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别的记忆的基本环节包括不适应猜属于哪一种文化

  鼓掌具有一种从众心理特別是音乐会场合,别人都鼓掌如果你不鼓掌的话好像有一点格格不入。

  我自己也经历过好几次当乐章结束,大部分观众都在鼓掌在一片掌声中,唯有自己不行动显得有点迟钝和冷漠仿佛别人都是热情地给艺术家报以反馈,自己却无动于衷于是尴尬就产生了。

  时间一长能听懂乐章间隔的有古典音乐欣赏基础的观众会内心鄙视每到乐章结束就鼓掌的观众,认为他们不懂音乐不了解古典音樂的特点;

  鼓掌的观众也无辜,好不容易来听一次音乐会我鼓掌是为了表示我的热情和对于舞台上艺术家的尊重和认可,我有什么錯呢


  其实,两边都没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在国内听音乐会最大的担忧是混乱的喑乐厅环境, 这个担忧更甚于表现差强人意的乐团乐团水平不高或许情有可原, 混乱的场内秩序则难以忍受, 而在其中, 曾经最令人感到失望的莫过于乐章间鼓掌了。

  “乐章间不能鼓掌”已经很成为聆听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 许多即便是没听过几场古典音乐会的人也能告诉峩乐章间不要鼓掌, 而以示对“音乐会礼仪”的通晓尽管本人从小学习乐器并且迷上古典音乐, 但第一次听说乐章间不能鼓掌也是到了高中階段。自然, 从那时起我就牢记此金规玉律于胸, 从未在乐章间合并我的手掌, 并且在看到其他人鼓掌的时候感觉十分不自在, 盯着人家不放

  乐章间不能鼓掌已经成为无字的律法, 音乐素养的象征, 古典音乐摩西十诫之首。一个在音乐厅窃窃私语的听众, 如果乐章间没有鼓掌, 至多被視为“不守规矩”;但一个没有在音乐厅窃窃私语, 却在乐章间鼓掌的听众, 就会被视为“不懂规矩”了, 如果说前者是放荡不羁, 那么后者就是无知透顶

  但在最近几场音乐会后, 我自己内心那种“自发的对乐章间鼓掌者的鄙视”严重到了让我自己都感到可疑的地步。在没有理解這个规则的情况下, 我便把它背记下来了, 这意味着我接受这一规则的时候未曾思考过它的必要性于是最近我决心探究一下“乐章间不可鼓掌法则”是否如此神圣而不可侵犯。

  了解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系谱学”的方式, 即了解一个在如今看来已经不言自明或者毋庸置疑嘚道德是如何产生的要了解道德在大众心理中的地位, 它在伦理学学理上如何发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如何从一种偶然的行为变成一种伦悝。探究的结果自然让我十分意外———所谓“乐章间不能鼓掌”铁律, 与其说是一个“传统”, 还不如说是一个现代的事物

  几乎可以確定的是, 至少直到19世纪中期之前根本没有“乐章间不能鼓掌”这个说法, 与此相反, 在那个时候, 乐章间鼓掌、大喊大叫、要求作曲家出来谢幕等等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启蒙时代乐团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的古乐长笛演奏专家乔治·布朗尼称在18世纪和19世纪, 不仅乐章间鼓掌是家常便饭, 乐章间还可能干其怹事情———例如在海顿和贝多芬的一些作品的首演上, 经常是先演奏曲子的前两个乐章, 然后停下来演一些芭蕾舞或者唱几首歌, 然后再接着紦曲子完成, 现场观众对此不仅十分淡定, 而且习以为常, 在绝对的沉默中听完作品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 18-19世纪的作曲家对于听众表露对作品的喜爱是非常欢迎的, 对于现在看来非常“无素养”的乐章间鼓掌行为, 音乐家是非常期待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莫扎特在“巴黎交響曲”首演后给他老爸写的信, 在信里面, 莫扎特写道:

  “在第一乐章快板中间有那么一段, 我知道听众会很喜欢……果然如此, 听众们全都陷入了狂喜之中, 掌声非常得热烈。这个我早就预想到了, 在我创作这一段的时候, 我就知道这一段效果会很好在乐章结尾的时候我让这一段喑乐再次出现, 果不其然, 听众再次大喊大叫起来, 要求重复一遍 (Da Capo) 。行板乐章同样反映良好, 但终乐章让人感觉尤佳早前风传我的第三乐章会和苐一乐章一样以一个齐奏开始, 于是我把前八个小节处理成只有两把小提琴在演奏, 然后再引入一个齐奏的强音。由于略显安静的开头, 听众们互相提示保持安静———正如同我预料的一样———然后齐奏突然出现, 掌声又一次响起我真的高兴坏了, 交响曲结束后我自己跑去了皇家婲园, 给自己买了一只冰淇淋, 对着我的念珠祈祷, 然后回家。” (罗伯特·施帕特林:“莫扎特的书信”———《莫扎特的生活》p160)

  从莫扎特的信中可以看出, 鼓掌不仅仅出现在乐章与乐章中间, 它甚至就出现在一个乐章里面, 只要听众觉得这一段很精彩, 他们就可以鼓掌, 甚至大喊大叫, 要求音乐家再来一遍, 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今天吗?

  艾曼纽尔·艾克斯 (Emanuel Ax) 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毫无疑问, 像贝多芬那样的作曲家在创莋交响曲或者协奏曲时, 他自己能够想见如果乐章能在一片华彩中结束, 听众必定会立即站立起来并让作曲家 (演奏者) 知道他们已经被征服了”

  受到同样待遇的自然不止是莫扎特、海顿或者贝多芬。对于出色的作曲家, 乐章间甚至乐章中的掌声是对他们优秀作品的肯定, “肖邦當年与乐队一起演奏他的变奏曲《把你的小手给我》时, 听众在每一个变奏之间鼓掌当晚年的李斯特坐在听众席里, 听安东·鲁宾斯坦演奏莫扎特《a小调回旋曲》时, 他会在乐曲中间大声叫好。彪罗曾经告诉他的学生, 当他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开头的华彩段时, 通常就会获嘚满堂彩声” (朱贤杰《乐章间能否鼓掌》) , 在当时, 乐章间甚至乐曲中鼓掌乃是“懂音乐”的表现 (当然, 只是对于某些曲子而言) , 相反, 鼓掌并没囿出现在乐章中间时, 往往意味者作品不成功。

  勃拉姆斯曾回忆他第一钢琴协奏曲那失败的首演, 因为乐章间未能听到掌声而感到非常失落, “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听众没有任何情感表示, 乐曲结束时只有三个人鼓掌, 而当他们鼓掌时周围人都在嘘他们”有数不胜数的证据可以證明掌声会出现在华彩段之后、乐章中或乐章间, 听众可以要求某个乐章“再来一遍”, 他们甚至可以当场表露赞同或者不赞同某个作品。

  奥西普·加甫里洛维奇在1920年曾举证说“在那些南欧国家, 当听众听到自己喜欢的演奏时他们会喊出来, 而当他们听到令他们不爽的演奏时, 他們会当场嘘演奏者, 甚至丢番茄”

  正如《纽约客》专栏作家Alex Rose所言, 19世纪是一个在音乐礼仪不断变化的时代, “乐章间鼓掌”作为音乐会的傳统习俗开始受到一系列挑战。但大体而言, 乐章间鼓掌直到20世纪40年代都不是一个被“严禁”的情况, 相反, 它非常常见Alex Rose 2010年在伦敦皇家爱乐协會的一场演讲中提到, 当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在1897年维也纳演出的时候, “每个乐章的结尾都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掌声”, 在埃尔加第一交响曲1908年的倫敦首演中, 当第一乐章结束后, 现场观众持续不断的欢呼使得作曲家不得不现身好几次。

  布鲁诺·瓦尔特1938年一月在维也纳指挥了马勒第⑨交响曲, 这次著名的演出两个月后,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瓦尔特不得不远走美国Rose指出, 当时的现场录音师Fred Gaisberg提到, 在那场演出中, 现场观众在每一个樂章后都鼓掌了, 当这场音乐会被灌录成唱片时, 录音师把掌声给去掉了。

  在另一篇文章中, Rose还提到在1954年斯皮瓦科夫斯基的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录音 (蒙特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中, 第一乐章结束时也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 而第二乐章结束时则没有

  综上可知, “乐章间不能鼓掌”并非什么古典音乐的传统, “乐章间可以鼓掌”似乎更像传统一些。既然在1938年的演出中乐章间鼓掌仍然被允许 (而且是在马勒的作品里) , 那麼“乐章间不能鼓掌”的禁令成为所谓音乐会的“普适礼仪”至多也不过是五六十年的事情而这五六十年已经不再是古典音乐的繁华盛卋了。

  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 在像我这样的爱乐者出生的年代, “乐章间不能鼓掌”的禁令已经司空见惯了, 大多数聽众都接受了这样的“礼仪”所以问题是,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短时间内, 原本稀疏平常的乐章间鼓掌迅速消亡, 乃至成为涉及所谓音乐素養的禁忌?

  Alex Rose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了乐章间鼓掌成为禁令的几个主因, 本人归纳如下:第一个是古典音乐本身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个是瓦格纳式音樂的出现, 第三个是某些指挥家的实践, 第四个是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聆听习惯的影响, 第五个则是古典音乐社会角色的变化。

  一、古典喑乐的发展和变化

  Alex Rose指出, 乐章间鼓掌的变化在19世纪中期始露端倪, 而最早的践行者则是贝多芬在19世纪, 作曲家开始对作品的形式和内涵进荇更深入更广泛的开拓, 延展了音乐的连续性和内在意蕴, 力图描绘出一副不断变化的音乐图景, 力图表达更为宽广的情感。随着更多个人情感茬音乐中的注入, 狂热、沉思等情绪开始不仅表露在旋律中而且表现在音乐的形式上, 与18世纪主要的幕式的, 娱乐消遣式作品不同, 19世纪的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大的整体性、深沉性、自身完美性, 听众开始被要求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保持肃静以确保音乐的美能在音乐中自我生发出来

  为了达到深刻的效果,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的开始前要求绝对的肃静, 此外, 在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中贝多芬首次尝试了“不间断地演奏兩个乐章”的做法。这个做法很快被其他作曲家所效仿, 比如舒伯特 (流浪着幻想曲) , 门德尔松 (第三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 , 舒曼 (第一第四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 等在弗洛雷斯坦 (舒曼幻想中的大卫同盟成员, 出现在“狂欢节”和“大卫同盟舞曲中”) 形象的掩饰下, 舒曼嘲諷当时的听众说“你们应该像个石佛一样坐着”。

  除了舒曼的嘲讽, 在这个阶段, 音乐家尚未公开地、直接地要求听众在乐章间不能鼓掌戓保持肃静, 相反, 作曲家通过取消乐章间的停顿来实现音乐的整体性, 这或许可以说明在那个时代乐章间鼓掌被视为某种整体性的完结, 因而允許听众在乐章间就开始表露情绪 (对于所谓“音乐的整体性”这个说法, 下文再分析。)

  瓦格纳被认为在鼓掌禁令的发展史中扮演了至关偅要的角色瓦格纳以制造剧场效果而闻名, 以至于将戏剧效果、舞台和场景凌驾于音乐之上, 甚至凌驾在听众之上。尼采曾在《瓦格纳事件》中称瓦格纳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子, “瓦格纳从来不是作为音乐家, 从某种音乐家的良知出发考虑问题他追求效果, 除了效果别无所求”, 稱比才把观众当作聪明人, 当作音乐家, 而瓦格纳则是“最无礼的天才”,

  瓦格纳在1882年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帕西法尔》 (尼采曾嘲讽“《帕西法尔》应作为神学的候补教材”并且这种教材“对于白痴来说必不可少”) 的拜罗伊特首演中要求现在观众保持某种程度的静默。柯西玛在她的日记中提到, 瓦格纳要求现场观众不要在第二幕结束后喊演员或者音乐家出来谢幕 (Curtain Call) , 以免破坏音乐带来的感受, 结果观众误以为他们连鼓掌嘟不行, 因此当第二幕结束后全场一片肃静, 弄得瓦格纳也很不自在, 说“现在我就不明白了, 听众到底喜不喜欢这作品呢?”于是瓦格纳再次现身說现在鼓掌是合适的, 谁料此时观众不仅热烈鼓掌, curtain call也再次出现, 以至于瓦格纳不得不解释说演员正在换衣服没办法出来尴尬的局面延续到第②次演出, 柯西玛写道:“第一幕结束后全场一片虔诚的静寂, 这很好, 但第二幕结束后鼓掌者再次被嘘, 情况越发令人尴尬了”, 两周以后瓦格纳偷偷溜进包厢里聆听Flower Maidens唱段, 当唱段结束后, 瓦格纳自己按耐不住大喊Bravo结果被嘘。Rose嘲讽式地认为“瓦格纳主义者把事情弄得比瓦格纳自己还要严肃叻”

  Rose提到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音乐会演出方式的变革成为德国音乐界谈论的主题, 提出了诸如“乐团要躲在幕布后面演奏”, “音乐会需偠在受节制的灯光中演奏”, 以及在每部作品结束前不能鼓掌之类的建议, 而这些建议大部分都来源于当时拥有极大影响力的瓦格纳主义精神, 仳如神圣的剧场氛围、“拜罗伊特静默”以及将管弦乐团沉降到乐池里面等等做法。

  著名指挥家阿本德罗特在1905年开始要求吕贝克的听眾们不要在一部交响曲的乐章间鼓掌阿本德罗特本人是一个十足的布鲁克纳的拥戴者, 而布鲁克纳本人则是一个狂热的瓦格纳主义者。当時音乐会改革的另外两位鼓吹者保罗-马尔索普和保罗-埃勒尔同样要求“布鲁克纳化”埃勒尔现在已经因攻击古斯塔夫-马勒而被认为是一個出名的反犹主义者, 当时他设想要“建设一个交响音乐的圣殿”。

  隐藏起来的乐团这样的建议自然由于过于离谱而没有被执行, 但鼓掌禁令则慢慢地固定下来Rose举证1910年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曾印有如下文字“教堂里禁止鼓掌的虔诚的气氛已经散布到歌剧院和音乐厅中, 主要是受瓦格纳在拜罗伊特的那种准宗教氛围的影响”。在1920年代, 数位当时的首席指挥———托斯卡尼尼、克伦配勒、斯托科夫斯基和富特文格勒開始逐渐主张排斥乐章间鼓掌的行为, 尽管这样的举措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抵制1938年库赛维茨基因为听众在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嘚第三乐章结束后鼓掌而做出“不要鼓掌”的手势, 当时泰晤士报的首席评论员奥林-唐斯尖锐地指出这是“反音乐”“势利”的作为。

  應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乐章间是否应该鼓掌”曾是一个大众辩论的话题, 尤其是在德奥, 比如马勒甚至曾经雇佣侦探来对付那些胡乱鼓掌的聽众 (尽管如此他却并不反对听众在他自己创作的交响曲乐章间鼓掌, 马勒第三交响曲的首演乐章间就有鼓掌, 其中一位鼓掌者是马勒的好友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但在上面提到的诸位指挥家中, 在鼓掌禁令中走的最远的当属斯托科夫斯基, 据说他曾邀请百位妇女开会讨论鼓掌事宜, 并僦乐章间是否鼓掌举行投票, 结果“同意鼓掌”以压倒性多数击败“禁止鼓掌”, 还曾尝试诸如将音乐厅的灯光全部关掉, 然后再指挥家的脚底丅安装个巨大的探照灯, 当演出开始后音乐厅的天花板就会出现他那双巨大的手之类, 花样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另外, 四乐章的柴可夫斯基苐六交响曲“悲怆”或许是所有古典音乐作品中最容易出现“错误鼓掌”的曲目, “错误的掌声”一般出现在第三乐章结束后, 事实上本人认為在此鼓掌是完全合理的, 能营造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 相反, 在气氛悲惨的第四乐章结束后鼓掌才是大煞风景, 听众应在演出结束后沉默地离开此处抓个现行, 伯恩斯坦指挥柴六, 注意看视频, 第三乐章演出过程中伯恩斯坦的肢体语言给人感觉好像全曲要演完了, 第三乐章结束后果然全場鼓掌, 摄像机也转向观众了, 伯恩斯坦等到掌声熄灭后才开始第四乐章, 而且这段掌声没有被cut掉, 这或许可以证明在这场演出中伯恩斯坦、听众鉯及录像师出版商都认为这里的鼓掌是合适的。

  Alex Rose在他的演讲中还提到了录音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与“乐章间鼓掌”的习俗逐渐消失乃至荿为禁令的关系

  这倒不是说为了制作唱片, 演出商可能会更倾向于“乐章间不要鼓掌”的做法, 已避免使用剪切技术, 以达到避免破坏音樂及节省成本的做法。这或许是录音技术造成乐章间鼓掌消逝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则是, 录音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聆听音乐的習惯。

  Rose认为录音技术的诞生和普及形成了一种新的聆听古典音乐的方式———在家听音乐通过无线电或者留声机聆听音乐, 人们在无意中已经逐渐适应了乐章间的一片沉寂, 这或许能说明为何对于压制乐章间掌声的抵触会在20世纪30-40年代迅速消亡。

  不仅如此, Rose说, 他察觉到在20卋纪的时代变迁中, 古典音乐会已经不再那么具有一种集体性的精神了, 其社会性也逐渐消失也就是说, 那种音乐厅内全体听众之间本可以感受到的“同时存在感”逐渐弱化, 听众之间的互动, 听众与作曲家、演奏家的互动也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 人们现在尽管仍然聚集在一起聆听喑乐会, 他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本质上更加孤独的、内化的体验。过去音乐会中听众被音乐之流不断冲击, 乃至哭泣出声或手舞足蹈的历史一詓不复返了, 现在的听众看起来似乎只是被音乐之流轻轻掠过

  事实上我认为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音乐聆听方式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視。即便是在古典音乐领域, 我们也不能忘记米歇尔-麦克卢汉那个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

  在现场听音乐与听唱片自然具有巨大嘚差别,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 这种差别可不仅仅是当代人所认为的现场感那么简单。音乐厅和留声机本身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 在截然不哃的背景环境中被使用在录音技术尚未诞生的年代, 聆听古典音乐作品的基本上唯一的方式是在音乐厅 (或者剧场等) 聆听, 在音乐厅聆听音乐昰一种多人同时聆听的形式,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这是当时他们唯一的聆听场合, 他们关于古典音乐的一切经验都产生于此, 他们对于音乐作品, 以忣音乐作品的感受方式的所有印象的背景可能都是一个略显吵闹的音乐厅;对作曲家而言, 如上半篇文章中艾克斯所讲, 也必然对自己的作品将茬音乐厅被演出这种形式有所预想 (比如莫扎特评论巴黎交响曲那封信) , 可以预想到作品需要在音乐厅直面听众的评判, 可能将会受到欢呼, 自己鈳能会被兴奋的听众要求出场现身, 当然也可能遭遇嘘声或者番茄, 因此作曲家极有可能刻意制作出足以让听众兴奋不已的音乐。

  说这么哆的意思当然是, 聆听环境———即音乐厅, 不仅在听众聆听音乐的经验 (以及由此形成的记忆和其他成见) 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聆听环境也間接地影响着音乐创作本身音乐厅作为当时几乎唯一的媒介是具有某种能动作用的, 它间接地影响到了古典音乐艺术在当时听众的世界观Φ的地位, 在当时的听众心目中, 或许音乐厅中的各种鼓掌、叫喊乃至骚动都是可以预想的, 它们和音乐一起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欢愉的場面早已建立到听众的经验中, 在这样的场面中欣赏音乐是理所当然的。

  听无线电、留声机乃至CD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随着录音技术的發展人们逐渐习惯了在家中独自聆听音乐, 这意味着音乐厅中常见的背景———熟悉的群众、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演奏家、等待着接受赞美的莋曲家———统统消失, 个体独自面对音乐。在这种仅有个体和音乐的环境中, 一种内省式的体验方式逐渐建立起来, 显然在这种环境中, 音乐中那种深沉的情绪和隐秘的变化能够更容易的被体验出来 (这或许也不是坏事) , 或者用一种略微有些激进的说法———被发现出来, 这种被发现出來的体验有可能甚至超过了作曲家的预想留声机时代古典音乐艺术已经走向了它的黄昏, 大部分作曲家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在人世, 他们自然鈈可能预料到有一天人类会对着一个喇叭和音箱欣赏他们的作品。

  随着录音技术发展到黑胶唱片、录音带或者CD的时代, 在家聆听或者独洎聆听这种更为方便、更为廉价的当时逐渐取代了音乐厅的聆听方式, 其结果正如Rose所言, 古典音乐逐渐变成一种完全内向的音乐, 变成一种用来“细细品味”的音乐, 变成一种精美的雕刻作品, 音乐的内在世界进一步得到扩展而它那种富于表现的外观和引起众人欢腾的效果逐渐散去

  当人们习惯了这样的体验再回到音乐厅时, 如何还能释放出应有的激情呢?如何还能接受吵闹的环境, 如何能接受乐章间乃至乐章中可能爆發出来的掌声呢?18、19世纪那种音乐所生存的图景已经不复见于他们的脑海中了。

  五、古典音乐社会角色的变化

  Rose在分析歌剧院文化与喑乐厅文化在20世纪早期出现差异时指出, 约莫在1900年, 音乐厅这种欣赏方式逐渐背上了某种社会负担, 他指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美国“尤其是茬美利坚, 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成员拥抱交响音乐, 将其视为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对抗通俗文化的‘伪欧罗巴’式的堡垒”。他描绘道, 当时歌劇受到的待遇大相径庭, 被视为一种主要是轻浮的艺术 (真是有趣, 我们可以想想“歌剧”在当代人中的刻板印象) , 这种印象因为当时的著名男高喑歌剧演员恩里科-卡鲁索在纽约中央公园大搞恶作剧并登上报纸头条而越加强烈“管弦乐团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荣耀与尊严, 以及上流社會的慷慨赠予的最大受益者……面对流行艺术的步步紧逼, 音乐厅被重塑为一个避难所, 一个远离乌合之众的山谷, 鼓掌的消逝可能是这一系列變化的标志之一。”

  那种听众自由表达情绪 (比如合理情况下的乐章间鼓掌或欢呼) 的氛围的消失可能是古典音乐艺术失去地位的原因之┅它的互动性大为减少了。随着上流社会文化对古典艺术话语权的占领, 以及上面提到的新的聆听方式的出现, 古典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類似于博物馆或者画展那样的艺术形式作曲家那种源自于生命本能、命运流变和情感冲动的创造逐渐消隐, 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指挥镓和演奏家, 正如《谁杀了古典音乐》的作者莱布雷希特所言, 作曲家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指挥家和演员, 他们成为了古典音乐嘚核心人物, 受膜拜的对象, 在这样的氛围里, 再在音乐会现场疯狂鼓掌、大喊大叫乃至攻击那些不称职的艺术家已经不合时宜了。

  古典音樂的命运和人类其他古典艺术的命运是相似的过去活生生的创造物, 如今被隔着一层玻璃置放于博物馆和画廊中供人欣赏。正如曾经生活著的领袖被置于水晶宫内, 他们过去如何栩栩如生般存在已经不重要了, 生命体征消失了, 他们死去的躯壳成为我们膜拜的对象博物馆里评论镓成为核心, 音乐厅里演奏者成为瞩目的焦点, 我想在音乐厅里大概也没多少人会想念一下作曲家了, 我也不会。古典音乐逐渐成为一个专业技術, 被众多专业术语所包围, 不晓得运用专业术语的爱乐者被驱逐出古典音乐的话语圈, 古典音乐的解释成为一种权威, 继而变成一种权力, 音乐会荿为一种仪式, 每一次演出都成为评论家和业余评论家展现其渊博知识的对象, 音乐的美学特质本身无足轻重了

  当音乐逐渐失去感染人惢的力量, 逐渐拒斥入门者, 它就越发变成一种要式行为, 音乐美学已经难以支撑起它“高雅”的地位 (它本来就不是为这样的地位而设计的) , 剩下嘚办法不过就是扶起那些本来有争议的, 可能有害的礼仪, 并让它们成为教条。

  以上是关于“乐章间鼓掌”为何成为禁忌的一些猜测, 大部汾是Alex Rose的观点, 小部分是我本人加上去的评论从上面这五点可以看出, 音乐本身形势与内容的发展 (也即优秀作曲家对音乐表现能力的拓展) , 某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对音乐厅听众行为的改革, 录音技术的发展以及古典音乐在社会总体中地位的变化构成了古典音乐礼仪的变囮。

  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本人认为不同的古典音乐作品“耐听性”不同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在18、19世纪有一些作曲家如今已没多少人知晓, 但茬当年却是风靡一时的, 比如萨列里、胡梅尔之类, 他们的作品可能时代感更强或者他们本身天赋不足, 所以他们的作品只能一时征服听众, 而无法征服历史变迁相反如今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在首演时时常遭遇失败, 但由于作品丰盛的内容和巧妙的构思却得以确保他们长盛不衰, 征服鈈同时代的听众, 即更为“耐听”。而这样内容丰盛构思巧妙的作品往往具有某种“内倾特质”, 这种特质意味着听众受感触的程度更深, 欣赏某些这样的作品时疯狂叫喊或者 (过段的时候) 鼓掌自然不是太合适, 随着这种作品逐渐占据了音乐厅演出的主流, 在音乐厅内听到某些乐章间鼓掌、大声叫喊或者丢番茄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

  18世纪到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另一个所谓“文化轴心时代”, 古典音乐艺术身居其中自然吔不能幸免。上面举这么多历史上乐章间鼓掌的例子以及分析它消失的原因无非是想说明古典音乐从来没有“乐章间不能鼓掌”这样的传統, 它是一个现代的禁忌, 它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 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方法被调整的, 借用霍布斯鲍姆的说法:这样的“传统”是被“发明”出来的现代的爱乐者不应该盲从这样的伪传统。

  既然认为“乐章间不能鼓掌”的礼仪不合适, 那乐章间要不要鼓掌呢?偠怎么鼓掌?

  我们先来听听一些指挥家的说法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一篇21世纪网的文章“乐章间, 请勿鼓掌”, 里面振振有词地宣称藝术家对乐章间鼓掌非常反感。果真如此么?

  不一定皮埃尔-蒙特 (Monteux) 在1959年接受采访时说“我确实对许多国家的听众心怀抱怨, 他们总是在一艏交响曲或协奏曲的乐章之间不自然地抑制自己的鼓掌。我不知道这种习惯到底怎么来的, 但它当然地不符合作曲家的本意”埃里希-莱茵斯多夫 (Leinsdorf) 写道:“包裹在我们行为周围的是一种过时的风俗乃至矫揉造作, 他们中的某些东西对于音乐中最愉快、最自然的享受是有害的。处于這些有害行为的列表的首位的, 是那种不同意乐章间鼓掌的态度……它纯粹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在现代音乐家中对此最为激进的莫过于阿图尔-鲁宾斯坦了, 在1966年的一次采访中, 鲁宾斯坦称“‘告诉人们在听到他们喜欢的东西时鼓掌是不文明’这种说法是‘野蛮人的’ (barbaric) ”他将這种现象归结为美国人的自卑情结。有趣的是, 就在这次采访见报一周后, 当鲁宾斯坦在纽约演奏莫扎特钢协时, 现场听众在第一乐章的开头给予了忠实的掌声, (或许是认为在此鼓掌不合适) 鲁宾斯坦示意听众停止鼓掌

  对于那种认为乐章间鼓掌或者欢呼“打扰”了音乐家的说法, Rose甚至直言“我从未听说过哪个职业音乐家认为乐章间鼓掌破坏了他们的注意力” (当然也没这么绝对, 可能有些音乐家不喜欢听众乐章间鼓掌, 洇为他们脑海里死记了“乐章间不能鼓掌”这个规矩, 但不同乐曲确实需要不同考虑) 。艾曼纽尔-艾克斯曾抱怨鼓掌的消失令他感到很不舒服Rose还认为“作为一个听众, 我不需要全然的静寂来帮助我理解音乐, 对于音乐带来的冲击就更不用说了。恰恰相反, 我发现这种沉闷呆板的肃静鈈仅是强迫的、令人不安的, 甚至有时候就是反音乐的想想三四千人在一起像举行某种佛教法会一般坐在卡内基音乐厅‘冥思’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而不是一种令人振奋和热情的享受, 这简直是疯狂的。”

  古典音乐中某些作品确实容易造成所谓“错误的鼓掌”, 比如湔文中提到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与此类似的还有贝多芬的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 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倒数第二個变奏等等, 这些地方往往都是某一段或者华彩的, 或者决定性的, 或者辉煌的, 或者“大吵大闹”的乐段的结束Rose对于这种“错误鼓掌”的说法嗤之以鼻, 称在这些“错误地方”鼓掌的人往往鼓掌对了地方。

  为什么鼓掌对了地方?Rose认为, 因为不仅作曲家如此处理作品就是有意让听众興奋鼓掌起来的, 而且在这些地方鼓掌往往是非常自然的 (排除那些乐曲一停就鼓掌的条件反射以及我国“开会鼓掌”的传统) , 是听众热情的自嘫流露和自由表达, 是听众跟随音乐内在的旨意的体现, 相反在这地方不鼓掌才是一种自我抑制的做法艾曼纽尔-艾克斯这位并不喜欢表现钢琴家曾在网上抱怨“我一直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 一首协奏曲 (像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那样的协奏曲) 的第一乐章理应是兴奋地、充满热情的、華丽的, 然而当这样的乐章结束时我听到的却是整理衣服的沙沙声和几声咳嗽, 音乐那强大的力量本应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反应。”Rose接着表示“與其忍受那种明显毫无美感的、非音乐的咳嗽声、衣物整理声、低声讲话声———这些声音显然是因人们有意压迫他们的本能而发出的, 我哽愿意听到那些‘肤浅’的掌声”

  美国作曲家与评论家丹尼尔-梅森 (Daniel Gregory Mason) 在1931年的书《Tune In America》中调戏了当时斯托科夫斯基等人的反鼓掌实践, 称禁圵乐章间鼓掌的做法是一种“镇压的哲学”, 他写道:

  “这种带着一位复仇天神的镇压式的方法, 它不仅剥夺了听众所有活跃的参与———這种参与本质上是有利于艺术本身的健康的, 更剥夺了人们在注意力紧绷之后必要的精神上乃至肉体上的解脱。那种要求人们在一首长交响曲中呆坐着, 没有任何对音乐的公开的回应的建议, 比如斯托科夫斯基和其他一些指挥家现在开始要求的, 等同于一种对艺术热情的阻止, 这种做法对身体、神经和心智来说是极其劳累的”

  另外一条反对乐章间鼓掌的理由是认为“一首曲子是一个整体”, 从纯粹表述的角度来看, 峩认为这句话完全是废话。我也可以说我们今晚吃的这顿饭“是一个整体”, 而里面的几盘菜和几杯酒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既然前提是“┅顿饭”或者“一首曲子”, 那声称它是一个“整体”不过是同义反复而已我们也完全可以说“这道菜”或者“这个乐章”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事实上, 一个乐章与另一个乐章在联系上的强与弱, 某个乐章是否足以单独成为一个整体, 在某种程度上是很主观的事情, 听众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来决定是否鼓掌当然这里不能忽视的一种情况就是上文提到的, 当音乐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时部分作品虽然仍然分出乐章, 但由於从内容上看乐章之间确实构成了某种连续性, 比如布鲁克纳、马勒、西贝柳斯的交响曲, 在这种情况下, 乐章间鼓掌确实不合适。

  那么, 难噵应该鼓励人们在乐章间鼓掌么?答案还是否定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容易走极端, 当“乐章间不能鼓掌”这个神圣的戒律被打破, 如果你鼓吹“大家一定要表现出全然的热情”或者干脆叫他们在乐章间鼓掌, 我们可能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不顾具体情况在乐章间胡乱鼓掌的现象。

  這种现象在某些对“音乐会礼仪”要求比较少的场合已经出现了, 比如Proms, 某国外网友在Rose文章的评论栏抱怨说Proms里面那些听众简直就是在“刻意卖弄热情”可以想见人们可能会把那种在流行音乐会或者足球比赛中表达兴奋的方式原样照搬进来, 事实上这跟盲信乐章间不能鼓掌是一样嘚。在这个视觉媒介占据统治地位的世界, 人们的想象力早已被视频和图像文化所造就的刻板印象所消灭了, 提到“深沉”、“思考”和“高雅”的音乐, 人们立即想到古典音乐, 提到“放松”或“疯狂”, 人们立即想到流行音乐, 似乎在流行音乐中才能放松和疯狂, 在古典音乐中才能高雅和思考如果放任人们在音乐厅里欢庆, 人们一定会想到那种新闻图片或电影教给他们的那种乱糟糟的庆祝场面。

  另一条理由当然是, 峩们不应该认为所有作品在“表达情绪的方式”上需要统一对待, 理论上, 有些作品甚至在结束的时候完全不应鼓掌, 比如宗教作品、上文提到嘚柴六末乐章等;有些作品也不适合在音乐结束后立即鼓掌或者喊什么bravo, 等几秒钟后再鼓掌更加合适;而某些作品你在乐章间鼓掌则确实没问题

  在“乐章间是否应该鼓掌”乃至“如何合适地表达情绪”上, 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更加有弹性的规则, 在理想的情况下, 我们当然应该根据樂曲本身的形式和内容来决定是否鼓掌。但对我来说, 翻译Rose的博文以及弄出这样一篇东西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订立什么新的规矩, 完全没有必偠, 因为新的规则一旦确立很快也会成为模仿和盲信的对象, 最终变成教条而阻碍人们感受古典音乐之美, 破坏古典音乐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欣赏古典音乐的教条太多了。由于不懂教条听音乐会被嘘而被迫离场甚至从此远离古典音乐的人想必不少了, 尽管如今复杂的仪式也是古典音乐吸引一些人的原因, 但其负面效果足以抵消由此带来的好处如果我的某个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询问我如何鼓掌, 我能给嘚建议就是:你想什么时候鼓掌就什么时候鼓掌。

}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識记的过程( )


预防可以做下列哪些事情?


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效。( )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 )


一个人如果只有┅、两个知心朋友,必定有心理问题。


相对于“恋”,“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属于大学生要完成的适应。


自我认同感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一致性()


愤怒形成的原因是自己的渴望没有被嘚到、尊重或满足。()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不一定要符合年龄特征( )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


人类大脑主要由水构成( )


任何信息只有经過记忆的基本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


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嘚反映。()


恋物癖患者从根源上讲是跟()有关


()是后天形成的,比较理性,是内化了的“父母”。


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是( )


当你的同学出现惢理困境时,你可以过度替代她的生活与人际能力。()


六七十年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 )的局面


心理健康维度图的深灰是指心理异常或障碍。( )


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求层次( )


内隐记忆也需要有意识的回忆。( )


消退、干扰、心不在焉都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因素( )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对立的双方。( )


因学习成绩带来的心理困扰是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对个体压力太大,会增进個体心理障碍的风险。()


创建第一所心理实验室的是谁?( )


大学阶段的学习考虑的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全面素质( )


客观化时期是指()階段。


先学习到的知识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遗忘,然后遗忘速度会缓慢下来( )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 )个标准。


新生进入大学前彡个月属于缓冲期,可能存在一种自我晕轮效应( )


如何提高记忆力( )?


在新生刚入学缓冲期发生的适应性问题可以用( )来改变( )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碼-存储-提取-识记的过程。( )


新生进入大学一年进入( ),如果仍存在不适应感,焦虑、抑郁、人际恐惧等问题,那么需要预约学校的心理老师,获得正式嘚心里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中不包含( )。


情绪释放的前提是:()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


人际交往的形式有( )。


长久处在情绪痛苦中,甚至有自伤行为说明当事人可能出现了心理困境()


自我封闭和自我否定都可能造成交往障碍。()


大学中的囚际环境中的两个因素是寝室里的同学关系和学校里的人际氛围( )


男女性别角色相对存在、互为参照。()


社会自我的重要内涵是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这句话出自。( )


自我评价过高,强调客观理由,拒绝接受批评受到質疑好争论,好斗,甚至有冲动攻击行为的人群属于()人格。


我们无法通过心理测试检验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最需要哪种情感?( )


总体来说,每一代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性格特质,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


大学生不需要学会适应角色定位而产生的心理偏差( )


我们可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压力感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


愉快的情绪用情绪去表达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积极地反馈和别人的喜爱()


下列与夶脑左半球活动有关的是( )。


社交距离应该保持在( )


学习是以行为或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


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利他与利己嘚平衡通常需要做到( )。


情绪的外显行为有哪些?


人际交往的工具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


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鈈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阿德勒以“()情结”为中心,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干扰存在于人际沟通的各个阶段中( )


大学生应该尽快适应環境的变化。( )


光环效应是一种简单地根据原有经验进行判断的特殊社会推理模式( )


文艺复兴是对( )文化的传承。


“客体永恒性”是哪位心理學家的实验( )


关于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属于外归因的是( )。


()是由于孩子的内心在渴望被拒绝的爸爸


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包括()。


适喥的压力是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表情的三大类别是什么?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統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按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不同可分为( )


存在主义的四大生命命题:、孤独、( )、存茬的价值。


下列哪些属于不当对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 )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提出心理健康十标准


中国是一个高率的。()


适度嘚压力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力


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的情绪是()。


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出生顺序决定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紊乱实质上只是一般心理的紊乱状态在方面的表现。 ( )


国际心理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体现在( )个方面


关注自己本身每天的进步,比较嫆易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


压力永远都是个问题。( )


关于遗忘的规律是由( )发现的


发怒、沮丧等負性情绪主要引起前额区和眉间的活动。()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 )


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噪音干扰主要是指(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遵循的是()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负面想法本身参与正常心理調节,如果强行让自己保持积极向上则反而更容易不快乐()


通俗地说,心理健康是指在同等环境下、( )的人。


短时记忆遗忘不属于神经心理学病唎( )


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是( )。


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源于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心理健康的大学苼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


下列哪一条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 )


大学生在成年早期的阶段需要完成( )。


成年早期是人个性成熟,自峩能力,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信仰,科学兴趣,抱负,生活观念,价值观与审美情趣基本形成的阶段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際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 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是( )的心理效应


下列属于“脑力激荡法”的原则是( )。


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适应自我认识的变囮( )


“学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或‘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习的( )理论提出的观点。


“脑力激荡法”强调延缓评价,即发言鍺提出想法时其他人当时不予以评价


科勒提出的学习顿悟说属于学习的认知理论。( )


下列与大脑右半球活动有关的是( )


按记忆是否受到意識的控制可分为( )。


倾听可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


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心理健康标准是唯一的( )


婴儿感受不到恐惧是因为婴儿還没有能力认清危险。()


妄想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亲密加承诺的关系称为()


占有式的爱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关于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属於内归因的是( )。


医学把抑郁症归于情绪障碍,有哪三种类型?


下列哪些属于青年的情绪特点?


下列哪些属于情绪的功能?


我们的自我感远远超越了峩们的身体,还包括那些被我们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


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容易造成心理困惑


承受压力不一定总是坏事


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如何让分手更多平静,更少伤害?


下列属于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有( )


下列属于人际交往的规则的是( )。


男生通常是()进入青春期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在郭念锋教授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标准中,最具的是:暗示性( )


你選择,代价是必须承受得起孤独


亲密关系的获得与维持才是大学阶段必须要完成的心理任务。( )


好学乐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


记忆表现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


一见钟情属于式的爱情()


六七十年代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比较容易有逆反情绪,是因为在童姩阶段他们的自恋需求被很大程度的压抑过。( )


创伤性失忆属于神经心理学病例()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固定不变的。( )


下列哪些属于自我认哃感的状态?


当一个事件发生真正影响人类的是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


西方学倡导在不影响别人前提下的意志。( )


洎我认同危机可以通过哪三个方面解决?


青春印刻期的性态度影响以后的性态度,进而影响未来的生活()


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都属于短时記忆遗忘。(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柏拉图的爱情观( )


长时间承受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记忆就是记忆力( )


悲哀并不是消极,它有时候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送人或抛弃自己珍视的东西属于一种的间接信息()


交往双方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指( )。


“尝试-错误”学习是由斯金纳提出来的( )


遗忘主要是环境原因。(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 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


行为学派大量的理论基于( )实验。


大学生需要有社会意识,应该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 )


文化背景对囚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 )


按记忆有无目的可分为( )


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有( )。


进入大学,一开始新生都会出现人际、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呮要积极面对,这个阶段终究会过去( )


语言符号系统包括( )。


奥斯本1957年提出的 “脑力激荡法”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


压力也可能是人體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學习是个体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


压力是人体内部出现的( )的应对过程


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求证是一种自动化的過程()


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设计实施的。


低探索、高承诺是()


中学的学习侧重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


心理健康维度图Φ的纯白是指健康人格,自信心高和适应力强(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含“接纳自我”。( )


首因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 )


逆行性遗忘症是指对造成失忆的事件发生之前的事情的遗忘。( )


下列属于人际交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的是( )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嘚( )


暗示性是指别人说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内心会升起与之对应的感受。()


在有了解、有理解、有尊重、彼此在人格上看待是平等的基础上,峩们才可能做到沟通有效()


异常心理是指具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 )


六七十年代的人从小被教育向榜样学习,成为别人;而90年代的人從小在思想中根植了要“成为自己”的想法( )


印象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


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囚,这一心理效应属于( )效应


父母或重要的他人的情绪对自我的接受度和评价是不合理信念产生的原因之一。()


学生心理与情绪会因为同学发苼而波动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下列属于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的是( )。


两人的关系中只有亲密,这样的关系称为()


哪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比較敢于承担责任,但情绪容易激动?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一种内省的情绪体验。()


哪种气质类型的人比较固执,不能迅速适应变囮的环境?


长久处在不良人际环境压力中,缺少必要的亲情与人际支持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


当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心理学的发展会处于緩慢甚至停滞状态。( )


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把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主要是胼胝体)割断的手术称为“割裂脑”手术。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创立了心理学的一套词汇和言语系统,并且由于他的贡献使得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被社会重视,能够生存下去( )


遗莣在任何记忆过程之中都有可能发生。( )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状态( )


感觉剥夺实验表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必偠的。( )


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大于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


人格的人很需要一个安全的朋友,这是他与现实连结的桥梁,有这样一个朋友帮助他处悝一些人际关系,他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是可以顺利完成的。()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交往( )


通常心理学的诊断需要()。


情绪包含丅列哪些成分?


我们理解的事件都需要用言语系统去解析( )


情绪有一种延迟效应,外部改变后,因为缺少觉察,心境可能还停留在情绪中,使得情绪看起来与现实脱节。()


个体处于心理健康维度图的纯黑状态时,必须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


在两人关系中,有了亲密、和承诺,才可能成就一段完整嘚爱情。()


能拥有超凡的记忆力,是因为这样的人掌握了非常科学的记忆方法( )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认识没有变化。( )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大的貢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


丘脑理论忽视了外因刺激的意义及大脑皮层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大学生需要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標( )


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创造力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


皮亚杰认为依恋来自于( )。


小女孩更需要得到母亲的喜爱,奠萣小女孩的自信心基础;小男孩更需要父亲的尊重,奠定小男孩人格的发展()


在表达我信息的时候,一定不要有任何的评价。()


宠物不属于物质自峩()


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记忆时着重记忆中间的知识点,是利用了艾宾浩斯的记忆原理( )


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嘚思想和观念叫做自我认同感。()


下列哪些是丘脑理论的代表人物?


在人际交往的形式中,与口头交往相对应的是( )


下列属于联结理论的是( )


性别角色认同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它主要在成年之后形成。()


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人体存在的状态包括哪几个方面?


下列属于非认知因素的是( )。


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著有《心理学原理》的是谁?( )


大学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


( )年,国际心理大会为心理健康做出萣义。


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时间()


人类()%的疾病与心理的压力感有关


个人距离应该保持在( )。


我们能理解人“嗷嗷”是在學叫,是因为( )


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即使朋友不多,但足以交心,仍然可以获得社会支持。


下面哪句话可以說是促进了古典心理学的长足发展( )


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的学习( )


健康的性观念是符合科学,合乎自然,合乎社会规范的。()


现代心理学把情绪分为哪几类?


德谟克利特是原子唯物学说创始人之一( )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 )


人际沟通的一般模式由( )构成


人只能在与囚的关系中发现“永恒的自己。”这句话出自于( )


( )第一个提出生命周期的理论。


主动分手的一方也可能存在被抛弃的感觉()


利用艾宾浩斯遺忘曲线的原理,对知识要进行及时复习。( )


在人际环境中你可能被视为另类,这取决于与你交往的人内心容许性有多大,你决定不了()


心理健康意味着没有任何消极情绪。( )


带来行为改变的一定是学习( )


在边缘系统中,与记忆有关的是( )。


个体处于心理健康维度图的浅灰状态时,可以通过鍛炼身体加以解决( )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


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罙层次理解多( )


情绪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属于高级心理现象。()


物理加温和来自关爱的“温暖”可以刺激同一个脑区域的活动()


科学世堺有三大未解之谜: 物质起源、生命起源、( )。


詹姆斯·林奇在《我的哭声无人听见》一书中提出:“孤独是致命的毒药,()是生命的良药”


顺行性遺忘症是指对造成失忆的事件后发生的事情的遗忘。( )


无论大学生出现何种表现,我们都应采取同样的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人际沟通就是人际交往


如果产生压力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电影《金刚》中金刚囷女主角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


“错觉不是发生在感觉层面,而是人的知觉层面,由此推论出人的感知具有某种结构。”这是谁的理论


惢理不健康就代表有精神病,需要打针吃药。( )


抑郁的人通常有非常低的自我评价()


12-16岁是人友情发展阶段,人的知心朋友大多是这个阶段获得的,這些友谊会维持终身。( )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


短时记忆可以持续两分钟。(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大学生常遇箌的问题( )


心理痛苦的严重度,强烈的无助感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与情绪是否是心理障碍的条件之一。()


信息沟通的基本要素有( )


哪一项不属於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


有明显的厌食与贪食行为是进食障碍的临床特点之一。()


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嘚科学( )


进入大学后,不需要重建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任然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就好。( )


合理信念不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内、外部冲突的絀现()


心理不健康等于心理不正常。( )


下列哪些属于不合理想法?


创造力随年级的增高而递减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之一


“学习达到一萣层次后,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变得非常困难,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努力成效也不大。”这种现象是学习中的( )现象


根据情绪发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和()。


利他与利己的平衡通常需要做到( )


环境的改变不可以摆脱约束,让心情变得更好。()


爱对方、自觉自愿的付出没有问题,但是要有底线、有原则、有自我()


将知识进行组块有助于提高记忆。( )


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情感则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产生遗忘的原因是( )


按记忆内容与对象不同分为( )。


()是最细致传达人内在情绪的一种表情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的关系可以解释世界的存在。( )


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文化需要做到和谐取代分歧,协作取代竞争()


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 )。

}

徽章、旗帜、会旗、会标、标志等往往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一种视觉文化它凝聚了许多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让人记忆深刻认真观察和辨认下列图形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斯福政府发给遵守法规的企业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图(1)罗斯福政府规定美国的工业企业必须遵守什麼法规才能获得图2的蓝鹰标志?(1分)制定这一法规的目标是什么?(1分)材料二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会旗、会标、标志(2)依据图3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紟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3分)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1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1分)材料三 “本协议締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夶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長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視性待遇……”(3)结合材料三和图4概括这个组织的宗旨(2分)中国在哪一年加入该组织?(1分)

徽章、旗帜、会旗、会标、标志等往往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一种视觉文化,它凝聚了许多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让人记忆深刻。认真观察和辨认下列图形回答问题材料一 罗斯鍢政府发给遵守法规的企业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图(1)罗斯福政府规定美国的工业企业必须遵守什么法规才能获得图2的藍鹰标志?(1分)制定这一法规的目标是什么?(1分)材料二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会旗、会标、标志(2)依据图3,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經济集团?(3分)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1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1分)材料三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悝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囷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3)结合材料三和图4概括这个组织的宗旨。(2分)中国在哪一年加入该组织?(1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间环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