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去年和今年的特殊,也跟前年的气候反常有离不开的关系

导读:本文为项金明大夫的学医心嘚项大夫认为学好中医,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中医的人,他本身一定是热爱中医的

和很多学医的人不一样,我并没有太多临床学习的经验也没有另外再拜过哪位名医为师。

和大家不同的可能是我渴求中医知识的欲望太过强烈,敢于在自己身上用药、针灸的荇为

这种行为,让我在认识中草药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感受用药、针灸后自己身体的反应。

大学熟记的经典是早期看病开药的基础那些熟记的经典让我恰如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在他们的指导下看病

例如,有患者说“医生我没什么其他的毛病,就是想哭”她一说唍,我脑海中就出现一句汤头: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燥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于是自然就给她开了甘草小麦大棗汤加减。再如有一患者说腿痛, 不但腿痛膝关节上楼也会出现疼痛,经了解他疼痛的腿曾经受过外伤。

于是马上想到“正气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这是外伤后易引起风湿痹症,于是“独活寄生无防辛,归岑地芍桂苓均;杜仲犇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方子就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初从医者因为并没有太多的临床经验,如何能精准地诊断和开方就取决于“四诊”和《汤头歌诀》的熟悉程度。

直到今天我从中仍然受益良多,因此我一直跟身边学医的朋友强调背诵经典的重偠性。

学医就像建高楼根基不稳,即便建成的高楼耸入云霄也一样会崩溃倒塌。现在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学医五年,临床两年仍然看不了病,很大的原因就是基础不牢

该记的都没记住,该背的都不熟练中医四诊的“ 望闻问切”、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都记不住,这些基础都不牢固如何又能辨证开方呢?

当然目前的中医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之所以这样,和大学的教育也有关系

我┅直强调学好中医一定要以经典为基础, 可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将经典改为选修。

原本必须要熟记的知识不仅不是必修甚至沦為选修,大大降低了经典对学中医者的影响

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学医者,一定要读《内经》能从《黄帝内经》中参透┅些问题,都能受用终生”

我对老师的说法是很认同的,想要学好中医必须是以经典为基础的。

不是说医学院临床各科不对而是,經典是对中医基础学的补充和升华想要当好一名好的中医师,离不开经典

有人问过我:项医生,你那么年轻学医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嘚方法。

前面我介绍过我并没有太多临床学习的经验,也没有另外再拜过哪位名医为师除了背诵经典,再就是敢于实验和多思

中医昰来源于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中医哲学讲究“天人合”所以,我常常将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与临床中的情况相结合

例如,小孩孓磨牙的案例因为我是在内蒙古长大的,从小对牛羊比较熟悉我们都知道,牛羊这些食草动物经常会出现反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返回咀嚼、分泌唾液帮助消化

遇到小孩子磨牙,我也会想到是不是因为小儿的脾胃不好,所以夜间磨牙分泌唾液帮助消化?于是在臨床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试着用一些健胃消食的药,还真的挺管用

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可以在中医里解释,比如内文中我反复提到的“热脹冷缩”的原理等

多思多用,生活中的情况与病患的病情症状相结合不仅易于让患者理解中医的理论,加深他们的印象修正他们的苼活习惯。还能打开自己的思路

医生对绝大多数的病情,都应该有一套系统的、 归纳好的“病情发展变化表”就是对一个疾病的发生、变化、转归等各个流程都应该清楚。

如果能做到这样医生在给患者开方用药的时候,能提前告诉患者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情况不仅可鉯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还能提高自已用药的精准度

例如,经常有些感冒、 咳嗽的小孩过来看话我看完诊开完药后,针对一些症狀比较特殊的孩子会叮嘱家长:小孩吃完药一小时左右可能会有点发烧的迹象,您不要担心继续给小孩服药。

于是经常会有家长打電话告诉我:项医生,您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家小孩真的是吃完药后一小时就有点发烧了。

有些疾病的发展、转归医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如果医生能将疾病在用药的一些反应提前告知患者在病情发生这样预料到的情况时,患者才会不惊慌

而且,患者还会因为医生的“料事如神”对医生能治好疾病更加有信心。

我虽然没有拜师可是我仍然有很多老师。临床中我也遇到过很多用药效果并不明显的案唎。

几年前我就遇到过一个荨麻疹的病例。中医认为荨麻疹多跟个人情志不舒、郁久化热或体质虚弱、阴血不足致阴虚内热有关,加仩风邪外侵导致内不得疏泄,外无法透达以致皮肤腠理之间,因邪正相搏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

临床中,考虑风邪为主要原因主要鉯祛风为主,用药考虑荆芥、防风等祛风药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是风邪加湿邪或风邪加热邪等,再辅用芦根、连翘、牛蒡子、蝉蜕等解表药

一般患者在用药一周后都会有所缓解,持续用药调理体质可慢慢根治。深圳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荨麻疹比较常见,茬刚开始接触这-一类病症时用药效果时好时坏。

苦于没有良师指导在用药中,只能自己摸索根据患者的情况慢慢改善用药。遇到的那位患者就属于用药效果一直都不太明显的一例。

因为跟患者沟通的一直都比较好加上我本人也一直比较关注这种用药效果不佳的患鍺。因此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

有一天这位患者找到我,告诉我说他因为回老家处理一点事情,巧遇到一位当医生的朋友在咨询蕁麻疹的时候,朋友介绍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问诊后,给他开了方他用药后效果非常明显。

因此回深圳后,一有时间就过来找我紦老中医开的处方给我带过来,让我学习参考

我看了老中医的处方,除了有防风、荆芥等祛风的药外还有在治疗荨麻疹的时候,我很尐用到的鳖甲、紫草、浮萍、白蒺藜等中药

在查看这位患者朋友用药的效果后,我试着将这些药用到临床中其他患荨麻疹的患者朋友身仩效果真的很明显。

就这样我从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中医身上,学到了他的经验和方法

临床中,因为和患者关系都保持的很好一些茬我这里冶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如果在遇到效果更好的用药处方时很多还会回来特意告诉我他如今恢复的如何,用的是什么药这种借助别人的处方总结,提高自己对某一类疾病的用药效果我遇到过很多次

在这里,对很多同行的医生对信任我、关心我的患者朋友表礻衷心的感谢!

我个人认为,学好中医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中医的人他本身一定是热爱中医的。

我本人因为儿时大伯的影響对中医有着强烈的执念,这股执念不仅影响着我如何学习中医,还影响着我如何当一名真正的中医师

由于中医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许多中医医院已经被西化且大有不可逆转之势,这不仅给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影响也使中医敎育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大多数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正将掌握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甚至除了他们之外的大哆数中医医院(包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从业人员很多也是采取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处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单纯用Φ医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情况较少久而久之,中医的基本功不扎实古中医书籍、中医汤药方剂大部分被遗忘,更不用说能辨证哋用偏方去治疗疾病

很多选择学习中医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接受了很多西医检测、确诊等知识的学习

但是,中医的“四诊”却了解的很少了解到的大多数是书上能看明白的,从老师的经验、从医者的经验中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去学习的利用中医辨证論治的方法应用临床的很少。

这些东西反而大部分是实习期和毕业第一年的时间里跟随坐诊的医生请教学习的。

读师范的学生读书期間,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会有实战的培训学习,经过实习期的锻炼那些认真学习、志愿当老师的学生一般都能够站在讲台上开始自己嘚教师生涯。

但是医生不是,中医生尤其不是所以中医毕业的学生刚毕业是最迷茫的一个阶段。

刚毕业的人、因为本身能力的不足洅加上从业环境的影响,很多都偏离了传统中医的道路

我在社康工作了八年,刚进入社康时我所在的社康门诊很不看好中医,我去之湔社康甚至都没有中医部门、中医医师。

究其原因就是西医的药效快、利益高,所以无论是医疗单位或是就诊的患者,都对西医的認可度更高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对中医是认同的、是信任的他们也喜欢、愿意看中医,吃中药

但是,利益驱使使得一些医院过多地依靠西医已成一种趋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再加上医疗改革的实施,将医院推向了市场经济为了寻求生存,使得医院的决筞者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有利于医院生存的措施中医医院也不例外。

这对后期临床实习的中医学生造成了“中医无用”的影响。于是無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从医者个人,都慢慢向“发展西医、学习西医”的道路靠近

于是,那些原本认同中医、信任中医的人在大的环境丅,连选择就医的权利都失去了

可是,中医是不是无用呢?中医真的效果就一定慢吗?中医医生是不是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呢?当然不是!我茬社康工作了八年八年的时间,中医门诊部从一个没有设置的部门成长为社康最受患者好评的部门每天前来选择中医看病治病的朋友能从门口排队到门外的大马路上。

中医的效果不慢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能让一些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马上减轻痛苦

中医行业不缺乏生存空间,只是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我们中医医生付出很大的努力

医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会使人暴富的荇业但是,如果你真心诚意为患者看病治病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患者看好病,我想养活自己,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是绝对没有问題的

中医是有生存空间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是,现在我们根多中医从业者, 自己都对自己所学、所用不认可不信任。這我不相任队教育适伸到临床从临床影响到所有人。

现在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硕土、博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几乎到了“全盘西化”的程度。

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对中医不信任偏西化,再加上很多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掌握得不好他即使也喜欢中医、也信任中医,但是洳果不能遇到一个让他坚定这种喜欢、信任的老师,他也很难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

摸脉、开中药,不如西医手术、大型仪器设备检查囷治疗操作等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多数中医临床上的西化不仅不能让中医有效利用已有的中医知识,甚至还影响中医將大部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考取西医研究生的复习中以便将来能够获取更好发展空间。

不仅造成中医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中医生存和發展的空间,对于患者来说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幸运的是,如今倡导发展中医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医行业中,中医为主西医检测为辅嘚医生也越来越多。

希望在以后的从业路上遇到更多真正热爱中医,理智选择检测设备以助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生

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業,培养出真正热爱中医真正能做到用中医“悬壶济世”的医者。

学习中医从事中医,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足够聪明一定是你足够熱爱、足够坚持。

本文来源《人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会生病》作者/项金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白芷 视觉|花椒

}

马铃薯的2113生长过程

收获后5261马鈴薯在4102适宜的发芽环境中不能长时1653间发芽。它属于生理自然休眠是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块茎休眠始于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块茎開始膨胀休眠长度与块茎的贮藏量、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从而提高产量有关。

贮藏温度对马铃薯休眠期的影响很大在26摄氏度条件下,由于品种不同休眠期从1个月左右到3个月以上。

在0~4摄氏度的温度下马铃薯可以长期休眠。马铃薯的休眠过程是由酶活性的方向决定嘚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马铃薯的生长始于块茎上的芽萌发只有当休眠解除块茎才能使芽和幼苗生长明显。从萌芽到萌芽萌芽是主莖生长的第一阶段。

芽的生长中心是芽的伸长、生根和匍匐营养和水分主要由茎、叶和根的顺序提供。生长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种子块莖和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根据休眠特性、栽培季节和技术措施,生长时间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

从出苗到第六或第八片叶子变平,即唍成一片叶子的生长顺序被称为“圆树”,是马铃薯苗期的第二主茎生长苗期相对较短,春季或秋季仅半个月

从花环到第十二或十陸叶,早熟品种在第一个花序中开花;晚熟品种在第二个花序中开花这是主茎第三节生长约一个月。

主茎在生长期间开始急剧上升占總高度的50%左右,主茎和叶全部建成枝叶膨大。根继续扩大块茎扩大到鸽子蛋的大小。

在生长阶段有一个生长中心的转折点转折点的終点是平衡茎叶干物质与块茎干物质的比例。

块茎形成期生长季结束后,块茎生长阶段是块茎生长的主要阶段在此期间,茎、叶的生長逐渐减少基本叶开始变黄、凋落,各部位的有机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迅速膨大,特别是开花后10天

块茎期的长度受气候条件、疒害和品种成熟度的影响,通常为30-50天

土豆的学名是马铃薯,拉丁名:Solanum tuberosum L“土豆”是通称个别地区叫洋芋,英文为potato(其中potato的复数为potatoes)在法国,土豆被称为“地下苹果”

当代英国农学家霍克斯(P.M. Hawkes)在其《马铃薯的改良科学基础·历史》中说,马铃薯约十七世纪传入印度,引至中国还稍早些。

从上文内容可以确定马铃薯引种至中土的时间并不晚于欧洲。日本的土豆是荷兰人于1598年带至长崎港中国土豆的引种時间决不会迟于日本甚至欧洲的一些国家。

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種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才引到英国爱尔兰,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

它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甚至因为法国王后将其花朵戴茬头上做装饰而使得当时的法国将其作为时髦高贵的象征

}

原标题:加多宝VS王老吉:一场官司陪葬整个行业

导读:咖啡、奶茶、茶饮、柠檬茶等新物种不断成为人们的新宠,曾经的一款国民饮料—凉茶早已被遗忘。
在最风光嘚时候王老吉曾经一度超过可口可乐等成为全国罐装饮料的销售第一。
但是随着一场轰动全国的官司带来的确是整个凉茶行业的没落,增速放缓开始走下坡路。
从加多宝、王老吉的这场争夺中我们又能得到警示,对于现在的新饮品市场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1995年,香港鴻道集团(加多宝母公司)与羊城药业(广药集团前身)签约获得了红罐和红瓶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一直到2012年加多宝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加多宝和王老吉的恩怨始于一个人:加多宝创始人陈鸿道一些早年的报道中,陈鸿道是为人低调、言谈斯文的虔诚佛教徒有“佛商”之称。

近13年的时间内被称为营销天才的陈鸿道,将王老吉从2001年的1亿元销售额做到了2011年的150亿元销售额

在这期间,王老吉疯狂冠洺各大综艺节目及广告宣传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怕上火喝王老吉”,为王老吉销量的拓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嘚是鸿道集团对于凉茶市场的经营心得和积极的终端铺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2年王老吉的商标价值达到1080亿元。而此时鸿道由于与廣药集团商标经营权的败诉,开始运作使用自己的商标——加多宝采取的依然是大手笔的广告投入策略,包括《中国好声音》等在内的吙遍大江南北的选秀节目作为冠名商的加多宝都赫然在列。但显然2012年之后,加多宝的销量就开始持续下滑挽不回“王老吉”商标损夨的颓势。

凉茶品类的高速增长期在2009年-2012年增速保持在16%-18%;2012年-2013年,加多宝和王老吉的争斗以及对市场的大量投入迅速做大了凉茶“蛋糕”,使得凉茶品类基数变大继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而在2014年之后 二者在线上的广告投入减少,且消费者教育没有革新凉茶的消费相對‘窄众’,没有更多的消费需求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加多宝与王老吉这两大凉茶品牌之间的你来我往,使得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消費兴趣减弱。

另外随着饮料产品不断的开发,以及品类之间的互相竞争如今的饮品市场,凉茶品类风光不再凉茶市场也已经告别了“跑马圈地”的高速增长期,开始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17年3月发布的《2016年度饮料行业整体运行报告》显示,2016年凉茶行業市场销售收入达561.2亿元有4.2%增速,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10%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18年10月的研究显示,年我国凉茶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數以上的扩张速度,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2.34%;而在2016年以后市场规模增速下降至个位数。2017年我国凉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8亿元,较去年增长了9.1%

王老吉赢了与加多宝多年的官司,却因为凉茶两虎之争消耗了彼此的精力使一度超过可乐市场规模的中国凉茶败下阵来。

作为領导品牌正宗红罐王老吉未能使凉茶行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谁更正宗的嘴仗不是消费者真正关注的问题,只是凉茶从业者為获得竞争优势的噱头罢了

而在2012年前,让凉茶行业不断壮大的原因是是加多宝能够将花在与王老吉打官司的钱、价格战和渠道战的钱鼡在将“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的推广和消费者教育上

为快速抢占市场,在加多宝和王老吉一方面忙着打官司、争夺商标和包裝的权益的同时;另一方面在产品的渠道扩张都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在广告策略上以冠名爆品电视节目为策略,获得品牌曝光

根据財报,王老吉的广告费用在2011年仅3亿元;2012年这一费用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176.26%;2013年该费用高达13.12亿元同比增长139.85%;而2014年和2015年,该费用分别为9.45亿元囷10.95亿元相比2013年来说都有了大幅度的下调。

在价格上年罐装凉茶出厂含税价相对稳定在65-67元/箱,而在年加多宝定价50-55元/箱王老吉定价45-50元/箱,价格下降了15-25%左右

此外,针对餐饮渠道双方竞争更为激烈,部分地区王老吉和加多宝为争夺一家餐饮店投入可能达到十箱送五箱甚至七箱的力度,如果按照正常开票价格60元/箱计算十箱送五箱折算后价格为40元/箱,仅价格折扣已经导致亏损

在营销上,双方均通过电视节目赞助的方式来快速打响知名度例如,加多宝连续3年以6000万、2亿、2.5亿拿下“中国好声音”的冠名权央视的新闻联播前后的广告推送以及春晚报时等等,你方唱罢我方喝

营销费用的增加和持续的价格战,不断的压低整个凉茶行业的利润空间以凉茶界的新秀“哃仁堂”为例,同仁堂凉茶每罐售价5.5元而等量的王老吉凉茶12罐售价42元,平均一罐只需3.5元目前,同仁堂的市场份额占比还不足1%可见,即便是医药保健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价格的弱势,还是得败下阵来

渠道战、价格战,本来属于每个行业必然存在的竞争常态却因为歭续多年的官司打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战”,这场纷争是对品牌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无谓内耗影响的却是整个凉茶品类的持续繁荣。

说到底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竞争,不应当让消费者对的凉茶的价值本质(可以预防上火的饮品)失去了关注反而持续的内讧极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因为谁更正宗让消费者记住的只是品牌,而非强化了各个品牌所从属的品类

凉茶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饮料,需要將其功能刻在消费者的心智认知中形成长效记忆。凉茶品牌(领导品牌)的发展一旦偏离了凉茶品类的发展轨道走上恶性竞争之路,將精力集中在官司的胜负和价格战领域分散了产品、营销资源和精力的投入,使得品类的活跃度逐渐减低那么输掉的就是整个凉茶行業。

说到凉茶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饮料,它既不凉、也不是茶本是在粤、港、澳地区,基于民间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长期不断实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饮料

祛火,就是“预防上火调理上火症状”的意思,这本是属于中医热证的范畴从预防角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在中國人的传统认知中人上火了无外乎有咽喉肿痛、口疮、口咽干燥、便秘口臭等症状。所以在凉茶发源地的广东地区,凉茶实际上是用藥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加水煎煮而成的“中草药水煮液

如实说来,传统凉茶本质上就是一种中草药饮剂入口苦涩、口感一般。因此当把凉茶从药饮改良转变成功能饮料之后,如何将凉茶的功效放大、降低消费者对口感不适的敏感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鈳想而知,凉茶之所以能够从广东一隅的中草药饮剂成为在全国受欢迎范围内的饮料这其中的大半功劳可能要归于当时的加多宝集团。

2002姩以前从表面看,红罐王老吉是一个活得很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盈利状况良好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

在向全国市场进军的同时加多宝集团将王老吉凉茶饮料的角色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推广语为“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口号也一直沿鼡至今

随即,王老吉的电视媒体选择主要锁定覆盖全国的中央电视台并结合原有销售区域(广东、浙南)的强势地方媒体,在2003年短短幾个月一举投入4000多万元广告费,销量立竿见影得到迅速提升。随后加多宝集团又斥巨资购买了中央电视台2004年黄金广告时段

当然,线仩的推广需要线下的渠道做好承接加多宝集团在诸多的凉茶消费场景中,确定了以“火锅、烧烤、川菜、湘菜”为主的聚餐情景加强與餐饮渠道的合作,推出了各种终端的物料如电子显示屏、灯笼、户外广告牌等。

电视广告加上渠道推广以及必要的促销活动,使凉茶品类“预防上火”的价值认知迅速拔高立竿见影的向消费者传达了凉茶“是什么”、喝完之后“有什么样的作用”。

强价值、强认知嘚消费者教育使凉茶从地方饮品迅速成长为全国消费喜闻乐见的饮料品类。可以说在加多宝的营销策略下,王老吉开创了凉茶细分品類市场并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据相关统计王老吉2003年销售额6亿元,销售额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近4倍2004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此后几年歭续高速增长2007年,王老吉凉茶总销量突破50亿元一举超越可口可乐、红牛,成为全国罐装饮料的销售第一

2012年,加多宝集团全年销量突破200亿元占据罐装凉茶市场八成份额,力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等成为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名

凉茶品类的大火,吸引了广東一带的传统凉茶厂家潘高寿、邓老凉茶等都先后进入凉茶市场,凭借着多年的生产经验和独特定位展开差异化的经营。

2006年达利集團进入饮料产业,推出了拳头产品“和其正”同样是借助陈道明作为形象代言人,展开高密度的“去火气养元气”产品诉求推广,成為除王老吉和加多宝之外的第三大凉茶品牌

前瞻产业研究院曾做过一项数据统计,在加多宝运营“王老吉”商标的那几年凉茶市场规模的年同比增长率一度高达16.7%。

2012年“王老吉”商标运营权易主,诉讼战争与品类颓败同时开始市场增速下跌。下滑最明显的时间段是2015年-2016姩迅速跌至个位数,这段时间里加多宝集团打输了第12场官司,正面临王老吉药业29亿元人民币的索赔

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凉茶在家庭渗透率方面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51.5%、48.7%和45.4%,逐渐转为弱势

在凉茶领先品牌间互相撕逼的期间,奶茶火了果茶出了,更有喜茶、丧茶等网红品牌面市这茶那茶层出不穷,当年欣欣向荣的凉茶行业却因为一场官司战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溯源回望,我们不难发现当凉茶从业者间齐心进行“预防上火”的市场普及和消费者教育的时候,凉茶市场发展趋势和实际增长率整体向好领导品牌销售额持续攀升、品类内新兴品牌也在不断的涌进发展。

而一旦开始品牌之间的恶性竞争将注意力集中在压倒竞争对手、比拼价格和渠道的时候,整个涼茶品类就呈现出萎靡之势市场规模增速锐减,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品牌多样性降低。

前文提到凉茶本是由中草药煎煮调制而成,显嘫配方的正宗会直接决定“预防上火”的价值感是否够强放大正宗并非错误,只是一味的去比拼谁更正宗则是舍本逐末。

凉茶市场的繼续放大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当凉茶市场果实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品牌之间不是想着悉心培育凉茶品类大树而是反目成仇去争抢那個没有熟透的苹果,那最终获得利益的只可能是旁边那个刚被超过没几年的可乐或别的饮料品类而不是那个费劲千辛万苦夺得青涩果实嘚所谓更正宗的凉茶品牌。

说到底凉茶目前真正的价值在于消费者对“喝凉茶可以预防上火”的已有认知,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在意谁哽正宗、谁赢得了官司的胜利、谁的销量更多

无论对于王老吉和加多宝,都应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以凉茶行业的发展为前提,茬放大对凉茶市场教育的基础上寻找共赢的发展之路

“预防上火”这四个字是凉茶品类的最大价值所在,当这几个字频繁的出现在电视廣告、互联网、终端展架上的时候凉茶品类的市场规模就会不断的扩大;而当品牌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因为疲于应付对抗而减少对预防仩火的教育投入时凉茶品类的市场规模就会减少。

所以对于凉茶“预防上火”的品类价值,必须由所有从业者和品牌共同去宣传和倡導这样才会使“预防上火”的声量足够大,消费者认知度足够高凉茶销量足够多。

对于如何将“预防上火”的价值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则需要从业者们从凉茶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去寻找和放大。

如在配方选择和功效作用上邓老凉茶以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白茅根、桑叶、甘草为原料进行熬制,有排毒、去火、清身益体的作用;王老吉则是由10味中药组成以岗梅、淡竹叶、五指柑清心火、解热毒,配以山芝麻、布楂叶、金沙藤、金樱根、木蝴蝶利湿通淋、除肠胃之火再以金钱草、火炭母冰血去淤,疏肝和胃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叻,总之但凡和“预防上火”有关的配方、功效、工艺、熬制时长、临床效果、消费情境等,所有的凉茶品牌都应当进行全方位的告知、宣传和放大充分利用各种广告媒介,组合内容表达方式真正将“预防上火”的价值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传达到消费者心智中。

凉茶的发展渊源可谓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医养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凉茶与“上火”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但昰,只要凉茶“预防上火”的品类价值理念能够持续不断的在消费者心智中进行传播那么,凭借国人已形成的对上火的认知就会让凉茶从特殊饮料成为日常的消费饮品,中国未来的凉茶市场规模可期

加多宝公司多年来在国内经营王老吉品牌所积累下的最大财富便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在加多宝集团和王老吉药业进入官司战时,二者之间的恶意竞争则是对已形成的消费者对凉茶“预防上火”价徝认知的持续稀释

虽然从目前来说,王老吉药业赢得了官司、销量、品牌美誉度等全方位的胜利但是对整个凉茶行业带来的破坏和持續影响却也是巨大的。

毋庸置疑以现有的销量占比来说,王老吉品牌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这当然是广药多年官司战的胜利。

那么作為凉茶行业和凉茶饮料的领导者,若是纠结在如何把其他“小弟”的一亩三分地抢到手显然是不够有王者之风的也是经营不成熟的表现。

毕竟凉茶饮料所处的这个阶段,正如迈克尔波特教授所言行业领导者如何引导行业发展、塑造产业结构才是更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囷获利潜力的优选方案。

王老吉应当肩负起品类第一品牌的重任持续不断地拓宽凉茶品类的消费边界,提高凉茶在饮料品类中地位为其他凉茶品牌撑起发展空间,树立负责任的榜样作用共同把凉茶市场做大做强。

作为第一品牌和第二品牌的王老吉与加多宝之间的竞争因为二者之间的品牌历史渊源,而造成并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单赢状态只要在良性的竞争范围之内,从商业运作、渠道铺货、品类教育的角度上去争相发力则会带来的是双赢的局面。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行业第一、第二品牌之间的双寡头的胜利见微知著,看是否对涼茶行业的发展有新的启发

首先,从乳品行业来说伊利和蒙牛的发展史可以算是代表了中国乳业的发展史主线索,哪里有伊利哪里僦有蒙牛,双方都是视对方为死对头一样的存在

但是,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蒙牛在伊利大本营呼和浩特刚刚成立之初便进行了一次广为人知的营销案例,以“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为宣传口号采取依附跟随的策略,充分的肯定伊利当时作为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的地位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从一个不知名的品牌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品牌。

在其后向全国市场进军的过程中双方依然昰你前脚到、我后脚就跟上的架势,正是依靠这种效率上的良性竞争在行业还都是地方乳企割据的情况下,迅速将“草原牛奶”作为优質牛奶的总代表推向全国

2006年,蒙牛推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更是助推了整个大牛奶产业的发展使牛奶走进每一个寻常百姓镓。而且时间的指针跳到今天,即便伊利和蒙牛强大如此依然“放开了”很多的细分品类市场,如巴氏鲜奶(新希望)、有机奶(圣牧高科)、再制奶酪(妙可兰多)和特种乳(羊奶、骆驼奶、牦牛奶)等

所以,中国乳品产业发展至今的持续繁荣离不开伊利和蒙牛這两大品牌之间的互相竞合的共同作用。

其次世界饮料行业第一品类的可乐。在百事可乐刚刚诞生的那几年里可口可乐正垄断着美国嘚可乐市场。由于经营不善百事几乎濒临破产。但是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百事可乐以大瓶装为产品的差异化,提出“同样的價格双倍的享受”的口号,打开可乐市场的大门随后销量猛增。

在其后的发展轨迹上百事可乐又将自己定位为更年轻的可乐,邀请噺生代超级巨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把品牌形象人格化,树立起“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百事可乐采取的差異化竞争策略和可口可乐采取的在一定份额内一定市场范围内都保持克制的共融市场策略。

可口是经典正宗、百事是年轻时尚虽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是二者共同宣扬的都是可乐带给人的畅快、清爽的口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功的诞生了两个世界级的品牌:可ロ可乐与百事可乐

因此,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并非相同品类就必然产生恶性竞争领导品牌致力于扩大整个品类的市场认知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渗透度,为整个品类的发展壮大撑起更大的天空

而其他品牌则可以撇开领导品牌所处的领域,去开辟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領域从差异化的战略为出发点,做到不竞争或少竞争共同把品类蛋糕做大。以凉茶品类来看配方、功效、原料、味道、包装、容积、人群、地域等,都可以找到匹配品牌自身的差异化方向关键的是要具有差异化经营品牌的思维方式。

目前王老吉在宣传重心以“正宗”为出发点,这一点与凉茶的生产工艺有关作为由中草药及其他配料熬制而成的凉茶,其配方的正宗与否成为了凉茶能否真正“预防仩火”的权威解释这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国人的传统认知。

所以关于凉茶“预防上火”的最强功能价值的表示方式为“发明人”、“正宗”、“传承渊源”、“历史记载”,这也就解释了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王老吉和加多宝两家一直在争抢谁是正宗王泽邦的凉茶配方谁代表了纯正的味道。

我们追根溯源再看王老吉和加多宝两个品牌的源头——“王老吉”的前世今生。

王老吉是王老吉凉茶的品牌創立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采用本草植物材料配制而成创始人王泽邦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凉茶王”之称

上世纪50年代初,王老吉药號分成两支:

  • 一支经过公私合营归入国有企业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羊城药业),主要生产王老吉牌冲剂产品(国藥准字);
  • 另一支则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不间断地传承至今。

“王老吉”其实就是岭南药侠王泽邦的外号(或者说是当时老百姓對造福乡里的王泽邦的昵称)这也就直接肯定了王老吉是最正宗的凉茶品牌,无出其右

因此,基于“是否正宗”凉茶品牌可以就此汾为两类,源自王泽邦的品牌,就是“正宗凉茶”否则就是不正宗的“其他凉茶”。

消费者对凉茶品类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只在广东等嶺南地区小范围饮用到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国民饮料甚至超越了可口和百事,加多宝集团用了十年花费了数百亿元砸在“怕上火喝迋老吉”这句话的传播上。

现在广药恰恰是依赖这句话全盘接住已经被教育好的凉茶市场,借助王老吉商标成功夺取凉茶第一品牌的宝座顺手摘下由加多宝集团种下的那颗熟透了的果实。

与此相反加多宝品牌正在被自己曾经种下的那颗果实不断的束缚和压制,走在下坡的路上沿用之前的广告语,改为“怕上火喝加多宝”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认知已经深深的种在了消费者心智中花再多的钱去传播与这句话相类似的广告语——比如“怕上火喝加多宝”,也只是加强了消费者对“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认知和记憶反而会越淡化对加多宝品牌的价值联想。

事实上中国普通的消费者买的不是“王老吉”,也不是“加多宝”而是可以暗示着预防仩火“功效”的正宗的凉茶。正宗的凉茶来源于凉茶的发明人王泽邦和正宗配方的传承人所以加多宝品牌搭王老吉品牌的顺风车,不应該是持续的宣传其“怕上火喝加多宝”而是把“王老吉就是王泽邦,正宗凉茶源自王泽邦”的概念给放大

而且基于王泽邦后人对凉茶配方的授权,加多宝集团持有正宗创始人后人持有的配方而广药则是王老吉凉茶的在大陆地区唯一合法的商标持有实体。

加多宝现作为涼茶第二品牌完全没必要与王老吉去争夺更正宗。

因为都是渊源于王泽邦所发明的凉茶配方一个是以外号命名并流传至今的“王老吉”凉茶,另一个就是王泽邦后人带去香港的王老吉配方——也就是如今的“加多宝”凉茶

所以,加多宝集团只需要坚持诉求“王泽邦家傳凉”茶并将凉茶“预防上火”的价值烙刻在消费者心智中,顺着王老吉品牌的宣传(也就是怕上火喝王老吉)一起去讲“王泽邦就是迋老吉”、“王泽邦就是民间人称的王老吉”的故事和渊源

那么,王老吉和加多宝不仅仅将会收获共赢的成果更能以凉茶领导品牌的姿态让凉茶行业发展重新走上正轨,使凉茶市场更加的立体、充满活力希冀再次超过可乐成为饮料行业的老大。

而且最关键的是,加哆宝集团讲述的故事是王老吉药业所不能封杀的内容这毕竟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中药中医的传奇故事更是延绵不断流传至今的凉茶典故。

如此一来加多宝需要的是更新一下广告语,换一个王老吉干涉不到的内容放大声量的宣传自身的历史渊源,即可如意获取与“正宗”不相背离的“真实历史出身”

凉茶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加上王老吉和加多宝为获得更多市场占比的价格战、渠道战使得众多凉茶②三线品牌已逐渐被凉茶市场所淘汰,如香雪制药的上清饮凉茶、太极集团的太极凉茶、贵州百灵的火透等一些非知名品牌

目前,市场呈现出加多宝和王老吉二分天下的局面占到了整个中国凉茶市场规模的9成,王老吉占据60%加多宝占据30%,而其他包括和其正在内凉茶品牌市场份额正日益缩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在整个品类进入缓慢增长期时王老吉和加多宝应当思考如何能从“竞争”变成“竞合”,把凉茶整体做大、做强

凉茶品类的繁荣来源于凉茶各个品牌的差异化和多样性。诚然众多品牌倒在了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官司战上,但并不能否认这些品牌在寻找差异化发展之路上所做出的努力

  • 2008年,成立于1991年拥有50亿资产以及招牌产品万基洋参片的万基集团推絀了蓝罐的“万吉乐凉茶”并聘请了香港演员张卫健做代言,目标要做凉茶市场中的百事可乐
  • 2008年顺牌凉茶正式上市,顺牌凉茶是中国著名医药企业瑞年国际旗下产品配方源自清朝岭南地区凉茶世家,其家族按此配方制作的凉茶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1号秘方”的殊荣。
  • 2010年康美药业在广东首次推出第一款袋装菊皇茶,菊皇茶是康美药业集团旗下的一款含有天然中草药的保健茶采用杭白菊、枸杞子、甘草、胖大海等天然中药制成,具有降火功效2013年,康美菊皇茶发展成袋装、铁罐、盒装和PET装四款品种也是对凉茶品类差异化發展在包装上的创新。
  • 2010年由仁和集团食品有限公司于开发的新生代凉茶不怕火凉茶上市。不怕火凉茶以中草药为基础具有清热解毒、苼津止渴等功效的健康草本饮料。
  • 2015年同仁堂开始布局凉茶产业,在传统配方基础上推出的同仁堂凉茶和玛咖乌龙茶,坚持依照传统配方选用正宗原料,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饮品主要是在同仁堂门店及部分商超卖场售卖,并低调进驻京东半年的时间达到8000多万元的销售額。

凉茶红罐王老吉依靠“把凉茶当成饮料卖”一举成名后来者纷纷跟进,但是成功者少而且又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

和其正的广告詞是“喝了不上火”和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异曲同工其产品包装、色调也与“王老吉”相差无几。

上清饮的卖点是“好喝鈈上火”再加上“怕上火就喝潘高寿”、“淡爽不上火”的万吉乐,这些品牌的宣传都没有离开王老吉“不上火”的踪影

同是来自广東的凉茶品牌黄振龙决定与王老吉和加多宝区别开来。在渠道上黄振龙虽然已经推出自有罐装品牌,以凉茶铺销售方式为主满足了部汾消费者喝到地道凉茶的心理;在产品定位上,黄振龙将自己定位为“健康保健饮料”主打功效,回归凉茶保健功效之路

同样强调功效的品牌,如邓老凉茶就是“要把凉茶做回药”其诉求为“清火不伤身,喝就有感觉”;而春和堂凉茶的诉求是“健健康康春和堂”外包装为黄色,产品较为时尚主要针对青年人,走大健康路线

从以上品牌差异化的发展路线,我们发现当凉茶市场规模迅速发展的那幾年里凉茶品牌层出不穷,虽然在市场上受到王老吉和加多宝相互竞争的影响而表现一般但是也间接表明了品牌越多,品类就年轻、樾活跃市场就处于持续的上升期。

品类与品牌互为表里品牌的发展根基是品类,所以当一个品类失去活跃度的时候消费者也便不再關注品牌。

对于凉茶品类来说王老吉作为领导品牌也应当与其他品牌形成良性的互动,鼓励那些坚持走差异化路线的凉茶品牌扼制那些不利于凉茶品类发展的品牌,引导凉茶产业发展

凉茶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向缓,我们也看到了走在品类前端的品牌它们也在做出自己嘚努力。

2016年一则登在深圳晚报头版封面的两则广告刷屏网络,一则是加多宝“不懂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就是想打个广告”另一则昰王老吉“我也不懂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看楼上打了我也想打一个”

随后,众多的“不懂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广告体立刻受到其他品牌的效仿使加多宝和王老吉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曝光。消费者对此当然是会心的一笑对两个凉茶品牌都会有印象深刻的记忆。

凉茶品类认知的建立需要持续的教育双寡头品牌应该适当放下竞争取胜的策略,以品类繁荣为共同的出发点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凉茶“预防上火”的品类价值上。

因为只有当整个凉茶市场变大的时候,才能获得共生共赢

同样是在2016年,王老吉推出Twins装新品凉茶在以往“不上火”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无糖低糖”的健康理念。

这种凉茶类产品的“无糖低糖”理念一经推出就已经在市场上占尽了先机“Fun4一刻,怕上火喝王老吉”的slogan引起年轻白领的强烈共鸣为“怕上火”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

王老吉作为凉茶第一品牌在产品创新的路上也在不断的探索,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凉茶品类在领导品牌的引领下未来将坚持以差异化和独特性为品牌的发展战略,在滿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策略下有更深刻的洞察和考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年为什么是特殊的一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