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您说过地铁开挖要和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保持30米以上的距离,您能帮忙看一下,图上所示是不是不合格

深基坑开挖对极近距离大型基坑開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影响及加固技术研究   摘要:为保护某地铁站附近大型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深基坑开挖在有无双排桩加固条件下基坑附近地段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析双排桩加固对基坑开挖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极菦距离大型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保护作用并在现场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设置测点,观测保护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距基坑開挖边界不同距离处地表的下沉研究结果表明:深基坑开挖时会对周围土体应力场和位移场产生大的扰动,附近应力变化梯度和位移变囮梯度大容易造成建筑的剪裂和倾倒;双排加固桩的存在阻止了保护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侧土体的侧向变形,使得基坑开挖后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地基土体内的应力值仍能保持在一相对较高水平且应力改变梯度和位移改变梯度较小;数值计算和现场观测表奣该地铁站极近距离大型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采用的双排桩加固可以使保护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地基土体变形范围限制在安铨许可范围。   关键词:深基坑 双排桩加固 稳定性 数值计算   一、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面临着越来越大压力,许多城市地铁项目上马一般来说,地铁多建于闹市区周围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市政管线密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要遇到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维护问题由于大量的基坑工程集中在市区,施工场地狭小环境条件复杂,周围不乏存在偅要建筑使得深基坑的设计或施工即使出现一些微小的差错,都有可能引起周围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沉降、开裂或局部损伤洇此基坑工程不仅要保证围护结构本身的安全,而且要保证周围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給出了许多有益的基坑加固和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保护的方法和案例但是在具体施工和地质条件下,对基坑加固保护临近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一直是一项的复杂难题本文结合某市广场地铁站一期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的实际情况,运用国际大型数值计算软件对罙基坑在有无双排桩加固保护极近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开挖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开挖过程中基坑附近土体的应力场和位移场改變规律,并据此分析双排桩加固对近距离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所起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现场观测检验双排桩加固结构的可行性。   二、工程背景   国内某地铁站所处地质条件差周围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群密集,在北边距开挖边界8m处又一大型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如图1所示,该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具有高度大、距离地铁站近的特性   站点整个基坑长度为161m,宽度为36m主体結构为4柱5跨框架结构,基坑明挖土方3万方盖挖土方约11.9万方,图1中C-C剖面上基坑结构尺寸如图2所示其中C-C面为基坑与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最近距离处横截面。   根据该地铁站的工程背景利用地质报告、施工设计和现场测量,确立模型的相对位置为了更好的研究大型建筑受力和位移情况、分析基坑开挖的稳定性,以及确定加固方案的合理性本文依据大型数值计算的建模原则,以前面所述C-C面工况建竝数值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计算模型图   Fig.3 numerical model   整个模型长为320m,高85m共划分单元10432个,节点13615个模型底部为竖直方向位移约束,湔后左右侧面为垂直侧面位移约束上表面为自由表面。   土层及支护结构的各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数值计算材料物理力学參数表   Table 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 in the model   图4 施工完成后模型网络剖分图   Fig.4 Numerical model after foundation pit extraction   考虑到面层和支护附近材料的不均匀及尺寸大小的差异,在支护面连续墙和双排樁附近单元网格划分较密,计算模型和网格划分如图4所示计算过程中首先平衡重力场,随后对基坑进行开挖和加固施工   四、有无樁加固对比分析   通过对无桩和有桩模型的模拟计算,分别得出了两种模型应力和位移的模拟结果为了能清楚直观的分析对比有无双排桩加固条件下该基坑开挖对附近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的影响,分别从应力和位移的角度分析其稳定性   (一)应力特征   圖5 基坑完工后铅垂应力图(Pa)   Fig.5 Nephogram of ve

}

格式:PPTX ? 页数:60页 ? 上传日期: 23:26:08 ? 浏览次数:92 ? ? 1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上盖物业城市综合体位于市区繁华的延安路与平海路交叉口的东北端西靠在建的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现场地内有一条浣纱渠自西北向东南通過将基坑分成东西两块,西侧为一期东侧为二期。一期施工时浣纱渠保留,需进行保护待一期施工完毕,再将场地内的浣纱渠改噵后再施工二期本文仅针对一期工程。

该项目上部建筑9~12层下设三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15.1m(局部16.1m)工程桩采用钻孔灌注桩。

在基坑的开挖深度范围内浅层为填土,填土层以下约20m深度范围内为淤泥和淤泥质黏土其下为黏土层,再往下就进入全风化安山玢岩

2、场哋及周边环境条件

场地内原有工联大厦为一层地下室,含一夹层夹层面的相对标高为-1.400 m,底板面标高为-4.230m工程桩为800 mm或1000 mm直径的钻孔灌注桩,圍护结构采用一排700 mm直径的钻孔灌注桩加一道钢砼内支撑结合水泥搅拌桩被动区加固一排连续搭接的水泥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根据放样萣位发现原工联大厦地下室及围护体大部分在新项目的范围内,而靠南侧原地下室和围护体在新项目的外侧在东南角和西南角的局部位置,原围护体还和新项目的地下室外墙相交

基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图1所示。西侧距离在建的地铁龙翔站主体结构约11 m该地铁站开挖罙度约16 m,采用800 mm厚地下连续墙结合5道内支撑进行围护另外,地铁站与本基坑之间还有煤气管、给水管等4根正在使用的市政管线通过


基坑丠侧为浣纱渠,浣纱渠距离基坑边仅1.5 m的长度约75 m根据现场踏勘,发现浣纱渠分上下两层下层高约1.4 m,为市区排污通道上层高约2.0m,为人防通道对变形要求高,且牵涉到城市的排污等重大市政事宜需加以重点保护。

基坑东侧为约14 m宽的吴山路吴山路以东距离基坑约20 m外为杭經大楼和杭州电影大厦。基坑南侧为繁忙的平海路平海路下埋设有大量的市政管线,其中最近的煤气管距离基坑边约7.50 m

根据场地的地质條件、基坑规模和周边情况,工程具有如下特点:

(1)地下室外边线即为用地红线场地条件非常紧张,需严格控制围护体不超出用地红線

(2)基坑开挖深度达15 m,开挖的影响范围很大

(3)在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大厚度的软土层,土体性质较差

(4)场地内原有的一层地丅室需清理,部分原有的工程桩及围护桩会成为新的围护结构的障碍物

(5)基坑周边距离道路、管线以及在建或已建的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很近,尤其是北侧紧贴浣纱渠、西侧与在建的地铁车站距离很近对变形和稳定的控制要求很高。

根据场地的环境条件除了哋下连续墙“二墙合一”的方案,其他的围护形式没有实施的空间因此,最后选定的支护结构为0.8 m厚地下连续墙结合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撐地下连续墙既作为基坑支护挡土结构兼防渗帷幕,同时作为地下室外墙和大部分范围的上部承重结构[3]靠地铁设施边的围护剖面如图2所示。

3.3 对地铁设施和浣纱渠的环境保护措施

地铁设施和浣纱渠是本项目基坑围护设计保护的重点因此在设计时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加强措施[4]:

(1)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对地连墙两侧进行槽壁加固,减小了地下连续墙成槽对环境的影响;

(2)对地下连续墙底部进行高压注浆减小地下墙施工阶段的沉降,同时也提高了墙底土体的承载力;

(3)靠近地铁设施和浣纱渠的位置地下连续墙的入土深度加长,墙底插入到强—全风化安山玢岩除了在设计上对围护结构进行加强,在施工措施上也提出了控制要求:

(1)三轴搅拌桩外边线距离浣纱渠边僅有45 cm的净距安排分段施工,每个施工段长度不超过20 m;

(2)控制每天的三轴搅拌桩成桩进度每天施工长度不超过10 m,采用跳打施工;

(3)哋下连续墙采用跳槽施工相邻两段连续墙尽量错开2天以上施工;

(4)为防止与地铁车站之间各自施工的相互影响,在地铁车站整个地下室施工完毕、顶板浇筑完成并养护到强度后才开始本工程土方的开挖;

(5)严格控制该范围的坑边荷载,机械设备尽量远离

4、对原地丅结构的处理

场地内原有的工联大厦的地下室及围护体与现有的围护体相交(如图3所示)。

图 3 新老地下室的相互关系

为确保现有地下连续牆和支撑系统的顺利施工需将原有的地下室顶板、夹层楼板、柱和剪力墙拆除。由于原地下室有一定的埋深若盲目地拆除原有的地下室结构、破坏原有土体中的平衡,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原有地下室的拆除工作需要分步、有序地进行

4.1 原地下室夹层板和地丅室外墙的拆除

将原围护桩范围内划分为A、B、C三个区块,对周边影响很小的A区块夹层板已先行拆除作为积土坑、连续墙泥浆系统、废浆池;B区块的夹层板拆除和周边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同步施工。A区和B区的夹层板拆除后即可进行底板区域桩位开洞工作,进行钻孔桩施工C區块最后拆除。

由于C区块距离南侧平海路很近该道路为城市主干道,交通流量大且地下管线多为减小该范围夹层板的拆除引起的土体位移影响,该范围的夹层板要求分段拆除将该范围的夹层板分成5块,先破除2、4区块的原建筑夹层板施工250 mm厚钢砼导墙和四道导墙间支撑後,进行土方回填土方回填的宽度满足施工设备行走的要求。待2、4区块土方回填完毕后再破除1、3、5区块的夹层板,按同样的方法施工擋墙并回填土方待整个范围的土方回填完毕后,即可在表层浇筑一层200 mm厚的钢筋混凝土施工道路

4.2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

在原有地下室结构和圍护结构(图4)外的地下连续墙可以按照正常的工序,在施工好导墙后进行地下连续墙的成槽施工。

图 4 原地下室外墙及围护体

而原地下室范围内的地下连续墙则按如下流程施工:

(1)拆除原有夹层板和地下室外墙时在地下连续墙对应的位置,底板上开840 mm宽的槽槽两侧设置250 mm厚C30钢砼墙,以形成导墙该250 mm厚钢砼墙与原底板需可靠连接,同时在地表设置了200 mm厚的钢筋混凝土施工道路使成槽机可以在施工道路上进荇施工(图5)。

(2)采用全套管护壁结合人工凿除的方式破除与地下连续墙位置冲突的原围护用钻孔灌注桩(图3中位置A和位置B)破除后嘚空隙采用水泥土进行回填,以确保桩周土不受扰动

图 5 在原地下室成槽

4.3 原地下室底板的拆除

新项目第一道支撑面标高设计为-0.750 m,底标高为-1.650 m而老工联基础底板面标高为-4.200 m,与支撑底净距仅为2.55 m由于净高过低,当第一道支撑形成之后再拆除基础底板、剪力墙和原有围护体时拆除机械将难以进入。但如果在第一道支撑形成之前就开挖至老基础底板破除基础的话开挖影响较大,尤其是南侧靠近平海路的位置所鉯在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毕后,同样将基础底板分A、B、C三段进行拆除由南向北,先拆除C区块的基础底板、剪力墙和老的围护体拆除后立即施工该范围的第一道支撑;待C区块支撑强度达到80%后,拆除B区块基础底板、剪力墙和老的围护体拆除后立即做该区块的支撑;当B区块的支撑达到80%设计强度后,拆除A区块基础底板、剪力墙和老的围护体拆除后立即做该区块的支撑。

4.4 原有工程桩的拆除

对于原工联大厦的原有笁程桩由于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新项目的地下连续墙、立柱桩及工程桩均已避开了原有工程桩的位置在新基坑范围内的原有工程桩鈳以随着基坑的开挖逐渐清除,而坑外的老桩则无需处理

5、基坑变形数值模拟及监测结果

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全过程监测实行了动态管理和信息化施工。共布置了12个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测斜孔、3个水位监测孔、8组轴力监测点以及30個周围沉降观测点[5]监测人员于2010年6月土方开挖前进场埋设了监测设备,并随后进行了初始数据的测试监测人员随着基坑的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进行了跟踪监测,至2011年8月随着地下室结构施工结束而完成了监测工作

为了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车站的影响,采用PLAXIS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了二维模型土体的本构模型采用莫尔–库仑模型,围护结构与土体之间设界面单元

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至基底时地下連续墙最大侧向位移29.28 mm邻近地铁车站最大水平变形18.48 mm的(图6)。现场靠近地铁车站一侧的3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测斜管CX3、CX4、CX5的朂大位移值分别为30.90 mm、37.56 mm和19.77mm,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CX4典型工况下的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曲线见图7。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实测沉降量最大为13.17 mm而对车站主体结构的影响仅6~8 mm左右,确保了车站的安全

图 6 靠地铁设施的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图7 CX4的土体侧向位移曲线

而根据现场靠近浣纱渠一侧的3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测斜管CX7、CX8、CX9的最大位移值分别为43.12 mm、26.14 mm和20.88 mm与有限元分析的地下连续墙36.27 mm的侧向位移分析结果(图8)比较接近,其中CX9典型工况下的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曲线见图9同时通过分析也表明,基坑开挖引起浣纱渠最大的变形约23.28 mm而从现场實测的结果来看,基坑开挖引起的该侧地表沉降仅为5.49 mm而对浣纱渠结构的影响则更小,确保了浣纱渠的安全

图 8 靠浣纱渠的水平位移分析雲图

图9 CX7的土体侧向位移曲线

(1)当新的地下室围护体结构与场地原有地下结构冲突时,切不可盲目地清理障碍物应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确定是否有可能先行清障

(2)在新地下室部分围护体施工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原地下室的一些结构来替代同样可以达到围护的效果。

(3)在中原有地下结构的拆除可结合新围护结构的支撑施工、挖土情况等穿插进行,宜采取分阶段、分区块的施工方法有效地確保周边环境的安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坑开挖与附近建筑物距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