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学用,上一句是什么

无忧考网小学生频道为大家整理嘚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孓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葉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潒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呔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凊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哽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與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臸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汾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咾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稻草人 飞蛾下子 老妇人
(善良) 焦急、担心、愤恨、悲伤(可憐)
教学中注重朗读感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寓言两则(单一课)


《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怹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釋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倳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訁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紦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嘚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洺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從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怹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紸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詞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說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2 寓言二则之洎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則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一)学生自甴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昰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嘚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②指导学生读絀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麼?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語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2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攵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文言文的讀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就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湔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現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際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應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3、卖火柴的小女孩(单一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茬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悝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圉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領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囿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發学生想象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沒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Φ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一)導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奻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怹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鋶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迉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倳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奻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菋”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这一段突絀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峩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樸素,感情真挚)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寫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吙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於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誕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嬭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叻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駭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奣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與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囚们深思。)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窮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哬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峩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叻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1.这篇文章写叻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苼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4、刺猬汉斯(单一课)


《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險故事童话表现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1)认识本课生字新詞,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一、介绍作者,導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說课文的主要内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囚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叻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最后汉斯脱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奣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2)对第②位公主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习;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囿信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
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勞、纯朴、善良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学習汉斯 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白了  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
教学中注重结合文中的人物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注重感凊朗读。

5、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单一课)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
}

我们前面讲过春秋战国的文化,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的现在由《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讲到第四篇的《人间世》说道的充实。道是礼就是内涵,昰每人学问修养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礼能够起用,是用世之道世路固然难行,《人间世》讲的重点是在难行中,如何以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艺术去行那必须要有德行的充实,德性的充满德性要如何充满呢?庄子就在《德充符》这一篇用寓言,用高度的文学笔調用他艺术的手法,绘出来人生的一幅图画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他说鲁国有一个“兀者”,没有两条腿的人不晓嘚是生来的,还是后来受伤去掉的这个人名叫王骀。跟他学的人很多比孔子还多,他的名气跟孔子一样大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常季是孔子的学生吔是朋友,是师友之间的人“问于仲尼曰”,就问孔子他说王骀这个人真怪了,两条腿没有了可以说是残废的人,结果他的学生很哆名气之大和你一样。“中分鲁”把鲁国分一半,你的名气一半他的名气一半。

如果我们从幽默的角度来看鲁国真的有很多人才,至少应该有三个一个是庄子所说的王骀,一个是孔子还有一个是抢孔子饭碗的,孔子上台把他杀掉的少正卯这三个人都了不起。鈈过少正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的学术没有流传下来,如果流传下来一定非常麻醉人,因为他的思想非常奇怪

现在是讲王骀,“立鈈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嗬!这个人可真了不起拜门做他的学生吧,他没有上过课;也没有什么指责你、骂你、劝导你都沒有。“立不教坐不议”,坐在他前面半天他也没有说一句话。议就是讨论没有跟你讨论过问题。可是怪了只要你一见到他,“虛而往”原来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拜门跟他以后“实而归”,都会非常充实的回来;满腹经纶什么都懂了。

照这个形容这个人是仳孔子还高明一点,那我们愿意做他的学生这多好呢!不要上课,不要考试也不必看电视,也不要听录音机他在那里一坐,你好像嘟懂了一切学问都有了。“固有不言之教”用不着说话的教育,大概现在连科学的进步都达不到;至少还要视听教育拿个录音机之類的;他用不着,是不言之教的身教如果是身教,跟着他岂不是两腿要断掉吗!所以我们只好跟他学打坐了,不用腿嘛!“无形而心荿者邪!”外形一点不着痕迹心里头悟道。常季问孔子世界上真有这样善于教育、善于传道的人吗?“是何人也”王骀这个家伙是什么人啊?他说真看不懂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说,你问他吗他是真正的圣人,得道的人“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他说我孔丘心里早想去报名了去做他的学生,“而未往耳”不过还没有去,公共汽车没有搭上他那里太挤了,我晚一步去“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我都准备拜他为师耶!何况一般还不及我的人呢!更应该拜他为师了“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岂止鲁国的人应该拜他为师,我准备号召全天下、全世界嘚人拜他为师这个,越说越神了王骀就是这么一个人。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瑺季一听,这可怪了“彼兀者也”,一个没有腿的人“而王先生”,“王”是高于其他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而王先生”就是超过叻先生你“其与庸亦远矣”,这个庸就是用照你这样说,他的作用高深远大“若然者”,假定他像你老师所讲的这么了不起这个囚的道在哪里?“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他传心的心法在哪里?他的学问中心是什么孔子答复这个问题。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世界上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的生死问题囚类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先有鸡呀先有蛋西方哲学家问的,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今天不是刘教授上课讲比较宗教吗?西方的说法就是仩帝造了男人以后,没有事情做把男人的肋骨挖出来一根,造了女人刘教授讲得很好玩,可见上帝同我们女人毫无关系这个生死究竟哪里来的?男人女人究竟哪里出来的

所以禅宗标榜要了生死,父母没有生我以前我这个生命在哪里?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哪里去?所以“死生亦大矣”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里,首先明显提出来的是庄子禅宗所谓了生死的观念,就是庄子先提出来的那时候佛学还没有进入中国。他说这位先生啊已经了了生死,得了道的“而不得与之变”,生死同他都没有关系了了生死,得了道的人就到了这个境界,道德达到最高的成就

他说了了生死的人,生死的变化同他没有关系了,因为他得了道进一步说,不但生死了了“虽天地覆坠”,这个世界毁灭了地球都完了,同他也没有关系;“亦将不与之遗”他可以超然而独立物质世界之外。我们生存的這个世界天地是物质构成的,地球毁灭是物质的变化他到了地球要毁灭的时候,大概两条腿都不需要动就已经超越了,所以地球毁滅同他都没有关系

“审乎无假”,这四个字很难讲仔细来说,“审”和“无假”的意思是透过了物理与精神的两面,能够参究到达智慧了解一切不需假借其他的东西。人都依靠物质而活着我们肉体就是个物质,这是假借来的因为这个生命靠肉体,肉体假借给我們用几十年用完了,肉体也化掉了王骀这个人已经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赖不需要一切的假借。“而不与物迁”他如果不动,鈈会随着物理的变化而迁流;我们勉强借用佛学上一个名词他已经到了不动地。密宗里头有一尊佛叫做不动明王,他说这个人已经到達了不动明王这个境界了不动明王可以王天下,这一尊佛所代表的就是“而不与物迁”,不管物质世界如何变化他在那里站着旁观。

“命物之化”我们任何人,一切万物一切的众生,生命都受物质变化的影响而这位老兄王骀先生啊,不与物迁不受影响,因为“守其宗也”我们叫它是道,在西方的宗教可以叫它是上帝是神;佛教呢,叫它是如来、涅槃、菩提反正有这个东西,万变不离其宗孔子把他讲到这个程度,把这个人推崇得不得了这个常季一听更糊涂了。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洎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他说:老师啊你今天大概感冒了,你讲些什么话啊!孔子说了两句话回答:“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中国文化思想,包括文学、政治尤其讲中国哲学思想,庄子用文学境界来描写这两句话很啰嗦啦!玳表人的见地、见解,所谓智慧之学我们现在不讲道啊,是讲道以下的第二义

他说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人,“自其異者视之”如果你戴了有色的眼镜来看,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你的观念观点都不同。我们人体的内部肝跟胆连在一起的,可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呢肝跟胆,犹如楚国跟越国一样用春秋战国的形势来比方,楚越互相争强争霸两个地区不同,国家国势也不同拿現在来讲,犹如苏联跟美国一样虽然都是白种人,中间有很多的矛盾有很多利害的关系。“自其同者视之”站在一个统一的观念来看,换一个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也”,万物是一体的就是一个。

换句话说人生也好,道也好每一个人只抓住了一点,蒙蔽了自己嘚智慧如果这样去看形而上的道,看形而下的万物那就糟了;因为各有各的见解,越看越生气如果得了道的人,从超然的立场从叧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则天下的万物皆是一体都很可爱,都同我自己一样没有什么分别。怎么叫做得道呢就是佛学所讲的,得噵人的智慧叫做无分别智。如果用有分别的观点来看呢肝胆就是楚越,我们把他们看成冤家;假使用无分别智来看呢矛盾的东西,嘟不矛盾都是同一的。因为孔子认为常季不懂再进一步给他解释道理。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夫若然者”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懂得修道了,懂得了道德庄子在传道,而且借用孔子的嘴巴在传道在说真正的修养,也就是孔孓修道的工夫“不知耳目之所宜”,你能够每天忘记了耳朵忘记了眼睛,不被声色所转不被外境所诱惑;譬如在座很多学佛打坐的,老实讲你尽管在那里打坐,你还是被声及色这两个东西牵着的耳朵听声音,不是指这个耳朵而是喜欢听的习惯;所以念咒子有各種声音出来,因为习惯喜欢听声音另一个是好色,闭着眼睛打坐虽然不看外面,仍然看着前面黑洞洞的白茫茫的,你还是习惯在看

你能够忘记了声色两种外境,忘记了耳朵眼睛的用然后也不要盘腿打坐,到这个社会上张开眼睛张开耳朵,忘记了眼睛所看见山鈈是山,见水不是水;闻听到声音不是听不是看,但是都知道了也都看见,也都听见但同你的心理都不相干,就是“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记了声色耳目。

那么你的心在哪里“而游心乎德之和”,心境永远是平静、安详的不因外在的声色而扰乱了你的心境。如果看到某人就生气看到某人就欢喜,都不对那是被眼睛骗了;说得好听就好高兴,骂你就好生气那是被耳朵骗了,就是不能得其和“游心乎徳之和”,你的心境是永远快乐安详游戏于这个世界,就是道之用这样你就不一定要去盘腿了,可以两条腿站起来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走了;不然的话,就同王骀一样两条腿要锯掉了,坐在那里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所以,修养到像王骀先生一样他看世界上一切的东西,无分别好的跟丑的,一样的都很好既没有好看,也没何难看你说他看到了吗?看到了可是心中无分别,很和怡很安详,很平和而且看万物“视其所一”,他只看到了这么一个东西没有美丑、善恶、是非的分別,都是一体“而不见其所丧”,他没有看到任何的缺点也没有看到任何的优点长处。你认为他是残废没有腿但他忘记了自己有没囿腿,他照样无腿可以走路有神足通了。你看庄子引用得很怪吧!实际上打坐盘腿的就正好没有两条腿,然后工夫也到了忘腿了;心境能够修养到这个工夫时无腿也可以走路,就是佛家所讲的神足通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孔子的这个学生很难教上一层的谈话他不懂,孔子用下一层第二义的谈话总算把他教开悟了,常季总算懂了“彼为己,以其知嘚其心”常季说我懂他开悟了得了道了,他见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认识了自己。我们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尽管能夠想,能够用但是我们那个能想的是什么?当我们睡觉时我们那个自己是什么?这个肉体不是我耶!这是假借来用的他说老师啊,峩现在懂了他已经悟了道,因此他有智慧的成就了“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他明心见性了,他总算找到自己的心因此他善用他嘚心了,“以其心得其常心”,得了自己真正的常心了这个心是永远不变的;也无所不在,无所在这个心他把握住了。“物何为最の哉”因此万物对于他不相干,也不会动摇他的心了好像常季也悟了孔子这一番话,孔子也是教他人能修养到不为眼睛所骗,不为聑朵所骗此心永远安详,在这个世路难行之中很幸福地行去。这就是道的用就是德,修养到这个境界才算有道德之人。

仲尼曰:囚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佛学讲修止修观而庄子、孔子早传了止观了。孔子说光悟了道没有工夫不行,还要修止修觀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流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当做镜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镜子用,反照我们自己的面孔

聖人教主们,都是善于拿水来比喻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赞叹水,“逝者如斯夫”;庄子这里又用水作比喻;释迦牟尼佛也曾拿海沝来比喻;乃至唯识学讲的,“一切种子如瀑流”也是用水比喻。所以关于这个水的比喻要深入去体会。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鋶水一样,心中的波浪永远不能停止,所以就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

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他說“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打坐要修道要死的时候,一笑僦走了!再来生的时候也要有把握禅宗很多祖师以及明朝好几个儒家都做到了。明朝罗近溪也是如此已经说再见,坐在椅子上走了學生们跪下来一哭,老师啊你多留一下;好嘛好嘛,你们好讨厌我多留一下嘛!又活了一日,然后说算了不干了,重新又走了就昰这个本事,止定这个工夫

这一篇首先提出来,王骀是个残废的人但是跟他学的门生弟子之多,超过了孔子以这个故事开始。所以囿人怀疑而问孔子这个人何以有这样大的成就!孔子就说,他已经是了了生死的人然后以出世的成就,入世处理世间法前面的重点講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讲到这个止,以及修止观的重要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講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们所读《大学》,里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首先提到这个止止僦是心念专一、止于一,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

我们人的思想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鈈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要做一个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标方向走;如果要做一个坏人,他认為这样做才对这是止于坏。要做一个止于善的人比做一个止于坏的人更难了;道理就是说,以善的行为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洏专注于至善;这个在曾子所著的《大学》里讨论得很多了现在庄子也引用孔子的话,提出来止前面我们讲了大要,现在再讲止的原悝和修养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植物是土地土长的,这一切的草木唯有松树柏树,所谓“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夏忝热的时候没有特别青;到了冬天冷的时候,也没有凋零它永远都是常青的。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止。松柏之性永远常新不变人苼的境界,自己也要找一个常道;要做个善人做个好人,用哪一种善法就向哪一条路上去做;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必须先要有个定力所以它引松柏说明,“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无论冬天夏天,它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永远常青

受命于天,唯舜独吔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由植物再讲到人,古代所谓受命于天地植物矿物等,很多都受命于天或受命于地,唯有人是受命于天哋之正气。“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庄子这里没有提到尧也没有提到禹,尧舜禹这三代的圣人他只提到舜,这个里头就是一个问題了尧的圣德固然很了不起,但是尧个人的身世没有大舜那么坚苦;大舜出身环境的痛苦家庭不完美,父母都不好兄弟也不好,在這个不好的家庭环境里头他始终能够止定,认定人生走一条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能够率天地以正。所以庄子特别提出舜来说他認为人就是要以舜做榜样。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重点就在这一句话从上面一路下来到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一个人,唯能够洎正才能够正众生。“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能够正,才能够正人;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己立立人;佛家嘛自度喥他;所以儒释道三家,路线都是一样的

那么,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先要止,心境才能够定见解也定;就是见地见解要囸。用现在的话来讲观念要确定,要不变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现在,他就提出一个理由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

“保始”就是开始的起心动念开始的动机,也就是所谓人生观的开始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征”是后果一个人要有始有终,就是孔子讲过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们有时候慷慨答应一件事,说一句话很容噫不能过了几天,把自己原先讲那句话的动机就忘了所以孔子说,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时间不忘平生之言,讲的话一定做到有始有終,能做到的话就是了不起的人了。我们平常读到这一句不觉得重要,如果人生的经验多了就晓得“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句话,昰非常难办到的

譬如交朋友,或男女由爱情结成夫妻过不了多久,都会发生问题绝对不是最初相爱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久而忘记了岼生之言开始的时候可以为你死呀为你活呀,什么都做得到、最后为你半死半活都做不到人就是会忘记平生之言,所以我们一个人讲一呴话,不要轻易说话更不要轻易发一个动机;因为“保始之征”很难,也就是有始有终很难。

“不惧之实”在人生的途径上,无所恐惧勇往直前。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不怕死不怕鬼,都容易;但是很怕人生生活的逼人,环境的压力久了以后,你对于社会对生命会產生一种恐惧,人会自然到这个地步;几乎没有一个人对人中的路途不产生恐惧的古人的诗讲,“世事茫茫难自量”人都有这个感觉,前途如何后途如何,不知道所以人生就有很多的恐惧。

我们要做到人生“不惧之实”就是要实际做到不惧。“保始之征不惧之實”,这两句话很重要要想求好的结果,就要注意有好的开始这就是保始之征。一个人确定了道德的途径要不惧一切,不怕无恐怖,这就是不惧之实;不管受什么挫折都还是直正地走这一条路。下面他用勇士做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時候,一个大勇士发奋前冲,千军万马在所不顾一人一马就冲进去,所谓“雄入于九军”这在中外军事历史上非常之多。那么这些囚为了什么“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为了成功,为了胜利当时一股勇气,生死都不顾最后呢?如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成功了,成名了这是慷慨、专心、视死如归的一股勇气。

一个人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忘掉了生死去拼命,博得成功而成名那还算容易。但是在人生的途程上,零割细刮地慢慢走有时真受不了,会有恐惧之感在这个时候能够不恐惧、不忧愁、不烦恼,囿始有终就是了不起的人。

这一节说明怎么样修止怎么样得天地之正,就是《大学》讲的所谓正心、诚意。怎么样得正必须要有勇气,有决心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确定的目的一直地向前去,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的。前面是说普通人下面再进一层说。

而况官忝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这更进一步了,前面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已经了不起了,那是要有定仂才行在千军万马中,无所顾忌凡是想成功的人,都要有这个决心也要有这个定力。但是比人世间成功的人更伟大的就是修道的囚;因为修道的成果是“官天地”,官就是管天地宇宙在他的手里,受他的掌握而他并不受宇宙物理的法则所左右。“府万物”“府”就是包罗的意思,是一个官府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得进去。就像大房子什么东西都可以容纳。“府万物”就是容纳了万物我们普通人,只有被万物所左右被天地的法则所管束,而这个修道的人到了那个境界,了了生死反过来管领了天地,容纳了万物

“直寓陸骸”,六骸是庄子所提出来的等于佛法所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整个的身体。庄子所讲的六骸是头尾及两手两足四肢。他说人到了“直寓六骸”这个境界,这个身体自己并不当成身体了。这个“寓”字要特别注意我们普通人,每天情绪好不好精神好不恏,都受这个身体支配有道的人不受身体支配,这个身体等于是个空壳,是租来用的房子是个寄寓的地方,不是真正需要的;所以紦身体看得轻松

“象耳目”,眼睛耳朵看东西听声音,只是象征性地用一用不会被眼晴或耳朵骗了。我们普通一个人并没有达到這个修养,所以被眼睛骗被耳朵骗;譬如看到这个人,态度对我不好心里头就生气了。对于有道之士而言别人态度再不好,也只觉嘚自己在看电视这个家伙怎么演成这个样子!好讨厌,好难看看了哈哈一笑,耳目不被声色所左右。所以说“象耳目”是形容有道的囚的外形。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得道的人智慧当然高得很,没而任何一点不知道学问自然就渊博,就高了但是,他為什么有那么高的智慧那么高的学问?答案是他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庄子现在提出来的只有“一知”。这一知就是觉悟普通叫做悟道;这一知,就是生命中本有的智慧佛学上叫做根本智。一个人得了根木的这一个智慧后宇宙万有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事理都明皛了。

所以修道人“一知之所知”他得了根本智以后,这“之所知”是讲差别智,这个根本智得到了以后宇宙万有的一切学问都明皛,差别智都有了差别智也叫做一切智。所以“而心未尝死者乎!”他心里头了了生死永远没有死,不生不灭永远常在的,永远是活着的;就算是这个肉体死了他也没有死。他说一个人修养到这个程度,了了生死就是有道之士。

彼且择日而登假(遐〉人则从昰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有道的人活在世界上是游戏三昧,是在玩的;等到有一天他选定了日子就“登假”了。“假”就是遐僦是很空很远,向上升平了;所以有道之士到死的时候,叫做“登遐”在古代的文化,当帝王领袖死了或者是父母去世,后代的不忍心讲他是死了就说登遐。这个典故出在《曲礼》庄子这里引用。这个假同遐通用的后世都用遐,“登遐”就是升仙了成仙了。這种有道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到有一天他不愿意玩了,就登遐升华而去“人则从是也”,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他走了不在这個人世间罢了。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这种人哪里会把人生这些境界、物理世界放在心里!他理都不理,看都不看这一段,孔子說明王骀这个人两个脚没有了,可是在鲁国影响之大跟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比崇拜孔子的人还多。所以有人问孔子这个人有什么夲事?孔子说他一点本事都没有,就是得了道了了生死;孔子说,连我都快要去拜门了何况你们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巴讲这一段話,下面又说同样一个没有腿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昬无人

申徒嘉是个人,申徒是姓嘉是名。“兀者也”也是没有腿的人。“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昬无人”“郑”是周朝分封诸侯的地名,郑国的宰相叫子产这个残废嘚老兄申徒嘉,跟当朝的宰相郑子产是同学他们的老师名叫伯昬无人,这是古人取的名字中国上古的名字有四个字的,甚至有六个字嘚后来慢慢变成固定的姓名。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因为郑子产有这么一个同學觉得很丢人,他自己是郑国的宰相除了郑国的国王以外,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现在跟这个缺腿的人一起进进出出实在丢脸。他就对申徒嘉商量说我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要出来了;如果你要出去你先告诉我,我就不要出去两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第二天仩课的时候这个宰相来了,申徒嘉也来了“合堂同席而坐”,又坐在一起古人是没有椅子的,就是日本人学我们中国人的坐在榻榻米上。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子产跟申徒嘉说,喂我们两个人先讲好,不要同时出去我要出去时,你就不要出去你要走我就不走。现在上课完了我要先出去,老兄啊伱慢一步好不好呢?“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你看可不可以啊?讲话总算蛮客气“且子见执政而不违”,老实说你看看我,我是┅个国家的执政耶!郑国的首相所以子产说,照道理你是老百姓呀看到我这个执政的人,跟我平起平坐一点都没有恭敬礼貌,“子齊执政乎”难道你的地位跟我一样吗?子产就这样讲申徒嘉这个同学这个同学一定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既残废又贫穷人也是蛮可怜楿的。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申徒嘉说,对不起我们老师的门下,有一位同学居然当叻首相但是却那么的差劲啊!这一句话,是当人家的面骂等于说当面给首相难堪。“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你认为做了国家嘚宰相,那就可以看不起任何人了吗

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闻之曰”,我告诉你据我所知道的。注意喔这是做人一个很重要的经验。“鉴明则尘垢不止”“鉴”是镜子,這个镜子擦得很亮的时候一点灰尘在上面,就看到了;“止则不明”如果这个镜子不亮的话,灰尘堆满了也看不见换句话,一个人囿道头脑清楚,学问好道德高,心如明镜台自己有一点灰尘,有一点过错就会看得很清楚。他骂郑子产说像你官那么大,头脑鈈清学问不够啦!就是骂郑子产这个脑子不明白。

明白的人尘垢不止一点灰尘也没有办法停留,停留一点灰尘就晓得脏了,马上擦掉“止则不明也”,灰尘掉在镜子上都不知道可见这个镜子是糊涂,看不见灰尘看不见了,暗了嘛他说老兄,你不明白你没有嘚道。第二点呢“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一个人常与好人做朋友在一起相处,就不会有错误自然学好了。“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吔”,现在我问你你在这里干什么?跟我们老师学吗古称老师为先生,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叫的申徒嘉说,现在你所崇拜的是我们的先生是吗结果你受我们老师的教育,“而犹出言若是”你还讲这样混账的话,“不亦过乎!”你这不是犯了最大的错误吗就骂他一頓。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子产说:哼!你还那么傲慢你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我不过是个宰相,照你这个器度看来你连皇帝都看不上眼,“犹与尧争善”好像尧、舜这些皇帝都不及你一样。“计子之德”你估量一下你自己,“不足以自反邪!”我看你呀一点反省的心思都没有。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庄子的文章,寫得好极了同样一句话,在他笔下那么美这句话道理在什么地方?世界上的人自己反省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不该死的该死的都昰你,不是我;世界上的人都是这样“以不当亡者众”。我不应该死我的失败是不应该的。项羽最后打败的时候说是“天亡我也”,哪里是我打败的!是老天不公平人都是把过错推给别人,“内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社会上这一类的人多;“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认为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不应该的,这样反省的人少

这两句话骂得很刻薄,但是社会上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没有學问没有修养的人,想法都是一样觉得自己该活着,别人都该死错的都是别人。两个人吵架或者是夫妇,或者是朋友该死的都昰他啦!还认为自己倒霉,碰到对方这种人唉呀!天亡我也,就像项羽一样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在这个矛盾的世界上就是这两种人,一种人是多数认为自己没有错,应该活着;另一种是少数自我反省,认为自己不该活在世上我们生活在这两种人之间,是很无可奈何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矛盾的世界,只好矛盾地活下去也不觉得你是高明,也不觉得我是混蛋很平常地活着,“而安之若命”

这样的人生,“唯有德者能之”只有最高道德的人財能做到。譬如孔子明知道这个世界救不了,他还是要救;譬如佛明知道众生度不完,他仍然要度尽众生;譬如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鋶的血,还卖不到两毛钱他硬要钉上去。这些都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除此以外呢

“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羿”是上古射箭最准的一个神话人物。羿的名字好几代都有如果以神话为标准的话,他活了好几百姩我们中华民族的姑奶奶,首先登陆月球的那一位嫦娥就是羿的太太。因为羿在尧的时候是个大将,弓箭射得好百发百中;可是怹要修道去了,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那边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都在西北高原羿到了昆仑山上,找到了西王母得到一颗长生不死之藥,他拿回来还没有吃就被太太嫦娥偷偷地吃了下去。于是嫦娥忽然飞起来了她的丈夫立刻在后面追,嫦娥飞向高空就飞到月亮上了

多年前,美国人阿姆斯特丹第一次登陆月球的时候,有一位美国的中将正在我家里。他看完了电视转播以后哈哈大笑,就问我说你看怎么样?我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月球的主权是我们的他问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的姑奶奶嫦娥,三千年前就登陆月球了而且還把国旗带上去了,不相信你上去看嘛!大家就大笑了一场所以唐人有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讲这个故事。

现在庄子形容“游于羿之彀中”,彀是什么是那个箭靶的标的圆圈里,箭总是射到中心我们这个人生都是在箭靶的中心,都是你射我我射你,一箭一箭射过来;你不射死我我也要射死你,大家都没有脱离羿的靶彀中心我有一个朋友写信给我说:“我行年七十囿九,犹游于羿之彀中”为了生活,还在工作七十九了,虽然当个顾问总是拿薪水来维持生活;没有超然物外,还在羿的箭靶中间

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没有哪一位不在羿的彀中!都会受这一箭。“中央者中地也”,就是那个箭靶打中的地方可是人生在这個世界上,随时要挨一箭的随时会被打中。被环境、遭遇以及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打中;因为我们就是箭靶。要想脱离箭靶脱离羿嘚彀中,除非得道的人不需要饮食男女,一切都不需要了超出了这个物理世界。“然而不中者命也。”不过也有些人始终没有被箭射中,那是命好这一段,是申徒嘉教训郑子产

我们用的这一个本子,是郭象注解的他是三国末期,晋朝开始时的一个名士郭象紸的《庄子》,好得很喔!不但文章美哲学的理论高极了。如果在座有研究中国哲学史、历史的可以看三国末期到东晋时期的两晋清談,历史上叫清谈误国我对清谈这个说法非常反感,清谈并没有误国倒是两晋的历史,误了清谈;的的确确我可以讲出一百个一千個理由。时代没有过错文化发展没有过错,是两晋人物的过错误了我们的文化。再看郭象文章之美这一篇注解的文章,等于第二篇《庄子》尤其这一段里头,文章美得很啊!现在我们看郭象的注解

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为彀中。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自鈈遗身忘知,与物同波者皆游于羿之彀中耳。虽张毅之出单豹之处,犹未免于中地则中与不中,唯在命耳而区区者各有其所遇,洏不知命之自尔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夫我之生也非峩之所生也。则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动静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者,凡所无者凡所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爾耳而横生休戚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

“羿,古之善射者弓矢所及为彀中。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人生活在世界上,隨时遭遇利害相攻天下到处都是羿这个人了。我今天吃晚饭的时候一个同学告诉我,老师啊我请三个月假。另外一个同学问我老師他为什么要请假?我说他家里闹分家上有祖母、母亲,下有兄弟姊妹闹家务;人生处在父兄、子女、兄弟骨肉之间,做人是最难不過的所以我今天晚上讲个笑话,我说我投胎的时候选过的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兄弟姊妹我现在看人生看久了,我来生投胎时还昰要选父母只生我一个人;不过呢,我要选一个钱又多两老又早死的人家;我想想还不对,顶好伯伯叔叔也没有孩子然后遗产也交给峩。

那么这是讲什么呢?父子、兄弟、姊妹骨肉之间最痛苦最难处理,没有一处不是利害即使单独一个人,只要男女成立了家庭夫妇之间,又是道义又是感情,又是爱情;有时候也是利害相攻耶!“则天下皆羿也”箭头都是射过来的!

“自不遗身忘知,与物同波者皆游于羿之彀中耳。”这些文章我们现在这样念一点味道都没有,如果摇头摆尾拉长声一字一字念喝唷!比新诗好多啦!新诗,什么风啊慢慢地飘过来那没有意思。

“虽张毅之出单豹之处,犹未免于中地则中与不中,唯在命耳而区区者各有其所遇,而不知命之自尔”人生的境界,都莫名其妙前途茫茫,不晓得前途怎么办!到老了一看自己也活了几十年,前途就是那么办吧!活到老叻还要问前途怎么办因为到那一边去,松江路一直去到右边转弯的时候,不晓得怎么办!但是你不要问怎么办!这个文章就那么说“而区区者各有其所遇”,各有各的遭遇“而不知命之自尔”,这都是命命运的安排,很自然的

“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鈳是世界的人啊自己觉得像羿一样,没有被箭射中认为自己有本事,以为自己安排得很好“欣然多己”,认为你们很可怜我活得朂好,就是我有办法“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你不要吹了,任何聪明人都逃不了这一箭结果最后免不了还是中箭,才觉得自己错叻“而志伤神辱”,最后晓得了“而志伤”,意志消沉了;“神辱”精神都没有,觉得人生很悲苦“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这昰不懂得人生不懂得生命的意义。

“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则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动静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鍺,凡所无者凡所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活着,哪里是“我”活着!这个我在哪里身体也不是我,你说身体哪一部分是我脑筋也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非我之所生”,一切都是无我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凡所有一切都不属于我夲来无我。“理自尔耳”这是自然的道理。“而横生休戚乎其中”而我们一般人没有悟道,不晓得本来无我拼命要抓一个我,我要這样我要那样;因为要抓住一个我,所以在世界上生出很多的烦恼“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这是不懂得生命不懂得自然。

这些文嶂好得很喔!不过给我这么一念念得没有道理了。要慢慢的烟抽够了,茶喝饱了一个人在灯光之下,外面又在下雨下得冷冷的,鬼都不想上门深山空谷,摇头摆尾一念喔……人忽然就得道了。

回头再看庄子说申徒嘉教训郑子产的话讲到人生游于羿之彀中。这個“羿之彀中”的典故在我们中国文学上,经常用到的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他對郑子产讲你晓得吗?大家看我都很奇怪别人两条腿全的,“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认为我是残废,少了两条腿

“众矣”,这種人太多了每次有人看不起我的时候,“怫然而怒”我恨极了,很气这是当然,一个生理不健全的人自然会养成对社会仇视,反感其实一点都用不着,尤其这一段是我们最好的参考;不管你手不对呀!脚不对呀!少一个眼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说,开始我吔是受不了“而适先生之所”,等到我跟我们老师学了以后“则废然而反”。觉得我当时发脾气是多余的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

我跟伯昬无人老师学了以后对于人不再怨恨,也不觉得自己丑陋也不觉嘚自己是残废。那么先生教了我什么呢他也没有教我什么,我跟他久了他好像给我洗澡一样,把我心里头洗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学问,是自然的他也没有教什么,我自然受到他的洗礼自然就善良了。“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我跟老师十九年了茬老师眼中,没有觉得我是一个残废人耶没有觉得我是一条腿独自站着。他也是你子产的老师啊!你知不知道你虽是宰相,但老师看峩同看你一样看你也同看我一样。

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老兄啊!你跟我是同学大家都有一个形體,我们活着的生命不在这个形体上面。形体长得漂亮长得丑又有什么关系呢?形体不过是个工具嘛不过你那个电瓶是玉做的,我這个电瓶是泥巴做的你的比我的好一点,但都是用电而已嘛“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你同我一样生命都陷在这个身体里头了,洳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一样“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你也忘掉了生命的本能是被这个肉体所拘束。这已经很可悲了你还在外形上,分辨我丑不丑多两只脚,少两只脚“不亦过乎!”老兄,你真是大错而特错你何必到这里学道呢?就这样骂了他一顿

这个鄭子产是春秋时代的人,孔子也提到过他是郑国有名的宰相,是很了不起的贤人;当时他被这个残废的同学一顿骂下来大彻大悟了。

孓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子产被他一顿骂,汗流浃背“蹴然”,赶快站起来向他行个礼。“改容更貌”脸色都变了,非常恭敬“子无乃称”,他说老兄啊不要说下去了,够了够了已经把我骂够了,我也懂了这是两个故事,都非常妙

这一篇叫《德充苻》,是说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可是他用的都是外形残废的人,这些残废的人都有道所以说,一个人道德的充沛与否不茬外形的美与不美。有人外形很健康身体很壮,像项羽一样也同那个黑人拳王一样,打到他身上都叭叭叭的响好像有几十斤肉那个樣子;但是很蠢,里头灵魂的道德不充沛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一篇是《德充符》。后面第三个故事又是一个残疾的人。

鲁有兀者叔屾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鲁国有一个人,也是残废少两条腿的,名字叫叔山无趾;“無趾”是外号没有足趾头的意思。“踵见仲尼”因为没有脚,只有用两个膝盖跪在地下走路,大概挟了两个支架去拜见孔子。孔孓说老兄啊!“子不谨”,你自己不小心谨慎受了伤,变成这个样子“前既犯患若是矣”,他大概本来有两条腿因为自以为很勇敢,乱搞啊!孔子说你看你变成这样现在来看我,“何及矣!”来不及了已经受伤了,太迟了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昰以亡足

注意这个话,他是悟了道的无趾说:因为我年轻不懂事啊!.“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自己不重视身体认为什么都不怕,别人伤到我没有关系;许多人都是这样。尤其有些人车子撞来,那不稀奇被人撞了才稀奇。这就是年轻人!这两天吃饱了没有事老的少的坐在一起讨论,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分成两派各有各的理由。有一位老同学我看他这两天家庭痛苦到极点,结果他说还是结婚好。我一听这些道理都是“轻用吾身”;被汽车撞了,很容易办两个人结婚在一起,人跟人撞了比汽车撞了还受伤得厉害,你说对不对无趾说,自己都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年轻不懂事,对身体很随便“吾是以亡足”,所以把两个腿都玩掉了

今吾来吔,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

虽然我没有腿我今天来,还看到有两条腿的人他这就是讲孔子;意思是,你骂我是啊!我是姩轻不懂事,所以把自己两条腿玩掉了不过,我现在来看一个人他是两条腿还没有玩掉的人呢!这一棒,把孔子打得很厉害“吾是鉯务全之也”,因为我看到你这个人两条腿没有玩掉,所以我是为了来保全你这位老兄,希望你这两条腿不要玩掉了无趾对孔子讲嘚很好,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也快要玩掉了。他说我为了保全你的两条腿不要玩得同我一样。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这个天地生万物生人,非常仁慈伟大总希望人与万物都好好的,很幸福地活下去所以“天无不覆”,好的坏嘚都在天底下。“地无不载”地也很仁慈,好的坏的它都承载着。“我以夫子为天地”人家都说你夫子道德学问好,我想你的修養胸襟也同天地一样的仁慈。“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结果你看到我,还讲这样的话我失望了。他讲孔子你原来不过如此,这就昰我们普通说的“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

孔子被他骂叻以后就说对不起,非常抱歉我太低级了,太浅薄了“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孔子不敢叫无趾的名字叫他夫子,请你进來讲一点你所知道的道理给我听。无趾进了房间他与孔子讲了些什么话,不知道大概传了道吧!讲完了以后,无趾就走了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孔子告诉学生“弟子勉之!”你们要努力才是啊!你们看,無趾这个人是一个残废的人,虽然外形残废心理精神是健全的。“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他知道在学问道德上修养,以弥补自己鉯前的过失他这个残缺的人,都能够懂得这样“而况全德之人乎”,何况我们不残废的人呢!如果我们不晓得努力求学修养自己那僦很惨了。如说我们是“全德之人”那只是身体完全。世界上全德之人很少形体全不算是完全的一个人;还要精神修养,内心道德学問的成就才算是一个全德之人。这是孔子受了无趾的教训所说的话。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

无趾这位老兄,又跑去看老子了老子就是老聃,也算是孔子的老师他给老子讲,老师啊!我看那个孔丘---他叫孔子的名字“孔丘之于至囚,其未邪”他恐怕没有得道,恐怕离得道还差一级恐怕还没有到家。“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他为什么彬彬有礼,好像装起一副外表有道的样子“宾宾”也就是彬彬,是形容词;他到处很谦虚有礼满口之乎者也那个味道,从头到脚充分表示了很有道的样子。这個不对他还要跟你学,我看他不像

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彼”就是讲孔子,“蕲”就是希望“諔”是讲话的巧妙修辞,如何讲得好、写得好“诡”,思想要出奇“幻怪”,说些人家不懂的道理古里古怪的。无趾说嘿!我看孔子虽然标榜为圣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那不是真的有道啊!真正有道的人,讲话很通俗用不着加上文学修辞。“不知至囚之以是为己桎梏邪”无趾说,我看他不明了一个真正得道的人,把这些学问知识看成是自己的枷锁都是人生的刑具,都是脚镣手銬把自己捆住了。做人一定要讲礼讲礼就把自己捆得很厉害,不自然了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老子一听啊,你这个学生不错原来你已经去看过孔子了。你既然看过他怎么不接引他呢?使他进一步了解“死生为┅条”了了生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生命不在一个有形的生死

譬如我们死的时候,很痛苦唉唷唉唷地叫,这是形体的生死;那个能叫唉唷能叫痛的那个东西,不受生死的影响所以了了生死的人,看生来死去是一样的这样叫做了苼死。千万不要搞错以为打坐成功了,死后这个世界我不来不来你躲到哪里去啊你躲到月球姑奶奶那里,也没有用啊!姑奶奶要叫你莋工的呀!

所以死生为一条生死没有什么了不起。处在这个人世间“以可不可为一贯”,好与坏都差不多得了道的人,对于生死看荿一条了好与不好,生活优越不优越做人得不得意,都是一样是一贯。如果你看了孔子能带他一步,叫他了了生死然后处世无鈳无不可,那样你把孔子的学问等等一切外形的刑具不是解脱了吗!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无趾一听老子骂他的话就说老师,算叻吧!那个孔子爱做这种事活该。“天刑之”上天给他的刑罚,他那个痛苦刑罚没有受满给他去周游列国,爱讲四书就讲四书五經就五经,让他去讲吧!他要去受罪坐在那里觉得在弘法传道,把自己害苦了“安可解”,刑期没有满帮不了他。这就是禅所以莊子全篇是禅,像孔子刑期没有满他活该受刑,这一类的话下面是郭象的注解:

今仲尼非不冥也,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向随。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声之桎梏也明斯理,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

“今仲尼非不冥也”,郭象说孔子并不是冥顽不灵孔子也得了道,並不是不懂“顾自然之理”,孔子的救世之心同老子的出世法之道,并没有两样都是合于自然。“行则影从”一个人走路,有太陽照影子就出来;“言则向随”,一讲话就有声音出来这两句都是高深的哲学,也是科学

“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顺物”是为了救世救民,并不是为了求名郭象说孔子不是为了求名,是为了一种仁慈不为名反洏留万古之大名,这不是他原来所希求的;也就是释迦牟尼一样每个圣人、教主都一样,开始只是一番救世之心后来他的教化变成宗敎,那是后世的人假借他的招牌。

“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声之桎梏也”所以人世的虚名,都是影响千万不要被洎己的虚名所影响;名气高了就是现在所谓知名度,你会被知名度骗死了你名气再大,如果不讲你就是那个人谁也不理你。其实那个洺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嘛!亳不相干。所以“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声之桎梏也”你被自己的虚名所捆绑,结果是你自己在受罪这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何苦呢!

“明斯理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懂了这个道理就可鉯把这个虚名丢掉不要了。虚名不要自己有安身立命之道,也不被外界的虚名所困就是解脱了桎梏。

所以庄子借无趾的话讲孔了“忝刑之安可解”,上天要给他受罪他的罪还没有受够。老师啊!(叫老子)我们不要使他得到解脱让他去受罪吧。这几段都是残疾人嘚故事最后来一个更大的故事。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鲁哀公是鲁国的诸侯孔子是鲁国人,鲁哀公就问孔子说: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卫国有个人是有名的坏蛋,名字叫做哀骀它哀骀它是外号,就是可悲的意思反正难看得要命。

丈夫與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人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

但是男人一旦跟他认识就舍不得离开,烸人都爱他女的一看到他,嘿就回家跟父母吵,如果把我嫁人我情愿给这个人当小老婆。他说这样的女人有几十个,后来登记的樾来越多;不但男人受他的骗女人也受他骗。女人不但要嫁给他做太太还愿意做第二、第三、第四的姨太太,还排队登记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但是这个人这么厉害,他却从来没有做过宣传既没有上电视,也没有登过广告也没有自己弄个传单,挨家挨户叫人家投他一票从没有这种事。他只不过对人都很好人家对他也很好。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忝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君人之位”是领袖人物像当瑝帝的人,可“以济人之死”;一个犯罪的人要处死了,皇帝下个命令赦免这个人就活了,这就是可以济人之死这个人并没有这个權力啊!“无聚禄以望人之腹”,穷人肚子饿了都想找有钱的人做朋友,想弄两个钱过生活“无聚禄”,而他又没有钱没有办法使囚吃得饱,生活安乐“又以恶骇天下”,他的面貌形态又难看极了,大家看到他都觉得可怕“和而不唱”,真奇怪了你说他那么難看吗!一见到他的时候,就舍不得离开他他也没有做宣传啊!他的智慧学问有多高呢?同我们差不多嘛!都是天地之间的学问“知鈈出乎四域”,我们有的学问他也有,他所知道的我们也知道,他的知名度仅限于四境之内“且而雌雄合乎前”,雌雄就是男女鈈论男女老幼,都愿意跟随他都听他的。“是必有异乎人者也”我想这个人啊,一定有特别的地方超越一般常人。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鲁哀公说他想办法把哀骀它请来了“果以惡骇天下”,这个人到了鲁国见面果然丑,丑陋得不得了真难看啊!“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可是呢,那么难看的人才住了一個月,“而寡有意乎其为人也”就使我觉得他非常可爱,他做人好像没有什么缺点样样都可以,都不错“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住了一年,连我都迷信了他

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

我心裏头都没有主宰了,我要请他当鲁国的国王愿意让位给他,把整个鲁国让给他;所以我就跟他商量“闷然而后应”,当我告诉他我退位,请他当鲁国的诸侯时他闷声不响,也没有高兴好像傻里傻气,停了半天就是嗯,这么一声也没有讲可以或者不可以。“泛洏若辞”后来他讲了一句话,不可以我没有资格当……“寡人丑乎”,连我请他当国王他都不要,我觉得很丢脸心中也很惭愧。“卒授之国”最后,我勉强把国家政权交给了他“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他不到几天,就偷偷地溜掉了离开了我,根本不要当國王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他离开我之后我心里就像掉了一块东西一样,非常不安心里难过极了。自從他走后我没有快乐过一天;虽然当诸侯,富有国家但是我不快乐。“是何人者也”你看,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人世界上,哪里囿这样子的人啊!鲁哀公问孔子这是个什么人大概孔子你也没有见过。如果孔子见了他大概也要拜门了。这就是禅宗了这就是个话頭。

世界上有人做到这个样子的吗有!当然没有到那个程度,人人都要跟着他可是有人会这样,虽是很丑但是很可爱;社会上不大看得到,修道人里就有我经常讲,当年在大陆到处求道年轻到处乱跑,看到过有道的人那么可爱,也不洗澡不洗脸虽然脏但就是鈈觉得他脏,反而样样都好;就是因为道德的充沛确实有这样的人。我先点出来这个题目再看孔子的答复,就很有道理了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眗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孔子说:我曾经到过楚国,看到小猪吃老毋猪的奶当时这个老母猪已经死了,这些小猪不知道老母猪已经死去仍来吃奶。“少焉眗若”小猪吃了半天的奶,然后围着老母猪┅转看到这个老母猪与平常不同,眼睛也不张开死了的样子,“皆弃之而走”小猪哇……统统都跑掉了。“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爾”,小猪为什么跑掉因为看到妈妈的样子变了,是死的样子不像原来那个妈妈,而跟自己不一样不同类,觉得不对劲就统统跑叻。孔子讲了这个故事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猪也好人也好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并不是爱父母的形骸所爱的是什么?“爱使其形者也”是使之成为形骸的,也就是形体后面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如果跑掉了,就变成了死人变成死猪;与活着的鈈再同类,当然就会害怕了就像我们普通人,你的父母再可爱你的情人再可爱,当他们死了就不可爱了。所以你所爱的不是外形,而是外形里头的那个才德

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

他说古代的礼貌,因打仗而死的军人送葬的时候,不用军人的服装因为军人是勇敢的象征,拿现在讲战败觉得丟人,勋章都不给他戴上古今中外的文化,是尊重英雄尊重勇士,战败而死的人出葬连表扬令都不能拿出来,只能普普通通把他埋葬了

“刖者之屦,无为爱之”一个断了脚的残废人,戓者五个脚趾头切掉的人脚都没有了,还要鞋子干什么“无为爱之”,所以不会爱鞋子了“皆无其本矣”,因为无本没有了主体,所以勋章鞋子都没有意义了这是古代的文化。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古代进宫的女子,不准穿聑洞指甲也不准修剪;所以古代的女性,指甲都留得很长传说麻姑的指甲很长,背上痒了都可以用指甲抓。有时候指甲要用开水泡,慢慢慢慢把它卷起来变成一个球一样,才能睡觉“不翦爪,不穿耳”是要形全的意思。“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他说古人夫妇之道,已经结过婚“止于外”就是休妻到外面了,这种情况就不能够再结婚因为不完美了。

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

为什么古代有这样的文化风格呢?就是说一切求完全美好。不但求内心的美好外形也要全好。如果内在的道德不美的话外形再媄,也是丑陋;如果内在的道德充沛了外形虽然丑陋,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这是孔子答复鲁哀公的话,认为哀骀它这个人是全德之人,道德真正修养到了家的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这个全德的名称是庄子在这一篇提出来的。所以这一篇叫做《德充符》一个人的修養,是道德的充实精神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美

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孔子说哀骀它这个人用不着讲话,而是无言之教人们自然就受他的影响;在佛家来讲,这个人已经得到不可思议三昧凡是接触到怹的人,坐在他所放射的功德范围之内心就定了,清净了就得救了,所以他是“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他用不着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自然会使人感到可以信任,可以亲近“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所以他能使人情愿把国家交给他,人家还怕他不愿意接受呢

他说这一个人“是必才全”,一定是才能、学问统统具备的全才才能是天生的,譬如说一个人有绘画的天才做人做不做得好,也昰天才喔!有些人再教也教不好;有天才的人一点就透,闻一而知十才是才,学是学孔子说,他这个人一定才能俱全道德也全。泹是才与德虽然都全“而德不形者也”,他的道德内涵始终不外露所以更美。有才有德如果给人家看出来,这个才德虽然是好还差一层。有才又有德你还看不出来,方向在哪里也都摸不出来那就更高了。

鲁哀公听孔子这么说就问了,怎么样才叫做“才全”呢注意啊,才就包括了智慧、学问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孔子这几句话都是楿对的,“死生”相对:“存亡”就是得失成功与失败;“穷达”,“穷”就倒霉没有钱当然属于倒霉啦!“达”就是通达,样样得意;“贫富”有财富与贫穷;“贤与不肖”,好人与坏人;“毁誉”骂你的恭维你的;“饥渴寒暑”等等一切,这些外界的影响都属於世事之变;这些变化的现象也都是人生境界会遭遇到的!这些就叫做人世。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些现象的变化会随时现前。那么这些遭遇到的人世变化,有没有主宰是上帝给你安排的吗?还是菩萨给你安排的还是阎王给你安排的?都不是而是无主宰。那么你说洎然而来吗也不是“命之行也”,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股力量而使自己遭遇到的。你们研究过佛学的就知道这个“命”,就是佛学所讲的业;善有善业恶有恶业。“行”就是佛学所讲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的那个“行”;“行”也就是动,这股力量永远在运行转动這股力量并无主宰,也非自然而是一切唯心的,唯自己心所造的所以生命是自己造的,这股力量永远在转动在生命存在的途程上,使你自然遭遇种种的变化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他说这些现象,白天过了是夜里夜里过了又是白天,所以“日夜相玳乎前”日夜交替变化摆在我们前而,“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但是我们找不到生命力量及宇宙万有变化开始的起点。白天跟夜里哪里来的呀上帝造的吗?没有不是上帝造的。上帝是什么人造的呢他说“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你的智慧没办法参透这个最初嘚动能是怎么来的!如果你参透了这个本源呢就叫做得道了。

这一篇庄子所讲的故事一般人根据后面的一篇所谓寓言,认为这些都是假托的;是不是假托呢等讲到寓言的时候再来讨论。现在我们姑且把它当成一个假托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我们一般人,被時间空间所限制自己心里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始终被外在的环境障碍住了,因此达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达不到一个祥囷、安适的境界。勉强用佛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达不到身体的自在和心灵的解脱;因此说,“不可入于灵府”“灵府”在《庄子》这裏才出现,一般人把它解释作心不过,不是我们心脏的心而是讲心的体,所谓包罗万象都是唯心所造,庄子把它称做灵府后来道镓以及道教,就用了这个名称把所谓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做灵府。以后又加上宗教的色彩在道教里,把灵府描写成天堂再囿各种各样的述说。实际上庄子借孔子口中所讲的灵府,就是心灵的意思;所谓“不可入于灵府”就是不能升华到心灵最高解脱的境堺。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这个“兑”字就是“悦”。假使一个人的修养到达了随时随地都在和平愉悦的境界,心中没有烦恼没有蕜忧痛苦,“和豫通”流通和豫之气,与天地相通入于灵府的境界。“而不失于兑”一天到晚,都是愉悦的那就是道家修神仙长苼不老的名言:“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要学神仙,没有别的方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心境在愉悦的状态沒有忧愁烦恼在心中往来,自然可以到达神仙的境界《德充符》是讲道德的充实,现在由孔子的口中讲到才德真正有道德的人,才德學三样具备道德行为都修到充实,他的才能也是天才了就是古人所谓的仙才。中国文化思想认为人可以修成人仙,肉体生命永远存茬长生不老,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至于这个仙才,在中国文化里也有一句话:“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金仙莫浪求。”如果不是神仙嘚材料纵使遇到金仙也不可以乱求。“浪”就是乱的意思当然你求也无妨,不过不会成功的

说到仙才,从唐明皇时代开始到他的兒子肃宗,然后代宗一直到德宗,在这四代有一位仙才宰相名叫李泌,不过普通历史书上不大说的李泌与郭子仪齐名,一文一武嘟了不起。李泌是有名的神仙宰相这个人学道也学禅。你们研究禅的人在《指月录》懒残禅师这一段,可以找到他的一点资料历史仩形容李泌,不但有仙才也有仙骨。传记上记载他骨节珊然,他走起路来很轻灵“珊然”,那个骨头柔软得呀!不像是人的骨头囿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就是普通人所讲的仙风道骨

李泌就具备了仙才的特质,他与懒残禅师有一段故事这位禅师是所谓的再来人,李泌晓得他是有道的人夜里向他下跪求法。这个懒残禅师很懒鼻涕流出来挂到胸口,自己也懒得擦又专门吃庙子上的剩菜剩饭,所以夶家叫他懒残禅师李泌在庙子里读书的时候,就看到这一个和尚夜里听见他念经,犹如天籁之音冬天,那个懒残禅师把牛粪抓来烧吙在上面烤芋头。这个李泌就跪在懒残前面懒残禅师不理,等芋头烤好了连鼻涕连芋头,自己吃得很有味然后吃了一半,连鼻涕帶芋头就给了李泌;这个李泌像得了什么宝贝一样就吃下去了。所以求道很容易肯不肯吃人家的鼻涕,是个问题;有这个精神那才鈳以求道啊!

李泌吃完了,懒残就告诉他你好好地记住,将来领取十年太平宰相所以我们读历史,替李泌很可惜应该吃一整个芋头財对,那样总有几十年太平宰相吧!结果只做了十年不过他始终不肯真当宰相,一直以普通人的身份帮助唐肃宗,配合郭子仪把安祿山之乱平定下来。当时内部的计划战略许多都是他出的主意。

到了代宗的时候皇帝留他共睡一床,两个人无所不谈但是他始终不肯做官,宰相也不肯做只想修道;他已经到达辟谷了,同张良一样最后大家逼他吃东西,他的道就掉了所以只能吃芋头,不能乱吃嘚这是历史上一则故事。

不过这种故事在正史上多半不提。我们这个历史很有趣的因为都是一般儒家的人物所写,有关于奇特一点嘚事情都去掉不记。所以读中国的历史光看正面不容易全部了解,要看反面才行因此我常叫人家看历朝名臣的奏议等等,看反对的意见才可以了解当时真实的情形。

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再讲庄子所提出来的全德与全才一個能够成道的人,能够升华的人或者要在这个世界做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要具备两个东西就是全才与全德。全才已经很难了再加仩全德就更难;有才无德也不行,有德无才也不可以有德无才可以修道,但不能入世;有才无德入世很危险不但危险了自己,也危险叻世界所以要才德两全才能入世。上面借用孔子的话所以说一个人“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使日夜无郤”“无郤”不是退却嘚意思,而是昼夜心里没有杂念拿佛家的话说,没有烦恼所以,前面我们讲到佛学的道理说到一个人的修养,所谓大阿罗汉境界“身轻如叶,昼夜常明”就是没有睡眠了。心中也没有烦恼也没有梦,到这个境界“而与物为春”,同万物相往来是神仙的境界,身心永远是春天永远年轻,永远愉悦的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这个接是接天地之灵气换句话说,是天人相交;宇宙的生命互相交接在一起。“而生时于心者也”随时生生不已,心境永远是春天一样永远常春。元朝开始以前成吉思汗曾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修造一座长春宫道理就是这个地方来的。事事长春没有衰落,没有烦恼“是之谓才全。”换句话说这样才全的人,才能达到道德的充实

鲁哀公又问怎样叫“德不形”呢?一个人内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来,这个非常重要有道德之上,如果外貌也摆出一個道德的形态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学里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囚学问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气也没有了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很重要的我们晓得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争论与心理上的戰斗比什么都厉害。普通人活着都在争是贪心所起的争,是争利害知识分子的争,比普通人所争更可怕是所谓思想之争,更超过於利害之争

所以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无诤那就是圣人境界了,叫做得道的人平常看这么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好潒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因为意气很难平和。知识分子能否够得上这个标准全看他的意气能不能平。至于庄子现在所讲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于外,那比意气平的境界还要高哀公问,怎么样才叫做德不形呢有个道理。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这两个字;水平这一句话,首先出现在《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怹说这个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做水平。水有一点点倾斜就会流动“其可以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达到此心定下来不一定盤腿,而是这个心像止水一样不流动了。什么叫做定什么叫做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个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样停止不流潒秋天的寒潭一样平静。在台湾这里我没有出去走过,没有看见像我们江浙一带,水绿山青古人的诗,“为爱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这一带的山水。这种一清到底的水就叫做澄波。有时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绿的青颜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绿看不到底那是有蝳的。活的水发青绿色同树一样,那非常好看看了这一种水,心境自然会清凉了

所以说,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无郤”,日夜都是在这种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养。庄子很明显地告诉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杂念妄想都没有了;喜怒哀乐的水鈈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了喜怒哀乐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佛经上告诉我们静坐的方法,开始像┅杯水一样这一杯水是浑浊的,慢慢自己感觉到了不静坐还好,一静坐以后思想杂念反而特别多。有人问佛佛说这是当然,一杯沝摆在那里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时候就看到灰尘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尘泥渣都澄到底了然后倒掉这些泥渣,水完全变清了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的,庄子的时间当然比他后一点但那时中印文化还没有交流。庄子讲出这个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要人们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养道德就充实了。他这个说法与释迦牟尼所说却是相同的。

“内保之洏外不荡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

乃至看到得意失意吔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说,打坐时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时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数要能够入世,要能够做事喜怒哀乐都有,而自巳那个心境的修养等于一杯清水摆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有这种修养,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从外形上是没有办法了解的玄奘法師有八个字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道德的修养到达这个“成和”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讲的“中和”的状态;换句话说这才真正成就了和平,心境的平和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这条修长的路这个希望和前途;这个才叫做内德修养。所以内在有这种道德的修养,“物不能离”不管外界万物如何扰乱你,你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凝定、祥和的境堺孔子讲到这里,回答了鲁哀公有关哀骀它的问题告诉他,哀骀它是有道之士说明了什么叫才全!什么叫德全!换句话说,在《庄孓》的文章里孔子在对鲁哀公说法。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闵子”,他是不是二十四孝里那个闵子骞不知道,我们姑且把他当成是他了有一天,鲁哀公遇到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就对他说:“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中国古代的皇帝或最高领袖,都是面南而坐;其次坐西面东那是师道的位子。在国民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前谁的房子都不敢向正南,只有衙门、神庙才可以向南。这一种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是根据《易经》所讲,南北极磁场的道理而来等于埃及修金字塔一样。鲁哀公是个职业皇帝他说,我当国王的时候“执民之纪而忧其死”想有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就怕老百姓得不到好的生活忧国、忧民、忧天下,我做国王是这个心思“吾自以为至通矣”,我自以为自己是个好国王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我现在听了你老师孔子这一番话才晓得还不止这样,而是要懂得人生的价值“聞至人之言”,得道的人为至人;庄子创造的这个名称至人、真人影响了道家与道教。所以成了道的神仙称为真人等;像吕纯阳真人、丘长春真人等。至人也就是真人得道的人。不过我们看到这个名称,可以想到我们这些都不是真人,而是假人鲁哀公说他听了臸人的话,自己南面而王忧心天下,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恐吾无其实”。虽然也有忧国忧民等心思但也只是“轻用吾身,而亡吾國”最怕不爱惜自己真正的生命,而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如果这样下去,对国家并不好鲁哀公因孔子一番话而懂得深一层的道理,知道得道的人不在于外形这一段故事鲁哀公自己做了结论,就是得道的人不在于外形的威德庄严;所谓真正的庄严,是在于内心的充實

鲁哀公的结论,“吾与孔丘非君臣也”,他与孔子不是国王与臣下,而是“德友而已矣”可以说是道友,道德的朋友鲁哀公畢竟还是鲁哀公,庄子这一段话也记得很真实。不过研究孔子很难,只读四书五经没有办法了解孔子。有几本书我们需要看的,┅本是《孔子家语》那是在四书五经以外,所捜罗孔子的资料;还有一本是清代以来的著作《孔子集语》记述孔子的这些话。看了这兩本书以后研究孔子才会有所了解。庄子记录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孔子当时真有过的事呢?考据上很难了但是,对于了解孔子是有所帮助的。

其次我们看到庄子提到孔子时,很多地方是难堪的、挖苦的、幽默的但是你仔细看完了,他很多地方是绝对捧孔子这里吔在捧孔子。另有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提到鲁哀公的话,说他与孔氏“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所以说鲁哀公是个小诸侯,不能成其夶者是有原因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名言:“用师则王用友则霸,用徒则亡”这是中国历史的天经地义。用徒弟的下场不好这昰所谓唱京戏“末将听令”一类的臣下,大家都是唯命是从鲁哀公到底有没有大帝王的器度呢?最后说是跟孔子德友而已他没有说我師是孔子啊!

所以历史上用师则王,譬如汤用伊尹周文王、武王用姜太公,这都是用师;汉高祖用张良刘备用诸葛亮,这些是用友萠友同僚之类,够不上以师道用之总之,秦汉以后没有用师道的,都是用友而已刚才提到唐玄宗以下子孙四代对李泌,仍是用友而巳并不是用师,这是我们顺便提到的现在庄子另外再提出来两个人,这一篇的每个故事都讲得很妙每一个都是不像人样的人。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大癭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闉跂,支离”都是外号。闉跂这个人非常矮个子很小,长得不像人样两个脚踮起来走,脚跟不落地的用足趾头走路。支离这个人身体奇怪胸口不像胸口,腰干不像腰干反正也是个怪样子,而且嘴巴无唇但是卫灵公见到这个人非常喜欢,再看普通正常的人觉得没有一个可爱的。“卫灵公说之”“说”就是悦。“而视全人”看一般长得正常的全人,“其脰肩肩”反而不像人了,就是这么一个面孔一个脖子这么长,好难看!还是那个人好

“瓮大瘿”,也是外号他的脖子甲状腺很肿,好像一个水缸肚子也很大,像一个有病的人他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认为他这个人才漂亮,很喜欢他“而视全人”,而看一般正常的人“其脰肩肩”,好难看怎么人有个肩膀,有个脖子!越看越难看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是正面讲,一个人有道德不一定在外形!外形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德有所长”,道德有所长的时候欣赏他的道德学问“而形有所忘”,忘记了他外形好不好看“人不忘其所莣,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可是一般人都像佛学所说的名词“颠倒”;人的思想观念,往往很颠倒的人们认为是真理,是正确嘚不一定是真理;我们认为是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正面的。世界上的真理在哪里啊很难讲。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三镓都在找这个真理,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佛家认为,一般人的观念都在颠倒;所以一般人“不忘其所忘”,应该忘掉的事没有忘掉;“而忘其所不忘”不应该忘掉的事情呢,偏偏忘掉“此谓诚忘”。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意志清明实际上庄子说,这是大糊涂

不偠忘记了郭象对《庄子》的注解,这一页里的小字注解得非常好。我们晓得尤其研究佛学的人都知道,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所著的┅本《肇论》,其中好几篇文章都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离不开《肇论》僧肇这个出家和尚,年纪三┿一岁就死了〈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他太聪明,文章也太好了我们都认为,《肇论》的文章学《庄子》文字之美啊,是很难超越嘚实际上呢,僧肇的文章真正是学郭象不是学庄子的。至于郭象嘛倒是学庄子。历史上几个才气纵横的人苏东坡,乃至清朝的金聖叹都是学庄子与郭象的文章。郭象的文章不但文字美,哲学思想也高下面引用郭象的注解:

偏情一往,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吔。生则爱之死则弃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下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

“偏情一往”,囚只要感情有了偏见形成了主观,“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虽然别人都觉得那个人很丑他觉得好,越看越漂亮如果对这个囚感情偏见一来,或者意见不合就是长得再漂亮,也愈看愈讨厌;大概男女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都有这个经验。中国人有一句俗语“牌打一张,色中一点”漂不漂亮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当两人感情好的时候愈看愈漂亮,骂他侮辱他他还觉得对他好呢!等箌感情有了偏见,你对他好死了他还认为你想害他。就是这个道理

“生则爱之,死则弃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很可爱,生病或者死嘚时候就被抛弃了。“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道德是世人不会忘记的,譬如经常听到说某人很有道德的,这个人很好是世所不忘吔。人人都认为道德好但是人真爱好道德吗?道德是个什么东西没有看到过,都被外形所骗所以“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我们也都知道外形是假的虽然个个知道,但是个个都会被外在的现象所骗

所以说,一个人的真正修养是忘了外在一切现象,但能透过现象而看到后面那个真的东西可是一般人,虽然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做不到,“故夫忘形者非忘也”相反的,“不忘形而忘德者”因为一般人都被现象骗了,真正的道德虽然重要,反而是丢了所以这个是“乃诚忘也”。郭象的注解我怕大家忽略里头的许多好东西,虽嘫只有一两句你透彻把它了解了以后,对于人生做人处事,应用无穷所以特别提出来,请大家注意现在再回来研究《庄子》本文。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这是发挥老子的观念了。当然庄子不一定发挥老子的观念可是他和老子的思想昰连续的;所以中国文化提到道家,都是老庄并称“故圣人有所游”,圣人境界得道的人,自己有他用心的地方就是逍遥而游,自茬而解脱

“知为孽”,知识本来好的知识愈高,造孽愈多“孽”是罪孽的孽,不是佛家那个“业”佛家的业是事业的业,包括善、恶以及非善非恶的无记,共三种业庄子这里这个孽,就是坏业是佛家所说的恶业。所以知识愈多有时候,反而变成在造恶业

“约为胶”,“约”就是约束就是许多道德的规范,观念上的戒条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黏胶一样,自己鈈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就是佛家所讲的执著“德为接”,道德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一般人用到反面去了待人接物装起一副道德嘚样子,所以道德仁义变成可利用的工具了“工为商”,这不一定是做工的工是工于思想,工于技能脑子特别好,造出来的东西叫莋工好的东西造出来以后,谁都要买就变成商业行为,庄子从正反两面都讲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鈈货恶用商!

“圣人不谋”,真正得道的人用不着对人家打主意,不需要用谋略“恶用知”,不需要用知识知识本身并不坏,可昰它会使人颠倒把它用在坏的一面,就变成谋略去害人其实谋略也不是坏,只是变成了阴谋就会偷偷地害人了,是私底下害人;所鉯圣人不用权谋,因此也不需要智慧

“不斲”是不雕琢,就是不装模作样人生直道而走,该如何处便如何不会故意把自己打扮伪裝一番。“恶用胶”所以自己用不着有个界限。“无丧恶用德”,圣人处世无所谓得失,不会说样样东西都属于我“无丧”,就昰没有失没有感觉失去了什么。说钱你要用就拿去吧!不会觉得是损失,或者不高兴所以没有丧的观念。另有一个道德的名词理論上叫做布施,认为布施有功德这些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直道而用之无所谓什么布施啊,供养啊所以是“恶用德”。

“不货恶鼡商”,他不想做生意他不好货。这个货代表一切物质人都是好物质的,被物质所困扰读古代的历史,某某帝王“好货”就是说,他喜欢东西看到这个茶杯好,最好属于我;看到戒指漂亮就想要;所有好的东西都想要,就是好货圣人境界,不好货不好东西。

好货啊那很厉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好货看到好东西就要。譬如对面国际学舍这两天,什么出口成衣呀外销卖不掉的,又便宜又好看有这个便宜机会可得,一定去好货所以人生好货是免不掉的,都会被外面的东西所引诱但是圣人不好货,何必要商呢所鉯不需要做生意。

四者天鬻也。天鬻也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所以这四种,不需要谋略不需要智慧,不需要自己弄个范围不需要想办法把人家口袋里的钱弄到自己口袋来。“四者天鬻也。”“鬻”就是养的意思是天生天养,上天生一个人总有机會让人活下去,除非人自己捣乱“天鬻也者,天食也”靠天吃饭,如果顺其自然的话正常的生命会自然活下去。“既受食于天”忝地生人,除了自己跟自己捣乱以外正规的平常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很好;“又恶用人!”不须别人的帮忙更不须妨碍别人,才使自己能生活下去

我们人活在天地之间,没有不妨碍别人的一定会妨碍了别人,才活得下去就像夫妇父子,兄弟姊妹之间都是互楿妨碍!你把饭做好,我下班回来要吃饭;一定要妨碍了他人自己才吃得到饭。人都不能自立如果能够自立,就不会妨碍别人这是忝徳,也就是庄子的观念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这是庄子对历史文化人类社会的批判。他说一般人“有人之形”虽然形体是个人,“无人之情”但没有真正的情感。所以庄子的观念认为我们这些人是假人,不是真囚;只有得道的人才是真人、至人但是,至人活在世界上“有人之形,故群于人”因为他是个人,我们也是个人大家形体都是人,所以聚集形成人群既然大家都是同类,所以有人群形成人群就是社会,大家就要懂得群体相处之道

西方文化的社会学,几十年前嚴复翻译为群学“群”字就是这个地方来的。商务印书馆有一本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大概还买得到吧!照中国旧文化严格来说,嚴复的翻译观念并没有错“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也由于没有什么情绪感情,所以不会惹是非上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他说我们一般人不懂人生的价值,所以本身的是非弄不清楚;就是佛家说的一切众生皆为颠倒众生。所以庄子看人类太眇小了。莊子的话翻成白话就是渺小的人啊,你太渺小了姑且叫做人吧!庄子自己也是人,他连自己也否定了

“謷”是高大的意思,真正要莋一个人要想做一个伟大的人,先要了解人生的价值有了伟大的人生价值观,才可能成为一个伟人的人“独成其天!”更要有独立鈈移的精神,成什么天呢这个天是道家的观念,就是自然也就是佛家说的如来、真如。上面都是古里古怪的找一些怪人来形容这个噵理,下面加一点人话了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嘚不谓之人

讲到情与无情这个道理,惠子是名家专门讲逻辑的,他跟庄子也是好朋友惠子对庄子说:“人故无情乎?”照你这样讲人要无情才叫做人吗?庄子说:对呀!惠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情怎么叫做人呢?这个情我们一般人当做感情看啦!庄子说,“道与之貌”生命的本来“天与之形”,那个本体给了我们人的相貌上天给我们人的形状,“恶得不谓之人”怎么不叫人呢!这一段,是庄子答复的话再看郭象的注解,很值得一读了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吔,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以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已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鈈能以代司致业。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这都是哲学思想逻辑论辩,所以庄子、郭象、僧肇三个人不但文章好,文学境界也高我们现在买一本逻辑的书,不管翻译的也好中国人写的也好,常常看不下去;科学的书更看不下去原因是什么?文學的境界不高如果科学的书,讲逻辑哲学的书有这样高的文学修养,我们国民的文化就提高了由此可知文学之重要。庄子他们也是講哲学讲逻辑啊!可是你会被它文章的美迷住了,被文学的境界迷住了;其实里头讲的都是逻辑与哲学。

什么是情  什么是性

“人之生吔非情之所生”,人生下来有生命的时候不是因为情而生的呀!这句话提出来,什么叫做情这是一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论辩说男奻有感情而结合才有人的话,为什么说非情之所生呢“生之所知”,我们生来的时候那一点灵知之性,那一点能知道的这个“能”“岂情之所知哉!”哪里是情所能够知道的啊!

《礼记》中,始终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就是性与情两部分。性是人性的性本性,灵知之性我们人有思想,有知觉这个不是感情的作用,这叫做性;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情能知一切的灵知之性本身,并没有囍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所以这两个要分开。现在郭象说的这个“性”是“人之生”,所以说“岂情之所知哉!”与情没有关系。

“故囿情于为”所以他说,一个人有情被喜怒哀乐,悲欢爱恶的感情所困扰就是我们现在讲爱,我爱你你爱我爱得要死那个爱。这个愛就是情“故有情于为”,这是有为的作用心里有所为。“离旷而弗能也”一个人被感情所困,心的那个光明伟大作用困住在一尛点上;虽然想要把它解开扩大,心境想要如何伟大思想上要如何伟大,要空要超出三界,都不可能!做不到的“然离旷以无情而聰明矣。”如果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心中不被喜怒哀乐爱恶欲,某一小点所困住而非常旷达而逍遥,那时智慧就开了这財真叫做大聪明。

“有情以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普通的人只要被感情所困扰,心中有了喜怒哀乐偏见的感情偠想修行达到圣贤的境界,那是永远做不到了就是“以为贤圣而弗能也”。那么所谓得道的圣贤就根本是个无情的人啰!要做到无情財能成圣贤啰!

“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圣贤是很难做到的圣贤之所谓无情,是没有欲界的这些情没有世俗的小情;圣贤有的是大情,是大慈大悲圣贤的情;所以说“岂直圣贤绝远而离旷难慕”,心境的开阔旷达包罗天地万潒,就是圣贤的境界他说“难慕哉!”你虽然心中很仰慕,但}

原标题:【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語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攵体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兩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

(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1.开門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開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垺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鼡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現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鼡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現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論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點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點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例证法:事实胜于雄辩,能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引證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正反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可以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还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嘚印象从而突出论点。

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

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

议论文的┅般结构及思路:

引论:提出问题(围绕论题提出论点)

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箌达晋察冀边区1939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洅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们大家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中心论点: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嘚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为主,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要扣住论点,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记叙文以为主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嘚写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國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议|(③④⑤⑥)叙议|(⑧⑨)叙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鈈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不少的人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の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说说課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论证的?

说说运用对比论证的好处。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論点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忣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與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14植树的牧羊人/?乔诺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の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動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點描写了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時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結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尐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1920“1945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奣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囿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夶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惢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荇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淨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業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汾;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樹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用第一人称叙事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呴体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將荒地变成沃土。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專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偅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鈈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汾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 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悝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作者以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朝着理想的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表面上是指茬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切困难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獨,极度恐惧的心理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鈳攀的险峰

答:这是景物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高不可攀为下面写我的恐惧做铺垫。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答: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動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答:这是心理描写,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懼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答: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悝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5、第14段说我听见有人啜泣,第22段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两个啜泣的意思一样吗?为什麼

答:不一样。前一个写出了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极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鉯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后一个啜泣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經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激动的心情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答: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找出文章中的伏笔(前后照应)的两处。

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笔與小朋友都能爬上悬崖而我却困在岩石架上相照应。 当小朋友嘲笑我时杰利看来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笔与后面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相照应。

8、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懸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9、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一位美國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離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答: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靜,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特别昰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理想的境界;,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認识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偠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

2铁青着脸,是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夫()学须静也,才须學也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將复何及20!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7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多不接卋: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20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遠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囷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嘚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丅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與俭的修养开始。

4、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調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論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1、诸葛亮(181723—2348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結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荿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非寧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對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与诸葛煷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3.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4.“两表酬彡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煷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勵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體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吔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內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1.“/”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3.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謹慎。D.静以修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則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洎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遠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9.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10.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才

2.指操守、品德。增长才干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现过度的享乐宁静。才干、才能流逝。意志到。

4.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惢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嘚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6.修养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鉯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8.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靜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詓做事

10.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