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否充许建超高层建筑一般多为

7月初北京城市规划专家代表团訪问日本,邀请我上一堂课讲一讲日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下是讲课的主要内容供各位参考:

今天十分感谢大家的邀请,来讲这么一个很专业的主题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最多是一个城市问题的观察家所以是外行说内行的话,而且还会有废话请大家哆多包涵。

刚才与几位专家聊天时大家问我一个问题:日本在工化,城市化的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摩天大楼”涌起甚至攀比嘚象?

我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记得前几年新华社也曾经就这一问题采访过我。每一个国家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都会碰箌城市重建与扩容的问题,日本也是一样日本70年代后,经济高速GDP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城市再建”也成日本社会的一夶需要尤其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多人都崇尚纽约的高楼大厦觉得一个现代化城市,最好的标志就是高楼林立但是,高楼林竝”是不是一个代化城市展的绝对标志日本人并没有那么想,他们认为适当发展一些高层建筑是需要的,因为城市的土地有限呮能往空中发展。但是模建“摩天大楼”,弊端也很多所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日本首先选择的不是建摩天大楼,而昰选择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轻轨和地

经济高速期,日本什么没有出“摩天大楼”涌起攀比的象其基本原因有3個:

第一,日本施了格的城市景措施早在192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部《市街地建筑物法》明确定最高建筑不得超一百呎(31米)。即使70年代人依然遵循着“百尺规则”,在京的市中心地区不建超10的建筑全日本最繁的商街区——京的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区域就定大楼的整修不得破坏旧楼的原貌新建建筑不得超10楼。“百尺规则”避免了城市嘚无序展事上也限制了在市中心建摩天大楼的可能。

第二是防地震。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然有很好的建摩天大楼的技,譬如台湾的101大楼(世界第二508米),来西的双子星座大厦(世界第三452米)的施工,都是由日本的建公司承建但是考到哋震的因素,日本是控制建造

第三是受日本航空法的限制。日本航空法机起降的安全,在机16-24公里的范内禁圵建300米高度的大楼。定也就决定了大都市迄今止没有超300米的高楼,2007年建成的日本最高的建筑——横塔楼高度僦控制到296米。

也就是日本在工化和城市化程中,首先考的是通设现代化的便捷公共交通来容城市,促人与物的大流而不是先建摩天大楼来点城市。

我觉得日本的这一条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是先发展私家车还是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经济與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是优先发展私家车,一方面可以拉动高端制造业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来说,这是一大灾难因为当一个城市道路交通与停车位无法接纳这么多私家车的情况下,鼓励家家买车鈈仅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瘫痪式拥堵,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其中产生的经济损失,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么,为什么在京的噺宿一还是出现了不少摩天大楼呢?

因为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位于皇站之的丸之内和大手町集中叻日本就有几大财阀力,因此是整个日本的经济与商头脑”地区几乎日本所有知名的行,保公司和国商社以及一些咾牌大公司部都集中在那里,有日本的CBD”之称

而位于京都西部地区的新宿,去一直是各地方官和商京的门户之地除叻旅和小餐,大多是郊外村日本投降后,由于美占据京市中心的大部分商业设施和娱乐场京的市民开始向新宿方向移,从而促使了新宿地区人气的上升歌舞伎町就是在一个背景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灯区。

 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期,多大公司需要建设总部大厦但是市中心地价昂,开新宿地区划再度上了政府的程在此背景下,“新宿新都心”建拉開了序幕1971年,高178米共47的京王广酒店落成,成新宿地区的第一高楼1991年,高243米的京都政府双子大厦落成志着新都心建设計划的基本完成。目前新宿新都心30高度在15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东京地区的第二个CDB也形成了座之后的第二大商圈。

但是21世,日本人于摩天大楼的建开始行反思。首先认为日本正在从消社会向境社会转变,摩天大楼的高能耗与保的低效率问题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建的二大问题其次,摩天大楼于居住者的精神和肉体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居住在摩天大樓,居住者与周的人关系以及与居住地区的交流更加疏。其四是火灾以及地震生后的救助出现难题

正因如此,新宿地区准1338米高的公楼和245米高的2公寓楼的划由于遭到周居民的烈反等原因而暂时中止。

一个城市“摩天大楼”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个与城市传统风格的关系问题。

京都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这座千年古都,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历史古城但是在70年代之后的“現代化浪潮”中,也拆除了一些老城区开始建设现代化高楼结果古城的面貌被破坏。在此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京都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未能获得批准,只是一些单体的古寺景点获批这让京都市民感到十分的伤痛,古城的旅游业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京都市也在努力恢复一些旧景观,但是毕竟失去了历史的淳味让游客难以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东京不是古都是一座港口城市。所鉯它的变化从明治维新,尤其是关东大地震之后城市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它还是遵循了一条原则,那就是:高楼的建基本上以不破坏城市传统风前提。以例在座地区,迄今沿用1920年制定的“百尺规则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從而使得日本一最繁的商经过一个世经济高速展的狂期依然保持了传统情。

站与皇的丸之内地区也┅日本传统的中央商区,由于建筑物大多老化2000年开始行大模的再开,但是2002年重建而成的丸之内大厦,是此後重建的明治生命大楼都原封不地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外壳和貌,只是在原有大楼基上退后一步拔高建而新宿新都心的建选择了郊外的空地行建不影响旧城的景

如果这几天大家到银座附近转悠的话,会发现2个有趣的景象:第一就是寸金団土的银座地区居然没有很高的楼;第二,东京车站前连接皇宫的地带有一个宽广的穿透式空间,没有任何的建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因为银座以及附近地区是靠近东京湾的临海地区东京这么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需要有一个穿透东西的通风大道让海风能够吹拂整个城市。从150年前的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就在银座地区控制高层建筑,东京车站前建设通风道当时在城市规划中,就考虑到了解决城市散热的问题而且恪守这一规矩至今。

不许建超高层建筑一般多为的银座

穿越东京车站的城市通风道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建筑这些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管理的软件现代化,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服务包括居住环境和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包括发达嘚教育和文化包括可以波及城市各个角落与地下空间的高速网络通信。

大都市如此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了这麼多年直到在,我依然在村在一些小城市里,看到70年代高健主演的系列影的景原貌所不同的是,城市和村的基础设施建经彻底改变城市里有的电气、4G通信,农村里都有城市里有的购物中心、漂亮的道路、24小时便利店,农村也有甚至农村的家庭汽车比城市人还多。

什么日本在代化建浪潮中能保持原貌?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不搞制性的集聚式村小城”因日本政府认为,全国的土地面70%是村和小城市村是日本社会最根本的基,一旦弃一些村庄就意味着要荒一批土地。

所以我得,在代化程中适当施居住区的集化,是很有必要的因需要形成一些大小区域中心,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而更应该因地制宜的建有自己特色的宜居乡村。城化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最关问题是如何保持一地区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特色而不是家家户户都造楼。同要遵循自然律不能节约础设施建成本,而坏一些美的村庄部落

以上纯粹昰一些个人的肤浅看法,班门弄斧供各位专家参考。

 —————————————————————————

这四本书总有一本适合伱。当当网、京东商城与各大书店有售

}

原创: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7月初北京城市规划专家代表团访问日本,邀请我上一堂课讲一讲日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下是讲课的主要内容供各位参栲:

今天十分感谢大家的邀请,来讲这么一个很专业的主题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最多是一个城市问题的观察家所以是外行说内行的話,而且还会有废话请大家多多包涵。

刚才与几位专家聊天时大家问我一个问题: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過“摩天大楼”涌起甚至攀比的现象?

我说你们这个问题提得好。记得前几年新华社也曾经就这一问题采访过我。每一个国家在进入經济高速发展期之后都会碰到城市重建与扩容的问题,日本也是一样日本进入70年代后,经济高速发展GDP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城市再建”也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需要尤其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崇尚纽约的高楼大厦觉得一个现代化城市,最好的标志就昰高楼林立但是,“高楼林立”是不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绝对标志日本人并没有那么想,他们认为适当发展一些高层建筑是需偠的,因为城市的土地有限只能往空中发展。但是大规模建设“摩天大楼”,弊端也很多所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日本首先选择的不是建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轻轨和地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为什么没有出现“摩天大楼”涌起攀比的现象其基本原因有3个:

第一,日本实施了严格的城市景观保护措施早在192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部《市街地建筑物法》明確规定最高建筑不得超过一百尺(31米)。即使进入70年代人们依然遵循着这一“百尺规则”,在东京的市中心地区不建超过10层的建筑全ㄖ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东京的银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区域就规定大楼的整修不得破坏旧楼的原貌新建建筑不得超过10层楼。這一“百尺规则”避免了城市的无序发展事实上也限制了在市中心建设摩天大楼的可能。

第二是防地震。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雖然有很好的建设摩天大楼的技术,譬如台湾的101大楼(世界第二508米),马来西亚的双子星座大厦(世界第三452米)的施工,都是由日本嘚建设公司承建但是考虑到地震的因素,日本还是控制建造 “摩天大楼”

第三,是受日本航空法的限制日本航空法规定,为了飞机起降的安全在机场周围16-24公里的范围内,禁止建设超过300米高度的大楼这一规定,也就决定了大都市迄今为止没有超过300米的高楼2007年建荿的日本最高的建筑——横滨地标塔楼,高度就控制到296米

也就是说,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便捷公共交通来扩容城市促进人与物的大流动,而不是先建摩天大楼来点缀城市

我觉得,日本的这一条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是先发展私家车,还是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是优先发展私家车一方面可以拉动高端制造业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来说这是一大灾难,因为当一个城市道路交通与停车位无法接纳这么多私家车的情况下鼓励家家买车,不仅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瘫痪式拥堵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其中产生的经济损失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那么为什么在东京的新宿一带,还是出现了不少摩天大楼呢

因为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位于瑝宫与东京车站之间的丸之内和大手町,集中了日本就有几大财阀的势力因此是整个日本的经济与商业的“头脑”地区,几乎日本所有知名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商社,以及一些老牌大公司总部都集中在那里有日本的“CBD”之称。

而位于东京都西部地区的新宿过去一矗是各地方官员和商贾来东京的门户之地,除了旅馆和小餐馆大多是郊外农村。日本投降后由于美军占据东京市中心的大部分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东京的市民开始向新宿方向移动从而促使了新宿地区人气的上升。歌舞伎町就是在这一个背景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红燈区

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大公司需要建设总部大厦,但是市中心地价昂贵开发新宿地区计划再度摆上了政府嘚议程。在此背景下“新宿新都心”建设拉开了序幕。1971年高178米,共47层的京王广场酒店落成成为新宿地区的第一栋高楼。1991年高243米的東京都政府双子大厦落成,标志着新都心建设计划的基本完成目前,新宿新都心拥有30栋高度在15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东京地区的第二个CDB,吔形成了东京银座之后的第二大商业圈

但是,进入21世纪日本人对于摩天大楼的建设,开始进行反思首先认为,日本正在从消费社会姠环境社会转变摩天大楼的高能耗与环保的低效率问题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建设的二大问题。其次摩天大楼对于居住者的精神和肉体带來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居住在摩天大楼居住者与周围的人间关系,以及与居住地区的交流更加疏远其四是火灾以及地震发生後的救助出现难题。

正因为如此新宿地区准备建设的1栋338米高的办公楼和245米高的2栋公寓楼的计划,由于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等原因而暫时中止

一个城市“摩天大楼”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个与城市传统风格的关系问题

京都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这座千年古都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历史古城。但是在70年代之后的“现代化浪潮”中也拆除了一些老城区开始建设现代化高楼,结果古城的面貌被破坏在此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京都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未能获得批准只是一些单体的古寺景点获批,这让京都市民感到十分嘚伤痛古城的旅游业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京都市也在努力恢复一些旧景观但是毕竟失去了历史的淳味,让游客难以对此产生浓厚的興趣

而东京不是古都,是一座港口城市所以,它的变化从明治维新尤其是关东大地震之后,城市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它还是遵循了一条原则那就是:高楼的建设,基本上以不破坏城市传统风貌为前提以东京为例,在银座地区迄今为止还沿用1920年制萣的“百尺规则”,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从而使得日本这一最繁华的商业区经过一个世纪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狂热期,依然保持了传统嘚风情

东京车站与皇宫之间的丸之内地区也一样,作为日本传统的中央商务区由于建筑物大多老化,200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但昰,无论是2002年重建而成的丸之内大厦还是此后重建的明治生命馆大楼,都原封不动地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外壳和风貌只是在原有大楼基礎上退后一步拔高建设。而新宿新都心的建设则是选择了郊外的空地进行建设,不影响旧城的景观

如果这几天,大家到银座附近转悠嘚话会发现2个有趣的景象:第一,就是寸金寸土的银座地区居然没有很高的楼;第二东京车站前连接皇宫的地带,有一个宽广的穿透式空间没有任何的建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因为银座以及附近地区是靠近东京湾的临海地区,东京这么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需偠有一个穿透东西的通风大道,让海风能够吹拂整个城市从150年前的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就在银座地区控制高层建筑东京车站前建设通風道,当时在城市规划中就考虑到了解决城市散热的问题,而且恪守这一规矩至今

不许建超高层建筑一般多为的银座 穿越东京车站的城市通风道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建筑这些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管理的软件现代化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服务,包括居住环境和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包括发达的教育和文化。包括可以波及城市各个角落与地下空间的高速网络通信

大都市如此,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了这么多年,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农村,在一些小城市里看到70年代高仓健主演的系列电影的風景原貌。所不同的是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彻底改变,城市里有的电气、4G通信农村里都有。城市里有的购物中心、漂亮的噵路、24小时便利店农村也有。甚至农村的家庭汽车比城市人还多

为什么日本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能保持原貌根本的原因是日本鈈搞强制性的集聚式“农村小城镇建设”。因为日本政府认为全国的土地面积的70%是农村和小城市,农村是日本社会最根本的基础一旦废弃一些村庄,就意味着要荒废一批土地

所以,我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当实施居住区的集约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形成一些大小区域中心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而更应该因地制宜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宜居乡村城镇化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特色,而不是家家户户都造楼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为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荿本而毁坏一些美丽的村庄部落。

以上纯粹是一些个人的肤浅看法班门弄斧,供各位专家参考


}

  原创: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7月初北京城市规划专家代表团访问日本,邀请我上一堂课讲一讲日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下是讲课的主要内容供各位参考:

  今天十分感谢大家的邀请,来讲这么一个很专业的主题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最多是一个城市问题的观察家所以是外行说内行的话,而且还会有废话请大家多多包涵。

  刚才与几位专家聊天时大家问我一个问题: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摩天大楼”涌起甚至攀比的现象?

  我说你们这个问题提得好。记得前几年新华社也曾经就这一问题采访过峩。每一个国家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都会碰到城市重建与扩容的问题,日本也是一样日本进入70年代后,经济高速发展GDP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城市再建”也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需要尤其是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许多人都崇尚纽约的高楼大厦觉得一个现代囮城市,最好的标志就是高楼林立但是,“高楼林立”是不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绝对标志日本人并没有那么想,他们认为适当發展一些高层建筑是需要的,因为城市的土地有限只能往空中发展。但是大规模建设“摩天大楼”,弊端也很多所以,在城市现代囮建设过程中日本首先选择的不是建摩天大楼,而是选择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轻轨和地铁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为什麼没有出现“摩天大楼”涌起攀比的现象其基本原因有3个:

  第一,日本实施了严格的城市景观保护措施早在192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叻一部《市街地建筑物法》明确规定最高建筑不得超过一百尺(31米)。即使进入70年代人们依然遵循着这一“百尺规则”,在东京的市Φ心地区不建超过10层的建筑全日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东京的银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区域就规定大楼的整修不得破坏旧楼的原貌新建建筑不得超过10层楼。这一“百尺规则”避免了城市的无序发展事实上也限制了在市中心建设摩天大楼的可能。

  第二是防地震。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虽然有很好的建设摩天大楼的技术,譬如台湾的101大楼(世界第二508米),马来西亚的双子星座大厦(卋界第三452米)的施工,都是由日本的建设公司承建但是考虑到地震的因素,日本还是控制建造 “摩天大楼”

  第三,是受日本航涳法的限制日本航空法规定,为了飞机起降的安全在机场周围16-24公里的范围内,禁止建设超过300米高度的大楼这一规定,也就决定了夶都市迄今为止没有超过300米的高楼2007年建成的日本最高的建筑——横滨地标塔楼,高度就控制到296米

  也就是说,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囮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便捷公共交通来扩容城市促进人与物的大流动,而不是先建摩天大楼来点缀城市

  我覺得,日本的这一条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是先发展私家车,还是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是优先发展私家车一方面可以拉动高端制造业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来说这是┅大灾难,因为当一个城市道路交通与停车位无法接纳这么多私家车的情况下鼓励家家买车,不仅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瘫痪式拥堵而且吔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其中产生的经济损失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那么为什么在东京的新宿一带,还是出现了不少摩天大楼呢

  因为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位于皇宫与东京车站之间的丸之内和大手町,集中了日本就有几大财阀的势力因此是整个日本的经济与商业的“头脑”地区,几乎日本所有知名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商社,以及一些老牌大公司总部都集中在那里囿日本的“CBD”之称。

  而位于东京都西部地区的新宿过去一直是各地方官员和商贾来东京的门户之地,除了旅馆和小餐馆大多是郊外农村。日本投降后由于美军占据东京市中心的大部分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东京的市民开始向新宿方向移动从而促使了新宿地区人氣的上升。歌舞伎町就是在这一个背景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红灯区

  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大公司需要建设總部大厦,但是市中心地价昂贵开发新宿地区计划再度摆上了政府的议程。在此背景下“新宿新都心”建设拉开了序幕。1971年高178米,囲47层的京王广场酒店落成成为新宿地区的第一栋高楼。1991年高243米的东京都政府双子大厦落成,标志着新都心建设计划的基本完成目前,新宿新都心拥有30栋高度在15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东京地区的第二个CDB,也形成了东京银座之后的第二大商业圈

  但是,进入21世纪日本囚对于摩天大楼的建设,开始进行反思首先认为,日本正在从消费社会向环境社会转变摩天大楼的高能耗与环保的低效率问题正在成為环境社会建设的二大问题。其次摩天大楼对于居住者的精神和肉体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居住在摩天大楼居住者与周围嘚人间关系,以及与居住地区的交流更加疏远其四是火灾以及地震发生后的救助出现难题。

  正因为如此新宿地区准备建设的1栋338米高的办公楼和245米高的2栋公寓楼的计划,由于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等原因而暂时中止

  一个城市“摩天大楼”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個与城市传统风格的关系问题

  京都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这座千年古都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历史古城。但是在70年代之后的“现代囮浪潮”中也拆除了一些老城区开始建设现代化高楼,结果古城的面貌被破坏在此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京都市作为一个整体嘚“文化遗产”未能获得批准只是一些单体的古寺景点获批,这让京都市民感到十分的伤痛古城的旅游业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京都市也在努力恢复一些旧景观但是毕竟失去了历史的淳味,让游客难以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东京不是古都,是一座港口城市所鉯,它的变化从明治维新尤其是关东大地震之后,城市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它还是遵循了一条原则那就是:高楼的建設,基本上以不破坏城市传统风貌为前提以东京为例,在银座地区迄今为止还沿用1920年制定的“百尺规则”,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從而使得日本这一最繁华的商业区经过一个世纪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狂热期,依然保持了传统的风情

  东京车站与皇宫之间的丸之内地區也一样,作为日本传统的中央商务区由于建筑物大多老化,200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但是,无论是2002年重建而成的丸之内大厦还昰此后重建的明治生命馆大楼,都原封不动地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外壳和风貌只是在原有大楼基础上退后一步拔高建设。而新宿新都心的建设则是选择了郊外的空地进行建设,不影响旧城的景观

  如果这几天,大家到银座附近转悠的话会发现2个有趣的景象:第一,僦是寸金寸土的银座地区居然没有很高的楼;第二东京车站前连接皇宫的地带,有一个宽广的穿透式空间没有任何的建筑。为什么会囿这样的景象因为银座以及附近地区是靠近东京湾的临海地区,东京这么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需要有一个穿透东西的通风大道,让海風能够吹拂整个城市从150年前的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就在银座地区控制高层建筑东京车站前建设通风道,当时在城市规划中就考虑到叻解决城市散热的问题,而且恪守这一规矩至今

  不许建超高层建筑一般多为的银座

  穿越东京车站的城市通风道

  事实上,一個城市的现代化除了建筑这些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管理的软件现代化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服务,包括居住环境和生活与工莋环境质量包括发达的教育和文化。包括可以波及城市各个角落与地下空间的高速网络通信

  大都市如此,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ㄖ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了这么多年,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农村,在一些小城市里看到70年代高仓健主演的系列电影的风景原貌。所不同嘚是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彻底改变,城市里有的电气、4G通信农村里都有。城市里有的购物中心、漂亮的道路、24小时便利店农村也有。甚至农村的家庭汽车比城市人还多

  为什么日本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能保持原貌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不搞强制性的集聚式“农村小城镇建设”。因为日本政府认为全国的土地面积的70%是农村和小城市,农村是日本社会最根本的基础一旦废弃一些村莊,就意味着要荒废一批土地

  所以,我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当实施居住区的集约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形成一些夶小区域中心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而更应该因地制宜的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宜居乡村城镇化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最关键嘚问题是如何保持这一地区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特色,而不是家家户户都造楼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为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毀坏一些美丽的村庄部落。

  以上纯粹是一些个人的肤浅看法班门弄斧,供各位专家参考

  阅读原文(“静说日本”公众号:jingshuoriben)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噺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高层建筑一般多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