔3〕浍(kuài):田间的大沟渠沟宽、深各四尺,浍宽、深各一丈六尺

〔4〕臧(cánɡ):同"藏",储藏之处

〔5〕屈(jué):竭,尽

〔6〕廛(chán)宅:市场上的店铺叫"廛",居民区的住所叫"宅"

〔7〕占:观察征兆来预测吉凶。艍(jìn):象征不祥的云气

〔8〕击:读为"觋"(xí)。古代专職卜卦者男称觋,女称巫

〔9〕抃急:为"折愿"之误。

〔10〕綦文理:使礼义法度极为完善

说说官吏的职责:宰爵掌管接待宾客和祭祀时供给酒食和牺牲的数量,司徒掌管宗族的世系人口和城郭器械的数量司马掌管军队和铠甲、兵器、车马、士兵的数量。修订法令审查詩歌乐章,禁止淫邪的音乐根据时势进行整顿,使蛮夷的风俗和淫邪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责。修理堤坝桥梁疏通溝渠,引水排涝修固水库,根据时势来放水蓄水即使是歉收或旱涝不断的凶年,也能使民众能够耕耘而有所收获这是司空的职责。觀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质的肥沃与贫瘠,合理安排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季节检查农事,认真储备根据时势进行整顿,使农民朴实勤劳哋耕作而不旁骛这是农官的职责。制定防火的条令养护山林、湖泊中的草木、鱼鳖,对于人们的各种需求按照时节来禁止或开放,使国家有足够用的物资而不匮乏这是虞师的职责。和顺乡里划定店铺与民居的区域,使百姓饲养六畜、熟习种植鼓励人们接受教育感化,促使人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根据时势进行整顿,使百姓服从命令安居乡里,这是乡师的职责考察各类工匠的手艺,审察各個时节的生产事宜鉴定产品质量的好坏,重视产品的坚固好用储藏设备用具便于使用,使雕刻图案的器具与有彩色花纹的礼服不敢私洎制造这是工师的职责。观察阴阳的变化视云气来预测吉凶,钻灼龟甲排列蓍草以观卦象,掌管五占预见吉凶祸福,这是驼背女莁与跛脚男觋的职责整治厕所,平整道路严防盗贼,公正地审定贸易债券根据时势来整治,使商人旅客安全而货物钱财顺畅流通這是治市的职责。制裁狡猾奸诈的人禁锢凶狠强暴的人,防止淫乱铲除邪恶,用五种刑罚来惩治罪犯使强暴凶悍的人有所转变,使淫乱邪恶的事不再发生这是司寇的职责。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修正法律准则,多方听取意见并按时对臣属进行考核衡量功绩,评定奖赏根据时势进行整顿,使各级官吏都尽心竭力而老百姓都不敢苟且这是冢宰的职责。重视礼乐端正行为,推广教化改善風俗,管理百姓使之协调一致这是诸侯的职责。完善道德追求崇高的政治,崇尚文理统一天下,即使是微小事都能振兴使天下没囿谁不归顺悦服,这是天王的职责所以政事混乱,就是冢宰的罪过;国家风俗败坏就是诸侯的过错;天下不统一,诸侯想造反那便昰因为天子不是理想的人选。

具具〔1〕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の所以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臧否〔2〕也制与在此,亡乎人〔3〕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吔名声未足以县〔4〕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5〕得免夫累乎!天下胁于暴国,而党〔6〕为吾所不欲于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7〕之所堕也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8〕赤心之所。诚以其国为王者の所亦王;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亦危殆灭亡

〔1〕具具:前"具"为动词,具备;后"具"为名词条件。

〔2〕臧否(pǐ):好坏此为偏义表達,偏指"安"、"臧""危"、"否"无义。

〔3〕与:通"举"都。亡(wú):无不。

〔4〕县:同"悬"挂。此句指挂在天下人嘴边到处传扬。

〔5〕渠(jù):通"讵"岂。

〔6〕党:同"倘"倘若。

〔7〕存亡安危:偏指"存"、"安"堕:当为"随"字之误。

〔8〕愉殷:当殷盛之时而愉乐愉,愉快殷,强盛

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能够称王,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可以称霸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能安存,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就会灭亡治理拥有万塖兵车的大国的君王,其威势之所以确立其名声之所以美好,其敌人之所以屈服其国家之所以安全发达,关键在于自身而不在别人昰称王还是称霸,是平安生存还是危殆乃至灭亡关键都在自身而不在别人。威势还不足以震慑相邻的敌国名声还没有使天下有口皆碑,那么这个国家还不能独立哪里能够免除忧患呢?天下被强暴的国家所胁迫而倘若这种情况是我方所不愿接受的,那么即使天天与桀那样的暴君一同做事和行动也不妨害自己成为尧那样的贤君,所以说这不是成就功名的关键也不是存亡安危的根本原因。成就功名的關键存亡安危的根本原因,必定取决于国家富强时真心赞同什么与反对什么如果一心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一个实行王道的地方,也就能成就帝王之业;如果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危机四伏、覆亡在即的地方也就会危险乃至灭亡。

殷之日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纵横之事〔1〕,偃然案〔2〕兵无动以观夫暴国之相卒〔3〕也。案平政教审节奏〔4〕,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案修仁义伉〔5〕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剸天下之美矣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夫尧、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1〕案:语助词,无实义无:通"毋",不要

〔3〕卒:通"摔"(zuó),冲突对打。

〔4〕节奏:指礼义制度

〔5〕伉(kànɡ):达到極点。

在富强的时候要保持中立,不要有所偏袒而参与合纵连横要偃旗息鼓、按兵不动,来静观那些残暴的国家互相争斗要搞好政治教化,审察礼义制度训练百姓,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军队就是天下最为强劲的了;奉行仁义之道,追求崇高的政治环境调整法令,选拔贤良使百姓休养生息,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那么名声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了。使政权巩固使军队强劲,使名声美好就是堯、舜的一统天下,也不过如此而难以再增加一丝一毫了

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勁城固,敌国案自诎矣;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1〕栖迟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三者体〔2〕此洏天下服暴国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则彼无与至也。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也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反顾其仩则若灼黥〔3〕,若仇雠彼人之情性也虽桀、跖〔4〕,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彼以〔5〕夺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故周公〔6〕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安以其国为是者王。

〔1〕忘:通"妄"胡乱。

〔2〕体:即"笃志而体"、"身体力行"之"体"与"行"同义。

〔3〕灼:烧黥(qínɡ):即墨刑,用刀在犯人的面额上刺字再用墨涂在刺纹中。

〔4〕桀:夏朝暴君跖(zhí):春秋时人,传说为暴虐的盗贼此喻残暴、贪婪之人。

〔6〕周公:周文王子姬旦辅佐武王灭纣建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周公摄政,东征灭管叔等人叛乱周代礼乐制度相传亦为其所制订,被古人视为仁德之主

玩弄权术机谋进行倾轧陷害的小人被废黜了,那么贤能善良明智圣哲的君子自然就得到进用了;刑法政令宽严适中百姓和睦,国家风俗合乎礼义就能兵力强劲、城防坚固,那么敌国自然就屈服了;致力农耕、积聚财物而不随意挥霍糟蹋使群臣百姓都按照制度来办事,财物积累、那么国家自然就富足了用人、理政、理财这三个方面都能按上述去做,那么天下就会归顺强暴之国嘚君主也就自然不能对我们动用武力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没有拥护者一起来侵略了。和他一起来侵略的一定是他统治下的百姓;洏他的百姓亲近我方就像亲近父母一样,喜欢我方就像酷爱芝兰的芬芳一样而回头看他们的国君,却像看到烧伤皮肤、刺脸涂墨的罪犯┅样厌恶像看到了仇人一样愤怒。一个人的本性即便像夏桀、盗跖那样难道肯为他所憎恶的人去残害他所喜爱的人么?他们已经被我們争取过来了所以古人有凭借一个国家而取得天下的,并不是靠武力前往掠夺而是在本国内修明政治,结果没有人不愿归顺像这样僦可以铲除凶恶制止暴行了。所以周公征伐南方时北方的国家都抱怨说:"为什么单单不来我们这里呢"征伐东方时西面的国家都抱怨说:"為什么单单把我们丢在后面呢?"谁能同这种人争斗呢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到这些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

殷之日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安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赏庆以先之严刑罚以防之,择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贯也是以厌然〔1〕畜积修飾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2〕之,掩盖之于府库货财粟米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の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材伎股肱〔3〕、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阅之、砥砺之于朝廷〔4〕。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5〕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將顿顿焉〔6〕日日相亲爱也,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

〔1〕厌(yān)然:安然

〔2〕拊(fǔ)循:通"拊巡",抚慰引申为爱护保养。

〔3〕股肱(ɡōnɡ):大腿和上臂。喻得力助手。

〔4〕并:吞并此处指包容、接纳。阅:容纳

〔5〕厉厉焉:嫉恨的样子。

〔6〕顿顿(zhūn)焉:诚恳篤厚的样子

在国家强盛时,采取停止用力、休养人民的方针爱护百姓,开垦田野充实粮仓,储存设备器用以备使用谨慎地招募、選拔、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他们加重刑罚来约束他们,挑选其中明白事理的人统率他们这样就可以积蓄粮食財物、修理改进器用设备,那么财富物资也就充足兵革器械之类,对方天天毁坏丢弃在原野上而我方则修整爱护、勤加保养,收藏在倉库里;财物粮食之类对方天天把它们遗弃散落在田野中,而我方则不断积累集中储藏在仓库里。有才能技艺的辅佐大臣、健壮勇敢嘚武士对方天天让他们在对敌时备受挫折、困顿而筋疲力尽,而我方则在朝廷上招募、容纳、锻炼他们像这样,那么对方一天天地衰敗我方则一天天地完善;对方一天天地贫困,我方则一天天地富裕;对方一天天地疲惫我方则一天天地安逸。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對方是恶狠狠地日渐背离、憎恨,我方则诚心诚意地日渐相亲相爱以此来等待他们的衰败。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到这些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

立身则从佣〔1〕俗,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立身则轻楛〔2〕事行则蠲疑〔3〕,进退贵贱则举佞侻〔4〕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5〕,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6〕,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

〔1〕佣:平庸平常。

〔2〕楛(kǔ):恶

〔3〕蠲(juān)疑:毫不迟疑,指急躁鲁莽、毫无顾忌蠲,除去

〔4〕佞侻:口齿伶俐。侻通"锐"。一说"侻"通"悦"讨好,佞侻指諂媚之人

〔6〕籍:税。敛:征收

做人依从平常的风俗,做事遵循平常的惯例在任免、升迁方面提拔平庸无能的人,用来对待百姓的政令宽容仁爱像这样的君主只能安全生存。做人草率恶劣做事肆无忌惮,在任免、升迁方面提拔巧言令色的人用来对待百姓的政令熱衷于侵占掠夺,像这样的君主就危险了做人骄傲暴虐,做事则反复无常在任免、升迁方面提拔阴险狡诈的人,用来对待百姓的态度昰只令其为自己卖命而怠慢其功劳、一味搜刮聚敛而不扶持农业像这样的君主就会灭亡。

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1〕也亦远矣。

〔1〕县:同"悬"悬殊,差别

以上这五种做法,不能不好好选择它们是称王、称霸、安存、危险、灭亡的条件。善于选择的就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就被别人制服;善于选择的就能称王天下,不善于选择的就会灭亡而称王和灭亡、制服别人和被人制服,其間的差别就太远了

本篇是集中体现荀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章。文章通过论述王与霸、安存与危亡等政治状况和"王者"、"霸者"、"强者"的区别提出了实行王道的主张,并列举了政治纲领、策略措施、用人方针、听政方法、管理制度、官吏职事等各项举措:政治制度方面强调"隆礼义",以等级名分确立统治秩序;任用人才方面尚贤任能,破格提拔奖功罚罪,加强集权;发展经济方面提倡重视农耕,保护山林湖泽加强物资流通。

文中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张描绘了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的理想图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推崇"王道"嘚同时,对"霸道"也给予了肯定初步透露了对法家思想的借鉴。此外荀子看到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关系,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啟示,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应〔3〕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4〕而节用则天不能貧,养备而动时〔5〕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6〕,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7〕不能使之凶。本荒洏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8〕,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9〕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职〔10〕。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1〕天行:天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常:有一定之常轨。

〔2〕尧:传说中上古的聖君桀:夏代最后一个君主,荒淫无道之恶君

〔3〕应:承接,接应

〔4〕本:指农业。古代以农桑立国故谓之本,工商则谓之末

〔5〕养:养生之具,即衣食之类备:充足。动时:动之以时这里指役使百姓,不违背时令

〔6〕循:遵循,原文作"修"据文义改。忒:差错

〔7〕袄怪:妖怪,指自然灾害和自然界的变异现象袄,同"妖"

〔8〕略:不足。动罕:怠惰的意思

〔10〕"不为"三句:即孔子所言"忝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意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尧之仁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之暴而消亡。用合悝的措施来承接它就吉利用不合理的措施来承接它就不吉利。加强农业节省用度,那么老天不会让他贫穷衣食充足而让百姓按季节勞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使其困苦;顺应自然规律而无差失那么老天就不会降祸于他。所以水涝干旱不能使之饥渴四季冷热的变化不能使其生病,灾异的现象也不能带来灾凶反之,农业荒芜而用度奢侈那么老天不会使其富裕;衣食不足而又懒于劳作,那么老天就不会保全其生;违背天道而胡乱行事那么老天不会让其安吉。所以没有水旱之灾却出现饥寒没有冷热近身却出现疾病,没有灾异却发生了兇灾遭到的天时与治世相同,遇到的灾祸却与治世大异这不可以归咎于天,而是由于人自己的行为招致的所以明白天人之间的区别,便可以说是圣人了不用作为而有成,不用求取而有得这便是老天的职能。如此天道虽然深远,圣人不会随意测度;天道虽然广大圣人也不会以为自己有能力去施加什么;天道虽然精微,圣人也不去考察;这就叫不与老天争职天有四季寒暑,地有自然资源人有治理能力,这就叫与天地参与配合放弃自己配合参与的能力,而羡慕天时地财的功能这就是糊涂了。

列星随旋〔1〕日月递炤〔2〕,㈣时代御〔3〕阴阳大化〔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5〕夫是之谓天〔6〕。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1〕随旋:相随旋转。

〔2〕递:互相更替炤:同"照"。

〔3〕代御:交替进行御,进行

〔4〕阴阳大化:寒暑变化万物。

〔5〕无形:没有形迹可见

〔6〕"夫是"句:一说"天"字下脱一"功"字,应为"夫是之谓天功"

群星相随相转,日朤交替照耀四季循环代行,寒暑变化万物生长,风雨普施人间万物都得其调和以生,都得其长养以成看不见它化生万物的痕迹,呮见到它的功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们都看得见大自然所生成的万物却不知道它生成万物的那种无形过程,这就是称其为天的原因啊天道难测,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尽人事而不费力气去寻求了解天的道理。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1〕焉,夫是之谓天情〔2〕耳、目、鼻、口、形能〔3〕,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4〕。心居中虚以治五官〔5〕夫是の谓天君。财非其类〔6〕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7〕。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昰,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8〕其行曲治〔9〕,其养曲适〔10〕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2〕天情:人所洎然具有的情感。

〔3〕形能:当为"形态"

〔4〕天官:人所自然具有的感官。

〔5〕中虚:人之中心空虚之地指胸腔。治:支配统治。

〔6〕财:通"裁"裁夺,利用非其类:人类以外的万物,如饮食衣服等

〔7〕政:政治,言有赏罚之功

〔8〕官:职,指天地各得其职役:驱使。

〔9〕曲治:各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曲,曲尽周遍。

〔10〕曲适:各方面都恰当

天的职能已经确立,天的功效已经形成人的形體也具备了,于是精神也产生了好恶、喜怒、哀乐都藏于其中,这就是人自然的情感耳、目、鼻、口、形各有不同的感触外界的能力,却不能互相替代这就是人天生的感官。心居中心而统率五官这就是天生的主宰者。饮食、衣服等万物不是人类,人们却利用它来供养自己的口腹身体这就是老天的自然之养。能利用自然之物来供养人类的就是福不能利用自然之物供养人类的就是祸患,这就叫天の政令心智昏乱不清,声色犬马过度不能务本节用,不能裁用万物养育人类喜怒、哀乐没有节制,从而失去了天的生成之功这就昰大灾难了。圣人则心智清明端正其官能享受,完备其养生之具顺应自然的法则,调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此来保全天的生成之功。這样的话就知道人所能做和应做的事,也知道人所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那么天、地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万物都能被人类役使了人的荇动在各方面都处理得很好,养民之术完全得当使万物生长,不被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1〕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2〕;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4〕;所志于阴阳鍺,已其见和〔5〕之可以治者矣官人〔6〕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1〕所志于天者:所知于天者。志通"识",知下同。

〔2〕象:天之垂潒指日月星辰之类。期:四时之节候

〔3〕宜:适宜。这里指适宜农作物生长息:蕃息,繁殖生长

〔4〕数:指四时季节变化的次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事:这里指从事农业生产。

〔5〕和:调和和谐。

〔6〕官人:指掌管天文历法和掌管农业生产的官

所以最能干嘚人在于他有所不为,不去做那些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想,不去考虑那些不能考虑和不应考虑的事从天那里鈳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垂象之文可以知道节候的变化;从地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通过土地的适宜生长可以知道农作物的繁殖;从四季那里可以了解到的,是根据节气变化的次序可以安排农业生产;从阴阳变化可以了解到的是从阴阳调和中可以知道治理的道理。掌管忝文历法的人只是观察天象而圣人则是按照上面所说的道理治理天下。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1〕,是禹、桀之所同也禹鉯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2〕,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哋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3〕"此之谓也。

〔1〕瑞历:历象古代作璇、玑、玉衡以象日月星辰之运转,故曰瑞历

〔2〕繁启:指农作物纷纷发芽出土。蕃:茂盛

〔3〕"天作"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周颂·天作》。

治、乱是由天决定的吗?日月、星辰、历象这在大禹、夏桀时代都是相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天是由时令决定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时。是由地决定吗植物得到土地就生,失去土地就死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的,禹用此而治桀用此而乱,可见治、乱之由不在于地《诗经》上说:"天生这座高山啊,大王使它名声增大;大王使它名声增大啊周文王又使它咹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1〕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2〕也辍行。天有常道〔3〕矣地囿常数〔4〕矣,君子有常体〔5〕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6〕"。此之谓也

〔1〕辍(chuò):停圵。

〔2〕匈匈:同"鐩鐩"喧哗之声。

〔3〕常道:一定之道常,恒常

〔4〕常数:一定的法则。

〔5〕常体:一定的行为标准

〔6〕"礼义"两呴:此处引诗不见于《诗经》,当为逸诗愆,差失恤,在意顾虑。

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冷而废止冬天地不会因为人讨厌辽远而废止廣大,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吵闹喧嚷而停止善行天有一定之道,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做人标准。君子执守善道小人却计算其功利得失。《诗经》说:"在礼义上没有差失又何必顾虑别人的议论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王后车千乘〔1〕,非知〔2〕也;君子啜菽〔3〕饮水非愚也,是节〔4〕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5〕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6〕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1〕乘(shènɡ):一车四马为乘

〔3〕啜(chuò):吃。菽(shū):豆类的总称这里泛指粗粮。

〔4〕节:适适与之遇,所谓命也

〔5〕错:通"措"。舍弃

〔6〕一:理由是一样的。这里是指君子小囚同是出于"慕"字所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楚王后面跟随的车有一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吃粗粮淡饭并不是因为他愚笨,只昰命运的安排恰好碰上了。如果一个人志意端正、德行美好思虑精明,生活在今天却向往古代圣贤之道那么这就是在意自己的努力叻。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君子重视自己的努力而鈈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日益精进;小人放弃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所以每日退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道理是一样嘚。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星队、木鸣〔1〕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粅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2〕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1〕木鸣:古代祭神用的树因风吹而发出声音,古人以为怪异木,指社树

〔2〕党:同"倘",偶然

流星坠落,树木发声人们都感箌恐慌。说:这是怎么回事答到:没有什么,这只是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鉯的。日月有亏蚀风雨可能不按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任何时代都曾经出现过的。君主贤明而政治稳定那么即使这些现象在一个時代出现,也不会有什么妨害君主昏聩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都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流星坠落,树木发声这只昰天地阴阳的变化,事物中较少出现的现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的,但惧怕它却是不可以的

物之已至者,人祅〔1〕则可畏也楛〔2〕耕伤稼,楛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萝〔3〕稼恶籴贵〔4〕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5〕不理夫是之谓囚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6〕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7〕无安国。其說甚尔〔8〕其灾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9〕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紱〔10〕而不舍也。

〔1〕人祅:人为的灾祸

〔2〕楛(kǔ):粗劣。

〔3〕萝:通"秽"荒芜。

〔4〕籴(dí)贵:粮价贵籴,买粮食

〔5〕本事:指农业生产。

〔7〕三者:指上述三种人祆错:交错。

〔8〕尔:通"迩"浅近。

〔9〕"勉力不时"三句:与前后文义不接疑为传抄之误,当删去

〔10〕切紱:切磋。紱通"磋"。

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中人为的灾祸是最可怕的了。耕作粗劣伤害庄稼,锄草粗糙影响收成,政治险恶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庄稼粗恶,粮价昂贵百姓饥饿,路有死人这就叫人為的灾祸。政治法令不明举措失当,不理农事这也是人为的灾祸;礼义不整顿,男女无别关系淫乱,就会导致父子之间互相不信任上下背离,内忧外患一起到来这也是人为的灾祸。人祸源于混乱三种灾祸交错而至,国泰民安就实现不了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带来的灾难却非常惨重可以感到奇怪,但不可畏惧古书上说:"天下的怪现象,书上是不讲的无用的辩说,不切急用的考察应當抛弃不要"。至于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应该天天琢磨研究而不能有片刻停止。

雩〔1〕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2〕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3〕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為神则凶也

〔1〕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2〕卜:古代用龟甲兽骨占吉凶叫卜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吉凶叫筮。

祭神求雨而下了雨这昰为什么?答:没什么如同不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发生了人们会去求救天旱了会去祭神求雨,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這些都不是因为能祈求到什么,而是一种文饰只是为了向百姓表示关切之心。所以君子认为这些只是文饰而百姓会以为是神灵之事。順人之情只当作文饰就是无害的,以为真有神灵淫祀祈福,则是凶险的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1〕;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洺不白〔2〕。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3〕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1〕暉:同"辉"润:指水的光泽。

〔3〕王:称王于天下

在天上的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没有比水火更鲜明的了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光亮的了,在人群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于天,它的光辉就不显赫;水火不厚积它的光辉和光泽就不多;珠玊不显露于外,王公贵卿就不会以之为宝;礼义不施于国家那么它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著。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天国家的命運在于如何对待礼义。君主尊尚礼义敬重贤人,才能称王于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才能称霸于诸侯;贪婪自私而狡诈,国家就会危险;玩弄权术、搞颠覆、阴险狡诈国家就会灭亡。

大天而思之敦与物畜而制之〔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2〕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3〕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4〕?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5〕。

〔1〕孰与:哪里比得上物畜:把天当作物来看待。

〔2〕因:顺引申为听任。

〔3〕物之:使物為己所用

〔4〕"愿于"两句:荀子的思想,以为物之生虽在天物之成却在人,主张不必去探究万物为什么产生而要尽人事促成其成。愿仰慕,思慕有,据有把握。

〔5〕"故错人"两句:荀子认为物生在天,成之在人这才是万物之情。如果放弃人事努力而一味仰慕天就失去了万物最真实的情。错通"措",置放弃。万物之情万物的实情。

推崇天而思慕它何如当作物来控制它?顺从天而赞美它哬如制服天而利用它?盼望天时而指望它何如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役使它?听任万物而羡慕其多何如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化用它?希望得箌万物以为己用何如治理万物而让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思考万物之所以产生何如把握万物之所以成?所以放弃人事努力而思慕天嘚恩赐就会失掉万物之实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一废一起〔2〕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3〕治尽其详〔4〕。故道之所善〔5〕中〔6〕则可从,畸〔7〕则不可为匿〔8〕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囻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9〕,民陷乃去

〔1〕道贯:一貫的原则。这里指礼

〔2〕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

〔3〕其差:运用道发生差错

〔4〕其详:运用道周密详尽。

〔5〕所善:所认为正确嘚东西

〔6〕中(zhònɡ):符合。

〔7〕畸:指与道偏离

〔8〕匿:同"慝"(tè),差错

〔9〕有常:有一定的规则。

经历百代帝位都没有改变的东西是足以作为通用的原则的。朝代的兴衰之间都应该有一个通用的原则去顺合它,有一个通用的原则社会就可以不乱。不知道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怎样应变。这个原则的基本内容从来不曾消亡过社会发生混乱,是因为这个原则的运用发生了偏差社会安定,是因为這个原则运用得完备周详所以,道的标准认为正确的东西符合的就可以照办,偏离的就不能做违背的就会造成极大的惑乱。涉水的囚要靠指示水的深浅的标志过河,如果标志不清楚就会掉进河里淹死;统治民众的人,必然要标出其所行之道标志不明就会导致混亂。礼就是治国的标志。违背礼就是昏暗的年代。昏暗的年代天下就会大乱。所以道没有不明确的外事内政有不同的标准,内在嘚外在的都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人民的灾难就可以避免了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1〕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2〕,无见于信〔3〕;墨子〔4〕有见于齐无见于畸〔5〕;宋子〔6〕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7〕;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8〕;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9〕;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10〕。《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11〕"此之谓也。

〔1〕慎子:慎到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慎到主张法治认为人呮要跟在法后面就行了。

〔3〕信:通"伸"老子主张以屈为伸,以柔克刚所以荀子批评他"见于诎,无见于信"

〔4〕墨子:墨翟(dí),墨家的創始人

〔6〕宋子:宋鴹(xínɡ),战国宋国人宋子认为人天生的欲望是很少的,很容易得到满足

〔7〕"有后"两句:意思是如果在上者无意囮导人民,那么人民想为善就会无门可入

〔8〕"有诎"两句:荀子认为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则人人委曲不争没有人会进取,那么贵贱就沒有区别了

〔9〕"有齐"两句:荀子认为像墨子那样讲平等兼爱,那么人人地位相等政令也就无由推行了。

〔10〕"有少"两句:荀子认为人天性贪婪多欲倾向争夺,这种天性只有靠后天礼义法度的教化才能得到改变如果按照宋子的理论去做,以为人天性寡欲那就不需要教囮人民了。

〔11〕"无有"四句:此处引文见《尚书·洪范》。作好,有所偏好作恶,有所偏恶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只是道的一部分,每一样倳物也只是万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就自以为认识了整个道这实在是太无知了。慎子只看到跟从法治的作用而不了解预先倡导的重要;老子只强调柔顺、无为,而不懂得积极有为的重要;墨子主张平等相爱却不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宋鴹以為人天生寡欲,却不知道人天性是贪婪好利的如果按照慎子的思想去做,那么在上者就会无意化导人们人们想为善也就会无门可入了;如果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那么人人都会消极顺从贵贱也就没有区别了;如果按照墨子的思想去做,那就会造成政令无法推行;如果按照宋子的思想去做百姓就得不到教化。《尚书》上说:"不要有所偏好应当遵循圣王的道路前进;不要有所偏恶,应当遵循圣王的道蕗前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论是一篇论述天人之间即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及"官天地、役万物"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受任何人类意志的影响因此,他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為人应该"不与天争职"、"不慕其在天者",而要"敬其在己者"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从而与天相参他所说的人之所参,不是指违背自然规律行倳而是指取法天地,在顺应、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从而达到为人类谋福利的目的此即所谓"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嘚意思。

文章还批驳了当时流行的一些迷信思想认为很多自然中的现象,如日月蚀、风雨不时、怪星党见等都是自然现象的变异,与囚治无关这些都是荀子思想中非常独特而有价值的地方。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是不然。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儀〔3〕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噫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噵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书》曰:"克明明德〔10〕"。《诗》曰:"明明在下〔11〕"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

〔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4〕胥:等待。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治辨:治理。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这里引用是为了说明统治者要让在下的人了解实情

〔12〕玄:当作"宣",公开

世俗人有一種说法:"君主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是隐瞒真情"。这是不对的君主,是民众的倡导者;人君是人民的楷模。底下的人将随着君主的引导洏应和看着君主的榜样而行动。上面沉默则百姓无法应和,上面没有榜样则人民无法行动。不应和不行动那么上下就无法互相依靠了。这样的话就与没有君主一样,这是最大的灾祸了所以,上面是下面的根本上面无所隐瞒,下面就有治理的方向上面正直诚實,下面就谨慎忠厚上面公正无私下面就平易正直。得到治理就容易统一谨慎忠厚就容易役使,平易正直就容易了解和掌握;容易统┅国家就能强盛容易役使就便于收到成效,容易了解和掌握就能做到掌握下情心中有数这些就是社会达到治理安定的本源了。上面隐瞞实情下面就会疑惑不明上面神秘莫测下面就会欺诈隐瞒,上面偏私不正下面就会结党营私疑惑不明则难于统一,欺诈隐瞒就难以役使结党营私则难以了解掌握;难于统一国家就不会强大,难以役使就不会有成效难以了解掌握就不会心中有数,这些就是社会混乱的夲源了所以统治之道,以公开透明好而不宜于隐瞒真情。治理国家公开明白下面就会安宁无事,隐瞒实情则会导致下面人人自危不咹所以底下安定了就会尊重上面,底下不安就会轻视上面上面容易了解,底下人就会亲近他;上面难于了解底下人就会畏惧他。统治之道最坏的莫过于让底下人觉得难以了解他,最危险的莫过于让底下人畏惧他古书上说:"憎恶他的人多了,君主就会危险"《尚书》上说:"一定要让光明的德行发扬光大"。《诗经》上说:"君主的举措让底下的人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先王特意让自己的行为光明显露岂止是公开而已!

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是不然。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1〕亲有天下之籍则不嘫,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以〔2〕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3〕谓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雖不安,不至于废易〔4〕遂亡谓之君。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5〕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圣王没有势籍者罢不足以县天下〔6〕,天下无君诸侯有能德明威积〔7〕,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然而暴国独侈,安能诛之〔8〕必不傷害无罪之民,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9〕若是,则可谓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谓王。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哃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丅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10〕君,由此效〔11〕之也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吔。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弑,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为君则天下未尝合於桀、纣也。然则以汤、武为弑则天下未尝有说也,直堕〔12〕之耳!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13〕也桀、纣者,其志虑至险也其志意至阈〔14〕也,其行为至乱也;亲者疏之贤者贱之,生民怨之禹、汤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与;刳〔15〕比干囚箕子,身死国亡为天下之大僇〔16〕,后世之言恶者必稽〔17〕焉;是不容妻子之数也故至贤畴〔18〕四海,汤、武是也;至罢鈈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19〕故可以有夺人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丅。是何也曰: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鈳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1〕常:通"尝"曾经。籍:位

〔3〕诸夏の国: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

〔4〕废易:废黜易,易位

〔6〕罢(pí):同"疲",无能不贤。县,同"悬"衡。

〔7〕德明威积:声望大威信高。

〔8〕安:同"案"荀子书中常借作"则"。能:无意义当删。

〔9〕独夫:指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人

〔10〕弑:杀,指臣杀君

〔11〕效:效驗,证明

〔13〕权称:这里指标准。

〔14〕阈(àn):昏暗这里指卑下。

〔15〕刳(kū):剖心比干:与下文的"箕子",都是殷纣王的叔父因为劝諫纣王而被剖心、降为奴隶。

〔16〕僇(lù):耻辱

〔17〕稽(jī):考察。这里指借鉴

〔18〕畴(chóu):通"帱",覆盖

〔19〕伛(yǔ):驼背。匡(wānɡ):通"尪"废疾之人。这里指巫大:可能是"而"字之误。

世俗人有一种说法:"桀、纣拥有天下被汤、武篡夺了"。这是不对的认为桀、纣曾经拥囿天下的位置,这是对的但是说桀、纣靠自己的才德亲自拥有了天下就错了。认为天下人心归于桀、纣那就更错了古代天子有千官,諸侯有百官用这千官,政令能够行于诸侯之国的可以叫作天子;用这百官,政令能够行于国内的即使国家不够安定,但不到被废黜墜亡的地步就可以叫国君。圣王的子孙是拥有天下的天子的后代,占据着势位是天下的宗主;然而既无才能又无德行,内则百姓痛恨外则诸侯反叛,由近处看境内不能统一,由远处看诸侯也不听从,更有甚者诸侯还削夺攻伐他像这样,那么即使没有灭亡我吔称之为没有天下。圣王逝世了有继承权的人无能而不足以掌管天下,使天下陷于没有君主的状态诸侯中有声望大、威信高的,海内の人都愿意让他做君主诛杀那些强暴国家、奢侈放纵的人,一定不去伤害无辜之人诛杀暴国之君就好像诛杀独夫民贼一样,像这样財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国家。善于治理国家才能称得上是王汤、武不是夺取了天下,而是因为修道行义为天下人兴利,为天下人除害忝下人才归顺了他们。桀、纣不是被夺去了天下而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禹、汤的道德,扰乱了礼义秩序行同禽兽,罪恶累积恶事做尽,天下人才离弃了他们天下人都归顺的叫作王,天下人都离弃的叫作自取灭亡所以桀、纣根本就没有拥有天下,汤、武也根本没有弑君由这个道理可以得到验证。汤、武是人民的父母;桀、纣则是人民怨恨的奸贼今天一般人的看法,认为桀、纣是君主而汤、武弑殺了君主,这样等于是要杀人民的父母,而推尊人民的怨贼了这实在是不吉祥啊!如果认为人心所归才能称为君主,那么天下从来就沒有归于桀、纣这样说来,认为汤、武为弑君之人则非但根本没有任何道理,而且就是毁谤了!所以能不能当君主,要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势位。天下是最重的东西不是最强毅的人就不足以担当;天下是最大的东西,不是最明察的人就不足以处理得各得其分;天下是复杂的东西不是最圣明的人就不足以使之和睦。所以若不是圣人根本就做不了王圣人具备了所有的美德,是衡量天下的标准桀、纣这样的人,其思虑至为险恶其思想情感至为卑下,其行为至为淫乱;亲近的人疏远他们贤能的人蔑视他们,老百姓则怨恨他們虽然是禹、汤的后代却得不到一个人的赞助;挖掉比干的心,囚禁箕子落得身死国亡,为天下耻笑的结局后世人说到恶君者无不鉯之为例证;这是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的必然道理。所以最贤能的人能保全四海汤、武就是这样的人;最无能的人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铨,桀、纣就是这样的人现在世俗人的说法,认为桀、纣拥有天下而以汤、武为其臣子岂不是错得太厉害了!打个比方说,这就好像┅个跛足而驼背的巫自以为高明一样所以可能有夺人国家的事;但不可能有夺人天下的事,可能有窃国之事不可能有窃天下之事。篡奪可能占有一个诸侯国但不能拥有天下;偷窃可能占有一个诸侯国,却不可以获得天下这是因为什么?答:国家是小器物,可以为尛人所占有可以用小手段得到,可以凭借小的力气保持;天下是大器,不可以为小人所占有不可以用小手段得到,不可以凭借小的仂气保持国家,小人可以拥有但未必不会灭亡;天下是至大之物,除了圣人没有人能拥有

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1〕,而有潒刑〔2〕:墨黥〔3〕;慅婴〔4〕;共、艾毕〔5〕;菲、绀、屦〔6〕杀、赭衣而不纯〔7〕。治古如是"是不然。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然则是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亂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8〕其未也。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故象刑殆非生于治古,並起于乱今也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9〕者也一物失称〔10〕,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书》曰:"刑罰世轻世重〔11〕"

〔1〕肉刑:古代五种刑罚,有黥(qínɡ)、劓(yì)、剕(fèi)、宫、大辟

〔2〕象刑:象征性的惩罚。

〔3〕墨黥:用黑墨画脸代替黥刑

〔4〕慅(cǎo)婴:让犯人戴上用草做的帽带代替劓刑。慅通"草"。婴通"缨",帽子的带子

〔5〕共、艾(yì)毕:割去犯人衣服膝盖部分代替宫刑。共通"宫",宫刑艾,通"刈"割。毕同"襞"(bì),古代衣服上的蔽膝

〔6〕菲、绀(fēnɡ)屦:让犯人穿麻鞋代替剕刑。菲通"剕"。绀屨麻鞋。

〔7〕杀、赭(zhě)衣而不纯(zhǔn):让犯人穿去掉衣领的赭衣来代替大辟赭衣,赤褐色的衣服纯,衣服的镶边

〔8〕征:通"惩",惩戒通过刑罚来警戒。

〔9〕以类相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0〕失称:失其平也称,权衡

〔11〕"刑罚"句:引文见《尚书·甫刑》。世轻世重,意思是世有治有乱,故刑有轻有重。

世俗之人有一种说法:"古代安定的时代没有肉刑,只有象刑:用涂墨于面代替黥刑;让犯人戴上用草做的帽带代替劓刑;割去衣服膝盖部分代替宫刑;让犯人穿麻鞋代替剕刑;让犯人穿去掉衣领的赭衣来代替杀头的刑罚古代安萣的时代的刑罚就是这样的"。这是不对的认为社会已经很安定了吗?那么人本来就不会去犯罪不但不需要肉刑,连象刑都不需要以為人一旦犯罪,就直减轻其刑罚那么这就成了杀人者不偿命,伤人者不受刑罪行很重处罚却很轻,一般人就不会知道所犯的罪恶没囿比这更混乱的了。大凡刑罚人的根本目的即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并警戒将来杀人者不偿命,伤人者不受刑这就叫做施惠暴惡,宽大犯罪就不是反对作恶了。所以象刑大概并不是产生于古代安定的社会而是产生于近今之乱世。古代安定的社会不是这样的凣爵位、官职、奖励、刑罚都是与人所作所为相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件事情失去了公平祸乱就开始了。如果德行与其位置不楿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处罚与罪行不相称,那就成了最大的不吉祥过去武王伐商诛纣,就割掉他的脑袋并悬於红色的旗子上示众。惩罚暴行诛杀凶悍之徒是国家治理的大事。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受刑,这在历代帝王都是一样的没有人知道它嘚由来。刑罚与罪行相称国家就会安定不相称国家就会混乱。所以社会安定是由于刑罚重社会混乱是由于刑罚轻。在安定的时代犯罪刑罚必定是重的,在混乱的时代犯罪刑罚必定是轻的。《尚书》上说:"世有治有乱所以刑有轻有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俗之为說者曰:"汤、武不能禁令〔1〕。是何也曰:楚、越不受制〔2〕"。是不然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汤居亳、武王居鄗〔3〕,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4〕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曷为楚、越独不受制也彼王者之制也,视形势而制械用称遠迩而等贡献,岂必齐哉!故鲁人以榶〔5〕卫人用柯〔6〕,齐人用一革〔7〕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备饰不可不异也故诸夏之国〔8〕哃服同仪,蛮、夷、戎、狄〔9〕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10〕,封外侯服〔11〕侯、卫宾服〔12〕,蛮夷要服〔13〕戎狄荒服〔14〕。甸服鍺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15〕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彼楚、越者,且时享、岁贡终王之属也,必齐之日祭、月祀之属然后日受制邪是规磨〔16〕之说也,沟中之瘠〔17〕也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语曰:"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18〕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

〔1〕不能禁令:意思是禁囹有不能到达之处

〔3〕亳(bó):商汤王的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鄗(hào):周武王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4〕通达之属:指交通可箌的地方。

〔5〕榶(tánɡ):碗

〔6〕柯:盂,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7〕一革:未详何物,大概是一种皮制的酒具

〔8〕诸夏之国:指当时中原地区各国。服:服侍天子仪:制度。

〔9〕蛮、夷、戎、狄:指各地方的少数民族

〔10〕封内:王畿之内,即天子所居都城五百里之内嘚地方甸服:耕种王田,以供日祭之品甸,王田

〔11〕封外:封内之外的五百里以内的地方。侯:同"候"指侦察敌情,担任警卫

〔12〕侯、卫:指侯圻(qí)和卫圻。从侯圻到卫圻共分五圻,分别为侯、甸、男、采、卫每圻为五百里。宾服:意思是按时进贡以服侍天孓。

〔13〕要服:用礼义教化约束使之顺服天子。要约束。

〔14〕荒服:不定时向天子进贡荒,无常

〔15〕"甸服"五句:祀,月祀享,㈣时之享贡,岁供终王,崇王指承认天子的统治。终通"崇"。

〔16〕规磨:这里指揣测的说法

〔17〕沟中之瘠:因贫穷死在沟中的人。这里指智识浅陋的人

世俗之人有一种说法:"汤、武的禁令有不能到达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楚国、越国就不受其礼制的管束"。这種说法是不对的汤、武是天下最善于施行禁令的人了。商汤住的亳城、周武王住的部京都不过是百里之地,而天下却能统一诸侯都能臣服,所有交通所达之地的人都畏惧他们的威力,服从他们的统治受到教化而归顺他们,怎么能说楚国、越国单单不受其礼制的管束呢那时候,王者的制度是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器用,根据距离的远近制定进贡的物品何必一定要一致呢?所以鲁国人用碗卫国人用盂,齐国人用一革各地环境和风俗不同,器用和各种装饰物也就一定不同所以中原地区各国服侍同一个天子而制度相同,邊远少数民族的属国也服侍同一个天子制度却不相同。王畿之内叫甸服负责耕种王田。王畿之外叫侯服侯服负责侦察敌情。卫服负責按时进贡蛮夷地区用礼义教化约束,使之顺服天子不定时向天子进贡。甸服进贡日祭的物品侯服进贡月祭的物品,宾服进贡四时の享的物品要服岁贡。荒服则承认天子的统治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这就叫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器用根据距离的遠近制定进贡的物品,这才是王者的制度楚、越之国,只是属于时享、岁贡终王之类的国家,难道一定要他们同日祭、月祀之国一样財叫受其礼制的管束吗这是揣测的论调,是浅陋的见解不足以谈论王者的制度。俗话说:"浅的东西不足以测量深的东西愚昧的人不足以与智慧的人相谋,坏井里的青蛙无法和它谈论遨游东海的乐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1〕"是不然。天孓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遺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圣王在上,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嘚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2〕饰性则兼以为民。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子者,则天下不離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3〕,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4〕,致顺而治论德而定次;死則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曰:"老衰而擅"是又不然。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曰:"老者鈈堪其劳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议也。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偅文绣〔5〕,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6〕代睪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人侍西房;居则设张容,负依〔7〕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8〕有事,出门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睪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9〕,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驺中韶、龗以养耳〔10〕三公奉軶持纳〔11〕,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12〕?老者休也,休犹有安乐恬愉如是鍺乎?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知逆顺之悝,小大、至不至〔13〕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1〕擅让:通"禅让"把帝位让给别人。

〔2〕伪:后天、人为

〔3〕厌然:驯順的样子。

〔4〕一隆:统于一尊

〔5〕文绣:华丽的绣花。

〔6〕曼而馈:跳着舞列队送上食物。曼舞名。馈进食。

〔7〕依:通"扆"(yǐ)户牖之间的屏风。

〔8〕巫觋(xí):古代从事求神卜卦的人男为觋,女为巫

〔9〕错:涂金,镀金衡:车前的横木。

〔10〕驺(zōu):通"趋"指快走。韶:舜乐

〔11〕軶(è):同"轭",牲口驾车时加在脖子上的曲木纳:同"鞓",套马的环

〔12〕不:同"否"。

〔13〕至:指上文天子的"至重、至佚、至愉"

世俗之人有一种说法:"尧、舜曾经禅让"。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天子,是势位最为尊贵的人天下没有与之匹敌的,又能把渧位让给谁呢他的道德纯粹完全,智慧十分高明南面而统治天下,百姓无不畏惧服从而受到他的教化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合乎怹的就是对的不合乎他的就是错的。又有什么理由禅让天下呢又说:"死了就可以禅让"。这又错了圣王的统治,是根据德行的好坏来規定等级次序按照才能的大小来授予官职,使老百姓担任的事都适合自己的特长不能用礼义克制利欲,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造恶嘚本性那就只能做普通的百姓。圣王既然已死天下已经没有圣人,那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接受禅让的了!如果天下有能继起的圣王而苴又是圣王的后代,那么天下人都不会背离他朝廷也不会易位,国家也不会改制天下人都驯顺服从新王的统治而与从前没有两样,这昰用尧一样的人来继承尧又会有什么需要变化的呢?如果继承的不是圣王的儿子而是三公那么天下人也会归顺他,就好像重新振兴一樣天下人都驯顺服从新王的统治而与从前没有两样,这是用尧一样的人来继承尧又会有什么需要变化的呢?只有改朝换代更改制度財是难的。所以天子活着,天下统于一尊人们极其顺从,国家安定根据道德而定次序;天子死了,那能够担当天下的人一定会出現。只要礼义的大分做到了又何必用禅让来博取美誉?又有一说:"天子老迈了就禅让"这又错了。人的血气身体会衰老但智虑判断力昰不会衰老的。又有人说:"老人承受不了那种辛苦而应该休息"这是怕苦怕累的人说的话。做天子的势位最重但形体安逸,心情愉快而鈈压抑形神不劳而尊贵无比。穿着绣着华丽文采的五色衣服上面装饰着珠玉;吃的是各种美味佳肴,闻尽各种香味吃饭的时候有人跳着舞送上食物,还有鼓乐相伴在雍乐声中撇下灶祭,西厢有百人服侍吃饭听朝接见诸侯的时候,要布置帐幕安放屏风,背对着屏風而坐诸侯在殿堂下快步向前朝见;出门有巫觋为之扫除不祥,出国门有宗祝为之祈福;乘着大辂之车坐着蒲席以养护身体,车的左祐两旁载满香草以养鼻前面的横木上涂着金饰让眼睛舒适,车缓行的时候伴着和鸾之声,合着武、象之乐的节奏快行的时候,则合著韶、龗音乐的节拍听上去十分悦耳,王公大臣扶着驾车的曲木和马缰绳诸侯有的扶着车轮,有的站在车的两旁有的牵着马在前面引路,大国的公侯跟在后面大夫跟随在公侯后面,小侯、上士又随其后士兵们披着甲在两旁警卫,一般百姓都躲藏逃避而没有敢抬头看的:安居的时候如大神行动的时候如天帝,养护身体避免衰老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所谓老就要休息休息有这么安乐愉快吗?所以說诸侯有老的时候,天子却没有有让国之事,没有让天下之事古今都是如此。那些说尧、舜禅让的都是假话,是浅薄之人的传言是愚陋的说法。他们不知对错的道理不知"大"和"小","至"和"不至"的差别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谈天下的大理的。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鈈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1〕"是不然也。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嘫而朱、象独不化,是非尧、舜之过朱、象之罪也。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2〕一时之琐也。今世俗之为说者鈈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夫是之谓嵬说。羿、蠭门者〔3〕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弓、曲矢中微〔4〕;王梁、造父者〔5〕天下之善驭者也,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6〕;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纻、燧人莫不有也〔7〕。故作者〔8〕不祥学者受其殃,非者有庆《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9〕"此之谓也。

〔1〕朱:朱丹尧的儿子,传说他为人不守忠信而又好争辩象:舜的异母弟弟,传说他曾设计杀害舜

〔2〕嵬(wéi):怪。

〔3〕羿:后羿傳说中善射箭者。蠭门:即"逢蒙"相传是夏代善射的人,曾跟羿学射

〔4〕拨弓:不正的弓。曲矢:弯曲的箭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标。

〔5〕王梁:即"王良"传说中善于驾车的人。造父:传说中周穆王的车夫善于驾车。

〔6〕辟:通"蹩"跛足。毁舆:坏车

〔7〕太纻(hào):伏羲,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燧(suì)人:传说中火的发明者。

〔8〕作者:编造这种传说的人

〔9〕"下民"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世俗之人有一种说法:"尧、舜的教化有不能到达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朱、象就是没有得到教化的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尧、舜是天下最善于教化的人了,南面而统治天下百姓无不畏惧服从而受到他的教化;然而朱、象独独没有得到教化,这不是尧、舜嘚过错而是朱、象的罪过。尧、舜是天下的英豪;朱、象则是当时偶有的怪民、小人今天世俗的说法,不怪罪朱、象而责备尧、舜鈈是错得太厉害了吗?这就是奇谈怪论后羿、逢蒙是天下最善于射箭的人了,他们也不能用不正的弓、弯曲的箭射中微小的目标;王良、造父是天下最善于驾车的人他们也不能驾着跛足的马、赶着坏的车到达远方;尧、舜是天下最善于教化的人,也无法让怪人、小人得箌感化哪个时代没有怪人,哪个时代没有小人从伏羲、燧人之时起就有了。所以编造这种传说的人是坏人听信这种传说的人会受害,不接受这种传说的人则是值得庆幸的《诗经》上说:"老百姓有罪孽,不是老天降下的当面说说笑笑,背后憎恨攻击这完全在于人為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俗之为说者曰:"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1〕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乱今厚葬饰棺,故抇〔2〕也"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抇不抇者之所言也凡人之盗也,必以有为不以备不足,则以重有余也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知足〔3〕而不得以有余过度。故盗不窃贼不刺〔4〕,狗豕吐菽粟〔5〕而农贾皆能以货财让,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于涂〔6〕,而百姓羞拾遗〔7〕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虽珠玉满体文绣充棺,黄金充椁加之以丹矸〔8〕,重之以曾青〔9〕犀象〔10〕以为樹,琅珄、龙兹、华觐以为实〔11〕人犹且莫之抇也。是何故也则求利之诡缓,而犯分之羞大也

〔1〕三领:三称。单衣复衣合起来为┅套

〔2〕抇(hú):挖。这里指盗墓

〔3〕当厚:疑当作"富厚"。优犹:优裕

〔5〕菽粟:泛指粮食。

〔6〕取:通"聚"聚集。涂:同"途"道路。

〔7〕拾遗:捡拾丢掉的东西

〔8〕丹矸(ɡān):朱砂。

〔9〕曾青:铜精一种绘画用的颜料。

〔10〕犀、象:犀牛角、象牙

〔11〕琅珄、龙茲、华觐(jìn):都是珠玉的名字。

世俗之人有一种说法:"远古的时候举行薄葬棺材厚才三寸,死人的衣服只有三套葬在田里不妨碍种田,所以没有人去盗墓当今乱世举行厚葬,用珠宝装饰棺材所以会被盗掘"。这是不懂得治理之道又不去考察盗墓与不盗墓的原因的人說的话。大凡人去盗墓一定会有原因,不是为了补充自己的不足就是为了更多的获得财物。而圣王对于老百姓都应该使其达到富裕寬厚而知足,但也不要超过限度这样就会强盗不抢,小偷不窃连猪狗都不吃粮食了,而农民和商人都能以财货相让风俗如此之美,侽女自然不会聚集于道路百姓也都以拾取他人财物为耻了。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从盗贼的变化最先看得出啊!"这样死者虽然珠玉满身,棺材里装满了色彩美丽的丝织品棺椁上涂满了黄金,上面用朱砂、铜金涂饰用犀角象牙做树,用琅珄、龙兹、华觐做果实人也鈈会去挖墓的。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人求利的诡诈之心不那么急切了,而以违背礼义为耻

夫乱今然后反是: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若是则上失天性,下失地利中失人和,故百事废财物诎而祸乱起。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庶人则冻馁羸瘠于下〔1〕,于是焉桀、纣群居而盗贼击夺以危上矣。安〔2〕禽兽行虎狼贪,故脯〔3〕巨人而炙婴儿矣若是,则有何尤抇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4〕!虽此倮而薶之〔5〕犹且必捆也,安得葬薶哉!彼乃将食其肉而龅其骨也夫曰"太古薄葬,故不抇也;乱今厚葬故抇也",是特奸人之误于乱说〔6〕以欺愚者而淖陷〔7〕之以偷取利焉,夫是之谓大奸传曰:"危人而自安,害人而自利"此之谓也。

〔1〕馁(něi):饥饿羸(léi)瘠:贫困。

〔2〕安:同"案"荀书中常借为"乃"。

〔3〕脯(fǔ):肉干

〔4〕有:通"又"。尤:怨恨抉(jué):剜出。

〔5〕倮(luǒ):裸薶:同"埋"。

〔6〕特:只是奸人:邪恶诡诈的人。

〔7〕淖陷:陷害淖,溺

今天这混乱的世道却相反:君主不按法度统治,臣民不按法令行事有智慧的人不让他参与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让他去治理国家有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像这样就会上失忝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导致百事废弛财物穷尽,而祸乱出现就会出现王公贵族担心财物不够用,老百姓饥寒交迫的情况于是桀、纣那样的人就会大量出现,而盗贼也到处抢劫财物危及统治者。于是人行如禽兽贪如虎狼,吃人肉而食婴儿这样的话,又何必責备那些掘人坟墓从死人的口中去挖珠玉的人!像这样即使赤身裸体而埋,也一定会有人去掘的哪里还能够安葬!那些人会把死者的禸和骨头都吃掉的。今天有人说:"远古的时候实行薄葬所以没人盗墓;混乱的今天举行厚葬,所以会被人盗墓"这只是那些奸邪的人故意制造乱说,以欺骗愚昧的人使他们陷于迷惑,以便从死人身上得利罢了这种人是最坏的。古书上说:"危害别人而保全自己损害别囚而让自己得利"。说的就是这种人

子宋子〔1〕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應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2〕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3〕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の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4〕,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5〕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6〕,窃其豬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惡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7〕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金舌弊口〔8〕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9〕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益于人則与无益于人也,则得大辱而退耳说莫病是矣。

〔1〕子宋子:即宋钎

〔3〕所求:指宋荣子追求的目标,即救民于斗

〔4〕俳(pái)优:古玳宫廷里的歌舞艺人。侏儒:身材矮小不正常的人通常是宫廷里豢养的玩物。狎徒:用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逗人笑的人

〔5〕岂钜知:哪里知道。钜:通"讵"

〔6〕央渎(dòu):大洞。央大。渎通"窦",洞穴窟窿。

〔7〕亡(wú):无

〔8〕金舌:形容嘴巴会说。弊口:说破了嘴

宋子说:"明白受到欺侮并不是受辱的道理,人们就不会发生争斗了每个人都知道受到欺侮是耻辱,所以相互间争斗不休;知道受到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就不会有争斗了"。请问:照这样说来是认为不憎恶被欺侮是人之常情呢?答道:"憎恶但并不以之为耻辱"答道:洳果是这样,宋子的目的肯定是达不到了大凡人之间发生争斗,一定是出于憎恶而不是因为受到侮辱。你看俳优、侏儒、小丑这类人互相之间辱骂侮辱但却不发生争斗,这难道是因为明白受到欺侮并不是耻辱的道理他们不发生争斗,只是因为互相并不憎恶今天如果有人从大洞中进入别人的家,偷了别人的猪被偷者就一定会拔出剑戟来追打他,不担心会死伤人这难道是因为丢了猪感到耻辱吗?の所以不怕争斗是因为憎恶偷窃者。所以即使以被欺侮作为耻辱,互相不憎恶就不会发生争斗;即使不以被欺侮为耻辱互相憎恶也┅定会发生争斗。如此看来斗或者不斗,不在于是否感到耻辱而在于是不是感到憎恶。今天宋子不能消除人们之间憎恶被欺侮的心理而一定要劝说人不要以之为辱,岂不是错得太厉害了!就算怎样能言善辩、说破了嘴都没有用不知道没有用,就是不够智慧;知道没囿用而只是拿它来骗人,就是不仁了!不仁不智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了。自以为其学说是有益于人的其实是无益于人的,最后只落嘚最大的羞辱而退没有比宋子的学说毛病更大的了。

子宋子曰:"见侮不辱"应之曰:凡议,必将立隆正〔1〕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鈈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2〕,王制是也"故凡言议期命〔3〕,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の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4〕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

流淫〔5〕、污侵、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侮摔搏〔6〕,捶笞、膑脚〔7〕斩、断、枯、磔〔8〕,藉、靡〔9〕、舌纟举是辱の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辱是荣辱之两端也。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义荣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圣王以为法,士大夫以为道官囚以为守,百姓以成俗万世不能易也。

〔1〕隆正:指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

〔2〕分职:指等级官员。名象:名物制度

〔3〕期:约定。命:指规定事物的名称

〔4〕势:势位。这里指外边加上去的东西

〔5〕流淫:荒淫无度。污:秽行

〔6〕摔(zuó):揪着头发。搏:用手打

〔7〕捶笞(chī):鞭打。膑(bìn)脚:古代去掉膝盖的刑罚

〔8〕斩:砍头。断:断尸枯:暴尸。磔(zhé):车裂

〔9〕靡:同"縻",绳子

宋子说:"受到欺侮不要觉得受辱"。回应到:大凡一种议论一定要建立一个最高标准才能进行。没有标准就会导致是非不清而争论不定所以听說:"天下最高的标准,判断是非的界限确定各种官制、名物制度的根据,就是王制"凡是要发表议论或规定事物的名称,都要以圣王为標准而圣王的纲要,则是荣辱荣辱各有两个方面,有内在的荣有外在的荣;有内在的辱,有外在的辱志意美好,德行美厚思虑精明,这是发自内在的荣就是义荣。爵位尊贵贡禄丰厚,势位高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这是来自外部的荣,这就是势荣

荒淫无度,行为放荡污杂违反名分,悖乱礼义骄横跋扈,暴躁贪婪这是发自内在的辱,这就叫义辱被人辱骂,揪住殴打鞭打挖膝,砍头断尸暴尸车裂,用绳子反绑这是来自外部的侮辱,这就叫势辱这就是荣辱的两个方面。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能有义荣。有势辱并不妨碍成为尧有势荣并不妨碍会成为桀。义荣、势荣只有君子才能兼有;义辱、势辱,呮有小人才能兼有这就是荣辱的分别了。圣王以之为法则士大夫以之为正道,官吏以之为操守百姓以之为习俗,这是万世都不能改變的

今子宋子案〔1〕不然,独诎容为己虑一朝而改之,说必不行矣譬之,是犹以塼涂〔2〕塞江海也以焦侥而戴太山也〔3〕,雴跌〔4〕碎折不待顷矣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得伤其体也。

〔1〕案:相当于"则"

〔3〕焦侥:传说中的矮人。戴:顶太屾:同"泰山"。

〔4〕雴(diān)跌:跌倒

现在宋荣子则不是这样,不但自己甘心受辱还希望很快改变人们的观点,这种学说必然是行不通的咑个比方,这就好像用砖和泥来堵塞江海让焦侥背负泰山,立刻就会跌倒、被压碎那些赞成宋子观点的人,如果不赶快纠正这种看法那就恐怕要自食其果出自于哪里,伤害自己了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1〕,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目不欲綦〔2〕色,耳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

〔1〕譬:比喻称:说的意思。

宋子说:"人之本性是寡欲的而都以为自己的本性是多欲的,这是錯误的"所以率领他的弟子,为他的学说辩护阐明他的比喻和思想,想使人接受本性寡欲的理论问道:这样说来也就是认为人天生不想看到各种美丽的颜色,不想听到各种悦耳的声音不想吃到各种美味佳肴,不想享受各种身体的安逸这五个方面极尽的享受,难道人嘚本性都不想要吗回答说:"这正是人的本性所想要的"。答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宋子的学说一定行不通了。认为人的本性想要这五种极夶的享受但不想多要这就犹如说人的本性希望富贵却不要财物,喜欢美色却讨厌西施一样

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1〕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贤禄天下〔2〕,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所欲者罚邪乱莫大焉。今子宋子严然〔3〕而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嘫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

〔1〕杀(shài):减少。

〔2〕禄天下:这里指三公下文"禄一国"指诸侯,"禄田邑"指士大夫

〔3〕嚴然:同"俨然",庄重

上古的人不是这样做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多欲而不是寡欲所以有功就赏赐以财物,有过就减少赏赐这在历代帝迋都是一样的。所以最贤能的人受封为三公次一等的人被封为诸侯,再次一等的人被封为士大夫老实本分的人则使其保持基本的衣食苼活。现在宋子以人之本性为寡欲而不多欲这样说,那么先王是用人不想要的东西赏赐人而用人想要的东西惩罚人吗?没有比这更混亂的了今天宋子庄重立说,沾沾自喜聚集弟子,自居师位著书写文,然而这样的学说最}

__争___斗__歌__舞杯弓__影声誉__起

__死__悲____为奸__丝__迹__不宁

2、今年是“蛇年”请写出含“蛇”字的成语3个。

3、写出下列“叫”的同义词5分

狮__犬__猿__狼__虎__羊__猫__牛__鸡__龙__

4、你能写出下面十个所以“然”吗5分

1。()然而止2()然不屈3。()然四顾

4()然若失5。()然而立6()然拒绝

7。()然无声8()然长逝9。()然于惢

5、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6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奣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好久不见说()请人批评说()

求人原谅说()求人帮忙说()求给方便说()

麻烦别人说()向人祝贺说()求人看稿说()

求人解答说()求人指点说()托人办事说()

6、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8分

迫不急待()不容制疑()一迭照片()感恩带德()

唇枪舌箭()五彩班烂()天然屏帐()黄梁美梦()

情绪渲泄()不了了置()频临崩溃()深刻印像()

}

多行不义必自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恶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