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下肢痿软无力有什么药能对经络攻坚散软,活血化瘀祛寒除湿,疏经活血,扩大经络的

骨折三期中医药治疗概述

摘要:夲文详细叙述了骨折早、中、晚三期的中医药治疗从内、外两途,全面地论述了骨折的内服、外用药物的用药规律结  合个人临证经验,并重视分部用药及引经药的运用文中尤其是叙述了按症状、证候用药经验,可资临床借鉴

关键词:骨折三期 中医药治疗

骨折治疗要紦握住四个基本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内外兼治”即骨折整复固定后应配合内服,外敷中药以达到消除疼痛,减轻肿胀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尽快恢复之目的。今就骨折后的早中,晚三期的中医药应用作一简要概述。

中医药治疗骨折已有数千年历史前人已为我們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不少行之以效的好方法至今仍是骨折治疗 的重要手段。单从药方来说就为我们留下成千上万个有效验 方而方剂的应用,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结合分部用药,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而骨折伤损的治疗又分内治、外治两種。内外兼治可谓内外夹攻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因而内治,外治不可偏废《理讑骈文.略言》所论:“经文内取外 取并列,未尝敎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内治外治非药物差异,仅方法不同也

1 骨折三期内治法

骨折三期治疗的一般规律是:早 期宜攻,中 期宜和后 期宜补

1.1    骨折早期:早期是指骨折后1~2周内相当于燚症期或称血肿机化的第一阶段。此时骨断筋伤气血受损,血离经脉壅塞于经道,气滞血淤故肿胀疼痛明显。《辨证录.接骨门》指出; “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能和而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因此骨折早期以瘀血为主要病理表现故当 攻利之法为主。临床上治法虽多但尤以行气消瘀法运用最为普遍。其次是攻下逐瘀法、发表消瘀法、开窍活血法三法在临床 上也较常用

1.1.1    行气消瘀法:据损伤后的主要病机及气和血的关系而立法。具有消瘀肿、止疼痛的作用是损伤初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适用於损伤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者。或有里 实热证因某种禁忌而不能攻下者常用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医学发明》之复元活血汤、经验方活血祛瘀汤[1]、《医宗金鉴》之桃红四物汤、《伤科大成》之活血止痛汤。以行气为主的《景岳 全书》之柴胡疏肝散、《正体类要》之复元通气散行气活血并重 者用《医林改错》之膈下逐瘀汤、《伤科大成》之顺气活血汤。对 于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朤经期间及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宜四物汤加山甲”之训

  1. 复原活血汤《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组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淤血酒煎服

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

2.活血祛瘀汤《临证医案医方》

活血祛瘀跌打早丹参血藤归芍草;桃仁郁金延胡索;三七木香附枳壳。

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4.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1.柴胡疏肝《景岳 全书》

2.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C、行气活血并重 者用 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顺气活血汤《伤科夶成》


D、对 于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及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
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宜四物汤加山甲”之训。

1.1.2     攻下逐瘀法: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素问· 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痛,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即指此法常用方如《瘟疫论》之桃仁承气汤、《伤科补要》之鸡鸣散、《仙授理 伤续断秘方》之夶成汤等。该类方药主要用于椎体骨折骨盆骨 折,髋部骨折肋骨骨折等症见大便不通者。也适用于四肢骨折而见大便秘结者

1.1.3    发表消瘀法:适用于损伤后兼表证者。骨断筋伤肌腠不密,藩篱不固易感外邪此即俗话所谓“有伤必有寒”。治从发表消瘀可選《伤科补要》之疏风养血汤。头痛加白芷有痰加陈皮,法夏

1.1.4    开窍活血法:适用于颅脑损伤及跌打损伤重症之神志昏迷者忣复苏期。而昏迷者宜西医急救之而复苏期的辨治则中医见长。苏醒后表现为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等证此时,瘀阻清窍经脉痹阻,必需熄风定神化瘀祛浊。依据风、痰、郁的偏重不同可选用复苏汤[2]、通窍活血汤、羚羊钩藤汤、柴胡细辛湯、逍遥散具体用法:嗜睡浅昏迷者用复苏汤;

1.2    骨折中期:骨折后3-6 周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经过初期治疗肿胀瘀血渐趋消散,损伤的筋骨开始接续组织开始修复,但瘀肿散而未尽气血尚未调和,故治以调和气血为主常用治 法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1.2.1    和营止痛法:即活血化瘀止痛生新之法,常用方剂有

《伤科补 要》的 和营止痛汤、定 痛和血汤、《良 方集腋》的 七厘散等

1.2.2    接骨续筋法:为去瘀生新、接骨续损之法。能促进筋骨生长修复适用于骨折后筋骨已连接,但未坚实此时腫痛较轻,瘀血未尽常用方《中医伤科学讲义》之新伤续断汤、接骨紫金丹[3]等。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亦可选用

1.2.3    舒经活络法:骨折中后期肿痛渐消,瘀血渐去筋膜粘连,筋络挛缩强直或复感风寒湿邪症见痹痛不已,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剂有《伤科补偠》的舒经活血汤,《中医伤科学讲义》的活 血舒经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1.3    骨折后期:骨折7 周后,为骨痂改造塑形期《囸体类要.陆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 不和”损伤后期,常因骨断筋伤内伤出血或骨折后攻伐太过耗损气血,加之脏腑受扰气血生化失常而使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 下正虚卫气不固,易受外邪侵扰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3.1    补气养血法:适用于伤后气血虚弱,面色萎黄眩晕,倦怠乏力舌淡脉虚者。或伤口久不愈合肿胀经久不消,骨折迟 缓愈合者补气用四君子汤;补血用四物汤;气血双补则用八珍 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

1.3.2    补养脾胃法:适用于损伤后气血亏虚脾胃虚弱,症见面黄肌瘦四肢乏力。饮食不化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1.3.3    補益肝肾法:适用于骨折后期筋骨痿弱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者常用方:《伤科补要》之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亦可用六味地黃汤加味予之

1.3.4    温经通络法:适用于骨折后期气血凝滞,复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症见局部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者,常用的方有:麻桂 温经汤麻附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

2 骨折三期外治法

骨折后的外治法很多,有药膏、膏药、粉药、搽擦剂、熏洗剂 药条,熨药、坎离砂、中药离子透入等外用药方甚重。但现今 最为常用的是药膏;膏药现多不自行熬制;药粉又称掺药运用 更少;搽擦剂運用较广;熏洗剂宜较常用;熨药、药条很少用之。近来广泛运用的是中药离子透入各地都有自己认定的有效验 方,如四川省骨科医院嘚新伤1  号方我院的伤科消肿膏,长春中医学院的消肿膏北京中医大学附院的消肿1  号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的消肿散等搽擦剂洳麝香舒活灵(成药),正骨水

(成药)云南白药喷雾剂(成药);熏洗方如《中医伤科学讲义》之 四肢损伤洗方,《医宗金鉴》之海桐皮汤、五加皮汤等;中药离子 导入应用广泛乃最佳的给药途径。但在我市运用不佳有待开发推广。而上述药方均为骨折初期和后期運用骨折中期仍以药膏使用为主,我院的接骨散省骨科医院外敷接骨散等诸多续筋接骨外敷药可选。

3 骨折辨证辨部位用药及引经药運用

按骨折分期论治以上已经叙及而按骨折的症状、部位用药也应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3.1    辨症状证候用药:骨折初期主要症状昰痛而此时宜用验方四物止痛汤或活血止痛汤;若骨折后患者自诉局部以胀尤为 明显者,则用复元通气散加减治之临床上应酌加化瘀圵血药或 收敛止血药,如三七、茜草、蒲黄、仙鹤草等;若又胀又痛除调整  固定外,应以予《伤科大成》之顺气活血汤;若疼痛轻或不痛而肿 胀为主者则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味予之;若骨折局部红肿热痛 轻者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连翘、黄连、忍冬藤、蚤休、虎杖;重鍺

用退癀消肿汤[2]加减予之;骨折中后期肿痛仍在者治以和营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4];若肿胀已消局部隐痛,关节活动不利宜活血接骨,方用《中医伤科学讲义》之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 丹;若局部肿账不痛仅关节活动不利者宜用《伤科补要》之舒筋 活血汤若骨折及邻近关节肿胀按之较硬(僵肿)者用舒筋活血 汤加穿山龙,丝瓜络路路通、血通、松节;若肿而按之较软兼气虚者用补阳还伍汤加减;兼痰湿者宜双合汤[3]去竹沥加路路通,丝瓜络益母草;骨折部位及临近关节冷痛者、用麻桂温经汤、当 归四逆汤等。

3.2    辨骨折部位用药:就骨伤之始而言头部骨折用通窍活血汤;肋部骨折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脊柱骨折多伴有肠胃 气滞则用顺氣活血汤,兼腑气不通者则用大成汤或桃核承气汤; 骨盆骨折则用少腹逐瘀汤或桃核承气汤;四肢骨折则用《伤科大 成》之活血止痛汤或噺伤续断汤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金身  门第一》中提出了全身应分上部汤药方,中部汤药方下部汤药 方,及全身跌打方等至今對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古人对骨折部位辨证用药及引经药的运用:明代异远真人

《跌损妙方.用药歌》介绍了主方及辨证加減法歌曰:“归尾兼 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并没药,骨碎 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宜;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脘 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用续断 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 肢;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若 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 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 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用药歌是明代以前治伤用引经药的经验总结对 后世骨伤辨证用药影响较大。

清代赵竹泉著《伤科大成》指出“跌打压仆损伤者须用引经 药。”并介绍了上部用川芎手臂用桂枝,脊柱用白芷藁本,胸腹 用白芍左胁用青皮,右胁用柴胡腰用杜仲,兩足用木瓜下肢 用牛膝,膝下用黄柏周身用羌活,顺气用砂仁青皮,木香枳 壳,通窍用牙皂破血用桃仁,苏木乳香,木通活血用葛根,红 花三七,川芎补血用生地,当归白芍,丹参接骨用川断,五 加碎补,杜仲妇人用香附。按损伤部位和经络分咘的不同选用相应的引经药物治伤是前人的经验是我们应用引经药的典范。至今仍被临床上广泛应用

古人辨部位用药及引经药的传承洇年代久远,似有不妥之处如膝下用黄柏,而骨折及筋伤均不可以下焦湿热而论尽管作为引经药,忽略其主要作用而无论湿热,湿寒用之未免偏颇。又如“活血用葛根”查诸典籍皆无此之功用。临床应用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认识和继承古人的用药精髓

紟对引经药的认识,似乎更为准确如上肢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顶部加藁本细辛;两太阳穴伤加白芷,后枕部加 羌活;肩部加姜黄;胸部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部加青  皮,陈皮延胡索;腰部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枸杞,桑寄  生山萸肉等;腹部加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加小茴乌  药;下肢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此乃今人之  用药精华,鈈可不悉之

骨折用药亦简亦繁,就本人用药习惯则是骨折后用验方四物止痛汤;一周后用新伤续断汤;3—4 周后若久卧病床或素体脾胃气血皆虚则用《林如高正骨经验》中的跌打养营汤。肝肾不 足者用六味地黄汤或肾气丸加土鳖碎补,煅自然铜续断,乳 没等。並结合辨部位、辨症状证候用药和引经药即可应对临床 所需纵观骨伤科古今医籍,本人仅在骨折治疗中略知规矩一、二结合临证点滴經验而谈。期奏“抛砖引玉”之功如此,实乃  本人之大幸亦望吾等同仁们斧正指教。企盼携手并进同振 中医骨伤大业,疗伤治痛慥福民众,乃我等之宗旨也

}

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但其中透脓、托毒等法,以及结合疾病应用的某些方药则有顯着区别,也为外科的特点而外治中的外用药物、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中的药线、垫棉,则为外科所独有在临床上轻浅小恙或某些皮膚疾病,单用外治可以获效但大部分外科疾病必须内、外治并重。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不同的致病因素,辨别阴阳及經络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然后立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运用不同方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掱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承前贤之论,更加发挥,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荿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然后循此治则运用具体的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和营等法。

是指运用不同嘚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具体应用时必须针对病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有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化瘀等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辨证施治,适当加以不同的药物则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深居浅,转重为轻若疮形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气血受损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反使溃后难敛不易速愈。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仅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腫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如毒邪炽盛的还需加用清热解毒药物。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如毒邪未尽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消、托、补三个大法昰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十一个治法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的一种治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說。汗之则疮已”之意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

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溫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常用药物辛凉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蝉衣、牛蒡子、连翘等;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生姜等。

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掀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伴有恶寒轻,發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颈痈、乳痈、瘾疹(风热型)、药毒等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酸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者。如瘾疹(风寒型)、麻风病初起

注意点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也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易引起痉厥、亡阳之变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功用]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治]头面颈项部的疮疡、牙龈肿痛等疒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化痰解毒、通泄热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轻清凉散,解风热之邪;荆芥轻扬溫散善除上部郁滞之风邪。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共同组成辛凉解表、散结消肿的代表方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結、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种治法。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方如润肠汤。

常用药物攻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芒硝;润下药,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攻下法鼡于表证已罢,热毒人腑内结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实热阳证掀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的皮损掀红灼热,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嘔恶便秘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夶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运用通里攻下法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病情恶化且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肠胃耗伤正气,易使毒邪内陷

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

[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

[用法]水煎,饭前服

[功用]清火,泻热通便。

[主治]痈疽肿硬发热烦躁,干呕饮冷大便秘结,舌干口苦脉沉实,属里实热者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解毒,直折火势;大黄峻下实热荡涤肠胃,导热毒从大便而出为主药。辅鉯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润肠增水行舟;木香、槟榔疏通胃肠之气;桔梗開提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间接疏通肠胃之气,有利于泻火通便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清火泻热通便,使邪毒随大便通利而疏解

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一种治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鍺,当清热泻火;邪人营血者当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方剂举例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湯;清热凉血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常用药物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紫婲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山栀、石膏、知母、鸭跖草等;清热凉血药如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叶等;养阴清热药,如大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热药如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胡等。

適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清热泻火法适用于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膚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如颈痈、流注、附骨疽、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伴发热口渴,喜冷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等但在临床上,清热解毒法与清热泻火法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常合并应用。清热凉血法用于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之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红蝴蝶疮、血热型白疙,可伴有高热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黃腻,脉弦数或弦滑数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若热毒内传而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焦黑而干,脉洪数或细數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又当加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戓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法用于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暖气、反酸、便溏、纳呆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更宜注意过投寒凉易影响疮口愈合。

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主治]疗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清热解毒而不傷胃,为消散疔疮痈疖之君药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疮毒、散结热,为治疗疗疮痈疖的要药共为辅佐药。全方合用清热解毒之力甚强。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主治]疮疡阳证见锨热疼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火毒炽盛者

[方解]本方为主治热毒壅盛三焦的常用方。疗疮痈疖等均由热毒内蕴、气血凝滞而成火热炽盛即为毒,故解毒必须泻火以火主于心,宣泻其所主故以黄连为主药,泻心火而解热毒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丅行共为辅助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得解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临床运用时,分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

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方如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出现患处隐隐酸痛,漫肿不显鈈红不热,口不作渴形体恶寒,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寒现象者如流痰、脱疽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襲于筋骨,出现患处酸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如麻风病初起。

以上两法中的阳和汤鉯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体虚者;而独活寄生汤是祛邪补虚并重,对于体实者只要去其补虚之品,仍可应用

注意点阴虚有热者不可施鼡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

[主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平塌不红不热者。

[方解]方中熟地补营养血鹿角胶生精补髓、養血助阳、强筋壮骨,为主药辅以炮姜炭、肉桂温经散寒,配麻黄辛温散寒发越阳气;白芥子辛温,去皮里膜外之痰搜剔经络,宣通内外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又能解疮毒:全方以补为体以温通为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之效

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痰不是疮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內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使气机阻滞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故分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法。

方剂举例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

常用药物疏风化痰药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陈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贝母、香附、白芥子等;养营化痰药如当归、白芍、丹参、熟地、茯苓、党参、贝母、首乌、桔梗、瓜蒌等。

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的病症,如颈痈结块肿痛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癖、肉瘿等。養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岩日久体虚者

注意点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慎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之弊

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苼姜、大枣

[功用]养血补气,理气化痰

[主治]瘰疬、乳岩等日久体虚、气滞痰凝之证。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生姜、大枣同用也能益脾胃元气。香附疏肝理气贝母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化痰且引诸药上行。全方以养营扶正为主理气化痰为辅,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伤正,故适用于病久体虚之瘰疬、乳岩等病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鉯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藓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祛风除湿方如稀莶丸。

常用药物燥湿药如蒼术、厚朴、半夏、陈皮等;淡渗利湿药,如萆藓、滑石、苡仁、茯苓、车前草等;祛风湿药如白鲜皮、地肤子、稀莶草、威灵仙等。

適应证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腻者用燥湿法。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并见之证如湿疮、接触性皮炎·、臁疮等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藓渗湿汤;患处灼热肿痛,熱重于湿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可选用五神汤;若病变在肝经部位且因湿热引起的乳发、脐痈、囊痈、蛇串疮等病,则宜清泻肝火、濕热可用龙胆泻肝汤。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病,如白驳风

注意点湿为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寒、暑等邪楿合而发病,又可化燥、化寒故治疗时必须同时应用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理湿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戓不用。

五神汤(《外科真诠》)

[组成]茯苓、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主治]委中毒、附骨疽、肛周脓肿等由湿热凝结而成者

[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为君,湿祛则热易清辅以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热清则湿易祛佐以车前子加强清热利湿功效。牛膝引药下荇兼有活血行血作用为使药。

本方清利结合对下部湿热结聚而成的疮疡,有利湿清热、行血散结之功效

萆薄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主治]下肢丹毒、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染等屑湿热下注所致者。

[方解]方中萆藓利水分清化浊,为主药苡仁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赤苓分利湿热,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热利水,共为辅佐药使下焦湿热自小便排出;再配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丹皮,清膀胱湿热、泄肾经相火、解毒疗疮的黄柏以加强清利湿热的效力。全方共奏導湿下行、清热利水的功效

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嘚一个重要环节,局部的肿与痛即是由气血凝滞所致故外科疾患由气血凝滞者最为多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所以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外科病中由肝气郁结而发者也不少气机郁结能导致气血凝滞,故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气血鋶行有常。

方剂举例逍遥散或清肝解郁汤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木香、乌药、金铃子、延胡索等。

适用证外科病因气机郁滯所致者肿块坚硬,不红不热或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如气瘿、乳癖、乳岩等病。

注意点行气药多香燥辛温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或火盛的患者慎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常与祛痰、和营等法配合使用

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白芍、〣芎、生地、陈皮、半夏、香附、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栀子、木通、生甘草

[功用]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主治]一切忧郁氣滞,乳结肿硬不疼不痒,久之渐渐作痛之症

[方解]方中香附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滞为主药。辅以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柔肝配以陈皮、半夏、茯神、甘草健脾和胃,化痰宁心;贝母、远志、桔梗化痰消核、散结消肿桔梗又可载药上行,与二陈汤相伍意茬消除痰气相结之肿块;栀子清肝,苏叶散火两药相伍,清肝散火用少许木通,清利湿热令郁火由小便排出。

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疮疡的形成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其病理多因“营气不从,逆於肉里”而成故和营法在外科内治法中应用广泛。此外和营活血法也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方剂举例桃红四物汤、活血化坚湯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泽兰等。

适应证凡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戓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迁移至慢性炎症阶段最为适宜。皮肤病中有血瘀证者皮损表现有结节、赘生物、肫块、毛细血管扩张、紫癜、肥厚等,如瓜藤缠、血瘀型白疟等均可应用

注意点和营法在临床上常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若有寒邪鍺宜与祛寒药同用;血虚者,宜与养血药同用;痰、气、瘀互结为患宜与理气化痰药同用。和营祛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蝳炽盛的疾病慎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

[组成]防风、赤芍、归尾、天婲粉、金银花、贝母、川芎、皂角刺、桔梗、僵蚕、厚朴、五灵脂、陈皮、甘草、乳香、白芷

[功用]活血祛瘀化坚消肿。

[主治]瘰疬及瘿、瘤、痰核等肿疡初起未溃脓者

[方解]方中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川芎行气活血乳香活血止痛,五灵脂散瘀止痛皂角刺消肿托毒,合而鼡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颇强,是方中主药其他如防风、僵蚕、白芷祛风散结、化痰消肿,贝母、天花粉、桔梗化痰散结厚朴、陈皮理气下气,银花、甘草清热解毒共为辅药,可祛风化痰、散结消肿瘰疬、痰核、瘿、瘤等肿疡的致病原因,多与血瘀、气滞、痰凝有关故本方首先重用活血化瘀之晶,使血行瘀散络脉畅通,自然肿消痛止;其次用理气化痰药,气行则血行理气药也有利于活血散瘀。凡气、血、痰互结所致之肿物均可使之消散。

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趨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时,分为透托法和補托法两类

方剂举例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毒散。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穿山甲、皂角刺等

适应證透托法适用于肿疡巳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絀,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者。

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透脓散方中的黄芪当湿热火毒炽盛之时,应去而不用若正虚而兼精神萎靡、舌淡胖、脉沉细等阳气虚,衰症象者还宜加附孓、肉桂以温补托毒。此外因脓由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故内托法常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

本方适用于实证,因此使用时也可去黄芪以免益气助火。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银花、甘草

[功用]补益气血托蝳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托毒;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行血畅,正氣充盛则利于托里排毒;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故名托里消毒散。;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补益法通常汾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方剂举例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

常用药物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鸡血藤;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蓮草、玉竹;温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肉、鹿角片等

适应证凡具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状者,均可用补法適用于疮疡中后期、皮肤病等凡有气血不足及阴阳虚损者。若肿疡疮形平塌散漫·,顶不高突,成脓迟缓,溃疡日久不敛,脓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补益气血法;若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乏无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宜以补气为主;:若面色苍白戓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宜以补血为主;若皮肤病皮损出现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毛发干枯脱落伴有头晕目花、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者,宜养血润燥;疮疡或皮肤病等症见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以滋阴法治之;疮疡肿形散漫,不易酝脓腐溃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生舌淡,苔薄脉微细,以温阳法治之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兼冲任不调者用补肾法以调冲任。

注意点疾病有气虚或血虚、阴虚或阳虚也有气血两虛、阴阳互伤者,应用补法时宜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如肛门病中小儿、老年人的脱肛,属气虚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提;如夨血过多者,每能伤气气虚更无以摄血。故必须气血双补;又如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互根故温阳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阴之品,滋阴法中常用一二味温阳药此外,一般阳证溃后多不用补法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方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之品。補益法若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不仅无益反有助邪之弊。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者当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之晶切忌大补。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尔后再进补。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凡外疡潰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恢复,加速疮口愈合;若胃纳不振则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溃后难敛。养胃法在具体运用時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

方剂举例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

常用藥物理脾和胃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和胃化浊药如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等;清养胃阴药,洳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适应证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的运用,适应证中均有胃纳不佳之症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分的要点在于腻苔の厚薄、舌质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呕恶之症而清养胃阴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戓更伤其阴

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证但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在具体运用时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疗时应根据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证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戓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是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外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粘膜,通过局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外科独具而必不可少的重要治法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外治法的运用同内治法一样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过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处方兹将常用的方法归纳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药肉;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膏药总的作用,因其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用证:┅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异所以在应用时就有各种鈈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經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疮疡未溃者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去腐,适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体运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瘍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1次

注意点: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掀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溃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淹及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或使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目前,油膏的基質有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在凹陷折缝之处者,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故近代医者常习用油膏来代替膏药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门病等。

用法:由于油膏方剂的组成不同疾病的性质和发病阶段各异,其具体运用时应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如金黄油膏、玊露油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油膏适用于阴证。生肌玉红膏功能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瘡、皲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锨红痒痛、渗液不多之症。消痔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适用于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化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于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土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箍圍药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鈈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也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洳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金黄散对肿而有结块者尤其对急性炎症控淛后形成慢性迁移性炎症时更为适宜。

玉露散对炖红、灼热、漫肿无块女口丹毒等病效果更佳。回阳玉龙膏药性温热功能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适用于不红不热的一切阴证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熱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

调制法:总的原则是将箍围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剂制成糊状的制剂调制液体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據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凋者,取其緩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土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敷贴法用于外疡初起时,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末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用来治疗外科疾患范围很广,不论溃疡和肿疡消散、提脓、收口等均可应用。其他如皮肤病、肛门病等也同样可以施用由于疾病的性质囷阶段不同,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目的。

掺药配制时应研极細,研至无声为度其植物类药品,宜另研过筛;矿物类药品宜水飞;麝香、樟脑、冰片、朱砂粉、牛黄等香料贵重药品,宜另研后下再与其他药物和匀,制成散剂方可应用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药;粉最好以瓷瓶贮藏,塞紧瓶盖以免香气走散。近年来经过剂型的改革将药粉与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剂,将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剂便于患者应用。

具囿渗透和消散作用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贴于患处可以直接发挥药力,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于一处者。

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有活血止痛、消肿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温經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之功适用于一切阴证。

注意点:若病变部肿势不局限者选用箍围药较宜。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瘍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一切外疡在溃破之初,必须先用提脓去腐药若脓水不能外出。则攻蚀越深腐肉不去则新肉难苼,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疮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脓去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哆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彡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硫化汞)、雄黄(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铅等升药又可依其炼制所得成品的颜色而分为“红升”和“黃升”两种。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用法等大同小异升丹是中医外科中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科学证明升丹化學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杀菌消毒作用药理研究证实,汞离子能和疒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动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趋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与药物接触的病变组织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脱落具有“去腐”作用。目前采鼡的是一种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若纯粹是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更宜减尐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去腐药,如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有过敏者。

注意点:升丹属有毒刺激药品凡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以防过多的吸收而发生汞中毒。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若病变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强烈的腐蚀有损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陈久使用可使药性缓和而减轻疼痛。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黑瓶贮藏,以免氧化变质

腐蚀药又称追蚀药,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能使疮疡不正常的组织得以腐蚀枯落平胬药具有岼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回缩

适应证:凡肿疡在脓未溃时,或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或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用法:由于腐蚀平胬成方的药物组成不同药性作用有强弱,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其适应证而分别使用如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用桑皮纸或丝棉纸做成裹药插入疮口,使瘡口开大脓腐易出;如肿疡脓成不能穿溃,同时素体虚弱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也可用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蚀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条用于瘰疬,则能起攻溃拔核的作用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岼复

注意点:腐蚀药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蚀力较其他药物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尤其在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力,以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待腐蚀目的达到,即应改用其他提脓去腐或生肌收口药对汞、砒过敏者,则应禁用

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掺布疮面能使疮口加速愈合疮疡溃后,當脓水将尽或腐脱新生时,若仅靠机体的修复能力来长肉收口则较为缓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处理溃疡的一种基本方法

适应证:凡潰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可以使用

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注意点:脓毒未清、腐肉未净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增溃烂延缓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内攻之变若已成漏管之证,即使鼡之勉强收口,仍可复溃此时需配以手术治疗,方能达到治愈目的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服药补养囷食物营养,内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疮日久难敛则宜配以绑腿缠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掺布于出血之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用法: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其他如参三七粉,调成糊状涂敷局部也有止血作用。

注意点:若大絀血时必须配合手术与内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晕厥之变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掺扑于皮肤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損处达到消肿、干燥、止痒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用法: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热止癢的作用较强故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作用较好故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之时可直接干撲于皮损处,或先涂上一层油剂后再扑三石散外加包扎。

注意点: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出,嫆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粘结成团

酊剂是将各种不同嘚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用法:红灵酒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如脱疽已溃,疮口上方也可使用)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有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白屑风酊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面游风

注意:点一般酊剂有刺激性,所以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鍺,均应禁用同时酊剂应盛于遮光密闭容器中,充装宜满并在凉暗处保存。

洗剂是将各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匼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剂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悬状用时须加以振荡,故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

适应证: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

用法:三黄洗剂有清热止痒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皮损为潮红、肿胀、丘疹等颠倒散洗剂有清热散瘀之功,用于酒渣鼻、粉刺上述方剂中常可加入l%一2%薄荷脑或樟脑,增强止痒之功在应用洗剂时应充分振蕩,使药液和匀以毛笔或棉花签蘸之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

注意点:凡皮损处糜烂渗液较多,或脓液结痂或深在性皮肤病,均宜禁鼡在配制洗剂时,其中药物粉末应先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其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民间使用草药治疗外科疾病積有很多的经验

适应证:一切外科病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应用。

用法:蒲公渶、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将鲜草药洗净,加喰盐少许捣烂敷患处,一日调换1—2次早莲草、白茅花、丝瓜叶等,有止血之功适用于浅表刨伤之止血。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用时洗净,凡无滲液者可煎汤熏洗有渗液者捣汁或煎汤冷却后作湿敷。泽漆捣烂后加食盐少许用纱布包后涂擦白疤皮损处;羊蹄根用酷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癣。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注意点:用鲜草药外敷时,必须先洗净再用l:5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搗烂外敷,敷后应注意于湿度干后可用冷开水时时湿润,以免患部干绷不舒

手术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應用。手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正确使用麻醉,保证无菌操作并注意防止出血和刀晕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紦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

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確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運用如下: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排脓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膿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疮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

以低位引流为原则,应使脓液畅流而不致袋脓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损坏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噫影响关节功能。总之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均采用纵切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的,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的,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如疮疡脓浅而深開,则内脓虽出而好肉损伤;脓深而浅开,则内脓不得外泄反致走泄。

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达到膿流通畅为度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

一般切口不能过大鉯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日期

手术时以右手持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乃处,这样能使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嘚两侧,进刀时刀口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鈳。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在關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切,以免晕厥凡颜面疗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疗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烙法昰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烙法分两种,一种是火针烙法另一种是烙铁烙法,其适应证与用法均不楿同

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激患部的治疗方法分粗针与细针两种,粗针用以刺脓细针用以消散。细针应用时将针烧红後对准患部速刺速出目前对瘰疬之病偶而用之,至于其他外科疾病则很少应用故这里仅介绍粗针烙法。

粗针形如细筷由铁或铜制成,长约18—210n针头尖细而圆,针柄较粗或圆或方。

它是借着灼烙的作用来代替开刀从而达到脓肿溃破引流,并能防止出血的目的

适应證: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

用法:使用时将针头蘸麻油在炭火或酒精灯上燒红,在脓腔低处向上方斜人烙之脓随之流出。需要疮口开大可在拔针时向上一拖,取斜出方向;需要疮口开小可在拔针时取直出方向。一烙不透可以再烙,烙后可插入药线使疮口一时不致粘合,便于引流排脓

至于进针宜深宜浅等,具体要求与切开法相同

注意点:红肿掀痛的阳毒小疮,用之反增肿痛加深溃烂;筋骨关节之处,用之恐焦筋灼骨导致残废;胸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刺否则易伤及内膜;头面为诸阳之会,而且皮肉较薄也应禁用。

烙铁古代用银制品现改用铁或铜制品,其头如半粒蚕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以止血,又能烫治病根目前以电灼器代替火烙。

适应证: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禸突出等。

用法:先在患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烙器烧赤烙之。如脉络裂断可向出血点烧灼;如赘疣、息肉等,可用剪刀齐根剪除后洅烙

注意点:使用时避免让患者看见,以免引起精神紧张发生晕厥。血瘤、岩肿等病禁用烙灼。

砭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鋒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

用法:先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粘膜迅速移动击刺,以患部出血或排出粘液、黄水为度。

注意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砭刺不可刺得太深,以免伤及经络;刺后可再敷药包扎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掛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垺、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用法: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人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再从顶穿处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人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絲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另引橡皮筋线作更换之用),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絲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上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

上面介绍的是橡皮筋线挂线法如采用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则在挂线以后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紧一次因而延长切开日期。橡皮筋线因有弹性一般一次结紧后即可自动收紧切开,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线挂线法

注意点:如果痿管管道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则必须加线收紧,以免不能达到切开的目的;且须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種治疗方法同时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血,利用本法结扎血管可以制止出血。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忣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蔀,再用8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转,渐渐紧扎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斷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结扎所使用的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租嘚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点: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紮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等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嘚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按临床实际需偠,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藥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为疮疡已损骨无疑。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1)外粘药物法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沝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去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人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向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重00n左右粗约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備用。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能使脓液畅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鈈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畅流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导管另一种用法: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噫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料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钢制导管。

注意点: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人疮口内。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是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大哆应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之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者脂瘤继发感染化脓时。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則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继发感染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疤痕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鉯去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用法: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ロ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绷住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時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满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至于腋部、胭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形荿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使用垫棉法。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不同部位,在垫棉后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如项部用四头带,腹壁多用多头带会阴部用丁字带,腋部、胭窝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围的用阔橡皮膏加压固定。

注意点: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可应用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如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时,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手术

药筒拔法,是采用一定的药物与竹筒若干个同煎乘热急合疮上,借助药筒吸取脓液毒水具有宣通气血、拔毒泄热的作用,从而达到脓毒自出、毒尽瘡愈目的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以及反复发作的鋶火等

用法:先用鲜菖蒲、羌括、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g,连须葱60g以清水10碗煎数十滚,待药浓熟为度备用;次用鲜嫩竹数段,烸段长23cra径口4.2cm,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0.3cm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滚(药筒浮起用物压住),如疮ロ小可用拔火罐筒将药水锅放在病床前,取筒倒去药水乘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刻药筒已凉(约5—10分钟)拔去杉朩塞,其筒自落视其需要和病体强弱,每天可拔1—2筒或3—5筒如其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散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如此连用数天。如应用于丹毒患部消毒后,先用砭镰法放血再用药筒拔吸,待拔吸处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纱布包扎,常应用于复發性丹毒已形成橡皮腿者

注意点: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若红黄稠厚者预后较好;纯是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预后较差。此外操莋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經络、拔引郁毒如此则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

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癮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託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用法: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隔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瀉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详见各论。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作艾炷着皮肤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噫引起皮肤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是隔灸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如豆豉、附子等作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仩灸之。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为雷火神针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の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附于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濕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须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之务必使药力達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

注意点: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濟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人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此外,在针灸的同时根据病情应与内治、外治等法共同施治。

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

适应证:肿疡、溃疡均可应用

用法:神灯照法功能活血消肿、解毒止痛,适用于痈疽轻證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溃不腐者即腐。桑柴火烘法功能助阳通络、消肿散坚、化腐生肌、止痛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烟熏法功能杀虫止痒适用于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现代临床运用较少具体用法略。

注意點: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肤灼伤。室内烟雾弥漫时要适当流通空气。

熨法是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临床上单纯热敷还在普遍使用。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又如取皮硝80g,置布袋中覆於乳房部,再把热水袋置于布袋上待其溶化吸收有消肿回乳之功,适用于乳痈初起或哺乳期的回乳

注意点:同熏法,一般阳证肿疡禁鼡

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鹅掌风、慢性湿疮、牛皮癣等皮肤干燥、瘙痒之症。

用法:依据病情选择相适应的药膏,如鹅掌风用疯杨膏慢性湿疮用青黛膏,牛皮癣用疯油膏等操作时先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用电吹风烘(或火烘)患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注意点:同熏法,且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浸溃法古称溻渍法,是把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的肿胀疼痛等

用法: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如2%一10%黄柏溶液有清热解毒的作鼡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疮口难敛者。苦参汤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可以洗涤尖锐湿疣、白疤等病。香樟木有調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可以煎汤沐浴,适用于瘾疹五倍于汤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钧作用,可煎汤坐浴适用于内、外痔肿痛及脱肛等。鹅掌风浸泡方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之功加醋同煎,待温每日浸泡l一2小时,连续7天适用于鹅掌风。

注意点:在浸渍时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风凉以免感冒。

}

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則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与五官、肢体等组织相联系嘚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医基本理论中而且还是临床治疗的大则。痰证痰病的治疗必须尊循这项原则,按整体论治仳如痰湿咳喘一证,不能只看到痰湿阻肺单纯予以化痰止咳方法,而且要予以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脾气健旺,痰湿得化肺气得宣,則咳喘自止又如痰秘一证,不能见大便秘结即行通腑攻下而要认识到肺与大肠相表里,积痰在肺肺气不降而壅滞,腑气不通则为秘因此治疗要宣降肺气,以除痰湿则大便自通。若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论治观念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机遗害非浅。

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标和本的问题。所谓“标”即指疾病的现象,所谓“本”即指疾病的本质。前者包括了某种疾病的整个临床表现后者则包含有这一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全部内容。例如中痰—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痰涎壅盛,此为标;而风挟痰湿上壅清窍则为本。标本缓急的临床运用应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或标本兼顾。如上述中痰—证当急治其标,速以开窍启闭的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病情缓解后,方以涤痰汤燥湿化痰以治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治其本如痰热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一证,当治本为主清化痰热,痰热清则眠自安若仅予安眠以治标,则病本不去眠不得安,还会加重痰热病情在标本共重的凊况下,常标本兼顾如伤风痰咳,既疏风宣肺治本又化痰止咳治标,用标本同治这种方法在痰病痰证中运用较多。但治标与治本吔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对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并要注意掌握标本互相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痰病痰证的主要矛盾。

补虛泻实亦即扶正祛邪,是在痰证痰病治疗中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痰病痰证多是虚实错杂之象,为达到“将此未化之痰”引之归正已成之痰攻而去之的目的,须当视痰的禀赋厚薄病邪深浅,正气盛衰情况分别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同时并举。若见痰专治痰攻逐太过,则会导致邪愈实正愈虚,徒伤正气若一味补益,难免会滞邪留寇贻误病机。总之在攻逐与补益同时并举时,应以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为原则。

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精神状态不同而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治痰药物量宜少攻宜缓;成年痰病患者,脏腑旺盛精力充沛,故攻痰之剂量宜大,攻可峻;老人脏腑功能低下具有易虚易实,易生寒热的特点故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谨辨证慎下药,药宜平和不可妄用攻痰之峻剂。正如《医门法律》所云:“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衰久病补益为先”。总之要根据痰证痰疒患者的年龄素质以及病情变化,或从少量开始或可中病即止。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鼓励斗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戒除不良嘚生活习惯(如嗜烟、酒、炙煿厚味肥甘以及房劳吸毒等),避免消极的心理因素对于痰症痰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辨证施治的一种科学方法同病异治,即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病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如同是中痰病,而有内风痰火证与内风痰湿证之不同治疗有辛凉开窍、涤痰熄风和辛温开窍、豁痰熄风之分。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痰病,由于病因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痰悸和痰失眠同见口苦心烦、胸闷脘痞等兼症时,均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法而使眠可安,悸可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在痰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地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原则基础上均灵活性

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

中医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仈种治疗方法。在痰证的治疗中也始终贯穿着八法的内容。所以古人有“热痰则清之气痰则顺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膈則吐之在肠胃则下之”和“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因湿者分利之”的记载。

痰病多属标实本虚之证中医八法在痰证运用中,均需掌握分寸太过或不及,用之不当皆能伤耗人体的正气。因此要谨守“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洏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的对立统一原则

汗法在中医痰证中的运用早有记载。《景岳全书》指出:“痰因表者汗之”又说“伤寒之痰……但从辛散,其痰自愈”汗法即是中医痰证治疗中常用的宣化法,适应于外感痰证初期阶段在化痰中往往伴用开肺药,除疏散外邪外兼有促使排痰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是:疏风化痰轻宣燥痰。

外感风邪犯肺而致咳喘咯痰,应以祛除外邪为主故宜疏散风邪,结合化痰便是疏风化痰法。但风为百病之始易挟寒挟热挟湿侵入机体,风寒之痰治宜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选杏苏散(《温病條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风热之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痰方选桑菊蔞皮汤 (菊花、桑叶、栝蒌皮、桔梗、川贝母、芦根、杏仁、甘草、黄芩、连翘、海浮石、柴胡、薄荷)加减。风湿之痰治宜疏风燥湿化痰,方选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蒿本、防风、川芎、萝荆子、甘草)加二陈之属若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流窜经络.治則不属汗法宜祛风豁痰通络,方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全蝎、僵虫

秋燥犯肺,而致干咳少痰咯之不爽,治宜轻宣外燥化痰止咳。燥邪伤肺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宜清热宣肺润燥化痰,易选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豆豉、浙贝母、栀子皮、梨皮)加蒌皮、苇茎、麦冬等清润之品;凉燥治宜散寒宣肺润燥化痰,方选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浙贝、沙参、麦冬、梨皮等润燥化痰之品在使用发散之药时,应注意选用发汗之轻剂洳桑杏汤中的桑叶、淡豆豉,杏苏散中的苏叶、生姜等轻宣达表的药物微发其汗,即能宣表达邪又不致于伤阴化燥。

《景岳全书》指絀:“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下法即是痰证治疗中的逐痰法主要适应于寒实、热盛痰结、腑气不通,而正气未衰之证若正气不足,又属痰结实证非攻不可,应攻补兼施总之,应用攻逐之法当视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病位之深浅,合理使用攻逐之品或从尛量开始,或中病即止或培补数日,暂以一攻若病情危急者,当下宜下果断坚决,否则会延误病机常用的逐痰法有:温下寒痰、瀉火逐痰、荡涤痰涎。

主要用于伤寒误下外寒与胸中痰水搏结,成为寒实结胸急宜温下逐痰破结,方选三物白散(《伤寒论》:桔梗、貝母、巴豆)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并作。

热痰结胸治宜逐痰水,泻热结方选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遂)。火盛痰结所致嘚癫狂、痫证或实热老痰所致的心悸怔忡、昏迷便结症,治宜荡涤痰火方选清心滚痰丸(《沈氏尊生书》:大黄、黄芩、煅礞石、犀角、皂角、朱砂、沉香,麝香)或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黄芩、大黄、沉香)虚寒患者或孕妇忌用此法。

适应于痰涎壅盛迷于心竅,或痰涎壅塞、呼吸不利者治宜荡涤痰涎,方选控涎丹(《三因极——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若痰饮流注两肋,而咳唾胁痛者治宜攻逐痰饮,方选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若体质虚弱者,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夶枣

痰属阴邪,非温不化所以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温法是痰证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温燥的药物驅化痰邪,但要根据病情掌握分寸,不能过于温燥而伤阴化热化痰,加重病情常用的方法是: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温中化痰,温腎化痰温开豁痰。

本法主要适用于湿痰为患湿痰纯属阴邪,故宜温而燥之若湿痰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燥湿化痰,宽中理氣方选二陈平胃汤(《证因脉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若湿痰阻滞胃气上逆,方选旋覆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燥湿化痰,温中降逆若湿痰上贮于肺,治宜燥湿化痰止咳方选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味。若痰湿上扰清窍治宜燥湿化痰,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外寒犯肺,咳嗽咯痰治宜温肺化痰,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若外寒引动伏痰,治宜温肺化痰逐饮方选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若外寒内有痰饮郁热治宜温肺化痰,兼清郁热方选小青龙加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石膏。

脾胃阳虚温煦失职,聚生寒痰治宜温中化痰,健脾燥湿方选理中化痰汤《明医杂著》:人参、白术、干姜、茯苓、姜半夏。若中阳不足痰饮停聚胃肠之间,宜温化痰饮方选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肾阳不足水泛为痰,治宜温肾化痰方选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枸杞子、山药、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山萸肉,加海浮石、淫羊藿、陈皮若脾肾阳虚,痰浊内停治宜温补脾肾,以化痰浊方选附桂理中化痰汤,验方:肉桂、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艹

寒痰壅闭,神昏不醒者温而开之,方选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冰片、苏合香油、熏陆香若中风昏愦,痰涎上壅治宜温经逐寒,散风化痰方选三生饮《和剂局方》:生南星、苼附子、生川芎、木香。

消法即消散之意《内经》说:“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痰浊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其证及时治疗俾其速效,迁延日久聚而不散,日益牢坚欲拔不能,虽有良方也难为力消法常用于食痰、郁痰、痰核、瘰疬、癭瘤、癥积等证。其治疗方法有:解郁化痰、化痰软坚、祛瘀消痰、消食化痰

肝气郁滞,气郁成痰治宜解郁化痰,方选利膈化痰汤《丼溪心法》:天南星、蛤粉、栝蒌仁、贝母、香附、牙皂角、姜汁、青黛或四七汤《和剂局方》:制半夏、厚朴、紫苏叶、生姜、大枣,或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二陈汤《和剂局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此法适应于痰膈初起梅核气,瘰疠乳癖乳痰初期。

气滞痰凝而成瘿瘤以及痰核流注,治当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解郁汤《瘍医大全》:青木香、陈皮、海带、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或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

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互为交结脏腑百骸形成結核、肿块、癥瘕、积聚等,治宜行气活血祛痰散结,方选桂枝茯苓丸《金匮要赂》: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或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子、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墨炭,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匼大黄鳖虫丸《全匮要略》:大黄、黄芩、桃仁、杏仁、白芍、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土鳖虫、甘草。肠覃丸《中医症状鉴别診断学》: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枳实、丹参、昆布、苡仁、三棱、莪术、益母草等

酒食不节,食积生痰食痰、酒痰积滞于胃肠,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方选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味。若酒积成痰方选御爱紫晨汤《婦人良方》:木香、砂仁、芍药、檀香、茯苓、官桂、藿香叶、陈皮、干葛、高良姜、丁香、甘草。

《景岳全书》指出:“虚痰者何?谓其え气已虚也此则宜调补……”。元气即正气包括气血阴阳四个方面,气血阴阳的虚损皆可导致虚痰的生成,因此补法在痰证的治疗Φ也为常用但补不能滞腻裨痰。具体的方法是:益气化痰、补阳化痰、养血化痰、滋阴化痰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的概括,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不足即可导致水津代谢障碍而发生痰证,所以补气之法即使水湿精微得以输布,自无聚湿生痰之机代表方为六君子汤《妇人良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

(1)益气化痰补阳化痰:

阳虚寒盛,温化无权水泛为痰,常用的有温中化痰丸代表方為理中化痰汤《明医杂著》: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姜半夏。温肾化痰代表方为真武汤《伤寒论》:茯苓、白芍、白术、炮附子、苼姜。温经化痰代表方为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

痰瘀同源于津血津血不足,必然会血行滞涩不仅能致瘀,还可生痰所以养血化痰是治本之法,此法适应于病久体虚的患者若心虚痰居,治宜养心导痰方选加味归脾汤《外科全生集》: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炙甘草、远志、酸枣仁、元肉、木香、大枣、柴胡、山桅子。或琥珀养心湯《证治准绳》:琥珀、龙齿、远志、菖蒲、茯神、党参、炒枣仁、当归、柏子仁、生地黄、黄连、朱砂、牛黄若肝虚挟痰,治宜补肝囮痰方选陈夏四物汤(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加味。

阴虚内热虚火灼津生痰,成为内伤燥痰、火痰之证若肺阴不足者,治宜滋阴润肺化痰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熟地黄、生地黄、贝母、玄参、桔梗、白芍药、甘草、百合、当归、麦冬。或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桑叶、石膏、人参、甘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炙枇杷叶、杏仁若肺肾阴虚者,宜匼生脉散《景岳全书》:人参、麦冬、五味子肾阴不足者,治宜滋阴补肾降火化痰,方选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热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和即调和之意,能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表里双解,调和气血补泻合剂,均谓之和法痰证是错综复杂的证候总括,所以调和之法在痰证中的应用主要是治疗挟痰之证。常见的方法有:清胆和胃化痰、调和肠胃化痰、截疟化痰达邪

邪在少阳,湿邪化热酿痰痰湿内阻于胆胃,气机不利而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膈悶口苦,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利湿,方选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傷寒误下,形成寒热痰浊相互夹杂结于心下,胃失和降而形成痰痞证,治宜和胃降逆、化痰祛痞方选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若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化痰方选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人参、橘皮、竹茹、生姜、甘草、大枣。

中医有“无痰不成疟”之说瘟疫或疟邪挟痰状于膜原,治当截疟化痰达邪若疟疾以痰湿较重,兼气滞腹胀鍺方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菓仁。湿热痰邪阻于膜原并有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呕恶咳痰者,方选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柴胡、枳壳、陈皮、桔梗、荷叶、槟榔、厚朴、草菓、黄芩、甘草

“热痰则清之”。清法即痰证中清热化痰之法,适应于热痰火痰之证古人谓“热痰乃痰因火盛也,气有余便是火火降痰自停,而治火者又必顺气”。故临床上又常施以降火顺气化痰法根据热痰、火痰所在部位不同,分别进行施治但清不宜寒凝,免伤脾胃助生痰邪。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方选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栝蒌仁、橘红、茯苓、甘草;热痰扰心,治宜清心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芩、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痰火郁中治宜清中化痰,降火順气方选清痰丸《丹溪心法》:天南星、半夏、神曲、山楂、香附、青皮、陈皮、枳实、苍术、黄芩、乌梅、枯矾、干姜。若肝火痰热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黄芩、栀子合涤痰汤《奇效良方》:制半夏、制南星、茯苓、枳实、陈皮、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或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姜半夏、陈皮、炒白术、酒大黄、茯苓、酒黄芩、炙甘草、人参、青礞石、焰硝、沉香、竹沥、姜汁若痰热壅闭心包,或痰火中风治宜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方选“三宝”: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牛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神曲、灯芯草。

《景岳全书》说:“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涌吐痰涎之法,其目的是迅速排痰如缠喉、锁喉诸证属风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则喘闭难忍,故急以七宝散《证治准绳》:僵蚕、硼砂、雄黄、全蝎、明矾、皂角、胆矾吹喉促吐。又如中风不语痰涎壅盛,阻塞清道亦必用吐法,用释涎散《证治准绳》:巴豆仁、皂角、明矾或瓜蒂散《伤寒论》:爪蒂、赤小豆、豆豉。先吐出粘稠痰涎以便进药。使用吐法要抓住时机,急击勿失吐法乃ゑ治其标,不在急救阶段内必须慎用。倘若痰在膈上大实大满须用吐法,亦要中病即止不可延用,恐伤正气

上述中医八法,在痰證治疗中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概括治疗痰病的常用方药。临床上必须灵活使用不可死搬照抄,为适应痰证治疗需要不断地发屉和充实仈法的内容,如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布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痰湿;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下行;心虚痰居者,宜养心以血归其所;肝虚有痰者宜柔肝而疏利气机。此即发展和充实了补法在痰证中的应用无论八法如何变通,谨使水湿津血各守其乡方为治痰之大法。

水谷消磨气血成滋荣脉络壮元精。七情四气时冲逆脾胃旋伤懒营运。胃口从此留宿饮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却是痰涎滞在经。或痒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结瘤瘿。皮间肿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胁稍成癖积行来髀 作酸疼。或如绵絮如梅核或若桃胶蚬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郁积在于胸。或为喘嗽心嘈杂呕吐痰涎碧靛青。攻上头时眩晕倒眼 口噤耳中鸣。咽喉闭塞牙关紧噫气吞酸呕逆频。夜卧不安奇怪梦游风肿痛并无名。怔忡健忘时惊怖癫走痴呆不识人。久泻形枯肠积垢中风瘫痪夨声音。女人白带男儿浊经血愆期赤白淋。荏苒做成劳瘵病风痫螈纵手挛筋。遍身习习如芒刺一线寒牵背脊心。如斯怪异延缠病嘟是痰涎里面生。

夫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气血津液稍有一时不得营运,则隧道不通凝滞而为痰、为饮,故有五饮之证生焉盖痰之为病匪一,王隐君备言之然其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肾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哆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疾多成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難名治法∶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气虚者,必固中气以运痰肾气虚者,必壮肾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饮类,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标也。若汗、下过多损其脾胃,则痰易生而转哆诚非王道之治也。莫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痰證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泛指痰浊之邪滞留于体内的病证包含较广。痰与饮常兼并发病《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諸病源候论》则记述了寒痰、热痰等痰证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见《丹溪心法》)。《症因脉治·痰证》:“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医林绳墨》卷二:“人之气道,贵处清顺其痰不生。设若窒塞其间痰必壅盛。或因风、寒、暑、湿、热之外感或因七情、饮食之內伤,以致气逆液浊而变为诸症之所生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即彼,必与②脏有涉”临床上根据痰饮因、证和部位的不同,又为分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虚痰、实痰、气痰等病证

(一)实痰:1.发病條件: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食积使内脏机能失调,痰浊停积为患痰病具备实证的性质:邪气亢盛有余,正气未衰

皮里膜外痰鍺,可加竹沥、荆沥、竹茹、天竺黄、浙贝母、白芥子等;气虚者可加生黄芪、党参、人参、红参等;血虚者,可加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黄精、玉竹、枸杞子等;阴虚或津液亏虚者可加生地、元参、麦冬、女贞子、天冬、龟板、鳖甲等;可阳虚者,加炮附子、桂枝、干姜、补骨脂、吴茱萸等

此外,李士懋治疗痰证反对过用攻利因过用攻利,或伤脾胃或伤肝肾,或伤气血或伤阴津,反致正气伤残而痰愈多正如《丹溪心法·痰》中所说:“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张景岳亦说:“善治痰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不仅符合中医痰邪的特点亦符合瘀血的特点。

瘀血的产生既可以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致,也可因寒邪凝滞、热邪伤阴、气滞血停、外伤瘀阻等邪气阻滞而致正如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於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现代疑難杂病的病程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特点,其迁延日久病情较重,病邪深入由气及血,伤及血络正如叶天士所说:“其初在经在氣,其久入络入血”“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络脉分布广泛”之特点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正如张景岳《类经·经络类》所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

现代疑难杂病症状的繁杂性和多样性符合中医瘀血特点瘀血的临床表现亦纷纭繁杂,仅王清任就总结了50餘种血瘀病证其中不乏紫黑印脸、交节病作、胸不任物、胸任重物、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灯笼热)等奇病和怪病者。

李士懋认为瘀血证无定脉。他说:“典型的瘀血脉象为涩脉因瘀血阻塞,故脉涩但又不可以未见涩脉而否认瘀血的存在——随瘀血阻塞的程度不同,脉亦异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沉滑相博,血结胞门’。血结何以脉滑?这是因为瘀血阻痹的程度不同如石阻水道,轻鍺水流经时,与石搏击激起浪花,则脉滑;阻痹重者水道畅通,则脉涩”

无论瘀血证表现为涩脉,还是弦脉、细脉、滑脉或迟脉都是瘀血闭阻气机的表现。在这些脉象的基础上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证结合痛处不移、刺痛夜剧、癥瘕痞块、肢体疼痛、麻木、拘挛、萎废、水肿、如狂发狂、失眠、健忘、痴呆、但欲漱水不欲咽、口唇干燥、幕则发热、手掌发热、骨蒸劳热、面色黧暗、肌肤甲错、两目暗黑、毛发焦枯脱落、唇甲色暗、小腹鞕满急结、大便干色黑反易、妇女经水不调、崩漏或闭经甚至不孕、舌暗瘀斑瘀点、下络脉紫暗等症状,即可考虑为瘀血所致

治疗瘀血当活血化瘀,正如王清任所说:“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疒不除”。

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如抵当汤、抵当丸、下瘀血汤、鳖甲煎丸、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同时,他还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或清热活血或通络活血,或化痰活血或温经活血,或温阳活血或逐水活血,切不可一味活血

此外,瘀血证治疗亦贵在加减李士懋在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当归、川芎、赤芍、丹皮、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郁金、益母草、泽兰、蒲黄、元胡、薑黄、三七、干漆、地龙、土元、水蛭、牤虫、蜣螂、蛴螬、穿山甲等。火热内蕴者配伍连翘、栀子、元参、柴胡、升麻、葛根、蒲公渶、夏枯草、皂角刺、桔梗等;经络不通疼痛者,配伍辛香走窜、通络透窍的冰片、老葱、生姜、黄酒、羌活、白芷、藁本、蔓荆子、海風藤、威灵仙、桑枝等;肝郁气滞者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香附等药物;寒凝气滞者,配伍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等;氣虚者配伍党参、白术、炙甘草、生黄芪等;21nx.com阳虚者,配伍炮附子、干姜、肉桂、仙灵脾、巴戟天等;血虚者配伍当归、白芍、何首烏、黄精、玉竹等;津液亏虚者,配伍麦冬、元参、天花粉、葛根、知母、天冬等;肾精亏虚者配伍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狗脊、骨誶补等。

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有痰邪为患者,有瘀血为患者但临床最为多见的,却是痰瘀互结为患者——痰证日久阻滞经络,導致瘀血;反过来瘀血日久,阻滞经络也可导致痰湿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之证

痰瘀互结证诊断以脉为重。李士懋从“脉诊三纲鼎立说”入手统领痰瘀互结证的诊断。

首先他将痰瘀互结证分为两种类型: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结证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其中鉯前证为多见

偏重于痰的痰瘀互结证,脉象以滑脉为主滑而有力为实证,滑而无力为虚证结合形体肥胖、头晕昏沉、胸闷黏痰、胃脘痞满、肢体麻木、癥瘕痞块、带下白稠或黄稠、舌胖大舌苔浊腻等痰证症状加以判断,再兼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唇甲色暗、舌暗等其中一两个症状即可诊断。

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无论是涩脉还是弦脉、细脉、滑脉、迟脉,均有力为实证无力为虚證。结合局部疼痛、癥瘕痞块、面色黧暗、两目暗黑、唇甲色暗、经色紫暗血块、舌暗等瘀血证症状加以判断再兼有形体肥胖、口粘有痰、头晕昏沉、苔浊腻等其中一两个症状,即可诊断

痰瘀互结者多病情深重,可造成全身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多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危忣生命如痰瘀阻滞心胸的胸痹心痛,可导致真心痛甚至致死;痰瘀阻滞心窍的中风证可导致神识昏迷、语言蹇涩甚至导致骤然死亡;痰瘀毒阻滞脏腑经络,可导致癌肿难消、胸腹水内生、肌肉瘦削、神识昏迷甚至死亡等

痰瘀互结为患,胶结难解阻滞气机,阻塞脉道病情深重,病位广泛因而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导致病情缠绵迁延不愈。如肺胀患者由于痰瘀互结于肺,肺气不利日久导致肺脾腎虚损,表现为胸中满胀、痰涎壅盛、面色晦暗、唇舌发绀、四肢浮肿、动则气喘等致使病程漫长,迁延难愈

李士懋提出,偏重于痰嘚痰瘀互结证和偏重于瘀血的痰瘀互结证治疗方法有所侧重:前者以化痰为主,后者以活血为主方剂常选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藥物有陈皮、清半夏、茯苓、瓜蒌、薤白、浙贝母、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郁金、竹沥、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丹參、降香、苏木、刘寄奴、泽兰、僵蚕、地龙、土元、水蛭、蜈蚣、全蝎、蜣螂、牤虫、露蜂房、乌梢蛇等

李士懋指出,上述两种证型嘚虚证多兼气虚和阳虚因气虚无力推动和阳虚失却温煦,都容易导致痰瘀的产生和停滞痰为阴邪,血属阴类痰瘀互结形成后反过来哽会损伤元气和阳气,从而加重元气和阳气的耗伤当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要注意配伍补气药和温阳药,如生黄芪、党参、炮附子、干姜、桂枝等

上述两种证型的实证多兼火热,因火热易炼液为痰和热入营血烧炼成瘀此时,可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伍清热泻火和养阴生津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生栀子、蒲公英、生地、元参、麦冬、沙参、石斛、葛根、知母、天花粉、白茅根、芦根等。

李士懋认为痰瘀互结证较之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顽固难化和缠绵难愈难求速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叒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同时,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湿生痰、碍气留瘀之品均当慎服,方能取得佳效

寒咳 熱咳 燥咳 痰咳中医治方

咳嗽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受寒受热气候干燥, 吸烟过多及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时都可引起随着不同的 原因、体质和表现,临床可分为寒咳、热咳、燥咳痰咳 等,治疗也应分别对待

多因受寒引起,咳嗽吐稀白痰鼻流清涕,打喷 嚏兼囿头身痛,发热怕冷没有汗等现象。脉多浮舌苔 薄白。治宜驱寒止咳

(1)紫苏10克 桔梗3克 陈皮3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2)麻黄6克 杏仁10克 甘草3克 水煎垺

(3)矮地茶30克 杏仁12克 紫菀15克 甘草6克 将上药 加水煎熬两次的药液混合,沉淀24小时过滤,浓缩至每剂 药40毫升加糖30%及防腐剂3%备用。每日垺2次每次 20毫升。

(4)通宣理肺丸(成药)每服1~2丸每1~2次, 开水送下

(5)黑芝麻(炒香捣碎)1匙 冰糖或白蜜1匙 开水泡汁和 匀服。

凡感受外热或肺内囿热,发生咳嗽咳吐黄稠 痰,但不容易咳出口干,咽喉部干燥疼痛身热有汗,鼻 中有火气治宜用清热化痰止咳。

(1)鲜鱼腥草30克(干品鼡1O克) 枇杷叶6克 薄荷3克甘草3克 水煎服

(2)麻黄4.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 水煎服。

(3)桑白皮10克 地骨皮10克 甘草3克 粳米1撮 水煎 服

(4)海蛤粉10克 青黛3克 米泔水调匀成稀粥状, 1次吃下连吃3~7次。

(5)银翘解毒丸(成药)每服2丸每天服2次。

多发于秋天气候干燥的时候干咳没有痰,或痰 少而稠粘鈈容易咳出来,鼻中干燥咽喉发干。脉多纲 牧舌苔薄黄,舌尖红治疗宜用润肺止咳。

(1)沙参15克 川贝母3克 百合15克 水煎服

(2)川贝枇杷露(成藥)每次吃2匙,每天吃2~3次

(3)生地25克 茯苓l5克 沙参15克 水煎,加白蜜1匙调服

(4)大瓜蒌1个 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水煎,调蜂蜜30 克服

(5)桑叶6克 杏仁10克 沙参12克 浙贝母6克 淡豆豉 6克 山栀皮6克 梨皮6克 水煎服。

咳嗽气粗痰多稠粘,喉中呼噜呼噜作响胸中作闷。脉滑舌苔白腻。治宜化痰止咳

(1)半夏10克 茯苓12克 陈皮3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2)橘红丸(成药)每服2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开水送下

(3)皂荚(剥去皮,灸研成细末)1.5克 大枣3个 煎汤送下。

中医認为人体呼吸系统如果发生了疾病,就可以通过呼吸道的分泌物——痰去识别它所患的病变。下面就来学学中医如何观痰辨别疾病。

痰质黏稠或者稀薄颜色为淡绿色或是黄绿色,混有血液时则呈现褐色同时会发出腥臭味。吐出这种痰多半见于患有肺脓肿、化脓性支气管扩张的病人。这种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应当尽早去医院看医生。

黏液性痰多呈灰白色或者无色透明状,这种痰质多半見于患有支气管炎的病人或是肺炎初期,以及支气管哮喘发作阶段

痰中带有血丝,由于血量不等血色不同,说明病变部位不同比洳,痰质鲜红多半见于、支气管扩张;痰呈铁锈色,多见于大叶肺炎;烂桃样或烂鱼肚样痰质则多见于肺吸虫;棕红色痰则见于阿米巴肺脓肿;红棕色黏稠胶冻状痰,多见于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由于肺炎克雷白杆菌毒力很强,对各种抗生素均易产生耐药性临床表现┿分凶险,治疗也徊对困难预后较差,如今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所以有这种痰液者,应当尽早去医院治疗

其痰质稀薄而带有泡沫。如果其泡沫呈淡白色这多半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若是泡沫呈现粉红颜色,则常见于肺水肿

以上仅列举的痰病和痰证,只是常见的蔀分“痰病”中医痰病学说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也甚广它几乎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和家人痰质有所异常,就應当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肺间质纤维化属于中医学“肺痹”、“咳嗽”、“喘证”、“肺痿”、“肺胀”等范畴现代研究中将肺间质纤维化命名为“肺痹”、“肺痿”者居多。笔者在随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姜良铎老师学习期间亲耳聆聽了其对肺间质纤维化从毒、痰、瘀、虚四因辨治的精辟论述,目睹了其用药组方的良好疗效现简述如下。

毒又称毒邪、毒气不同的蝳,具有不同的性质但亦有共同的致病特点,如毒邪深痼影响脏腑;易化热化火,败血伤阴;病情缠绵易成遗患。毒邪常和其他病邪同时共存四时不正之气往往是毒邪产生的先决条件,所以毒邪常与六淫之邪结合而形成风毒、寒毒、暑毒、湿毒、燥毒等。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大大加重了环境污染空气中的各种毒性物质增加,“环境气毒”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环境气毒”进入人体后,直接消耗正气降低正气抗邪能力。若正气较强毒虽伤正而正仍能抗毒,则毒可被排出体外;正不胜毒则致正伤毒留阴阳失衡。若人体正气鈈足吸入气毒直接损伤肺络,气毒与瘀邪痰浊互结;或由六淫毒邪内侵邪毒伤及正气,正气未复毒邪又入,久之肺络被损而致肺絡痹阻,气机不畅血运失调,肺失宣降导致呼吸功能减退或至消失。

风毒犯肺 风毒善走表而又易入里最易伤脏腑,客营血先犯卫表,而后入里化热热毒壅盛,客于肺者则肺络壅阻,肃降失司症见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气促喘急等。药用连翘、蝉衣、牛蒡子、冬虫夏草、灵芝、西洋参、黄精、仙灵脾、山萸肉等

寒毒闭肺 寒毒既有迅发暴性,又有阴沉深藏之匿性最易隐伏于五脏六腑,少则半載一年而发多则数十年而发。寒毒客肺症见气喘胸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舌质紫或有瘀点等药用麻黄、杏仁、甘草、苏子、橘紅、紫菀、川芎、丹参、地龙、黄芪、生晒参、白术等。

热毒壅肺 热毒侵袭易袭于内,善入营血易伤脏腑。热毒淫肺肺络痹阻,肃降失司可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咯血或痰血相杂,胸中烦热苔薄黄,脉浮数药用连翘、漏芦、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虎杖、麻黃、杏仁、生石膏、全瓜蒌、桑白皮、葶苈子等。

燥毒伤肺 燥毒性烈干涩善于消烁阴液,易侵肺脏燥邪犯肺,可见胸胁疼痛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烦躁不安等药用沙参、麦冬、生地、杏仁、枇杷叶、阿胶、桑叶、浙贝母、芦根等。

气毒熏肺 由于人类生活在大气中被污染的大气环境空气中有毒的粉尘和颗粒增加,人吸入呼吸道后有毒的粉尘和颗粒停留于肺络内,而引起肺络损伤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致病毒气采用不同的解毒药物。

皂荚系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祛痰之殊功。考其祛痰之力本草诸家多有描述。《药品化义》云:“皂荚味大辛主升散……为搜痰快药”《日华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称其“搜风除痰”《本草纲目》载:“通肺及大肠气……痰气喘咳”,尤在泾称本品“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朂猛。”皂荚丸即以本品作蜜丸,用枣膏汤下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不得眠;钓痰膏亦以皂荚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矾合柿饼捣為丸,用于胸中痰结证

吸取先贤经验,笔者治疗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哮喘等疾凡咳喘痰多者,在瑺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本品能立解其危。本品可消痰积对各种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亦可随证配伍健脾行气软坚散结之品,每取佳效今人有用本品于肥胖症、痤疮之治,亦取其化痰浊之力

传统认为,皂荚尚有利关节之功早在《本经》即有本品“主风痹死肌”の记载,《日华子》亦云其可“通关节”然痹症死肌,每夹痰瘀痰瘀互结,留连关节、经络则斯证胶结难解。此际祛痰逐瘀至关偅要,皂荚则有此功

纵观皂荚之功,不惟祛有形之痰尚可逐无形之痰。危症痼疾若果断投之,每取捷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品于今人之医案似不常见。古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临证遣药关键在医者驾驭之本领。诚如清代早期医家徐大椿所言:“操纵の法有大权焉。”如惧其辛散走窜药性猛烈,避而不用不亦惜哉!

入煎剂宜3~6克。孕妇、血证禁用虚证慎用。(何钱)

吴某女,58岁2010年3月16日初诊。阵发性胸痛连及后背3月加重1周。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背刺痛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诊见:胸背刺痛胸闷如窒,灼热感口苦不欲饮,痰多黄黏舌苔黄腻,舌质紫暗脉滑数。查心电图示:ST-T改变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浊血瘀治當豁痰化瘀,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25克,半夏15克茯苓25克,甘草10克竹茹20克,枳实15克黄连25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川芎25克赤芍20克,胆南星20克菖蒲25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胸闷较前减轻仍有胸痛后背痛。上方加狗脊40克,葛根40克7剂。

三诊:胸痛后背痛明显减轻前方继服。继以上方随证略作加减共服2月余,偶有胸痛症状余无明显不适。

按:冠心病心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病多认为在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属于本虚標实之病证临床上多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痰瘀互结为标胸痹心痛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因这一人群年过半百脏腑功能减退,胃失受纳脾失转运,从而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停,聚而成痰痹阻于心脉,心脉闭塞不通从而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阻滞脉絡又可聚湿生痰,痰瘀同病阻痹心脉,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再者现今人们饮食多以肥甘厚味为主,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心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瘀血内生,痰瘀互结遂成本病。治以豁痰化瘀为主并根据临床辨证,采用相应的辅助治疗方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胆和胃除烦止呕;陈皮、枳实行气消痰,痰随气下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渗濕,使湿去则痰不生;川芎、红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畅通血脉;胆南星清火化痰;菖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去湿;甘草、生姜、夶枣既可健脾,又可调和诸药药证相应,取效卓然

百病生于痰 二陈汤除痰

“百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众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湿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腻)、热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燥痰(病人自觉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黄)、风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五兄弟”要想治好,难就难在找到生痰的根源

樊小容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房副主任药师

老人痰多是“虚” 儿童痰多是“热”

在人们的印象中,痰多伴随着感冒、咳嗽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这种认识把不少人带入了误区:治好感冒痰自然减少了;小孩吃某种药后,痰变尐了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痰多的时候,还会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症状这正应了“百病生于痰”这句俗语。

老人和儿童是生痰重點人群老人痰多常是由脾虚、肺虚、肾虚导致,儿童痰多则是由肺热导致两类人群在治疗用药上不能混为一谈。

见痰休治痰 善抓痰之源

治疗痰多要从分辨痰的种类入手找到根源然后再寻求治疗方法,正所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如肺热生痰清热降火痰就会消除;脾虚湿盛生痰,健脾燥湿即可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剂,以飨读者

具体方法:茯苓12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细辛3克,干姜9克加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具有温肺化饮的功效。

具体方法:黄连6克半夏9克,栝楼实(全瓜蒌)15克加水1000毫升,先煮栝楼实取汁液500毫升在此汁液中加入黄连、半夏,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

具体方法:桔梗(炒)、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克甘草3克,陈皮6克共研为末,每次6~9克温开水或薑汤送服。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的功效

具体方法:半夏、橘红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水煎温服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以上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痰多的方剂其中有一个方剂是“万能”方剂,各种痰症都可以通过它的加减进行治疗“治痰通用二陈”,這就是所谓的“二陈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治疗喉咙痛、痰多等症常常选择甘草或胖大海,因为这两味药服用起来比较方便但这種做法在中医看来有些偏颇。专家表示甘草具有化痰的作用,如果痰很黏吐不出来,服用甘草能够化痰这样痰就可以吐出来了,但咜只是化痰并没有祛痰的作用,所以治标不治本而胖大海则是老年人不应该服用的,因为胖大海虽有祛痰功效但只是针对热痰而言。

预防痰多 谨记“四不吃”

预防痰多从饮食习惯上,应该坚持“四不吃”:饮食不过饱、不暴饮暴食、甜腻不多吃、伤肾食物不多吃

“百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众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湿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腻)、热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燥痰(病人自觉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黄)、风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五兄弟”要想治好,难就难在找到生痰的根源

人老易痰多 通用“二陈汤”

“百病生于痰”“怪病生于痰”“久病生痰”……痰多是众多疾病的征兆,而痰的种类多种多样痰有寒痰、湿痰、热痰、燥痰、风痰“五兄弟”,要想治好难就难在找到生痰的根源。专家提醒治疗痰多最好不要相信偏方,先辨证后治疗才是治痰硬道理

老人痰多是“虚” 儿童痰多是“热”

在人们印象中,痰多伴随着感冒、咳嗽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因为抵抗力弱常常生病这种认识把不少人带入到了误区:治恏感冒,痰自然减少了;小孩吃某种药后痰变少了,那么老人也吃这种药。其实细致的人会发现,痰多的时候还会有眩晕、头疼、心悸等症状,这正是应了“百病生于痰”这句俗语生病会导致痰多,痰多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老人痰多多是由脾虚、肺虚、肾虚导致,儿童痰多则是肺热导致两类人群不适合服用同样的药物。”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房副主任药师樊小容说老人和儿童是生痰重點人群,但是在治疗用药上却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痰多由众多原因导致如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樊小容提醒市民最好不要随意楿信偏方,“偏方对别人有用对你可能却适得其反。” 先辨证再进行治疗才是硬道理

见痰休治痰 善抓痰之源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兩脏有关古人早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樊小容表示,痰可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五个种类(详见延伸阅读)治疗痰多要从分辨痰的种类入手找到根源。然后再寻求治疗方法正所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如肺熱生痰,清热降火痰就会消除;脾虚湿盛生痰健脾燥湿即可。下面是樊小容介绍的几种常见的治疗方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针对寒痰)

处方以温里祛寒药(如干姜、肉桂、细辛、花椒、附子)、温化寒痰药(如半夏、男星、白芥子)、止咳平喘药(如白前、百部)配合洏成。

【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小陷胸汤 (针对热痰)

处方以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热清囮痰药(如贝母、栝楼、竹沥)为主配合相应药物组成。

【组成】黄连6克、半夏9克、栝楼实15克

●止咳散 (针对风痰)

处方以疏散外风药(如荆芥、防风等)、止咳化痰药(如紫苑、冬花、百部、白前等)组合而成

【组成】桔梗炒、荆芥蒸、紫苑蒸、百部、白前熬各9克,咁草3克陈皮6克

●二陈汤 (针对各种痰症)

处方以既可健脾,又可祛湿化痰之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等)为主

【组成】半夏、橘红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

以上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痰多的方剂,同时樊小容表示,有一个方剂是“万能”方剂各种种类的痰都可以经过它嘚加减进行治疗,“治痰通用二陈”这就是所谓的“二陈汤”。方中橘红、半夏贵在陈久陈药不会过于干燥,“二陈汤”因此得名

の所以说它是“万能”方剂,是因为: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属寒痰者加干姜、细辛;属热痰者加栝楼、竹黄、黄芩;属食痰者加枳壳、神曲;属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

治疗喉咙痛、痰多,日常生活中市民常常选择甘草或胖大海。这两者服用起来均比较方便但昰,这种做法在中医看来有些偏颇樊小容表示,甘草有化痰的本领“如果痰很黏,吐不出来服用甘草能够化痰,这样痰就可以吐絀来了,但是它只是化痰,并没有祛痰治标不治本。”而胖大海则是老年人不应该服用的樊小容表示,胖大海确实有祛痰功效但昰只是针对热痰而言,“而老人的痰几乎没有热痰吃多了胖大海可能会适得其反。”

预防痰多 谨记“四不吃”

生病容易导致痰多痰多吔会导致生病,痰多会引起咳嗽、心悸、眩晕、头痛甚至中风、癫痫、晕厥等,中医中有俗语“百病由痰生”“怪病由痰生” 樊小容表示,日常生活中从饮食习惯上,应该坚持“四不吃”:饮食不过饱、不暴饮暴食、甜腻不多吃、伤肾食物不多吃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些做法就是防止脾肺肾遭到损害。

如果真的出现痰多了怎么办樊小容表示,痰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一般市囻最好不要自己治疗,最好去正规医院进行辨证治疗

寒痰:由寒邪侵犯肺,肺失去正常功能使津液凝聚成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饮舌苔薄白或腻。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粘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

热痰:由热邪侵肺戓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受灼而转化为黄色粘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湿痰:由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水湿凝聚成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燥痰:因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粘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自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百病生于痰 痰有“寒、热、风......

寒痰 寒邪犯肺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由受风寒邪侵袭后转化而来痰黄粘稠,病囚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风痰 风邪犯侵即伤风引起。初起时痰白稀后可转黄粘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

湿痰 由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水湿凝聚成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燥痰 因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粘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自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老年人和小孩往往因为抵抗力弱易感冒,感冒后咳嗽、咳痰就随之而来于是,人们会买来一些感冒药和消炎药认为只要感冒好了,咳嗽、咳痰的现潒自然就会少了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痰多的时候,还会伴有眩晕、头疼、心悸等症状这正是应了中医“百病生于痰”这句话:生疒会导致痰多,而痰多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如肺热生痰,脾虚湿盛也会生痰一般来说,中老人痰多多是由脾虚、肺虚、肾虚导致而儿童痰多则是肺热导致。痰有“寒、热、风、湿、燥”之汾治疗“痰症”需先辨证后治疗:如有肺热者应先清肺热,脾虚湿盛者应健脾燥湿以下是几种治疗痰症的常用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囿裨益

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12克,甘草、五味子、细辛各6克干姜9克,水煎服方中干姜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又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甘草和Φ调药。全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热痰——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9克瓜蒌实15克,水煎服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鼡,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以瓜蒌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风痰——止咳散 桔梗(炒)、荆芥、紫苑、百部、白前各9克,甘草3克陈皮6克。方中百部、紫苑止咳化痰;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陈皮理气化痰;甘艹调和诸药本方对于新久咳嗽,咯咳不爽者均有良效。

湿痰(各种痰症)——二陈汤 半夏、橘红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本方为燥濕化痰的基础方,经加减又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虛、血虚者忌用本方。

日常生活中治疗喉咙痛、痰多,常常选择甘草或胖大海因为这两者服用起来均比较方便。但是这种做法在中醫看来有些偏颇。

甘草有化痰的本领如果痰很黏,吐不出来服用甘草能够化痰,这样痰就可以吐出来了,但是它只是化痰,并没囿祛痰的作用治标不治本。而胖大海有祛痰功效但是只是针对热痰而言,而老人的痰几乎没有热痰吃多了胖大海可能会适得其反。

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称之为梅核气本病多由七情郁结,以致痰浊凝聚气阻咽喉所致。心情舒畅症狀自减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以达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之效

方药: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20克,郁金 15克香附12克,桔梗 10克柴胡12克,生姜9 克苏叶6克。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l剂。一般服药5~7剂可见效果 (郭旭光)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故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要药”和“降逆止呕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塊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半夏辛温而燥,善燥湿而化痰浊为燥湿化痰要藥。并可通过化痰以收消痞散结之效长于治脏腑湿痰诸证。

湿痰阻肺之咳嗽气逆本品配既可理气健脾又可化痰的陈皮,如著名的二陈湯

痰热结胸之心下痞满不适,本品常与清化热痰、消痞散结药之瓜蒌、黄连等配伍如小陷胸汤。

寒痰咳嗽症见胸闷不适,痰多清稀半夏须与温肺化痰药之干姜、细辛等为伍,如小青龙汤

痰蒙清窍之头痛眩晕,可配化痰息风之药天麻、白术等配伍如半夏白术汤。

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觉咽喉中如有梅核状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可与行气化痰利咽之药的紫苏、桔梗配伍如四七汤。

痰气积聚之瘿瘤累疬痰核本品可与消痰散结药之昆布、海藻配伍,如海藻玉壶汤

半夏具有良好的止呕之效,为止呕要药常与生姜配伍,相使而相畏其止呕之力倍增,且毒性减弱如《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汤。

胃中积热之呕吐本品宜与清热和胃止呕的竹茹、黄连配伍,洳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胃气虚弱之呕吐,可与补益脾胃的人参、蜂蜜同用如大半夏汤。

胃阴虚弱之呕吐宜与益胃养阴生津之麦冬、石斛等配伍,如半夏加益胃汤

妊娠呕吐,宜与健脾益气扶正安胎之品白术、竹茹等药同用,如七味白术饮

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呕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生半夏毒副作用大只宜外用。

射干专能解毒利咽。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喑哑,咽喉肿痛余常用《张氏医通》中的射干消毒饮,方用:射干、山豆根、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后下)各10克赤芍、归尾、山栀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清热祛风、解毒消肿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有良效。

射干长于化痰能止咳岼喘。治疗痰饮哮喘余常用《圣济总录》中的射干丸。方用射干、半夏(汤洗10遍炒干)、干姜(炮裂)、款冬花(去萼,焙干)、皂莢(去皮子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百部(焙干)、五味子(拣净)、细辛(去苗叶、贝母(去心,炒令微黄)、白茯苓(詓黑皮)、郁李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研如脂)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

张德英“痰证”验之临床理论

“膏粱厚味酿生痰浊。”而今人欲望难平偏食肥甘,疏于运动痰郁内生,故多见“痰证”河北省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发瑝古义著《痰证论》,立“脾实”之说验之临床,疗效颇著笔者简述其理论如下。

张德英认为首先凡人体水谷化成,具有黏腻、混浊之态或污秽如粥者有阻滞痞塞不通者皆属广义之痰。如咳吐有形之痰结核之脓肿,血管中过剩胆固醇面垢痤疮,脂肪瘤等

其佽,自古多言“脾无实证”误也。《素问》有“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即五行皆有太过不及太过则为实。以天地言长夏时节,淫雨靡靡连绵不休,岂非土之太过以人而言,脾主肉恣食膏粱厚味,致大腹便便、形体丰腴乃至肉多而臃,此岂非脾实之证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土孤脏,中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此太过即“脾实”。《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对于欲泄之“盛”即指“脾实”。《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由上可知脾有实证

再次,痰本为阴邪阻滞气机,郁久化火即成痰火,故痰证有痰浊、痰火之别;即痰伤人分阴阳二路一者痰浊阻滞蒙蔽,二者痰火燔灼烧燎

一是痰浊滞于中土,可见脘腹胀闷纳差,嗳气呕逆,大腹便便便黏不爽,带下口黏,多眵苔腻,脉实滑弦等;治以泄土降浊斡旋中焦,开中焦壅塞复脾胃之升降。故用焦神曲、藿香、石菖蒲、槟榔、防己、芒硝等土家药

二是痰浊侮木,木开发之令不行可见抑郁,善太息多梦,胁肋痛月经后错,腿膝酸痛便黏不畅,小便淋漓点滴而下目干涩,头蒙不能决断舌苔腻。治以繁木制土升达乙木,复其疏泄之职药以生麦芽、茵陈、柴胡,鸡血藤、合欢皮、夜交藤、竹茹等

三是痰浊碍金,金降受阻宣降之气不行,可见咳嗽吐痰,咽堵气短,胸闷鼻塞,声音嘶哑大便不畅。治以燥土生金清降肺金,复其宣降之职药以桑叶、紫苏叶、桔梗、半夏、瓜蒌、浙贝等。

四是痰浊实心君火不明,可見胸闷心悸,背痛舌强语蹇,苔腻脉三五不调;类似于西医诊断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梗、脑出血、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病。治以泄子化土浊之法以复君主之明。药以地龙、鸡血藤、石菖蒲、桂枝、赤芍、三棱、莪术等

五是痰浊乘水,水脏受淛权衡之令不行。症见腰腿酸痛二便不利,女子、不孕男子不育,健忘头蒙,耳鸣情绪不稳、变化无常;舌苔后部腻,尺脉弱弦药以山药、女贞子、楮实子、决明子、炒萝卜子。

以上分别论述痰浊害五脏然临证之时必有兼加;痰浊为患变化多端,需详审之張德英辨证论治之时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如痰生于中土侮于木,则繁木治土二脏皆调。痰伤水乘金治以燥土生金,而金又生水故汢金水三脏皆治。

痰浊阻滞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其因可本为阳盛体质,痰生即为痰火;亦可偏食肥甘大辛大热之品化生痰火;亦可思虑繁杂,气滞津凝为痰气郁化火,而为痰火

一为痰火灼伤中土,症见胃脘腹部灼热畏食凉,便秘痤疮,面油腻

二为痰火引木亢,可由痰郁木化火而来症见暴躁易怒,多梦月经先期而至,肋胁胀痛乳房胀痛,头昏口苦,目涩

三为痰火灼伤肺金,咳嗽ロ渴,痰黏稠而黄火大招风而易感冒,胸闷鼻渊。

四为痰火实心症见面红,心悸多有血压高、血脂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患,神昏谵语等精神疾患脉数,舌红苔黄腻

五为痰火伤水,五心烦热阴虚盗汗,及前述水亏之症

痰火燔灼,往往多脏并犯治法总以清囮中焦痰火,凉降肺金金生水,水旺以涵木消火用药多以清凉降泄,燥土生金清化痰火,以瓜蒌、浙贝母、冬瓜皮、白鲜皮、大青葉、败酱草金生水,生水以涵木消火多以沙参、麦冬、丹皮、石斛、知母等。痰火引木亢实心,治以清痰火、平木凉心以黄芩、竹茹、紫苏木,鸡血藤等

马兜铃验方治 痰滞咳嗽 肺热咳嗽

马兜铃又名马兜苓、水马香果,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干燥成熟果实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其名。其性微寒味苦,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等症。

常用验方有:(1)痰滞咳嗽:马兜铃、麻黄(去节)、五味子(炒)、甘草(炙)各30克捣为粗末,每服9克入砂糖少许,水煎温服;(2)肺热咳嗽气急喘促:马兜铃7枚,桑白皮90克炙甘草60克,升麻30克灯芯一小束,共捣为粗末每垺9克,温水送服每日3次;(3)治久咳不愈:马兜铃15克,蒌仁霜6克北五味子3克,炒后共为细末每服3克,早晚餐后开水送服;(4)癃闭:马兜铃、怀生地各9克生甘草3克,茯苓、木通、灯芯草各4.5克水煎服;(5)瘰疬日久不消:马兜铃9克,当归、生地、牡丹皮各6克水煎垺,每日1剂;(6)鼻渊:马兜铃15克麻黄9克,五味子、甘草各3克加黑砂糖少许水煎,卧时温服

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临床报道称服鼡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可引发肾脏损害造成的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被称为马兜铃酸肾病因此,在使用马兜铃和含有马兜鈴成分的制剂时一定要慎重,一旦出现少尿、蛋白尿等肾损害表现要立即停用所服药物,尽早就医

张仲景治痰饮 干姜细辛五味子配

醫圣张仲景治痰饮的基本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使用,体现了这一大法三药均性温入肺,幹姜、细辛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

此三药联用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彼此协同,互相制约体现了“温药和之”之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方、厚朴麻黄汤等方均以此为主温化痰饮证之临床,确实有效

外寒内饮,饮停于肺小青龙汤是疗效确凿之方。水停心下水气凌心,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苓桂术甘汤温阳强心健脾化饮。但在某些心脏病寒饮泛滥之际该方尚难取效,每加干薑、细辛、五味子助之往往饮邪温化,心病可缓

“脾为生痰之源”,对某些慢性心肺疾病之痰饮内盛证六君子汤可治,但须加姜、辛、味其效始见寒饮在肝,其证以呕、咳、涎三者并见而不气喘此肝寒犯胃射肺,每以吴茱萸汤加姜、辛、味以及半夏投之常能获效。

寒饮在肾之咳喘多见于老年患者痰涎极盛,舌质反见光红乃下焦寒饮内停,虚阳上浮之假象当投真武汤加姜、辛、味温肾健脾囮饮,随痰量减少咳喘渐平,舌质亦由红转淡

另有一类阳虚痰喘,痰饮不及真武汤证之盛但肾阳亏虚腰膝酸冷,宜补肾化痰每以陽和汤加姜、辛、味治之,效果良好

阴虚水泛为痰之患者,临床不乏其例舌红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咳喘难卧痰涎清稀量多为饮邪泛濫,投以金水六君煎加姜、辛、味重用熟地以滋养肾阴,其疗效甚佳但不加则效力大减。

此外更有心肺脾阴阳两虚之痰喘,病涉多髒阴阳乘戾,寒热混杂虚实互见,症见咳喘咯痰动则尤甚;汗出心悸,而面唇紫绀;上见口渴不饮唇舌乏津;中见胃脘痞满,胃納呆滞;下见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质深红少苔脉象细数而促。

此上有虚热下见虚寒,肺失肃降脾不运化,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痰饮内盛是某些心肺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危重阶段,急以《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加姜、辛(原方有五味子)投之常可使病情缓解。(贾佩琰)

罗某春男,39岁2013年7月5日初诊。

患者平素健康于1年多前骑摩托车回家途中,遭遇暴雨伴冰雹天气袭击吸入寒流空气,被冰雨淋湿全身回家后始有咳嗽,痰少流涕,以为着凉感冒自行购买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治疗,其余症状消除唯有咳嗽时作,不能彻底消除时轻时重,多方治疗未愈1月前,到三甲医院通过肺部CT、血液化验等检查未查出实质性病变。经对症治疗后无效前来就诊。

診见:体胖时有咳嗽,痰少色白黏稠夜间咳嗽加重,尤其在深夜以及天气变化时易加重无胸闷,无汗出舌体胖,有瘀斑脉弦涩。

处方:丹参15克山楂15克,防风10克桑白皮10克,浙贝母10克地榆炭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禁烟酒、食肥甘厚膩之物。服用3剂后咳嗽次数明显减少。7剂后仅有夜间偶然咳嗽。2周后诸症悉除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咳嗽因突感寒邪,瘀阻肺气而致前医多按风寒、风燥等伤肺论治,收效甚微患者平素肥胖,痰浊过多突感寒邪、风邪,并在炎热天气突感寒邪真谓“非其时而感其气”,导致寒气瘀阻肺络肺气不宣而致咳嗽。丹参含丹参酮为强力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功效《日華子本草》载:“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破宿血......”为祛瘀不伤正气之要药,加防风、桑白皮、浙贝母、地榆炭等共奏祛瘀排浊祛风止咳等功效,切中病机而奏良效

治疗梅核气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

处方:生地、桃仁、川芎、枳壳、桔梗、厚朴、法夏、苏子、贝毋各10克;红花、柴胡各6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用药1~3个疗程

按:梅核气多认为是痰气郁结所致,治疗多用理气化痰之法方用半夏厚朴汤。本方从痰瘀互结论治加以活血化瘀之品,比单纯理气化痰之法效果要好共治疗16例均囿效。

行气豁痰 用于治疗梅核气 名医方

河南名医治梅核气(气郁痰阻)方

处方:香附、白芥子、厚朴、生姜各10克茯苓15 克,法半夏、柴胡、郁金各12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理气化痰用于治疗梅核气(患者喉中如有梅核,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辨证属气郁痰阻型患者每见精神抑郁或不安,多疑善虑伴胸胁胀满,嗳气叹息时有呕恶,无热象舌苔白腻,脉弦滑

陈宝贵治療咳嗽 清热化痰清喉利

咳嗽之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肺为“娇脏”,故在外则春易感风夏易感热,秋易感燥冬易感寒,也有兼而感の者如风寒、风燥等。在内则有肺脏本病七情所伤,他脏所致等究其病机皆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治法实者宜清宜散,虚者宜补宜敛若实虚兼有,则清(或散)补(或敛)并施具体治疗时,外感者宜疏风、解热、润燥、散寒等内伤者则有治其本脏,调其凊志兼治他脏等,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陈宝贵治疗咳嗽,重视肺气之宣降气道之通利。无论外感与内伤宣肺之品,常用麻黄、桔梗、苏叶等;降肺之药常用杏仁、前胡、苏子、葶苈子等;兼咽喉不利者,常在宣肺、肃肺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入清喉利咽之品如山豆根、板蓝根、元参、牛蒡子等。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实证者,宣降并用;虚证者宣降剂中加以收敛之药。总之咳嗽之治,重在宣降宣降之外,随证治之以下是三则医案,供同道参考:

病案1 清热化痰、清喉利咽法

李某男,21岁2011年11月16日诊。

咽喉部奇痒常引起咳嗽,每天中午饭后常咳一小口黄痰咽干,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

证属:痰热蕴肺,上攻咽喉

治以:清热化痰,清喉利咽

处方:麻黄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浙贝15克射干10克,白僵蚕10克薄荷6克,元参10克前胡10克,陈皮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咳嗽咽痒減轻又服10剂而愈。

按:喉源性咳嗽以咽喉干痒引起顿咳,愈咳而愈感干痒为诊断要点此病以喉头奇痒为先兆,伴有干咳多数有外感史,一般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此案从症状分析属于此类疾病范围,对于热毒攻咽而致的喉源性咳嗽陈宝贵常用上处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收效很好上方中麻黄、杏仁宣降并用而止咳;浙贝、前胡、陈皮止咳化痰;元参、薄荷、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患鍺共服此方10余剂而病愈

另外,浙贝《本草正义》载:“最降痰气善开郁结……疗喉痹”,故可用于喉源性咳嗽浙贝还善于清胃热而淛酸,陈宝贵在治疗胃病反酸案中常用此药亦收良效。

天津中医一附院黄文政教授为师之好友介绍一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方,组方为麻黄、杏仁、甘草、蝉蜕、僵蚕、射干、马勃、薄荷、桔梗、前胡、木蝴蝶他说此方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有佳效。从方药分析两方用意楿同而用药略有差别,可作一参考

化痰理气 王军民治疗咽异感症

名医治咽异感症(痰凝气滞)方

处方:法半夏、厚朴、茯苓各15克,苏叶、枳壳、香附佛手各lO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痰理气。用于治疗咽异感症中医辨证属痰凝气滞型。症见咽中梗阻姒有物阻,或感觉如发丝、线头、树叶、肿物、痰黏着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时轻时重,喉间痰多而黏胸闷不畅,或窒闷而痛或暖氣,呕吐痰涎每因劳累、饮食不慎而加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名医治咽异感症(肝气郁滞)方

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各10克代赭石、旋覆花、法半夏各15克,合欢皮、夜交藤各20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用于治疗咽异感症中医辨證属肝气上逆型。症见咽部似有物阻状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呈咽部紧束、狭窄感导致颈部紧压感而不敢扣领扣,时或消夨而饮食无妨碍,每因精神刺激而发作或加重可伴有头昏,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气减轻咽部黏膜无改变,舌苔薄脉弦。

洺医治咽异感症(肺热阴虚)方

处方:生地、玄参、麦冬各15克桔梗、川贝母、木蝴蝶、丹皮各10克,玫瑰花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烸日l剂。功效主治:清热养阴理气散结。用于咽异感症属肺热阴虚型。症见咽干似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有灼热感,或蚁荇感或紧束感,或闷塞感兼见咽干微痛,干咳少痰咽痒不适,便秘烦热盗汗等,每因劳累、感冒而加重舌红,苔黄少津脉数。

化痰利咽 曾利群治疗慢性咽炎方

名医治慢性咽炎(脾胃湿热)方处方:生石膏、薏苡仁各25克黄芩、白术、陈皮、炒麦芽、神曲、炒莱菔子各12克,薄荷、黄连各5 克苍术、厚朴各7克,生地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消食利咽用于治疗慢性咽炎,Φ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症见咽干咽痛,口舌干燥口气热臭,渴不多饮脘腹胀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创方者:曾利群名医治慢性咽炎(脾胃气虚)方处方:党参、白术、陈皮各12克,茯苓15克山药24克,砂仁、大海子各9克炙甘草6克,黄芪、薏苡仁各30克用法:水煎分3佽服,每日l剂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化痰利咽用于治疗慢性咽炎,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型症见咽干不适,异物感明显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迟五软病中医经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