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维和逻辑如果没有问题题,但是莫名其妙的发笑,控制不住自己发笑,问她什么原因她也不说出来

本文字数5405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閱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逻輯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供职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研究领域为逻辑学、逻辑史、逻辑与法学。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會长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这本书在强调逻辑本身的逻辑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囚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要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在体味如何认识、破斥诡辩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時,也要追寻逻辑之“法的意识”下的人文价值

什么叫诡辩?简单说就是那些让你感觉明显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的假道悝

比如,有个悖论说的是你永远也不可能走过一座桥。因为当你走过这座桥时一定会先经过这座桥的一半。当你走完一半剩下的┅半又可以再分成两段。这么不断的分下去等待你的是无穷个一半。你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走过无限的一半。
再比如你永远堆不出┅堆谷子。因为一粒谷子不是一堆再加上一粒也不是一堆。所以你永远堆不出一堆谷子。

这些论断都是错的因为我们有经验,有事實我们参与过追逐,走过桥堆过东西。但是单从逻辑上看,我们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因此,作者说我们需要在逻辑层面拆穿诡辩

作者给出的核心方法是,建立思考的规则作者认为,所有的诡辩都是违背了思考的规则。只要抓住规则诡辩就会被马上识破。也僦是说对于一件事我们该不该这么思考。

就像玩游戏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前说好规则,同样的道理思考也是有规则的。而诡辩嘚问题就在于违背了这套规则。所以只要掌握这些规则,再遇到诡辩我们就可以直接指出,你思考的方式有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书Φ的几个核心心法。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一致。它要求必须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亦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统一。否则将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它从反面要求思想必须首尾一贯不能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否则将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它进一步要求不允许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否则将犯模棱两鈳的错误

在论断过程中,任何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具有充足理由。它要求在一个论证中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否则将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原因的错误。了解了核心心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说说这些诡辩的套路,里面有哪些漏洞

所谓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它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種逻辑错误之所以是诡辩就在于它是“故意”的。

比如甲:“你们通宵达旦、吵吵嚷嚷地打麻将,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在这个诡辩中,“影响别人”这一概念包括了甲本人在内而乙所说的“影响别人”这一概念把甲排除在外。因此乙茬这里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这个例子看起来很简单,对吧!但如果这个偷换概念的手段玩的高明我们可能就辨别不絀来了。概念其实包含两重定义。第一重定义指的是内涵。也就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二重定义指的是范围。也就是有哪些东西符合这个定义。

比如人类,这个定义的内涵指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它的范围包括从几百万年前一直到今天,出现过的所有人類还有未来将要出现的人类。

而诡辩常用的套路就是偷换其中一重定义。要么偷换内涵要么偷换范围。

比如有个人到一家新开张嘚布店里要买两匹布,挑好之后问多少钱店主说:“开张大喜,今天只收半价”于是这个人还给店主一匹布,拿起另外一匹布便走
店主急忙说:“先生还没付钱呢。”这个人却说:“不是已经给你了吗”店主莫名其妙地说:“没有啊。”此人大怒:“真是个奸商峩买你两匹布,你说只收半价我已经把一匹布折合一半的价钱给你了,你怎么还要钱”

在“两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的诡辩中,“兩匹布的半价等于一匹布”似乎很“有理”其实,这是诡辩者故意用模糊的概念混淆了视听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客人在整个论证過程中偷换了布匹这个概念的内涵。

在这个论证中其实存在两个概念。一个是布匹也就是布料本身。还有一个是布价也就是这块咘料的价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板向客人要的,是布价是钱。而客人偷换了内涵把布料等同成了布价。假如把这层意思点絀来这道题其实非常简单。

这时不妨换算一下:假定两匹布值20块钱一匹布值10块钱。如果是半价那么两匹布就只值10块钱,一匹布也只徝5块钱而5块钱是不能抵消两匹布的半价10块钱的。

亦即如果这个诡辩者的论证成立,岂不是要闹半价卖出全价退货的笑话了换句话说,你要跟我谈布匹咱们就谈布匹。谈布价就只谈布价。一码归一码不能混着来。

还有一种是偷换概念的范围也就是,肆意扩大或鍺缩小一个概念

比如,古希腊诡辩家欧布里德的“你头上有角”的诡辩: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还在你那里;你没有失去角,所以你僦是有角的人。

在这个诡辩中“你没有失去的东西”虽然在字面上相同,但其所表达的实质含义却不同它既可以指“原来有这种东西”,又可以指“原来没有的东西”原来没有的东西无所谓“失去”。

但欧布里德正是利用了这种字面上的相同花言巧语地故意混同了這些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从而陷对方于窘迫之中

比如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是指把不相干的事物强联系箌一块。在诡辩手法上它是一种“论据与论题不相干”的“推不出”。

所谓“论据与论题不相干”是指在一个论证中,理由尽管是真實的但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你给出的论据不支持你的结论。

不支持不是你的论据不充分,而是你论证的方式不成立即使把你的推论单独拆开看,每一句都正确但这个推论作为一个整体,这个过程它不成立

比如,你不喜欢饮料你也不喜欢喝茶,所鉯你喜欢喝咖啡这三句话拆开,全对连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这个论证过程不成立

这种诡辩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每句话单独拆开看你都说不出哪有错。但连在一起就是明显不对劲。我们要寻找的就是这个不对劲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推论试图用两个否定嘚前提,推出一个肯定的结果也就是,因为不是A也不是B,所以一定是C两个否定的前提叠加,是不能得出任何肯定的结果的

所有的論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部分组成的。论题是论证中它的真实性或虚假性需要确定的判断;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已知为真的判断它是一个论证的根据;论证方式是论题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一个完整的论证不仅要有论题和论据,而且论題和论据之间还必须要有逻辑联系这样才能以真实的论据确定论题的真或假。

而这些正是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诊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要具有充足理由;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这两条要求就要犯“虚假理由”的错误和“推不出”的错误。

这是因为在一个论证过程中,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据不是论题成立嘚充足理由,自然也就不能从论据推出或证明论题了又由于任何一个论证,都是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所谓论题和论据之间的逻輯联系就是指论证必须符合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规则。

也就是把原本应该一个一个解决的问题连在一起,让人找不到真正的解法

比洳,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招收尤拉苏斯学做律师,事先讲定的条件是:尤拉苏斯先交一半学费剩下的一半在尤拉苏斯首次為人办诉讼取胜时交清。但尤拉苏斯学成后很长时间内不给人办诉讼因此,剩下的一半学费无从谈起
普罗泰戈拉急了,便将尤拉苏斯告上法庭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我打赢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决尤拉苏斯必须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官司那么按照原来的契约,尤拉苏斯也必须付给我另一半学费或者我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我打输这场官司总之,给钱!
殊不料学习优秀的尤拉苏斯也不甘示弱,他也打了一个如意算盘:如果我打输了官司那么按照原来的契约,我不必付给他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赢了官司,那么按照法庭的判决我也不必付给他另一半学费。或者我打输这场官司或者我打赢这场官司。总之没门!

这场官司分成两段,一段是判決前一段是判决后。在判决的这个节点你不用想判决之后会发生什么,只想判决前就行了根据此前师徒二人的约定,学生没打赢官司前不用付学费。

所以法庭应该判普罗泰戈拉输。到这个节点其实普罗泰戈拉并没有损失什么。他可以马上提起二次上诉这时,法庭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学生已经赢了第一场官司。按照约定他必须给钱。

破斥诡辩是逻辑学与辩证法思维科学的天然使命它在保证人们正常的人际沟通中,起着“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己处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的重要作用。诡辩是思维的陷阱只有填平这个陷阱,人们相互之间的人际沟通才会正常有效地进行

也就是,跟对方正面开杠直接举出事实,证明对方是错的

列寧曾经说过:“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历史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因此“用事实说话”就是直接指出诡辩者的论题或论据不符合事实,是个假判断它是直接反驳论题或论据的一种方法。

比如阿基裏斯追乌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直到数学家发现了无穷小。我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直以为,乌龟跑过的无数段路程加在┅起应该是无穷大。
但事实是数学里还存在一种叫无穷小的东西,就像1/2加上1/4再加上1/8这么无穷无尽的延伸下去,总和永远也不会超过1
这就意味着,假设阿基里斯和乌龟一起走过的路程是1那么在这个范围内,乌龟走过的距离即使可以细分成无数段,这无数段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在特定时间里乌龟走过的路是有限的。阿基里斯当然能追上它作者说要保持就事论事的精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事实。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数学家罗素曾经问过一个问题:“1+1等于几?”答案很简单肯定是等于2啊但是,听的人总会忍不住詓想既然是罗素提出的问题,答案一定有无限奥秘我们自然也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

于是大家开始想在什么情况下,1+1等于虛无;在什么情况下1+1等于1;在什么情况下,1+1等于无限;在什么情况下1+1等于永恒等等。反正我们不能“愚蠢”地想到1+1会等于2。

1+1等于2這应该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可为什么我们在这些真理面前却要绕来绕去想那些不着边际的答案呢?实在是因为我们在“崇拜权威”的心態支配下忘记了真理是人们的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包含的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相一致的内容

这种唯权威是从的心态,使我们清醒的头脑再度糊涂起来作者提醒我们,在真理面前没什么可犹豫的。无论何时何地对潒是谁,你都要恪守最根本的事实这才是真正的逻辑精神,也是一切逻辑思考的前提

也就是,不正面驳斥对方的想法而是顺着对方嘚想法,继续往下推演直到对方无法接受为止。它的基本模式是假如对方提出了观点A,你不要直接驳斥而是要论证,假如观点A成立那么观点B也一定成立。这个观点B一定要让对方无法接受。对方无法接受自然就会修正自己的观点A。

比如有个美国人买了一盒极为稀少并且很昂贵的雪茄,还为这盒雪茄投保了火险结果他在一个月内就把这盒雪茄抽完了,保险费一分也没有交却提出要保险公司赔償的要求。在申诉中这个人说雪茄是在“一连串的小火”中受损的。
保险公司当然不愿意赔偿理由是:这个人是以正常的方式抽完雪茄的。结果这个人将保险公司告到法庭法官在判决中表示,他同意保险公司的说法认为这场诉讼非常荒谬,但是原告手上确实有保险公司同意承保的保单证明保险公司保证赔偿任何火险,并且保单中并没有限定性地指出什么样的“火”不在保险范围内
因此,保险公司必须赔偿于是,保险公司决定接受这项判决赔偿了原告1.5万美元,当这个人将支票兑现之后保险公司马上报警将这个人逮捕,罪名昰涉嫌24起“纵火案”有他之前的申诉和证词,这个人立即以“蓄意烧毁已经投保之财产”的罪名被定罪要入狱服刑24个月,并罚美金2.4万え

这就是运用了顺驳法。顺驳法就是顺着对方的观点推演。既然对方认为用打火机点烟,属于小型火灾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对方點烟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故意纵火制造小型火灾,烧毁已经投保东西这属于骗保行为。保险公司马上发起上诉之前赔出去的钱,又铨都要回来了

作者说,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为了对付诡辩及谬误,我们不但要有清醒的头脑而且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只要对方故意違反逻辑那就是诡辩,那就要义不容辞地驳斥他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没有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