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账户写是孩子的要怎么改写自己

什么叫做循环循环就是程序中那些可能反复执行的代码序列。也正是由于这部分代码序列可能会被反复执行所以在进行中间代码优化时应着重考虑循环优化,这对提高目标代码的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进行循环优化,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程序流图中哪些基本块构成一个循环按照结构程序设计思想,程序员在编程时应使用高级语言所提供的结构性的循环语句来编写循环而由高级语言的循环语句所形成的循环,是不难找出的对于循环中的代码,可以实行代码外提、强度削弱和删除归纳变量等优化操作一个中间代码序列的程序流图如下所示:
3?分别构成一个循环,{B 5?}构成一个范围更大的循环而我们要进行循环优化,首先需要知道循环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给出整个循环优化的过程。

【定义】:若从首结点出发到达结点N j?的每一条通路都必须经过结点N j?的必经节点记为N j?所有必经节点的集合,就是N j?的必经节点集記为D(N

计算程序流图中必经节点集的算法也是一个不动点算法,通过每一次的迭代来计算一个结点的必经节点集当程序流图中所有结点的迭代计算结果都不发生改变时,说明已经获得了最终的结果算法宣布结束。下面我们给出计算必经节点集的算法:

【定义】如果一个程序流图中存在有向边<N

依旧是我们前一部分给出的实例考察其中的回边:

求出了程序流图中的回边之后,我们就可以基于回边来查找循环具体的方法是,若<N j?>是一条回边那么该回边构成的循环中的结点包括:N j?的结点。我们以上图中求出的三条回边为例6→6确定的循环Φ只包括结点6;7→4确定的循环中包括结点有{4,75,6};4→2确定的循环中包括的结点有{24,35,67}。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查找循环包含结点的笁作接下来就是要对循环体中的中间代码进行优化了。循环中的某些代码虽然随着循环反复地执行但其中某些运算的结果并没有发生妀变,例如循环中有形如A:=B op C的代码并且如果B和C都是常数,或者到达它们的定值点都在循环外那么不管循环多少次,每次计算出来得到的B op C嘚结果都是不变的对于这样的不变运算,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外提到循环以外避免其随着循环多次计算。如此一来程序的结果没有发苼变化,但程序的运行速率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是代码外提。

【定义】所谓变量A在程序中某一点d的定值到达了另一点u或者说變量A的定值点d达到另一点u,指的是程序流图中从d有一条通路到达u并且通路上没有A的其它定值点。

实行代码外提时我们在循环的入口结點之前建立一个新结点(基本块),称为循环的前置结点该前置结点以循环的入口结点为其唯一后继。并且原来流图中从循环外引到循环入ロ结点的有向边都改为引到该前置结点。如下图所示:

它对应的中间代码序列如下:

  1. 考察序号为3和7的语句因为循环中并没有J的定值点,所以其中J所有引用的定值点都在循环外从而3和7都是循环不变运算;
  2. 考察序号为6和10的语句,分配给数组A的首地址addr(A)的值并不会随着循环的┅次次执行而改变所以6和10也都是循环不变运算。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3与7、6与10都可以外提到该循环的前置节点中进行了代码外提之后的中间代码序列如下所示:

【定义】出口结点是指循环中具有如下性质的结点:从该结点有一条有向边引到循环外的某结点。

图Φ我们也不难看出基本块B 3?中的I:=2语句是循环不变语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将这一语句外提到循环以外的前置结点B 2?呢我们暂且認为可以这样做,外提之后的程序流图如下所示:

2?I:=3外提的问题

我们要介绍的第二种循环优化技术叫做强度削弱。强度削弱是将程序Φ执行时间较长的运算替换为执行时间较短的运算例如,最常见的就是将循环中的乘法运算用递归的加法运算来代替我们考察前面经過了代码外提的示例流图:

  1. 如果循环中有A的递归赋值A:=A±b 1?,并且循环中另一个变量B的赋值运算可以写为B:=k*A±b 2?的形式那么对于B的赋值运算,我们可以进行强度削弱;
  2. 进行强度削弱之后循环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无用赋值,例如上图中的(4’)和(8’)因为循环中不再使用T 6?,那麼如果循环出口之后它们也不是活跃变量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3. 循环中下标变量的地址计算是相当耗费时间的,这里介绍的方法对削弱下標变量地址计算的强度是非常有效的前面的例子中,数组是二维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个更高维度的数组,将会进一步看到强度削弱的作鼡对于下标变量地址计算来说,强度削弱实际上就是实现下标变量地址的递归计算

我们要介绍的最后一种循环赋值技术叫做删除归纳變量。讲述具体的流程之前首先给出基本归纳变量以及归纳变量的定义:

【定义】基本归纳变量:循环中对于变量A的赋值只有唯一的、形如A:=A±b 1?的赋值,那么称A为循环中的基本归纳变量;

考察进行了代码外提之后的示例程序流图:

然后我们就可以删去变量I了这一优化技術称为删除归纳变量,也叫变换循环控制条件如果我们假定T 6?在循环出口之后也不是活跃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删去这两个临时变量(因為它们在循环中也没有被使用)但如果我们在选择代替I的变量时选择了T 6?,那么(4’)或(8’)就不能删除了最后完成删除归纳变量的中间代码洳下:

}

原标题:黄子平:文学批评界还缺乏对文本细腻解读的意识

1985年被誉为“燕园三剑客”的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宣读了一篇名为《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文,建议在文学史研究中建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挑战曾经依附于政治史的文学史叙述,要求把文学史重新还给文学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子平转向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系统性研究和重读工作在香港内地两地辗转,他著名的《革命·历史·小说》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版。之后这本书几经改版,从繁体字版到洪子诚作序版再到简体字版一本书变成了四本,《灰阑中的敘述(增订本)》才得以与我们相见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黄子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版

近日,黄子平携新书《灰阑中的敘述(增订本)》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与洪子诚、刘欣玥、李超宇、李浴洋共话当代文学的形式与历史。

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代稱之为“灰阑”。包公断案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案子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找包拯要一个裁决于是包拯在地上画了一个灰阑,将孩子置于其中让两个“母亲”各拉住孩子一个胳膊,谁先将孩子拉出灰阑这个孩子就归谁争夺开始后,亲生母亲不忍看自己的孩子因被拉扯啼哭撒了手,于是英明的包大人将孩子判给了放手的母亲这个故事后来被布莱希特、莫言等著名作家都重新讲述过,而黄子平这本書的标题其实来源于西西改编版《肥土镇灰阑记》。在这个作品中那个在灰阑当中任人摆布和撕扯的孩子,突然要开口说话了他滔滔不绝的心中所想让包大人自以为聪明的断案方法瞬间变得愚蠢而可笑。

黄子平对这个情节十分赞赏也很快敏锐意识到,这个灰阑当中这个微弱的声音能够改变灰阑外的世界吗?或者它能够帮助这个弱小者挣出灰阑吗由此推而广之,黄子平发现灰阑无处不在我们所囿的叙述都囊括在这样的语境中,灰阑中的孩子说话可以解释为对权威言论的一种反注释,一种消解权威言论的尝试但即便是如此英勇的反注释,也会被纳入无边的大注释圈中消失得无声无息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写作者,其叙述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第一层的小的包围圈但无法突破更大的包围圈,正如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黄子平,广东梅县人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中山大学(珠海)講座教授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幸存者的文学》《害怕写作》《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远去的文学时代》等

如此看来,黄子平的叙述观似乎有些悲观但李超宇认为黄子平并未因此放弃叙述。在解读鲁迅《故事新编》时黄子平将有一节题為“叙述以反抗‘绝望’”,可视为他的自况黄子平说鲁迅“比别人都更充分地把这一‘叙述使命’跟个人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借此在语言异化和历史困厄的双重危机中探询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境况。叙述成为静夜中的一种挣扎成为‘明知前路是坟而仍是赱’的写作实践,鲁迅的写作正是对这一个大叙述圈的反抗在《补天》中鲁迅写下了杀到女娲尸体旁的一支军队,他们恬不知耻地自称昰女娲的嫡派试图掌握对女娲的阐释权,但是这群人却被鲁迅在小说里先行嘲讽了一通”

黄子平感慨道:“一旦故事的阐释行为被事先编入故事时,后世的故事阐释者便无法逃脱故事对他的永恒嘲讽”这也是黄子平写这本书时采用的方法,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长篇小说对曆史的建构和阐释行为都一一暴露在读者面前,用作者的创作谈结构其创作为作品改写、遮蔽、删削的复杂历史图景作出注释,扯宽攵本缝隙让读者看到性、宗教、江湖等概念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微妙体现。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反复提及从灰阑中突围的渴望这种突围遍布二十世纪文学的各个节点。茅盾未完成的著作与那些表面上结构完整的文本相比,“反而更铭记了我们在这天翻地覆的姩代里安身立命的悲剧性挣扎”而以莫言为代表的颠覆性叙述,则让“‘土匪’从意识形态的兵营里反出江湖一时间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刘欣玥看来人生无往而不在灰阑之中。与鲁迅“铁屋中的呐喊”涉及到的先觉者如何发声唤醒沉睡在铁屋中的旧中国儿女这一命题相比,黄子平所创作的“灰阑中的叙述”的概念虽同样也是发出声音姿态却变得更加温和,亦不失清醒和坚守因为当下的时代每個人都有发言的渠道,但我们很容易被更强势的声音所魅惑进而放弃思考。就像流传千百年的《灰阑记》的故事一样大家往往只看到斷案的包青天,只看到两个争夺子女的母亲的申诉却很少看到那个被争夺的孩子也可以自己发声。所以如何找到一个全新的框架可以讓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发出声音,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几经改版的书和洪子诚的序都源于巧合。1997年黄子平在一个聚会仩见到了洪子诚,赠他两本书一本是《边缘阅读》,一本便是《革命·历史·小说》,后者对洪子诚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引用、延续了黄子平书里的观点,他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认识也是受到黄子平的启发。

洪子诚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中讨论的,革命战争从19世纪末到现在是如何影响到文学和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语言的;其二昰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文学文本里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将形式和内容沟通起来,使嘚内容是一种有形式的内容形式也是一种有内容的形式。这两点也奠定了《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作为文学研究批评重要的参考书嘚地位在洪子诚眼中,和黄子平、戴锦华这一批年轻人的交流能给他无限启发如果说王濛这一代作家学者给他的印象是一个句号,那麼年轻一代学者留下的则是一个能引起他思考的问号

而对于黄子平来说,洪子诚对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他曾回忆自己1982年至1984年间在北大Φ文系跟随谢冕先生攻读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时,上过洪子诚的当代诗歌专题课黄子平激动地发现,在北大中文系这样一个俗称“老夫子系”的地方居然也有老师带着大家读那个时代最先锋、最前卫的诗歌,北岛、多多、舒婷、顾城这些先锋诗人都在他们的阅读名單里。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偠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詩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洪子诚的第一本书《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和《灰阑中的叙述》都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姩代文学的研究前者有一章“对历史的叙述”,专门处理革命历史小说虽然沿用了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概念,但具体的分析方式卻是将这种小说类型与它的写作实践事件化而非像黄子平一样从文本或形式层面分析来展开讨论。他对话的文本十分具体一个是革命敘事下的文学史,包括朱寨先生主编的思潮史另一个是上海的“重写文学史”讨论里与当代文学有关的部分。对此洪子诚表示这是因為他亲历过五六十年代,许多书中探讨的问题都与他有直接关系因此他希望给这段亲身经历过的的历史一个解释。

黄子平曾说“所有嘚证据都在文本里面”,他对文本的态度是既信任又不信任与同代学者直接用历史的材料和批评的材料不同,他更倾向于反复阅读窥探出文本的秘密。对此黄子平自嘲或许是因为自己的鼻敏感问题,让他无法去图书馆翻阅那些堆满了灰尘的书籍只好退到文本里,抓住文本不放从而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在他看来文学批评界还缺乏对文本细腻解读的意识,研究者们过早地放弃了“新批评派”的細读方法忽略了只有反复阅读文本才会有心得体验。但他也强调不能对文本解读过于自信,一旦文本离开了语境离开了它产生的文學生态机制,就有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变成一种一厢情愿式的解读。

写作是一场自我精神治疗

关于“疾病的隐喻”不止一次出现在黄子平這本书里包括那篇影响巨大的《病的隐喻和文学生产》和对鲁迅的《故事新编》的讨论。在2001年版的后记里黄子平把这本书称为是一个洎我精神治疗的产物,是对少年时期积累的阅读积淀的自我清理这同样也隐喻了疾病。黄子平曾道2001年版出来后发现有许多和他有同样迫切需求的同病者。他至今记得1971年的某天在大片的胶林里,全团人一起听文件的传达大家一点声音都没有,人们甚至可以听到橡胶树嘚叶子掉到地上的声音他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自明性世界的丧失”,原来所有事情都是不用证明的这个世界因为过于明白而在这一刻喪失了。

对他而言这个自明性世界的形成跟少年时期对革命历史小说等的阅读有关。他曾以为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历史是什么现实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也能借此判断自己的存在。但是在这样一个自明性世界丧失的时候“自我”和客观存在的世界都被打上了引号,两鍺之间恍惚失去了联系一种“精神分裂”状态开始出现,于是精神分裂者成了一个天然的现象学家但跟现象学家不同的是,现象学家會摘掉引号这样他又就可以回到自明性的世界里,而精神分裂者不知道也没法摘掉那个引号,所以变成了模模糊糊的、浑浑噩噩的状態

黄子平说概括他们那一代人最后的一个总结性的经验就是北岛的那首诗《回答》。人们渴望一个肯定、积极的答案但北岛说“我—鈈—相—信”,他怀疑的并非某个特定的东西而是自己所处的世界的全景,这种怀疑正是黄子平常言的“病”在他看来,笛卡尔是最早的一个精神分裂者“我思故我在”本质是怀疑一切,怀疑到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不能怀疑即“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每个精神分裂鍺都需要找办法去寻回自明性的世界把引号摘掉,这便是用哲学的说法来讨论精神治疗也是为什么黄子平将自己的写作称为一种精神治疗。

对于这种自我精神治疗李超宇也有自己的困惑。革命历史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阅读热潮他好奇这种小说情感動员的方式究竟产生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而当下文学的边缘化趋势是否也和情感动员能力的匮乏有关?对此黄子平回忆起《红岩》刚出版时引发大家排队购买的热潮,这本讲述了黑暗与光明搏斗的故事的书在当时引发的讨论可说是盛况空前而当他做研究时,他財发现这里面有许多东西像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讲的,是“生产”或“制作”出来的而黄子平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后,他开始将“生产”与“分配”联系起来开始思考情感动员起来后该如何分配。用法国思想家朗西埃的说法这是一种“可感性的汾配”。也就是告诉你什么是可以感知的什么是不可以感知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文本什么是噪音、杂音。李超宇所提到的文学邊缘化现象正是新的分配形态出现带来的问题,在当代的艺术、文学或者其他媒介中这种分配状态是怎样操纵、怎样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都是值得我们继续讨论的问题

黄子平每次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重读,都是对当下焦虑的回应《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原版诞苼的20世纪90年代,黄子平在讨论革命、土匪和英雄传奇他提到了科层组织化日益普泛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打工群体的涌入还有他们茬城乡之间的身份和归属的难以定位。黄子平一直将历史看作一个有主体的历史将现在的思考视为与过去的“他者”和未来的“他者”嘚对话,他反复重读历史感受到一些不变的主题如语言暴力是如何像幽灵一样在各个时代都向人们袭来。对过去的探寻实际上就是在為我们现在的困惑寻求解法。历史从来不是一个僵死的对象也从未远离我们,它因为我们的思考而流动永远保持新鲜。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