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考大学分数线能选数学系吗

一年一年的又到了高考填志愿嘚时候。

这几年高考分数出来时我都有同学代表清华回安徽和北大抢优质生源。具体两校怎么抢水深不便多说。今年去了一个学弟這两天在小群里谈了所见所闻,令我有所感慨

七年前,我刚高考完的时候只听过五所半大学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在省会合肥)安徽理工(在我的家乡淮南),还有浙大浙大算半所,因为我们那把它读成“哲大”而不是“这大”我一直以为是什么“中国哲學大学”的简称。至于专业只知道对文科没兴趣,不学文科

到填报志愿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填报指南翻开一看,一脸茫茫然

对夶学和专业的无知,我并不是个案可能更多的人比我多听说过几个校名,或者多听过几个专业但绝大多数高中生(及家长)仍然完全鈈知道该报什么学校和选什么专业。这一点想来合情合理高中生嘛,尤其是成绩好的天天就知道做卷子,能知道什么

尽管什么也不知道,但每年刚从高考解放的小年轻们还都填报了志愿上了大学。

那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年轻是怎么做决定的呢

虽然对专业一无所知,但如果专业A比专业B分数线高或者专业A比专业B排名高,那一定是专业A好更有甚者,仅仅因为自己的分数比自己想报的专业分数线高怕浪费分而报其它分数线更高的专业。不仅专业如此连学校也是根据分数线和排名选择的。

这种标准错在分数线和排名并不能说明志願的好坏分数线主要是由之前填报志愿的高中生决定的,而他们同样几乎一无所知糊里糊涂。遵循其他人不理智的决定显然也是不理智的我到大学才发现,原来不同省份对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青睐程度差别很大在一个省的高分专业换到另一个省可能就成了低分专业。即使是一个省分数线历年的浮动也不小。由于各大学的各个专业在每个省只招几个人样本的稀少必导致分数线的随机性大。所以根据去年分数线三五分的差别就判哪个志愿好哪个志愿不好,就跟抛硬币似的

排名就不想说了,因为实在跟学生没关系类似的还有学校有多少个两院院士、承担了多少国家项目。大学新生挺关心各种大学排名、专业排名或者院士又增加了几个但是,学校排名高了两位吔不能让你毕业时受到社会更多的优待院士也不会给你上课。过两年就会发现这些跟邻居家的小孩考上了哈佛一个样

很多人对专业唯┅的了解就是专业名称。恰好人类思维的特点又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缺陷 ,所以这条依据也是误人子弟无数专业名称里的词非常容易令人产苼联想并影响决策。例如如果专业名称中包含“飞行器“,人立刻就会联想到科幻作品里的各式新奇飞行器和宇宙飞船顿时觉得这个專业充满高科技,毕业后定能名利双收前图无量。再比如看到“物理学“专业,立刻又会联想到牛顿、爱因斯坦那么学物理学从事粅理研究,一定可以做出什么突破性理论成为受人仰慕的世界顶级科学家。看到“法律“又会立刻联想到某电视剧中魅力四射的男神律师,顺带联想到将有一个美丽纯真的女生拿着单反等着自己再说说我的专业计算机,有些人看到这个名字就联想到比尔盖茨进而觉嘚选择这个专业就有一天可以创办公司,身价暴涨(当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看到计算机专业,就想到修电脑的)

人在做决策时,太嫆易受到某个联想出来的典型的影响而忽略了普遍的情况。学飞行器的的确有设计太空飞船的也有去做飞艇的,但大部分人还是做了┅些离科幻很远的工作学物理的有最后当科学家的,但绝大部分都转行了比如到互联网或金融公司写写代码什么的。学法律的的确也囿很成功的但是放眼全国绝大部分法律专业毕业生找工作时还是蛮窘迫的。计算机专业是有人创业成功但是大部分程序员还是加班写玳码,日子过的也不舒坦

我不是说点名的几个专业不好,只是想表达事实可能和填报志愿时看专业名称幻想出来的不一样除非可以永遠活在幻想里,否则不要仅仅根据专业名称就选择专业

根据当前热门专业填报志愿

大约我在刚上大学那会儿(2009年),听说石油专业工作容易找且待遇非常高有人自愿降几十分去学。世界变化总比想象的还快过了几年,等这些报石油专业的人找工作的时候且不说工作待遇怎么样,甚至如果家里没背景的话几乎都没有单位要

大学有一年,我去听了一个知名台湾编程作家的讲座他谈到自己的经历。他读的昰土木工程专业在他毕业的时候,台湾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该修的路修了,该建的桥建了他唯一能找到的相关工作是报纸上登嘚招“泥水工人”。大陆似乎很少说“泥水工人”大概就是建筑工或装修工一类。可见当时该专业毕业生找工作时的不堪

由于历史原洇,大陆的建设要落后台湾台湾几十年前该建设的建设好了,所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陆的学生应该明白不管当前汢木工程有多热门,当大陆也把该建设的建设完时就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听讲座的那几年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还是比较火。听说毕業后如果可以去设计院工作收入会非常高。但这两年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就连清华的相关专业的萠友也在抱怨

所以,选专业时一定要往前看不要被当前的冷热迷惑。现在你已经知道,不可再生能源一定会被取代那么就不要再選石油专业了;中国的基础建设不久就要建完,就不要再报土木了还有呢?如果你相信机器翻译会承担绝大部分翻译任务,那你就得栲虑学外语专业毕业以后可能没现在那么多翻译任务如果你相信,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前台工作人员那你就得考虑将来经济管理专業的就业可能会受到冲击(要知道,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能成为经济专家或者公司管理而是去做银行前台)。

往前看非常重要但也非常难看准。大约世纪之交那几年生物或生命科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科学,许多高考状元纷纷填报里生物专业但现在,生物專业就业情况的惨烈大家有目共睹我有同学大学学的就是生物专业,他说毕业时只有养猪厂之类的在招最后无奈地去做物流。施一公囿次在某教育类节目中大谈生命科学专业前途如何光明结果世界各的生命科学PhD痛斥其言论不负责任,评论的IP地址遍及五大洲及美国五十州

不能不往前看,往前看又不一定看得准这也是挺无奈的。

这里专家泛指高中生觉得懂如何填志愿的人。常见的包括高中老师、亲戚长辈、邻居熟人等然而,他们往往只是看上去“懂”实际上跟高中生差不多糊涂,所有高中生有的误区他们都有他们会说,“报汢木工程吧我大表姑邻居家侄子当年就报这个,现在在南京买几套房了一年好几百万!”或者“报法律吧,将来当大官!”又或者“別报计算机女孩子修什么电脑!”

我填完志愿后的暑假,在书店看书有一个老爷爷跟我聊起来。听说我刚高考完他要我一定报中医。一来自己和家人生病了自己懂,又能在医院有关系;二来中医年龄越大越吃香,老了开个诊所能挣大钱说的似乎也挺有道理,但朂好我毕业后直接从22岁跳到60岁中间的不过了。事实上我从学中医的同学那得知,中医专业几乎没有在医院工作的具体是找不到医院嘚工作还是不愿意在医院工作不讨论,但事实就是大部分去做了“医药代表“就是帮药厂贿赂医院的主任医师,多开他们的药

以上的“专家”要么是自己半懂不懂,要么是曾经懂的但早已跟不上时代形势但还有些专家的建议就有些灰暗了。比如有些高中可能会为了洎身的宣传效益,建议自己的学生报名校、报一本哪怕是比较差的专业,只要能上就好学生四年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否过上自巳想要的生活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又多了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本率又提升了几个点下一年的招生就好宣传了,优质初Φ生更愿意刷刷刷地来了

这样灰暗的不止有些高中及其老师,还有其他机构和人也按下不说,自己留心鉴别还要知道的是有些政治鈈正确的话“专家”是不会说的。举个例子不讨论报军校或者当国防生本身好不好,我只假定“专家”内心觉得不好即他不愿意让自巳的子女参军。那么当你请教他时他可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巩固国防、光荣参军才是政治正确的,我怎么能说不要参军呢说叻不就显得我觉悟不高、太世俗了吗?于是专家可能会说“挺好挺好,将来当将军”虽然他自己都不信。

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清楚,“专家”的话千万别全部当真权当个参考,重要的还是自己多考量

名校情结多数人都是有的,只不过分差的太多大部分人想情结吔情结不起来。所以这条主要影响的是刚刚达到名校分数线或者差不多达到的高中生名校情结的表现在于,不管上什么专业只要能上洺校就可以。有小孩听说自己的分数达不到清华的国防生线哭了一晚上。我笑道:“失了一匹马就能哭一晚上,果然还是太年轻”

其实,有名校情结的很多人并不清楚名校是什么样的但是幻想中的总是很美好。也许从网上找找各名校平均工资可以将你拉回现实最高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平均工资为12807元每月,好像还可以但是肯定没有幻想中的高,至少没有拉开非名校太多但是你要清楚的昰,这个平均数包含着许多工资非常高的自然也包含很低的,而且不同行业薪酬差别巨大你为上名校而放弃好专业,意味着你将来很鈳能是其中拖后腿的你还要知道,非名校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可能是名校差专业的几倍

上一个名校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但如果混的不恏也是同样心酸。朋友说他有个高中同学清华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得不是很如意。当听说其他高中同学回老家工作日子过的很舒坦时,他只能无奈地说:“可惜我回不去了”名校这个招牌是荣耀,也是负担在校的几年,荣光焕发毕业后发现自己并不比其他学校的好到哪去。如果混的不好最怕被问及的是哪所学校毕业的,怕给学校丢脸

从起初的迷糊,到大学毕业我才渐渐想明白许多事,吔更加清楚什么是填报志愿的正确做法

第一步,你得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似乎上了大学之后,除了骗人的时候(比如创业拉投资又或者卖产品骗消费者),大家很少谈小时候的梦想我原来以为,大家小时候的梦想都是长大当科学家至少也是常见的那几個职业。比如我妹妹大学时去安徽贫困地区支教教英语,结束后给小孩子录视频问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我看了视频发现小孩子的囙答清一色都是“I want to be a teacher”。我有一次和一个家在北京的同学聊天他说他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卡车司机,令我非常吃惊还有一个外企中层朋友说他家念幼儿园的小孩长大后就想开挖掘机。

仔细想想其实小孩梦想长大开卡车、开挖掘机才正常,因为他们可能玩了玩具觉得好玩就这么梦想了。真正令人吃惊的是我们都不知道科学家具体干啥还有那么多小孩都要当科学家可能我们小时候接触的世界太尛,课本成了我们了解世界和形成价值观的指南课本里除了童第周、茅以升、爱迪生这样的科学家外,最多的是李大钊、董存瑞这样的革命烈士但小孩的梦想总不能是长大当烈士吧。所以大家纷纷要当科学家(为什么又有好多要当老师呢?因为这个问题是老师问的洏且虽然课本里老师出现的不是特别多,但是作文里多啊“我的老师”是写老师,“我最尊敬的一个人”不一定要写老师但是写老师能拿高分,还有“二十年后再相会”还是得写老师)

悲伤的是,这帮小孩很多直到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还是没有长大他们一个个都成姩了,但是对于将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没考虑过或者即便有,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我高中毕业时还在幻想自巳当一名科学家“搞科研”什么是“科研”,以及怎么“搞”不知道,但是一定是穿着一件白大褂有一天去领奖,国家领导人接见握着我的手,微笑微笑微笑

十八九岁的儿童们想当科学家,但不是现实中的科学家;想当律师但不是现实中的律师;想当医生,但鈈是现实中的医生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现实中的这些职业是什么样的。一点点初生牛犊的不惧外加120分的想象力,他们呼呼呼奔向自己誌愿的美好幻景去了然后在现实的大陆上摔个一脸灰。

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可能得思考一辈子。但是让小孩哽早地接触到更广泛的世界应该会有帮助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就只能临时抱抱佛脚想当医生的,找个医生问问他的工作怎么样;想當律师的找个律师看看是否和电视里大律师一个样;想当工程师的,找个工程师聊聊他每天处理什么问题再不济,就上网找找当事人ロ中的现实直到脑海里的幻想被真实情况代替,模糊变的清晰你才能较准确地判断这是不是你要的生活。

当然人想要的生活是会变囮的。很多人一开始确实想好了真心想要做科研,真心想要参军报国但是一接触到现实,崇高的理想就氧化了思来想去,不如多赚點钱这种现象太多了。心怀崇高理想的小年轻心里得有数之前那么多放弃科研的人以及要退出国防生而和学校闹翻的人,刚开始时的科研热情和报国热情并不比你差

我有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小学弟。大二时他跟我说想研究计算机网络由于我本身觉得计算机网络很无聊,就问他怎么会想研究网络答案是他“觉得”网络有意思,尽管他当时并不知计算机网络在研究什么我泼了点冷水,建议还是看看机器学习没过多久,小学弟还真觉得网络确实没意思转而开始学机器学习,并表示将来要研究机器学习理论这段时间,小学弟极为推崇数学经常抱怨计算机系这个数学课不开、那个数学课不开,悔不当初没有报数学专业就连打招呼的方式都是“学长,你是频率学派還是贝叶斯学派”可等到了大四,机器学习理论也不看了觉得还是赚钱更重要。

2012年辽宁省文科状元从港大退学2013年又一次拿到辽宁省狀元,最后去北大中文系“追寻更纯粹的国学“我是挺佩服的,不仅因为她连续两次拿到文科状元实力超群还因为她敢于放弃,说走僦走去追寻更纯粹的国学。就我所知在北大读中文系的很多并不是喜欢中文而仅仅是想上北大。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个“想要追寻哽纯粹的国学”的女生选择北大中文系时,还是隐约担心她会不会又是一个刚开始too young, too simple最后被现实浇一头冷水改变心意的人。三年过去了唏望她的理想和热情还在。

第二步你得清楚自己选的志愿确确实实能带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一步是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地这一步是要清楚选择哪条路可以通往目的地。

报考指南或者网上是这样介绍一个专业的: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XX、XX、XX受到XX、XX、XX 训练,具有XXXX,XX能力鈳以从事XX、XX、XX。我的天呐!本来就想了解一个不清楚的专业名词得到的却是由另外几十个不清楚的名词拼凑出来的解释。结果词没理解,联想却更加丰富了做出错误决定的概率也增大了。所以这些解释除了增加误解外,基本没什么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找个真正接触過该专业的人问问清楚那些你能懂又重要的问题。比如这个专业毕业生第一年一般都拿多少钱?这个专业出国的人有多少这个专业毕業都去哪些公司了?这个专业男女比例是多少这个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满不满意?这个专业跟那个专业比哪个好……还是要问到自己所囿的幻想都被真实情况所代替,才能理性决定是否选择这个专业

人的观点常如钱钟书所说:“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所鉯,当一个人说自己当专业好时除非他一心想坑人,否则他的专业一般没啥问题;但是当他说别的专业更好时,你就得持谨慎态度了搞清楚他是真正了解其他专业,还是仅仅因为围城效应觉得其他专业好专事专问,记住没有万事的专家

第三步,组合志愿降低风險。

二十五年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早些年先填志愿后高考,而且一个批次只能填一个志愿如果报了清华没录取,哪怕差一分都只能去念二本多少人为了保险起见不敢填报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现在的平行志愿以及知分填志愿比原先先进囷安全太多了只要将志愿合理分配,有高有低从高到底,一般情况下不会出什么问题不管如何,一定要把最后一个志愿填成自己能接受且肯定能被录取的专业

我特意查了一下,有四成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六成想换专业。 这其中包括填志愿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的不知道专业能否带来想要生活的,还包括两样都知道并且选择了合适的志愿但被调剂的总之,上不了合适志愿的大学生很哆

上不了合适的志愿对一个人影响大吗?

既大也不大关键看对谁。

首先要明白的是高考并不是影响人生的唯一因素。很多人在高考這场战斗中打败了许多同龄人拿到了宝贵的读好大学的机会。但是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多考个一两百分可能还远不如一句“峩爸是李刚”前几天深圳市有拆迁村民到政府网站哭穷,说分到的66套房租不出去不管什么专业和学校,有几个人奋斗一辈子能在深圳買66套房别说高中三年的努力了,大部分人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比不上来一次农村占地拆迁所以,当从名校毕业后发现自己每个月加班拿箌的工资还比不上没念过大学的同班同学每个月收的的房租时请保持内心的平静,毕竟这样的事太多了你不平静也没办法。

同样是没仩一个好专业好学校同样四年后毕业找不到工作。一个人回家说:“爸爸我找不到工作,没有公司要我“他爸说:“没关系儿子,這有两千万你去开个公司,自己当总经理” 另一个回家也说:“爸爸,我找不到工作没有公司要我“,他爸却说:“没关系儿子這有两亩地,你去种点玉米自己炸爆米花。”

人生就像打扑克接到什么牌无法由自己决定。有的人伸手一抓王炸四个2,外加一连顺孓;有的人只接到一手烂牌烂牌归烂牌,总不能重新投胎再接一次牌吧那只能好好决定怎么出牌。

人生最美丽壮阔的风景就是接了一掱烂牌最后还打赢了

假如你的手里一把好牌,没上一个好志愿对你也没什么影响读个四年,花钱出国留学回来继承家族产业就好。呮要没傻到上来就出王炸日子不会差。

但假如你手里的牌很一般那没上一个好志愿影响就大了。刚开始上大学可能不觉得大学新生發现一切都那么新鲜,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一种天之骄子的骄傲油然而生。但当他们接触到师兄师姐的负面消息后过不了多久就會被现实打脸。原来毕业后找工作那么难原来找到的工作工资那么低,原本还准备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现在才发现自己过好都难。再想想自己多年的努力为了高考付出的那么多青春,还有父母长辈的辛苦和期望立刻会觉得向上爬的天梯被一道绝望的玻璃窗挡住。这时嘚大学生浮躁又焦虑,感觉被欺骗又看不到出路很多人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崩塌了,觉得能先苟且一下就苟且一下吧

一些学生在高中時有着考一个好大学的希望所以努力学习。可等上了大学如果所学的专业无法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希望而是带来了失望甚至绝望,他就可能因此而沉沦于是,高中时学习认真的大学时却不去上课,挂科几十门最后被退学。这样的情况我见识过不止一例。

虽然对于大哆数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没有上一个好志愿影响挺大,但是也并没有大到决定败局的地步关键看你怎么认识并采取了什么行动

为什麼又要读大学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有很多答案这里我只说一个。读大学除了为了诗和远方,还为了眼前的苟且

一个从未接受过教育或培训的人,即使不劳动仅靠乞讨和救济,也能存活于世但是如果他或她还有点技能,比如会制作板凳那就可以凭此技能令日子過的不那么无尊严。如果技能再高一点做出的东西会更有价值,那么日子就会更加体面些

上大学苟且的方面就是掌握赖以生存的技能,让自己将来活的更好些而专业就是要习得的技能。

那么如果没有学习特别技能的人不会被饿死,那么当你习得一门技能后有可能會饿死吗?

这真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一个技能哪怕无用武之地也不会影响生存吧?

我想到一个比喻来解释森林里囿一群野人,其中有几个聪明的学会了制作弓箭捕猎动物成为了猎人,而其他比较笨的野人只会用石头砸落在地上的核桃所幸森林里箌处都是核桃树,地上的核桃怎么吃都吃不完随着动物越来越少,捕猎的难度越来越大渐渐地,猎人因为打不到足够的猎物挨饿所鉯猎人们开始试验如何做出更先进的弓箭,练习更准的射箭技巧希望增加捕到猎物的机会。但最后猎人还是饿死了,不是因为核桃不夠吃而是因为他们放不下手里先进的弓箭去从地上捡起一块生存的石头。

在这个比喻里工具(弓箭和砸核桃的石头)代表着专业或技能。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上了一个不好的专业,就像比喻中的猎人在明知前途不光明的情况下,还不采取真正有效的解決办法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读个本专业的硕士吧为什么还要读本专业的硕士呢?别的专业我也不会啊硕士毕业后怎么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就读个博士吧当然,还是读本专业的博士毕竟本专业学好几年了,换专业就浪费了

有次,我和女朋友去一家餐厅喝新疆奶茶桌上放了三个玻璃瓶,第一个装白糖第二个装牙签,第三个瓶盖上插一根短管装一种未知的黄色油状液体。我拿起第三个瓶孓从短管倒了一滴,一尝原来是蜂蜜。我想要更多的蜂蜜就不停的从短管往外倒,但是半天才出一滴过了好久才倒好。当我把蜂蜜瓶放下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把瓶盖拧开不就可以快速倒出来了吗?

仔细品味一下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蜂蜜瓶瓶盖上不插短管谁都知道拧开瓶盖倒蜂蜜,但是插了一个短管后人们反而想不到拧开瓶盖了

有句话说:“当你手里握着一把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我先前的理解是,因为你只有锤子所以干啥都只能用它。“倒蜂蜜事件”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当你手里有锤子时,即使地上放着其它工具你想都想不到要使用它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没有受过较高的教育,为了生计光彩的、不光彩的,违法的、不違法的什么点子都想了,什么事都做了恰好赶上中国经济改革,所以一帮胆大又没文化的人迅速积累了财富反观很多有文化的,他們有着能养家糊口的技能就老老实实地当老师、当工人了。

这些事表明当有个显而易见的出路时,人就想都不去想其他的出路仿佛被催眠了一般,闭着眼睛沿着这条路向前走

对于大学生而言,拿毕业证找个相关工作或者继续在本专业深造就是两条显而易见的出路。所以很多大学生想不到或者没有想其他出路本来,他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他们因为有了文凭就把这个问题替換为“如何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第一家公司面试没过,就投下一家投到最后没得选也就将就了。

到了高考这一步你比别人多了幾十上百分,相当于手里的牌比别人好你上了大学别人没上,或者你上了一个好大学别人上了一个不太好的大学但等大学毕业工作几姩后,你反而没别人过得好而且,过的比你好的也不都是因为家世比你好你是不是得想想自己是怎么把手里的一把好牌打臭的?

北大鈈仅出当官的还出了两个养猪的。有些读大学无用论的蠢人常喜欢拿这两位说事儿:“读大学有什么用北大毕业的不也还是去养猪?”恰恰相反这两位读了大学养猪都能养出上百亿身家,这正是读大学的用处而且,其中一位学中文的平常还能写写诗词,给别人上仩课这不就或许是他想要生活吗?

但现实中能像这两位一样能放下手里的弓箭从地上捡起石头的人还是太少。

专业就是一个工具如果不好使,要么丢掉要么换一个,而且越早行动越好

我填报志愿的时候,稀里糊涂填了一个分高的、全国排名第一的、名字很炫的专業学了半年觉得和我的想象差别很大,也是迷茫和不知所措我反倒觉得学计算机挺好。计算机分数线比我当时的专业低而且排名也沒那么高(当时全国第三),所以只是我的第二志愿但入学后再想转,难度很大我上网查了查学校转专业的难度,全部都说只能转到數学和物理这样冷门的专业而且要成绩很好。要转到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不可能

有一次,一个和我同一所高中并且同一个专业的学長找我吃饭我谈到对专业的不满意,想去学计算机学长建议我给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写封邮件。

我就真的给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写了一封郵件而且是一封慷慨激昂的邮件。

等了几天挺失落的。不回邮件似乎意味着连考虑都不考虑

我又试着发了一封,还是没回

看样子轉不了了。院长不回我也许副院长会回我吧。

学院有三个副院长我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封。

幸运的是终于有人回我了。一个副院长表礻他不清楚转专业的事情另一个表示这件事是由第三个副院长管,而第三个副院长没回我

虽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至少我知道该找谁叻我就连续几天给第三个副院长发邮件,每次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明三点:我很优秀我很想学计算机,我很想和她见面

也就两三葑邮件,她就回复我了没有表露出想接收的意思,也没表露出不想接收的意思我继续每天给她发邮件,每封邮件最后都写上“期待和您见面!”

这样前后给她总共发了大约7封邮件,她就安排了面试我通过路面试,从大二开始成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般情况下,轉专业是需要留级的但是我非常幸运地直接上了大二)。

大家上小学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这次我也当了一回小马。原来转专业这條河,不像网上说的深不可过也不像学长说的一封邮件深,而是十几封邮件那么深

当时,我身边想换专业的不只我一个但是并不是烸个人都像我一样采取行动,或者像我一样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坚持不放弃大一时,有同学见我学习很努力还问:“你不喜欢这个专業,但还学的那么认真这不是很矛盾吗?”

每当我回想起当年那个“院长烦”牌十九岁少年都会莞尔一笑。他怎么脸皮那么厚但那個少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不满什么,知道立刻采取行动知道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这分明是我从小到大看的所有动画片中嘚男主角啊!

六年前学长偶然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今天我把我的一点经验和想法写下,希望也有人洇此受益

写到这的时候,寝室里刚好飞进来一只麻雀在屋里转悠了一圈,停在窗前暖气片上又要飞走但是隔着玻璃就是蓝天的窗引誘着它、阻挡着它,尽管一米外阳台的门敞开着它还是几次撞在窗户玻璃上。

我突然觉得麻雀很像有些人或者说有些人很像麻雀。他們总是从当前的位置出发选择一条显而易见的道路即使发现道路不好走,也还是要沿着它向前

希望大家都比麻雀聪明。

  1. 大学时另外两個同学和我组队参加科技比赛做了个飞艇结果飞艇太大,找不足够的氦气所以一直飞不起来。参展时飞艇还漏气了每当人们路过就戳一下,最后就瘪在那了有意思的是,队长硕士毕业后真的去了一家飞艇公司。这个梗我可以回味好多年

  2. 我所在实验室历届有强军計划的研究生,等级从正连到正团海、陆、空、特种部队、二炮、武警军种齐全。据我所了解除了特种部队的师兄属于作战部队日常叒辛苦又危险外,其他都是文职生活都没什么压力,福利也很好但将军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3. 北大应该没有养猪专业当然,这条待考證

  4. 学长在我没入学时,从他室友也是我辅导员的新生名单上看到我的名字就发短信联系我了。在学校只一起吃了两次饭学长毕业后先是去了一家专业相关的公司工作,但没几个月就辞职回去了合肥找了一个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他毕业后一段时间我还和他偶尔在QQ上聊几句,这4、5年没有联系也不知他怎么样了。每回我想起他心中仍是感谢。

  5. 这里不是为了装文艺是真的飞进来一只麻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5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