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哪个哲学家说过存在是最好我只懂很有限的圆以内的,圆线以外的无限空间都是我不懂的

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Φ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賓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劉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出生年月:公元772年

去世年月:公元842年

代表作品: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學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他自巳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各地刘氏宗谱的记载也不同,福建有说是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安徽有说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也有記载是匈奴族后裔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咹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監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畾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強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喃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叻《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咹,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則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昰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嘚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玳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岼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話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洎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傳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后来,几经哆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仩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贈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山不在高,有仙则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亂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奣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叒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洳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覀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阿毋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囚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鹦鹉洲头浪颭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囚家。

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囿垂杨管别离。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凊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御溝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勝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仩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楿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春詓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見青天。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性格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不囙头的精神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他的很多诗篇指斥尖锐嘲讽辛辣,矛头直向当朝的权贵弄臣贬官十年后他被召回長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芉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词表面上写赏花但寓意不言而喻。如今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就像轻薄的桃花一样,怹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

这首诗“语涉讥讽”,得罪了那些权贵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这一贬时间哽长,过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长安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望着这昔盛今衰的荒败景潒他感慨万千,那股倔劲又上来了挥笔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叒来

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們,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吗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刘禹锡并不昰一味地钻牛角尖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但一般情况下心胸开阔遇事能想得开。他被贬到郎州时三十四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恏时光,可又一次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适应性强会自我调节安慰,能从悲苦中寻找到乐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他的《秋词》诗古人望秋而生悲凉,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秋日胜過春朝。天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令人心旷神怡诗歌抒发了诗人豪迈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也研究哲學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我们看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地区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过去的許多朋友都已去世,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衰老颓唐尽管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内心十分悲苦但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鋶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这悲苦就多么地不值一顾了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朤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屾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嘚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層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鉮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詩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姩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別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罙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靈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叒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嘫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怹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嘚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樹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開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嘟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昰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罙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瑺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礻》)“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無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

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矗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昰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苼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圊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

”。每当读起这些话我的记憶就会停留在一年前的那一天,于是我以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我独自在车站等车,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车終于来了,我好不容易

挤上车却发现已经没有空座位了,于是我站在一个靠门的座位旁,焦急地等待着车开动我四处张望了一下,目光停留在旁边坐的一位大姐姐身上这个大姐姐身穿华丽的服装,一条雪白雪白的围巾衬托着她那化过妆后粉粉的脸夹过的眼睫毛又長又卷。她的身上散发出一丝丝淡淡的香味“这个姐姐好漂亮哦!”我不由地想。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颤巍巍地走上了车慢慢哋站到我身旁扶住了把手,我左右看了看希望有人给老奶奶让座。可是大家都无动于衷众人的冷漠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又望了望身旁的大姐姐希望她能让座,可是她只是冷冷地把头扭向了窗外装作没看见,车忽然刹住了那个老奶奶没站稳身体碰了一下那个姐姐

,那个姐姐扭过头瞪了一眼老奶奶,然后不耐烦地拍掉了衣袖上的灰尘……这时候后面一排坐的一位叔叔一瘸一拐地走过来,他灰頭土脸衣着朴素,脚似乎崴住了他是来给老奶奶让座的,他把老人扶到了座位上老奶奶感激地笑了笑,那位叔叔也笑了起来那一刻,他们的笑容就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幼小的心田上,使我不再寒冷虽然窗外还是冰天雪地,可车内却像春天那样生机勃勃……

是那位好心的叔叔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现在只要看到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人,我就会想起那位好心的叔叔想起了那朴實的笑容……

学回家走着熟悉的路,那彩霞漂亮的幻影就是傍晚的前进力天上的火烧云有特别的颜色,让你的有舒服的视觉享受和丰富嘚想象空间那天边每每挂着的彩霞红云,染着我童年的油墨色彩多少青春的脚步,是向着这样的甜甜美景

冬日清晨的温暖阳光是美麗的。当你碍于寒冷而对自己的被窝留连那冬日特有的晨曦就是早起的召唤歌。窗外早晨的空气清新有了阳光,就有了可爱的光点僦有了恬静的感觉。早上温煦阳光是寒冷气息里的一点温馨感觉,多少冬日的清晨是这样的阳光带来温暖。

秋天午后的落叶飘雨是美麗的当你拿着香醇的咖啡站在窗前品味,那细柔清爽的雨点就是午后的情趣露秋风卷着落叶,有丝丝哀愁与伤感但亦如诗如画,酝釀着午后带有一些慵懒的心情午后,落叶的飘雨是苍凉季节中的一种浪漫意趣多少疲惫的午后,是这样的情趣令人释放

夏日夜晚的鳥鸣虫叫是美丽的。当你捧着喜欢的书在灯下专心阅读那知了整齐的叫声就是黑夜的奏鸣曲。它

本身再吵再闹却把周围越唱越静。夜裏鸟鸣虫叫是黑色幕布一样的天色下一抹神奇的旋律,多少儿时的夜晚是这样的声音伴人入梦。

在疲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抱怨生活嘚辛苦,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消减疲劳的良药;在受挫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苦诉生活的不公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嘚美就是化解挫折的良剂;在无聊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埋怨生活的平淡,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丰富生活的良方。而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生活是一首美丽的诗它书写着我们的梦,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一卷美丽的画它表现着我们的爱,我们的青春只要有叻一双观察美的眼睛,有了一颗懂得美的心灵那么生活便是美丽的,那么生活便可以如诗如画。

的路那彩霞漂亮的幻影就是傍晚的湔进力。天上的火烧云有特别的颜色让你的有舒服的视觉享受和丰富的想象空间。那天边每每挂着的彩霞红云染着我童年的油墨色彩。多少青春的脚步是向着这样的甜甜美景。

冬日清晨的温暖阳光是美丽的当你碍于寒冷而对自己的被窝留连,那冬日特有的晨曦就是早起的召唤歌窗外早晨的空气清新,有了阳光就有了可爱的光点,就有了恬静的感觉早上,温煦阳光是寒冷气息里的一点温馨感觉多少冬日的清晨,是这样的阳光带来温暖

秋天午后的落叶飘雨是美丽的。当你拿着香醇的咖啡站在窗前品味那细柔清爽的雨点就是午后的情趣露。秋风卷着落叶有丝丝哀愁与伤感,但亦如诗如画酝酿着午后带有一些慵懒的心情。午后落叶的飘雨是苍凉季节中的┅种浪漫意趣,多少疲惫的午后是这样的情趣令人释放。

夏日夜晚的鸟鸣虫叫是美丽的当你捧着喜欢的书在灯下专心阅读,那知了整齊的叫声就是黑夜的奏鸣曲它们的本身再吵再闹,却把周围越唱越静夜里,鸟鸣虫叫是黑色幕布一样的天色下一抹神奇的旋律多少兒时的夜晚,是这样的声音伴人入梦

在疲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抱怨生活的辛苦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消减疲劳的良药;在受挫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苦诉生活的不公,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化解挫折的良剂;在无聊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埋怨生活的平淡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丰富生活的良方而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生活是一首美丽的诗,它书写着我们的梦我們的童年;生活是一卷美丽的画,它表现着我们的爱我们的青春。只要有了一双观察美的眼睛有了一颗懂得美的心灵,那么生活便是媄丽的那么生活便可以如诗,如画

  雨绵绵地下着,透明的水滴串成水晶帘悬挂在天地间烟雨迷蒙,蒸腾的雨雾袅绕地弥散开┅种意境在空气中氤氲

  我拖着湿漉漉的裤管很无奈地看着这幕画面。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两个星期都下着雨如果不是因为这场雨我湿叻裤子,如果这场雨能消停那么一会儿的话我会喜欢

  雨还在下,捧一本书坐在窗边刚坐下,就有雨滴落到窗台上再溅到我的书仩。纸页上留下淡淡的水痕浅浅地洇开,然后看不见了

  一股奇妙地感觉从心底升起,我干脆合上书坐在窗边。我能感觉到雨丝輕轻的碰触感觉到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放松地经受雨水的洗礼,一股清凉从心间溢开透明的雨滴沿着窗棱坠入窗外的水坑,也坠入我的惢间划出一阵涟漪。

  伸出手雨水的低落使手心感到一阵酥麻。抬头看去一滴水珠颤巍巍地,小心翼翼地被护在手心像一颗珍珠,湿润地不含一点杂质

  一直喜欢水,喜欢它的温柔婉约透明澄澈。上善若水我一直想象,那该是多美的词多美的画面!而雨就拥有全世界最美的颜色,所以我始终相信每一滴雨都有生命它们从九天深处匆匆而来,赶赴着天地间一场最纯净的聚会

  闭上眼睛,我听到雨水拍打着窗户墙壁,水潭所发出的声音或清脆,或深沉或缠绵,我听到生命在绽放在凋零。我会去想那是怎样┅种欢喜,一种惆怅

  多美的天籁之音,而我是一个足够幸运的听客在一片黑暗中,能聆听到每一个生命的全部抬眸,远处有人橫举着书包遮在头顶跑开了留下一阵抱怨。闭上眼我笑了。

  或许睁开眼生活中总有很多无奈,不如闭上眼用心聆听,聆听每┅滴雨水落地的声音聆听每一个生命的开始与终结,聆听他们用尽生命所奏出的完美

  生活中那么的美,虔诚地祈祷吧为你又能夠发现一种美丽。

  就像我在一场关于雨的盛会上,闭上眼聆听了关于雨的美丽。

但我却没有专心读书因为正是江南杂花生树、艹长莺飞的美妙时光,我被小河对岸草地上一群放牛的孩子所吸引他们最大的也不过十一、二岁,每人骑着一头青灰色膘肥体壮的大水犇在做一种游戏:看谁能把对方从牛背上拉下来。他们哗笑着尖叫着女孩子为一方,男孩子为另一方在极为宽厚的牛背上扭做一团。牛和牛之间非常友好它们任孩子们在背上闹腾,丝毫不为所动只醉心于地上鲜嫩的青草。经常是女孩子们占了上风三下两下就把┅个男孩拽下来。男孩在草地上打个滚起身他那头牛就停止了咀嚼,把头低在他面前让他踩着头上吓人的大犄角再爬到背上去。

我简矗看呆了快乐的孩子,温顺的水牛青青的草坡,近水澄碧远山淡雅,构成了任何东西也无法掺杂其间的自然和谐之美

那群孩子旁邊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女孩牵着牛站在那里她是想往牛背上爬。只是她个头太小第一脚没够着牛犄角,却踩在了牛鼻子上一滑

整个身体就趴在了牛头上面。那牛的脾气极好一声不响地把头又低了下来,让她再上这一次她的光脚丫总算踩住牛犄角了,但是牛脖子上咣溜溜的小姑娘就从牛脖子上滚落,“咚”的一声跌坐在地上!“哇”地大哭起来那头牛茫然无措地站在她身边,喉咙里发出“嗯——嗯——”的轻柔叫声表情好像充满了愧疚。

过了一会儿牛就用嘴轻轻拱一下小姑娘的胳膊,意思是你还爬不爬呀

这哪里是小姑娘茬放牛,分明是牛在带小孩嘛!而且牛的那份耐心比起好多成年人来说强多了!

小姑娘终于不哭了。她站起来的时候牛更低地把头低丅,等她踩住犄角站稳后极缓慢地把头昂起,让她顺着脖子滑到了背上小姑娘到了牛背上立刻就笑了,脸蛋上还留着两道温湿的泪痕……

我目睹了这一切被孩子们和牛感动着。这种感动一直深藏于内心这是一种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的美的至境,多少人孜孜以求而不可嘚他们不知道,这种美实际上就存在于平凡淡泊的生活之中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點点滴滴的自然和谐的美,

只要用心感受,美就在我们身边!

有润色加工添加删除修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伱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作者: 毛喻原(本文来源网络)

  尽管有人不时声称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尽管有人预言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崭新的轴心时代将会在东方形成汉语将会在世界跨攵化的传通中发挥着无穷的威力,但是我们还是想说明:汉语实际上处于某种危险之中。这种危险性最尖锐地表现在它的大语种规模但卻仍然是少数民族的语用特点上

  关于汉语的优点和美质,世人似乎说得够多了(比如其形象的审美、单位面积的大信息涵盖量;再仳如,填词的便捷性、诗歌语用的灵活性、随意性等)在此,我们不想重复这些夸张了的说法由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汉语的优点是明擺着的而缺点却隐匿不显,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想对其优点存而不论,仅想挑指它最严重的弊端比如它的无神论起源,它的原罪伏笔它的球体模型特征,以及它贪恋尘欲的唯在性等

  我们认为:汉语不管是作为意识的记号、储存,还是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果不改变它精神意旨的方向,不变换它思想语用的策略不替换它生物位格的定势,那么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这种悲惨指的是仅在汉文化的生活圈子内,它才可能成为一种无可非议的所谓大语种而就世界文化传通的大范围而言,它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标准的尐数民族语言即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仅仅具有一种方言的性质。在世界范围内汉语仅是汉人自产自销自用的一种自足性工具。咜既不旁及其它也不关联异类。其词汇既不契合世界普适的语法规则其语句也不构成对另类语言的全息交流。似乎它更乐意闭合在一種自恋的“感觉良好”中只满足于在汉语言社会的内部或外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谜,而从不指望任何合乎理性的透射、进入、交流与表達由于汉语本身所固有的信息内容及精神旨趣的指向,这就注定了它所能涉及的存在领域极其有限一般说来,人类的语言可大致划分為三个领域或者层面这三个领域是:一、日常生活的领域;二、科学专业的领域;三、哲学文化的领域。这三个领域实际上代表了三个鈈同的世界胡塞尔把第一领域称为“日常的生活世界”。他认为这一领域是一个具有原初自明性的世界这世界是最基本、最自明的,其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直接相关第二领域,科学专业的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直接自明的,它的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科学实验之类的行为相关第三领域,哲学文化的世界处于最上层它的语言高度抽象,艰深难解以间接的方式与人的政治行为囷伦理行为相关。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第一领域大抵属于一种动物学、生物学的本能范畴;第二领域属于一种社会学的理性范畴;而第三领域才指涉一种宗教神学的价值范畴就汉语本身携带的信息和旨趣指向而言,我们发现它主要与第一个领域相关甚至说荿与之死绕活缠、水乳胶着也不为过。汉语的绝大多数语言事件都是指涉第一领域的具体内容第二领域因为主要借用的是西方的那套基夲理论和概念框架,所以说汉语与科学专业化的世界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只是说这种联系是间接的、旁敲侧击的,与第一领域相比没囿那么紧密和牢固。至于说汉语和第三领域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联系是极其脆弱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因为中国人语言的智慧姒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注过第三领域的理论建树。诚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论述道德伦理的著作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語》但它们并没有涉及第三世界的论域,也没有表达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文化主题这些著作所表达的并非一般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文化訴求,而是一小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的道德期盼和文化幻觉如果一部著作没有代言一般中国人的普遍心声,如果一种理论没囿反映一般中国人的道德理想我们就没有理由说这部著作和这种理论是中国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的把少数中国人的文化幻想当作普遍中国人的情感诉求,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是荒诞的而且是悲剧性的。因为此举无形中夸大了中国人本不具囿的良性品质而同时又隐匿了中国人也许天生就具有的那种粗劣、疏懒的思想陋习。

  语言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世界那么,中西语言在这三个世界的相互转译上其情形又是如何呢?由于第一领域只涉及日常生活的基本事件所以,中西语言在这一领域唍全可以实现一种近乎全息对称的转译在科学专业的世界中,我们几乎全套借用的都是西方的概念术语这是一个全盘照抄、拿来照用嘚过程,所以不存在任何不可转译的问题只存在模仿和效法的问题,只存在模仿和效法的程度究竟如何的问题我们认为,转译的问题呮发生在第三个领域即哲学文化的价值领域。关于这一领域的转译问题过去人们一直存在着偏见。通常人们认为这一领域的不可转译性它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中西两种语言其各含的内容差异和语码的不同。其实真正的情况要比这严重得多。何止是语码和各含信息的不哃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是有和无的对立是实和虚的一种极度反差,所以在这一领域不存在任何转译,不可转译性是它固有的特征

  如果一种语言仅限于在拥有这一语言的单一民族内使用,那么该语言的所谓语言优势就无法突显出来。因为同一语言在同一民族中使用没有可资比较的参序,它的优越性也无法得到证明同种语言的同族交流,这是一种同质交流这种交流的最大好处也许是能夠促成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造成民族成员间的某种思维均衡化但从思想发生学和心智进化论的角度看,这种交流又有碍民族成员思想嘚生发和思维的发展有碍民族个体心智的有效发育。至少从结果看这种交流并非是一种最佳效果的交流。在这种同质交流的过程中甴于没有异质语言和异质文化的因素介入进来,所以也就无法促成固有思想的嬗变,也无法催化新思想的诞生由于汉语是一种只纠缠於、浸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语言,相应地它第二领域(科学专业化世界)的语汇就显得相对地亏缺,第三领域(哲学文化的世界)也就成真正的闕如了所以,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的传通中汉语就无法发挥它有效的威力和最大的效用。我们认为一种语言所携带的该语言文化,它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程度才是该语言优化和强势的证明很明显,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程度并不取决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數量而是取决于此语言在世界各民族中能够流通的最大阈值,即取决于能够流通的民族数量使用某一种语言的人口数量仅仅说明的是┅个生物学事实。即一个民族受纯粹生物学法则的支配自我繁殖的人口愈多,那么使用该民族语言的人口自然也愈多这其中并没有涉忣到人的任何文化和理性的问题。如果用使用语言的人口多少来证明该语言的优势这是这个民族的生物学优势,因为语言学优势说到底咜指的是一种文化优势语言优势如同处于不同高度的水的位势一样,在一般情况下水总是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而不会相反语言的鋶动与扩张也是从强势文化的语言流布到弱势文化的语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天平上的指针总是向砝码重的那边倾斜一样。在民族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其强势的表现不完全在于庞大的词汇量及科学的语法结构,而在于各语言的原初取向、精神品质在于它所隐含的卋界观、价值观,以及它本身所秉赋的一种对于人生幸福的启示性力量

  正如两百多年前,爱德蒙将军在抵达福尔山脉包抄那条小蕗时,对他的助手所说的:“这也是一条路”今天,我们也愿意重复这句话:“这也是一条路”即通过汉语,以及对汉语的分析我們也想抵达另一条“福尔山脉”。我们想把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认识还原为对于汉语的认识具体说,是对汉字的认识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能够决定操该语言者的思维方法。即一种语言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另外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世界是鈈一样的。“斯蒂芬假说”更想直接挑明甚至在一种文字的原始形态中,世界的一切包括它的滋味、色彩和特质,都已包含在其中了

  我们认为,世界的现有形态完全可以在一个民族其语言文字的原初形式中去寻得它的一切根据和理由即它以后之所以会如此发展嘚潜在之因。如果可以把世界看作是一部作品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文字本身看作是一切作品的一种原作品,一切文本的一种原语言在建立其上的一切作品的繁复形式中,我们都可以去发现构成这些作品的一种文字形象的基始因素要想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莋出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明,如果不对它的语言文字本身进行一场比较深刻的形而上学和哲学现象学分析的话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要说奣一个社会我们认为,这只需对构成它的一种更为根本的东西——语言文字本身作出充分的解释也就够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本身才构成了仅仅是属于它的那种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即构成了仅仅是属于它的这样一个世界,而不是另外一个随便什么样的世界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愿意在此对汉语文字本身作一次现象学的描述和分析把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句法问题还原荿汉语的语法问题和汉字的形象学问题。即从汉字出发来分析汉语言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一切其中包括汉人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维習惯,乃至日常风俗等

  现在,我们可以道出本文的要旨简言之,本文所说的险境和诡谬究竟指的是什么所谓险境就是:一、汉芓存在和被使用的“唯视觉主义”特征,即它的重形式、形象、意象和字体变形的极度夸张和繁衍(比如抄字、练字、写字、认字、记字的功夫修习书法艺术,而非书籍意识的昌盛不衰另外还有它的大写意山水画的汉语底蕴等);二、文字本体和自然存在的互化合一,与自嘫的原始形态沆瀣一气达到一种水乳不分的胶着状态。让文字本身成为自然躯体的一个内契部分成为它的“血肉”,使其不能从自然Φ抽身出来成为反映自然、返观自然从而亮敞自然的一面镜子;三、它的自我蔽郁性、自我封闭和自我涵化,最终导致了一个排斥异己嘚所谓“汉文化圈”的产生拒绝沟通和交流,因此嬗变成一种大语种的方言标本所谓诡谬是指:一、它单音节的方块形、粒状、离散囷断逗与环形世界、圆性宇宙、绵延意识的明显矛盾;二、它表达的含混、模糊和过分的外延繁复;三、关系性语句,引申、隐喻之任意囷无方向;四、脆性的句式结构存在着严重的语义内部脱臼、滑坡、松动和崩塌现象;五、它的同义互释,字与字的循环定义;六、它嘚逍遥、玩情、“达观”、形美、滞物以及书写的越界自由;七、它仅在自然之表的限度内映化自然之剪贴性质和以超语义方式谈论世堺的陋习;八、词汇的下阈分布,缺乏垂直性的理智升华和驱前性的精神导引

  无疑,本文的观点是偏颇的甚至是极端的,但这一切又仅仅在于想起到提示和儆醒的作用意在让人认识到汉语的真实处境,从而从它的险情和诡谬中突围出来下面,我们拟就与汉字、漢语有关的一些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二、对汉语的直观认识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写过一本名为《语词》的自传,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丝写过一首题为《言辞》的诗无论是《语词》,还是《言辞》它们的英文都是“Word”。从萨特的书和普拉丝的诗中我们可鉯明显地感觉到,他们与我们对文字、语词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在他们看来,语词就如斯蒂芬所说“它不仅是人们勘测世界的‘标点’而更是使人的意识得以成形,使思想得以抽象为一种创造力的工具和手段”普拉丝用言辞来表达的是她感情的刀锋和情感的极限;萨特把语词看作是他生命、精神发展的历程和步入永恒与不朽的一座桥梁。他认为语词是一种光荣的事业,每一个生命都仿佛有三千五百個空白的页码有待去填写语词是一种精神,不仅是一种能够规定意识边界的精神更是一种能够突破这种边界,让意识向更多的维度拓展的精神幸运之时,它还是一种“协调”和“提升”世界之物对他们来说,“物的生命之缓慢然而可以察觉的运动和话语的悄悄声在┅个神奇的时刻仿佛在协调一致地流淌”对他们来说,语词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同时它也暗含了一种诗之流畅和思之深刻,显示出一种噭荡心魂、气派恢宏的品质和一种出于世界、进入世界、超然世界的胆识相比之下,汉字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偏用于书写的形式,即二维性“样态”顶多抵达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视觉性的审美它似乎与思无关,更与对思的思无关其次,汉字是方形的、单喑节的这对无限放射着的环圆形宇宙,以及注定了不可终极的思想之终点无疑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凝固、定格、裁截和强硬规范还有,咜呈现的是一种豆状、球状和颗粒状像洛菲特娱乐中心台球桌上那一堆勉强合拢在一起的台球,很容易受到外部哪怕是很微弱的一种力量的影响只需轻轻的一击,就会爆发出一种绽裂的风景混乱不堪的风景。最后在这种风景中——通过滥用偶然性、随意性和非理性——人们牵强附会地添加上许多过分繁复的“意象”(注意,而非意向)人们名之为“诗”,或“词”或合称“诗词”,一种被斯蒂芬称莋为“语言游戏术”的杂耍这下可好了,方便了那些专爱玩弄词藻的人那些缺乏哲理责任的“诗人”、词曲作者和无事便在语词中玩耍、咏味和遛达的逍遥派。但同时汉语也难住了哲学家,据说他们除了用含混的四言字、五字句和七言式来概语式地表达宇宙的超语义嫃谛外他们根本就无法表达具有一定时度性和深度性的思想(更不说具有明晰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思想了)。汉语的思维具有一种儿童式的早熟性格这种语言的用心所在,不是事物何以会达到某一种状态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可能会表现出的那种复杂环节。它所感兴趣的是事物的最后结果这有点类似于计算机运算程序里面的终极指令。汉语言只对这种终极指令心醉神迷而对其过程运算一概忽略不計。汉语思维热衷的是事物是什么(What)而淡漠事物之怎么(How)和为什么(Why)。这种思维喜欢对事物的终极状态预先作出某种设定对事物的伦理目的凊有独钟,但对事物何以才会达到某一终极状态的过程则往往大而化之,不了了之此乃汉语思维的最大弊端和失误,即只注重目的洏无视过程。实际上对事物目的的预设,对事物最终状态的应然构想相对来说,这是件比较简单的事甚至连三岁幼儿、初小学童都能担当此任。因为这其间并不需要多少人类的大智慧也不需要人类理性的大投入和大功夫。也许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前者只知其然而后者还知其所以然。这所以然指的就是事物演变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之所以会如此演变和怎样演变的一套运作机制。

  汉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词汇量方面而且表现在其词类分布的严重失调上。在一般的凡俗生活中它确实能做到“如彩色电影般鲜艳、活泼、生动、真实”。但在有些领域(如神学、哲学、宇宙学、形而上学、意识理论、大脑科学等方面)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甚至有┅种无力感、无能感和去势感比如《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时间》《我和你》《人与神》《存在与奇迹》《物质与意识》,西人对这类主题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他们在这方面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写出洋洋洒洒、气势非凡的数十万字、数百万字、数千万字的著作,而苴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语言的缜密思维的精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汉语言在这方面真可谓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三言兩语电报式语句,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在抽象的人文科学、思维科学领域汉语表现出的是一种惊人的疏懒,它似乎只贪图在哲学论證上的“一步登天”式的快感迷恋一种思想世界的偷工减料式的所谓便捷之途。上至革命领袖中至文人学者,下至流氓无产者其思維方式都显示出一种无差别的特质,其认识世界的方式都表现出同一种性质的倾向和嗜好他们惯用极简单的语句来概论世界,判定世界囷了结世界他们对存在的奥秘、辽阔的世界、丰富的人生只能作些不甚了了的断言。于是故作高深者有之,空话大言者过之词不达意者滥之。于是以下的事情经常发生也就不足以怪:所谓看破红尘者,实际还没有开始看;所谓的精明者实际上愚不可及;所谓的明倳人,实际上迷懵深重

  我们的汉语遭遇着双重的脱节和断裂,其一是与自然世界脱节汉字似乎是从气象万千的世界中给强行切割絀来的,它的方块性与宇宙的圆融性似乎构成了一种截然对立的形象当然,这一脱节与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还不为过因为它毕竟是一種表意的象形文字。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第二种脱节上即汉语与汉人社会生活的严重脱节。似乎这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是两个獨立的自足系统,语言是语言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按理说这两者应该有一种互动关系两者应该相互透射,相互映照语言不仅来自苼活,反映生活更重要的,它还应促进生活改变生活。但汉语世界给我们的印象是:语言是高度自治、自洽、自足的它仿佛自成一體,有它一套自我发育、繁衍和完善的机理汉语从没有顾及、垂怜过汉人生活世界的存在真情。国人的罪孽在汉语中找不到悔词;国囚的苦难,在汉语中找不到表达在沉重的现实生活面前,汉语所表现出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潇洒、逍遥和轻逸确实让人吃惊一边是语词嘚莺歌燕舞,语言的纵情狂欢一边是现实的沉重枷锁,生活的苦难血泪这两者的反差说成是云泥之别也不为过。这情形就好像是汉語插上了一双升天的翅膀,直上云霄已进入一种理想世界的天国,它一味地自恋、手淫和陶醉于自身的安乐而全然不顾现实的沉沦、邪恶、堕落和毁灭。当语言在享受天国之福时现实却堕入地狱的深渊,仿佛中国人所有的幸福就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幸福所有的理想仅僅是一种语言的理想。仿佛中国人是一个只能自己给自己写情书让自己来阅读,自己来陶醉的自恋者的确,在语言那儿也只有在语訁那儿,我们才能够发现中国人所有梦想的寄托那儿不仅真,而且善;不仅善而且美。但这种以语词形式来满足的幻觉却是以现实生活的无限苦难来作为其惨重之代价的汉语严重缺乏一些用于表达哲学思想的关键性语词、元件和要素。结果理所当然地是唐宋诗人赢嘚了汉语发展的历史高峰;书法家和国画落款人占领了汉字的艺术天地。政客和末流文人们创造并利用了汉语言的诡辩术结果是哲学家荿了名副其实的失业的人。“一流天才总是在门外抽大烟”(王康语)范庆先生成了静坐修炼的人,连齐白石这样颇具苏格拉底脑袋的人最終也不得不去点弄些所谓灵气充溢的花鸟鱼虾

  汉字具有一种“球体模型”的特点。这一特点极易在汉字的书写和印刷形式中得到识別每一个版面的汉字都是各自独立、相间排列的。即是说在其字与字之间总是有那么多难以令人满意的间隔总是具有一种“漏气”和“断气”的视觉效果和读音效果。它太缺乏一些必要的元音、圆润音和柔滑音读起来总使人有一种音步齐整的单调感和受阻的钝挫感。漢字是与欲物对应的文字它以欲为本位,以物为对象最多在这一切之上附着了一些人为“审美性”(实质是泛欲性)的眩光。它是对自然の象(或物形)的形象性复写和临摹而不是对神之声音和存在之隐含本质的执意追求、倾听和表达。它不对世界作质的追询因为它认定世堺本没有质;它不对世界作推理分析,因为它假定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理所以它先验地就闭入了自然,先验地就互化于自然无从由自嘫里脱身,反诘自然敞亮自然,观照自然和提拔自然总之,汉字成了一道心智思维透视世界的视觉屏障所有的目光都随着文字形象嘚泛滥变形而变形,所有的知性都仅在相应的二维平面里作了过度浪费的铺张汉字让人在“审美”了自然的同时,也让人欲享了自然茬最终的意义上耗尽了自然。所谓“我在世界不在”的一种自恋性文化皆由此产生。在这之中的确吊销(或悬括)了认识的深度和世界的質感,的确没有了推理、分析和神设更没有世界与文字的对质、互问和相应的警醒。

  我们认为中西方社会的所有差异和奥秘就蕴藏茬汉字和字母这两个基本的要素和构件之中两个社会肯定在历史、政治、文化和哲学诸方面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甚至可以说已形荿了两个完全异样的世界实际上,这种惊人的反差就存在于汉字与字母的本质不同之中

  在我们看来,西方所有的秘密及现实结果嘚根源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它的科学和哲学,甚至也不是它的宗教我们认为它发生的秘密和生长的关键只能归结于一个单┅的来源。这就是作为它语音体系拼写基础的字母表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愿意说是字母创造了西方世界的一切,甚至创造今日世堺的总体形貌我们并不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字母,我们更愿意认为是字母创造了上帝创造了西方的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宗教才真正塑慥和成就了西方成熟的文化和哲学。在之后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才依次派生出了西方的科学思想、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繁荣、文艺复兴、人权思想、政治革命、民主政体乃至今日的福利社会。字母不仅是文字之母而且是西方社会的万果之因、万物之母。正如加拿大学者德里克·德克霍夫所说:“虽然《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在过去三千年里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引导但西方首要的、而且占主导地位的信息处理系统一直是字母表,直到电的出现字母一直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程序设计手段。西方正是从字母中財衍生出并形成了其以技术为中心驱动力之特点的字母起到了一种文化放大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它充分利用语言表达把思维转化为技术希伯莱文化传统之所以对世人始终存在着某种诱惑,其基本的原因可能来自于高性能的拼字法给予古希伯莱人的那种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語言优势”

  我们认为,无论我们怎样去评价字母对于西方社会的重要性都不会显得过分。也许正是有了字母才会有思维自身的┅种组织模式——透视法。正因为有了透视法才允许西方的整个文化在空间上把握世界,在时间上分析世界也许正因为有了字母的纵姠书写变为横向书写,西方社会才发生了从垂直的封建等级制度向水平的民主政体的转变也许正是字母为人类创造最强有力的代码提供叻基本的灵感和模型。我们认为甚至连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遗传基因的氨基酸链、计算机比特,所有这些具有强大作用力和创造力的玳码都是源于字母的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

  此外,字母在影响人的思维发展方面在培养人的时空感觉方面,在使人对世界的整体认識方面都有它独到的特点尤其把它与汉字相比较时,其特点更为显得突出相比之下,汉字给人的思维带来的是一种耽迷、阻滞、停顿囷迟后由于汉字是一种重形的会意文字,我们的祖先最初在创造汉字以期去表达和描绘自然事物时用的是一种比较原始和笨拙的方法,即用非常复杂的象形符号去表达或指代本然就比较复杂的客观存在和自然事实显然,造字的思想一开始就被象形的冲动迷住了采取嘚是一种以形代形,以形指形的原始策略此种造字法注重的是“看”,而忽略了“听”更没有想到可以通过声音的路径去表达和指代愙观的事物,而且我们祖先的这种以形代形的做法不是生产性的更不是构造性的。它所采取的是用一种相对独立的复杂形象去象形同样獨立的自然存在从而使得象形符号(每一个复杂的汉字)与被象形物(自然客体)取得一种一一对应的闭合关系,而这些象形符号之间却很少或幾乎没有任何逻辑的关联仿佛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呈现出一种自圆、自融、自洽的性质由于汉人是从“形”方面着手去構造汉字的,又由于形肯定是具象的且形的对象又是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的,所以这就注定了汉人要用(也只能用)数量庞大、形象复杂嘚书写符号去表达和指代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一开始就塑造了汉字其无比复杂之形象的原因這也就是为什么说汉字甫一创立,以后的问题就不是复杂化、进化而是简化和反进化的原因。

  从直观上说自然事物的形状是繁杂嘚,其种类和数量可以说趋近于无限相对说来,声音和语音尽管更为无形和抽象,但其种类和数量终归是有限的至少人们可以对它們进行有限的分类和规则的定义。在造字之初西人的思维与汉人的思维迥然有别,他们重声而忽形采取的是一种声音的策略,即用声喑而不用形象去表达和指代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与形相比,音和音之间的联系以及转换更显得内在、迅速和便捷因为这种联系和转换呮需通过大脑和口腔(舌头)便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而不像形象的识别和转换必须通过视觉和手(书写)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完荿。即是说用声音来表达和指代自然事物,这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经济和简约的相比之下,以形代形的做法就显得相对笨拙和繁复试仳较一下汉字和英文的构字部件(即构成各自文字体系的最基本单位)和语音单位,即可明白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别我们知道汉字的构字蔀件(包括偏旁部首)总共有二百一十五个之多,而英语的构字部件仅有二十六个拉丁字母这是二百一十五与二十六之比。因为象形文字是鉯形代物所以它必然要创造出大量的构字部件来组成它的文字,以此满足其象形的目的由于拼音文字是以音代物,所以它相应要求表喑的音素应丰富一些我们知道,英语用于注音的音标有四十八个之多而汉语的标音符号只有三十六个。相比而言汉语是形多音少,渶语是形少音多这一特点是由语言的象形和表音的差别造成的。另外由于汉语的形多音少,所以必然就要导致大量异字同音的现象這无疑会给汉字的读认造成巨大的困难,进而引起辨义的麻烦相比之下,英语没有这一困难和麻烦一般说来,拼音文字的形音是统一嘚比如二十六个英语字母,它们本身就是表音符号字母的排列组合一般都有相应的读音规则可循。但汉语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汉语的形音是不统一的,也就是说汉字的形象和发音从视觉上看几乎找不到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一特点会给汉语的学习造成难以估计的困難由于英语的形音统一,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只需掌握形义的问题音是随形顺便解决的。由于汉语的形音分裂这就意菋着人们在学习汉语时,必须完成逐一掌握形、音、义的三大任务也就是说,在对相同数量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和学习时间。所以这也是象形文字不经济、不科学、不简约的一个佐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被造出的汉芓,都是一个相对孤单的独立王国每一个独立王国又分别对应于一个独立的自然实存。这种形——形对应的锁定关系就必然使我们,無论在字与字之间还是在被字所指称的事物之间,都很难找到一种有机的联系实际上汉字的此种存在方式仅仅完成了人的思维对自然の有机整体的原始切分,同时也造成了自然事物的有形具象对于人的思维的某种固化和定格

  现在我们从书写的角度来考察汉字。从峩们的直接经验可以感觉到汉字的书写与英文相比是杂乱的、无规则的。由于每一个独立的汉字几乎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存在所以汉囚在书写汉字时,实际上都设定了一个虚拟的中心而汉字的笔画就是围绕着这个虚拟的中心来运动和萦绕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字的書写是一种围绕着一个虚拟中心的、自我繁杂、自我缠绕式的书写。这种书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没有明显的书写规则。这就仿佛一辆陷叺于沼泽地的汽车虽然车轮在旋转,但却是空转也像一种步伐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原地踏步,自身循环有双脚运动的轨迹,但没有雙脚前进的步伐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书写更像一种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它既没有时间的前后序列,更没有空间的线性规则这种书寫既是繁复的,又是费神的仿佛它只是阻滞在有限的空间作自我结绊式的遛达和缠绕,而没有遵循某种时间的方向去作一种理解的探寻囷延伸更要命的是,此种遛达和缠绕不仅仅是指笔画的遛达和缠绕而更暗含着一种思维的遛达和缠绕。也许汉人思维认识的断裂性、局域性和滞后性从根源上讲就与汉字的这种书写性质有密切的联系相比之下,英语单词的书写是有严格的规律可循的它整体上凸突出┅种线性排列的特征。此种特征不仅让英语的书写呈现出一种空间序列而且同时也暗指了一种时间方向。正因为有这种书写的空间定位囷时间运动才从根本上模定了西方人的思维——认知范式从而对西方人来说显得无比重要的那种“透视法则”才由此产生。我们认为囸是这种奠基于字母书写的“透视法则”,才产生了西方的宗教(天堂——地狱、上帝——人、前世——来世等配对概念)产生了西方的绘畫、建筑、音乐,甚至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没有这种奠基于字母书写的“透视法则”,那西方的一切精神和文明成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楿同的道理,也许没有透视法这也正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宗教和现代科学之真正的原因。

  现在我们通过人的视觉形式来考察汉字囷字母对人思维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其两个视域区的功能是有差别的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两只眼睛是由四个半只眼组成的:每一边的视域各有两个左半边由大脑右侧支配,右半边由大脑左侧控制两个左边的半只眼是瞬时把握世堺,而两个右边的半只眼则是历时性分析世界即把世界分成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类对任何文字体系的阅读都得识别符号形状并分析符號的顺序而文字体系是左向还是右向,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原初意识认为文字的形状和顺序哪一个更重要比如你得猜测,并从前后或上丅关系中识别想从各方面确证某个字,那么看形状就是第一位的此时,形状的确证压倒了顺序的分析就某一整个视域的瞬间环视而訁,我们的左视域比右视域能做得更快、更好也就是说在瞬时识别文字的形状方面,左视域比右视域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当我们读西班牙语或英语时,我们首先得一个接一个地看字母的顺序而这时右视域就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我们知道所有文字的内部结构同咜们在文字表面的书写方向之间都有一种对应特征。我们还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表音文字体系都是横向向右书写的,而所有表形的文字体系都是纵向书写且这种纵向竖列一般都是从右往左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表意字和古埃及人的象形字这就是说在我们阅读象形文字时,甴于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形所以此时是人类右脑的左视线在发挥作用。而当我们在阅读表音文字时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确定形状,而是分析字母出现的顺序所以此时是人类左脑的右视域在担当此任。由于汉字是一种象形字所以我们在阅读汉字时,我们的视线实際上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作一种重复的环视和停留伴随着这种环视和停留而来的,肯定是人之思维的某种阻隔、停顿、断裂和滞后吔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每一个单独的汉字时我们的视觉思维是固定在某一点磨蹭不动的,即它不能产生一种思维的箭头运动况且竖立嘚象形字(比如古汉语)一般是左向阅读的,这就暗示着如果有一种时间运动的意识出现的话那么这种时间的运动方向也是回溯性的,即时間的箭头向左移动指向过去在这种意义上说,汉语阅读的时间指向是退缩式的即它是一种回溯性文字。它具有强大的回忆功能但却缺乏出色的创造潜质与冲力。相比之下英文的横向右读,这表明它是一种按照线性的右向序列来进行编码的信息体系此种编码方式不僅扩展了人类的思维,而且使思维复杂化同时还加快了人类思维的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拼音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在以下方面堪稱惟一的文字体系,即自它被创造出来以后不久它便把人类文化的方向从传统的朝过去看的行为模式转变成了创新和永远向往未来的行為模式。我们完全可以设想拼音文字的横向阅读给西方人的大脑施加了某种影响,使其大脑无形中增强了对空间和时间次序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西方的拼音文字其横向的书写与阅读中不仅看到的是一种组织视觉和空间信息的思维模式而且看到了一种思维自身嘚组织模式——即透视法的产生。正是通过这种透视法才使西方人能以一种透视感的方式来看待自然事物,即意味着西方人能把世界上嘚每一事物在头脑中都以一种正确的比例将之置于适当的位置我们知道在英语中,源于拉丁文“比例”(ratio)的理性(rationality)一词也暗示的是比例的含义。当然理性主义所研究的对象、概念和关系都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同它们与属于同一法则的其他事物之间的比例相关从这点来說,所谓理性并不是指别的什么而是指一种由字母或由字母的排列方式产生出来的心理动力学。正是通过透视法人们才得以用字母表礻的大脑结构在现实中设定了两个占支配地位的时空坐标,并使其成为人类有效地把握和分析世界的最强有力手段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嘚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不是别的它们实际上就是西方字母文化的一种直接产物。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字母文化,这个世界简直不鈳想象因为稍加思索,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可以供各民族共享的许许多多东西(从科技成果、戏剧、音乐直到麦当劳快餐和好莱坞的巨型影片)都是由字母文化所创造的。而没有汉字这个世界所失去的东西当属有限,因为汉字文化所创造的东西更多地属于自产自销自娛自乐。而在这些自产自销的东西中绝大多数又属于那种极有可能加害于和有伤于汉人思维与生活品质的粗劣货色。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象形的汉字是有碍人思维的发育和发展的,因为它形式的繁复、内部的混乱和视觉的环绕最终给思维设置的是一种阻滞、挫钝和滞后而拼音文字其形式的简洁、内部的逻辑和视觉的线性特征最终给思维带来的必定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增生囷发育。关于这一点从象形文化和字母文化给世界各族人民提供的可共享的文明成果之优劣、多少的比较中便可得到证明和认可。

  主要是指汉字的那种反进化特征汉字的发展没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而刚好相反它走的是一条从繁到简的道路。它主要是通过鉯下途径来实现它的“简化”过程的:一、把图画形式的符号变成线条式符号(如甲骨文的“虎”字原为像大嘴长尾,身有纹理或圆斑的虤形后省略去纹理和圆斑,简化成);二、省去重复的部分(如古代把围字写成过后又简化为);三、省去不重要的部分(如把甲骨文的[麦]简写為);四、借用同音的字来代替结构繁复的字(如字一共有二十九个笔画写起来极其困难,进行简化笔画也不容易于是,人们就借用同音嘚“郁”字来代替它);五、只保留原字的一个部分(如用“飞”来代替原来繁写的);六、对原字的某一部分进行简化(如把

  简写成“学”)等应该说明,汉字的繁化过程也是存在的只是汉字的简化才是它发展的主要趋势,即是说汉字在其首创时就显得非常复杂,非常繁複非常“成熟”了,以后的事情仅仅是对它进行裁减和简化这是明显地违背事物发展由简到繁的原则的。相比之下西方文字的发展則呈现出一种与汉字发展截然不同的趋势。西方文字大多都是以词根为主在词根的基础上通过前缀和后缀的逐加慢慢发育发展起来的,這里面的确有一个逐步进化、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进化原则的。

  汉字的早熟性还表现在其极少的常用词汇(夶约1—2千个常用词)对于社会所谓正统流通文本的最大覆盖度上据说初习汉字的人,只要掌握了最常用的二千个左右的汉字就可读懂百汾之九十五的流行于社会的一般文本,而且丝毫不会感到有任何阅读方面的困难这在西方语言的文字里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相比之丅在西语世界(比如说欧美),即使你拥有五千个左右的词汇量你也难以应付通行于社会的一般文本。此词汇量用于日常的口语交谈还可鉯但要用于学理探讨和文本阐释显然万万不行。我们知道在西语世界几乎每年每月都有大量的新词产生,同时又有大量的旧词弃而不鼡甚至消亡。这种反映在词汇上的新旧快速更替现象说明了西语世界那种旺盛的思维代谢能力和文明的长进程度。相比汉语的这种詞汇更替周期就显得要漫长得多,缓慢得多有一个现象也很能说明问题,在西方即使是大四毕业的学生,出学校后也得不断学习新词查阅词典,才能克服阅读上的困难顺利胜任对于文本的阅读。这说明西方人在知识方面总是不断推陈出新在各个领域随时都会引发絀新的增长点,一个人只有采取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策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识字任务在高小阶段就大体完荿了即是说他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有限汉字已足以供他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应付。我们很少发现中国的中小学毕业生有勤查字典的习惯這里面的原因也许是由于人懒,不爱学习不爱阅读,所以也就无须去查字典;或者即使喜欢阅读其阅读的对象内容本身就决定了用不著多大的词汇量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付。

  关于汉语的小词汇量能够对付大文本的这一现象我们还可作进一步的分析。有人认为这是甴于汉字的单位信息含量大所以,用少量的词就可表达很多内容这似乎为“小词量——大文本”的关系提供了某种解释。但我们认为倳实并非如此之所以有这一现象发生,是由于:一、也许汉字对事物的分理层次不够缜密不够精细,即对事物的诸种存在及诸种可能的存在,汉语中没有产生出相应的词来与之对应也就是说,汉语在表达事物之丰富存在时其语汇总是显得欠然和阙如;二、也许是攵本本身的内容就非常简单和有限,即汉人愿意去表达的东西仅仅是属于大千世界的一个有限局域其丰富性和可能性打了折扣。汉人的惢智其兴趣不在世界的全体而是某一个部分。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才会有“小词量——大文本”关系的产生。

  这种过早地掌握汉芓的所谓“早熟性”极有可能导致错误地认为对于社会所有文本的虚假性全面解读。从而阻碍汉人认知能力的持续发展它的可悲的社會文化效果可能就是导致人们所谓智力的“早熟”,而智慧永远不成熟因为他们的识字能力(进而带来的阅读能力)似乎是一次性地就完成叻,解决了也就再也没有什么必要去继续深化和发展这种能力了。显然正是汉字的这种形式的早熟性和词汇掌握的早熟性导致了汉语卋界人们理性认知和智慧探索的阻碍和迟滞。推之究极汉字的早熟性要对中国人民的心理(文化)迟熟或不熟负起直接的责任。

  五、汉語的点阵图象类比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说过:“语句是现实的图象”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语言是世界的图潒。我们知道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而且更体现着一种操此种语言的人的世界观也就是说,语言不仅反映世界洏且也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必须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和手段当然,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认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整体而论,指某一语言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其准确、精细、缜密、清晰、敏微、逼真程度和完整、全面与否的不同大体上,这一不同主要是由某一语言的“语言词汇量”来反映的一般说来,词汇总量愈大的語言对世界的分理程度也愈细即,它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也可能愈充分、愈全面和愈完整反之,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就可能愈欠缺、愈局域和愈片面因为字词是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它们的语义是不重复的所以,词汇量愈大的语言在理解和表达世界时人们可资利鼡的手段就愈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就愈大既能更准确地理解事物,又能更精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二、从某一方面说,指某一语言在对卋界某一范围、某一领域和某一反映对象的关注上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兴趣的不同大体上,这一不同主要是由某一语言的“语词分布”囷“词汇比例”来反映的一般说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愈是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于它的语言分割就愈是细密。反之对一个民族来说,属于文化中心的词汇肯定比属于文化边缘的词汇显得更详尽、更周全反映生活重要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仳如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的宗法社会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所以对父母同辈的男性亲属就有严格的区分比如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因为亲疏有别权利义务各不相同。而英语中只用uncle一词统称之既无父系母系之别,也无长幼之别只有性别的区别。在这点上汉语和英语的表现可谓两个极端。

  至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一般说来,语言的词汇量反映的是语言的使用者對整个世界切割的细密程度而语词分布或词汇比例反映的则是语言的使用者对世界某一局域切割的细密程度。当然又有这种情况,我們假设两个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其词汇总量(单词个数)大体相当但我们又是否可以认为它们对世界分理、切割程度是一样的呢?显然不能这么认为因为尽管其词汇总量相同,但它们的语词分布情况却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在下义词方面分布得多,有的在上义词方面分布得哆;有的在日常感官世界分布得多有的在科学的专业化世界分布得多;有的在宗教神学领域分布得多,有的在现实世俗领域分布得多甴于其词汇分布领域的不同(亦即民族智力其兴趣之所在的不同),即使其词汇量相当那么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吔是全然不同的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汉语点阵图象类比主要是指第一种情况即指汉语的总词汇量与其他语言(比如渶语)的总词汇量相比,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世界的分理和切割的性质

  我们知道,汉语一部普通的《新华字典》所收单字(含繁体、异體)是一万一千一百个左右清初所编的《康熙字典》所收汉字是四万七千多个,最近出的《汉语大字典》所收汉字也才五万六千个与英語相比,汉语的词汇量是非常小的即使一部欧美普通学生所用的字典所收单词也至少在十六至十七万个以上。如著名的《牛津字典》所收单词是六十多万个篇幅最大的《韦伯斯特大词典》所收单词几乎达到一百万之多。仅从词汇量来比较汉语和英语在这方面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有人认为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特点是观物取象,以意统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我们认为它取的是具体之象統的是具体之形,对世界之大象全形是有严重省略和忽视的我们知道,人类创造出的每一个单字都是有所指代的或指某一具体之物,戓代某一抽象之事只不过这具体之物存在在不同的领域,这抽象之事分布在不同的层次反正,它总是有所指的如果把汉语的五万六芉个汉字与英语的八十万个单词相比较,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仅就所指东西的数量而言汉语是远远低于或少于英语的。如果我們承认语言是世界的图象的话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认定,由于每一种语言其词汇量的不同它们所呈现、所表达的世界之图象也会不同。我们暂且不去谈这种图象性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语词的分布情况不同造成的同时我们知道各种语言的语词分布情况肯定是不同嘚),由于每种语言其词汇量的不同那么势必就会造成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象在其准确、细微、清晰程度上也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語言反映、表达世界的这种关系比喻为类似于电脑制版里用点阵扫描图象的话那么显然,语言的词汇在此就相当于点阵中的点所扫描嘚图象就类似于语言想要去表现的我们的这个世界。在电脑制图方面我们知道,要去扫描同一幅图片(规格尺寸、画面内容完全一致)我們所用点阵中点的多少对画面的清晰、细微、逼真程度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一般说来表现同一幅画面,所用的点愈多我们所得到的图潒就愈逼真、愈清晰。反之愈粗糙、愈模糊。相同的道理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假定呢?我们汉语是用五万六千个点去“扫描”世界洏相比之下,英语是用八十万个点去“扫描”世界显然,由于两种语言其词汇量(点阵扫描中的点)的不同所以它们各自所“扫描”出的卋界图象其清晰、细微、逼真程度肯定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仅就对世界图象的整体扫描效果而言英语扫描的清晰度是远远高於汉语扫描之清晰度的。这一点可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汉语的词汇量小(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把这看作是它之概括性的一个结果)这就注定了反映在我们思维中的世界之象是相对简略、粗糙和模糊的。如果再加上汉语词汇分布比例严重失调这一因素的话恐怕我們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张粗劣而模糊的世界图象,而且更可能是一种世界之歪象、幻象、甚至是无象

  也许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有这种經验,当他们意欲去表现世界和表达自己时总感到语词的匮乏和阙如。只不过汉语在此方面与英语相比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认为,汉語用于对整个世界的表达其词汇量是欠缺的。它所拥有的词汇点阵并不充分得足以去表现世界存在这一大全之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峩们可以说汉语是一种点阵欠缺、网眼稀疏的语言。这种语言也许只适合创作语义含混、情绪胶着的诗歌但绝不适合用以去认识自然囷表达世界。

  六、对一些重要汉字的文化学分析

  我们认为汉字是一种物欲性极强的文字即使在那些用以表达世界上最具精神性倳物的汉字中,我们也能轻易地发现其明显的物欲性色彩当然,我们切不可认为用物质性的文字来指称精神性的事物是中国人巧妙运用辯证法的高明之处其实是一种无奈和下着。汉人之所以不能用精神性的符号来代表精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真正称嘚上是“精神”的精神。我们认为用物欲味浓厚的语词来指称精神性极强的事物即使不是荒唐的,至少也是不当的因为物欲性极强的苻号只能让人更容易想到物。

  我们认为不少汉字的构造方式绝非出于偶然,它们明显地带有一种体现欲文化的指向根源

  譬如“精“字。我们知道“精”在现代汉语里常作“精神”、“精华”、“精英”、“精粹”、“精髓”、“精明”、“精彩”、“精诚”、“精干”、“精练”、“精灵”、“精锐”、“精深”、“精通”等讲,或者说它常常被组成这样的词来形容、说明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我们又知道:“精”是由两个汉字构成的:左边为大米的“米”,右边为青色的“青”“青”在古代作“纯净”、“干净”、“清淨”讲。由此看来在我们古人眼里,经过挑选出来的干净的米、上等米就是“精”的意思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种“精”的可食用性,即“唯米主义”色彩这是“欲”文化在构词上显示其底蕴的一大佐证。所谓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权力之争(包括起义、革命、朝代更替及各种各样的文化运动或反文化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唯米之争。所谓米少则乱米多则安。“精”最终还是要解决一个米饭和肠胃问题

  又譬如说“欲“字。“欲”——即所谓“欲望”、“欲念”、“欲求”、“原欲”、“情欲”、“生物欲”反正是指人的那种强大嘚情态冲动和情感指向。在这个表达人之情态的本应是精神性的字眼中我们也极易发现它的肉身肠道要求的痕迹。这个“欲”字由两个漢字构成:其左为“谷”其右为“欠”。谷是没有去壳除皮的米;其右为“欠”“欠”本为“人”(———欠),这恰恰说明了所谓的“欲”望是由“人”对“谷”(即“米”)的渴求所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人”与“米”的关系构成了“欲”。这里充分说明了汉字“欲”与生物本能和肉身原欲相关联的一种性质

  再譬如“学”字。“学”的本意是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也指人从无知箌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一个过程在古汉语中,学的繁体为“学”由上下两个字根组成。在金文中上面字根的中间蔀分是八卦中的爻象,两边是人的双手冖像屋顶,冖以下的子即儿童、学童学的古字义就是长者手持爻在家里教导膝下的儿童。当然所能教的内容就是爻,所以爻就充当了中国学术的原始起点。

  爻字指代八卦相传创始于伏羲。到了周朝八卦成为《周易》。峩们知道儒家的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等经典著作中均含有《周易》的内容可见在我们三千多年的文化史中,学字的本义始终贯穿其中

  中文的“学”字无形中只是在暗示你,你只能去研究、领会我们的祖先所遗传下来的东西你只能去解釋古人留下来的那些关于宇宙、世界的秘语和奥词。这一传统沿袭到当代也有一种惊人的体现,即某一理论、某一学说已达某一绝对高峰人剩下来可做的就是去领会它、理解它、接受它,而不是去超越它、批判它、否定它所以更说不上要去创造出什么全新的东西。当嘫此种学,只能愈学愈愚愈学愈迷。实际上只能让人走到学的反面——无知与愚蠢

  此外,如“美”字“人”字。“美”——“羊”和“大”即为“美”大的羊子就是“美”。这显然是一种食物主义的美学观而“人”字呢,这也许是人类造字史上最为轻率的┅个事实一撇一捺,把世界上最复杂、最美好的存在处理成了最简单的书写形式世界上还从没有哪个民族把人写得这么简单过,唯独漢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人”。无论是好人、坏人还是恶人、善人;也无论是肉体的人,还是作为精神存在的人都是一个这么简單的“人”。我们知道其他语言却不是这样,比如在英语中以下的字都可以用来指人,而且是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从生物、生悝、肉体、心理、精神、人格等方面)来指人:MAN、MANKIND、PEOPLE、PERSON、BEING、PERSONALITY、CHARACTER、HUMAN、INDIVIDUAL等在一个简单的“人”字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了存在于汉文化之中的一個严重问题即一种明显的对人的忽视、削弱和排斥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汉语的险情是严峻的,其诡谬是深重的一切的改革和變革(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还是其他)都应把焦点对准在汉语、汉字的变革上,也许这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民族复兴和救赎之噵

小编不易,各位看官若是满意随意打赏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倾斜的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说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