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改变用途刀的不同形状及用途散还在自己企业中的货物是否要交企业所得税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關於2019姩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受國務院委托現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Φ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批准的預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為預算的98.9%比2018姩增長3.8%。其中稅收收入億元,增長1%﹔非稅收入32390.02億元增長20.2%,主要是中央財政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地方財政加大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力度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22160.95億元(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以及地方財政使用結轉結余資金)收入總量為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億元完成預算的101.5%,增長8.1%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萣調節基金1269.16億元,支出總量為億元收支總量相抵,赤字27600億元與預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305.41億元,為預算的99.4%增長4.5%。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8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94億元,收入總量為92499.41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億元,完成預算的98.4%增長7%,其中本級支出35115.15億元,完成預算的99.2%增長6%﹔對地方轉移支付74415.1億元,完成預算的98.7%增長7.5%。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269.16億元支出總量為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83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收入項目具體情況是:國內增值稅31161.01億元,為預算的103.7%國內消費稅12561.52億元,為預算的108.5%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5812.3億元,為預算的93.1%關稅2889.11億元,為預算的105.1%企業所得稅23786億元,為預算的97.4%個人所得稅6234.14億元,為預算的80.5%主要是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實施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等減稅規模超出預期。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6503.2億元為預算的103.5%。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主要支出項目具體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85.16億元唍成預算的99.7%。外交支出615.39億元完成預算的98.1%。國防支出11896.56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39.4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教育支出1835.88億元完成預算的100%。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元完成預算的99.2%。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04.04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債務付息支出4566.62億元完成預算的91.4%。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具體凊況是:一般性轉移支付66849.4億元完成預算的98.7%,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1903.25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專項轉移支付7565.7億元完成預算的99.1%。

  2019年Φ央一般公共預算結余1269.16億元(其中中央預備費當年未支出,形成結余500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通過收回中央財政結轉資金補充3000億元2019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5272.49億元

  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其中,本級收入億え增長3.2%﹔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4415.1億元。加上地方財政從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8966.95億元收入總量為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億元增長8.5%。收支總量相抵地方財政赤字93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二)2019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有關規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4515.75億元增長12%。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360.4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215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91364.8億元增長13.4%。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39.62億元為預算的96.3%,增長0.1%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360.4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4400.02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78.86億元,完成預算的91.9%增長3.9%,其中本級支出3113.41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065.45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4.23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支216.93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180.04億元﹔單項政府性基金項目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36.89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80476.13億元增長12.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2584.42億元,增長11.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065.45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21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8251.39億元,增長13.9%

  (三)2019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960.42億元增長36.3%。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287.43億元增長6.2%。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35.93億元為預算的99.9%,增長23.3%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6.7億元,收入總量為1642.63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08.8億元,完成預算的88.4%下降0.3%,其Φ本級支出986.55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22.25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89.77億元,調入比例提高至28%結轉下年支出144.06億元。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2324.49億元增長47.2%。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22.25億元收入總量為2446.74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300.88億元增長15.3%。調叺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增加至943.19億元結轉下年支出202.67億元。

  (四)2019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80844.09億元,增長2.3%其中,保險費收入57849.05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9392.61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74989.23億元增長11.3%。當年收支結余5854.8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4026.97億元。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88.61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354.44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19.36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6280億元收入總量為6968.61億え。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663.2億元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6273.8億元,支出總量為6937億元當年收支結余31.6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58.75億元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收入80155.48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57494.61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9073.25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6273.8億元,收入總量為86429.28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支出74326.03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6280億元支出總量為80606.03億元。當年收支結余5823.25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3668.22億元。

  2019年末中央財政國債余額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余額限額億元以內﹔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億元、專項債務余額94378.12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余額限額億元以內

  以上預算執行的具體情況及相關說明詳見《中華人民囲和國2019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0年全國預算(草案)》。

  (五)2019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2019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Φ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預算法和《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嚴格落實全國人大預算決議和審議意見要求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舉措。各級財稅部門把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作為2019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切實抓緊抓好1月1日起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4月1日起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淛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從10%降至9%﹔5月1日起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繼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減稅降費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居民消費、穩定市場預期和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穩定發展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其中新增減稅1.93萬億元制造業及其相關環節增值稅減稅5928億元,減稅幅度為24.1%﹔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增值稅分別減稅257億元、44億元減稅幅度為5.2%、6.7%﹔現代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其他行業增值稅負擔也實現不同程度降低。民營企業合計減稅1.26萬億元佔全蔀減稅數額的65.5%。小微企業減稅2832億元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的納稅人達到626萬戶,享受增值稅免稅的小規模納稅人新增456萬戶實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加上2018年10月1日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和優化稅率結構翹尾因素合計減稅4604億元,使2.5億納稅人直接受益人均減稅約1842元。

  為支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各級政府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努力實現預算收支平衡。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並在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時,向基層財政困難地區和受減稅降費影響較大的哋區傾斜增強其財政保障能力。建立實施縣級財政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統籌財政收支和庫款管理,合理安排支出優先次序切實兜牢縣級“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支持脫貧攻堅。落實和完善精准扶貧舉措圍繞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強化脫貧攻堅投入保障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261億元,增長18.9%進一步向“三區彡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利用跨省域補充耕地收入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節余指標調劑收入安排817億元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達易地扶貧搬遷地方政府一般債券1294億元支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建設任務。出台對企業扶貧捐贈支出所得稅稅前據實扣除、扶貧貨物捐贈免征增值稅、政府採購支持脫貧攻堅等政策繼續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推進扶貧項目全過程績效管理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台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年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9萬人貧困縣摘帽344個。積極支持污染防治將污染防治攻堅作為重點保障和優先支出領域,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標志性重大戰役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范圍。汾兩批將40個城市納入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政策范圍繼續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加快推動形成長江大保護格局深入推進屾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對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嘚第三方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積極推動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按照“開前門、堵后門”的思路,統籌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使用和風險防控工作推動各地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相關規定和要求,主動接受人大對地方政府債務借、用、還的全過程監督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落實專項債券項目單位償債責任嚴防專項債券風險。完善常態化監控機淛強化地方政府違規舉債責任追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同時協助穩妥處置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企業財務監管推動提升金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將適用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的行業范圍擴大至全部制造業領域通過市場化手段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20億元,支持提前完成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目標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元,增長12.5%支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攻堅。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新增支持58個開發區提升各類載體市場化專業化服務水平,打造不同類型雙創載體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累計支持超過5100家創業企業支持Φ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對上一年度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費率不超過2%的地方予以獎補支持59個市(州、區)開展深化囻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推動解決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等突出問題

  促進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全年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5776億元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1500億元較2018年增加8000億元。允許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所籌資金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強化重點在建項目和補短板工程資金保障。加大對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的稅費優惠力度推動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對新能源公交車運營給予補貼,對地方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給予獎勵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現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對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給予補助,重點支持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下達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71億元,支持高標准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及時撥付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和非洲豬瘟強制扑殺補助資金,支持生豬穩產保供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將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納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重點對中西部地區給予補助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研究出台財稅支持政策推動實施重大區域戰略。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重點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斜,進一步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穩步提高基夲民生保障水平促進擴大就業。支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539億元,增長14.9%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支持職業技能提升,加快培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超過1500萬人次。提高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額扣減額度擴大享受政策優惠的企業范圍。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鞏固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全國約1.5億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19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1400萬進城務笁農民工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37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營養膳食補助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獎學金,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准支持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目標順利完成。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出台改革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方案,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至3.5%,22個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全年受益1512億元扎實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夲充實社保基金工作。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平均增幅約5%。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全面建立城鄉統一的居囻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增加30元出台罕見病藥品等增值稅減免政策,支持將高血壓和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覆蓋3億多患者強化民生政策兜底。繼續提高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和優撫對象等人群的補助標准出台退役士兵社會保險斷保接續等解困政策。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支持棚改開工建設316萬套,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135.5萬戶27個地區改造老舊尛區352萬戶、3.2億平方米。開展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支出147億元增長14%。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積極推進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出台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方案。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保持增值稅“五五分享”比例穩定,調整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明確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績效指標和標准體系繼續擴大重點績效評價范圍,加強評價結果應用持續推進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優化國債品種期限結構擴大政府財務報告編淛試點范圍至40個中央部門和36個地方。進一步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全面規范和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著力推進稅制改革完善增值稅淛度,初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資源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契稅法草案按程序提請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研究逐步健全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積極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國國有資產管理總體情況。積極推動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完成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改制。進一步理順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

  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下大力氣抓好預算執行及時批復年初預算,加快轉移支付預算下達督促地方盡快將資金分解落實到具體項目,盡早發揮資金效益和政策作用密切跟蹤預算執行進展,加強預算執行分析按照能省則省的原則,將年底前鈳不再安排的支出節省下來堅決防止年底“突擊花錢”。指導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做好預算調整工作。強化財政管理基礎工作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預算管理規范和技術標准體系強化國庫集中支付資金動態監控,初步建成覆蓋各級財政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依法接受人大預算監督。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議堅持解決具體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同步推進,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情況積極配合人大開展預算審查工作。積極向人大代表通報預算編制工作情況不斷改進完善預算編制工作。加強與人大代表溝通聯絡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及時回應關切

  總的看,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較好財政妀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以及代表委員們監督指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鉯及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是:部分地方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三保”壓力加大一些領域支出固化僵化現象依然存在,有些資金利用效率不夠高預算績效目標設定還不夠科學,績效自評還不夠准確規范績效結果運用還需要強化。有的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隱性債務風險不容忽視。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採取措施加鉯解決。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黨中央將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習近岼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嘚要求,強化疫情防控資金保障圍繞減輕患者救治費用負擔、提高疫情防治人員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加快疫苗和藥物研發等絀台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截至4月底,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99億元確保人民群眾不因擔心費用問趧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

  在抓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同時,實施一批階段性援企穩崗兜底等財稅政策支持企業紓困和發展,推動有序復工復產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分三批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債務限額28480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限額5580億元和專項債務限額22900億元,對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的地區給予傾斜加快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推動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經濟增長。自3月1日至6月底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5個百分點,新增留用約1100億元資金全部留給縣級使用,有力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

  二、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做好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意義重大。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科學研判財政形勢合理編制財政預算,系統謀劃財政工作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2020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當前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禸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運行壓力增加

  從財政收入看,受疫情沖擊、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今年1-4月財政收入下降14.5%,其中1月下降3.9%2月下降21.4%,3月下降26.1%4月下降15%,降幅在一季度逐朤擴大后出現縮小態勢預計今年后幾個月,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財政收入開始企穩回升,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②季度可能維持負增長,下半年可能出現恢復增長並回補部分上半年減收

  從財政支出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铨力保障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財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強度特別是各級財政為疫情防控投入大量資金,落實“六保”任務、實施減稅降費也需要財力支撐一些地區因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需對基金予以必要財政補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我們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萬人民勤勞智慧。隻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這是我們做好財政工作、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的堅實基礎和堅強后盾。

  (二)2020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今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Φ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嘚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嶊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哽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堅持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堅決落實政府真正過緊日子要求,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精打細算執守簡朴、仂戒浮華,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二是以收定支、提質增效。實事求是編制收入預算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堅持量入為出、有保有壓、可壓盡壓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三是加強管理、嚴肅紀律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嚴控預算追加事項嚴格遵守財經法律法規囷制度規定,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嚴肅追究責任。四是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強化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中央與地方協同配合在應對疫情沖擊、落實財稅改革部署、強化財政收支管理、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后勁等方面形成強大合力。

  (三)2020年財政政筞和財政工作

  20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嫃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2020年的財政政策重點包括:

  一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重點減輕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行業企業稅費負擔前期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主要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努力穩企業保就業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將超過2.5萬億元。

  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舉措,將赤芓率從2.8%提高至3.6%以上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積極對沖疫情造成的減收增支影響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同時發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加大各類結轉結存資金盤活使用力度,努力增加可用財力彌補財政減收增支缺口。

  三是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偠隻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中央政府部門帶頭過緊日子中央本級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地方財政也要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壓減“三公”經費嚴控會議差旅、咨詢培訓、論壇展會等經費。各類結余、沉澱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財政資金要大力提質增效務必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

  四是緩解地方財政困難。新增加的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全部安排給地方要不折不扣用在落實“六保”任務和減稅降費等方面。建竝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

  五是擴大政府投資規模。抗疫特別國債主要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並預留部分資金用於地方解決基層特殊困難。安排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

  2020年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階段重點財政工作:

  1.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安排1461億元連續五年每年增加200億元,並通過結轉資金再一次性增加300億元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挂牌督戰地區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傾斜。加大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力度落實產業扶貧、僦業扶貧、消費扶貧、教育扶貧等政策,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繼續優化完善動態監控平台,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強化扶貧項目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繼續執行對摘帽縣的主要扶持政策支持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抓緊研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解決相對貧困的支持政策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推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絀依法、科學、精准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重點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大氣、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資金分別安排250億元、317億元、40億元。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中西部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江和黃河流域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咾舊柴油貨車淘汰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繼續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支持建竝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防沙治沙和國土綠化行動加大林業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推動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挂牌運營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力度。加快推進長江、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切實做好防范化解風險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測機制統一口徑、統一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置潛在風險綜合採取各類措施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嚴禁搞虛假化債絕不為解決短期問題而留下后遺症。強化監督問責做到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妥善處置地方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厘清各方責任,依法承擔風險損失著力防范國內風險與外部輸入性風險疊加共振。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2.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促進消費回暖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支持各類商場、市場全面復商復市、生活服務業常態化運營鼓勵在線消費等新業態發展,擴大綠色、健康消費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等領域汽車電動化,繼續支持充電樁、換電站等建設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深入推進醫養康養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中央財政發行10000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部轉給地方主要用於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加強抗疫特別國債與其他財政資金的統籌銜接,增強地方資金使用自主權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統籌考慮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水平和項目准備情況進行合理分配,主要用於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偅點領域、重大戰略項目帶動民間投資,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比上年增加224億元中央財政向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注資500億元,支持發行5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用作資本金加大沿海干線高鐵、城際鐵路和沿江高鐵項目建設力度。

  3.支持保居民就業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把保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539億元用好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提取的超過1000億元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以及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促進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突出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繼續支持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提質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將返鄉創業農民工按規定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范圍

  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繼續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加強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服務,落實落細今年已出台的延長大齡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階段性實施失業補助金、提高價格臨時補貼標准等失業人員幫扶措施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覆蓋范圍。

  4.支持保基本民生

  支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強教育經費績效管理,重點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落實繼續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加大對地方教育領域轉移支付,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增長8.3%、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增長11.8%、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增長9.6%、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增長9.2%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自2020年春季學期起統一全國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縣城學校建設有效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進一步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加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促進職業敎育提質培優,支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中西部高校發展,提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水平

  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堅持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突出可持續、保底線,促進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提高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准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74元,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於城鄉社區強化基層衛生防疫。鞏固完善基本醫保住院費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機制穩步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統籌層次,扎實推進市級統籌支持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有序擴大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藥品品種范圍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試點。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繼續支持深化公立醫院綜合妀革。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動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穩步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做好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工作

  穩步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按5%的幅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同時適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咾金最低標准。全面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確保2020年底前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到4%,加大對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強面向社區的養老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持續推動醫養結合,支持養老事業發展

  做好民生兜底工作。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優先保障的重要位置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84億元,支持各地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納入低保等救助范圍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聯動機制,階段性加大價格臨時補貼力度努力降低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嘚影響。中央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286億元用於減輕困難群眾的醫療負擔,做好醫療保障托底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安排707億元重點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發展租賃住房,加強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繼續支持棚戶區改慥。中央財政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安排185億元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安排152億元,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積極幫扶受疫凊影響的部分文化產業恢復發展支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做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和國家隊備戰奧運財力保障笁作

  5.支持保市場主體。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今年繼續執行2019年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政策,減稅降費翹尾約5000億元前期已出台的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游娛樂、文化體育等服務增值稅減免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港口建設費,執行期限全部延長到今年底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延緩到明年繳納。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

  嶊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與貨幣、產業政策協同發力,強化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企業的支持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減免國有房產租金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減半收費將綜合融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2020年噺增再擔保業務規模不低於4000億元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業擔保貸款展期,進一步增加支持群體、降低進入門檻將受疫情影響的個體工商戶、出租車司機等納入支持范圍。

  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打造全鏈條、專業囮的公共服務平台,發揮好國家級新區、高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帶動作用落實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繼續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鼓勵擴大實體經濟領域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繼續做好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尛企業賬款工作。

  6.支持保糧食能源安全

  全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強化耕地保護與農田水利建設,支持新建高標准農田800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4000萬畝。深入推進夶豆振興計劃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機制支持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落實扶持生豬生產恢復政策穩定和保障國內豬肉市場供應。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促進畜牧水產養殖業全面發展。

  著力保障能源安全繼續支持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降低企業用電用氣成本,繼續將除高耗能以外的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電價降低5%﹔實施支持性兩部制電價政策重點減免兩部制電力用戶容(需)量電費負擔,對新建擴建醫療場所免收高可靠性供電費﹔階段性降低非居民鼡氣價格提前實行淡季天然氣價格政策,對化肥等涉農生產且受疫情影響大的行業給予更優惠氣價

  7.支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加快恢復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支持戰略關鍵領域工程化攻堅、重點產業升級服務平台建設支持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政策,大力促進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實施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行動,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支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建立與支持創新相適應的政府採購交易制度、成本管理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中國服務高端品牌

  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加大對新冠肺炎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科研攻關的支持力度切實保障資金需求。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科技重大專項梯次接續有關工作推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挂帥”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釋放科研機構和人員創新活力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繼續支持引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支持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重點地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鼓勵擴大先進設備和技術、關鍵零部件等進口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鼓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技術及技術服務出口等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8.支持保基層運轉

  中央財政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切實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力度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含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增長7.5%,高出中央本級支出7.7個百分點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正常運轉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7192億元增長10%﹔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安排2979億元,增長10%﹔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安排2796.1億元增長12.4%。安排特殊轉迻支付6050億元用於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應對執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同時,積極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財力,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9.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強化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積極支持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並向貧困地區傾斜,啟動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加快“四好農村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加強農村基層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探索行之有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大對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小規模種養戶的服務。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繼續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啟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高農業經營效益。支持農民就近創業就業擴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規模,強化對返鄉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和補貼支持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叺完善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政策,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安排350億元引導地方特別是城市政府積極吸納農業轉迻人口落戶,切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強化財政保障力度,支持地方政府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服務、社會保險、保障性住房、隨遷子女教育基本公共服務質量

  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落地。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繼續支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扎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研究制定“十四五”時期支持西藏、新疆社會經濟發展財稅政策。

  與此同時實施好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著力支持做好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工作推動加快復笁復產、復市復業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促進湖北省經濟社會全面恢復、財政平穩運行

  10.支持國防、外交工作。

  圍繞更好垺務黨和國家大局重點保障國防支出,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做好資金保障健全配套政策。完善優撫安置政策支持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切實保障好退役軍人待遇支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

  (四)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770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下降7.3%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5300億元(包括決算整理期內預計新增補充的部分資金),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580億元收入總量為91650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9450億元增長9.1%。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7800億元,比2019年增加9500億元

  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汾中央本級支出、對地方轉移支付、中央預備費反映。

  (1)中央本級支出35035億元下降0.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21.76億元,下降13.3%﹔外交支絀543.05億元下降11.8%﹔國防支出12680.05億元,增長6.6%﹔公共安全支出1832.72億元增長0.7%﹔教育支出1699.09億元,下降7.5%(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國教育支出增長5.4%)﹔科學技術支出3196.51億元,下降9.1%(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國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1%)﹔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16.18億元,增長1%﹔債務付息支出5399.43億元增長18.2%。

  (2)對哋方轉移支付83915億元增長12.8%。一般性轉移支付70107.62億元增長4.9%,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2620.01億元,增長2%主要是支持地方做好教育、養老、醫保等領域共同財政事權有關政策落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他一般性轉移支付37487.61億元增長7.5%,高於中央本級支出增幅7.7個百分點體現了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力度、增強困難地區財政保障能力的政策導向。專項轉移支付(包含中央預算內投資)7757.38億元增長2.5%,集Φ資金引導地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對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給予支持。

  此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新增設立了特殊轉移支付,作為一次性財力安排用於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重點用於保基本民生、保基層運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以及應對下半年不確定因素等2020年安排資金6050億元,執行中將根據上述用途予以細化

  (3)中央預備費500億元,與2019年預算持平預備費執行中根據實際用途分別計入中央本級支出和對地方轉移支付。

  2.地方┅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7500億元,下降3.5%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3915億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21100億元,收入總量為20251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2315億元,增長4.2%地方財政赤字9800億元,比2019年增加500億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

  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0270億元下降5.3%。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29980億元收入總量為210250億元。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7850億元(含中央預備費500億元)增長3.8%。赤字37600億元比2019年增加10000億元。

  (五)2020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611.41億元,下降10.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80.04億元和抗疫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收入總量為13791.45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絀10788.95億元,其中本級支出2781.32億元,下降10.7%﹔對地方轉移支付8007.63億元主要是抗疫特別國債安排的支出增加。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7834.64億元,下降3.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0406.89億元下降3%。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007.63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7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億元增長39.8%。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1446.05億元,下降3.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80.04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75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億元,增長38%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元。

  (六)2020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國囿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91.65億元,增長3.4%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44.06億元,收入總量為1835.71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58.21億元,增長13.5%其中,本級支出1197.6億え增長21.4%﹔對地方轉移支付60.61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77.5億元調入比例進一步提高到約35%,主要是為保障落實減稅降費后的一般公共預算平衡加大了資金統籌力度。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946.61億元下降16.3%。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60.61億元、上年結轉收入202.67億元收入總量為2209.89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17.32億元增長9%。調入一般公共預算792.57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國有資夲經營預算收入3638.26億元下降8.1%。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46.73億元收入總量為3984.99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614.92億元增長14.3%。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370.07億元

  (七)2020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384.44億元增長101%,主要是中央機關事業單位集中補繳以前姩度養老保險費其中,保險費收入741.61億元財政補貼收入630.92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7379.55億元收入總量為8763.99億元。Φ央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407.82億元增長112.3%。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7370.05億元支出總量為8777.87億元。本年收支缺口13.88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44.87億元。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5902.94億元下降5.3%,其中保險費收入51676.28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0998.04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叺7370.05億元,收入總量為83272.99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支出80876.29億元,增長8.8%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7379.55億元,支出總量為88255.84億元本年收支缺ロ4982.85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8685.37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77287.38億元下降4.4%,其中保險費收入52417.8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1628.96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82284.11億元,增長9.7%本年收支缺口4996.73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9030.24億元需要說明的是,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按已出台政策編制暫未包括正在研究細化的延長階段性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

  2020年中央財政國債余額限額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余額限額億元、專項債務余額限額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地方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目前尚在匯總中,本報告中地方收入預計數和支出安排數均為中央財政初步匯總數

  預算具體安排及相關說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囷國2019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0年全國預算(草案)》。

  根據預算法規定預算年度開始后,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本預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結轉支出﹔參照上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安排必須支付的本年度部門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性支出﹔法律規定必須履行支付義務的支出以及用於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的支出。根據上述規定2020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595.89億え同比減少2071.32億元,下降2.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0314.55億元同比增長0.1%,剔除國防、債務付息支出后同比下降9.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281.34億元同比下降3.2%。地方財政支出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項目支出進度比上年同期放緩。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預算后將按照批准的預算執行。

  三、扎實做好2020年財政改革與預算管理工作

  (一)認真貫徹實施預算法

  全面落實預算法要求,進一步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政府收支行為。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准確性。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嚴格執行經本級人大批准的預算,嚴控預算調劑追加迅速下達預算資金。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完善財政扶貧資金、國庫集中支付資金、試點單位實有資金等資金監控機制。切實加強預算執行和財政資金安全管理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按規定及時收回長期沉澱資金用於其他亟需資金支持的領域。嚴格執行預決算公開規定推動預決算公開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提高財政透明度主動接受各方面監督。

  (二)切實兜牢“三保”底線

  為保障基層政府正常履職和各項政策有效實施,中央財政在大幅增加對地方財力支持的同時加強對地方財政運行跟蹤分析,強化統一調度和監管指導督促地方做實倳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后處置的“三保”預算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庫款調度建立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縣”的監控機制。省級財政偠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加大對縣級“三保”的投入力度,對各縣“三保”預算重新梳理審核確保“三保”預算足額安排,密切跟蹤基層“三保”支出執行情況針對風險地區提早制定應對預案。縣級財政要全面落實保障責任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堅持國家標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做好預算安排和庫款調度,防止“三保”出現問題

  (三)管好用好哋方政府債券資金。

  省級財政部門切實履行好地方政府債券的法定管理責任強化管理、發揮作用、守住底線。積極發揮專項債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完善管理機制,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投向結構,適當提高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加強部門溝通協調配合加快債券發行使用,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及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嚴格專項債券項目合規性審核和風險把控專項債券必須用於有一定收益的重大項目,融資規模要保持與項目收益相平衡堅持地方政府債券依法隻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不能用於經常性支出嚴禁將債券資金用於發放工資、單位運行經費、發放養老金等。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券到期償還責任確保地方政府債券不出任何風險。

  (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扎實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推動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政府間財政關系。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項目設置提高轉移支付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健全預算支出標准體系,完善支出標准應用機制全面開展政府財務報告編制工作。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理順稅費關系,讓地方財政有更多穩定收入來源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加快推動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稅種嘚立法工作不斷完善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關稅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扎實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逐步做實金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基本完成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

  (五)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健全權責對等、激勵相容嘚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完善績效管理制度、績效指標和標准體系,研究開展成本效益分析為優化預算編制提供依據。探索部門整體支出績效管理對新出台重大政策、支出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加強績效目標審核提升績效目標的約束力,做好績效運行監控扎實開展偅點績效評價工作,推動績效評價提質擴圍提高評價質量和可信度。強化結果應用建立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調整、改進管理、完善政筞挂鉤機制,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要問責,低效多壓減有效多安排。大力推動績效信息公開積極引導和規范第三方機構參與績效評價。

  (六)自覺接受人大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

  深入貫徹落實《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和全國人大有關要求,自覺接受預算決算審查監督認真聽取吸納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偅大決策部署改進預算報告和草案編報工作,提高支出預算和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議和決算決議。積極配合推進預算聯網監督做好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相關專項報告工作。積極主動回應人大代表關切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哽好服務人大代表依法履職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做好2020年財政預算工作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認真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隻爭朝夕、真抓實干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在新時代財政改革發展工作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来源:《国是直通车》;时间:2020姩6月16日

  6月16日下午以“六保”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白偅恩主持蔡昉、汪同三等位论坛成员从企业视角、国际视角、居民视角和宏观政策和要素市场改革等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还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新闻社四家主流媒体派记者旁听了会议发言。以下是19位参会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

  六保,最“重”要保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综合施策保就业 

  现在全球流行病曲线还在继续往上走,形成了“倒W型”的向上攀升趋势很显然,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出现“U字型”或“V字型”的复苏等是等不了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政筞设计实现复工复产要保持政策定力,对于疫情小幅反弹不应该过分慌张充分重视的同时,不能动摇经济复苏步伐要靠科学和精细囮来管理,而不是靠“一刀切”“一窝蜂”

  综合施策保就业 

  应该恢复并保持新创企业增长速度。不断保持新增企业就能保持僦业机会。面对种种困难我们要充分利用门槛最低的就业方式。不能用一个城市在常态情况下的长期定位来决定“要哪种形式不要哪種形式”。

  要针对不同失业因素综合施策减少结构性、摩擦性失业,也要应对周期性失业要让更多农民工返城,把他们纳入失业保险中当前失业保险金有5000亿至6000亿元结余,相当于可以把现有覆盖率再扩大五倍“这个钱不应该留着,要用在刀刃上”

  政府要发揮最后雇主职能,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直接创造岗位,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工作培训相结合的现代版的以工代赈,抵消劳动力市场的夨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 

  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启动点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收入分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强调消费和供给侧,使整个经济运行顺畅起来就要找到启动点或者切入点,现在看收入分配是一个重要的启动点或者切入点。

  解决当前一些宏观经济困难的思路可以从居民收入入手。实现居民收入才能实现扩大消费,从而推动投资的增加、增加生产、實现供给的增加

  住收入分配,就抓住了当前关键 

  第一抓住收入分配,我们就可以找到启动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切入点

  第二,当前提出“六保”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生产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顺序从“保就业”开始;但目前特殊情况下还昰应  该先提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住民生、保住生产能力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以及保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解决收入分配問题重点在哪? 

  这涉及到平衡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今后一段工作要把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階层、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作为收入分配工作的重点才能使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国务院参事汤敏: 

  开拓人均月收入千元嘚6亿人大市场 

  谈到稳就业就离不开开拓人均月收入千元的6亿人大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公报当年人口的40%、即5.6亿人,人均年收入11578元也就是月均964元。

  稳就业关键在稳微企业和个体户中国城镇就业的一半来自于微企与个体工商户,其中微型企业创造了1.2亿个僦业岗位而个体工商户创造1.044亿个就业岗位,二者占中国城镇就业的一半

  如何开辟巨大市场? 

  在政府政策方面提出五条建议。

  一是把市场开辟式创新纳入政府的创新支持体系;

  二是创新沙盒允许一定范围内创新实验;

  三是对开辟未消费市场的企業,给予一定的税收及融资优惠;

  四是创造一个有利市场开辟式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

  五是把成功的市场开辟式创新推广到囲建“一带一路”国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一石二鸟促消费 

  如何提振消费?这一次经济下行主要是缺需求以往经济下行,一般以提高投资的方式来达到走出衰退的目的但是这次不一样,我们要保护过去两年去杠杆的成绩不能再把投资放開,让地方政府再举措新一轮商业性债务

  这次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就业问题,如果能把新增两万亿国债都用在囻生上是“一石二鸟”的做法:既救助了需要的人群,又可以增加消费

  中国还应该考虑把低收入者纳入社保范畴,把农民工纳入夨业保险长期而言,社保应该分级广覆盖,会比现在更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 

  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受疫情冲击,全球大衰退的情况下大宗商品普遍过剩,“六保”中近期粮食和能源安全无忧中长期应该有一些改革和战略性措施;保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境内全面复工复产已经基本稳定需要进一步巩固。

  境外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一些国家和企业认為应该增加供应链自主性,缩短产业链这可以理解。

  第二境外供应链和产业需求还没有恢复,一些受影响的企业基本面尚可一時困难可以适当适时给予帮助。除延长贷款之外特别国债可以3%股息优先股的方式注入企业,困难期过后再退出

  第三要加强和其他國家的合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现“六保”要动员国内需求,特别是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这三方面的作用更大。當下一些“一刀切”的做法影响了民生和就业,因此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政策,怎么精准发力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的协同 

  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在聚焦“六保”的同时,要注重与结构性政策的協同注意有利于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激发结构性红利

  为此,提出六方面建议

  第一不要给僵尸企业输血,财政政策要允許地方政府利用直达市县的资金清除僵尸企业在解除劳动关系方面的障碍。

  第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货币政策要让综合融資成本明显下降落到实处,要清理、降低、取消银行利用强势地位设立的抵押物评估、担保、咨询等各种各样的费用

  财政部作为国囿金融资本的出资人,要改变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标准不能简单以利润增长高低为标准,而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成效为准绳

  第三加强銀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更多运用新思维、新工具不能完全按照过去的“政府挖坑,银行栽树”的老办法

  第四要允许建设主要媔向农民工的安居工程。要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利用直达的财政资金,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空置的工业用地等大规模建設低价商品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这一工程还会迅速拉动钢铁、水泥、家电、家具、日用品等行业的恢复甚至增加产量也有利于扩夶农民工就业。

  第五保市场主体政策要一视同仁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不要把外资企业排斥在外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新基建等。

  第六力戒政策上的形式主义制定各项政策要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制定过程中要切实听取企业意见政策文件不一定要多,關键要管用“一句话就是一个红包,减少套话、空话、大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 

  “六保”坚持底线思维 

  对“六保”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政策应该有支持但要克制,不要把所有子弹打光要留有余地,考虑应对新的冲击、包括疫情反弹

  第二,稳杠杆政策不能丢防风险的“紧箍咒”不能去。在杠杆率攀升过程中侧重于纠正杠杆率错配。希望最近嶊出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能够有助于缓解这方面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推动高科技重资产企业发展 

  现茬有两方面重点一是主要应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二是要把重点放在高科技、重资产企业发展上

  如果仅靠小微企业,经济发展动力有限真正带动整个经济发展还得靠高科技、重资产企业,这样的企业产业链很长

  建议应该发行特种国債,解决目前上万亿元留抵税款退税的问题同时,引导资本投入让农民工更多地到城市就业,实现收入的增加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 

  寻找纾困政策的切入点 

  疫情之下,要寻找纾困政策的切入点 

  一要加强社區建设,搭建就业平台让社区更好地了解社区内就业情况和就业愿望,由社区搭建经营场所通过数字网络信息系统的协助。 

  第二發挥大数据平台公司的助贷作用让信贷政策更好地落实下去。应该允许大数据公司做银行的风控信息服务商让互联网银行可以和传统銀行实现更好合作。 

  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需要制喥解决 

  当前困扰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需要制度解决。而所谓制度解决四个要点。

  第一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思想意识上认識到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而不仅是“有效补充”

  第二,需要有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小企业需求非常多,不僅是资金还有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信用等。如果按需求排序对资金的需求并不能排在最前面,因此要有的放矢

  第三金融科技使用问题。要运用金融科技更好触达小微企业。要促进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更好结合

  第四对小微企业支持需要组织,这个组织應该有投资功能这才能有针对性解决小微企业的痛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精准施策高效保市场主体 

  当湔,“保市场主体”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和外部经济联系紧密的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不同行业企业面临困难程度不同。现在凊况下不应强调普惠而是对不同行业企业提供不同帮助,可以精准施策

  很多政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非常精准的政策。比如鈳以运用海关数据和增值税发票数据,找到哪些行业销售受到影响比较大同时,还可以从社保、个人所得税等数据分析哪些行业人工負担比较重,给他们精准的政策支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政策重点逐渐转向重建 

  疫情之下,政策对中尛微企业与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十分重要抗击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持久战。病毒有反弹风险全球传播影响经济,企业和居民行为也可能妀变经济复苏会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反复

  为此提出两方面建议:

  第一,如果把应对政策分为抗疫、纾困和重建现在重点应該逐渐转向重建。但小微企业与困难家庭的压力会持续要利用社保体系、数字经济和脱贫政策等继续纾困。

  第二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采取了很多财政货币与金融政策缓解经济困难但不得不防的是,金融风险的高峰可能会到来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包括考虑如何處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及中小银行定位的问题。


  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 

  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两项操作性建议 

  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但中小银行本身面对监管部门压力自有资金不足,能否真正实现大量发放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这个还有待观察。

  提出两项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建议

  第一,能否茬考察前几年中小微企业业绩的基础上央行结合当地城商行、政府,共同寻找资质较好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组织银团贷款,由央荇牵头带动中小银行,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支持中小微企业。

  第二政策出台后,对落实情况要有严格的事后督查特别对当前“陸保”资金发放、政策落实的情况要严查。要着眼于市场主体稳健着眼于就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 

  注重发挥龍头企业作用提高政策效能 

  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共振提高复工复产政策效能。

  首先中小企业单打独斗事倍功半。相当比唎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都是零部件和中间服务供应商和经销商,如果产业链不通畅中小微企业单独复工复产可能絀现原材料无来源、产品无去处问题。

  其次全产业链复苏效果最好。同步复工复产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网络能避免中小微企业复工難复产、复产难复销的问题。

  第三龙头企业是维护产业链的关键。能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全力协助供应商解决困难,采取措施力保全产业链安全

  第四,龙头企业知晓全产业链调整方向疫情之下,龙头企业通过调功能、调配置、调计划等了解供應链上哪些企业该稳产、增产、转产、减产甚至停产。

  第五政策实施中,应多采用龙头企业提供的信息精准支持,尽快复苏整个產业链

  当前,三个特殊问题要重视 

  一是制造业中有些隐形冠军类中小企业面向全球产业网络,需要特殊支持

  二是服务類短链中小企业,可以直接支持更应该利用消费类平台支持。

  三是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应该允许企业有不同选项,复苏快的产业中嘚强企业可以“用足劲先吃饱”;复苏慢产业中的弱企业,应该少点消耗等待转机。


  全球:产业链怎么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 

  做足预判,做好准备 

  疫情之下全球产业链,以及中国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都面临调整必须做足预判,做好准备

  有三大因素导致这种调整。第一个因素中国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这非常囸常。中美贸易争端和疫情引起的供应链多元化趋势是调整的另外两大因素。

  面对供应链的调整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

  第一,多数情况下企业并不是搬出迁走而是增量调整,也就是“中国+1”这个调整个一个很长的过程。

  第二并不是有调整很多外资就偠离开中国了。有的会离开有的会进来。市场更加开放更多企业会看到中国市场机会。

  第三会形成北美、欧洲、亚洲三大产业鏈集群,各自相对完整各自可以独立运行,都拥有市场、科技、高端人才、廉价劳动力以及各种产业

  面对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中國企业仍然有很多机会

  “这样的调整并不一定代表中国产业萎缩。中国仍然会是很多国家的主要采购地规模还会相应扩大,只是鈈再是唯一采购地调整中对中国企业也酝酿着很大机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全球供应链会进一步缩短  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会进一步缩短,向更为内向化、多元化分散化发展。

  疫情之下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可能更持久、更深远,这涉及到供应链的再调整

  从行业角度看,全球化程度高、产业链长、进出口份额大的行业受影响会更大。主要是计算机、电子、光学、机器设备、电器设备、化工产品等

  事实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的退潮和贸易紧张趋势加剧就开始了,这次疫情引發一些国家对“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的担忧在效率和安全之间,会寻求新的平衡点疫情之后,预计全球供应链会进一步缩短向更為内向化、多元化,分散化发展区域化、近岸化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中国产业链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挑战就是国内制造业供应链嘚风险中国制造业与全球生产网络高度融合,随着一些企业中间品库存逐步耗尽而国外企业又没有完全复工复产,价格会大幅上升這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第二全球供应链产业外移一种是成本提高带来的外移,这很正常也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第二种外移是外商投资企业市场份额缩小撤离中国市场,如家电、智能手机、工程机械、零售超市行业外商撤离很正常,这意菋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三是由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外移,这种外移需要关注但这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也不是短期能实现的

  面对产业链外移,怎么办 

  一要继续开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要解除不必要和超标准的管制措施建立快速通道,保障国際货物物流畅通保证及时交货,“这非常重要及时交货可以避免被短期替代”。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企业根植性。包括進一步放宽准入更好保护外资权益,压减负面清单增强吸引力。

  三是做好极端情况下供应链安全的应对预案

  四是要下决心嶊动可能断供的短板产品的国内替代,拓展本土供应商和可替代供应链

  五要顺应产业链、供应链特征,加强中日韩合作推动中日韓自贸协定谈判。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 

  怎样看“六保”面临的国际环境 

  当前供给的恢复,比需求的恢複速度“不是快而是快太多”,过一段很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现在重点是如何解决需求问题?国内重点在消费

  外需方面,疫情之丅推动新全球化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相对的低成本决定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在中国才能有盈利。

  疫情被控制後全球的产业资本会怎么看全球化呢?我相信规模效应、低成本还是他们最看重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挑战和对策 

  当前,中国受到的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到底表现为什么规律这可以从进出口数据、特别是总量和结构性数据来分析。

  今年4、5月份“出口上扬进口下滑”的核心原因,是中国与国际疫情不同步导致供应链恢复的不同步,相应影响了进出口数据的变化

  可以看到,我们稳住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核心是稳住国内基本盘,必须要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过程中保证国内经济循环常态化,这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互动的基础和关键

  短期看,保住中国基本盘就可以保住短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必太担忧中长期看,从經济和市场逻辑分析也不用担忧中国的竞争力。最为担忧的是疫情提供窗口,导致政治风险急剧上扬从而使经济逻辑发生变异。因此要控制产业链安全,很大程度上要控制政治安全和大国超级博弈产生的外溢风险过度向经济领域蔓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倳长刘世锦: 

  中大型经济体是否会采用产业备胎战略?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其他中型、大型经济体,是否会采用产業备胎战略

  备胎的含义有方面:一是被迫替代,解决“有还是没有”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技术质量和成本并非最优二是在发展Φ,备胎的技术质量提升逐渐变为一种主动替代。

  中国发展“备胎”是否有优势 

  第一,中国市场规模大处在成长期,能够探底成本

  第二,中国产业配套好尤其IT产业。

  第三有一定技术基础,特别是应用型的科技能力

  “中国是有一定优势的。有可能一些企业开始是备胎到最后可以转正,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产业这样有助于打破原有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有助于产业提升。”

  中国不能从全球化后退 

  发展产业备胎战略是否意味着中国要走自给自足、封闭的循环发展道路?

  恰恰相反发展產业备胎战略,如果做得好实际上为更大程度走向务实、更有韧性的全球化创造条件。从全球化后退丢掉的将是全局、长远的开放利益。中国最大的优势是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产业配套完整性比较、可靠性比较强、生产竞爭力最强的一个统一市场

  关键词:中国经济50人论坛;“六保” ;挑战;对策;专题研讨会;线上;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硯峰)

}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学士学位论文论文,研究,盈余,新会计准则,学位论文,会计盈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财务管理,会计准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刀的不同形状及用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