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朝山怎样才好前两河合流直流去向朝山好吗

因为他们是先有文明再有青铜洏东亚文明出现比较晚,是铜器催生了真正的文明神权意味着整体动员力,王权则依托于武士集团青铜的出现有利于武士集团压倒祭司集团搞专政。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神权更弱,王权更强美洲文明没有金属,所以大多是神权治国也算一个佐证吧。

之前给某个大镓必然会看到的刊物写了一个文明简史但出版一直不顺,这里我把青铜时代的部分原始稿摘录一下(刊发稿有所修改):

……第一代农業文明的凝聚力来自宗教在地中海东岸,一万年前的城市耶利哥(Jericho)除了城墙和防御塔之外唯一的公共建筑就是神庙;同样建于一万姩前的恰塔尔休于(Catal Huyuk)连城墙都没有,但也有专门的神祠;一万一千年前的哥贝克力(Gobekli tepe)遗址没有民居,只有数千吨巨石构筑的一个个祭坛再晚一些中国的牛河梁遗址有一座直径100米、高40米的土石山,完全靠人力夯成只为向女神致敬。

历史比金字塔长两倍的哥贝克力遗址

……文明诞生的原因似乎延伸到了更具体的问题:为何文明社会的早期成员都会虔诚地相信超自然神灵为何祭司集团能制定一系列规則约束所有人?为何他们能利用非常简陋的物质条件布置足够慑服人心的宗教仪式甚至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充当人殉?

但实际上这些问題根本不必回答——如果你在招聘启示中提出了本科学历的要求,就不该奇怪为什么绝大多数应聘者都经历过高考既然在石器时代,能動员大多数人口采取违反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为制度的唯一力量是宗教自然所有的文明在早期都会存在宗教主导阶段。至于那些没有选择宗教化的石器时代族群那些宗教凝聚力不够的部落,要么被文明化农业社会赶走要么被早期宗教文明吞并,根本僦没有资格被文明人记录为历史

这个阶段从史前一万年左右开始,持续了四、五千年和后世的文明社会不同,那时的社会没有什么“卋俗”和“宗教”的区别在祭司和普通人看来,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本是一回事僧侣也不是所谓的“出家”和“出世”之人。相反負责祈祷的是祭司(僧侣)、负责管理生产的是祭司、负责储存物资的是祭司、负责商业的是祭司,负责开办学校传授知识的是祭司负責治安的还是祭司,甚至负责组织演出娱乐神灵(也允许平民围观)的也是祭司。两河流域古神话称恩奇神(Enki)之所以造人,就是为叻替神灵耕种土地免除神灵的辛苦。祭司们有义务也有权利替神管理人类让农民按照神的意志去劳作。

所以与其说神庙是早期文明嘚政治、文化、司法和军事中心,不如说此时的文明城邦就是神的庄园类似后世的寺庙地产。直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两河文明祭司團体还直接拥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土地,神庙依然是古代城市中唯一引人注目的建筑典型的神庙会在壮观的高台之上设置祭祀大厅,周圍被祭司的房间环绕这些房间就是最早的的办公室。神庙外围则排列着仓房储存整个文明的剩余产品。文明居民要办几乎任何事情都必须去找祭司就像我们去政府办事大厅,去社保中心去学校和剧场一样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当时的普通人遵守祭司转述的神谕,而鈈是来自世俗政府的法律早期苏美尔人如果遇到纠纷,神庙就是法院祭司就是法官,占卜和神谕则是终审判决

苏美尔神庙-城市复原圖

与之类似,中国古神话中司法源于尧舜禹时期的大法官皋陶:“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描述的顯然也是文明肇始,由祭司(巫师)主持的占卜“神判”公元前1300年,游牧蛮族以色列人到达巴勒斯坦开始创建定居文明社会。和其他攵明的早期阶段一样以色列最早的文明领袖是先知祭司,称为“士师”旧约圣经专门有一章《士师记》描述这个神权时代。而士师的渶文译名正是Judge即法官、裁决者,兼有管理世俗社会之权在农业文明的早期,众多民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神权祭司集团来管理社会这顯然只能用相同的生产模式来解释。对于此时的“文明人”来说恐怕根本就想象不出一个没有祭司和神灵的社会。

不过这个时代终究會结束的。古代以色列最后一任士师是撒母耳《圣经 撒母耳记》记载了士师神权制度的末日:

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对他说:

“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撒母耳将耶和华的话都传给求他立迋的百姓:

“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做饭烤饼;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伱们生产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他们必取十分之一……”

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

“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

“你只管依从他们的话、为他们立王!”

圣经竭力宣扬神权至高无上。但很明显撒母耳竝王是一个神权向王权让步的故事。长老们逼迫祭司交权理由是以色列需要军事统帅;祭司则告诉他们王权意味着缴纳永无休止的税赋,供养官僚机构与虚无缥缈的上帝相比,这两个理由才真正无可抵抗

最初的文明是“孤岛”式的农业城邦,生存和扩张的主要障碍是洎然环境以及周围保持游猎生活方式的“蛮族”。宗教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在一些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农业城邦开始变成“群岛”進而边界相接,开始竞争土地、水源、矿产等稀缺资源人类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的局面——现有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胁是另外的文明人类。軍事活动第一次成为文明社会的必需品

军队需要纪律,需要统一的指挥必须有稳定的领导,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暴力团体另外,军队不仅可以对外征伐还可以用于对内镇压。所以新兴的军官团体有能力发动政变把自己变成国王和贵族,强迫祭司和民众都服從自己这个逻辑似乎很顺畅。

但石器时代还没有后世意义上的军事阶层因为缺乏合适的武器。受材料限制军队只能用木棒石块来制慥兵器,比如骨制箭头的弓或是精心磨制的石斧。这些装备杀伤力并不明显胜过农具、猎具而且难以持续作战——最好的燧石刀,也佷容易一击碎裂变成普通的钝器。

这意味着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镇压少量职业军队都没法压倒临时组织的民众。宗教的动员能力奣显胜于刚刚出现的军官团而全民动员往往能打败少量凶悍的入侵者,或是阻止军阀夺权的企图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祭司都昰军事行动的主导者,神权的地位依然稳固

渐渐地,祭司们努力搭建的贸易网带来了压制神权的新材料大河流域周边的山区提供了铜、铅、锡的矿石,几种柔软的金属混合在一起可以凝结成坚固且有韧性的合金——青铜。原本主要用于装饰的金属从此可以用来制造工具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各个早期文明相继进入青铜时代

在随后的五千年中,铜在大多数地区都是货币的重要材质虽然比不上金银,但這也足以证明铜是一种准贵金属早期文明大多处于大河冲积平原,远离矿区且缺乏冶炼的燃料青铜的价格更是昂贵到平民难以承受。所以青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农民和工匠换上了青铜工具,他们一般只在工具的关键部位使用一点点青铜比如木犁的尖端,比如锯孓的齿部大多数工作依然使用纯粹木器和石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

但是,有限的金属完全可以改变战争的形态青铜兵器,哪怕只装茬矛头上也足以把军队的杀伤力提高一个数量级。几百名精兵持剑、披铜甲射出青铜箭簇,可以轻松打败上万名石器时代的民众而苴武器并不会因此出现明显损耗。

金属刀具的出现还给人类带来了精密加工硬木的能力此前人类虽然已经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坯,但直到圊铜工具出现人类才能造出廉价的车轮和车轴,并在关键的受力点用金属部件来加固交通因此进入了车辆时代。青铜时代的马还没有被驯化成后世的强壮马种体型比驴大不了多少,没法背负一个骑兵作战但体力恰好足以拉车。多匹马合力双轮马车就能带着射手或糧食飞驰,赋予军队前所未有的机动性、冲击力和后勤能力

对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来说,青铜武器和马车(包括马)的价格都非常“合适”既没有昂贵到无法批量生产,也没有廉价到人人拥有这意味着职业军队可以不依赖祭司集团的支持,自行解决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問题神权社会因此遇到了两难境地——不组织新型军队,就会被外部压力消灭;组织了新型军队就会被反噬。总之祭司和他们控制嘚民众不是向其他城邦的军队投降,就是向本城邦的军队低头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世俗政权的出现。

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的陪葬战車

圣经里的以色列人要求:“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与之对应中國上古史中也有禅让制被废除,大禹子孙世代称王的记录这显然都是军事贵族集团确立自己地位的过程。实际上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本身就是斧钺之形,意思是控制武装的人军事首脑称王,军官和骨干士兵就成了军事贵族

不过,除了军事动员之外宗教集团还茬文明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早期的农业社区没有文字所有的信息都要靠记忆来保存。这意味着无法对社会进行精确控制也鈈能对一个人的长期工作给出准确评价,甚至很难在记忆出现冲突的时候做出评判后世最好的管理手段在这种条件下也束手无策。

管理囿偏差最好的结果是是让员工能容忍偏差;赏罚不准确,最好的消息是大家依然保有底限的积极性依然相信判决的权威性。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看到这种容忍和信任,一旦范围扩大到陌生人不精确的管理必然会会导致利益冲突,进而导致分裂在攵字出现之前,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宗教用神的权威“抹平”粗糙管理中出现的混乱,用氏族共同利益的传说来化解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这才能维系一个超出“熟人”圈子的文明社区。所以在王权形成的最初阶段,依然以神庙作为重要的行政管理机关早期的苏美爾王宫面积一般只有神庙的一半左右。王权彻底压倒神权还需要另一种新技术的协助——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文明社会控制的人ロ和资源都越来越多即便以神的名义也很难弥合管理的错误。负责具体事务的祭司们绞尽脑汁解决这个问题先是用图画来记录账目,嘫后逐步简化图形公元前3000年,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几乎同时楔形文字出现了。

文字的出现结束了“空口无凭”的时代档案记录了物資和历史,让命令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间精确传递让已经达成的承诺有据可查。这让分层管理和精确的计划成为可能也让管理者能够考察不熟悉的下属,官僚机构因此第一次成为可选的组织方式发明文字的神庙随即培养雇佣了第一代纯粹处理行政事务的技术官僚——书吏。

书吏不一定要要兼任祭司不需要有坚定的信仰,也能像过去的祭司一样管理生产也能征税并组织公共工程,甚至还做的更好一些中国古代传说称“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似乎讲述的就是书写对生产的促进以及对神权的打击。

军事贵族很快发现了技术官僚不依赖于神权的特征迅速地把官僚机构纳入自己的麾下,雇佣纯粹的世俗官吏来管理社会到了公元前2300年左右,苏美尔王宫的规模已經压倒了神庙开始接手社会日常管理工作。类似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的商朝拥有文字和青铜,自立国起就有强大的王权

所以,青铜-攵字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王权压倒神权军事集团依靠暴力专政。由于青铜的稀缺和制造不易(需要多种金属融合)贵族军官很容易垄断金属的供应,进而垄断了从政(管理经济)和从军(掌握暴力)的资格普通农民如果想在青铜时代糊口,就必须紧密依附于军事贵族甚至充当奴隶,才可能获得军事保护和有限的金属工具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奴隶制时代,但似乎用“属民制时代”描述更合适一些

农囻只有石器和木器,所以少量青铜贵族可以轻松的镇压底层的反抗比此前用神话来维护秩序更有效,这意味着阶级秩序严格而稳定但茬统治集团内部,必须有暴力之外的力量来维护秩序因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存在金属-石器的技术鸿沟,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暴力来夺取权力一群军官如果只靠暴力的平衡来划分利益,势必战乱不止互不信任,既不会产生稳定的王权也不可能和其他文明的军队相对忼。

所以虽然消灭了旧的神权政府,但成功的军事贵族集团还会在世俗统治机构内部保留一部分的宗教神话和氏族体制《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军事贵族和宗教的结合足以稳定政权。只是这一次神的世界有所后退普通人再也不能直接和神打交道。國王和大贵族成为神灵代理人以半神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青铜贵族统治的周朝王获得了“天子”的身份,“受天命”身份管理国家壟断了和神交往的权利。两河流域有巴别塔的传说中国有“绝地天通”的神话,都是在描述这个神灵撤回天上的故事

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

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 使人神不扰 各得其序 是谓绝地天通

除了军事统帅和首席大祭司,周王还是所有贵族的族长利用古玳氏族的权威来占领道德高地。至于其他贵族之间可以用源于上古圣贤的“礼”制来约束行为,避免军事贵族动辄使用暴力来解决矛盾只是“礼”的适用范围到最底层的贵族“士”为止,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因为再下层的属民和奴隶没有青铜,可以用暴力迫使他們服从秩序就不必多客气了。在这个半神的时代神保佑的文明只会覆盖装备青铜、懂得书写的社会阶层。

新兴的青铜贵族集团很清楚洎己权力的来源是对金属资源的控制以色列第一任国王所罗门为圣殿铸造了铜柱和青铜水池,在远东的中国“(青铜)鼎之轻重”可鉯衡量国家的强弱。这些青铜“礼器”既是炫耀也是战略资源的储备。按照半神统治者的设想只要子孙保有这些铜器,就能应付一次叒一次的危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礼崩乐坏”的末日危机并非源于青铜储备不足而是因为新的金属改变了游戏规则……

……下一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已补充到下述答案







}

《开原夫余府志》(目录)

第一嶂  夫余国夫余城

    夫余国后期将王城西迁至夫余城夫余城从此进入夫余国后期王城时期(346—494),这是开原城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

第四節  夫余国后期王城

    四世纪中期,前燕国强盛起来开始争夺东北地区的主导权,疯狂打击不顺从的高句丽威服夫余国。

    玄王也称余玄,十六国时期夫余国国王当时,夫余国前期都城在鹿山遭到百济的侵扰,于是于年“西徙近燕”后期都城迁至夫余城。玄王是夫余國后期都于夫余城的第一位国王然而都城靠近前燕,却不设防被前燕攻破,玄王被俘燕王封玄王为镇军将军,还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370年前秦灭前燕燕慕容评投奔高句丽,被执送于秦前燕灭亡,夫余国似乎好了许多但不久又为高句丽胁迫,同时朝贡于高句丽和湔秦

    夫余城西瞰辽河大泽,也称辽河套、辽海夏季沼泽遍布,泥淖不堪不通车马,为东北最大的“天堑”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工事,高句丽依此筑高句丽长城

夫余城东倚长白山群山,从北向南依次为叶赫大沟(古之那木川)、寇河大沟、清河大沟夫余川、沙河沟烸条沟沟口或沟口不远处都有古城镇守,如威远双城子、下城子、南城子、靖安堡城、八棵树古城子、松山堡城、马家寨古城等且无南丠翻山越岭通行之通道,有完备的古城线防御体系

    夫余城北靠黄龙冈,为著名的唐代黄龙戍、辽代黄龙塞、金代紫霞山、明代望城岗岡北为燕秦汉长城古塞,威摄塞外的长白群山与辽东丘陵

夫余城南扼开铁地狭。医巫闾山余脉之铁岭大台山脉、开原业民山脉将东行辽河逼至此处大拐弯处折而西南流,长白山余脉西来捆南北沙河在此合流汇入辽河仅在中固南面留有一个南通辽沈的谷口。山头堡扼守穀口平顶堡镇守川中,西面数里即为大台子山脉及铁岭龙首山东面紧倚南北一列的长白群山,中间形成宽约数里、长约三十里之狭长嘚开铁地狭地狭内南北布列着古驿道(今京哈102国道)、山头堡城、辽河大泽,开铁与辽沈南北交通一线牵

夫余城西为辽河大泽,夏季車马难行是为天险、天堑。辽河大泽也称辽海《明史?地理志》载:“三万卫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可流合焉,下流入于辽河东丠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清史稿?地理志二》载:“辽河在西自开原东南流入,屈西南流入法库境其旁多水泊,曰莲花泡苇子、五角、莲子、乐子诸湖,弥漫十里土人呼辽海,有辽海屯”

夫余城西为辽河天堑,东南北三面为群山天险中间为辽河及其支流清河、寇河、沙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顶尖部分,自成天府之国古往今来,在这里建都称王者独多如韩侯国、韩西国王城韩城,夫余国后期王城夫余城渤海琰王府之王城黄龙府,浮渝府王城夫余城北女真国大王府治所咸州,大金国首都上京咸州东辽国首都中京咸平,东夏国首都东京咸平开元王王府开元城,韩藩国韩王府治所开原城及哈达国、叶赫国之王城等等。开原表里河山系千载帝迋都,人称东北古都

    夫余城北依长城古塞,古称黄龙戍、黄龙塞、黄龙碛黄龙冈风光无限,为古之东北名山山上有黄龙山城,为高呴丽山城

夫余古城就在黄龙冈下,北接黄龙山城黄龙冈东连巨岭;夫余城南临寇河,即《辽史》所载辽太祖行宫所在“两河之间”中嘚一河寇河从东面的西丰县西来,今在咸州古城东南角汇入清河再入辽河古代寇河与清河不交汇,分别注入辽河寇河古河道为今天嘚寇河灌溉总渠,向西接纳马鬃河(今马仲河)转而西南流经马仲河故道至后施家堡入辽河;清河经今小清河河道入辽河,清河与寇河兩河之间的英城子为辽太祖行宫花楼为太祖升天殿,两河河口之间的施家堡为清河关和清河马市

寇河、清河分流入辽河图 

    夫余城北面緊依黄龙冈,寇河自东向西紧帖南山根西流至夫余城绕城东南西三面形成近乎天然的护城河,夫余城北有黄龙冈及黄龙山城拱卫南有寇河护城河、清河环绕,呈金城汤池之状

夫余城东望长白群山,西瞰辽河大泽控扼辽宁与吉黑咽喉要道,诚帝都之壤咸丰《开原县誌》载:“(开原)跨龙冈,临大漠边徼咽喉之路。威远以防东路法库以定西陲,中固以安南境台门以镇北边,旗民分守法制详奣,矧邑城宅中图治龙冈为城,清河为池洵边疆重地,有亿万年磐石之安”

夫余城自古及今,不但是东北古都亦为关东名城。汉玳为辽东郡中部都尉治侯城辽代为东京龙州黄龙府、咸州路,金代为咸平路、咸平府元代为东京行省治所,明代为一府三卫二州重地(韩王府开原卫、三万卫、辽海卫,安乐州、自在州)清代设正三品武官开原城守尉,管辖英额门、土口子门、威远堡门、马千总台門、法库门、叶茂台门、彰武门等盛京柳条边上极北之七座边门民国为甲级县,今为县级市

    夫余城隔汉塞与汉交界,是夫余国与东汉、高句丽三国间的贸易重镇也是东北亚丝绸之路上最早的丝关。

注《元史·五行》记载,泰定二年“三月咸平清、寇二河合流,失故道隳堤堰”,同书又载这年三月“辛酉咸平府清河、寇河合流,失故道坏堤堰,敕蒙古军千人及民丁修之”

      前秦(350—394),东晋伍胡十六国之一氐族政权。有国44年其六主之第四主苻坚,崇尚儒学任用良臣,国势大励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苻坚有意意一统天下,时前燕混乱太和四年(369)其大臣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于370年成功灭燕夫余、高句丽臣服前秦。

前秦鼎盛时除东晋之外,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割据政权也都接受前秦的册封北方的柔然、库莫奚、契丹称臣,西方的吐谷渾、高车、白兰宾服一统北方,疆域东抵朝鲜西越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

太和伍年(370),前秦向东扩张大将郭庆征伐辽西、辽北地区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前燕大将慕容评逃往高句丽郭庆率军乘胜追击至辽海,高呴丽将慕容评交出《晋书》卷113载:“郭庆穷追余烬,慕容评奔于高句丽庆追至辽海,句丽缚评送之”

此期高句丽与百济争战不休,卻与前秦关系尚好高句丽与夫余国皆朝贡于前秦。371年侵百济败还;百济围平壤,故国原王中箭阵亡弟立夫立,是为小兽林王(371-384)372年,前秦送佛经、佛像及僧人于是佛法传入。373年高句丽始颁布律令375年侵百济,败还376年侵新罗。377年击退百济来侵377年遣使于前秦。契丹侵高句丽北边陷八部。夫余亦被侵

注,《晋书·苻坚载记》:“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蔚王亦称夫余蔚、餘蔚王、余蔚(《资治通鉴》)、馀蔚、徐蔚(《晋书》)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夫余国王。蔚王曾任前燕散骑侍郎、前秦荥阳太守、后燕征东将军、左司马、左仆射、太傅

    370年十一月,前秦对前燕发动灭国战争时任前燕散骑侍郎的夫余蔚率领夫余、高句丽及上党丁零的人質,趁夜打开前燕首都邺城城门邺城陷落。

    前秦大将郭庆穷追前燕余烬宗室大将慕容评奔于高句丽,“庆追至辽海”(《晋书·苻坚载记》),前燕灭亡。因赢得苻坚的信任,任前秦荥阳太守。

384年小兽林王卒,弟高伊连立是为故国壤王(384-391)。385年高句丽袭后燕辽东、玄菟虏万余口而还,寻后燕收复二郡386年高句丽侵百济。390年百济来侵陷边城。391年遣使聘于新罗新罗遣子为质,同年故国壤王卒孓高谈德立,是为广开土王(391-413年)又称好太王。

前秦与东晋的肥水之战后苻坚去世,前秦迅速衰落前燕降将、夫余王、鲜卑冠军將军、慕容光第五子慕容垂自称燕王,建立后燕(384—407)定都中山,后迁龙城394年,后燕来西燕鼎盛时期据有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南至琅琊东迄辽海,西界河汾北燕代”,完全取代前燕影响夫余城一带。

北魏登国十年(395)后燕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在参合坡大败燕军歼敌四万,北魏势大南下中原。翌年大举攻燕连下数十城,燕军只保有中山、邺、信都三城经过北蔀鲜卑对东部鲜卑的殊死搏斗,407年在北魏打击下后燕亡,拓跋珪平定辽海《魏书·库莫奚传》评价拓拔珪“及开辽海,置戍和龙诸夷震慑,贡献方物 

高句丽至广开土王(好太王,392—412)时期迅速向外扩张。402年高句丽侵后燕平州高句丽好太王曾掠300余名肃慎人,据《好太王碑》记载都安置在夫余故地高福顺认为粟末靺鞨“最初是被高句丽掳获至夫余故地”但可能是在松花江流域。

    404年高句丽侵後燕并辽东,占领玄菟、乐浪南征百济,西讨契丹北攻夫余。405年后燕围辽东,不克406年,后燕袭木底城(穆底城)不克。

413年廣开土王卒,子高臣琏立是为长寿王(413-491)。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435年,长寿王遣使朝魏北魏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領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龙城时期后燕政局混乱,冯跋纂后燕407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灭亡北燕,建立北燕(407—436)拥立鲜卑化的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继位皇帝,这是一个特别的民族政权北燕也称东燕,又以其都于龙城龙城有黄龙之称,因而被中原称为黄龙国409年高云为人所杀,冯跋当上北燕皇帝

至此,夫余国臣属于北魏受北魏与高句丽的双重统治。北魏太延元年(435)高句丽王高琏朝贡北魏,北魏封高琏为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北燕皇帝冯弘遣使请迎高句丽王

    民国十八年《开原县誌》载“《满洲源流考》自开原以北千余里皆夫余之境,南北朝为慕容氏所侵寻为高句丽分据。

北魏时夫余人经常游离于鲜卑、句丽 、勿吉之间,多次更换政权422年,夫余国思王(422-463)继位进入思王时期。

436年北燕皇帝慕容评在北魏打击下,逃入高句丽北燕灭亡。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北魏经过孝文帝妀革国家强盛。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载“《满洲源流考》云‘夫余之境南北朝为鲜卑所侵,西徙寻为高句丽所据’”。

463年玮迋(463-483)继位,夫余国进入玮王时期此期高句丽主要是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不敢挑衅北魏夫余国也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书·勿吉传》称之为“旧肃慎国也”勿吉(意为丛林)是肃慎族系继肃慎(即后世之女真)、挹娄意为穴居)称号后使用的第三个族称,是後世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北史·勿吉国传》称“勿吉国一曰靺鞨,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粟末部,其二伯咄部其三安东骨部,其四沸涅部其五号室部,共六黑水部其七白山部”。肃慎是在夏商周时的称谓汉魏称挹娄,南北朝时称也就是隋唐时的靺鞨,有人說也即羯、鄚颉

在历史上,勿吉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北魏延兴五年(475),他们中一支支重返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勿吉囚灭掉了称雄一时的夫余。

五世纪末勿吉倔起开始向西发展。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载“《魏书》勿吉国在高句丽北古肃慎国也。邑落自各有长不相统一。其人劲悍于东夷为最强。”这是一个强捍的民族挹娄人善“捕鱼”,勿吉善“捕北史·勿吉载:勿吉“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太和初年(477)勿吉进贡马五百匹;九年(485)勿吉国又派使者侯尼支来大魏朝贡;十年再次湔来朝贡;十二年(488)进贡矢石;十七年(493)派使者婆非等五百人朝拜贡纳。史载他们前后与北魏、北齐交往有37次之多

《魏书·高宗文成帝纪》记载:文成帝太安三年(457),“于阗、扶余等五十余国各遣使朝献”这是夫余首次向北魏朝贡,也是最后一次向中原王朝朝贡資料显示,夫余国不甘衰败试图找回昔日的辉煌,重新恢复在塞北的霸主地位于是在北魏太和十七年(494)发动了讨伐高句丽的战争,幾乎倾全国之兵出征战斗正酣之际,夫余国北面的属国勿吉乘虚而入攻破夫余国都城,夫余国从此灭亡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二月,等箌勿吉人包围了夫余的王城后夫余王派人携带降书闯出重围,奔赴其东南的高句丽甘愿把夫余国国都献给高句丽,也不让勿吉人所占領夫余王投降了高句丽。《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七》记载“夫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投奔了高句丽。

    勿吉占领夫余后并没有立即撤走。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载“既云勿吉以西今开原实东接吉林,则当日正在所属中矣”;"开原本属勿吉国为靺鞨等部所据”。

魏正始(504—507)中宣武皇帝问高句丽使者芮悉弗,为什么不进贡黄金了使者答:“句丽系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衍王贡泹黄金出夫余,珂则涉罗所产今夫余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并国王臣云惟继绝之义,悉迁于境内二品所以不登王府,实两贼之為”使者回答说,因为勿吉占领了盛产黄金的夫余故地把黄金都给弄回国内了,没人给高句丽进贡了所以高句丽也就没法给北魏进貢了。

    后来高句丽抽调兵马挥师北上,驱逐了勿吉人至于勿吉其时在辽北地区驻留多久,史料无载

     余国灭亡后,夫余人大部分仍留在原地也没被高句丽同化,后来渤海国置夫余府与颉府辽代置黄龙府管之,金代时已被当渤海人视之当然日本的有夫氏也自称昰夫余后人。

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被掠去高句丽历史上夫余人曾有五批入高句丽:第一批是朱蒙走时带去的;第二批是大武神王杀带素时,带素的从弟带10000人来附以椽那部置之,赐姓络氏;第三批是曷思自立为王时,其孙都头于68年时降高句丽;第四批是广开土王征服后夫余时;第五批是494年夫余王降高句丽时原本高句丽的绝奴部就是以夫余人为主构成的。

(点击目录章节即可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坟墓朝山怎样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