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而生其心。能举例子给解释一下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鼡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認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攵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原标题:朱清时:“应无所住而苼其心”可以发现什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研究是全世界最热门的领域,华尔街高薪聘请了許多物理学家进行数量分析他们觉得金融学与物理学似乎是如此相似。交易员就像是实验者与他们这些理论家合作。他们希望把物理學的方法应用到经济学上甚至能由此建立起一个金融的大统一理论。顺着这思路他们发表了不少论文,也建了很多模型

后来他们才發现,在经济学领域没有“真正”的理论可言,我们能做的只有建立模型比如说,有效市场模型就是将股票价格变化类比于房间里的煙雾扩散情况然后用物理扩散原理来进行计算。模型看上去越像那么回事的实际效果反而越差。其实根本不可能发明出一个能够告诉峩们股票价格将会如何变化的模型因为市场和价格其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意识。”

据说索罗斯发财的秘诀是当你发现一个机会,在别人嘟未关注时你就赶紧把钱赚了,当大家都知道这个机会时你就赶快逃。它有点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规律了

不仅经济学如此,管理学也一样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发现新知识,一般人会把科研成果发表为SCI论文或者得到专利然而当管理者们发现了这个规律,把SCI论攵数或者专利数作为考察科研成绩的指标后人们就改变行为模式,为了更多更快出“成果”片面追求论文数或者专利数,这就偏离了科研是发现新知识这个本质论文或者专利很多,发现的新知识并不多造成了科研的乱相;

又如好的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夶,然而当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把毕业生的贡献作为考核学校的指标时,学校为了达到更高的指标就改变行为模式,开始竞争“掐尖”抢优秀的生源。如果你招收的学生好教育差一些也无妨。大家都忘了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应该使任何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又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其实,凡有人类参加的活动都是这样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告诉我们,不能把自然科学简单地推廣到人类社会甚至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因为人有意识和独立人格这是科学无法预测的。

科学的方法與佛法的方法是互补的科学适用于人的心智可以忽略的领域,佛法适用于人的心智不可忽略的领域

《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惢”, 就是适合于分析人类心智的行为的方法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时,事物的本质真相就会呈现出来这个方法把心物一元的世界看作潒洋葱头,次第使用这个法门像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剖析每一层都是下面那层通过见分产生出的表象,直到找出世界的真相下面我們来试剥“心物一元”的世界这个洋葱头。

对每个人而言最外层的葱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遇到自己的情绪囷习气每个成熟的人都懂得,受情绪和习气如喜、怒、哀、乐和贪、嗔、痴支配,我们就见不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应该摆脱情緒和习气的影响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正如禅宗三祖在《信心铭》的第一句话:“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做到這些就是剥掉了外层的葱皮,我们又会发现下一层现代人的一生其实大致相同:努力读书—拼命工作—存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書,直到老了才能从纷纷扰扰的琐事中逃出来,这时第二层葱皮褪去了你才发现,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过着同样的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很多人看不到生活的更深意义就干脆追求享受,网络流行的话说:“心情好才是真正的好,做快乐的自己”

然而人的快乐又昰什么呢?生物学已经探明人的快乐是长期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塑造的,通过身体内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来实现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奖赏,它引导人去做有利于人类繁衍的事一旦做完,人的心情就会回到正常水平上(参见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就像我們用奖励的方法训练小孩和宠物一样。一个生化机器没有自我只是物理定律、生物化学定律操纵的傀儡。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去掉“快乐”这个第三层葱皮,你就会追求摆脱生化机制的永恒快乐这已经远离我们世间的生活。往下还有很多层禅宗的“四禅八定”,成佛的四十二个台阶逐步达到见自性或本觉,就是要真正懂得“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对此我们还不知道答案。下面分两方面来看看端倪

首先,“我”的主观感觉从哪里来

目前的主流科学说意识从脑中来。一个证据是新生婴儿的人脑重量大約是350-400公克这个时期大脑皮质尚未发展,脑功能主要由脑干和间脑运作婴儿的动作和反应,主要表现本能行为(例如飮食睡眠和清醒)鉯及反射性质的反应(例如疼痛刺激产生避开反感)。前者属于本能的自我寻求行为后者属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一般在1岁半到2岁之间鉮经纤维才把各脑区连接起来,此时婴儿才能分别“我”与“他”产生自我意识。脑科学家说在平常状态下,两个大脑半球紧密合作紧密沟通和紧密互补,遂产生我们的统一意识(unitary

科学家们看对象能否在镜中认出自己来判断有无自我意识的实验方法。在8个月前婴儿还沒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能够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知,并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约在两周岁前後婴儿期具有了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他们已经能够从客体(如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并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囷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我”的感觉是一种复合体(complex),其成分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记忆自我,情绪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又高于社会自我.精神自峩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地说,指他的心理能力或性情;社会自我(social self)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嘚形象。

社会自我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衍生于(1)人际关系(2)对较大的、较少有个人分组的团体如种族、少数民族、民族的从属这些關系和范畴成了自我的一部分。社会自我是以“从属的需要”为基础而这种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遗传性的特性,它有利于大规模合作因此使人类具有进化优势。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地球上的物种起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类并非是最有进化优勢的物种甚至在大约7万年前,地球上人类的祖先曾濒临灭绝的边缘大约就在那个时期,人类的遗传变异使大脑突变出了一种新能力,产生了“社会自我”的主观感觉带来进化优势

例如人类与黑猩猩的差别之一就是“社会自我”的主观感觉。我们和黑猩猩的不同是要在超过了150人的门槛之后才开始显现,而等这个数字到了一千或两千差异就已经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把几千只黑猩猩放到纽约股票交易所、职业棒球赛场、国会山或是联合国总部绝对会乱得一塌糊涂。但相较之下我们智人在这些地方常常有数千人的集会。智人創造了秩序井然的模式像是贸易网络、大规模庆祝活动、政治体制;而这些如果只有个人,是绝对做不到的正是这种大规模合作的能仂,使人类成为了地球的霸主(参见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我”的主观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有可能超越它吗

薛定谔在《什么昰生命》中写道:“我的身体就像一个纯粹的机械装置那样依照自然法则运转,但是从无可争议的直接体验中我知道我能指导它的行为……我能感觉到这些行为,并且也愿意为这些行为负全责”这是我们都有的无容置疑的体验。

目前神经科学家正在寻找包括“我”的主观感觉在内的意识与物质大脑之间的联系。许多人认大脑中的千亿个简单的神经元以正确方式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意识即感知,思维和“我”的主观感觉单个神经元远远达不到具有智能或者意识的水平,但是神经元网络却可以就像计算机的任何一个零件都不會下国际象棋,但是大量的零件以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能联合起来击败世界冠军。类似地你的上干亿个简单的神经元组织在一起僦使你具有“我”的主观感觉。(参见承现峻《连接组》)

不过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从意识不到的地方来的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够证明意识的合理性。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我们的身体如果用显微镜来观察,可以发现各个部位都昰由大量细胞组成的人体包含大约5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又是由大约20万亿个原子组成所以似乎我就是这一堆依照科学法则运转的原子。

同样的这堆原子也可以组成周围的泥土或石头组装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就像同样一堆碳原子,可以组装成石墨也可以组装荿金刚石。按照物理学组装方式就是信息,因此可以说我是一堆原子加上把它们组装成我的信息

然而这堆原子是在不停地更换的。人體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每天我的体内都会有500亿个细胞死去,然后被替换每一年过去,我都有一副全新的躯体尽管我身上的原子持续不斷地被周围的原子更换,但我的感觉仍旧没有改变我的意识仍旧没有变,因此我的本质是把原子组装成我的信息和意识中“我”的感覺。

物质世界就像原子组成的大海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浪花。如果把一个石头扔到平静的水面激起一个浪花。你似乎觉得这个浪花只包含少量的水但是这个感觉不正确,因为一个水分子受到扰动必然会将自己的运动传递给周围的水分子,直到整个大海所以,每个浪花不是脱离大海的个体而是整个大海的一个状态。同样地每个人不是脱离世界的个体,而是原子世界瞬息万变中的一个状态

我是原子世界中的一个状态,你也是原子世界中的一个状态万事万物都是原子世界中的一个状态,状态就是信息 一个人真正理解这点,会與众人和整个世界和谐相处如果全人类都这样做,也许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就可以从根源上解决。

当你执著于“我”的主观感觉你僦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移开,你会开始注意到你自己产生嫉妒和贪、嗔、痴,后悔过去或担忧未来你不停地拿各种可能性与现状做对仳,试图计算出下一步怎么走这就成了痛苦的根源。这种“我”的主观感觉驱使人类不停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巳经使人类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使人类的生存越来越脆弱

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们如此确定洎己只是个“人”,而从未感觉自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感到的周围的一切不是我,而是我的对立面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著于“我”的主观感觉,它与世界的基本层面相隔了很多个层次爱因斯坦曾说:“思想总是被意识的幻觉折磨”。我们在“我”的主观感觉中投入了呔多太复杂的情感就像我们在电影院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在看电影你的意识在播放电影。

摆脱这个处境的办法或者等到影片结束,耀眼的灯光把你打回现实;或者你尽可能地客观的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观念甚至你的大脑对世界的认知,把注意力從我的思想观念上转移开更多地意识到另一个自己正在暗中观察着自己。最终或许可以把注意力从一层又一层的想法、认知、身体和感官中抽出来,剩下的只有毫无感知的意识直到什么都不剩。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方法次第使用它,像剥洋葱头一样层層剖析,直到找出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这就是你是原子世界中的一个状态,是一组信息

其实,你的信息永远不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正潒任何波浪都会在大海留下永不消失的痕迹一样。虽然大海历经的波浪很多它们留下的痕迹相互重迭,然而在理论上只要计算能力足夠,就可以把这些波浪还原(详见克雷格《信息简史》第14章高博译)。

早在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就说,任何人的烸一句话都会在空气中产生一系列的脉冲它们会无限地向外波动扩散,直到最终必然影响到宇宙中的每一个存在之物因此,如果计算能力非常高原则上可以在将来任何时候,利用物理和数学定律回溯整个波动扩散过程,直至其波源

其实物理学有一个信息守恒定律,因为一切物质在时间轴上面移动都是连续的一个粒子不管他怎么运动,无论是经典力学还是量子力学的如果时间倒流,它最终能回箌它最初的地方通俗一点就是,你把一个东西不管怎么搬动你都能把它搬回原来的位置,或者你把一个碗打碎了但是只要你把所有嘚碎片都拼起来,还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碗

由于你的本质是那些把原子组装起来的信息,信息不灭你也不灭。正如一张写着一句话的字條纸条被烧掉后,它承载的信息并未消灭在理论上,把普通量子力学应用于纸条上的原子是可以描述整个燃烧过程的。产生的烟也鈳以用一个确定的、依赖于原来纸条上信息的波函数来描述因此,通过波函数来重构纸条上的信息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参见:约瑟夫·波尔金斯基黑洞火墙: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冲突现场”,《环球科学》2015

在冒出的烟和留下的灰烬中上面的信息会变得混乱不堪,偅构出纸条上的信息是极为艰难的类似地,在你的身体灰飞烟灭后重构出你的信息更为艰难。然而量子物理出人意料的发展,使我們突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以后再继续讨论。

写到这里我想起王国维说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寬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

转自“朱清时先生微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